“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与实验”课题实施方案

2024-06-08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与实验”课题实施方案(共10篇)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与实验”课题实施方案 篇1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与实验”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名称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改背景下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的教学策略和过程;它的外延涵盖有效的课前准备、有效的教学实施和有效的教学评价。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课堂教学”。包括有效的教学目的,教师有效的教与学生有效的学。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教学活动的基本追求!它的基本特征——趣味性、主体性、互动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更关注学生体魄的健壮、情感的丰富和社会适应性的提升,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促进学生个体的全方位发展,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与低效、无效教学不同,有效教学特别注重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主张教师树立教学目标的整体结构观念,全面实现三维目标,使教学目标价值的实现统一于同一教学过程中,从而充分实现教学的基本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沿河四中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刚刚走过12年的历史。现有教职工172人,在校学生近3200人。是沿河县初级中学的一所龙头学校。大部分教师的年龄在30—45岁之间,他们既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又对工作充满激情;随着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的学生来源也比较复杂,三分之一来自县城,三分之二来自乡镇农村,受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影响,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差距很大;显然,学生的基础差异,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十几年来,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我县的全面铺开,我校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教改,努力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我们先后进行了国家级立项

课题“古诗词导读研究与实验”和省级课题“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验研究,取得了许多的成效,多年来我校中考成绩一直名列全县榜首。2010年,我们又承担了县级课题“初中物理电学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验”的实验研究,该课题已于2013年8月结题。我校教师在进行这些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业务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新一轮的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课堂教学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重视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突出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形式上呈现出情境创设多样化、合作交流经常化、探究活动丰富化、教学评价激励化等令人欣喜的景象。可以说,课堂教学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观,课堂教学的质量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所面临的危机和困惑:师生互动频率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力等基本素养却没有向预想的那样得到发展,课堂交流的时效性降低了。教学重形式,轻实质,表面热闹的课堂背后却是学生学习质量的下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学习的动力受到摧残。教师队伍中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今天课堂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我们还没有形成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模式,还没有形成值得推广的经验和理论。面对这样的困境,寻求改革和突破,把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课堂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摆脱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关键点,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如何实施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与实验”的校本课题,各课题组根据自身学科特点,都选择一个相应的子课题展开了各学科课堂有效性的试验研究,力争全体教师都参与课题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

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三,关注学习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有效课堂的一个中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有效课堂符合新课改理念:

A、紧扣“教”与“学”,真正实现了“两个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灌

输式教学为主”向“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为主”向“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转变。

B、诠释的是“师”与“生”的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实现师生相长。C、从传统课堂传统课堂教师抱着学生走,到有效课堂放手让学生自己走。

四、课题的目的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探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本课题实验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成果:

1、以课题研究促进我校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高效教学观。通过研究与实践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陈旧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 位。

2、以课题研究促进我校教师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本课题的实施与研究,优化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总结出初中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各学科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个基本的思路框架,使各学科教师的教学都有章法可循,使教学过程科学化,合理化。

3、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有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4、解决好“两率”。即课堂精力流失率和提高有效学习率。

5、实现人的解放,即学生的解放和教师的解放。真正做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五、课题的研究内容

1、研究课题所反映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首先,要研究什么是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与旧课程有什么区别,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

其次,要研究有效课堂的特点、基本点、基本模式、评价、课堂要求、以及管理等。

2、研究教材、学生和教学设备。

首先要研究教材,因为教材是渗透新课程理念的载体,是新课改的表形物,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创造的理论基础。

其二,对学生进行具体分析,要分析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思维能力、接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习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

其三,是研究学校的教学设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实验材料的准备等。这些都会影响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3、研究学法。

要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首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小组学习—独学、对学、群学;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对抗质疑。

4、研究教法。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初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运用什么样的课堂优化策略,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效学习。

六、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是从课程研究到学科课堂教学进行试验,课题研究要在教学活动和课堂教学中进行和实践,而且要通过教学活动和课堂教学的开展来不断地进行总结。因此,根据课题的特点和需要,鉴于前人已有此类模式成功的经验,我们主要采取先继承再生成的方法,还包括实验法、测试法、文献法、访谈法等来开展课题的研究。

1、先继承。按照传统课堂模式,我校将用四个月时间进行传统课堂的有效内容的总结,将传统课堂中一些有用的经验总结出来,这个阶段叫继承。

2、再生成。第二个阶段叫批判与生成,在前人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嫁接生成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课堂。最终打造出我们自己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七、课题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实施与研究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选题、立项阶段(2013年1月----2013年12月)这一阶段主要工作: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组织课题实施。

2、深入调查研究,选题立项。

查阅相关资料,考察当前领域问题研究状况以及我校近年来教学实际,确定科研方向,进行选题立项。

3、确立研究课题,进行课题论证。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根据我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按照新课程改革 4 的目标要求来确立课题并进行论证。根据学科共分为21个课题组。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与研究阶段即:继承阶段(2014年3月----2014年8月)

1、利用课堂教学、课堂实践活动等形式开展课题实施与研究。

2、如实记录研究过程中各种相关的现象、数据、问题等事宜。

3、定期请专家指导,开展课题研讨,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举行课题经验交流会,研究实施课题。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与研究阶段即:生成阶段(2014年9月----2015年1月)

在继承的基础上,利用课堂教学、课堂实践活动等形式进一步开展课题实施与研究。加强有效课堂理论的学习,深入学生实际,不断摸索,最终形成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 初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第四阶段:课题研究成果总结阶段(2015年2月----2015年7月)

1、汇集各课题组测试、收集的资料,针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解决方案,研究的状况等相关情况,以实验报告、经验交流、学术论文等形式进行总结,由学校统一组织,以经验交流会或专栏形式进行展示交流。

2、准备相关资料,申请结题。

3、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存档。

4、系统整理有效课堂教学的做法,传播、推广有效课堂教学经验。

八、课题的组织管理人员。

长: 兰显亮

副组长: 朱文艺

黄庭龙 杨承波 陈 智

成员: 郝晋黔 陈小兵 崔 云 肖明文 崔 毅 何海华 张荣 安华

赵茂伦 崔德洪 肖兴红 崔小红 罗 勇 张 玲 赵芬 康晏军

九、实施机构及成员。

教导处、教科室→学校各课题组→课题组成员(名单附后)

十、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系列论文、教学案例、科研总结等。

十一、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1、智力保障。邀请课改专家作讲座,邀请优秀教师来我校上示范课,配置课 5

题研究所需的学习资料,组织部分课题组教师到外地观摩学习等。

2、制度保障。制定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制定教研激励制度。

3、物质保障。设置专项研究经费,及时配备课题研究中所需的各种教学辅助工具。学校计划每一个子课题经费在3000元左右,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增加和减少。全校共21个子课题,预计经费63000元。

沿河县第四中学课题组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与实验”课题实施方案 篇2

英语课是综合性工具课, 是实践性很强的课。因而, 激活课堂, 增加教学中的生命意识, 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代教学的当务之急。

二、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要通过教研组活动, 找到初中有效教学的共同原则, 使之能有效地、有针对性地解决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一些难点, 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本校初中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 提高本组老师的整体素质。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 “有效备课”———加强集体备课, 发挥群体优势

集体备课能使教师受益很多:它能集众家之长, 在集体备课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集体备课的另一优势, 还在于它有利于教师集中不同层面的学生实际问题进行备课。

1.课前备课

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 教师拿出自己精心准备的方案, 以一人主讲, 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备课。然后再对教案进行修改, 整合成比较优秀的教案, 同时利用备课组的合力搜集、整理资料, 制作课件, 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有的老师的教学风格较为活跃, 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口语能力、注重每节课的“导入”环节的设计;有的较为擅长语法课的教学, 知识点、语言点讲解清晰。在吸取大家的优点后, 每位老师依据自身特点制定出各自的教案, 使自己所任班级的教学更有效, 从而带动整个年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课后备课

(1) 教师反思课堂教学效果。根据课堂教学的构成因素,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课堂教学的实效问题。 (1) “学”效。即学生“学”的效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检验。 (2) “师”效。即教师“教”的效果。反思的方面有:教的内容是否明确;教的要求是否明白, 是不是达到了本课程的要求;教的方法是否妥当。 (3) “理”效。即对教材处理的效果。

(2) 通过反思, 及时对教学实效进行分析思考, 改进教案。 (1) 改“法”。即教学方法。改进一些做法, 使之更完善, 更完美。 (2) 改“骤”。即教学步骤。在上完课后, 根据学生的反馈, 教师可以适当调节教学环节的侧重点, 使其更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二) 有效听课、评课

听课时, 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 更要关注学生的学。对于教师的教, 听课时重点应该关注的是: (1) 课堂教学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 (2) 新课如何导入。 (3) 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 (4) 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5) 设计了哪些教学活动步骤。 (6) 使哪些知识系统化, 巩固哪些知识, 补充哪些知识。 (7) 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技能。 (8) 渗透哪些教学思想。 (9) 课堂教学氛围如何。

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 听课时应该关注: (1) 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 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 (3) 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 (4) 学生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等等。

听课后, 听课老师一定要加强个人的思考和整理, 评课不要面面俱到, 要有侧重点, 不要只说优点, 不提缺点。通过以上环节, 教师在评课时自然就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

(三) 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

尽量采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场景, 便于学生理解、记忆、矫正发音错误。运用多媒体电脑教学, 还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容量, 使课堂内容更加充实。多媒体教学新颖活泼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过程。

(四)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手段的新颖性

教师应通过讲故事、说歌谣、唱歌曲、表演对话或短剧等形式, 使知识、趣味融为一体,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英语教学活动的兴趣。如, 唱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英语歌, 朗诵老师根据教学内容自己编写的诗歌、顺口溜等, 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 营造出一种师生融洽、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不知不觉参与了学习活动, 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五) 有效进行反馈

1.课堂反馈

课上可留几分钟当堂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不同的课型设置不同的题型。如阅读课设置Close Test, 语法课则设置单选题或定格填空等。

2.试卷反馈

典型的错误在各种测试中, 以不同的形式重复出现, 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达到掌握、巩固的目的, 以达到练习的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与实验”课题实施方案 篇3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通过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培养对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学生学习的选择性;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改革因此成为新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主题。但作为一所农村学校,面对生源的参差不齐,教师的结构老化,学校的升学压力,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新型的师生关系没有充分体现。面对如此的窘境,我们冷静思考,确定了“科研先导”的意识,提出了“以课题促进教学,让教学催生课题”的解决策略,因此,产生了课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二、概念界定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

三、理论依据

本课题以现代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建构主义与主体教育理论为核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关注过程,关注教学效益,关注教学策略,从而形成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建构发展性的有效教学评价体系,不断提高课题教学效率。

四、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的。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研究的知识背景,以有效教学的理念为研究的行动指南,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教师培训为抓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总结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般规律,概括提高教学效益的一般方法,探索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进步和发展的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和加强优秀教研组建设。

(二)研究目标。通过课题的研究,调查分析影响我校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树立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树立课堂教学反馈意识,树立课堂教学的情感意识。

(三)研究内容

针对现行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缺失的问题,通过对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与运用,优化教师教学手段,提高教师工作效益,达到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书刊,上网等方式获取与本课题有关的大量研究资料。

2.调查法,为了深入了解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要求和课题研究策略的有效性,要进行多种方法的调查研究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结论。

3.行动研究法,通过不同主题的课堂教学具体实践和过程研究,探究如何从教学实际层面入手,提炼出有广泛意义的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不断的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4.案例研究法,对典型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出相应的教师有效课堂教学行为方式。

(五)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1年10月——2011年11月)

组建队伍成立课题组落实研究任务。组建情报网络成立情报组撰写情报综述。制订研究计划设计课堂研究方案理清研究思路,明确研究目标.内容.任务.方法以及应该取得的研究成果。

2.实施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12月)

(1)调查研究,按照课题研究的相关内容,分类编制问卷调查表,设计座谈提纲,并实施调查,了解我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情况,并撰写调查报告。

(2)实践探索,在了解掌握我校教和学的基础上,针对缺陷与不足,按照课题研究的要求,制订措施。开展实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行动研究。

(3)研究成果,①撰写调查总报告一篇,分报告一篇。②撰写论文.经验.总结.教学案例若干篇。

3.总结阶段(2013年1月——2014年10月)

(1)整理研究资料进行理性思考。

(2)确定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设计教育实验报告的结构,撰写研究报告。

五、完成研究的条件分析

1.人员保障,学校重视课题的研究并予以大力支持,分别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小组。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课题研究工作。

2.制度保障

(1)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励对课题研究有贡献的人员。科研例会制,包括科研组例会制,实验教师例会制,课题管理组例会制,学科组例会制,每月召开一次,定期反馈与交流,分析.研究和交流经验,强化目标落实。

(2)课题阶段检查制,对课题研究做好过程性检查工作,不定期对有关教师和学生教学调查,了解实验进展情况。

(3)研究成果档案制,强化过程管理,对在实验所形成的各种资料数据要及时整理.归档,并有专人负责,作为课题验收的重要依据。帮助教师建立个人业务成长档案袋,记录教师课题研究业绩.科研过程。

3.经费保障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与实验”课题实施方案 篇4

兴庆区三小

2010.11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预习是学生课前的一种自主认知活动,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新课预先进行了解、质疑、思考的求知过程。学生坚持课前预习,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将有利于提高听课效率和自学能力,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小学生来说,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外,很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和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小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课堂对于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小学生主动学习习惯应包括:主动预习的习惯、主动质疑的习惯、主动阅读的习惯、主动查找资料的习惯等一系列好习惯。所以说,预习是学习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在现今的实际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低估和轻视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意义,认为小学生已有知识少能力低,于是,布置预习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还有一些“预习无用论”的教师,因为自己认识不足,指导不力,耐心欠佳,简易地搞了几次“试验”后,就肤浅地总结出“小学生预不预习一个样”的结论,结果将预习新课这一环节干脆就从教学过程中省略了。

课题“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有效性策略研究” 把着眼点放在“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学生课前的一种自主认知活动,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新课预先进行了解、质疑、思考的求知过程,是学好新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而“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评价教学有没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者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小学数学要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及简单数量关系、直观认识简单几何图形、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皮亚杰认为:当一个人对新的学习有所准备时,那是因为他的能力和兴趣已发展到把新的学习当成他前进的下一步骤。教师只有让学生通过充分预习,把握新课的重点、难点、疑点后进行课堂教学,学生才会乐此不疲,学而不厌,教师才能驾轻就熟,发挥极至。《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倡导自主学习,提出要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实行流动学习群体,已经成为近年来欧美许多国家普通教育的一种新趋势。许多教改实践也都证明,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自主学习方式的教育效益,都可以明显地看到,学生学习的潜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特别是近年来,从行为习惯培养入手来研究少年儿童,也已开始受到国内教育界的关注。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创新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建立更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课程观,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素养,教学能力,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

(2)进一步激发学生乐学、好学的热情,让学生在学习中有开放的心态、参与的热情、积极的求知欲,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3)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均衡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

1、小学数学学科预习的现状分析。

2、探索小学数学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

3、提高小学生预习能力的策略。

(三)、研究假设:

1、小学生年龄的特点,很难自我约束,自觉地做作业,一部分学生家长没办法督促学生完成作业,给研究造成阻碍。

2、教师研读文本的能力有待提高,设计预习作业的能力和时间有限,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影响研究的进度。

(四)、拟创新点

现今教学中老师布置预习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在常用的圈、点、勾、画的基础方法上,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预习提案,符合学生知规律,体现出年段的递进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既激发老师学生的兴趣,又方便家长的检查。

四、研究思路、方法、及实施步骤:

(一)、课题研究思路:

课题组成员依据课题核心目标,根据个人分工开展实验研究工作,在理论和技术支持下,进行“设计—实施—反思—改进”的持续改进过程,以期达到提高学生预习能力的有效策略。

(二)、研究方法

把课题的研究融入教学活动之中,研究方法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灵活运用,主要方法有:

1、调查法:在所任班里进行相关预习习惯的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掌握实验第一手材料。

2、文献法:查阅文献资料,学习领会本课题的理论依据,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3、跟踪法:选择班、小组、个体学生进行相关跟踪,有什么变化,不断加以巩固或调整。

4、对比法:选择一定量的学生,实行不同的学习习惯要求,通过一定时间的对比,然后确定本课题研究的方向。

(三)实施步骤:

本研究分三个阶段完成,时间跨度为2010 年 10月——2013年4月。

1、准备阶段:2010。10——2011。12(1)、文献资料研究(明确课题研究思想);(2)、完成课题研究方案

2、研究实施阶段:2011。12——2013。3(1)、根据课题研究操作措施和做法,按计划指导学生深入开展各项工作,加强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

(2)、寻求一系列有效预习的方法和策略,预习设计和课题研究课、研究记录等收集各项活动资料。(3)、在课前、课上、课后实施研究方案,并及时反思,撰写论文等。(4)、精心设计,组织学生喜欢的系列化的创新教学活动,不断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进行预习方法上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实现研究目标。撰写经验论文,完成阶段研究报告。(5)、参加相关教研活动。

3、课题总结验收阶段2013.3-2013.6(1)、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整理学生问卷、预习笔记、预习练习设计本等资料;(3)、整理个人论文、教学设计、个案研究、学习笔记等资料;(4)、进行总结提炼,完成实验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

执笔

梅颖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与实验”课题实施方案 篇5

一、问题的提出: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机械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随着课改的实施,我旗初中生物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这说明教师们在努力的研究和实施着课改理念,但由于受到时间因素、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因素、传统的教学观念、对教材的不适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学习活动缺乏目的、活动效果较差、活动时间随机性较大的现象,导致课堂教学目标完不成,教学效果和效率很低的现象,因此,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问题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我们巴林左旗是比较边远、偏僻的地区,所属学校大部分是农村中学,生物学科由于不纳入中考,学科教师队伍中非本专业教师的很多,教师流动性较大,因此,教师在准确地把握课程标准和合理的使用教材方面;在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创设学习情景方面;在短时间内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方面都也存在着困难。学校在设置教学课时时通常较少,初一年级每周2课时,远远不能保证探究、合作学习的有效地实施。因此,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的问题也凸现出来。传统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往往忽视学生的学习,主要从教师的角度看待教学策略,而缺乏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方面的考虑,学生没有学习习惯,也不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被束缚着。必然会出现低效,甚至无效现象的存在。正是基于上述本地区、本学科的生物学科教学现状,为了引领生物学科教师进一步对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初步形成学科教学的优势资源切实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高本地区中学生物学科的教学水平,很有必要研究采用那些策略来保证生物学科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引领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有关的有效教学的教育理论,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解决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以下突出问题:学生探究需要时间较长,课堂教学任务完不成;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形式化,一些探究活动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探究活动没有一定的问题情景而显得空洞没有价值。合作学习内容、过程、结果的价值和实效性都存在着不足。

2、探索体现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习目标堂清的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初步建立学生有效学习,教师有效教学的教学策略实践体系,从而实现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最大吸收率、师生在教学互动过程中的最高达成率的研究目的,真正实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目标。

3、集中教师的集体备课,初步形成以每一课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案例,积累包括教学目标、学习情景创设、自学指导、堂清练习题在内的课堂教学资源,加强资源共享与交流,提高生物学科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说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新课程理念能够在教学实践落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实效既达成三维目标的落实。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原则

1、“学习中心论”是当代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惟一标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2、学生有效学习的控制论理论认为:控制系统驾驭控制着整个学习过程,作用于学习行为的始终,其作用主要体现在(1)、激活和唤醒神经系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使大脑进入学习状态,注意力指向学习任务.(该理论指导创设学习情景)。(2)、认识学习内容、性质及特点,明确学习目标,根据学习对象的特点,结合学生认知实际,制订学习计划(该理论基础是对学生进行自学指导的基础)。(3)运用反馈机制,监控“建构”过程,随时调整认知策略及建构措施。(这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进行交流、反馈、巩固的理论依据)(4)、掌握“应用”机制,运用练习及实践手段,检验“建构”成效,巩固认知成果。(这是进行堂清检测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解决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合作学习与课堂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学习任务、学生学习过程形式化严重的现象提出的,主要目的是解决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实效性,采取的措施突出堂清的落实。关注的焦点主要有如何创设学习情景、合理指导学生自学、设置怎样的反馈题和堂清测试题、如何进行反馈。基于上述目的要求,本课题的研究应遵循以下原则:

1、贯彻主体化原则:要求在教学中做到:树立现代的学生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是教学的中心;

2、贯彻“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要求在教学中加强“双基”,同时在落实“双基教学”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

3、贯彻学习化原则:在教学中要把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贯彻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4、贯彻结构化原则: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的背景性认知结构的状况(认知基础和生活实践常识)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要把系统、扎实地学习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作为教学的重点;

5、贯彻最优化原则:在教学中要做到优化学习环境,引导学生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学习;以优化教学目标为核心优化教学过程。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

初中生物学科课堂教学(包括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学生学习的指导、学生的学习反馈和巩固)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研究七年级上、下册,八年级上册教材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

1、学习情景创设

2、对学生的自学进行自学指导设计

3、学生自学反馈交流策略

4、堂清测试题的设计和反馈

七、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我旗生物学科课堂教学中伴随着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转变而出现的学生学习形式化严重、实效性较差的问题。

2、落实课堂教学目标的堂清,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具体体现在课堂上学生有积极的学习情绪、始终处于活跃的思维状态、积极参与有目的的学习活动、进行交流反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科学适量的堂清测试题并进行检测反馈)。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实施,3、初步形成体现情景导入、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自学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交流反馈、堂清巩固特点的中学生物课堂有效学习的教学模式。积累优势教学资源、提高学科教师的业务水平,进而提高我旗生物学科的教学水平。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从教师的备课、组织课堂教学、指导引领学生学习、馈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内容,注重操作策略的实施,因此主要采用行动 究法。

九、课题组研究人员分工及责任

课题主持人:丁海英,负责引领课题组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学习,提供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相关资源,为教师的研究搭建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组织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阶段交流与总结。课题实施人员:十三敖包中学:王力、祁向平;林东四中:刘力艳、侯俊哲;浩尔吐中学:马兰、李铁刚;碧六台中学:刘泽芬、姚海文。林东三中、林东五中、林东四中、白矿中学、花加啦嘎中学的生物教师参加课题实施。

十、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调查研讨拟订课题制订课题实施方案

2007年3月---7月进行全旗各中学的生物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听课、交流,总结课改实施中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方面调查学科教师队伍的情况{新从事本学科教学的、在前两次会考中成绩较差的教师}。组织教师到林东三中、四中听课,交流,初步认识生物课堂堂清的策略、重要性及可操作性,总结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讨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初步拟订本课题。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认真学习相关的有效教学的理论,学习新课程的有关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相关理论。学习中学生物课程标准及解读。将七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分配给课题研究基地学校,要求承担课题研究的教师依据方案要求和相关的理论指导设计教学案例。第二阶段:按照课题研究方案进行研究阶段。

第一步:2007年9月—11月:为课题研究教师提供充足的教育理论知识,提供集体备课资源(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的教学设计案例),要求课题组教师依据课题方案实施课堂教学;进行课题研究反思,撰写研究反思论文。形成《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的教学设计案例集》 第二步:2008年2月---2008年7月:组织教师进行交流和阶段总结,互相学习,提炼并研究解决课题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假期将七年级下册教材的备课任务下分到课题组教师,安课题要求进行备课,制定教学设计。学期开学要求依据教学设计、课题方案实施课堂教学;形成《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案例集》

第三步:2008年8月----2008年11月:利用假期将八年级上册教材的备课任务下分到课题组教师,按课题要求进行备课,制定教学设计。学期开学要求依据教学设计、课题方案实施课堂教学;组织课题研究阶段观摩展示研讨活动;形成《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案例集》。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

2009年3月 总结课题研究材料,从课堂教学案例、教师研究论文、撰写研究报告、几个方面来进行总结。

十一、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课堂教学展示:初步形成具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2、积累三册教材的教学设计案例。

3、研究报告和教师的教学论文。

十二、课题研究主要参考文献:《有效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与实验”课题实施方案 篇6

校本课题研究方案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

教育信息化提高小学课堂有效性的策略与实践研究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模式。教育信息化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21世纪的中国,已经进入了教育信息化时代。

有效性教学,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师掌握和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促进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开展教育信息化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实践研究,将有力地推动我校教学质量改革深入发展。

实践研究: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 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 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利用课堂教学活动实现我们的教学设想,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反复的修改与论证,以找到我们所期望得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及在此环境下的教学方式变革研究。在国内对中小学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内容、方式、手段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但是,就单纯地以教育信息化提高小学课堂有效性的实践研究却比较少见。作为贵州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小学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发展缓慢,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刚刚起步,因此,将教育信息化提高课堂有效性作为课题进行实践研究,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

我们通过网络查询,除了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查到对有效教学有一些论述外,还查询到了一些关于教师有效性教学素养的培训方式、方法和策略方面的论述以教师教师有效性策略技能研究方面的文章,大都是理论性阐述,而且多为教师有效性策略提升的论述,没有较为具体的教育信息化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实践案例,特别是从学生有效性学习角度进行探究方面,没有多少值得广大农村教师借鉴的经验与方法。也没有查询到针对教育信息化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策略与实践研究方面的系统研究性论述。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价值:

1.教育发展的现代化迫切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21世纪国际竞争的实质是教育规模、教育层次、教育质量,尤其是教育效益的竞争,国家的发展,其根基在教育。因此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便极其客观地摆在我们的教育者面前,那就是,我们当前的教育、教学在培养国际竞争性人才方面是否真的有效?是高效,还是低效?于是教育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便被凸现出来,倍受关注,并且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可以说,未来的教学中必将植入有效教学的理念、方式、策略,以适应时代发展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教育信息化时代的主要特点是,在教育过程中广泛应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即在教育技术上实现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使我们的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等。

2.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讲效率,要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率,用最科学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必由之路。而以先进的教育技术及丰富的教学设备为基础,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文化氛围建设、课堂教学内容呈

现方式、课堂教学互动方式等方面展开实践研究,使其有力地推动教育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并促成优质教学策略的形成,最终形成适合我们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新方式——教育信息化。

3.从关注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关注实际应用的效益和效能,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益,特别是规模效益。

4.深入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应用的模式和方法,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师资培训、资源建议、网络支持、管理机制、效果评价以及支持服务体系等各方面工作的科学发展。教育信息化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为学校发展提供教学参考。如何提高教师们的教学组织效能,实现组织目标,是学校最关心和重视的。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而众多研究结论表明,学校有效性依赖于教学的有效性,学校要想持续发展必须做到教学有效。其二,有效教学研究有助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其三,可以了解学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提高老师对有效课堂教学必要性的认识,提升教师的理念。其四,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指导。本课题研究针对学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具体探讨教师应该掌握和运用的有效教学策略,探索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指导。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

研究目标:

1、解决教与学的关系,树立“为了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把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与自身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课题研究,期望教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结合课程改革的要求,改变原有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式接受的方式,从而建立和形成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教师教学行为影响下,在具体教学情境中主动的建构知识,发展自己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期望在新的教学方式中,改

善学习方式,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习能力,真正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轻松而愉快地学习。

3.通过课题的研究,形成教师良好的教学品质,提高教学艺术,增强教学效果,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教学特色。

4.通过课题的研究,加强教师的信息素养。即提高教师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使其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5、促进新技术、班班通的应用研究,加强和引导优秀教育资源的应用。构建教育技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本课题研究将立足于本校教学实践,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系统借鉴、整理、选择教学经验,对成功有效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和整合,以建构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为抓手,开展推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优质教育的行动研究,建立学校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和特色,并形成策略体系。

研究内容:

通过情境创设和班班通应用,建构一种理想的教与学环境,实现自主探究、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成为有趣的和有成就感的活动,这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1.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分析与问题调研。通过以点带面的方法,分析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存的问题和总体发展趋势,以及不同区域的教育信息化存在的差距和异同点,为研究教育信息化的模式与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

2.以各班的班班通教学资源的应用,探索出比较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努力实现教师角色、学生地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流程的转变。

3.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将信息技术与中学习课程融为一体,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使教师备课、课堂教学、知识结构、能力评价、合作学习、师生关系等方面发生质的变化,进而构建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从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的兴趣。将成功经验逐步应用到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中。

研究重点:

教师利用教育信息化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的基本途径和技能的形成。

主要参加者名单: 余章凤、卢海英、易俊宁

余章凤(组长):负责课题研究行动中的工作安排、业务指导;组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负责撰写课题研究的各项报告、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及研究成果的汇编。

卢海英、易俊宁:(组研员)对原始调查材料进行统计、分析;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研究课教学、撰写课题论文、教学设计及上课题实验课。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步骤 研究思路:

1、基于理论研究,构建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推进模式,创新应用学校以及不同区域信息化环境与资源,让教师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与学科的整合,促进教学方式改革的探讨;

2、基于实践研究,构建农村小学不同信息化环境下如何使应用效益最大化,并在实验中打造典型,实现以点带面的带动、辐射作用;

3、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构建教育信息化实验校。

4、建立管理机构:健全的组织机构、即组持人为组长,组研员为课题研究小组成员。明确职责,畅通渠道,责任到人。

5、搭建平台:要提升教师的有效教学策略,就需要搭建有利于教师素养提升的各种平台,包括学习的平台、交流平台和实践平台等。

6、选择模式

要使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有效教学策略和技能得到有效提升,除了有学习、交流和实践平台外,重要的还要选择具有可操作性的教研模式。使教师们在教研中发展、创新。

(1)自修反思式: 通过自修学习,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结果,在反

思中实现素养与技能的循序提升。

(2)专题研讨式:针对教师有效教学素养与技能形成和提高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已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

(3)案例分析式: 通过教师有效教学素养与技能提升的成功案例分析,为更多的教师提供借鉴经验。

(4)课题牵动式:组织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在研究中拓展教师的有效教学素养与技能。研究方法:

调查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比较实验法。

技术路线或研究步骤:

课题研究时间为 一学期,始迄时间为2017年8月1日---2018年1月1日。

(1)准备阶段(2017年8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

主要工作要点:成立研究课题组,确定课题,文献检索,课题论证,申报立题,组建课题组,撰写实施方案,制定研究计划。

(2)实施步骤(2017年9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1.根据研究计划,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 2.落实各项工作,开展实践研究。

3.组织开展教育信息化创新卓越课堂案例反思交流会,组织专家进行指导。4.整理资料,进行阶段性总结,提炼阶段成果。5.收集、归纳、整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归类建档。

(3)结题阶段(2017年12月20日-2018年1月1日):进行研究结论的最终论证,全面推出研究成果,并做一定范围的推广普及工作。推出理论性成果《教育信息化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与实践研究:教育信息化提高科学课堂有效性的策略与实践研究成果汇编》。

经费来源:

课题组成员自筹相应的研究经费。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与实验”课题实施方案 篇7

理念是对一个事物本质的理解和对其完美性不懈地追求。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 就是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传统有效教学观之上再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教学有效性的理念及意义。

当新课程即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之际, 有效教学的问题也随之提出。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 就是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传统有效教学观之上再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有效的学习;实质是全面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1]。提高教学有效性, 既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 又能培养学生能力,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教学方式对教学有效性有重大影响,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 单一的教学方法是难以与多元教学目标的实现相适应, 难以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能力。 (2) 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单方面的灌输式教学, 是低效或无效的教学[2]。

二、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传统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制约了学科的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要, 必须进行改革。为了提高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 我们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和有益地探索。

1、目前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受到教学模式及经费不足等因素的限制, 教学方法存在很多的问题。以往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机械的灌注式教学模式, 起不到培养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实验课程教学的作用, 也达不到开发智力和培养实验研究能力的目的, 实验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难以体现, 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精神, 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因此改革实验课的教学方法是一项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大课题。

2、精彩的课堂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精彩的课堂内容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刺激学生感官, 使学生振奋, 思维活跃。要获得充实精彩的课堂内容可从以下几方面准备:

(1) 将数字化实验设备引入生物实验教学, 这有利于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让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理解生物现象的变化规律。

(2)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以充实课堂内容。教学目标应具有目标明确、层次清楚及可操作性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接收能力设计一系列目标问题, 具体把握学生实际达到的学习水平。

(3) 学科整合, 让学生增加兴趣。生物学是一门综合学科, 它与各学科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通过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使生物学科更具有神秘感, 并促进了学生对日常生活中身边的现象的解释能力。

(4) 充分发挥教师授课的生动性。生动形象的语言也是防止课堂内容枯燥乏味, 使课堂内容精彩充实的一个重要手段[4]。

3、恰当运用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 要重视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培养学习兴趣, 呵护学生的好奇心, 保护学习兴趣。教师应利用与课本相符的光盘或其他可用的资源, 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大量的生物形态、环境特点及实验现象, 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例如在讲生物多样性时, 可以展示地球上各种奇花异草, 激发他们对课程的兴趣。

其次, 在教学中应加强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环节, 重视营造教学情境, 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归纳生物的结构、生理等知识, 是学生掌握生物知识的较好的途径。例如在讲“血液成分”这一节时, 可先演示一个实验, 取A、B两支试管, 分别加入等量的新鲜血液, 在A试管的血液中不加入抗凝剂, B试管的血液中加入抗凝剂, 让学生分别观察A、B试管内的液体。静置一会儿后, A支试管中的血液凝结成了血块, B支试管的血液则出现了分层现象, 学生很惊讶:两支试管内都是血液, 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现象?这说明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 使学生产生了强烈地好奇心, 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 从而为讲解“血液成分”这一课奠定了基础。

第三,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提问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常见方法[5]。

4、进行教学小结与反思。

教学设计实施后, 教师要不断进行课后反思, 反思教学实施的情况效果及学生的表现。只有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实施和反思研究水平的提高,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三、结语

总之, 在减负增效的前提下, 提高教学有效性, 既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培养学生能力,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达到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 初中生物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作为教师, 应积极提高教学有效性,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初中生物实验,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胡明.论初中生物课的有效教学[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25 (2) ;108-112.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与实验”课题实施方案 篇8

【关键词】初中生物 实验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56-02

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大部分是通过实验获得。实验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和区分生物概念,而掌握生物实验技能,则有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与分析。所以,实验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合理组织实验教学

在开展生物实验教学中,老师除了精心组织和设计讲授内容外,还要搭配合理的实验方法;其次就是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生物实验,便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避免死记硬背;另外,对实验素材的选择也不容小觑,实验素材应该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爱好和兴趣来设计实验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比如,在学习到“蝗虫”的教学内容时,老师可以先提问“见过蝗虫的同学请举手”,大部分的学生对蝗虫并不陌生,因此老师只要在蝗虫的原有条件上加上实验效果,便能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教学内容。

二、灵活改变实验方式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思维能力,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并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验证式试验占主导地位,为了实现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老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改变实验的方式,由以往学生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实验教学。比如,在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的实验过程中,老师首先明确实验的步骤、材料和用具,然后再提出问题:①使用哪一种水草对实验更有利?②哪种实验装置的效果更明显?③雨天会产生这种作用吗?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被新鲜感与求证欲望推动着,有的同学使用透明玻璃酒瓶替代玻璃杯,有的使用漏斗的形式代替细玻璃管等,所选用的水草种类也形式各样。实验结束后,老师要求每一组学生汇报实验使用的水草、用具及现象,最后通过对比分析出哪一种水草的放氧效果更好。通过这样的实验方式,不但使学生对实验结果印象深刻,还刺激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并在实验过程中萌生不同程度的创新意识。

三、替代法的实验教学

在初中生物实验中,老师除了给学生提供实践与尝试的机会外,还要给学生营造一定的实验氛围,用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认知能力。比如,在“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探究实验中,课本利用了“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与“菜青虫的取食行为”举例说明,但从研究行为与材料准备上来看,都存在一定难度,而且很难观察其变化。这时,老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找容易观察的实验对象,并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从中获得启发。老师可以采用动物替换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学,就拿常见的“狗、鸡、鸭的游泳天性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作为教学的实验对象,老师只要适当的代入课文知识,便能把学生引入到课文设定的情境之中。由此可见,灵活使用实验方法与创新探究对象,对拓展实验活动的空间、时间有很大帮助。

四、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新课改明确指出,实施探究性实验,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重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发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完成实验操作提高探究意识。

生物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与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自主探索的精神。当然,老师的分析与引导必不可少,引导学生探索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解析和处理生物实验所获得的信息,进而影响学生的科学实验行为。比如,在进行“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探究时,可以以分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不同的组之间使用不同的材料,然后通过老师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探究空气注入澄清石灰水中的方法”,最后使用针筒或洗耳球进行实验效果的对比,从中引发学生更进一步地思考。

五、情境法的实验教学

情境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渲染气氛、情绪等把学生引入到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情境教学有助于学生亲身感受与体验,对提高学生在生物知识的理解与分析上有重要作用,同时,情境教学还可以促进学生心理机能的全面发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比如,在进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探究实验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与鼠妇相关的音像或视频,通过多媒体悦耳的声音、生动的画面让学生轻松的进入到鼠妇的生活。

实践证明,情境实验法在实验教学中广泛应用,并且获得相当好的教学效果,而且鼠妇做为实验材料学生经常接触的到,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促进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此外,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除了借助多媒体技术外,还可以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或生物学中的热门话题来引入。

又如,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口感进行分析,即在口腔中多咀嚼馒头一会儿,就会产生丝丝的甜味,这与小孩喜欢含着米饭而不下咽的道理相通,验证了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然后再对馒头中的成分所产生的变化进行分析。老师只要更进一步的引导学生了解“馒头中淀粉成分在口腔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便能把学生引入到更深层次的思考,并开始假设性论证,如“是否与口腔中的唾液有关呢?”这时,老师只要演示“酶”所产生的生物变化,便保持了学生对实验的好奇心与探究心理。

六、多样化手段的实验教学

老师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来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比如运用适当的辅助手段和教具。应用的教具一般包括:标本、照片、实物和模型等,借助教具演示实验活动,不只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领悟、理解及掌握;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互联网技术、幻灯片播放器等,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的速度、降低课题的难度和拓展知识最大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比如在进行 “观察临时装片”的实验时,老师可以在学生实验过程中筛选出做的比较认真的实验结果做为教学展示,具体操作为:利用智能手机的拍照功能把筛选好的实验成果对着显微镜的目镜拍下,这样就能在手机上也看得到清晰的:口腔上皮细胞、表皮细胞和果肉细胞等,然后老师再利用蓝牙传输的功能把这些相片发送到电脑连接到投影仪上,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实验被当成“作品”展示在课堂上时,就会受到鼓舞,下次动手就会更认真。

七、结语

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物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新课改革的发展背景下,融入新的教学理念到生物实验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与探究精神,还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但为了更好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老师还要加强学生生物知识的应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进行不断的引导与激励,并贯彻落实到教学实践当中,以促使“三维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范长寿主编,云南省教育委员会编.中学生物教法研究[M]. 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2] 王存祥.浅析农村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J]. 教育革新,2012(02).

[3] 李妙娜.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研究[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S2) .

[4] 侬雁.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策略浅探[J]. 中学教学参考, 2015(11).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与实验”课题实施方案 篇9

课题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

1、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思想、理论、理念的研究;

2、探讨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学科教学目标服务,特别是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促进阅读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3、探讨教师如何运用校园网络环境和技术,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的探索与研究;

4、信息技术课程与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整合教学小学生自主阅读学习中的适用性、协作性、科学性的探索与研究;

5、关于实现“整合”教学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

1、发现问题。通过访谈,实地深入课堂了解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整合的困难和问题。

2、分析问题。就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相关要素进行分析。学生、教材、媒体是整合的三大要素,首先要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其次,要分析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误区;再次,分析教材的培养目标与现有学生知识水平的差距。

3、解决问题。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通过培训帮助教师掌握信息资源的种类、功能及其应用原则;通过对教材进行系统的分类,找出同一类课文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整合的规律。

4、评价解决问题的策略。建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教学评价标准(选什么媒体、什么环节用媒体、用多长时间);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对资源有效利用、开发与重组情况等进行检验。

5、总结推广成果。对实验的经验进行总结,完善形成科研成果,进而利用各种平台进行推广。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根据学校总课题实施方案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课题实施方案,本课题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具体措施:

(1)课题实验前,教师要研究阅读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准备教育资源,提出研究问题,设计教育方案。

(2)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实证研究,要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3)实验课后,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并且要与课题组的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研讨,最后写出研究总结。

同时采用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作为辅助。

四、课题的完成时间和预期效果

课题从*年*月开始至*年*月结束。预期成果:

1、《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的有效策略》结题报告。

2、整理课堂教案、实录、研究个案、教学反思等,形成一本课题论文集。

3、运用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与实验”课题实施方案 篇10

太仓市沙溪高级中学外语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外语人才。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努力从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由此可见,尽管目前的英语教育无论在教学规模还是教学水平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英语教学的现状尚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代发展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探求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贯彻与落实新《英语课程标准》精神, 推动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在新课改理念的大背景下确立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从老师单一的“一言堂”向“师生共同探讨”模式转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变单一的老师“灌输式”教学为“师生共同探讨”的民主式教学,通过师生、生生以及和教学资源的互动,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在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整个教学过程都十分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完全体现以学生为本, 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地运用先进的理念去指导教学,通过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使新世纪的每一位高中毕业生都具有基本的英语语言素养,也就是具备共同的语言能力基础,使他们不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具有终身学习所必备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有初步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这一共同的语言能力基础应该成为普通高中教育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所创设的平台和机会。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新的时代要求我们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创造精神的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大胆求索的精神,培养他们对未来社会的应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必须相应地采用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以往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

张邕江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促使我们对英语教学作本质的思考.课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的重要场所,在我们的现有环境下课堂也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主要场所,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读、听、说、译等项技能需要经过一节一节的课堂教学才能获得,对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检测也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为学生提供由操练到产出的语言内化过程,设计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训练过程,采用目标、层次两维控制的过程教学评价策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通过听、说、读、写等课堂活动来获取信息,组织信息,传递信息,达到用语言交际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交际法教学理论

交际法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即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外语的能力。这一核心思想在外语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为重视语言的使用,打破传统教学中对语法知识传授的局限性。语言使用的侧重贯串于教学大纲设计、课程设置、教材教法的选定及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2.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中心课题是:人们以怎样的方式掌握第二语言,包括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学习策略、环境和个体差异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影响等内容。研究表明,第二语言习得虽然不乏其特殊性,但又与儿童本族语发展有许多相似之处,不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仍能以儿童习得本族语的方式掌握第二语言。要知道怎样教外语,首先要了解学生怎样学习外语。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4.外语学习规律

(1)量变到质变的原则。学习必须经过一定循序渐进的学习之后,在一定量的积累之后,才能发生语言水平提高的飞跃,形成某种语言能力。

(2)内因与外因的原则。学习语言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语言知识、规律、原理等外部因素必须通过学生愿意学习,专心勤奋地接受教学的信息,才能使这些语言知识、规则、原理、语言内化到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一定的语言能力。

(3)个别差异的原则。学生学习语言是有差异的。由于人类大脑倾向性不同,有些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较强,有些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则较弱,因而他们需要不同程度专门训练才能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

(4)认识与情感相互渗透原则。从语言理解的角度来说,越是形象,与学生周围生活关系密切的、具体可猜的、有意义的,学生越是容易接受。没有感情色彩、与不熟悉事物有关的语言、概念,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如果能将抽象的认识活动赋予感情的因素,(如兴趣、爱好、信心以及与具体有情感的事物联系起来),则将会提高认识活动效果。

四、课题研究确立的教学策略

1.积极参与策略。互动必须参与,只有参与才能互动。“参与、互动”是学生实现学生主体性的有效落脚点。(1)全员参与。课堂教学中,让每个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根据个人的水平差异,设置不同的问题,通过个体学习形成全员参与。同时要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人人参与、互动交往的生动局面。(2)主动参与。要创设吸引学生参与的良好情境,让学生有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让学生有话敢说,有问题敢问,有疑敢质。(3)差异参与。没有差异参与就没有全员参与。参与的要求要灵活,形式要多样,评价要因人而异,这样才能调动参与者学习的主动性。

2.情感交融策略。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学习的动力之一。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师生互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师生沟通的主要渠道,爱是师生关系的核心,爱是学生的基础心理需求。课堂气氛的好坏和师生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参与程度。老师要做到亲切和蔼,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2)人格平等。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应该相互尊重。特别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为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兴趣爱好的培养创造条件。(3)教学民主。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老师应持有开放的态度,开放的观点,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观点和意见。

3.人际合作策略。课堂教学的环境,主要是人际交往的环境,合作的人际交往关系是教学互动的又一个必要条件。没有人际合作,就无法实现和谐的“教学互动”。(1)语言合作。师生在用英语交流时,应做到相互都能理解,达到真正沟通的目的。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要浅显易懂,运用表达技巧来增强表达效果。(2)环境合作。利用课堂上学生的座位排列,尽量创造条件,让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多进行交流。(3)个群合作。目前课堂教学活动虽然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但群体之间互动较少,这不利于学生的主体性和集体教育力量的发挥,教师应通过英语对话的朗读、课文热点问题的讨论等方面,来促进群体之间的交往。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重点及预期目标 1.课题研究的内容

(1)、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讨论,形成集体结论。

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就要选择适当的媒体设置问题情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在精心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增强其问题意识。在此基础上,再采取引导、点拨、释疑、评价等多种教学手段,促使其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学生的认知只有通过模仿、观察、实验、类比、联想、想象、求异思维、聚合思维等形式才能实现,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逐步学会质疑,进而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概念形成过程的探究,以及结论的证明、推导、归纳和概括。教学内容应落实语言基础知识和发展基本技能,精选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语言材料及与现代社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材料,为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同时又是学生所能接受的知识。在内容安排上,既要注意部分知识的系统性,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生活经验相互配合。更要注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设想,不断探索,提出各自的目标、观点,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语言实践中形成集体性的结论,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2)、开放教学,诱发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探究,超越既定的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能力的源头活水。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师相互交流、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学中,要发扬民主、师生相互尊重,密切合作,共同探索。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究,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学科知识产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和思维活动方式的信息反馈,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深化和总结提炼。通过教学问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促进其问题意识的形成并不断得到深化。只有当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究有价值的问题之时,他们的思维才会活跃起来。学生的这一认知的过程就是经主动探究而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加以点拨,变换质疑问难思维的角度,逐步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并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独自的见解,从中培养他们能在复杂的条件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依据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把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世界作为重要课程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即兴创造,超越既定的教学目标。

(3)、重视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细化操作流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语言的实践能力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一条基本原则。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使学科学习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将客观的认识转化为主观的认识,进而通过知识间的多种联系而形成知识网络,就必须废除注入式,运用启发式。无论是课堂上师生间的问答,还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将矛盾蕴含在问题之中,其目的都是为了唤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其求知的欲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引发其创造性思维的活力。因此,教师既要善于启发学生对熟悉的情境做出反应,更要善于创造新的问题情境,促使他们认识问题的本质属性。英语教学中,句型教学和课文教学十分重要。为了细化操作流程,提高教学效率,针对不同的课型,构建了相应的课堂教学结构,即: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说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铺路架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启发指导,让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探究,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课题研究的重点

互动式教学的实施,需要有具体的方法和手段,才能真正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上,即采用同桌互学、小组讨论、大组辩论、自由发言等形式,营造“生—生”、“师—生”间自由平等的氛围,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提问、互相帮助,让学生学会思考、解决问题、发展思维,从而实现学习的目的。其基本流程为:

(1)、教师启动----互动的前提

在互动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是以教师的启动为基础的。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在讲授较难理解的内容前,先向学生介绍一下有关背景知识并提出教学要求,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学习新课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学生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充分的语言实践和语言交际的机会。

(2)、学生感悟----互动的基础

在新授课伊始,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上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容易达到“阶梯式”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自学的方法和要求,由学生在自学中去感悟新课,让其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为互动讨论作好准备。

(3)、小组活动----互动的主体

该环节是在学生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开始小组互动式讨论。小组由四个程度各异的学生 5 组成,每隔一段时间,小组可重新组合。在课堂上,学生先通过听小组成员朗读课文,并给与评价,然后针对课文内容采用组内成员轮流提问的形式,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处理。

(4)、组际交流----互动的关键

通过前面的小组讨论,基础性的问题一般已经解决。这时,教师可给学生一些较难的题目,这些题目也可以在小组互动中产生。经小组讨论后,进行组际交流。教师可先让讨论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其它各组做出补充、质疑和评价。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际间进行激烈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调整,不失时机地引导,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中心话题,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

(5)、成果展示----互动的检测和评价

学习目标达到与否只有通过检测才知道,检测的方式可以是测试性评价(如检测题),更重要的是非测试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则成为重要的评价标准。

3.预期目标

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外语学习的创新人才。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包含了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四个要素。因此,实现以下四个要素的转变是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学生地位的转变: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吸收者。使学生具备敢想、敢说、敢问、敢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创造性发展的素质。

(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教师”只是一种职业的称呼而已,他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3)、教材功能的转变: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材除了文字教材之外包括音像教材,教师要从“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转变“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让学生在大容量教材中各取所需,并形成能力。

(4)、媒体功能的转变:媒体不再是教师传授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语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通过该课题的深入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不同课型的互动式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对学生实际情况和完成任务的情况分析,探索提高任务完成率的条件和有效方法,建立与互动式课堂教学相配套的新的评价方法.6

六、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研究环境保证

我校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学校十分重视教学改革,坚持科研兴校,是本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齐全,学生综合素质较强。目前课题组大多数教师均有两个平行班,有大量的实验样本,这为方案实施提供优良条件。参与本课题研究的人员既有教学能手又有教学新秀,他们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又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2.研究制度保证

本课题组将制定一系列的研究制度来规范研究行为,如制定任务责任制、成果负责制、定期学习和研讨制等。课题组所有成员务必积极投入参与课题研究实验,认真学习有关理论,主动、积极、有创造性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教育教学活动。

3.研究时间保证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整个课题组团结协作,利用自身的优势,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本科题。同时,课题横跨暑假和寒假,在时间上是完全有保证的。

4.过程管理保证

本课题组将加强管理,拟成立课题研究管理小组,课题负责人任组长。管理小组将负责课题研究过程中诸多事项的组织、协调工作,以使管理出效益,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与过程设计 1.研究方法

(1)、对比研究法:就一个研究内容,用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平行班中进行对比,然后检查各自的教学效果。

(2)、调查研究法: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在广大学生的经验中总结“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优越性。

(3)、教学实践法:通过各级各类公开课,交流课,逐级反馈,及时调整,逐步完善。(4)、经验筛选法。搜集、整理课题研究材料,筛选有用的,剔除无用的,然后把有用的材料集中起来进行总结、提炼。该方法适用于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

2.研究的内容设计

本课题拟分为三个专题研究小组展开研究(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1)、研究互动任务的创设实施。(具体操作详见“课题研究的重点”第1、2部分)

7(2)、研究互动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具体操作详见“课题研究的重点”第3、4部分)(3)、研究互动结果的评价。(具体操作详见“课题研究的重点”第5部分)3.研究的实施过程

(1)、准备阶段(2007.3――2007.8)组建课题组,落实人员分工;学习总课题研究方案,精心设计制订子课题研究方案,对学生总体情况进行调研。由张邕江、许建球负责。

(2)、实施阶段(2007.9――2009.8)构建师生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结构体系。同桌互学、小组讨论、大组辨论等形式。师生互动,产生“共振”作用,形成合力,整体提高课堂效益。形成有一定价值的操作模式和策略,并对操作策略和所形成的学生能力进行评价。由课题组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实施。

(3)、结题阶段(2009.9-2010.1)对研究情况进行分析、归纳,撰写题结报告、论文,通过面上推广深化、拓展和完善本课题研究。由张邕江写出研究报告,陆辉、陆艳萍、孙丽红、李静艳、陆海秋等进行阶段分析汇总,形成一定数量的优秀教案、学案、评价方案及优质示范课,并提请主管部门进行结题验收。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理论成果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验,将“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因素、方法和途径、规律、特色、个案等实践研究成果进行提炼、上升为理论成果,以论文的形式汇编成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推广、运用和完善,以此作为全面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理论支撑。

2.实践成果

(1)、教师观念得到转变,教学理论水平得到提高,鼓励同教研组的青年教师参与本课题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形成良好的教研“团队精神”,倡导努力钻研外语语言教学理论,勇于投身教改实践的良好风尚,使他们尽快成长为学校中的教科研骨干。教师的教学水平、评价能力、科研能力得到较大幅度地提高;课题研究中形成一定数量的优秀教案、学案、评价方案及优质示范课。

上一篇:物业二级资质标准及注意事项下一篇:看望病人的慰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