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的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2024-07-12

提高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的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通用8篇)

提高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的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篇1

《提高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的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潮流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积极推进国家信息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而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由信息技术带来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在教学的内容手段、质量效益以及管理方面都有无法替代的优越性。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既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为此我校提出“提高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的策略研究”课题。

然而,很多教育工作者与一线教育教学人员在信息化条件下仍用旧观念看待教育问题,不知道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育的改革,不知如何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来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问题的表现主要是:

1、虽然学校配备了较齐全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但是由于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热情不高,信息技术水平较低,设备得不到充分的利用,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2、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陈旧,墨守成规,不懂得怎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服务于课堂教学,优化教育教学环境。

3、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获取、处理、共享各种信息资源的能力低,教师的信息技术整体水平不高,不利于教师实现“高效教学”和“轻松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二、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负责人张素明副校长,小学中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从事教育工作三十余载,热爱本职工作,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业务精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锐意进取,曾被评为辽宁省骨干教师,铁岭市学科带头人,铁岭市名教师,铁岭市先进教师,曾主持《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研究》、《适应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研究与实验》等省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科研热情和很高的教育科研水平,能确保研究材料的整理,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她业务过硬,精力充沛,能够投入一定的时间指导、组织并管理此课题。

(2)本课题共有主研教师18人,学历都为专科以上,平均年龄35岁。老中青结合,以青年教师居多,大部分教师参加过市级以上课题的研究或有省级以上论文、论著的发表或获奖;所有教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一线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关的一些研究成果,有相关的论文发表或获奖。可以说,本课题组在学术背景、研究经验以及组成结构上都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和梯度性,这些都将有利于本课题的顺利开展以及相关教师的专业成长。

(3)政府与有关教育部门投入资金完善了学校现代化教学实施和设备,实验条件比较优越;我校新购置了硬件设备,现有计算机室一个、电子备课室一个、多媒体教室五个,我校24个教学班已经实现班班有电脑,可以说是电教设施过硬,有着开展课题研究的物质基础。

(4)我们新台子镇中心小学是辽宁省文明学校、铁岭市名学校、具有优越的办学条件、是省级教育科研实验基地,科研管理措施具体得当,档案管理是省级先进单位,我校科研室曾多次被评为铁岭市标准化科研室、研究资料非常齐全,完全能满足科研实验的需要。

三、有关概念的界定

1、概念的界定:

①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国家统一计划和组织的推动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信等),通过各种渠道重点建设,充分利用软、硬件资源,加速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②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是指建设一支操作技术精湛的能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教师队伍。

2.研究的实践意义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教学资源介入课堂,能够拓宽教育时空,为学生多渠道、多层次获取知识提供可能。因此,只有不断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才能跳出教材、跳出学科,拓展学习内容,进而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提高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势在必行。

3、研究的理论依据:

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整个教育过程的模式、改变了教育过程的组织序列,改变了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多媒体技术扩大了学生的认知空间,并且使抽象内容直观、形象、生动,使学生认识事物更加准确、全面。更重要的是多媒体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模式能更加突出认知主体在认知中的作用,从而建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这样既重视了知识的系统性,又重视了学生兴趣、主动性与学生的心理结构。

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实现信息化教育观念的更新,构建一支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

2、实现教师操作技能微格化管理:通过校本培训、教学实践使教师掌握必备的操作技能,(1)掌握Windows系统操作技术。

(2)掌握搜集素材、处理素材的技能:掌握收集网上资源、自绘素材、拍摄、录制的技术;能够独立处理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素材。

(3)自制教学课件:利用ppt演示文稿、网页、flash、多媒体大师等软件自制课件。

3、实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和应用,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研究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研究如何建设良好的信息环境。

2、研究教师队伍应对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专业素质结构、岗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及管理。

3、研究教师操作技能的微格化管理。

4、研究教师的信息素养。研究信息化环境下如何提高教师信息意识及运用能力。

(1)教育观念的研究。(2)教学方法的研究。(3)教学技能的研究。

5、研究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

六、研究过程设计:

我们提倡实事求是的研究精神,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首先,对我镇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基本状况进行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其次,对反映出的问题作归因,系统分析并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形成调查报告;第三,对教师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总结培养模式和方法;第四,对课题实施后的教师做统一调查,得出后期调查报告,并通过分析,归纳、总结课题研究的得失和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总结本次课题研究工作。具体表现在:

1、建设良好的信息环境:

加快建设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教学环境,打造数字化校园,构建校园网络平台,建立学校网站,建立校园局域网,实现“班班通”。重视教学信息资源中心的建设,建设视频、音频资源库、课件、素材资源库等。

2、对全镇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测评,并按照初级、中级、高级、超高级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合理划分等级,以便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培训。

3、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面实现办公自动化、无纸化。实现全体教师所有学科电子备课。

4、加强信息技术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1)培养信息意识,使教师树立信息观。

(2)立足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技能。

采取自主学习和集中培训两种方式

集中培训采用分级培训方式:通过调查、观摩了解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然后针对不同的信息技术水平,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进而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定期进行晋级考核。然后对成功晋级者再进行更高一级的培训。

自主培训,结对帮扶:培训过程中以好带差,加快信息化技术水平的提高步伐。促进教师共同提高。

4、开展“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教学研讨活动。

以教学资源应用为主,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教学活动,上研讨汇报课,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七、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学习有关文献,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理论。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测评了解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

(3)行动研究法。①在教学实践中指导教师及时总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和经验等,全面提高教师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②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的理论和实践的培训。

(4)经验研究法。对研究的过程与效果进行分析、提炼、归纳、总结,揭示经验的实质。

(5)课例法:通过各学科、各种课型的教学实践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和各学科整合的模式。

(6)案例法:课题研究过程中对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大大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典型案例的进行收集、整理、分析。

(7)活动研究法。加强教师间、校际间的互动交流,通过开展活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如:课件制作和观摩;信息技术论文评比和交流;网页制作比赛等等。

八、课题研究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科学方法为指导,注意对教育理论及学科的理论的学习;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基础性原则。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要有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教育信息技术。

(3)情境性原则。利用建立校园网络系统的过程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在网络的建设上为教师提供协作学习和交互探究学习等心性教学模式的场所;为教师提供收集信息、获取信息、整合信息、创造信息的技术平台和技术环境。

九、课题研究的措施:

(1)建立完整的课题组,强化实验管理与指导,保证实验工作顺利进行。

(2)建立规章制度。实验人员学习培训制度,实验交流例会制度,实验资料管理制度,实验过程管理制度,激励制度,经费管理制度等。

(3)加强实验教师培训。调查了解各实验教师的信息化水平,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

(4)开展“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研讨活动,课例评比活动等。

(5)科学收集实验过程资料,规范课题研究工作。实验过程中勤收集,勤积累、勤整理各种资料,按要求进行分类,使之系统化。

十、课题实施步骤:

实验自2011年5开始。实验周期为两年。

第一阶段(2011年5月至2011年9月)为准备阶段。

本阶段主要任务是:申报课题,建立课题组,落实研究人员、划分责任。调查研究实验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对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进行前测。收集资料,学习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研究制定实验方案,继续配置实验硬件、软件,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2011年9月至2013年3月)为研究阶段

本阶段主要任务是:

(1)认真研究实施方案的内容要求和做法,按研究设计方案在每学期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实事求是地开展课题研究。

(2)以校本培训为手段,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实现信息技术操作微格化管理。

(3)定期开展教学研讨、课题研讨会,讨论汇报研究进展情况,及时记录做好阶段总结。

(4)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并及时地撰写研究论文和经验总结,积极参与各级评比活动。以研究平台为主要交互对象,注重教学实践,实行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总结边交流。同时广泛开展活动,举办优秀课件、优秀论文,教学技能、教学案例评选活动,推动课题研究的深入发展。

第三阶段(2013年3月——2013年5月)总结阶段

1、征集、评选、整理实验成果,形成学校教育实验研究报告。

2、撰写结题报告,编辑论文、教案集。接受专家鉴定验收。

3、结合上级结题验收,鉴定工作,评选表彰实验工作先进个人。

提高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的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篇2

一、发挥研究生导师为主导、导师指导小组监督的综合培养优势提高研究生开题报告质量

研究生开题报告是研究生科研开展的起点, 是高质量学术论文的前提保障, 在研究生教育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对研究生开题报告进行高质量的指导和管理, 有利于研究生理清研究思路、明确研究方向、把握研究重点、熟悉研究方法, 是成功完成科研课题的前提基础。在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教育方面, 我院实施以导师制为主, 以其他手段为辅的综合培养模式, 旨在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导师的榜样作用和影响力对学生来说是最直接也是最深远的, 其思想意识、精神风貌以及科学作风无时无刻影响着学生, 其学术精神和道德风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在研究生教育指导中起着主导性作用。研究生作为新手, 在科研课题的选择方面往往把握不住专业的方向及研究重点, 导师自己的科研优势和学术特色, 及其在研究领域取得的有特色、有价值的学术成果能有效地帮助研究生把握本研究领域的重点, 启发其发现提出新问题, 并针对科学问题进行着实有效的可行性分析。因此, 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上具有主导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立一支高专业水平、责任心强的导师队伍是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保障。我院坚持严格的导师遴选和考核制度, 支持奖励导师个人的专业水平的提升, 并重视加强人才梯队建设, 加强人才引进的力度, 不断提升和充实我院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在教育理念方面, 我们提倡“因材施教”,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专业学术背景及思维方式, 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在培养过程中, 导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尊重其思想, 鼓励其敢于怀疑, 为其尽可能地提供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鼓励和激发其创新激情。除了研究生本人的导师, 我院利用研究院的平台, 组织相关专业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导师组成导师指导小组, 固定每周开放咨询时间, 保证了研究生多渠道的沟通方式, 并以此避免研究生导师因为教学及其他工作安排不能及时和学生沟通时, 研究生可以向导师指导小组中的其他老师咨询和讨论, 使其在学术及科研中的问题得以及时有效的解决, 并且研究生通过同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进行探讨的过程中, 其科研思路可以得以拓展, 有助于创造性科学问题的发现。

二、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加强研究生相互监督激励环境的营造

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氛围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为了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态度和科研精神, 营造学术研究氛围, 帮助研究生更好地融入科研环境, 我院定期举办学术讲座, 每月一次知名专家大讲座, 让研究生能有机会与专家及大师们面对面的交流, 感受学术大师们严谨的学术风范和勇于探索的学术精神, 开阔眼界, 启发科研灵感, 激发科研的热情, 学术报告中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前沿信息的传递, 能有效促进学生垂直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有机融合, 激发其科研创新性。针对全院研究生, 我们举行每周一次的研究生科研学习论坛, 由研究生根据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技术进行学习报道, 引导学生检索本领域在国内外的前沿发展, 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求, 有利于研究生更快更好地熟悉把握专业方向与重点技术, 提高其科研创造性;每两周一次研究生科研课题报告进展会, 着重讨论课题中遇见的难题及解决方案, 这种由研究生为主题的学习论坛和科研报告, 营造了研究生之间相互监督激励的环境, 大大增进了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提高了科研的热情性和主动性。

三、设立各种基金多角度鼓励科研创新

为了提高和激发研究生科研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院设立了各类研究生创新基金, 鼓励支持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及学科竞赛, 奖励学术论文的发表。我院为各种基金的申请制定了完善的申请程序和评定标准, 保证了申请过程和评审过程的公开、公正和透明度, 大大提高了研究生们的科研热情。首先为了达到鼓励刺激科研的目的, 我们确立了明确的研究生科研基金立项的指导思想:鼓励创新、力求精品、倡导国际性。鼓励研究生在国际高水平杂志或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研究成果。鼓励研究生自主创新、自由探索、不限制选题范围, 对其成果不求大, 但求新、求深、求独创。在资助形式上根据课题的大小, 按重点项目1.5万元, 一般项目0.75万元的形式予于资助, 资助基金正式立项后一次性拨付方式发放。基金申请面对我院一二年级全日制所有研究生, 每年9月开展申报, 由专家委员会开展审批, 我们确立了明确的评审标准, 以确保基金申请的公正和透明度: (1) 选题为本学科前沿, 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 (2) 前期工作基础好, 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特色鲜明; (3) 在理论或方法上有创新, 达到国内或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 预期成果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或应用前景; (4) 可望取得突破性成果或有望成为省级 (含省级) 以上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课题。经批准立项的项目需在第二年12月30日之前结题。为了确保课题的顺利进展完结, 在第二年5月, 对所有开展项目进行统一中期考核。以上措施在管理制度上确保了研究生课题的顺利进展、科研基金的有效利用。自我院研究生科研基金实施4年以来, 有效地促进了研究生科研创新性, 提高了研究生科研热情。

四、完善细化研究生科研课题开题的制度化管理

创新性的实现, 不仅要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还需要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往管理部门、导师、研究生三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思想重视不够的问题, 一定程度上视“开题报告为形式”, 认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能否顺利毕业关键看其论文情况, 把开题报告与论文人为隔离开来, 使开题报告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 学生任意写、导师轻易过;管理部门注重形式有, 不管实际“有”, 事后束之高阁, 进人档案, 因而造成了开题环节马虎拖沓的现象。没有起到研究生开题报告真正的指导性功能。为培养创新性人才, 针对研究生开题中存在的问题, 我院高度重视研究生开题报告, 规范制度化管理, 针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 我院规范了开题报告文本, 实施统一集中报告的方式。我们要求《开题报告》有相对规范的文本格式, 要表述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研究课题选题的背景、理由及研究的意义;二是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三是本人的研究工作计划, 包括研究目标、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创新或特色、拟采取的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等;四是论文预期达到的研究目标;五是研究基础与论文撰写的进度安排;六是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包括中英文文献。在进行开题报告时, 我院组织我院的学术委员会组成评审专家组, 根据我们制定的开题报告评分表, 专家们对每位研究生的开题报告的各个部分进行分析打分, 着重审查研究生科研课题的选题、创新性、设计、实验方法、数据处理、可行性分析及科研经费预算, 并针对研究生开题中存在的不足处, 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对于打分表分数不及60分者, 限期修改, 择期进行二次报告会, 直至通过为止。通过专家组成员的评审, 能够帮助研究生提高课题设计的水平与层次, 加强了对科研课题设计的质量控制, 促进了研究生科研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升, 避免了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问题和坎坷, 少走弯路。在我院对研究生开题实施规范管理, 并建立开题审查长效机制以来, 提高了研究生和导师的思想重视程度, 能够使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按时完成科研课题选题与设计, 并根据审查反馈结果有针对地进行修改和完善, 并将审查结果与研究生学位申请、导师资格认定等挂钩, 强化了制度约束, 提高了教学双方的思想重视程度, 改变了以往研究生开题环节马虎拖沓的现象, 显著提高了课题的研究效率、节约时间与资源。把研究生报告纳入整个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 我院通过管理者、导师、研究生的齐抓共管, 养成严格遵守开题报告制度, 从而使开题报告制度在研究生培养环节发挥实质性功能的指导作用, 大幅提高了近年来研究生论文质量水平。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学术论文撰写能力的有效实践活动。作为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 在实践中不懈的努力、动态地调整管理模式, 我院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发现发挥研究生导师为主导、导师指导小组监督的综合培养优势能大大提高研究生开题报告质量;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研究生相互监督激励环境以及建立创新性基金等措举, 能极大地促进研究生科研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完善细化研究生科研课题开题的制度化管理更是保证了高质量研究生开题报告的顺利实施和完成。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教育质量问题的日益凸现, 在制度和管理方面, 必须加强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 积极做好引导工作, 确立明确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构建科学的培养模式, 营造适宜创新素质发展的环境, 才能大大地促进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与成长。

参考文献

[1]国发[2005]第044号,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EB/OL].http://www.most.gov.cn/mostinfo/xinxifenlei/gjkjgh/200811/t20081129_65774.htm.

[2]王红玲, 曾凡义, 邓长生, 陈惠芳.临床型医学研究生优化培养的思考[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 (04) :548-550.

[3]周利民, 宋成文, 李明.如何指导研究生作好开题报告[J].学理论, 2011, (04) :186-187.

提高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的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篇3

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掌握汉字是小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培养读写能力,识字是前提。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并将基础教育课改的内容和要求体现在实际的教学中,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课题的界定

(一)五个关键词

(1)关键词之一“新课程背景”:指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2)关键词之一“低段双语班识字教学”:指小学双语(1—2)年级课堂教学中以识字为主的教學;(3)关键词之一“能力”:指在相同的教学环境、教学条件下取得教学效果的好坏,即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程度的高低;(4)关键词之一“做法”:指组织识字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形式和方法;(5)“新课标理念下提高低段双语班识字教学能力的做法”指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开展识字教学所运用的能增强学生主动识字愿望,又切实可行的方法,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解决的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寻找学生识字的最佳途径,交给学生识字的方法,为他们以后的阅读和写作打下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学习汉字的过程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段双语班的教学重点。目前我们在识字教学中严重存在着“高耗低效”的情况。一方面是低段识字数量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的识字总量约3500字,而低段识字量是1800个,占识字总量一半以上。另一方面汉字结构复杂,字符抽象。再加上识字本身又很枯燥,学生总是一味地被动识字。学生觉得识字难,教师深感教字难。本课题有针对性的研究解决小学低段双语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激发儿童识字兴趣,改进识字教学方法,提高识字效率做一些研究。对顺利完成识字任务,实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学生识字学习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2、研究识字教学的资源。

3、探索适合低段的识字教学方法。

4、学习方式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2、问卷调查法,通过一定范围的调查,分析出目前学生的识字基础,识字能力,主要障碍及内在原因。为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识字效率提供依据。

3、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以得出最佳方法。

4、经验总结法,不断收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撰写论文、写反思等形式,及时总结,定期交流。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3年5月)

选题,申报,设计实施方案,学习培训。

(二)实施阶段(2013年6月)

按方案与计划具体操作,在实验运行过程中进一步论证完善方案,积累资料,定期进行总结、分析、研究,反思提高。

(三)总结阶段(2013年9月—2015年6月)

整理分析实验资料,对操作过程中积累的材料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撰写实验报告,接受专家组的鉴定与评估。

七、课题人员分工

课题负责人:张辉;张辉负责本课题的组织、策划、实施等工作;诺依红、许辉娟、张膑云负责本课题的具体研究和总结报告等;赵桂花、张月华、蔡逢希负责资料收集和整理等工作。

八、课题成果展示

1、《调查材料集》。

2、《识字有效教学优秀案例》。

3、《识字有效教学优秀案例反思集萃》。

4、《识字有效教学优秀论文集》。

九、课题的保证措施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组织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加强集体学习,加强课题学习的管理,利用好网络学习,在自我学习和集体研究学习的基础上,互动交流,建立健全课题开展和课题学习制度,及时提供和交流学习信息,使课题研究建立在良好的基础之上。

十、经费预算

提高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的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篇4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青年教师:教龄1-5年的年轻教师

营: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军队驻扎的地方;军队的编制单位,隶属于团,下辖若干连。我们所指的营既是一个青年教师组织,又是一个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阵地。

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我们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在培养一批拥有教科研才能,课堂教学才能,班级管理才能的教师。培养一批具有对事业一腔热情,对学生一片真情,对学校一片深情的优秀教师团队。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国外研究情况

从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看,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校本培训逐渐成为许多国家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在美国,教师的专业化标准被定义为:

(1)具有相应的实际教学能力;

(2)具有教学设计的独创性,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3)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总结和开展教学研究。美国卡内基财团组织“全美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制定的《教师专业化标准大纲》对教师提出了五项要求,概括起来是:学生——知识——管理——研究——合作。

2、国内研究情况

,教育部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各中小学都要制定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同年,教育部在上海召开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会议,提出把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发展和“研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模式,同教育教学的发展、学生素质的发展、学校教育的有效性紧密结合。

通过“青年教师成长营”这样的路径培养教师专业化发展目前还没有学校尝试进行,因此我校提出这课题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研究价值。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创新教师发展的新路径,构建“青年教师成长营”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形成集管理、教学、科研为一体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以点带面达到塑造一支品格优秀、业务精良、职业道德高尚的才情教师队伍的目标。

研究内容:

1、青年教师成长营的构建研究

(1)营地建设:即包括固定的场所(学校专门的培训教室)和流动的场所。

(2)营员:

列兵:入门期青年教师(1—2年),基础性培养阶段,培养工作从“应知应会”着手,使青年教师掌握教育教学的常规要求和教学技能。

上等兵:发展期青年教师(3—5年),发展性培养阶段,以全面发展为基础,按照每个青年教师个性发展的特点,为他们创造成长的舞台,促使他们有目标的自我发展,并成长为学校骨干。

(3)教官:固定的指导员,学校将选出各个学科中最优秀的`教师来担任。流动的指导员,学校将不定时的外聘专家来校指导。

(4)章程:青年教师带着制定好的个人规划入营,实行导师制度,逐步完成一年上岗,三年成熟、五年骨干的目标。同时每周四下午定期举行青年教师成长营活动,开展专项研讨活动。给青年教师创造公平竞争机会,强化科研意识,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每年将结合教师实绩考评,评选出“十佳青年教师”,树立先进典型。

2、青年教师成长营训练科目(课程)的研究

我们将从以下4个方面就行研究

专业思想: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观、教育目的观、学生观、师生观等。

专业伦理:教师要奉行师德原则、尊重原则、同情原则、公平原则等。

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学生知识、教育知识、学科知识、通识知识、学科教学知识等。

专业能力: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课堂资源研究与利用能力、学术交流能力、管理能力等。

3、青年教师成长营的运作机制研究

青年教师成长营是以行政色彩成立的专业成长共同体,即是一个自愿组织,也是一个训练营,同时也是一个青年教师心灵的家园。

学校将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运作:

学校引领:借助“青年教师成长营”这一平台,利用周四下午放学后的时间,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专题培训。

典型引入:重点安排本校教育教学方面的优秀教师现身说法,“优秀青年教师课堂展示、课堂教学常规管理、班级管理、粉笔字专题培训、教学质量经验交流……”一系列课程的开设,不仅浓厚了教育教学的氛围,也逐渐帮助年轻教师手中有了方法,脚下有了路子。

伙伴互助:希望通过“伙伴互助”的方式使结对教师从日常学习、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教育科研、信息技术等方面加强互相学习,营造“人人学、学人人、人人帮、帮人人”的氛围,在互帮互学中提升人格魅力,增强教研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加快教师专业发展。

同时学校对青年教师不同时期提出不同要求:

入营时:提交个人3年专业发展规划。学校首先对青年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培训,也是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其次确定专门的读书时间,并提供学习材料,我们会推荐相关书籍《教育和美好生活》、《教育的奇迹》、《江苏教育》、《小学教学设计》等书籍和杂志,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平时的点滴时间学习教科研理论。再次,推行“理论共享”策略,将自己比较好的随想、教案设计、课件上传到校园网上。

营中时:主要采用同伴互助与榜样引入的形式定期进行研究、反思和交流。学校为教师营造宽松、互动的学习环境,搭建对话、交流的学习的平台,培育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文化,创造良好的教师发展环境。

离营时:递交个人成果成长袋,学校将进行星级评定。同时进行专业成长汇报:上一节研究课、提交一份教学研究科研论文、体现教育水平的“我的教育故事”一篇、上交班级管理案例分析一份。

4、青年教师成长营活动的研究

学校将以“活动”为抓手,潜移默化开拓青年教师的视野,使之具有鲜明的教育、教学个性,并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才情。

(1)学习熏陶——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青年教师中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举行“在发展中提升”系列主题教育,开展“我的教育理想”等演讲活动,成立网络论坛沙龙等。

(2)专家引领——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高度重视自身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我们学校将成列语文、数学、英语、德育学科中心组,每月聘请丹阳市专家来校指导课堂教学。通过这样的磨练,让青年教师尽快的站稳讲台。

(3)协进研究——他山之石可攻玉

“师徒结对”——共同成长

我们学期初将新教师与各级各类骨干成员结成对子,从课堂教学、教材解析、班主任工作等几方面进行指导。

城乡结合——联合互动

城乡结合、旨在加强城区学校与我校的联合,凝成合力,启迪引领,互惠共赢,推动学校建设,促进我校整体跨越式发展。

集体备课——互惠互助

每双周我们教师集中在一起进行集体备课,只有教师集体参与研究,才能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共同体,形成教师通力合作的研究氛围。

(4)反思提炼——梦里寻芳千百度

教师的专业成长最终离不开教师自我反思与自我发展能力。在教师的学习与实践中,我们努力引导教师从反思教学理念、反思教学行为、反思教学策略、反思教学效果入手,针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随时停下来进行“检修”与“整顿”。

(5)各式竞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通过一次次竞赛,激活青年教师的潜能,充分展现青年教师的成长与进步,让一些有潜质、有能力的教师在竞赛中崭露头角。

5、青年教师成长营中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

分层次找出典型的教师个体,观察记录他们的成长历程,反思活动的得失,总结提炼出适合各种青年教师发展的方法。

其中2、3、4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的思路:

通过“青年教师成长营”为载体,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不断学习借鉴青年教师成长的历程,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提供提高青年教师团体与个体的专业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并在一定层面上进行推广应用。

本课题研究时间是从4月——6月,历时3年,经历准备、实施、总结3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4月——年7月)提出课题,建立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学习有关理论。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5年8月——12月)组建“青年教师成长营”,开展系列性活动,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调整研究思路,不断积累个体案例。注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第三阶段:研究总结阶段,(201月-年9月)总结提炼,汇总教师的论文案例,教师个人成长袋,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资料收集,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撑。。

(2)行动研究法:按照青年教师成长营规定的内容对整个运作进行实践研究,并不断优化调整,摸索出最优的策略、最优的途径。

(3)个案研究法:在青年教师成长营中,对比较有典型的学员进行跟踪研究,总结出不同层次的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不同规律。

(4)经验总结法:对培养过程中的经验进行理性分析,得出具有指导意义、具有借鉴能力的青年教师培养的总结经验、总结方法。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1、学校必须注重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因为这是整个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动力与生产力。

2、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符合他们的内需,以新颖的形式开展系列活动更能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更具有生命力。

可能的创新之处:

提高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的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篇5

莘县樱桃园镇实验中学课题组郑继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促进中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以适应“知识爆炸”新时代的要求。

(2)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

(3)《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和《语文课程标准》中也都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与要求。新课程提出了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革命,要求我们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在信息时代迅猛发展的今天,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进行有效的整合,为教师服务,为家长继续提高素质服务,为社区教育服务,成为我们新时期关注的焦点。将中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将改变我们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式,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当前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中学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将复杂抽象的语文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于发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信息技术的特性:信息技术具有资源的广泛化、形式的多样化、活动的交互性、学习的主动性、共享、动态、超媒体、开放性等等特性。

2、人的认知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不只是单纯通过教师传播得到的,而主要是学习者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它强调学习是外部环境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交互作用的结果;强调认知主体对学习的能动作用,提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信息技术具有声、光、色、像并茂,信息实时交互等特点,非常适合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认知工具。它能使学习者在交互状态下实现同化,顺应认知过程的发生与完成。起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创新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现代教育理论、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法、教学理论等。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完善学习过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构建提高学生自主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实现语文课程内容的有效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信息技术能力;

2、把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与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的途径和方法;

3、总结出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14、在现代教学评价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一套既能体现学生基本理论掌握,又能体现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符合信息技教学的评价方案;

5、通过本课题的探索实践及其成果的推广应用,帮助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建立一支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现代化教师队伍。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的操作过程、评价的方法以及整合对语文课程的设置、课程建设的影响等。

1、研究多媒体辅助教学、常规电教手段以及传统教学手段三者之间的教学效果差异,争取找到常规电教与多媒体之间的结合点。

2、研究在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各个领域加强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方法。

3、从改变观念入手,研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调动学生的情感,从根本上激发教与学的兴趣,努力优化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根据中央电化教育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课题实施方案和专项课题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实施方案的要求,本课题第一阶段主要采用学习讨论法,调查研究法,第二、三阶段主要采用讨论研究法(信息整合切入点的确定),第四阶段主要实施理论研究。

2、聘请高级教师王际同、谢月平老师指导实验实施,控制实验过程。

3、立足课堂,深入课堂,有组织、有计划地上好实验研讨课,及时发现问题、寻找原因,纠正偏差,总结经验。

4、课题组成员及时总结经验,交流总结,提高认识。

5、积极参与省、市、县相关课题组活动,不断完善实验过程。

七、实验阶段安排及预期成果

1、(2011.12——2012.1)、预备学习阶段

做好开题报告,成立课题小组,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实施》,课件制作基本技术培训

2、初步实施阶段(2012.3——2012.4)

制定语文教学课件制作的定位,方向,根据不同文体确定课件制作的重点

多媒体教室开建立局域网,便于教师之间的交流

成立网络工作小组,初步建立班级语文活动群,初步规划内容,确定管理员

3、具体研究阶段(2012.4——2013.3)

邀请有关专家来信息技术整合理念的培训

说明文与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模式研究,记叙文与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模式研究,诗歌与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模式研究,逐步规范的丰富班级语文活动群的内容以及活动形式,.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4、扩大成果阶段(2013.4——2013.6)

⑴召开课题组会,分析总结研究得失

⑵收集资料,汇编个案咨询案例

⑶总结、提高、撰写研究报告。将取得的成果、经验、教训一一总结并提出新的目标

八、课题研究预期难点及创新点

研究预期难点:如何走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理解和操作误区,避免研究流于表面形式。

研究预期创新点:重实践性研究,并在实践中总结理论,提炼有效的整合策略,建构有效的整合模式。

九、课题组人员结构

1、课题组顾问

王际同(特级教师)

谢月平(特级教师)

2、课题负责人:郑继锋

3、参与实验的人员:

郑继锋、姜春青、侯晓英、王春华、岳青云

十、经费投入

提高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的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篇6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对的素质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如何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引领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然而传统的教师渐渐突显出它的不足,不能很好地跟上新课程改革的前进步伐,严重影响了培训的实际效果。为此,根据湖南省“十二五”时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题指南,结合永州市的工作的具体情况,“十二五”期间我校决定选择《教师培训模式及方法改革研究》这一课题进行研究。课题研究时间是20xx年——20xx年。

二、课题界定

1、关于教师培训模式

教师培训模式,是指在教育领域内,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以提高专业知识、师德水平、业务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和自主发展水平为目标的培训机制、内容、方式和方法。其基本构成要素是培训主体、培训理念、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手段(方式、方法)与培训管理(过程监控、考核评价)等。

2、关于培训方法

培训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传递、技能传递、标准传递、信息传递、信念传递、管理训诫的行为。培训内容是为实现这种行为所涉及的内容,培训方法则是实现这种行为的途径和形式,包括授权式培训、研讨式培训、模拟式培训等。

3、关于改革

改革是对传统模式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城乡普遍采用的培训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办短训班进行短期培训。一期培训班一般开课l0~l5天,参培教师集中在县以上培训机构(包括培训中心、教师进修学校)参加面授,学完即举行结业考试。像现代信息运用培训、普通话培训等,都是采用这种模式。二是业余自修和面授学习相结合的模式。一期培训班时间跨度三四个月半年不等,此期问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将参培教师集中在培训机构面授lO天左右。面授之外,要求参培教师在业余必须自学培训课程。像学科岗位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等,都采用这种模式。

国外的教师培训模式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培训者对学员的培训,这是院校培训模式;另一类是学员对学员的培训,这是校本培训模式。培训者对学员的培训立足于院校,或以远程教育的方式展开;而学员对学员的培训则是立足于学员所任职学校。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虽然操作的程序和过程略有区别,本质却相同,大多是以培训机构为主、以参培教师为次,培训机构处于主动地位而参培教师处于被动地位来举办的。所以无论在长处方面还是不足方面,都存在共同之点。

它们的长处概括起来有三:一是统一计划,统一课程,统一授课,便于管理;二是培训内容存在理论上比较系统、完整,参培教师通过努力在理论方面能得到较快的提高;三是培训时间大多不长,参培教师容易拿到结业证书。但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存在不足也是无庸讳言的,而且十分严重和突出。国内外研究者也早就认识到教师培训模式的不足并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

从20世纪初西方国家开始研究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到20世纪中叶形成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再到今天对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蓬勃发展,国内外的学者们纷纷提出一些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也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如美国学者所提出的5阶段的RPTIM模式(即愿意、规划、培训、实施和巩固)。但是这些研究存在着散、杂的特点,把培训模式作为课题来研究的少,大多是在论及教育改革或是在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时候顺便进行涉猎,研究得不系统,不深入,甚至观点重复或矛盾。且大多研究还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四、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价值

第一、总结、反思、剖析过去的教师培训模式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弊端,提高培训实效是教师培训的追求。

第二、新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教师培训模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创新教师培训模式,使广大教师真正在短时间内获得想要的知识和技能,真正提升其实际教学效果是我们研究的动力和目标。

第三、创新是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也是如此,而作为教师终身学习支柱的教师培训如何创新、实效是培训机构乃至整个社会应该长期关注、深入研究的问题。

科学合理的教师培训模式及方法,是推动和确保当前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必要条件。我们一定能找到一种“基于教育发展,基于教师需求,基于网络环境,优化培训课程和学习资源,优化学习方式和学习指导,优化培训管理手段和方法,提高培训的适应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师培训模式和培训方法。

五、课题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全面提升教师的相应素质。

2、终身学习理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类的生存概念,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趋势。终身学习理论是当代世界各国也是我国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

3、教师职业专业化理论:教师专业化的内涵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培训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提高中国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最有效途径,就是使教师培训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构建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教师培训模式和体系。

4、调查研究理论:调查研究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毛泽东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六、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中小学教师教学实际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培训的需求和期待。

2、运用实验研究,探索包括集中培训、网络培训、校本培训、诊断式培训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培训模式,探索高效的教师培训模式。

3、运用行动研究、案例研究,不断创新能满足中小学教师需求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为高效的教师培训模式相适应的系列制度和政策的制订和完善提供理论支持。用制度和政策激励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七、本课题研究内容

(1)调查、分析国内外教师培训的主要模式及其实效;

(2)探索适应新课改的教师培训模式;

(3)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师培训方法,进行改革创新;

(4)研究教师培训模式及方法,形成教师培训的系统理论。

八、本课题创新之处

教师培训对教师队伍建设有重要意义。对教师进行培训要具有针对性,要根据教师的实际需要确定培训的内容,并选择相应的方式方法,以取得最佳的培训效果。教师培训一直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教师培训无论对教师本人、对教师队伍建设还是对学校的长远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选择了跟踪某些培训教师,由这样一个新颖的角度出发对教师培训问题进行研究,并将在研究的过程中采用行动研究、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某些位教师的培训案例深入揭示有关教师培训的内容和方式等问题,由小见大。

九、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本研究预计用两年时间完成,坚持教育科学理论和系统科学方法的指导,第一步明确调查对象为我市中小学一线教师(计划调查100名),并拟定调查大纲,分科分学段分类列出调查项目;第二步根据一手材料,进行科学分析思考,力求找出现象与本质的内在联系;第三步探求更为高效的培训模式,有针对性的进行试点,跟踪;第四步对新培训模式及方法的改革进行分析、论证形成研究报告,推广研究成果。

十、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以我校教师培训工作为依托,边参与培训教学边进行研究,提取对本课题研究的有用数据。

2、文献分析法:通过网络、图书馆及其它有效媒体进行全面的信息检索,全面系统地了解国内外在教师培训模式及方法改革方面的研究成果,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做好本课题的研究。

3、调查问卷法:通过问卷、调查表、谈话、研讨会、专题(专人)采访以及综合、分析等,完成教师培训模式及方法改革的调研分析,全面了解当前教师培训模式及方法的现状。

4、案例分析法:在调查中精选优秀教师典型,结合参加的各类培训情况,分析总结其成长历程,为今后选择培训模式及方法的改革研究提供参考。

十一、本课题实施步骤

整个研究为期两年,分为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前期准备阶段(20xx.10—20xx.11)。组织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培训,激发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提高教师对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确定课题研究的具体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具体措施等,并撰写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现场开题。

第二阶段为研究阶段(20xx.11—20xx.2)。一方面组织参与课题的教师开展认真细致的研究工作,布置课题研究任务,明确研究目标,制作具体的研究计划。另一方面全面开展基础性的调查,提取成功的典型实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指导性的第一手材料,不断完善研究方案,争取形成研究特色,准备完成本课题的阶段性小结。

提高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的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篇7

1、课题名称:突破教育活动中重难点的有效教育策略的研究

2、课题编号:

3、课题研究的基本观点

当前的幼儿教育中,教师已经逐步转变教育观念,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出发,选择教育内容,制定教育目标,并注重预成与生成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机结合。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执行教育策略的能力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教育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纲要》中强调了教师的角色转变;强调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强调了教师要有效把握教育时机促进幼儿个性发展。在既定的教育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原有水平都制定了适宜的目标,同时也确定了活动中应该突破的重难点内容,只有解决了重难点才可以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教师运用教育策略的能力,因此制定“突破教育活动中重难点的有效教育策略的研究”这1专题,重点研究教师对教育策略的把握与运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4、研究目的:

(1)、深入研究幼儿年龄特点与实际水平,确定教育活动中适宜的重难点。

(2)、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理论结合实际有效运用教育策略解决教育活动中的实际问题,突破活动重难点,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3)、在施教过程中提高教师即时调整策略的能力,关注活动中的生成点,有效把握教育时机,促进幼儿的发展。

2、主要研究内容

以情感教育为主线是我园的园本课程,在课程的预成与生成中以幼儿的生活体验为前提条件,将把控预成与生成活动之间的平衡融入于幼儿情感教育中,在实践中探索主题内的预成与生成主题活动,在活动中采取有效教育策略,突破重难点,实现教育的实效性。

1、深入学习、掌握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根据日常观察、记录、家园共育等方式掌握幼儿的实际水平,确定教育活动中适宜的重难点。

2、加强专业理论学习,教师之间相互沟通、交流教育活动中采用的教育策略,以及实施后的效果,共同研究下次活动中应采用的教育策略,提高教师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强化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意识,细致考虑教育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设教育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突破活动重难点,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3、加强观察方法的研究,多角度多渠道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策略,在施教过程中提高教师即时调整策略的能力,提高生成意识,关注活动中的幼儿的兴趣点、生成点,有效把握教育时机,促进幼儿的发展。

3、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研究方法采用观察法、案例分析以及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4、实施步骤

1、研究时间:本课题预计到XX年5月份完成。

2、任务:

结合教师行动研究和案例分析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结合园所的实际情况,根据园级主课题确立班级子课题的研究方式;坚持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陶冶性原则、层次性和序列性原则、求近和求实原则进行研究。对本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进度如下:

第1阶段:XX年5月——XX年9月 论学习与现状分析

申报课题材料,填写申请书。参阅文献,加强对课程理论的学习,包括对预成与生成课程的含义界定、优势与不足。在开展情感教育的实践工作中,找出问题,分析现实中存在的预成课程与生成课程之间存在的矛盾,以及寻找落脚点有机整合预成与生成课程,使之相互促进。

第2阶段:XX年9月——XX年12月实践研究与反思调整

1、分析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年龄特点与实际水平,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设计教育活动,确定重难点内容,采用相应教育策略,以案例开发的形式进行反思、调整,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幼儿的协调发展。

2、在情感教育中,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建构生成课程,针对主题的确定、目标的把握、内容的选择、环境创设等教师组织策略进行研究,把握生成活动中重难点内容的预定,提高教育的随机性,突破重难点内容,促进幼儿发展。

3、将评价体系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在反思、评价过程中,发现存在问题,调整教育策略,有机整合教育,反思实践过程,提升教育价值,提高施教水平。

第3阶段:XX年1月——XX年5月。总结经验与价值推广

针对实践研究阶段的研究效果,将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时效性进行书面总结,将“突破教育活动中重难点的有效教育策略的实施”这1经验进行推广,切实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其他领域教育中进行延伸。

5、课题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为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我们将在我园课题研究组带领下积极向教育教学名师、专家请教,获得他们的指导和督导、监控。

1、课题组的师资现状

课题组教师由教学园长直接领导,成员均是幼儿园业务骨干,有多年的合作经验,在教师、家长中有1定的威信,其中区级学科带头人1人,区级优秀教师1人,教师学历均在专科以上,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在教改中大胆实践,突破原有的教育模式,在实践中总结了很多有1定价值的经验,并以论文(国家、市区级)等多种形式进行了成果推广,并著书。

2、物质条件

为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幼儿园为及时上网查询资料和研究资料的积累提供物质保证。幼儿园为课题组提供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征定市级刊物5种、国家级刊物5种、班内各类有关教育教学研究的报纸3份,以便课题组成员查阅。

6、阶段性成果和最终研究成果、1阶段成果:案例开发在课程中的作用(阶段小结)

预计XX年1月完成2阶段成果:主题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阶段小结)

预计XX年7月完成最终研究成果:突破教育活动中重难点的有效教育策略的实施(论文)

提高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的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篇8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语文综合性学习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在基础教育领域要“重视课堂教学体系及模式的创新研究”的要求。2001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实践性和综合性为取向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新课程标准的亮点。而且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电脑的普及,丰富的网络资源,更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了条件。目前借助信息技术推动初中语文综合学习的策略研究只停留在辅助的工具性上,在整合中还没有构建一个“真正有效的学习环境”,教学体式在原基础上没有创新方式,大多数教师仍未实现二者深入地、有机地结合,为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开辟更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的徐晓东在2004年2月撰写的《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效果的质的分析(上)》中着重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结果以综合性学习形式出现,并归纳、列举了五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条件下的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类型。

(2)美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来促进综合性学习的研究起步较早,有《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课程与技术整合》一书。其内容是针对他们自己独特的国情,以整合的形式推动研究型的综合性学习。

以上两项研究一个是从信息技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结果归纳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类型,另一个是将二者整合来完成研究型的综合性学习,本课题的研究是根据我国的教育国情,依照全方位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来助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依照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类型采取几种方法策略的稳定组合,使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形成新型的教学结构,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种模式——学科本位型课程模式、学科辅助型课程模式、学科研究型课程模式。

二、课题有关概念的界定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与定义很多。综观这些观点,我们发现主要是基于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分歧。我们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

大整合论主要是指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黄甫全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分化反映了人们看待信息技术作用的不同视角。在研究与实践中,持“大整合论”的人一般都是专家学者,而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则比较认可“小整合论”。笔者认为从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小整合论”是符合当前的发展趋势和实践要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特别需要关注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

2.教学模式的概念

教学模式属于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范畴,但又不等同于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一般是指教学上采用的单一的方法或策略,而教学模式则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的稳定组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某种预期的效果或目标(例如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与策略,当这些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联合运用总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或目标时,就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3.综合性学习的概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所在。

综合性学习提升、拓展了语文课本学习,为学生自主探索创设了问题情境,学习空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这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和勃勃生机。

三、指导思想

(一)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二)继承语文教学中的精华,做到继承、革新、实践和发展。

(三)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熏陶、行为习惯的养成,重视学生的审美情趣、人生观的形成。

(四)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四、课题研究预期目标

(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实现整体的有机的结合来推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

(二)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实现对人才培养标准的根本性转变——从知识积

累型人才转向知识创造型人才。

五、课题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原则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抚宁镇中学各年级全体学生。

(二)研究内容

1.第一种模式--学科本位型课程模式助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

本位型课程模式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即信息技术课程,以传授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和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与能力为目的。

根据具体操作流程的不同,课程整合理念指导下的本位型课程模式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

A、带疑探究—讲授示范—动手操作型。

教师首先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出具有吸引力和探究性的问题,并用激励性和引导性的语言点拨学生进行思考与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运用已具备的信息技术技能主动探索解决问题。上机示范操作相应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通过动手产生和维持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最后教师开展评价。

B、任务驱动——协作学习型,这种模式采用了任务驱动策略。

教师首先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学生的水平高低、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灵活多变地设计任务,呈给学生并分组合作学习探究(这些任务可以是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融合了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语文学科知识或社会性问题),最后,师生开展总结性评价。

2.第二种模式--学科辅助型课程模式助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

辅助型课程模式是指在其他课程教学中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整合,这种整合有多种表现形式。

A、群体—多媒体讲授型,群体—多媒体讲授型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继承和发展。

B、自主—监控型,自主—监控型基本特点是在网络教室里进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需

及自己能力自行使用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包括数字化资源和非数字化资源),进行及时反馈的个别化评价;最后,教师总结教学内容。

C、交互—讨论型,交互—讨论型的基本特点是师生利用网络上的交流工具实现在线讨论或离线讨论。最后教师对讨论的问题做出总结,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这三种辅助型模式各有特点,实践应用中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恰当的结合可充分发挥其优势。

3.第三种模式--学科研究型课程模式助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

研究型课程模式中,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手段,用来获取、存储、处理和交流信息,促进思维,解决问题,提高学习能力。该模式更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教师的作用不可忽略,教师发挥引导者和指导者的作用,教师指导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研究型学习的成败。

这三种模式不可相互替代,也不是截然分开的,相互间存在内在联系,前两种整合模式浅层次发挥作用,助动语文综合性学习,但在我国教育事业上仍不容忽视。研究型课程整合模式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更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实验原则

1、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寓教于乐,用有趣的形式激发兴趣,增强主观能动性;

2、课内外结合。重视课内引导和课外搜集,开展各种阅读和写作活动,开发课内外资源服务于写作。

3、远期规划与阶段目标结合,分阶段、有计划地实现目标,将总体目标细化为阶段目标,通过阶段目标的逐步实现,达到最终目标。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案例研究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观察比较,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求新语文与弘扬民族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策略

本课程的研究借鉴国内外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助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成果并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重点放在全方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来助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模式构建中。

1、结合教学内容分别借助三种整合模式助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生成研究成果。

2、结合教学实际内容,将三种整合模式相互融合共同助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生成研究成果。

七、研究工作的步骤:

第一阶段 2006年12月——2007年5月:开始实施课题:

①2006年12月:A)课题开题;B)整理新教材中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制订教学方案;

②2007年1月——2007年5月:A)讨论研究课题实施策略;B)根据《课程标准》推荐的目录和老师依照班级实际情况,制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助动综合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整理完善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 2007年5月——2008年7月:实施课题研究方案:

①2007年5月—2007年9月:A)开始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助动综合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B)邀请专家指导课题。

②2007年9月---2008年3月:A)开展语文实践活动;B)举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助动综合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展示课。

③2008年3月——2008年7月:课题阶段总结:A)每人完成一个教学经验总结,一个最能代表自己水平的教学方案评析。B)整理资料。C)完成课题阶段总结报告。

第三阶段 2008年7月——2009年5月:继续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

①2008年7月——9月:借助三种整合模式,开展课余综合性学习活动。

②2008年9月——2009年1月:继续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

③2009年1月-5月:课题总结:整理资料,完成课题总结报告。

八、课题研究成果形式:论文、课题研究报告

九、保障措施

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语文组全体教师的配合。

学校图书室、微机室提供丰富的资料。

县教研室、进修学校的领导的指导。

抚宁县教育局制发

抚宁县“十一五”规划课题

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探研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

上一篇:中学生清明节征文演讲:清明节感怀下一篇:上线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