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生产效率课题研究

2024-10-10

提高生产效率课题研究(共8篇)

提高生产效率课题研究 篇1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

对课堂教学整体效应观的理解,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系统来认识。从静态的教学五成分和动态的教学四阶段分析,五方四段七步整体效应教学观体现了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思想。

一、理解课堂教学的几个基本观点

(一)课堂教学系统的特点

(1)课堂教学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特定功能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特殊的认知活动。

(2)课堂教学系统是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以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有秩序的课堂纪律条件下,由教师、学生和教材等诸多因素所构成的交互性的活动。

(3)研究课堂教学是以整体性为出发点。所谓整体,凡是系统都是由特定的相互作用方式联结的若干因素所构成的具有新质类型并与周围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统一体。

(4)课堂教学系统的作用是由教师和学生各自的特点,以及师生之间的交互作用的性质而决定的。

(二)课堂教学系统与系统外的环境紧密相连

课堂教学系统永远是相对而言的,一节课的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及其提出的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方法与课堂纪律的维持以及学习的主体——学生所组成。再扩大了的教学活动则由数学、语文、外语、物理、化学等课程所组成。因此,一个有限的系统总是有该系统以外存在的事物,即该系统所处的环境。任何一个系统的要素本身又是较低一级的系统。课堂教学系统是由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材、教学方法等要素所组成。

从教育的角度看,系统的环境又可分为教育环境和非教育环境。教育环境包括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管理、教育效果等。非教育环境则指社会上构成的对教育各个方面产生影响的环境,如社会文化生活、社会风气、电影、戏剧、电视节目等都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体系、学习的兴趣和态度等。

(三)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加工和交流

课堂教学系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结构,这一过程受来自师生两方面的交互作用的影响,如信号、信息量以及噪音等。换言之,这一过程受教学内容、教材分量以及学习环境所制约。师生的交互作用是指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加工过程,师生都是信息源,同时又都是信息接受器。师生的行为既是反应,又是刺激信息。与课堂教学时序上相关的课前、课内和课后三个阶段是有机联系的。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后复习相联系,教师的课前备课制约教

师在课内的信息加工和行为,同时也受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影响。

课堂教学系统还是一个封闭式回路系统,教师把信息传递给学生,必然引起学生的反应。这种反应又为教师提供了新的信息,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反馈回路。这一回路恰恰反映了教师所传递的信息是否被学生接受,教师可根据两者的差异加以调整。教学过程的回路多种多样,可以是一问一答,也可以是学习一门学科。不论在什么情况下,这一过程的大致“路径”是:教师对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能力的评估—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教学目标—精选材料、编写教案—表现为教学实施过程的教师教和学生学—测验学习成绩—根据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再测验—达到教学目标的掌握水平。

(四)课堂教学系统是动态系统

课堂教学系统是由诸多因素组成的。各因素时刻都处在动态的变化和组合过程中,其中有量的增减,也有质的飞跃。构成课堂教学的各因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这些变化可以引起教学系统的各因素之间的结构改变。

因素的不断变化是一个时间函数,也是一个状态变量。这种状态变量显示了课堂教学的状态,它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因此,不同班级的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等各子系统的影响作用各不相同。所以,课堂教学既有规律可循(科学性),又因各子系统、各因素的动态性变化而难以找到有效驾驭教学的方式方法(艺术性)。

(五)课堂教学系统应有明确的目标

系统具有目的性是因为系统的外部因素与系统的自身结构共同作用下表现出来的终极状态。如生物进化就是由“遗传”(内部结构作用)和“外界选择”(外界作用)共同决定的。显然,课堂教学系统要实现培养受教育者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什么样人的总要求。要达到这一要求,既要根据课堂教学系统的环境(教育环境和非教育环境)确定,也要按照课堂教学系统的自身结构,即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其素养等方面共同确定。

课堂教学系统要实现其目标,就要充分调动系统内各种因素的功能。因为“一个结构是本身自足的,理解一个结构不需求助于同它本身无关的任何因素”,就是说,事物的本质是由它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

二、状态分析课堂教学心理结构因素

状态分析是对课堂教学进行横剖面研究,了解它的状态空间各组成部分的分布情况。课堂教学是由教学目标、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包括课堂纪律)五个子系统建构的。每个子系统又由下一层次的因素组成。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者是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当一个教学单元或一门学科学完之后,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比以前有所变化,这种变化应归于教学单元或学科的学习。这种变化表现为:他或者获得了更多的科学知识,或者掌握了某一学科领域的技能技巧,或者对这一学科有所爱好和追求,甚至愿意献身于这一事业。教学目标是要求全班学生经学习之后都应达到的预期要求。如果事实上只有部分学生达到了目标,而相当数量的学生未能达到目标,则对这样的教学目标及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具体分析。

教学目标的调控功能叫闭环控制,或反馈控制,是一种负反馈,指的是将系统输出量的部分或全部,通过一定方式反送回系统的输入端,进而把反馈信息与输入信息加以比较,找出偏差,对这种偏差施加影响,避免系统偏离预定目标太远。

要实现教学目标的控制,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要事先制定标准,以便衡量实际结果的准则;

(2)要有表示实际结果与衡量标准之间偏差的信息,以便查明偏差的程度;

(3)要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偏差。

要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通常将全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为防止偏离教学目标失控,每个阶段都要设立反馈控制。如在准备阶段宣布目标之后,要求学生复述或讲解是第一次反馈。继而,提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以便了解学生学好新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来了解学生学习本课的真正难度,此种诊断性测验是第二次反馈。在讲课过程中和讲完之后进行的形成性测验是第三次反馈。一个教学单元或一个学期结束之后进行的终结性测验是第四次反馈。

(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1.学生之所以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因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践行者

教是为了更好地学,教师对学生学习及其心理活动的影响程度,最终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性认知过程来说明。这个认知过程既包括人们能够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也包括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内部心理活动,如感受、理解、思维、回忆和辨认等。在这种认知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既养成了如何对待他人的态度与情感,也使自己变成了自己所追求的、羡慕的那种人。

2.教学中学生的共同心理特点

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学习的前提,这些心理状态包括以下几种。

(1)学习情绪的稳定性。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课,积极领会教学内容,理解各种论

述,既无内心其他思虑所干扰,也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专心致志地学习。

(2)学习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对完成某项任务所需要的个人能力的主观评估。有信心的学生往往会表现出追求成功的行为,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则出现避免失败的行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在学校学习成绩之影响,个体的自尊心受到其成功或失败的累积性影响。

(3)学习意志力。意志是心理活动的能动方面。它是认知过程的一种本质属性,表现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

(4)学习注意力。注意是保证学生顺利学习的必要前提,学生在课堂上听不懂,不理解教材,往往与课堂学习时不集中注意力相关。

(5)测查适应度。测查对学生来说,一方面是推动、鼓舞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手段,又可以使学生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失;另一方面,测查又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压力,学生往往临近考试而显得紧张、焦虑和不安,从而影响睡眠和食欲。这种情绪上的过度反应,使学生的正常认知活动难以为继,因此,考试适应度是学生很重要的心理特点之一。

(6)学生的双基水平。所谓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听不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有可能是该生还没有掌握学习本课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时教师要做的工作不是授新课,而是补足他没有掌握的那部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7)学习量(分量与速度)适应程度。学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如果学生有学好某学科的兴趣,有强烈的获得优异成绩的愿望,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怎样的学习量的问题。所谓学习量包含两种意思:一是教材分量要适应学生的承受能力;二是教师呈现教学内容的速度要适合学生的信息加工水平。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1.教师要完成教育目的学校教育目的反映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以这一目标作为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

2.教师在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作用

教师在学生与教材之间具有弥合作用。因为,不论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一种认知能力,一般都与该年龄阶段所使用的教材有一定的差距。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学生之间存在的个别差异,将教材的结构、内容和逻辑呈现方式以学生可理解、感兴趣、愿意学的方式教给学生,从而追求最佳的学习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1)如何帮助学生具有新课程学习的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怎样使学生能有效利用自己的已有知识以便在新知识学习中发挥作用。

(四)教学内容

1.教材的结构与教学内容

(1)教材的结构。学生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是通过该学科的教材进行的,教材的编写具有一定的结构,且具有自身的逻辑性。任何学科都各有其自身的理论体系和特征,而教材的结构就是以该学科的理论体系为基础的。可是,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能力、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接受学习时身心状态与教材结构、内容和逻辑安排是有差距的,而有效弥合这一差距就需要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技巧。因此,在备课中如何精选教材,如何按照学生的认知顺序处理教材逻辑顺序,教材内容的难易度怎样把握,该如何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等,都是教师在处理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与教材要求之间差距要考虑的问题。

(2)教材与教学内容。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学内容主要包含在教材之中,但教材除了提供教学内容外,还规定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所以,教材不等同于教学内容,教材包括三方面的资料:知识体系、背景材料和练习材料。教材也不等于教师上课时的讲述。

2.教材的具体内容

(1)事实:事实是指那些可以感知到的表现过程、状态或结果,有时资料是事实的同义词。事实是构成概念、原理的基础性资料。教材中的事实资料必须是科学的且符合学习者的认知顺序的;这种事实须是曾经发生过的事件,或是发现的事物,而不是凭空捏造的、虚幻的“事实”。

(2)概念: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思维形式。概念是对一类对象、事件的共同关键特征的概括,通常以文字或某种符号表示。概念是在感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通过对一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进行抽象而形成的。概念是原理学习和进行其他高级学习的前提条件,因此概念教学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成败。

概念的学习有多种形式,奥苏伯尔根据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提出了概念同化的三种方式(参见第六章相关内容)。

(3)原理(公理、定律、公式等):教材具体内容中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就是公理、定理、定律等。原理往往揭示了解决问题的程序性知识,是已被实践或实验反复证明其真实性的那些公理、定理、定律、法则、定义、公式。原理一般是以命题形式陈述的,这些不同形式的命题,又是借助于大量的概念组合起来的。因此原理学习要较概念学习复杂得多,学习原理可以使学生正确掌握事物之间关系的普遍性与关联性,可以有效地

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4)内在联系: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了客观事物的运动与变化。而事物的这种内在联系只能通过个体的认识活动来把握:通过大量的事实,从中概括出共同的关键特征,成为标准属性的概念;然后又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或整理出一系列规律性的原理,如公理、定理、定律、公式等。图5-1是一个概念及其上下位关系的例子。

提高生产效率课题研究 篇2

一、现阶段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现状

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是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重要指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改革的不断深入, 采用的新技术和新工艺不断的增加, 我国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但是在有些企业中, 劳动生产效率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在流动性强、环境艰苦、劳动力和设备密集的行业, 劳动生产效率还不是很高。例如在建筑行业中, 建筑行业中需要用到大量的劳动力, 各个工序之间的连接、各个操作人员的配合等方面, 现阶段还是机械所不能够代替的, 因此会使用大量的人工劳动生产力, 建筑行业中改革和创新的意识也不是很高, 所以造成了目前劳动生产效率不高的现象。一些企业受到传统生产经营理念的制约, 市场竞争的意识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自我约束自我提升观念不强, 不重视新技术研发的投入以及管理质量的提高, 企业的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不高。企业从业人员自身和业务素质的高低, 也是制约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 如果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不高, 在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学习使用过程中, 会非常的吃力, 有些甚至完全使用不了新工艺和技术, 这样就大大的限制了企业的发展。现阶段随着人们对于生活水平的需要越来越高, 劳动生产力的成本也越来越高, 企业从业人员希望得到越来越多的待遇和福利, 导致了企业的劳动生产成本在不断的增加, 要想通过降低从业人员工资的方法来降低成本是不现实的, 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的劳动生产成本。现阶段我国许多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的提升还有较大的潜力,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的技术工艺和管理方法的应用, 我国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将会不断的提升。

二、提升企业劳动生产效率的措施研究

企业从业人员的自身和业务素质是提高企业劳动率需要重点研究改进的方面, 通过不断地提升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 可以有效的增加从业人员的操作熟练程度, 提升其接受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 一个是吸引高素质的企业员工, 不断的改善企业员工的待遇、工作环境、福利, 降低劳动强度等, 来吸引高素质的企业员工, 丰富企业员工的精神和业余生活, 增强他们的企业归属感和集体主义观念。同时还要加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 通过设立奖学金和签订就业协议的方法, 为企业培养有针对性的人才队伍。另一个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的方式是通过培训学习的方法, 利用培训的方法来不断的提升企业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企业要在预算时就要有相应的培训费用, 这样才能够将员工的培训落实到位。在培训的过程中不但基层的生产操作人员要培训, 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也需要培训, 不断的学习行业的新成果新发展方向, 扩宽自身的知识面, 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企业生产效率的高低不仅仅由每个操作人员和机器的工作效率决定, 同时还和企业的运营组织管理有非常重要的关系。企业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 改变企业生产任务随意更改的现状, 让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都能够有规律和有秩序的进行, 避免由于生产任务的不合理造成企业劳动力浪费的现象。采用先进的组织管理方法, 能够采用流水作业的方法尽量采用, 保证企业生产过程中每个工种的连续性, 合理的分配好流水作业各个员工的工作量, 以及每个岗位需要安排的员工的数量, 保证不存在窝工的现象, 而且每个员工不能够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提升每个岗位员工的专业化水平, 对企业每个工作岗位的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和工作标准, 利用量化管理的方法来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和考核标准, 保证每个工作岗位的工作质量, 这样不会因为人员的改变, 而导致岗位工作质量出现差异。不断的加大新技术新工艺设备的投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大量的事实表明, 利用先进的工艺、技术、材料、设备等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劳动的生产效率, 企业想要长期稳定发展, 就需要不断的投入资金来改进设备工艺, 不断的提升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也是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措施, 确定企业合理的工资制度, 采用科学的分配制度, 将企业员工的利益和企业的效益仅仅的结合到一起, 充分的体现多劳者多得的理念, 提供完善的福利待遇, 有效的提升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提升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

结束语

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直接制约着企业的劳动成本, 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后续的稳定发展, 因此需要不断的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改革的深入, 我国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但是有些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通过提升企业从业人员的自身和业务素质, 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不断的加大新技术新工艺设备的投入, 提高劳动着的工作积极性等措施, 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 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摘要:劳动生产效率的高低是反应一个行业劳动力水平的重要标准。目前随着劳动力资源不断的急缺, 劳动力的成本不断的增加, 这样就给企业效益的增加带了巨大的挑战, 通过不断的采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方法, 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文章通过调研分析, 研究了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现状, 提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措施。通过研究对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提高,效率,现状,措施

参考文献

[1]李晶.劳动力资源在全要素生产率中的贡献研究[D].山东:青岛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 2007.

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研究 篇3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导入;问题;学习目标;高效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040-01

目前,许多学校都提出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积极构建“高效课堂”,这充分反映出我们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作为教师必须搞好课堂教学设计,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地提高学习主体——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高效课堂”。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在我们的教学备课中,明确要求要将“备学生”放在首位,但反思我们的教学设计,又有多少教师能真正做到呢?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教师“一厢情愿”地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效率又怎能提高呢?

现代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而主体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因此,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以主体来开展。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整个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去尝试,去理解,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设计应首先着眼于学生学习的实际状态,尊重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学习习惯,以此才能来确定适应学生学习的教学起点,做到在教学设计这个环节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调动其积极性,这是教师做好教学的前提,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基础。

二、搞好课堂导入设计,让高效课堂从头开始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课往往都有一个好的开头,即精彩的课堂导入,它不仅像乐曲中的“引子”、戏剧中的“序幕”,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感,还能渗透主题,影响着整节课的成败。如果说课堂导入是投石问路的话,这个石头如果投得好,就会“一石激起千层浪”。明代文学家谢榛谈及文章开头时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一堂课的开始,也应该如此。

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如:谈话导入、问题导入、设疑导入、复习导入、直接导入……方法多种多样,但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需求来决定,不要单纯为导课而导课、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教师要想让自己的导课和情境精彩、寓意深刻,用什么事例和方式、怎么用,都必须仔细斟酌。只有那些给学生的心灵带来震撼的事例,才能一石激,t~T-层浪,才能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才能起到良好开端的作用。

三、搞好问题的设计,以问题为契机,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构建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是通过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构建的。”在教师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后,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而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闪现,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极力鼓励和保护的思维火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学生的问题为契机,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要比单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能达到教学目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境,善于创设情境,设置悬念,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平等和具有科学气息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才感想、敢问、大胆质疑、畅所欲言。如果每节课教师都能够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抓住学生出现的闪光点,在问题的驱动下,引导学生主动地开展探究,学生将会产生更高的学习激情,实现更高的学习效率。

四、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有了目标,学生才有前进的方向。合理的学习目标,作为学习行为的起始和归宿,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定向、启动、激励、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的心理作用。心理学家认为:人一旦有了明确合理的学习目标,就会以极大的热情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即使是遇到困难和挫折,也能够坚持不懈;有了明确合理的学习目标,就会获得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动力,眼睛会紧紧盯住目标,不断地激励自己朝着目标前进,而且愈接近目标,这种动力会愈强和愈大。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为学生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提高生产效率课题研究 篇4

福建漳州市南靖县实验小学 张小柳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字精妙传神。语文肩负着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神圣使命,语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文学品位。遗憾的是,课标改了,教材改了,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日趋下降,与音、体、美等其它课相比,语文课简直是在受罪。教师课堂教学过程的枯燥乏味,课后单一的作业形式及做不完的作业,使孩子成天埋于题海中,让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传统的教育使学生埋头苦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累,而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但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多数儿童的语文学习兴趣都是在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下,受正确的学习动机支配而产生的。因此,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首先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因此我们提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这一课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兴趣”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古今中外的教育先哲们关于这一课题的见解很多。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到古罗马的西塞罗,从德国的赫尔巴特到美国的杜威,从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到近代的蔡元培、鲁迅、陶行之以及当代的特级教师于漪等,都在不同的年代,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和体会,论述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这句话真知灼见地道出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并伴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内部动机。

在西方,对中文的关注也是近些年来开始的,所以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研究还不完善,但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却走在了中国的前面。在英国,小学教育遵循“以儿童主体活动为主” 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制定计划时充分体现对个别教育的重视,激励学生动口、动手来巩固知识,培养兴趣。在北桑朴顿市的一所案例学校,为了培养学生学习中文的兴趣,每年举办 “中国周”活动。在这一周里,学校里充满了中国文化的标志和特征,整个校园里弥漫着中国文化的氛围。不仅如此,学校还把全部四年级的学生带到约100英里外的伦敦市“中国城”(华人居住区)和维多利亚博物馆的中国展厅参观。在国外,还没有专题的研究,但这些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却值得我们借鉴。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古人云:“启其蒙而引其趣”。兴趣是所有学科教学的生命力。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自发吸取知识养料的要求,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他们就会在知识的王国中自动地觅取珍宝,乐此不疲,即所谓的“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保持和提高。

语文教学是科学、是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尽量优化教材、优化方法,创设情境,寓教于趣,以趣促思,使学生以良好的认知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让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就是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积极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新课标也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2、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苏霍姆林斯基告诫老师:请记住,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记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乌申斯芬也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可见,英语学习兴趣是英语教学的生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下学习状态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诱、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下动力,并在漫长下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兴趣是一种驱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它可以使感知清晰、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兴趣是入门的阶梯,兴趣孕育愿望,兴趣滋生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情感表现,一种内在的动力.如果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就会导致教师讲课,无人听讲;上课提问,无人回答;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还会使原本复杂的英语知识更难学,学生不知所谓,而厌学、不学.在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和保持学生较浓的学习兴趣,应该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等.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并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应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五、核心概念的界定

1、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又称“求知欲”:指孩子对知识的一种积极认知倾向,表现为孩子积极主动要求学习,喜欢学习和坚持学习。它是孩子求知的一种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孩子长时间地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有助于他们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促使他们善于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并不断地探求新的知识。但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多数儿童的语文学习兴趣都是在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下,受正确的学习动机支配而产生的。

2、教学效率:所谓课堂教学效率是指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之比,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增幅三者之和所达到的效果。.影响和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学生和教学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1、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探索。

2、教师需经常集体备课,对同一个问题提出自己不同的教学方法,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3、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师生互动,加强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

4、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使学生乐意学语文,提高教学质量。

七、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配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建立并保持和提高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

2、发扬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把学生培养成富有进取意识、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人,从而积极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和解放

3、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变

4、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提高学习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影响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情感因素主要有哪些

2、教师个人情感因素修养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作用

3、课堂教学激趣的方式与手段的研究

4、社会环境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八、课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文献法是最基础和用途最广泛的收集资料的方法,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文献资料更是浩如烟海。因此,我们将对与本课题有关的部分图表、数字、符号、书刊等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为我们的实验研究提供必要的佐证和补充。

2、调查法:对照新课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如,运用问卷调查等。

3、个案研究法:结合本校实际,对个人或个别的班级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对他们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调查,收集既有普遍意义又有个性特点的案例,了解他们发展变化的某些线索和特点,在此基础上设计、实施一些积极地教育引导措施。

4、观察法 :阅读学习分为课内阅读学习和课外阅读学习,在进行研究过程中,我们观察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和老师。观察老师是否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创设了条件。观察学生是否真正被调动起了学习的兴趣。

5、行动研究法:让学生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愿学、乐学、善学。

6、经验总结法 :借鉴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边探讨边进行,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具有可行性的教育教学方法。

(二)研究的步骤及主要过程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16年5月―2016年6月):选题、立项、进行资料的查新,成立课题组,确定人员.请专家讲座指导,培训教师学习相关理论,提高认识,调动积极性,明确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制定方案等基础性工作.2.实施阶段(2016年7月―2018年3月):利用问卷调查、实地访问等方法手段摸清学生学习现状,形成调查报告,抓好研究管理,探讨增加英语学习兴趣的有效性策略,合理配置课堂教学资源,构建生动活泼有特色的英语课堂,形成阶段成果.3.总结阶段(2018年4月―2018年5月):收集整理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九、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1、人员保障:课题研究者是身处教学第一线的骨干教师,工作以来一直潜心从事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有多篇论文在市区评比中获奖,有着较强的主动发展意识,愿意投身于艰苦的课题研究中。

2、实践保障:该课题旨在解决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紧扣课堂教学阵地,研究内容贴近研究对象,这给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因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3、资料设备齐全

我校是一所有悠久历史的学校,各种教学配套设施优良,软硬件建设齐全且较为现代化,馆藏图书丰富,并开通宽带网,教师人手一台电脑,便于对各种资料的分类整理和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可随机通过互联网与海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沟通,及时获得最新的信息。

4、经费保障

学校非常重视本课题,将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一切必要的经费保障,能为研究活动的开展提供经济后盾。经费来源:①学校科研基金支持划拨;②参与人员共同集资;③争取相关企业友情赞助。

十、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一)实践成果

1、构建形成新教学方法、模式。

2、学生学习面貌明显改善

3、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明显增强

(二)、理论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研究论文集

3、课题研究案例、反思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研究结题报告

福建漳州市南靖县实验小学 张小柳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字精妙传神。语文肩负着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神圣使命,语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文学品位。遗憾的是,课标改了,教材改了,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日趋下降,与音、体、美等其它课相比,语文课简直是在受罪。教师课堂教学过程的枯燥乏味,课后单一的作业形式及做不完的作业,使孩子成天埋于题海中,让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传统的教育使学生埋头苦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累,而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但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多数儿童的语文学习兴趣都是在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下,受正确的学习动机支配而产生的。因此,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首先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因此我们提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这一课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兴趣”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古今中外的教育先哲们关于这一课题的见解很多。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到古罗马的西塞罗,从德国的赫尔巴特到美国的杜威,从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到近代的蔡元培、鲁迅、陶行之以及当代的特级教师于漪等,都在不同的年代,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和体会,论述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这句话真知灼见地道出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并伴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内部动机。

在西方,对中文的关注也是近些年来开始的,所以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研究还不完善,但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却走在了中国的前面。在英国,小学教育遵循“以儿童主体活动为主” 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制定计划时充分体现对个别教育的重视,激励学生动口、动手来巩固知识,培养兴趣。在北桑朴顿市的一所案例学校,为了培养学生学习中文的兴趣,每年举办 “中国周”活动。在这一周里,学校里充满了中国文化的标志和特征,整个校园里弥漫着中国文化的氛围。不仅如此,学校还把全部四年级的学生带到约100英里外的伦敦市“中国城”(华人居住区)和维多利亚博物馆的中国展厅参观。在国外,还没有专题的研究,但这些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却值得我们借鉴。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古人云:“启其蒙而引其趣”。兴趣是所有学科教学的生命力。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自发吸取知识养料的要求,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他们就会在知识的王国中自动地觅取珍宝,乐此不疲,即所谓的“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保持和提高。

语文教学是科学、是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尽量优化教材、优化方法,创设情境,寓教于趣,以趣促思,使学生以良好的认知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让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就是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积极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新课标也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2、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苏霍姆林斯基告诫老师:请记住,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记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乌申斯芬也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可见,英语学习兴趣是英语教学的生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下学习状态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诱、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下动力,并在漫长下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兴趣是一种驱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它可以使感知清晰、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兴趣是入门的阶梯,兴趣孕育愿望,兴趣滋生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情感表现,一种内在的动力.如果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就会导致教师讲课,无人听讲;上课提问,无人回答;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还会使原本复杂的英语知识更难学,学生不知所谓,而厌学、不学.在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和保持学生较浓的学习兴趣,应该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等.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并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应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五、核心概念的界定

1、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又称“求知欲”:指孩子对知识的一种积极认知倾向,表现为孩子积极主动要求学习,喜欢学习和坚持学习。它是孩子求知的一种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孩子长时间地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有助于他们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促使他们善于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并不断地探求新的知识。但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多数儿童的语文学习兴趣都是在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下,受正确的学习动机支配而产生的。

2、教学效率:所谓课堂教学效率是指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之比,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增幅三者之和所达到的效果。.影响和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学生和教学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1、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探索。

2、教师需经常集体备课,对同一个问题提出自己不同的教学方法,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3、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师生互动,加强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

4、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使学生乐意学语文,提高教学质量。

七、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配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建立并保持和提高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

2、发扬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把学生培养成富有进取意识、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人,从而积极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和解放

3、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变

4、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提高学习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影响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情感因素主要有哪些

2、教师个人情感因素修养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作用

3、课堂教学激趣的方式与手段的研究

4、社会环境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八、课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文献法是最基础和用途最广泛的收集资料的方法,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文献资料更是浩如烟海。因此,我们将对与本课题有关的部分图表、数字、符号、书刊等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为我们的实验研究提供必要的佐证和补充。

2、调查法:对照新课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如,运用问卷调查等。

3、个案研究法:结合本校实际,对个人或个别的班级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对他们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调查,收集既有普遍意义又有个性特点的案例,了解他们发展变化的某些线索和特点,在此基础上设计、实施一些积极地教育引导措施。

4、观察法 :阅读学习分为课内阅读学习和课外阅读学习,在进行研究过程中,我们观察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和老师。观察老师是否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创设了条件。观察学生是否真正被调动起了学习的兴趣。

5、行动研究法:让学生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愿学、乐学、善学。

6、经验总结法 :借鉴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边探讨边进行,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具有可行性的教育教学方法。

(二)研究的步骤及主要过程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16年5月―2016年6月):选题、立项、进行资料的查新,成立课题组,确定人员.请专家讲座指导,培训教师学习相关理论,提高认识,调动积极性,明确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制定方案等基础性工作.2.实施阶段(2016年7月―2018年3月):利用问卷调查、实地访问等方法手段摸清学生学习现状,形成调查报告,抓好研究管理,探讨增加英语学习兴趣的有效性策略,合理配置课堂教学资源,构建生动活泼有特色的英语课堂,形成阶段成果.3.总结阶段(2018年4月―2018年5月):收集整理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九、课题研究成果

(一)初步摸索出一系列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措施

1、发掘教材的美,灵活处理教材

语文教材与其它教材相比,有其特殊的魅力,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是经过精选的,而每一篇好文章,语言都很规范、朴实、优美,总是以它的美好而真挚的情感来打动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闪光的东西,使学生的感情受到共鸣而得以升华,变得更加纯洁、高尚。即使低年级的词串识字编得也很有情趣美、意境美。教师在备课时要研究教材,解读教材,充分发掘出教材的魅力所在,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语文带来的情感、语言、人文、交际等方面的怡悦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教科书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一个载体,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语文教材非常重要。模拟情境表演以及解决真实的生活问题等,由此拓展了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了教材的丰富性,锻炼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创设自主课堂,点燃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自主的语文课堂,是培养兴趣的主阵地。语文课堂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生找到自我学习的乐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热爱语文,燃起语文学习的激情。

(1)引而不发,激疑燃趣。

学新课时,我们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在审题上下功夫,通过审题,使学生在头脑中多装些问号。如学习《拉萨的天空》一课,揭题时,可以启发学生:“看了课题,你头脑里有什么问题?”有的学生问:“作者为什么写拉萨的天空?”老师在题目下画下一个问号。还有的学生问:“拉萨的天空是什么样子的?”老师又在题目下画了一个问号。老师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告诉学生:“这两个问题,老师都明白,你们是想让我告诉你们,还是自己到书里去找答案?”从而激励学生通过读书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解决。学生在读书中,遇到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如湛蓝、神往等,教师先不作答,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联系上下文去揣摩思考。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就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处于激发状态。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对学习中的疑点不是马上解答,而是引而不发,鼓励学生自己通过读书去解疑,这就能够形成学生“愤悱”的心理状态,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自信心。

(2)多种手段,创设情境。

情景教学以它丰富的表现形式,运用讲述生动的故事,形式多样的表演等直观手段与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相结合等多种途径,形神兼备地再现了教材中所描绘的美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利用图画、电视录像、投影、实物、课件等创设教学情境,这样易于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把无意识记变为有意识记,把枯燥无味的识记变为形象的识记,收到记得快,记得牢的效果。例如第一册《识字3》教学内容是公园里一些景物的名称和一些游乐设施的名称,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多媒体课件:一座美丽的公园,到处是绿树红花,一座弯弯的小桥,桥下河水缓缓地流着,小朋友们在公园里快乐地玩着,有的坐小火车,有的滑滑梯,有的荡小船等。课本上静止的画面动了起来,学生被吸引住了,立刻集中注意力投入到生字的学习中。

利用讲故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每个孩子都爱听故事,以故事导入新课更为吸引学生,引发他们学习的极大乐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利用学生表演体会情境。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寓言、故事等都是让学生表演的好材料。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学生们成了热情演员或观众,一下子全部进入了教材描写的情境中,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很快地理解。

借助音乐渲染情境。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学相结合,作用于学生的听觉与视觉,会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强调的作用。只要选取的音乐,与教材语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尤其是在整个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节的发展上二者和谐、协调,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便能达到以音乐渲染特定情境的目的。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多媒体情境。如:教学《九寨沟》时,用Powerpoint设计了几幅优美的九寨沟图片,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带领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发现美。使学生身临其境地领悟人间仙境,再配上音乐和朗诵,学生被这美景陶醉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为进一步理解文章打下了基础。可见,在教学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以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更快、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多媒体技术在情境教学中的运用,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活泼,更易被学生掌握、理解,从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中学生。

语文课堂上,情境教学的运用,使整个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锻炼了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情境的生动、形象、有趣,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即情境能体现教材的特点,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从而促进儿童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意志的尽可能大的发展。

(3)提供展示机会,使学生找到自我学习的乐趣。

调查中我们发现,教师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越大,他们越学得兴趣盎然。有98%以上的学生表示对课堂学习中的“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辩一辩”、“演一演”等形式感兴趣。追问其原因,大多数同学表示,这些形式能让他们自由发挥,有吸引力。由此可见,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如:教材中有很多故事类课文,大多情节感人,人物鲜明,图文并茂,妙趣横生。如果能让学生走上讲台,分角色体验人物情感,把握分寸,再现作品内容,利于学生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如《三顾茅庐》等篇目,让学生在细读课文之后演起来。但学生的理解、表演很有可能是稚嫩的,让学生在表演之后进行“导演式”的相互评价,哪些地方演得不合理,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在此过程中,学生紧紧围绕“怎样才能演得更好”充分发挥想像,然后,集众人所长,再进行汇报式的表演,这种“二度表演”就是一种学习过程的生动展现。

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方式很多,课前让学生交流收集的信息,可以用“小灵通告诉你”的形式进行信息共享;课后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可以用“考考小博士”的形式搭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平台,由学生质疑,学生答题,教师提示。教师要把握课堂机智,还可从教材的“留白点”、“延伸点”去引导学生想像说话。多为学生提供自主展示的机会吧,课堂将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3、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激励性评价”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呢?首先,要在尊重学生个别差异、保护其自尊心、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运用激励性评价,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就能提高其学习兴趣。

(1)艺术评价,消除畏难情绪 教师评价的语言要丰富,要给学生以新鲜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我们采用了:情景评价(不采用直接的评价词句,而是结合课文语境对学生朗读作出反馈)、夸赞评价、幽默评价等。对学生朗读课文的评价,没有固定的模式,是一项日趋完善的工程,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实践,使评价语更鲜活、更有魅力,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激励评价,唤起成就感

以习作教学为例:对于学生来说,习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更是学生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的结晶。因此,评价习作时,要珍视作品中闪烁着个性光彩的有表现力、富有时代特征的“亮点”,张扬个性体验,唤起学生的“成就感”。

一找“亮点”。评价可分三步进行:生自评——生互评——师评。让学生在开放的评价中,多角度、多层次的从内容、形式、表达、情感等人文性与工具性方面最大限度地寻找“亮点”,大到选材、立意,小到优美的词句,精彩的句子段落等,均可确定为“亮点”对象。一是找自己“亮点”,就是让习作者把自己满意的地方找出来。二是找他人“亮点”,就是边欣赏他人习作,边把自己的赏识点找出来。找自己“亮点”用铅笔画波浪线,找他人“亮点”用蓝圆珠笔画波浪线,教师批改时对精彩的地方画红色波浪线。

学生为了让自己、同学、老师能找到习作中的“亮点”,在习作的过程中就会更加认真、投入。同时,学生站在欣赏的角度阅读,带着浓厚的兴趣寻找,抓住独特的亮点标画,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互相学习的方式。

二评“亮点”。对于习作者和欣赏者来说,不仅想寻找到“亮点”,还想知道“亮”在何处。因此,一是让欣赏者边欣赏,边在标出的“亮点”处写上肯定的评价,如“开头既点题又引出下文,妙!”“这几句话表达了真情实感。”“比喻生动。”“从这儿可看出你有丰富的想象力。”“说得有道理!”二是随文肯定后,再从整体着眼,肯定全文“亮点”,如“能抓住身边的琐事以小见大地叙述,说明你是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文章选材新。”这样的评价,既肯定了习作者的长处,又使评价者本身得到潜意识的启发;既尊重习作者的个体体验,又展示了欣赏者的独特感受,从而鼓励学生说真话、吐真情,培养求异思维及审美、鉴赏、创新精神。

三是夸“亮点”。一个人的付出,最希望得到的是别人的肯定。对于学生来说,同样渴望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得到他人的珍视和赏识。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笔者在作文评讲课上组织学生夸习作中的“亮点”。以同桌、小组、全班等多种形式,让评价者将习作中的“亮点”有声有色地诵读给大家听,并说出“亮“在何处。这样你读我的“亮点”,我读他的“亮点”,你有三处“亮点”,我有五处“亮点”,人人都有“亮点”,篇篇都有“亮点”。“亮点”少的同学暗下决心下次迎头赶上,“亮点”多的同学还想更上一层楼。

4、开放语文活动空间,巩固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课程是源于生活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新课程特别强调社会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一事一物都可以为教育所利用和借鉴。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大有裨益。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语文活动。

①错别字大通缉逮捕行动。组织学生互查作业,发现错别字的通过查字典等方法找出正确的书写方法。

②开展学生百家小论坛,轮番上阵,可讲故事,可以演讲,朗读美文也行,目的是让学生感觉语文就在身边,语文是可以拿出来触摸享受的。

③定期开展“向你推荐一本好书”活动,给学生搭起读书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提供表达读书感受的机会,在生生互动中享受读书的快乐。

④开设“谈天说地”课。“谈天说地”课,内容天南地北,包罗万象,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表达的舞台,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中不断激发学生高层次的心理需要,从而使学生产生强有力的习作动机,增强学生习作兴趣。

⑤开展轰轰烈烈的古诗文诵读活动,使学生沐浴醇厚的传统文化。诵读兴趣的培养与巩固,离不开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个人诵读才能展示,小组擂台赛,古诗童谣传唱,古诗积累本展览,师生对抗赛等多种活动形式。在组织郊游时,也把古诗诵读作为在郊外游戏的活动内容之一。多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游戏、活动、玩当中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学生的诵读兴趣。

(2)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语文活动。①经常布置学生课余时间多走走、多看看、多听听、多问问、多做做,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活的信息资源。如在传统节日端午节来临之际,让学生去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查阅资料,了解屈原的生平,搜集、摘抄屈原的诗词进行赏析,了解端午节各地有哪些风俗,并亲自动手包棕子、做香囊,以表达对爱国志士屈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平时也可以布置一些常规性的作业,如给爷爷、奶奶读报、写信等,鼓励学生与家长以及邻居交谈,谈历史、谈时事,谈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还可以鼓励学生看新闻联播、“走遍中国”等一些电视节目,从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在晨会课“谈天说地”栏目中与同学交流。

②鼓励学生把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创造性想象和创新思维的成果。学了《特殊的葬礼》一课后,为了让学生对环保知识了解得更深刻,我们组织学生调查家乡环保现状,观察、分析家乡的水资源状况,访问在环保局工作的家长,了解环保措施实施情况。

“教者有心,学者有益”。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开放性的语文活动,是持续语文学习兴趣的源泉,能较好地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空间,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个性,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态度和兴趣得到了有效培养。

低年级课题组成员善于发掘和利用各种识字资源,拓宽识字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和能力,提高了识字效率,为今后的读写打下坚实的基础。中高年级课题组成员在阅读积累及习作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如今爱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多,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校园内还涌现了一大批 “读书之星”、“十佳小书法家”、“十佳小作家”学生近两年来发表的上百篇习作即将编册成书。

(三)更新了教师的观念,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就是进行教学研究。科研课题的建立,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搭建了平台,让教师能有共同语言进行学习交流。课题化的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激发了教师学习和运用先进教育思想和方法的热情,极大地调动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研究的积极性。

十、问题与启示:

1、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得到了许多启发,同时也引起了深深思考:兴趣是学生心灵之窗的一束火炬,它可以照亮学生心扉,打开他们知识宝库乃至人生的大门。可是,这束火炬能燃烧多久?它的能量有多大?已经激发的兴趣会不会转瞬即逝?又该如何保持下来,并最终转化为学生个人的长期的内在人生需求呢?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长期关注的话题。我们深知语文教育任重道远,仅做这一点是不够的。我们将继续努力,让语文为学生的生命打上亮丽的底色。

2、工作时间紧,查阅资料难。既要上课,又要研究课题,如何合理安排教学与科研,使两者相互促进,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3、提高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和手段,还有更多更好的方法有待我们以后去探索。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研究

摘要:在积极实施“新课标”的今天,“以人为本”的观念已放到课改的首要位置。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应该如何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成长的快乐?我们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是关键。

关键词:语文;兴趣;效率;主动

柏拉图说过:“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足见,兴趣是推动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视学习兴趣,并指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美国进步教育学派的代表人杜威则提出了“兴趣中心论”。因此,语文教学要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益,必须首先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发掘教材的美,灵活处理教材

语文教材与其它教材相比,有其特殊的魅力,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是经过精选的,而每一篇好文章,语言都很规范、朴实、优美,总是以它的美好而真挚的情感来打动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闪光的东西,使学生的感情受到共鸣而得以升华,变得更加纯洁、高尚。即使低年级的词串识字编得也很有情趣美、意境美。教师在备课时要研究教材,解读教材,充分发掘出教材的魅力所在,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语文带来的情感、语言、人文、交际等方面的怡悦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教科书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一个载体,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语文教材非常重要。模拟情境表演以及解决真实的生活问题等,由此拓展了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了教材的丰富性,锻炼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创设自主课堂,点燃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自主的语文课堂,是培养兴趣的主阵地。语文课堂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生找到自我学习的乐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热爱语文,燃起语文学习的激情。

(1)引而不发,激疑燃趣。

学新课时,我们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在审题上下功夫,通过审题,使学生在头脑中多装些问号。如学习《拉萨的天空》一课,揭题时,可以启发学生:“看了课题,你头脑里有什么问题?”有的学生问:“作者为什么写拉萨的天空?”老师在题目下画下一个问号。还有的学生问:“拉萨的天空是什么样子的?”老师又在题目下画了一个问号。老师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告诉学生:“这两个问题,老师都明白,你们是想让我告诉你们,还是自己到书里去找答案?”从而激励学生通过读书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解决。学生在读书中,遇到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如湛蓝、神往等,教师先不作答,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联系上下文去揣摩思考。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就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处于激发状态。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对学习中的疑点不是马上解答,而是引而不发,鼓励学生自己通过读书去解疑,这就能够形成学生“愤悱”的心理状态,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自信心。

(2)多种手段,创设情境。

情景教学以它丰富的表现形式,运用讲述生动的故事,形式多样的表演等直观手段与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相结合等多种途径,形神兼备地再现了教材中所描绘的美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利用图画、电视录像、投影、实物、课件等创设教学情境,这样易于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把无意识记变为有意识记,把枯燥无味的识记变为形象的识记,收到记得快,记得牢的效果。例如第一册《识字3》教学内容是公园里一些景物的名称和一些游乐设施的名称,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多媒体课件:一座美丽的公园,到处是绿树红花,一座弯弯的小桥,桥下河水缓缓地流着,小朋友们在公园里快乐地玩着,有的坐小火车,有的滑滑梯,有的荡小船等。课本上静止的画面动了起来,学生被吸引住了,立刻集中注意力投入到生字的学习中。

利用讲故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每个孩子都爱听故事,以故事导入新课更为吸引学生,引发他们学习的极大乐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利用学生表演体会情境。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寓言、故事等都是让学生表演的好材料。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学生们成了热情演员或观众,一下子全部进入了教材描写的情境中,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很快地理解。

借助音乐渲染情境。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学相结合,作用于学生的听觉与视觉,会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强调的作用。只要选取的音乐,与教材语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尤其是在整个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节的发展上二者和谐、协调,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便能达到以音乐渲染特定情境的目的。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多媒体情境。如:教学《九寨沟》时,用Powerpoint设计了几幅优美的九寨沟图片,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带领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发现美。使学生身临其境地领悟人间仙境,再配上音乐和朗诵,学生被这美景陶醉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为进一步理解文章打下了基础。可见,在教学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以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更快、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多媒体技术在情境教学中的运用,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活泼,更易被学生掌握、理解,从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中学生。

语文课堂上,情境教学的运用,使整个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锻炼了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情境的生动、形象、有趣,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即情境能体现教材的特点,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从而促进儿童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意志的尽可能大的发展。

(3)提供展示机会,使学生找到自我学习的乐趣。

调查中我们发现,教师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越大,他们越学得兴趣盎然。有98%以上的学生表示对课堂学习中的“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辩一辩”、“演一演”等形式感兴趣。追问其原因,大多数同学表示,这些形式能让他们自由发挥,有吸引力。由此可见,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如:教材中有很多故事类课文,大多情节感人,人物鲜明,图文并茂,妙趣横生。如果能让学生走上讲台,分角色体验人物情感,把握分寸,再现作品内容,利于学生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如《三顾茅庐》等篇目,让学生在细读课文之后演起来。但学生的理解、表演很有可能是稚嫩的,让学生在表演之后进行“导演式”的相互评价,哪些地方演得不合理,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在此过程中,学生紧紧围绕“怎样才能演得更好”充分发挥想像,然后,集众人所长,再进行汇报式的表演,这种“二度表演”就是一种学习过程的生动展现。

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方式很多,课前让学生交流收集的信息,可以用“小灵通告诉你”的形式进行信息共享;课后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可以用“考考小博士”的形式搭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平台,由学生质疑,学生答题,教师提示。教师要把握课堂机智,还可从教材的“留白点”、“延伸点”去引导学生想像说话。多为学生提供自主展示的机会吧,课堂将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激励性评价”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呢?首先,要在尊重学生个别差异、保护其自尊心、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运用激励性评价,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就能提高其学习兴趣。

(1)艺术评价,消除畏难情绪

教师评价的语言要丰富,要给学生以新鲜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我们采用了:情景评价(不采用直接的评价词句,而是结合课文语境对学生朗读作出反馈)、夸赞评价、幽默评价等。对学生朗读课文的评价,没有固定的模式,是一项日趋完善的工程,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实践,使评价语更鲜活、更有魅力,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激励评价,唤起成就感

以习作教学为例:对于学生来说,习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更是学生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的结晶。因此,评价习作时,要珍视作品中闪烁着个性光彩的有表现力、富有时代特征的“亮点”,张扬个性体验,唤起学生的“成就感”。

一找“亮点”。评价可分三步进行:生自评——生互评——师评。让学生在开放的评价中,多角度、多层次的从内容、形式、表达、情感等人文性与工具性方面最大限度地寻找“亮点”,大到选材、立意,小到优美的词句,精彩的句子段落等,均可确定为“亮点”对象。一是找自己“亮点”,就是让习作者把自己满意的地方找出来。二是找他人“亮点”,就是边欣赏他人习作,边把自己的赏识点找出来。找自己“亮点”用铅笔画波浪线,找他人“亮点”用蓝圆珠笔画波浪线,教师批改时对精彩的地方画红色波浪线。

学生为了让自己、同学、老师能找到习作中的“亮点”,在习作的过程中就会更加认真、投入。同时,学生站在欣赏的角度阅读,带着浓厚的兴趣寻找,抓住独特的亮点标画,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互相学习的方式。

二评“亮点”。对于习作者和欣赏者来说,不仅想寻找到“亮点”,还想知道“亮”在何处。因此,一是让欣赏者边欣赏,边在标出的“亮点”处写上肯定的评价,如“开头既点题又引出下文,妙!”“这几句话表达了真情实感。”“比喻生动。”“从这儿可看出你有丰富的想象力。”“说得有道理!”二是随文肯定后,再从整体着眼,肯定全文“亮点”,如“能抓住身边的琐事以小见大地叙述,说明你是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文章选材新。”这样的评价,既肯定了习作者的长处,又使评价者本身得到潜意识的启发;既尊重习作者的个体体验,又展示了欣赏者的独特感受,从而鼓励学生说真话、吐真情,培养求异思维及审美、鉴赏、创新精神。

三是夸“亮点”。一个人的付出,最希望得到的是别人的肯定。对于学生来说,同样渴望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得到他人的珍视和赏识。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笔者在作文评讲课上组织学生夸习作中的“亮点”。以同桌、小组、全班等多种形式,让评价者将习作中的“亮点”有声有色地诵读给大家听,并说出“亮“在何处。这样你读我的“亮点”,我读他的“亮点”,你有三处“亮点”,我有五处“亮点”,人人都有“亮点”,篇篇都有“亮点”。“亮点”少的同学暗下决心下次迎头赶上,“亮点”多的同学还想更上一层楼。

四、开放语文活动空间,巩固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课程是源于生活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新课程特别强调社会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一事一物都可以为教育所利用和借鉴。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大有裨益。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语文活动。

①错别字大通缉逮捕行动。组织学生互查作业,发现错别字的通过查字典等方法找出正确的书写方法。

②开展学生百家小论坛,轮番上阵,可讲故事,可以演讲,朗读美文也行,目的是让学生感觉语文就在身边,语文是可以拿出来触摸享受的。

③定期开展“向你推荐一本好书”活动,给学生搭起读书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提供表达读书感受的机会,在生生互动中享受读书的快乐。

④开设“谈天说地”课。“谈天说地”课,内容天南地北,包罗万象,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表达的舞台,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中不断激发学生高层次的心理需要,从而使学生产生强有力的习作动机,增强学生习作兴趣。

⑤开展轰轰烈烈的古诗文诵读活动,使学生沐浴醇厚的传统文化。诵读兴趣的培养与巩固,离不开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个人诵读才能展示,小组擂台赛,古诗童谣传唱,古诗积累本展览,师生对抗赛等多种活动形式。在组织郊游时,也把古诗诵读作为在郊外游戏的活动内容之一。多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游戏、活动、玩当中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学生的诵读兴趣。

(2)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语文活动。

①经常布置学生课余时间多走走、多看看、多听听、多问问、多做做,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活的信息资源。如在传统节日端午节来临之际,让学生去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查阅资料,了解屈原的生平,搜集、摘抄屈原的诗词进行赏析,了解端午节各地有哪些风俗,并亲自动手包棕子、做香囊,以表达对爱国志士屈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平时也可以布置一些常规性的作业,如给爷爷、奶奶读报、写信等,鼓励学生与家长以及邻居交谈,谈历史、谈时事,谈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还可以鼓励学生看新闻联播、“走遍中国”等一些电视节目,从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在晨会课“谈天说地”栏目中与同学交流。

②鼓励学生把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创造性想象和创新思维的成果。学了《特殊的葬礼》一课后,为了让学生对环保知识了解得更深刻,我们组织学生调查家乡环保现状,观察、分析家乡的水资源状况,访问在环保局工作的家长,了解环保措施实施情况。

“教者有心,学者有益”。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开放性的语文活动,是持续语文学习兴趣的源泉,能较好地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空间,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个性,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的持久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力争把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变成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促进“教”与“学”双边关系的互动。这样,就会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朱秀芳等编 1986年人教出版社

2、《非智力因素与学校教育》柳树森主编 2001年襄樊教育版

3、《小学教育学》

叶立群主编 1989年人教出版社

4、《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学与教的心理学》, 皮连生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6、《民主主义与教学》,(美)杜威著,王承绪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提高生产效率课题研究 篇5

?? 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也是最佳时间,在我校犹是如此,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固然取决于多种因素与条件。但是,如果离开了主要的教学形式一一课堂教学,那就失去了主要的“阵地”和“空间”;如果忽视课堂上的有效吸收,就等于放弃了宝贵而有限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英语学习就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参加教学工作以来,我一直从事文科班的英语教学在这方面体会颇深。因此在这里谈一些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注意力集中的持久性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为了提高英语学习效率,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营造课堂学习气氛,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自然、生动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新课的序曲,不仅要给学生带来新鲜、亲切的感受,还要能诱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进入“我要学”的最佳学习心态,从而直接提高学习效率。因此,上课之初教师几句健康、精彩的开场白,常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常见的开场白有以谚语格言开场的;以悬念设问开场地;以奇闻趣事开场的;以幽默笑话开场的;以生活情趣开场的;或是以介绍单元背景知识开场的。

二、提问巧妙、有目的性

1、针对性课堂提问不应是随意的,而应是备课中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除根据大纲要求熟悉地掌握教材内容,抓住各单元、各课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做到有的放矢,还将所要提问的内容精密地设计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简单的问题由基础弱的同学来回答,复杂而较难的问题应由中上等学生来答,适当减少成绩好的学生被提问的机会,尽量扩大被提高的覆盖面,这样才会使全体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不被认为只是成绩好的同学的

事。同时,针对问题的难易留出思考和准备回答的时间,使所有同学都觉得有被叫到的可能,从而使他们积极思考问题。

??

2、启发性教师设计问题要抓住教学中的实质性的问题。所提的问题可以针对新课的导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文中出现的句型,语法的运用以及易混易错的词组的辩析。无论是哪一类型的提问,都要注意启发性,所提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对难度较大的,不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或是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相互讨论或是作适当的提示。启发学生从哪方面思考,让学生逐渐学会自己去总结,归纳、思索,不要让学生有恐问症。

??

三、举例具有实用性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直接印象比间接印象深刻得多。在讲解知识点时,要适当给学生举一些例句,以便使学生印象深刻而牢记一些词、词组、句型或语法。

举例首先要具有准确性。作为一位英语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首先应是准确无误的,同时还要注重语言文化的差异及风俗习惯的不同。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使用地道的英语进行交际,而不是中文式的英语。其次要具有比较性。对所举例子要精心选择,如在讲解同义词in the end ,finally ,at last或辩析易混词组be used to doing ,be used to do , used to do等时,要通过恰当的例句比较,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和区别含义;对语法项目如非谓语动词,可通过比较它们在句中的位置及功能来分辨。

我们还可以从历届高考题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例子,让学生知道这是可考点,是历届高考题,使学生对这些知识点产生深刻的印象。? 因此,课堂举例要把握准确性,善用比较性、突出针对性,讲究艺术性,注重实用性。

??

四、练习具有竞争性

?? 要想使课堂直接活跃起来,就要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按不同的操练内容可按

自然座位把学生分成四大组,组内又分二人组、四人组,成绩评定以大组为单位。一大组内各成员之间的英语水平可能有好有差,但四个小组之间这种差异就不大了,实力基本均衡,分成四个组后,它们就是四个小集体。在操练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想为这个小集体争光,都有很强的竞争意识,体现了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教师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让学业生以竞争的方式来完成操练内容,有时会出现几人同时要回答或表演的情况,这样教学内容常可提前完成,容量可增大。教师对学生操练结果作出评判。最终胜利一组,教师可给予奖赏,并作好记载,以便一个阶段一评定。获胜组学生会觉得有成就感而感到高兴,未获胜的组会不甘示弱,一定想在下次操练竞赛中有出色表现。

通过竞赛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合作意识会得到充分的展示。

在整个课堂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作一名导演起主导作用,对学生的情感起支配作用。教师要善于通过不同教学方式来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刺激和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提高生产效率课题研究 篇6

提高大学生英语阅读效率的研究与实践

本文试图在“图式理论”及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勾画出对我国大学生进行英语教学的框架,并提出了一些为提高学生英语阅读效率所采用的方法及几种类型的练习.经实验证明,如果学生掌握了一些阅读技巧,就会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成为独立、高效的读者.

作 者:夏丽华 作者单位:鸡西煤炭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鸡西,158100刊 名: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5)分类号:A319.9关键词:图式理论 阅读效率 阅读技巧 实验研究

提高古诗教学效率的研究 篇7

一、创设古诗中的意境, 提高赏析古诗的效率

几乎所有的古诗都会通过描写的意象创造一种意境, 教师在课堂中赏析古诗时, 只有把古诗中描写的意境为学生们展示出来, 才能让学生们体会古诗的动人之处。在现代教学中, 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为学生们展示一些关于古诗意象的图片, 或者挂图, 书面文稿以及作者的生平等。让学生们在欣赏阅读这些资料的时候, 能够有一种初步的认识, 从而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等, 以便读懂全诗。古诗中的意境, 仅凭教师在课堂中展示古诗中相关的图片或者画面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在课堂中还需要对古诗中的意境进行描述, 让学生们在想象中能够充分体会古诗的意境, 从而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和文学修养。比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一诗时, 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为学生们展示庐山瀑布的图片, 并且使用幻灯片为学生们展示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然后再使用幻灯片为学生们展示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 最后教师在课堂中结合古诗的内容“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为学生们描述古诗中的相关场景, 并让学生们闭眼体会:“瀑布在山顶上飞流直下, 水珠飞溅, 水雾迷蒙之时, 阳光斜照, 呈现一派紫色迷蒙的景象。”让学生们感受到, 在这短短的几句诗中“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美妙。

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提高赏析古诗的有效性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 教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在现代教学中, 多媒体、电子白板等技术已经成为课堂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教师使用现代教学技术, 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使学生们在课堂中了解更多的知识。语文教师在赏析古诗时, 为了避免课堂的枯燥乏味, 可以在上课之前为学生们播放一段关于这首古诗的音乐或者视频等,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们上课的注意力。同时, 教师在赏析古诗的过程中, 可以使用多媒体为学生们展示一些古诗中提到的背景或者图片等, 让学生们对古诗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比如在学习《静夜思》的时候, 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先为学生们展示李白的生平资料以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让学生们先对作者以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有充分的了解。然后, 教师用幻灯片把这首诗的内容展示出来, 让学生们通过朗读, 先自己体会这首诗的意思。在学生有了初步理解的基础上, 教师再逐字逐句地为学生们解释这首诗的意思, 即“坐在井台上看天上明月洒在地上的月光, 宛如一层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 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 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在翻译理解古诗的时候, 教师要告诉学生, 古诗中有一些词和现在的词义不一样。比如在古诗中的这个“床”字, 在这里指的是井台, 而在现代汉语中, 床是指用来睡觉的地方。学生们只有把握好古今汉语的不同意义, 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古诗的意思。

三、把握古诗的特点, 提高赏析古诗的兴趣

不同的古诗有不同的特点, 教师在带领学生们赏析古诗的时候, 只有充分把握古诗的特点, 才能使学生们学会赏析古诗的方法, 更好地理解古诗, 从而感受古诗的魅力。比如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 古诗、律诗、绝句又分为五言、七言, 这些都是按照古诗的格式来分。另外, 在古诗的内容中还蕴含着丰富的表现手法以及不同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引导学生们赏析古诗的时候, 只有让学生们明白了古诗的表现手法和古诗的思想感情, 才能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古诗的魅力, 从而提高学习古诗的兴趣。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用典、想象、抑扬、烘托、动静结合、侧面描写、虚实结合以及借象寄情等。比如在李白的《将进酒》中, 作者使用一句“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颇具想象力的诗句, 写出豪饮的气派, 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这样一句诗中, 作者运用了两个典故, 分别是曹植《箜篌引》中的“中厨办丰膳, 烹羊宰肥牛”和《郑玄别传》中的“袁绍辟玄, 及去, 饯之城东。欲玄毕醉, 会者三百余人, 皆离席奉觞。自旦及暮, 度玄饮三百余杯, 而温克之容, 终日无怠。”这一句结合曹植、郑玄两位酒客的豪爽豁达的特征, 表现自己狂饮时的豪放。再如杜甫的诗大多数表达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李白的诗或是表达自己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或是表达自己不得志的愤懑等。这些都是不同的诗的不同特点, 教师在带领学生们赏析古诗的时候, 只有很好地把握这些特点, 才能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古诗的魅力所在。

四、结束语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只有在赏析的过程中充分创造出古诗的情景意境, 使用现代的教学技术, 充实课堂内容,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在赏析的过程中分析不同古诗的特点, 让学生们感受古诗的魅力, 才能提高古诗赏析课的课堂效率。

摘要: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中创设古诗意境, 提高赏析古诗的效率;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提高赏析古诗的有效性;把握故事的特点, 提高赏析古诗的兴趣。

关键词:语文教学,赏析诗词,古诗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巢守律.小学语文教材古诗美学思想探微[J].江西教育, 1995 (11) .

[2]曾禾.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浅析[J].教育评论, 1998 (03) .

[3]苗爱春.语文课堂教学巧用多媒体提高古诗课堂教学效率[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 (03) .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研究 篇8

关键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个性化;阅读教学体制

【中图分类号】G623.23

在古代中国,阅读被置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孔圣人的之乎者也至诗歌的律诗绝句,无不体现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是体验他人经历和感悟,经历他人的经历。如此一来,广泛的阅读能够使人世事洞明,令人聪慧。在西方国家,阅读教学同样重要。他们更强调自由,更强调学生阅读个性化的发展。总之,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阅读教学显十分重要。因为这关系到人类优秀历史文化的延续和传播。并且全身心的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文学的积累,拓展视野,对于学生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有着很大的益处。

一、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标的迷失。对于教学而言,制定可行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实际的教学现状是不少的教师依赖于参考书目,根据参考书目提供的内容去制定目标,照搬照抄,人云亦云。毫无深入研究,毫无个人见解,毫不针对学生接受能力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以至于学生不管是好是坏,囫囵吞枣,随便接受。由此带来的恶果就是学生如同嚼书的机器,毫无个性化,没有半点创新能力。教学目标的迷失,令教学成果大打折扣。

(二)学生个性化阅读遭忽视。小学课堂仅有40分钟,不少教师为节约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便为学生代劳。硬生生的教学模式,教师个人的思考与见解替代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跟着老师的脚步,不敢往外踏出一小步。学生无法独立了解历史长河中气吞山河,无法独立体会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心情,更无法理解自己人生价值的真正含义。学生的个性思维得不到发展,学生今后便无法独立阅读与思考。忽视学生个性化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失败。

(三)学生抱怨课外阅读时间太少,阅读少人指导。为了高考,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拼命给孩子报补习班,奥数,计算机等等。教师为了完成教学活动,各种作业,各种教辅书。学生课外时间少,学业负担重,完全没有阅读课外书的兴趣。即使如今国家在实行教育改革,国人在呼吁给学生减负,可根本没有哪个家长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学生缺少课余时间,无心阅读。

不少热爱阅读的孩子却缺乏指导。因为阅读教学不像应试教育,成果不容易在短时间内显现,以至于家长,教师都不予重视。孩子阅读缺乏指导,孩子一头雾水,便也就放弃阅读。

那么这些问题便引发了我们的思考,究竟这些问题为何发生呢?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足的原因

(一)一部分小学生主观能动性太差。小学生身心还未发育成熟,主观能动性不强,容易产生懒惰,懈怠。在课余时间选择沉迷玩电脑游戏和看暴力小说,有时候连学业都可以忘记。

(二)家长和教师急功近利。家长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灌输太多功利的思想,使孩子浮躁,以为单纯的学业好便是好,而忽视细水长流。教师更注重教学活动的完成,而忽视孩子内在真实的渴望。

(三)中国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应试教育使中国的孩子丧失大部分的创新能力,却反而滋养了简单追求金钱的浮躁心理。教育体制的不完善也导致教师不得已以完成教學目标为目的。所以,教学体制的不健全是阻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罪魁祸首。

由此我们了解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症结所在,那么我们该如何对症下药呢?如何让我们的小学生更快地解放出来呢?

三、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建议

(一)制定可行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方向,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来展开教学活动。教师应该深入理解文章,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制定出一整套教学方案。通过围绕“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知识的摄取和能力的提高”“好习惯的养成”这几方面来贯穿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有个正确的价值观是阅读教学的前提,只有一个真挚之人才能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广泛的知识摄取,知识的积累才能促成个人能力的提高;好习惯的养成才能修身养性,有个好的素质。这样才算是真正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也就是我们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目的。那么该如何制定可行的教学目标呢?例如,在《春蚕》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这样做:

1、通过自学,同伴交流,找出生僻字,仔细拼读拼音,这是知识的摄取和能力的提高。

2、全身心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真切情感,体会正确的价值观念。

3、作者体会到母亲的辛勤劳作和生活的不易,应该珍惜时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通过这样养成独立理解的好习惯,培养个性化的养成。

(二)培养孩子阅读个性化发展。课前预留时间让孩子先大概浏览内容,提问少数同学对这篇课文哪些理解,哪些不理解。有条件的情况下,创设情境,有实物地进行教学,便于学生直观理解,这样能对课文能有更深刻体会。

(三)针对国家教学机制转变的对策和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考试不是全部,淡化一考定终生的观念。由于古代科举制的影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依旧盛行。要真正改变这种观念,唯有接受新思想,新概念,只要让那些默默努力付出的人得到应有的回报,无论读不读大学都能够有广阔的天地。那么,思想将得以慢慢转变。思想转变了,那么人心便不再浮躁,自然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2、采取多元化的升学模式,而不是单一的应试。当然我们国家也正在这么做,春季高考,艺术体育特长生,如此一来应试不再是唯一的选择。但其中仍然有不够完善的地方,我们应该设置全方位的配套机制,如引进社会机构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实践的方式来检验。当应试不再是唯一,教师也不会只单单针对教学规定,而是引导学生朝各个方面去发展,当然也包括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

四、结语

阅读能力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阅读也是我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所必须的。总之,我们应不断地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传承优秀文化,让人类的事业不断延续下去。提高阅读有效性,我们应该从娃娃抓起,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抓起,通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促进整体教学机制的改革。培养小学生阅读个性化,纠正错误的观念,回归平淡而不浮躁的细水长流的真实生活。

参考文献

[1]严琳.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

[2]黄俊.新课标下小学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上一篇:七年级上学期信息技术教学计划下一篇:18搞笑新年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