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重在财政支农

2024-09-03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重在财政支农(共10篇)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重在财政支农 篇1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重在财政支农

××年中央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抓住了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市场微观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虽然重要,但农业作为一个弱质产业,比较效益低,必须加大政府财政支农的力度,建立长效的财政支农机制。

一是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的投入,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保障。为此,必须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具体说:一是提高农业财政资金投入比重。要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法》,确保各级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提高农业财政支出占整个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各级财政每年应从新增财力中拿出一定份额用于农业。同时,谋划一批农业项目,加大国债资金的投入力度,每年至少从发行的国债数量中拿出投资于农业,扩大农业利用国债资金的规模。二是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加大“绿箱”支出,农业财政投资要重点支持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骨干品种及优势产业带区发展、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科研推广、质量安全和检验检测、农产品流通设施、农民培训等方面。特别是要加大财政对农业科研费用支出,支持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要把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目前的%~%提高到%以上,以后逐渐达到%以上。要在科学划分农业事业单位类型的基础上,对应由国家必保的农业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央级农口事业单位和项目给以经费上的切实保证。应重点支持一批农业基础科学研究、生物工程基础项目的研究,组织联合攻关。要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把农村公共领域的事业建设纳入政府支持范畴,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文体设施、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设施的支持力度,建立有效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系。

二是完善农业生产补贴体系。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关键是要提高农业可持续生产能力,这就内在要求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补贴体系。针对传统的农产品间接补贴的主要弊端,××年以来,我国进行了农业生产补贴制度的改革,由向流通领域补贴转向直接向农民补贴。这种直接补贴方式是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现在的问题是补贴的水平还比较低,补贴的结构还不合理,补贴还没有完全落实到农户手里。因此,要提高对农业补贴的效果,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补贴体系,抓住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机遇,调整农业补贴方向,将农业补贴的重点从保障农产品生产供给型转向增加农民收入型以完善直接补贴。对农民和农业生产实行直接补贴,这是使目前属于“黄箱”性质的补贴转为“绿箱”政策的一条可行的途径。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要体现保障粮食安全、稳定农民收入的政策目标,补贴的重点是粮食主产区,补贴的范围是种植粮食、对社会提供商品粮的农户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补贴,补贴的依据是种粮面积和粮食商品量,补贴的渠道是通过财政部门一次性核算到农户,可直接抵扣应上交的税费。对农业生产的直接补贴,应逐步实施大宗农产品良种推广补贴制度,加速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增强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为了确保农业生产直接补贴真正到位,要建立完善补贴发放监督和惩罚制度,加强对补贴金发放的监管,对于挪用、套用、贪污补贴金的当事人,要追究法律责任。

三是建立有利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税收制度。必须按照建立现代税制和公共财政的要求,取消农业税,逐步减少以至完全取消不应当由农民负担的各种税费项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政府已经明确宣布××年取消农业特产税,从××年开始每年降低农业税一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最终要建立城乡统一的税制。现在有多个省市宣布××年取消农业税,今后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取消农业税的基础上实施有利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产品加工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加工业取得的所得,可以实行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将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项抵扣率提高到%,销售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农产品加工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对利用荒山、荒滩、荒地、荒水等“四荒”资源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给予财政补贴;对于面向国际市场的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性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户实行税收优惠;国家应对照世贸组织《农业协议》的要求,尽快调整农产品出口税费政策,适当提高出口农产品退税率,并且及时退税,对农产品出口企业进口的生产、加工设备和种子等生产资料实行减免税政策,免征出口农产品税费;减免农产品出口企业的检验检疫等费用。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重在财政支农 篇2

加大资金的投入是提升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创新的必要条件。然而,一方面由于农业产业是成本高、风险大的产业,另一方面,我国的农产品相对价格水平偏低,而企业各种投入生产资料的价格水平相对较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利于企业发展壮大的剪刀差,降低了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盈利能力,加剧了农业产业化项目实施的难度。为了保证农产品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各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农业贷款贴息制度,以财政资金带动商业信贷资金,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较好地解决了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不足的问题。

国家农发办近期出台了《农业综合开发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对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范围、扶持对象、申报程序等方面做了要求,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提供了政策基础,必将对今后支农财政资金的运作产生积极的影响。一项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的出台,必然要求社会各界尤其是从事农业综合开发的业务工作者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学习文件精神,解读政策导向,这也是正确应用政策的前提条件。

1 财政贴息政策的指导思想

1.1 首要条件是带动和促进农民增收

必须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贴息的对象是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贴息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企业和合作社的发展来带动和促进农民增收。“补贴农业产业化企业就是补贴农民”已成为一种共识。在实践中,必须大力扶持那些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的项目,扶持那些和农民群众建立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的项目,扶持那些带动农民增收前景好的项目。

1.2 做强做大优势产业

一个地区的优势产业是由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状况、种植传统等一系列因素决定的。由于项目的集聚示范效应,一般而言,区域主导产业、优势产业能够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在一定范围的市场上占有较强的优势,扶持做强做大这些主导产业,必将进一步加强和巩固这种优势。从这个角度来说,财政贴息政策实施要因地制宜,各地区要依据本地的条件来操作,充分体现政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

1.3 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

各类产业化组织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成长性的市场主体。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形成了580多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4800多家省级龙头企业、7万多家中小型龙头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对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贴息政策的一个主要扶持对象是与项目区农民主要农副产品生产、购销密切相关的农副产品加工、流通设施改扩建等项目,这必将有力促进农业产业化企业工艺水平、创新能力的提升改造,提高企业效益,使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优势。

2 项目选项要把握的几个原则

2.1 选项要密切联系本地实际

要扶持各地区中的发展的主导产业和项目,切忌盲目跟风或仅凭主观直觉选择项目,而要在认真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来科学选项。对于江苏省来说,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重点扶持的类别包括设施农业种植、畜禽水产养殖等基地项目,粮油、果蔬、畜禽等农产品加工项目,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项目。

2.2 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扩大项目的覆盖范围

贴息政策的一个重要初衷就是发挥财政资金的带动作用,如果项目的选择局限在某一个或几个产业的范围内,势必不能让财政资金的效应得到最大化的发挥,更不利于产业的平衡发展,不利于有潜力的企业成长壮大。因此,在保证选项符合政策要求的前提下,要努力扩大项目的受益范围。

2.3 要从多方面对项目进行考察

首先要考察项目是否真正具有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和潜力。农业产业化贴息政策最重要的目标是促进农民增收,在这个问题上,要实行一票否决制,实实在在进行考察;其次要考察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要对项目是否符合产业政策、行业规划和法律法规,项目用地是否合法、手续是否完备,是否符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自筹资金来源是否有保障等方面进行考察;再次要把项目的预期效益作为考察重点之一。项目效益关系到项目的成败,关系到财政资金能否真正发挥效益。要对市场的风险有所考虑,对产业竞争的前景有所预计,要从宏观政策上把握项目面临的政策机遇和挑战。

3 构建财政贴息项目的绩效评价体系

作为一种有效的监管制度,绩效评价已经在在产业界得到广泛应用,绩效评价体系运用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三要素,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科学揭示企业及项目的效益情况。

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财政贴息政策处于起步实施阶段,如果能够在这个阶段就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项目绩效评价体系,那么不仅可以使项目的实施得到有效的监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更可以为政策的改进提供具体的案例材料和经验总结。绩效评价体系应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项目的实施进度、质量、项目执行过程中的风险、财务状况等进行跟踪监测;二是要对项目执行结果、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性、带动农民增收指标实现情况等进行考核和评价。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财政贴息是一项新政策,它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复杂性,需要综合考虑和配套相关政策,以实现财政贴息政策的初衷。

摘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出台了《农业综合开发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对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范围、扶持对象、申报程序等方面做了要求,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提供了政策基础,必将对今后支农财政资金的运作产生积极的影响。指出从事农业综合开发的工作者要充分理解其文件精神实质,正确解读政策导向,还提出在工作实践中应注重构建财政贴息项目的绩效评价体系。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重在财政支农 篇3

关键词:资金管理;支农资金;对策

从2001年开始,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平均每年达3000亿元,近几年,更是基本按15%比例逐年增长,2004年取消农业税,农民减负总额约1250亿元,“四补贴”政策也大大减轻农民的负担。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措施都积极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大量支农资金投入,加快了构建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定增长机制。但是,当前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在实际中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当前财政支农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投入,轻效益

最近几年,政府对支农资金的投入明显增加,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的增量也高于上年,很大程度解决了长期以来农业经济发展资金紧缺的问题。但由于思维的惯性作用,人们对于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却不重视,尽管国家一再强调要由外延扩大再生产向内涵扩大再生产转变,但在实际工作中,重速度轻效益、重投入轻管理的现象仍然很严重。

(二)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

近年来,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不断增加,但对资金不合理使用也能影响支农政策的有效实施,统计显示,有26%的支农资金未得到合理利用。首先,滞留支农资金现象严重。有些单位将预算列支的支农资金转入农财部门,并未及时拨付,有些干脆不拨,造成一些项目因得不到资金支持而难以实施。其次,支农资金被挪用现象严重。一些地方虚列工程项目、虚报工程量,挪用财政支农资金用于购车、报销招待费用等,虚列支农资金数额高、比例大,支农资金使用失控现象严重。最后,资金使用不到位。支农资金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重复和交叉,部分资金分配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资金难以整合使用,责任不清、效率不高、投资效益不佳。

(三)资金管理分散

在资金管理方面,对项目实施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有的甚至脱离了财政预算监督,套取资金、打造“面子工程”等现象严重。2008年,审计部对河南、甘肃、山西等10省区近两年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和管理进行审计调查,其中,不规范管理资金45.75亿元,配套资金不到位65.97亿元。项目资金管理不规范导致国家支农政策落实不到位,农民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四)对支农资金的监管不到位

在我国,经过几年的摸索,支农资金的管理与监督工作已进入一个建章立制、不断提高质量的新阶段,但不可否认,由于种种原因,监管工作仍存在一系列问题急需解决。支农资金的使用者包括国有企事业单位、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体农户等等,使用对象点多面广,又比较分散,加之项目多、行业复杂,遍布广大农村,对于这些乡镇集体经济的外部审计监督问题一直未纳入国家审计的范畴。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加之监管过程耗时费力,经费支出较大,政府各主管部门也是鞭长莫及,“争资金、跑项目”的现象比较普遍。另外,由于目前审批项目的不科学性和缺乏一套规范完善的执行标准,支农项目大多不履行招标手续,自行联系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而对于项目的设计是否合理、造价是否真实准确、施工单位是否有资质等关系项目实施成功与否的许多关键环节没有专门机构来论证、审定,缺乏监督,导致部分项目实施效果不理想。

同时,支农资金的管理包括多个部门,由于多头管理,拨款环节繁多,资金使用分散,在实际中,很难实行对支农资金的全方位管理。加之受“行政性”管理体制的影响,具体执法存在重检查、轻处理,重单位、轻个人,重微观、轻宏观,重地方利益、轻国家利益的现象,特别是对领导人和责任人的过错责任很少予以追究。对支农资金的违纪违规问题不能依法处理,造成监督威慑力大大折扣。

二、对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低的原因分析

关于我国财政支农资金使用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很多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有利的约束机制

目前,财政支农资金涉及各级政府资金管理、计划管理及扶贫、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行业主管具体部门如农、林、水利、畜牧、农机等,政府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直接管理工程,这样不利于工程监督管理和尽快实施;而对于同一类型项目由多个部门管理,则缺乏统一整合、集中实施,资金投入分散影响到建设项目投资效果;个别主管部门为自身经营需要,开展以营创收活动,大大阻碍了正常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机制的建立。

(二)对支农资金缺乏管理和监督

在对支农资金安排投资时,没有从多角度考虑问题,缺乏相互沟通,在项目建设内容和管理要求上缺少一致性。而对投资管理方式也不尽相同,不同部门有不同的管理办法和要求,甚至对于同一项目也是如此,明显的行业特点和部门色彩,使资金运用缺乏一种统一、权威、规范的管理。此外,社会中介组织如独立的会计审计机构发育滞后,在对财政支农项目检查过程中,很多项目都不能进行立项审核,社会中介组织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不够。

三、有效整合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的对策

(一)合理安排资金,讲求效益

一方面要有针对性,资金使用应重点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引进推广和完善农产品产后服务体系等,同时对农业投入项目要增加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实行农业投入程序化、系统化、科学化。另一方面要集中使用资金,安排支农资金时要集中财力办大事,分配时确保重点项目资金需要,力求每年都能办成几件大事,早日发挥资金的规模效益。

(二)提高资金使用水平

一要继续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尤其是需要重点投入部分。响应国家政策,把资金投向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项目,如农业品种改良、重大病害防治、农产品检验检疫、农业节水技术推广等。二要科学使用支农专项资金。根据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对现有财政支农专项资金进行清理、归类和整合,集中资金支持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对支农专项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既有利于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也有利于财政、审计部门对支农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三要不断优化支出结构。按照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确保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资金投入,向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倾斜,为农民带来更多的实际利益。

(三)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

首先,各级财政部门必须站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高度,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从建立科学的机制着眼,不断强化财政支农资金规范管理,用制度和机制保障财政支农资金运行安全和合理有效使用。树立“抓资金管理就是抓资金投入、抓资金管理就是抓使用效益、抓资金管理就是抓资金安全”的观念,切实做好资金管理工作。其次,对资金支出、使用要严格把关,加大约束和惩罚机制,对每一笔支农资金,做到上下联动,建立项目库,明确项目名称,落实项目负责人,防止支农资金被巧立名目或移作它用,尽量避免管理漏洞。

(四)加强对支农资金的监督管理

财政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要切实做好部门预算的项目立项管理、资金整合、支出范围规范、资金运行监控及资金监督检查等工作,进一步强化对支农支出的监管手段,对每一项财政政策、法规的执行,每一笔资金的运用,都能进行跟踪监督,随时纠正政策执行和资金使用中的偏差。对支农资金中发现的违法违纪行为要加大查处力度,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政府部门也要对查出的问题不捂不漏不袒,须坚决纠正,对个人行为坚决追究个人责任。同时,建立健全审计与财政、监察等有关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协作,进一步发挥合力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广泛开展警示教育,逐步完善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而提高支农资金监管的规范性和实效性,确保支农资金真正发挥作用。

财政支农内容 篇4

(一)支持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主要内容包括: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森林生态效益补助等。

(二)支持抗灾救灾,确保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主要内容包括:特大防讯抗旱资金、动物疫病防治补助资金、农业税减免补助资金等。

(三)增加财政扶贫投入,支持扶贫开发。主要内容包括: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扶贫资金,其重点是中央补助地方财政扶贫资金。

(四)积极支持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人。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产业化、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建设等。

(五)支持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综合能力。主要内容包括:土地治理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两部分。

(六)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投资,支持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主要内容包括:“贫困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等。

(七)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力度。主要内容包括:农村公共卫生经费、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经费、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建设资金、农村合作医疗补助经费等。

(八)逐步取消农业税收、减轻农民负担。主要内容包括:取消农业特产税改征农业税、农业税降点或条件成熟时将全面取消等。

(九)推行扶持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政策,不断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主要内容包括:农民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等。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经验材料 篇5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组织保障到位。

为使我县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能顺利开展,我县涉农部门高度重视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不断完善部门职责,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并按照“政府领导、财政牵头、部门配合”的协调机制,积极建立和健全我县县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机制。一是明确部门分工。项目的管理、组织实施、检查验收等工作均由主管部门根据行业分工,分别牵头具体负责;项目资金的申请、拨付、报帐及监督等管理工作由各级财政部门负责。二是落实整合措施。第一,完善现行支农资金管理制度。结合“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年”活动,县财政局按照资金分配规范、资金使用有效、管理监督严格、职责效能统一的要求,对现行支农资金使用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避免互相矛盾抵触和彼此交叉重叠。第二,清理现有专项资金。按照“并、转、停、整”的原则,对现有专项资金认真进行评估论证和清理。第三,建立有利于支农资金整合的预算分配机制。第四,建立健全支农资金的管理监督机制,采取得力措施,确保资金使用安全。第五,建立支农资金整合协调工作机制,形成在同一项目区资金的统一、协调互补和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口管理的“统分”结合的工作联系制度。

(二)着力创新财政支农机制。

一是努力增加资金投入。用足用好省、州帮扶政策和国家产业政策,积极上报各类投资项目,争取得到上级更多的资金投入。二是整合财政支农资金。以主导产业或重点建设项目为资金整合平台,整合各类支农专项资金,统筹使用,建立规范高效的政府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切实发挥支农资金的整体效益,使财政在支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发动群众捐资投劳,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四是挂点联系,结对帮扶。在明确我县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的前提下,为进一步整合社会力量,发挥部门优势,齐心协力建设新农村,县五班子领导分别挂点联系全县各乡镇新农村建设,并选择了68个县级部门做为全县新农村试点村的县级挂点联系部门,落实工作职责,督促、指导、帮助挂点联系乡镇、村委会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建立健全了帮扶激励机制。各级挂点联系部门通过争取政策、资金扶助、无偿服务、免费宣传等不同方式,力所能及的对新农村试点建设给予帮扶,确保了我县几年来新农村建设试点和县、乡、村新农村试点的顺利开展。

(三)明确原则,资金使用到位。

在整合支农资金项目选择环节上,一是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依据我县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规划,确定1-2个主导优势产业项目,以项目发展规划来确定整合资金的实施计划和工作重点。二是先易后难、稳步推进。采取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实施的方法,分步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先行试点,总结经验,完善机制,逐步扩大整合范围。三是改变过去只为争取上级财政投入才进行的消极整合,通过充分理解整合的重要现实意义,从自身找准资金整合的突破点,以实在的项目成效、可行的体制机制措施、完善的成功经验来争取省州更大支持。

我县财政整合试点资金集中重点支持了两类项目建设:一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支持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当地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热点问题,集中资金、突出重点,认真做好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水利工程岁修工作,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生产能力。

(四)突出平台,资金监管到位。

一是以新农村建设为平台,采取直接统筹和衔接统筹相结合,纵向通过县、乡、村三级共建,横向要求各部门同心协力,集中全力抓好51个新农村建设,给每个自然村的支持资金达到至少15万元以上。

二是以农业产业发展为平台,归并整合产业发展资金和零散资金。我县农业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低,质量不优,品牌不响,竞争力不强,产品有特色而没有优势,产业有优势而没有规模。近年来,由财政部门牵头,联合农口部门,以优势产业为抓手,整合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林业产业化项目资金。

三是以农业生产发展基础设施为平台,集中整合资金,解决农村水利设施问题。

按照上述三种模式,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使用整合资金,形成一种左右联合、上下联动的支农资金整合态势。针对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项目资金来源渠道广、涉及部门多的特点,我县根据项目属性,要求整合试点实施的计划项目,要在县委、县政府的统

离魂记 黄巾力士 未来军医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

一领导下,由县财政部门会同各农口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我县各部门注重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管,定期督促检查试点县整合资金的使用情况,建立一种及时向省州财政反馈资金整合进展情况的制度。在项目管理上,一是完善项目立项机制,规范项目立项行为;二是强化约束机制,实行工程招标制、物资集中采购制和资金报账制;三是完善监督机制,实行管理责任制、工程监理那一世小说网 http://制和监督跟踪制、监督抽查制;四是建立全县支农专项项目库,对各地整合的优势产业项目统一进入项目库进行管理。

二、整合支农项目资金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产业培植初显成效,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围绕先进生产进农家,结合全县资源分布和区位状况,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继续着力抓好粮、烟、畜、核桃、蚕桑等特色产业,积极培育坝区、半山区优质粮烟经济带、蚕桑产业经济带,山区核桃、板栗林果特色产业经济带,建设优质粮烟、核桃、蚕桑、养殖专业村,一村多业,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农村经济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农民产业增收,带动了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二)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通过整合水利、林业、交通、农业、扶贫等项目,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加强了农业和农村水、电、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改观。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通过村间道路硬化、文化活动室建设、架水、改厕等项目实施,使贫困村脏、乱、差面貌得到有效整治,村社面貌焕然一新,贫困人口素质得到提高,精神面貌有了明显转变,崇尚科学、文明进步、勤劳致富已成为群众追求的时代新风尚。农民学科技,比致富的风气越来越浓厚,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不断高涨。根深蒂固的“等、靠、要”思想已被“宁可苦干,决不苦熬”的坚强信念所代替,封闭自守,小满即安的小农意识已变为主动开拓市场,加快发展的自觉行动。

(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文化活动得到丰富。

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积极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突出村文化室、文化活动场地建设,完善村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加强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培强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通过全县大力开展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把扶贫济困同五个好目标结合一起配套抓,有力地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生产生活中实际困难,既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真正践行了“三个代表”,又有效提高了基层组织带领群众解决温饱的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巩固了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的核心和作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各种文体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四)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深入实施“云岭先锋”工程,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加强基层组织阵地建设,提高党员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本领。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搞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引导农民自主开展新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形成了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建设新农村的良好局面。

(五)促进了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的形成我县在整合支农资金试点中,明确“政府补助、补贴为辅,农民自筹、投劳为主”,通过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机制,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引导、鼓励和激发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共建共享新农村的热情,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项目实施以来,农民自筹及投劳折资5000多万元。

(六)有效整合各个职能部门的支农力量

按照“围绕项目建产业、围绕产业建基地”的原则,以项目、产业或区域规划来设计项目、争取资金,努力实现建设项目集中、建设地点集中、资金投向集中的要求,以项目整合带动资金整合。对县发改委、交通局、财政局农开办、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畜牧局、扶贫办、国土资源局等部门实施的项目和计划申报的涉农项目进行统一清理,由财政部门进行归类汇总,纳入支农资金整合项目范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项目实施主体不变,由县级有关部门和项目实施乡镇相互配合,负责搞好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实施,督促工程建设单位严格按项目计划进行施工,做好项目的监督管理和检查验收工作。同时,将项目的争取和实施纳入目标考核,并通过以奖代补方式适度解决部门工作经费。

(七)在整合支农资金过程中完善了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制度

**县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把阳光操作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在整合支农资金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了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制度,具体包括:完善项目公示制,规范公示的组织、范围、内容、形式和公示反馈情况的处理,广泛接受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监督;完善项目招投标制;完善项目监理制,细化监理范围及内容、监理合同与监理程序、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的权利与义务,发动项目区群众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完善竣工工程管护制度,工程竣工后,乡镇和村社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管护资金和管护人员,对工程设施实施管护。

财政支农专项资金工作总结 篇6

一、村基本情况

×××××××××××××

二、项目建设情况

为进一步推进太原市“菜篮子” 目标工程建设,建强东庄营蔬菜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将财政支农专项资金20万元用于温室大棚的更新建设。补助款用于温室大棚建设及建材购置:一是温室建设需雇用挖掘机等机械进行土方挖掘堆砌墙体、平改坡工程等,该项使用资金12万元;二是购置温室钢架、防露滴塑料薄膜、PC阳光板、耐力板、卷帘机等温室所需建材,该项所用资金8万元。

我村支农惠农工作在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进一步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周密安排部署,加强监督检查,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以日光节能温室科技示范园建设为平台,整合农业产业化的项目资金。按照晋源区温室产业发展规划,坚持集中连片打建和零星打建相结合,新建和改建相结合,结构调整和提质增效综合技术相结合,扩大温室农业规模和精品菜种植面积,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新技术、新品种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进一步提高温室产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东庄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目前已投资1500余万元,建成温室150栋,其中有60栋已经产出效益。在新农村建设上真正实现农民不出门就能有工作,农民不投资就能有股份,农民不入股就

能有红利,带领农民走上新农村小康生活水平。

设施农业的快速兴起,日光温室的建设,使我村温室产业向高科技、现代化方向迈进了新的一步,并形成了特色鲜明、效益突出和具有典型示范带动的新型产业化集群,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〇一一年十二月

区级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管理论文 篇7

一、区级支农项目和资金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项目多头申报,资金源头分散,不利做大做强

由于项目申报实行条条管理,加之相关部门职能设置重叠,容易导致项目申报重复、交叉。近几年实施的土地整理、土地开发、中低产田改造、低丘红壤改造、沃土工程、农田水利建设等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内容、建设范围、实施手段等相似度较高,项目涉及国土、农业、农开、水利等多个主管部门,由于各主管部门掌握的项目政策要求不统一,加上信息沟通不流畅,导致各部门在项目选择、资金投向上很难协调,容易出现项目申报的各自为政、重复交叉,其结果是大事办不好,小事重复做。

(二)项目点多面广,资金使用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由于区级支农资金投入渠道分散,在总体上说有四种之多,加之项目资金分配权实质由各部门掌控,容易导致资金分配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资金补助撒糊椒面现象比较严重。如某家水果专业合作社,三年累计接受11家单位31笔财政补助资金,累计金额140万元。财政补助资金点多面广、资金分散,不仅难以使财政资金“扶优扶强”、发挥合力,也容易降低政策扶持效果。

(三)分配层次过多,资金链条过长,影响资金安全

目前,在项目资金的拨付管理上,仍存在二次分配、二次转拨的情况。如近几年实施的低收入农户下山脱贫奔小康工程,专项资金由区财政扶贫专户拨入各乡镇,再由乡镇转拨受益农户,个别乡镇无视财经纪律,出现套取挪用专项资金的违规行为。农业部门主管的农村沼气、畜禽养殖、动物防疫专项资金,均存在二次、甚至是三次转拨的状况。专项资金的层层转拨,延长了资金运行的.链条,势必造成财政资金在各环节上的滞留,造成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低下。

(四)重项目申报,轻项目管理,弱化项目成效

部门支农项目在项目资金到位后,可能会因项目规划论证不够到位,使项目实施缺乏可行性;或因地方配套资金、自筹资金未能完全落实,影响项目建设进度。部分项目在实施完毕后,也因后续管护措施不到位,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在千万农民饮用水专项审计调查发现,个别乡镇因急于争取项目资金,在未充分考虑各村水源条件的情况下就仓促申报立项,导致项目不能如期实施,造成专项资金的闲置,影响资金使用绩效。

二、整合区级财政支农资金的对策建议

面对如上所言的各方面问题,应该在坚持“统一领导,协同合作;规划先行,整合申报;集中财力,突出重点;用途不变,统筹使用;加强监管,绩效评价”原则的基础上,从机构、规划、财力、项目监管等方面系统联动,携手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的优化整合。

(一)建立组织机构,为支农资金整合提供组织保障

建议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政府、区财政以及各涉农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项目资金整合工作的规划制定、组织实施、项目审查及协调管理工作。同时建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研究项目整合方案,调度项目实施情况。

(二)坚持规划先行,围绕规划整合申报项目

责任部门应编制项目规划,建立项目库,明确项目申报、审核程序。各涉农部门应围绕农业发展规划选择确实项目类型、项目名称,并报支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审定。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建立支农资金项目库,各部门申报的项目要按照集中建设项目、集中建设地点和集中资金投入的要求,从项目库中择优选择,报经领导小组审核把关后,再由主管部门按程序和上级有关规定申报。同时,要将已申报项目的名称、投资规模、预期效益等进行张榜公布,接受社会监督,防止项目申报中的弄虚作假行为。

(三)集中财力、突出重点,围绕项目整合资金

基于资金分散的严重问题,各地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在对本地情况进行系统调研的基础上,选择最先最急需的重点领域,以此为目标集中财力,发挥资金整合合理形成的规模效益。比如某年确定的重点是推进柑桔产业结构调整、柑桔品质提升、发展城郊型特色效益农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低收入农户奔小康等六大工程实施。因此,支农资金整合应紧密结合六大工程,整合不同部门掌管的不同类型资金,集中有限财力,做到投资一项,见效一块。

(四)先易后难、做好试点,以点带面推进资金整合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范围,除直接用于抚贫救济、补贴农民个人、特定防灾抗灾、农业保险补贴等特定用途资金之外,其他财政支农资金都应稳步纳入支农资金整合的范围。整合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要求,明确项目资金的管理部门不变、资金性质不变,充分调动各部门整合项目资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合方式上,应按先易后难的顺序稳妥推进,主要采取以项目统筹安排带动资金整合。整合项目选择上,应选择部分易于操作的紧密型项目,如土地开发治理、柑桔产业升级转型等项目。在整合措施上,通过制定项目规划和资金整合方案,将不同部门管理的相关资金按各自的性质实行拼盘,集中投入使用。

(五)强化项目监督管理,提高整合效益

新形势下我国财政支农问题研究 篇8

摘要:财政支农是农业发展的必要手段。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面临土地流转加剧、农村新业态发展、农业政策转型及外部环境变化等机遇和挑战,对财政支农提出了更多要求。文章通过梳理新形势下我国财政支农发展现状和特点,认为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存在支农规模总量及比例偏小、财政支农结构欠优化、支农补贴方式滞后、财政支农管理制度不完善等主要问题。文章建议应健全支农资金增长机制、优化财政支农结构、积极推进农业补贴政策转型、创新财政支农管理制度等。

关键词:财政支农;农业补贴;新形势;农业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国家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时农业又是弱质性产业。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保障和发展农业,其中财政投入是主要手段。[1]我国是农业大国,在推动农业发展中,中央和地方进行了一系列有益实践并充分发挥资金投入的作用,2004―2015年连续十二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了加大农业财政支农投入力度,健全惠农政策体系等措施,这表明了中央加强对农业财政支农的决心。但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新的变革时期,面临土地流转加剧、农村新业态发展、农业政策转型及外部环境变化等机遇和挑战,处理不当将会制约农村与农业发展,对财政支农提出了新要求。同时,财政支农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造成财政支农效率低下,农业发展面临新的瓶颈。因此,如何实现新形势下财政支农政策转型,提高财政支农效率将成为新时期研究重点且意义深远。

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当前财政支农政策发展现状、特点,归纳新形势下我国财政支农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结合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一、财政支农政策的现状

(1)农业投入持续增长

财政支农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农规模不断增加,且增幅较大。从总量上看,国家财政“三农”支出从2003年的1754、45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4002亿元,增加了近7倍,2003―2014年“三农”支出规模累计达到8万亿元。从速度上看,国家财政“三农”投入2003―2014年平均增长速度20%多,明显高于同期国家财政支出年均增长速度,2014年在财政收入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农业投入仍然增长4、9%。从比重上看,国家财政“三农”投入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03年的7、12%增加到9、23%,也有了一定的增加。

(2)财政支农投入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国家在增加财政支农投入规模的同时,不断优化支农结构,对农业农村发展重点领域、重点项目支出结构进行了调整。支农资金投向逐渐由生产性领域向农业农村建设转变,2008年之前,农业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农业其他投入占比较大,而基本建设支出和科技三项费用比例偏小;2008年以后,包括基本建设支出在内的农业生产支出比重及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支出比重逐年增加;2013年比重分别为41、2%和45、9%,同比增长1%和0、6%。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三农”和重大水利建设投资占比达64%,增幅快,2014年开展了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央水利建设共投资1627亿元,带动全社会水利投资4881亿元,分别较2013年增长15、6%和11%。另外,2014年农村新建道路23万公里,达到390万公里,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近90%。(见表1)

(3)财政支农效果较明显

财政支农政策在促进农村和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60709、09万吨,较去年增加0、9%,实现十一年连增,全年猪牛羊禽肉等都实现了增长。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892元,比上年增加996元。城镇化方面成绩突出,农村人口减少109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4、77%。农业保险作用凸显,2014年共向3500万受灾农户支付赔款214、6亿元,承保主要农作物超过15亿亩。同时农业新业态、新型主体不断增加,根据农业部的数据,目前,全国共有2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87、7万个。截至2015年2月底,依法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33、74万家,实有成员数9482万户。这些都和财政支农政策密切相关。

(4)支农补贴体系逐步构建

中央及地方农业补贴范围不断扩大,逐步构建了较完整的补贴体系。农业补贴从单一的种粮直补,逐步建立了适应范围更广的“四大补贴”政策,完善了农业保险运行机制,进一步建立了目标价格、农机报废更新补贴、粮油畜牧生产大县奖励补贴、新型主体补贴、生态补偿等制度,较全面地保障了农业生产。农业补贴不断增加,以四大补贴为例,2013年四项补贴大约1800亿元,同比增加了132亿元,是2004年补贴支出的13倍,2014年持续增加补贴,安排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1222亿元。

二、财政支农政策面临的问题

(1)支农规模总量及比例偏小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农规模增长较快,但是规模总量及财政农业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仍然偏小,2014年国家财政支农14002亿元,占总财政支出的9、23%,这远低于发达国家15%~30%的农业投入比例,也低于我国1978年14%的支农比例。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也远低于农业GDP占总GDP的比重,2003年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为7、12%,农业GDP占总GDP比重为13%;2014年分别为9、2%和9、45%,尽管差距逐渐缩小,但可以看出农业投入规模仍然较少。从农业支出占GDP比重来看,2008―2014年比例基本不足1%,可见政府对财政支农的总量是低水平的。

(2)地方农业投入积极性不高,财政支农不稳定

1994分税制改革和2002年全面实行的农业税费改革减少了地方财政收入,弱化了地方政府财政支农的能力,当前财政支农补贴地方更多地依赖中央补贴,地方投入明显不足,投入额及增长速度都低于中央财政支农投入。2003―2005年,中西部地区财政支农增长速度为负,2006年以后,增长速度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96―2006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仅分别有3年、5年和4年的财政农业支出总额增长速度超过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2]另一方面,由于农业发展成效慢,部分地方负责人单纯追究工作业绩,将主要精力放在城建、商业等见效快的行业,阻碍了农业发展。农业投入缺乏长效机制,导致财政支农投入不稳定,2012年财政农业投入占财政支出总额比重达到10、2,为近十年最高值,但是2013―2014年又出现了下滑。从财政支农投入增长速度来看,2004年财政支农投入同比增长速度为33、24%,而2014年则为1、47%,年际间波动大。

(3)农业基础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比重仍然偏小

当前发达国家财政支农结构为农业科技教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支农建设投入,但我国财政支农结构表现为支农建设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业科技教育投入。主要体现在:第一,农业财政投入仍多集中于支农建设。支农建设比例平均占比近80%,近年来财政虽然开始向农业基础建设转变,但是比例仍然较小,平均占比不足20%。第二,农业科技投入较少。本应受重视的农业科技教育建设,投入比例不足1%,且多集中于常规技术研究,缺少高新技术研究,由表1可以看出,2008年之前科技三项投入比重明显偏低,2008年以后尽管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支出比重逐年增加,但是科技投入占比仍然较低,导致了我国获奖农业成果转化率不足60%,推广度不足30%,农业发展可持续性差。

(4)财政支农效益较低

本文重点讨论我国财政支农规模效益和财政支农效率两方面。[3]

1、财政支农规模效益分析

为方便分析,首先假设本期财政支农资金对本期农业生产起主要作用(2),财政支农效益系数公式为:

财政支农支出收益系数=

该指标表示每单位财政支出所产生的每单位农业总产值,财政支农支出效益系数越大表示财政支农支出效益越好,反之,财政支农支出效益低。以2003―2014年国家财政支农和农业总产值相关数据为例,计算财政支农支出收益系数,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支农支出效益系数在2007之前普遍较高,2008以后明显降低,2007年收益系数高达34、88,而2009年仅为1、08,我国农业投入效益呈递减趋势,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要重视结构调整,充分发挥资本效用。2003―2013年财政支农支出效益波动浮度大,可以在保障农业生产的同时,稳定财政支农投入。

2、财政支农支出弹性系数

财政支农支出弹性系数公式表示为:

财政支农支出弹性系数=

该指标表示每增长1%的财政支农投入将产生的农业总产值增长率,财政支农支出弹性系数越大,说明财政支农投入增长会带来更高的农业总产值增长率,财政支农效率也就越高,反之,财政支农支出弹性低,支出效率越低。以2003―2014年国家财政支农和农业总产值相关数据为例,计算财政支农支出弹性系数,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除2005年和2007年财政支农支出弹性系数大于1外,其余年份弹性系数都小于1,即缺乏弹性,表明国家财政支农资金不能充分拉动农业总产值的增长。

(5)补贴方式滞后

1、新形势下支农补贴主体不明确。涉及土地的农业补贴政策补贴承包者还是经营者?以四大补贴为例,四大补贴中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与承包土地直接相关,以往支农补贴主要是通过“一卡通”直接发放给原有的土地承包者,而新形势下我国土地流转加剧,土地“三权分置”,传统补贴方式势必影响土地流转大户、家庭农场及农业合作社的积极性,也不符合农业补贴主旨。尽管部分省份进行了“补贴补经营者”的改革,但是由于缺乏相应政策支持引导,工作进展比较缓慢。

2、新形势下支农补贴方式及政策不合理。第一,表现为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最低收购价及临时收储制度实施不合理,推高农产品价格,农业面临天花板。2008年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调控陷入了一个两难境地――工业化推进,农产品成本上升,为保障农民利益,必须提高农产品价格,加大农业补贴投入,而农产品价格越高,粮食价格倒挂越严重,农产品进口量越上升,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仓储制度导致的仓储费用和四大补贴逐年增加,也带动了农业成本。当前我国棉花和食糖已经陷入两难,国内价格远高于国外进口完税价格,随着中国入世规定的逐渐实行,棉花和食糖关税及配额将逐步减小,如何保障其不成为又一个“大豆”,这必须引起重视。第二,传统的四大补贴面临天花板。四大补贴影响成本和价格,属于黄箱政策范畴,根据WTO规定,中国黄箱补贴不超过8、5%,2013年粮食产量16000亿斤,黄箱补贴只能是1400亿元,我国共补贴1700亿元(包括棉花、大豆、糖料等),谷物补贴即将到承诺底线[4]。

(六)财政支农相关法规体制不健全,管理制度有待优化

关于财政支农资金具体管理办法,财政部于2001年颁布了《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管理规则》,2003年财政部和农业部针对农业资金挤占挪用现象联合下发了《财政部关于切实加强农业财政资金管理监督的意见》,对支农资金管理和监督进行了规范。在政策实施中,由于规范具体操作性较差,惩处力度小,支农资金管理面临一系列问题。[5]

1、支农资金实行分块管理,投入分散,效率低下。当前我国财政农业投入渠道较多,支农板块共有24个,不仅涉及农、林、牧、副、渔部门,还涉及财务部、商务部、工信部、民政部、教育部、交通部等相关部门,农业财政支出分部门管理,部门分割严重,相互之间缺乏协调,导致了农业资金在使用上存在相当程度的重复和交叉,造成资源浪费,而各部门分散管理,支农资金投入缺规划、无重点,呈现“撒胡椒面”状态。另外由于多部门掌握财政资金,各个部门职责权限模糊,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监督与效益评价没有具体可行的制度与规范,往往存在“重过程,轻结果”现象,财政支农效果不高。

2、支农资金立项不规范,分配权责不清。当前我国实施自下而上的项目审批制度,资金项目仅凭主管部门意见来确定最终结果,容易出现“面子项目”、“跑项目”、“要项目”等现象[6],项目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缺乏专家论证,支农资金投入的随意性,批复透明度低。同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既是中央政府的事权,也是地方政府的事权,在财政支农问题上,究竟哪些应该归中央管理,哪些归地方管理,当前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这就导致了中央和地方在支农问题上推诿扯皮,资金发放不及时。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考评的情况 篇9

石楼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从2003年底开始筹划,2004年全面推进,七年来累计整合各类支农资金4.6亿元。在支农资金整合工作中,我县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整合支农资金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按照“科学规划、项目带动、领导挂帅、财政牵头、部门联动”工作机制,精心组织,稳步推进,取得了明显效果,得到了财政部、审计署、省委、省政府和省财政厅的充分肯定。现根据市财政局吕财农[2010]862号文件《关于对县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进行绩效考评的通知》要求,从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考评的八个方面就我县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完成情况报告如下:

一、科学编制整合规划

2003年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按照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本着最大限度地提升人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整合优势资源,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提出了整合“支农”资金,实施扶贫移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新思路,按照“下山、出沟、沿路、进镇”的思路,将506个自然村,9个乡镇规划为“1城4镇82个中心村”,把100人以下的山区农民搬迁到政府规划的“三纵两横”的新建公路两旁,同时,立足本地实际,配套 了教育、卫生、文化、交通以及农田水利、经济林建设等相关产业规划。并以石发[2003]45号文件下达了《关于加快移民开发的意见》,对全县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全面规划。

2009年以石政发[2009]1号文件下达2009年整合计划7300万,分三个大项八个小项。2009年完成整合计划7106.2万元,其中:财政资金3795.2万元,金融、企业等社会资本投入182.5万元,群众投入资金3128.5万元,整合资金全部足额到位。

2010年下达整合计划8650万,分三个大项六个小项,我县截止9月底共整合各类资金6000.33万元,其中:财政资金5261.33万元,群众投入资金739万元。

二、努力创新体制机制

开展资金整合工作以来,支农资金整合领导组及其办公室结合县情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监督办法,一是制定了《石楼县关于推行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石政发[2005]30号),明确了整合范畴,整合原则,整合程序和部门沟通协调机制等,保证了整合工作的有序实施。二是配套制定并实施了《石楼县支农资金整合财务管理办法》、《石楼县支农资金整合会计核算办法》、《石楼县支农资金整合会计统计报表制度》、《石楼县支农资金整合档案管理办法》(石政发[2007]19号)。由于方案可行,管理严格,操作规范,监督有力,从而有力地保证了资金整合工作规范有序运行。

三、全面规范工作保障措施 整合“支农”资金是利益的再调整和权力的再分配,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和严格规范的管理,就我县而言,整合“支农”资金是一把手工程,必须是在县委、县政府认识高度一致,决策高度统一的基础上,由县政府统一组织实施。为此县政府成立了“支农资金整合领导组”(石政办发[2005]41号),组长由县长担任,副组长由政府分管农村工作的常务副县长担任,成员包括财政局、扶贫办、发改局、下乡办、审计局和其它涉农各部门主要负责人,领导组在财政局下设了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财政局长兼任。一是明确了工作职责。通过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制定统一规划,明确统一目标,建立了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二是规范了工作程序。根据领导组拟定财政支农总体目标,投入重点各涉农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负责组织实施。三是定期召开支农资金整合会议。领导组按季定期召开由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联席会议,讨论制定支农资金整合的年度计划、项目报送、管理运行情况等。2009年整合领导组现场办公会议6次,2010年整合领导组现场办公会议4次,具体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四是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县政府专门召开了各部门、各乡镇参加的动员大会,县委宣传部组织县电视台、新闻办对整合支农资金工作做了全方面宣传报道7多次;政府办以政务信息报送整合支农资金进展情况。省内外新闻媒体也在显要位臵和黄金时段刊登和报道了我县的做法。

四、逐步扩大县本级整合资金范围 2004至2010年我县共整合支农资金46016万元,包括三部分资金:一是财政投入资金。这部分资金主要包括退耕还林资金、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扶贫开发资金、农村卫生资金、农林牧水资金、交通建设资金、电力资金以及其它资金共23173万元,占到资金整合总量的50.3%。二是社会投入资金。县委、政府引导社会各界把各类资金投向整合点,这部分资金共4465万元,占到整合资金总量的9.7%。三是群众投入资金。主要通过建设示范工程,让群众看到效益,见到实惠,引导农民自发投入,这部分资金主要包括农民自筹及投劳折合资金,共18378万元,占到整合资金总量的40 %。整合项目资金全部落实到位。

五、积极引导社会各界投入

建设新农村需要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金,为此我县以石新村组发[2007]2号文件下发《关于资源型企业帮扶建设新农村的意见》,要求全县所有资源型企业必须积极参加结对帮扶新农村建设,同时动员和鼓励其它企业参与到新农村建中来。2009年当年引导社会各界投入3311万元,为当年县级整合资金的87%,其中:引导金融、企业等社会资本投入182.5万元,引导群众投入资金3128.5万元。2010年当年引导社会各界投入739万元,为当年县级整合资金的14%,极大地推动了我县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六、进一步强化资金使用管理

资金使用管理是支农资金整合的核心。为此,我们重点抓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合理投向资金。按照“下山、出沟、沿路、进镇”的思路,将506个自然村,9个乡镇规划为“1城4镇82个中心村”,把100人以下的山区农民搬迁到政府规划的“三纵两横”的新建公路两旁,资金重点投向教育、卫生、文化、交通以及农田水利、经济林建设等基础设施。二是统筹支农资金的分配使用。根据支农资金整合规划和项目建设目标,对申请上级财政部门支农资金和本级财政支农资金的分配使用,初步做到了支农项目申报、审批、实施的集中统一。在国库集中支付尚未健全和运行时,我县对财政支农整合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单独核算,封闭运行,专户由农业股在国有商业银行开设,省、市资金下达后,涉及到整合的资金及时拨入专户,以确保整合项目顺利实施。整合资金实行报账制管理,项目实施单位根据项目实施合同、项目实施计划和项目施工进度,提出用款计划并附报账凭证,经项目主管部门审查后,按规定程序报财政部门审批,办理拨款业务。三是修订完善现行支农资金的管理制度。我们按照资金分配规范、使用范围明晰、管理监督严格、职责效能统一的要求,对现行支农资金使用管理制度进行了认真清理,修订和完善了资金分配、使用、管理办法,为支农资金整合提供了制度保障。四是积极开展日常监督检查,切实加强了对支农资金的监管。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2009年开展监督检查1次,2010年开展监督检查2次,进一步强化了支农整合资金的监督,资金使用效益得到显著提高。

七、加大项目建设与管理力度

我县在支农整合项目建设与管理上,坚持做到“五统一、五把关” 即统一组织领导,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申报入库,统一分配使用,统一组织实施;严把项目整合入库储备关,严把项目安排关,严把工程质量验收关,严把资金管理报帐关,严把效能反馈监督关。并建立了行政、技术、群众代表三级联动的监督管理体系,行政上专人负责,责任追究;技术上跟踪监督,终身负责;群众中公选代表,严把关口。从而保证了整合项目的顺利实施。

八、努力发挥整合项目效益

开展支农资金整合工作以来,全县累计整合各类支农资金4.6亿元。其中:整合扶贫移民资金16099万元,建移民房21.7万平方米;整合以工代赈资金2750万元,解决了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整合交通道路资金4161万元,新修和改造乡村道路211条;整合教育资金3064万元,新建和改造中小学校54所;整合农建和吃水资金3806万元,建设人畜饮水安全工程45处,打坝46条;整合农电改造资金732万元,完成农网改造和通电工程15处;整合农牧和科技资金970万元,完成养殖基地17处,大棚84个;整合林业建设资金4486万元,营造红枣、核桃经济林11万亩;整合供销和万村千乡资金217万元,建便民连锁店和农家店48个;整合文化、卫生、计生、党建、工会、农民素质培训等资金1064万元,新建和改造文化站和计生、卫生室35个,党员 活动室和科技培训室25个。这些资金全部用于45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9年当年建设完成新农村5个,2010年当年建设完成新农村4个),农民住房建设、环境改造、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开发等有了显著提高。通过整合资金集中投入,项目区农民收入较往年有了普遍提高,人年平均增收在100-200元以上,有些村的农民人均收入三年翻了两番。七年来,通过项目实施,带动农民就业人数超过了12000人以上。

2009年共整合资金7106.2万元,其中:整合扶贫移民资金3677.7万元,建移民房12764平方米、修广场5个、街巷硬化10处、农家店10个、下水道2处、街面房40080平方米;整合交通道路资金301.4万元,新建和改建乡村道路10条;整合教育资金63万元,新建和改造中小学3所;整合吃水资金52.3万元,建设人畜饮水安全工程5处;整合文化、卫生资金201.7万元,新建和改造文化站5个、卫生院1个;整合资金1021.8万元建设生态林60985亩;整合资金1663万元建设核桃经济林3万亩;整合农业产业化建设资金125.3万元。

2010年截止9月底共整合资金6000.33万元,其中:整合扶贫移民资金820万元,建移民房13000平方米;街巷硬化11处投资400万元;交通道路资金350万元,新建和改造乡村道路11条;教育资金576.1万元,新建和改造中 小学16所;吃水资金81万元,建设人畜饮水安全工程5处;建设生态林47751亩投资429万元;整合片区开发资金、三北防护林、整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等资金1674万元,建设核桃经济林4万亩;整合国土局土地整合项目建设资金1550.23万元,打坝26条造地4300亩;完成养殖基地3处投资90万。

通过整合,充分发挥了财政投入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界和群众投入的积极性,较好地破解了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资金困扰难题。如果不搞资金整合,仅靠财政23173万元的资金,实施不了现在所实施三分之一的项目,依旧撒 “胡椒面”,一个功能齐全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可能也搞不好。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几年整合资金实施移民开发、新农村建设,使15400名农民从水电路讯不通的山庄窝铺一下子移到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新农村,深深感觉到党的惠民政策带来的温暖,也使他们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走出大山谋求发展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反过来又推动了移民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重在财政支农 篇10

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和乡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若羌县财政支农培训工作紧紧围绕基层财政干部及农村财会人员了解、学习、掌握财政惠农强农政策和确保财政惠农强农政策落实到农村和千家万户及加强乡村财务管理这个主题,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按照培训要求,努力做好财政支农政策培训这项工作,现将我县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情况向各位同行进行交流汇报。

一、支农政策培训工作开展情况

若羌县农村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班共开办两期,参加培训人员包括:乡镇分管农口领导、乡镇财政干部、乡农经站干部、村委会两委班子成员、村民小组组长、村委会理财小组成员、农口站所负责人、农村合作社负责人和农牧民代表等,累计培训270人次,一期培训时间在2天半,培训内容包括:

(一)“乡财县管乡用”和“村财乡管村用”政策讲座。

(二)“涉农补贴”相关政策和“一卡通”发放相关内容。

(三)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民主理财制度及中华会计学习财政支农政策解读。

(四)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和筹集资金管理的内容。

(五)农村土地经营流转相关政策内容。

(六)农村合作社组织的性质、成立方式及其经营运转方式等相关内容。

(七)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

(八)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九)农村医疗救助和农村低保政策

二、主要做法和措施

(一)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深入基层了解财政支农政策落实情况、农牧民知晓情况和乡村财务管理工作情况,调研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一是农村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对村级财务会计核算业务不熟练,在会计科目设置、账务处理等方面未按村级财务制度要求设置科目和处理会计核算业务,对财政支农政策掌握不全面;二是农村财务管理不规范。村两委班子成员和村民理财小组对村级财务制度和财政支农政策不熟悉,未举办过专门培训,部分集体收入不入账,在日常开支时支出违规现象多,随意性比较大;三是村集体资产管理弱化。村级资产流失、安全完整性差、尤其是固定资产和农业资产建账不全;四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农村财务缺乏监督约束机制、村务公开不规范、不透明、群众反映意见大;五是原始单据和票据不规范。

(二)加强领导,创新推进。根据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精神,结合我县在开展基层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积极向分管县领导汇报开展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意义、要求和目前乡村农村财务管理及财政支农政策宣传方面存在的问题,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成立了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政府向相关农口部门和乡镇下发培训通知,认真组织督促落实,召开开班培训典礼,分管县领导到场做动员讲话,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导,以确保培训工作质量,各乡镇党委、政府积极协调配合,安排专职负责人组织乡村相关人员参加培训学习,确保了培训范围和培训人次。

(三)投入经费,确保运转。县政府将财政支农培训工作列入科技之冬农牧民培训项目中来,保障必要的培训工作经费,同时对前来参加培训的农牧民村干部和代表发放误工补贴,全勤每天补助50元。

(四)制定方案,统筹规划。为确保农村财会人员对财政支农政策的理解实施,提高农村财务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制定了《若羌县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实施方案》,从2009年起,我县计划用3年

2时间,以逐年递增的培训方式,实施农村财会人员、乡镇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财政支农政策及农村财务的宣传培训工作,2009年培训面达50%;2010年培训面达85%;2011年培训面达100%。

(五)联系实际,扩大培训范围。从2010年起,我县在第一期培训的基础上,进行了实地培训情况回访,许多民族同志对专业性政策用语听不明白,为此,在不断总结培训工作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培训工作思路,扩大授课人员范围,将农村合作社人员和部分村民代表纳入培训范围内,将原来民汉统一培训分为维、汉两个班,用维语和汉语分开授课,根据我县实际,调整授课内容,将授课语言更通俗化,便于理解掌握,提高培训质量。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首先、由于参加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班学员部分是农民村干部,考虑到务农问题,特将培训开展时间定于农闲时期,这就大大限制了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开展时间及次数。

(二)组织开展的财政支农政策培训课时短,现今财政涉农政策面很广,政策内容多,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政策学懂掌握。

(三)参加培训学员多是农村基层农民干部,培训课堂纪律不好维持,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

建议:

结合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要求,针对农村财会人员,增加乡镇财政资金如何监管的培训内容。

谢谢大家!

若羌县乡镇财政管理局

上一篇:数学课公开课开场白下一篇:柏林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