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自理能力

2024-07-24

提高自理能力(精选12篇)

提高自理能力 篇1

农村,是一个能使幼儿自理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和展示的舞台。但由于现在的家长对幼儿过分宠爱,使幼儿自理方面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幼儿“购物”的能力就是其中体现出来的一方面。

我经常在幼儿离园的时候,听见有幼儿向家长要求买这买那,小到零食,大到高价玩具,满足不了就开始哭闹了。家长呢,有碍于面子直接妥协的;也有不讲情由,拉着就走的;更有甚者,被孩子闹得不耐烦了揍孩子的;难得遇到几位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耐心地给孩子解释、说教的。

工作中,曾遇到家长碰到这类问题,对孩子的哭闹实在是没辙了,请求老师帮助的。就我个人的看法,纠正幼儿的这种行为,提高幼儿合理购物的能力,既需要老师参与,让孩子学会合理购物、学会理财,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带孩子去实践、体验生活。

对孩子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购物”这一能力也不例外。在幼儿园教学中,我是分三个阶段进行的:

第一阶段:学习数数、认识货币,了解和爱护人民币。

会数数是幼儿学会理财的第一步。对幼儿而言,学会购物最基本、最实用的就是要认识人民币上的数字和元、角单位。其次,我们要告诉幼儿,人民币是我们国家唯一的合法货币,它是国家政权的象征。人民币是可以不停地循环使用的,所以我们要保持好人民币,不要在人民币上乱涂乱画等。

第二阶段:学会简单的货币运算,用区域游戏吸引孩子参与活动。

会简单的运算是幼儿学会购物的关键,而有效的区域活动,也能很好地促进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利用这一教育契机,我在班级上设置了区域《娃娃超市》的活动区,每隔两周就会开展区域游戏活动,现场模拟“购物”的同时,加强幼儿简单的货币运算。

第三阶段:学会合理地分配货币,自主购物,端正幼儿的消费理念。

在幼儿的心中,去买东西是他们最开心的事情。他们渴望自己能成为“大人”,想做一些爸爸、妈妈那样的“大人”们能做的事情。在他们的眼中,能读出他们很羡慕“大人”们,因为他们能自如地运用钱币购物。然而幼儿对于钱币的价值、它与物品之间的联系却是模糊不清的。

幼儿对货币的了解现在还仅仅局限于它是可以买东西的。于是,每次“购物”时,我都给每位幼儿规定了消费的限额;另外,在游戏中,我还适时教给幼儿一些观念,比如助人、节俭、不贪婪、不随便叫别人买这买那等。使幼儿既学会合理购物,又端正了孩子的消费理念,学会理财。

陶行知先生就曾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对幼儿来说,幼儿园就是小社会,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学到的本领,需要成人带领他们到现实社会中去实践、去运用,才会得以融会贯通,形成自身的无法丢失的能力。这就需要家长们的配合了。

第一点:家长应为孩子的实践活动提供条件。

一个人不论是何种能力,都离不开多想、多做的实践过程。因此,家长应带着孩子一起参与生活实践,体验生活,更好地诠释“生活即教育”。

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虽然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挑战,但这也是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一种好途径。家长要认真对待孩子每参加任何一项实践活动,支持和鼓励幼儿多想、多做。

比如:买菜时,带上孩子一起挑选;超市购物时,带上孩子一起合理规划;给孩子10元、20元,让孩子自主采购……

第二点:家长应该大胆放手,让幼儿勇于尝试。

孩子们终于有机会做了一回“购物”小主人。家长在每次实践前,都给孩子提出几条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你今天想买什么?”“你想怎么做?”“剩下的钱,还能买什么?”“你今天购物开心吗?为什么?”

让孩子大胆实践,是为了诱发出孩子那充满灵性的创造活力;让幼儿带着待解决得问题去实践,是为了让孩子明白生活的意义,提高幼儿的合作、分享、选择、判断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孩子们的社会生活能力。让孩子体验收获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让她们拥有最大的空间来发挥自己的热情,深入地去体会生活。

第三点:家长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幼儿面对困难、解决问题。

家长要认真关注了幼儿的每一次实践过程,在提高了孩子的思考力、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激发幼儿的感悟和从书本走向生活。

当孩子遇到,喜欢的某商品品种太多,很难抉择买哪个;幼儿想买某品牌商品,可钱不够,但可以买其他牌子的同类商品等等困难需要解决时,家长要尽量做一个旁观者,做到退一步,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社会实践,是书本中没有的,是幼儿真实的生活体验。

总而言之,就“购物”能力来说,尽管幼儿的年龄偏小,对“合理购物”的理解还很肤浅,但是,社会这个大学校会给孩子们适当的启迪,而且,家长积极、有效地配合也会辅助幼儿园的教育。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帮助幼儿提高生活的自理能力,帮助孩子认识生活、学习生活、学会生活。

提高自理能力 篇2

1、通过比赛提高幼儿自我服务及动手能力,引导幼儿懂得自己事情自己做。

2、在比赛中满足幼儿的表现欲,进而落实幼儿生活的教育功能。

3、帮助教师了解班级自我服务能力整体水平,促进教师对每个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发展的关注。

活动对象和地点:

参赛对象:每班派5名代表参赛

比赛地点:幼儿园操场

评委:园长、教学主任、太阳级—启蒙级 星星级—月亮级班主任相互打分

活动形式:

教师组织本班幼儿进行比赛,对家长进行宣传并配合本次活动,在家让幼儿多多练习(每班派5名幼儿进行比赛,以5局3胜的形式进行)活动时间:2014-6-27上午9:00---11:00

活动流程:星星级---启蒙级---月亮级---太阳级

具体比赛项目

一、星星级:起点(倒水)---中点(穿雪花片5片)---拿着雪花片到终点戴在老师的脖子上。

准备:雪花片15片、篮子3个、水3瓶、杯子3个

二、启蒙级:起点(穿鞋子)----中点(叠毛巾)----跑回终点 活动准备:幼儿鞋子5双、毛巾五条、桌子3张

三、月亮级:起点(剥花生3颗)-----中点(整理蜡笔)---穿过拱桥到达终点。活动准备:花生50颗、篮子3个、蜡笔3盒、拱桥2个

四:太阳级、起点(叠衣服)--中点夹珠子(3颗)----跃过公鸡车到达终点。活动准备:衣服裤子三套、筷子3双、珠子9颗、盒子6个、公鸡车3辆

家园携手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篇3

生活自理,简单地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然而,现在的家长对孩子各方面的投资越来越多,却忽视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对孩子过分宠爱,事事包办代替,成了孩子独立性发展的最大障碍。

自我服务是培养孩子良好品质的重要途径

尊重并培养孩子自我服务、热爱劳动的意识

幼儿已有了独立意识,他们什么都要来个“我自己”。随着年龄增长,他们不仅要独立穿脱衣服、洗脸洗手,而且还要自己洗手绢、洗袜子,自己修理或者制作一些玩具,甚至还想自己洗碗、上街买东西。对于孩子这些行为,我们一定要予以重视、支持和鼓励。如果经常压制孩子的独立愿望,他将来可能会成为一个处世消极、无所作为的人。家长应让孩子树立“我会”、“我能自己做”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爱上劳动。

培养孩子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在孩子尝试做一些家务活时,会遇到一些难题。这时,家长不要“心软”,应要求孩子克服困难,努力自己去完成。其实每个孩子刚开始学习自理时都会感到困难、力不从心,但“要做个好孩子”的愿望在鼓励着他们,使他们不断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直至成功,这就有助于锻炼幼儿的意志,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当孩子终于独立完成了一件事时,他们就会感受到成功的来之不易。可见,学会自理可以让幼儿懂得应该尊重他人劳动的道理。

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要讲究方法

应不失时机地为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和条件

孩子劳动的机会随时都有,关键是家长是否愿意放手。家长应在生活中有计划地安排幼儿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活动和劳动。在日常生活中,诸如吃饭、穿衣、游戏、睡觉等环节,家长要本着“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的学着做”的原则,让他们多多实践,只要没有危险都不要过于干涉。从小给孩子一双灵巧的小手,会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有助于增强其自信心。

根据家长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帮助

当幼儿即将进入幼儿园时,意味着他将踏出人生的第一步、这一步关键而重要。幼儿园的老师要帮助家长们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解答家长们的问题。有些家长说,早上我们要赶着上班,孩子睡不醒,起来后半天也不想动,如果再等他自己穿衣服,我就会迟到了。老师给予家长的参考意见是,晚上让孩子早睡,养成自己睡的好习惯,同时早上稍提前点叫醒孩子,让他清醒一下,然后表扬他、鼓励他、让他自己穿衣和洗漱。家长们按照老师的建议去操作,一周后他们反馈说这样做效果很不错。

家园互动合作,要坚持统一性和循序渐进

家园的合作沟通在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中可以发挥极大的作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为此,在班上,教师要主动把活动的内容和具体的要求向家长说明白,争取家长在配合上的一致性。教育活动的内容还要循序渐进,从易到难,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快乐的体验,从而对生活自理技能的学习感兴趣。

以鼓励为主,不断提高要求

孩子刚开始劳动时,往往做得很慢,有时甚至会“闯祸”,家长不要中断孩子的探索,而要给他们示范正确的动作,耐心教他们怎样做,鼓励孩子坚持劳动,养成习惯。

有这么两位母亲都很疼爱孩子,可两人观点不同,做法有别,其结果也就各异。面对孩子自己叠的并不整齐的被子,甲母亲气冲冲地冲孩子喊:“我说你不会,你偏要逞能,躲开!让我重新给你叠!”这个孩子由此之后再也不愿尝试自己做事情了。乙母亲却欣喜地赞赏孩子:“哟!今天你自己叠被子了,真能干。来,让妈妈瞧瞧!嗯,不错,如果这个地方再整理一下就更好了。”这个孩子受到了鼓励,不仅把被子叠得越来越整齐,而且独立做事的兴趣和信心也越来越强了。由此可见,大人应积极鼓励孩子的劳动行为,然后再提高要求,让孩子在快乐中提高劳动技能。

利用自编的儿歌、游戏活动,增强幼儿学习和操作的兴趣

提高自理能力 篇4

一、生活自理能力与自信心的关系

生活自理能力简单来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而自信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其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但一些教师和家长单纯地认为孩子的自信心是通过鼓励、赞扬、肯定的话语等外在影响来获得的,却忽视了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自我认同感的建立。其实各国的专家学者很早就提出了有关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其自信心提高的论述。如,美国著名的医学专家埃里克森认为:“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做各种力所能及的生活小事,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体验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和解决问题的喜悦感和自豪感,从而树立自信心,养成独立精神。”大量的研究也表明:使幼儿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够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二、生活自理能力的获得是幼儿自主性发展的需要

幼儿第一反抗期在2、3岁左右,同时其也是幼儿独立性和自主性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的幼儿通常会说:“我自己做”、“我能行”等,凡事都要尝试,这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在需要。但由于幼儿肢体配合的能力发展还不完善,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还很差,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给予幼儿以支持与鼓励,并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幼儿自身得到发展,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而不应剥夺幼儿自我发展的机会和权利,否则幼儿的表现就会从最初的“我自己做,我能行”变为“我不会,我不行”。

三、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能够帮助幼儿建立自我认同感

当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形成后,他们能够通过亲自尝试与体验,对自己形成一定的认识,并不断地用实际行动证实自己的能力,同时也透过每一项活动来审视自己,认识自己,探究到底自己能做哪些事情,尤其是多次成功的体验会使幼儿逐步建立起自我认同感,这是自信心建立的基础。如,刚出生的婴儿就会吃奶,一定时间后,则逐步学会使用勺子、筷子等工具,解决自己吃饭的问题。在此阶段,若幼儿熟练地掌握了使用勺子、筷子吃饭的技巧,他们便向独立性迈进了一步。反之,幼儿吃饭处于等待状态,或由家人哄骗、追逐着喂饭,这样的幼儿在离开家人或熟悉的环境后,则会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也缺乏自信心。

四、扩展活动空间是幼儿自信心发展的基础

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能够提高幼儿的自信心,他们可以通过实际的行动实现自己的想法,不经由成人的帮助和鼓励,也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对周围的世界则更加好奇,愿意主动探究。随着对自我认识的加深,他们会不断地探索新的事物,克服困难的决心和能力则变得日益强大,其活动范围也在不知不觉中扩大,涉及的内容也从自我照顾到关注环境,从徒手到使用工具,从大肌肉动作的练习到小肌肉动作的协调,同时还会表现出良好的交往意愿,能主动与别人进行交往,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产生了合作的意识。我们会看到此时的幼儿犹如战无不胜的将军,勇往直前,充满自信。

日记--自理能力比赛 篇5

日记一则--自理能力比赛

日记一则--自理能力比赛正文:

外国语小学 一(6)班 陈嘉岷 4月13日 星期三天气晴・・・・今天自理比赛,一开始我就非常紧张。比赛的`程序是这样的:首先把鞋带解开,再把拉链给拉开,然后再到床上把被子打开,打开之后就躺在床上做睡觉的样子。哨声一响,立即起床把被子叠好,迅速穿好衣服、鞋袜。没想到我那么努力才得到了第三名,心里非常不高兴。老师安慰说:“第一次参赛得到了第三名,已经不错了!”我心里就好受一些了。(投稿:xszw 于 -5-16 17:54:26 编审: )

提高自理能力 篇6

一、如何通过家园合作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1.幼儿自主感的培养

家长在孩子入园的时候,常常会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中得不到很好的照顾,担心孩子饭吃不饱、尿裤子、被欺负、没有得到关心等等。其实这些担忧反映了孩子普遍缺乏自理能力的现状,若孩子能够独自吃饭、睡觉、上厕所,家长也就不会担心这些问题了。因而不论从家长还是从幼儿园的教育来看,让孩子培养起自主能力将是他们要学习的第一课。而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自主感,也就是让孩子有机会去独立做一些事,比如独立地吃饭不要人喂、独立睡觉不要家长陪同、自己穿衣服、上厕所等,这些都是培养孩子自主感的有效途径。在具体的家园合作中,家长应支持幼儿园的工作,在家中让孩子多些锻炼的机会,而不是一味地保护孩子,让孩子失去许多培养自主感的机会。

2.幼儿主动感的培养

孩子主动感的培养就是在自主感建立的基础上相信自己能做好事情后,主动地承担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许多孩子的家长都会跟老师反映这样的问题,就是孩子在学校中能表现得非常好,能自己吃饭、洗手,但到家中后就完全不做这些,总是哭着要人喂等。这其实是孩子缺乏主动感的表现,孩子虽然能做好自己的事,但不愿做。因此家长与幼儿园应合作,针对孩子这种缺乏主动感的现象进行探讨,通过有效的方法锻炼学生的主动感。

二、家园合作的具体措施

1.鼓励为主

孩子总是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喜欢发问,也喜欢模仿大人做事,例如一些孩子看到妈妈在扫地,也会拿起扫把帮忙,而一些孩子喜欢探究,常常在泥坑里钻,找昆虫等。但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并不放心让孩子去尝试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者总嫌一些游戏活动很脏,不适合孩子玩。其实孩子在知道必要的社会规范后,需要的不是阻挠而是鼓励。因此家长与教师都应积极地鼓励孩子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去探究这个世界,给他们更多的自信而不是阻挠。

2.给予更多的自由

幼儿是需要保护的群体,但他们并不需要过分保护,过分的保护只会束缚孩子的发展。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并不意味着放手不管孩子,而是让孩子能有更多去探究这个世界的机会。其实上述孩子在家中与学校表现不一的情况,主要是孩子在家中过于依赖家长造成的。这种情况是因为孩子在学校拥有更多的自由,没有那么多的约束,而在家中孩子只要发脾气,用哭就能解决问题。造成孩子在家中独立性变差,不能自主地做自己能做的事。因而教师应与家长交流,了解孩子在家中的具体表现,从而根据孩子在家中的表现,了解孩子为什么家校表现不一,并且教师应与孩子进行交流,鼓励孩子在家中多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而在家中,家长不应过分地溺爱孩子,在孩子不愿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时,应耐心地了解孩子的想法,并且夸奖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让孩子了解到自己在幼儿园的表现是受到肯定的,而自己在家中也应如此,从而培养起孩子的主动感。

3.加强引导

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并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而应有家长与教师正确指导。因为孩子还小,很多事情还需要大人的帮助,但家长与教师并不需要什么事都进行帮助。比如,孩子在看到家长切菜也想帮忙时,家长不可能将刀拿给孩子,因此家长可以拿个塑料的或木制的小木棍,让孩子体验切菜,并且引导孩子知道刀的危险性,提醒孩子要长大了有一定的力气和能力操控菜刀了,才可以真正地切菜。而一些事情,例如孩子想从一个不高的小石堆上跳下,家长在排除可能存在的危险后,就不应该阻挠孩子,或者帮助孩子,而应让孩子体验这种自主感带来的自信与满足,并且通过这些事情的尝试,孩子也能明白家长是信任自己的,从而对其人格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幼儿园教师在平时也应与家长多沟通交流,将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进行反馈,并且针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了解什么时候应给孩子提供帮助,而什么时候应让孩子自己尝试。通过这种家园的合作,从而了解孩子,更好地帮助幼儿培养自理能力,并且家长与教师都能有目的地进行教育,知道孩子薄弱的点,从而有重点地进行教育,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锻炼培养,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

三、结束语

家长与老师应该相信孩子,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使得孩子能逐渐从这些事中培养起自主与主动的品格。家长与教师应多沟通交流,通过家园合作,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对孩子自理能力培养的问题进行交流,采用合适的方法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总之,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想要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只是一个方面,而自理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单纯的能力的锻炼,还是人格的培养。

提高自理能力 篇7

1 临床资料

自2010年至今对经临床医生确诊为精分症,需住院冶疗1年以上的男性患者共60例,年龄30~52岁,平均(43.2±5.4)岁;症程5~18年,平均(12.6±4.3)年,文化程度,初中48例,高中10例,大学2例,生活自理程度,不能自理12例,部分自理48例;以上均用氯丙嗪药物治疗。

2 护理要点

2.1 数量、随机与对照60例精分症患者应用抽签的方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病情、病程、用药等基本近似情况下(均P>0.05),比较两种护理方式对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是否有差别。

2.2 观察组护理要点成立技能训练研究小组,编制生活技能计划训练内容与程序。 (1) 内容:患者一切生活料理如:刷牙、洗脸、洗脚、穿衣、穿鞋、梳头、何时洗澡、衣服的换洗、床铺的整理、橱内物品的放置、房间的摆设、打电话、购物、备餐。 (2) 训练计划:训练计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前两个月做洗脸、刷牙、洗手、洗脚、梳头训练。3~4个月做衣服的换洗、床铺整理、房间摆设训练与家人沟通主动打电话等。5~6个月做煮饭、洗菜、炒菜及商店购物训练。 (3) 训练时间:每天训练两次,每次1h。上午在音乐带动下由专科护士用舞蹈式动作进行刷牙、洗脸、穿衣、穿鞋、吃饭等示教,然后逐一训练;下午在观看录像模拟下由专科护士带领叠被、洗衣、煮饭、炒菜等训练,周末组织文娱活动,开展小红花评奖活动,对训练成绩好的患者给以鼓励。 (4) 训练环境与物品准备:将观察组患者安置在模拟生活病区,室内有床铺、桌子、凳子、橱柜、卡拉OK、电视、健身器材。患者可自由出入病区、周末可请假回家,可外出采购自己生活用品。

2.3 传统护理要点对照组患者安置在各自的病房里,不能自由出入,一切生活由护士安排,按时吃饭、吃药、睡觉,其刷牙、洗脸、床铺整理、衣服换洗都在护理人员帮助下进行。

2.4 两种护理效果观察指标应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出版,上海精神医学编委会主编的护理观察评分量表与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在患者入院和治疗6个月由研究组医护人员背靠背测评。护理观察量表共有40项内容,主要内容为生活自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每项内容最高为0分,最低为3分,分数越高,病情越严重。阳性症状量表包括妄想、概念紊乱、幻觉、兴奋跳动、夸大,猜疑或被害、敌对七个部分。阴性症状包括情感平淡、情感退缩、格格不入、社交退缩、抽象思维困难、谈话缺主动性和流畅性、刻板思维七个部分。每个部分最高为0分,最低为6分,分数越高,病情越严重。

2.5 经整理资料采取计量资料统计分析方法比较治疗效果是否有差别。

3 结果

见表1~表3。

治疗后:t组间=5.05, P<0.01

护理观察评分量表经t检验自身对照,每组生活能力治疗前后测评差别极显著,以治疗后生活自理能力优于治疗前,而两种护理组间比较差别极显著,以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阴性症状量表比较经t检验后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别显著,以治疗后优于治疗前,两组间比较差别显著,以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t组间=1.49, P>0.05

t组间=2.75, P>0.01

4 护理体会

4.1 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牲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2]。此病病因还是很清楚。可能跟某些因素有关,如感染、中毒、内分泌、颅脑损伤。目前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但很难彻底根治,易复发。

4.2 通过生活技能训练这样的管理模式,住院环境,增加了患者与家庭、社会的接触;提高了他们在日常生活领域中独立活动的能力,建立了与环境要求相适应的生活习惯,为重返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他们的全面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3 传统护理缺点

在传统的护理模式下,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活动范围仅局限于病室内或院内工疗室,过着刻板被动的生活,无生活新鲜感,时间一长,使患者与社会隔离易产生孤独与焦虑,既对生活无兴趣,又产生心理上的依赖。这时精神病患者的康复受到严重影响。

4.4 整个护理中怎样调动患者主动参与,发挥其潜能,还有不足之处。如计划训练内容只有护理人员掌握而因经费问题未印成册子,给患者每人一份,我们在这方面会不断改进。

4.5 生活技能训练如何与心理治疗结合应用,还需进一步学习与研究,生活技能训练条件、设施及人力资源还得争取领导支持,加大投入。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 [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 2001:75-78.

提高自理能力 篇8

(2) 家庭状况。父亲:何某某, 职工, 高中学历。母亲:叶某某, 家庭妇女, 高中学历。家中独子, 一家人都很宠孩子, 全包办。妈妈在校陪读, 连何某的穿衣吃饭、大小便都包办, 导致孩子的自理能力非常低。

(3) 身体情况。身子比较瘦弱, 爱挑食;平时好动, 坐不住, 不合心意就爱发脾气。自理能力很差, 认知能力差。说话有点口齿不清, 由于妈妈陪读在旁, 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能完成, 由妈妈代劳。

(4) 在校表现状况。性格比较孤僻, 但是喜欢得到别人的关注, 喜欢回答老师的问题、受到表扬。课堂上好动, 有时不能安静。在生活方面不爱动手, 吃饭的时候如果没有妈妈在旁就会狼吞虎咽。

2.分析原因, 确立目标。何某表现出来的状况反映了他在自理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家庭教育观念。何某为独子, 家中比较溺爱。同时因为有缺陷, 家长们觉得他什么都不会做、做的不好;怕他会受伤。例如何某的吃饭问题, 妈妈每天喂饭, 怕他自己吃会噎着, 这样导致何某养成不爱动手的习惯, 什么都由妈妈代劳。

(2) 性格缺陷。何某好动, 性格较为急躁, 做事静不下心来, 喜欢马上就动手, 但忙中又容易出错, 越急越紧张越做不好, 导致恶性循环。

(3) 手眼不协调。何某在感觉统合方面存在手眼不协调的缺陷, 如吃饭时经常不能对准嘴巴、吃得到处都是, 穿衣服拉拉链和扣扣子也对不好。

3.制定方案, 个别辅导。制定方案前, 先进行评估。

(1) 训练前评估。

(2) 制定计划。我针对何某在自理上存在的上述缺陷, 结合他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以下目标———

(3) 实施计划。

(1) 改变家长的观念。通过家校合作, 首先跟家长进行沟通, 使其认识到一味地溺爱、替代孩子处理事情的行为不仅使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得不到锻炼, 而且容易养成其过分依赖的习惯, 长此以往不利于孩子今后的成长。家长在多次的沟通下能够认识到这一点, 并且尝试配合老师制定的计划进行实施。

(2) 教师示范与操作相结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加大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低年级智障学生身心发展处于形象思维阶段, 教师在课堂上多采用视频、图片等进行引导, 动态的效果能够吸引何某的注意;在每节课的视频图片指导完成后, 教师加入重点的操作环节, 带领何某在食堂吃饭时进行指导, 让他自己用汤匙进行吃饭, 带去厕所训练穿脱裤子、洗手……通过实践操作环节反复地训练, 使其掌握基本的动作、达到目标。另外, 训练的项目采用分步骤进行的方式。例如在训练洗手时, 将洗手分为几个步骤:不会洗手———会挽袖子并弄湿手———会挤压洗手液———能用水冲洗———能用毛巾擦干手, 小步子多循环进行训练。

(3)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学相结合。对于何某的训练, 除了在学校外, 在家庭中也要求家长配合这一阶段的训练目标, 在家让他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自己洗手、自己擦鼻涕, 并鼓励何某做一些简单的自我服务, 一方面强化在校的动作训练, 另一方面也提供给孩子一些自我服务和帮助他人的机会。这样, 逐渐帮助学生掌握自理服务的操作技能的同时, 还能进一步树立其自我服务的信心。

4.训练的阶段性成果。经过一学期的循序渐进的教育与训练, 重度智障学生何某的自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 (情况见下表)

三、小结

智障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学校与家庭。为其制定生活自理的个别化教育计划能够有针对性地加强个人的生活自理能力, 这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家长需要改变包办的观念, 当孩子在学校形成良好的生活技能时应该在家中继续训练, 使其常态化, 鼓励孩子独立进餐、就寝, 并提供给孩子一定的劳动机会。实践证明, 只要按照教育目标坚持不断地训练, 低年段智障儿童是能够提高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的。

摘要: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 有助于培养其责任感、自信心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对智障儿童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 要努力增强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意识, 教给智障儿童生活自理的技巧, 巩固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行为。

关键词:低年级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个案研究

参考文献

[1]叶敏华.智障学生自理训练个别案例[M].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 (广东卷) , 2010 (5) .

提高自理能力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于我院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109例, 年龄20~41 (29.0±6.5) 岁, 均为足月分娩。其中采用我科自行设计的产妇自理能力评估量表进行评估的产妇58例为观察组, 未进行自理能力评估的产妇51例为对照组。观察组年龄25~41 (30.1±6.5) 岁;孕37~40 (39.6±1.5) 周。对照组年龄24~40 (29.5±5.9) 岁;孕37~41 (39.4±1.4) 周。2组年龄、孕周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产后医嘱及剖宫产术后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采用我科制定的产妇自理能力评估量表对产妇或家属进行调查, 如实填写表中的各项信息, 对产妇自理能力进行正确的评估, 然后根据产妇的自理能力的级别给予有针对性的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详细记录2组患者从分娩到出院时产妇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1.3 自理能力疗效标准[2]

优:术后24h内自行床上活动, 25~48h进食、梳理、修饰、穿衣、如厕等生活完全自理。良:术后49~72h内能下床如厕, 但修饰、洗漱、饮食、活动需协助完成;差:术后73~96h内生活完全仍不能自理, 生活完全依赖他人照顾。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产妇自理能力的优良率为93.1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4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上升, 产妇术后恢复成为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分娩使产妇经历了一次非常强烈的躯体和情感体验, 若产后自理能力好, 可增强产妇的自信心, 使其由关注自己转化为关注且照顾新生儿, 忘记会阴伤口及其他不适感, 促进产妇由患者角色尽快转化为母亲角色。另外如果产妇可以自理做到勤哺乳、按需哺乳, 则可促使乳房泌乳量增加, 使新生儿及早得到满足, 增进母子健康。在术后短时间内下床活动并自行护理婴儿, 可增强成就感、责任感及幸福感, 并利于胃肠功能恢复和恶露排出, 从而增强抵抗力, 预防术后肠粘连、尿潴留等并发症[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正常剖宫产术后3d产妇完全有能力自理生活。但由于历史因素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我国相当一部分孕产妇对产后如何自理及如何护理新生儿并不了解, 造成很多产妇在产后不能得到科学的照顾、新生儿不能得到很好的护理, 甚至造成远期不良后果。因此, 笔者认为, 护理人员应从各个方面去评估孕产妇的自理能力情况, 及时了解孕产妇的生活、心理、病情需求, 以便及早识别孕产妇的自理能力, 针对性地进行早期干预, 使孕产妇较好的度过这一特殊时期, 纠正孕产妇的传统不良观念, 使其更好地接受分娩这一自然现象, 降低住院时间, 改善护患关系, 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产妇自理能力评估量表是评定产妇自理能力状况的有效工具, 是为了适应护理工作发展的新需求而设计, 表格直观, 项目细致, 简明易懂, 比较具体, 便于询问, 评定采用记分法, 易于记录和统计, 具有易掌握、适应性好、指标明确的优点。通过客观评估和沟通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需求, 了解患者功能障碍程度, 从而有的放矢地实施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 使患者清洁、舒适、安全, 直至为患者提供所需的服务, 使患者达到逐渐恢复自理的状态。同时, 积极调动产妇主观能动性, 产妇能明确自己所需达到的每个目标及目标所需的时限, 充分认识自己的自理能力, 能积极主动地做好自我护理, 提高了产妇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本结果显示, 观察组产妇术后生活自理能力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提示产妇自理能力评估量表应用于剖宫产术后产妇的护理中, 可显著提高产妇的自理能力。

综上所述, 产妇自理能力评估量表内容直观, 方法简单, 护理措施全面、有效, 具有针对性, 应用于剖宫产术后产妇的护理中, 能显著提高产妇的自理能力, 值得进一步落实和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产妇自理能力评估量表对剖宫产术后产妇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109例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1例。观察组采用自行设计的产妇自理能力评估量表进行动态评估, 根据产妇的自理能力级别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 对照组给予剖宫产术后常规护理, 比较2组产妇术后生活自理能力。结果 观察组产妇术后生活自理能力优良率为93.10%高于对照组的76.4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产妇自理能力评估量表内容直观, 方法简单, 护理措施全面、有效, 具有针对性, 应用于剖宫产术后产妇的护理中, 可显著提高产妇的自理能力,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产科,自理能力评估量表,生活自理能力,护理

参考文献

[1] 江攀.探讨孕妇产后生活自理能力及护理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 (中旬刊) , 2013, (5) :216-217.

[2] 谷秀珍.对70例剖宫产后产妇自理能力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 (14) :102-104.

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 篇10

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现今这个社会,大部分的家庭只育有一个孩子,由于孩子的父母及爷爷奶奶在家包办孩子的生活起居,造成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较弱,依赖性强,无法尽快融入新的生活环境,而孩子的自理能力对其成年后的生活习惯影响较大,因此,要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其自幼养成良好的做家务习惯和独立能力。俗语说,家长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一部分在于老师的教育,另一部分取决于孩子家长的言传身教。

导致孩子自理能力差,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 父母白天都在上班,孩子的培养教育都交给老师和孩子的爷爷奶奶;( 2) 由于父母和爷爷奶奶的溺爱,孩子在家里从来不做家务,导致孩子的自理能力差;( 3) 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有的家长缺乏耐心,对孩子的要求过高,对孩子比较幼稚的行为进行批评,而不是耐心把孩子往正确的方向上引导,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败感,从而导致孩子失去生活自理的积极性。

二、如何去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让孩子大脑中形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意识

父母包办家里的一切家务,会使孩子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父母会帮着干,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老师的责任就是要通过各类活动,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要在家里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增强孩子的家庭责任感。

以娱乐活动的方式加深孩子对生活自理的体会。比如,在语言活动( 儿歌、故事等) 中,帮助孩子充分理解作品内涵,通过角色互换,使孩子受到感染、教育。

2.让孩子学习生活自理的方法

要让孩子做到生活自理,就必须让孩子懂得生活自理的方法。也就是说,即使孩子有了自理意识,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是想做也做不好的,这样反而会打击孩子做事情的积极性。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的方法。

由于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是不相同的,所以,对于能力不同的孩子来说,要求就应有所区别,不能以相同的标准来要求每一个孩子,必须因材施教。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孩子获得劳动的成就感,激发孩子生活自理的兴趣。当孩子取得进步时,要适当地夸奖他们,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

3.让孩子不断地练习生活自理的技能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应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断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在孩子如厕、吃饭、喝水等各个方面,让孩子自己动手,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很好地训练每一个孩子。

用比赛的方式,激起孩子的好胜心,在比赛的过程中促进孩子自理能力的提高。孩子的好胜心强,有时一句话就可以激起他们的好胜心, 我们可以把握孩子这一特点, 让孩子参与一些有趣的活动,以竞争促进孩子自理能力的提高。

还有相当一部分生活自理的内容存在于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成长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长应该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小孩子最喜欢模仿,对一切自己不会的事情都会产生好奇心,所以,孩子会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学会家长的一些行为,我们可以与孩子的家长多做沟通,建议家长对孩子的生活起居不需要亲力亲为,有意识地让孩子独立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同时在家长做日常家务过程中,有限地让孩子参与进来,尽自己的一份力,当孩子和家长共同完成一项家务时,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增强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与归属感。

提高自理能力 篇11

幼儿园的社会活动,是帮助幼儿形成自我意识,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自控能力,内化社会规范的一项学习活动。幼儿通过活动,逐渐具有一定的社会认知、有一定的社会情感,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并且使自己的独立性、坚持性、自信心等品质得到一定的发展。教师以游戏为基本形式,整合语言、生活、计算、科学、常识等方面的内容,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它能鼓励幼儿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小班幼儿学会生活自理能力能更快地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而且能培养幼儿独立性、社会责任感。“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并迁移到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对于适应快节奏、高强度的未来社会生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利用图片、教材在课堂上教育幼儿生活自理

有研究表明,儿童潜在的能力发展存在着递减的趋势,出生时若按100%计算,5岁开始就只剩80%了,8岁则减到近60%。小班幼儿,在入园之前什么事情都由父母或长辈代劳,但进入幼儿园后老师不可能像父母一样周到地照顾他们,学会自理就变得非常迫切。我们幼儿园就把小班的教育重点定位在“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上。因此,老师有必要利用图片和教材,在课堂上对他们进行自理能力教育。

1.利用教材,在课堂上对幼儿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自理能力差,他们在入园之前很多事情都是由父母或长辈代劳的。因此,在入园后,老师有必要在课堂上利用教材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的教育。例如:小班生活《宝宝吃饭》,这节课利用儿歌,让幼儿知道要手扶碗,拿好勺子一口一口自己吃饭。吃饭儿歌:宝宝吃饭,好宝宝,吃饭了。小饭碗,手扶好。小勺子,快拿好。绿青菜,红大虾,啊呜啊呜,吃个饱。通过这首朗朗上口的儿歌,幼儿既了解了吃饭的过程,也懂得了挑食行为不好和一些用餐卫生。吃饭前边念儿歌边排队,幼儿完成了等待的时间。又如:小班语言《小河马拔牙》,这节课利用小河马拔牙的故事,让幼儿懂得糖虽然好吃,但不能多吃,多吃糖容易产生蛀牙。同时,还让幼儿知道了保持口腔卫生的重要性,便于他们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卫生行为习惯。

2.利用生活中的图片教育幼儿自己动手

幼儿园社会领域的教育不仅仅是老师在课堂上的说教,还可利用孩子好奇的天性,运用图片,让他们去观察和了解一些简单的生活技能。例如:区域活动《折衣服》中,我把幼儿折衣服的步骤拍成图片贴在生活区里,幼儿对着照片里的自己,一步一步折衣服,折了又折,一点儿也不感到厌烦。又如:区域活动《给小猴制作项链》中,幼儿边看图片边亲手制作项链为小猴带上,那种喜悦、那种成功之情油然而生,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利用儿歌在一日生活中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利用儿歌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孩子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就表示着独立的开始,老师和家长都要适当地鼓励孩子的这种独立行为,抓住教育的契机,制定一日常规,利用儿歌故事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进入幼儿园,每天的活动都由老师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来制定,运用朗朗上口的儿歌,激发幼儿在各种活动中的兴趣。例如:洗手的时候念《洗手歌》: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缝搓搓,换只小手再搓搓。洗好手回到位置上,继续念儿歌:小手小手握握紧,小虫小虫飞不进,干干净净吃点心。通过念儿歌,幼儿完成了等待吃点心的过程,洗干净的小手也不会去到处乱摸。又如:《整理袜子》时念:袜跟亲亲,袜头亲亲,袜口亲亲,捏住袜头卷卷卷,卷花卷,袜口张开大嘴巴,啊唔一口吃掉它,变成一只小袜包。幼儿在念儿歌的过程中已经把袜子卷成了一个小袜包,这首儿歌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既增加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让幼儿掌握了整理袜子的要领,避免了枯燥的说教,使幼儿自觉自愿地进行整理袜子的实践活动。在日常的活动中老师必须根据幼儿的学习生活需要,抓住教育的契机,及时编一些简单易懂易记的儿歌,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游戏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游戏是什么?“游戏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游戏。”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注重活动过程,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1.为了让幼儿学会自己吃饭,我在生活区开设了“给小动物喂食”的游戏

在这个游戏中,我用硬纸板剪成各种可爱的动物头部形象(如小猫、狐狸、小猴等)贴在一次性面盒上,根据主题《图形宝宝》的需要,把动物嘴巴部位挖空成三角形、正方形、半圆形等;勺子提供了长柄小调羹和短柄小汤瓢儿;“食物”包括大小不一的彩色汤圆、三角形饼干、半圆形毛毛虫饼干、方形的骨头饼干。这些材料的提供,可以将计算、生活、科学常识、语言等自然有效地联合在一起,共同促进了幼儿发展,多方面、多层次地发展了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2.为了让幼儿学会穿衣服,我园组织了小班组“穿衣服”比赛

比赛规定:5分钟穿上外套,5分钟脱下外套。幼儿在时间的催促下迅速地穿上衣服,迅速地脱下衣服。在比赛中,请上一个穿得迅速的孩子“领穿”,大部分孩子会跟着他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更何况,我选择的榜样是孩子们熟悉的同伴,效果奇佳。通过比赛提高了孩子穿衣的速度,同时也发展了能力弱的幼儿。

四、利用家长资源在园外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在幼儿园,幼儿在老师的督促下,在小朋友的相互影响下,知道玩具玩过后应放在哪里,牛奶喝完了知道茶杯放哪里,知道自己吃饭,知道自己擦鼻涕等等。但如果在家里也能像在幼儿园一样自觉地遵守一些有助于生活自理能力的常规,就能更好地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但往往由于幼儿缺乏自制力,他们的这些活动就需要家长的监督才能完成。在家里家长要督促孩子自己刷牙,自己洗脸、洗脚等等,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都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尝试一下,不要怕孩子做不好、做得慢,第一次做不好还有第二次,第二次做不好还有第三次,幼儿只有在这种不断地尝试中才能逐步学会生活自理,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人。

能力的培养像是酵母发酵的过程,一定是缓慢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做的就是教会孩子生活中的各种处理方式,并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如果在家庭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能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创设一个锻炼的环境,挖掘一个锻炼的空间,那么,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就能不失所望。这对他们将来的学习、生活肯定是有益的。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说:“我们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极微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能为其一生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张启福.大师谈儿童能力培养.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5.

依托寄宿优势培养自理能力 篇12

保山市永昌小学是隆阳区教育局经过布局调整, 在城区新建立的一所寄宿制小学。校址虽然建在城区, 但生源90%来自农村和进城务工的子女, 其中还有20%的学生是属于留守儿童和单亲子女。不同的学校背景、不同的家庭氛围, 导致生源的复杂性远远超过城区的其他学校。尤其是在寄宿制背景下, 一些住宿生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差、自我管理能力差、集体观念淡薄。再加上从农村初来到城市, 从走读变成寄宿制生活, 环境变化引起思想和行为上的波动, 一些住宿学生比吃穿、乱花钱、进网吧, 不良习惯的定势作用与新环境下行为的不定性, 交错影响, 纠结干扰, 给学校的管理带来诸多困难。因此, 学生自理能力培养就成为学校工作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 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就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研究内容

结合课题研究的需要, 学校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制定出各年级的管理目标:一二年级以全面照顾为主;三四年级以指导性帮助为主;五六年级以引导帮助为主。自理能力培养目标:

1.生活自理目标:使学生学会一些浅显的生活知识, 让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2.学习自理目标:使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学习技能,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劳动自理目标: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研究措施

1.注重实践, 家校合作

为避免“5+2=0”现象的发生, 学校必须把对学生的培养向家庭和社会延伸, 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配合中把“家校合作”不断引向深入。

(1) 在学校生活中, 学会生活基本自理。学校是学生生活体验、自理能力培养的第一课堂。学生在学校中, 应该了解日常的生活礼仪和日常生活的科学知识, 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的动作要领, 养成良好的基本生活习惯。但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 更生活化的生活技能无法在学校培养中得以传授, 如上街买菜、清洗厚重外套、清洗床单被套、缝补针织、烧菜做饭、待人接物等, 必须在社会、家庭中才能得以锻炼。

(2) 在家庭生活中, 学会家务基本自理。通过布置家庭生活作业、家校反馈等形式, 使学校生活能力培养向家庭延伸, 使学生明白我是家庭一员, 做家务是我的义务。进一步自觉强化自理自立意识, 才能学会担当家庭、社会的责任, 这种教育与实践, 学校是无法替代的。

(3) 在社会生活中, 学会基本角色适应。与整个现实社会生活相比, 学校、家庭的范围小, 情况单一, 而现实的大社会则情况复杂, 要了解、学习的东西更多。为此, 学校经常组织学生, 利用节假日主动参加各种活动, 努力让学生在社会上充当一个角色, 找到自己的位置, 从而锻炼自理、自立能力。

2.制定目标, 管理制度化

在自理能力的养成教育过程中, 学校必须分别给学生制定出系列性的养成规范, 让他们明白奋斗目标, 这样他们才会产生原动力。因此, 要围绕养成教育的系列内容, 结合学校的实际, 拟订《寄宿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住校生标准》《星级寝室评比制度》《文明用餐评比规则》, 使个人和集体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既便于执行, 又便于检查。通过规范管理, 使寄宿学生很快适应和融入集体生活。

3.开展活动, 训练自理能力

通过对宿舍的清洁卫生、床铺整理、物品摆放等进行评比, 评出“文明寝室”“星级宿舍”, 使学生在成功中享受快乐, 在快乐中回味成功;在餐厅开展“文明餐桌”“文明桌员”“全能标兵”等评比活动。通过一系列的评比活动, 有力地强化训练了学生的自理能力, 调动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从自理能力上升为锻炼学生的生活能力、学习能力。

四、培养方法

1.通过多种渠道培养自理能力

(1)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自理教育。小学语文、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等各种教材中, 蕴含着十分丰富的自理教育内容,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教育资源, 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自理教育。如《语文》教材中“劳动的开端”“学会看病”“动手做做看”“特别的作业”等;《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家庭小账本”“做生活的小主人”“吃穿用哪里来”;《品德与生活》教材中“让我们教室清洁又美丽”“美化家园”“花草树木点头笑”等, 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教育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有度、有效地渗透自理教育, 增强学生生活自理能力。

(2) 在教育活动中培养自理能力。围绕“学习自理、生活自理、劳动自理”三个方面内容, 扎实有效地在学生中开展“热爱学校、安心生活”“学会适应学校生活”“战胜挫折从我做起”“学会自理, 争做能手”“学会相处, 做文明舍员”“学会生活争做强者”等系列教育活动。通过主题班会、心理辅导活动、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等, 增强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 学会适应学校生活, 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 安心住宿生活, 学会交往能力和自理能力, 养成良好习惯。

(3) 在学习生活中强化自理能力。学生实践的主要方面就是日常学习生活, 为此, 学校十分重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强化学生的自理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 学校具体细化学习、生活、劳动三个方面的内容, 便于教师从细节入手, 从小事抓起。如我们把生活自理分为洗脸、刷牙、洗脚、穿衣、洗碗、叠被、洗头、剪指甲、洗小件衣物、扫地等20个具体内容;把班级公益劳动分为擦玻璃、扫地、打水、领饭、擦黑板、摆桌子、打扫卫生、整理器物等8个具体内容;把学习自理分为削铅笔、包书皮、整理书包、写作业、查字典等12个具体内容。在训练中, 我们定时间、定内容、定目标, 开展指导和训练, 定期评比表彰, 由于强调一个“细”字, 突出一个“严”字, 把握一个“实”字,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自理能力。

2.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

(1) 榜样示范法。以自理能力强的学生为榜样, 通过他们的亲身交流、现场表演, 让其他学生学习和模仿, 增强教育的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同时, 学校也十分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 引导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 掌握教育技巧, 对待学生要“爱、细、导、哄、严”, 让学生适应集体生活, 健康成长。

(2) 实践锻炼法。围绕“学习自理、生活自理、劳动自理”三个内容, 组织学生亲自参与“整理书包”“包书皮”“削铅笔”“叠被子”“洗衣服”“钉钮扣”“种菜”“种花”等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动脑动手, 在实践中提高自理能力。

(3) 行为训练法。围绕“学习自理、生活自理、劳动自理”三个内容, 强化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的行为训练, 通过“具体指导———反复训练———督促检查———行为评价”等步骤, 达到提高自理能力的目的。

(4) 规范制约法。通过制定培养自理能力目标, 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 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 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 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 评价激励法。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 采取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等方法, 对学生的自理能力进行分项评价和综合评价。同时, 每学期都要评选“文明宿舍”“学习自理标兵”“生活自理标兵”“劳动自理标兵”。

五、研究成效

1.完善了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内容和目标。两年来, 学校探索了培养自理能力的“一个前提”“三个途径”和“五种方法”, 培养了学生自理意识, 提高了学生自理能力。

2.提高了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水平。通过实验, 在学习上, 学生的主动意识应明显增强, 能自主获取知识;在处事上, 大多数学生能为他人着想、做事有较强的责任感;学生们不怕吃苦, 具有较强的毅力。而且通过实践, 学生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2010年至2013年度的全区统测中, 学校教学质量一直遥遥领先, 成为全区办学特色较为鲜明的示范小学。

3.强化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课改精神。学校积极围绕研究课题撰写研究成果, 两年来共有270多篇教学论文获奖, 其中20多篇在省市级教育刊物上发表。通过课题研究, 带动了大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迅速成长起来。

上一篇:形象再解读下一篇:教育生态视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