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提高策略

2024-07-07

能力提高策略(共12篇)

能力提高策略 篇1

新课标强调“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阅读是这些能力的集中体现, 毋庸置疑也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在现行的考试体制下, 它占据考查中较大的比重。得阅读理解者得天下, 因此培养学生掌握阅读策略,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必须予以充分重视的。

一、学会寻找主题, 明辨细节铺垫

在许多英语阅读文章中, 常常用一个主题来概述需要论述的问题, 然后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来进行阐述。所以学生在看到一篇文章时, 要学会“量体裁衣”。例如新闻报道类的文章, 首段要仔细阅读, 因为是最重要的事实陈述, 也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教师指导学生在看到类似文章时, 运用这一策略, 有助于猜测文章内容;科普类文章是学生的薄弱点, 生词多, 话题不熟悉。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策略:仔细阅读首尾段落, 很大程度上了解文章主要内容。通常都是首段就说明研究发现的内容, 而下文就是研究过程、应用前景等了。另外, 有些文章也许有时要读完整个语篇才能理解标题本身。而许多情况下, 标题是首先要看的, 会告诉语篇的布局及文章的内容大意。因此学生抓住语篇的主题句明确其大意是解题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结合教学内容, 要求学生首先学会如何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寻找和判断其主题句, 然后指出是用哪些辅助句加以论述其主题的。使学生通过不断的训练明确英语文章的行文特点, 为做出正确判断奠定基础。

二、研究问题题干, 学会逻辑推理

指导学生在看到篇幅较长的文章时, 应先看题干, 它会对文章的部分内容有提示, 然后读文章。辨清题干是细节理解题 (客观题) 还是主观理解题。如果是细节理解题, 从题干中找出关键词, 然后定位到文章某一段落, 直接获取相关信息;主观判断题需要学生须将有关信息进行整合、甄别、分析、对比, 结合作者的态度、意图和整篇文章进行推断, 此时应要求学生从文字表面, 挖掘出行文间的引申含义, 做出合情合理的推断。在解题时结合应选择的题干以判断需要推测的内容, 如:作者的态度或语气、文章的观点或结论、人物的性格、文章的出处、上下篇的主题等。另外在逻辑推理时首先必须建立在对文章分析和挖掘的基础上, 不能凭空想象, 随意推测, 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只有吃透文章的意思, 才能做出正确的推理。

三、理顺文章脉络, 认真辨析细节

文章是作者表达某种观点传达某种信息的载体, 因此选用的句子和词汇绝不是互不相干和杂乱无章的。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首先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文章理顺其脉络, 明确其行文是以何种形式走向的, 是以时间作为叙事的顺序还是以事物发展过程为线索, 是以事物的因果关系展开论述还是以特征类型加以说明的。在阅读文章时, 跟随作者的思路。有时一个段落的最后一句起到“启下”作用, 这使得行文流畅, 而且确保读者了解文章的大意。指导学生辨别段落间的联系, 从而能分析文章的逻辑。另外, 阅读时应抓住关键词语, 从而对于文章的篇章结构、行文逻辑把握更为完整清晰。在阅读中关注关联词语也很重要。如:inshort, generallyspeaking, in a word常用来表示综述性质;similarly, likewise常用来表示顺承;however, while, on the contrary常表示转折。在阅读中可依据这些关联词的使用明确话语的真实含义。如果学生在实际阅读中能借助某些技巧, 带着问题去思索、探究、分析和领悟, 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阅读策略的培养、掌握、运用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掌握阅读策略, 利用不同的阅读材料, 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 教授技巧。本文提出的寻找和理解主题句、利用标题及关键段落了解大意、推断态度、了解篇章结构等策略都需要长期反复渗透, 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把阅读策略变成一种习惯性思维, 继而达到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

能力提高策略 篇2

“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观点。”这是高考考试能力的基本要求。根据上述要求,近年来在全国高考各种模式试卷的历史试题中,考查考生信息提取能力的试题频繁出现。如: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36题就是典型的一例。该题第二则材料引用了4幅《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该题第2问直接提出了信息提取能力的要求:“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风貌,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什么重要历史信息?”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一、学生在历史有效信息提取能力方面的缺陷

1.提取信息不全面

●浅尝辄止,一叶障目。

由于年龄的缘故,中学生普遍具有浅尝辄止、一叶障目的毛病,看到一段材料、一则试题,往往得到一点信息就以为全面理解了。2003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3题与1998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第7题就用几乎相同的图片内容命题:“图中犁耕方式开始于何时?”部分学生不仔细观察就选择了A项(春秋战国),因为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但是图片反映的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牛耕方式二牛一人犁耕法,这种方法却是西汉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目前,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出示的材料往往为一组,但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孤立地分析每则材料,而无法将所有材料联系起来进行整体思考。2003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试卷第36题要求“以世界眼光观察与理解”6幅图片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小论文。这一试题对材料的整体思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每则材料既有一个标题,又有一个说明,如第5则材料是“1972年周恩来与尼克松在宴会上”的照片,照片的说明文字是“跨越太平洋的碰杯”。该题的注意事项第2条明确提出“应突出一个主题,并涉及本题提供的所有材料”。因此,要想很好地回答这一问题,就应该对题示所有的6则材料的主题进行提炼,要从整体上考虑所有6则材料所反映的核心问题。

●只见表面,不见实质。

2002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28题要求从“秦砖汉瓦”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在题干中作了如下提示:“人们从商周青铜器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这段提示提醒考生,不仅应注意表面现象(即显性信息),如“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要深入思考善于发现表面现象背后的深层问题(即隐性信息),如“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遗憾的是学生却无法从秦砖汉瓦所显示出的文字看出中国文字的变化(由小篆向隶书的变化),无法从秦砖汉瓦中看出秦汉时期的建筑技术的进步。

●只见主体,不及其余。

在目前的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信息源中,既有文字又有图表和图片;既有材料正文还有一些辅助信息,如材料来源、材料提示语、图片和表格标题。在答题时,有的学生往往只注意材料正文而忽视其他信息源。如2003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28题,该题在题干中“观察下列关于唐代妇女的三彩陶俑照片”的字样对图片作了重要补充,它透露出以下信息:时间属唐代;主要对象是妇女,原素材唐三彩是彩陶且为陶俑(俑是古代的一种殉葬品,往往与当时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学生的回答来看,许多学生忽视了唐三彩为彩陶这一重要信息,没能得出当时的“陶瓷工艺具有较高水平”这样的结论。

2.提取信息不准确

●不能理解喻意。

1995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45题是一道值得借鉴的高考试题:“西方某学者说:‘美国没有童年,只有青壮年’。这一说法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解释你的回答。”在此,我们只能从其材料的喻意角度来分析该题,这里西方某学者所言并非本意,“美国没有童年”并不是说在美国没有小孩子,而是喻指美国历史没通常所说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美国“只有青壮年”则喻指的是美国一建国就确立了成熟的资本主义制度。此题如果不能理解其喻意,根本无法解答。在该题出现多年后,我将这一问题用于课堂练习,发现许多同学仍对此题颇感迷惘。

●不能排除无效信息。

在部分材料尤其是表格材料中,有的信息起到一种迷惑作用。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41题第2小题引用了4幅饼状图表,要求从中概括出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图表中的“其他”事实上就是起到干扰作用的无效信息。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机构,表中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6省占流出人口的59.3%,而其他28个省级行政机构合计流出人口才占40.7%,这足以说明流动人口以前述6省为主,而这6个省处于中国内地,相对东部沿海地区而言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至此结论已经可以得出。另一组图即“流动人口城乡结构”同样属无效信息,对解答该题不起决定性作用,因为这一组能提取的信息是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但选项中却没有类似的表述。

●不能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准确理解材料的真实意思。

在阅读历史材料时,囿于年龄和经验,学生往往忽视特定的历史条件,从而作出错误的判断。1992年全国高考历史卷中“人说惠王”一题就需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该题题干为“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天下妇女儿童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君大王更为臣也。’”然后问文中的“人”代表了哪个阶级的利益。这里的“人”对惠王说的这段话的真实意思是什么,是肯定商鞅变法还是否定商鞅变法呢?材料已经提供了一定的历史条件“孝公死,惠王代后”,即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已逝,新的秦王刚刚即位,在这种新旧交替的时候,“人”委婉地说商鞅已经对惠王构成威胁(“大王更为臣”),其真实意图是借惠王之手中止商鞅变法,由此可见此“人”代表的是商鞅变法触犯了其既得利益的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二、如何培养学生提高历史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

1.重视审题训练

在审题训练中,我强调审时间、审地点、审关键词句、审提示语、审材料来源、审问题(根据材料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时又可以反过来给考生以提示),这些都可以作为信息提取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如果我们将这些方法用之于信息提取能力的训练,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目前的一些重要考试对一些问题的关键词都采取加着重号(或加粗、或用不同字体表示)的方式,为考生避免犯审题的错误而发挥出真实水平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此举也养成了部分学生的依赖心理,他们认为考试中既然已经给了我们提示,就没有必要再多费心思。但是目前全国高考试卷中信息源尤其是非文字信息源的大量采用,着重号无法标注,这往往使得平时缺乏训练的考生手足无措。因此,平时训练中我们应该在语言和文字方面加强训练。文字训练时应该重点隐含,即对关键词不作标注。语言训练时教师可以故意用平淡的语气来叙说重点字词。正常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停顿、加重、放慢等语气来突出重点,但训练时则恰恰相反,各种可能突出重点的方法全部隐含,模拟考场上无人提示的情况。

3.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有策略 篇3

一、掌握写作技能,知道该怎样动手

(1)仔细审题,对题目所提供的信息,一定要认真分析,弄清楚该题目要表达什么,把提供的汉语提示多读几遍,理解它的要求,并将所规定的内容及要求重新进行组织,使它条理化,再以合适的语气,身份从适当的角度进行表达。

(2)明确内容,把握要点。高考书面表达有一个特点,即要求考生表达的内容,在题目中都以交代清楚,考生必须把握住全部要点,理清脉络。把要求的各个要点按顺序和层次一一列出。

(3)语言地道,表达恰当。书面表达不同于汉译英,它要求学生表达什么,学生就表达什么,比汉译英有较大的灵活性,要学会变通处理,变难为易。总之,要用自己最熟悉的句式来表达。

(4)书法规范,卷面整洁。书写整洁,干净,阅卷人看了舒服易得高分。

二、亲自实践,做好限时训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英语写作能力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一环紧扣一环地进行训练。训练时当场发题,限时交卷,促使学生瞬间接受信息,快速理解信息,迅速表达信息,提高实际应用和应试能力。这一步是关键,也是学生的难关。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白高考书面表达题既是将所规定的材料内容经整理后,展开思维,目的在于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英语知识准确地表达意思的能力。必须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牢牢记住以下口诀:“先读提示,弄清要点与格式;时态语态要当心,前后呼应要一致;句子结构和搭配,语言习惯莫违背;文章写好细检查,点滴小错别忽视。”学生明确目的并掌握要领后,要严格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训练的初级阶段,每次时间可放宽一点。随着学生写作能力增强,时间相应缩短,逐步做到30分钟内完成任务,决不能养成拖拉的坏习惯。

三、掌握各种体裁,文章格式

学生在进行短文写作训练时,教师应提供各种文体的范文,讲明各种文体的要求,掌握各种体裁文章格式。

(1)记叙文,是最普遍、最基本的一种文体。写作中应遵循以下几点。〈1〉交待要素,即人、时、地、事。〈2〉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叙述完整、具体。〈3〉要重点突出,目的明确。记叙文所记的都是过去发生的事,原则上通常用过去时态写。

(2)说明文、描写文,是英文常见的两种文体,以解说和描述为主要表达方式。

(3)日记,这是把自己当天生活中经历的有意义的事以及见闻或感受记录下来的书面形式。文体自由,通常用第一人称写。

(4)书信,一般分为私人信函和正式信函。英文书信从信封到正文,其格式与汉语有许多不同。

(5)通知和便条,一般至少有口头通知、书面通知两种形式,至少包括3项内容:1、时间,2地点,3、活动内容;便条一般有留言条,请假条。特点是:格式简单,开门见山,三言两语。

每次发完材料,教师可与学生同时撰写短文。规定时间一到,学生立即停笔,听教师读范文。教师的范文不僅要在格式、内容要点、语法修辞与语言习惯上给学生树立样板,而且要考虑到英语的多种表达方法。学生在经过一阵紧张的思维与写作之后,及时听到一篇比较规范的答卷,比较一下自己的作业,可初步衡量出自己的答题的准确度,找出差距,及时查出作业中的毛病。

四、仔细检查,认真修改

完成短文以后,要求学生认真检查,也可以同桌交换检查;如果需要上交,检查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体裁、格式是否恰当,写信不能写成通知,;要点是否有遗漏;时态,语态,主谓是否一致;单复数是否有错;每个句子成分是否完整;单词拼写是否有错;总的字数是否合乎要求等等,做到准确无误。若有争议的问题,可当场请教老师。学生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心里总是挺高兴的。他们的写作兴趣自然就会提高。

五、及时讲评

抓好习作讲评课,及时反馈信息,是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为此我对自己提出了以下要求:

1、如在时间紧的情况下,可抽查部分学生的作文评阅,重点抽查中下水平的学生的作文,采用当面批改的形式,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批阅过程中,认真记录习作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错误,为讲评课作材料准备。

3、将一些写得较好的错误较少的习作张贴出来,或讲评时读给全班学生听,给予鼓励。

4、备好、上好讲评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次习作中能有所获。

总之,英语书面表达的训练是综合能力的训练之一,是对学生所学语言知识的运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因此要指导学生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有方法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去做,一定会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重视阅读策略,提高阅读能力 篇4

一、对阅读策略的概念的理解

阅读策略, 即灵活有效的阅读方法。Malley和Chamot根据认知学习理论将学习策略分成三种类型:元认知策略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认知策略 (cognitive strategies) 和社会情感策略 (social-affective strategies) 。元认知是对自我认知的认知和调控。元认识策略包括制订计划、自我评估、自我调整。认知策略直接作用于输入的信息, 阅读的认知策略包括学习者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转换、综合、重述、推断、组织以及借助上下文理解内容的策略。社会情感策略, 是指学习者如何管理学习的目标、态度、方式及如何克服焦虑、自卑等情绪。

二、阅读策略的训练及应用

阅读策略训练可分为自我监控策略训练、阅读训练和自我调节策略训练三类。

(一) 自我监控策略的训练。

1.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阅读活动中, 学习者可通过测验, 来明确自己阅读能力的相关方面:认知技能;词汇、语法、语篇或文化背景知识;分析、综合、评价和监控阅读。

2.制定明确的阶段性学习目标。制定学习目标与学习动机有着密切的联系, 包括学生是喜欢在互动中学习, 还是为考试而学, 或者有了解目标语文化的意愿。学生可通过教师评估, 学生互评、自评, 设定阶段性的学习目标, 逐步学会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阅读策略。同时, 要制订课外阅读计划, 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字以上。

3.指导学生阅读不同的文章, 题材要广泛, 包括科普、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体裁要多样, 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等, 以提高学生的语篇能力和文体欣赏能力。

此外, 学生要经常性检查、反思自己运用策略的效果, 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阅读策略。

(二) 阅读训练及操作模式。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应建立一种协作关系, 教师必须参与策略的指导、内容的推荐、结果的评估。常用的阅读策略包括:1.词汇输入策略:掌握尽可能多的单词的发音、拼写、搭配和构词法, 以克服阅读中出现的词汇障碍。2.语法输入策略:通过学习语法解决语言结构方面的问题。3.翻译策略:在用目标语无法直接加工含义时, 借助译成母语的方式间接理解。4.查字典策略:边阅读边查字典。5.逐词阅读策略:对语篇中锁定的目标信息部位进行研读。6.反复阅读策略:在阅读后对选择的重点、难点反复进行阅读。7.语法分析策略:在遇到长句、难句时求助于语法分析。8.补偿策略:利用常识、逻辑和零散的已知信息想象和预测结果, 以弥补信息缺损。9.逻辑梳理策略:根据已知细节整理上下文逻辑。10.判断策略:根据已提供的信息线索或语篇轨迹, 对深层含义进行判断、推理、引申或下结论。11.选择注意策略:有选择地关注关键词句和信息。12.猜测策略:利用语篇环境猜测生词、难句和生疏信息。13.上下文策略:将语篇视为连贯的、有逻辑的整体, 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加工处理信息。14.广泛阅读策略:大量利用真实语境所涵盖的一切媒体 (如书籍、报纸、杂志、网络文本等) 。

通过这些阅读策略的训练, 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一些训练题, 一并归纳如下:

1.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的能力。

What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e story?

The main idea of the first paragraph is____.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is passage about?

The story mainly suggests that____.

2.逻辑关系的理解能力。

(1) Many visitors come to the writer’s city to____.

(2) Some shops can be built Donfeng Square so that they may____.

(3) Air pollution is the most serious kind of pollution because____.

3.依据短文内容和考生应有的常识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1) We can guess the writer of the letter may be a____.

(2) Form the story we can guess____.

4.考查推断作者意图和态度的能力。

(1) How did the writer feel at Vienna station?

(2) The writer writes this text to____.

(三) 自我调节策略的训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可要求学生自我调节阅读速度, 自行解决各种差异的问题, 促进认知及思维的发展。同时, 教师还应对他们进行情感、情绪调节的指导, 利用阅读策略取得的成绩, 鼓舞学生的热情;通过对语言内容的理解, 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心理暗示, 加强学习的信心, 帮助学生发展思维的同时, 学会管理调节情绪。

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 篇5

临沧市临翔区南屏小学 何祝然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其中计算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单看各册的教材目录就可以明了,并且在教学评价中,计算的比重也是显而易见的,单是一张数学试卷,从简单的分值来看,100分的试卷中计算就占了40分,还不包括综合运用中的计算。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一直是我数学教学中的困惑。对此我们通过此课题的实践研究,克服计算教学的一些弊端,使我们的计算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喜欢上计算课,做计算题,通过的不断尝试,我找到提高学生计算准确率的一些捷径,有以下肤浅的认识:

一、课堂上加强学生对算法和算理的掌握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课标》明确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如果首次感知不准确,那么造成的不良后果在短期内是难以清除的。因此,我们在进行计算的新授课时,对算法和算理的教学必须是准确的。算理探究和算法掌握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算法是解决“怎么算”的问题,即计算法则。算理是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比如学习“连除的简便运算”时,我们不仅仅是让学生通过对一组数据的观察对比,总结出方法是20÷5÷2=20÷(5×2),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两个数的积。“为什么可以这样?”我们利用多媒体演示了平均分的过程,让

算法:(1)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出来的;(2)把7放在心里,然后再数6,得到13;(3)把6分成3和3,7+3=10,10+3=13;(4)7分成5和2,6分成5和1,5+5=10,2+1=3,10+3=13;(5)把7看作10,10+6=16,16-3=13等等。,面对这么多的算法,如果老师不及时与学生一起选择最优的算法,那么,有的学生会模糊,不知该用哪种方法好,有的学生会用他们自己想到的较复杂的方法。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找出最简单最优的方法,为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打下基础。

四、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计算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思维的发展,能提高计算效率;而计算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小学计算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计算试题进行观察、思考、判断、决定能否简便计算,怎样简算。合乎逻辑的进行分析、推理,尽快找到计算的捷径,以保证计算的正确、速度,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计算效率。比如54×99,有人是采用笔算方法,有人会利用简算这样想:100个54减去1个54,相比较而言,第二种方法直接能口算出来,用时较短。

通过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应用新颖、灵活的解题方法,开拓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从而有效提高计算效率与计算能力。

五、加强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

一节课来分析,让学生学会自己观察与分析错题,找出错误的原因,针对这种错误,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今后在计算时,要注意哪些地方。改错题的形式也要多样化,可采取小医生找病因的比赛形式,也可以是看哪位小老师最认真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取知识,巩固自身的计算技能。

有相当大的比重,单看各册的教材目录就可以明了;并且在教学评价中,计算的比重也是显而易见的,单是一张数学试卷,从简单的分值来看,100分的试卷中计算就占了40分,还不包括综合运用中的计算。对此我们想通过此课题的实践研究,克服计算教学的一些弊端,使我们的计算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喜欢上计算课,做计算题。

三、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分析影响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各种因素,认真研究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努力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口算、心算、估算和笔算能力,实现算法的多样化与优化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慢慢喜欢数学,对计算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灵活使用文献资料法、调查分析法、实验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以确保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五、课题研究对象:二(2)班学生、四(1)班学生

六、课题研究内容:

①、造成学生数学计算的速度慢和计算正确率低的原因。

②、寻找能够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突破口和教学训练方法等策略。

七、课题研究过程:

(一)调查研究,分析错因。

甚至桌面到处打草稿。粗心大意,不细想就计算。

(二)探索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1)课堂上加强学生对算法和算理的掌握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课标》明确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如果首次感知不准确,那么造成的不良后果在短期内是难以清除的。因此,我们在进行计算的新授课时,对算法和算理的教学必须是准确的。算理探究和算法掌握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算法是解决“怎么算”的问题,即计算法则。算理是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比如学习“连除的简便运算”时,我们不仅仅是让学生通过对一组数据的观察对比,总结出方法是20÷5÷2=20÷(5×2),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两个数的积。“为什么可以这样?”我们利用多媒体演示了平均分的过程,让学生很直观的看出二者最终平均分的份数相同,这样从除法的意义出发解决“为什么可以这样算”的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算法。

(2)加强口算训练,为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奠定基础

口算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基本技能。在四则运算中,最常用的是口算和笔算,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技能的形成直接受到口算准确度和熟练度的制约。因此,要加强口算的教学和训练,切实打牢计算基础。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务必让学生熟练计算,表内乘法更应该熟背于心,这是小学阶段计算的基础的知识。到中高年级还要让

计算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思维的发展,能提高计算效率;而计算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小学计算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计算试题进行观察、思考、判断、决定能否简便计算,怎样简算。合乎逻辑的进行分析、推理,尽快找到计算的捷径,以保证计算的正确、速度,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计算效率。比如54×99,有人是采用笔算方法,有人会利用简算这样想:100个54减去1个54,相比较而言,第二种方法直接能口算出来,用时较短。

通过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应用新颖、灵活的解题方法,开拓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从而有效提高计算效率与计算能力。(5)加强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水平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1、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时要求做到一看、二画、三想、四算、五查。一看就是看清题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二画就是在试题上标出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三想就是想什么地方可用口算,什么地方要用笔算,是否可用简便计算等;四算就是认真动笔记算;五查就是认真检查。

2、培养认真演练的习惯。在四则运算中,要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碰到数字大、步骤多的计算试题时,要做到不急、不燥、冷静思考、耐心计算。即便是简单的计算题也要慎重,切勿草率行事。

1相互切磋和教研活动的评课等,促使教师观念吐故纳新。实验期都围绕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主题进行研讨,在实验中不断总结,我们都认识到: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动机为核心的学习习惯培养,有利于学生终生。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

(2)学生的计算能力在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错题在逐渐减少,数学成绩也相应提高。四年级上学期的一次笔算测试,规定时间内完成12道笔算题。满分120分的有9人,110分的有13人,100分的有9人,90分的有4人,80分有1人,80分以下有10人。在四年级下学期四月份再次进行测试,成绩为:120分有22人,110分有9人,90分有4人,80分1人,80分以下有6人。

九、困惑与思考

1.如何正确把握算法多样和最优化的衔接点

提倡算法多样化的主旨是为了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与思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高水平的数学思维。算法优化是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为了提高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从而达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提出来的。但是,我从众多的案例中和研讨课堂中发现课堂教学中往往以下问题:一是为了多样化而多样化,二是不能正确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即只重视多样化,而不注重算法优化。如何正确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还是我今后应该继续研究的一个课题。

2.进一步认识口算和估算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提高语文写作能力的策略 篇6

一、增加素材积累

俗话说,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现在的小学生从根本上来说,已经被动地脱离了鲜活的生活,缺乏足够的生活体验,所以一到写作文时就会感觉脑袋里空荡荡的,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叙述,没有什么景物可以描写,没有什么情感可以表达,他们最为缺乏的是写作文的素材。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素材积累的方法。

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每天都会经历大大小小不同的事件,选取其中能够触动自己情感乃至灵魂的事情认真去回想、感悟,把这些点滴的生活片断及时地整理记录下来,坚持这样的观察积累,长此以往,学生写作时就不会再找不到可写之事、可描之人。而且,这样的观察和积累,在潜移默化中还会丰富学生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使他们变成情感丰富且懂得感恩的人。

其次,要引导学生善于从书本中积累,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书籍是人类的老师,小学生虽然阅读量并不大,可教师若能培养孩子养成课外阅读并摘抄记录的习惯,那将会大大增加他们的生活体验及情感触动,同时通过摘抄优美的词句也能提高学生对文学美的感悟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只要是他们自己觉得思想深刻、艺术性强的句子文段都可以摘录下来。写作讲求“厚积而薄发”,没有大量的文学积累,学生很难在有效的时间内写出满意的作文,所以,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扩大阅读容量,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也是事半功倍的。

二、加强模仿借鉴

学生通过大量的积累掌握写作素材是写出好作文的基础。小学作文训练,主要是从模仿和借鉴起步,进而提高写作能力的。所谓模仿,就是仿照别人的文章去写,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写作训练。所谓借鉴,就是在模仿中,摸索总结写作规律和方法,使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写起作文来不再觉得有障碍。学生善于模仿与借鉴优秀文章,对于提高学生作文质量将起到很好的效果。实际上,模仿、借鉴原本就是传统写作训练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提高作文质量行之有效的方法。课文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优秀范文,不少课外阅读材料也可供模仿、借鉴,而学生们大量课外阅读和积累就是学生们写好作文的基石。

模仿也是一种借鉴。学生写作的时候模仿名家名篇的立意布局、结构手法等,首先降低了写作的难度。比如四年级上册《珍珠鸟》一文中有对鸟儿外形特点的传神描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模仿这种写法,仔细观察一种鸟,学写鸟儿的外形特点。这种练习也可以给学生读一些人物对话写得很精彩的小故事,指导学生模仿写人物对话的片段,还可以指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进行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练习,不断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三、坚持课外锤炼

写作从课堂走出课外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一步,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课外练笔。课外练笔是课堂作文的有效补充。课外练笔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多写随笔,包括写日记、周记、读后感等,它能变枯燥为活泼,变理性认知为感性体验。写随笔不受什么条条框框的限制,看到什么就如实地写什么,有了生命的活力,学生才会有表达和创造的欲望与动力,才会熟练地掌握写作技巧。

课外练笔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表达真实的情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灵世界,学生可以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味地在课外练笔中表现出来,写自己的感悟和实实在在的心理体验,这样不仅自己的作文水平能得到快速提升,而且还可以陶冶心灵,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

2.要充实练笔的内容。课外练笔要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要力求写出自己眼睛里的世界和跃动着的童心。

3.要选择多样的练笔形式。自己的意思自己最清楚,如何表达,自己最有选择权。学生练笔的体裁要不拘一格,可以选择童话、广告词、导游词、儿童诗、记叙文等体裁,自由展示自己的个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大多数人视为重点与难点的作文教学中,教师犹如一个组织游客游览参观的向导,引导得恰到好处,则会锦上添花,让学生在写作中有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之感,学生的写作水平才会得到逐步提高。◆(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县白鹭中心小学)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篇7

一、激发阅读兴趣, 引导课外阅读

阅读能力是学生的首要能力, 努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课外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帮助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是语文教学走向成功的主要途径。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能够使课外阅读不再流于形式, 使学生读一本书就有一本书的收获。教师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看电视的特点, 引导学生读一些已经拍成电视剧或者动画片的书籍包括《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中华成语故事》等,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关注读物推荐, 注重方法指导

教师在教学时, 要根据课文内容、作者简介、体裁、单元训练点和学生的学习动态等, 引进大量的补充材料, 让优美的文章浸润学生的心田, 陶冶学生的情操,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 配合教材, 推荐读物。

教师要及时为学生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书籍, 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原貌、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等, 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理解课文。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推荐同一作者的其他文章, 与文本相同题材或相同写作方法的文章, 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帮助学生课内得法, 受益课外, 最终达到迁移阅读的目的。

2. 授之以渔, 指导方法。

(1) 精读。个别名篇、名段和自己喜欢的读物要细读, 反复读, 甚至熟读成诵。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让学生在阅读时做到口到、眼到、心到和手到,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 速读。速读可以培养学生快速抓捕信息的能力, 教师可以训练学生使用标题速读法, 快速地浏览篇幅较长的文章, 把握文章大意;使用直入主题的提问法, 通过讨论交流来把握文章的重点;对以句子为单位的整篇文章, 则可以采用扫读法了解段落大意。 (3) 针对文体, 选择阅读方法。阅读童话故事重在抓住情节;阅读人物传记关键是理解人物的形象;阅读诗词则要紧扣关键词领悟意境;阅读说明文要明确事物的特点等。

3. 定期检查, 批阅成果。

教师为学生推荐合理的读物, 传授一定的阅读方法后, 还要对学生的阅读成果给予批阅。教师定期地批阅学生的阅读成果, 一方面能监督学生将良好的阅读习惯长久地持续下去, 另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并在正面的评价中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4. 展示美文, 加强巩固。

教师可以利用早读课来展示学生积累的美文片断, 包括文段、文句、诗词、格言警句和名人轶事等。一方面能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另一方面也能加强课内外阅读的积累, 为习作积累素材, 内化习作语言。

三、开展读书活动, 强化阅读效果

学生的阅读行为需要教师、家长、同学的认可和赞同, 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因此, 笔者开展了一些有趣的读书竞赛活动, 激发学生的阅读信心和热情, 检查学生的阅读成果。

1. 班级读书会。

每周举行班级读书交流会, 既可以确定读书主题, 又可以广泛地自由交流。读书交流会的内容可以是推荐读物、推荐美文、谈读书收获、说读书方法和介绍新书信息等等。

2. 评定读书笔记。

通过评定读书笔记来评选最佳“读书卡”和“优秀小读者”等, 以此来给予学生鼓励和奖励, 完善和落实课外阅读的全面评估。

3. 举办各种读书竞赛。

读书竞赛包括主题知识大赛、古诗吟诵、美文诵读、格言比拼、对联攻关、读书手抄报、家庭读书论坛及评选学习型家庭等等。

总之, 教师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提高学生合理地选择课外读物的能力, 拓展学生的视野, 活跃学生的思维, 陶冶学生的情操, 使学生成为快乐、幸福和健康的读书人。

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策略 篇8

一、把常见词汇用高级词汇代替

很多人一看到“高级词汇”这四个字就觉得有很大的压力, 自己根本不认识任何高级词汇, 更不用说把这些运用到写作中, 高级词汇一定需要自己平时比别的同学多出好几倍的时间来积累和背诵, 得不偿失, 所以一看到这一点很多学生都想放弃提高自己英语写作能力的策略这种想法, 我们这里所说的高级词汇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可以把高考的高级词汇用得滚瓜烂熟, 而是要他们从平时做题的文章中摘录背诵, 在做英语作业时, 我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不认识的单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查出来之后就会发现它跟我们以前常见的一些单词意思一样, 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需要用到那些常见的单词的时候拿这些不常见的来代替, 就会让自己的英语作文增色不少。比如, 我们在写作时要用到传输、传送这个单词, 大部分学生都只会用send, 而我们在积累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用deliver这个词汇来代替send, 这样一来就会让自己的英语作文比别的同学升了一个档次, 这样就能够有效提高自己的英语写作能力。这种方法是很简单也很有效的, 不需要学生在高级词汇的搜集和整理上花费太大的功夫, 学生只要在课下利用几分钟的时间把这些单词从课本或者是习题上摘抄下来,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写作时运用这些单词, 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增加词汇量, 在做英语阅读时就能够轻松应对, 英语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很多。这种方法对于英语基础好和不好的学生都适用, 因为都是从最基础的单词背诵和积累开始, 大家都在同一个水平上, 这也能让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信心大大提高, 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水到渠成的事。除此之外, 我们在写作时还要避免单词的重复应用, 写作时我们有时会用到一些排比句, 这时我们应避免多次使用同一个单词, 可以用意思相近的词代替, 这样可以让教师在阅读时感受到自己的词汇量很大, 不会觉得文章平淡无奇。

二、尽可能多地运用高级句型

这种方法对于一些稍微有英语基础的人就可以用得很好, 我们都看过英语的范文, 他们不是有多少我们不认识的单词, 而是用的句型和我们用的不一样, 我们在写作时一直是用十分平淡的写法, 不管是什么事都习惯用陈述句, 在进行了第一步之后, 我们可以开始尝试用一些高级句型, 比如强调句、祈使句、倒装句或者从句等, 现在说起来可能会觉得这是很难实现的一个目标, 其实我们不需要把这些句型看得太过严肃, 写作时只要随便用“It is said that”或者“It do...”就可以让自己的文章一波三折, 让人有继续阅读的兴趣, 在写人物、时间、地点时适当加入一些“who、when和where”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只要学生对这些句型有一些最基本的认识就可以达到我们的要求。教师在看学生的作文时, 评分标准之一就是句型的运用, 很多学生对这些句子并不陌生, 但是在写作时总会忽略这些句型的运用, 这会让他们白白丢掉很多分数, 只要在写作时建立这种意识, 他们的写作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总之, 英语的学习和写作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和语文写作一样, 都需要学生多阅读、多积累, 从一些范文中找出别人的优点并加以模仿, 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和语文写作不同的是, 它比语文写作简单很多, 要求不是很多, 学生用最简单的方法就能够得到不错的分数, 只要有心, 通过以上两种方法, 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就会得到进步。在英语写作中, 一定要掌握写作技巧和方法, 要善于运用不同的写作技巧, 从而让英语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摘要:在我们的学习中, 大部分人重视的是语文的写作, 因为语文中写作占的比重很大, 而人们在学习英语时, 更注重语法和单词的背诵, 对于英语写作不太看重, 一方面是由于它的分值小, 只有二十五分, 而学生大部分人都在十七分左右徘徊, 所以都认为英语写作不用太重视, 但是不得不说在我们如今的生活中, 英语不仅要会做还要会写, 这是对英语的基本运用, 很多学生对于单词只停留在认识的阶段, 还不会写, 所以在写作上有很大的困难, 也不愿意为此付出太大的努力。主要讲述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英语,写作能力,提高策略

参考文献

[1]徐桂芬, 张一山.浅谈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策略[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电子刊) , 2014 (9) :52.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策略 篇9

一、激发写作欲望

作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是让学生爱上作文课,爱写作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是关键。第一,分层教学,根据学生学业水平的不同给出不同的题目进行写作训练。题目的选择由易到难,“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语文课程标准》)这样切合实际,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写出自己的水平,认同自己,产生自信心。第二,激励与表扬,人最大的渴望是得到别人的欣赏,不论成人抑或是孩子,所以,在作文写作的指导与讲评中,如果教师多鼓励、多欣赏学生的优点,无疑更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进而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每次作文的讲评,学生最渴望老师能夸奖自己的文章,作文本一拿到手总先看的是老师的评语和分数,因为他们都期待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表扬。那么教师可以在评语上下些功夫,多写赏识性、肯定性、富有激励性和人文关怀的评语,尽量发现其文的亮点、闪光点,而不要用训斥或生硬的语言,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对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思想行为等问题也要及时引导。自信心有了,就会越写越主动,有了写作的欲望,才能将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真切地表达出来,才能进行创造性的表述。

二、寻找源头活水

第一,多读书。阅读是积累的基础,积累的东西愈多,写起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课外知识丰富多彩,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学校图书积累材料。但农村的学生可阅读的书籍毕竟有限,加之交通不便,无法看到报刊杂志,而课本无疑是最亲近最廉价的资料了。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实际,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选材方法,积累写作素材。并且通过阅读,学生开拓了视野,陶冶了情操。

第二,观察。新课标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文学作品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我们所写的文章内容也是来源于生活的。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流,文章犹如溪水,泉流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教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关注生活,留心身边的人、事、物、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为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这些都说明观察是积累材料的捷径。

第三,勤写日记。写日记是一种练笔的好方法,可以让学生敞开心扉,自由表达,书写真情,将日记作为日后写作的题材。但很多学生写上几天就不写了,也有为应付老师检查,一次写几篇的。所以教师要勤检查,多鼓励,让学生乐写,认真写。

三、培养写作技能技巧

在平常的作文写作与讲评中,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循序渐进,精讲精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包括审题的能力,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语言运用的能力,构思立意的能力。另外,《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当然,这些能力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还要融入平常的语文教学之中。

四、修改

讲究教学策略提高解题能力 篇10

一、归 类 数 学 知 识 ,构 建 数 学 知 识 网络

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知识点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数学知识体系中还有知识盲点,知识的联系就会中断,思维就会受阻。学生平时学习数学知识往往想不到归类整理,零散的知识点没有形成网络,所以他们不会全面思考问题。因此,在进行数学习题教学时,引导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网络是首要任务。那么,如何构建数学知识网络呢?小学数学可以归类成计算、应用题和几何计算三大块内容,每一块内容又有很多小知识点。要将数学知识毫无遗漏地归藏入库,最简便可行的方法是利用教材目录进行宏观分类。例如,几何里面把所有的小学数学教材搜集在一起,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年级所学的不同内容:射线、直线、线段、圆、三角形、四边形等内容,四边形又分任意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内容。故而可以将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周长以面积放在一起串讲。又如,将圆锥、圆台、圆柱放在一起观察,弄清图形变化情况,学生能直观地观察图形异同,进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这样,在理解中不断深化、内化、强化、活化数学知识,为学生正确解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习题教学中,拓展学生解题思路

大多数教师有个认识误区,觉得只要把题解出来就可以了,不注重习题思路解析,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所以,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至关重要。笔者是这样做的:要让学生将习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数弄清楚,之后再引导他们分析已知条件和未知数的内在联系,这样就很容易给学生讲清思路。除此之外,还要总结这类问题的常用方法,看看问题陷阱在哪里,问题是否还可以演变,能演变出哪些数学问题,问题变了又如何解答,这些数学问题的结论能否作为公式、定理来运用,这些数学问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还有哪些知识点没有在问题中出现。这样长期进行训练,学生遇到数学问题时便会思路清晰,不再感到茫然了。

三、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思考,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进而影响解题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有的学生常常将题目中的两个数据随意连接,而忽视其逻辑意义。为了排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解题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常运用的训练方法有“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四、自编数学试题的训练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充分地发挥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整合数学知识,根据教材重、难点自编数学试题。开始可以这样做:要求学生根据教材的知识点选择数学题,但选题要全面覆盖所学的知识点。再根据试题含金量进行最终选择,拼凑数学试卷,当然还必须要求学生把答案做出来。教师根据占分比重是否恰当,重难点是否突出,难易程度来评分来筛选组合数学考试试卷,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总之,小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工作。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真正让学生做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学习中感受生活”。

“提高教学能力”的策略之一 篇11

关键词:教学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7-0161-01

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地把教学中合作理念与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潜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最大化地体现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的第一环节中:做到理念理解到位,目的明确,要求具体,重点突出。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中存在不足:自己教学习惯的做法代替了原设计的教学环节,教学设计的合作理念目的不明确,要求随意,重点不突出;学生反馈学习成果时,指名学生发言,还是用理想的学生发言代替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结果,学生讨论的形式是民主的、合作的,但反馈的是个人的。教师的主观意识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生成的好奇感、新知识及碰撞出的智慧火花一并被抹杀了。

青年教师能把这个环节设计理念(合作学习)与教学实施不一致地方反思到位,这是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一个突破。

这样的反思使学习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知道教学理念,不但有教学设计,也有具体操作要求、方法和达到的效果;反思不断把自己引入教学深层次研究;反思在教学过程的点滴不满意中进行,反思意识不断增强,方法不断改进,使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不断发展。

教研员指导青年教师反思的关键是研究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佳应用;指导和帮助教师解决在应用理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研究指导教师制定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服务和满足教师在教学中各种需求。

针对本节教学片段所需的反思内容:①教学顺序,包括环节设计、环节目标、使用材料、呈现方式与环节评价。②教学组织,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策略。③总体评价,教学特色、教学效果、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案。

教师有意识、有重点地进行教学反思,从突破课堂教学中微观问题开始,反复、持久地研究下去,可以逐步增强自己的反思意识,从而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

具体操作:①教师把自己实践过程的行为与思考、决策、设计的过程作为反思时的对象。②教师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听课者、研究者、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设计过程,理想的预案过程和实际教学效果中落差在哪里?

先从教学理念、目标、行为、方法和效果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再从第一个层面对合作学习的理念、要求、方法与效果逐个环节与教学活动前决策的教学理念、目标、效果进行反思,发现哪些是理想的,哪些没有达到预定的要求,哪些深层次的是自己事先领会不到的,这样的反思会使自己逐步意识到主体作用和责任,认识到自己学习与实践的距离,渐渐地找到自己教学中希望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会使主体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反复进行,会使自己的教学观念得到转变,专业得到发展。

[个 案]教师上完区级数学研究课《观察物体》后,笔者与教者交流的内容如下:(本案例主要帮助教师整体反思教学过程)

笔者:课上完了,你的感觉怎样?

教者:这节课我上得很认真、挺投入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教学活动上。

笔者:我和你的感觉一样,我听课注意力一直集中在你的教学活动上。这样的效果你是怎样产生的?

教者:第一次我按照课标和教学要求,认真设计了教案,我自己认为比较理想,但试讲后感到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差太远,自我分析原因是教学方案设计考虑到教师本人的太多,根本没有分析透学生。于是,对教案的不足地方进行了修改。

当第二次试讲时,对原教案理想的变成学生能接受的,每个环节设计目的、要求及方法清楚明白,但学生不感兴趣(因学生不是本班的,可能是预习不到位)。对问题反思,虽然不是本班学生,但我也从主观去思考,去重新设计。设计研究的重点内容是:①如何利用课件演示,突破重难点;②充分利用小班的优势,变换学生的座位,多角度观察物体;③观察的方法多样化;④利用评价功能,调动学生在各个环节中的学习兴趣;⑤过渡语突出儿童的趣味性。

笔者:本节课上完后,你对自己课堂评价是什么?(引导教师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自我评价调动教师关注自己教学行为的积极性。)

教者:本节课我感到:①有趣。(如学生能主动学习)。②师生状态好,学生的回答语言生动,每个学习环节都是学生自然进入的。③每个教学环节比设计的发挥好,教学过程中有新的东西生成。(在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上,可以看出教师已经能够从学生学的角度评价教师的教,体现教是为了学服务的新理念,这应该说是教师深入思考之后的进步。)

笔者:是,听课的教师也是这样评价的。你认为这样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听课者的认同给教师以适度的激励,继续引导教师深入反思产生结果的原因。)

教者: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多次与教研员备课,得到了多方面的指导,对教材有了一定的理解;经过多次试讲,以及同行的帮助和反复修改,自己有了驾驭教材的能力和信心;再经过向书本、他人的学习,自己对教学理念在实践中应用有了悟性;对上本节研究课自己早有知识和精神准备,目的性强,上课时精神状态好,与学生相互配合好;设计的教学预案和实施中发生矛盾时,如何处理?原因是什么?找到问题再寻求改进方法,这时要充分利用教学的各种资源,帮助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过程,由自己生成,是别人所无法代替的。

“sharpens the Teaching Faculty” of Strategies

Yuan Lifeng

Astract: At present the curriculum reform activated the young teacher teaching thought that the classroom has paid great attention “the new idea, new form, new design, new behavior”, this was encouraging, but young teacher in studied and in the teaching, if only pursued “the shape” the thing, did not study “the nature” the content, seriously will restrict the young teacher teaching faculty the enhancement.

浅析地理读图能力提高策略 篇12

1. 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目前, 我国地理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弱, 这主要与“填鸭式”或“听—记—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有关。在知识学习的过程和结论两种形态中, 传统教学主要注重若干个结论学习, 而现代教学则更注重过程的学习, 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 我们当然是希望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好, 但我们更希望学生懂得如何去学习, 这就告诉我们“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因此, 在地理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才是学生学好地理、真正“会学”地理的关键。

2. 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

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 它能够以图表的形式帮助学生更直观、高效的理解课文内容, 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和成因。比如在讲授《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中的“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自东向西减少”内容时, 仅依靠教材对此的阐述, 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要想完全理解这一知识点, 可先让学生阅读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17页的“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图, 据图可知:该地区植被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之后让学生阅读“中国降水分布图”, 并尝试描述出我国西北降水量与西北的植被景观有什么关系。那么, 西北地区的降水怎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只要我们把“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展现给学生, 答案就一目了然了。这是因为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随距海洋渐远, 其年降水量也在逐渐减少。因此, 水是我国西北地区农牧业的生命线。由上述教学案例可知:地图有助于阐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特征及成因, 在教学中只要正确运用地图引领学生学习, 必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命题“指挥棒”的引领。

就最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 几乎达到题题有图的局面, 且采用书中原图的较少, 越来越多的新图出现在卷面上。以图考图、以文考图、以图代文的考题, 从不同侧面, 以不同形式考查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真所谓是无图不成题、无题不带图。这也就对学生的读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的辨别不同比例尺的地图, 例如知道各大洲的轮廓, 并能在地图上迅速的辨别甚至绘出各大洲;二是熟练运用各种等值线图、剖面图和各种统计资料图等, 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有了这根“高考指挥棒”的指引, 教学中也就不得不加强对各种图、表的训练。

二、教学中致使读图能力弱的原因

1. 教学环境有限、方法陈旧。

首先, 在地理教学中, 由于缺少专题挂图, 且部分挂图因图幅所限, 致使很多学生离挂图稍远就看不太清。课堂上, 老师在讲台上带领学生读图、分析图, 学生只能在下面揣摩。其次, 在传统地理教学中, 由于教师教学方法陈旧、独自操控着整个教学过程, 致使很多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 只能被动的紧跟老师的思路走, 不会跟或跟不上的学生就会掉下队来, 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最终会演变为“学困生”。

2. 教学内容与生活脱离。

地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只有让生活走进地理教学, 让地理理论在走向生活中展现出来, 才能唤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才能符合“贴近学生的生活, 对学生的生活有用, 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用”的新教学理念。就拿“工业区位选择”来说, 课堂上假设让学生自己当老板去选择自己的工业区位, 学生都会纷纷说出自己对区位的大致要求, 细听可以发现学生们所说的区位条件和我们教材上的基本相同, 然后教师再加以归纳即可, 这样做肯定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让学生愿意学习地理、分析地图。

3. 对地图重视不够。

通过问卷调查、与学生谈话等方式, 发现部分同学对地图不够重视, 对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没有清醒地认识到, 总以为考前背背书就行了, 不注重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在实际学习中对读图、用图甚感困惑, 缺少读图意识, 没有用图习惯, 这严重违反了地理教学的规律。也有部分同学虽然了解了地图的重要性, 但因基础知识欠缺, 使他们对地图“一知半解”, 连最基本、最起码的地理轮廓图都不知道从哪里着手, 面对地图只能一脸茫然, 更不用说分析地图、运用地图这种高层次的要求了。

三、读图能力提高的途径

1. 培养读图兴趣, 让读图成为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授课中, 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拿出来让学生感知, 与学生共同探讨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分布的地区, 学生听起来会津津有味, 日积月累学生便对地图有了感性认识, 不但知道了地区的地理位置, 还意识到我们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学生有了读图的兴趣, 让读图成为一种习惯便成为可能, 为了培养这种习惯, 我在教室内张贴了世界政区图和中国政区图, 课余时间, 学生有意无意就会看一看, 这对地理学习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 提供读图方法, 加强指导。

在教学中, 发现很多学生看不懂地图, 面对地图一筹莫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上课时要多用图, 同时也要求学生要勤用图, 切实做到心中有图, 以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 使学生在多次用图过程中自己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读图方法和技巧。对一些高考中经常会出现的图, 如经纬网、各种等值线图、地形剖面等, 还要进行特殊的训练, 并加强对此类图的阅读指导, 引导学生在读图时注意事物的内在联系, 从中找出规律所在, 以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

3. 温故知新, 及时总结。

由于人的学习不可能过目不忘, 大部分人不可能做到学过一次就能终身不忘, 这就需要学生经常看图、练图, 对于考试大纲中列出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做题中的易错点, 应进行针对性的专项练习, 把学生容易出错或看不懂的图形再拿出来进行专项总结, 告诉学生阅读这些图形的方法和技巧,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个人的具体情况, 在考试前再把一些自己不会的专题图拿出来反复认识、及时总结, 以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这样的学习才能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元化展示地图。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 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 课堂上仅用两张单一的地理挂图上课, 就显得比较枯燥、乏味了。在日益网络化的今天, 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制作课件进行教学, 将等值线图、地形剖面图、太阳光照图等以课件的形式直观、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 图、文、声并茂, 不仅学生的兴趣提高了, 而且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得到的明显得提升。

摘要:地图是地理学习的一项必要工具, 其地位在地理教学中十分突出。因此, 作为新时代下的中学生必须要提高自己的读图能力, 本文对中学生地理读图能力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几点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尝试性措施。

关键词:中学地理,地理教学,读图能力,第二语言

参考文献

[1]文国峰.提升中学生读图技能之我见[J].中国教育论坛, 2007, (5) .

[2]何克抗.多媒体教育应用的重大意义[J].当代教育理论研究, 2009, (9) .

上一篇:写的能力下一篇:遗产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