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竞争能力

2024-07-25

提高竞争能力(精选12篇)

提高竞争能力 篇1

多年来, 我国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和取得的巨大成绩令世界各国震惊。中国的建筑业早在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就已经向世界开放了, 此间先后有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建筑企业进入中国进行工程承包, 而我国的建筑企业也逐步的开拓国际市场, 发挥我国在这一领域所具有的劳动密集型优势。这是非常有利的一方面, 我们应再接再厉, 扩大这种优势。但同时也应该看到, 同世界上许多建筑强国相比, 我国在建筑领域的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中国全面加入WTO后, 既给中国建筑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加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 又因外国建筑服务业的大举进军中国市场, 给相对落后的中国建筑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国外企业始终密切地关注着我国这一具有极大潜力的建筑市场, 并希望在这一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对于我国的建筑市场, 国外的许多建筑业人士已达成了如下共识:在中国建筑领域, 其设计和施工的水平是不错的, 而主要的问题是管理上的缺乏;国外建筑企业进入中国市地的主要优势是提供高水平的管理服务。国外的建筑企业之所以将此看作重点, 一方面是我国的建筑管理相对薄弱, 另一方面是近年来国外建筑管理的高速发展, 使他们看到我国在此方面同他们存在的差距以及市场的开放使我国在此领域对他们所具有的巨大潜力和机会。

对比我国的实际情况, 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建筑管理经验, 培养建筑管理人才, 完善建筑行业的法规政策, 改革建筑企业的运行机制, 加强建筑市场管理, 迎接多边挑战!故此, 笔者就以上所述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注重人才培养

面对WTO的全面进入, 我国的建筑市场将进一步开发, 建筑管理领域国此将面临诸多挑战, 而其中最为严峻的问题:是建筑管理从业人员在开放的市场中如何面对国际化的、平等的竞争。为迎接这一挑战, 我国需要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建筑管理人才。

从目前国内外的普遍情况来看, 当今建筑管理的内涵正在不断扩大, 已从单纯的以工程项目为管理对象转向全方位的建筑领域管理内涵拓展, 同时, 社会对建筑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1 建筑管理专业地位问题

与建筑领域的其它专业相比, 建筑管理专业相对较新,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其学术界仍在不断地对该专业进行完善。与英、美等国家相比, 我国在此方面的历史较短, 加之20多年来我国一直经历着体制改革, 可以说, 建筑管理学科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此外, 建筑管理作为一门学科, 在社会上并未占有应有的地位, 从而使得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需求之间没有形成良性循环。为此, 建筑业的政府部门、学术机构和建筑企业应联合起来开展促进工作, 使国家真正认识到该学科的重要性, 使该学科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1.2 专业人才数量问题

我国开办建筑领域的管理专业已有20多年的历史, 目前我国建筑管理专业人员的数量正在不断的发展之中, 但与我国庞大的建筑队伍相比, 建筑管理专业人员的比例还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数量始终与社会的需求成正比, 我国的市场还在进一步完善, 社会对建筑管理人才的需求需在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和全面入世的影响下提高, 面对这一形势, 高校应加强建筑管理的人才培养, 以满足社会的要求。此外, 拓展专业教育的国际合作台平以获取国外的技术支持, 同时对于一些学校来说可以获得双赢的效果。

1.3 实践技能考核问题

长期以来, 对于如何准确地把握执业资格申请人的实践技能问题,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在不断进行探讨。实践表明, 我国在对建筑管理的执业资格申请者实践技能的考核上比较薄弱。如果不加以改进, 将会影响我国建筑管理人员的水平, 更难于与国际建筑管理人才竞争。

2 加强建筑法制建设, 改革管理体制

工业发达国家地区的建筑业管理有着严格的法制基础, 这是政府管理建筑市场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建筑业管理的法律是法规体系的最高层次, 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与建筑业管理有关的法规很多。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建筑业实行了多项改革, 制定了大量的新法规、新政策, 推动了全行业的发展。由于我国的一些法律、法规和国际通行的法律、法规有一定的差别, 要想拓宽国际市场, 扩展国内企业在国际上的生存空间和竞争能力, 不仅要求我国的法制、法规和国际接轨, 同时也要求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前要充分了解、掌握相应的法律、技术规范以及标准, 真正适合国际市场的需要。

另一方面, 我们要改革政府的管理体制, 以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建设主管部门主要对建筑产品的生产活动及有关的建设行为进行管理, 与我国的基建管理有一些不同之处。其建筑市场各主体是独立的经济组织。政府各主管部门对建筑市场依法进行管理, 同时辅以政策引导、市场调节、行业自律及专业组织等管理手段, 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和企业部门相比, 我国的一些相应机构仍存在着办事环节多、部门多、效率低等弊端。面对有着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国际大型企业的涌入, 我们急需改革政府管理体制, 提高企业运行效率, 以适应国际化的要求。

3 发展网络化信息管理平台

当今, 数字化、信息化进程已在我国的各行各业普遍展开, 其共同特点是都建立在网络信息管理平台之上。建筑业是一种分工细致及劳力密集的行业, 对信息的依赖度愈来愈大, 信息已成为企业的一种重要的资产, 必须加以充分利用和妥善的保护。我国建筑业的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起步较晚, 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了数字化、信息化进程, 由于种种原因, 至今应用范围仍然有限。目前传统的建筑项目管理模式已严重制约了建筑行业的腾飞和发展, 急待改善。

建筑工程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是提高国内企业竞争力和保证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也是实现建筑工程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 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我国建筑业必须加速数字化和信息化进程。现代化建筑工程的信息化将不再限于计算机绘图等技术的应用, 应从建设工程项目立项开始, 包括设计、施工、投资控制、验收甚至物业管理, 都要实现数字化。相信不远的将来, 面向建筑业的各种高科技管理系统软件定会不断完善和提高, 并将更有力的支持中国现代化建筑业的高速健康发展。

以上是笔者在结合国内外建筑管理的对比基础上提出的一些较为粗浅的观点, 可能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 但如果能就上述问题引起同行们的思考和讨论, 正是本文所想达到的目的。希望同行间多多探讨建筑管理开拓之方, 以期共同推进我国建筑管理事业的发展。

提高竞争能力 篇2

摘要:任何一个企业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不断地适应市场形成的变化,不断重视自己和竞争对手,不断学习和创新,不断运用科学管理理论,不断深层次的强化企业的管理,来提高和培育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使企业能够在发展中做大做强。

关键字:企业管理竞争力 以人为本 企业文化

坚持以人为本

管理好一个企业使每个职员都尽职尽责,各扬起长.首先,一个企业是由很多个人组成的,是一个系统。所以治企也就是治人。只有将每个职员都紧紧的凝聚在一起,每个人都为企业的利益而努力,才能使企业取得最大利益。

古语有云:“善武重,兵者也;善用兵者,将者也;善将将者,王者也。”首先你要以身作则,遵守公司的各项制度,起到表率作用,你的员工才能够信服你,不应该想我是经理我可以随便,不遵守纪律;其次你要关心你的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多注意发现员工的问题和需要(工作范围内),并尽力帮助员工解决问题;团结大多数员工是重要的一件事,不论你是否真的只对个别员工有好感,都要想到你带领的是一个团对,你团结员工的目的是让公司往好的方向去发展,在对待员工上要一切以工作为准,少加入个人的一些因素;只有做好工作使公司经营良好,所有员工的收入和待遇才能够提高,这个道理要让每个员工能够真正的明白并为此去努力工作;当然,实际工作中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注意,只要你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就能够逐步提高管理水平。

打造企业文化,创建特色文化

1、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种凝聚人心以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资本。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之道、企业风尚、企业员工共同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成功的企业文化

1必须具备以下特点:简明易懂、以理服人,令人心悦诚服;得到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出现价值观指导下成功的实践与验证;使企业重要成员产生使命感;使员工对企业、企业代表人物、企业象征标志产生感情。这也是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的内在驱动力的基础。

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竞争文化,在这种竞争中,企业的信誉、形象、品牌和知名度已经成为企业不可估量的无形资产,在市场竞争中占据着十分显著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从这个角度看,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也是一个文化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仅是产品竞争,而且也是文化竞争。因此,企业竞争实际上也是隐含在企业形象展示、产品广告宣传及社会公关活动背后的文化竞争,建设企业文化就是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追求良好的企业效益。企业必须重视文化战略,以文化决胜于市场,以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发展,这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2、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强大的内在驱动力量。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企业文化具有凝聚作用。企业文化是一种“粘合剂”,可以把广大员工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使员工明确目的、步调一致。从根本上来说,企业员工队伍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的事业目标。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来自于企业根本目标的正确选择。如果企业的事业目标既符合企业的利益,又符合绝大多数员工个人的利益,即是一个集体与个人双赢的目标,那么说明这个企业凝聚力产生的利益基础就具备了。否则,无论采取哪种策略,企业凝聚力的形成都只能是一种幻想。其次,企业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导向作用包括价值导向与行为导向。企业核心价值观与企业精神,发挥着无形的导向功能,能够为企业提供具有长远意义的、更大范围的正确方向与重要方法,从而把企业与个人的意志统一起来,使企业更快、更好、更稳定地生存与发展。

3、企业文化具有激励作用。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或状态。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是一种精神激励,能够调动与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使员工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并提高下属机构和员工的自主管理能力、自主经营能力及活力,增强企业的整体执行力。第四,企业文化具有约束作用。企业文化包含规范管理的相关内容,而且管理本

身也体现着企业文化。在企业行为中哪些不该做、不能做,正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发挥的“软”约束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免疫功能。约束力能够提高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使员工明确工作意义和工作方法,从而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化企业管理

企业应注重提高对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认识,把应用先进信息化管理纳入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的工作中去。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步伐,支持企业在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物资采购、市场营销等环节,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企业资源计划等计算机管理系统,全面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构建企业信息门户和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重组与优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加快推进企业管理由传统经验型向现代科学型转变。

加强成本管理,努力实现降本增效

企业应当在企业内部建立一整套降低成本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办法,要健全完善成本费用管理制度,科学制订企业生产计划与作业计划,对工艺流程、生产进度、过程质量、物质消耗、生产成本等进行全面控制,提高工作效率和优质产品率,降低成本。企业要开展目标成本管理,科学合理确定原材料及各种能源消耗定额,努力把原材料及辅助材料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把目标成本分解到产品开发和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目标责任落实到人,严格考核成本指标,严格兑现奖惩。企业应大力采用先进技术改造落后生产工艺和装备,主动淘汰原材料、能源消耗高的落后工艺和装备,杜绝跑、冒、滴、漏等各种浪费现象的发生,切实降低生产及经营成本。

强化财务管理,控制管理费用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要把财务和资金的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环节,千方百计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和收益性。企业要建立健全以现金流量控制为重点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严格资金使用前的审批程序和使用中的过程监督;要以现金流量为重点,加强收入、支出管理,促进资金流转,最大限度地减少资金占用率;要改进和加强对现金流的动态监控,努力缩短资金循环周期,防范资金风险,保障资金运转安全,确保企业资金链不断裂;要加强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管理,强

化合同订单执行,提高预收账款比例,加强货款回收,强化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风险预警预报,采取必要的保险或再保险办法,降低坏账比例。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

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是企业调整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开拓市场、提高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必要手段。企业要加强对技术改造项目规划和实施的管理,针对企业在产业、产品、规模、技术和工艺等方面的薄弱环节,集中企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及时、准确提出技术改造项目并组织实施;要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和创新体系,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强化精细服务 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篇3

关键词:企业管理精细化服务竞争优势

0 引言

著名的IBM公司十年前就宣称自己是服务企业,“IBM意味着最佳服务”成为公司精神的最佳写照;惠普公司在广告中普遍运用的“hp”符号,来突显企业的品牌优势。IBM公司和惠普公司依靠自身的精细服务本领,把企业致力于服务竞争的经营理念,彰显得淋漓尽致,极大地提高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1 精细服务的理论依据

精细服务是企业以精益求精的服务意识,努力创造一种个性化的、超过一般行业标准的服务方式,并求得较高的顾客满意度和更好市场经营效果一种服务艺术。

精细服务并非体现产品基本要求的具体细节,而是超越一般行业标准、超越常规的个性化细节服务。如果只是做好体现产品基本要求的细节,最多也只能使企业具备了生存的基本权利,而不能取得竞争优势。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老子曾说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成功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都重视细节管理,海尔集团的CEO张瑞敏说过,“没有精细的局部,就没有波澜壮阔的全局”; “专为您设计”是从发现细节问题开始,也是海尔人创新和服务的理念。面对市场对服务改进的迫切要求,实施精细服务就是决心追求完美历程,将精细思想精髓和操作方式延展到其他环节,为企业服务管理的开拓新的思路。

2 服务竞争促进精细服务的兴起

随着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和集中化,经营利润越来越多地从制生产领域流入服务领域。调查表明:拥有一流服务管理能力的企业可以使服务收益提高10%~20%。在制造业中,许多富有远见的企业已经通过大力提高服务能力获得了明显的市场成效。几年前,埃森哲对汽车工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通用公汽车司的零部件销售与服务收入额为90亿美元,利润高达20亿美元,而汽车的销售额尽管有1500亿美元,但利润仅有10亿美元。可见,在产品同质化、技术趋同化的今天,个性化、差异化服务逐渐成为企业竞争的主要方式和策略。

精细服务作为一种先进性、系统化的服务管理方式,是与企业环境、企业文化以及先进的管理方法的高度融合。例如,就消费者购轿车而言,首先在购买的时候,他需要专业的、亲善的导购服务,以及汽车消费过程中系统的维修和保养服务,令人体验到正在进入一种高尚和令人尊敬的生活;之后,他要比较方便地提升自己的汽车消费方面的素养和知识,能够了解到经典的和流行的汽车消费资讯,能够广泛和便利地参与汽车交友活动,从而拓宽个人的社交范围、提升个人的社会影响力。这就是要求企业提供内容完整、层次丰富的精细服务,以满足消费者对这种高质量音乐生活相一致、相匹配的需求。可见,精细服务要求企业更有效地把握顾客的需要,并结合自己的资源平台实现顾客价值的最大化,而不是简单贩卖产品。

3 明确企业的目标和定位

发掘顾客需求并高质量地满足顾客需求,是精细服务内容设计的核心和出发点,服务定位来源于顾客需求,服务的精细化、标准化和个性化是精细服务内容设计的方向。

从横向发展来看,一个企业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个别领袖的天才,也取决于企业制度设计和管理上的策划能力。精细服务的定位以对顾客需求的动态把握为基础,结合企业现有能力和能力规划,规划服务类别和服务项目,达到特定的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对服务项目的服务水平所做的规定或要求。

从纵向的角度,可以把企业提供的服务以类似“金字塔”的方式,按服务附加值由低到高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础性服务。企业在及时向顾客提供的免费安装、使用辅导、维修、配件更换等服务后,也可以把销售中的导购过程归入其中。如消费者购买了MP4,为了能够让MP4使用更长时间,需要为顾客提供免费的维修服务。第二个层次是信息服务。为了提高服务水平,让消费者更好地消费MP4产品,企业可以办了一个MP4服务网站,打造一个信息互动平台,以了解顾客更换时尚MP4的周期及使用MP4的方式,提供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第三个层次是集成化服务。企业不再简单售卖单一产品,而是针对顾客的需求,向消费者提供更加丰富、更加贴近和满足顾客需求的软、硬件产品,增加关联消费。第四个层次是提供解决方案。针对顾客消费的非专业性特点,企业不再单纯是一个销售商,而应该是一个信息服务专家,能够主动地向顾客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4 实施精细服务的方案设计

4.1 根据顾客需求开发新产品。海尔洗衣机科研所的所长舒海与夫人逛商场时,在洗衣机柜前,他听到一位女顾客的抱怨洗衣机漂洗的衣服常常残留洗衣粉渣,还必须再手工喷淋洗过的衣服。顾客的抱怨说明了产品存在着功能缺陷,这个不经意的“抱怨”引起了舒海的注意,通过深入研究,一种设计专为漂洗干净衣服的程序和装置——喷淋手的设计方案脱颖而出。用这种设计生产出的健康杀菌洗衣机一经面市,备受消费者欢迎,市场销量不断攀升。

4.2 重视顾客意见,让用户参与决策。不断完善产品服务系统,最大限度地使顾客感到安心和便利,要把处理好顾客的意见视为对创造顾客满意度的推动。据美国斯隆管理学院调查表明:成功的技术革新和实用新产品中,有60~80%来自用户的建议。

4.3 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推行用户回访服务制度。实施用户回访服务制度,给老顾客以更多的关怀和帮助更能打动他们的心,最好的推销员是那些从产品和服务中获得满意的顾客。据美国房地产行业的调查,一个满意的顾客会引发8笔潜在的生意,其中至少有一笔会成交;一个不满意的顾客会影响25个人的购买欲望,而争取一位新顾客所发的成本是保住一位老顾客的6倍以上。

4.4 依据“以顾客为中心”构建富有活力的企业创新团队。首先要对顾客的需求和反馈信息具有快速反应机制;其次,组织氛围要鼓励创新;第三,组织内部要保证通畅的双向沟通。创造厂商与顾客彼此友好和忠诚的界面,使服务手段和过程处处体现出真诚和温暖。IBM是享誉全球的电脑帝国,也是以忠诚为用户服务而著称。

4.5 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实施分级授权管理模式。精细服务是一种主动性、灵活性和个性化服务理念,是企业员工潜意识的、自觉的服务行为,是高素质员工服务意识的自然流露,是及时完成令顾客满意的服务的重要一环。如果服务工作的执行人员没有充分的处理决定权,什么问题都要等待上司的指令,那是无法保证顾客满意的。

5 实施精细服务的系统保障

5.1 建立一个责任明确的专业服务团队。“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业务和新事业生长点,应当在组织上有一个明确的负责单位”(《华为基本法》),精细服务在业务思考角度、行为要求上与原先有很多不同,专业化的团队可以确保细节上的正确性和完善性,保证执行的效率和服务战略的深入发展。

5.2 完备的精细服务制度。在企业向外部推行服务营销的时候,首先应该在内部建立精细服务意识和制度,积极提高人力资源评估水平;其次在内部建立精细服务导向的氛围与文化;再次通过营销政策的创新,促使渠道和终端的服务化。

5.3 建立更具沟通性的管理文化。虽然决策的结果可以是“从贤不从众”,但决策的过程应该更具开放性和沟通性,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投人性。员工的主动性和投入性是有效的、创造性的服务的源头。

企业服务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当企业意识到精细服务的重要性,并且开始推行精细服务的时候,它既找到了一个向上发展的台阶,同时又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水平的提高。

重视物流管理提高竞争能力 篇4

一、物流的发展历程

物流的发展, 可追溯到20世纪二次世界大战到50年代末, 物流的内容包含两部分:工商物流和军事物流。

工商物流。此时的工商物流主要重视产品分配, 把物流看成营销子系统, 没人认识到物流系统管理可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

军事物流。由于当时前方战事变动很快, 如何组织军需品的供给、各级供应基地合理库存量的确定、军需品运输路线和运输工具的合理使用等, 这些形成了综合性的研究课题, 为了合理解决上述问题, 美国军事部门运用运筹学与当时刚刚问世的电子计算机技术进行了科学规划, 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这是物流科学的萌芽阶段。二次世界大战后, 由于机械化生产的发展, 生产过程管理的效益随着工业大批量生产的普及已不再那么显著, 物流设施和技术发展相对滞后, 物流成本相对生产成本而言有上升趋势, 因而人们不得不加大了基础设施及物流设备的投资力度, 不得不对各种物流活动的规律进行认真的研究, 试图找出降低物流费用的途径。

进入70年代, 石油危机的爆发使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减慢, 另外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引起社会物流量增幅减小, 企业管理的压力比以往更大, 企业认识到把物料管理与产品物流综合起来管理可以大大地提高经济效益, 从而由过去的硬件投资、扩大输送能力为主, 转向以软件技术改善、强化管理为主。对物流的研究已不再是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等环节, 而是把所有的物资流动分为运动和滞留两种状态。

90年代以后, 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流通管理效率, 跨国公司经营方式的普及, 促使企业开始把着眼点放开至流通活动的整体而不是局部, 结束了各种物流作业活动处于孤立、分散、从属地位的历史, 使得原来在社会经济中处于潜隐状态的物流系统显现出来, 并以此为中心开展研究活动, 形成了现在的物流科学, 逐渐产生了适应社会经济和企业管理发展的新理论 (如“及时供应”和“零储存”、“第三方物流”、“供应链”) ,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推动了物流全球性标准化管理的新观念, 物流管理的范围已超出了对物流的管理, 而是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全方位管理。

二、企业物流系统

企业物流。从原材料的采购进厂开始, 经过各工序的生产加工, 制造成产品出厂供应用户, 还包括中间的原材料储存和产品储存, 这一物料流转全过程的网络, 即企业物流系统, 见下图所示:

企业物流过程, 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供应物流。包括原材料的采购、进货、运输、仓储及库存管理等。它含送达本企业外部物流和企业仓库将原料送达生产线的企业内部物流。

生产物流。包括生产计划与控制、厂内运输 (搬运) 、半成品仓库储存与管理等全过程。

销售物流。包括产成品的库存管理、仓库发货运输、订货销售与服务等。这是企业为实现产品销售、组织产品送达用户或市场供应点的外部物流。对于双方互需产品的企业, 一方的销售物流便是另一方的供应物流。

回收、废弃物流。包括废料的回收利用, 废料、废气、废水的处理。

三、物流的作用

企业物流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重视物流管理可以有效控制物流作业费用, 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增加企业利润, 改善物流管理现状, 对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 降低物流费用, 减少经营成本

物流费用在企业经营成本中占有相当比重, 通过对企业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等物流过程的系统设计和改善, 可充分利用企业内外部的物流资源, 提高物流作业效率, 有效降低运输、配送、分销、装卸、搬运、仓储、流通加工等物流作业费用, 从而直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2. 缩短经营周期, 加快资金周转

通过合理制订生产经营计划进行均衡生产, 同时减少库存、减少物流中间环节可以有效地缩短生产经营周期, 使采购回的原材料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产品供给用户, 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缩短生产经营周期, 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加快资金周转,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 压缩物资库存, 减少资金占用

库存控制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控制策略和管理方法使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满足生产经营要求的前提下, 库存量越少越好、库存时间越短越好, 这是因为企业的流动资金主要是被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物资占用。因此, 压缩物资库存对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起显著作用。

4. 共享社会资源, 培育核心能力

根据专业化经营和物流管理的需要, 重新设计物流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 充分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 对外可通过物流作业的外包实现社会资源的共享, 对内可集中资源于关键性的产品经营, 培育核心能力, 建设持久的竞争优势。

5. 改善物流系统, 提高管理水平

企业物流系统涉及企业内外部诸多相关业务职能部门, 其中任何一个部门管理不当都会引起整个物流系统的不协调, 影响企业经营绩效, 例如:减少库存必须提高供应部门的工作效率, 保证供应渠道的畅通才不发生“断粮”。因此, 改善物流系统的管理会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重视物流管理的措施

1. 合理规划物流设施

在满足生产工艺流程的需要、适应物流作业要求、节约资源、加强企业管理的基础上, 对企业的建筑物、物流作业系统、生产设备、厂房仓库、管理部门等位置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充分利用。

2. 科学选择供应单位

在物资质量适用、价格低廉、运距较近、售后服务较好、协作关系稳定的前提下, 科学合理地选择物资供应单位, 减少流通环节, 以保证原材料供应及时、采购成本最低。

3. 合理设置物资库存

在保证生产过程连续均衡、各生产环节协调衔接的前提下, 严格控制原材料、在制品的数量, 使之保持合理的储备水平。根据目标消费者的位置及其对产品运送便利性的要求、以及仓库投资的大小, 合理设置产成品库存和配送中心, 避免物资的积压和损失, 加速物资流动、缩短经营周期。

4. 恰当选择运送方式

根据原材料和产成品的性能特点、目标市场的远近, 选择恰当的运输路线、运输工具及其他物流作业方式, 及时满足用户所需, 用高质量的物流服务获取较高的附加值。

5. 合理组织物流活动

根据物流作业计划、物资性能和物流作业成本, 正确选择配备物流设施、设备、人员, 使不同设施、设备之间在品种上配套, 管理上衔接, 使设备与人员之间结构平衡, 提高设施、设备的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6.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随着社会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社会物流市场的逐渐形成, 企业可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完成企业外部物流作业任务, 以减少物流设施的投资, 减少物流作业人员, 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集中企业资源于产品的生产、科研、开发, 提高产成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增强竞争优势。

五、结语

企业物流是由企业内外部诸多环节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 是由许多分散在不同职能部门的功能性活动逐步完成的, 这些活动包括需求预测、物料采购、订单处理、存货运输、分销配送、客户服务等。物流过程所耗费的劳动, 实质上是对制造成本的一种追加。因此, 物流管理应以合理的组织、效率的提高、潜力的挖掘、费用的降低为基本要求, 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出发, 进行统筹规划, 有效地利用和分配资源, 在提高物流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物流作业费用, 从而直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竞争能力。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物流的发展历程和企业物流系统, 论述了重视物流管理对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增加利润及提高市场竞争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并提出了改善物流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企业,物流管理,作用,措施

参考文献

[1]李述容, 孙守成.物流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2]王文泰.第三个利润源极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J].中国经贸导刊.2001, 6.

[3]郭俐虹.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措施探讨[J].交通企业理, 2007, 2.

提高竞争能力 篇5

——在自治区审计厅“学习强素质 审计促发展”

青年干部座谈会上的发言

陈 惟

(2009年12月15日)

党的十七大提出,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自治区审计厅党组高瞻远瞩,结合广西改革开放的实际情况和审计工作的特点,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广西沿海发展应成为新的一极”的要求,围绕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中心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 “学习强素质,审计促发展”的主题,以政治思想建设为基础,以审计专业人才培养为重点,全面推进审计干部能力建设,为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促进了审计事业、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在新一届厅党组的关心下,参加了自治区审计厅和北京交通大学合作举办的工程项目审计方向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进修班学习,积极参与了自治区审计厅2009年处级领导干部竞争上岗的笔试和面试,接受组织的挑选,主要体会:

一、坚持学习是人生永恒的主题

(一)人为什么要学习

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人刚出生时,对世界一无所知,我们的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以及人生观、世界观、方法论无一不是从学习中来。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就会知道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学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学习历史知识,就会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洞悉社会兴衰、朝代更替的原因,明白一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微不足道,不可逆历史潮流而行;学习哲学知识,可以总结前人的智慧,用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指导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了解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少走弯路,早日到达人生成功的彼岸。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社会对每个人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与知识的急剧增长、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创新频率的加快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不断孕育出新的生产方式、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我们不加强学习就难以跟上新形势的发展,不学习,不坚持学习,不刻苦学习,势必会落伍,势必难以胜任我们所肩负的重大职责,要做合格的审计人员,必须大力加强学习,努力用学习到的丰富知识来充实自己。

(二)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成才的关键

近两年,厅党组坚持把大规模、长期培训干部作为提高审计干部素质和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制定审计干部教育培训五年工作规划和培训计划,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教、派下去炼”的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一是创造学习的平台,提升知识技能。通过选送审计业务骨干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南京审计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省市培训基地学习培训,选派业务骨干到审计署及特派办挂职学习或参加审计项目锻炼,从市、县两级审计机关选派干部至厅机关挂职学习或参加审计项目锻炼,从厅机关选派干部到市、县、乡镇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提升知识技能。特别为培养审计专业领军人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与北京交通大学签订十年培养计划,加大对桂林培训基地的基础设施投入,配备了先进的教学、学习设备,首期攻读北京交通大学硕士班学员对良好的学习环境倍受鼓舞,倍加珍惜。二是加强工作锻炼,注重实践培养。厅党组把实践作为选拔和培养人才的第一跑道,注重在工作中锻炼和实践中厉练。2007年在全区审计机关开展了“五型四好”创建活动,努力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诚信型、廉洁型”审计机关,打造一支“学习好、服务好、绩效好、形象好”的审计队伍。2009年在全区审计机关开展

争创“四手”竞赛活动,更加注重在实践中培养一批查核问题能手、分析研究强手、计算机应用高手和严格管理好手。在各种创建、竞赛活动中不少优秀的业务骨干脱颖而出,成为全厅学习的榜样。

(三)学习促进审计事业的发展

1.学习为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提供了保证。审计要在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中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首先要学习政治理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强素质,审计促发展”这一主题,就是厅党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和举措,为把审计工作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提出来的。其次,要努力提高审计质量和工作水平,较好完成各项审计工作,加强学习专业知识是保证质量的基础。审计不仅是一门社会科学,而且是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学科,它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财政、金融、会计、审计、计算机、工程等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针对我区审计机关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审计机关编制紧张的现状,自治区审计厅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长期联合办学,加快计算机审计专业人才培养;与南京审计学院合作举办审计专业函授本科班,加快非审计人员成为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北京交通大学合作举办工程项目审计方向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进修班,加大审计专业领军人才培养力度。这些措施为缓解工作矛盾、提高审计质量、培养审计人才发挥重大作用,为促进广西审计事业的发展意义深远,效果显著。

2.审计保障我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广西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任何时候都要把加快发展作为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紧迫的任务。审计厅党组提出“学习强素质,审计促发展”这个主题,有力推动审计干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推动审计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工作方法的根本转变,正确处理好“理”与“利”的关系、“要求”与“需求”的关系和教育培养人与关心尊重人的关系,强化学习意识、发展意识、监督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文明意识,推动审计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审计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把党委、政府和人民关心的问题作为审计工作的重点,找准审计监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不断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项目、重点资金、重点问题的审计力度。这几年,在社会保障审计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着力抓好惠民审计事项,加强对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救灾、救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房公积金、廉租房建设资金、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五项社会保险基金审计,全力搞好汶川地震灾后捐赠资金审计和低温冰冻雨雪灾害审计,促进惠民政策全面落实,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四)学习实践的收获

1.坚持学习,增强个人综合素质。知识改变命运,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必须多读书,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自1992年从南京审计学院毕业以来,在自治区审计厅工作已经十八个年头。工作之余坚持学习,考取了审计师职称,通过南京审计学院函授本科培训,获得了学士学位。今年,参加北京交通大学MPACC研究生课程学习班,在合理安排工作和学习的情况下,参加了今年的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全国联考。在学习研究生课程中,明白了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基础知识——比如哲学,它会成为分析事物的方式,用哲学的方法分析问题,不仅仅对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非常大的妙用,即使应对学习也可以运用相同的方法论;学习《高级财务管理理论和实务》,了解了更多公司理财的理论,并通过学习案例,提高了自己对企业会计信息综合分析的能力和从宏观上把握企业经营、投融资决策的效益和风险分析,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2.学用结合,提高解决问题能力。自己先后在自治区审计厅人事教育处、商业粮食外贸审计处、自治区政府直属公司审计处、派出交通建设审计处、社会保障审计处等处室工作,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加强学习,才能更好的关注审计工作发展的方向,才能努力实践审计促发展的目标,积极投身于审计实践工作。近几年的工作中获得了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考核优秀等级、全区“四好”审计干部称号,主审的2007全区五项社会保险基金审计项目获得自治区审计厅评选的全区优秀审计项目三等奖,使自己在实践工作中得到了锻炼,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注重品质,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审计职业是一项清贫的职业,审计部门的职业特点和特殊地位决定

了审计干部更要加强自身的品质修养。在2005年竞争处级岗位中,通过了笔试、面试,进入了厅党组的考核范围。最终落选时,心中曾有过一种失落,怨天尤人,通过加强学习,修身养性,提高了自身品质修养,端正了自己的思想。古人说:“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自心不正,何以正人。我树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正确的人生观,放下心中的私心杂念,静心工作,决心做一名合格的、正直的审计干部。

二、面对竞争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一)正确认识竞争,努力把握机遇

达尔文的《进化论》指出,自然界各种生物的进化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竞争的历史。竞争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动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没有发展,甚至还有生存的危险。我国的清朝就是在面对西方国家政治、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放弃竞争,闭关锁国,安于现状,最后在西方国家的侵略下,使我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现化社会,无论个人还是集体,竞争已经无处不在。奥林匹克精神是最典型的竞争性体育运动,奥运冠军得到了全世界人民广泛的尊重和推祟。个人通过竞争也有两个好处,一是竞争能激发人的创造精神,它使人体充沛,思维敏捷,反映灵活,想象丰复。二是科学研究表明,通常情况下人只能发挥自身潜能的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而在竞争过程中,人处于紧张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有利于个体潜力的发挥。同时,竞争也是一种机遇,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所以我们必须时时作好面对竞争的准备,抓住机遇,才能成功。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组织部长李源潮在全国组织部长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专题研究会上谈到坚持竞争的原则时提出,坚持竞争,就是要优胜劣汰,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竞争不仅是市场经济的活力之源,是科技、文化发展的活力之源,也是政治体制的活力之源。有竞争,干部队伍才有活力。竞争的目的是为了更多更好地出人才,增强一个地方发展的竞争力,增强我们制度的竞争力、国家的竞争力。

(二)积极参与竞争,充分展示自我自治区审计厅这次推出的处级领导岗位竞争上岗举措,加大了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工作力度,引起了厅内年轻干部强烈的反响。竞争上岗,好处甚多。一是“竞争出人才”。没有竞争,在选人、用人上,往往论资排辈,年轻人再有才能,没熬足“年头”也难有提拔的机会,而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关键看业绩、看德才,这样,人才就容易脱颖而出。二是“竞争促公平”。竞争上岗讲的是真才实学,能有效地防止“跑官要官”不正之风的发生。

09年担任两个救灾资金审计项目审计组组长,一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主审,一个全区行业审计项目主审,审计任务比较繁重,并且在自己面临十月三十一日要参加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全国联考的情况下,积极响应厅党组的号召,毅然报名参加处级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在合理安排日常审计工作前提下,一边参加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全国联考考前培训,一边利用下班后的业余时间钻研审计业务,研究科学发展观理论,认真学习文件,正确领会自治区领导关于广西经济形势报告内容和审计厅党组关于“学习强素质,审计促发展”精神实质,每晚坚持学习到深夜,通过努力终于在竞争上岗笔试中取得了入围参加面试的资格。在面试环节,是比较能够考察一个人的思维逻辑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反应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环节,语言的运用能力是与人沟通的方式之一,平时工作中非常注意掌握这种能力,不但要学会沟通,还要善于沟通。吸取2005年竞争上岗面试中的经验,努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面试考场中沉着冷静,正常发挥,获得了考官们的认可,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三)面对竞争结果,端正思想认识

竞争可以克服惰性,竞争让人们满怀希望。然而竞争的结果,必然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努力竞争获胜;

另一种是竞争失败。既然参与竞争,就必须有正确面对竞争结果的勇气。成功固然可喜,失败了也问心无愧,虽然竞争失败了,但通过竞争增加了自信,也促进了加强学习,获得了锻炼的机会,而且,参与竞争的过程也是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同时,从竞争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要逐步完善自我,一如既往的干好本职工作,不断加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迎接下一次组织的考验。通过竞争,对自己有了一个客观的、恰如其分的评估,更在竞争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才干,那么这种失败或许更有价值,谁能说它不是明天成功的起点呢? 竞争上岗对于促进干部队伍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009-03-13 11:04文章来源:四十七团

文章类型:摘编内容分类:其它

1、有利于拓宽骨干人员的选拔任用渠道。竞争上岗破除了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的旧观念和框框,打破了过去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的状况,打破了“封闭化”的运作方式。只要符合竞聘条件,都可以报名参与角逐,都可能得到提拔使用,从而为德才兼备、自愿干事、群众拥护的干部脱颖而出创造了有利条件。

2、有利于增强骨干人员选拔任用的公正性和科学性。一是自愿报名为符合条件的干部提供了平等的起点。尤其是对一些资历短、平常不善于表现而又自认为有能力、有抱负的干部,更是提供了绝好的自我展示、“推销”机会。二是选拔任用程序体现了客观公正性。竞选者每一阶段得分多少,主要是由自己展示出来的实力所决定,而不是由个别人或少数人主观决定。三是考核内容的设置及按不同比重计入总分比较科学合理。结合岗位要求对人综合全面评价, 较好地体现了人适其职、用人所长的原则,有利于防止一卷定板和求全责备的片面性。总之,人人有希望,人人有机会。公正性和科学性使中选的人比较优秀,使落选的人比较服气,使符合条件而未参与的人应当没有“怀才不遇”的怨言。

3、有利于增强全体干部的上进心和危机感。竞争上岗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铁饭碗、终身制和平均主义,打破了论资排辈、转轮子的消极等待思想,打破了自己的命运、前途主要由别人决定的无所作为观念。谁的实力强、干得好,谁就跑得更快、待遇更高;反之,谁的素质低、又不好好干,谁就可能被“下课”。竞争“机制”能让人上去,干不出成绩也可以让人下来。因此,竞争上岗必然有效地激发干部尤其是中青年干部爱岗敬业、勤奋努力、刻苦钻研、争创佳绩的热情,有力地促进干部队伍建设和各项工作发展。在竞争的大氛围下,人们会普遍感到:不提高素质、不勤奋努力,就会在竞争中失去位置,就得不到提拔重用。总之,竞争上岗带来了震荡也带来了进步,它使人们不能“安分守己”,不能按部就班,不能得过且过,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

提高竞争能力 篇6

关键词:快速反应;时间;竞争优势

在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时代,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和经营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理论认为的只要通过低成本或差异化就可以获得竞争优势的观点在新竞争环境下已不能完全解释和支持企业的竞争行为。美国CISCO公司CEO钱伯斯认为,在新竞争时代的新竞争法则下,大公司不一定打败小公司,但是快的一定打败慢的,时间是数字化时代最稀缺的资源,速度是战胜对手最锋利的武器。速度,即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

一、快速反应的内涵

企业快速反应能力是基于时间的一种竞争,是企业敏感性及敏捷性的体现,它与成本竞争、质量竞争一样是一种提高企业效率、培育企业竞争优势、选择企业竞争战略的思想方法,但同时也存在本质的不同。

快速反应是企业在竞争激烈、变化迅速且不可预测的市场竞争中以顾客为主导的主动而快速的反应,是衡量企业应对市场变化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企业将“时间”作为建立自身竞争优势的价值源泉,所有的活动都与顾客的需求和行为步调保持一致,通过缩短产品开发、生产制造、销售配送等时间长度及减少它们的波动幅度来参与竞争,以此获得企业的发展。

二、快速反应的应用领域

企业快速反应能力的应用领域并不单指在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而是从整体目标出发,在开发、制造、销售等各个经营环节上建立起来的。各环节间相互匹配、共同改善,以此形成的一股合力,共同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

1、产品的快速更新

企业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立足之地,必须要适应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加快产品的更新速度。产品更新,一在速度,二在创新。开发周期越长,相应的市场风险就越大,产品更新必须建立在速度之上,争取以最短周期推出。产品创新包括新产品开发和现有产品改善。新产品开发不仅要对客户需求做出快速反应,更要超越时间先于竞争对手甚至客户发现并创造需求。产品推出后也要根据市场反馈,将新技术和创意融入到产品中,不断完善产品的性能。

2、产品的快速制造

面对客户需求快速响应的要求和各种生产成本的不断上涨,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生产运营效率,减少产品生产制造时间,这关系着企业竞争优势的确立,也关系着企业在高成本时代的存亡。在制造业中存在一个“0.05-5时间法则”现象,即在整个产品交付过程中只有0.05%-5%的时间获得了价值,其余时间全部在等待中。因此降低产品的生产制造时间既要提高企业的生产制造效率,同时又要是减少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等待时间消耗。

3、产品的快捷销售

产品的快捷销售指产品能通过顺畅的销售渠道迅速交到客户手中,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实现零库存管理。由于存在时间、空间的限制和客户需求的不同,企业更应正确迅速的了解、认识需求,在掌握、适应的基础上适时地引导、刺激,甚至一定程度上创造需求,以便能及时甚至提前做出反应,实现产品从制造到销售的无缝连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交易等电子商务活动已相当普遍,网上距离与现实距离的矛盾更需要快捷的销售。

三、提高企业快速反应的策略方法

企业快速反应的定义和应用领域决定了要培育和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不能单从一个方面入手,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这是一个全面持续的过程,需要站在战略的高度上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方法,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及客户需求做出迅速有效的反应。

1、先行进入市场

对处于成熟期产业的调查发现,首个进入产业的企业的市场份额平均为29%,最早跟随的企业的市场份额为21%。早期进入市场能使企业更快发现和响应客户需求、确定目标市场,及时进行相应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领先竞争对手抢占市场。同时通过提供特色鲜明的优良产品,树立良好口碑和品牌形象,建立客户的忠诚度。另外,先进入企业更易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利用其领导地位和规模经济创造或提高客户的转换成本,使客户更难以转向后来进入的企业,提高了后来者进入的门槛。一些发达国家企业和跨国公司通常采取“生意未做,专利先行;制定标准,强化垄断”的方法来快速占领市场,防止技术扩散。

2、提高产品生产速度并保证质量

产品生产周期包括两部分:一是有附加价值的时间,即加工时间;二是无附加价值的时间,包括停放等待时间、运输转换时间、检验调整时间等。要提高产品生产速度,就要缩短生产周期,减少无附加价值的时间。企业要秉持准时生产制理念,加强经营链的信息管理,根据客户实际需求科学计算、合理安排每个阶段的生产量,合理设定库存,减少生产提前期和采购提前期,提高运输速度,从而缩短产品生产周期。

同时,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也要贯彻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保证整个流程与产品的质量与稳定性,注重持续改善,消除瓶颈环节和浪费,为速度提供质量保证。

3、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企业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产品设计和制造,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其中虚拟制造就是一种代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将与产品制造相关的各种技术和过程集成在三维动态的仿真实体数学模型上,使制造过程可视化并进行全面仿真分析,以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借助数学模型进行优化,提高产品设计的可制造性和可装配性,避免因前期设计给后期制造带来的问题和不必要的时间损耗,为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提供保证。

另一方面,企业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对日常事务进行网络化管理,实现对内外信息的快速处理,识别网络信息中的某种商业价值并战略性地运作管理。利用互联网实时在线功能,随时接受客户的反馈并进行交流、处理,及时甚至实时地进行纠错和改良,提高企业快速反应能力。endprint

4、从关键入手对流程进行管理

提高企业快速反应能力,不仅着眼于信息技术本身,更要从信息技术所支持的业务流程出发,不能按部就班的遵循预先定义的不灵活的业务流程,而要根据变化做出适时的反应和调整。从关键资源的经营入手,对关键元素进行资源配置、优化重组,形成良好的资源结构,使其融入流程并通过流程的运作形成基于资源结构的竞争力,转化成规模链的低成本和柔性链的快速反应;从关键流程的经营开始,以关键业务流程为中心,对其他经营流程进行整合,通过关键业务流程形成快速反应并带动其他流程共同响应。

5、提升经营链的总体反应速度

快速反应不是经营链上单一企业的行为,而是以核心企业为首的所有关联企业的联合行为,要求的是整个经营链上所耗用的总体时间最少。因此在经营链的各个环节中,企业在实现自身良好管理和快速反应的同时也要从总体角度出发,彼此间适当的分享数据、信息、计划,强化各个环节间“同步作业”的协调性,减少摩擦,形成一条相互结合、彼此兼顾、无缝运行的经营链,减少各个环节的等候时间,缩短整个生产周期,从而提升经营链的总体快速反应。

四、总结与不足

培育和提高企业快速反应能力可以使企业以低成本、高质量、高速度来满足客户需求、应对市场竞争,但快速反应也存在一定风险。提高企业快速反应能力是通过增强企业柔性、缩短生产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时间长度及减少它们的波动幅度来实现的。如同实物空间压缩一般,对时间的压缩也存在着一个临界点,并不能无限压缩。但相对于寻找成本、质量的临界点来讲,寻找企业快速反应的临界点难度更大,这需要企业不断综合市场相关信息,及时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 吴海梅,方阳春.信息技术战略运用与企业快速反应能力的作用机理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5(22-23)

[2] 何剑.基于时间竞争的企业战略成本控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0.

[3] 熊勇.虚拟制造技术及应用[J].内江科技,2011,1(118).

[4] 张雪玮.基于精益思想的Z公司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2.

[5] 戴德宝,张曙红. 新产品开发的交叉功能团队组织研究[J].科技管理创新,2006,4(22-24)

提高竞争能力 篇7

一、构建创新文化进程中的制约因素

就精神层面来说,一方面忽视大学精神的建设,各个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大同小异,千校一面的办学理念带来了文化趋同和学科设置的模式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学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功利主义盛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不足。这种功利化、工具化的倾向表现为:教师为晋升职称而科研,学生为就业、考试过关而学习。大学人缺乏创新的主动进取精神,以创新为主导的价值观念尚未充分形成。

就制度层面来说,主要表现在: (1) 在人事管理方面,激励制度不健全,人员流动性差。 (2) 评价制度不科学、不完善。职称评定没有一套科学的测评体系。在评定职称过程中,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量化地评定教师的业绩,即主要看发表文字的多少,论文篇数的多少,承担研究课题数目的多少。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教师不再重视教学,不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 多元化的收入分配制度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学教师的收入由国家支付的工资、学校的津贴、科研方面的合法收入以及其他一些收入几部分组成。 (4) 在教学方面,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重分数轻素质、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守成有余创新不足的倾向。教学内容、专业结构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步伐,教学手段落后;单一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制使得学生创新潜能培育不足,未能形成促进个性发展的环境。 (5) 在科研方面,教学与科研相分离,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跨学科研究还很难开展。 (6) 大学里实行的是按行政级别区分的科层管理方式,制约了办学的效率和活力,严重地抑制了学术的发展。就物质层面来说,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办学上重数量扩张轻质量提高,重学校升格扩大轻办学特色创造。盲目盖千楼一面的大建筑,忽视了“大师”的培养、遴选和作用的发挥。

二、构建大学创新文化的措施

1. 精神层面。

创新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大学精神要体现共性与个性、继承与创新、形式与内容、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1) 革新办学理念,形成办学特色。

大学要在充分发掘自身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注重办学理念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治校理念和办学风格。社会对大学的需求是多样的,大学的建设也应该是多元化的。每所大学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学科特色、资源优势、地域文化背景,明确办学目标,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努力营造有个性的学术氛围,孕育创新文化。

(2) 改变观念,构建创新文化价值体系。

大学在清醒认识全球文化和自身文化的基础上,既要继承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充分吸收国外先进文化的有益成果。大学应该把西方文化的创造力吸收进来, 树立起以创新为荣的价值观, 以人为本的科技观, 开放协作的竞争观。要正确对待科研风险, 提倡理性的怀疑和批判精神, 逐步形成有自主学术特色的大学创新文化价值体系。

(3)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克服功利主义的短期行为。

大学的基本功能在于吸收、创新、致用。要克服教师为评职称而进行科研, 学生为就业、考试过关而学习的短期功利主义思想。将创新文化作为大学的精神支持。充分发挥大学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优质产品以及创新人才。强化学生创新意识, 教育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新素质。学校通过有意识地创新教育,挖掘学生的创作潜能,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拥有的丰富创造力, 从而自觉地锻炼自己的创新素质。

(4) 发挥大学引领文化的功能, 推动先进文化发展。

大学要培养自由包容的学术环境, 推陈出新的学术氛围, 努力汇聚各学科领域有独立见解的专家学者进行科学研究, 孕育形成创新文化的各种元素。同时大学还应该加强与国际先进文化和先进学术思想的交流, 在社会创新文化的建设中起到纳新、育新、推新的文化中心作用。

2. 制度层面。

大学创新文化的构建,不仅需要教育观念的创新,更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对其进行保障。

(1) 增强自主办学意识,建立学术型管理制度。

大学应树立独立自主的办学意识,在育人、办学的一些关键环节建立更加完善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学术自由是大学追求真理的价值观的体现,学术自由有利于学术创新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大学应该明确高校的性质、任务、地位、作用、权利、义务以及国家相应的政策、制度,依法落实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增强灵活应对新情况、迎接新挑战的核心竞争力。

(2) 改革课程设置,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以及激励机制。

(1) 改革教学内容,增加实践环节。教学内容的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以知识、能力创新的综合要求来确定课程体系和教材。在课程改革中,要开设诸如影视鉴赏、文学赏析等人文课程,使人文与科技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同时要增加实验性、实践性的课程数量,使学生增强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结合本专业的新发展、新思路,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动手、组织、解决问题等综合创新能力。 (2) 改革教学方法,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互动。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当只是灌输现成的知识,应当运用提问、观察、互动等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如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 (3) 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变成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研究探索的过程,从而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活动。 (4) 切实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大学生定期在有关单位的见习、实习中接受严格的磨炼,不断增长自己的才干。引导、鼓励、支持学生主动实践,引导学生“实学”创新,从实践中获得提升。 (5) 建立新型评价模式和激励体制。建立一种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发现、培养和提高的新的评价模式和激励机制。 (6)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在学生自愿选择的前提下,与教师建立“导师”关系,导师在学生的学习和科研上因人施教,进行个性化指导培养。

(3) 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及奖励机制。

(1) 在人事制度方面,高校首先要有充足的办学经费,以吸引人才。其次是建立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人才竞争机制,达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2) 公开招聘引进人才,高校的教师资源不能只局限于本校或本地区,应该在国内,甚至是世界范围内吸纳贤才。对于有特殊贡献的人才,可尝试进行特聘教授制度,实现对优秀人才的支持。加强多方合作,打破高校间、高校与社会间用人界限,搞好互聘和联聘,达到资源共享。 (3) 全面进行绩效考核,应设计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估,从而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强化教师的责任感,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4) 学校要改革科研奖励机制,改变目前片面追求论文数量的评价体系,以严谨的学术标准衡量论文质量,鼓励知识产权的开发利用。大学要加大对团队合作攻关技术创新的支持,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竞争、合作的高校学术创新环境。

3. 物质层面。

大学创新文化的构建必须在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物质环境中进行。这个物质环境既包括推动创新的具体活动,即与大学创新文化建设相适应的校园文化环境,也包含体现创新文化的校园物理环境。应做好以下工作:邀请学术大师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和开展学术沙龙活动;鼓励学生成立创业团队或发起学术论坛;校园规划应体现一所大学的个性和办学理念;把校园环境看成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以长远规划的眼光来实施新的建设工程,逐步形成具有鲜明主题、独具特色的校园物理环境;校训、校歌、校旗、校园雕塑等都是体现大学文化的符号,是大学文化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在构建大学创新文化的过程中要重视对这些文化符号的建设,根据时代的发展, 赋予校训新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吴微.文化创新:既是理念的又是实践的[N].中国教育报, 2007-12-10.

[2]李培根.中国需要大量基层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 2007-12-7.

提高竞争能力 篇8

(一) 正确把握管理创新的内涵和实质

管理创新是比较时髦的词汇, 有学者称创新是中国企业最欠缺的, 毋庸质疑, 创新确实是企业最为宝贵的财富, 然而在我们希望通过管理创新全面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时候, 又往往会走进为创新而创新的误区, 尽管我们苦苦寻觅, 反复探索尝试有时难免也会陷入迷茫, 最终因成效不佳而放弃, 其实, 管理创新取得显著成效并非遥不可及, 关键是要搞清楚管理创新的内涵和实质。只有搞清楚其内涵和实质, 才能使我们走出繁杂的管理理论的迷宫, 从种种管理理论的诱惑中跳出来, 真正地提升我们的管理水平, 要搞清管理创新的内涵, 不妨看看关于创新的两种比较典型的错误认识, 一种是紧随潮流式的企业管理创新, 西方的管理学比较先进, 很多理论都是管理学的经典, 但紧随潮流却不行, 原因就是中外管理者所处的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都不同, 从而制约企业的管理理论的实践活动, 紧跟潮流, 生搬硬套的结果往往是虎头蛇尾, 吃尽苦头。而另一种观点认为, 人无我有, 才算是创新, 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科学, 它与自然科学既有相同之处, 又有自己的特点, 管理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丰富, 要做到人无我有是非常困难的, 把人无我有界定为创新的标准确实是非常不现实的。由此看来, 管理创新不是简单易行引进, 也不是凭空独创。只能是学习精髓和实践探索的有机结合, 就是将学到的管理理论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进行实践, 管理创新是一个知识的运用过程, 这个过程甚至比学习更重要, 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心思。照办模式不是创新, 不接受新的管理观念也不是创新, 管理创新的模式应该是管理知识有效的运用, 是在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基础上产生实际效果的活动。

(二) 正确选择管理创新的切入点

1. 重视战略管理。

战略谋划是企业的灵魂, 战略管理关呼企业的发展方向,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里程的加快,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所带来的外部环境深刻而巨大的变化, 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所面对的跨国公司的直接挑战, 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在战略创新方面下功夫, 企业战略创新首先是指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要着眼于全球竞争, 今后企业的竞争态势将是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 因此任何企业的战略都必须放眼于全球;另一方面, 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要在捕捉外部环境机遇的基础上更多地立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今后企业的竞争主要是围绕培育和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来展开。培育和形成核心竞争力必须适应企业外部的环境因素, 如顾客价值, 竞争者和替代品的变化, 顾客价值是指产品或服务提供的效用多少, 面对变化了的顾客价值, 应采取的措施是重新选择与核心竞争力相匹配的经营环境和业务领域, 避开变化了的顾客价值, 不断建立新的核心竞争力;预测跟踪并满足不断变化的顾客需求, 面对经济全球化, 贸易壁垒减少带来的企业竞争对手数量规模扩大, 企业必须及早地确立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 以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发展, 面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受到替代品的威胁, 企业必须不断创新竞争方式和运作方式, 在形成核心竞争力方面有突破性进展, 使自己永远走在前列。

2. 构造“企业生态”。企业生态是指企业生存和发展的

和谐环境。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 企业之间的生存和发展如同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物种之间的自下而上的发展一样, 它们均是一种“生态关系”, 面对经济全球化以及加入WTO所带来的企业经济管理环境的巨变, 必须改变传统的把“自我”与企业必须具备的市场“环境”完全割裂意识, 确立“共生”的意识, 形成和谐的“企业生态”。构建“企业生态”首先是开展协同竞争, 面对日益激烈和复杂的竞争环境, 企业必须超脱传统的竞争模式, 以合作代替对抗, 在竞争中合作, 在合作中竞争, 通过一定的程度的合作和资源共享, 来寻求竞争优势, 即实现“双赢”。其次是开展绿色经营, 面对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 顺应世界绿色浪潮的大趋势, 企业必须改变只顾自身经济利益而忽视对社会和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狭隘发展的模式, 实现经济绿色化, 建立绿色企业。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承担起促进经济发展的责任, 而且要担负起推动社会的生态发展的责任, 绿色经营的措施包括:研究、掌握国际环保法规, 加强环境认证和管理, 积极申请和取得环境标志认证, 开展清洁生产, 开发绿色产品, 积极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 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3. 调整组织机构。

组织结构是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的保证, 我国目前组织结构的特点是严格的层次关系, 固定的职责, 高度的正规化模式, 正式的沟通渠道, 集权化的决策, 以及管理环节多, 管理成本高, 企业效率低等,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的瞬息万变, 使得企业的运转节奏大大加快, 要求企业保持高度的机动灵活性, 而国际互联网和企业内部网的广泛应用, 又使得传统的组织结构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为此, 必须调整和创新组织结构。调整组织结构的目标, 一是扁平化, 即通过破除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多层结构, 减少管理层次, 压缩职能机构, 增加管理力度, 建立一种紧缩的横向组织, 加快信息反馈速度, 以提高管理效率, 二是柔性化, 即通过建立临时性组织来摆脱原有的组织形式缚束, 实现灵活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以增强企业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的能力, 三是虚拟化, 即通过通讯网络技术, 把实现企业目标所需要的知识、信息、人才等联系在一起, 组成动态的内部资源, 利用综合体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 并利用一定的外部资源实现企业的目标, 知识经济时代不仅仅要获得知识和信息, 更重要的是要高度重视建立全体人员衷心共有的目标, 价值观和经营使命。

4. 建立人本文化。

在21世纪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或战略竞争时代, 人力资本将逐步取代金融资本而成为战略资源。知识经济的竞争, 最终将是人才的竞争, 同时我国加入WTO将会国内优秀人才的争夺, 外国资本和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后对中国各类人才的争夺将会成为我国企业能否生存的最大威胁, 因此, 必须改变传统的以物为本的传统文化, 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立人本文化, 首先要注重情感管理, 即理解人, 尊重人, 关心人, 通过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其次, 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即重视培养人, 提高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素质, 重视激励人, 运用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相结合的方式, 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重视使用人才, 给员工提供发展的机会和创新的午台, 使个人的才华能够得到充分的施展。

5. 强化知识管理。

在工业社会, 核心资源是资本, 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的价值和作用将超过资本的价值和作用而成为核心资源, 知识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企业管理创新必须重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因此必须强化知识管理, 强化知识管理首先要把技术知识视为一种商品, 进行知识运作, 也就是在生产流通领域通过对知识和使用获取利润, 在市场上通过知识产权的交易, 实现知识价值增值。其次, 要善于运用全球信息网, 不断获取世界范围内的新知识、新信息, 进行知识积累, 知识的优化组合与创新, 从而有效的利用人类文明成果, 推动企业的发展。再次要高度重视员工知识素质的提高和潜在能力的发掘, 因为人是知识的载体, 知识管理的实质在于开发人才, 最后要设立知识主管业务, 其主要职责是引导员工共同分享知识, 鼓励员工把信息与他们的认识和能力结合起来, 以创造新的知识。

(三) 善于化繁为简提高管理创新的效率和效果

公元前223年的冬天, 马其顿亚里山大大帝进兵亚细亚, 当他到达亚细亚的弗尼吉亚城时, 听说城里有个著名的预言:几百年前, 弗尼吉亚的戈迪亚斯王在其牛车上系一个复杂的绳结, 并宣告谁能解开它, 谁就会成为亚细亚王, 自此以后每年都有很多人来看戈迪亚斯打的结, 各国王子和武士都来试解这个结, 可总是连绳子头都找不到, 甚至不知道从何下手, 亚历山大对这个预言很感兴趣, 命人带他去看这个神秘的绳结, 站在这个始终连头都找不到的结前, 亚历山大仔细观察许久后突然顿悟:“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行动规则来解开这个绳子结呢”, 于是他拔出剑来, 对准绳结就劈了下去, 结果剑落而结解, 他因此而成为亚细亚王。偏要从无头之绳中找出头绪来, 这是传统的思维定势, 正是这种陷入“复杂化”的思维, 导致了许多人的失败, 亚历山大之所以能最终获胜, 就是因为他不墨守成规, 跳出复杂的思维定势, 采用简单思维直接的办法, 找准目标, 迅速行动的结果。当创新成为企业的竞争法宝时, 貌似深奥的理论遍地开花, 热衷于编造“格言”的大师们缤纷杂陈, 形成一个又一个的神秘绳子结, 以至于人们深信高深的理论, 复杂的技巧能引导企业驶向成功的彼岸。然而管理创新并非是复杂思维的产物, 有些看似复杂的创新其实就是简单的维和行动。

提高竞争能力 篇9

1. 形势与政策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 “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 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要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 探索课堂教学与实习教学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 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

2. 目前实践教学模式的弊端

目前许多职业学校已经意识到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的重要性, 并在教学体系中增加了实验实训课的课时, 但在具体的实验实训内容和实验实训的能力目标制定上, 并没有很大的转变, 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继续抓好基础内容传授的同时,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如下:

(1) 老师缺乏创造性

教育教学本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 甚至是艺术。教师仅仅把学生看作知识的接受者, 受教育者, 不去思考学生是如何学习的, 不考虑学习效果。只是备好内容, 登台讲完了事, 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2) 学生缺乏主动性

传统教学无视学生的超越性, 漠视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 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3) 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甚至丧失了学习的信心

(4) 师生关系紧张, 班级管理难度大

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给学生带来诸多的益处

通过对以往参加过工学结合学生的调研, 得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给学生带来诸多的益处, 主要归纳以下五点:

1. 可使学生增长工作经验, 使他们在毕业时能够顺利地被用人单位录用。

2. 可使学生有效地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使毕业生快速实现由学生向职工的角色转换。

3. 可提前拿到工作合同, 实现实习就业一条龙。

4. 可得到对社会的体验。学生在毕业前就可以深入社会、融入社会, 增加社会经验。

全在学生方面, 学生角色不能及时转换成员工角色, 心态不能正确调整, 缺乏对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在企业方面, 企业的基层干部对学生有排斥心理, 企业生产的周期性, 换岗位困难等, 这些因素给“工学结合”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需要对管理制度进行创新, 不能再套用学校的管理模式, 学校必须派素质过硬的德育老师陪同学生一起下企业, 正确的引导学生, 协调学生与企业的关系。

2.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问题

职业教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制定与组织, 都是从专业培养要求、岗位能力、职业素质, 以及学生整个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出发的。因此, 一方面,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必须统一于培养目标, 基础理论教学必需够用, 实践教学必需管用, 它们一定是以同一的实际需求为“度”。另一方面, 实践教学应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 避免孤立、形式化地设置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必须相互结合和渗透, 探索以任务驱动,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3.技术应用能力与高新技术的关系

职业教育的现实要求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国际化、具备现代职业素质的劳动者。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构建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必然要与高新技术联系起来。实践教学要尽可能反映现代企业先进技术与管理水平, 其专业知识为现代生产中所使用的成熟规范, 专业技能是现代生产所要求的操作规程。

四、结论

这种办学形式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突破口, 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缩短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根本原则, 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 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产物, 也是我国职教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领域。通过本次调研, 我们从企业的需求方面获得了更多有利于今后学生培养方面的信息, 企业对学生的个人品德修养, 职业素养极为重视。因此, 学校今后应更加强调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性的教育,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主人翁精神。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2006年3月

[2]杜学森.《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天津滨海高职教育》.2007年第一期

提高竞争能力 篇10

1 实施人才强防战略的举措

1.1 加强组织领导

依靠科技兴防, 加强人才培养是提高中心竞争力的关键。重视人才建设是中心建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是开展新技术、进行科学研究、提高质量的首要因素, 它既是一项基础工程, 又是一项系统工程。为实施人才强防战略, 中心成立了以中心主任任组长的领导小组, 作出了《关于加快人才培养, 提高科研能力, 促进中心发展的决定》, 并将此项工作纳入每年度工作计划和“十五”发展规划, 摆上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党政一班人树立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把加快人才培养作为推动中心发展、提高中心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来抓, 力做人才培养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1.2 探索管理模式

实施人才强防战略, 不但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还要重视对人才使用的管理。这方面我们做到了“四个结合”: (1) 人才管理与依法管理相结合。中心要按照国家和党的卫生工作方针进行管理, 要认真落实政府部门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在中心全体员工中全面实行全员聘用制和临时用工合同制, 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同时长期对中心的优秀人才进行法律、法规教育, 增强自律意识, 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 (2) 人才管理与制度先引相结合。中心先后制定出台有关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的一系列规定制度。如:慈溪市疾控中心科技教育管理办法、慈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展3年计划等, 做到有章可循。 (3) 人才管理与竞争管理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 以社会需求为中心, 以发展为主题, 以市场为导向。立足疾病预防控制专业知识领域前沿, 调整优化不适应社会发展, 不能满足中心业务工作需要, 科技含量低, 竞争力弱的科 (所) 领导, 实行科 (所) 领导竞聘上岗, 优胜劣汰, 增强学科带头人的危机感, 激发他们的奋发向上。 (4) 人才管理和质量管理相结合。质量是中心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是中心效益的源泉, 是中心的生命线, 是中心建设永恒主题, 离开质量谈人才, 便是工作无本求免。优秀人才是提高业务水平和质量的践行者, 为此, 吸纳这部分专业人员充实到中心质量管理领导小组, 并对中心的业务质量进行监督、考核、控制和评价。

1.3 加强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人才建设的龙头, 而人才建设又是学科建设的基础, 学科建设既是品牌, 也是中心核心竞争的焦点。中心制订了学科带头人的具体条件和培养计划。中心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中心有重点、科室有特色、人员有专长的学科发展方向。靠优秀学科带动中心其他学科。中心把学科建设重点放在流行病和卫生检验学科的建设上。3年来, 中心不但在财力和物力上给予了较大的倾斜政策;同时在科室人员配备上按照配足、配强的原则不遗余力。通过学科建设, 带动全中心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落实。流行病学科在重大疾病如狂犬病、登革热、副伤寒等重大疫情控制中发挥了作用。卫生检验学科除完成日常的卫生检验任务外, 拓展工作内涵, 先后建设了公共卫生血清资源库, 登革热血清实验室及慈溪市食品安全网络实验室等。

1.4 拓宽培养渠道

在人才培养方面着重抓好三个环节: (1) 抓薄弱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 着重围绕薄弱学科, 把高层次人才送到大专院校、上级业务部门进修学习, 每年选送人员进行脱产学习或分段学习。近5年选送优秀人才硕士学历学习5人, 本科学历学习21人, 选派进修8人次。 (2) 邀请中国CDC及省市著名专家来中心指导、讲学。通过宣讲, 使中心人员从理论上得到升华, 实践操作中得到提升。 (3) 针对相关领域进行人才培养。如举办现场流行病学培训班和为期6个月基层疾控人员的业务培训班。

1.5 构造学术平台

中心为了使全体职工不断更新知识, 安排资金实现了中心内部办公自动化, 做到一人一机, 信息共享。每年拨专项资金购置各种专业书籍和杂志。为强化知识更新, 中心规定了初、中、高级专业人员的业务学习, 其读书笔记不得少于20、15、10篇, 而且每年必须有论文或经验总结;年终中心进行考核, 并与奖金发放、先进评比相挂钩;同时, 中心以拓展疾病预防控制领域为基础, 构建学术平台, 每年组织大型的“青年学术论坛”活动。

1.6 塑造中心精神

“尽职尽责, 忠诚敬业, 爱岗奉献”为中心精神, 党支部把中心建设成为具有全面先进性、综合效益性、典型示范性、社会代表性为目标, 用于贯穿塑造人才的全过程。我们在中心上下广泛宣传、大力倡导、积极践行“先做人, 后工作”的工作理念。党支部实施了“双向培养”, 坚持把积极向上, 向党组织靠近的优秀业务骨干列为重点培养对象, 努力把工作第一线的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 以他们成熟的先进思想带动身边人。以发展业务骨干党员作为党支部的方略, 使业务骨干党员作为一面中心的旗帜、榜样。

1.7 坚持以人为本

近几年中心在使用人才的过程中, 重视人的价值行为, 使管理见物不见人、重物轻人, 逐步向重视人、研究人、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转化和深化, 对职工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消除顾虑和误解。中心多次召开不同层次的知识分子座谈会, 退休老专家座谈会, 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中心领导分工负责联系重点优秀人才, 主动与联系对象交心谈心, 进行心灵沟通、思想交流, 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 尽可能地解除他们存在的后顾之忧, 为他们安心工作创造宽松的环境, 使领导与人才之间架起一座友情的桥梁, 使人才感到中心领导的关爱、团队的温暖, 使他们以中心为自家。

1.8 建立激活机制

根据中心实情, 积极争取财政补助, 科学安排。近几年每年安排人才培养经费100万元, 已投入500万元购置设备。中心设立了科研基金, 用于科题立项、评审获奖论文发表奖及优秀学员奖励经费等, 有效地激励了中心科技人员的活力和搞好基础医学研究的积极性。

2 实施人才强防战略的成效

2.1 社会效益显成效

中心实施人才强防战略, 提高中心竞争力所取得的成效是明显的, 人才回报的成果是可观的。到目前, 中心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人、硕士以上学历4人、本科学历24人, 在社会、政府及相应学术界专兼职12人位次, 在全省全市都有一定的声誉和知名度。

2.2 跨越科技新领导

中心倡导“新、优、精、全”工程, 为解决当前重大疾病的控制, 新发传染病防制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建造一支以现场控制流调为主体的流行病学重点学科;以质量支撑为主体, 技术服务为一体的重点实验室。为全市的经济发展、社会安全做了大量的行之有效的工作, 受到了各级政府和人民的赞同。以重点实验室为基础, 拓展服务领域为食品安全, 承担全市食品安全监测中心的相关工作, 构建慈溪市血清资源库和登革热血清实验室等。为全中心的基础预防医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并规划拓展病毒基因实验室和血吸虫病粪检实验室。

3 实施人才强防战略的体会

3.1 加强领导是关键

实施人才强防战略, 加强领导是一个至关重要因素, 依靠领导的决策能力和执行力, 有人抓、有人管, 才能保证实施人才强防战略工作的正常运行;才能保证整个运行过程健康有序的进行。

3.2 完善制度是保障

实施人才强防战略工作中要结合中心实际, 制定强有力的制度, 做到人才使用与管理落实配套。学有所用, 能干事的给机会, 能做好事的给岗位, 能成事的给地位;实行中层领导干部的竞聘上岗, 实施导师制、公共卫生责任医师制, 充分展示人才的能级作用。

3.3 落实措施是根本

实施人才强防战略, 要制订科学、切实可行的措施及便于操作的考核细则, 确保目标任务定期实施;并定期进行布置考核, 与奖金挂钩, 并形成机制。

3.4 人才建设是支柱

在实施人才强防战略中, 要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大胆起用。增加外出深造培训的机会;本科生、硕士生要择期承担任务艰巨和重大课题研究项目;放手下基层离岗任职进行锻炼, 使人才建设纳入良性规范的运程。

3.5 激励机制是动力

提高竞争能力 篇11

一、需求分析

课程设计需要一个需求分析的过程,要解决的是有关方面缺什么,需要什么,期望什么,应该学什么。Kemp(1998:21)给需求下的定义是“指望得到的东西和现存状况之间的差距”。无论是课程设计,课程调整还是课程更新,目的都是适应需求和需求的变化,努力去完善这种差距。我们学院的英语课采用的是分级教学,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分为A,B,C三级,我所上的班级是A级,他们的英语基础比较好,经过一年的学习绝大部分的同学都通过了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PRETCO),第二学年如果要求他们继续学习公共英语,他们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为了了解他们渴望掌握和需要掌握的知识,并为我们的课程设计收集信息,笔者在学生中做了个简单的问卷调查:

1. Have you passed the Practical English Test for Colleges (PRETCO)?Yes95%No5%

2. Do you want to continue to study English on Grade Two?Yes90% No2%No idea8%

3. Do you think the major English is important in your future work?Yes79% No 21%

4. Do you know any medical English knowledge ?More 0%A little17%Little83%

5. Do you want to study Medical English ?Yes100%No0%

6. What kind of English skill is the most useful in your future work?Listening and Speaking (68%)

从问卷中可以发现学生渴望在第二年能学习专业英语,特别是专业英语的听说课程。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情况的需求,我们决定在第二学年开设一个学期的护理专业英语会话课程。

二、课程设计

我们的课程是护理英语会话课,是以交际为主的。课程设计主要围绕who,what,why,how为主要内容,即为什么人设计,为什么目的设计,如何实施或如何达标等。

1.教学对象。本课程是为高职护理专业二年级的学生设计的。他们经过大学一年的公共英语课程的学习后,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具备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日常会话技巧。

2.教学目的。让学生熟练掌握护理专业英语词汇,句型,具备日常英语会话能力,能在以后的工作中能用流利的英语和外国客人进行交流和沟通。

3.授课时数。这是一个学期18周的课程,每周2课时,共36课时

4.教学内容。本课程是一个会话课程,以护理英语对话为主。我们主要参考了崔刚的《医护英语会话》(1997,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和程兰芝的《医护之窗》(2003,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制定了相应教学内容和进度:

5.教学方法。交际法教学。交际法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教师要提供真实的情景和创造外语环境。在护理口语课中主要是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融入情景教学,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护理英语是一种实用型的英语,护患对话和医务人员之间的对话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清晰、真诚的语言表达是我们在教学中所强调的。我们将课时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信息输入部分。教师讲解教学目的和重点,介绍医学术语和表达方法,有针对性地详细讲解难点内容。第二部分:自由练习部分。在课堂上讲解对话之后,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找伴练习情景对话,视具体情况给予指导,如:给出关键词或对话线索,提醒学生注意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及语气的运用等,并要求尽量脱稿,让学生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来提高英语对话能力。在练习时,学生可自主增减内容,不强调句子与课本完全一致,将重点放在找到对话的真实感觉。第三部分:评价部分。由教师分别对各组的对话表演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精彩的表演,指出不足的地方,并当场给以打分,作为平时成绩。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每次课给出一个主题,比如“Registration挂号”。老师组织学习相关的医学词汇和句型,让学生熟悉对话的内容和背景。

第二:让学生自由组合,组成两到三人的小组。每个学生选择扮演一个角色,如一个做护士,一个做医生,一个做病人,然后根据课文进行对话练习。

第三:在学生熟练了对话内容后,每次抽几个小组的学生到讲台上面来表演。学生可以将讲台简单布置成挂号室,急诊室,或病房,在虚拟的情景中完成角色扮演的对话练习

这种情景教学学生通常都踊跃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即使是英语基础比较差的或平时不愿意开口的学生,也可以取得明显的进步,这样一来学生既提高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掌握了护理英语的知识,提高了英语会话的能力。

6.评估手段。课程成绩的评估由两部分组成,平时的对话训练占40%,期末考核占60%。即兼顾了平时的训练,让学生不敢掉以轻心,又给学生一个最后表现的机会。这是一个会话课程,所以期末考核也是以对话为主。学生仍是自由组合分组,自主选择一个主题,分配角色进行表演。考核地点选择在护理部的实训室进行,在模拟的病房,诊室里,学生穿着白大褂,护士服,或者装扮成病人,相互间用英语进行交流,投入地进行自己的角色表演。老师根据学生的表演进行评分。

三、结束语

这个课程在本学院04级,05级各选了两个班进行了试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训练,试点班的学生专业英语水平和口语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竞争能力。即将毕业的04级的两个班的学生在应聘的时候,因为能够用英语接受面试而普遍受到大医院的青睐。正在实习中的05级的两个班,有两个学生因为在一次突发的事件中能用流利的英语和外国客人沟通,帮医院解决了难题而受到医院的表扬。可见,在高职护理教育中增加专业英语会话课程是非常必要的,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竞争力,也可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提高竞争能力 篇12

1 企业内的隐性知识

1.1 隐性知识

(1) 隐性知识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内涵:

(1) 隐性知识是人类知识结构中的组成部分, 它与显性知识并存, 互相区别又互为补充。

(2) 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 隐性知识是难以表达、难以形式化的。

(3) 隐性知识是与情境以及个人的心智模式等主观因素紧密相关的。

(4) 采用恰当的方式, 隐性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被学习和传递的。

(2)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区别 (如表1所示)

(3) 隐性知识分类

(1) 按照隐性知识的载体分类:个体隐性知识、组织隐性知识。

(2) 按照隐性知识存在的形式分类:基于技能的隐性知识、基于认知的隐性知识、基于文化背景的隐性知识。

(3) 按隐性知识获取的难易程度分类:能够表述的隐性知识、难以表述的隐性知识、不能表述的隐性知识。

1.2 隐性知识的重要作用

(1) 隐性知识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

惠普前首席执行官卢·普拉特说过“如果惠普知道惠普所知道的, 我们的利润将变成三倍”。质量管理大师戴明说过“组织中最重要的核心能力中有97%都是无形的”。这两句话生动地表明了隐性知识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

(2) 隐性知识对竞争优势具有的促进作用

我国学者梁启华认为“测度企业竞争优势的基本尺度包括创新能力、难以模仿、可持续性以及学习能力。正是在这几个方面, 企业知识, 尤其是隐性知识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在企业中, 员工层面的知识多为隐性知识, 企业将员工工作实践中长期积累的隐性知识转变为企业内部员工共享的显性知识, 再将显性知识转变为新的隐形知识, 从而不断地进行知识创新, 使得企业知识具有难以模仿和可持续性, 提高了企业员工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实质上隐性知识才能形成组织核心能力, 因为隐性知识不易编码转变成易于学习的显性知识, 因此就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 从而形成组织本身独特的、持久的竞争优势。

(3) 隐性知识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隐藏在核心能力背后并决定核心能力的是企业掌握的隐性知识, 它不仅提升了员工个体的能力, 同时在组织内部形成一股核心的竞争力, 使组织作为一个整体来面对外界复杂多变的环境, 增强了组织的凝聚力。

1.3 档案是企业隐性知识的核心

档案馆是信息资源的聚集地。档案馆主要工作是对全所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检索分类、存贮、传播和使用, 以满足利用者的档案信息需求。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资源, 为企业生产、技术、科研等活动的真实记录。在企业管理等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隐性知识挖掘

2.1隐显性知识的转化

隐性知识转化包括:社会化—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外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即SECI模型 (如图1所示) 。

(1) 社会化

社会化是共享经验、知识创新的过程。个体之间通过共同分享各自的经历、经验、诀窍、心得、价值、行为模式等隐性知识, 从而形成新的隐性知识。这个过程中的隐性知识可以通过观察、模仿、实践、自我思考、言传身教等方式获得。

(2) 外化

外化是知识创造的关键, 是挖掘隐性知识并把它发展成显性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人们利用比喻、类比、假设或模型等多种方法和工具, 将经验、技能、直觉、想象等隐性知识以让人能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 转化为语言可以描述和表达的内容, 从而将感性知识提升为理性知识, 将经验、想象转变为概念。

综上所述, 社会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会话与协作;外化强调知识的积累。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知识的传递, 形成了新的隐性知识, 无数个这样的螺旋一环扣一环, 前后衔接。在这个动态循环的过程中, 学习者的知识储量不断增加, 推动了知识的创新和发展[2]。

以上的转化过程, 对于档案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例如社会化的转化过程, 它是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比如导师带徒形式就是这一过程鲜明的范例。导师通过传授自己这么多年来在工作中所积累的工作经验和有效的工作方法给新来的员工, 使得新来的员工能尽早地熟悉工作环境、掌握业务技能、有效地积累工作经验, 新进员工通过观察模仿和时间老员工的工作技能转化自身的隐性知识技能。又如技术管理专家通过演示, 指导群体工作等方式把自己的技能技巧逐渐传递给相关群体使之成为全体的隐性知识。

3 利用一切资源, 提高档案馆竞争能力

3.1 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发掘隐性知识, 提高档案馆竞争能力

档案馆主要工作是对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检索分类、存贮、传播和使用, 以满足利用者的档案信息需求, 管理和提供的对象是编码化的显性知识, 是一种对显性知识的管理活动, 为了提高档案馆的竞争能力, 应该从显性知识中提炼出隐性知识, 把隐性知识和档案人员的知识结合起来, 利用某些工具作为手段, 再把隐性知识显性化, 以此提高档案馆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例如档案信息数字化, 传统的档案馆保存的载体有限, 都以纸制文件为主, 而档案数字化是将传统的旧档案、死档案更好的利用起来, 将档案信息资源整合, 实现档案资源社会共享, 更好的为科研生产服务。

当前档案馆对有长远使用价值的档案, 对利用效率、需求量大的档案, 进行数字化处理, 扩大数字信息资源量。数字档案馆通过馆藏数字化和电子文件的接收, 整合各种档案信息资源, 建立各级档案数据库、专题库, 构筑一个多层次、多分布、规范化的档案数据库群, 并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使利用者不受时间、空间、数量的限制, 迅速、准确地从数字化档案馆中查阅各种档案信息资源。它不是简单的传统档案的计算机化与现代化, 也不是仅仅以电子文件为其馆藏的专门性档案制造, 而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一种服务平台。

3.2 以人为本, 发掘隐性知识, 提高档案馆竞争能力

从图1可以看出, 无论是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 还是隐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 都是以人为媒介, 以知识交流、知识共享作为沟通的方式, 在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过程中实现转化, 进而实现知识创新。以人为本, 发掘隐性知识, 提高档案馆竞争能力应从建立知识共享体系和知识交流平台及获取人力资源管理支持等三方面开展。建立知识交流平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建立知识交流平台

建立知识交流平台, 使员工在“你问我答”中实现知识的共享, 相互学习。组织学习是一个组织获取、创造和传播知识的过程, 是对存在于组织内外的知识加以收集、保留、传递、运用并融合创新的一系列活动。

(2) 完善数字档案馆网站建设

作为对外服务的重要窗口, 如果可以在数字档案馆网站中增加档案利用者信息反馈模块, 对所遇到的问题或建议通过网络进行交流, 档案人员通过对问题和意见这些显性知识的总结、归纳, 形成隐性知识, 再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即隐性知识显性化, 如此反复, 可以大大提高档案人员的服务能力, 想用户之所想, 从而提高档案馆的竞争能力。

(3) 经常开展小组会议

通过小组会议可以交流工作经验, 也可以及时纠正工作中的偏差, 提高工作效率。例如个人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在工作中摸索出来的一些诀窍等, 想要获得这类知识, 只有通过员工之间的交流来实现。

(4) 建立档案利用反馈机制

档案部门在档案借阅的同时建立档案利用反馈机制, 能了解档案的价值和作用, 在发掘档案隐性知识时, 就有所重点, 提高发掘工作的效率。

(5) 人力资源管理支持

只有当档案馆的员工有能力学习、积累和创新并愿意把个人知识与大家分享时, 知识才会不断有积累并外化形成组织内的共同知识。

(6) 通过对馆员培训, 提高业务能力

为了提高馆员的能力, 组织必须为馆员提供持续不断的培训机会, 让他们有能力不断创造价值并降低成本, 同时创造条件为组织学习提供支持。

(7) 改善学习取向

可以建立一套员工能力测评机制, 让员工周期性的检测个人的能力及差距, 改善相对应的学习取向, 确定学习重点, 可以有针对性地、高效地提高员工业务能力。

(8) 建立档案馆激励机制

存在于个人脑海中的隐性知识被认为是个人价值的体现, 通常员工用自己掌握而别人尚未掌握的知识来衡量自身价值, 不愿意与其他人共享知识, 如果把知识传授给他人, 就会影响他们工作的稳定性和个人利益, 因而, 建立知识的开发、传播和应用的激励机制非常关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提供个人发展机会;

(2) 知识提供者与绩效、报酬挂钩;

(3) 增强员工的团队意识。

4 结束语

现代档案的发展日新月异, 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机遇。新的形势下, 传统档案管理的思想、措施和手段已显示出较大的局限性和约束性。只有提高档案队伍的业务水平, 引进良好的设备设施, 才能确保档案馆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从而为研究所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如哲.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应用—以教育领域及其革新为例[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17.

上一篇:旅游保险市场营销下一篇:HP根除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