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护生的就业竞争力

2024-10-09

提高护生的就业竞争力(共3篇)

提高护生的就业竞争力 篇1

教育部教高[2004]1号文《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 应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 (简称“双证制”) , 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该文件要求各地教育部门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考核要求, 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改进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 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 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增强其就业竞争能力。关于儿科护理学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相关研究很多, 在此不再赘述。本文阐述儿科护理学教学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 强化对护生在婴幼儿育婴师、抚触师、营养师等职业所需技能的培训, 并建议学生参加相应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以获取相应的证书, 培养集儿童养育、预防保健和疾病护理于一体的高素质新型儿科护理人才, 以适应社会及医疗保健发展的需要, 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 儿科护理学实施“双证制”教学的必要性

1.1“双证制”教学符合现代护理发展的需要

儿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是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儿科护理学已由单纯的疾病护理模式发展为以小儿及其家庭为中心的身心整体护理模式;由单纯对患儿的护理拓展为对所有小儿提供有关生长发育、疾病防治与护理以及促进小儿身心健康的全面服务;由单纯的医疗保健机构承担其任务逐渐发展为全社会都参与和承担小儿疾病的预防、保健和护理工作;护理的时间和空间也由单纯的住院期间拓展为整个小儿发育阶段。因此, 儿科护理将促进全社会为小儿及其家庭提供综合性、广泛性的全面护理, 保障小儿健康, 提高其生命质量[1]。由此可见, 现代护理观对儿科护士的素质、知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国内儿科护理学教学一直偏重于对患儿疾病的护理, 所针对的服务对象仅是患病儿童, 而不是全体儿童, 未体现整体护理的理念, 学生知识面偏窄, 不适应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趋势。因此, 改革我国儿科护理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培养适应现代化护理模式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是摆在护理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非常紧迫的重要课题。儿科护理学实施“双证制”教学, 即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 强化对护生职业技能的培训, 培养集儿童养育、预防保健和疾病护理于一体的高素质新型儿科护理人才, 真正做到以小儿及其家庭为中心, 体现整体护理的理念。

1.2“双证制”教学顺应社会及医疗保健发展的需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 婴幼儿的养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家长的重视。科学的养育和早期教育不仅有利于婴幼儿的身心发展, 为其终身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而且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 增进社会的安定和谐。近年来, 社会上迅速涌现出一些新兴职业, 如婴幼儿育婴师、抚触师、游泳师、导乐师、营养师等, 亦说明了人们对婴幼儿养育问题的高度重视。因此, 在儿科一线工作的护士, 除要掌握儿科疾病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外, 还应掌握儿童生理、心理、营养、保健、动作技能、智力开发、行为培养和人格培养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从而有利于对小儿及其家庭进行科学的指导, 真正做到以小儿及其家庭为中心, 顺应社会及医疗保健发展的需要。

2 儿科护理学实施“双证制”教学需解决的问题

2.1 改革课程目标

目前儿科护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仍着眼于传统的纯生物医学模式, 即以疾病为中心, 所针对的服务对象仅是患病儿童, 而不是全体儿童, 未体现整体护理的理念, 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健康服务的需求。通过课程改革, 要求学生在本课程结束时能够认识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主要特点, 婴幼儿心理发育的规律与主要特点;能进行对婴幼儿的生活照料、预防保健、教育、家庭教养指导等;会分析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社会、家庭因素;能对各年龄段儿童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可为儿童及家庭提供健康教育及指导;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断、护理、防治方法, 熟练掌握儿科护理学的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 能运用所学知识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和危重患儿进行整体护理。

2.2 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 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高职高专现有的《儿科护理学》教材中约80%的内容介绍儿科疾病护理, 20%的内容为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估与保健, 课程设置偏重于对儿科疾病的护理, 未能体现整体护理的理念, 学生知识面偏窄, 不适应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趋势。国外儿科护理学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我国有很大差异, 其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估与保健和儿科疾病护理的内容各占50%, 课程内容以儿童的健康需求为主线[2]。因此, 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提倡儿童教养、儿童保健与疾病护理并重, 方能适应社会及医疗保健发展的需要。新的课程设置, 应由以疾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转向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 强化儿童教养和儿童保健的教学内容, 突出对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估技能和健康指导。在儿科疾病护理方面, 以儿科病疾的常见症状与评估、常见疾病护理为主, 突出病情观察和整体护理。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 新的课程安排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儿童生活照料、儿童教养、家庭教养指导等内容 (见表1) 。

2.3 培养能适应“双证制”教学要求的师资队伍

儿科护理学实行“双证制”教学, 就必须要有一支能胜任教学要求的师资队伍。可通过“内培外引”的途径, 与当地劳动就业培训部门合作, 加强对教师从事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培训, 使从事儿科护理学教学工作的教师既掌握儿科疾病护理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又掌握儿童生理、心理、营养、保健、动作技能、智力开发、行为培养和人格培养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并提倡教师考取相应的考评员资格证书, 以胜任“双证制”教学工作。

注:*儿童生活照料包括:饮食与营养、睡眠、大小便、三浴锻炼、婴幼儿抚触预防接种、早期发现发育异常、意外伤害的预防与处理。**儿童教养游戏设计包括:粗大运动游戏设计、精细运动游戏设计、语言能力训练游戏设计、感觉统合练习、感知认知游戏设计、生活自理游戏设计等。***儿科护理常用技术操作包括:约束法、臀部护理法、脐部护理法、更换尿布法、头皮静脉输液法、股静脉穿刺法

2.4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双证制”教学在原有的基础上强化对护生从事婴幼儿育婴师、抚触师、营养师等职业所需技能的培训, 因此需加强此方面实训基地的建设, 如建立婴幼儿抚触室、游泳室、游戏室等, 申购相关的仪器设备。此外, 还可与社区医疗服务站合作, 上门为社区居民提供咨询、为婴幼儿服务等, 使学生能得到相应的实训练习, 并可接触到对健康儿童的护理、保健和教养工作。

3 儿科护理学“双证制”教学今后改革的思路

今后将进一步完善儿科护理学课程建设方案的“三个一”: (1) 编写一本教材:突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理念, 增加儿童保健、儿童教养及婴幼儿育婴师、抚触师等相关内容; (2) 完善一种实习模式: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采用边理论、边实践的课程教学模式并编写配套的实践教学手册; (3) 形成一套考核方案:开发一种适合本教学模式的考核方案, 除传统的考试外, 增加对学生进行婴幼儿育婴师、抚触师等方面的考核。

通过本文的介绍, 希望同行共同探讨, 分析儿科护理学实施“双证制”教学的可行性, 从而加快我国高职高专儿科护理学教学改革的步伐, 培养适应现代化护理模式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以提高儿科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2]刘可.美国一所大学的儿科护理教学介绍[J].中华护理教育, 2008, 5 (3) :139~140.

如何提高护生的护患沟通能力 篇2

1 积极引导护生主动与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虽然护生对病人有着强烈的交流及沟通欲, 但护生往往处于不知如何开口的尴尬境地。这就要求带教在与病人第一次见面及在日后日常护理操作、查房及宣教的各个过程中都应让护生参与其中, 让护生对整个沟通过程可以有最直接、最感观的认知, 并从中吸取对自身沟通能力提升有利的经验, 且逐渐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沟通方式与技巧。通过引导护生与病人进行沟通、互动, 让其学会发现病人的沟通习惯并慢慢适应主动迎合病人的这种沟通习惯, 逐渐尝试换位思考, 掌握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窍门, 帮助护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渐渐的, 有了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作为沟通的前提, 护生便可以很自然的与其交流, 当护生习惯甚至乐于与病人进行交流时, 沟通便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实施。

2 通过规范化言行训练调动护生的主观能动性

恰到好处的沟通, 能使护生正确理解操作步骤并明确护理操作目的。因此, 沟通被认为是提高护理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带教严格要求护生在各项护理技能操作中每一步都要做到有章可循, 规范操作程序流程。将操作的目的、适应证、禁忌证、注意事项等各个方面对护生进行详细讲解说明, 使其了然于心。在操作前、中、后的各个环节, 要求护生需向病人做好解释说明工作, 以达到交流的目的。并在操作过程中注意时时与病人交谈, 在察言观色中获取病人有无不良反应、对操作是否满意等信息。在与病人进行交流时, 鼓励护生表情要大方, 直视病人的眼睛, 多采用鼓励性眼神, 面部肌肉放松, 多向病人微笑, 使病人感到被重视、被接纳, 促进护患交谈自如, 赢得病人的信任。

3 通过模拟案例调动护生的主观能动性

设立常见、疑难、典型案例, 让护生主动思考沟通解决问题方法。将其设立为一种训练、考核模式, 并对护生在训练、考核中的表现进行评估, 讲解其中可采纳方面及需要改进方面, 此种实用性护患沟通教学方法既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 又能使护生通过沟通案例对其所呈现的失误留下深刻的记忆[1], 并能体现实用性护患沟通的技巧。且护生可以通过疑难、典型案例的模拟训练, 了解其解决方法, 并总结解决此类案例的方法要点, 在日后实习或工作中通过对其的延升、扩展, 自己摸索形成一整套有自身特色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不仅能挖掘护生自身人际沟通的潜能, 还能调动护生的积极性, 有利于提高护生的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临床沟通能力。

4 通过规范化行为的培养提升护生的交往自信

要求护生在上岗前必须规范着装, 同时注意工作服、护士鞋的整洁度, 修剪指甲, 按要求整理头发并戴好护士帽, 人人挂牌上岗。这种良好的职业形象不仅会给病人留下美观印象, 提升病人对其的职业信任度, 无形中也增加了护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自信心。

5 在沟通中融入人文关怀理念

良好、有效的沟通是化解矛盾、减少冲突、融洽关系的基础[2], 然而在临床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是: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成为护生的主体结构, 这些护生不仅人际关系过于简单, 且多受父母溺爱, 进入临床后, 护生面对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病人, 会产生陌生感甚至社交恐惧感, 使护生不免感到忐忑不安及抵触情绪。虽然护生对病人有着强烈的交流及沟通欲, 但由于应对措施不利, 就容易出现护生在与病人接触时, 态度冷淡、语气生硬、心浮气躁。此种工作情绪直接导致沟通、宣教失败、病人对护生工作态度不满意, 且极易引发纠纷。全面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 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感到老师的教学关怀, 有利于学生使自己的角色从被动转向主动, 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和沟通热情[3]。并将这种热情延伸到实际工作中, 在面对病人因疾病带来的痛苦时, 护生能够体谅病人, 切实关心病人, 愿意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

6 营造轻松的科室氛围

护生轮转科室频繁, 初入科对科室一切, 包括带教老师、护士长、医生不了解, 对科室主要业务、护理概念不明确, 对病人不熟悉, 这在心理上对护生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 护生往往表现出说话、做事缩手缩脚、畏首畏尾。带教为护生营造良好、轻松的科室氛围, 有利于消除其紧张、焦虑情绪, 有利于护生各方面能力的发挥及升华, 使护生有话要说, 有话敢说。另外, 带教应注重护生科室业务的培训。护理操作、健康宣教、答疑解问, 无论哪个方面, 都离不开扎实的理论功底, 只有让护生对科室业务熟悉掌握, 才能在临床实践中从容面对病人所提出的疑问。让护生在实践中通过自身的专业素养赢得病人的认可, 让护生在病人的认可中树立信心。

7 通过带教与护生的探讨交流沟通心得

定期组织护生座谈, 就沟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自身经验的分享进行深入讨论, 并就其所遇到的沟通问题, 集中解决。以点带面, 让护生在与他人的沟通经验中相互取长补短, 相互借鉴, 提升沟通能力。

摘要:沟通能力是临床护士的专业技能之一, 在临床护理教学过程中, 临床带教应注重护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方法, 来培养护生与病人的沟通技巧, 使之得到充分重视, 并从中丰富护理实践内涵。

关键词:沟通能力,护患关系,培养

参考文献

[1]方玉婵, 陈华丽.参与式教学法提高临床护生沟通能力的探讨[J].现代医学, 2004, 4 (7) :90.

[2]李云.加强医患沟通化解医患认识冲突[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4 (3) :19.

提高护生的就业竞争力 篇3

1 护理实训室开展的意义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以培养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 以适应适应社会需求和和岗位需求为目的,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 这就形成了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现状与社会需求和培养目标之间矛盾与差异。而实验实训室的开发即可以提高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又可以为护生创造一个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自主的训练环境, 使护生的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为日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开放实训室具备的条件

铁岭卫生职业学院为了培养具有专业型、素质型的护理人才, 重点进行了护理实训室的建设。

2.1 建立网络化管理平台及多媒体教学

建立实训基地网站, 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网络资源及提供直观示教回示的多媒体教学方法, 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

2.2 实行管理制度、分层管理制度

铁岭卫生职业学院护理实训基地设主任一名, 下设护士站、外科护理、内科护理、妇科护理、耳鼻喉护理专科护理组、基础护理组急救及重症监护实训组。实训设备、实训教学分块管理、各负其责。主任负责教学工作的安排和全面协调工作。

2.3 加强实训教学队伍建设

铁岭卫生职业学院又招收了一批本科以上的及双师型护理专业人才, 壮大实训队伍, 提高实训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水平。

2.4 实训课时的增加, 强化了操作训练

铁岭卫生职业学院理论学时与实训学时的比例为1∶1.3, 于第4学期开展护生的实习强化训练, 学生训练后进行期末的考核。

3 实训基地开放的形式及管理

3.1 开放的对象和时间

铁岭卫生职业学院对即将下临床实习的护生进行系统的护理技术的培训。因此开设了实训基地, 开放的时间除计划学时外课余及双休日都对学生进行开放。

3.2 开放的内容

为临床常用的护理操作技能, 如注射技术、鼻饲法、无菌操作技术、导尿术等。

3.3 实训室开放的管理

为了使实训室开放有秩序、安全、高效, 制定了护理实训室管理规则, 护理实训室仪器、模型的安全管理及卫生责任制度等。由班级班委会成员及实训教师组织管理, 使实训室的开放有章可循, 并且在开放前对护生进行规章制度的培训学习, 使其熟悉实训室开放的目的、意义、要求, 重点强调实训室开放期间的安全防护与卫生要求, 使护生树立从自我管理做起, 共同管理, 人人参与的思想[1]。

4 提高了护生的综合素质

4.1 提高了护生的认知和感知的护理操作技能

护生在实训过程中, 自己准备用物及物品的清点、整理, 克服了以往依赖老师的心理, 增加了动手的机会和思考的空间, 模拟了临床实际工作的要求, 增强了责任感。

4.2 提高了护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实训的练习, 护生的操作技能得到了全面的训练, 动手能力得到加强。充分运用了情景教学、角色扮演等方法, 充分发挥了护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3 提高了护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在实训过程中护生遇到问题自己尽量解决, 有利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让学生参与实验室的管理, 增强了管理能力。

4.4 培养了护生的“慎独”的品格

护理职业特点之一是护理工作者大多数情况下需要独立工作, 且许多护理措施在无人监管下进行, 故“慎独”对护士尤为重要[2], 因此实训室的开放有效地培养了护生“慎独”的品格, 奠基了合格护士的培养。

4.5 有利于培养护生的爱心和同情心

在角色扮演过程中, 学生能体会到患者的痛苦和自尊, 有利于护患关系的培养。

总之, 由于铁岭卫生职业学院护理实训室的开放, 不但实践教学的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而且培养了护生的综合素质, 为护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任针年.现代医院医疗质量管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65-69.

上一篇:诗歌教学的目的与方法下一篇:杜邦分析法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