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2024-07-25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共12篇)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篇1

一、大学生就业难题:三种解释及其辨析

近年来, 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日益明显, 至于大学生就业难题产生的原因, 一般有三种解释。

1、高校扩招

大学生就业困难是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出现的。基于对高等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和我国高等教育落后的现实,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适龄青年的15%。自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以来,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上升, 2002年首次突破15%、标志着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2003-2006年分别达到17%、1 9%、2 1%和2 2%。扩招意味着大学生增多, 当大学生增加的速度大于社会需求增加的速度时, 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就出现了。有些学者也验证了大学生就业困难与高校扩招高度相关的结论。

但以下两点事实削弱了上述结论。

第一,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并不算高。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决定着一国高层次人才数量和科技水平, 进而决定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国家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最终体现为人才竞争、特别是高科技人才的竞争。于是, 各国政府都把高等教育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事实上,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是相对落后的。1999年O E C D国家2 5-6 4岁人口平均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为22%, 加拿大为39%、美国为35%、日本为31%、韩国为23%, 而中国仅为5%。尽管近几年发展较快, 但并没有改变相对滞后的状况、即大学生还不算太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我国仍需要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推动高等教育发展, 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第二, 从长远的观点, 大学生的数量决定着一国经济发展和高素质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假定市场需求不变, 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大学生就业状况恶化。但从动态的角度, 对大学生这种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取决于该国经济发展的规模和质量, 而该国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从根本上又取决于高素质劳动力的数量, 因为高素质劳动力的就业或创业本身成为推动社会技术升级和结构优化的主要推动力, 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一定数量的大学生是建立“高素质人才——经济高速发展——吸纳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良好循环的前提, 高校扩招和大学生增加不应该成为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根本原因。由于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突飞猛进”的特点, 社会还不能一下子为所有的毕业生提供满意的职位, 可能出现短暂的大学生失业现象。但失业的大学生与城镇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之间存在一个重要的区别, 他们拥有较多的知识和技能, 是优质的劳动力资源, 一旦条件成熟, 他们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 推动经济增长、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由于存在大学生就业难题而降低高等教育入学率, 让更多的高中生进入农民工的行列;而应为大学生就业或创业创造更好的环境, 缩短他们从高校到社会的角色转化时间。

2、就业体制变革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 大学生就业体制经历了一个由“国家分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转化过程。大学生获得了择业自由, 相应地也失去了就业保障, 面临较大的失业风险。就业体制变革好像是大学生就业难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尽管“国家分配”方式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 但它也存在很大的弊端。第一, 它可能导致大学生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分配部门无法照顾到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众多细微的特征和要求, 直接分配的方式往往会导致大学生与工作职位的不匹配, 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第二, 它可能导致“隐性失业”。“国家分配”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当用人单位接收的大学生超过实际需要时, 就形成了“隐性失业”。隐性失业是指那种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但又没有被充分利用的状态, 通俗地描述为“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 其实质是将潜在失业者的失业风险及其可能带来的损失平均分摊给每个劳动者身上。对于潜在失业者而言, 无疑是件好事;但从整个国家来说, 隐性失业的负面影响并没有减少。每个人都有活干、但每个人都没有被充分利用, 那部分劳动力资源仍处于闲置状态;同时, “人尽其才”的用人原则得不到体现, 打击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尽管我们不愿意看到失业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但也不可能再回到“国家分配”的就业体制、把大学生就业难题“隐性化”。

3、就业能力不足

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困难是相对的。有些毕业生收到了多家单位的接收函, 最终选择的职位也相当不错;而有些毕业生却没有面试机会。另一方面, 有些用人单位又招不到合适的大学生。也就是说, 大学生失业是一种结构性失业, 即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不匹配所导致的失业。大学生就业困难或失业现象的出现, 不是因为没有市场需求, 而是因为他们不符合市场需求。有些调查表明, 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态度、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合作精神的总体评价并不算太高。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 教育能为受教育者带来更高的收入, 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形式。至于受教育者为什么能获得更高的收入, 理论界却出现了分歧。以舒尔茨 (Schultz) 和贝克尔 (Becker) 为代表的早期人力资本理论认为, 教育通过传授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生产效率, 即教育具有生产性功能。而筛选理论认为, 教育证书是不同“原有”智力和个性特征等影响未来劳动生产率或“可塑性”的重要信号, 可能预测工作表现、但不能直接增强工作表现;教育只是帮助雇主“筛选”最优求职者的参照, 即教育具有信号性功能。事实上, 教育的两种功能是并存的, 只是有时信号性功能起主导作用, 有时生产性功能起主导作用。随着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大学生迅速增加;再加上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利益约束机制增强, 雇主要求招进来的大学生能够为单位创造价值, 因而, 我国高等教育的信号性功能减弱、而生产性功能增强。

教育的生产性功能在大学生就业环节, 就体现为就业能力。就业能力的大小由多种因素决定, 对于大学生而言, 高等教育起了决定性作用。狭义的就业能力可定义为:将高等教育服务转化为人力资本、并能实现这种人力资本价值的大学生的综合能力。高校所提供教育服务的数量与质量, 构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最大可能边界;而大学生能从高等教育服务中吸收多少养料, 最终决定自身就业能力的大小。就业能力较强, 意味着他不仅从高等教育服务中得到了较多的知识和技能, 还能较好地展示和实现自身的才能, 从而获得较理想的工作职位。现实中, 各高校提供教育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存在差异, 再加上大学生自身因素与努力程度的不同, 不同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会存在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反映在就业结果上, 就是有些大学生顺利实现了就业, 有些大学生无法实现就业;实现就业的, 在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就业能力不是一个新事物, 只是就业环境的变化使其作为一个新问题凸现出来。在我国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时代, 高等教育主要发挥信号性功能, 凡是大学生, 都可以分配到好工作,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差异及其影响被掩盖了。而进入市场经济和“大众化”教育时代, 高等教育主要发挥生产性功能,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差异充分暴露出来, 并成为就业结果的决定性因素。就业能力不足的大学生, 就可能进入失业大军。

就业能力不足不仅与大学生的个人利益密切相关, 还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就业能力不足的大学生, 支付了相同的学费和生活费、却没能获得相应的收益, 其人力资本投资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这表明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社会资源。因而,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过程、也就是提高高等教育投资效率的过程, 它不仅是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关键, 也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根本途径:提高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不足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就应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1、高校

高校作为大学生的培养主体, 应加快教育体制改革, 提供更多优质的教育服务, 拓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最大可能边界。首先, 要调整各专业的招生规模。专业构成了专有人力资本的基础, 决定着未来的就业方向和职业搜寻范围。高校应建立适应市场变化的专业设置及调整机制, 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不同专业的招生规模, 使各专业的大学生都拥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其次, 要创新培养模式。培养模式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 培养模式创新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应根据自身特色、对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进行合理搭配与组合, 并通过柔性教学机制加以实现。课程教学方面, 及时吸收最新研究成果, 灵活调整课程内容, 并进行模块化重组,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取向自主地选择课程;实践教学方面, 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现实。同时, 推广学分制, 允许学生跨系或转系学习, 允许中途就业或者暂缓就业、继续学习或接受培训。再次, 要加强就业指导。就业指导能提高大学生展现自身才华的能力, 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开发形式。要根据就业环境的变化, 引导大学生树立主动、灵活、多样的就业观, 拓宽职业选择的范围。要提供心理与职业特征测试, 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找准职业定位, 并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要积极开展校园创业活动, 并与用人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基地, 创造实践机会, 加强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举办求职技巧培训以及普通话、会计师、司法等考试的培训, 为“零距离”就业做充分的准备。

2、大学生

大学生作为就业能力的载体和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主体, 应通过自身努力获取更高的就业能力。首先, 要提高综合素质。进入大学后要及时调整好心态、投身到新的学习生活中去。要端正学习态度, 将客观的就业压力转化为主观的学习动力。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的专业知识, 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努力造就复合型人才。同时, 还要注意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强化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的训练、激发创新思维。其次, 要积极寻找工作。大学生要能与时俱进, 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高也成、低也就”是合乎理性的就业意愿的特征, 当就业预期高于客观现实时, 要及时做出调整。同时, 还要在信息收集、简历投递、面试准备等求职环节付出更大的努力。

摘要:就业能力不足是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高校应改革招生制度、创新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 大学生应提高综合素质、积极寻找工作, 共同提高其就业能力, 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人力资本投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2006大学生就业率与择业观调查[EB/OL].http://www.edu.cn/article/20060621/3196426.shtml.

[2]、李莉.农学毕业生就业率最高[N].北京晚报, 2006 (3) .

[3]、黄敬宝.高等教育投资规模与大学生就业率的相关性分析[J].经济经纬, 2007. (4) .

[4]、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666一703.

[5]、马陆亭.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录用与评价[J].高等教育研究, 2002, (1) .

[6]、Becker, G, S (.1964) , 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7]、Spence, M (.1973) , Job Market Signaling.Q.J.Econ.87:355-74.

[8]、黄敬宝.教育扩展与大学生就业率的变化[J].北京社会科学, 2007, (3) .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篇2

大学生就业论文:浅论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邓永超

(华南农业大学人事处,广州510642)

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极其重要。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实施全程就业指导;开展多样实践活动,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开展职业心理咨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加强就业培训指导,提高学生求职技能,以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不断提高。

关键词:就业能力;职业规划;心理咨询;培训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12-0145-02

大学生就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温家宝总理在201月7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了包括“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七项措施;今年教育部也颁布了《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了“要全面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具体而言,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基本工作能力、专业技能、求职技能三个层次。

笔者在高校具体负责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承担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的教学工作,担任高校二级学院心理健康辅导室的指导老师。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笔者发现,有些大学生就业能力较低。比如,实际动手能力差,缺乏求职技巧,有些学生存在就业焦虑,心理素质差,等等。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一、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实施全程就业指导

科学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够让大学生尽早、有效地规划自身的大学生活,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就业能力。要积极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实施全程就业指导,转变“就业指导”等于“职业生涯发展辅导+求职指导”的工作模式,对大一新生进行成才教育和职业意识教育,对大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知识教育,在大三学生中进行就业观和就业能力教育,对大四毕业生加强求职技巧培训。

人职匹配理论认为,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对工作者都有不同的要求。个人进行职业决策时,要根据兴趣、性格等个性特征来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职业种类,即进行人职匹配。如果匹配得好,个人的特点与职业环境协调一致,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较大,反之,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低。美国心理学家、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沦把人的职业兴趣分成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六种类型。MBTI是一种迫选型、自我报告式的性格评估工具,把人的性格分为四个维度十六种类型,是当今全球最为权威、应用最广泛的性格测试工具。

作为职业规划课程任课老师以及就业指导老师,笔者运用上述理论,对大学生实施全程就业指导。从大一起就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运用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MBTI性格评估工具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类型,积极探索工作世界和职业环境,科学、合理地进行职业定位,帮助学生找有意向进入的职业领域中的校友进行职业生涯访谈,了解从事该职业所要具备的素养,对照自身的个性特点,制订个性化的就业能力提升方案。方案包括:1)职业定位,即想要干什么,能干什么,自己的兴趣、才能、学识适合干什么,当前面临的问题等;2)行动计划,即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课程、学习方式、学习内容。这样,帮助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有意识地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规划好大学生活,根据自身特点,加强学习,有针对性地提高综合素养,使学生们的就业能力不断提高,很多找到了适合自身的工作。用人单位也表示,招聘到的员工符合岗位需求。

二、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在招聘员工的过程中,用人单位尤其重视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因此,要采取措施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如参加党团组织和各类协会的活动,从实践层面加强理论和专业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可通过社团活动、校园创业、社会兼职、社区服务以及专业特色明显的比赛活动等促进学生理论与实际更紧密地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华南农业大学近几年来积极开展了春运期间列车乘务员志愿者服务活动,选拔学生志愿者参加春运列车乘务员志愿者活动。在校学生踊跃报名、积极参与,在实践锻炼中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更深入地了解了社会,明晰了工作岗位要求,从而能对照自身,根据社会需求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社会上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建立一批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或实习基地,让大二、大三的学生利用暑假或寒假到单位去见习或实习,让学生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了解岗位和社会所需,对照自身有针对性地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北京联合大学近五年来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将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的毕业就业结合起来,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为大学生们创造就业机会,通过到与大学生专业联系比较密切的.单位建立就业基地,安排有意向去该领域工作的大学生多参加基地工作实践,(本网网 )帮助大学生较早地融入了单位,有效地促进了就业。

三、开展职业心理咨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职业心理咨询,是运用现代心理咨询技术和手段为选择职业及职业适应不良者进行职业常识、自我认知、择业决策、就业准备、事业发展等方面启发自助的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有些大学生存在奠名的恐慌,有些则灰心丧气,消极对待。而学生只有对就业充满信心,克服就业焦虑,积极地投入应聘竞争中时,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水平。因此,要积极开展职业心理咨询,消除学生的就业焦虑,帮助学生克服就业中的困难,使学生能以最佳的身心状态投入就业准备及求职应聘中,增加成功的机会。

大学生在就业中所遇到的许多问题是带有共性的,因此,可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的问题,开展团体职业心理咨询。如,针对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面对挑战和面对应聘挫折等情况,开展主题为“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团体心理辅导,使学生能振作精神,积极应对就业挫折。

此外,还可因人制宜地开展个体职业心理咨询。例如,在指导学生就业中,针对少数大学生存在就业焦虑、谈到就业就心烦意乱等问题,帮助他们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观念,引导他们消除紧张、积极应对各种求职面试情景和职业环境。有些学生家庭关系一般,看到同学靠家庭关系找到好单位心里不平衡,针对这种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到“单位最看重的还是员工本人的能力,业绩是需要能力创造的;找工作关键靠自己,积极应聘的过程本身就是提高就业能力的过程”。针对有些学生不愿到基层和边远地区就业,不想去从事较辛苦工作的心态,积极引导学生要吃苦耐劳,自觉到基层、到艰苦地方和行业锻炼,接受社会昀检验,经受磨难和挑战,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自身能力,先就业再择业、创业。

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劳动保障部最新开发的《CErITIC职业素质测评系统》进行职业适应性预测和诊断,通过电话咨询、专栏咨询、网上咨询等方式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心态,释放就业压力,让大学生积极求职,勇于竞争,善于竞争,提高了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四、加强就业培训指导,提高学生求职技能

有些毕业生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但简历制作粗糙,不能体现自身优势,缺乏求职技巧,表达能力欠佳,在求职面试中不能很好地与单位沟通。笔者在就业指导工作中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积极开展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就业政策等系列培训和讲座,丰富毕业生的求职知识。二是指导学生在面试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上网、找去应聘的单位的熟人了解情况,查找资料,详细了解单位情况、职业环境,深入剖析自身个性特长,归纳出自身与单位及岗位所招聘人员相匹配的素养,制作出针对性强的简历,并指导学生不断修改简历,突出自身职业优势。三是建立毕业生基本信息数据库,详细记录毕业生的基本信息、学习成绩、特长、就业意向等,并跟踪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动态,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四足加强对学生的实际应聘过程的指导,特别对于就业困难的学生,在学生应聘前,帮助学生分析单位和岗位的特点和要求,为学生出谋划策,并到招聘现场了解学生在面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在面试结束后向学生指出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应聘技能。五是建立公共邮箱和就业博客,方便学生交流应聘体会和经验,提高毕业生的求职技能。

例如,农学专业的毕业生陈某来自农村,学习刻苦努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强,但表达能力较差,简历制作没有反映出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他有意向的工作领域是农资公司。根据这一情况,我指导他多方了解农资公司的特点及岗位需求;多次修改简历,根据具体的用人单位制作不同的简历,突出自身与岗位要求相符合的素养;在面试前对具体的面试单位进行详细的了解,做到知己知彼。并鼓励他与同窗好友进行模拟招聘互练,指导他对自己在应聘面试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总结、反思、改进。经过一次次的锻炼,他的求职应聘技能不断提高。后来,他所应聘的一家实力很强的某农资大型公司认为他表达能力强,肯吃苦耐劳,专业技能强,欣然录用了他。

如何提高理科大学生就业能力 篇3

关键词:就业能力;信息安全;培养质量

1.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1999年中国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开始扩大,其后数年连续大规模扩招,但近年来,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导致一些中小企业不断裁员甚至倒闭;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形势非常严峻。笔者认为在上述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诸多因素中,新时期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实践能力是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所以,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学实践过程应注重对大学生自身基本素质、专业素质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2.新世纪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案例分析

东北林业大学自2003年开办信息安全专业以来,在多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微调和修订过程中,一直将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有效的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放在首要考虑的问题。经过几届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来看,我校信息安全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实践是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的。所以,以下通过几个方面将我校信息安全专业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的经验进行分析。

本校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最新版本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以2008年10月26日,教育部信息安全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信息安全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项目组,第二次讨论稿为准绳,并且结合本校的特点,同时参考其他办学实力较强的兄弟院校而制定的。

2.1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以及IT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宽厚的理工知识、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信息安全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网络安全产品的安装与调试、数据库的安全管理、网络的病毒防范、网站的安全管理、防火墙安全策略制定与配置、安全风险评估与检测、IT取证分析(数据恢复)等基本技术,能够在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从事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员、数据恢复工程师、网络管理员、信息安全工程师、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师等岗位的工作,也能在IT企业从事网络安全产品营销和技术服务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2专业特色

如今是信息时代,信息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的获取和信息的安全保障能力成为综合国力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把信息安全技术与产业列为今后一段时期的优先发展领域。

信息安全技术是一个交叉学科。本专业以学习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为主,兼学通信技术,同时加强数学和物理基础。要求学生在信息安全理论基础和实际能力两个方面都得到培养提高;能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应用、开发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2.3 课程设置

我校的信息安全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是:(1)理论课程:依据信息安全类教指委“研究型信息安全专业知识体系”进行设置。(2)专业基础课:涵盖教指委规范的全部核心知识单元。(3)实践环节:依据信息安全类教指委“复合型信息安全实践能力体系”进行设置。

2.4东北林业大学信息安全专业提高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措施

本校自开办信息安全专业以来,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两次较大的修订,其中,还经历了多次的微调。

2.4.1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校企双方组成专业课程开发专家小组,深入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明确专业的办学目标和定位。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我校积极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培训机构保持联系,虚心听取他们对本专业的发展前景预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和知识面的要求;对毕业生优劣势的分析以及如何合作来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和方式,从中吸取值得借鉴的宝贵意见,将其融入到教学计划安排中。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我校注重基础知识、自学能力的培养。在专业理论课设置上不追求大而全,而是抓住核心和重点课程,保证学一门,通一门。同时,特别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拓展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其今后创业、就业和社会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4.2完善教学形式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课程积累,充实课程内容。各课程经过多年的积累、不断的整合和改革,拥有大量课程资料,开发了许多项目任务实验,出版了多本项目化课程教材,并建有课程网站,提供良好、及时的师生交流平台。对于核心课程我校采取信息安全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的形式进行授课。这样既有利于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又突出了核心课程群的建设,同时也能将专业的前沿知识及时的补充到教学内容中。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4.3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在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还特别注重提高教师的科研工作水平。因为,科研工作能够很好的促进教学任务,还可以加强理论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可以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应制定、完善各项科研政策和管理制度。以学校的优势资源为依托鼓励和促进教师申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教师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可以有效地提高其自身的技能水平,从而能够较大程度地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

2.4.4完善实验室及实践基地建设

由于信息安全专业相对于其它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因而,对实验室的建设要求很高。我校采取向相关部门及企业争取最大限度地实验室建设资金,在充分调研,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下,采取分层次、分阶段的逐步完善实验室的建设工作,而不是采取“大跃进”式的盲从性建设 [6 ]。在完善实验室建设的同时,我校还建立了稳定的实践基地,实现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一方面,我们采取开放专门的实验室,使师生的科研活动能够有固定的实践场所,另外,我们还以学校的实验中心为依托与信息安全产业部门和企业合作建立了一些校内实践基地,这样做既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践环境,也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前沿课题,使学生从中得到训练。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我校加强了与信息产业部门和企业的合作,建立了3个较固定的校外实践基地。

2.4.5完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

在实践教学方面,我校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聘请部分专业委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实习范围尽可能覆盖电子、信息、通信和网络等行业,以突出专业特点,保证教学实践高质、规范的开展。目前我们已经与多家企业正式签约,建立了互惠互利的校外合作关系,这些单位能够每年接纳安排专业学生在所属机构开展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同时不定期为我们举办课外知识的讲座等活动,为专业教师提供实践实习与锻炼的机会,并定期输送兼职教师讲授專业课程,提高学生对一线工作的认知和理解。

3.结语

通过大量的社会调研并结合我校信息安全专业的实际情况,我校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由于信息安全专业成立时间较短,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加上该专业的自身特点,在本科阶段培养出高水平的优秀人才绝非易事,所以,我们还应更加的努力,逐渐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并积累实践经验,以期能使我们培养的毕业生更具社会就业竞争力,也能为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马建峰,李凤华.信息安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现状、问题与对策[J].计算机教育,2005,(1):11- 14.

[2]赵泽茂,刘顺兰等.信息安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63-66.

[3]周顺先,甘金明. 地方高校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梧州学院学报,2010,20(4):82-85.

[4]李蜀娴,张桂东.信息安全专业创新教学与实验教学模式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2010,89(1):49-51.

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影响因素,措施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着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引导大学生科学择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环节。我结合从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体会,就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构成及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些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从而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它不仅是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而且决定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和稳定[1]。

二、目前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因素

1. 社会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地区不平衡、行业不平衡、部门不平衡和城乡不平衡[2]。

2. 学校因素:

(1)专业设置不对路,培养模式不适应市场需求;(2)课程体系设置也呈现重理论轻实践的趋向[3];(3)非理性的扩招,违背教育规律;(4)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教育没到位[4]。

3. 个人因素:

(1)综合能力素质不高;(2)存在依赖心理、自卑感和焦虑感;(3)大学生歪曲了择业价值观;(4)就业知识缺乏,就业意识淡漠。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措施

1. 要正确认识,加大政策改革力度,强化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阶段转向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快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从中央到地方、从社会到学校要站在全局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地方政府和高校更应该结合本地、本校情况,使大学生主动融入市场。

2. 政府在大学生就业选择中要改变角色定位。

政府应当加速从管理型职能向服务型职能转变,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做好信息预测、计划安排、政策指导、科学决策等工作。同时,也应当通过设置系统化的市场开发机构,动用较强的行政组织功能,加大就业管理的成本投入,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以市场为导向,质量为基础,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市场需要[5]。

3. 要大力推进学分制改革和素质教育。

学分制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学分制所代表的不仅是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更是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目前,学分制已经和素质教育、主体性教育紧密结合,其精髓是使学生增加学习时间和专业空间上的自由度,并加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选择权,激发其主动性。只有实行学分制才能打破专业的传统观念,把纵向深入型改为横向宽广型,文、理、工、农、医相互渗透、交叉,必将极大地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自主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就业能力。

4. 学校转变培养方式和目标定位,紧密联系市场,科学设置专业,合理规划招生规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校专业设置应与大学生就业紧密相关,尤其是地方高校更应该注重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建设需求紧密结合。高等教育应面向社会需求,培养综合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特征,提高教材和教学的适时性和适用性,在学生中开展跨专业、多形式、高水平的技能培训,从而增强学生择业的竞争实力和适应能力。高校扩招要坚持科学发展,遵循教育规律,教学条件、教学设施、师资队伍要跟得上,严格保证教学质量,注重教学过程管理,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使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获得更多优势。

5.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积极开展就业教育。

高校应建立一个有效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组建一批素质过硬、战斗力强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咨询工作。加强就业指导,丰富就业课程内容,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6],使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确定指导重点,对大一学生侧重定位、职业认知与规划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和志向。对大二、大三学生主要是奠定实力,加强艰苦奋斗教育,着重基本能力培养,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对毕业学生主要围绕就业政策、就业观念、应试技巧、心理准备等方面展开教育,有效提高就业能力,帮助他们正确估价自己,把握机遇,科学就业。

6. 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转变就业观念,增强择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能力[7]。

就业能力不单纯是指某一项技能,而是大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当前大学生应既重视书本又重视实践,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突出核心竞争力,经得起社会检验,得到社会的承认。大学生不仅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意识,提高自身人文素质,基础扎实、技能过硬,而且要意志坚强、人格独立、个性健康、品德高尚,注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解决大学生就业工作是有关社会发展,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系统工程。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正值高峰期,国家、社会、高校共同努力,通过就业宏观调控、政策导向、机制保障等措施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帮助毕业生健康就业,是有效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体现当前社会求才、学生成才、高校育才的需要,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万茗.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 2009, (1) :106-107.

[2]谭思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形成机制及现实选择[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8, (6) :86-87.

[3]刘宏.大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对策建议[J].科教文汇, 2008, (11) :39.

[4]阮美飞.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 2009, (1) :59-62.

[5]姚德超, 晏月平.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构建[J].教育评论, 2009, (1) :75-77.

[6]姜玉发, 周晓莉.大学生如何提高就业能力[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 (2) :117-117.

大学毕业生如何提高就业能力 篇5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社会各方面也都在为破解这一难题而出谋划策,根据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指导经验,我认为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提高就业率要从提高就业能力入手,能力是大学生就业、从业的支点。当今社会已经开始从身份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职业再生能力将会一直伴随大学生就业、从业的职业生涯始终。调查发现,就业率高的专业毕业生和易于找到工作的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都很强。

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转变就业观念,二是学会收集就业信息,三是做好求职前的各项准备,四是掌握求职技巧,注意求职细节。

一、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作为一个享受高等教育经历的群体,他们所付出的努力,所拥有的学识、能力以及回报要求,决定了他们具有较高的人生期待和完整的职业规划,使得大学生就业择业时有较高的职业期待,而且,从人力资源角度来看,大学生也不能等同于普通劳动者。但是从目前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现状来看,大学生在就业理念方面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也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喜高攀厌低就,盲目从众,不会量体裁衣,期望值过高,生存尚未解决,一心关注发展,凭兴趣找工作,视跳槽为时髦,视自主为自由,想自由有余思自立不足等。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是毕业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到哪里就业,干什么工作都应辩证的、发展的、全面地看待。大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应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就业观,处理好就业、择业、创业、事业之间的关系。科学的就业观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一是实事求是,二是系统思考,三是辩证分析,四是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就是要认清客观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大量涌入就业市场,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如果不能降格以求,结果就会让人失望。“系统思考”就是对自己的知识能力、自身素质、职业取向、职业适应性等,进行全面思考和定位,找准个人和工作岗位之间的锲入点。“辩证分析”就是面对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不要悲观失望,就业形势挑战与机遇并存,压力与动力并存。我国经济发展的态势为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提供了潜在和巨大的发展空间,政府实行的持续稳定的改革措施,使人们逐步接受并开始适应改革带来的变化,劳动合同制,社会养老,医疗及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使社会成员的自主意识和风险意识较过去都有了较大转变。暂时未签约的人未必素质就差。“与时俱进”就是就业观念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而变化,高等教育到今天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我们的观念不能再停留在大学生仍是天之骄子的阶段。在社会转型时期,今后的工作已经没有了铁饭碗,终身学习、终身就业应是我们接受的新观念。

二、注意收集就业信息

毕业生收集就业信息要做到“早、快、实、准”。“早”就是收集信息要及时,要早做好准备,不能事到临头抱佛脚。“广”就是要广泛收集各方面、不同层次的就业信息。“实”是收集信息要具体,用人单位的地点、环境、人员构成、生活待遇、发展前途、对人员的基本要求、联系方式等各方面的信息掌握越具体越好。“准”就是准确无误。一方面用人单位需要的是什么层次,什么专业的人才?在生源、性别、相貌、外语水平等方面有什么特殊要求,都要搞准。另一方面,用人信息和商品信息一样,有很强的时效性。你所了解的信息是不是过时了的信息,单位是否已经物色到了合适的人选?这些情况都要搞准确,不能似是而非。

三、做好求职前的各种准备

毕业生在就业前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要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这是决定大学生选择职业类型的决定性因素,求职择业的一切都以此为基本出发点。树立市场观念,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要懂得市场规律,懂得经济规律,具备市场竞争意识,做好参与竞争的思想准备。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要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对社会负责。能团结协作,能公平竞争。对于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树立敬业精神是准备进入社会的思想成熟的标志之一。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已经发生重大变革的形势下,具有敬业精神已成为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素质的新要求。大学生要把良好的敬业精神作为准备就业的必要条件。要树立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求职择业,还必须面向基层,做好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冷静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与趋势,我们会发现,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的培养和补充,现在大城市和各大型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人才已相对饱和,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人才系统。而另一方面,广大的乡镇企业、很多非国有企业还缺乏大量的高层次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去开拓,去创业。可以说大学生建功立业的机会在基层,在第一线。

在就业求职前毕业生还要做好心理准备,面对择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而多变的。一方面为自己即将走向社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本领奉献给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另一方面也常常表现出矛盾的心理。所以在求职前要避免理想主义,从众心理,克服自卑、胆怯的心理,不怕挫折,积极参与竞争,勇敢地迎接挑战。

四、掌握求职面试技巧,注意求职细节

做一份个性化、有特色的求职简历,个性化简历需要量体裁衣,针对不同单位、职位撰写简历,对症下药,投其所好。每一份简历只适用于一个单位或者一个职位,根据职位的要求取舍素材,确定重点。针对职位突出自己的优势,淡化不足,突出你与别的竞争者的不同。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篇6

摘 要:在高等教育普及的背景下,笔者以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展开研究。本文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观点与看法,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给出了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毕业生已经成为人才市场的生力军,是当下最主要的人力资源。目前,各高校学生不断增加,社会上的工作岗位却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这也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重。独立院校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状,就要从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上着手。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应以积极的心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去实现就业梦想,这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就是“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单是熟悉一种技能,还是学生各项能力的总和,是由扎实的知识、明确的职业目标规划、端正的就业态度等方面组成的。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当前,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在就业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学院对学生的职业规划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大部分学生临近毕业才产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个人就业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

二是就业观念被动。学生对国家出台的就业政策不能很好地关注,这样就无法把握就业方向。

三是综合素质偏低。个人发展不均衡,综合素质不高,就业竞争力不强。

二、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针对目前独立学院所存在的问题,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去解决,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

首先,独立学院要着力于教育改革,使院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也是各式各样的。而且,当下的大部分独立学院对学生的培养还是在沿用旧有的培养模式,这样就很难将学生培养成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因此,独立学院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重视知识教学的同时,也要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积极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此外,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独立学院要积极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进行分析,并能够找到影响学生就业的相关因素,制订出有针对性的培养措施。同时,独立学院还要建立起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各类社团和活动为媒介,构建和宣传校园文化。另外,教师应主动与各公司、企业进行合作,在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机会的同时,让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大环境下健康成长。

其次,教师要正确指导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注重,以及职业意识的尽早树立是就业能力提高和培养的重点内容。学生明确了职业生涯规划,就能够根据自身的就业目标和市场需要,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

独立学院也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分析和自我分析,对学生的良好心态要积极引导,让其对就业市场的变化理智应对。当代大学生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遇到的困难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同时,高校也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实践机会,也可以在解决社团困难的同时,提高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再次,学生就业能力的好坏决定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及口碑。大学生只有就业能力强,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大学生要想具备良好的就业能力,就要积极地去巩固基础知识,提升综合素质。同时在校期间要根据自身和外部环境的特点进行合理规划,努力巩固自身的基础能力,积极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就业需求。

最后,学校要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正确指导学生自主创业。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给他们提供校园场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校园里开展创业活动。

总之,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独立学院应该以就业为主体,以市场需要为方向,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出良好的环境。学校也要指导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即将到来的就业形势,在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同时,对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从而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胜出。

参考文献:

[1]王琪,方焕新,曾杰豪.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7):115.

[2]周波,祝红,吴莉,等.对独立学院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23.

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因素 篇7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它不仅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而且决定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和稳定[1]。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在内容上,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它还要求大学生在就业时必须具有五个要素:一是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二是就业技巧;三是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四是有效的工作方法;五是敏锐、广阔的视野。

二、目前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因素

1. 社会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地区不平衡、行业不平衡、部门不平衡和城乡不平衡[2]。目前大学生求职面临一定困难,而很多需要人才的地方和岗位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这种现象可称为“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因此,要在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前提下,强化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努力解决这个矛盾,而高素质人才的缺乏正是制约这些领域发展的瓶颈。

2. 学校因素

(1)专业设置不对口,培养模式不适应市场需求。高校专业设置应与大学生就业紧密相关,尤其是地方高校更应该注重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建设需求紧密结合。许多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市场潜力脱节,设置专业“追星”现象严重,一旦出现新设专业,就不坚持科学发展观,而是盲目上马,一味追求学校局部效益,造成有些专业毕业生过剩,使得大学的人才培养缺少市场针对性,对市场的变化反应比较慢。

(2)课程体系设置呈现重理论轻实践的趋向。现在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大都在知识综合化、结构平衡性、发展灵活性等方面不太适应市场的要求,培养出的人才综合能力不强,缺少可持续发展性。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选拔任用,除对所学专业知识考察外,还要对公文写作、基础知识、应对问题处理能力等多方面进行测试,测试结果体现出大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应用性知识严重欠缺[3]。主要原因在于课程设置上存在脱离实际,不注重应用性,只注重专业课、必修课,忽视应用性选修课程、职业培训课程的现象。

(3)非理性的扩招,违背教育规律。许多院校趁扩招之机,大势扩大招生规模,以解决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建设资金短缺问题,不论什么专业,社会对这种专业人才需要多少,一律扩招,有的专业本来就业形势较好,因盲目扩招,致使毕业生供大于求。学校图书资料、教学仪器设备投入与学生增长不成正比,师生比例严重下降,课程安排不结合教师优势,出现教师跨学科专业任课现象,致使教学质量下滑。

(4)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教育没有到位。不论是北大、清华等名校,还是一些地方院校,都十分重视就业指导工作,但是就业教育在许多地方务虚不务实,时间上没有得到根本保障,更不用说时效性,注重应聘技能、技巧等基础性能力的培训,忽视对用人单位特定岗位所需的实际专业性能力的培养;注重高年级的毕业面试、就业指导,忽视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注重就业政策、信息的公布,忽视对学生个体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与校外人才公司合作,进行就业指导市场化运作[4]。

3. 个人因素

(1)综合能力素质不高。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一些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表现出难以找到称心如意的毕业生,这不仅体现出用人单位对需求毕业生的能力素质有了新的调整变化,同时还反应出毕业生的能力素质对自身就业产生了影响。突出表现在: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公文写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道德素质等方面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2)大学生的依赖心理、自卑感和焦虑感。一些大学生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地方就业主管部门、家庭,缺乏择业的主动性。面对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在择业中拿不定主意,过分退缩,害怕挫折,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了解,对自己能胜任的工作也不敢说“行”。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经济、竞争的风险及各种信息的刺激,有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产生了危机感、迷茫感,甚至是恐惧感,严重影响到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潜能和才华的发挥。

(3)大学生歪曲了择业价值观。在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强化过程中,奉献精神和组织纪律却呈减弱趋势,存在着信仰遗失的反传统、反文化的虚无主义心态,有的学生对物质享受、对金钱不加掩饰地追求。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地域、薪酬、生存环境、单位性质等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思想不务实,往往担心自己在基层、在艰苦行业一干就是几十年,终身不能流动。

(4)就业知识缺乏,就业意识淡漠。随着社会发展,用人单位对挑选毕业生的形式日趋多样化,除进行口试、笔试外,还要进行综合能力、专业特长、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考核,一些毕业生面对就业无动于衷,毫无思想准备,既不研究策划自荐材料、学习面试应答技巧,还不了解国家政策,不具备面试基本礼仪知识,依赖性强,自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缺乏大胆投身社会、主动走向市场、敢于参与竞争的就业意识。

参考文献

[1]万茗.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 2009, (1) :106-107.

[2]谭思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形成机制及现实选择[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8, (6) :86-87.

[3]刘宏.大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对策建议[J].科教文汇, 2008, (11) :39.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 篇8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综合因素

1.

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加较快, 社会需求量的增长速度与毕业生人数的增长不成比例, 从而导致供大于求, 供需关系失衡, 导致竞争剧烈, 大学生就业变难。

2.

中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较大, 人才流向不均衡, 毕业生向往到经济发达的城市寻找就业机会, 导致了地域性的不均衡, 提高了竞争要求, 增加了就业难度。

3. 就业期望值过高。

很多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期望, 也是一个家庭的就业期盼。十多年的寒窗苦读, 很多家庭为孩子上学负担很重, 怎能不希望孩子学有所成, 找个理想的工作岗位。但是, 面对激烈的竞争, 大学生应充分认识自我, 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结合自身实际, 任何不切实际的期望都很容易落空。

4. 大学生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遇过的最大障碍是综合表现欠佳, 不善于表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心理素质不过硬, 语言表达能力差, 抗压能力差等。其表现有:不会制作简历, 不会包装自己的成功经历;在自我介绍时, 长篇大论不知所云, 或是只言片语无所适从;在面试技巧方面, 不注重细节, 在群体面试中, 不善于把握角色, 不相互配合。这些问题, 貌似小事, 但却是导致求职失败的重要原因。

5. 毕业生还需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如今, 很多学生的就业观、价值观, 就是家长的就业观, 是全社会的就业观, 这由中国的文化决定的。目前社会上比较火爆的研究生和公务员考试, 就是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导向的体现。能考上研究生的, 就不找工作;能去事业单位的, 就不去企业;能去国企的, 就不去私企;能找到工作的, 能生存的, 就不去创业。而且, 学生的就业观、择业观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形式的, 仅凭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简单说教很难改变。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对策

1. 加强就业指导,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就业指导机构, 要优化配置人力和财力, 早入手, 有计划、全过程地进行就业指导工作, 指导学生作好职业生涯的目标规划和就业政策, 深入了解社会需要状况, 合理定位自己的职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针对学校只在毕业年级中开展就业指导的现实进行改革, 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增强择业意识, 做好大学整体规划, 尽早开始择业准备。要注重就业指导全员化, 对学生的择业意识的培养应该成为全体教师共同的责任。就业指导要全面化, 就业能力的培养不应仅局限在择业意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方面, 还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未来, 包括职业方向的选择和发展目标的确定, 使其学会根据发展目标来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 切实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2. 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 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使大学生在校期间便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 不再是眼高手低, 心理上和行为上能更快更好地完成就业准备, 增强就业竞争的经验与能力。根据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 针对地区和社会发展需要, 设置和调整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大力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操作有机协调, 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在具体做法上可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在校内大力提倡实践性社团活动, 建立实训中心, 兴办科技产业和针对某方面研究的专门工作室等, 在校外建立合作教育体系, 与企业联合办学,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等, 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开展择业心理教育, 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在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中, 我们看到了有能力而不敢选择、能力不足却选择的情况;因心理因素抗拒就业心理准备不足而丧失就业机遇的情况等等, 这些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此, 我们应该对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开展针对性教育, 克服不足, 切实增强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择业心理素质, 我们要大力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把成才意识纳入到社会总体发展需要的轨道上。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就业政策教育、择业价值取向的引导、正确成才意识和成才道路的引导, 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同时, 也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健康择业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 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 做到正视现实、不怕挫折、敢于竞争。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 还要做好求职自荐、面试、考试等择业环节中的心理准备, 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4. 结合市场合理进行专业设置, 形成专业竞争优势。

高校的课程及专业设置是由历史沉积, 逐渐优化的产物, 其结构不断驱向合理化, 这是发展观的必然。时代在进步,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 要适应这种发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体现特色, 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进行不断改革探索。所以, 高校首先要抓好专业素质教育, 使之与社会需求接轨, 提高市场的灵敏度, 通过市场需求带动人才培养。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专业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突出技能训练。同时, 开设有吸引力和实用性的专业课程, 注重理论课程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 促进学科间的良性互动, 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 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

5.全程化就业指导势在必行。

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 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观念的转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所以说, 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势在必行。所谓全程化就业指导, 就是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业指导、职业体验、择业指导、创业指导和升学指导等内容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始终。第一阶段是职业规划期, 在大一的时候指导大学生树立职业意识, 正确理解和处理职业与专业的关系, 在了解社会需求和自我认知的基础上, 初步做出职业生涯规划;第二阶段是职业素质训练期, 在学生大二大三的时候, 通过系统的内容指导, 使学生逐步具备择业、就业所需的相关条件;第三阶段是就业实施阶段, 主要集中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 帮助学生了解就业程序, 选择就业渠道, 掌握就业技能。这三个阶段只有紧密联系、相互支撑、环环相扣, 形成一个科学的教育体系, 才能有效提高就业指导的质量, 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念, 理性思考, 科学预期。

参考文献

[1]马小洁.略谈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 (1)

[2]禹元蔚.高校应如何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J].高教研究, 2011, (7) .

[3]王洋.就业政策亟待梳理[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9, (5) .

[4]姜国祥.核心竞争力[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0:7.

大学生应怎样提高就业能力 篇9

一、培养良好的心态

在职业教育市场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要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首先必须做到就业观念的更新与择业理念的调整, 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意识。因为,在对“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的认识上,毕业生和企业的选择截然不同。毕业生更关注于从知识层面提高自己,认为“提高技能”和“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而在企业看来,首要的却是“学生调整就业心态”,而“提高职业素质”和“提高技能”反倒退居其次。如厦门某外资医疗机构,前来应聘求职者不乏国内名校毕业生,该机构往往安排新入职者在头一两年做些基础性工作,甚或包括接待、整理医疗资料等事务。其目的就是考验入职者是否有良好心态、能否“呆的下、窝的住”,是否值得信赖及是否有利于将来的发展和培养。

事实上,培养良好求职心态,可以使自己坦然面对和正确判断学习、求职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况,把握机会,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潜能。积极的心态是决定我们人生高度的有效工具,不仅伴随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还应贯穿每个人的一生。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我们。积极的心态能发挥人的潜能,能创造机会,带来成功、快乐和健康。

二、合理定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做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大学校园里一年一度的一场活动,而应该是每位大学生都要认真对待的课题。如何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合理定位才能更好地调整职业发展目标。

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加强学生职业规划能力训练,指导大一新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探索人生成功之道。设定了目标后,再合理定位,能使行动更有方向。职业规划伴随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也是每一个学生的人生课题。学院每年三、四月间开展“职业规划教育节”活动,聘请教育专家、职场成功人士、著名企业家到校举办就业指导系列专题讲座,以“短”期教育形式来加强学生面对就业市场所需知识储备。他们结合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特点,为学生分析高职生就业优势与弱势,并与学生开展互动式交流,让学生的职业规划更贴近社会的实际需求。

三、打好基础——提高职业能力

“专”在基础,专业基础知识是每一位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必须修好的功课。但是,当前有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却忙于各种考证,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忽视了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殊不知“书到用时方恨少”,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大学生不能体现所受的专业教育成果和专业价值,又何谈就业竞争能力?

专业技能也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关键。然而, 一些毕业生并没有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 甚至连最基本的专业常识都很缺乏, 因此, 在就业过程中遭遇困难和挫折也就在所难免。

因此,我们学院除了强调专业基础课程的教育,重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外,还开设针对性强的理论与实践课程。这样,就把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纳入教学计划中,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在课程中大幅度加入实训课程, 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并将就业能力的培养纳入到课程体系。我校特别重视学生的操作实践课程,经常性地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适时地带领学生入社区和到医院参加医疗卫生实践。这些均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强大的就业竞争压力中,能脱颖而出,适应现代医疗服务用人单位的需要。每年护士节,护理系举行的“沙场点兵”——护理技能操作及护理礼仪表演;药学系每年举办的药用植物标本制作大赛、中药饮片识别大赛与中药调剂技能大赛;基础医学部本着规范实践教学、检验教学成果、培养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举办医学检验技能竞赛。这些不仅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还增强了毕业生未来的职业归属感,也使他们认识到过硬的专业技术与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提高职业能力的根本。

四、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关键能力

人的职业活动能力不仅有专业能力,还有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专门知识、专业技能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是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

如果在具备一般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又能掌握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将使职业活动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这种超越一般专业能力领域以外而对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促进职业生涯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被称为“关键能力”。关键能力与纯粹的、专业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技能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又与完成职业所需要的专业任务密切相关。

现实中所需要的职业能力都有所不同,但是只要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其中有一些共同需要的能力。这些共同需要的能力就是所有劳动者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如:道德品质、敬业精神、团队协作、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等。此外,捕捉机遇能力、压力承受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自我推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都是关键能力,是影响毕业生就业, 能否达到人职匹配直至成功的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勇于实践——培养创业意识

近年来,针对大学生进行的创业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生有知识、有激情、有创意、有胆识,因此,创业对大学生来说也不是天方夜谭。虽然创业是一项复杂、高风险的活动,但是,有意识地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却是必要的。

为此,学院开设创业实务课程, 将创业教育纳入课程改革中来,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还通过专业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就业创业教育研究会等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共同开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让用人单位参与课程的制订,将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及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和相关的就业能力嵌入课程设置中,从而使学院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更具针对性,也使得学生未来有更多的职业选择。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善、相关制度的完善、创业教育的普及以及自身观念的转变,相当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将会加入到创业大军中去,创业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选择。

参考文献

[1]杨蕴彤.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2]周家华.职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詹姆斯霍特.砺练完美心态[M].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1.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措施 篇10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非常困难, 但同时很多单位却招不到满意的大学生, 这种供需矛盾很大原因取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太差,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职业发展方向不明确。

职业发展方向是指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大学期间所学到的知识, 结合自己所面临的机遇, 确定自己今后职业的发展方向。当前, 很多大学生还没有摆脱“天之骄子”的心态, 没有合理明确的职业规划, 再加上家庭环境的影响, 自主性较差;上大学前选择学校和专业基本上都是家长的意见, 不清楚自己的兴趣与特长, 不喜欢自己的专业, 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

(二) 自身竞争力不强。

在当前就业竞争如此严峻的情况下, 要想在求职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拥有较强的自身竞争力。当前的大学生自身竞争力很薄弱, 根本没有什么优势可言, 比如专业能力不明显, 只注重英语、数学等基础性学科的学习, 对专业课的学习不重视;实践经验不足, 只注重书本和理论知识的学习, 而没有和实践充分的结合起来;本身适应能力很差, 大学生在校期间生活散漫, 在步入社会后, 很难适应工作节奏;创新意识不强, 眼界不够开阔, 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比较保守, 无法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

(三) 个人素养不高。

个人素养是指毕业生良好的敬业精神、高尚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的品质、健全的人格和较强的责任心, 这些也是构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当今的用人单位除注重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外, 越来越注重大学生的个人素养, 用人单位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完善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以便更好地融入到单位和社会, 而这些东西对于大学生来说很欠缺。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更多地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 热衷于各种考证, 反而忽视了个人素养的提高, 在求职过程中个人素养表现较差, 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

(四) 就业准备不足。

大学生就业是关系到社会、学校和个人三方面共同利益的问题, 在就业求职中要求大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现在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表现却差强人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就业观念迂腐, 求职的期望值过高, 过分看重单位性质、工作待遇等条件;就业过程中不做充足准备, 没有及时了解国家各种政策, 对自身认识不足;求职心理不佳, 一旦遇到挫折就会一蹶不振, 只会怨天尤人, 不会从自身找原因来吸取教训。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我们应该把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来做, 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 以大学生就业为导向, 进一步深化教育和教学改革。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关系深远影响重大的系统工程, 必须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市场规律,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进一步深化教育和教学的改革。课程设置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直接关系到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 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大学生就业为导向, 在深入调查并且充分了解用人市场需求和变化的基础上来进行, 课程设置要跟得上市场的需求, 要根据专业的实际需要来开设课程, 教学方法要理论联系实际, 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的内容, 要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如何获取知识以及怎样运用知识。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不仅在于获取专业知识, 还包括各种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 高校不应拘泥于课堂教学, 要尽可能的利用校内外资源, 注重实践教学的环节, 加强与各种企业、金融机构的合作, 通过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教学基地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 给大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 让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熟练运用, 从而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教育。

高校应该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 通过分析专业情况、社会的需求以及经济的结构, 使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 从而激发起大学生的潜能, 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今后的求职与个人发展, 而且也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在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 要从大一就让每位同学客观认识自己的情况, 树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 在让大学生全面了解专业、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 更好地了解职业要求, 在校期间就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和职业要求来努力奋斗。

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 关键是要让学生全面了解各种就业政策和就业流程, 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树立积极正确的求职观。在大三下学期的时候就要开设就业指导课, 专门针对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来给予大学生全方位的指导, 让其熟悉当前的就业政策和形势, 了解就业的具体流程。在大四求职的关键一年, 要定期的给学生召开主题班会, 针对学生求职过程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来答疑解惑, 从而指导学生选择适合其自身情况的岗位。

(三) 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 引导大学生多层面就业。

近年来, 国家出台了很多引导和鼓励高校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和支持大学毕业生创业的优惠措施, 鼓励大学生多层面就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一方面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 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存在人才极度匮乏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再加之家长对其求职的要求, 只愿意到大城市的高薪单位, 求职目标太高, 自身定位不合理。高校要在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问题上进行不懈的努力, 一方面要长期对大学生进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的思想政治教育, 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求职观;另一方面在“三支一扶”、大学生入伍、支援西部和援疆建设等活动上深入的宣传, 使大学生全面了解相关的政策, 促进大学生多层面的就业。

(四) 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 当今社会对于大学生看重的不仅仅是其专业能力和水平, 更看重其综合素质。在校期间要加强大学生专业素质、思想素质、身心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也是大学毕业生更好更快地适应求职竞争的需要。我们可以通过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应该把社会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二课堂, 在实践中巩固自己所学到的知识, 培养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经常开展一些主题教育活动、校园科技文化艺术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 让大学生自觉的参与其中, 在各个环节上都能发挥出自己的能力, 使其得到充分的锻炼, 为其今后的求职竞争做好思想上、心理上、能力上的各种准备。

大学生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 是社会的栋梁之才,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应该国家、学校和个人共同努力, 全面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使其具备良好的求职心理、较强的综合素质和丰富的学业知识, 能够在求职的道路上打拼出自己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黄光许.当前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建议.科技信息, 2009.12.

[2]郭开宇, 马俊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中国成人教育, 2009.6.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篇11

关键词:就业能力;策略;高校大学生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得到很大的普及,所以,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就业的问题,而就业问题也是社会一个较为重要的关注点。而当前阻碍学生就业的最大的障碍就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

一、搭建就业岗位需求信息平台,根据就业岗位需求信息善大学生培养方案

我们知道不同的专业所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专业所需的专业素养是不一样的,这种不同不仅体现在知识技能上,而更多的是体现在思维的模式上。例如,对于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其能力的要求比较综合,更多的是以个人的合作组织协调能力为主,而对于研发类专业而言,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更加强烈,对于个人要具有严谨的态度来对于研发工作。所以,学生的能力培养应该在学生走出学校之前,走进自己专业之前完成。另外,学校以及单位政府应该以学生为基础,积极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广泛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就业信息,并进行有效的筛选,然后将信息发布在校内就业网站上,使得学生及时的了解自己专业的就业信息,从而把握好就业机会。同时高校要整理分析社会对于若人才能力的需求,社会对于相关专业学生能力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哪些变化,对于这些变化高校应该采取什么样培养方案的调整才能使得学生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对于就业平台的建设,应该积极向学生以及教师宣传就业平台,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的体会到就业平台的好处,并且就业平台能够给予学生一些符合自身的就业建议,使得学生能够找到适合的就业机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提升需要建立在就业指导教师的水平之上,好的教师资源能够真真切切的帮助学生更好就业。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不断完善就业见习基地的建设

在大学生进入正式工作之前,需要进行见习,工作之前的见习对于学生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在学校只进行了专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而真正对于专业的现实认识是非常缺乏的,所以,见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仅能够使学生能够近距离的了解自己的专业的现实应用,同时能够使得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专业理论与实际的差距在哪里,从而能够使得自己的知识得到更好的巩固和了解。较好的见习机会不仅有利于学生自己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对于学生之后的择业选择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够在见习中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专业,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理性的对待自己今后的择业,对于今后的择业选择有更好的把握。就业实习基地是学生就业前的“就业技能培训基地”,在这个基地,学生专业知识得到巩固,也对于自己的专业有了更好的了解,对于今后的择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大学生认识社会和树立正确就业观方面,就业实习基地的建立扮演这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接触社会才能更好的了解社会,认知社会,这将极大的影响学生就业能力。见习机会能够使学生对于社会对于自己的专业由感性的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知,自己的专业能力将会得到提升。同时,见习机会使得跟社会接触的学生能够体会到就业的困难,和自己在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能力,包括踏实的能力,能够让自己理性分析自身的能力,在自身能力的基础上,理性的分析就业形式,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更好的工作。

三、要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很多高校逐步重视的一项内容,创新能力也是就业能力的一项体现,创业创新能力是这个社会对于学生要求的一项,学生创业具有诸多好处,不仅有利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同时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就业压力相对会减小很多,同时能够带动其他人就业。因此,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当前社会的一项重要的能力。辽宁省高校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时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结合学校自身情况,优化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理念要得到及时更新,适应培养目标的实现。高校应该在当前的方法方式上加以改变,要设置与之相适应的创业培训课程,在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互动效益,,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自己的兴趣为基础,充分的展示个人特长,积极参与创业课程中,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能力。在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充分引导学生。同时学校要加大对于硬件设施的投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创业条件。

四、结语

大学生在创业方面得不到好的服务是当前国内的大部分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得不到培养的一个重要障碍,创业初期的融资问题是创业面临的较为头疼问题,资金问题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创业的成败。

参考文献:

[1] 范丽娟.现代学徒制背景下辽宁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亚太教育,2015(29):25-25.

[2] 邹紫滢,陆文,易璇等.广西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差异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123-124.

试论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篇12

1.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大学生就业能力这一概念内涵丰富, 可以从基本工作能力、专业技能、求职技能三个基本层次认识。基本工作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计算机和外语运用能力及从事实际工作必需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基本的工作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 是大学生成功就业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首要标准。专业技能是指大学生经过严格的就业训练, 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能够运用它指导实践的能力, 包括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等。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也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关键标准。求职技能包括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自我定位能力、表达能力、自我决策能力及自我推销能力等, 这是决定大学生能否实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 达到人职匹配的重要因素。

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必须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差异加以区分。职业能力指向的是具体的职业任务, 它是指个体胜任某种特定职业的程度;而就业能力则是通用能力, 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学习和综合能力开发而获得的实现就业理想、成功就业的本领。

2.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经过调查与分析, 归纳起来, 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 基本工作能力欠缺。当前大学生, 还存在人际交往障碍, 缺乏对岗位的热爱和理解, 缺乏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工作选择上拈轻怕重, 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达不到要求, 适应岗位的时间长, 明显缺乏基本工作能力。 (2) 专业技能不足。当前大学生就业时所表现出来的专业能力不足、专业功底不扎实、知识积累不足, 影响了自身的顺利就业。专业能力不足, 究其原因, 从客观上讲, 是高校专业设置滞后与不合理性所带来的弊病。从主观上讲, 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对待专业知识的学习敷衍了事。同时存在实践动手不强、学习能力较差、创新能力不够的现象。 (3) 求职技能薄弱。就业是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互动的过程, 要求大学生充分准备、准确定位、主动出击、果断决策。而部分大学生职业意识模糊、自我定位不准、自荐材料无特点、职业心理准备不足, 出现缺乏自信、过于理想化、瞻前顾后、盲目从众、高不成低不就等现象。

3.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3.1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 高校借鉴先进经验, 重新定位, 设置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首先, 创新办学模式, 推进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和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据有关统计信息显示, 高职生就业率已开始超过本科生。推究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比本科生好的原因, 主要是高职生本身所具备的专业和技能优势更符合企业的实用性要求。高校走开放式的专业建设路子, 大力倡导和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高校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 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 通过学校和企业双向介入, 使学生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性人才。

其次, 强调通识教育和学科交叉, 培养复合型人才。学生在大一、大二接受通识教育, 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 有利于培养知识面宽的复合型人才, 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不同工作的就业能力。从大三开始, 强调文理学科交叉渗透,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和社会需求更科学、更合理地选择专业方向进行深入的学习并取得相应学位。

3.2 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高校指导学生做职业生涯设计[2]是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环节。首先, 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来抓。其次, 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制度, 形成从大一到大三 (或大四) 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完整体系。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通过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机构, 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辅导中心, 推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 (2) 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 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 确保职业生涯规划的顺利实施。 (3) 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有目标地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指导。 (4) 根据不同群体学生的特点, 开展个性化的职业生涯指导, 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方案。 (5) 通过加强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 完善职业规划,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了解社会所需, 更好地明确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

目前, 有研究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职业规划有效实施载体———电子成长记录袋。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电子成长记录袋, 是一个综合性的创新工程, 必须形成教学部门、学生工作部门、职业生涯指导部门的联动机制, 通过信息共享和标准修改, 从而形成工作合力, 全面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3]。

3.3 推动科研性学习,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科研性学习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 通过对一些现实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方法。它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深化理论学习、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科研性学习的实现形式有多种, 凡是可以通过对现实问题调查与研究, 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机会, 都可以作为科研性学习的运用领域和实现形式。主要包括: (1) 常规的社会实践。实践教学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 可以作为科研性学习的实现形式。目前高校的社会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 假期社会实践。第二, 毕业实习。第三, 毕业论文写作。 (2) 非常规的实践。利用社团组织的实践活动, 如假期农村支教活动等。 (3) 参与科研课题。参与科研课题是指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项目, 做一些辅助性工作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形式。有机会参与课题的大学生其就业能力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3.4 加强社会实践教育, 推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社会实践教育可以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深入实际, 依靠社会力量,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 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 (1) 创建“特色品牌”社会实践活动, 多种方式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首先是以“赛”带“练”型, “赛”就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大赛, “练”就是锻炼、培养。以学院所设专业为基础, 以参加各种大赛为平台, 通过积极开展各种科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其次是以“实”促“虚”型, “实”就是各种社会实践, “虚”就是学生在校所学的理论与社会知识。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引导大学生了解社会, 了解国情;引导学生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奉献精神, 同时为大学生认识专业、认识社会和提高就业竞争力奠定基础。 (2) 通过社会实践, 建立和培育有效的就业市场。首先, 建立一批与专业相关的稳定的实训基地。以重点专业和热门专业为“龙头”, 范围逐渐拓展到其他专业, 与用人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定期派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 了解社会所需, 积累社会经验, 提高专业技能, 增强岗位适应性, 提高就业能力。其次, 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以满足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通过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服务、勤工助学等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服务意识与责任感;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增强学生自我组织能力, 锻炼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与沟通技巧等, 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总之,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新的教育形势下, 高校通过借鉴经验,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推动科研性学习、加强社会实践教育, 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促使毕业生成功就业, 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栋, 潘旭.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J].科技向导, 2010 (1) :32-34.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偏.创新职业指导—新理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305-306.

上一篇:散文这样教下一篇:胆汁返流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