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作文的辩证思维能力

2024-08-10

提高学生作文的辩证思维能力(共11篇)

提高学生作文的辩证思维能力 篇1

提高学生作文的辩证思维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整体水平的重要尺度。《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语文)对作文考试发展等级“深刻”的要求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而长期以来,高中作文教学的效果不是很好,学生作文水平不是很高。这主要体现在作文的思想内容上,有的认识事物表面化,有的思考问题太肤浅,有的分析问题太绝对,有的只见林木不见森林,有的只看到偶然没看到必然,有的甚至思想感情不健康,等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注意指导学生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不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来构思作文。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提高中作文教学效益,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并以此提高学生的作文素质,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的任务,不但要提高学生的文字书写、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技巧方法等素质,还要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地认识评价社会生活。作文教学要完成这一重要任务,必须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辩证思维,指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来构思作文,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分析和解决作文中的相关问题。

对高中作文教学有重要导向作用的高考作文试题,大多蕴含着辩证思维因素。1981年《读〈毁树容易种树难〉》的毁与种、难与易;1986年《树木、森林、气候》的个体与群体、量变与质变;1990年“花和刺”中包含的好与环、全面与片面、主流与支流、相对与绝对;1995年《鸟的评说》中蕴含的优点与缺点、嫉妒与宽容;1998年心理承受力方面的坚韧与脆弱;2010年全国题“读图画作文”中的权利与义务、众多与唯

一、本份与非份,广东题“与你为邻”中的自己和他人他物、主动为邻和被动为邻;2011年广东题“彩票中奖后及其调查”中的诚信和不诚信、为自己和为别人;2012年广东题“生活与时代”中的古代和当代、现在和未来、自我兴趣和社会价值;2013年广东题“捐助与接受”中的拒绝和接受、为名和为利、报答和不报答;2014年新课标全国二卷“喂食动物失觅食能力”中的喂与不喂;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二的作文材料“创新、技术、爱好”中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思考人生命运,把个人的认知体验、成长和国家的发展前途和命运联系起来。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的辩证 关系,蕴含着辩证思维因素是不言而喻的。

“所谓辩证思维,就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辩证法,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辩证法去进行思维。”(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第562页)我认为要培养学生在作文中运用辩证思维的能力,其前提是要指导学生掌握辩证法的基本知识。要结合政治课学习,指导学生掌握辩证法中对立统一、肯定否定、量变质变三个规律,重点掌握对立统一规律及其统帅下的现象与本质、内因与外因、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个别与一般、必然与偶然、运动与静止、相对与绝对、理论与实践等辩证观点。让学生从理论上认识事物是多方面的、发展变化的、互相联系的,因而要全面地、一分为二地、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看待人和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实事求是。

我在指导学生基本掌握辩证法的基本知识之后,更注意指导学生在作文中运用辩证思维。

一、指导学生用辩证思维来观察生活、认识事物

没有一定的材料积累写不出好作文。观察生活、认识事物是积累作文材料的好方法。我重视指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来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正确认识社会。

例如,指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犯过错误的同学,用联系的眼光看待成功的取得,一分为二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既看到少数领导干部贪污腐化更看到大多数领导干部忠心为公,既看到商品经济引起的种种现象又要看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既看到减轻学生负担的正面作用也看到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等等。

如果学生能用辩证思维来看待、认识和评价人和事物,就可以尽量避免片面地、孤立地、静止地、绝对地看问题,就能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观察生活有所得益。这样不但积累了作文材料,更重要的是明辨了是非,提高了思想认识水平,写起作文来就能逐步做到思想感情健康、内容丰富充实,见解深刻有思辩性。

二、指导学生用辩证思维来审题立意

审题立意是作文的第一步,也是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平时作文和应试作文,都有部分学生审题立意失误。这除了没有掌握审题的方法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片面地、静止地、绝对地看待作文题目材料及相关的人和事物,以致或断章取义,或以偏概全,或蜻蜓点水,或牵强附会。我平时很注意指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来审题立意,辩证地分析和理解作文题目及相关的材料,让学生尽量减少这方面的失误,使作文切合题意,且具有一定深度。

例如,以“绿树”为话题作文,绿树调节气候,造福人类,但必须扎根土壤,吸收水分和养料。写这样的作文,我指导学生用辩证思维来审题立意,让学生认识到吸收和给予具有辩证关系,它们是互相联系的,不是独立的。给予的基础是吸收,吸收的目的是给予。如果只讲给予或只讲吸收,都会走向极端。有了这些辩证的认识,学生作文时就可以树写人,提倡多奉献,但也不反对合理的索取。诚如此,学生作文就较有科学性,说理也较有逻辑力量。

像2012年广东题“生活与时代”,可以写生活在古代、当代和未来,如果能用辩证思维去阅读认识材料,抓住主要矛盾,学生就会以居里夫人的话为核心,得到“无论生活在何时,都要把个人兴趣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既重兴趣更重价值”,“生活的价值在于为社会”等深刻主题。相反,像2010年湖南题“早”,如果只是“就早上写早上”,而没有深刻认识到其蕴含的“早先、在先、靠前”与“后来、在后、靠后”的辩证因素,没有挖掘出“敢为天下先”、“一日之计在于晨”、“先来主动后到被动”等深刻内容,作文也就只能是仅及皮毛,贫乏无力。

指导学生作文用辩证思维来审题立意,必须指导学生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这样才能使学生作文切合题意,有一定深度,有较强的辩证说理力量。

三、指导学生在作文内容上运用辩证思维

1、在分析问题时运用辩证思维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要指导学生在作文中分析问题时运用辩证思维,用发展的、联系的、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作文中的人和事物。

例如,我指导学生分析事物的内容和形式,要求学生讲清内容是主要的,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靠形式来表现,内容统帅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要做到内容和形式统一。分析外来事物,既看到它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既占有继承好的,又识别、剔除坏的;既不是无选择地兼收并蓄,也不是盲目的全盘否定。分析客观和主观,既要看到客观环境的作用,又要看到主观品德意志的动力;在一定条件下,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也可以改变人。这样分析问题,就可以使作文丰富深刻,言之成理。

2、在写人记事时运用辩证思维

在高中生作文中,写人记事类占有较大比例。由于种种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写人记事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写人不能抓住人物的主流,未能写出人物的个性,没有把人物和社会联系起来。写事只是记述事物的表象,未能挖掘出事物 3 的本质,没有把事物的深层含义揭示出来。如果学生能注意用辩证思维来写人记事,也许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写《我的老师》,我指导学生要抓住老师以教为主,不能面面俱到;要深掘出老师的思想感情,不能只停留在备课、上课、改作业等表象上;要写出老师的个性,不能千人一面。高考后我要求所教的高二学生练写《与你为邻》(2010广东题),我指导学生必须点出“邻”是谁或什么,透过“邻”的表象写出人的或事物的心理品质和深刻内涵,分析选择与其为邻的理由,探究“邻”对我的影响作用,提示出“邻对人有影响作用,要选好邻”的主题。学生有了这样的辩证思考,写人记事时就能注意详略得当,突出重点,联系社会生活由表及里,把人物、事件给人的启发教益揭示出来,深化主题。

四、指导学生在作文中适当运用辩证思维的观点

我注意引导学生平时必须积累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名家有关辩证思维的名言,在作文时适当地直接运用或间接运用。

例如,一个学生在练写《与你为邻》时,直接运用毛泽东同志的话:“鸡蛋因为适宜的温度变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同理,邻会对我们有影响,但我们要发展提升,不能完全靠择邻,不能只是被动接受邻的影响,而是要在选择、借鉴邻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才能。”这样写,有力地说明了人与邻的辩证关系,较为深刻。另一学生则间接运用辩证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是辩证的,人的思想性格在不同程度上会受邻的制约和影响,有时邻甚至起着决定作用。然而在一定条件下,人们的主观意志对邻这个客观环境又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它可促使人们‘立污泥而不染’和改善环境。因此,我们在面对不好的邻时,是否可以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去影响和改变邻呢?” 这样间接运用名家辩证思维理论,使作文具有辩证统一性,说服力强。

指导学生在作文中运用辩证思维,还有其他方面。例如,在读写结合、以读带写方面,要辩证地分析所读的文章,全面正确地评价文章中的人和事。在模仿借鉴名作方面,要联系实际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进行,在模仿中创造,在创造中模仿。在自我评改作文方面,必须实事求是,一分为二,既看到良好的一面,又看到存在的不足,明确努力方向。等等。

如果我们注重并善于指导学生掌握辩证思维方法,并把它运用到作文学习中去,学生就能循序渐进,从易处做起,辩证地分析问题,科学地解决问题,从而 4 提高思想认识、辩证思维等作文素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使作文切合题意,感情健康,内容丰富,深刻有力。

提高学生作文的辩证思维能力 篇2

唯物辩证法的基础是唯物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是辩证法的一个基本问题,是贯穿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及价值观的一条主线,也是社会生活中经常面对的基本问题。物质第一,精神第二;客观第一,主观第二;实践第一,认识第二;社会存在第一,社会意识第二;第一决定第二,第二反作用于第一,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牢固树立这一观点,会鉴别许多非马列的、唯心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试题中的“思想”、“意念”、“主观认识”、“价值观”、“文化”、“思潮”、“政策”、“指导思想”等的决定作用可以统统排除。

例如2014年全国课标Ⅰ文综卷第23题: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习近平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据是()

1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2价值观作为个人行为准则,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驱动、制约和规范作用

3价值观作为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 决定事物的性质和价值

4价值观作为一种理想追求,决定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A.12 B.14 C.23 D.34

解析:34两项中价值观的“决定作用”显然违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予以排除,故选A。

二、变化恒久远,矛盾永流传

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辩证法的总特征,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这个世界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如果有永恒的事物,就是“变”。除了所谓的“虚空”外,在现实世界里, 没有完全孤立的事物, 没有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只要树立发展的、联系的、矛盾的观点,许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例如2014年全国课标Ⅰ文综卷第20题:

拿破仑说过, 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 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不是动荡,是进步不是倒退。从哲学方法论看,这里强调的是()

1以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不要“盲人摸象”、“刻舟求剑”

2以辩证否定的观点看问题,要“吐故纳新”,不要“厚古薄今”

3以实践的观点看问题,要“事必躬亲”,不要“纸上谈兵”

4以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要“和而不同”,不要“同而不和”

A.12 B.14 C.23 D.34

解析:拿破仑看到的“狮子”与今天的“中国”是不一样的,这是坚持发展的观点;看“狮子觉醒”不能只看到威胁,还要看到“机遇”、“和平”和“进步”,这坚持了全面的观点。题目中的“机遇与威胁”、“和平与动荡”、“进步与倒退 ”与选项中的“和而不同”、“同而不和”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体现对立统一的观点和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故选B.

三、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17世纪末,在普鲁士王宫里 ,大哲学家莱布尼茨在向王室成员和众多贵族宣讲宇宙观时提出:“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听者哗然,不少人不信,请宫女到花园去找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想以此推翻这位哲学家的论断,结果令他们大失所望, 谁也没有找到这样的叶子。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事物及每一个侧面都各有特点。红楼梦人物448人形态各异,梁山108条好汉,性格样貌各不相同。即使复印件和原件不尽相同。推而广之,世界上就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动物和植物。在人类社会中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民族、群体,更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制度、政策、措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树立这样一种思想, 那些诸如“相同”、“同一”、“趋同”、“消灭差别”、“取消差距”、“甲就是乙”之类的说法就很容易辨别其正误。

例如2014年全国课标Ⅱ文综卷第19题:

《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 ,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05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

1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2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3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4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同一的重要体现

A.12 B.13 C.24 D.34

解析: 世界上没有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完全相同的艺术作品,海峡两岸的文化的差别也不会消失,恰恰相反,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故排除34,选A。

又如2013年江苏.政治卷第17题:

当今世界,各大国应超越零和博弈、集团政治等旧的思维方式,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这就需要各国()

1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在平等互信基础上实现合作共赢

3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4在维护共同利益基础上消除利益差别

A.12 B.13 C.23 D.24

解析:既然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东西,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他各国都奉行吗? 不是还有强权外交和霸权主义吗? 排除1,人和人的利益差别都不能消除,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差别就能消除吗? 排除4,答案便是C。

四、坚持适度原则,防止偏激言行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适度是指事物保持其质和量的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质,才能在实践中掌握适度的原则。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事物才能保持自身的存在,超过特定的范围,就会向对立面转化。既要防止“过”,又要防止“不及”,适度的“言”使人悦耳爱听,适度的“行”,才能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否则只会如俗语所说“糖多了不甜”、“蜜多了发粘”。明白了这个道理,诸如“越多越好”、“越少越好”、“大幅度提高”、“大幅度降低”此类的说法就不难辨明真伪。

例如2013年全国课标Ⅰ文综卷第15题:

2011年我国城 乡居民人 民币储蓄 存款余额 达35.2万亿元,人均储蓄25548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16%和15.3%,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根据上述事实可以推断出( )

1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增加了人们储蓄意愿2我国居民的储蓄率随GDP增长而增长3我国居民投资理财的渠道比较狭窄、品种较少4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

A.12 B.13 C.24 D.34

解析:本题的四个选项中,第2项说我国居民的储蓄率随GDP增长而增长 ,任何事物的增长都有一个限度 ,储蓄不会随着GDP增长而无限增长,也不会同步增长,甚至在GDP增长加快的某些特殊时期,如通货膨胀初期,储蓄会急剧减少而进入投资领域,故排除2。第3项中说,我国居民投资理财的渠道比较狭窄、品种较少,用“比较”一词,非常注意分寸和火候,体现了适度原则,也符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和题意,故当选。答案当在B和D中选出,也就是在1和4中选出,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解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储蓄会减少,排除1,故选D。

又如2014年全国课标Ⅰ文综卷第16题:

要加大对民族省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关键是要增加财政收入。在我国当前情况下,增加财政收入的合理措施是( )

A.大幅度提高税率B.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C.提高职工工资水平D.扩大资本市场规模

解析:领会了适度原则的内涵和实质,本题中的“大幅度提高税率”、“提高职工工资”和“扩大资本市场规模”等说法,很容易被排除,发展才是硬道理,故选B。

五、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合二为一

看问题要全面,就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不能固执一面,偏执一词。特别在分析文化思想、意识形态、价值取向时,不能只看到积极的一面忽略消极的作用,在判断形势的时候,只看到形势大好而看不到挑战和困难,评价人物也不能只看到历史的进步性而看不到阶级的局限性……这一点, 在让考生谈对某个社会现象的认识和影响之类的主观性试题中尤为重要。

例如2013年安徽政治卷第8题:

古人以“桑梓”代表故乡,以“椿萱”代表父母,以“棠棣”代表兄弟……可见古人对自己生存的环境何等亲切, 它们能够把周围的事物伦理化。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必须尊重和认同传统文化

B.要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C.认识世界要发挥文化的作用

D.要发挥文化改造世界观的能动作用

提高学生作文的辩证思维能力 篇3

一、借助问题牵引,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文本阅读教学,既要重视感受、体验,更要重视质疑、讨论,进行辩证性阅读。如人教版必修四《雷雨》中对周朴园性格的解读:周朴园是一个性格极其复杂的人物,他既有虚伪的一面,但又不乏温情。当年周朴园和侍萍确实感情深厚,侍萍还为他生了两个孩子,他难免会留念过去他和侍萍的感情生活。不过,那是属于过去的,因为如今他的感情已经被严重扭曲了。因此,当他得知侍萍没有死,而且就是眼前的鲁妈时,现实的利害关系占了上风,他的温情一下子消失了,于是发出了冷酷无情、带有侮辱意味的质问。相对于虚伪,他的温情显得苍白无力,也掩盖不了他的自私虚伪。周朴园的双重性格演绎出了人性的复杂。我在课堂教学该课文时,抓住“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否真实”这一关键点展开讨论,用问题牵引学生的辩证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出不同见解,让各方观点持有者展开激烈辩论,挖掘人物性格的多个层面,然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二、品味文本情感矛盾,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新课程教材入选的文本,有不少文章内含情感矛盾,令人解读费力。如司马迁《报任安书》中“隐忍苟活”与“死节”的人生选择,《渔父》中屈原与渔父的人生价值取舍等,无一不染上强烈的辩证思维的理性色彩。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意突出文本情感矛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他们谈谈对这些矛盾关系的看法。通过文本研习、深挖本质、触类旁通、变换视角,充分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如在教读“必修一”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作者身体致残的痛苦时期刚好与学生现在的年龄相仿,我就设置这样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①假如你处在这一境遇,你会怎么想?怎么做?②作者的思想并没有多么崇高、伟大,甚至一度情绪低落到极点,但他靠什么战胜了“死亡之神”?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设身处地地想象作者当时的处境、心情,再结合作者的文本表述,通过反复讨论,各抒见解,尽管不乏肤浅幼稚,但通过老师的引导、点拨、归纳,最终都能辩证地、较全面地把握人物情感和文章主题,收益匪浅。

三、拓展作文思路,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以议论文为主要载体进行作文训练,拓展学生作文思路,可以快速调动学生辩证思维的积极性且便于操作。近年流行的新材料作文,是非常适合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作文训练题型。在作文教学中,我有意提供一些可以多角度思考的作文素材,让学生运用逆向、发散思维,拓展思路,从正反面提炼材料的寓意。

如2011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1.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2.契柯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相關个人信息。

上海今年的高考作文所给材料是两个相反命题,着重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学生只有从辩证的角度入手才能出新。考生首先要思考现实生活中哪些东西可以忘记,笔者以为,如人生的痛苦、汶川地震的心灵创伤、一段不如意的生活境遇等可以忘记,可以让“一切都过去”,以一种乐观的心态来对待人生,即所谓的放下才能承担。

所以,对于这篇作文,学生只有从辩证思维的角度入手,写出“能过去”和“不能过去”的关系,才能写出新意。这种题型的出现,标志着高中生的辩证思维日趋成熟,也标志着考查高中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已纳入高考范畴。

四、设置课堂辩论,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辩论,是彼此用一定的事实理由来阐述自己的见解,揭露对方思维矛盾,以便达成共识的一种思维方式。从辩论中可以掌握辩证思维方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在课堂上,我结合学生实际,经常组织专题辩论,培养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这种形式既贴近学生实际,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让学生学习辩论技巧,学会一分为二地辩证看问题,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目的。

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4

这个训练法对学生的思维很有裨益,能增强领导者的分析思维能力和预见能力,能够保证领导者事先对某个设想进行严密的思考,在思维上借助于逻辑推理的形式,把结果推导出来。

生疑提问训练法

此训练法是对事物或过去一直被人认为是正确的东西或某种固定的思考模式敢于并且善于或提出新观点和新建议,并能运用各种证据,证明新结论的正确性。这也标志着一个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

集思广益训练法

提高学生作文的辩证思维能力 篇5

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提出一些新问题、新看法,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也是数学教学不断追求的发展性目标

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起求知欲望,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教师把数学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从而促使其学习动机的形成,促进学生自觉有效地参与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之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萌芽。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一对,以及几个平行四边形,进行摆一摆、拼一拼、移一移、剪一剪、看一看能不能通过拼、摆、移、剪成以前学过的什么样的平面图形?通过自己动手去寻找和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有的同学用一对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有的同学用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也有的同学只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割补方法,也能转化为长方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实验,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在老师创设的问题中,学生动脑探索,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像数学家一样研究、创造,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发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与高考作文 篇6

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

辩证思维最基本的特点是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认识对象。辩证思维的实质就是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认识对象,在对立统一中认识事物。

辩证思维可用于高考作文全程,无论是审题立意,还是分析论证。下面我们就来细谈细谈。

一、审题立意中辩证思维的运用

首先可运用辩证思维认识材料和标题中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事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1)彼此依存。(2)主要与次要。(3)取与舍。(4)条件与结果(5)整体与部分(6)原因与结果(7)量变与质变(8)现象与本质(9)共性与个性等关系。

如2011年北京卷作文中涉及到的“硬实力与软实力”就是彼此依存关系,单有硬实力还不行,还得有软实力。还涉及到主要与次要关系;“竟争与活力”属于条件关系,也就是说竟争是带来活力的条件。

又如全国卷作文中涉及到的“德与利”“理与情”就是取舍关系,只能舍利取德,或弃情就理;又涉及到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垫资购买”是现象,诚信才是本质。再如上海卷材料中“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是对立统一关系;又再如山东卷“这世界需要你”,是个体与环境的关系,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不能离开世界而存在;还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无数多个个性不同的人,产生了社会的一些共性,形成了世界的力量。

还再如福建卷所涉及到的两大立意,一是“人因梦想而伟大”,二是“因务实而精彩”则涉及因果关系。

弄清材料和标题中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可为我们进行辩证分析奠定基础。

其次我们可借助联系观,由此及彼,由实到虚,发现试题材料与现实人生的联系,从而走出材料,走向题外,避免“一叶障目”或仅“就事论事”的毛病。

如2011年广东卷高考作文就可用联系观进行如下审题立意:

从社会方面看,“回到原点”可以是:

1、自然环境回到原生态

2、社会回到以人为本

3、社会由对立状态回到互帮互助状态等

从人生方面看,“回到原点”可以是

1、迷途后返回原位置,如浪子回头,又如陶渊明归隐,李白走出官场,苏东坡在贬谪之路的回到内心等

2、人生进取策略的调整,如策略、方法错了,重新改变

3、成长是种慢的过程,欲速则不达,请回到自然节奏等

从心灵方面看,“回到原点”可以是

1、人的精神和道德应该回到本真的状态

2、人要进行文化补钙,回到读书原点

3、让精神快餐回到经典的慢吞细嚼等

二、分析论证中辩证思维的运用

(一)在分析论证中常要用到辩证思维中的如下观点:

1、一分为二的观点:

“一分为二”,要求我们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这一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面;既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注意它的反面。

如2009江苏高考优秀作文《品味时尚》中的一部分:

清减了绣花鞋、罥烟眉的精致与秀气,香消了胭脂粉的淡雅古典,时尚携着一股气势汹汹的激流奔涌而来,势不可当。

品味时尚,我们感受到了时代跳动的脉搏,感受到了一个新事物的清新之气。君不见,当曼妙古典的长裙退出历史,简便轻捷的衣物随之成为时尚,这不仅仅反映了衣着的变迁,更象征着旧的陈腐气息的结束,宣告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时尚,往往是时代向前发展的产物,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与其特有的时代精神。譬如,透过网络文学,我们感知着体会着网络在这个时代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时尚,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新时代的大门。品味时尚,就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

然而,时尚并非十全十美,它如同一枝娇艳的玫瑰,美丽却有刺。

这部分文字先肯定了时尚的意义与地位,指出品味时尚应有开放心态,然后指出,时尚并非十全十美。既谈到优长,也谈到不足,显得客观辩证。这就是“一分为二”。又如2011年湖南高考优秀作文《把自己看淡》中的一部分:

把自己看淡,是睿智。请君拨开历史的风烟,你可听见战马嘶嘶西风长啸。在这声响之中,我看见了汉高祖,“吾将军未若韩信,运筹未若张良,抚军未若萧何,微三人,吾不知其可也。”你看你看,那在大风起兮云飞扬之际威加四海的刘邦此刻竟有如孩童,认为天下之事皆须因人之力。事实真是如此么?答案是否定的,韩张萧三人实能将军,但刘邦能将此三人,他把自己看得很轻很轻,换来三位忠臣把他捧得更高。

“总把自己当珍珠,便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不如安心地做泥土,任众人把你踩成坦途。”诗人鲁藜如是说。

把自己看得重极高极者,亦有之。心理学上有一种疾病,名曰“自恋型人格障碍”,这种人有极强的优越心,与之相伴的是极重的妨忌与脆弱的自尊。他们自以为是宇宙的中心,几乎可称之为“唯心者”的病态体现。这种人的生活可想而知,众叛亲离而已,医学上用两个字概括之——“有病”。

这部分论证了的论点是“把自己看淡,是睿智”。在论证中先说正面,例证刘邦“把自己看得很轻很轻,换来三位忠臣把他捧得更高”,再从反面强调出那些把自己看得极重极高的人,往往“众叛亲离”。这同样是“一分为二”。

再如2011年重庆浙江优秀作文《我的时间》中的一部分

时间是虚无的,看不见也摸不着。时间是实在的,一分一秒都堆砌着我们的未来!时间人人都有,这是上天赐予我们每一个人平凡而珍贵的礼物。然而每个人拥有的时间却是各不相同的。无论是它的长短还是价值,都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为二”。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就能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的片面性。

2、联系的观点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外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分析一个问题时,就要注意它和其他有关问题的联系。

如2011年湖南省高考优秀作文《走出自我》:

其主体部分有三大内容:一是“走出自我,给他人多一份关爱”;二是“走出自我,为社会奉献价值”;三是“走出自我,为自然增添一份绿意”,就是从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自我与自然三方面联系生发开的。

3、发展的观点

辩证法认为,“发展”是事物运动最本质的特征。议论文写作,可抓住这一最本质的特征,透彻分析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变化规律,这样思路就可纵横捭阖,论述就会辩证有力。如2011年湖南高考作文:

从歌手的改变角度分析,谈谈多一点考虑别人。我很重要,并不意味着我最重要。为自己考虑的同时是否想也到为别人考虑呢?考虑别人,打破以我为中心的自私与狭隘,为你我他之间注入温情,拉近彼此心灵的距离。

还可联系当今的教改谈教师的角色改变,从注重自我变为了胸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

4、对立统一的观点

对立统一的观点包含这样几个基本内容:①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②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③矛盾的统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④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发展。

如2011上海卷高考作文:

“一切都会过去”显然是站在现在往过去看的角度来说的,强调的是一种发展、积极的、乐观的、向上的心态,这里的“一切”既指历史,如苏轼所云“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刘斧所说“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变化的;又指人生的痛苦、心灵创伤、不如意的生活境遇等,走过去便有一片天。

不该被遗忘的一切美好的东西,如流传千古的文章、思想、文明的碎片、唐诗宋词、名人的精神等,这些东西会穿越历史时空,影响一个民族、甚至全人类的生活方式。因此,要珍惜,要保留,要传承。当然这里的“一切”也包括历史的教训,惨痛的记忆等,能促人猛醒,给人启迪,同样也不该让之成为过去,成为过眼云烟。

两句话是对立的,将两句话合在一起也能成文,立意核心是“忘记与铭记”。

(二)几对关系的把握

(1)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不要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如2011全国卷优秀优秀作文《重建诚信》

不仅提出了“重建诚信”的观点,还由表及里地分析了出现不诚信的原因,指出国人的不诚信有人际交往高度复杂的原因,也有转型期制度与体制的原因,进而强调,从长期来看,必须重建诚信。

(2)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如1991年的高考作文《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

前者是强调外因的作用,后者则是强调内因的作用。如果能够从内因和外因综合角度深入分析,就会说理深刻,令人信服。

(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如1983年的漫画作文“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

分析论证就要用到量变和质变的哲学观点。漫画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志大才疏的挖井人,由于缺乏毅力、浅尝辄止,终于失败。此君在地上掘了不少的大坑、小坑,但没有一次能坚持到底。甚至当他渴望的水就在眼前的时候,却弃之而去,终使功亏一篑。此例说明没有“量”上的坚持,就没有“质”上的成功。

(4)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5)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

(6)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7)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

(8)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

(9)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等

(限于篇幅,后面一些关系不再例证)

(三)辩证分析的核心能力培养

1、认识与把握关系的能力培养

前面有细析,不再重述。

2、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

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辩证分析的核心,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避免说理的片面性、绝对化。

3、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

一个事物或一个问题有两个方面或多个方面。说理议论时,如果只说一面,而忘记了另一面,就会犯片面性的毛病,写议论文最忌讳的就是这一点。因此,我们必须养成全面说理的能力。

4、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

如高2011年湖南高考作文《走出自我》

提高学生作文的辩证思维能力 篇7

1 变换思维方法

所谓数学变换思维方法, 就是在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时采取迂回的手段来达到目的的一种思维方法, 就是把将要解决的问题先进行变换, 使之转化.具体的讲, 将复杂问题通过变换转化成简单的问题;将难的问题通过变换转换成容易的问题;将未解决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成已解决的问题.其变换思维方法的逻辑路线图如图1所示.

以下3个方面的实例, 详细阐述了变换思维方法在高等数学中的作用和意义.它的主要功能还在于启示我们寻求进一步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解因为

所以

点评通过三角恒等变换, 将复杂的问题通过表达式的变形, 变换成易解决的简单问题.

纳皮尔等人在16世纪末为了简化大数字乘方的数值计算创立了对数法.

解两边取对数得

点评若用常法, 先做方根, 后做乘法, 运算量大, 但我们利用映射来做乘法转化为加法, 方根运算变换为除法运算.大大减小计算量.

例3证明:若函数f (x) 在闭区间[0, 1]上连续, 则

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 变换思维方法, 由于它的灵活性, 应用比较广泛, 数学中的很多解题方法都可归到数学变换法中.但也有其局限性, 主要是因为它只能是结构形式的变化, 不能深入到本质的转化, 因此, 还必须将“变换”延伸到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即事物的内在矛盾“转化”.

2 辩证思维方法

2.1 从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追本溯源

所谓辩证思维方法, 就是在研究解决数学问题时, 在辩证思想的指导下, 利用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转化的方法) , 将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 再由已知的转化成要解决的问题.其转化思维方法的逻辑路线图如图2所示.

例4导数概念中所蕴涵的辩证思维方法.

实质:为寻求变量变化的瞬时速度而抽象出的数学模型.

定义 (略述) :设函数y=f (x) , x∈D, x0∈D, 若极限

存在, 则称该函数在x0点可导, 记作

新问题引出的新矛盾:宏观与微观的矛盾, 具体地讲, 区间上的平均变化率与一点的变化率之间的矛盾.

解决矛盾的方法:“欲进而先退”的迂回方法.具体地讲, 欲求一点的变化率, 从该点出发, 先退回求平均变化率, 然后再反方向用极限的方法进而求出该点的变化率.

蕴涵的辩证方法:一是“进”与“退”的互补;二是精确与近似互转;三是宏观与微观的对立统一.

例5积分概念中蕴涵的辩证思维方法.

实质:求变量的总和的数学模型 (例求曲边梯形的面积.

新问题引出的新矛盾:“直”与“曲”的矛盾 (以曲边梯形面积为其几何模型) .

蕴涵的辩证思维方法:一是“分”与“合”的互转;二是“直”与“曲”的互转;三是量与质的互转.由于微积分两个基本概念蕴涵辩证思维方法, 所以在以它们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微积分必然充满辩证思维方法.

反之, 从微积分中蕴涵的辩证思维方法为实例去认识和理解哲学中的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既具体又深刻, 从这侧面可以更好的说明英国大哲学家、逻辑学家、数学家罗素 (russell, 1872-1970) 的名言:“没有数学, 我们无法看透哲学的深度”的真理性.也可更好的理解哲人所说, 数学特别是微积分是朴素的哲学.

2.2 从应用层面剖析说明

由于微积分中引进了辩证思维方法, 将初等数学解题中常用的各种形式“变换”方法:图形变换、知识点变换、途径变换、射映变换等, 延伸到矛盾“转化”.

下面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初等数学只能求某些特殊函数的极值, 例如二次函数y=ax2+bx+c (a>0) , 有极小值.y=ax2+bx+c (a<0) 有极大值.而学了导数后我们可以求较为复杂的函数的极值问题.

例6求函数f (x) =x2e-x的极值.

解函数定义域为R,

当x<0或x>2时, f′ (x) <0, 所以函数f (x) 在 (-∞, 0) , (2, +∞) 上是减函数;

当00, 所以函数f (x) 在 (0, 2) 上是增函数.

故当x=0时, 函数取得极小值f (0) =0, 当x=2时, 函数取得极大值f (2) =4e-2.

初等数学只能判断某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对于一些复杂函数则不宜判断其单调性.但学习了导数后, 我们可以判断任意能求导数的初等函数的单调性.

解因为

令f′ (x) =0得x=-1或x=0.所以当x∈ (-∞, -1) 时, f′ (x) >0;当x∈ (-1, 0) 时, f′ (x) <0;当x∈ (0, +∞) 时, f′ (x) >0.故f (x) 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 -1) ∪ (0, +∞) ;单调递减区间是 (-1, 0) .

对于初等数学无法解决的函数的凹凸性, 利用微积分将判曲线凹凸性问题转化为求某一函数值的符号问题.

例8判断曲线y=x4-2x3+3的凹凸性.

解因为函数y=x4-2x3+3在区间 (-∞, +∞) 上连续, 且

当x<0或x>1时, y″>0;当0

由此可见, 辩证思维方法在解数学题和实际问题方面有广泛的运用性和算法的优越性.

3 变换思维与辨证思维的综合应用

除以上所述外, 还有一些数学问题的解决, 仅用单一的变换思维方法或辩证思维方法是不够的, 还需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其变换与转化思维方法的逻辑结构图如图3所示.

解引入参数.令x-1=t, 得x=t+1.于是, 由已知条件有

从而,

点评首先利用变换思维方法引入参数, 将一个多元函数的有关条件极值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的有关极值问题;其次利用辩证思维方法, 将二次函数的有关极值问题转化为求一元一次方程的根的问题.

总之, 许多解题方法都是辩证思维的具体体现, 因此在教学中, 应重视培养学生用辩证思维与方法去思考问题, 用对立统一观点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转化问题、解决问题.从而, 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有所遵循, 从根本上提高解题能力.进而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辩证性能力, 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参考文献

[1]邝荣雨.数学分析中的两种基本思想方法——转换与估值[J].数学通报, 1995, (9) .

[2]周宇剑.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微积分概念教学[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 (4) .

提高学生作文的辩证思维能力 篇8

[关键词]政治课 辩证思维能力 故事 漫画 辩论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辩证思维能力就是运用辩证法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映。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长期的训练、培养才能获得。因此,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习惯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就此,笔者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借助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一些故事情节,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可有效增强教学效果。高一学生面临着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变,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少年,有时简单而枯燥的说教并不能使他们信服。一个故事,一个寓言就能化解一谜团,解开一个困惑,指明一个方向。比如高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抓不住重点,手忙脚乱的情形,笔者通过《赌饼输家》的故事,让学生懂得了要学会抓主要矛盾的道理。

针对学生学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持之以恒的状况,笔者用《愚人吃饼》的故事引导他们要注意量的积累。

二、赏析漫画,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在政治试题中无论是高二的学业水平测试还是高考,总会有选择题涉及漫画。通过漫画题的测试,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洞察时事的敏感度和关心社会的责任感,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幽默感。

比如高一学生在接人待物上往往不成熟,评价人和事往往有失偏颇,好走极端。由此笔者展示了一幅漫画:一个人因为树上有几个小虫,他决定将这棵树砍了。学生纷纷议论:怎么能因小失大呢?笔者乘机引导:对啊,同学之间能不能因为一点小矛盾就大打出手呢?看人看事能不能绝对呢?其实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向学生渗透的是辨证的否定观,防止学生形成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三、设置论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真理越辩越明。为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辩论模式,即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好论题,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去辩论。对抗辩论的形式就是让学生坚持自己的观点,在辩论的过程中竭力维护自己的观点,批驳对方的观点。这种形式表面是要求学生片面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与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的意图相悖,而实际上正是在与对手的激烈对抗中意识到双方观点都有合理的因素,又都有不合理的因素,从而深化对问题的认识,达到辩证地看问题的目的。比如在讲解人民币升值的时候,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为正方,辩题是“人民币升值利大于弊”;一组是反方,辩题是“人民币升值弊大于利”。先让学生预习,到图书馆搜集资料,上网搜索相关知识,并整理成点。学生在搜集整理材料的过程中,锻炼了归纳分析的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的意识,以及关注时事热点的兴趣。辩论的结果让学生明白了人民币升值有利也有弊,如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人民币是升值还是贬值要根据国际货币市场行情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态势来确定,通常要在均衡水平上合理变动,以维持其币值的相对稳定。

四、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学习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简单学习,按照“理解、记忆、训练”的过程来学习,这是我们学习单一知识点的基本过程。二是系统学习,通过归纳、总结、整理把众多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在我们的大脑里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图。

每个学科的知识点并不是相互孤立的,相反它们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只有把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有效的组织,我们的学习才有效率,我们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联想并且运用。将所学知识网络化、系统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记忆,更有助于他们的理解。

比如,学习了经济生活中《多变的价格》一课后,笔者让学生将本课两框知识即“影响价格的因素”和“价格变动的影响”绘制成知识网络图,并让学生代表到黑板上展示网络图,要求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意识到各个知识点不是孤立的,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同时通过让其他学生指出网络图的不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让学生树立了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

总之,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作为高中政治教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智慧的头脑,以便将来能自觉运用辩证思维为伟大祖国的建设事业作出贡献!

提高学生作文的辩证思维能力 篇9

1引言

极限不是数学分析课程的核心研究对象,但是它属于数学分析中研究函数性质的奠基工程,换句话,它是数学分析课程的理论基础,在数学分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如国外学者所言“极限是正确理解微积分和发展数学思维的最基本的数学概念之一.”因此,正确理解极限的概念并学会用极限理论分析、解决相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徐利治先生在课堂上引入极限概念时,常用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让学生体会一个变量(孤帆)趋向于零(碧空尽)的动态意境.但是,如何才能让学生准确理解极限定义的真谛,实践证明,只靠形象思维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极限教学中引入辩证思维方式,才能深入探索抽象的极限概念及相关理论.

辩证思维强调辨析、证明,强调根据客观事物自身的辩证本质进行思维与分析,认为人们可以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辩证发展的过程做出正确地反映,实际也就是对客观事物辩证法的反映.辩证思维最基本的特点是将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认识其对象.人类思维的发展,一般都是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再由抽象思维到辩证思维.可见,辩证思维是最高形式的思维运动,辩证思维方法是最高层次的科学方法.客观上,辩证思维就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吸收了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积极成果而形成的一种当代最科学的思维方式.研究并掌握这种思维方式,进而学会自觉地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对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学分析课程基本内容的学习与运用也不例外.

之所以辩证思维对人们有如此大的作用,就在于辩证思维是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它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数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正符合辩证法阐述的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尔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微分和积分也就立刻成为必要的了.”由此,可得出辨证思维是微积分理论的一大支柱,与极限理论二者是紧密相连的,辩证法为极限理论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和方法论意识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学生在极限理论学习中容易产生误解的现状及归因

学生对极限概念的理解学习一直是数学分析教学的一个重要难题,教学中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对极限概念的理解首先容易产生误解,进而影响到后继内容的学习.具体来说,不仅影响对极限概念本身的理解,而且也影响对函数连续、可微以及无穷级数等的理解.因此,笔者结合自己极限理论教学实践中对辩证思维的应用,对极限定义进行剖析,力求抽丝剥茧,层层推进,让学生明白极限定义的抽象性,同时对极限理论中所隐含的辩证思维加以总结分析,旨在提高数学分析课堂教学的效率.

2.1学生在极限内容学习中容易产生误解的现状

数学分析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并且数学分析的教学注重理论的完整性、知识的系统性和推理的严谨性,这样长期以来的学习环境,使得一些学生态度上往往产生畏难情绪,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1学习极限内容的思维方法传统

有较多的学生从思想上认为,学习数学就是靠教师教好,教师教得好,学生才能学得好,因此,学习数学的参与精神欠缺,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一些刚入大学的新生在学习数学分析时,遭遇的第一难关就是极限的概念,学生在学习时总是感到云里雾里,不知所以然,特别是学生对极限的“ε-N”定义中的任意给定的ε的任意性与给定性迷惑不解,正是由于对极限概念的无法理解,造成了用概念证明数列的敛散性及收敛数列性质的障碍.

2.1.2学习极限内容的态度被动

学习极限内容的态度被动表现在,课堂上常常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感到极限内容难学、乏味.加之客观上有较多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较差,学习积极性不够,自学钻研精神不强等,各方面原因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了恐惧心理,具体来说,学生学习中碰到的第二个突出的难题,即是分不清潜无限与有限的区别,常常把潜无限看成有限,因此在计算此类问题的极限时,错误不断.

2.1.3分析、解决数学极限问题的能力甚差

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得一些学生平时学习被动,对极限概念的不理解也造成后续学习导数、积分、级数等概念时的极大困扰.长期问题累积,不求甚解,常常满足于完成必须做的作业,很少就这个方面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争论等,从而导致分析、解决数学极限问题的能力甚差.以至于在考试中此类问题的出错率过高.

2.2学生在极限内容学习中形成误解的归因

2.2.1过时的思维方法的影响

过时的、传统的思维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影响,这是导致问题出现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十多年中小学教学虽然经过教育改革,整体上变化很大,但是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单向信息传递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至今一些数学课堂上的教学,有的教师仍然采用的是静止的、固定的观点来分析研究问题,必然对学生造成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进入大学后各方面的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加之数学分析课研究的是变量数学,采用的是运动的、变化的观点来研究问题,由于学生在中小学所形成的学习思维方法是直观的、静止的,因而在大学开始接触数学分析这类变化的新的知识体系时,就显得慌乱不堪,茫然无措.

2.2.2未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

科学的态度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形成科学的态度,对于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投入科学学习过程发挥着很大的动力作用.刚入大学的新学生在知识结构方面有着重大缺陷,主要表现在中学生缺少辩证思维的系统知识,相对缺少对逻辑系统知识的掌握,同时中学数学很少涉及数学史知识,这样就让学生理解极限概念有了诸多不便和障碍.

2.2.3正确的学习动机未能及时强化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大一新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差距,有待提高和升华.主要表现在新学生在直观和形象思维能力上表现出优势,比如对几何意义的理解就很充分.但是,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思维能力就相对欠缺,比如对极限概念的理解.诸多缺陷,需要数学分析教师想办法在新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步骤、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法的转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扩大和完善学生的知识面,促进新学生数学辩证思维的形成.

3培养学生学会辩证思维的极限理论教学新策略

以上问题的存在,如不及时予以解决,任其长期发展,必然直接影响学生其它一些专业课程的学习,甚至带来其它方面意想不到的消极影响.只有客观面对现实,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针对性采取积极的纠正措施,师生团结一致,现存的问题才会逐渐得以消解,也才能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放在可靠的基础上.为此,我们要创造条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在培养学生学会辩证思维上狠下功夫,结合数学极限理论教学的实际,具体提出以下积极的教学策略.

3.1建立极限概念内部及与其它知识的关联,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辩证思维最重要的就是建立起来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观念.普遍联系的观点广泛地存在于数学分析理论中,微积分的概念是建立在极限概念的基础上.即导数与积分的概念都是由极限的定义来定义的,级数是部分和数列的极限问题,归结原则把离散问题与连续问题联系起来,考虑在求极限时把离散的问题利用归结原则变为连续问题利用罗比达法则来解决.定积分的定义也为求数列的极限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建立了离散问题与连续问题的关联.甚至当把两种表面上看似无关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时,会产生奇迹.例如,狄利克雷函数为非初等函数,开始以分段函数的形式出现,学了极限理论后,利用累次极限这个工具把没有任何关系的非初等函数与余弦函数联系起来,既丰富了非初等函数的表达形式,又让狄利克雷函数以新的面貌出现,为进一步研究狄利克雷函数的性质奠定了基础.再如,数列极限″ε-N″定义利用不等式工具把n→∞与an→a刻画的既准确又简明,在定义中用ε来刻画数列{an}接近与a的程度,通过|an-a|<ε不等式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用n来刻画n趋于∞的程度,通过n>N来体现,N依赖于ε但不由ε唯一确定,有时表示为N(ε),它们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在一起.这些正是辩证思维联系理论在极限定义中的渗透,使得极限定义成为一个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正如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所说:“数学是一个有机体,它的生命力的一个必要条件是所有各部分的不可分离的结合”.可见,建立极限概念内部及与其它知识的关联,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很重要.教师应该创造条件,将教知识与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3.2揭示极限概念中对立统一,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极限概念中含有互相矛盾的双方,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构成这种理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无限与有限是一对矛盾,无限不能脱离有限而存在,没有有限也就没有无限,因此定量地描述无限,总借助一系列无限多个定数来完成.在limn→∞an=a的定义中,透过形式看实质不难看出,凡变量极限过程,都是具有潜无限与实无限双重性质的变量趋向极限的过程.极限过程的体现是通过数学表达式对于ε>0,鯪∈N+,当n>N时有|an-a|<ε来刻画的.从表达式来看任意(ε)与存在是一对矛盾,从整个过程来说正数ε是任意变化的变量,但从过程的每个瞬间来说正数ε是固定的常量,从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来看,它们的对立既体现在局部的有限性与整体的无限性,又体现在过程的动态性与瞬间的静态性,正是正数ε的双重性把极限概念中的两个无限刻画的淋漓尽致,这就使人们可以用不等式的方法解决极限的存在问题,并使抽象的极限问题符号化,正是“有限”与“无限”的`对立统一构成了极限概念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我们还注意到,在极限理论中,无穷小量是一种特殊的变量,它在变化过程中不等于零(只考虑除“0”外的一般无穷小量),但它的变化趋势却是零,或者可以说,它在变化的过程中不等于零,但作为变化的结果,它却等于零.这个性质具体而且生动地说明了无穷小量具有零与非零的辨证性质.由此,在教学中逐步树立起学生的对立统一观念,形成辩证思维的内核.

3.3探索极限理论中的量变质变,培养学生的复合思维能力

恩格斯指出:“纯粹的量的分割是有一个极限的,到了这个极限它就转化为质的差别了.”量变质变规律指出了量变、质变是事物运动变化的两种最基本状态,事物的发展变化都表现为由量变到质变,再由质变引起新的量变的反复过程.极限理论中体现着量变质变规律.一方面,极限中概念的存在都有着特定的量的界限,如果量变超出了这个界限,就会发生质变,形成另一种概念,这种新概念又存在着自己特有的新的量变.非常著名的Wallis公式十分明显地体现量变质变规律.从等式来看,数列中的每一项都为有理数,随着量由有限到无限的转变,性质却发生了质的变化,即极限值却为无理数,同时也建立了整数n与无理数π之间的一种不寻常的关系.

通过这个事例告诉我们,数学极限理论知识虽然抽象,但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很重要.如何让数学基础知识不太好的学生既学到数学极限知识,又逐渐学会运用数学极限知识.面对这个难题,要求教师善于把抽象、繁琐的理论知识直观化、简单化、明白化,形象化,便于让学生接受.

3.4研讨极限理论中否定之否定,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自己发展自己的完整过程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由肯定达到对自身的否定,并再由否定进到新的肯定——否定之否定.每一个数学理论的发展都符合否定之否定规律.在理论最初形成时,该理论得到肯定;随着实践的需要和研究的深入,该理论的不完善、不精确之处逐渐暴露出来并被否定;进而数学家们开始研究如何使该理论更完善、更精确,最终得出新的结论,达到新的肯定.文献指出:“每一种事物都有它的特殊的否定形式,经过这样的否定,它同时就获得发展,每一种观念和概念都是如此.”无穷小理论的发展体现了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思维规律,牛顿、莱布尼兹在创建微积分理论的基础是无穷小量,无穷小量一开始不即是零(因可用无穷小量除)却又等于零(忽略不计),这样把无穷小量“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做法,在十八世纪引起了争论,对于无穷小量所带来的数学本身非逻辑非严谨性的问题,那些曾具体从事微积分研究的数学家们早就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思考,在他们之间并展开过激烈的讨论和争论,称它是“逝去的灵魂”,无穷小量忽略不计是暴力镇压等.虽然它们不是用任何一种数学方法或逻辑方法推导出来的、不够完备,但它们却有强大的生命力.正如马克思所评论的“这是人间纯粹实验地发现的.”这种不能自圆其说的无穷小量,遭到了十八世纪中期的英国大主教贝克莱初步的否定,进而建立了极限理论,用潜无穷小量取代了实无穷小量,实无穷小量遭到了彻底的否定.然而极限理论虽然使微积分的表述严格化了,但是仍存在缺陷,即不具备实无穷小量的简易性和生动性,又仅仅是个验证方法,因而又出现了对潜无穷小量的否定,也就是对实无限小量否定的否定.一九六零年,美国耶鲁大学数理逻辑学家A.Robinson运用现代数理逻辑的方法和新成果,第一次成功地证明了实无穷小量的存在性,从而使牛顿、莱布尼兹时代的无穷小量重返数坛,从哲学的角度看无穷小量获得了新生,经过否定之否定后的实无穷小量发展了,提高了,完善了.由此带来学生知识面的扩充,增加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进而完成学生思维能力的转变和提升.

提高思维能力的方法 篇10

提高思维能力的方法

鼓励独立思考。比如家长经常和孩子玩脑筋急转弯的游戏,一般来说都会有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这个时候,家长就要鼓励和表扬孩子多想几个答案,直到实在想不出来为止。

积累语言词汇,提高表达能力。每天除了课本的知识之外,为孩子讲故事或者让他(她)多阅读课外读物;每天让孩子在家大声朗读,锻炼语言的流畅和习惯,为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土壤。

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比如在学校遇到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家长就要教会孩子如何分析问题,引导孩子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下个结论;遇到孩子不理解的事情,也要循循善诱的让他(她)自己分析、思考、解决。

通过各种基本技能的训练来加强思维能力。比如手工和绘画等(动手技能);各种口诀和方程式以及古诗词的背诵(记忆技能);提前了解简单的历史知识和社会常识(判断是非技能);通过物理化学实验来掌握事物的关联性(推理技能)等。

怎样培养小孩的思维能力

多问为什么。锻炼好奇心最好的方式就是问“为什么?”让一天至少问十个“为什么”成为孩子与你的习惯吧。笑。科学家告诉我们笑有益健康;它可以促进体内释放内啡肽及其它有积极力量的化学物质。

事实上我并不需要科学家来告诉我们笑会带来良好感觉。笑可以帮助我们减压,还可以打破旧有模式。因此笑可以看做是对大脑的快速充电。多多大笑吧!

多记忆。和孩子找出一个旧相册或者同学录。你的大脑是一部记忆机器,所以给它工作的机会吧!花点时间给记忆。让孩子的思维自我反应,它将带给你积极的情绪,与记忆的新联系有助于他的学习生活。

做个猜谜游戏。有些人喜欢拼图游戏,纵横字谜游戏,逻辑拼图,在空闲时间做些猜谜游戏是活动大脑很棒的的方法,并且使孩子的大脑保持良好的活跃状态。

11岁孩子怎么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岁以下

动作思维阶段。不到三岁的孩子以动作思维为主,思维在动作中进行。孩子最初的动作往往是杂乱无章、漫无目的的,以后在不断的操作过程中了解了动作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时期,对孩子的动作、运动训练很重要,因此,训练孩子的爬行、滚翻、蹦跳等平衡协调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这些活动有助于孩子的思维发展。

3-6岁

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三到六岁的孩子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但是他们缺少立体感和空间感,在做计算时,用苹果来举例子,就容易理解;用数字加减,他们就反应不过来了。

在这个阶段,家长要注意增加孩子的经验,丰富孩子的词汇,多给孩子动手的机会。

6-11岁

抽象逻辑思维阶段。在这一时期要培养孩子正确的思维程序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家长可以问孩子:“有一只大盒子,内有三只小盒子,每只小盒子里又有四只小盒子,那么,连大带小一共有几只盒子?”

提高学生作文的辩证思维能力 篇11

关键词:辩证思维;初中地理教学;培养价值;策略分析

1.引言

随着我国教学体制的不断创新与改进,在中学中逐渐将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在日常的教学中不再只是对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积极开发探索出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身知识与能力都可以得到提高,为了能让学生尽早培养起辩证思维能力就需要将新课程标准作为指导,充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经验,将新的教育教学体制进行落实。同时教师应该将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设计好,这样课堂才能有更好的效果,本文就对提高初中地理教学中辩证思维能力的策略进行具体的分析与研究。

2.提高初中地理教学中辩证思维能力的策略

2.1营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

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对学生学习地理课程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作为学生也应该将教师作为主体认真听讲,因此可以说只有将课堂的氛围打造好才能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打下基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更多的只是老师教学生被动的学习,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形成辩证思维,因此在新课程的标准之下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从而打造和谐的课堂环境。

2.2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都还未成熟,每一个学生的自身特点就决定了他们在课堂中的表现,大多数的初中生都存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疲乏的现象,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对教学活动采取以下两点措施:第一,引起学生的注意。第二,教学过程要丰富、简练。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真正的培养好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教师在进行设计教学方法的时候更要加倍仔细,不能简单的套用别人的作品与想法,让教材真正发挥出作用。为此可以从以下方面出发,第一,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是学生进行辩证思维培养的过程,这需要让学生利用全面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同时进行综合分析的时候还要充分结合其他的教学活动来进行,这时教师就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综合分析法通常适用于比较复杂的教学研究之中,例如对于地理所产生的现象进行分析就可以利用综合分析的方法。第二,组织课堂辩论。经过一些实验表明,利用辩论的方法来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是有效的办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辩论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通常在进行辩论之前要让学生进行分组并且安排学生的职责,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同时教师要将辩论的辩题提前说明让学生自己去发挥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根据初中地理教材的特点来进行辩题的发挥可以在辩论结束之后就做出评价。

2.3设置合理有效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应该设置比较有效的问题,只有在合适的时间内选择合适的问题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将一个学生思维中矛盾的部分进行放大,而教师可以相应的提出辩证性以及归纳性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下面就对辨析性问题以及归纳性问题进行简要的说明,辨析性问题是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辨析从中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学习,例如天气与气候的差别、资源与自然资源等问题的对比都是辨析性问题的范围,学生在对概念有一定认识之后对内在联系也会有一定的认识。而归纳性问题的呈现方式就是初中地理教材中所出现的,采用了归纳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设计不仅对内容起到升华的作用,对学生的智力方面也有一定的帮助,教师在提出归纳性问题的时候应该要具备全面性,让学生养成从全面看待问题的习惯,再通过教师的专业指导就可以将原本难度很大的问题转变为简单的问题,从以上的策略中可以看出,在对初中生进行辩证思维培养的时候更多的是主动性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与探索知识,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真正发挥出作用,也更加贴近于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在一起,实现学生在初中地理学习中辩证思维能力的提高。

结束语:综上所述,主要对辩证思维能力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培养价值进行的说明,辩证思维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上的理性思维,让学生学会如何用正确的方式去看待与解决问题,同时也充分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学会如何高效率的去学习,目前我国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方面已经迈出了第一步,相信在众多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未来我国该方面的发展会取得更大的进步,迈上新的历史阶段。

参考文献

[1]高芳.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新校园(上旬刊)》 .2014年4期

[2]童云华.辩证思维能力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培养与实践.地理教育.上海师范大學.2013(学位年度)

[3]蒋逸峰.通过课堂提问培养初中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4年6期

[4]周中猛.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东方教育》.2015年5期

上一篇: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知识点下一篇:2024首届中法国际设计交流展~新闻稿(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