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欣赏与作文能力的研究

2024-10-01

提高学生欣赏与作文能力的研究(通用9篇)

提高学生欣赏与作文能力的研究 篇1

关于提高学生文本欣赏与作文能力的研究

摘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写作知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文本的写作特点、语言表达风格和构思技巧,就能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本欣赏;写作能力

以文本教材为基础,指导学生进行文本欣赏和写作,是写作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教材选入的文本多是优秀作品,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智慧蕴含其中,仅仅对文本进行单纯的解读,不带动学生进行文本资源的理解和欣赏,会造成教学资源的一种浪费。本文就如何通过文本学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展开探讨。

一、利用文本渗透写作技巧

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仅仅在写作课上讲授写作方法是行不通的,会使教学效率较为低下。教师需要灵活教学,采用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程文本的教授过程中,可以发挥文本的隐性作用,利用文本资源加强对学生的写作指导。例如在学习叶圣陶的《苏州园林》这篇文章时,作者描写了苏州园林的亭台轩榭,假山、池沼、林木,描写得绘声绘色,赞美了园林设计的独具匠心。可以引导学生去欣赏文章,作者运用了很多的写作手法,典型的是总分总的写作手法,例如从对景物的描写,四个讲究,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和远景的层次,这些顺序是不能颠倒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个总写,后面的几个段落是对这些内容的分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也要善于运用这些写作的方法,作者通过对苏州园林的美丽景色的描写来赞扬我国园林建筑的美丽,人们的伟大智慧。这也是文章要突出的一个中心思想,所以在这些文本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看到作者如何进行事物的描写,情节的展示来表达中心思想的,教师在文本的讲授过程中就要渗透这些写作技巧。

二、学习文本的写作特点

语文教材文本多是些经典作品,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文本的细细欣赏,让学生深入文本,进行语言的品读,学习文本的写作特点,文章的语言风格,结构布局。通过文本学习,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学生多了一种学习的资源,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教师要让学生细细地品读,作者老舍是如何表达自己对济南的山山水水的喜爱之情的,他所描写的济南的冬天是非常美丽和可爱的,称济南是一方“宝地”,一个“理想的境界”,作者不是随意地来描述,全篇都进行了合理的谋划,并且还用了很多的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如:“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写出来的这些句子精彩、生动,读起来令人回味无穷,引导学生们进行这些修辞方法的学习,作者描写了冬天的美丽,写出了济南冬天的特别之处,学生在同一个作文题目下能不能写出自己作文的特色呢,需要学生认真地学习这些文本独特的写作特点,不断地学习这些写作方法,语言的表达风格,不断进行总结并消化吸收。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想写出好的.作文,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可以以文本学习为突破口,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很多学生在写作时没有什么话可说,没有什么独特的见解,原因是学生没有进行积极的思维,没有处在思考之中。在文本教学时,要让学生赏析文本,深入到文本当中,使学生始终处于思考的氛围当中,让学生逐渐地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在写作的过程中打开自己的思维。

例如在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文中描述了作者的母亲陪伴自己成长的历程,可以让学生思考自己的母亲有什么不同?有没有特别的地方?让学生不断地去思索,天下的父母都是不同的,但天下父母的爱有没有区别?这都是通过文本引申出来的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从文本中得到的启迪,就是要不断地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处于作者所在的背景和心境,自己有何感想,让学生进行自由的发挥,进行创造思维的锻炼,通过这种不断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会不断地增强,写作时也能够打开思路,能够写出有特色的作文。

四、文本学习与写作锻炼相结合

通过对大量文本内容的阅读和欣赏,知识得到了拓展和延伸,在语文教学目标中要求增强学生读和写的能力,学生要正确地读懂教材文本,并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写作。学生写作能力的增强需要不断地锻炼。学生学习了教材文本如何表达文本中心思想的,如何布局谋篇的。在学生的写作练习中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写作方法的传授,通过读来学习文章的写作结构、写作特点、文字表达。新课标也对学生的阅读量进行了一定的规定,阅读能够扩展学生的眼界,学习到更多的新的综合知识,如果有更多的时间和阅读材料,学生可以增加自己的阅读量,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有了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需要加强写作练习,通过写来锻炼对文字的运用能力,如何进行遣词造句,文字表达。这种读写练习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这种途径,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不断进行写作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运用、进行实际的锻炼,才能使外在知识变成学生自身的真正知识,通过文本学习和写作经验的不断积累,学生的写作能力会不断增强,写作水平会不断提高。

通过不断地文本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欣赏,带领学生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文字欣赏的天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层面,让学生深入到文本当中,进行思维方式的锻炼,学生仔细地揣摩文章的语言风格、写作意图,进行思维空间的拓展,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在进行文学鉴赏的同时拓宽了知识面,增加了阅读量。通过这种对文本的学习和思维锻炼,学生积累了更多的写作素材,有了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写作能力得到提高。然而,如何将文本教学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真正完美地结合,还需要教师们不断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王晓东。浅谈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现代阅读,(8)。

韩丽,历保权。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几点尝试.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6)。

提高学生欣赏与作文能力的研究 篇2

一、借助文本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工作中, 教师往往采用黑板和粉笔, 并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怎样写作, 花费大力气教授学生写作方法, 但这种方式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教师在文本教授过程中, 可以发挥文本的隐性作用, 充分借助文本资源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例如, 在学习八年级课文《青海湖, 梦幻般的湖》这篇文章时, 作者从三个方面描写了青海湖的美丽、富饶与可爱, 赞美了青海湖的迷人魅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去欣赏文章, 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从品读文章用词和修辞手法的角度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理解作者既希望更多人赏识青海湖, 又担心青海湖的美丽被破坏的矛盾心理。作者又以“梦幻”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关于高原的梦—扑进梦幻般的现实—从梦幻中解脱, 反思现实。其实是一条感情线索, 是文中的暗线。课文自始至终把“梦幻”与对青海湖的描写结合起来。这样虚实结合, 使文章结构更紧密。因此, 在文本欣赏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应当学会通过情节来表达中心思想。可见, 借助文本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是很好的一种方式。

二、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在传统的语文学习中, 很多学生都是被动地学习, 被动地接受知识, 对语文缺乏学习兴趣, 写作积极性不高。因此, 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一方面, 要从阅读入手, 通过阅读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一般带有趣味性, 如优美的散文、短篇小说等, 学生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会逐渐对语文产生兴趣, 可以说, 阅读欣赏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 积极开展写作课外活动, 例如, 组织丰富多彩的演讲比赛, 开展校园作文大赛等, 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其能够喜欢上语文课程, 喜欢上作文写作, 使学生的写作由被动变为主动。

此外, 教师要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 多给学生正面的积极评价,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 在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时, 题目为《家乡的巨变》, 由于教师在之前带领学生对语文教材的相关文章进行了欣赏和分析, 因此, 有的学生写得很好, 既描写了家乡的外在变化, 同时也注重说明了家乡的精神层次提升, 对于这部分学生, 教师应当不吝赞美之词, 对学生进行表扬, 也可以进行适当物质奖励。

三、利用文本欣赏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能力的提高, 离不开对优秀文章的仿写以及素材的积累在学习作文写作之初, 很多学生都是在仿写别人的优秀作文和教材内容, 将其中的优秀句子和短语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并仿照别人的写作方式和写作技巧来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随着写作的深入和写作的熟练, 会逐渐摆脱仿写的模式, 然而, 由于学生写作水平的参差不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仍然要求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仿写, 这种方式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 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仿写的对象一般为优秀作文, 也可以仿写语文教材中的文章。

语文素材是作文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缺乏必要的写作素材, 将很难写出优秀的作文。因此, 教师要指导学生注重对写作素材的积累, 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 积累语文教材中的优秀语句和事例, 使其能够在写作过程中有的放矢, 如, 八年级下册《背影》这篇文章中的“狼藉、蹒跚、触目伤怀”, 有的学生在写作文时, 就用到了这些词语, 有的学生写道:“我每次回到我的小屋, 都看到满地狼藉, 不用说, 这又是我那个调皮的弟弟干的。” (2) 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 既可以乐于助人的好人好事, 也可以是时事热点和新闻, 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的良好素材。 (3) 阅读课外读物, 了解优秀作品的写作手法和技巧, 对提高写作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掌握正确的写作方法

在掌握了丰富的基础知识, 积累了足够的写作素材之后, 还需要正确的写作方法, 才能将他们变成一篇优秀的作文。那么, 正确的写作方法是什么呢?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写作: (1) 认真审题, 在拿到一篇作文题目后, 要认真审题, 看看要求写什么, 磨刀不误砍柴工; (2) 要列好作文框架, 确定好写作主题、基本思路等内容; (3) 根据材料提供的整体情节或主题思想, 写出关键词和中心句; (4) 动笔写作, 在写作过程中应当不断开拓思维, 丰富主题内容。

另外, 还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对作文进行检查。在写作完成之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检查作文, 可以采取自己检查和互相检查的方式。自己检查能够及时发现错误, 并纠正过来, 但也有一些错误自己难以发现, 通过学生互相检查就容易发现。例如, 在完成教材中的一篇作文之后, 很多学生都出现了错误, 有的是出现字词错误, 还有的是文章结构不合理。在学生检查完成后, 教师要认真批改学生的作文, 并在作文上面写上评语, 多给学生积极的鼓励。

利用文本欣赏,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层面, 让学生深入到文本当中, 进行思维方式的锻炼, 学生仔细地揣摩文章的语言风格、写作意图, 进行思维空间的拓展, 也能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 更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努力。

摘要: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 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还要从文本出发, 以文本为基础, 培养学生的文本欣赏和写作技能。对提高学生的文本欣赏与作文能力进行了浅显探讨, 期望为当前的语文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文本欣赏,作文,能力

参考文献

[1]魏琴玲.初中语文课堂的几点教学反思[J].陕西教育, 2009 (05) .

如何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篇3

关键词: 兴趣;创造性思维;基本知识与规律;文化情景

美术欣赏是人们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与已有的生活经验、审美知识等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判断的欣赏与鉴别的过程,是欣赏者再创造的心理活动,包括从艺术形象到审美形象的再创造。美术欣赏作为一种审美认识的活动,必然对欣赏者提出相应的条件和要求,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的美术方面的知识修养和欣赏能力。欣赏是培养学生感受力、想象力,扩大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知识的手段。学生通过欣赏,能够获得美的感受,可以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呢?

一、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需正确培养学生学习与欣赏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动力,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欣赏的内部动力。教师一味地讲解知识或一味地让学生去欣赏图片,不注意学生的反应,其欣赏结果可想而知。教师在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可以结合和被欣赏作品相关的理论知识,用最简单的理论知识来向学生论述,从而可以使学生能够听得明白。同时教师可以将大量的和作品相关的故事情节穿插其中,使作品能够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吸引住学生眼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分析作品,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来了,慢慢地欣赏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当然教师讲课的个人魅力也是抓住学生兴趣的一方面,这就需要教师个人不断去研究,挖掘新的方法和故事,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二、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以往的美术欣赏中,往往是教师按照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角度对作品进行讲解和评述,而不去关注学生的理解和接纳程度,导致最后教师只是讲完了自己对作品的欣赏,而学生能不能理解教师却不知道。在欣赏中,教师不能让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而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创造,教师可以在欣赏过程中,进行引导,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来刺激和挖掘自身内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欣赏作品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根据自己的角度和理解来主动地讲解作品,并且对于学生讲解的内容,教师应加以引导,不能学生刚一讲解就加以否定,这会打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使其不再愿意参与到欣赏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其能够运用学习过的美术知识,创造性地以欣赏者的角度来解释作品、欣赏作品。教师要想培养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求教师自己要认真备课,对于课堂内容要精心设计,采用新颖的方法教学,使美术欣赏过程由教师被动地欣赏作品的过程转变成学生自己积极创作的过程。每个学生在欣赏作品时,观察作品的角度都是不同的,教师不可以由于学生发表了不同的见解与看法,就将其抹杀,教师要接纳和鼓励不同见解的学生,使其能够大胆地去想象和理解,这能够使学生慢慢地形成创作性思维,并敢于讲解给全体学生听。教师的鼓励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能够以更大的兴趣参与到更多美术作品的欣赏中去。教师在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还应该教给学生欣赏作品的方法,培养其独立欣赏作品的创造性思维,不要过于追求结果,这样可以增强学生欣赏作品的兴趣,使其在欣赏美术作品时,陶醉其中,发挥联想,进行美术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其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基本知识与规律

美术基本知识包括美术史常识和一般的美术理论知识,不同的美术种类有各自不同的美學特性,须采取不同的欣赏方法去欣赏,才能获得审美感受。如欣赏工艺美术,除了注意它的审美特性,还要注意它具有双重性质: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的精神方面的审美性。由于美术各门类具有各自不同的美学特征、工具材料和表现手法,我们必须掌握熟悉这些美术知识,才能真正体会美术作品的特殊美感和艺术魅力。

四、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需要欣赏者掌握较全面的历史、文化知识

比如在欣赏一幅古代作品时,学生有时候听不懂或看不懂,教师可先讲解完这幅作品,然后告知学生其内在的历史、文化知识,从而使学生明白,其他科目的学习对美术作品欣赏的重要性,美术作品欣赏不是孤立的,不能一味地为了欣赏而欣赏,欣赏作品时,应把作品放入到特定的文化情景中去。任何一幅美术作品都需要欣赏者在长时间的文化积淀中去理解,这就要求欣赏者要掌握较全面的历史文化知识。教师在美术作品所提供的欣赏条件中应注意引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深入地把握美术作品,培养和拓宽学生学习的思路,而不要一味的把学生的欣赏角度框死在一个模式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取得欣赏美术作品的一定经验,慢慢获得对美术作品初步的欣赏能力。

提高学生欣赏与作文能力的研究 篇4

课题结题报告

七级联校:冯晓宁 2014.5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问题提出: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学,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写作是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事要叙。而眼下一部分学生作文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缺乏真实感,在语文教育讨论中,作文教学中的问题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心理学研究指出,需要通常以意向、愿望、动机等多种形态表现出来。涉及到作文心理发展问题上,起动力作用的需要形态主要是动机。可以说,实际上作文动机是儿童作文活动的直接推动者,其强弱直接关系到儿童作文的成败。因此,本教研组提出:创设情景,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研究,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和随感。为了提高小学的写作兴趣《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提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这就明确要求我们教师要主动挖掘生活中的心作资源,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活生生的原生态的体验环境,让他们在生活中想写,有内容写,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努力做到写得生动、具体、感人。而现实中,小学生的感情是最容易受感染的,当受到某种事物、环境气氛的感染时,就能爆发出相应的感情。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精心选择或创设能突出作文主题的情景,对拓展学生作文思路有裨益。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当前,作文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不少成果。然而教师厌教,学生怕学,作文教学整体效益不高的弊端依然存在。因此,探讨如何提高学生作文兴趣,进而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成为我们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小组成员均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在作文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为本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研究过程

(一)、确定研究人员与实验班级

由于自己的能力尚需提高,且研究时间较短,因此考虑由本人独自承担课题研究,实验班级为我所任教的四(2)班。这样不但有利于开展研究工作,而且便于搜集资料与及时改进教学设计,保证课题研究的高效性。

(二)、制定课题研究相关措施。

1、扎实的管理策略:实实在在地指导,实实在在地研究;从学生真实的生活寻找习作的源头活水,灵活地选择作文的训练方式;关注习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微的环节,细心地总结。

2、循序渐进的运作机制: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在提高中升华。

3、科学的研究流程:了解现状→研究对策→实践检验→总结反思

(三)、明确研究内容与策略

本课题的研究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

1、利用教材及学校资源丰富写作素材,指导学生观察与实践

研究采取“一个目标,双线同行”的策略,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目标,以“教材内容”及“校园生活”为主线积累写作素材,两条线同时行进,通过交叉、融合、叠加的形式实现写作材料的多元化。

(1)以班级为原点,向校园四周拓展(一人、一景、一事……);向各学科拓展(观察、实践……)。

(2)以教材为根基,有目的设计写作练笔(仿写、续写、改写……)

在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中开发、利用资源的有效途径与策略的研究。

2、采取一定激励与评价手段,探究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策略

“丰富材料来源”是习作教学的基础,而激发表达欲望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手段,通过怎样的途径,可以抓住习作教学的关键点也是本次课题研究的重要方面。

三、研究成效

(一)“多元开发资源”的设想初步实现

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有意注意还处于萌芽阶段,缺乏主动观察与发现的意识与能力。对生活中蕴含着的鲜活的习作资源不加留意,平时缺乏素材的利用和积累意识。因此需要我们教师以一双慧眼、一颗慧心从这些生成性资源中,引导学生开发习作资源。本次课题研究关注了以下两方面的资源开发:

关注来源于生活的写作资源

校园生活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成为一个人一生快乐回忆的源泉。美丽的校园、多彩的活动,这一切都可以驻留于孩子的笔下。观察班级植物一角,写出生动的状物文章;布置教室也可以写下感受;跟同学相处、跟老师相处的趣事,一学期该有多少可写的内容啊……

课余、双休日,跟父母结伴出游、购物、扫墓、踏青……丰富的生活加上独特的体验,这就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多途径打开有效习作之路,真正做到“立足教学、挖掘素材”,就能让学生进行及时地有效地调动生活积累、语言积累和素材积累,进行有效的、个性化的“生活场景”和“生成情感”等多方面的提取与建构,投入有效地、甚至是创造性的“说话”和“习作”。

(二)语文学习的外延得到拓展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本是抓手、是平台。语文教学应该是近触文本,远延知识的方方面面的学习过程。

在挖掘写作素材的同时,我将语文学习的范围不断拓展。

“阅读”系列活动——推荐一本好书、摘抄一篇好文章、写读书笔记等;

“观察”系列活动——观察植物生长情况、观察水源水质、观察身边的同学等; “实践”系列活动——制作手抄报、制作调查报告、“啄木鸟”行动(找错别字)、“护蛋”行动等。

“评比”系列活动——写字比赛、朗诵比赛、写作比赛等。

所有的活动极大程度地拓宽了学生学习的领域,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促使他们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使学生产生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和创造精神。”

(三)写作方法巧妙渗透

写好文章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写作手法的巧妙运用,可以使文章充满生命的灵性。本次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渗透的主要手法有细节描写法、环境烘托法、对比衬托手法、倒叙、前后照应写法等。

所有的写作手法均以课文为载体,采用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写法的妙处,为搭建文章的基本框架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提高写作能力策略的有效探索

短时间内,实现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件易事,2011年9月我接任的四(2)班学生的现状为:本班学生53人,普遍存在写作畏难心理,写作能力较强的约15人(文从字顺,结构清晰,具备一定的遣词造句能力。);写作能力一般的约23人(句子比较通顺,基本上表达清楚。);写作能力较弱的约15人(表述不清,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写200字左右的文章尚有难度。)

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通过研读写作教学理论书籍,我在教学中采取以下策略:

1、丰富写作素材

研究采取“一个目标,双线同行”的策略,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目标,以“教材内容”及“校园生活”为主线积累写作素材,两条线同时行进,通过交叉、融合、叠加的形式实现写作材料的多元化。

【关于“丰富写作素材”一点,之前有较多叙述,在此不再赘述。仅针对2、3点进行详细阐述。】

2、降低写作难度

我班学生原有写作水平呈阶梯状排列,好、较好、差的学生各占三分之一,而“好”与“差”的差距又极大。由于接受能力的悬殊及书写速度的差距,实施习作教学难题重重。因此,我在接班一个月后决定采取“降低写作难度培养写作兴趣”的措施。具体做法是:①不规定写作的字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②每一次练笔均事先指导,鼓励写作能力不强的学生以仿写为主;③放宽评分的尺度,对进步者大力表扬。

这样的做法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好的学生更加努力,差的学生也找到了写作的乐趣,因为得到大家的赞许而增添了信心。整个班上涌现了写作的热潮。

3、评价手段多样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我在习作评价时做了小小的尝试,激励的效果颇为显著。评价的形式如下:

①在习作中留下激励性评语;

②在班上范读优秀习作,并由学生、老师进行口头评价;

③摘录文章中的好句子;

④采用百分制打分法评比;

⑤习作突出或进步较大的学生可获得加★的奖励

诸多的评价方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它能够全面地了解学生的习作状态、进步程度,持久地为学生注入写作的动力。通过学生评价和老师评价,不仅让听者能体会文章的妙处,对于写作者来说,也是一次提高写作能力的过程。

四、研究创新之处

(一)以表格形式呈现习作教学过程

课题研究实施以来,以大作文、小作文、日记为主要形式的习作训练30次以上。本人择其感触最深的20次(包括3次检测)做好记录,表格中设置了“设计意图”、“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反思与改进”等主要栏目,记录清晰,且一目了然,便于阅读。

此外,本人将实践记录的照片、学生作品范例等多方面资料整合为一体,全面而真实地展现了研究的全过程。

(二)多种手段检验习作教学效果

在本次课题研究中,本人设计、统计、分析的调查问卷共计3份;习作检测内容、作品、评析共计3份;每次习作教学后,学生习作效果记录(包含于习作教学记录表中)共计17份;个人设计习作成绩登记表、习作各项内容记录表……采用多种手段,以促进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并及时检验习作教学的研究成效。

五、体会与思考

课题研究已到了尾声,不断搜集与整理的工作,让我深感课题研究的不易,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要让课题研究真正具有实效,能够推行,必须要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

在收获的同时,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如今仍感到困惑的是:

1、如何开发,才能使资源发挥更大效应?

2、指导写作的同时,会不会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

尊重儿童文化,遵循儿童各年龄阶段的主导活动和心理特点开发习作资源是改变儿童习作之难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它没有终点,没有固定的模式。倘若将研究继续进行下去,我们可以更科学、更全面地开发习作系列资源。如:与主题活动相关的写作指导、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的写作指导……在本次课题研究中,主持者考虑到资源的多元开发,但如何使它趋于完善,容量更大,设计更为科学,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提高学生欣赏与作文能力的研究 篇5

盱眙县官滩中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意义

数学一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力量,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成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观念如推理意识、化归意识、整体意识、抽象意识、数学审美意识等,也具有精神领域的功效,它蕴含着浓厚的人文精神,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数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人文价值,开阔视野,探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文化素养,养成求实、说理、批判、质疑等理性思维的习惯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真理精神。

1.通过研究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文化渗透的一种新的途径和模式,有利于更好地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更好地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2.有利于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同时也为教学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3.通过研究促进教师从新的视角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改进教师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自身专业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领域现状

从国外看,欣赏教学在每个国家都有所不同。在文献资料查阅中我们发现: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欣赏懂得音乐,这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离开了这一点就谈不到完美的教育。”苏联教育家卡洛夫有五部教学法。前

1苏联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活动家卡巴列夫斯基,强调用音乐学科本身的规律特点来教育学生,他提出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体系,根据不同年级设立了音乐教育大纲,重要内容为音乐的三大支柱就是“歌曲、舞蹈、进行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对不同年级音乐的要求。匈牙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提出“民族音乐教育”。他认为匈牙利的音乐教育应该把歌唱的精神教给所有的人,使所有的人掌握音乐知识,把音乐用于家家户户的日常生活和闲暇活动之中,培养出音乐会的听众。英国人强调“发展欣赏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英国教育家洛克推崇的是游戏教学,他说:“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

让我们再换个角度,从国内来看欣赏教学,香港强调“培养喜爱音乐及学习音乐的兴趣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并提高儿童自律、表达、专注和协调的能力”提倡全人教育。首都师范大学的教授曹理先生提出:直觉、鉴赏美、理性欣赏的三个阶段。由于欣赏者的层次不同在直觉中产生快感,在鉴赏美中产生心灵呼唤,在理性欣赏中产生表现欲望,创造出表演的能力。

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初中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吸引学生参与音乐生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这一任务通过欣赏教学来完成是一条捷径。但目前,农村初中的音乐欣赏教学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上,大多数教师冗长乏味地讲解作品,播放音乐,学生被动接受教学。加上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受环境的影响对音乐知识积累不多,在被动接受不熟悉的音乐作品同时,难免会产生迷茫,对音乐产生厌倦。于是欣赏的兴趣就会大大降低,欣赏教学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这有悖于音乐教学之初衷。

二、有关概念的界定

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像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师引导学生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是音乐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一方面从音乐中获得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理性的满足,另一方面老师可以通过音乐欣赏使学生的鉴别能力、音乐记忆能力得到增强,音乐艺术审美评价能力得到提高。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是指每个学生都会从自身出发,如从不同需要或喜好的角度出发,从音乐学角度欣赏,从音乐特征角度欣赏,从表演形式角度欣赏,从音乐题材角度欣赏。

农村初中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研究,以培养学生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为出发点,以强化学生理解和分析音乐的能力为主线,以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紧密结合为基础,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以审美发现和审美感知为核心内容,强调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使学生的心理、协调能力、创新思维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让音乐课真正地“活”起来,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研究的目标

(一)目标

1.探索出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方法。

2.提高初中生音乐学习的兴趣。

3.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4.进一步优化学生音乐学习中“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研究过程

(1)前期准备阶段(2011.2--2011.4)通过搜集整理课题相关的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并认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研究课题,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研究阶段(2011.4--2012.10)调查中学音乐教学的现状,进一步优化我校音乐教学中“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内涵、特征和中学音乐教学中“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及操作策略。

(3)总结阶段(2012.10——2012.12)组织开题、讨论、咨询、制定阶段实施规划;积累资料,形成中期成果;动态管理计划的实施,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充实。

五、研究方法及操作要领

(一)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的科学认识理论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采用“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的方法来展开具体而有针对性的研究。

2.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成员总结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体会与得失,筛选、探索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有益经验并形成相关的研究成果。

本课题的自变量:

(1)数学文化方面的渗透的教学设计。

(2)教学过程设计(含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内容设计、及教学形式与教学手段的选择等)。

(3)融洽师生关系的建立。

(4)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本课题的因变量:

(1)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3)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

无关变量控制:

(1)对照班与实验班为随机抽取的平行班。

(2)实验教师与对照班教师所用教学时间对等。

(3)对照班教师不知道研究方法。

(4)考试与问卷调查实事求是,方法相同。

2.个案研究法:一是研究教师个人教学行为案例;通过对教师的个人教学行为案例的研究,尽可能地使每位实验教师都能深入钻研初中数学文化方面的知识,以便上课时能有效地渗透数学文化方面的知识。二是研究师生协作教学行为的课例,通过师生协作教学行为的课例的研究,进一步了解学生的需要。有针对性的积累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依据。

3.文献研究法:充分利用网络和学校图书室的图书、报刊杂志等,了解古今中外最新数学文化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研究打下基础。

4.教育叙事法:通过教育叙事研究,组织教师不断挖掘初中数学文化渗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得失。

(二)操作要领

1.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研究。

首先是听觉能力的培养。通过音调、音色、力度、时值等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进而听旋律、听和声、听辨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提高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

2.学生想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

音乐和文字不同,文字表达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思想,而音乐则是通过人们的感知,使人们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联想、想象,引起共鸣来达到目的的。可见,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的作用是独特而明显的。通过视唱、欣赏音乐,不但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能力,而且,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想象、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非常活跃,这些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3.学生理解、表现能力的培养研究。

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根据作品的内容,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风格等方面入手,在牢固掌握音乐基本知识的同时,利用旧知识对作品进行分析,如乐句乐段、调式调性、曲式、作品风格等。这种分析音乐作品的本领就是理解能力。

4.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研究。

除了让学生欣赏教材上的音乐作品,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外,还可结合听音练习,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

5.学生音乐学习中“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努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突出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发展,在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中,突出体验、重视实践、鼓励创造与反思,即主动参与感知欣赏、表现实践与尝试创造的完整过程。努力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审美学习情境和展现音乐潜能的“舞台”。

六、研究成果

通过研究,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师的实践研究能力。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现代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升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通过课题研究,教师搜集、处理信息,分析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现象,探索并总结规律,促进了教师课题研究的实践能力的提高。

通过研究,探索了农村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策略。在研究过程中立足学生的发展,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探究并实施了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策略。

通过研究,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发展。现代社会需要的是“自由而充分发展”的人,通过课题研究,学生自主活动、自我建构,真正拥有了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培养健康的个性,促进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具体而言,我们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充分发展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在音乐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发展个性。

七、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一)“基于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文化渗透的研究”的课题研

究,确实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但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如何把握好“度”的问题,如何能准确地抓住教材中知识点进行有效地数学文化的渗透而不影响该课的重点难点内容,有待今后进一步思考、磨合。

(二)我们实验教师应该多方面、多角度去收集数学文化知识方面资料。只有积累更多的数学文化方面知识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去渗透。

八、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设计研究》

2.《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3.《中学数学学习报》

4.《初中数学教与学》

提高学生欣赏与作文能力的研究 篇6

与实践的主题研究的工作总结

沙城五小杨孝云

本学期我们坚持贯彻以理论学习为先导,加强自我学习,努力营造浓郁的科研氛围,落实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使课题研究工作得以扎实、有序、稳步推进。

一、课题进展情况:

1、确定重点,制定计划。

(1).确定学期研究重点:自“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立项后,课题组成员认真对课题进行讨论,结合学校语文教学实际确定了学期研究的内容和重点:

a.了解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及成因,并研究策略。b.更新观念,结合教研活动,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

c.加强教师间的学习交流,学习相关理论、文献资料,提高个人素质。

d.做好学生问卷调查,使主题研究有针对性、实效性。

(2).制定学期研究计划:

学期初,在校级研究课题下,结合各年段学生特点,制定了各年段学期研究计划:

作为六年级的老师,我们确立的研究内容是:增加课外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

a、认真调查,深入分析。

为了更全面地掌握本校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通过观察、个别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我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了我校学生阅读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

1、学生缺乏指导,盲目阅读;

2、阅读兴趣不浓,自觉性差;

3、家长忽视阅读,观念落后。b、更新了观念、提高了素质。

(1).更新教育观念是教育科研的首要条件,也是课题研究的关键。为此,我校组织课题组语文教师每两周集中进行一次理论学习和座谈,使教师更新了教育观念,提高了理论素养和教学科研能力。为了给自己充电,我不仅认真培训,做好笔记,还在业余时间和同年级组的老师交流看法,发现自身的不足,并虚心求教,为搞好课题做了充分的准备

(2).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语文组进一步规范了教研活动的制度,做出了定期组织语文教师开展专题讨论、课堂教学实践研讨等活动的计划,我不仅认真学习了

课题组提出的要求,还对自己的职责进一步明确,争取事半功倍地完成好课题研究。

明确并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3)为了做好课题研究工作,我还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从中汲取营养,使自己研究的课题站位更前沿。

二、确立了研究方法与措施:

(1).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探索阅读教学策略

课堂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离开了教学实践,课题研究就会失去生命力。因此,我们确定要把把课题研究工作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课题研究牢牢扎根在课堂这块肥沃的土壤之中。要通过自主备课、课堂教学实践、集体研讨等形式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上下大功夫。

(2).重视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1、确立以营造阅读氛围为基本方法,利用早读、课间、班会、阅读课让学生自主阅读,通过举行阅读标兵评选、阅读小报比赛、读书故事会、背诗大会、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把阅读课纳入教学计划,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阅读指导;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规定阅

读的量和要求;减少一些书面作业,增加自由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自由地阅读课外书。

3、.在班级中成立图书角,同学之间可以调换借阅,使图书角灵活增容

4、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向学生推荐与课堂教学相配套的课外阅读材料,把课内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延伸。通过教师的指导、介绍、引荐,以课内带动课外,课外对应课内,引领学生进行广泛阅读。

5、向家长宣传读书的益处,鼓励家长定期为学生购买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营造家庭良好的阅读氛围。

三、在实施中的问题和思考: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书法欣赏能力 篇7

关键词:中国书法,书法教学,书法欣赏,意境,艺术修养

书法是以笔法、章法为表现方法, 以抒情状物性的线条及其组合为表现形式, 以文字的涵义和书法家的思想情趣为表现内容, 以赏心悦目、陶冶性灵为社会功能的一种空间性、静态的造型艺术。它是自然美和人类生活美的集中表现。中国书法博大精深, 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象征, 具有鲜明的实用性与艺术性。

但是,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 中国书法却逐渐被人们忽视或淡忘。尤其是年轻人在西方现代化的影响下, 对于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实在是知之甚少, 更不要说有多高的欣赏水平。如何使中国书法为人们所用, 特别是为当代大学生所掌握, 培养他们的欣赏和学习的兴趣, 使书法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 这是书法教育工作者应该研究的一大课题。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 本人结合自己在大学书法教学中之实践, 从书家背景、名家精品、文本形式及书写内容等四个方面入手, 探讨大学书法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书法欣赏能力的问题,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注重对历代书法名家名品的欣赏

欣赏书法作品要注重对历代书法大师的书法精品欣赏。我国历代书法大师留下了极其丰富的书法艺术精品, 既为研究书法艺术形成的历史、规律及透过书法艺术精品研究历代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又是书法艺术欣赏值得珍视的艺术财富。历代涌现出众多书法名家。汉代书法家张芝、钟繇、蔡邕;东晋“二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 王羲之还被称为书圣;唐代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孙过庭、张旭、怀素;宋代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书法家赵孟頫、鲜于枢;明代书法家文征明、董其昌、徐渭;清代书法家王铎、傅山、郑燮、刘墉、邓石如、康有为;现代书法家李叔同、于右任、沈尹默、林散之、吴昌硕;当代书法家舒同, 启功等等等等, 不胜枚举。

这些书法名家为我们留下了浩若烟海的书法精品。楷、行、草、隶、篆五体俱有名篇。楷书, 代表作当推魏碑《张孟龙碑》、《龙门十二品》, 其“魄力雄展, 气象浑穆, 笔法跳跃, 点画峻厚, 意态奇逸, ……”颇为后人称赞。而颜真卿的《颜勤礼碑》书法端庄雄伟, 气势开张, 以丰筋胜, 更是楷书典范, 因而有“学楷当学颜”之说。行书, 首推王羲之的《兰亭序》, 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美誉。草书, 怀素的《自叙帖》, 飘逸奔放, 秀劲流畅, 有“惊蛇走虺、骤雨旋风”之称。隶书, 《石门宋》雄健奔放, 《礼器碑》清超瘦劲, 均为汉隶精品。篆书, 《泰山刻石》字形工整, 笔画圆劲秀润, 乃篆刻之精品。

这些名家名篇, 名冠中外, 受到书坛的追捧, 是古今书坛之最高成就。欣赏名家名篇这些书法艺术极品, 不仅能领略历代大师高超精湛的书法技艺, 感悟其深刻独到的艺术见解, 还可领悟其博大的胸怀、高贵的人格。

二、用心了解书家的简历与写作背景

书法作品意境是含蓄的、深沉的, 要更好地欣赏书法作品, 还需了解书家简历与写作背景。这是欣赏书法奥妙的一把钥匙。“人们常说‘字如其人’, 这话固然不应作绝对化的理解, 但也有一定的道理。是因为一个人的书法直接受到他的美学趣味的制约, 而美学趣味的形成则常和他的思想感情、性格气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书法艺术所构成的独特形象中, 一般说来也往往有着作者思想性格的某种形式的表现。”[3]可以说, 书法的艺境美, 决定于每个书法家的艺术修养、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他对客观现实美的感受。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与郭仆射书》和《刘中使帖》就是例证。《祭侄季明文稿》, 是颜真卿追祭从侄季明的文章草稿。作者在书写时深受当年斗争经历的激动, 既怀同仇敌忾的义愤, 又感颜氏家族“巢倾卵覆”的悲痛, 临文时激昂的感情一发难收, 根本顾不上考虑书法的精粗而一气呵成。但也正因为如此, 所以能毫不拘谨地将长期积累的精湛书艺充分发挥出来。全篇运笔的畅达果断和转折之处锋毫变化的精巧自然, 都证明了这一点。大量渴笔的出现, 本来也是临文时心情激动的表现, 并非艺术上的有意考虑, 然而却使书法形象更显得豪迈;并且在东晋以来的行草书法中还是一种新的创造。而《刘中使帖》是作者得悉两处军事胜利, 感到非常欣慰时写的。全帖四十一字, 字迹比他的一般行书都大得多, 笔画纵横奔放, 苍劲矫健, 真有龙腾虎跃之势。前段最后一字“耳”独占一行, 末笔的一竖以渴笔贯穿全行, 作者得悉两处军事胜利后的欣慰之情跃然纸上。

三、注重名家书法精品文本形式分析

欣赏书法作品, 一定要注重文本的形式分析。从书作内在构成方面切入书家的文本, 精心研究, 认真体会, 领略书作的内在之美。“中国书法的内在构成, 包括笔法、墨法、结体和章法。这是把握书法艺术最基本的环节。”[4]笔法——生命活力的线条。书法是以点画线条为表现手段的, 不同的线条给人以不同的美感。书法家通过笔的提按、顿挫、轻重、粗细、强弱、徐疾等用笔技巧, 结合用笔的枯、润、浓、淡等变化, 使点画线条表情达意。中国书法的点、画、线充满活力的韵律和节奏, 显现出书法动人的表情之美。

墨法——气韵生动的五色。过去人们在探讨书法艺术时, 论笔法和章法多一些, 而论墨法的就较少。其实, 墨法也是书法艺术形式美的重要因素。清代学者、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楫疏证》的《答熙载九问》中指出, “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5], 其后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也说, “书若人然, 须备筋骨血肉, 血浓骨老, 筋藏肉莹, 加之姿态奇逆, 可谓美矣。”[6]传统书论中强调“墨分五彩”, 即“渴”、“润”、“浓”、“淡”、“白”。主要的意思在于:墨虽然只是一色的黑, 但在书法艺术中却是富于变化而多姿多彩的。墨法的浓淡枯润能渲达出书法作品的意境美。枯湿浓淡、知白守黑是墨法的重要内容。作品中的墨色或浓或淡、或枯或润, 可以造成或雄奇或秀媚的书法意境。

“结体”, 古人也称之谓“结构”、“布置”等, 就是字的点画线条组合。按照《中国书法大辞典》解释是, “指字点画之间的联结、搭配和组合, 以及实画和虚白的布置。”[7]后汉蔡邕在《笔论》中对“结体”曾有过阐述, “凡欲结构字体, 皆须象其一物, 若鸟之形, 若虫食禾, 若山若树, 纵横有托, 运用合度, 方可谓书”[8]。书法虽不是具象的造型艺术, 而是以美化汉字为目的的意象艺术。要使笔下的字写得有风度、有韵致, 就要重视点画之间的组合。点画之间的组合, 大而言之, 有几对原则:即“主”与“次”、“欹”与“正”、“违”与“和”、“虚”与“实”。点画的得势生姿, 须借助于适当的空白来显现;空白的意趣, 要依仗各具形态的点画来生发。在这方面清代邓石如有过创建性论述, “字画疏处可以走马, 密处不使透风,

探析艺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策略

陈力群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福建福州350001)

【摘要】艺术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重要且具有鲜明特点的组成部分。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文艺人才的前沿阵地, 我们立足艺术职业院校发展的角度, 深入探究艺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对促进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无疑具有独特的意义。

【关键词】学生管理;艺术;高职院校;管理策略

近年来,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 艺术高职院校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生源源源不断, 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然而由于艺术专业学生有其自身独特的性格特质, 给艺术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困境。笔者结合自己长期在艺术高职院校工作的经验, 从分析艺术高职院校学生所具有的特点入手, 探讨加强艺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策略, 逐步完善与艺术高职院校实际相适应的学生管理模式, 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管理, 增强学生管理实效性。

一、艺术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1. 学生群体结构多层次化, 年龄跨度大

我国目前省属艺术高职院校, 几乎都是在原有省级中专艺术学校的基础上组建升格而成。这类学校的升格, 致使这些省份的省级艺术中职教育机构出现空档。由于表演类艺术专业人才 (如舞蹈、戏曲、器乐等) 的培养, 对学生生理条件的要求具有很强的低龄化特性, 从而决定了这类艺术高职院校在招收高中层次毕业生的同时, 还要设立初中毕业后五年制高职这一特有的办学层次, 甚至, 为了解决本省出现的中职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空档现象, 而承担起举办小学毕业后中职艺术教育职能, 使大专层次与中专层次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并存, 共同发展。如福建艺术职业学院, 目前就设有三年、六年制中专和三年、五年制大专教育, 形成大专、中专相结合的多层次梯形艺术教育体系。为此, 从年龄

常计白以当黑, 奇趣乃出。”[9]邓石如“计白当黑”之论, 即阐发了结体的精义。对此, 胡小石在《书艺略论》中也有过论述, “著字处为墨, 无字处为白。墨为字, 白亦为字, ……有字处与无字处, 其重要等同也。”[10]

如何把有固定结构的汉字“塑造”得有特色、有感情, 是书法家使用点画, 在有限的空间中别出心裁地进行组合或分割的本领。书法家强烈的风格往往在这方面体现出来。如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 先习画鸟飞之形, 使“子”字有鸟飞形象的暗示。欧阳询写“深”字, 左边三点水如山岩挂小溪, 细水长流, 逶迤飘逸, 汩汩有声;右边的“”如危岩高耸, 险得让人目眩, 两偏旁相映成趣。

章法是指书法作品的整体安排。我国清末文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书之章法有大小, 小如一字及数字, 大如一行及数行, 一幅及数帖, 皆须有相避相形, 相呼相应之妙”[11]。欣赏书法的章法之美时, 首先要赏析其相避相形、相呼相应的意象美。同时, 还要揣摩整幅作品的气韵之美。看其点画之间的呼应, 字字之间的顾盼, 行行之间的映带, 整幅字气脉贯通, 神气十足, 感受到生动活泼的气韵, 再是注意欣赏作品的意境是否含蓄。

四、潜心研究书写内容欣赏作品的意境

欣赏书法作品, 还要精心研究书写的内容。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完美统一, 是一切艺术作品的共同特点。不管书法作品用的是什么字体, 什么形式, 也不论是如何运用点画线条、结体和章法, 但都是为了表达书写内容的意境来服务的。尽管同一内容的主题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但就一幅书法作品而言, 作者必须以他独特的视角, 按照他书写的内容, 为表达他的思想感情, 千方百计做到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因此, 可以借助书写的内容, 通过分析、联想, 探询作者艺术表现的思路, 进而欣赏作品的意境。事实上, 有些书法作品书写的标题, 就是作角度来看, 艺术高职院校学生年龄跨度比较大, 涵盖了十二岁到二十一岁上下的年龄段。由于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性, 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这是艺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不同于一般院校学生管理的一个突出方面。

2. 学生思想活跃, 价值观、人生观呈现多元化

艺术类专业所具有的创造性属性, 尤其强调发挥学生的个性, 加之艺术专业学生本身特有的活泼特质, 决定了他们形成比较敏感和富含活力的学生群体。他们一方面表现为思想活跃, 追求自由, 难以忍受过多过繁的约束;另一方面对生活充满激情, 喜好表现, 考虑问题过于简单化, 容易脱离实际, 自我防御意识不足, 这就给学校安全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随着我国国际化的进程日渐加快, 各领域的开放力度也逐步加大。加快国际化进程使我们在受益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外来冲击, 尤其在思想观念、文化艺术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校园里, 网络的普及程度进一步影响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由于网络的虚拟和不可控性, 大量不良信息污染了高校德育环境。一些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传播与渗透, 引发部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无形中异化,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在部分艺术类学生中盛行, 与传统主流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剧烈冲突。

品的主题, 对于欣赏书法作品起着画龙点睛之效。有些书写的题目比较含蓄, 耐人寻味, 仔细品味, 再加上对点画线条、结体与章法的分析, 也可以领悟作品的意境之美。

书法欣赏与学习研究书法是密不可分的。人们对于书法的爱好, 大多是从书法欣赏引起的。同时, 人们的书法水平, 也在随着书法欣赏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在西方现代化的影响下, 在当今大学生书法欣赏水平并不高的现实情况下, 大学在开设书法课时, 重视提高学生的书法欣赏水平, 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沈尹默.《书法论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1978年版.

[2]孙过庭.《书谱》[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版.

[3][4]王岳川.《中国书法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503.29.

[5][9]包世臣.《艺舟双楫疏证》[M].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8年版.

[6] (清) 康有为著, 孙玉祥、李宗玮解析.《广艺舟双楫》[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4年版.

[7]梁披云.《中国书法大辞典》[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8] (宋) 陈思编篡.《书苑菁华》[M].北京:北图出版社.2003年版.

[10]季伏昆编著.《中国书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提高学生欣赏与作文能力的研究 篇8

一、注重实践学习,提高评述能力

在我的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当学生欣赏完优秀作品或自己同学作品,让其点评的时候学生不知道说什么。有时就抱怨学生怎么这么不会表达,殊不知原因就出在自己身上。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没有重视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致使课堂出现“卡壳”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需要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藤守尧说过:鉴赏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多次实践的结果。面对这种现状我采取的方法是先让学生认真地看。课标解读中指出:看是欣赏活动的第一步。没有看就没有欣赏,看过之后再根据不同的年龄段采用不同的方法。如低年级学生在带领他们欣赏作品时我就有意识地把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贯穿在教学中,如“你的画颜色真鲜艳”“你的颜色真均匀”“画面多么饱满”“你的想法真特别”……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这些美术知识,学习基本的美术语言。而高年级学生还要从色彩、构图、材质、明暗、肌理等方面理解,特别是在欣赏一些名作时,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来查找资料,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提高自己对作品的感知能力。学生对作品有了一定的感受,再来评价作品的时候就“言之有物”了。

二、自我评价,提高评述能力

1.给自己的作品起个名字

让孩子学会欣赏、学会评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在我们的美术课上,一般都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以绘画的形式呈现出来。我们的授课目标就是让学生按照要求画出来,题目大多都是课题。给一年级学生上课的时候一个孩子的举动提醒了我,他在画完画之后,怕别人看不明白,就在自己的画上写了自己画的是什么。正是这一举动激发了我,一年级的孩子想法挺特别,但是作品的表现力却不够好,可以试着让他们写上一句简单的话,给自己的作品起个独特的名字,让别人看起来更明白。没想到孩子们很喜欢,每次上课都问我:“老师还写名字吗?”我个人觉得这个方法挺好的,在学生比较喜爱的情况下给作品起个名字实际上也是对自己作品的一个总结、一个变相的评价方式。低年级的学生能够围绕着一个主题画画,突出主题,就是一个自我欣赏、自我提升的过程。

2.给自己的作品一个评价

自我评价也是提高学生欣赏评述能力的途径。高年级学生要学会用基本的美术语言评价自己的作品,我要求孩子们每幅作品画完后都在作品旁边写一个自我评价,一开始学生不太习惯,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写,我就引导孩子们用平常所学的美术知识评价作品,可以从线条是否流畅、有力,色彩搭配、涂色问题,构图是否饱满,主体是否突出,作品的创造力等方面进行评价。枯燥的美术知识对一部分学生来说就是一个负担,对于这部分学生先放低要求,尝试着让他们写自己的想法,写写自己为什么这样想,为什么要这样画,这样一来孩子们有话说了,虽然很多同学写不到点上,但写总比不写强,最起码他们喜欢去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有意识的锻炼在持续一段时间之后效果就显现出来,孩子们敢写、会写了,能给自己的作品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撰写观后感,提高评述能力

关于欣赏活动,新课标里提到三种表达方式:语言、文字、动作。表达是欣赏活动中关键的部分,一个学生看了一幅画,他有什么想法?只有通过表达才能让人了解。因此,我们要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学生进行表达,还要更注重对学生表达的“保护”。对待学生或完美或有缺憾的表达,我们都要进行积极表扬,可以微微一笑,可以夸赞他有想象力,可以赞美他思维敏捷,对艺术有很好的敏感度……我们积极地保护他们那种天真的想法,才能使我们的美术欣赏充满活力。从孩子们撰写的观后感中,更看出我的“保护”是有价值的。

在欣赏古代青铜器时,学生写出了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1.在看到树形灯的时候,就仿佛回到了战国时期的那个夜晚,自己变成灯的主人,看着树形灯上点燃的灯芯就好像一个个的小灯笼,美丽极了!

2.青铜纵目面具奇特的眼睛和耳朵就像是千里眼和顺风耳。

3.我仿佛看到了祖先在认认真真地打造着,火星飞快地往外蹦,像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火人。

4.看到虎噬鹿铜座器,不禁要感叹古人的鬼斧神工和那惊人的艺术形象,造出了虎的霸气、鹿的柔软,造就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虎噬鹿图。

从孩子们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对艺术作品有真切的感受,学生表达的精彩,已经成为欣赏成功的关键。

四、教师语言感染,提高评述能力

作为老师,我们的描述更能直接影响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艺术感受。教师在平常的授课过程中,对美术术语用得如何,也会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文为群在描述库淑兰的剪纸时用了这样的语言:“它来自浑朴、开张的造型势态,来自绚丽、宣泄的色彩发挥,它凝聚着力量,作为一种凝固的文化符号,体现了特定的文化意蕴,显示着原生性的民间艺术优势。”若我们在带领学生欣赏作品时,都能用这样的一段具有感染力的文字来描述,相信我们的孩子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下评述水平会自然提升。

提高学生的欣赏评述能力不能急功近利,它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只要我们教师能加强学习,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就一定会使学生的欣赏评述能力提高,让孩子们长大后成为一名合格的艺术消费者。

参考文献:

陈巍.浅析如何提高小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J].小学数学研究,2012(23).

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 篇9

赵尚玲 2014-11-13 分类:教学反思

分享到:

《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摘要:

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计算是小学数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各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计算学习内容,其计算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实际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次课题研究设想通过对实验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和测试,发现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错误原因,找到克服学生计算心理障碍的对策,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习兴趣。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包含了计算的准确率和正确率两方面的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树立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困难的品质。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但是,我班学生特别是在实际学习中计算方面所反映出来的情况却很令人担忧,学生的计算兴趣不高,计算水平低下,而且由于计算错误,直接导致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些教师把这些都归咎于学生的粗心、马虎,但通过我们的长期观察,情况其实并非如此简单,孩子在计算上出现差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待于我们的研究和探索。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我提出了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这个课题。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计算能力既不能离开具体的数学知识而孤立存在,也不能离开其他能力而独立发展,它是运算能力和记忆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联想能力、表述能力等互相渗透的,它也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数学能力相互支持。计算在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实际中的作用数与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实际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各个领域都有巨大变化,这充分说明小学数学中计算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是终身收益的事情。计算的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作用计算是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们具有由低到高、简单到复杂的逐步发展过程。在数与计算中有很多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教学要阐明它的产生和发展,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就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课题研究准备阶段,我们搜集了学生有关笔算乘法的作业,寻找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查阅有关资料确定了课题。在课题实施阶段设计了各种研究方法,并设计笔算试卷对各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在调查测试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论证,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本课题围绕如何提高小学生的笔算、口算计算能力这一主题进行研究,研究对象是一至六年级小学生,本课题主要采用了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测试观察法等。

通过本课题研究,我们希望实现以下目标:

1、设计笔算试卷,通过答卷收集错题,分析查找影响学生笔算乘法正确率的因素。

2、通过研究,探索出提高学生笔算乘法正确率的方法与措施。

3、培养学生良好的笔算习惯,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仔细审题、分析、检查验算、总结反思的良好习惯。

在调查问卷中涉及了口算、笔算、估算、简便运算几种题型,结合教师自己的教学实际,及学生的答卷情况,我们认为导致计算出错率高的原因主要有:

1、口算不过关

在调查中发现,口算能力不好的学生在进行笔算时问题相对比较多,尤其对于一些学困生。如:45×80=3840,321×20=6410,30×17=501等。竖式计算是以口算为基础的,任何一个加、减、乘、除的计算试题都是若干道一步计算的口算组成的。从问卷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口算不牢固,导致一步错,后面的计算就步步错。

2、计算法则不过关

从问卷中发现学生对乘数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计算不是很清楚,比较模糊,导致出错。如:207×39=2674,350×40=1400等。

3、算理不清楚,笔算时数字位置不正确

竖式计算时,学生对位值制理解不清楚,数位不能对齐。

4、不能灵活运用简便方法

很多学生认为简便方法就是计算题的一类,在表明“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都能做,但同样的式子放在笔算中学生就想不到用简便方法计算。

5、做完题没有验算的习惯

许多学生做完题,不进行验算。有些学生在验算时不能灵活运用验算的方法。通常验算的方法有:估算法、简便运算法、重算法等。在通常做题时还发现学生没有估算意识。如;调查问卷中的第四题解决问题,基本上学生都是用190×5=950,其实还可以把190看成200进行估算。

6、思想不重视,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许多学生自认为计算题比较简单,在思想上不重视。书写马虎,字迹潦草,粗心大意,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题目抄错。如将除号看成加号;将0.93写成9.3;将58写成85,等;答案抄错。在列竖式计算时,把竖式计算的结果抄到横式上后数字就变了;注意力不集中。比如:学习乘法计算的时候,经常会忘记加上进位“几”的情形;态度不端正,求快出错。部分学生由于懒惰,只求完成任务,不仔细审题,从而造成错误。

7、做题缺乏耐心

有部分学生看到数字比较大,计算比较复杂时,静不下心来认真计算。

针对以上问题,在教学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方法:

(1)加强口算的练习

口算它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教给学生口算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要使学生口算能力提高,就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口算方法,方法是多样的,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方法。在教学中要进行经常性的口算练习。在口算练习中还要经常变换口算形式,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

(2)重视算理的讲解。

在教学中,我们始终坚持不仅让学生知道怎样算,而且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算。这样,既使学生明白了算理,又能把所学知识前后融会贯通。其次,要培养学生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能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3)教会学生灵活运用简便方法进行验算 加强简便运算的训练,也是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与正确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可让学生熟记常用数据。计算中的常用数据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可以大大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如:25×4=100,24×5=120,75×4=300。我们平时可以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进行简便计算的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而且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看和想是运用简便计算的关键。

(4)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它对学生的计算也有一定的作用。比如,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与否,运用估算方法可以很快地确定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

(5)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平时的作业中会发现许多学生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这也是造成计算出错的原因。我们在教学中要严格要求学生认真书写,加强学生的验算意识。验算的方法不唯一,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换个思路进行验算是比较有效地验算方法。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通过本课题研究基本实现以下目标:设计笔算试卷,通过答卷收集错题,分析查找影响学生计算笔算正确率的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笔算习惯,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仔细审题、分析、检查验算、总结反思的良好习惯。

1.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了学生计算的长足进步。计算能力的提高,不仅让学生能正确计算,还培养了学生能将相应的计算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加强了学生认真读题认真书写认真计算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养成了检查的良好习惯,对他们的数学成绩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了,成绩也随之有相应的提高。书写要规范。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从书写开始。从平常教学实践来看,许多学生正是因为书写格式不规范导致错误。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提高正确率。

要求学生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要求学生在抄题和每步计算时认真核对,引导学生在做题时先审题,弄清算理,看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再认真书写计算。最后,就是要验算,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规范。计算完,要认真检查计算的方法是否正确,数字、符号有无写错等。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换个思路进行验算。因为学生往往有个思维定势,如果运用的正常解题思路有时很难发现问题。

2.提高了学生静下心来学习性格品质。

计算是要求学生静下心来集中注意力来完成的较为枯燥活动。一个小错误就会导致结果出错。有效的计算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也对学生坚忍不拔,勇不放弃的意志品质提出要求。3.加强自身的学习研究及反思

通过这次课题的研究,我觉得自身的教学经验增强了,科研能力也有了提升。小课题研究给我们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展示自我的舞台。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本人对数学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对很多教育理念也有了新的理解。通过读教育专著、教育理论书籍、写读书笔记,我的教育思想转变了,教学的能力也有所提高,撰写论文时也有依据了,总之,自身的素质获得了提升。4.重视学生口算能力和估算能力的培养。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借思维和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一种计算方式。它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学生进行口算、听算的训练,同时还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口算方法,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方法。实践证明,口算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很大作用。

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它对学生的计算也有一定的作用。比如,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与否,运用估算方法可以很快地确定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5.重视计算的技巧性

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要提供学生做题的一些技巧。如:简便运算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减少计算的错误,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有很大帮助。6.重视错题的订正反馈

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在计算题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常见的典型错题,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发现问题,想出对策。

7.重视对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1)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单纯的计算练习枯燥无味,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所以,可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2)重视计算的技巧性

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要提供学生做题的一些技巧。如:简便运算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减少计算的错误,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有很大帮助。

(3)重视错题的订正反馈

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在计算题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常见的典型错题,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发现问题,想出对策。

五、存在问题及今后的研究设想 存在问题:

1、因计算课时编排减少的原因,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也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2、当所上内容,不是计算内容,这段时间计算练得很少,如果再将计算放在课堂上,占了上课时间,新课学生又学得不是很扎实,因为一节课,学生上课的精力保持最好是在前20分钟内。今后的研究设想:

本课题的研究在课题组成员包括其他数学科任教师的共同努力和探讨下,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我们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今后研究还需不断加深,向更深的层次延伸,较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一些有价值的材料只停留思考层面,未能形成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未能及时对材料进行整理与总结。

1、如何正确把握算法多样和最优化的衔接点。提倡算法多样化的主旨是为了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与思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高水平的数学思维。算法优化是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为了提高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从而达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提出来的。但是,我从众多的案例中和研讨课堂中发现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为了多样化而多样化,二是不能正确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即只重视多样化,而不注重算法优化。如何正确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还是我今后应该继续研究的一个课题。

2、进一步认识口算和估算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重视口算与估算训练,经常给学生提供口算与估算的机会和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学生反馈信息可知:学生估算意识的激发。一是有赖于教师的“提示”,二是有赖于反复的强调和训练。学生口算与估算应用意识与应用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持之以恒,还有待进一步总结经验。

上一篇:小寺沟中学第一届第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主持词下一篇:电能计量管理的现状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