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感悟的能力

2024-09-27

提高学生感悟的能力(共12篇)

提高学生感悟的能力 篇1

资源整合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重要举措, 结合教学实践, 我们应整合图书文献、网络信息等资源, 积极开展阅读教学研究工作, 以阅读教学与图书馆资源的整合为载体实施素质教育, 以培养“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创新教学思路, 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综合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和实践技能。

一、按照新课改要求, 创造性地开展图书馆资源建设工作

为充分发挥图书馆资源的育人作用, 我校本着“投入不断档, 逐年有提高”的原则, 避免重复投资, 实现规模与效益的统一。我们向学校推荐购置可读性、实用性强的图书, 如教学参考书、工具书、名人传记、励志文学、科普系列等。建议学校把计算机教室、数字图书馆进行优化组合, 使图书馆具有多功能性。在图书馆的管理和利用上, 充分考虑到现代化管理—电子借阅带来的方便, 节省借阅时间, 提高借阅效率, 增大流通量。在环境建设上, 我们为学校设计了阅读氛围浓厚、舒适优雅的格局, 为充分发挥图书资源的育人作用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立足图书馆的育人功能, 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活动是育人的载体。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方法不拘一格, 但都能收到异曲同工之效。通过活动的开展, 引领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交流和感悟, 为实现自己的梦想积淀文化底蕴。

1. 与打造书香校园相结合, 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1) 设置图书角:我们在教室里设置图书角, 学生将个人的图书或报刊集中存放在这里, 也可以把学校图书馆部分可读性强的读物放于此, 以便于学生随时阅读, 提高图书的流通量。

(2) 板报橱窗:利用后黑板、校园橱窗向学生介绍可读性强的书目、阅读方法、书评影评、观后感等, 及时宣传、张贴名人故事、时事政治等。

(3) 校园之声:利用每天的“校园之声”栏目进行读书事迹的宣传和好书推荐等, 树立好的读书典型, 弘扬正能量。

2. 开展系列读书活动, 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1) 开展专题阅读活动, 如国庆诗词朗诵会、环境保护演讲赛、教师节征文比赛等。

(2) 开展阅读成果评选活动, 倡导不动笔头不读书, 读完书及时写心得、读书札记, 填写读书记录卡, 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览、交流等, 为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搭建平台。

3. 创办体现大阅读理念的期刊, 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结合我校实际开办了图书馆馆刊和文学社社刊, 如《笔尖上的精灵》《百草园》《读书小报》等, 每月发行一期, 收录学生的优秀阅读感悟作品, 如读书心得、阅读小技巧等, 从而为更深层次的交流提供平台, 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4. 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交流的机会

教师可以利用微课、云平台、群空间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交流感悟的平台, 可以设置文摘集锦、好书推荐、学法交流、问题探讨、社会调查、古诗新篇、与未来对话、梦的遐想等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读者把听到的、看到的、有价值的东西写出来, 并对此发表评论。

5. 尝试开展“实践探究”专项读书活动

创造性地发挥图书馆的载体作用, 真正使图书成为学生进行实践探究的智力支撑, 综合提升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

三、充分发挥图书馆阅读指导课功能, 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几年来, 我们对阅读交流课的定位是:树立大阅读、综合阅读理念。我们每周至少上一节阅读交流课, 授课内容与常规课教学内容同步。阅读教学做到有计划、有总结、有评比, 从而促进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再上新台阶。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 我们的阅读教学探索出以下几种课型:

1. 图情课

让学生熟悉图书馆, 了解图书资源。我校图书馆教师积极参与以图书、网络资源利用为主的阅读交流指导课题研究活动。

2. 阅读感悟课

在每次阅读课前一段时间, 笔者就布置给学生一定范围的阅读任务, 让学生把阅读过程中的所悟所感在课上说出来或者是写出来。通过学生的说或者写, 有效拓展阅读的外延, 使学生能够在比较丰富的材料面前, 更加完整、准确地抓住阅读重点, 全面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3. 读写结合课

读与写是人受用终身的能力。教师可以提出专项阅读任务, 组织学生定向阅读, 积累素材, 课堂上通过师生的双边交流活动, 为学生指点迷津, 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通过系列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做到读写结合。

4. 研究性学习课

借鉴外地的阅读教学经验, 我们开展了利用图书、网络等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探索, 实现阅读教学向多领域延伸, 经过几个学期的探索, 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这种研究性学习课型模式主要有五个环节, 即确定研究性学习课题—课前搜集与整理—课上汇报与交流—分析讨论总结—课后反思提高。

例如:结合我校学生实际, 我们要把学生学到的知识与能力、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应用到实践中去。为了更好地实施创新教育, 配合上级举办的系列活动, 在学校广泛开展“利用电子读物、图书、网络资源, 开展科技创新教育”专项读书活动, 学生徜徉在书的海洋里, 借助科普图书、文献信息知识, 通过调查走访、信息采集、资料整理与汇总, 得出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如我们针对“附近小型造纸厂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布置了调查任务, 要求学生自己查阅相关书籍, 走访相关的专业人员, 撰写主题为“经济要发展, 环境更要保护”的科技小论文, 在校内外引起很大反响。

四、结束语

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 只有小事做细, 细事做透, 我们的阅读教学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掷地有声。让我们以“建图书馆是为了用图书馆”的理念为指导, 扎扎实实开展各项读书活动, 以创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搞好阅读教学,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积淀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蔡永刚.巧用图书馆资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 (34) :85-86.

提高学生感悟的能力 篇2

王国维是我国近代第一个主张将美育纳入教育方针的人,他指出:教学的目的在于把人培养成为“完全的人”,即“精神之能力”与“身体之能力”的“和谐发展的人”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第3卷,中国文联出版社,1986 88页

语文本身具有很强的审美属性。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美的欣赏感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新时期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开辟了新的途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把语文教学中的“美”给予全部表现出来,让学生在美的语文世界里欣赏感悟美,从而领悟学习语文的真谛,真正地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并热爱于语文,钻研语文。

一、应用多媒体让学生领悟语言美。文本语言本身就可以产生美,但美的感受还必须经过学生对语言的领悟和感受,需要一个二次加工的过程。多媒体的

二、体会画面美

三、形象美

四、意境美

五、情感美

提高学生感悟的能力 篇3

关键词:初中中英语学生阅读理解感悟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认为,关注学生的阅读学习发展需要,运用多元化的阅读教学思维模式进行教学,不仅是学生获取丰富语言文化知识的必然需要,更是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阅读发展差异性,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不仅对学生的阅读学习过程和方法起到优化作用,还能够帮助他们奠定丰富的语言学习基础。

一、突出自我朗读,品味文章思想内涵

朗读是学生接受和感知英语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有助于加深对语言知识的理解感悟,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促进学习感官的综合协调。在教学中,突出朗读教学,一方面,能够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更为轻松地理解和记忆文本主要内容,满足他们的学习发展需要。

笔者以为,突出自我朗读,品味文章思想内涵,首先,应该尊重学生的阅读学习习惯,鼓励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参与阅读;其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建议学生运用做笔记等形式来深入体味文章的主题大意;最后,鼓励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运用文本中的核心词汇对文本进行概括,以此来品味文章的思想内涵和主要内容。

笔者在近几年的《牛津初中英语·Fun with English》(下同)的“Reading'’教学中就运用上述的方法进行教学:1、要求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朗读,并能够归纳出文章的大意;2、建议学生运用朗读的方式对文章中的细节之处予以朗读,要求学生体会:What's the mean about the article?3、建议学生运用口语表达的方式来表达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注重自主感悟,提升阅读理解深度

阅读是理解文章大意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学生理解感悟能力的重要前提条件。学生的自悟理解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悟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本的理解感悟,还能够让学生在理解感悟的过程中拓宽阅读学习思维,以提高阅读学习效果。这也是学生感悟文章内容的重要措施。

笔者以为,注重自主感悟,提升阅读理解深度,首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阅读中所遇到的难题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其次是培養学生的丰富想象思维,要求学生就文章中的理解感悟发挥好自身的想象思维,以提高他们的阅读学习效果。最后,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对阅读学习文本语意改编、缩写、扩写、续写等,并建议学生将自己的自主感悟能够通过一定的表达形式予以呈现,以提升理解深度。

笔者在《牛津初中英语》(Fun with English)8BUnit5 International charities的“Reading A An interview with anORBIS doctor”教学中,就运用上述方法进行教学:1、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文本中的语句概括文章的大意;2、建议学生发挥想象:If you meet an ORBIS doctor,whatdo you want to say with him? 3、鼓励学生思考:From the article,what do you learn? 4、建议学生就文章的阅读学习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三、鼓励多元表达,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阅读理解后的学习表达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学生在阅读后积累了一定的语言学习认知,如果通过表达的形式予以呈现,不仅能够检测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还能够让学生在阅读感悟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拓展延伸,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展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多元表达形式予以呈现首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自主阅读习惯,要求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思维模式参与文本学习,丰富学习思维;其次是,鼓励学生能够通过口语表达的形式来呈现文本的精彩之处,并能够做有效地归纳运用。最后,建议学生能够就自己在学习中的理解感悟通过运用书面表达的形式再次予以表达,以便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身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便于他们进行及时调整,从而提高他们综合语言实践运用能力和学科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从学生的语言学习发展需要和阅读教学的规律出发,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思维模式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这种感悟,不仅是学生语言文化学习的必然需要,更是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1

[2]王姗姗,中学生英语阅读策略的培养与应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3

[3]温耀峰,郭瑞卿,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训练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07,6

提高学生感悟的能力 篇4

一、在操作中感悟数量关系

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把自己如何摆、拼、比、数等过程完整地口述,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同时,它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的概念、规律和方法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如在教学“用6以内加法解决问题”时,我让学生边摆圆片边说:“左边摆4个,右边摆2个,合起来是几个”,然后请学生根据刚才摆圆片的过程,列出算式,从而让他们明白,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边摆边说这个过程,动手操作与口头表述相结合,能加深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

通过这样简单而形象的操作,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活动.充分调动孩子的眼睛、手、口、脑等感官的参与,体验知识的形成.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充分感悟领会加法的数量关系,深刻理解加法的意义.

二、在圈画中理解问题实质

学生的思维认知很多都是通过具体形象的表象构建的,对于不易理解的抽象问题,首先要学生明白题目的意思,通过找一找、圈一圈,让学生在观察图画、圈画关键数据中理解问题,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表达分析数量关系,梳理思路,进而理解问题的实质,选择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探寻有效信息的活动中获取良好的感觉和知觉,让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第67页例5“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时,先通过阅读,并在情境问题中圈画关键字,使学生在读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题目中“最多”和“至少”所表示的意思.

*“每条船最多坐4人”就是一条船,只有4个人的座位,坐船人数不超过4人.

*“至少”就是最少的意思,至少要租多少条船?就是尽量让每条船上都坐满人没有空位,而且这22个学生都能去划船.

当学生理解题目的要求后,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图理解船的条数和剩余人数的关系.如图: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难发现:解决问题要注意考虑实际情况,即使坐不满,剩余的人也要再租一条船,这样才能满足让22个学生都去划船的要求.而且在画图的活动中,学生充分理解剩下的人要再加一条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进一法”.使学生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充分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三、情境再现激活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实施以来,常把枯燥的数学教学融于各种生动的问题情境之中,使学生在探寻不同的问题情境时轻松地进入了数学领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成为许多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事实上,现实情境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信息,以实际生活为背景,情感生活为载体,可以更自然地引导学生在多种多样的体验中经历感悟生活的数学现象,积累经验与知识,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63页例7的教学.

教材用了两个相同的数据,两个相似的情境,把“用乘法解决问题”与“用加法解决问题”进行了对照的编排,设计了相同的数学问题,都是求一共有多少张桌子.这两个数量关系不同的问题设计,目的就是让学生解题的过程中学会分析,通过思考和对比,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选择不同的运算解决问题.教学中采用再现生活中教室布置的情境,让学生用长方形表示桌子,通过比一比,画一画、说一说等操作,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领悟题目给的信息中4和5表示的不同意义.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这样理解:

(1)左图表示每行有5张桌子,有4行,求一共有多少张就是求4个5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右图表示一行有5张,另一行有4张,求一共有多少张就是求把5和4合起来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所以这两道题虽然相似,但解决问题的方法确是不同的.在比和画的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加法和乘法运算意义之间的联系,并学会运用加法和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可见,在学具操作、圈画数据、画图策略、口头表述等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将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这样的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深刻理解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摘要:“问题解决”是指综合地、创造性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在“问题解决”的教学中,我们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画图,问题情境再现等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理解问题的实质,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青年干部提高七种能力心得感悟 篇5

奏响思想淬炼“前奏曲”,在筑牢信念中提高抓落实能力。认识不清,落实就会偏向;境界不高,作风就会漂浮。当前有的基层干部懒于抓落实,文件一发了之,会议一开了之,工作一股了之,大而化之、欺上瞒下;有的敷衍抓落实,虚浮粉饰、遇事推诿、不肯负责;有的随心所欲抓落实,不讲方法、不讲方式,以为干了就是落实;有的用痕迹抓落实,为留痕而留痕,堆文山、搞会海,用文件、会议代替了落实,本末倒置。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行动的动力。作为基层干部,当奏响思想淬炼“前奏曲”,学思践悟校准理想信念的“定盘星”,叩问初心把牢思想认识的“总开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权力观、政绩观,不断实现、保持、发展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筑牢信念的“铜墙铁壁”,在筑牢信念中提高抓落实能力。

奏响政治历练“交响曲”,在笃定前行中提高抓落实能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任何事情,如果离开了“实”字,就会沦为空谈;任何工作,如果离开了“落实”,都将成为镜花水月、空中楼阁。当前有的基层干部对上级决策部署,当面拍胸脯响当当,背后搞变通打折扣,表里不一、阳奉阴违;有的喜欢强调客观条件,不主动作为、不积极进取;有的“爱惜羽毛”,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大事小事会议研究。抓落实就是讲政治,讲政治就是抓落实。作为基层干部,当奏响政治历练“交响曲”,站稳政治立场,把稳政治方向,运用政治思维分析研究问题、开展工作,始终保持抓落实的强烈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把抓落实作为一种政治自觉、一种能力要求、一种工作操守,在笃定前行中提高抓落实能力。

奏响实践锻炼“主题曲”,在为民服务中提高抓落实能力。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当前有的基层干部选择性抓落实,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消极怠工、边等边干;有的重形式轻务实、热衷于搞“形象工程”,刻意打造领导“可视范围”;有的重短期利益轻长远发展,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作为基层干部,当奏响实践锻炼“主题曲”,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不兴伪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眼睛向下,身体前倾、工作下沉,做到民意在一线收集、工作在一线推进、矛盾在一线化解、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体现,在为民服务中提高抓落实能力。

加强感悟能力 提高语文素养 篇6

一、加强感悟能力培养的理论思考

古今中外众多先贤都倡导积极主动的学习,学中有悟。《礼记·学记》中“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孟子·离娄下》中“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这些论断都表明以感悟自得的语文教学思想。同时,笔者以为,这里的“感”和“悟”分别指“感觉、感受”和“启发、使之感悟”之意,“感”是“悟”的基础和前提,“悟”是“感”的发展和延伸。“感”是手段,是过程,“悟”才是目的,是结果,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一体,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加强感悟能力的培养,就是为了实现教和学的和谐统一,使学生学会学习,积极主动学习,学中有悟,从而养成独立思考、探索的习惯,久而久之,创造性能力便会逐步提高。

二、加强感悟能力培养的实践思考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的基础性科学,语文基本知识的传授是不可缺少与忽略的,但正因为它的基础性和工具性,所传授的基本知识又不仅仅属于语文这门学科,而是要为学生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甚至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所以,语文知识的传授应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的。我们的语文教学重心应放在引导学生对语言美感悟上。在开发自我观察力与想象力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感受,用心去想象,将自己的生活经验甚至生命历程融入进去,这样的感性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比如“修辞”“篇章结构”等作为理性的概括,让学生利用这些知识加深对文章语感的领悟与理解。

面对教学这一双边活动,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某个问题或阅读感受畅所欲言地言其所感所悟,在适当精辟的点拨中启迪学生进一步地品味感悟,从而使学生获得语文经验的积淀与顿悟,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

三、加强感悟能力培养的课堂思考

古人云:学习必须做到眼、耳、口、手、心“五到”,其中“心到”是核心,是关键。培养感悟能力就是要求学生“心”到,用“心”去学,用“心”去悟,用“心”去创,强调学生自悟自得,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最终完成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的语文课堂不应是近乎“带着镣铐跳舞”的阅读,不应把一篇篇课文当成阐释写作技巧、表达方式、选材、布局、语言特色、重点词句、重点语段等“规则”的“例子”,不应把学生的阅读“逼”向编者根据所谓的知识系统与能力层级而设定的“训练目标”。而应是真正的心灵自由,使学生学习主体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在阅读中整体感知,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目的的课堂,是关注学生阅读心理的变化,阅读感受的丰富多变,是师生思维、思想和感情“冲浪”的、纯粹的“读书”时间。

有鉴于此,笔者以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应把“读”放在重之又重的位置上:低段读字词,中段读文章;课内读课本,课外读经典名著;坐读立读摇头晃脑地读,默读朗读兴高采烈地读;读准、读通、读出感情;读中掌握基础知识,读中明辨事理,读中品味思想,读中感悟情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反复读,潜移默化地让语文素养融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再外化为自己的知识加以运用,真正让语文的工具性在每个孩子的其他学习活动乃至终身学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诚然,培养感悟能力的过程是漫长的,是会与“考试”特别是“分数”要求有些短暂距离的,但语文知识的积累是要靠长时间点滴积淀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教师要少一些“功利”思想,能“沉”得下去,从点点滴滴做起,哪怕有些孩子短时间内不一定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他的所感所悟,但不要紧,只要他有所感有所悟,即使只是读后的一点点模糊的“心动”,也比背几十条解释收获大得多。同时,这样做下去,你会发现其回报又会是那样丰厚而绵长!

让我们加强对学生的感悟能力的培养吧!这能更好地诠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也能更好地将由“扶”到“放”、由“教”到“不教”这一自主性学习的最终目标落到实处,这正是教师的教育观念由“应试”向“素质”转变的具体体现。

以阅读感悟提高写作能力 篇7

一、什么是学生的阅读感悟

所谓的阅读感悟, 就是通过阅读书籍能联想到什么, 有什么感悟, 有什么启发, 有什么联想。学生能否写出深刻、丰富、有文采的高水平作文, 感悟能力是关键。

王国维曾说过:“诗人对宇宙人生, 须入乎其内, 又出乎其外。入乎其内, 故有生气。出乎其外, 故有高致。”只有阅读的时候投入进去了, 才有可能出得来。当我们读到“尽院子的白光, 是玉玉的, 银银的”, 便感悟到月亮的洁净、透明、润洁、光亮;当我们读到“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 她也给洗得雪白”, 就能感受到母亲的勤劳、认真、辛苦。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让学生静下心来, 读得进去。

在阅读感悟中提高学生的语感, 提高其审美认知能力, 不仅知道沈从文笔下人物的清纯, 知道林语堂的秋天, 也知道戴望舒的雨巷那别样的滋味。

二、掌握知识与促进感悟的联系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就要注意四种能力的培养: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心理能力。学生作文的难点在于语言文字关, 也就是如何把已有的生活、思想, 通过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要提高感悟, 学生必须具备一些相关的知识, 如各种文体, 各种表达方式、说明方法、论证方法、小说要素、描写方法, 文章或段落的顺序、结构、思路、主次、详略等相关知识。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 当他有了阅读感悟想要倾诉时才不至于被卡。

促进学生感悟, 除了具备相关知识, 还要有写作冲动。语文教学不是单纯的“要我写”, 而应是学生自我的“我要写”, 只要学生想写, 想要抒发, 那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会内容空洞、无病呻吟, 而是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教师应营造使学生产生写作冲动的氛围。比如组织春游回来, 让学生阅读《游褒禅山记》再写作;学生有了参加夏令营十天未回家的经历, 让他读《背影》后再写文章, 定然会感情真挚。所以, 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产生写作冲动的氛围, 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去观察体验社会。试想一个没有帮助过别人, 也没有关怀过别人的学生, 他不可能写出爱心类的文章。只要学生有了想写的念头, 并能落实行动, 学生的感悟能力就会又一次得到促进。这一次次的促进, 正是语文教学所必需的。

三、丰富学生知识的途径

语文是个大课堂, 它不是一潭死水, 而应是一股清泉, 永不枯竭。语文教学除传统课堂教学外, 还应通过以下渠道让学生获取知识。

1. 读书

为了充实学生的知识, 扩大阅读面, 突破课本局限, 我们在课题落实中, 对各阶段阅读名著的书目作了一些要求, 如高一阅读《三国演义》《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高二阅读《论语通译》《孟子选读》等。除此之外, 还让学生阅读其他经典著作, 如莫言的《红高粱》、张承志的《北方的河》、阿城的《棋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其他如《简·爱》《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不论古今、不论体裁, 只要是健康有益的书籍, 都可让学生阅读, 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也可阅读一些经典杂志, 如《读者》《意林》《中外期刊文萃》《文摘精粹》, 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2. 欣赏优秀电视节目

如语言类的《曲苑杂坛》、相声小品, 知识类的《百家讲坛》;也可看一些各地方台的专题, 如清明节专题、教师节专题;观看每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中秋节晚会, 特别留意由有关语文研究专家参与编写的一些专题, 既扩大视野, 也能品味别人的感悟, 进而促进自我感悟。

3. 注意积累

掌握丰富的材料是写作的根本。语言是写作的建筑材料, 要有意识地积累, 形成自己心中的词典,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作文时才能随心所欲。在这方面, 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摘抄, 不局限于好词好句、精彩语段、与作者相关的资料、作文形式、表现手法。同时引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素材, 不论名著、美文佳作, 只要有用皆可为我所用, 这样学生写作时不再为无米下炊而发愁。

4. 开展各种活动

提高学生感悟的能力 篇8

一、好的导入是引起兴趣的基础

英语课堂教学中, 恰到好处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这位外教他叫Darren.他在做自我介绍时说:I am Darren.然后随及在黑板上写下“呆人”两字。霎时全班哄堂大笑, 本来学生第一次有外教上课表现得很拘谨, 但是这样一来, 整个课堂立刻活跃起来, 都瞪大眼睛饶有兴趣地想听他讲下面的内容。这样一来, 学生学英语的兴趣自然而然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每堂课的开头即导入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刚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让每个学生有想说的愿望, 这样的英语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

二、不拘泥传统的教学手段

一般来说, 我们国内的英语教师采取的还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受传统教育思维模式的限制, 我们的课堂教学呈现出千篇一律的画面:老师满堂灌, 学生满堂写。在这期间, 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氛围, 没有时间去自主的思考, 不能用心、动脑学习, 更没机会张口说英语。要改变这种现状, 只能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 去寻找创新的模式。在外教教学课堂上, 他会让学生做各种有趣的游戏。例如拿出一张卡片, 上面写着milk, cow, bedroom等等一系列单词, 要求学生不能说出卡片上的单词, 然后也不能借助于动作, 只能用言语去描叙卡片上的单词, 让其他学生去猜这个单词, 这样就给学生创造了说英语的氛围。

三、话题的设置要符合高中生的心里需要

心理学告诉我们, 人人都有与人沟通交往的需求, 每个人都有在活动中自我展示被大家认可的愿望, 尤其是面对某些感兴趣的话题。在口语交际课中, 课程标准建议我们话题要贴近生活, 融入生活。学生对他们经历过、感受过的容易产生兴趣, 他们非常乐意去说, 而且说得挺多、挺好的。我们教师也要不断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观察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感受学生的感情, 课堂教学在设计上也需要有针对性。外教就是抓住了学生这一心理。自我介绍之后, 他就从学生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入手:“Do you like surfing the Internet? ”“What are you doing on the Internet?”借此打开学生的话匣子, 让学生有话说, 愿意说, 渐渐喜欢上口语交际课。所以每次上课,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兴趣、需要, 精心设计好交际环节, 使每个环节都能紧紧扣住学生, 激发每个学生强烈的主动交际的欲望。

四、轻松的教学氛围, 亲昵的教学用语

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 这对学生敢于张口说也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们国内老师可能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往往上课放不开。有的老师给学生的感觉很严肃, 甚至是怕的感觉, 导致课堂氛围很压抑, 这样一来学生哪敢自抒己见。但是外教Darren的课堂让我们体会到了教师与学生间的平等、和谐、融洽。外教上课很放得开, 他们不拘泥于小节。上课时的教学用语也很能激发学生想说的愿望, 进入课堂时他会说ladies and gentleman;让学生起来说的时候, 他会很有礼貌地说Mrss. yang, Mr. sun等等, 这种称呼让学生感觉老师和自己是平等的, 哪怕是最害羞的学生也会说上几句。而且外教很重视举例的趣味性, 经常借助歌词、谚语、笑话、谜语、哑剧、广告词、方言。歌词迅速提高学生兴趣;笑话可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猜谜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谚语则能渗透教育, 让学生懂得一些人生哲理;广告词能引起同学们的共鸣。这些都是营造轻松氛围的好办法。

五、教师应该是最优秀的演员

从Darren的课堂上, 我们感受最深的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演员莫过于教师。为了让学生锻炼口语, Darren进行了不同角色的扮演。从世界名人到动物的模仿, 个个都惟妙惟肖。学生学英语兴趣增加, 想表达的愿望也会提升。在这种情况下, 他又顺势让学生说说与此有关的名人或动物的一些相关话题, 可谓一箭双雕, 既拓展了课外知识, 又达到了锻炼学生口语的目的。而我们的教师往往在这方面比较欠缺。

提高学生感悟的能力 篇9

在英语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应该通过英语这座桥梁来实现,而非母语,然而教师为了单纯追求升学率,往往采取填鸭似的满堂灌的汉语教学,这就造成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提供信息的过程中多了一些障碍,从而忽视了对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这主要表现在:

(1)过分重视语法传授,把英语教学的课堂演绎成了反复练习语法条款的题海战术的战场,忽略了引导学生对课文文化背景的理解,忽略了对学生语言的理解、欣赏、感悟能力的培养。这样就造成了许多学生学了几年的英语,往往是口不能说、耳不能听。

(2)由于受母语表意文字的影响根深蒂固,使得许多学生在英语写作及汉英翻译时,常常写出很多汉语式的英语句子,或者逐字逐句汉译英,对英语这门语言的感悟能力相当匮乏。

(3)由于教师忽略了英语的特殊性,教学存在误区,使得学生感觉英语学习枯燥无味,并且学生体会不到英语学来到底有何用,必然对英语的学习带来严重影响。如果教师把自己所教的班能通过某种考试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那么他必然教不好语言。

(4)要改变这种现象,就需要教师从思想深处改变自己的错误认识,不片面追求升学率,要从题海战术中走出来,以培养英语语言能力为目的,重视对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

其次,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尽可能地用英语和学生沟通,适当时可以辅以身体语言,并在呈现语言项目时可以让学生先从感性去认识英语,因为没有对语言的感知就谈不上对语言的理解。如在教学铅笔等名词时,可以拿出卡片或实物,反复读这些单词,或师生问答:“What is this?”这样,学生就能很自然地明白这些单词的意思,而不需要反复地使用汉语才能理解。

第三,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课堂上一定要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并把语言实践的机会多给学生,切忌教师一个人讲到底,搞一言堂。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对语言产生一种特殊的直觉———语感。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进行得越多,这种感觉就会越强,久而久之学生最终会养成一种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而非汉语思维,他们学习英语也会更加得心应手。事实证实,往往语感好的学生,英语成绩也好。在教学中,我摸索了一些教学方法:

1. 有效地利用录音教学

在现行的教材中,配有许多录音,由英语国家人士朗读,它将书面语转变成口语表达,用于教学能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给人以直接、具体、真实之感。当语言进入脑海时,先是感觉印象,而第一感觉往往印象深刻,一个字母、一个单词、一个句子用英语怎样表达,首先从听录音开始建立语言印象,逐渐形成语言思维,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比如学习句子,先让学生跟着说一遍、两遍或多遍(初步感知),使学生听清听准到自己会说,(由感觉到知觉),再让学生自己读或老师领读几遍(巩固知觉),让他们读出英语的情调来。有效地利用好这些配套录音,能让学生真实地感知到语言的语音、语调、语速,培养他们对语言的理解、欣赏、感悟能力。

2. 多读

例如晨读课上,鼓励学生大胆张大嘴读,刻苦操练课文中的经典句子,与句子建立深厚的感情。反复地读、大量地读、快读慢读、疯狂地读,最后以标准的语速、自然的语调充满深情地、得意地说一遍。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因为英语是一种有声的语言。

3. 听、说、读领先,进一步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要掌握一门语言,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的全过程,听、说、读、写训练的形式多样,如听英语歌曲、用英语对话、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复述或改写课文、根据教材内容、每个单元安排一个书面表达、用英语写日记等。

4. 创设情境来教学语法

我国著名外语语法学家章兼中经过不断实践研究,认为外语教学的成功离不了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交际、感知。因为语言表达的意义是由情境决定的,因此语言学习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理解和表达。创设情境学语法,可以改变单纯枯燥的语法知识传授,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培养学生整体感悟能力的有效策略 篇10

一.培养整体感语能力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关键

整体感悟是学生通过直觉在短时间内对文本的要点进行大体上的领会和把握。它是学生着眼于全局通过自己的主观认识综合运用所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和语感, 对文本进行宏观的理解。具体地说, 整体感悟就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理清思路, 概括要点, 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领会写作意图。培养学生的整体感悟能力, 不仅贯彻新课标, 体现了新理念, 体现了学生是阅读的主人, 更是学生阅读文本, 进一步个性化的理解、体验、评价的基础。在语文学业考试中, 现代文阅读 (以记叙文和说明文为主) 是重点也是难点。整体感悟又是现代文阅读能力考查的重点, 它是阅读选文解答其它考题的基础, 常常出现在每篇文章的第一题。如 (2011杭州) 《一棵小桃树》1、第一段中说:“哦, 我可怜的小桃树儿!”作者认为小桃树的“可怜”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全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 富有表现力, 请加以赏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3、文章多处写到“奶奶”, 其作用是什么?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作用进行分析) 4、作者对人生有着怎样的深切感悟?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意图的把握) 以上命题的思路, 与其说体现了命题者对阅读材料的独到理解, 对考点准确把握以及考题的精心设计, 还不如说尊重学生阅读体验, 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 即整体———局部———整体。阅读记敘文, 只有在理解内容, 把握情感基础上, 才能更好地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品味精妙的语言, 探究文章的主旨。阅读说明文, 整体把握说明的内容, 是分析文章结构, 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拓展探究的基础。这个思维进程是不可逆推的。实践证明, 阅读文本, 首先要着眼于整体, 立足于全局, 引导学生整体上感悟文本。它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关键和基础。整体把握得好, 核心内容找得准, 等于打开了深入感悟理解课文内容走向课堂教学成功的大门。如果缺乏整体感悟, 劈头就是架空分析, 其结果只能事倍功半, 甚至徒劳无益。所以, 培养学生的整体感悟能力, 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途径, 既能有效解决现代文阅读中的难点, 又为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这句话说明了读对疏文解义的重要意义。可以说, 整体感悟能力是经过多次阅读后, 才能具备的直观领悟能力。朗读, 既是文义理解的重要方法, 也是体验情感的重要途径。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就让学生反复朗读文章, 要求学生眼到、耳到、口到、心到。通过朗读, 逐渐培养良好的语感;通过朗读, 生发出学生个体反应、体验和共鸣, 进而进行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 让学生能基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感悟, 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 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当然, 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 还要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而切实提高阅读能力。

二.培养整体感悟能力的有效策略

1、析标题, 识文体, 知内容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要整体阅读才能把握要点, 而题目又是文章的眼睛, 它往往是文章信息最凝炼的表达, 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读报先读题, 读书先读皮”这句话形象说明了标题的作用。因此, 阅读时, 首先要注意文题, 这对文章的整体感悟很有帮助, 也可以培养学生在今后写作中注重题目的作用, 所谓“题好一半文”, 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1) 陈述类。写人叙事类的散文和小说的有些标题, 简洁明白本身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顺标题之“藤”摸全文内容之“瓜”, 自然“手到擒来”。 (概括内容的方法是“谁”、“做什么”、“结果怎样”) 如《走一步, 再走一步》 (主要写我冒险爬悬崖被困在父亲引导下一步一步走下悬崖) 。类似还有《斑羚飞渡》《闻一多先生说和做》《散步》《唐睢不辱使命》《范进中举》《邹忌讽齐王纳谏》《香菱学诗》等。 (2) 线索类。线索是贯穿在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情节发展过程中的脉络。作者借助它连贯文章内容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线索体现了作者的构思, 它不是作品的中心内容而是表达中心思想的一种组织材料手段。抓住了这根线, 就能把握文章的整体, 并在此基础上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一般以人或中心事件、有意义的实物、时间为标题, 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情节的方法, 就是回答出围绕线索写了哪些事、哪些景、哪些情。如《羚羊木雕》, 以“羚羊木雕”为线索, 叙写“送木雕”、“讨木雕”、“还木雕”的情节。《藤野先生》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线索, 回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 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真挚的怀念。 (3) 修辞类。此类标题含蓄, 文章的内容往往不是按标题的字面意思展开叙述, 这样我们就要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 这样就可以感知内容, 明确主旨。如《心声》字面含义是李京京在课堂上十分渴望读课文, 字底含义是需要得到老师同学肯定、理解和尊重;需要父母和好, 家庭温暖;需要亲情、友情。《爸爸的花儿落了》字面是夹竹桃的凋谢了, 字底父亲去逝世了。又如 (2011金华) 《弱种子也要发芽》比喻即使有缺陷的生命, 也有成长的权利, 不能被剥夺。类似还有《变色龙》、《再塑生命》。

阅读说明文, 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 都要首先从整体入手, 明确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 把握文章说明的内容。首先可从标题着眼, 如《旅鼠之谜》、《说“屏”》标题明确说明对象。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 就指出其特征。如《奇妙的克隆》一文, 标题既指出说明对象是“克隆”, 也指出其特征“奇妙”。反之, 如果需要为说明文语段加一个标题, 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标题。

阅读议论文, 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也需要学生有极强的整体感悟能力。当然, 除了认真阅读分析, 中心论点的把握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从内容上看, 它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的见解和主张;从形式上看, 论点是完整的句子, 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 是明确的判断, 一般不用疑问代词“为什么”、“怎么样”, 不用修辞, 可为肯定或否定句。它常常在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出现。如《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题目就是文章的观点) 。

2、抓关键句, 感知其意, 感悟其情、明确特征

寻找确定体味关键语句, 是解读文章的途径之一, 是“披文入情”的基本功。因为作者的写作意愿往往在文章中流露出来, 就散落在一些关键语句上, 而且对道理的阐述、文章的主旨也都体现在关键句子上。我们找寻到它们并加以体味, 就可以对文章有较准确、较深入的把握。

(1) 记叙文关键句从结构上说, 一般指文章或段落的领起句, 文章或段落的总结句和过渡句。从内容上看, 主要是指中心句、抒情句 (记叙中的抒情更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 体现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意图, 甚至是文章结构的标志) 、议论句 (记叙中的议论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对我们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起到提示作用) , 这些句子大都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文章的结尾, 在文章中有总领全文、点题、过渡呼应、补充说明、点明中心、深化文章的主题等作用。《背影》开头第一句“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 (抒情, 总领全文、点题、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走一步, 再走一步》的最后一段:“我提醒自己, 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 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 走了这一步, 再走下一步, 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议论, 照应题目、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句段之间的关系或并列, 或解说, 或递进, 或转折等, 可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如果阅读时注意了句段与文章内容之间的关系, 就可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2) 说明文中关键性句子主要指首括句和中心句, 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用以说明事物对象的特征的修辞句。好的说明文往往用中心句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及其特征, 分析中心句, 同时, 注意文中的标志性词语, 如“首先”、“其次”、“还有”等, 有利于把握文章、语段的主要内容。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 而且结构坚固”和“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两句, 就点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另外, 还可以从分析文章结构入手。结构是作者内在行文思路的外观, 依此可推知作者行文的思路, 进而明确说明对象的特征。分析语段时, 还要注意从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入手, 明确句群表达的重点内容。

议论文的大多数标题只是一个论题, 中心论点隐含在文章的论述中, 这就需要我们认真阅读分析, 找出正文中关于论题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正面表述句, 或找提示性词———“总之”、“因此”、“所以”、“综上所述”等。如果没有原句, 则需概括层意, 归纳中心论点。如《谈读书》先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用书的智慧;接着阐述读书的方法, 提倡读书与讨论、作文结合起来;最后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提高学生感悟的能力 篇11

一、影响农村初中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因素

1.基础知识不扎实

学生词汇量的大小决定了其接受知識的多少,对词的识别及词义的理解是影响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最基本的因素;其次,对句子结构掌握的牢固程度也影响了学生对文章中长句和难句的理解,尤其是对从句的掌握。而农村初中生中普遍存在着不能正确划分句子成分的情况。

2.不良的阅读习惯

农村初中生在做阅读理解题时,有大部分的学生沿用了语文读书法。在阅读的过程中小声念,用手指或笔头在材料上边划边读,还有一些是摇头晃脑地在阅读。在英语高考中,5篇阅读理解题要在30~35分钟内完成,每篇要花6~7分钟读完并解答完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注意阅读的速度。而学生开口读书和用笔划的形式进行阅读,影响了他们的阅读速度。

3.阅读技巧的缺乏

很多学生在解答阅读理解题时存在信息有误、概括不全面、推理不正确的情况。还有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把阅读理解中的文章当作是精读文章来处理。在阅读的过程中。把文章的短语、句式都划了出来。

二、如何提高农村中学学生的阅读能力

1.有目的、有步骤地养成阅读习惯

由于农村中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不足,阅读资料很少,导致他们的知识面窄。所以只能从平时教学入手,逐步让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1)利用课文进行阅读训练。首先,学会根据上下文“猜”出生词的词义,减少存在的问题。在每个单元课文的教学里,可以进行这方面的阅读训练;其次,通过课上讨论、释疑,解决当课的重难点。由某组主讲、其他组提问,使学生互动起来。这样就使学生几乎每天都在进行阅读训练。

(2)纠正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很多学生喜欢一碰到生词就查字典。其实,没有必要对每个字词都知道,基本看懂文章就行。

(3)要认真抓好词汇关。第一,让学生掌握每篇文章后的词汇;第二,泛读课文,口头回答课后的问题;第三,朗读课文,掌握文章中出现的词法和句法知识;第四,背诵课文,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采用泛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并在课文词法和句法知识上辅助大量的练习。

2.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1)中学生喜欢看故事书,我就自己找一些英语小故事书给他们看。通过看小故事书,丰富了他们的词汇量,也让他们对学习英语更加感兴趣了。

(2)平时多找一些与生活贴近的文章让他们去阅读,让他们感觉到英语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很亲切、很实用。

(3)上课的时候以活动或游戏的方式上课,让他们不觉得枯燥,激发他们对学习英语的兴趣。

3.教给学生阅读理解的方法和技能

(1)通读全文,搞清中心大意,注重细节。细节理解题在考卷中的比重比较大。要把握文章中的关键事实如时间、地点、人物、方式……与关键事实相关的词法;一个单词、一个符号等。这些细节对于理解全文内容至关重要。对于细节题采用“细节定位法”,即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章,在找到相关信息时做好记号,然后与选项进行比对、选择。

(2)设置疑问,营造学习英语氛围。首先,教师要根据书面信息设置情景、诱发兴趣、提出问题,所提问题要有阶梯性,层层递进,让学生有目的、有需要地去阅读;其次,讨论有关的问题时,为帮助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可出示有关的图片、实物等,叫学生根据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再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于有些短文,让学生自己说出对这一材料的理解,老师可以适当给予帮助,以鼓励的方式对学生的理解进行评价,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3)采用多种阅读方法和手段。比如:对较容易的内容可以粗读,理解大意,抓重点词、句;对较难的材料要详细去读,认真分析上下文关系,根据任务反复阅读、思考、比较、研读;还可以限时阅读。为了提高阅读时理解的质量,加快阅读时理解的速度,老师先限定时间,由学生独立阅读并做题,老师给出答案并统计结果,恰当鼓励,读出自信。

4.练就学生阅读理解的本领

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不可能孤立进行,必定要伴随着听、说、写等能力的训练。因此在完成阅读任务后,要注意恰当巩固成果,达到升华的目的,可采用有关听说写的训练。

听录音,跟着录音朗诵,对没有英语学习环境的农村学生来说,是练习口语的有效方法;根据理解复述课文,或教师提供部分词语,由学生口头连词成文,培养交际能力。这一环节是在阅读的基础上对听、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教师出示阅读去掉所有动词的完形填空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或要求学生缩写课文等。

总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已经占主导地位。而帮助农村初中生弥补他们的不足,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尤为重要。■

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篇12

那么, 如何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

一、要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

学生参加语文实践活动, 不是要学生像老牛那样只埋头拉车、拉磨、拉犁, 机械地一味干活, 而是要学生在实践中细心观察, 观察整个过程, 观察每个细节, 观察相关的人、物、事等。当然, 这种细心观察, 不是让学生充当摄像机的角色, 只是一味地摄取, 一味地贮存, 而是要学生把观察与感受结合起来, 既用眼观察, 又用心感受, 将外界的事物通过眼睛传递到心里, 形成思想、观念、觉悟、认识。这些无形的东西却是通过有形的眼睛获得的, 大概这个过程就是感悟的过程。

语文实践中吸引眼球的东西太多了, 但是, 如果不善于观察, 没有一定的观察能力, 就不可能了解它们、感悟它们。所谓视而不见, 实际上就是缺乏感悟能力所致。比如, 几十个学生一起参加同一项语文实践活动, 有的收获大, 有的收获小, 就因为有的善于观察, 有的不善于观察。

要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 其前提就是要热爱所参加的活动, 对所参加的活动充满好奇心, 有浓厚的兴趣, 有强大的内驱力。

二、要养成勤于动手的习惯

人们经常说, 看百遍不如做一遍。这是说, 动手做往往比用眼看效果更好, 动手做了之后, 留下的印象会更深刻, 得到的感悟也会更深刻。勤于动手, 就是在语文实践活动中, 主动地去做, 乐意地去做, 不厌其烦地去做。勤者, 不拖拉、不懈怠也。

要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做到勤于动手并不难, 因为语文实践活动就是要解放学生的手脚, 不再使手脚受到束缚, 给手脚更大的自由。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动手做, 可以说是学生的强项, 即使是智力比较低下的学生, 动手的能力往往一点也不逊色。

当然, 语文实践活动中的动手, 并不是单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 而是通过动手, 获得深切的体验和深刻的认识。不少在语文实践基地生活了一个阶段的学生谈了自己的体会。他们说, 在那里, 要学的东西很多, 要做的事情也很多。只有动手做了之后, 才会加深理解, 加深认识, 达到感悟的程度。

勤于动手, 就要做到善于见缝插针, 像参战那样, “召之即来, 来之能战, 战之能胜”, 在动手的过程中动脑、动心, 把实践的过程变成感悟的过程。

三、要养成乐于倾情的习惯

做任何事情, 如果不倾注情感, 漠然置之, 就谈不上感悟。参加语文实践活动也如此, 在细心观察、勤于动手的同时, 还应当乐于倾注情感。只有把自己的真情实感痛痛快快地投入所参加的活动, 那收获才真正属于自己。带着情感去体验生活, 获得的感悟也就非同寻常了。鲁迅曾经说过很有哲理的话:从喷泉里涌出的都是水, 从血管里流出的总是血。水和血虽然都是液体, 但是颜色不同、温度不同、出处不同、性质不同, 不可混为一谈。如果说不投入情感的实践活动等于水, 那倾注情感的实践活动就是血了。

倾注情感, 一般不需要外界的力量, 而是发自内心, 出于本能。比如, 走进图书馆, 应该也是一项语文实践活动。当你走进图书馆, 文学向你打开了一扇门, 呈现在你面前的是数不尽、读不完的各种各样的书籍, 这时你的感觉如同走进了琳琅满目的珠宝店, 或者走进了姹紫嫣红的大花园, 你会心旷神怡, 倾注情感, 在书籍的王国里徜徉。这时, 所有的感悟无不与情感相沟通, 无不发自内心, 使感悟更具感情色彩。

四、要养成敢于质疑的习惯

语文实践活动, 对于学生来说, 开始是处在未知的领域, 而一旦参加语文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细心观察、勤于动手、倾注情感、不断感悟, 就会由未知走向已知, 由知之甚少变成知之甚多。但有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会遇到问题, 遇到拦路虎, 挡住你前进的道路, 束缚你感悟的思路, 这时, 就需要你有敢于质疑的勇气。

人在遇到问题时, 思想往往处于混沌状态, 甚至如堕烟海, 摸不着头脑。如果缺乏勇气, 就会畏缩不前;如果缺乏责任心, 就会干脆放弃, 绕道而行。只有执着者、顽强者, 才勇往直前, 不达目的不罢休。他们敢于质疑,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敢于与同学争论不休。这种质疑, 不一定要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 也不一定要有正确的结果和明确的答案, 只是将质疑的过程变成感悟的过程。通过质疑, 会使感悟更深刻, 更具备创新的意味。

上一篇:技术合同的特殊性下一篇:推进公务卡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