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

2024-05-10

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精选12篇)

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 篇1

摘要: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少谈大道理, 多找闪光点。落实作业要求。收集共性题目, 并加操行分以鼓励。从基本问题反复抓。做到每周有总结和小练习, 每章节有基本练习, 每月有交差反复巩固练习等, 以让学生形成长久记忆。

关键词:三清,作业要求,基本问题反复抓

目前, 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越来越差, 学生对计算器的依赖增强, 懒于动手, 烦于计算。考试因计算失分的比比皆是。

在教学中, 我就在课堂上经常做到讲半节课, 学生练半节课, 并针对问题做及时的处理;经过长期定时练习的坚持,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课堂上, 我始终做到“三清”。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其时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好办法, 既强调了快速记忆和应用, 又强调了反复记忆巩固提高。但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可能只注意了一个环节, 即“日日清”的课堂后的练习是到位的, 巩固练习学生完成得也很好。有几种现象我们应该注意到, 一是学生厌学现象多, 二是作业量偏大, 三是抄袭作业普遍, 四是反复巩固练习不够。这是不利于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 如何处理好这几个问题呢?在教与学中我做了如下的一些尝试。

一、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

一些学困生, 他们数学基础差, 学习兴趣不浓, 计算能力不高。面对我们这样一个群体, 我深刻地体会到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的重要性。只有抓好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 才能更好地激发优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我在教学中特别关注差生, 充分调动情感因素, 关注他们的生活细节, 思想动态, 少谈大道理, 多找闪光点, 并给予及时的鼓励。现在我班学困生中喜欢学数学的学生越来越多了, 计算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落实作业要求

我在布置作业时在要求上作了一定的改动;作业量减少, 会做的必写详细的过程, 不会做的题要写其中的概念或公式等, 以减少抄袭作业问题。另外, 要求课代表每周收集共性的题目问老师, 并加操行分以鼓励。在作业要求上我做到了言出必行, 比如, 周五或假期布置的作业完成质量不高的大部分是到校后才来抄袭应付了事, 但我坚持在周一早读课时就去当面收作业, 对不交的都作及时处理。

三、基本问题反复抓

数学不同于文字性学科, 一旦不用, 就很容易遗忘, 因此我要求学生每周小结, 本周所学内容, 力争做到每周有总结和小练习, 每章节有基本练习, 每月有交差反复巩固练习等, 以让学生形成长久记忆。常见计算错误问题, 以找错形式让学生发现错因, 并作整理。因此, 我要求学生每周必交二十个以上纠错题。另外, 课上涉及计算问题, 和学生一起动手完成, 比速度, 比准确度, 有时我在黑板上演算故意算错, 让学生体验成功。

总之,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 需要结合教学实际长期进行培养和训练。因此, 只有我们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持之以恒, 才有可能收到实效。

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 篇2

小学数学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它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树立学生认真、细致的品质。对于每个人来说,在小学阶段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是终身有益的事情。一份简单的试卷中通常会有60%——70%的内容和计算有关,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问题。就目前小学生计算错误率较高的情况,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丰富计算形式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天性告诉我们,将计算教学与生动活泼的数学情境有机结合起来,计算教学才能体现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将枯燥的计算融入生动的情境,单一的计算融合丰富的活动,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去挖掘、去利用学生喜而乐见数学问题,使之成为我们计算教学的有效载体,成为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乐土。让小学生乐于计算、善于计算,对计算感兴趣。从而达到算得熟、准、快的目的。

二、重视错例收集反思提升

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进行了调整,降低了计算的复杂程度,特别删除了大数目的笔算内容,同时也适度的降低了对计算速度的要求。同时由于计算工具的逐步普及,社会生活对计算技能的要求正在逐步降低,小学教材对计算能力要求也有所调低了。但计算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计算能力的提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那么我们应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个人觉得具体教学中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算理的理解和感悟

要使学生会算就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和算理的掌握。《课标》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因此,在教学时,应结合实际问题理解算理,指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如果学生理解了算理,老师又有意识引导学生加强对算理的感悟,那么学生就自然地掌握了算理,就容易使得运用算理进行计算成为自觉的行动。虽然死记硬背可以在短期内见成效,或者大量机械的模仿也会有速成的效果,但从长远看,学生只有懂得了算理才可能真正接受计算方法本身,而且就算遗忘了计算方法本身,他还有可能通过回忆老师课堂提供的材料,寻着一定思路把计算的方法再次推演出来。探索算理也是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提倡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是实践的一个难点。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思维多样化,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决问题。在鼓励算法多样化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激活,新颖灵活的方法从學生脑子里不断蹦出,不同思路在这里碰撞,大家尽情享受着成功解决问题的乐趣,这对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都是很有帮助的。更重要的是,把多样化的计算方法排列在一起,学生有机会根据实际情况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算法,这也是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所要求的。比如,五年级学生学习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列举法是很基本,易于为学生理解和接受,但是它确实比较慢,如果学生发现了在众多的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练习中发现不断把大数翻倍.也一定可以得到最小公倍数,这种方法不但简便易行,而且还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因此,我们有必要提倡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对同一题目的多样化计算方法并进行优化。

三、注意练习形式多样性和趣味性,增强练习的实效性

学生计算能力的强与弱直接影响着学生其他方面数学能力的提高,虽然我们反对过度的练习,但熟能生巧,计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适度的练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在用的过程中逐渐被接受和内化。我们可以在练习形式多样性和趣味性方面下工夫,提高练习的操作性,寓学于做,教、学、做合一;增强练习的游戏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寓学于乐。让多样化的练习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变以前的“要我练”为现在的“我喜欢练”;把练习变成技巧的探索、变成是小游戏;此外,学生的小组听算检查、比赛,自编轮流出题都是很好的练习形式。这样通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性,来巩固计算技能,学生的计算技能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对教师的备课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依据训练的目标,精心设计练习题,确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让课堂练习真正具有层次性、趣味性,从而达到增强实效性的目的。

四、引导学生了解一些速算的技巧,发现一些计算规律

虽然我们反对教师一味地把一些计算技巧塞给学生,但是学生还是有必要适当了解一些计算的技巧。任何事物都会有潜在的规律,人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去琢磨其中的一些技巧,学生也不例外。如在四则运算中,如果学生熟记一些常用数据,看见25就找4,看到125就找8,则能较好地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有助于学生计算能力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要求。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形成计算能力的重要保证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看清运算符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水平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看清运算符号,看清数字,弄清运算顺序。如:12看成21、2看成5、3看成8等。

2、培养认真演算的习惯。在四则运算中,要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碰到数字大、步骤多的计算试题时,要做到不急躁、冷静思考、细心计算。即便是简单的计算题也要细心。不能草率行事。演算时,要求书写整洁,格式规范,方法合理。

3、培养学生耐心检验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计算时做到百分之百的正确是不太可能的。为此,在教学时还应教育学生养成计算后认真检查演算的好习惯,把检验当做计算题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检验时要做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一查数字及预算符号是否抄错。二查计算过程、计算结果是否有误。同时要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合适的验算方法,如重算法、逆算法、交换加数、乘数等验算方法。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永久的主题。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切实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从每一节课做起,严格训练,科学训练。久而久之,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会逐渐增强。

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 篇4

一、注重基础教学, 教会学生有关计算的知识

在计算教学中, 我们要通过计算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学生应该掌握以下与计算有关的知识.1.数的认识:数的认识是学习计算的第一步.2.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是对计算客观规律的概括, 它反映了计算在一定的条件下, 发生一定的变化过程的必然性.3.计算法则:计算法则是指计算时它必须遵循的一般规则, 它促使计算过程程序化、规则化, 并能保证计算的正确性.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都有它们独自的计算法则.每种计算法则都是根据数的意义、性质和运算定律推导出来的.4.运算顺序:如果在一个算式中, 只含加减或只含乘除的同一级运算, 就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 要先算乘除, 后算加减;在含有括号的算式中, 应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的次序, 先算括号内的, 再算括号外的.

二、巧学活用, 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巧学活用, 会使相对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会让学生学得兴味盎然,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一年级教学20以内加减法, 课文内容采用童话故事的形式, 让学生喜欢数学.教学中, 我经常创设具有不确定性的问题, 让孩子展开想像.如教学“巩固5以内的加减”的练习中,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5只小鸡向着两个食盘走来, 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在这里是一道开放题, 许多学生都有不同的答案.有的算式是5=2+3, 5=3+2, 5-2=3, 5-3=2.可有的小朋友说, 左边食盘的东西太难吃, 全都跑到右边的食盘里吃.所以算式是5=0+5, 5=5+0, 5-0=5, 5-5=0.有一个学生说有一只小鸡跑得慢, 挤不进右边的食盘只好在左边的食盘吃.算式是5=1+4, 5=4+1, 5-1=4, 5-4=1.学生说得太精彩了.在二年级下册, 教学“100以内加进位与退位加减法”时, 我先让学生进行废电池回收的环保活动, 让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书店查资料, 访问别人等形式, 让学生了解废电池对环境的影响, 并对回收的废电池进行统计, 给学生以下信息.

让学生根据信息提问题, 让学生列式进行估算, 再进行准确计算, 交流各自算法, 计算过程让学生质疑, 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情境的创设, 不仅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而且增添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注意力, 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

三、加强对比训练, 形成计算技能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课堂上, 我们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做、去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之法.同时, 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几种算法,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时对“多样化”进行“优化”, 寻求简洁、容易、快速的方法.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交流, 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 领悟不同方法的优劣, 做出合理的判断和价值评价.

1. 对于普遍性错误或易混淆的计算问题, 要利用课堂最佳时间, 通过典型错例的对比分析, 使个别学生的教训转化为全班学生的共识, 从而明晰学生的计算思维.

2. 对于学生易计算错误的计算题, 建立错题档案卡片, 采取题组形式, 进行反复训练, 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3. 计算教学每天应保证一定的计算量训练, 使学生的计算能力由量变到质变, 逐步形成计算技能.

4. 要加强口算与估算的训练, 不断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为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关注学生的错误习题, 重视解决错误问题

一般的说, 学生初次练习时产生的错误, 在教师指导下, 比较容易纠正和克服.如果是多次重复出现某种错误, 特别是这种错误在头脑中已经生根, 则纠正起来就比较困难了.所以我们要及时了解笔算中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错例, 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 通过集体“会诊”, 达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对于那些形近而易错的试题, 应组织对比练习, 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由于计算作为贯穿小学数学始终的内容, 学习时间最长, 学习的份量也较多, 我们在计算教学时还应该从更高层面去进行分析, 有效的培养学生利用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进行简便运算.

提高中学生计算能力 篇5

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动力。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爱数学,变过去的被动学习为现在的主动学习,逐渐形成持久的数学学习兴趣。

在数学学习中,很多学生都非常害怕繁琐的运算,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以及解题能力,让学生对解题了信的每个环节都心有成竹,相信坚持到底就会有结果,同时,要对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成绩和细小的进步及时的给予肯定,给学生上课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目标,使学生逐渐摆脱对数学的畏惧。

二、加强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数学基础知识中的概念是数学思维模式的基本形成。

形成概念是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要条件。

如果概念明确,才可以作出合乎逻辑的推理,数学思维模式才能清晰,对数学计算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如果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不清,对数学计算学生就会感到无从下手,或者盲目的照搬公式定理,这是造成计算错误的一个主要原因。

因此,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将基础知识的培养做为教学重点,让学生正确理解与熟练掌握各种与运算有关的概念、性质、公式定理、法则等,对基础知识要严格要求,加强基本功训练,以简单的例题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力求人人过关,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保障。

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运算正确率。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

在教学中,时常发现学生将运算符号抄错的现象,要训练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看到题先审题,弄清题意;然后学生对计算式中出现的数据与运算符号考虑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能否应用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其次,书写计算步骤时要严格规范计算过程,解题时,要求学生做到计算格式规范,书写工整,作业和卷面整洁。

四、计算器的使用要适当,不能对计算器产生依赖。

目前,初中学生使用计算器的现状。

从七年级的有理数混合运算,到无理数混合运算,都离不开计算器,对于课标要求的公式、法则、运算律越来越陌生,更谈不上熟练运算了,对于初中学生,还是应强调必要的运算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6

一、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的计算基础知识

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很多家长甚至是老师认为孩子不认真,粗心大意所造成。但实质上是孩子计算能力的欠缺。比如运算法则、性质、定律、计算公式等基础知识没有掌握,或者不能够合理灵活的运用这些知识所造成。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讲清计算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好计算做好基础工作。

二、要培养学生计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的动力之源。由于计算较为枯燥。学生对计算的热情很难调动,很难投入对计算的训练。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的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富有生机,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计算,乐于计算。只有这样,我们的计算教学才能提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在做计算题时,有的学生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学习不认真、抄错题、计算粗心、不进行验算等不好的习惯造成错误。所以在计算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检查、细心计算的良好习惯。

四、要灵活选择选择方法

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先观察,再选择合理的方法去计算。如,(1)两个数相乘时,可以先把一个数分解成幾个数相乘的形式,然后再运用定律、法则计算:125×32=125×8×4=1000×4=4000;2.5×3.2×1.25=(2.5×4)×(0.8×1.25)=10×1=10;(2)如果是两个数相除,且除数是5、25、125之类的数,可以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与之相对应的2、4、8的数。如:17÷2.5=(17×4)÷(2.5×4)=68÷10=6.8;61÷125=(61×8)÷(125×8)=488÷1000=0.488;(3)有时算式中没有相同的因数,但通过观察发现他们仅仅是小数点的位置不同,然后可以根据积不变的性质进行转换成有相同因数的,再利用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进行计算,220×2.5+75×22=22×25+75×22=22×(25+75)=2200。只有这样,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理解了算式特征,就可以运用性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从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也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必不可少的

口算是计算的基础,口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口算能力的培养。口算的训练形式要以不同的形式进行,避免形式单一,这样,只要持之以恒,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会提高。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7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在计算教学中,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 如, 四年级数学的主要内容是整数乘、除法和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所以, 我每天坚持给他们安排一定量的蕴含规律和技巧的计算题作为家庭作业, 这样既不会让他们感到枯燥乏味, 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例如, 先让学生计算12+88= ( ) , 13+87= ( ) , 14+86= ( ) , 15+85= ( ) , 16+84= () , 再想一想这组算式有什么特点?最后试着写出类似的算式。经过充分思考, 大多数学生都能发现:两个加数都是两位数, 和都是100。在后续的练习中, 再让他们做两位数加三位数, 和是1000的题目, 三位数加三位数, 和是1000的题目;两数相乘得整十、整百、整千的题目。事实证明, 他们很喜欢这样的练习方式, 每次在检查作业时, 都能发现他们在交流计算方法, 脸上洋溢着成就感。

二、加强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首先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 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持之以恒地坚持口算训练是提高口算能力的关键。每天可用10分钟的时间, 习题的设计应该紧密结合教学内容, 例如, 在学习3.87÷2.5÷0.4这类题目的简便算法的前两天, 我就给学生出几道两数相乘积是整数、整十、整百的题目, 所以在学习小数的除法时, 学生一看到3.78÷2.5÷0.4;7.86÷1.25÷0.8这类的题目, 就会想到:2.5×0.4=1, 12.5×0.8=10, 所以3.87÷2.5÷0.4=3.87÷ (2.5×0.4) =3.87÷1=3.87;7.86÷12.5÷0.8=7.86÷ (12.5×0.8) =7.86÷10=0.786。

课外练习中学到的知识在课堂上很快就可派上用场, 这样, 学生练的就很积极主动。每次的练习题同桌之间要互查, 要给对方讲清楚计算方法, 这样他们就不得不认真思考, 既锻炼了学生思维, 又提高了学生的口算能力。

三、让学生明白算理

有些题目, 学生经常出现错误, 不能简单地归结于马虎, 有些是因为不明白算理, 导致记不牢方法才出错。如:6.3-2=6.1, 出现这一错误的原因就是学生不理解被减数中的3在十分位上, 表示3个0.1, 减数中的2在个位上表示2个一, 它们表示的意思不一样, 所以十分位上的3个0.1减去个位上的2个一不得一个0.1, 如果学生明白了这个道理, 这样的错误很容易就避免了。

还有学生经常出现这样的错误:

125×32×25=125×8×4×25=1000×100=100000

如果学生能明白连乘的运算顺序, 他就会知道这里是不能把4与25相乘的, 要想把125与8、4与25分别相乘, 这里必须借助小括号来改变运算顺序, 从而得到正确的答案:

125×32×25= (125×8) × (4×25) =1000×100=100000

四、提高学生简便计算的能力

我发现, 平时学生对于规定要用简便方法计算的题目一般都会做, 但是一旦将简算题和四则运算混合题放在一起, 或者将简算题放入文字题、应用题中时, 学生就不会自觉合理地应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了。归根结底, 学生的简算意识淡薄。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渗透。可以经常以不同的形式, 如, 文字题、应用题来训练学生自觉合理地进行巧算。可让学生多做些类似这样的题目:某批发部购回35箱苹果汁和65箱橙汁, 苹果汁和橙汁分别都装24瓶。一共购饮料多少瓶?

35×24+65×24= (35+65) ×24=2400 (瓶)

答:一共购饮料2400瓶。

山乡小学生计算能力提高探究 篇8

山结果”等要求放在重要的地位, 并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提出了新的要乡影求。响、经整那么, 合寄宿后的中年级小学对来自山乡受生活条件小海○能生, 力呢教师?应怎样去提高他们的计算学南省一单保使来自、山乡的学生丧失学调激乏发味计的算计兴算趣训练, 习兴趣往往会, 生亭黎给提高学生能力设下了心理障碍因此在教学中, 我注重了学生的计。

计算兴趣培养。1.以丰富多彩的训练形式激苗族算自发学生的兴趣治心理学研究表明:新颖的刺激

县物, 可以引起注意和兴趣, 集中注能林南意力, 形式新颖多样, 适合小学生力心维。中的心理特点, 能激起兴趣我在训练形式上, 主要, 采取多启发思

学样性训练和对比性训练。多样性训提校练主要包括填空、判断、改错、口高吴海清算练试、题主视, 要算组针、织笔对进算一行、些竞对形赛比近等练。而习又对, 易这比错样性的有训探识别能力, 从中获取知识助于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培养究2发学生.的兴趣以切合实际的实践活动, 激

在计算教学中, 除了一些丰富多彩的训练形式之外, 我立足于激

发学生的内部需求, 通过一些实践活动,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计算兴趣, 例如: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加户外活动, 实地测量, 到本班农村学生家中做一些相应的家务。在这些活动中, 充分展示计算的无穷魅力, 暴露出学生内在的不足, 激发学生自我发展与自我肯定的需要, 激励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计算训练中, 愉快地接受训练, 努力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二、加强口算训练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在速算、估算、珠算等计算中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必须抓好口算这个基础。

1. 要强化训练

做到经常练, 把口算教学落实到常规训练之中。

2. 要落实方法指导

使学生切实掌握口算方法。如在教学145×12这道笔算题时, 可启发学生:先口算145×10, 再口算145×2, 然后把两次口算结果加起来。学生只要熟练地口算出上题的结果, 就能充分地运用计算法则笔算145×12的积。

3. 采取多种形式, 落实口算实效。

口算的形式可采用听算、视算、口算卡片、口算图表以及口算游戏等, 当然也可以抢答、个人赛、小组赛、接力赛等。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 灵活地运用以上方法, 生动活泼地开展口算训练, 学生的口算兴趣和能力一定能迅速提高。

三、理解计算法则

学生计算正确, 是以掌握基本运算法则, 弄清算理为前提的、熟练地口算为学生正确地笔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一基础上应让学生进一步弄清算理, 掌握计算法则。例如计算:25×7×4+200, 可运用乘法的结合律, 把算式写成25×4×7+200, 直接得出900。总之, 只要学生弄清了算理, 掌握并能灵活地运用计算, 就可以减少计算错误, 提高速度, 降低计算难度。

四、加强检验指导

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 既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需要, 也是增强学生计算准确率, 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必然要求。

1. 加强检验方法的指导

我在教学中, 注意指导学生选择恰当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 例如运用估算进行检验, 可判断运算结果的合理性。整数乘法可估算出它的近似积;整数除法可估算出它的近似商;小数乘法可估算出积的小数位数等。对于简单的, 步骤较少的加减乘除运算, 可根据其运算的法则进行检验、对一些复杂的多步计算, 按本题的先后顺序运算规律, 可采用边计算边检查的方法进行检验。

2. 注重检查习惯的培养

在教给学生检验方法的同时, 要在计算教学中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检验习惯, 使学生逐步确立起“有算必查, 有错就改”的思维定势。养成认真及时检验的习惯。

五、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来自山乡的大部分学生因家庭教育环境的原因, 良好的学习习惯未真正形成, 做作业时图快, 导致作业中常出现抄漏、抄错数字或运算符号、计算不准确等毛病, 这不仅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障碍, 也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因此, 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做到:

1. 认真读题, 不抄错数字或符号, 做到眼看、心想、手写三统一。

2. 练习时依照所学法则, 熟练地进行计算, 并且在计算的过程中思路要清晰。

3. 书写工整, 格式规范正确, 不随意涂改和乱画。

4. 在计算中, 能口算的要坚持口算, 不能口算的要正确写出笔算过程。

5. 计算结束后要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能力

一、严格教学是决定性因素

在计算教学上, 教师要对学生严格要求:简单的加减法及乘法口诀表要做到很熟练, 出口就对;对于难一点儿的加减法及两位数的乘除法要做到用笔熟练解答;对于更高位的加减乘除要做到会准确计算。在小学初级阶段, 计算训练是很重要的, 学生一定要打好基础。

学生要想提高计算能力就要保证准确性。学生如果只是一味追求快而忽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那这种训练是没有意义的。学生如果只是求准确性而不提高计算效率, 这也是没有意义可言的。例如, 对于简单的加减法, 学生如果还需要掰着手指头一个一个地数, 或者是随身携带者小棍棒来逐一数数的话, 这样得到的结果虽然是正确的, 但是一点儿效率都没有。此外, 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简单的方法来做复杂计算, 以让学生熟练运用计算定律来快速正确计算, 因为如果学生不会运用定律也会影响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因此, 教师要严格教学, 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重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根曾经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然而有的学生难以体会出数学带给他们的快乐, 只是苦苦挣扎, 对其要领不理解。教师要帮助学生渡过这个阶段, 就要让学生慢慢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数学上的思维能力”培养, 因为计算教学的重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 教师该如何训练学生的思维呢?

(一) 只对学生简单指点, 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

过去教师在计算教学上都是主抓计算, 很少让学生去慢慢琢磨其中的奥妙、理解其中的方法。因此, 现在教师在教学上不能只是让学生学会计算结果, 更要教会学生计算方法, 培养思维能力。例如, 在教学生学习混合运算时, 教师要慢慢教会学生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一步一步去分析, 慢慢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以后在接触到类似的题目时要有条理性、不慌张。

(二) 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把抽象问题具体化

教师在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手脑并用是学习数学很重要的方法。例如, 在教小学生学习一位数的加减法时, 因为学生刚刚接触数字, 还不是特别敏感, 教师要带领学生动手操作, 让学生去体会数字中的奥妙, 同时也开动自己的大脑, 运用自己的思维, 把动手动脑结合起来。这样, 学生会更直观地明白数学, 在以后学习中会知道手脑共用。

(三)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学生掌握了数学基本算法的基础上, 教师要教会学生灵活运用发散思维考虑问题, 让学生找到计算的捷径。

三、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

让学生养成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很关键的, 这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点步骤。学习态度不端正、计算习惯不良好, 会导致学生在数学计算上产生许多的错误, 所以,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学习态度是很重要的。

(一) 培养认真阅读题目的习惯

认真审阅题目是计算的前提, 首先, 学生在看到题目后要仔细认真地看每个数字和符号、考虑数字之间有什么关联;其次, 学生要考虑用什么方法解答题目会更简便;再次, 学生要思考没有直接的公式运用是不是可以通过别的化简等之类的方法进行简化运算;最后, 确定了方法, 着手一步步解答题目。

(二) 培养根据正确格式规范书写的习惯

教材会给学生列举许多例子来一步步引导学生计算, 学生要按照教材上的步骤一步步写, 不可丢了步骤。学生不要乱勾画乱修改、字迹潦草不清楚, 这也会让思维混乱。学生要有一个好的习惯严格要求自己。

(三) 培养学生做完题目进行验算的好习惯

验算是一种好的习惯, 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学生用正确的验算方法可以快速检验出自己是否做得正确。学生在验算时要有端正的态度, 不可轻视验算的过程。有时候, 学生在验算时大意的话, 会让自己白白丢掉一些冤枉分。

(四) 养成做最后总体检查的习惯

以上的步骤都进行了, 最后的整体检验也是很重要的。有的学生在考试时由于太紧张没有填写卷头就提交试卷;还有的学生留着困难的题目最后做, 结果到最后就忘了。这都是因为学生没有进行整体检查而导致的。

四、加强计算练习

计算能力不是有正确的方法就可以快速提高的, 学生也要有大量的练习。学生只有平时接触了各种各样的题目, 积累的计算经验多了, 计算能力才会提高。

(一) 为以后做好基本功

计算的前提是会快速准确的口算。口算可以锻炼学生的大脑思维能力, 同时口算是以后学生计算效率高的基础。学生的口算做到熟来张口的话就说明练习到一定地步了。口算的方法跟计算是一样的, 学生把运行法则掌握熟练了, 计算时看到题目才能提笔就写。

(二) 熟练运用简单的运算法则

运算法则的运用其实也算是变换形式的口算。学生进行简化运算的基础是对运算定律的应用。因此, 加强学生的运算法则应用也是很重要的。学生要在小学运算中掌握几种常见的运算法则, 从而提高计算速度。

(三) 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

平时练习要慢慢来, 学生不可急于求成, 为了求学得更深而乱了章法。练习要有计划、有次序地进行, 由简单到复杂, 由浅到深, 按部就班地进行。盲目的练习只会让学生越来越糟糕, 最后失去热情。

(四) 训练可以有不同的花样

教师可以把练习转换成别的形式。如班级口算比赛、计算接龙、同学互相监督做算术题等形式。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10

2002年9月,我区数学教材进行了改革,将原来用的人教版教材改为了北师大版教材。北师大版教材比较活,更贴近生活,但新课改的计算教学,既要在具体情境中导入,体会各种运算的含义,又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材编排中,计算和应用进行了合并,很多地方没有了老教材的应用题章节、运算循序总结性章节。教材练习安排中,基本题量太少,很多是应用和扩展题,这样就造成学生基本计算能力普遍下降的现象,如何两者兼顾,既保证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又提高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成了各位教师探讨的共同话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加强基本口算训练必不可少,要让学生说得清楚,算得简便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又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所以每位学生都要打好口算基础,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每节数学课,教师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3~5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练习,可以进行开火车游戏练习,也可以抢答,还可以学生自己出题“一问一答”,丰富多样的练习长期进行,持之以恒,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讲清算理,做到算理步步清

《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算。如教学《用两位数乘两位数》,要使学生理解两点:(1)24×13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就是求13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3盒的支数是多少,即3个24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数是多少,即10个2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2)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算”就是求3个24得72,所以又要和乘数3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24得240,(也可看成24个10)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但在我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本班有位男生计算能力特别强,但他列的竖式和大家都相反,如:24×13,大家都按我教的先用24乘3,再用24乘10,然后两个和相加。他却用13先乘4,再用13乘20,然后两个和相加。为此,我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按照北师大版教材中的方法,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先用一个乘数与另一个乘数的个位相乘,再用这个乘数与另一个乘数的十位相乘,最后把两个和相加,这位学生的做法也是对的,我及时肯定了他的做法,并给他说大家常用的方法是从上往下乘,这位学生的做法给我们带来了思考,教学中算理一定要明确。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确保计算能力的提高

有的学生计算能力低,固然有概念不清、没有真正理解算理和熟练掌握算法等原因,但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有的审题习惯差,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动手去做;有的书写不规范,数字、运算符号写得潦草,抄错数和符号;有的没有验算习惯,题目算完了事。因此,出现了同一次练习中,同样性质的题目,有的可能算对了,有的可能算错的现象。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例如,在一次测验中,计算218×36,要求用竖式计算,但题在第2页最下方,列竖式的空白在第3页最上方,就出现了各种错误,有学生把218抄成278,还有学生抄成281,算对的学生有人忘了在横式后面写得数。所以,在教学中,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除此之外,还要给学生一些方法。如,计算的检查方法,我总结了以下几条:一对抄题,二对竖式,三对计算,四对得数。审题的方法是“两看两思”。即:先看一看整个算式,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按一般法则应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学生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就使计算有了初步的保证。

四、加强练习,这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法宝

“学而时习之”,说明了练习的重要性。只有在掌握了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反复练习,才能够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当然,为避免造成学生的枯燥情绪,应该讲究训练策略和训练方法。训练内容要有层次:基础训练(掌握算理、法则、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计算公式等);针对性训练(纠正学生最容易出差错的地方);强化训练(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训练的手段要多样,如,竞赛式,可以提高速度;游戏式,可以提高兴趣等。训练的种类要注重多样,如,心算、口算、估算、笔算等。如果用以上不同形式的训练方法,在可能的情况下,坚持每天适当地进行训练,我相信通过反复的练习一定能够很快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俗话说,要想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就必须得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计算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摘要:新课改的计算教学,既要在具体情境中导入,体会各种运算的含义,又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材编排中,计算和应用进行了合并,很多地方没有了老教材的应用题章节、运算循序总结性章节。教材练习安排中,基本题量太少,很多是应用和扩展题,这样就造成学生基本计算能力普遍下降的现象,如何两者兼顾,既保证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又提高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成了各位教师探讨的共同话题。

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11

一、首先分析造成学生计算能力低下的原因

1、感知上的原因,他们的感知特点是粗略而不精确,有时还容易产生视错觉,所以才会把字抄错,把符号抄错。2、注意力上的原因,在计算中,由于学生不善于分配和转移自己的注意,注意的稳定性差造成的错误较为普遍。如刚学一种计算法则时,由于高度注意法则的执行,而增加了计算的失误,刚刚学会用竖式计算除法时,有些学生只注意试商而未顾及观察余数是否比除数小,这些都是由于小学生不善于注意分配而造成的。3、思维上的原因,如60-39=39,由于学生被"0加任何数都得原数"这一强化了的信息干扰,思维定势将0+9=9迁移到减法中,变成0-9=9,而十位上照样运算6-3=3。4、记忆上的原因,记忆因素所造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计算过程中的信息储存或提取出了差错,例如:计算进位或退位减法时忘了加或减1,在草稿纸上计算是正确的,可抄到作业上就错了。5、非智力因素,学生计算错误的心理原因,如学习态度不认真,书写马虎,字迹潦草,有时连自己写的6和0,5和8都分不清楚。

二、那怎样在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呢?

1、加强口算训练,为其他计算打好基础。口算是一切计算的基础,只有基本口算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才能使学生过好计算关,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在讲解计算之前,首先了解教材这一册要用到哪些以前学过的口算,在没讲新的计算内容之前,每天利用口算的时间强化训练。比如:我们三年级上册的计算主要内容是两三位数乘除一位数,计算这些题目,不仅要运用乘法口诀,还要用到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所以,我在前段时间让学生坚持背了一周的乘法口诀,每天的口算时间练习进位加法,退位减法。(20以内的)。每天晚上的时间练习口算,练习口算的内容和近期学习内容紧密结合。家长也可以坚持让孩子每天做口算题。口算的内容包括本册的口算题和以前学过的基本口算内容,都让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以求达到熟练的程度。

2、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我们教数学的都知道,计算是枯燥的,也是乏味的,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必须通过连续的、大量的练习来达到目的,而让学生反复做大量、单调的试题计算练习,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必须设计形式多样,灵活多变,既有针对性、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练习,利用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采用男女生对抗赛,4个小组对抗赛(每组选一人板演,全做对的小队获胜)。开火车式进行口算,抢答,夺小红旗等不同方式的训练,比如:神算小能手,课本上的口算题或者是出20道口算题,学生同时做,取前三名,全做对的就被评为神算小能手。还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游戏的计算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良好的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的保证,计算时,要求学生一看二想三算四检。

一看:学生在计算中常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例如:把6写成0,把5写成8,把÷写成+,一个数字没看完就写成另一个数字,砍掉了"尾巴",例如:把4500变成450,把300抄成3000,抬头一看,低头写一个数字,抄这道题的前半截,下一题的后半截,头尾不符。因此,学生在做题前,先要求学生完整地看清每个数字和符号,决不抄错题目,这是正确计算的前提。

二想:是想题的运算步骤。

三算:在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不是加法忘了进位,就是减法忘了退位或者加减法当加法做,乘法当除法做。

四检:平时学生除了对要求验算的题目进行验算外,基本上不能自觉验算每一步,所以强调学生算完一步要及时“回头看”,要做到一步一回头,检查时要耐心细致,逐一检查。一查数字符号,二查演算过程。检查数字、符号抄写是不是正确,得数是否准确等,并要求学生根据各种相应的计算法则耐心细致地计算,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保证计算的正确。

4、培养巧妙估算的习惯。一是系统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估计出得数的范围;二是系统计算后进行估算,可判断出得数是否正确合理。

计算是数学学科的重中之重,只要我们自己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在平时抓好学生的口算,估算以及笔算,并且严格要求学生认真书写,只有坚持不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12

小学阶段计算主要包括整数、小数与分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等内容, 其中整数四则运算是计算教学的基础内容。整数、小数与分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均有各不相同的计算法则。恰当建立和熟练地掌握基本计算法则, 是学生正确计算的前提与立足点。计算法则教学, 最好采用“从计算中来, 到计算中去”的方式。为了使小学生计算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 就需要进行必要的练习。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教师要了解课本中练习题的安排意图,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适当补充并分类。在练习课中, 有复习练习课, 有巩固练习课, 有新授练习课等等。在每一节练习课中, 有基本训练练习, 有针对性练习以及整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练习等。此外, 练习的序列要按照知识的序列来设计。一堂课的练习要分层次进行, 逐步加深。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树立坚强的学习信心, 计算时要求学生认真细致, 碰到题目多的时候要特别认真, 在要求质量的同时再要求速度。课堂上, 多让后进生解答一些较简单的题目; 课外应根据他们知识和技能的缺漏, 加强个别辅导, 逐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要以思维训练为中心, 引导要新, 思路要清, 方法要活, 训练要实, 让学生在动态思维训练中拓展思路, 发展智力, 提高能力。同时, 多表扬、鼓励, 努力使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要认真组织练习内容, 明确目标导向, 进行正确的认知操作和及时的信息反馈。计算部分的复习应以训练为主, 在练中悟理, 在练中提高。

二、加强练习, 循序渐进

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 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能力的强弱, 直接影响到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所以我们应该以口算能力训练为突破口, 加强学生口算训练。

口算是学生进行计算的一个根本。只有口算能力强, 才能加快笔算速度,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因此, 我们一定要设法帮学生打好口算基础, 加强口算训练, 提高口算能力。根据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受影响, 不稳定的特点, 采取“短时、少量、多次”的口算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最易见到成效口算训练。口算要从低年级抓起, 如一年级应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 熟练口算10 以内加减法和20 以内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 并逐步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二年级则要使学生在理解乘法的意义, 熟记口诀的基础上, 正确、迅速的口算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 并能根据乘法口诀正确的写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 为多位数加减乘除计算打好基础。口算快、准确, 计算必然佳。要让口算达到准确、熟练的程度, 不是一天、两天训练能做到的, 而是靠持之以恒训练实现的。为了提高本班的口算能力, 在课堂中安排3 ~ 5 分钟的口算训练, 使口算成为学生每天的必修课, 养成天天算的好习惯。让学生在课前2 分钟, 每人准备一本口算本, 班长组织或听算, 或自算, 或互算等来进行口算练习。另外, 口算的形式要注意多变: 听算、抢答、接力赛等数学游戏、计算竞赛等方式, 引发练习兴趣, 刺激学生的争胜心, 调动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 提高训练效果。通过这样不断的反复的强训练, 学生的口算能力都在逐步提高。当学生的口算能力提高了, 计算起来就感觉不吃力, 学习的兴趣也会浓厚, 计算的速度、准确率自然跟着提高。

另外, 可以鼓励学生把口算知识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学有所用, 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获得愉悦, 这样, 会促使学生提高的口算兴趣。

三、培养习惯, 提高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首先, 要培养良好的读题、审题习惯。要求学生做好作业后能检查, 自查或互查, 良好的验算习惯。计算时要求学生认真审题, 不要盲目地没审清就运算, 其次, 计算时要严格规范计算过程, 解题时, 要求学生做到计算格式规范, 书写工整。作业和卷面洁净, 即使是草稿, 也要书写工整, 字迹清晰, 当学生计算出现错误后, 既要让学生检查计算过程, 也要求学生找出草稿中有无错误。再次, 要加强辨析比较和学会检验, 在平时的教学中, 应有意地针对学生容易产生感知错觉和思维定势的特点, 把相似的概念、法则、算式进行辨析比较, 促使学生对旧知识的进一步掌握。检验对计算错误能起到补救作用这个良好习惯, 要从低年级开始强调, 并持之以恒, 从而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联系生活, 实践训练

从学生以有的经验和需要出发, 将计算学习与解决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整合在一起, 让学生感受计算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的价值, 发挥计算养成性、发展性和情感性教育功能,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热情、智慧和信心, 调动学生参与计算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例如, 我们让学生在模拟超市购物过程中了解、感悟小数在有关元、角、分计算中的作用, 使学生在自觉探索计算方法的实践中, 理解、掌握简单小数的计算方法, 收到良好教学效果。再如, 学习“面积计算”时, 让学生选择计算自己感兴趣物体的面积, 他们通过测量计算橡皮、课本、课桌等物体的表面积, 很快掌握了相关数据的采集与有关面积计算的方法。

摘要:小学计算能力培养目的, 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而重要的在于提高学生思维的发展, 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和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打好基础。而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提高与发展, 依赖于学生计算思路的清晰、条理与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 依赖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认知水平的不断发展。

上一篇:汽车继电器的使用下一篇:消防通信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