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社交能力

2024-11-06

提高学生社交能力(精选7篇)

提高学生社交能力 篇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社会各级组织或个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这也正是今天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当代中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中不乏闭锁心理, 与人交往的能力匮乏。那么,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如何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呢?笔者就自己多年从事班主任和德育管理工作的经历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1、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远大抱负, 增强他们发展社交能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引导学生, 开展阅读名人传记等系列活动, 让其了解杰出人物的坚定信念, 宽阔胸怀, 乐观性格以及超群的外交才能和风度。并引导学生借用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 逐步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社交能力。

2、以爱的温暖去增强集体的吸引力, 激发学生参加社交活动的欲望。让学生自觉地打开他那闭锁的心灵, 使其乐于交往, 进而发展到会交往。同时, 为了使学生积极参加交往, 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具体分析, 找出其各自的需要。例如:对后进生应多给予表扬, 提高他们在班上的地位, 为自卑的学生多多提供参与机会, 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对开朗的学生加以引导, 避免泛滥交往等。让每个学生在与人交往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

3、创设一个属于每个同学自己的班集体, 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消除恐惧感, 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使每一个学生在班集体里积极交往、文明交往、善于交往, 并在具体的交往活动中逐步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 使学生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社交能力的目的。

4、实行班干部轮换制度或班干部轮流值周制度, 让每个学生在担当责任的过程中, 提升和锻炼自己, 同时, 在此过程中也为每个学生提供与学校领导、老师交往的机会, 扩大交流领域。从而, 为锻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创设环境, 奠定基础。

5、在教育过程中, 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品质, 因为, 谁都知道, 要想在交往方面获得成功, 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品质。如果为人虚伪、自私、不尊重他人、忌妒心强、猜疑心重等, 别人在与他交往中就要付出较大的代价, 从而拒绝与他接近。

总之, 在今天的教育改革新形势下, 我们教师并非单一地教给学生以文化知识, 更重要的是, 培养学生与人合作, 适应社会的能力。只要我们在教育活动中给学生创设良好的交往情境, 提供文明交往的条件, 构筑起文明交往的平台, 就一定能够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

提高学生社交能力 篇2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幼儿也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他也要适应社会,与周围的人进行交往。对幼儿的社会交往父母应有充分的认识。这对培养幼儿是非常重要的。

1.幼儿也有社交

人总是需要相互的交流和学习。大人有社交幼儿也要社交,加入到一个小集体――幼儿园中,所以幼儿社交能力的培养也是必要的。在与同龄幼儿的玩耍中,幼儿获得的乐趣和潜在的好处我们是难以想象的。

不过幼儿最初是一点也不懂怎样与小朋友相处的.社交能力同样需要机会学习锻炼,需要父母的指导。好在幼儿这一时期对所有的物和人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正是学习的好机会。

每星期最好让幼儿有2-3次以上的机会与同龄小朋友一起玩。当幼儿们在一起玩,大人最好在一旁观看,用眼神来鼓励他,不要随意去干涉,让幼儿用他自己的方式去与小朋友交往。

当然在玩耍中,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除非特别过分,可能给幼儿带来危险,否则让幼儿试着自己去处理。他们相互间会产生属于他们的想法和方式,你的方法可能是不适合处理他们之间的问题。比如当别的小朋友与幼儿争夺自己心爱的玩具时,你如果出于成人的`礼貌让幼儿把玩具给了对方,就会使幼儿站在那里发呆,因为他为此十分迷惑,眼巴巴看着自己心爱的东西被别人玩弄着,会感到伤心。这时对幼儿进行所谓不要自私的教育还为时过早。如果幼儿去强夺别人的玩具时,大人可试着告诉他那是别人的东西,抢了不好,同时可用别的玩具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总之,给幼儿多一些机会,在大人适当的指导下,让幼儿自己尝试出适合他的社交方式,大人不要横加于涉,对幼儿的保护也不要过度。

2.社交的学习

幼儿与他人的交往也像他对周围环境的好奇一样,需要有一个过程,才能建立和发展起来。幼儿现在走得稳了,说话也多了,整天忙于探索,对所有的人和事都表现出好奇,这正是引导他与别的小朋友交往的大好时机。

虽然这时的幼儿可能还不知道怎样与其他幼儿打交道,但从看见新面孔、相互接触、交换玩具这些简单活动中,他就能得到很多快乐。每星期至少让幼儿有二三次机会与其他年龄相仿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接受别人,去了解别人,你可以在旁边悄悄地引导,遣灰强迫他用某种方式去认识别人。幼儿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会找到自己合适的方法。

这个年龄的幼儿在一起难免会有小小的矛盾,只要没有大的危险,让幼儿自己学习解决矛盾,自己经历获取和给予。父母不要对幼儿保护过度。当其他幼儿抢夺玩具时,幼儿会自发地抓住不放。因此大人不要出于成人的礼貌而强迫幼儿放弃他自己心爱的玩具,那样会让幼儿迷惑不理解,并且感到非常伤心。让幼儿有机会保卫自己的权利,这也是社会交往的基本规则。

提高小学生社交能力的策略 篇3

关键词:听说能力,口语交际,积极锻炼

社会交流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取得和谐发展的基本活动方式, 人们通过交往不断吸收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的种种信息, 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 完成自身的社会化, 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因此, 交往是促进个性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

新课标新增加了口语交际部分。对教师而言, 这是一个全新的内容, 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 以求取得更佳效果。社交能力的训练是思维、心理、听话、说话、交际、态势语等多种能力的整合训练。目前小学生“听、说、写”三者能力中, 最差的要数“说”的能力。尤其是低年级学生, “说”的能力低下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已明显延伸至中、高年级学生。因此, 我们必须有紧迫感, 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途径, 帮助孩子提高积极的社会交往能力, 掌握交往中的规则、方法、应变策略, 不仅有利于孩子形成规范的社会性行为, 而且对他们的心理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下面, 是我在学习新课标过程中, 提高低段学生社交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1. 注重课前准备

社交能力训练, 教材虽然没有明确作出课前准备要求, 但要提高训练质量必须要进行课前准备。如教学《春天在哪里》, 课前可让学生到公园、田野、大街两旁找春天, 为上课时的说话训练作准备。

2. 弥补教材空白

教学《我的家乡》, 教师在训练中引导学生想想图上的小朋友会怎么介绍自己的家。教学《您好, 新年老人》, 可以让学生想想, 除了图上画的, 过新年还可以送老人什么礼物?

3. 续补教材内容

教材不可能把每次上课的全部内容和要求都在教材中规定、明确下来, 有的还需要补充。如上《啄木鸟和大树》这课时, 让学生说说大树临死前会说什么呢。

二、课内外创设口语交际情境进行交流

1. 课内让孩子学会识别情绪、情感

我采用认识脸谱 (照镜子、变脸、画脸谱等) 来识别情绪, 有情景表演、谈话讨论、游戏等形式, 认识体验各种情况下的情绪情感表现, 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如:《我想这样做》这课时, 我采用了学生自我暴露、看录像加深体验等多种方式, 让孩子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2. 课外创设情境, 让孩子关爱他人

只有感受爱的孩子, 才能更好地体验到愉快情绪, 也会对给予他爱的人表现出信任, 才会产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共同享受交往行为。我班为此举行了一系列的中队活动:我的家庭、我从哪里来、我长大了、过生日、我爱学校、爱心屋等等, 逐渐让孩子们懂得自己的出生日是妈妈的“肚痛日”, 是爸爸和其他亲人的“辛苦日”, 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 倾注了父母长辈和老师许多无私的爱。如在《当爸爸妈妈不高兴时》的主题活动后, 我班一个小朋友发现其母闷闷不乐的样子, 就关心地问:“妈妈, 爸爸又跟你吵架了吗?下次爸爸跟你吵架, 你要讲道理, 不要生气, 生气对身体不好。”又对他爸爸说:“爸爸, 你这么大的人了还吵架, 我们小朋友都不吵架, 如果你好好对妈妈讲, 可能就不会吵架了。”瞧, 他不但关心父母情绪, 还学会了“调解”技能。

三、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锻炼

1. 模仿社会活动

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所以我经常组织孩子们做游戏, 因为游戏是低段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游戏的规则是反映生活的原则要求。首先, 我们带孩子走入社会, 参观各行各业人员的劳动, 积累孩子们的社会知识, 丰富感性认识。其次, 在课余开展“拍卖会”, 让孩子扮演市场上的“营业员”, 热心介绍物品;扮演小导游, 介绍自己的学校;扮演东道主, 对客人们热情好客。让孩子们模仿着各种角色行为, 学习社会交往。当大家有冲突时, 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 或用老师提议的办法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方法, 作出应变的策略, 进行交往活动。

2.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资源。教育中, 我们遵循“家校共育”的原则。我校低段学生都有一个“小太阳”行动的校外活动方案, 将三四名邻近的孩子组成一个友好小组, 组内成员半月一次轮流做东道主, 邀请组内其他成员来家玩。家长除了为孩子提供一些必要玩具、活动器具、书籍外, 还必须参与指导小组活动。刚开始, 往往会出现纠纷, 这时就要求家长给予指点, 多问为什么, 让孩子自己思考、解决, 使他们亲身体验谦让、关心、帮助、友爱等良好品行, 学会轮流等待、分享、合作。

3.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新课标指出:“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而整个社会的活动, 都是我们的教育范围。因此, 我认为社会是实施社交能力的无边课堂。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 我尝试让孩子与校外的陌生人交流。

⑴与小朋友交往。每周把小孩子带到幼儿园, 与小弟弟、小妹妹交流。在欢快的乐声中, 他们大胆表演节目, 并一对一讲故事, 介绍学校及家里的趣事。活动结束后, 让孩子们画画或电话联系, 与小朋友成为好朋友。

⑵与老人交往。在“老干部局”和“敬老院”两次活动中, 孩子们个个能介绍自己, 大胆向爷爷奶奶问候。还将自己的书画作品送给爷爷奶奶, 然后几人一组做游戏, 儿孙般促膝谈话, 互相沟通。

⑶与其他人交往。我让家长带孩子们进入商店、菜场购买小型物品, 让孩子们学学大人的样子, 礼貌还价, 注意态度文明和语言修养。在活动中, 有些孩子会还价, 有些不会还, 有人说:“农民伯伯辛苦, 不能还价。”有人说:“有人缺斤少两, 真坏。”这说明孩子们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 知道与陌生人交往时既要以礼相待, 尊重他人, 又要随时注意他人神情、语言行为, 明辨是非。

职场社交能力提高方法 篇4

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比一个总是散发负能量的人更能吸引人。最重要的是真诚待人、有亲和力、具有敬业精神,有自己的思想,能够带着激情工作的人,要懂得为对方考虑,善于体察别人的真正需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事能够主动帮助别人。否则,就算认识再多的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品质也很难吸引别人。

2、学会更好的表达自己

不会说话很多时候是因为没有自信,害怕与别人接触就让别人误以为自己很冷漠,不爱搭理别人。可以先从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从容的心态和仪态开始改进,了解别人对自己的客观评估,明确自己的优势,能够更大方自在的与别人去交流、去表达自己,从和别人的沟通中寻找到更为准确的做事方法。

3、丰富自己的内涵

想要自己在职场中变得更加健谈,那就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来提升自己的内涵,可以通过阅读书籍、互联网资讯等等丰富自己的见识,。当然一开始可以先从日常感兴趣的话题开始,多和同事、上下级进行交流,扩大职场交流。

4、善用微笑和眼神沟通。

微笑和眼神是无声语言,传递的是情感和信息。微笑可以让人感到温暖有亲和力,发自内心的微笑会你的讲话更易让人感兴趣。有时候一个眼神就可以传递信息、引导互动,自信的眼神会让人更容易接受你的讲话内容。善用微笑和眼神沟通,打破交流阻碍,建立良好的关系。

1.职场中如何提高社交能力

2.如何提高职场上的社交能力

3.如何提高职场社交能力

4.怎样提高社交能力

5.提高职场能力的方法

6.如何快速提升你的职场社交能力

7.提高职场执行力的方法

8.职场中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

9.怎样提高职场说话技巧

提高学生社交能力 篇5

武汉西藏中学是湖北省唯一一所全国首批内地藏族学校, 也是全国最大的地方援建藏族学校, 全校共800名学生, 包括初一至高三六个年级。文中提到的暑期留校班共有19名学生, 这些学生因各种原因未能回家, 暑假在学校度过。这19名学生不在同一班级, 互不认识, 他们大多来自阿里、山南等偏远地区, 且全为藏族。根据与这些学生接触的经历及从校方了解到的资料, 发现他们存在一个共同点:性格内向, 不擅言谈, 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很大困难, 于是决定运用学校社会工作中的体验式小组工作方法来帮助他们改变现状,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小组工作的雏形是开始于19世纪的教会活动, 最早的学校小组是1907年由美国一所学校的校长戴维斯主持的, 主要进行教育及职业价值观的指导。我国的社会工作起步较晚, 学校社会工作也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职业。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三大专业方法之一, 它透过个————————————————————————人所在社区机构中的各类小组, 借助小组工作者的协助, 引导小组成员在小组活动中互动, 促使组员建立关系, 获得成长经验。体验式小组方法最大的优点是能在小组中营造一种轻松、平等的氛围, 提供真实的互动场景, 促进小组成员的有效互动, 通过专业活动使他们能够树立自信心, 懂得如何与人沟通, 从而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增强小组凝聚力。

一小组活动的理论依据

波恩认为社会交往就是相互影响的过程。波恩的交流分析理论认为, 在我们的人格结构中, 并存着三种自我状态:父母状态、成人状态和儿童状态。成人状态是理性的, 更能够预计到事情的结果, 因此帮助人们确立强有力的成人自我状态, 是促进人格发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小组工作方法可以让组员与社会工作者进行平等交流, 获取成长经验, 这是一个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过程。社工专业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互动场景, 使他们可以尝试新的沟通方式, 清楚自我认知, 从而帮助学生塑造成人自我状态, 促进人格的健全。

美国心理学家舒尔茨的人际需要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感情需要, 并在人格特质观点的基础上阐明了这三种人际交往的三维倾向。人际交往的心理基础包括认知、情感和言行。在体验式小组活动中, 学生在社工的指引下, 通过活动可以反观自我, 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 通过观察其他组员的言行, 可以提高自己的包容度, 还可以在分享中得到支持和鼓励。

二少数民族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弱的原因及小组工作的优势分析

1. 少数民族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弱的原因

武汉西藏中学的学生之所以性格内向、人际交往困难, 是因为他们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管理模式对此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 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人们来到世间的第一个社会群体, 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及生活方式都会影响未成年人的社会化进程。这些学生均来自西藏, 从出生至小学毕业都在西藏度过, 地区偏远, 交通闭塞, 经济和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他们的父母大部分是当地居民, 教育程度偏低。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成长, 与外部接触较少, 普通话水平较差, 初中时考到武汉, 跟武汉当地学生差距较大, 而且对武汉的风土人情不甚了解, 不愿与太多人接触, 从而导致学生无法按照严格的社会规范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其次, 学校管理模式的影响。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也是国家和社会用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机构, 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学生的安全, 学校采用全封闭式管理, 学生在校期间不准随意出入, 平均两个月出校门一次, 一年只有暑假一次回家机会, 平时均待在学校。如此, 学生与外界接触减少, 造成了学生与社会的隔离, 导致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弱, 无法顺利完成社会化。

2. 小组工作在干预少数民族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优势分析

小组工作是学校社会工作开展过程中一种常用的工作方法, 它借助小组工作者的协助, 使组员在小组活动中彼此建立关系, 获得成长经验, 以达到个人、团体、社区的发展目标。小组工作在干预少数民族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 小组工作通过专业游戏和互动训练, 使组员能更好地沟通与交流, 增强组员自信心, 从而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文中提到的少数民族中学生具有性格内向、不擅言谈的特点, 所以运用小组工作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使组员从社会工作者那里得到成长经验, 也可以通过组员之间的交流, 分享自身经验达到提高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目的。

第二, 小组工作能够给组员营造一个真实的、可信任的交往环境, 这种环境有利于组员更好地反思自己、认识自己, 从而为自己的成长提供经验。在小组活动中, 小组组员和社会工作者之间都是平等的, 不存在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别, 通过互动和交流, 可以使组员减轻心理负担, 摆脱自卑, 重塑自信, 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小组方案设计

中学阶段是人生角色形成的重要阶段。武汉西藏中学的学生因为多种原因, 在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了很多问题和困惑, 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支持, 将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此小组为中学生的自我发展小组, 由武汉西藏中学暑期留校班的19名学生组成。本次小组活动内容丰富, 游戏由易到难, 符合中学生的发展规律, 目的是通过小组活动来消除学生之间的陌生感, 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增强小组成员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小组凝聚力, 从而使其顺利地成长和发展。

四总结

在探索如何提高少数民族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方面, 体验式小组工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这次的小组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同学们变得大胆了, 敢与社工和志愿者谈话了, 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仔细思考, 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首先, 社会认可度不高, 因为学校社会工作处于起步阶段, 很多人都不了解它的专业性和职业性, 所以开展起来难度较大。其次, 专业社工被抹上了行政色彩。中国的行政体系自上而下, 那么社工如何在这种体系中生存?再次, 在中国内地的德育工作框架中如何让专业学校社会工作自由发展?这些问题, 因条件限制, 没有进行深入探讨, 希望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 学校社会工作能迎来发展的春天。

摘要:人际交往能力差是目前我国中学生遇到的一个成长难题, 尤其是少数民族中学生。本文以武汉西藏中学暑期留校班的学生为例, 依据波恩的交流分析理论和舒尔茨的人际需要理论解读了中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分析了影响少数民族中学生社交的因素, 即自身性格、家庭环境、学校管理模式等, 进而确定采用体验式小组工作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 并给出了一组完整的干预少数民族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小组计划, 以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沟通能力。

关键词:少数民族中学生,小组工作,社会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陆士桢、王玥.青少年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2]王思斌.社会学教程 (第三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3]黄爱玲.论当代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征及正确导向[J].东南学术, 1998 (S1)

[4]许莉娅.专业社会工作在学校现有学生工作体制内的嵌入[J].学海, 2012 (1)

[5]崔效辉、郭安.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引入社会工作方法的必要性——基于两所小学的对比研究[J].南京人口干部管理学院学报, 2011 (2)

[6]董海宁.小组工作在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中的应用[J].社会工作, 2006 (12)

浅议小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 篇6

社会交往能力,即社交能力,也就是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通俗地讲就是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的为人处事的能力。社交能力包括很多方面:如与人轻松沟通的方式,是否注意文明礼貌,是否能深入别人的内心,是否能在沟通中解决问题,语言是否得体等等。从教这些年,我发现,很多在中低年级活泼好动、喜欢说话、愿意交流、讨人喜爱的学生升入高年级后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愿说话、不愿跟人交流,甚至有的刻意逃避别人的问候等。他们喜欢独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时悠然自乐,但面对很多人时,他们选择的往往是“逃避”,赶紧离开这个“是非”场所。通过看学生交上来的日记,越来越觉得这是个很大的问题,他们内心火热,感情丰富,外在却是冰冷,甚至让人感到无趣。有一点可以确认,在他们正常的交往轨道上,出现了偏移。

原因何在?

首先,我试着从他们心理发展的特点上查找原因。儿童入学以后,社会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他们与家长相处的时间相对减少,与教师和同学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长,在与教师和同学的相处中,儿童便开始学习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及竞争的一些基本技能技巧,学生早期的社会交往能力锻炼就开始了。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学校适应有重要影响。这种关系的质量既影响到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对班级、学校的归属感,也影响到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发展顺利者,自信增强,与人交往的愿望也会变强,社交能力的发展也会顺利;相反的,发展障碍者,会变得自卑,畏首畏尾,与人沟通交往的欲望也会降低,在自己的世界中“独自”生活,社交能力减弱。

其次,家庭教育也对儿童的交往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虽然都是爱,但在方式上,很多父母往往走向了两个极端:过度溺爱和过分的批评。过度的溺爱、娇惯,养成了孩子娇柔、蛮横,以“自我”为中心。与人交往上便表现得过于自私,不懂得付出。过度的批评、严苛的指责,又使小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他们害怕行动受挫,因此常常是羞于表达自己的主张,久而久之,交往恐惧就表现出来了。

再次,学校教育上的不当之处也应特别引起注意。同事的小孩刚上学,最近几天总是不想上学,编造各种理由想待在家中。妈妈问了半天,儿子才说:“背不过课文老师要让我上台给同学鞠躬,还要向大家说对不起,下面的同学老是嘲笑我。”相信类似的例子在教学中还有很多。我们常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更把成人的思维迁移到儿童的身上,无形中就把师生之间的“对话之路”给堵上了。

还有,儿童之间的“内部社会”也对社交能力的培养发挥重要的作用。我喜欢把没有成人参与、只有儿童组成的群体称为他们的“内部社会”。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他们的“组织结构”,你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看似松松散散,其实有某种特殊的“线索”相连,可能是学习上的,可能是活动中的,好比是猴岛上的小王国,分成了许多小阶层。有得意者,这是那些交往顺利者;还有一些失意者,游离于组织之外,天长日久,成为独来独往的游走者。有些学生也就在类似的情境下逐渐变得孤独、失落、不善言谈。

儿童在成长道路上出现这样那样的社交能力不足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早制定方案,消除成长中的交往障碍,以培养他们顺畅的社交能力。在此,我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

一、做一个合格的家长

1. 做一个“民主”的家长,积极主动地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

在家庭里,家长要平等地对待孩子。涉及其自身的问题,要征求他们的意见,同时,家长还要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交礼节。我很欣赏我的一位同事的教子方式,他每次带孩子外出游玩、购物时,都不忘引导孩子主动和服务员、工作人员沟通交流。他家的孩子很可爱,如果有机会和他聊天,气氛定会非常愉快和谐。

2. 做一个“开放”的家长,鼓励孩子走出家门

家长应尽可能地为孩子打开生活的空间,鼓励他们走出家门,广交朋友,不要让孩子生活在单一的家庭环境中。可以让孩子去找小伙伴玩,或邀请邻居的小孩子、同班同学来家做客,或带孩子串串门,去走亲访友,去公园、影剧院等公共娱乐场所,减少孩子对不同人、不同情境的陌生感,降低社交恐惧感。

二、让学校成为培养儿童社交能力的主阵地

1. 学校应帮助儿童树立积极主动的社交意识

中国古代就有毛遂自荐的故事,在现代社会积极地展示自我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品质。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儿童树立积极主动的社交意识,学会适时地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的合理要求。为培养儿童的社交意识,我们学校各个班级对班干部的任免一律采用演讲投票制度,合格的同学上,不称职的同学下。记忆深刻的一次是一位学生家长找到班主任老师:“我们孩子最近两天不知道怎么了,总在纸上写写画画,在镜子前比比画画,还不让我们看,不知搞的什么名堂?”我们听了会心一笑。积极主动的社交意识已产生了强大的动力。

2. 教师应创设让儿童“交往”的课堂情境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主渠道。传统的课堂是教师展示的舞台,教师要备课、备教材、备学生、批作业,教师累,学生苦,整个课堂气氛沉闷。要改变这种局面,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平等、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说一说、议一议、辩一辩,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提高他们表情达意能力。

三、学校和家庭要帮助儿童建设好他们的“内部社会”

上学后的孩子都对团体有着特殊的感情。学校应成立一些适合儿童发展的小团体,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家长也应鼓励他们参加这样一些团体,如自然小组、读书小组、合唱团、鼓号队、运动队等。在团体中,儿童也会通过开会、分配任务、讨论、合作等形式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儿童的社交技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曾经组织学生做过一次科学实验,在说明了基本的规则要求后,我把任务分配给了学生,自己则在旁边默默地观察。学生们完全进入了自己的世界,充分接受了自己的角色。组长给每个成员分配了任务,每个成员欣然接受任务并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到了汇报阶段时,更是让我大吃一惊:小组中有发言人,有演示者,有助手,还有解说。我面带微笑地表扬了他们组,他们四人相互击掌以示庆贺,引得其他组艳羡不已。

提高学生社交能力 篇7

学习一门语言的最终目标应是培养该种语言的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那么,何为语用能力呢?早在1983年, Leech[1]就提出了应该区分语用语言学和社交语用学,而相对应地,语用能力也就应该分为社交语用能力和语用语言能力。社交语用能力是指将特定语境中的某种语言形式与相关社交场景相匹配的能力,或是理解并正确选择适合相关社交场合的语言形式的能力。它是指能够遵照某种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在特定的社交场合进行得当交际的能力。相对于语用语言能力而言,社交语用能力是一种较高层次上的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当对方用“How are you?”来和我们打招呼的时候,大部分的人都会得当地用“Fine, thank you! And you?”来回答,即具有一定的语用语言能力水平;而只有少数的人会用其他的回答方式,例如,“Not bad, thanks!”或是“Quite well!”等回答,而不会执着地要用上“And you?”因为在实际的社交场景中,“How are you?”语用功能实际上是等同于“Hello”或是“Nice to meet you!”,只是寒暄作用,对方并不是非得要求你用“And you?”来回问的。换句话说,大部分学习者虽然具有“How are you?”此英语寒暄语的语用语言能力,但对于其相关的社交语用能力, 大部分学习者还是有所欠缺的。

2课堂引导培养社交语用能力的相关策略

对于如何通过课堂引导提高学习者的社交语用能力,Kasper[2]提出了两类语用教学的策略,即意识提升(consciousness—raising)训练和交际练习。在此基础上,Judd[3]将之细化,提出了以下提升学习者社交语用能力的课堂教学策略。

首先,教师为学习者收集并提供充分的相对真实的语言材料,并通过类比及对比帮助学习者们注意到目的语言材料与其母语语言材料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同时分析两者间的不同,以此来激发学习者的语用学习意识。

然后,教师应在同一交际语境中赋予学习者不同的身份或是在相同的交际语境中让学习者与身份不同的对象进行言语交流,而此种对照性语境交际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习者意识到,在实际语言交流过程中,其社会语言的不同(语境相似, 身份不同),亦会直接影响到言语行为形式的选择以及各种语言策略使用所占的比重。

最后便是教师帮助学习者们进行综合性的语言交际练习, 其主要形式为话语角色扮演活动。“这些接近于现实语言使用环境的语言活动可以产生出接近于现实的言语行为,例如让学生们在教室中模仿社交聚会。”[3]在话语角色扮演的综合性练习之后,教师最好就学习者的相关表现帮助他们进行语言交际练习的自我评估,以巩固并提高其综合语用能力。

3教学实践处理

本研究将根据前人关于社交语用教学的相关理论与教学研究,将以上的教学策略运用到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以期检验其有效性。本研究抽取了作者执教的两个普通班级的学生作为教学实践的对象,随机将其分为控制组和实验组,两个班级的人数均为30人。鉴于学习者对于英语道歉言语行为的熟悉性,本实验拟在5周内(10学时)完成,将前人提倡的社交语用教学策略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并通过前测-后测的准实验研究,检测此种社交语用教学策略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高中等水平英语学习者的社交语用能力。前测和后测的测试工具均为话语填充测试(DCT),而为了保证测试中题目的效度和信度,作者沿用了Olshtain[4]和Reiter[5]的相关测试题目。

4结果和讨论

在进行教学实验之前,作者统计了学习者在DCT中所运用的各类道歉策略的频率,并将控制组和实验组的相应频率进行了卡方检验,结果为X2=2.565,p=0.861,即两个组运用各种道歉策略的频率大体一致,并无显著的差异。也就是说,在教学实验之前,控制组和实验组的同学相关的语用能力无显著的差别。在5周的教学实验完成之后,作者再次用DCT问卷收集了相关道歉策略的使用频率,发现其中施为用意表达策略(IF-ID),加强了语气的IFID策略,认可自己不足(Admission)以及提供补偿策略(Offer of Repair)四种道歉策略的使用频率变化较大,因此以下部分会主要以此四种道歉策略为例,来研究检验学习者社交语用能力的变化情况。表1展示了控制组和实验组在教学实验前后此四种道歉策略使用频率的变化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经过5周的教学实验,实验组的学习者在使用道歉策略的频率上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2=39.025,p=0.000<0.05),而控制组的相关道歉策略的使用频率的变化却并不明显(p=0.710>0.05),即这5周的教学实验效果明显,社交语用课堂教学策略具有相对显著的教学效果。

那么,实验组学习者的社交语用能力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我们试图通过对比分析频率变化最大的几项道歉言语行为策略来得结论。

4.1施为用意表达策略(IFID)前后测变化的对比分析

图1显示了实验组学习者在DCT的5个测试题中,前、后测时IFID策略使用的变化趋势。

不难看出,在前测中,第1、2题中IFID的使用频率是最高的,而第3、4、5题中其使用频率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而在后测中,学习者对于第1、2题中的IFID的使用有了大幅度的降低, 而相对应地加强了语气的IFID策略(IFID Intensified)的使用频率却明显地增加了(见图2)。对于第1题的变化,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到答案。

“In Item 1, of course, I must say sorry to my teacher, because I didn’t keep my words to return the book on time. On the social power, I think everyone is equal, so I don’t worried about the social distance between us, and I believe that we are friends.”

所以,他给出的道歉言语为:

“I’m sorry, teacher. I didn’t keep my words. But your book is quite interesting, so I want to keep it for a little bit longer, and I’ll return it to you as soon as I finish it, OK?”

其中的斜体部分便是IFID。由于大部分学习者认为忘记还书给老师的事件并不严重,且如果师生关系类似朋友的话, 只用IFID好像也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不管老师和学生之间有多么如亲似友,两者之间的社会能量还是有所差距的,即教师的社会地位是明显高于学生的。因此,本着语用礼貌的原则,后测中的学习者更好地选择了IFID Intensified, 如“I am very sorry,”“I didn’t mean it,”或是“How careless I am!I am really sorry!”,这也就说明了他们已经意识到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社会能量的区别,并学会了在选择道歉言语策略时将其作为考虑的因素之一;而这也是很多英语国家的人们在道歉时的选择。

而对于第2题,学习者们在后测中更多地选择了IFID Intensified, 就相对容易理解了,因为此题目中的道歉情境情节更严重(将朋友的昂贵地毯弄脏,无法恢复)。学生们意识到,虽然是朋友之间的道歉,但由于事件的严重性不同,也应该采取更能表达歉意的IFID Intensified,而非仅仅使用IFID。也就是说,经过5周的社交语用教学引导之后,学习者的社交语用意识得到了提高,在选择道歉言语策略的时候,会逐步考虑到交际情境中的社交语用因素;因此,其社交语用能力亦相应地得到了提高。

4.2认可自己不足(Admission)策略前后测变化的对比分析

图2显示了实验组学习者在前后测中认可自己不足(Admission)策略使用的变化趋势。

由图2可以看出,实验组的学习者在后测中Admission道歉策略使用的频率均有所增加,尤其是在第2题。一方面,这说明学习者在经过教学引导之后,已经意识到Admission策略是最常用的一种承担自己责任的方式,并意识到了第2题的社交情境中(将朋友的昂贵地毯弄脏,无法恢复)承担自己责任的重要性;而另一方面,过多地仅仅使用此项策略,却并不是完全符合此种社交场景的。因为2题中的社交场景事件较为严重,而正如Reiter[5,155]所言,“英语为母语的使用者用此策略来终结某个争论,并间接的承认对方的正确性。”由此可见,实验组的学生们并未真正掌握Admission这一策略的具体用法;而实际上, 在如2题此类的社交情景中,明确的自我指责,如“it was totally my fault,”或是充分的解释“…it was just, you know, one of those stupid accidents. I was writing a letter and the ink went over...”更能达到道歉并承担责任的社交效果。

总而言之,实验组的同学通过课堂的社交语用教学引导, 在使用认可自己不足(Admission)策略上具有一定的进步,但其相关的社交语用能力还有待仍然有待提高和发展。

4.3提供补偿策略(Offer of Repair)前、后测变化的对比分析

由图3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出,对于提供补偿策略的使用频率而言,除了题2、题3之外,此道歉策略的使用频率在实验教学前后并未出现太大的变化;因此,应着重分析题2、3的变化, 以找出其缘由。

对于题2而言,实验组学习者在后测中采用了更多的补偿策略,这便表明了他们更多地认清了提供补偿在题2情景中的重要性。因为根据道歉的情景,虽然参与双方是朋友关系,但是由于损坏的是昂贵的地毯,因此提供必要的补偿是理该采取的道歉策略。更多的学习者学会了根据道歉情景挑选适当的道歉策略,这也反映了社交语用教学的有效性。

而在此项道歉策略在第3题中运用频率的下降,相关的社交情景或许能给出答案。此场景是熟人之间的对话,但两者的社会能量是不尽相同的。道歉者(公司的主管)有着比被道歉者(公司员工)更高的社会地位,并且道歉的情节并不严重(拿了错误的打印资料让员工打印)。在此种社交情景中,并未有如同题2般的实质性的损坏产生,因此,大部分学习者在教学引导之后放弃了承诺赔偿策略,而更多地采取了直接承人过失的道歉方式,如“Oh, dear! Complete error on my part, I gave you some of the wrong wording to type out…”或是采用一些降低冒犯程度的策略,如“Well, you have done a good job, and thank you all the same!”“I’ll ask someone else to do it. Thank you!”或是 “Would you mind helping me to do it again?”等。总而言之,“Offer of repair”这项道歉策略在第3题运用频率的降低,实质上是学习者能够更适当地运用此项道歉策略的表现,是其社交语用能力提高的证据,亦证明了社交语用的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5结束语

教学实验的结果表明:实验组的学习者经过系统的英语道歉策略相关社交语用教学引导之后,对于英语道歉策略的社交语用意识明显好于学习之前,尤其表现在施为用意表达策略、 加强了语气的IFID策略、认可自己不足策略以及提供补偿策略这四种道歉策略的实际情境的使用。能够根据不同的社交情境,选择相对更为合适的道歉策略,这便是社交语用能力提高的体现;也就是说,通过教学引导之后,实验组学习者的社交语用能力得到了提升,即此种社交语用的教学引导是较为有效的。

参考文献

[1]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2]Kasper G.Can Pragmatic Competence Be Taught[0L].Re-trieved December 17,2004,from http://www.Nflrc.Hawaii.edu/networks/NW 06/default.html,1997.

[3]Judd L.E.Some issues in the teaching of pragmatic compe-tence[M].In E.Hinkel.(Ed.)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Teaching and Learning[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99,152-166.

[4]Olshtain E.Apologies across languages[A].In S.Blum-Kulka,J.House&G.Kasper(Eds.),Cross-Cultural Pragmatics:Requests and Apologies[C].Norwood,NJ:Ablex,1989:155-173.

[5]Reiter R M.Linguistic Politeness in Britain and Uruguay:acontrastive study of requests and apologies[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 Publishing Company,2000.

[6]刘建达.语用能力测试研究:现状、问题与启示[J].外语研究,2008(4).

[7]李志君,秦傲松.中美道歉言语行为的跨文化比较[J].美中外语,2004(3).

[8]杨艳.注意假设理论对语用教学解释力的实证研究[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1):46-54.

上一篇:生活地域下一篇:沼气池冬春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