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

2024-09-28

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精选12篇)

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 篇1

“作文”一直困惑着多数师生, 教师认为作文难教, 学生认为作文难写。有的学生甚至快小学毕业了还写不出一篇像样的作文。那么, 作为语文教师, 应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呢?现将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总结如下:

一、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1. 狠抓语言文字训练, 使学生做到说话写话用词准确。

为学生创设一定的说话情境, 鼓励学生能用一个词造出多个不同的句子, 拓宽学生说话写话的思路, 丰富学生的语言, 培养学生说话、写话的能力。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 有些句子写得十分生动、具体、形象。教师要有目的地将这些句子摘出来, 变为简单通顺的句子, 让学生进行比较, 说说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哪个句子好, 好在哪里。如《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 其中第三自然段写道:“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 又窄又深, 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 像挂在天边的新月, 行动轻快灵活, 仿佛田沟里的水蛇。”教师可将这段话改为“威尼斯的小艇很长, 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 行动轻快灵活。”然后把这两个语段并排放在一起, 让学生反复读, 体会哪个句子写得好。显然, 原文写得好。教师追问:“改动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学生通过比较, 一致得出答案:改动后的句子没有具体写出船有多长、像什么……接着,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在描写事物时, 一定要写得具体, 还应做一些恰当的比喻, 才能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由此, 还可以让学生想一想, 自己在平时的作文中, 有没有写得不具体的地方, 将它找出来重写。同学间还可以互相交流、评议,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2. 补充教材“空白”, 激发学生想象力。

教材的“空白”指文中主人公未说完的话、作者的言犹未尽, 还有省略的内容等等。教材的很多“空白”值得读者深思、回味、想象。教学中, 应让学生将这些“空白”补充完整。如《草原》一文:在这种境界里, 既愿久立四望, 又想坐下来低吟一首小诗。老师可以这样引导: (课件播放草原画面。) “同学们, 美丽迷人的大草原就在你眼前, 你想做一首小诗来赞美草原吗?”学生在老师的激励下, 兴趣盎然, 诗兴大发, 纷纷挥笔抒发自己的情感, 学生情真意切, 表达了自己向往大草原、热爱大草原的感情。《珍贵的教科书》中, 张指导员未说完的话, 可引导学生想想他还会说什么?可让学生扮演张指导员, 这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口头表达, 便会乐于学、善于表达。

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

新课程标准指出:“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即“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由此,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事, “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善于动脑, 勤于动手, 坚持写生活日记, 以便为自己的作文积累材料。在必要时, 教师还应主动为学生提供观察资料, 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和观察能力, 加强教学和社会生活的联系, 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开阔学生的视野, 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使学生的作文真正来源于现实生活。观察的对象可以是实物、外景, 也可以是图片。如果需要学生到室外观察, 观察前应做好准备。包括制定计划, 明确观察的目的、对象、时间、地点、步骤, 以及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在观察中要按预定计划安排, 避免“放羊式”、“跑马式”的观察, 注意讲究实际效果。要求学生认真听向导的介绍, 教师要适当向学生提出启发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主要部分, 积极搜集各种有关资料、图表, 并作必要的纪录。观察完后, 同学之间应讨论交流, 做出总结, 教师也应参与讨论与总结。这样, 学生写日记、作文等就能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三、注重学生知识的迁移

写作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标志。学习语文, 就是要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据日本心理学家的大量调查研究, 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拥有的词汇量和智商成正比。”古人也提出“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的观点。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的最高峰。因此, 应注重培养学生语言的积累, 从积累到应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迁移的过程。

一篇好文章, 一个好句子, 甚至是一个好词, 都应让学生熟读成诵, 并及时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如, 学完《金色的草地》, 让学生观察自己喜爱的一种植物写一写。学完《葡萄沟》, 鼓励学生写一写自己的家乡,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关注和热爱, 并把创意画下来。教学《新型玻璃》后, 要求学生创新新型玻璃的类型与作用, 或是鼓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还可以发明一些奇特的、有用的东西, 给大家介绍几种。学完《说声“对不起”》, 激发学生把自己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类似事情大胆写下来。《翠鸟》一文, 学习第一自然段翠鸟的外形后, 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只自己喜欢的鸟。这种学习的迁移, 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 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丰富知识, 提高能力。

四、提高阅读的“质”和“量”

当今各年级教材中都有配套的阅读课本——《小学语文阅读》。该书按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自成序列的原则, 将阅读训练列为若干个要点, 拾级而上。每组含阅读要点、阅读例文、阅读感悟、词语积累、问题探究等五个方面。显得很有层次, 有骨有肉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同时还指导学生阅读名人传记、科学家的故事等;在班级建立图书小银行、图书角, 为学生创造读书的氛围。提倡学生天天读书, 天天做笔记, 运用以往学过的读书方法独立主动地做语言材料的积累。积累的对象可以是生字新词也可以是佳句、片段和篇章, 也可以积累信息, 并每天早上把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背给同桌听;按时写读后感, 按期做读书卡每周开展一次读书交流活动, 把自己一周来读过的好内容告诉同学, 交流读书体会、收获, 同学之间互相推荐读物……作为语文老师, 应把学生阅读的“质”和“量”落到实处。只有这样, 学生才可能下笔成文。

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 篇2

黑龙江省北安农垦管理局长水河农场小学 韩金玲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曾令许多教师头疼不已,该如何打开这扇神奇之门,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更好地让他们将耳闻目睹,亲身经历展示出来,是我一直探究与实践的,今日将这些收获汇成文字。

一、从日记开始,循序渐进,培养积累素材、布局谋篇的好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每天里最有趣的或印象最深的一件两件事记下来,它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积累材料的习惯。日记的内容要根据学生年龄、年段的特点进行引导,从基础开始,不作统一规定,但必须是真实的。从句入手,然后扩展到片段,进而发展到篇,这一引导过程,其实就是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的过程。一篇篇日记洋溢着孩子们的童心、童真、童问、童趣,字里行间充满了他们的欢欣、喜悦、疑惑与感恩。一篇篇日记就是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他们将自己色彩斑斓的生活,五花八门的奇思妙想真实的呈现在你的眼前。日记不仅仅是孩子们成长的最好见证,也是他们的第一部书。

二、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入手,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与习惯,激发他们抒发激情与展示才华的渴望

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社会即学校, 生活即教育”;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精彩分层的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景、物,就看你怎样将这些流光溢彩的场景栩栩如生的描述出来。

1.从身边起,从小事起,写自己的经历,自己的心理体验。这些素材源于自身的生活经历,学生不陌生,写起自然言之有物,活灵活现。即:写我所见我所想我所历我所感。例如写《一次最深刻的经历》习作课上,一个学生写了昨天放学时风特别大,他发现天空都变色了;而另一个学生则写了自己顶风走在回家路上的经过,他没有写风如何如何大,而是通过写自己艰难的行进,一棵大树在风中的哭泣以及两个黑色塑料袋在空中的叫嚣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风的肆虐,风得危害,结尾时,他谈了自己感想――“如果人类还不能自觉保护绿地,合理采伐,或许有一天我们连在风中哭泣的机会都没有了。”由此不难看出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重要性。它直接反应在学生的表达中。

2.从自己最熟悉的事物入手。文题不宜生涩过大。小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加之生活环境的影响与局限,作文难免有一定的为难情绪,有时常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想象。()因此,从他们最熟悉的事物入手,学生言之有物,叙之有情。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表情并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流。例如《第一次――》习作课上,一名学生通过第一次帮妈妈买柿子的经过,将聪明善于因势利导的母亲和机灵善于观察思考和总结的`女孩这两个人物生动、形象地跃然纸上,读罢不由令人如亲眼所见,由衷赞叹。

三、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学会观察,明确习作方向

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去看、去听、去想,把注意力集中到观察的对象上;其次指导学生有次序地观察,抓住不同的事物的有趣、有味的一面。学生学会了观察事物的方法,也就找到了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如在《昙花一现》一课后,我指了指放在窗台上的仙人球,引导学生回忆:“这几盆花在教室窗台上放了一个暑假了,有谁给它浇过水?”以此引导学生抓住这两种植物的第一个特点:耐旱。然后我指名回答:“假期结束了,谁见过他它们枯黄了?”让学生抓住仙人球的第二个特点:四季常青。最后,我引导学生观察仙人球的干、枝、叶和花形状,得到第三个特点:它的茎像―个个小球;花与白百合极相似,但比百合的的花稍小一些等。因为观察得法,同学们的作文都写得比较具体、准确,同时又写出了对仙人球的赞美。

提高习作能力还要与听说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说出了自己的观察,其实就是将习作大致叙述出来,再将多种形式的评融合进去,这样个体行为与集体合作相结合,可以取长补短,促进学生修改习作的积极性与热情。

在习作中,要鼓励学生放飞思绪,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想象是一切创新之源,只有打开想象之门,才能让灵感飞扬,妙笔生花,才能更好地展示与众不同的文采。

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初探 篇3

观察能力是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基础。要使学生言之有物,逐步把作文写得具体,就必须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从材料入手是学生获取作文内容的重要条件。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开辟多种途径,循序渐进地进行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一是结合插图,指导学生从看懂单幅图到看多幅图、连环画。课文中精美的插图,具有形象、具体、生动的特征,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好材料。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观察单幅图,再观察多幅画,然后观察顺序颠倒的多幅图和内容较为复杂的单幅图。教学中,我常采用“五问法”进行。“五问”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他或他们在干什么事?为什么要干这件事?在指导学生观察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将画外意思合理地想象出来。

二是观察简单景物,让学生掌握观察程序。在观察景物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注意:先观察什么?是由上到下观察呢还是从远到近进行观察呢?这样就避免了观察的盲目性。

三是观察人物,让学生注意从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去初步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新课程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大量写人物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认真指导学生理解体会对人物外貌、神态、动作和语言的记叙和描写,以及它们在课文中所起的作用,使学生能灵活运用于自己的作文之中。

四是积极创设情境。教师引导学生从观察一件简单的事情经过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感官功能,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积极性,通过表演、观察、口述三结合的方法,达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展学生想象能力的目的。例如,《吹泡泡》这节情境作文课,教师当场表演了“吹泡泡”这一过程,要求学生把“吹泡泡”这一过程先说出来,接着再让全班学生表演“吹泡泡”这一过程,由于学生对“吹泡泡”有亲身感受,结果,学生在说“吹泡泡”这一过程中用上了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如“拿、放、沾、吹、飞”等。学生连贯说出这一过程后,又让学生说说泡泡是什么样子?(形状、颜色)像个什么?(气球、葫芦、葡萄)它是怎样飞的?(飘来飘去、自由自在、慢悠悠)最后让学生展开想象,泡泡要飞到哪里去?去干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展示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

二、让学生写有前提——加强说话训练

说话与写话是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中的重要内容。说是写的前提和基础,从说到写,才符合儿童语言的发展规律。我根据新课标规定,按从说到写的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其主要途径是:

一是从身边发生的事说起。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对近在眼前,经常目睹耳闻的事物和现象才会觉得有话可说。因此,我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并启发他们用自己的话连贯地表达出来。如升旗仪式,每周星期一进行。让学生观察升旗前,全校师生怎么肃立在操场上,升旗时,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同学们怎样举起了小手,向国旗敬礼,然后让他们把这一切看到的说出来。

二是看图练习说话。《语文》课本中精美的插图形象、生动,对低年级学生具有特别的吸引力。看图说话时,我着重指导学生对事物的动态、静态,对人物的外貌、情态、动作和语言进行有声有色的描绘,通过对画面的细致观察,认真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然后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的语言表达出来。如课文《美丽的公鸡》,共配有6幅图,画面上通过公鸡不同的神态,表现出公鸡由骄傲到惭愧的心理变化,我就启发学生找出每幅图上公鸡的不同心理活动和形态特征,让学生练习说话。

三是利用游戏训练说话。让游戏、说话与写作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玩玩说说”的训练中培养说话兴趣,提高说话能力。如组织学生玩“打乒乓球”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训练说话。有一位同学在扔乒乓球之后说道:“老师让大家排好队,一个一个轮流扔,轮到我了,我的心‘咚咚地跳个不停,我开始拿好乒乓球瞄准脸盆口,轻轻一扔,球进啦!我正露出得意的神色,忽然又听到响了一声,乒乓球又跳出来了,我一看呆了,哎,真可惜!

四是通过讲故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生动有趣的故事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学生不仅爱听、爱看,还特别爱讲。我经常利用多种形式如故事会、讲故事比赛等,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让学生写有样子——提高读写水平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篇4

(一) 加强语言训练

儿童在6~8岁时, 是发展语言和思维的黄金时期, 刚入学的儿童对身边的事情有了初步的认识, 已具备了把所见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能力, 但必须设法让农村小学生顺利地迈过学习普通话这个坎。我把握住学生语言思维发展的最佳期, 针对农村学生刚起步学习普通话的实际, 创设多种说话情境, 如:讲故事、讲笑话、说新闻……以消除学生害羞心理, 鼓励学生开口说话。

读说写结合, 写作从一年级开始, 阅读、说话和作文同时起步。一年级从仿说句子开始, 到写一句话, 再逐步过渡到写一段话, 可以先用拼音或拼音夹汉字来写。二年级开始学习写短文, 逐步从汉字夹拼音过渡到用汉字写。三年级以后进行习作训练, 逐步提高表达能力。

(二) 夯实阅读基础

1. 注重课堂阅读教学, 渗透方法指导。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 作文又是阅读的结晶。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学习方法。如在学习了《自己做》一课后, 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在家干过什么, 你还能干什么, 再仿照课文的样子写下来, 可以用“汉字加拼音”来写。如在学习《一只小蜻蜓》等课文后, 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学生, 把这些小故事或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事物用文字写下来,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把自己身边的小故事告诉大家然后写下来。学生只要写出来就要设法找出其优点进行表扬。在学习《猴子捞月亮》一文后教给学生“文题概括主要内容”的命题方法;学习《雷雨》后, 教给学生“文题点明所写景物”的命题方法。同时在大量的阅读教学中, 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 从中学会大量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的知识, 指导他们运用所学会方法来进行写作。

2. 加强课外阅读, 精心组织活动。

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 不仅能开拓学生视野, 还能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对于低年级学生更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要为学生选好读物。低年级学生从一开学就应为他们设立图书角, 介绍好的图书给他们看, 可以让他们看一些图文并茂的儿歌、童话故事;学完拼音后, 给他们介绍带有拼音的图书, 要求边看图边读拼音和汉字;学生学完课文后, 要求向家人介绍或讲述课文内容;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让学生从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三) 注重平时积累

1. 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重视文本”是新课标的要求, 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 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在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 这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 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 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 就可让学生仿写熟悉的景物。

2. 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 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 由于日记可记的内容很广, 可写听到的、看到的, 也可写想到的, 自己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 都可尽情地表达。

(四) 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延伸训练

除了加大力度训练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外, 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的课文内容进行作文训练。如: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可是, 如何使学生写的日记更有内容呢?教师可以提示:结合所学课文内容用日记形式写读后感。如学习了课文《三味书屋》, 要求学生对鲁讯先生刻“早”字的理解和看法, 结合自己的实际, 谈体会;学了《爸爸和书》一文, 谈自己对书的认识……用这样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学习, 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 再加上写读后感, 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而且加大了写作训练的密度, 从中提高了写作能力。又如学习了《雷雨》一课后, 设计一堂口语交际课, 让学生说说自己经历过的“雷雨”, 学生觉得有话可讲, 有内容可写, 最后所写出的“雷雨”也角度各异, 生动有趣。

(五) 记录生活中的真、善、美

如何提高小学生想象作文能力 篇5

想象作文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新的形象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作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写作能力的优劣。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想象之源,捕捉、创设生活情景中的想象之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养成想象习惯。那么,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写作中的想象能力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观察生活,激发想象。

想像离不开现实,离开现实的想象是空洞的,无论哪一类想象作文都脱离不了现实生活。例如童话式想象作文,它是根据小学生喜爱动物的特点,用动物代替人类的形象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在想像力作用下的动物附上了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和思维。这类作文实际上是对现实的再现。如想像作文“未来的×××”,这一类写未来生活的想象作文对学生而言有难度。未来是什么样的,学生除了接触到一些科幻片、科幻小说以外,其他的十分抽象,不知如何写。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现实生活,展开想像的翅膀。例如现在的房屋,一旦完工,它便固定下来。如果让学生大但想象,让未来的建筑由一个个组装件构成,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不同的组合,这样既适合不同人的需求,又便于搬迁、移动,还可以维修,那该多好。这些现实中人们追求的更加便捷、完美的东西,都可以大胆想象它的样子、形状、功能。如果激发了学生想象的火花,那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空间不知有多大!

二、借助课文,再造想象。

课文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材料,也是学生写作的典型范例。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再造想象途径,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如《穷人》一课,故事就在“桑娜拉开了帐子”处结束了,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他们后来的生活怎么样呢?于是我让学生以《桑娜夫妇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之后》为题,把握故事情节的主线和人物性格特点,将课文续写下去。这样的想象作文,学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着自己的思维构想,故事的发展就会在他们的想象中延伸。又如《凡卡》一文,当凡卡满怀希望地把信寄出去后,爷爷能收到吗?爷爷在乡下会怎样想念凡卡呢?小凡卡后来的命运又会如何呢?让学生大胆去想象,续写出符合事情发展的故事,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激活了学生想象的火花。

三、填补空白,设置形象。

在教学中选取一些相关的事物或词语,让学生进行整合,填补其中的空白,也是提高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画下几种不同的小动物,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想象出这些小动物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然后进行口述表演,这样激起学生的童趣,他们的想象力就会更活跃。或者随便写下几个词语,让学生编上一段故事,用上这几个词语。这类填空白的训练,可以让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逐步提高。坚持长期训练,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观察图形,任凭想象 想象的基础是表象,而图形则是表象的缩影,是人们最形象直观的表象。同一图形,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可以产生不同想象,教师经常引导学生对一些简单的图形,多角度、全方位地仔细观察想象,可以培养学生求异想象思维、逆向想象思维,拓宽学生想象空间。如:教师画一个“○”,有的学生会想到是一个“ 0”,于是一桩关于“ 0”的往事就会浮现在眼前;有的略加几笔会想到像一个红太阳或像向日葵等。又如:在一次考试时,我出了这样一个作文:将“□、△、○、◇”等图形进行组合,再产生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想象作文。学生大胆想象、设计,有的想象成一辆汽车;有的想象成未来的建筑物;有的想象课桌椅等等。这样的想象任意驰骋,通过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新能力都会渐渐提高

五、变换角度,换位想象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用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态度去观察、思考、探索,有时会产生奇迹般的惊讶。真可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后,我出了一个作文题目《假如我是……》。要求学生变换角度,设身处境,把自己当作是邱少云或文中的“我”,来描述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变换角度想象。又如学生对学校有什么建议,就可以让学生写《假如我是校长》,用不同观点产生不同的想象。因此教师在教学或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换位想象,可以增强学生认知感。

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需要创新 篇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275-01

所谓“自主写作”就是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周围的世界,然后将自己的观察感受所得形诸于语言文字。一句话,写作是个人情感、灵性的外化。学生既然是写作的主体,写作教学自应以学生为本位,学生的写作活动自应是自主性写作。

然而这些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写作教学被人为扭曲了。为了升学考试,“写什么”都局限于教材规定的内容和划定的范围。“怎样写”必须遵循教师指出的几种模式。学生不再是写作的主体,而是被异化或应试的工具、写作的奴隶。写作不再是真情的流露。这样的写作让学生胆战心惊,望而生畏。这样的作文千篇一律,缺乏鲜明的修改,自然就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作文就冲破了传统作文教学的束缚,给学生带来一片艳阳天,一块能自由畅谈的空间,一方能倾吐的净土,真正做到在习作中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创新作文是如何把自主的写作权还给学生,弘扬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1感受生活──创新的源泉

叶圣陶语生:“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学生写出新鲜的文章,就要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充分享受生活,教师必须十分注重学生感受生活的過程,让他们情绪饱满的投入生活:布置教室,设计黑板,组织班队活动,编辑手抄报,参加文体表演,语数竞赛,参观科技展,公园花展……充分放进去学生的感官,实行陶行知的“六大解放”:解放大脑──让学生思维,解放双手──让学生动手,解放眼睛──让学生观察,解放嘴巴──让学生发言,解放时间──让学生自由,解放空间──让学生活动。当学生在一起创造感受充满激情的学校生活时,生活也馈赠给写作的素材和灵感。《难忘师生情》,《调皮王变乖了》,《我成功了》等文章写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样,家庭、社会纷繁复杂场景也给他们内心世界荡起涟漪,他们都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自主写作的欲望,那么写作的素材──创新作文的土壤,就会越积越肥沃,创作热情必然高涨。

2激发兴趣──创新的动力

快乐的写作永远伴随着无穷的创造。“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对写作一旦产生兴趣,他就会把这种兴趣内化为一种动力,自觉地去乞求,探索与创新,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激趣。

2.1鼓励学生自主表达熟悉的生活。

要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写作,就得使写作成为学生快乐的活动。“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作是学生“情动而辞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啥就写啥,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学生写作兴趣一旦被 激发起来,感到“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他们的写作热情便会迸发出来,不可遏止。

2.2尝试成功。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老师的建议》中指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学习的欲父望。”如果学生能品尝到作文成功的喜悦,他就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会产生对下一次成功的期待。为此,可以展开作文竞赛,办手抄报,发表学生习作,优秀习作巡回展等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评价作文时,应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要放过一字、一词、一句的肯定机会,真诚而不吝啬地激励学生,让赏识给学生送去快乐,滋生兴趣,增强自信,通过尊重,关心、激励,让学生人人都能享受、体验成功,并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潜能的发挥,个性的张扬,人人都能快乐而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写作中去。 

3 大胆想象──创新的翅膀

《语言新课程标准》规定:“要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黑格尔也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在学生习作,创新作文就在自主作文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学生的神思飞扬,文思泉涌,浮想联翩,写出来的文章就与众不同,很有自己的独特个性,自己的独特创意,大胆想象就是创新的翅膀。如何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呢?

3.1教材拓展延伸,进行想象练笔。

小语教材中许多地方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学中结合阅读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主,进行想象练笔。如学习《凡卡》一文,让学生展开想象,推测可能产生的新结局中,学生在他人的想象中互相启发,拓展思路,编写了许多不同于他人的故事结局,这样的练习,既训练学生自主作文的权利,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想象。

3.2借助插图,观察想象。形象生动的课文插图,具有情节浓缩性的特点。如果就图讲图,学生的想象就会受到插图内容的局限,使插图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想象的羁绊,因此,我们必须设法引导学生去推想插图中未曾出现的内容,把插图作为想象的发端,为学生开辟想象的广阔空间。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发展了想象力。

3.3大胆假设,虚构幻想。

小学生最喜欢听童话、读童话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自选材,大胆丰富合理的想象,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用童话形式表达出来,学生兴趣盎然,尽情地在想象空间驰骋。成功的写出了《粉笔与钢笔》、《标点符号的争吵》、《五官的对话》有趣的文章。另外,我也以《二十年后的我》、《假如我是联合国主席》、《凡卡来到我班》为题引导学生大胆假设,插上想象翅膀,写出了充满奇思妙想的想像作文来。

小议如何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 篇7

一、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

作文是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作文的内容, 而文字表达则是作文的语言形式。小学生的作文, 虽然是一种练笔, 一种习作, 但同样要解决用一定的形式表现一定的内容的问题。有人认为:学生每天都在社会中生活, 只要把作文的命题范围限制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 学生作文的内容是不成问题的。因此, 把作文指导的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掌握、运用语言形式上, 这不但在理论上站不住脚, 在实践中也行不通。因为任何人都比较熟悉自己经常生活的环境, 但这种熟悉并不一定是主动的认识。人作为认识的主体, 只有当他去主动地作用于客体, 才有可能对客体进行理性的认识, 只有这种对客体的理性认识, 才能借助语言文字这种形式, 成为有价值的文章。在小学生的作文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言之无物、没有中心或内容肤浅的作品, 这正是因为学生没有形成对生活的深刻了解所造成的。经验告诉我们:不从内容入手, 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很难得到提高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地观察周围的人物、事件和大自然, 主动地了解生活, 体验生活, 充实自己对客观实践的认识, 为自己的作文开掘丰富的源泉。

二、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 取决于认识的水平, 而认识水平的提高又依靠不断地对事物进行深刻的认识。因此, 要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必须不断地引导和帮助他们去主动地、深入地认识周围事物。这种深入的认识, 就是要对自己感知的东西进行思考。这就是说, 要教育学生并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 要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关系, 分析一事物与它事物之间的联系, 把握事物发生、发展的变化规律。进行文字表达形式训练的关键, 一是顺其自然, 即有什么话就写什么话, 话怎样说就怎样写, 亦即表达真情实感。二是广泛借鉴。怎样开头、怎样结尾, 段与段之间构成什么关系, 完全以文章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身的逻辑关系的规律来决定。因此, 培养学生作文能力, 应该把对生活的体验、思考和反映统一起来, 把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统一起来, 并首先解决内容问题, 这是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让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好习惯

修改自己的作文, 不仅要掌握方法, 而且要养成习惯。修改作文的习惯, 要从练习作文之初就开始培养, 从认真修改一句话到认真修改一段话, 再到认真修改成篇的作文。要引导学生每次作文之后, 要不厌其烦地反复多念几遍, 发现不顺畅的地方, 多动脑筋想一想, 认真地改一改, 形成“念———改———念”的模式, 长期坚持就会养成好习惯。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的提高, 需要有一个训练的过程。他们不大会发现毛病, 即使发现自己的毛病也不知道该怎样修改。对此教师先要扶着他们走, 如在课本的基础训练中, 有修改病句, 修改片断, 乃至修改整篇文章的练习, 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 让学生熟记常用的修改符号。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个别问题, 要采用面批的方法, 通过交谈启发使学生知道该怎样进行修改。经过这样的训练, 学生就会逐渐增强推敲词句的意识, 增强对文章优劣的辨析能力。学生自改以后, 教师再检查, 并且讲评, 给学生以进一步的指导。经过这样的由扶到放的训练, 学生逐步就会形成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

作文是学生学习语文, 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一种外显行为,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欲望素养的综合体现。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广大语文教师应该不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杨爱娟, 《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方法浅谈》[J], 《科教文汇》, 2008 (14)

[2].常佰胜, 《浅议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J], 《教育教学论坛》, 2010 (01)

[3].黄彩春, 《浅议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J], 《中国校外教育 (基教版) 》, 2010 (05)

[4].余国兵, 《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的途径》[J], 《科学咨询》, 2010 (23)

谈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篇8

一、观察与认识生活习惯的培养

胸中无物, 没有什么可写, 往往是学生在作文课上的第一感觉。要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 教师首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 注意培养学生随时观察与仔细认识的习惯。一方面,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生活本身有着写不尽的素材, 而要获取这些素材, 必须认真观察和认识生活中的人和事。另一方面, 学生练习写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来应用于生活, 为生活服务, 这也决定了写作素材只能在学生自己的生活中寻找。所以, 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养成用心观察和认识生活的习惯, 让生活时时牵动着他们的思想与情感, 生活中的素材才能被学生灵活运用。

二、听话习惯的培养

听是说的基础。因此, 一年级学生刚开学时, 笔者经常给他们讲故事听, 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 不但让他们听到精彩的情节, 还让他们欣赏到绝妙的语言。听课文录音也能让学生听到流畅的语言, 丰富学生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听话习惯,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促进学生情感的波动。如, 上《乌鸦与狐狸》这一课时,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小朋友, 老师今天又给你们带来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从前……”讲着, 讲着, 学生的注意力就被吸引了过来, 学生的听觉受到了刺激, 也就提高了听话能力, 这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了基础。

三、说话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大胆说话的能力, 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能力增强了, 内部言语的水平会相应提高, 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提高了。学会礼貌用语, 说说见闻, 这些练习都能为写作打下扎实的基本功。笔者在教学中积极开展各种活动, 并且每单元的听话训练都带领学生认真完成。在学校“读书月”开展的讲故事比赛中, 笔者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故事, 先在班级里讲, 再挑选比较突出的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讲故事比赛, 让每个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阅读与诵读习惯的培养

心中有很多意思要写, 可拿起笔来却如茶壶煮饺子———倒不出来, 是学生在作文课上遇到的又一难题。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组织文章的技巧不够熟练, 二是用以表达意思的语言不够丰富。要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就需要养成经常阅读和时时诵读的习惯。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读是写的基础, 通过阅读、诵读各种书籍, 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丰富学生的语言和词汇量。为此, 我们班设立了小小图书角, 从一年级开始, 用学生捐的压岁钱为班级增添书籍, 三年来, 班级的书已积了一大堆, 学生看书就更方便了。

五、经常动笔习惯的培养

平时懒于动笔, 作文课上“难产”是许多学生愁写作文、怕写作文的主要原因。做任何事情, 经常实践方可熟能生巧, 写文章自然也不例外。学生要写好作文, 仅凭作文课上的练习是远远不够的, 课堂作文只是系统学习、运用教材基础知识的过程, 真正的训练应该是生活中的写作实践。因此, 教师必须使学生明确:要把写作融入生活, 把作文练习看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对于平日的观察、认识和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想, 要随时拿起笔写下来。只有养成经常动笔的习惯, 才能真正锻炼出扎实的基本功。

总之, 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 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时, 要重视学生观察与认识生活习惯的培养, 听话习惯的培养, 说话习惯的培养, 阅读与诵读习惯的培养, 经常动笔习惯的培养等, 以此取得理想的效果。当然, 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语文教师还必须开拓视野, 与时俱进, 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 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 总结经验,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在写作方面有明显的提升。

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漫谈 篇9

一.广泛阅读各类有益书刊, 拓宽视野, 增长见闻, 积累写作素材

初中学生既保留着小学时的学习习惯, 说话、写文章都常带有很浓的娃娃腔, 又处于向成人过渡的阶段, 他们见闻不多, 视野较窄。因此, 指导学生读一些有益的书刊, 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 陶冶情操, 丰富情感, 学习借鉴他人之长, 积累词汇, 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关于这一点, 我是这样做的:给学生推荐中小学生必读书目, 常上阅读课。在上学期, 学生读的比较深入的书目有《水浒传》、《红楼梦》等。而且学生还写了读后感, 人物点评, 认识比较深刻。阅读效果比较好。

二.多思多做, 养成勤写日记, 勤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 虽然已经懂得了一定的道理, 掌握了一定的知识, 但他们依旧保留着一颗爱玩的童心, 所以教师经常作一些适当的看书写日记的安排是十分必要的, 让他们一日一记, 把当天发生的最有意义的事写进日记里。同时, 教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 把书中的好词、好句、好段乃至全篇抄录在笔记里, 把自己喜爱的名言、警句、谚语、俗语、歇后语等也记下来。这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 年轮的翻转, 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变“无炊米”为“满囤流”, 为写好作文准备好充足的“弹药”。

三.把握好作文教学,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作文方法, 掌握“作文五步功”

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 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才能写好作文。1、学会审题, 把握住题目的要求, 确定写作的范围和体裁。2、静心思索, 认真拟好提纲, 拟好腹稿, 在头脑中构思好中心是什么, 全文分几段写, 每段怎么写等。3、拟好腹稿后, 认真打好草稿。4、仔细修改、润色, 从字、词、句、篇入手认真修改推敲, 把可要可不要的删去, 该增添的增加。5、认真将已修改完毕的作文工整规范地抄在作文本上。

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得好:“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 不断要求向上, 迫切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情况下, 才能产出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情感和词语。”学生怕写作文, 主要是因为没有写作激情, 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创设情境, 挖掘学生心灵中的情感积蓄, 帮助学生打开心扉, 拓宽作文思路, 使学生有话可说, 有事可写。此外, 教师还应多鼓励, 用变化的观点看待学生的作文, 要对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和赞扬, 使学生觉得自己是个“可塑之才”, 让学生尝到成功的滋味, 以此来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使之积极主动地投身写作。

五.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

新大纲指出, 要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 认真思考, 勤于动笔, 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但很多学生由于不会观察, 所以写出来的文章总是粗枝大叶, 内容空洞, 因此教师就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具备较强的观察力。1、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 可按时间、空间顺序观察。如出外游玩可按游踪观察;观看建筑物, 可按空间顺序观察。2、观察要注意比较, 只观察而不进行分析比较, 难以捕捉到事物的特征。3、观察要细致, 不仅要注意到事物的外表特征, 还要观察事物之间的联系, 不仅要观察静态的事物, 也要观察动态的事物。4、要有观察的目的, 否则就是为观察而观察, 像一只无头的苍蝇, 瞎闯一通, 收效甚微。因此, 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要求、内容和重点, 有明确的观察任务, 使观察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感知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学习, 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 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师写评语时, 应用欣赏的态度, 多肯定优点,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并通过作文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例如学生在作文中不经意地倾吐了自己的秘密、伤心事或难以言喻的感情纠纷, 表现其朦胧的爱恋意识等。这时, 首先要肯定一点:学生把老师当作自己最知心的朋友, 渴望得到老师的帮助、认可或为自己解围。“欲当良师, 先做益友”。教师应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 并通过评语达到心心相印, 用心语开启学生尘封的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灵活巧妙地引导学生, 使学生喜欢作文, 喜欢看评语, 使作文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 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如何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篇10

一、融入情感,创设和谐教学氛围

在新课程理念中,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这和以往师道尊严的传统思维有较大的区别,可能有的教师一时还不能够完全适应,已经习惯了站在讲台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处于主动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学生思维的启发者、学习的引领者、困难的点拨者,实现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发展的促进者转变。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学习兴趣高涨,对作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促进作文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和学生的情感交流,明白学生心里想什么,需要什么,在学生的眼里欢迎什么样的教师等,从而针对学生的需求开展教学。在教学中还要特别关注后进生,因为这是一个容易被遗忘的角落,缺少了他们的参与,无论什么样的教学都是不成功的。教师要认真研究后进生心理发展特点,在教学中既要关注他们,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二、深入生活,拓展写作广阔空间

在作文教学中,如果缺少了生活的基础,那么写出来的作文就缺乏了基本的真情实感,违背了作文教学的初衷,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周围的世界,对社会生活加强感悟,获取写作的真情实感。例如在教学写景类文章时,我坚决反对学生凭空杜撰写作素材,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对自己记忆中的事例进行探讨与筛选,在生活实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使文章具有基本的灵性。在指导学生进行写景训练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带到野外,让学生亲身感受自己生活的环境风光,或许因为初中学习压力的增大,他们平时根本无暇顾及这些景色,但是当教师带着明确的目标带领他们走进生活时,他们的灵感被进一步激发,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细致地描述下来。在作文教学中,我还注意选取一些社会发生的热点问题作为素材,引导学生自己对生活进行观察,寻找答案,并将这个过程写下来,极具真情实感,作文水平也远比空洞杜撰高得多。

三、注重阅读,积累写作丰富素材

开展阅读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手段,初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大量的课外阅读。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提倡开卷有益,只要是内容积极的都可以,如人文历史地理等,加强这方面的阅读量可以拓展知识面。阅读古今文学作品,可以借鉴文学大师的写作手法,丰富自己的文学积累,强化思想教育,进一步激发自己的写作灵感。要鼓励学生广泛涉猎报刊杂志,以获取大量的具有时效性的信息,为自己的写作积累有效信息。在阅读方法上也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对短小精美的文章认真读,对于长篇文章采取细读和粗读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做好阅读摘记,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有了大量的阅读作为基础,学生就能积累丰富的素材与知识,通过各种不同的阅读方式的训练,学生进一步训练语感,激发创作激情,写起作文来自然就不会再觉得非常困难。

四、热情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与肯定,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都一样。一位曾经的后进生在课后对我讲过,他一学期最希望得到的就是老师的一句表扬或肯定,于是我在一次作文讲评中对他进行了表扬,激发了他对学习的兴趣,在初中的后两年里,他加倍刻苦,努力学习,今年夏天,他刚刚通过职校对口高考坐在了一所省内知名大学的教室里。这件事对我感触很深,在作文讲评时,我改变了以往的做法,多肯定学生的作文,多发掘学生的优秀之处或是进步之处加以表扬,表扬的对象不仅仅限于班级的优秀生,更包括了班级的后进生,只要他们的作文取得了进步,哪怕暂时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层次,我也对他的进步加以表扬,哪怕是一句话。实践证明,我的这种做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当中来,对写作能力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五、范文引导,提供丰富写作技巧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教学来促进作文教学的开展。在初中语文教材里,有许多美文极具欣赏与借鉴价值,语文教师如果抓住了这一有利因素,将会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产生巨大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巍巍中山陵》后,我要求学生参照课文写作手法,选取一处建筑,进行模仿性的写作。如果缺少了这篇文章的示范,我相信绝大多数学生在开展建筑类文章的写作时会感到极大的难度,甚至不知从何处下手,但是在学习课文之后,学生不仅对这类文章的写法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而且对于一些细节的处理也一定会更加生动,有效提高了写作能力。

六、分层要求,促进学生全面进步

为了帮助学生全面进步,我在作文教学中还采取了分层要求的教学方法,将班级学生按照实际学习能力的差异,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在作文教学中分别给予不同层次的要求,A类为后进生,对他们的要求仅限于将文章写通顺,表达清楚,突出主题,对于C类优秀生,则在文章立意、结构和遣词造句等方面提出较高的要求,体现不同学生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在A、B、C各类群体中,大家只要达到了相应的要求,都可以得到“优”的等地,只不过各个层面的要求不一样。在各个组之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学生达到了上一层次的标准,经过确认以后就可以升级,实行动态管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进取心。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篇11

关键词: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206-01

写作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生活方式,是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小学生作文是运用书面语的综合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学生的习作水平基本代表他的语文能力。

作文本应顺其自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悉心体味,“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但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本来最富有个性的作文变成虚假的、机械的,应训练习。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缺乏童真童趣、真话真情。如何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使学生做到作文“言之有物”,谈真话,抒真情。这里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先激发起学生写作的兴趣,才有可能将作文教学顺利有效的进行下去。例如教学小学四年级的一个习作,是关于建议班级举行一次春游活动的,写一篇关于春游的《我的建议》。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笔者先将春天万物复苏、鸟语花香、姹紫嫣红的景象做了一番精彩的描述,然后问同学们是否有一种想置身于大自然领略其优美风光的冲动,答案是肯定的。接下来笔者告诉大家:班级欲进行一次春游活动,可是去哪儿还没有决定,想听听同学们都想去哪儿,然后再做定夺。话音刚落,学生们就眉飞色舞的讨论开了。这时笔者要求,要将自己认为值得一游的地方写出来,进行全班性的交流,然后看哪个同学的建议最好,谁所说的地方最值得春游就选谁推荐的景区,以《我的建议》为题。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要想别人采纳自己的建议,必须写清楚游览之地的景物特征,建议的理由要充分。结果学生们都兴致勃勃的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结果很令人满意,基本上学生们都很精彩的对自己建议去的地方抓住特点进行了有详有略的描述。

二、走向自然与生活,丰富学生的作文素养

1、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敢于突破单一的课堂作文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因为农村这个广阔天地为学生提供一个习作的大舞台,乡村的山山水水、绿树红花、飞禽走兽,村舍田园风光,人情风俗……处处蕴藏着趣味、知识和奥秘,这些都是学生习作的好素材,我就有意识引导学生平时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并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亲自接触的人,点点滴滴积累下来,记在观察日记本上,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解决学生习作时“无米之炊”的难题。

2、分类指导:根据作文分类,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如何观察景物、事件和各种活动的场面等,训练学生有序地观察,学会捕捉事物的特征的方法。通过课堂交流,让学生把所见所闻所悟说出来,用我口说我心,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注重引导学生在观察、认识、探索事物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和想象,然后学会用语言去描述事物,由于学生手中有素材,心中有话,习作就言之有物了。

三、重视日常口头作文的训练

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语言方面则是口头语言的发展先于书面语言的发展。抓住这一特点,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时,充分发挥学生说的这一优势,让学生先说多说,说全说细,在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写。学生说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说习作要求。进一步明确习作的具体规定,提高审题能力。二是说自己的准备材料。目的是检查他们习作前的材料准备的情况。三是口头作文。该项结合习作指导过程又分为说题目、说提纲、说作文。说作文可采用个人自说、同桌对说、班内口头作文交流等多种形式。通过说不但解决了学生作文的内容问题,而且还解决了他们的语言表达问题。

四、阅读训练与作文教学相结合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激发作文兴趣。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漫谈文艺创作》。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时间长,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教师要有耐心和毅力来培养我们的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还应认真运用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仿写,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当然,在对学生进行范文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应教育学生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仿写是指仿其文(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仿其格(仿范文布局、格式、结构、写作思路),仿其法(仿范文观察方法、思路方法)。学生经过反复多次的仿写练习,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就要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发展求异思维。如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表现同一中心的题材内容安排可“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还可按“顺序”、“插叙”、“倒叙”去进行一题多练。先扶后放,从仿到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篇12

1. 运用媒体演示再现教学情境

在作文教学中, 使用多媒体再现教学情境, 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写作兴趣, 促使学生投入观察。 因此, 采用多媒体直观演示导入作文教学, 能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提供保障。 在上习作课“我最喜欢的一次课外活动”时, 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之前在活动课上用手机拍摄的学生活动时的视频。 视频是关于学生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在播放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小鸡”和“老鹰”的神态动作等。在作文前运用录音、录像、投影等手段创设情境, 为学生提供形、声、色的感官和新颖的直观形象, 引导学生更细心地观察、更主动地讨论、更积极地思考,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而且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2.关于作文批改

2.1作文批改要以人为本, 为了便于学生作文, 教师在一般情况下, 先通过指导, 在指导中提出本次作文的具体要求, 但是由于学生素质的差异, 特别是写作基础的高低, 作文态度的好坏或个性的不同, 每个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具体情况都是不同的, 作文的批改必须根据每个学生每篇作文的具体情况进行, 对学优生应在肯定其优点之后指出其不足之处, 提出更高的要求。 对学困生应特别注意尽力找出其闪光点, 即使是一个小小的进步, 或是某一个词语用得好, 我们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热情鼓励。 因为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都特别强, 教师要运用各种手段满足他们的荣誉感, 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另外, 写作时, 学困生比学优生付出的劳动更大, 因此对他们的作文不要大段删除或改得面目全非, 否则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 不利于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2教师引导, 学生先评。 教师课前选择一些能代表这次作文优点或不足的典型文章或片断, 在讲评课上, 结合投影演示, 放大给全班看, 读给全班听, 放手让学生们先评。 全班学生你一言我一语, 七嘴八舌, 摆优点, 评不足, 还提出修改、补充的意见。 凡评得不准确、不恰当的地方, 老师再补充、点拨。

3.巧用 “班级日记”,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学生缺乏丰富的生活体验, 再加上小学生习作一直是以教师命题或半命题的形式训练, 一些教师的命题缺乏新意, 很难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和写作热情。 尽管师生双方花了很大力气, 但是终究收效不高。 相反, 还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 造成学生写作过程中的种种心理障碍, 要么是畏难怕写, 要么是模仿套作。 要想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就必须另辟蹊径, 这便有了“班级日记”。 对这种新的写作形式, 学生感到新奇有趣, 加上事先说明班级日记的写作要求是随便写什么, 随便怎么写, 用时下流行的一个词来说, 就是“任性写作”。 学生都跃跃欲试, 踏上了“我手写我心”的道路。 “班级日记”打着“任性写作”的旗帜, 没有统一的形式、没有统一的内容和没有统一的评分的束缚, 让学生尽情发挥, 没有了顾虑, 就会重新审视身边的人和事, 审视自己的心灵, 觉得总有那么多的秘密要倾诉, 总有那么多的心曲迸发出来, 文思泉涌。 有了鲜活的生活, 有了真情实感, 他们的写作便有了源头活水, 他们笔端流露的烂漫童心, 所见所闻所感, 都涌动着生命活力。

4.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 文章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经历与作文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师怎样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由感觉、感受向感悟转化呢?首先, 教师要注意发挥日记在习作中的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分析生活, 并把这些记录在日记中。 这样, 生活就成了学生习作的源泉。 如 (1) 班会课是捕捉材料的一个窗口, 教师批评了谁, 表扬了谁, 这些内容都可以借日记的形式写成不同性质的文章。 (2) 学生观察到的校园里的大事小事。这些是小练笔的好素材。 (3) 学生跟着父母到菜市场买菜。观察买菜的和卖菜的人不同的眼神、语言与动作, 这些也是很好的写作素材。 (4) 和周围人交往时, 对这些人的看法或从这些人口中了解到的一些事情。都是写作的素材。 (5) 学了一篇文章后, 自己的感受及想对主人公说的话等, 也可以作为写作材料。 学生积累了大量写作的材料之后自然会有感而发, 再加上教师适当的指导, 学生就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5.明确目的, 突出习作需求的原生态

平时要求学生写的作文、日记, 学生都把它们当做老师布置的作业和任务。 “作文是老师布置的作业”成了目前学生作文积极性不高的直接原因。 要想彻底扭转这一现状, 教师必须在学生中培植“作文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存在, 作文为生命的成长与发展而存在”的习作理念。 在开始教学习作时, 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一点,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写作文可以提高写作能力, 可以锻炼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语言组织能力, 为抒发情感, 为与人交流而服务。 同时, 这些日记、作文保存下来, 也是自己成长与发展的纪录, 是自己宝贵的财富。 只有当学生认识到这一点, 并自觉地付诸实施, 他们才有可能认识到习作是自己的事情, 才会从心理上认同作文, 接受作文, 最终喜欢作文。

6.潜心描写事件细节。

细节描写是指环境、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的描写, 是文章具体生动必不可少的因素。 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看到的事件深入地思考, 认识它的意义, 鉴别它的价值, 并把它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写, 从小事中写出深意。 适当的环境描写, 能渲染人物形象。 如写自己擦自行车, 放在特热或特冷的环境中, 更能深化中心, 凸显毅力。 适当的外貌描写, 即是点睛之笔。 如要突出妈妈的辛苦, 学生写过这样的文字:“……我猛然发现, 妈妈的发间已有不少白发, 手都龟裂出血了……”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 更能刻画人物形象。 有学生就如此写自己的爸爸:“这是我爸爸吗? 他, 蹲下身, 使劲搬起一捆布匹, 吃力地往肩膀上移, 好不容易挪到肩膀上, 再慢慢地直起身。 ”语言、心理, 言为心声, 是人物真实形象的写照, 很好地突出了人物形象, 文章感情真挚。

7.借用古典诗词

上一篇:货币增长下一篇:线上网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