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做阅读题的能力(共13篇)
如何提高小学生做阅读题的能力 篇1
小专题研究
如何提高小学生做阅读题的能力
众所周知,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无论是平时的测试卷还是小考、中考,阅读题是必不可少的题型,而且是最令学生头痛,最易失分的题。然而在考试中阅读题得分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的总成绩,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就必须把好阅读题这一关。我认为做好阅读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平时教学中注重学生读的训练,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通过读理解词语,通过读把握人物心理及情感,通过读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写作顺序,通过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把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当做阅读题的材料,在分析课文中教会学生怎样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怎样概括文章段意、文章内容;怎样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等。
二、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汲取课外阅读营养。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心智技能的学习与形成有赖于积累。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让他们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让小学生们能怀着浓厚的兴趣,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渴求性的自我行为,不断地获得相关认识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审美能力、作文及语文能力,增长各种知识,激发和培养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书读的多了,阅读的能力就会增强。
三、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
光有兴趣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如教给学生精读法,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的理解文字,以提高阅读能力。教给学生默读的方法,以提高阅读的速度。教给学生快速阅读法,有选择的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者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
浏览读,即引导学生学会快速阅读包括标题和检测题在内的所有文字资料。通过浏览,大体知晓材料的内容和命题的方向,形成初步印象。
细读,即在浏览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检测题细细阅读选文,深入了解文章立意、写作思路、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做到重点明确、胸有全局。
品读,就是要求学生带着对材料的初步理解,首先重点品读检测题的题干,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在有所思考的基础上再读选文,同时对那些答题要求较高的题目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关注。
还要教会学生学做笔记,日积月累。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记读书笔记的好习惯。读到好文章,要把文中的好词佳句摘记下来,把读后的心得体会写下来。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就会有阅读的收获。
四、加强阅读训练。
做好了以上几点外,我认为还要平时多做阅读题的训练,让学生在做中学会并掌握做阅读题应注意的问题及一些技巧,把学到的东西应用于做题中。
(一)抓住文体特征
阅读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要答好题,如果仅是读懂选文,而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不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可能也会无从下手。各类文体的特征就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因为许多阅读材料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文体特征,只有掌握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答题才容易“上路子”。例如,记叙文常涉及的是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线索、叙述的方式、表达的方式等;说明文常考的是说明方式、说明顺序、说明对象及特点、说明方法等;议论文则侧重对议论文的三要素考查,如文章的论点、论据的类型、论证的方法等。这些都涉及到相应文体的基本概念,有共性的内容。如果学生对选文的文体类型辨别无误,基本概念认识清晰,那么答题时就不会张冠李戴,这样基本分就不会丢分了。
(二)准确把握材料
每篇选文都是有血有肉的。但是阅读过程中,如不能很快地抓住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而被一些具体琐碎的材料遮住视线,答题就会吃力不讨好。怎样很快地抓住文章的主干和灵魂呢?大体有以下三种方法:
1、抓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读懂了它,文章大概意思也就知晓了三分之一。有些文章题目交代了文章的文体或写作的方向,抓住了题目,答题一般就不致于产生太大的偏差。
2、抓住中心句。中心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基石,常常是文章题目的阐释和延伸。抓住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识就会更准确更具体。
3、抓议论、抒情句。议论、抒情句往往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是作者感情倾向最鲜明的体现之所在。因此,抓住这类句子,往往能明了文章的立意,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
总而言之,阅读是学生以及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促进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性,是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应让学生从中充分体验,入情感悟。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得到不断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应当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既要重视课内教学,又要抓好课外阅读。在日常学习中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行之有效的阅读技巧和技能,那么,我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
赵爱越
如何提高小学生做阅读题的能力 篇2
首先, 发挥教材的作用。课堂是获取知识的主阵地,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 一是要多读课文, 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 理清课文思路, 归纳文章的主题。同时, 还要对关键的词语、句子、段落作深刻的理解;二是在分析课文时要切中重点、难点, 提出有深度、有广度的问题。这样, 就能叩开学生的思维之门, 使知识趋于深化。三是在授课过程中, 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表述能力的训练。根据这几年的评卷情况来看, 学生做阅读理解的主观题, 错误率比较高, 这说明学生对语段理解得不够透彻, 或者是虽“明于心”却不能“明于口”, 也就是说心里明白, 口里却说不清。所以在学生回答问题时, 应要求他们抓住要点, 扣住话题, 努力引导他们把话说完整。比如《夏之绝句》中有这样一句话:夏天像一首绝句。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有一定的困难, 因为作者没有直接提示答案。这时, 我们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综观全文, 提取精要来回答, 因为“夏乃声音的季节”, 蝉声足以代表夏, 总是一句三叠, 有鲜明的节奏, 平平仄仄平的, 像古诗绝句, 这样就很自然而然地把夏天与绝句联系起来了。四是注重比较阅读。比较阅读的目的是鉴别和提高, 每当我们学完一篇文章之后, 就应找一篇在写法和内容上与课文相似的文章与之进行比较, 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的效果也更加显著。
其次, 注重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一是要认真阅读原文, 分清文体。若是记叙文应找出记叙文的要素, 明确记叙的顺序和人称, 理解文章的详略, 把握文章的线索, 了解故事情节及描写人物的方法, 分辨文中使用的表达方式, 理解这些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等;若是说明文, 要明确说明的对象, 把握各段说明的内容, 把握所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的本质, 理清说明的条理, 把握文章的结构, 明确说明的顺序, 掌握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等特点。二是要认真审题, 弄清题目是从哪个角度提出的, 明确此题要考查你哪些知识点, 这样才能准确地去答题。三是语言组织一定要准确严密。
最后, 加强阅读题的训练。只要平时多读, 就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有了语感, 学生在听、说、读中就可分辨出语言文字使用的正误优劣。所以我们要时时抓, 课课抓, 长此下去, 学生的这种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总之, 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只要重视对学生阅读理解的培养及阅读方法的指导, 就能很快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解题能力及语文素养。
如何提高学生做阅读题的能力 篇3
一、平时教学中注重学生读的训练,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
通过读理解词语,通过读把握人物心理及情感,通过读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写作顺序,通过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把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当做阅读题的材料,在分析课文中教会学生怎样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怎样概括文章段意、文章内容;怎样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等。
二、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汲取课外阅读营养。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心智技能的学习与形成有赖于积累。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让他们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让学生们能怀着浓厚的兴趣,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渴求性的自我行为,不断地获得相关认识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审美能力、作文及语文能力,增长各种知识激发和培养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的多了,阅读的能力就会增强。
三、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
光有兴趣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如教给学生精读法,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的理解文字,以提高阅读能力。教给学生默读的方法,以提高阅读的速度。教给学生快速阅读法,有选择的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者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四、加强阅读训练。
做好了以上几点外,我认为还要平时多做阅读题的训练,让学生在做中学会并掌握做阅读题应注意的问题及一些技巧,把学到的东西应用于做题中。
(一)抓住文体特征
阅读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要答好题,如果仅是读懂选文,而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不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可能也会无从下手。各类文体的特征就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因为许多阅读材料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文体特征,只有掌握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答题才容易“上路子”。如果学生对选文的文体类型辨别无误,基本概念认识清晰,那么答题时就不会张冠李戴,这样基本分就不会丢分了。
(二)准确把握材料
每篇选文都是有血有肉的。但是阅读过程中,如不能很快地抓住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而被一些具体琐碎的材料遮住视线,答题就会吃力不讨好。怎样很快地抓住文章的主干和灵魂呢?大体有以下三种方法:
1.抓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读懂了它,文章大概意思也就知晓了三分之一。有些文章题目交代了文章的文体或写作的方向,抓住了题目,答题一般就不致于产生太大的偏差。
2.抓住中心句。中心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基石,常常是文章题目的阐释和延伸。抓住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识就会更准确更具体。
3.抓议论、抒情句。议论、抒情句往往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是作者感情倾向最鲜明的体现之所在。因此,抓住这类句子,往往能明了文章的立意,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
如何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篇4
在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比较难教的部分,也是极为重要的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快速准确地理解和获悉外语语言的能力。在各种英语考试中,也都把阅读理解当作主要测试项目(大约占题40%),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技能。
英语的五大基本功包括:听、说、读、写。读包括朗读与阅读。阅读又分为泛读与精读。快速浏览,了解文章大意,找出文章所给信息点为泛读;在此基础上掌握重点单词,短语及句型。能概括文章段落大意及中心思想,能翻译文章为精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既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泛读能力,更应该培养他们的精读能力,注意两种能力相结合。初中教学进入八年级以后就出现了较长篇幅的文章、大量生成的词汇。科技型、说明型、议论型、人物传记型阅读文本也日益增多,而初中学生所学知识肤浅,词汇量小,分析问题也不够深入。教师在较长文章的课堂教学中也要注意整体性的把握。让文本阅读与语言应用紧密结合。目前,英语学习两级分化比较严重,我们农村的英语教学又成了初中英语教学的新问题。学生底子薄、习惯差、这就更要求农村教师在教法和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上进行探索和研究。以下是我对阅读教学的一些看法:阅读前:
1.教师可适当介绍与阅读内容有关的社会、历史、人文、自然背景,特别是与我国不同的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资料; 2.摘要介绍部分有碍于课文理解的生词。并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如果遇到可能猜得出的生词一定要去猜测,而不要忙于查词典; 3.引导学生根据文章标题、插图和有关问题讨论并预测文章内容; 4.最后教师最好提出一两个能概括全文中心思想的指导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阅读时,可分为计时阅读,快速阅读和细节阅读。通过几个层次的阅读理解培养学生的能力,强化读取信息的意识,为巩固和运用知识打下了基础。
1.快速阅读(scan)指定的内容(用眼读而不是用嘴读,逐句读而不是逐字读);
2.提问好、中、差各层次的学生,问题要围绕中心思想(mainidea); 3.提出细节性问题,让学生获取有关what,where,when,why,who,how等基本事实以及start,process,end总体过程脉络;
4.细读:布置任务,反复阅读课文,反复思考; 5.分小组讨论问题答案,然后全班检查答案。读完后
1.鼓励学生用简略的方式表述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和领会,而不是复述课文;不要纠正学生的语音、语法错误,哪怕比较严重; 2.在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检查学生对生词的猜测情况,既然是猜,能沾边达意就行。
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篇5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现在数学已成了所有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的工具和语言。不过,这种语言与日常语言不同,日常语言是习俗的产物,也是社会和政治运动的产物,而数学语言则是慎重地、有意地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因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更有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
数学阅读能力是指完成阅读任务的复杂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主要表现为如下能力:①语言理解能力;②语言转换能力;③语言表述能力;④概括联想能力;⑤有效猜测能力;⑥直觉创新能力。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阅读又有不同于一般阅读的特殊性,认识这些特殊性,对指导数学阅读有重要意义。
一、数学阅读的特殊性
1.由于数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
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理解每个术语和符号。并能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达到对材料的本真理解,形成知识结构,这中间用到的逻辑推理思维特别多。
2.数学语言的特点也在于它的精确性
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数学中的结论对错分明,不存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断言,当一个学生试图阅读、理解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数学语言中言语的一字之差、符号的一笔不同,其意义就相差甚远,如“除”与“除以”、“包含”与“包含于”、“>”与“<”、“=”与“≈”等等。
3.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
数学阅读由于数学教科书编写的逻辑严谨性及数学“言必有据”的特点,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不能一遍过,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
4.数学阅读教学往往是听说读写结合的过程
现代信息加工理论和认知心理理论认为,“数学学习的过程分为信息输入、相互作用、操作训练、信息输出四个阶段”。听、读属于信息输入加工形式,说、写属于信息输出加工形式,它们都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一方面,数学阅读要求记忆重要概念、原理、公式,而读写可以加快、加强记忆,数学阅读时,对重要的内容常通过书写或作笔记来加强记忆;另一方面,教材编写为了简练,不但数学推理的理由常常省略,而且运算证明过程也常简略。因此,阅读时,如果从上一步到下一步跨度较大,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以便顺利阅读。还有,数学阅读时常要求从课文中概括归纳出一些东西,如解题步骤、证明思想、书写格式、知识结构框图,或举一些反例、变式来加深理解,这些往往要求学生以注解的形式写在页边上,以便以后复习巩固。
5.数学阅读过程中语意转换频繁,要求思维灵活
数学教科书中的语言可以说是通常的文字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交融,数学阅读重在理解领会,而实现领会目的的行为之一就是“内部言语转化”,即把阅读交流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因此,数学阅读常要灵活转化阅读内容。如把一个用抽象表述方式阐述的问题转化成用具体的或不那么抽象的表达方式表述的问题,即用你自己的语言来阐述问题;把用符号形式或图表表示的关系转化为言语的形式以及把言语形式表述的关系转化成符号或图表形式;把一些用言语形式表述的概念转化成用直观的图形表述形式;用自己更清楚的语言表述正规定义或定理等。比如乘法分配律可以用字母写成“(a+b)×c=a×c+b×c”,可表述成“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所得的积不变。”;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图形“ ”来表示。总之,数学阅读常要求大脑建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而这也正是数学阅读有别于其它阅读的最主要的方面。
二、数学阅读的教育价值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数学语言”特点及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从而造成知识接受质差量少。教学实践也表明,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的数学理解力也差,理解问题时常发生困难和错误。因此,重视数学阅读,丰富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
1.数学阅读能促进学生数学语言水平及数学交流能力的发展
数学阅读是一种有效的数学交流形式,它能使学生通过与课本标准语言的交流,来规范自己的数学用语,增强数学语言的理解力。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语言水平的发展,提高学生合乎逻辑,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数学思想和观点的能力,从而也就能避免出现那种不能正确、有序、逻辑合理地书写解题过程的学习困难。重视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语言水平的提高及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是提高数学交流能力的根本。然而,学生仅靠课堂上听老师的讲授是难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数学语言系统的。只有通过阅读,作好与书本标准数学语言的交流,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锻炼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提高数学语言水平,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交流能力。
2.数学阅读能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有助于数学教科书作用的充分发挥
数学阅读是一个包括诸多认知因素的心理活动过程,阅读中,学生要不断地同化和顺应新的数学概念、术语、符号,不断地进行假设、预测、检验、推理、想象,不断地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便能得到自由发展。
加强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教科书作用的充分发挥。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可是,目前我们广大师生并没有很好地利用教科书,教师上课就在课堂上循循善诱地深入浅出地娓娓动听地讲解,讲完之后就让学生翻开课本,作练习或爬黑板,之后,总结、布置课下作业,仅把教科书当成习题集。这正是教师讲解精彩而仍有一些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缺少阅读教科书的环节。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教育价值,已构成现代数学教育的特点之一。
3.数学阅读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 数学阅读过程中,学生会不时地遇到问题,也会不断地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进一步分析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也就锻炼了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符合现化“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众所周知,未来社会高度发展,瞬息万变,这决定了未来人不仅要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功底,更需要他们有较强的自学功底从事终身学习,以便随时调整自己来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现代教育提倡从学会到会学,提倡“终生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得以终身学习的基础、保障,创新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学能力对于人的未来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是各种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而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阅读能力能且只能在阅读活动中培养。因此,以良好数学阅读能力为主导的数学自学能力,也只有在让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数学阅读过程中培养。
4.数学阅读将使数学不再难学,有助于个别化学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有助于个别化学习,使每个学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各自可能达到的水平,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实现这个目标仅靠集体教学是办不到的,其有效途径是集体教学与个别学习相结合,而有效个别学习的关键是教会阅读。
研究也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差和数学语言水平低,在阅读和理解数学材料上显得无能,在听讲方面,接受信息差。而加强数学阅读教学,可同时解决好这两个问题,从而对数学不再感到难学。因此,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国内一些较为成功的教学改革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及“青浦经验”等,无不得益于课堂阅读教学环节。
阅读向来被认为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加强数学阅读训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阅读方法和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就好比掌握了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金钥匙,会更好地、更主动地去阅读、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三、数学阅读方法的指导
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及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读写结合。这对小学生而言,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掌握的,必须依靠教师对数学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较快地提高阅读能力。
1. 阅读要动口
数学阅读不同于读小说,快速浏览便知故事情节。数学阅读要对数学概念、定义、定理等知识反复咀嚼,准确理解。用口默读可以大大提高阅读的准确性。
2. 阅读要动手
一是动笔圈画。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符号表示来不同的意义,以强化阅读重点与关键,做到自我阅读理解、掌握心中有数,如:在进行“文字题”、“应用题”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边读题边圈-圈题中出现了哪些信息。
二为动手操作。指导学生边看内容,边动手实践,通过亲身剪、拼、折、量、摆、画、观察、比较、体验,感悟新知,深入理解,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学生通过对提供的素材折一折,画一画,描述,亲身体验中直观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三为动笔演练。读中演,尝试演算验证推理;读后练,形成技能技巧;练后再读,反思失误,总结经验,回顾内化,变“厚”为“薄”。
3. 阅读要动脑
思考是对输入大脑的阅读文字信息的识别与加工。阅读中必有思考,要指导学生顺着教师依设计的导学提纲和阅读思考题,联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边读边思考,尤其对重点难点内容要字斟句酌,咀嚼体味数学语言的内涵,探究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例题的算理、思路,形成自己的见解。
四、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课内培养
在课内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应从阅读数学课本开始。数学课本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课本是学生学习材料、阅读材料的来源,而不仅仅是教师自己讲课材料的来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依据学生学习心理状态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学习内容,适时提出数学阅读的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能力和习惯。
1.理解题意,弄清题目要求,抓住重点词语,注意细节变化
数学教学中,有许多练习题,这些题的题目要求是很重要的,可适当让学生找一找题目中的重点词语,费时不多,但收效颇大。如中年级数学练习题中,往往要求“用两种方法”、“用竖式计算”、“笔算”、“保留X位小数”等,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语,就会顺利地理解题目要求,顺利地解答出来。不注意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往往丢三落四或不按要求做,出现错误。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提供一些信息“亭子灯有36盏,筒形灯比亭子灯的2倍多10盏”,让学生自己提问,通过讨论他们发现可以提出不止一种问题。质疑使学生观察得更仔细,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自然思考也越来越周密深刻了。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些为什么,思维的深刻性随之得到培养。事实也是如此,质疑使学生创造性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比较。
比较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使学生新旧联系,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比较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同类题目的比较,也可以是新旧知识的比较。常用的比较方法有同中求异法和异中求同法。
通过同中求异让学生明白,在学习教学的过程中,许多旧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新问题。如:“苹果有48只,生梨的只数是苹果的6倍,两种水果共有多少?”与“苹果有48只,是生梨的6倍,两种水果共有多少?”,学生通过阅读发现:虽然都是最后求总数,但生梨的只数却不同,一个是求几倍数、而另一个是求一倍数。
通过异中求同可以让学生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问题虽然是千变万化的,但是有很多问题有着共同的规律,有很多知识具有内在的联系。如:“增加4倍”,指的是比原来的数多了4倍;“增加到4倍”即原有的1倍加上增加3倍。
4.弄清内在联系,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教学中许多应用题让学生头痛不已,教师也觉得棘手,埋怨学生就是不开窍,弄不清数量关系,这也是平时不注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造成的。阅读是理解的前提。学生不会阅读,自然就难以理解,教师可以从以下步骤入手,指导学生:
(1)快速阅读,把握大意
在阅读时不仅要特别留心应用题中的事件情景、具体数据、关键语句等细节,还要注意问题的提出方式。据此估计是我们平常练习时的哪种类型,会涉及到哪些知识,一般是如何解决的,在头脑中建立初步印象。
(2)仔细阅读,提炼信息
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各个关键数据,还要注意各数据的内在联系、标明单位,以简明的方式列出各量的关系,提炼信息,读“薄”题目,同时还要能回到原题中去。
(3)总结信息,建立数模
根据前面提炼的信息分析,通过文中关键词、句的提示作用,选用恰当的数学模型,例如由“„„比„„多„„”等联想到用减法解决,由“一共„„”联想到用加法或乘法解决,将题中的各种已知量用列数量关系式的方式来准确地反映出其内在联系。
(4)解决数模,回顾检查
如何提高小学生做阅读题的能力 篇6
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书籍,对于少年儿童的成长无疑是举足轻重的。针对小学阶段的儿童,如何从阅读兴趣、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及培养阅读习惯上下功夫进行指导,提高课外阅读能力呢?
一、创新引导形式,激发阅读兴趣
1、巧借课文,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
2、推荐读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推荐适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读物。
(2)、推荐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读物。
(3)、推荐与现实生活比较贴近的读物。
3、根据要求,规定学生的阅读内容
(1)作文类、(2)名人名言警句类、(3)科普类、(4)寓言类、(5)文学类、
(6)童话类、(7)益智类 ……
4、召开读书交流会,享受阅读的成果。
二、激发读书兴趣源,培养读书主动性。
1、以教师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2、以读物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3、用听故事、讲故事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4、以续编课文,文本表演方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三、营造读书氛围,增加读书情趣
1、营造学习场所的文化氛围
2、营造良好的阅读资料氛围
四、鼓励先进,开展活动,展示读书成果,提高阅读能力。
1、开展识字、朗读、讲故事、背诗词比赛活动。
2、办读书剪贴报及办黑板报。
3、班级、校级播新闻
4、开展师生共同读书日活动。
5、评比摘抄本,看看谁的好词、佳句抄的多,且写的好。
6、评比“读书心得”、“读后感”和“读书记录卡”的书写。
五、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阅读习惯。
2、培养边读边想的阅读习惯 。
3、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
4、培养学生写读后感的习惯。
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篇7
一、阅读的时候, 抓住文章的标题
一般来说, 文章标题是文章的简介。抓住了文章的标题, 就等于是抓住了文章的主线, 往往能够以点带面, 纲举目张, 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 文题的“雨中”就告诉我们登泰山的情景。找到了它, 文章学起来就容易多了。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归纳雨中泰山的特点, 并总结全文。
二、关注细节
学生阅读时, 让他们学会关注细节, 从小处找眼如《荷塘月色》“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 “隐隐约约”的远山, “亭亭玉立”的荷花, “缕缕”的清香, “脉脉”的流水, “薄薄”的清雾等等。运用这样形式的词汇, 不仅将荷花拟人化, 突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而且还表现了作者对荷塘周围风景的赞美。叠音词地运用还使的文章显出了一种音乐美, 在阅读时能够从中体会出作者心中淡淡的喜悦, 并且在心中产生深刻印象。
三、学会讨论
在学习中, 要学习讨论, 学会讨论。叶圣陶先生指出讨论能使学生享有独创成功的快感;预习的时候集中追求解决问题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 对于鼓动阅读的兴趣, 增进阅读的效果, 都有很高的价值。的确, 在进行讨论式的教学中, 学生和教师之间, 学生和学生之间, 既有意见产生共鸣和融合的喜悦之情, 又有意见僵持不下时的争执和辩论。正是这样的一个氛围, 才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才能促使他们仔细阅读材料, 寻找支持自身观点的内容。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 学习就会有一个新的收获。
四、关注语言
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当他的眼睛复明之后, 惊喜地叫起来:“啊!我的影子, 是你吗?我好像看见你了!真的, 我看见你了!”当盲孩子渐渐恢复视觉时, 着重写了视觉和色彩:“无数只萤火虫组合成一盏美丽明亮的灯, 一会儿闪着幽蓝的光, 一会儿又闪着翠绿的光。”这些语言表现一个孩子, 对光明的渴望。再把这些个性化的形象、语言和细节等放到文本、情节、结构中整体把握, 做到有点有面, 点面结合。学生在与文本、同学、老师的对话中, 逐步走近小说, 走进人物内心, 感受小说的魅力和内涵。
五、增加阅读量, 关注孩子成长
如何提高小学生做阅读题的能力 篇8
【关键词】 生物实验 解题能力 高考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各种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生物学的理论也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所以生物实验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学校教学条件较差,实验设备简陋,不能较好开展教材要求的实验,导致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缺乏,在生物教学中只好重知识、轻实验、重理论、轻实践。由于基本无操作,缺乏动作记忆,且教师只是讲实验,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对生物实验题的解答能力很弱。但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中,实验题比重在不断加大,且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中均有考查,题中的能力要求也日显提高。为了我们山区学生能在生物科上能取得较好的成绩,本人就如何提高山区学生解答生物实验题的能力作了探索,总结如下:
一、分析教材中的经典实验,熟悉和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材中的经典实验是科学家精心思考,巧妙设计,反复实践,并经后人多次重复证明是正确的、最具代表性的实验,认真分析这些实验,让学生在理解实验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对实验选材,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过程的评价和修正,实验结果的预期和分析,实验结论的得出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达到熟悉和建立科学思维过程的目的。
例:达尔文对植物生长向光性的研究
观察:虉草胚芽鞘生长具有向光性
提出问题:为什么具有向光性?
假设:胚芽鞘尖端产生的某种物质的影响
验证:①去掉胚芽鞘尖端;②用锡箔小帽罩住胚芽鞘尖端
结果: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在单侧光照射下也不弯曲;罩住尖端的胚芽鞘,直立生长不弯曲
结论:虉草胚芽鞘生长具有向光性是因为尖端产生某种物质的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学生明确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为观察、提出问题、假设、实验验证、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以及方法、注意事项等。
二、认真分析课本实验,尤其应注意其中具有迁移和发散性的实验,以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教材选取的实验可分为四类
(一)验证性实验(成分分离鉴定、显微镜、生物技术)
1.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2. 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和叶绿体的观察
3. 细胞质流动的观察
4.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5.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6.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7.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8. 学习微生物培养的基本技术
(二)探究实验类(探究和设计)
9. 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10. 探索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11.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12. 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3. 设计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4. 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
15. 收集有关生态农业的信息,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情况,设计一农业生态系统
16. 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
(三)模型类
17. 制作DNA双螺旋模型
18. 性状分离的模拟实验
(四)调查信息处理类
19. 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20. 调查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的报道
21.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22. 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23. 收集有关生物工程产业发展信息,并作交流报告
24. 调查生物工程制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并写出调查报告。
以上类型的实验全面地反映了考纲对能力的要求,如设计实验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等。认真分析这些实验,对于学生形成基本的实验思想和方法,培养严谨认真的实验态度,提高动手能力,获得基本技能等都有重要作用,是提高实验成绩的基本保证。
三、总结并掌握解高考实验题的一般思路
1、认真审题。①确定实验目的,找出探究问题,这一点题目中都会给我们提示 ,诸如“研究、验证,探究”等字眼后面往往是本题将要研究的问题,也就是实验目的。②对应实验目的,运用所学知识,找准实验原理,并要找出试验如何应用试验原理去进行设计。③要弄清试验类型,即要设计的实验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④依据试验原理确定实验变量,以及影响本实验的无关变量。⑤审器材:根据实验提供的器材,准确选取实验所需的用具和材料。
2、根据实验原理、实验目的,通过初步分析,进行实验设计,设计试验的一般步骤:
①.取材、分组、编号。选择题目中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组装实验设备,一般情况对照试验组一组,实验组分成两组或多组,并作好编号。
②.设置对照试验。根据实验目的和试验原则对实验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实验设置,在设置中注意实验变量和无关变量的控制。注意对单一变量的控制,对于无关变量我们可以用“等量、等浓度、相同“等模糊的概括词去表示。对照试验一般分为空白对照、相互对照、自身对照、条件对照等几种。其中最为常见的为空白对照。
③.培养、观察、处理实验结果。若试验最后一步需要培养,那么一定要注意培养条件一定相同,可以用“适宜、相同、合适”等词去表述。实验结果要记录、分析、比较。结果中产生数据的还需要用数学统计法去处理。
3、实验结果与结论处理。通过对实验结果(现象)的处理,分析综合得出实验结论。此结论要与实验目的对应。验证试验一般有两种结论,而探究实验可能有多种结论。
4、纵览、检查。
①.看是否遵循试验的原则,如有无对照实验?看实验是否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
②.看实验过程有没有科学性错误。是否违背实验原理。语言文字表达是否应用专业术语,一定要避免方言在试验题中出现。
③.看实验器材是否物尽其用,一般情况题目所给的器材都有用,除另外说明不许另外添加实验器材。
④.实验结果是否合理。一般情况下实验结果要符合实验原理,验证试验一般只有一种结论,而探究实验可能有多种结论,都需与实验目的相对应。
生物实验题在高中生物学习中一直是个重点和难点内容,怎么样在高考中取得高分是很多生物教师和学生在探索的问题,本人相信山区学生在无良好的实验条件下只有通过平时扎扎实实的训练,学生不怕累,教师不怕苦,师生共努力,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硬的道理和最真的技巧。也只有如此,学生方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篇9
羊木镇小学李香洁王莉
小学生由于刚刚开始学习英语,所学知识内容的有限,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知识的发展。阅读是吸收英语语言材料、增加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的最重要的手段,能为英语口语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也能使学生从英语阅读中认识学习英语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那么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呢?下面是我在英语阅读上的一些具体做法和探究。
一、趣味教学,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而,小学英语教学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阅读能力更是直接受到阅读兴趣的影响,阅读兴趣高,阅读动机就强。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发学生天生的阅读兴趣和好奇心,使阅读成为令人愉快的活动。这是顺利开展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提高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的根本保证。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如果没有词汇,听、说、读、写任何方面都谈不上。掌握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更是进行阅读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学生词汇的学习和积累。单一的读读写写的学习方法激发不了学生认读识记单词的欲望,只有增加词汇学习和识记的趣味性,才能使学生真正愿意并乐意去积累词汇。在平时的词汇教学中,我将儿歌、游戏等多种形式带进课堂,在学习的同时完成词汇的积累。
二、精心设计阅读教学,提高阅读能力。
对于英语学习入门阶段的小学生来说,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比较乏味枯燥的,教师应改革过去的阅读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方法,精心设计阅读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尝试和实践。一是可以让学生试着把文章转变为对话,进行表演。通过编对话、表演,再回去朗读那篇文章,就更有助于对材料的理解。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老师可以寻找一些语言材料和学生一起阅读和理解,直接帮助学生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扩大学生的词汇量,然后再和学生一起将这些小故事改编成小的短剧。一起来读一读,演一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我们也可以参照语文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一些图片,让学生进行看图写话的训练,自编故事。还有就是老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多接触一些难度适中,词汇量合适的文章或对话让学生阅读,这对今后也是有帮助的。
三、课外阅读,丰富阅读积累。
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毫无捷径,贵在坚持,重在积累。因此,我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脱离了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的限制,更具有自主性和灵活性。通过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接触英语语料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语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了解了中外文化差异,从而提升了学生阅读及理解的层次,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积小流而成江海,积硅步而至千里。
总之,我们在从小学高年级开始,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用
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篇10
摘 要:阅读是人类谋求发展的一大需要,是人们终生学习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是素质教育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阅读能力的强弱对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重大影响。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该将阅读能力作为中学生的一种重要能力来培养。再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由于受知识本位教育观的导向和现实中考压力的影响,我们更多地把阅读当成了一种技能训练,想方设法地训练学生尽可能多地得到些分数,因此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就变成了一句空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学生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言与思维的发展,促进他们知识和能力的构成,促进他们思想和性格的培养。
关键词:阅读能力 师生提高
阅读理解题是语文考试中必不可少的一道重要题型,而且所占分值比较高,它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和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又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因此,阅读理解题是能有效地检测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的一种题型。要提高初中生的中考语文成绩,就必须加强阅读理解训练,加强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只有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了,学生才能在中考中应答自如,立于不败之地。[1]
一、农村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现状
1.师生现状
教师方面,农村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持放任态度,缺少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整体规划和思路,也不为学生制定具体明确的阅读目标,更不会去检验阅读成果。
学生缺乏浓厚的阅读兴趣。学生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父母或者老师安排和规定的,阅读内容缺乏自主性。其次,初中生自律能力较差,对自己要求也不高,就算是勉强阅读,也是流于表面,更不会下笔成文。再次,阅读范围狭窄,很多时候读的都是跟课文内容相关的篇目,缺乏广泛阅读的习惯。
2.农村学校和家庭现状
农村学校图书不多,内容陈旧,自然不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就足以让有读书愿望的学生望而却步了。另外,学校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家庭没有良好的热爱读书的环境,在校期间读课外书会被老师认为是读闲书,在家读课外书家长也会认为是读闲书,观看有意义的影视节目被认为是浪费时间。长此以往,会大大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
3.阅读评价机制
农村学校普遍缺乏长期有效的阅读评价机制。受中考评价机制的影响,学生读书的唯一追求就是分数,功利目的性成?榱搜?习的唯一动机,从而使得教师也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许多学校没有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就处于放任自流状态。没有评价机制的积极引导,学生得不到有效的激励,阅读的积极性也就很难被调动起来。这对每一个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不可忽视。
二、师生配合,全力推进
1.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和策略,充分发挥引导主体地位和作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也应该成为课外阅读引导者。《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时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像通常所说那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对文学作品的体会和感受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师要充分发掘学生的个体差异,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发扬学生的感悟力,而不是只求得一个千篇一律的所谓“标准答案”。
教师应转变观念,不能再把阅读仅仅限定在课内或者课外,也不能仅仅定义为课堂外时间的课外阅读。我们教师能把握的有效时间其实是在课内的,所以,我们更应该把语文教学课堂变成阅读的天地。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再像传统课堂那样“满堂灌”、照本宣科,而应和学生共同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探究问题根源的快乐,并开始尝试自己去阅读,收获更丰富的知识。这样,真正的阅读就开始了。
2.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激发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的课业负担是很繁重的,如果只是一味机械地把阅读内容强行塞给他们,只会让他们觉得那是沉重的负担,反而会引起他们的反感。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开动脑筋,发散思维,将阅读从被迫消极转向主动积极,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将阅读真正落到实处。
教师应配合教学实践需要,选择读物。教与学都应有的放矢,学期或者学年的推荐书目,一定要根据阅读教学计划,配合教材的学习,认真谨慎地选取高品位、高质量的读物,开列一个比较适当的阅读清单。重点要推荐一些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中外名著,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作为语文教师,自己更应广泛涉猎,及时了解阅读有关适合中学生的课内外读物,以便向学生推荐,解决“读什么”的问题,这样更有利于与学生交流,对其进行引导。
教师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也要向学生传授方法,培养习惯。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达尔文也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就形象地说明了传授知识与指点方法对于培养能力的重要性。为了提高阅读效率,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切实解决“怎么读”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在阅读实践活动过程中,适时地向学生推荐读书方法,如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速读法、略读法,同时教授一些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分门摘录法、提纲挈领法、写心得体会法等等。传授方法的时候一并指导学生在运用时要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灵活运用,不要拘泥于形式。
3.重视读写结合,以写促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教学无非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教师尤其要重视读写的结合,要求学生务必把读书所得或反思用自己的文字呈现出来,或者积累阅读中遇到的优美文辞,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定期相互交流赏析,以写促读,真正实现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当然,教与学都无定法。阅读理解是一种综合性强的语言活动,不管怎样,让学生多读、多记、多写、多积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和形式,以贴近学生生活难易度为原则,让他们充分体会到阅读的愉悦,长期坚持,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也不是遥不可及。
参考文献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11
一、教学生养成阅读习惯
读书习惯的养成要靠积极鼓励、积极评价,而不是硬性规定。越是硬性规定越会使学生厌烦,要给学生自主读书的天地,体验自由读书的快乐。老师要做的工作是给他们创造读书的环境,比如,利用图书馆、建立图书角,开辟自由读书时间;利用评价等手段,积极鼓励学生爱读书、多读书;学写读书笔记,交流心得体会等。读书多了,阅读习惯就逐步养成了,阅读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
二、精心设计,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可见,帮助学生克服阅读学习中畏难情绪,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适当借助表演,增进课堂趣味性
表演能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课文内容,增加运用学过的词句的能力,提高口语表达水平。许多课文如果只单纯地口头分析,学生容易感到乏味,不利于学习。教学中教师要由讲解员变为导演,让学习好的学生演主角,学习差的学生演配角,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从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乐趣。
2.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往往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见解,而这些意见往往是教学的重难点,这时教师就应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热烈讨论,教师适当点拨、正面引导,使学生在争论中获取知识,而且印象深刻。
三、重视朗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这又是积累词语、训练语感的有效手段。因此,要想提高朗读质量,必须重视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地位,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加强朗读指导,明确朗读细则,搞好朗读评价,努力达到《课程标准》中对朗读的要求。小学生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就阅读教学来说,适合采用朗读、诵读以及背诵等方式,这一学段要求学生“会”朗读外,还要求学生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的朗读方法来贯穿整个教学,如师生范读、领读、轮读、分角色读等。以读为主线,重整体感悟,重语感的培养。读得多了,积累得多了,语感逐渐丰富了。学生读到“金色的田野”,就感到了丰收的喜悦;读到“春雨沙沙”就感到心田滋润,读到“一片新绿”就会感到希望与生机。这就是语感。当然,我们所说的语感是对低年级孩子而言。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时,要较多地给予扶持,较多地安排朗读时间,可以先让学生尝试着自读,教师泛读,特别难读的句子,老师可领读。范读、小老师领读、跟录音读,这些方法看似简单,可对低年级孩子来说非常有效。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结合
对少量词和句的理解,体现由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读出感情的指导过程和学生练读的过程。
四、搜集名言,鼓舞学生的阅读热情
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不可胜数,它们就像撒落在文学百花园中的颗颗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它们是激发阅读兴趣的催进器,是指导阅读方法的导航灯。
比如双休日,布置学生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读书的意义,激发学生在书山中采撷的兴趣。每到星期一早自修,我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时,可谓是妙语连珠:“书善犹药也!” “书是我最初的故乡。”我还引导学生谈认识,如学生甲说:“我从‘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和‘我扑在书上就像饿汉扑在面包上一样这句话中知道了高尔基之所以成为世界名著《童年》的作者,除了他苦难经历外,更主要是因为他对书的酷爱。”学生乙说:“臧克家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我想今后我的学习生活中,肯定会结识许多不说话的好朋友,他们时刻提醒我正直做人……”
五、建构多种课外阅读指导课型
1.读物推荐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供学生选择。可以有书刊的推荐、篇目的推荐和内容的介绍;可以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
2.读书方法指导课。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讲授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四种常用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联想、想象能力等;教给学生运用“意群注视法”,提高阅读速度;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
3.读后叙述课。组织学生复述自己读过的书籍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内容,以加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交流评论课。这是教师指导课外阅读的重要环节,可组织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收获或体会;也可组织学生对所读书刊的内容进行专题评论或综合评论。
5.读书笔记辅导课。主要向学生介绍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评价型等四种读书笔记的写法。
六、课内外结合,激发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指导课外阅读同样应首先从激发兴趣开始。只有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让学生主动地寻找课外读物,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自觉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提高自学能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
如何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篇12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发现目前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对阅读理解缺乏必要的训练, 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过程中词汇量明显不足;缺乏指导性的阅读策略;不具备应有的阅读技巧。
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词汇的扩展。在语言交际中, 没有语法只能传递很少的信息;没有词汇将没有信息可传递。有的学生由于词汇量小, 看不懂课文、听不懂录音及教师的讲授, 因而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
认知策略是影响阅读理解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包括猜词悟义、预测、分析、判断和总结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缺乏这些必要的阅读策略的支持。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如下行动方案:
一、设计思路
1. 目前大部分学生没有形成有效的词汇学习能力, 缺乏有效的学习词汇的方法和技巧。针对这一问题, 教师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加强学法的指导,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 并尽可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效率, 培养学生独立习得词汇的能力。
2. 由于自主学习、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还不够,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率, 而且有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策略教学和训练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需要长期坚持, 才能使阅读过程中学生有意识的阅读策略使用转化为无意识的行为。教师应该逐步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3. 由于难以形成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 学习的随意性很大, 学习的自觉性、自制力还不够成熟, 在学习中一旦遇到困难, 就失去了兴趣。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 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行动方案
通过实践与研究, 从学习者和教师两个视角出发, 设计方案如下:
1. 学习者
(1) 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
首先要养成默读习惯。阅读时, 有的学生习惯于发出每个单词的读音, 内心自言自语、一词一句地读, 严重影响了阅读速度。要求学生养成默读习惯, 把注意力只停留在文字符号上, 避免嘴唇的蠕动或低声诵读。专家研究发现, 正确的默读, 其速度可以比出声阅读快三倍左右。
其次扩大视幅, 减少回视。为了边看书边读书, 学生常用手指着书读书, 这影响了阅读的速度和连贯理解。为提到阅读的效率, 要从整个句子去理解, 迅速地从前一个句子扫视到第二个句子, 避免频频回视、重复阅读等不良现象。
为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应该进行限时阅读的练习。在规定时间内有效地获取信息, 加快阅读节奏, 增加紧迫感, 从而高质量地完成阅读内容。
(2) 掌握基本的词汇学习方法, 扩大词汇量, 提高阅读速度。
必要的词汇学习方法是训练的重点。词汇总是存在于一定的语境中, 而不应单独讲解词汇。猜词悟义是英语词汇学习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策略。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单词的意思, 不要见到不会的单词就束手无策。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多, 遇到这样的单词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使学生在词汇学习的同时, 能够形成包括猜词悟义、预测、分析、判断和总结等认知策略, 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
(3) 运用必要的阅读方法技巧与策略, 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技巧与方法主要有:1.快速阅读:快速浏览全文, 抓住主题句、关键词。2.查读:在浏览全文的基础上, 进行查读, 以回答个别细节问题。3.通过上下文识别词义, 也就是猜词技巧。4.成组视读。为了加快阅读速度, 避免逐词阅读, 要养成成组阅读的习惯。
2. 教学者
(1) 精读与泛读相结合, “质”与“量”相结合。
阅读能力是通过精读和泛读来培养的。课文常被用作精读材料, 课外阅读材料常被作为泛读材料。只有精读、泛读相结合, 课内、课外相结合, 才能培养起学生的阅读能力。
(2) 运用三段教学法, 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策略,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英语阅读是非常复杂的心理认知活动, 它要求学生利用已知的背景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感知、分析、记忆、综合、判断、推理等。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主动的思维活动, 是积极地理解、接受书面信息的交际过程。由于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所以没有阅读兴趣, 因此应侧重对学生阅读策略的培养及训练。按照任务型教学的基本理念, 根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 我们将阅读教学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读前活动 (Pre-reading) 。在这一阶段教师适当介绍与本课有关的背景知识, 包括对文章语言结构和词汇的了解等。这样做, 可以帮助学生扫除阅读中可能出现的障碍和问题, 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内容有一定了解, 激发阅读的欲望。
第二阶段:读中活动 (While-reading) 。在这一阶段, 我们除了要帮助学生理解所要阅读的文段的内容外, 更主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策略,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实验过程中, 我们主要训练学生跳读能力 (scanning) 、略读能力 (skimming) 、查读能力等。此时教师根据需要设计问题, 并指导学生综合运用阅读策略。
第三阶段:读后活动 (After-reading) 。读后提问将学生的理解印象高级化, 即在学生摄取语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 教师提出一些判断性、评价性问题, 训练学生综合概括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启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 为每个学生提供陈述自己观点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多种反馈形式,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展示, 有效地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3) 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如何提高小学生做阅读题的能力 篇13
江西横峰第一小学
李水荣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生的阅读目标提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倘若的阅读能力,就如同拿到了知识宝库的钥匙。阅读教学的宗旨提高效率,培养阅读习惯,阅读,使其受到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受到正确的科学的思想策略训练,受到美的感染、情操的陶冶,也能在阅读中大量吸收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这次国培学习中,我通过课程学习,论坛交流等各种形式,对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有了几点自己的想法,下面我就谈谈我的体会: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要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二、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由于小学生关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学生容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适合孩子的口味,他们才会对书感兴趣。
三、视听结合,感知理解,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凭借着一篇篇课文,以理解内容为起点,向学生传授遣词造句、组句成段、连段成篇和记叙、议论、说明等语言文字运用知识。长期以来,由于阅读的方法比较单一,缺乏生动直观的形象,学生只能眼观文字,耳听讲解,依靠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不仅阅读速度缓慢,而且认识也非常模糊,更谈不上理解和掌握。对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如果在教学时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则可以给学生以清晰的感性认识,为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首先我喜欢利用录音,激发兴趣,培养整体感知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原始动力,它能让一个人寻求知识、研究事物产生稳定的倾向。传统教学方法所使用的传输教学信息的手段,已逐渐让生活在科技高度发展、教学条件已极大改善的今天的学生感到不满足,甚至厌倦。电教媒体的运用,可以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生动、逼真的画面,悦耳的音响,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而恰恰是这些陌生的信息,能给学生以新异感;正是这种新异的刺激,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读”来感知课文了解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
其次,利用影像,突破难点,培养分析思维能力
感知只是认识的开始,理解才是目的。理解是在感知基础上的认识和深化。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记述和介绍事物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性状、特征等的课文,它们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有些课文反映的客观事物连教师自身也未见过,仅凭教材、教参的文字介绍和简单的图示向学生进行讲解,学生难以理解。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若善于巧借电教媒体来解决,则为理解课文、学习语言文字表达知识铺平了道路。
阅读教学中,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怎样突出和突破,是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实践证明,电教媒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它能使较复杂、难理解的内容变为直观、浅显的、易懂的感性材料,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同样以朱自清先生的文章《绿》为例,阅读这篇课文,梅雨潭、梅雨瀑、梅雨亭三者的位置关系是教学的难点。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是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羽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段话清楚地介绍了三者的位置关系,但学生读后虽经教师讲解,仍然没有清晰的印象。于是,在另外一个班教学到这一段时,我便先播放了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中介绍温州仙岩梅雨潭风景点的录像,让学生在认真观察完录像画面后,自己说出三者的位置关系。学生表述虽不如课文生动形象,却也能说得清清楚楚,很快就解决了难点,而且大大节省了教师讲解、启发的教学时间。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且印象深刻。这样,也能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四、鼓励学生多读书,重视积累。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第一步必须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不要只局限于读课本或某一类课外读物,要广泛阅读,多方吸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而且,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就拿我们班学生来说吧。三年级学生,我就向他们推荐童话故、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科普读物、简易的《十万个为什么》。读完后,要求学生摘抄十个以上的好词,个好句,概括书中的主要内容,写一段自己想说的话。除此之外,我还运用“以读带读”的方法扩大学生的阅读,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把学习引进书的海洋。如学完有关自然知识小昆虫的文章,就让学生找一些昆虫的资料互相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就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运用。如学完一个《童话故事》,我就要求学生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童话故事,在班上举行一个读书汇报会。采用“以读带读”,以一篇带动多篇的方法,这是保证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和提高学习效率的主要途径。多动脑筋,想问题。在读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只注重书中的故事情节,囫囵吞枣地看过就算了,在这时候,老师必须要求学生在读中学会思考,遇到疑难的地方要精思,如解答不了的,就查资料或请教他人,遇到精彩之处要精思,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三年级语文《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中,抓住了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个主要问题进行精思,引起学生读懂全文。明白了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如:《七颗钻石》这篇课文中,抓住水罐为什么会发生一次又一次的变化呢?通过多读、多思,从文中可以找出答案。又拿《燕子》和《燕子专列》这两篇课文来说,在学完《燕子专列》这篇课文后,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大家思考,这两篇课文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的进行讨论,结果学生争论不休,答案不一,类似这些问题的展开,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另外,我还注重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点与面的结合。阅读的面要宽,书刊、杂志、报纸都可以去接触去浏览,拓宽知识面。点要突出,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有重点地去读。如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想象作文,根据这一需求,在这一个星期可以布置学生专门看有关想象的文章,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做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作用。读与思的结合。要求学生在读中思考,如:同学们看了一篇文章,先画出好词好句,接着想,这篇文章主要内容讲什么?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五、读与写的结合。不动笔画不读书就是强调读与写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动笔是思考的结果,又能促进思考,所以要勤写。如要求同学们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求他们用几句话概括书的内容,写一写自己的收获或感受。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一是要求学生勤记笔记,读一篇文章或一本课外书,通过圈点、勾画、摘抄记下自己的读书心得,或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还多背诵。我利用每天课前三分钟,轮流朗读或背诵。让学生轮流上台念一段自己摘抄的优美语段,不仅能增加语汇的积累,又能促进学生在课外自觉认真地阅读鼓励学生善于运用,勤于练笔。我国的大文学家茅盾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所以说,好的文笔是长期训练出来的结果。因此,我多渠道地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利用续想激发起学生的联翮浮想有些课文的结尾,言犹未尽十分含蓄,能激发起学生的联翩浮想。在学习这些课文时,我往往因势利导,诱发学生开展“接续想象,”学习了《小摄影师》这篇课文后,我又以“第二天,又是阳光明媚的早晨”为开头,让同学们继续展开想象,把故事情节想象下去,到底小男孩有没有给高尔基拍照了呢?这样的写作训练,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锻炼;利用假想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假想即对未曾经历也无体验的事情找东西,凭借想象来设情况,假想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基因。发展学生的假想能力,对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三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一些课文是培养假想能力的好材料。如教《果园里的机器人》老师先用第三人称的口气,进行叙述和描绘,使同学们铖如跟随一位知识渊博的老人去参观果园,看看机器人是怎样帮助农民伯伯采摘果实的,在这过程中,同学们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继续通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时我便启发学生想象假如让你去设计机器人,你“设计”中的机器人的外形是怎样的?它到底会做些什么呢?先让学生以画的内容表现出来,然后到班上交流,最后把交流所得写成文,自然水道渠成。
六、图文对照,集思广益,培养作文能力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阐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自外而内的吸收,是学习语言;写作是阅读的目的,是自外而内的表达,是运用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以学习语言为基础,必须通过阅读的内化吸收来完成。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不仅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电教媒体运用于教学,不仅是知识信息的载体,而且是调控教学的有效手段。在作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采集、储存、分析、运用写作材料与方法信息输出、反馈练习情况信息,以强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运营多媒体设备,提供一些素材,或是把一副很小的画面放大,直观展示,或是把一些风景名胜、生活小事、小街即景等出示,这些画面能给学生以清晰、直观的感知,倍增写作的新鲜感。教师再通过指导学生对画面进行观察思考并联系社会生活作启发性分析,就会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写作的热情,激发出写作的欲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何提高小学生做阅读题的能力】推荐阅读:
浅谈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08-23
浅析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11-30
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11-30
如何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11-07
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07-03
如何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08-14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11-08
如何提高小学生口算能力研究12-04
学生干部如何提高领导能力全08-17
如何提高小学三年级学生听力能力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