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实施方案(共11篇)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实施方案 篇1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实施方案 新城五小五年级备课组
一、课题的提出
古代教育家重视“吟诵”认为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体味出其中的妙处。“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说的就是多读才能加深理解。的确,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及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即把书面语言转换为出声的口头语言。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总目标之中要求阅读教学要注意“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各学段的阅读目标中,都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目前:我们的学生朗读的现状是老师们大力抓朗读,而学生仍不喜欢读书,尤其是有感情朗读,甚至出现念读唱读之势,教师指导机械匮乏,方法单调,生硬等问题。所以,开展对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课题研究刻不容缓。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从对文本的初读,读准、读通、读流利这些朗读的基本要求,到有感情朗读,达到以情发声,以声传情,才是真正的“情动于衷而发与言”。其研究成果,对小学生的语感培养以致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及推广价值。
二、目的及解决的主要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而朗读又是各个学段引领学生和文本对话的最好手段。目前小学生在停顿断句、语调语气、朗读节奏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主要是老师朗读训练方法单
一、机械造成的。我校处于城镇结合部,学生朗读能力亟待提高。因此,《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的目的就是针对教学
中学生朗读能力弱的现象,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训练使学生从对文本的初读,读准、读通、读流利这些朗读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朗读训练指导。
本课题实验的另一个目的是:在课题实验的过程中,促进实验语文阅读训练、朗读技巧指导等方面的能力提升。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课题基于上述三个目标进行课题研究实验。
三、课题的界定
1.结合课堂内外,激起朗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挥语文功能。
2.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全面提升语言素养,为终身阅读奠定基础。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好手段,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
2.教育家张田若: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3.教育家叶圣陶:设身处地,激昂处还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
五、研究的内容
1.城乡结合部学校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中的阅读(朗读)现状及对策研究。
2.通过课前、课内、课外三位一体的训练,对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方面将取得哪些成效。
3.研究成果的指导意义及推广。
六、研究的对象
五年级学生
七、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语文课程标准》、朗读指导方面的理论书籍、学生课外读物、名篇美文等书刊,是教师寻找理论支持和学生朗读训练篇目的主要来源。
2.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理论学习,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朗读指导和朗读训练评价,组织演讲比赛、故事会等活动,推进和检测研究成果,明确研究重点和方向。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要不断进行回溯研究,在反思中行进,探讨课内课外朗读训练如何有机整合,促进学生主动朗读。
4.教育调查法:根据实验需要采用问卷调查、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等形式对课题研究进展进行调查分析,找出规律和方法。
八、研究的策略
1.早读──抓情趣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是读书的黄金时段。而早读正式一天紧张学习的开始,学生的精神状态时最重要的。让学生“放任自流”固然不好,但若一味让学生去读去背,学生也极易产生厌倦,甚至逆处理。虽是短短二三十分钟,但培养有感情朗读确是绰绰有余了。我们可以组织竞赛读,同桌对读,男女竞读。代表竞读,比赛谁
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还可以通过音乐、挂图渲染出朗读氛围。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只要做朗读的有心人,早读,有了情趣以可以很幸福。
2.课堂──读到位
教育教学中诸多指导训练,课堂是主阵地。它也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主战场”。
(1)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感染学生,以情传情。
感情是朗读的关键,应此诱发学生的感情是朗读训练的第一步。“文章不是无情的”,作者往往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作品中,或托物言情,或借景抒情,或寄事达情或以理表情,形成一种浓厚的情感气氛,以强化表达某种感情。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来感染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朗读欲望,是学生读出味。读出情来。
(2)保证示范性朗读
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的讲课:“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读全文一遍,这一朗读可很有意思„„,他念的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位意义的一半了。”可见,倾听高水平的朗读,是理解作品的一种途径,教师若能入情入境的范读,学生定会如沐春风,陶醉其中。然后再一遍遍入情入境的朗读,直到“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才算把方法教到位,在对照朗诵,这可提高自身朗读水平。
(3)传授朗读的技巧
在学习朗读的起步阶段,注重朗读技巧的传授。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借助范读、跟读、听读等形式给予学生朗读技巧上的模仿,引导学生进行语气、语调、变调、停顿、重音、连续、换气等朗读技
巧训练。打好朗读基本功,并让学生多练多读多积累,从而提高朗读能力,以达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
(4)给予朗读的权利和时间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教师范读的感染下自己朗读,给足学生朗读的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教师要大胆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琅琅的读书声飘荡在教室。
(5)追求评价的艺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不仅注意从语音、语调、感情等方面进行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因此,教师在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中,恰当的评价,能够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朗读水平进一步提高。
3.课外──筑“根本”
课外是课堂朗读指导的有效补充,更是朗读指导的最终目标所在。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所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不能仅仅只囿于教材。何况,我们的教学对象──小学生往往喜欢接受新的东西。教师为练习朗读,整天布置学生读课文n次,这样的朗读训练长此以往,只会令朗读变得机械化。因此,我们不妨引领学生拓展朗读适合学生年龄的特点的课外美文。和我们课文配套的《同步阅读》等书籍,是练习朗读的最佳读书。
4.开展活动──推动朗读
开展各种朗诵比赛:如经典诗文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推动学生朗读热情,提高朗读水平。
九、研究的计划
1.实验准备阶段(2014.2──2014.4)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进一步调查分析当前小学生中高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现状。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参阅相关教学网络资源与教学报刊杂志,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材料,制定研究方案与阶段研究实施计划。
2.实验操作阶段(2014.5──2014.8)根据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进行课内外的探索与实践,探求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使学生激起朗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奠定“终身”阅读的基础。
3.提高发展阶段(2014.9──2014.11)在前阶段的基础上,整理研究思路,完善研究方案,撰写中期研究报告,阶段性研究论文,收集编辑优秀教案,论文,课件及学生个案案例等。
4.总结验证阶段(2015.2)进行调查测试,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课题报告,举办研究成果展览,邀请专家进行课题鉴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实施方案 篇2
那么, 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教给学生朗读方法, 掌握熟练的朗读技巧
我们不仅要注重语文内容的教学, 更要重视朗读方法的传授。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对朗读方法的掌握, 仅仅靠理论上的阐述是不行的, 它需要引导学生到具体的朗读环境中去领悟、摸索、付诸实践。
1、朗读时注意发音
发音正确是朗读的基本要求, 对多音字要能按字义确定读音, 每个字的声、韵、调都要读得清清楚楚, 千万不能读得模棱两可, 似是而非。
2、朗读时注意停顿
在朗读时, 应注意指导学生掌握语法上的停顿。如句号表示一句话说完了停顿要长一点, 声调可稍高些, 表示下面还要说下去。读到冒号时, 声调更要提高点, 好像使听的人注意下面的话是很重要的。至于叹号、问号, 不仅要作停顿, 而且要读出相应句子的语气。在具体句子中, 可教给学生采用划分节拍这种朗读中最根本、也是最简便的方法。
3、朗读速度的快慢
朗读的速度是指在读的过程中音节的频率的快慢。在读的过程中, 学生应根据课文的意思进行朗读。如一篇诗歌在读的过程中更应该注意速度的快慢, 这样才能体会得到作者写诗的含义。
4、用多种形式练读
在阅读教学中, 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方法, 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主要采取的方法有:自读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以此唤醒学生的灵感, 激励创造。朗读训练的设计, 应注意角色转换、情境体验、竞赛激励等形式, 以达到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全程参与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发挥竞赛的激励效应
1、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
量, 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 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朗读上恰当地点评, 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朗读效果。如一名学生在读《找春天》一课时, 他不但能够读得正确、流利, 而且还把春天的美境也有感情地读了出来, 老师说:“你读得太棒了!简直超越老师了。谁还能像他这样读?”没等老师把话说完, 同学们已纷纷举手, 抢着要朗读课文了。
2、经常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
朗读竞赛活动, 把竞争机制引入朗读的教学之间。如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每次比赛, 动员全班学生主动参与, 先让每人在组内进行“练口”, 在开展小组之间竞赛, 以此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 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
三、培养学生朗读习惯, 提高朗读的活跃效果
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良好的朗读习惯, 我们必须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培养。低年级的学生尤其重视朗读的训练。教儿童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每字每句要读清楚。读书时让学生做到心到、眼到、口到, 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认真听读的习惯, 听别人朗读后能提出读错之处。还要教学生边读边思考, 初步培养他们的朗读思维能力。
因此, 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 能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获得言表意达的效果。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朗读能力;困境;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421
一、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的重要意义
小学课文朗读能力是语文课堂教学是小学学习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朗读能力的重要意义进行深刻的了解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小学生的朗读水平,使他们的语文学习质量得以提高,进而契合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目标,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提升朗读能力,能够促进小学生记忆力的不断提高,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层理解,能够切实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同时还能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小学生的朗读过程本质上是对普通话的领悟和学习。学好普通话是提高自己口语表达能力的前提。这样,小学生才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与别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二、课堂教学中小学生朗读的困境
小学语文课文的朗读具有重要意义,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重视。然而,在追求朗读效果的同时,我们不难看到其仍然存在着某些不足,这些不足来自于多方面,都是显而易见却不易克服的顽疾,在很大程度上演着影响着小学生朗读效果和朗读能力,限制了小学生的语文整体水平。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朗读地位拿捏的不准确
原来,很多教师并未认识到朗读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仅给学生有限时间进行朗读。目前,随着新课标的推进,部分教师却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朗读,致使教师的讲解指导环节出现纰漏。这种顾此失彼,走极端的现象不利于朗读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朗读形式的多样化导致学生的朗读效果不理想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男女同学穿插朗读,一人带领全体同学朗读等多元化朗读方式。这种做法片面的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只想到朗读的乐趣,忽略了朗读效果的实现,偏离了科学的教学理念。
(三)关注成绩优秀的学生的动向,导致教学活动气氛有限
目前,大多数小学的语文老师,只是关注成绩好的学生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朗读环节,不能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机会。因此,经常出现成绩好的学生积极参与朗读活动,而成绩差的学生被冷落甚至成为观众的不良现象。
(四)缺乏对学生客观适时的评价
老师在小学生朗读完后总会说他们读得很好很棒,时间一长,他们摸清了老师的评价形式,也就对朗读失去了兴趣。因此,老师在朗读过程中,应当对学生的朗读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不能加以单一的夸奖,不足之处应当及时指出,让学生及时改正,认真对待朗读活动。
三、走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朗读困境的途径
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今后学习生涯的基础和关键。我们应当充分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因此,面对小学生语文朗读方面存在的种种不足,我们应当结合现状,从老师及学生等多角度出发,努力寻求对策,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努力提高朗读效果,确保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
(一)在朗读过程中加以必要有效的指导,让学生熟悉故事梗概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一味的给学生留出过多的时间进行朗读是不可行的教学方法。老师应当给予较为合理的时间,并且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后,对文章内容或故事情节进行大体上的复述,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例如在朗读《卖木雕的少年》一文后,老师应当让学生细心朗读,然后让学生进行故事内容的复述,使他们对故事的梗概有所了解。
(二)在朗读过程中注重对语境语感的学习,提高朗读效果
小学阶段每个年级的朗读要求不尽相同。但是,每个年级的语文朗读都应当注重语境语感的学习,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在朗读《卖木雕的少年》一文中,应当对少年的每句话用心分析后,才能读出应有的效果,才能找到合适的角色定位。文中“买一个吧”、“夫人,您买一个吧”、“您是中国人吧”这些语句代表的心理情绪和思想活动是不同,只有了解当时的处境,才能准确的把握语感,读出效果。
(三)对文中的某些词语进行留意,让学生体会词语的真正意义
文章内容的到位表述需要借助到位的词语进行勾连。因此,对文章中的某些词语进行留意,理解其真正涵义,懂得用在此处的意义,才能更好的理解整篇文章。在《买木雕的少年》一文中,“诚恳”、“语无伦次”、“遗憾”、“洁白”等词语都有着深层的涵义,只有明确这层涵义,才能更好的把握文章的基调,更好的理解文章。
(四)在朗读过程中进行及时的思考,实现对通篇效果的把握
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情感的寄托。要想朗读好课文,就应当对感情基调予以深刻理解。小学生充满了好奇心理,因此,在进行课文朗读时也应当带着思考进行。比如在学习《卖木雕的少年》时,少年流露出遗憾神情的原因是什么,当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时,他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我的心情又是什么样的?带着问题去朗读,才会真正发挥朗读应有的作用。
(五)在朗读过程中采取合理方式,注重评价效果的客观性
评价是小学语文朗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评价一个学生关系到该学生对朗读兴趣的培养。我们在朗读活动中应当给予学生平等的机会,并且评价方式应当与时俱进,避免单一。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可以让他们很直观的发现彼此的错误或不足,也可以让彼此发现优点,从而使学生之间建立起互相学习的好习惯,也会增强教学效果。在朗读《卖木雕的少年》时,老师可以让学生互评,如果甲同学对他人的朗读提出不足,老师可以让甲同学进行朗读,以此来更好的理解文章。
四、结语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种传统而且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朗读更是学生生涯的关键环节,其对于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发挥着非常重要现实的意义。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完成每一次语文教学活动,充分重视朗读的重要性,使朗读发挥应有作用,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杜艳霞.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08(21)
[2]张黎.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文教资料.2009(34)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实施方案 篇4
在阅读教学中,发现学生往往有唱读这一不良习惯。这不仅影响朗读水平的提高,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课文的理解。新大纲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富有音乐般的旋律,诗一般的情感。在阅读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把作者通过语言文学表达出来的情感读出来,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手段之一。下面结合平时教学实践谈谈提高小学生朗读水平应把握的几个重要环节:
一、注意教师范读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文兼质美的好文章,无论是写人记事的,还是写景状物的,都洋溢着作者的真情。要让学生动情,教者先要动情。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做情感投入的表率。只有当教师的情感真正融入教材中去的时候,并渗透于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才会化为活生生的形象,语言文字内蕴的情感、力量才能最大限度地爆发出来,从而带动学生情感的爆发,教师的范读在教学组织中起着传情的作用。
二、掌握朗读技巧
理解是认识,朗读是技能。如何把理解了的东西恰如其分地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只强调带着某种感情去读,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了解怎样读才能生动自然地读出这种感情。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使学生知道重音、停顿、快慢、高低等在朗读中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1、注意停顿。在朗读时,应该注意指导学生掌握语法上的停顿。如句号表示一句话说完了停顿要长一点,声调可稍高点,表示下面还要说下去。读到冒号时,声调更要提高点,好像使听的人注意下面的话很重要的,至于叹号、问号,不仅要作停顿,而且要读出相应句子的语气。在具体句子中,可教给学生采用划分节拍这种朗读最根本、也是最简便的方法。这一方法在诗歌教学中最常用。可教学生先给诗句划分节拍,再具体指导。如《瀑布》--诗中:读到“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表示停顿)时,按划分的节拍做好停顿,同时教师若能配合上抑扬、轻重、缓急等手势指挥,便能把学生的激情调动起来。读到“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时,教师手势抬高、放开,带到学生将音量放大,以体现出瀑布的浩大声势;当读到“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对为表现瀑布声音的柔美,教师可以将手势反转、放低、轻轻拨开,让学生也随着送出柔美嗓音。
2、突出重音。在朗读课文时,为了突出句子中主要意思的词儿,这些词应读重音,也就是比其他词儿读得稍高,稍强一点,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生一声呻吟。”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将“伟大”、“最后一息”、“一寸”、“一声”这几个字眼加重语气放慢语速,学生自然体会出那种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三、多种形式练读
儿童心理学中指出:新异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方法,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1、引读法。三、四年级的好多文章中段落的组成方式比较明显,例因果关系、总分关系、转折关系等,在指导朗读时可采用引读法。如:《我们家的猫》第一自然段可以这样读:
师:我们家的大花猫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生:说它老实吧,它有....
采用引读法,不仅能让学生抓住要点,深入理解课文,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2、对比法。运用不同感情的对比朗读就能让学生在听中辨析、判断、领悟课文所蕴含的内容和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如,十册《丰碑》一文中最后二个自然段的朗读指导,教师可以先请一个朗读水平一般的学生来读,他必定很平淡地将这一句话读出来,然后由教师有感情朗读,将“久久地”、“深深”、“缓缓”等读得沉重、缓慢些,“敬了一个军礼”读得有力。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老师这样的读法处理,读出了将军沉痛、崇敬、哀悼之情。
3、创设情境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够给学生强烈的真实感,启发学生观察、感受、表达、有目的地把学生引向智力发展区,唤起形象思维。具体做法有:配乐朗读,如在指导《草原》一文朗读时,可播放录音《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一边读、一边听音乐,学生就会深深地体会到无边无际的草原与天相接,浓郁的翠绿色,轻柔的、自然地不断向外延伸,一直伸到地平线,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草原,产生轻轻流入云际的感觉,似乎看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情景。又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曼谷的小象》一课第五自然段中的“......拍拍小象的鼻子,用脸贴贴它那扇子似的大耳朵,指了指陷进泥坑的轮子。”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有意识让学生充当阿玲,来表演她与小象之间亲热之态,轻轻地拍,目光注视着小象,亲热地贴贴耳朵等。这样一来有利于读者把自身体验到的情感表达出来。
4、课本剧表演法。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他们感情纯真,爱憎分明,他会将自己领会到爱与恨尽力表达出来。如第三册《狼和小羊》在深入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表演课本剧。因为学生知道了狼的蛮不讲理、凶恶和小羊的善良、弱小,在表演时很自然地会用粗哑、低沉的嗓门来说狼的话,用细语般的颤抖的嗓音来表现小羊的可怜、无助与委屈。
四、多种活动助读
新大纲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资料。”对此语文教师要利用兴趣活动课,班队会课,以及“迎元旦、迎国庆”等机会进行诗歌朗诵会、故事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朗读本领,收集资料、背诵优秀诗文。通过比赛,树立榜样,激发学生朗诵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实施方案 篇5
朗读,是借助语音形式,生动形象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语言活动,是一项比较复杂的语言艺术,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①通过朗读能更深刻地体会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朗读水平的高低也能一定程度的反映出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低,因此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并且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段学生应达到的朗读水平,如小学五六年级,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因此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很重要。可是五年级小学生的朗读能力现状如何呢?笔者进行了一次调查,并且进行了数据分析。由于朗读是一种复杂的行为过程,要对朗读能力进行全面检测是比较困难的。本测试主要把测试内容划分为朗读水平、朗读兴趣、朗读改进三方面,对被试者的朗读行为进行量化分析。本次调查与测试对象是:北陶希望小学和李元小学五年级学生,分别从两个学校抽取一百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91份。以有效调查问卷作为分析对象,用SPSS11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并做出定性分析结论如下:
一、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学生的朗读水平
1.对学生朗读水平的调查,为正确朗读、流利朗读、有感情朗读三个方面。其中能够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大声朗读的学生占27.5%,认为自己总是能大声给同学们朗读的占17.6%,有时能大声朗读的占34.1%,说明能够勇敢地大声朗读的学生还是占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希望在同学面前通过大声使自己的朗读取得好的效果的。关于朗读的效果方面,在朗读的过程中,会读错字的学生占23.1%,经常会读错的学生占7.7%,有时会读错的学生占51.6%,说明读错字还是朗读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也是影响朗读效果的主要原因。另外,能把文章流利地朗读出来的学生占37.4%,能非常流利地朗读文章的占18.7%,说明这方面学生认为自己能非常流利地朗读文章的学生还比较少,这个问题可能会受读错字的一些影响。第三方面,认为朗读还存在读不出感情的问题的学生占31.9%,认为朗读总是出现这种问题的占6.6%,有时会出现的占36.3%,说明学生还是能够正视自己在朗读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2.朗读习惯、朗读配合、教师评价等方面也会影响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朗读习惯方面,读课文时,有时会用手指读的学生占15.4%,总是出现这种情况的占
6.6%。这说明学生的朗读习惯还是比较好的。同时要注意,指读是一个不好的习惯,一方面会影响速度,另一方面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应及时纠正。在朗读的配合方面,分角色朗读时,能很好与他人配合的学生占28.6%,能很好与他人配合的占29.7。说明学生还是有愿望读出很好的效果的。在教师评价方面,读完课文后,能得到老师称赞的学生占34.1%,总是能得到称赞的学生占35.2%。但朗读的习惯、配合和教师的评价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朗读的效果,反映朗读水平高低还主要是看朗读过程中是不是经常读错字,是否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这些方面,通过调查显示,学生在这三方面还需努力提高,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也有待提高。
(二)学生的朗读兴趣
对于学生朗读的兴趣,调查也设计了七个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1.在内在心理方面,喜欢朗读语文课文的学生占36.3%,非常喜欢朗读课文的学生占33.0%,表明学生还是很喜欢朗读语文课文的。这可能是由于语文课文的可读性比较强,大多是文学作品,而且其中有很多名家名篇,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其内容的感染力也是比较强的。但表现在课堂上,喜欢主动举手给大家朗读课文的学生占18.7%,非常喜欢主动给大家朗读的占26.4%。说明学生还是不愿意主动表现自己,而更习惯于通过老师的提问,然后做出很好的表现,从而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同时,学生很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数据表明,这样的学生占34.1%,非常希望得到称赞的占35.2%,说明学生在朗读方面有强烈的愿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另外有占24.2%的学生认为朗读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有46.2%的学生认为朗读语文课文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表明他们对于朗读语文课文的兴趣还是颇高的,并且有35.2%的学生认为大家朗读得都很好,认为大家朗读得都非常好的占25.3%,学生普遍对他人的朗读能力还是予以肯定的。这说明虽然他们还是小学生,但对于他人还是能够给予客观评价的。
2.在外在表现上,早读课老师不在时,能主动朗读课文的学生占15.4%,能完全确定自觉朗读的学生占16.5%,说明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还是差一些,这可能与
他们的年龄还小有关,不能自觉自动地读课文,还是想干一些更有意思的事。如课下时间有时也会读课文的学生占14.3%,能确定有时会在课下读课文的学生占
9.9%,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解释了学生朗读水平为什么不高,缺少练习,是其主要的原因之一。
(三)学生在朗读改进方面的表现
学生在朗读改进方面的表现我认为很重要,因为通过调查表明,学生的朗读水平还有待提高,改进朗读是提高朗读水平的重要方面,所以从对待改进意见的态度和能付诸行动去改进两个方面进行调查,设计了六个问题。
1.在对待改进意见的态度方面,能采纳老师改进意见的学生占27.5%,能很好地接受老师的改进意见的学生占40.4%,有时会接受的占24.2%,可以充分地说明学生还是能够接受老师的改进意见的,一方面认为老师说的对,老师有一些权威性在里面,另一方面还是愿意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的。当同学之间提出改进建议能够慎重考虑的学生占26.4%,愿意慎重考虑的学生占31.9%,有时会考虑的占31.9%。对于同学之间建议的接受程度比对于老师的建议的接受程度要差一些,原因可能就是对于老师的信任度更高一些,但后一个数据表明学生有时还是会重视同学的改进意见的。另外能给别人一些改进意见的学生占19.8%,确定能给同学一些改进意见的学生占19.8%,有时会给同学一些改进意见的学生占35.2%,这可能存在学生自己本身的一些原因,可能认为自己的朗读水平不高,所以给别人提意见的学生自然就少了,但有时还是愿意给别人提一些意见,帮助他人提高的。
2.在付诸行动改进方面,能根据老师的改进意见在朗读方面改进的学生占36.3%,能确定会改进的学生占28.6%,也许会改进的学生占25.3%,表明学生还是愿意接受老师意见并且付诸行动改进的。对于同学的正确的改进意见26.4%的学生会按照意见改进,有时会听从同学意见改进的占18.6%,看来学生还是比较信任老师提出的改进意见,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同学之间提意见会很少。还有从老师的角度,读完课文后能得到老师改进意见的学生占38.5%,经常能得到老师改进意见的学生占24.2%,有时会得到的占25.3%。说明老师还是能够认真对待朗读教学的,能够注意给学生提一些意见,但为什么学生的朗读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基于以上调查结果分析可能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二、调查结果总述及成因分析
1.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待提高
通过调查表明学生目前并没有完全达到或大多数学生没有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五年级小学生所要求的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朗读是一项复杂的语言艺术,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要求基础知识扎实,语言表达能力强。而这两方面,一是需要语文知识的积累储备,二是需要一定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练习。通过调查显示,学生读错字的情况还是很普遍,说明基础知识还是不十分扎实,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朗读水平的提高。另外练习少也是一个原因,课下学生很少练习朗读,这就使学生很难读得流利、有感情。从客观原因上来看,课上由于班额的限制不可能很多同学得到朗读课文的机会,加上大多数学生是不愿主动举手要求朗读的,更希望老师点名,所以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但是当被点名叫到给同学们朗读,学生还是很希望读得好的,并希望老师给一些评价,但大多数老师更多地给予表扬,没有更多地在朗读技巧方面给予指导,而且课堂上更多地侧重阅读教学,不太重视朗读教学,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这些原因综合起来使得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是很高。
2.学生的朗读兴趣浓厚,并愿意提高朗读水平
如何研读,提高朗读能力 篇6
如何研读文本,提高朗读能力
唐艳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彭德荪希望小学)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如何研读文本(即教材),教师对学生如何进行朗读能力的培养,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在此与大家共同交流学习,以达到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目的。
一、研读文本,先要整体把握
在新课标的修改稿中,加入“必须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钻研文本,还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钻研文本首先要做到整体把握文本,每个文本都有其内在的文本意义,即内在的价值取向,读者无论融入多少个人的经验,还是以特殊的言语形式入手,通过文本意象及意象之间的联系去把握理解文本意义。
整体把握文本,就要在理清思路中整体把握。各类文章,不管内容简单还是复杂,总是根据思路来结构的。所以“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只有循着文章的思路阅读,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主旨,领悟作者构思文章的匠心和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功力。思路是无形的,常通过线索和脉络来表现。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理清作者写作思路上整体把握文本,才能更好地展开各种形式的学习。低年级学生要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再去把握课文主旨,尤其是一些课文要求认和写的字又多,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读会这些字的字音,文从字顺地先把课文读下来,才能再去考虑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整体把握文本,还要在直接突破中整体把握。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与“流利”的朗读易检测也易指导,而“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则难度较大。朱自清说:“有感情地朗读”的要义在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叶圣陶先生说:“有感情地朗读的要义在于把原汁原味的气韵声调,思想感情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就是说,有感情地朗读侧重情感的体验,要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融合读者的情感,披情入境,使“其学皆苦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那么,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激情导入,激发朗读欲望
成功的,富有激情的,紧扣儿童心理特点的课堂导语,就像乐章的序曲一样,能使学生一上课就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和心灵震撼。它不仅自然和谐地导入了新课,而且极富趣味性和启发性,使学生产生朗读课文的强烈欲望。比如,我在教学《曼谷的小象》一课时这样导入:“在美丽的东南亚,有一个著名的旅游城市,那里四季常青,繁花似锦,景色绮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它就是我们邻国泰国的首都――曼谷。曼谷到处一派迷人的热带风光。在曼谷邻郊,绿油油的禾苗和点缀着淡紫色野花的草地,一直延伸到海边。那里还有茂密的原始森林,人们还能看见悠然漫步的象,它们与人为友,显得那么温顺可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曼谷的小象》。”“读了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说:“我最想知道曼谷的小象是什么样的小象?”作者为什么要写它?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达到自己解决课文主要问题的目的,使学生的主体作用自觉主动地发挥出来。
再如,上《钓鱼的启示》一课,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创设情境,配《春江花月夜》的`二胡名曲,请两位学生朗读课文描写月夜美景的第一至三自然段,将学生带入一个情境: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我”钓到了一条特别大的鲈鱼,心中喜悦溢于言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得到这么大的一条鲈鱼,应该说今晚不虚此行,可事情原没这么简单,这条大鱼似乎来得太早了,它比规定的捕捞时间早了两个小时,该留还是该放,“我”和爸爸有什么不同的意见?“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时学生已迫不及待地想去读下文,于是顺势诱导学生读文悟情。
2.精心设问,调动阅读兴趣
我们的阅读课堂,离不开教师的“导”――问题的引诱。精心设计好每个问题,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让他们获得新的知识。例如,在教学《将相和》一文中“完璧归赵”这个部分时,避直就曲设置巧问:蔺相如真的要将和氏璧撞在柱子上吗?还是故意吓唬秦王?为什么?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令学生产生认识的冲突,而课文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很快进入思考状态。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有的说蔺相如是假撞,是做样子吓唬秦王,有的说是真撞,因为假撞就要夺璧。此时,相机引导,再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深入思考,最后学生看法终于一致,蔺相如不是一定要撞柱,也不仅仅是做样子吓唬秦王,而是要见机行事,这里充分表现出蔺相如机智勇敢、临危不惧、足智多谋的品质。这样的巧问,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语言训练的力度,引发了学生深入学习的愿望,在思考、讨论、顿悟中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3.注重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的实际和学生朗读水平的实际,加强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从朗读方式上讲。要让学生能够通过轻声朗读、放声朗读、诵读等方式,训练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感悟。从朗读方法上说。要让学生在朗读中能够注意停顿,声音的轻重、速度和节奏、语调等技巧来领略朗读的妙处,提高朗读的水平。从朗读的形式上讲。要形式多样,富有变化。在教学中,可采用让学生自由朗读、个别朗读、教师范读和引读、听录音读和前面讲的配乐朗读、师生共读、个人或小组轮读、分角色朗读、边演边读、抓重点词和关键词品读、赛读、师生互评互读等多种形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
(1)范读
如,在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范读中要注意叠词的读法、语气的停顿、儿化音、儿化程度的把握,读出儿歌的韵味。第一句“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两头尖。”其中的月儿,儿化不能整个儿化,也不能不儿化,要掌握在这两者之间,读出来就好听,使儿歌韵味更足,音乐感更强,这样指导学生朗读,效果就会很好。
(2)集体读
这种读法弊病多,尤其在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再倡导集体读。因为这种讲法不利于学生阅读个性发展,还使得一些学生滥竽充数。但我认为,也不能完全抛弃。集体读,有造声势、烘托气氛之优势。如,在教学《观潮》一课时,为了突显钱塘江大潮来之时雄伟壮观、气势磅礴之势,个别读就很难达到那种效果。
(3)边演边读
这种读书方法学生十分感兴趣,或自己边演边读,或同桌配合,一人读一人演,在教学中,也能取得很好的朗读效果。如,《威尼斯的小艇》一文讲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一般就让学生边演边读,先个人练习,后同桌合作练习,再请一对同桌在全班表演,这样,学生既读好了书,()又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又如,《曼谷的小象》一文中写小象拉车、洗车两处,让学生边演边读,体会感悟小象的聪明、乖巧、身怀绝技,从内心发出暗暗的赞叹。这样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又获得了情感体验的快乐,增强了读书的兴致。
(4)引读
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通过大量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在切实弄清“一夜”和“每个夜晚”的联系后,我激情导读,这是周总理普通的一夜,却是周总理无数个繁忙、劳累、不眠之夜的写照,更是周总理一生为党为国日夜操劳的写照。人民的好总理怎么能不受到亿万人民的崇敬和爱戴!引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此时学生对周总理的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又如,教学《军神》一文,在学生通过悟读理解的基础上,引读,面对这位钢铁般的汉子,沃克震惊了:“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同样,学生与作者与文中的沃克医生在感情上达到共鸣,由衷地发出赞叹。
(5)师生互读互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打破常规,转换师生角色,师读生评,以达到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目的。例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文中,读铁罐的话时,故意用平淡的语气读,让学生评,最后得出读铁罐的话要读出骄傲、神气的语气来,学生会评,也就会读了,再进行反复练习,就读好了。还有,在教学《军神》一课中,我设计了一段师读生评拒绝麻醉那段,结果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读得挺好,我就临时决定去掉了这一环节。当时我想:学生能做到的,就放手让他们去做,我硬搬硬引,岂不成了多余。
4.关注个体,尊重朗读表达的多元性
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为学生个体的知识与生活经历不同,其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各不相同。我们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夯实基础。无论在生活中还是课堂中,追求永远比拥有更重要!我们不能拿着自己的一套标准去要求学生,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例如,《第一场雪》一文中的这段话:“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我引导学生说:“同样的语句,每个人的感受各不相同,就是同一个人,随着理解的深入,感受也会发生变化,而且可以通过朗读来表达。”继而鼓励学生尝试把自己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片刻之后,指名学生朗读。有的将“嗬!”读得又短又重,然后把声音放轻再读后面的句子;有的将“嗬!”读得又轻又长。问他们为什么这样读,前者说:“因为作者推开门一看,外面的景色令人难以置信,非常惊讶。”后者说:“因为作者推开门时,看到这粉妆玉砌的世界,又惊又喜。”这些体验反映出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都是可以成立的。
5.朗读评价,增强趣味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还指出:“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要切实针对每一位朗读者的情况,正视他们的差异,评价用语应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指导,少一些评判;多一些情趣,少一些教条。如,“你这儿读得真不错,如果这个词再读得重些就更好了。”“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来到了那个美丽的地方。”“你的声音真好听,长大一定是个很棒的播音员。”等等评价语言。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指出其不足,这样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朗读热情,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参考文献:
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篇7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一、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训练朗读基本功
教师在平时课文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技巧。“正确”即要求学生读书时字音准确、清晰、不丢字、不添字;“流利”即要求读书时的高低快慢、断连疏密,可以让学生动笔做适当要读好课文的标记, 以便引起朗读停顿的注意,再反复练读,达到“流利”;“有感情”,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可是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 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才好。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 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即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读出感情就水到渠成了。
二、范读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爱听爱读
艺术朗读能生动、具体地表达课文活生生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和鲜明的形象,从而使听者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并受到感染。艺术性的朗读有着这样的作用,我们应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范读,以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学生爱听爱读。如学习《可爱的草塘》一文时,老师用清新、轻柔的声音,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草塘的独特风光的魅力。这样,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 就连平时很少举手发言的同学也跃跃欲试,学生争相上台表演朗读,感受朗读的快乐,对朗读产生极浓厚的兴趣。
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课文丰富的内容、复杂的感情,运用一定的朗读技巧生动地表达出来。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或指导朗读时,好的示范朗读往往能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兴趣。如《鸟的天堂》中有一段描写鸟的优美句子,老师可以先出示鸟的欢快生活场景画面, 接着开始绘声绘色地朗读。读到“到处都是鸟声 ,到处都是鸟影”时 ,将语速放慢 ,突出“到处”这个词,读到“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时,语速逐渐加快,同时脸上流露出惊喜状。老师因势利导,再让他们说说听了之后感到这里鸟生活得怎样? 让学生跟老师一起读,这样数次训练后,学生渐渐就可以把鸟生活快乐幸福读“活”。
三、朗读形式多样,朗读成效不同凡响
形式多样的朗读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常见的朗读形式有:齐读、个别朗读、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引读读等。采用什么朗读形式要因文而异,老师要根据教学需要灵活掌握,让学生乐读、爱读,读得有成效。
每个学生,不管基础怎样,都有表现美的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经常选择一些文质兼美的课内外文章,在班上组织朗读比赛,对一些缺乏勇气的学生要多鼓励。学生的表现欲激发了,都争先恐后地参加比赛,并进行评比,选出“朗读之秀”予以表扬。班上经常进行这样的朗读活动,学生在学习中渐渐养成了朗读习惯,朗读兴趣越来越浓厚。
前不久,我看了支老师《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实录,教学中,支老师多处运用饶有趣味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读完了吗 ? 还想不想读 ? 不想读的同学请听别人读 ,愿意读的同学请站起来读。站慢了可就没机会了。”话音刚落,很多同学都不约而同地起身。
一个学生读完了,读得棒极了,支老师这么评价:“他不是站在普通的座位上, 而是站在奥运会的领奖台上, 服气不服气? 谁跟他比? 如果你比他读得好,你站着他就得坐下。看谁能把他读坐下! ”这样的评价,激发了很多学生读书的挑战欲望,读书又掀起了一波热潮。
四、精彩的表演朗读,丰富学生语感
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应建立在特定的氛围中, 通过学生身临其境,获得对课文内容的感受。表演朗读是对课文内容最形象、最精彩的再现,它可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丰富语感。低年级课文中,有许多童话、寓言。学生在基于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表演朗读,并进行适时评议,更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我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文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对象,指名四对同学分别读陶罐和铁罐的话。然后进行集体评价,谁骄傲蛮横? 谁谦虚大度? 随后让读得最棒的同学上台表演课本剧,让学生戴上头饰,全身心投入角色中。这一形式丰富和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提高了学生的表演能力。
五、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使学生读得入境
将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引进课堂,吸引学生快速入境,让学生从中更好地领悟课文的内容,情感。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一棵庞大茂盛的大榕树覆盖在小岛上,学生们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此时教师引导:如果是你,你这时看到了什么? 你最想说些什么? (此时学生就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 ,遨游在美 丽的情景 中 )体会到文 中的美景 ,再读课文时,学生就能读出情感了。最后结束课文时再次播放美丽的大榕树情景视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总而言之, 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要我们用耐心、用恒心,加上科学的训练方法这一法宝,用活热的心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朗读能力就会提高。
摘要:如何让小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作者从训练朗读基本功,范读激趣,朗读形式多样,表演读丰富学生语感,现代技术手段,学生读的入境几个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的朗读能力 篇8
关键词:小学教育; 语文教学;朗读能力;提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156-01
在语文课改实践中,我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在 “以读为主,读中训练”的教学方式基础上,发展成了“以读为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理解、发展”的教学模式。不论前者,还是后者,都突出了一个字:“读”。小学语文大纲指出:“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一个环节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大纲还规定:“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又是一个较难的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也成了教师们探讨的焦点。本文旨在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了初步的探析。
一、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二、激发朗读兴趣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记得教育家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欲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但模仿能力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课文朗读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把语音读准,把重音、停顿读好,然后再做好范读,让学生把重点句子读好。如在教《我坐上了飞船》第2自然段朗读时,老师指导学生看课件后,范读:“啊!我看见了中国,有长江,有黄河,还有万里长城。”读出作者在太空中看到中国的喜悦、激动的心情。然后,学生看着课件画面,也模仿老师读起来了。这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朗读产生了兴趣。
3、运用激励语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朗读上进行恰当的点评,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朗读效果。如一位学生在读《哪座房子最漂亮》的最后一句,不但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还读出了赞美新房的喜悦、自豪的心情,老师说:“你读得太好了,老师也比不上你!谁也能像他那样读。”没等教师把话讲完,学生已经朗读起来。
三、朗读技巧指导
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是朗读好的基础。但是,如果不能把从课文中理解的东西正确的运用语调、速度、重音、停顿等手段表达出来,还是达不到读出思想感情的水平。所以,还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技巧来表情达意,如语调、停顿、轻重、快慢、高低等。教师在课堂上要结合课文进行具体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用声音表情达意,以求再现文章的意境、形象、感情。一般情况下,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情况的句子,常读得快些、急促些;表现高兴、兴奋、赞美的句子,读时音调略高;描写优美景色读句子,要读得语气舒缓,柔和,美一点;表示悲痛、沮丧的语句可读得低沉些、缓慢些。
四、强化训练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篇9
单位: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乡西柳林小学
姓名:武利清
性别:女
邮编:030063
联系电话:***
正文摘要:
古人说的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要充分地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在小学各个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就应该努力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增强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体会阅读的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能力
正文:
一、激发朗读兴趣,培养朗读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充分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从“要我读”转为“我要读”的良好的朗读意识。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让孩子有兴趣地学习,要比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重要得多,朗读也是如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抓住点滴时间让学生大声朗读,读完了再找好朋友去读。刚开始,孩子们有点不知所措,但渐渐地,他们都很主动地找学习伙伴读书了。有的读着读着,还会不知不觉地摇头晃脑起来。这时候,我就积极地鼓励他们,告诉他们读书也是一种享受。有了这样自由、轻松,能够表现自我、能够与同伴交流的空间,孩子们朗读的兴趣浓厚起来,读书时都想把故事读得更生动些。
二、充分发挥教师在朗读中的示范作用。
学生模仿能力强,借助儿童的这一优点,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已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但是,范读是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应该教会学生总结朗读的经验,把握朗读的技巧。例如,教《纸船和风筝》时,先让学生听老师配乐范读,边听边感受文章中所表达的伤心情感。学生对文章的悲伤的感情基调有了点滴认识后,再让学生对照朗读,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课文情境进行朗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
三、巧用多种朗读形式,训练朗读技巧。
教师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读,不讲求形式的多样性,要通过巧用多种朗读形式,多方面地来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比如:
个别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自由读。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自由读就弥补了这一缺憾。给学生时间、自由,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
开火车读,是一篇课文由几个同学接着读的方式。教师可指名一个同学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结束,再指定下一个同学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唤起同学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齐读则可在课的收尾阶段,细心品味课文内容时进行。如《北京》一课,前四个自然段都是介绍了北京的美丽,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总结课文。北京真美啊!我们爱北京,我们爱北京的首都!齐读则表达出了学生赞美北京、热爱北京的心声。
默读,有助于学生的思考。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四、注重朗读评价,培养朗读能力。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有区别的,有的学生能够读得有声有色,有的学生却读得干巴巴的。我便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1、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以激励为主。如采用“闯关夺星”的方法来激励孩子
读书,还可以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来鼓励孩子读书期只怕是一点的进步,教师都要毫不吝啬地去赞美。如你读得真有感情,连老师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你读得声音真美„„
2、学生评价
(1)学生评价老师。在老师范读课文后,可以让学生说说:你认为老师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为什么。也可以在学生感觉困难的地方,适机指导朗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我读得怎样。还可以恰到好处地抓住契机介绍自己的朗读方法,说:你们想知道我怎么读得这么好吗?告诉你们吧,我是边读边想象,我是把自己当做课文里的什么等。这样,便在平等、宽松的气氛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读书的方法。
(2)学生互相评价。在学生朗读之后,可以让其他学生发表意见:你认为他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他读得不好的地方你能读读吗?这样,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切磋来提高朗读能力。
3、学生自我评价
可以让学生在自己朗读后,说说自己读得怎样。这既让学生肯定自己的长处,树立自信心,又能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总之,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不同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让学生享受朗读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参考文献:
2、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实施方案 篇10
在学生听、读、说、写综合活动中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研究
(具体实施方案)
常州市新北区孟河中心小学常州市级作文课题组
本课题是在武进市级作文课题《加强学生听、读、说、写综合训练,提高学生习作
能力的研究》获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申报的常州市级研究课题。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期望教师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听、读、说、写的综
合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在小学阶段能达到新大纲和课程标
准的要求。终极目标是:学生听、读、说、写能力和谐发展,能达到“出口成章,落笔
成文”的程度,以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增强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
文综合素质。同时,也期望通过实验与研究,探索总结出在小学阶段开展作文教学的一
套新型模式。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方法和途径,以及学生口语交际、习作过程中的.心理。
2.研究各年级段学生口语交际和习作能力培养的策略。
3.创建“在学生听、读、说、写综合活动中,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研究”这一
适应学生特征和时代特征的作文教学新模式。改革传统作文教学模式,探索出有利于提
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新模式是研究的重点。
三、具体实施阶段有关要求
为了使这一课题的研究尽早取得良好成效,切实达到预期目标,我们把这一主课题
分成三个子课题,分四期实施,以利于这项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第Ⅰ期实施阶段:(2001.5----2002.1)
〈一〉本期研讨重点是:
听
研究 说 中“听、读”能力的培养和积累口语交际、习作素材,拓展习作
读
思路的策略。
〈二〉本期主要工作安排:
1、召开全镇语文教师大会,推广原武进市级作文课题《加强学生听、读、说、
写综合训练,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的成果,成立“孟河中心小学新世纪畅想
文学社”,并举行常州市级
[1] [2] [3] [4] [5]
★ 有效设计预习作业???提高教学质量
★ 提高教学质量
★ 提高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
★ 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 提高教学质量发言稿
★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心得
★ 浅谈如何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 如何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 篇11
关键词:培养;小学语文;朗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085-0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文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老师应尽的职责。
一、激发小学生的朗读兴趣
1.精彩的朗读,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欲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但模仿能力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课文朗读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把重音、停顿读好,然后再做好范读,让学生把重点句子读好,如我在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三组《秋天的雨》,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听范读,然后让他们练习朗读,通过训练,学生能读得惟妙惟肖。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朗读长生了兴趣。
2.运用激励语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强烈欲望。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朗读上进行恰当的点评,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朗读效果。如学生在读《秋天的雨》的第一自然段,讲秋天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来的,为什么会不知不觉?因为秋雨虽凉,但不冷,使人爽快,不大,润物无声;朗读的时候,声音要轻一些,要给人轻松舒服的感觉。没等我把话讲完,有的学生就朗读起来。除此之外,学生之间还可以经常进行朗读比赛。
二、教师范读,感染小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候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的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创设情景,加深小学生理解
语文课本中有一些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这些课文尤其是对小学生比较难理解。对于此类课文老师可以创设情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课文用了很大的篇幅写了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可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无法想象课文中所描述的优美景观。在课堂上,我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了这些美景以及珍贵文物的图片,把学生带入课文,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充分理解后,就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体会表达了出来,学生的朗读水平无形中就得到了提高。因此,创设情境是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一个重要手段。
四、加深理解,激发小学生的朗读情感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重点要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要求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又在理解后的朗读中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回忆近几年的语文教学生涯,我一直非常重视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而在训练学生的朗读时,我一直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表达出来。例如:我在引导学生朗读“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教学这一句话时,我先问学生“同学们,在这样的园里漫步,你想出来吗?谁能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第一个同学起来读的语速较快,我又问“谁比他更喜欢欣赏这些优美的景色,都不想出来吗?”学生就明白了读这一句语速要慢一点儿。我又问:“谁完全被这些优美的景色陶醉了,都忘记出来了?”这时,同学们朗读的兴趣都被激发出来了,都争着要来读并且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体会读出来了。在语文课上,我坚持用这个方法来训练学生的朗读,使学生的朗读能力有了一个较大的提升,也正是用这个方法来让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相互促进的。
五、开展活动,创造学生的展示平台
对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不应该局限于课内,而应该从课内延伸到课文外。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我经常开展一些诗朗诵、讲故事、演讲比赛等一些小型的班内活动,为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并及时的对一些表现好、进步大的同学提出表扬。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但体改了学生朗读水平,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课外知识。同时也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更加轻松。
朗读教学贯穿了整个小学语文阶段的教学,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只要我们教师能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朗读培养的重要性,提高自身朗读水平,有耐心、有恒心,科学地进行朗读训练,我想信小学生朗读差的局面一定会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1]赵小红.阅读教学 重在朗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0-09-20
[2]孙秀芳.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J].才智.2012-03-15
[3]张玉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J].考试周刊.2008-04-15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提高小学生的写字能力07-0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07-08
提高学生感悟的能力09-27
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研修总结10-15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09-17
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10-03
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与实践08-16
如何提高小学生识字与写字的能力09-30
有效提高小学生体育学科能力的探索10-05
如何提高小学生做阅读题的能力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