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研修总结

2024-10-15

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研修总结(共12篇)

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研修总结 篇1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研修总结

阅读是一种通过文本媒介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创造信息的复杂过程,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当我参加这次孙老师工作室的在线研修后,思考了如何才能提高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呢特总结以下几点体会:

一、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农村小学学生由于阅读视野的局限,大量的课外阅读几乎是不可能的。其实不能把课外阅读仅仅定义为课外时间的课外书阅读,我们应该把语文课堂真正变成文学阅读的天地,改变那种以教科书、教参和教师讲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目前的农村小学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还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只能适应考试,而不会独立思考,缺乏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敢于独立思考。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这要求教师用新的理念审视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设计,真正让学生自主互动,教师退居为引导者。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不应再是照本宣科,“满堂灌”,而是应和学生共同探讨,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如果学生体会到了探究问题根源的快乐,并开始试着自己去阅读,从而获取更丰富的知识,那么真正的阅读就开始了。

二、突出学生阅读能力的

培养

阅读教学一方面是教给学生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等多种能力。S版课文时代感强,文质兼美,由于小学生长于形象思维,朗读练习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善于运用声情并茂的描述性语言,通过播放音乐等手段来烘托、渲染气氛,促使学生入情入境。默读可以留给学生想象的余地,教师要经常提示学生运用扫读、跳读、重点处反复读等方法,逐步提高默读速度和默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人们学习语言大多是先记忆再逐步理解的,或者是朦朦胧胧地知道一点意思后,随着知识的增长与阅历的丰富,到达一定的程度后,自然产生一种“顿悟”。小学

阶段是学生记忆力最好、学习语言的最佳期。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精讲巧练,挤出时间来指导学生背诵。

由于小学生识字量有限,在阅读中经常会遇到生字新词,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课内阅读中学生获得的知识量是有限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学生有选择地多读广读,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经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阅读积累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提高关键在于阅读。阅读能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学生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听说读写才能左右逢源、触类旁通。知识积累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学生的知识积累决定了其语文素养的优劣与语文能力的高低,故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落实学生的知识积累,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积累。包括文字、词汇、名言佳句的积累,精美诗文的积累。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圈画、摘录、背诵等方式记录精美的句子、词语、段落甚至是整篇文章,并将其融化为自己永久的`储备。

2。 语文常识、写作知识的积累。包括语言文字、词汇常识的积累以及修辞、文体常识的积累。

3。 生活知识的积累。生活是语文内涵和外延的总和,语文阅读一定要引导学生去体味生活,到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去,到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之中去,体验纷繁复杂的世态人情,从而感受到世界的博大与精彩,并养成随时把自己所观察到的人、事、物、景的特征记录下来的习惯。

一句话,“走进文本需失我,走出文本需要我”。那么怎样才是走进文本与走出文本呢走进文本就是读者与作者同行,悲其所悲,乐其所乐,感其所感,悟其所悟;走出文本则需要读者与作者分离,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价,或赞同,或批评,或延伸,或补充。

四、组建课外阅读小组,开展小组阅读竞赛

在课外阅读组织指导中,可尝试让学生自己选择阅读伙伴,并组建课外阅读小组,每周的阅读自习课或午休时间,可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阅读或交流,并进行多种形式的评比,以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如每读完一本书便加一颗星,

每背诵十首古诗加一颗星等。学期末,给星星最多的学生以奖励。这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竞赛,不仅有利于引发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还有利于同组成员间的相互鼓励,维持对课外阅读的长久兴趣,使“读好书,好读书”在班级蔚然成风。 这次的研修也让我受益匪浅,懂得了阅读对学生来说很重要。科技发展日益迅猛的今天,作为教师,教会学生阅读是义不容辞的,这也将是我今后教学中的重点,希望我的学生能在我的带领和指导下学会阅读、喜欢阅读。

 

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研修总结 篇2

分析历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可知, 从命题宗旨上来看, 问题的设置都紧紧围绕着短文阅读应该达到的交际目的和理解要求, 尤其强调深层理解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交际能力;从对知识面的测试上看, 不仅重视英语语言能力, 而且兼顾语言文化背景和其它常识;从题材和体裁上看, 多样化是最显著的特征, 基本上每年都有趣味故事、科普读物和实用文体, 从阅读的速度和难度上看, 也是在明显增大。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 阅读理解能力是在阅读的实践中培养出来的, 大量阅读是必要的, 而科学的方法则有助于阅读能力的迅速提高。下面就是本人在教学中积累的几点心得体会, 仅供参考。

要注意养成良好的阅读心理。阅读时要去掉杂念, 心绪要安定, 精神要专一, 切不可一遇到几个生词、难句, 就心烦意乱, 失去自控能力。心理学家告诉我们, 任何恐慌、过分紧张的情绪都会形成一种消极因素, 以致妨碍大脑的正常思维功能。因此, 遇到困难一定要从容不迫、心无旁骛。这样才能对所读文章印象清晰、理解深刻。

读完一篇文章后, 要回味一番。对文章的段落结构、中心思想、人物事件要做到心中有数, 对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再看几次。要留心关键词句, 注意弦外之音。对文章的评价分析, 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要理解文章作者的原意, 而不能按你自己的意愿去想当然。切记:一想当然, 就会出错。

学好课文。英语课文是同学们学习英语的主要材料, 是对高考考生考核的重要依据。同学们也是通过学习课文, 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同学们一定要把课文学懂、弄通。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把课文理解透, 会翻译;能就课文内容不看书地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弄懂课文里的语法现象, 有不懂的地方一定要问老师和同学;要在故事情节当中记忆生词和词组;尽量做到能复述课文和背诵课文。

坚持天天读。利用零碎时间, 最少每天读1篇短文, 每月读1本课外书, 就高三学生而言, 要每天坚持读1组5篇 (故事、科普、应用文等兼顾) , 向高考试题形式靠拢。

要注意阅读材料的选择。开始时要选难易适中的趣味故事题材, 这有利于阅读兴趣的培养;随着能力的提高, 选材应更加广泛、更加实用, 尤其要重视阅读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和一般常识方面的内容, 对于科技文章也千万别因为太枯燥而放弃不看, 要知道这些都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培养快速阅读能力。在阅读文章时, 首先要理解其含义, 即懂得它的意思, 与此同时, 要注意不断地加快速度, 最后, 力争达到至少50词/分钟以上。阅读时不能念出声, 否则会影响速度的提高。阅读时也不能见了生字就查字典, 要培养猜测生词意思的能力。读完一篇后要回味全文, 体会作者的意图。下面提供练习快速阅读的四种方法。

(1) 快速泛读 (f a s t e x t e n s i v e reading) 。平时要养成快速泛读的习惯。这里讲的泛读是指广泛阅读大量涉及不同领域的书籍, 要求读得快、理解和掌握书中的主要内容就可以了。

(2) 计时阅读 (timed reading) 课余时间要养成计时阅读的习惯。计时阅读每次进行5—10分钟, 不宜太长。因为计时快速阅读, 精力高度集中, 时间一长, 容易疲劳, 精力分散。

(3) 略读 (skimming) 。要求读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 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 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4) 寻读 (scanning) 。寻读是一种从大量的资料中迅速查找某一项具体事实或某一项具体事实或某一项特定信息, 如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数字等, 而对其它无关部分则略去不读的快速阅读方法。运用这种方法, 读者就能在最短时间内掠过尽可能多的印刷材料, 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如果文章太长, 你可以先把文章后面的问题看一遍, 带着问题去看文章。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你去掉杂念, 提高阅读速度和解题的准确性。要善于找关键句, 特别要注意, 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头一句话, 往往就是关键句, 可以帮助你掌握文章的大意, 理解文章的主题。此外, 还应该细读文章, 因为有的试题是考细节。可以边读边用铅笔做点标记, 把有关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 即五个W划出来。凡逢人物就圈出来, 看完一数, 有几个圈就是几个人, 一目了然。

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研修总结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兴趣

阅读教学是文本、生活与人的心灵之间的一道桥梁。课堂上,教师应把爱心、微笑、激励传递给学生,营造一种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平等民主的和睦气氛。阅读教学应该成为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与世界交流的过程,应该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交流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建和提升。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1.提倡自主性阅读

要为学生创造自主阅读的条件,学校和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给学生留出足够的阅读时间并为学生开拓较大的阅读空间。具体讲,学校应为学生安排由阅读课,多购优秀读物并全天候地开放学校图书室、阅览室,要与社区图书馆加强联系,使之对学生开放。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考试中减少阅读知识的比例,加大人文修养考核的力度,使学生读书蔚然成风。

2、组织合作性阅读

阅读虽然是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但这种自主绝不是个体封闭式的学习,而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群体互动的开放式的合作学习。在这种合作中,学生可以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从而使自己的见解更加深刻和全面。在具体操作时可借鉴或试用“个人学习——小组交流——共同协作——分享成功”的模式。

3.引导探索性阅读

探索性是阅读的生命线。因为文本提供的信息除了字面信息外,常常还有更深层次的信息。这些隐含的密码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诵过自主阅读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教师要通过观察、测验、谈论等方式对全班每个学生的阅读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了解每个同学、全班同学的个性和共性问题,为指导学生探索阅读提供第一手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去破解疑难问题,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有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对学生在探索路上久攻不克的问题指点迷津,以帮助学生攻克阅读上的难点。

4、坚持开放性阅读

充分利用校内阅读资源,包括教材、图书室、各类图书、阅览室各类报刊杂志,做到“物”尽其用;充分利用校外阅读资源,包括校外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馆等机构的图书音像资料,以丰富阅读内容。

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措施

1.明确阅读目的,开展合作学习,提高主动自读能力

目的明确是学生阅读的动力和前进方向,也是学生主动参与阅读的前提条件。带着明确的阅读目的,让学生主动读,是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读”是学生感知、理解课文的一种实践形式,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训练方式,通过“自读”课可以培养学生以下几种具体能力:认读能力——辨识生字、学习新词的能力;理解能力——审题、辨体以及探究文章的能力;质疑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鉴赏能力——分析、评价文章的能力。语文教材中每单元前都有单元内容简介和阅读指导方向,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和主攻方向。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阅读产生较浓厚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阅读是为学生认识世界小学打开的一扇扇窗口,我们应该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乐趣,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师生同读:不仅要求学生读,也要求老师与学生阅读。读孩了喜欢的儿童文学作品,精彩处声情并茂地朗诵给孩子听;教师深情的朗读可以感染学生,学生也会情不自禁地跟着诵读,师生可以一同分享阅读的快乐;2.巧设悬念:教师要经常讲故事给学生听,并在孩子昕得入迷时戛然而止,这时他们便迫不及待地自己打开书本去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交流阅读收获,使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重要性,从而更进一步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3.合理的选择阅读内容

21世纪是信息飞速发展和快速传递的新世纪.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籍报刊,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注意选择读的方法。有的要全篇精读、细读。有的只要粗读、浏览。应依据书目和实际需要区别对待、有所选择。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对于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则需要静心细读,品味性地精读。

4.要重视阅读过程中学生学习行为的主观情意因素

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是进行学习方法指导的先决条件。例如《月光曲》一课,分辨事物和联想是教学难点。在教学这部分课文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单元训练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采用设疑激趣的方法,调动学生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去主动求知。教师可先用形象的语言过渡,引出穷兄妹俩看到的画面(可配合图片)。然后问:“穷兄妹俩在美妙的音乐中陶碎了。他们联想到什么呢?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这样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标志词语找出答案,最后问学生“通过穷兄妹俩联想到的画面,你知道曲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贝多芬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可联系已掌握的学法,联系上下文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去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使学生产生需要感、自信心、愉快感和自觉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培养质疑释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释疑,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语文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认真寻疑、大胆质疑、积极解疑,让“疑”成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总之,正确的阅读训练,有利于学生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知识面的提高,通过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广开言路,让思维之路畅通,并且注重文字、词汇的“基础”积累,所谓“基础”,即采用积累本记录等形式先从文字的层面上获得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以完成“感知——理解”的階段为主要学习目标,使学生阅读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挥。

参考文献:

[1]方桂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培养[J].淮师范学院学报

[2]蒋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索[J].才智,2010,(6).

[3]黄之海.浅谈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指导[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1).

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研修总结 篇4

一、研修主题的提出

阅读是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源头活水。学生的阅读量与他的语文水平是成正比的,也与他其它学科的学习水平成正比。尤其是在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的今天,在视听技术不断普及、人们阅读能力不断下降的今天,积极主动地开展阅读活动,抓好基础段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学生分阶段达标进入高层次学习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需要。

然而,由于到地域、家庭环境及应试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小学阅读现状令人担忧:学生缺乏读书的兴趣和意识,不能主动进行阅读实践;“应试教育”的思想左右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学校尚未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学校图书室、阅览室未发挥应有功能;学校、家庭未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为此,我确定了《小学语文主题性阅读的研究》研修课题,旨在改变目前课内外阅读的现状,丰富学生的课内外阅读生活,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二、研修主题确立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应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充分地利用这些知识发挥自己的阅读能力去分析、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认为儿童是通过自己主动的努力活动和与外界相互作用,不断获得经验的丰富和重组,从而实现自我建构和发展。

2、“相似论”认为,学生头脑中贮存的相似性信息单元(即相似块)越多,就越有利于选择、匹配、激活阅读材料中的相似信息,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感悟也才越深刻。《学记》中的“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说的是教育得抓住时机,适时施教,错过时机以后再去学习,就会事倍功半,得法于课内,及时进行同步拓展延伸,就会事半功倍。

3、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学生学习越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象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如果我们想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所阅读的东西,比要求他记住的东西多两倍。”“如果少年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如果学生其他的书读得较多,那么他不仅能够学好正课,而且会剩下时间去满足其他方面的兴趣。”

三、研修主题价值与意义

开展主题性阅读的研究与实践,对小学语文阅读由课内向课外、由以教科书为本位向大信息、多元化知识开放、由应试教育向读书滋养人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转变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该研修的成功运作对学生阅读的外部大环境的开发、整合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小学语文学科阅读的内容整合方式、阅读指导方式、阅读习惯的有效培养、读写结合提高语文素养等方面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操作体系的建构都很有价值,也对改善小学生课外阅读无序状态,规范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增强课外阅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现实的指导价值。

四、研修的过程

(一)用好教材,搭建桥梁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以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在于阅读种种的书,语文教材实际上成了通向课外更多阅读的桥梁。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阵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具有挖掘教材,重组教材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渗透相关的阅读信息,以促发学生课外主动阅读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教材的内容作深入的解读和挖掘,揣摩作者思想、文本内涵,提炼出相应的主题。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围绕主题,深入到故事的情境中,与人物对话,与作者交流,获得许多真切的感悟。例如在教学《郑成功》(主题:爱国)一课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中,感受郑成功的爱国举动,同时引导学生就“爱国”这一主题进行延伸:在历史上还有许多爱国人士——屈原、陆游、林则徐等,引导学生到图书馆、上网阅读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爱国情怀;还有同学提到当前大家共同关注的“台湾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要起着“红娘”的作用,在学生与书籍(故事)间拉起一根红线,让学生有兴趣、有方向的进行阅读。

(二)开展活动,巩固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活动便是激发学生兴趣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可以结合平时的语文教学的内容,在班级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阅读活动,让学生沉浸在其中,享受读书、成长的快乐。

1、校园读书节。班级内每学期定期组织校园读书节活动,以此来浓厚班级的读书氛围,营造书香班级。2017年秋学期,学校成功举行了校园读书节活动,在活动中,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阅读现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各年级确立相应的主题,低年级“童话世界”,中年级“人物故事”,高年级“经典名著”。学生利用课间休息时间、中午午休时间、放学回家后的时间等,主动地进行阅读实践。另外,在读书节期间,我们还开展了系列化的活动,如“课本剧表演”、“人物故事演讲”、“征文比赛”等,活动结束还可以评选出“书香班级”、“书香个人”等。

2、读书交流会。结合日常教学,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收获和感悟记录下来,也可以借助于“阅读资料卡”将文中的一些好词佳句等摘抄下来,然后在班级中组织读书交流会,和大家共同分享读书的快乐。

3、好书(美文)推荐。在日常教学中,利用课前三分钟、晨会等时间,让学生走上讲台,说一说最近读的书目,向同学们推荐一些好的书籍或文章,并简单地交流其内容或心得体会,给大家的课外阅读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发掘资源,维持兴趣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学习语文的资源丰富多彩,如何发现并有效的加以利用应是当务之急。

1、图书室、阅览室。随着学校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速,学校图书室的管理也趋于规范和科学,图书架上的图书也越来越丰富,这些都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有力保证。然而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学生该如何选择,如何更好地从书籍中汲取精神的营养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进行主题性的阅读便是理想的选择,结合日常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提升,提炼出相应主题,可以结成研究小组,制定主题性阅读计划,撰写阅读心得体会或是小论文。这样做大大的减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提高了针对性与实效性,同时也对语文教学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网络世界。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定期带领学生上网浏览,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问题”,在网上搜索相关的信息;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网站、论坛,鼓励学生阅读的同时积极的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五、研修成果

1、通过组织理论学习,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参与科研的意识和能力增强,能够积极围绕研究课题开展研究工作。课题组成员通过学习、实践,有了许多新的想法和体会,并及时进行总结写成文章。

2、“主题性”阅读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形式多样的阅读实践中,学生的阅读视野变得开阔,阅读能力、综合素养得到了培养。

3、“主题性”阅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在县组织的学科竞赛中,及校期中期末质量检测考试中,我班的语文成绩,我校的语文学科考试成绩突出,特别是在“阅读理解”方面,得分率较高。我想,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是一朝一夕的努力,而是长久的坚持和努力。“主题性”阅读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框架,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渠道和有效补充,大大提升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得语文教学真正朝着“大语文”的路子迈进。

六、困惑和设想

“主题性”阅读的研修,已经走过了一年的时间,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与进步,特别是学生的阅读热情高涨,习作水平提高,都是大家都可以共同见证的。然而,细细回顾研究的过程,我们仍然发现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困惑与不足:

1、“主题性”阅读的实施在学校中受到了更多同学的欢迎,但是很多教师仍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对课题的实施抱有一种怀疑的态度,认为这样的“阅读”会耽误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样的想法,不仅存在于教师之中,同时还存在于一些家长中,一些家长文化水平不高,他们认为孩子只要将语、数、外学好,就可以了,每天他们希望看到孩子埋头看教科书,看到他们不停地做题,而将看课外书当作是“不误正业”。因此,在下一步的教学工作中,还应关注到教师、家长的态度,通过细致有效的工作,彻底转变他们的观念。

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研修总结 篇5

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校本研修总结

经过这段时间学习,我校教师无论在教学的理论水平、计算机操作水平、教育教学的理念、教学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及评价等方面都有了重要的转变,收获很大,受益匪浅,对现在和今后的教育教学有较大的指导和帮助。现总结如下:

1、提高了信息技术的素养,教育信息技术也是一门科学,更要研究,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与教育信息技术的整合,同时,我也认识到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信息技,信息技术使老师面临着如何成长,如何应对新的问题。通过此次培训,让全体教师认识到,学会把信息技术应用在学科教学中能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条理清晰,直观形象,学生明白易懂,特别是教学流程图让教学过程更加明朗化,为教师的教学增添了光彩,使教师对课程发展、教育信息技术有了新的认识。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2、掌握了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知识、研究方法,教学媒体选择和使用方法,学习媒体素材的加工和获取方法,掌握了信息检索加工利用方法、授导型和探究型教学设计的模式、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包括前期分析、确定目标、制定策略、选择资源、确立步骤、分析评价),教学资源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基本概念,教学设计的实施与评价反思等。

3、具备了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及教学条件有效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具备了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加以优化教学环境的能力,具备了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学习活动、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能力。

4、本次培训采用网络学习,时间空间灵活,给人轻松自由的选择学习时间带来了方便,特别适合边工作边学习的人。通过在线讨论的方式进行,这一点也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线讨论中,不但解决了老师布置任务,而且解决了平时教学中的困惑,以及大家在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同一班的互相沟通,成员也可以在全班讨论区发表个人意见。

5、学习内容非常实用,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分别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信息化环境的运行与维护、数据的统计处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整合、新技术新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电子白板的应用、演示文稿制作,多媒体素材的获取、加工方法,如何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方法和技巧,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等方面展开培训。还结合大量中小学实际教学案例,特别是教学各环节的具体设计与处理,上网查找资源和一些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教师深入开展教科研、更多的获取资料、展示成果提供了帮助。

6、矫正了观念的偏颇。以前一提到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就把它同信息技术培训等同起来,经过这次培训明白了教育技术是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首先致力于以科学观来考察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设计教学策略,力求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来获得尽可能理想的教学效益。

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研修总结 篇6

溆浦县水东镇中心小学 李 慧

根据教育局的统一安排,2013年的5月-6月中旬,我有幸参加了为期将近一月的怀化市第六期小学中层干部提高班的培训学习。在随后一年的分散研修阶段,我按照研修计划,进一步深入研读了集中面授时所学习的几门理论课程,并以这些理论为指导,在岗位实践活动中对自己所分管和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深刻思考、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现在,为期一年的分散研修工作已接近尾声,在此把这一年来的思想和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思想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学习新课改理念、方法,充实建构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观。

1、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从整体上认识为什么要改?改什么?从而更好地把握课改的内涵和脉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顺应国际教育发展潮流之举,是大势所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更好的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更好的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要把课程改革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同国际竞争联系起来。把每一堂课、每一次教学活动同培养高素质人才,同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起来。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我们的课改信心就会越来越强,改革的办法就会越来越多。

课改改什么?新课程是旧课程的扬弃,是旧课程的历史发展。我们对待改革旧课程“不要为积习所蔽”,对旧课程的弊端着眼点要改,不要被旧课程中那些年深日久的传统积习蒙蔽住自己的视野,束缚自己的思想,防止穿新鞋走老路。再有,实施新课程要“不为时尚所感”,要科学的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的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不要被所谓的“新”冲昏了头脑,搞花架子,不讲实效。

课程改革怎么改?现在新课标有了,新经验和办法也有了。但对我们教师自身来说,这些都是别人的,要把这些付诸行动,变成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行为,还需要做出艰苦、长期的努力。我们老师要天天进课堂,面对课改,我们唯一的出路只有多学习,敢实践,勤反思,常总结。

有了这些对课改实质和精髓的理解,就便于我们找准改革的方向,更好的进行业务研修和探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认真研读集中面授时所学的课程教材,为岗位实践提供详细的理论支持。

分散研修阶段,我坚持对集中面授时所学的《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校长专业化与优质学校建设》、《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等几门理论课程进行详细自学,保证每周不少于5学时。在反复研读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认真归纳整理,完成了1.5余万字的自学笔记。通过自学我进一步认识到:

(1)专业教师应当具备相当广泛的专业知识(教育行为与教育活动),知道如何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在错综复杂的教育情景中做出最佳的教育行动。能主动的改革教育,对自己的同事产生专业取向的影响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自我引导”的结果,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动加以思索、研究、改进,由教师来研究改进自己的专业实际问题是最直接、最确切的方式。教师还是一个持续发展的个体,需要持续成长。一个在生理上已经趋近成熟的教师,在心智上仍有无限发展的空间。只有当教师个体的专业生活产生根本的转换时,学校教育改革才能实现。

(2)坚持进行校本研修是实现教师专业化,提升教师专业地位的重要途径。只有坚持有计划、有目的的校本研修才能更好、更快的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才能使学校未来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

(3)每天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工作,对我们的学生至关重要。“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这句话对于教育领导者而言的另外一层含义,就是要想方设法调动和激励教师,点燃他们心中的火焰和激情。领导者的每个行动和决定都会影响到团队士气。当老师们的士气高昂,精力充沛,课堂效果就会好得多,进而每个孩子的前途就会更加光明。

二、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自觉运用所学理论、经验指导实际工作,努力开创岗位工作新局面。

在分散研修阶段的岗位实践工作中,我结合上述的理论学习,对我们中层干部的工作重新进行了审视和思考。我认为作为中层干部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努力提升自我的人格魅力,在思想品德、道德修养上做教师的楷模,时刻用苛求的眼光看待自己,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师生,做师生的知心人,真正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同时要身体力行地执行方针政策。在工作中时刻注意自己要身体力行,要求教师做到的、遵守的,自己先做到,教师做到的,自己要做得更好。下面结合分管的教学工作谈谈具体做法:

1、提升工作执行力,推动教育工作全面发展 提升工作执行力要紧密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着眼于增强教育工作内在效能,进一步改进干部教师的工作作风,推进教育管理创新,加快工作节奏,加大落实力度,推动教育工作全面发展。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强化中心意识。主要解决大局意识淡薄,本位利益至上,思想和行动与全市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不合拍的问题。二是强化责任意识。主要解决不把心思用在工作上,工作效率不高,教育教学成绩不突出,缺乏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给整体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等现象。三是强化落实意识。主要解决习惯于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不能结合岗位实际狠抓工作落实,面对教育工作中的难题畏首畏尾等方面的问题。四是强化创新意识。主要解决工作上墨守成规,按部就班,面对教育新形势,工作主动创新不够的问题。五是强化纪律意识。主要解决少数教师工作不在状态,无视劳动纪律,迟到早退等问题。

2、努力探索课程建设发展的新途径

我校的学生都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算富裕,父母教育水平不高,学生所受的教育有局限性,没有能力也没有机会参加各种兴趣班的学习。我校领导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找准培养目标定位,把“创名校、树名师、育英才、出特色”作为育人目标。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追求卓越,和谐发展”。我们认为“不能因为读书,而让孩子失去少年时光的快乐;不能因为考试,而使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不能因为升学,而使孩子失去生活的能力”。既要让这些学生守住身为农家子弟勤劳、质朴的精神之根,又要让他们具备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汲取乡土和时代的双重“营养”,为精彩的人生打下坚实基础!不仅仅让学生在校园学到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让校园充满生机,让学生每天都洋溢着快乐,感受着幸福,享受着收获。

在课程建设的实施中,我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按要求开足开齐了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省级地方课程开设了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隔周一课时。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选派教师积极参加市县级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各种培训、研讨活动和现场会。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合理利用课内外资源,保证课程的常态、有效实施。

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我们根据省督导评估细则,按照其中要求逐条对照、梳理,建立、完善我校一整套校本课程的组织、开发与管理的机构、制度和办法。制定了我校未来三年校本课程的规划。学校开设了《书法与写字》和《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两门必修课,带领并调动广大教师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了学习兴趣。

3、搞好校本教研活动,以教研促教学

近几年,我校坚持按开展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比如“我来展示、我来示范”、“我成长,我快乐,我来参评优质课”,还有在同年级同学科中开展的“同课异构”活动等等,这些活动促使我校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手段和课堂教学水平上有了长足进步。如今我们又根据县教育局确定的“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工作重点,学校在本学期开展主题为“打造高效课堂”的校本教研活动。

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使老师们认识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树立教学研究意识,向教研要质量;树立高效课堂意识,向课堂要质量。要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就要从提高课堂效率入手。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就要从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有效性入手。通过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在备课、上课方面下功夫,最大限度地实现“优质轻负”。这些活动课开展为同学科教师更好的提供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机会,促进了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的校本研修方式真正为教师们所采用,为更快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每堂课的教学效果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通过本次培训和研修,我发现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不足。例如,课题研究量较少,校本研修的时间少,同伴互助和反思交流的不够深入等等;学校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等方面与优秀学校还有不小的差距等等,都需要我和我的同事及学校领导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不断改进。

教育是培养人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它庞大而又复杂多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的去努力钻研和工作。现如今,计划的研修工作虽然结束了,但是以上的这些差距和不足将继续鞭策我把所学理论应用于我们的工作实际,为把我校建成县级农村窗口学校而努力工作!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7

一、学生广泛阅读的问题

根据近十年的教学经验, 我发现有一些学生广泛阅读的问题:

(1) 动嘴唇:当他们读时动嘴唇会减缓他们阅读的速度, 每分钟只有约50字。

(2) 发声:这也会减慢阅读的速度。

(3) 阅读不同材料时速度相同:阅读时, 学生不会根据他们的目的和阅读材料的难易水平选择适合的材料。较容易的材料, 速度快点;较难的材料, 速度慢点。

(4) 回读的习惯:回读意味着重读单词、短语或句子, 并且是出于习惯, 而不是因为需要。

(5) 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差的学生往往看到的只有一个字, 好的学生一次会看到几个字而且可以穿越一个页面。

(6) 经常查单词:大部分学生在他们阅读时习惯性地查单词, 这样就会少思考而且会影响阅读的速度。

(7) 用手指指着阅读:阅读时, 许多学生会用手指指着要看的话, 这样也不利于提高阅读的速度。他们应该注意的是文章的观点而不是每一个字。

二、如何解决以上问题

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训练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有助于提高词汇记忆, 也有助于拓展知识面, 并可培养学生的直接思考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改掉上面提到的坏习惯。

2. 教他们掌握良好的阅读技能

阅读是一个主动地去解决问题的过程。熟练阅读需要一些技巧, 选择适当的技能或能力可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3. 快速阅读技能

快速地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是解决问题的最根本和有效的方法。在平时必须增加学生们的阅读速度。快速阅读是一个有效的和准确的阅读形式, 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4. 快速阅读的两种形式

略读和浏览是基本的快速阅读技巧。略读是指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换句话说, 略读是有选择地进行阅读, 可跳过某些细节, 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 从而加快阅读速度。浏览就是大致地看一遍。浏览大致分为扫描式和跳读式两种。扫描式, 要求在阅读中一目数行, 迅速扫视, 摘取字里行间的重要信息, 如读前言、目录、结束语等。跳读式, 根据一定的目的或某种需要, 舍弃一部分不读, 只快速阅读相关的部分, 如读标题、图表、与主题相关的关键词语等, 以用于查找有关资料。

三、中考中学生应具备的阅读能力

有一种说法:“知己知彼, 你可以打没有失败危险的战争。”所以, 学生要想取得好成绩就要努力做到: (1) 理解文章大意; (2) 了解详细信息; (3) 理解基础结构; (4) 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等。

四、培养猜测生词含义的技巧

我们都知道, 在阅读中词汇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可以肯定的是, 我们会频繁地遇到一些新的、难的、不懂的单词, 那么如何处理这些不熟悉的单词呢?目前, 许多学生过于依赖字典。他们已经形成的坏习惯是遇到新的、难的、不懂的单词就翻阅书上的单词列表或查阅字典。他们不知道依赖字典不仅有益, 但也会有害, 往往一个字不会妨碍理解, 学生可以利用他们的知识去猜测意义不熟悉的单词而不是去查看字典。而且每寻找一个字就降低了阅读的速度, 并剥弱了他们整体阅读的信息获取能力。因此, 学生们应该学会使用一定的策略和技巧来实现他们的目标。猜测词义不熟悉的单词, 方法有二:首先, 可以利用上下文线索看看周围的单词和语法结构所提供的信息去理解未知的单词;其次, 可以通过分析了解的部分单词以及相应的构词法知识去猜测单词含义。

五、增加词汇量

词汇量不足是个困难, 有一个丰富的词汇量是理解文章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我们应重视词汇教学。这里有一些建议可以给学生:

(1) 把单词写在卡上; (2) 运用新单词编句子; (3) 背课本上的句子并使用单词; (4) 利用可看到的东西去联想新单词; (5) 将纸上的文字串成词组; (6)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采取小组活动, 让他们读同一篇文章或章节, 并讨论文章主要思想;角色阅读, 有的文章可以按角色分配给学生, 让他们去了解文章的意思;多看杂志, 多介绍一些有趣的英文书籍或杂志给他们去看。

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 篇8

一、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必须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人手,增强学生阅读的愉悦感。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去读,有滋有味地读,从中吸收知识,汲取养料。因此,教师要在点燃学生阅读的热情上下工夫。

1做好阅读诱导。美国教育家杰姆-特米里斯认为,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要从小开始,要依靠老师和父母的诱导。所以,在教学活动及日常生活中,老师、家长要经常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读物。这样,学生就会在耳濡目染中对阅读产生兴趣。

2提供阅读材料。为了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老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有较大选择空间的阅读材料,并把这些阅读材料放到学生易于接触到的地方,便于学生随时阅读。还可以让每个学生带一本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到校,课余时间相互交流读后感。在家里,家长把阅读素材放在孩子经常活动的地方,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其不知不觉进入阅读状态。

3营造阅读氛围。在班级里,可以通过建立读书角,设立班级书架,使其成为学生的读书乐园。还可通过制定阅读计划,定期举办各种读书活动,交流阅读经验与收获等,以活动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4重视课堂教学。老师要特别重视课堂这个教学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热情。通过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比如在学习《美丽的公鸡》一课时,老师通过讲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充分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根据角色的不同特点进行分角色朗读,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或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最后让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经过分析、思考、评价,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促进了他们的阅读能力、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5拓展阅读空间。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读书的空间,我们可以把读书活动从校园延伸到家庭。比如通过开展“我为家长读书报”“我给父母讲故事”“我与亲人共读书”等活动,在家里掀起读书热潮,达到“孩子影响父母,父母激励孩子”的目的。

二、讲究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阅读是学生作文成功必不可少的阶梯,如果只注重课内的学习,忽略了课外知识的拓展,就会造成学生视野狭窄,语言空洞,构思简单,甚至无从下笔,言之无物等情况。所以我们要积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增强学生阅读的自觉性。为此,老师要善于引导,多为学生创设阅读、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感到阅读既是一种任务,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在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如:不动笔墨不读书;根据阅读要求,在字里行间圈点勾画,以表示重要词句;在有疑问的地方作记号,并能自行解答;要学会把文中的优美词、句、段、篇进行积累,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良好习惯等。另外,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比如,在读写人的记叙文时,要学会通过朗读疏通课文,理解生字词;运用略读,了解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活动等;通过默读、跳读,分析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揣摩人物的精神风貌;通过精读、批读,分析人物间的关系,确定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主题思想及写作技巧。在读叙事类的文章时,可以通过朗读与默读相结合的方式来扫除文字障碍,理清事件的脉络;采用精读、跳读的方法分析典型事件;通过朗读、批读的方法体会人物思想,弄清文中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提高语言运用的技巧。在对待写景的文章时,可通过通读全文,积累好词佳句;通过跳读理清写景顺序、过渡方式及详略情况。对待应用文时,可通过默读、画读的方法来理解和掌握各种应用文的常用格式。对待说明文时,先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通过默读理清说明顺序,通过批读掌握说明方法。学习诗歌时,要注重朗读的作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形象,把握意境,并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作者的艺术构思。这样,通过不同的阅读方式,在“读”的训练中,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三、抓住文本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文本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强化学生读的训练。比如通过朗读,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通过默读,提高阅读的速度;通过精读,做到深钻细研,融会贯通;通过略读,做到提纲挈领,以求整体感悟。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文本去思考、想象,同时完成对词句的感悟和阅读方法的掌握。让学生从阅读中找到乐趣,享受收获的快乐,不断提高阅读的兴趣和能力。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是认读能力形成的基础;“读”是感悟能力形成的灵魂;“读”是探究能力形成的法宝;“读”是概括能力形成的途径。学生具备了认读能力、概括能力、感悟能力和探究能力,是受用不尽的学习方法。

四、重视多读熟读,提高阅读效果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多读是语文的根本。第一,多读遍数。我国宋代教育家在谈到多读时说:“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第二,多读篇数。从语文角度看,我们不仅要读故事、童话、寓言、诗歌、散文,而且要读戏剧、小说等;不仅要读中国的作品。还要读世界各国的作品。阅读的范围要广,要做到博览群书,采百花之蜜,集百家之说,用人类的智慧来丰富自己。阅读不仅是学习和继承前人和他人的知识,还将影响到人类社会现实和人类未来的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五、指导课外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老师要特别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与指导,让学生在课内学阅读,课外去阅读,不断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与实效,老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将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了解到的知识、掌握的学习技能运用于他们的课堂学习与讨论中。此外,可以通过开展书香校园读书活动,确保全校学生有相对固定的读书时间,并注意向学生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与写作要求相关的书籍;定期开展演讲赛、辩论会、朗读比赛、知识竞赛、写作比赛等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在活动中检验学生的阅读收获,使学生在阅读的质和量上得到协调发展。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也是使人精神得到成长的基本途径。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作为语文老师,应高度重视语文阅读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怎样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9

一个人一生中要阅读大量的东西,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不仅要是每个学生在识字不多的情况下,通过拼音扩大学生阅读量,更重要的是要他们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为以后的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把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教给学生,他们的阅读能力就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我根据自己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按照教材编排体系,通过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阅读带课外阅读、以阅读方法指导阅读实践等方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步骤/方法不同类型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方法。

每一册小学语文教学课本中基本有三十二篇文章,根据教材的编排,可分为精读和略读,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体向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让学生逐渐学会怎样阅读。

精读就是要认真仔细地研读课文,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精读不但是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方法,而且是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最常用的有效途径。因而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相应问题,然后综合为一个关键问题,接着运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画出关键词和关键句子,并通过换词、想象、补白练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略读只要求粗知文章的大意,不要求字斟句酌。因而在指导阅读时,只需围绕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和精神。

运用不同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阅读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根

据教材和学生的水平,指导学生采用多种阅读方法,以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1.训练学生掌握各种基本的阅读方法

阅读有范读、领读、讲读、朗读、默读、背诵等。范读是给学生阅读做示范,激发学生的摹仿兴趣。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21.《画家和牧童》时,在大家评论戴嵩的画时,不同的人物在评论画时的语气和也是不一样的,商人大誓渲染,教书先生极力赞扬肯定,小牧童直言面对戴嵩则对待小牧童态度和蔼,诚恳的接受牧童的问题,我读好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喜欢读了,就会读了。另外,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背诵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读写能力和发展记忆力。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文章的长短可以采用整体背诵(如诗歌、短文)和分步背诵(长的课文),调动学生背书的积极性。课后,教师还可以开展背诵、诗歌朗诵会、读报等比赛,看哪个学生的课外知识最丰富、了解得最多,并对了解最多的学生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

通过教给阅读方法,运用阅读比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强化了学生良好的范文背诵习惯,锻炼了他们的记忆力,并逐步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2.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

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变换方法阅读,并从阅读中不仅养成眼到、口到、心到的基本方法,还要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点、画、记的习惯。要求学生从小形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做到在读中求知,在读中求解,逐渐养成初读—细读—深读—熟读的好习惯。让他们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作者的思路、写作方法和课文中心,借鉴写作技巧,还可以指导学生速读—回读—精读—背诵。如文章较长,可采用先“速读”,大概了解主要人物和事件,再根据课后的作业或老师的提问进行“回读”,反复阅读疑难部分,从中找出答案。文章中

写得精彩的段落,让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地“精读”,并从中读出味道,读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背诵”。

在课后教师组织学生每周看一本好书、写一篇读书笔记或读书心得。利用班级里的宣传墙报和远程教育网的班级主页展示学生们精彩的作品,从而提高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培养学生必要的课外阅读能力

《新课标、新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规定小学第三阶段的阅读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不少于100万字”。要让学生根据其中的阅读形式自觉并积极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顺利完成阅读任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其中关键是要把好课中或课外的“牵引”关,让学生在教师巧妙语言的“牵引”下,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课外阅读世界,去感受更广阔的天空。

如教师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课时,同学们通过诗歌了解了一些雷锋的事迹,可是我又说,你们知道吗?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你们想知道他做的其他好事吗?你们可以去看看《雷锋的日记》,《雷锋的故事》或看《雷锋》电影,你会从中找到答案的。学生听了这段极具启发引导性的语言,一定会产生一种“没吃饱”的感觉和“再探究”的欲望。

由于时空的距离,当今少年儿童对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革命等历史都比较陌生。课堂上教师有限的介绍也只能让学生“云里雾里”、不能达到“人同此心”的境界。不少教师在上完《马背上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这类课文后,都觉得学生的思想境界不能达到预定的高度。课后,教师可充满感情地说:“你知道多少生命、多少英魂,为了革命、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被这茫茫

草地吞噬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又有多少感人的故事等着我们去读啊!同学们,行动起来吧!”这番激励性的语言一定会激发学生再探究的欲望。学生会利用图书馆、历史文化博物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去寻找红军的足迹,更加真切地感受英烈忠魂舍生忘死的精神品质,能更深地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班会课时间举行读书报告会、英雄事迹介绍会、英雄事迹网络图片展览等,提供交流的平台。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利用情景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经过一系列的课外书阅读、信息资料的查阅、历史博物馆的参观后,在班级内开展阅读竞赛、阅读之星评选、读后感好作品评选展示,在学生的作品当中清晰可见学生们写作的进步、掌握素材积累的方法、绘画与文体巧妙和谐的结合。学生的自觉学习胜过教师的百般讲解。教师有目的地设计巧妙语言,利用教学文本引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既巩固了学生的课内知识,又丰富了学生的阅历。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是抓住上课伊始的有利时机,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精彩的开场白或话题引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之进入最佳状态,为整堂课拉开序幕。

二是以和谐的课堂气氛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情感活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注意保持轻松愉快的氛围,充分满足学生叙述的愿望;真诚和蔼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

三是运用多媒体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阅读兴趣。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

创设情境,增强气氛,铺设场景,组织讨论、辩论、看图说话、分组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做中学。

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途径 篇10

英语词汇量、理解能力、阅读速度是构成学生阅读能力的三个基本要素.词汇是形成语言能力的基础,也是形成阅读能力的基本结构元素.理解是由单个词汇通向整体的语义的桥梁.只有在扩展词汇、加强理解,并进行有效的`专门训练的基础上,才能达到一定的阅读速度,形成实际的阅读能力.

作 者:赵恂  作者单位:盘锦石化技校,辽宁,盘锦,124000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3) 分类号: 关键词:词汇量   理解能力   阅读速度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11

关键词:阅读兴趣;词句训练;阅读方法;阅读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发现,有的学生平时口头表达能力很好,可是作文却写得前言不搭后语,或者面对一篇短短的文章却总结不出中心思想,还有的甚至理解不了数学应用题,导致丢失了原本该拿的分数。究其根源,这都是没有良好的阅读能力所致。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人说,“自主阅读就是开拓精神空间”。的确,要开拓视野、汲取知识,光靠学习课文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从以下方面展开探讨。

一、给学生一个课外阅读的支点,让他们扩充知识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课外阅读多的学生,上起课来对很多问题、很多事物都能侃侃而谈,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当教师提问时,能马上反应过来,而且观点非常独到。所以说,课外阅读能给学生一个聪明的大脑,能开启一扇心灵的窗户。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更应该想办法提高他们的兴趣。笔者深信“如果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语文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学生从被动地阅读到爱上阅读是一个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但只要教师能给学生一个课外阅读的支点提高他们的兴趣,这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二、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掌握一定的词语和句子,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运用词语十分重要。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把阅读课文与理解课文结合起来。对于一些常用的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写作中学习运用。对于一些基本句子形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学会运用。比如二年级下册《我不是弱小的》中有一句“不,不,你能保护更弱小的,你是勇敢的学生啦!”重点词是“保护”,让学生比较“保护”和“爱护”有什么异同,然后让学生用“保护”一词口头造句。学生通过说话,既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又培养了对词语的运用能力。

三、让学生采用多种阅读方法

基本的阅读方法有范读、领读、讲读、朗读、默读等。以范读为例,范读是教师进行示范朗读、激发学生模仿兴趣的朗读方式。例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画家和牧童》,在大家评论戴嵩的画时,不同的人物在评论画时的语气是不一样的:商人大力夸奖“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教书先生极力肯定“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只有小牧童直言不讳“画错了,画错了,两牛相斗时牛尾巴是夹在后腿中间的,不是翘起来的”。教师对这些人物的对话进行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不同人物的语气。教师读好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喜欢读了,自然就会读好了。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比如阅读时不仅要养成眼到、口到、心到的基本方法,还要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点、画、记等习惯。要求学生从小形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做到在读中求知,在读中求解,读出味道,读出感受,然后写一写读书笔记或读书心得。

四、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书,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丰富知识,发展思维,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自觉并积极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并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加以运用,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和课外读物的魅力。如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学生通过诗歌了解了一些雷锋的事迹,此刻,笔者说:“你们知道吗?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你们想知道他做的好事吗?那么就去看看《雷锋的日记》《雷锋的故事》或《雷锋》电影吧,你会从中找到答案的。”这时,居然有学生说:“我看过电影《雷锋》。”然后举出了雷锋叔叔做的几件好事。这真让笔者惊奇和欣喜。这就是阅读的好处。这位学生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由于时空的距离,当今少年儿童对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革命等历史都比较陌生。对于这类课文,课堂上教师有限的介绍也只能让学生“云里雾里”、不能达到“人同此心”的境界,学生会有“没吃饱”的感觉,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再次探究的欲望。于是,教师教会学生利用图书馆、历史文化博物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去寻找红军的足迹,能使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1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学生有了阅读兴趣, 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 在教学中, 我用了一些特殊的方式, 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从而让他们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教学中, 我经常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 让让学生仔细读一读, 想想准备用什么方法来学习。通过思考, 有的学生说:我准备一句一句地读, 边读边想象海底的各种小动物, 不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 并且可以对照插图理解。有的说:我准备和同桌比赛朗读, 看谁读得好。还有的说:我想围绕“海底真是一个景色奇异, 物产丰富的世界”这句话展开学习, 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篇课文也就读懂了。总之, 在阅读教学中, 我常常尊重学生的选择, 满足学生的愿望, 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 从而发展自己的个性。

二、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让学生学会阅读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 而且会读, 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 略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 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 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 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太阳》一课, 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太阳、自然的密切关系, 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 (或上网查阅) 。而且要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 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 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 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 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 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 集中精力, 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 引经据典, 情节生动。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 指导学生精读, 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 边读、边想、边批注, 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 默读法。

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 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 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 要集中注意力, 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默读法, 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4. 摘抄评价法。

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 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 作注释, 写评语。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 可以摘录下来, 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 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 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 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 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三、创造条件, 让学生快乐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 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 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地进行阅读。

每个学生的兴趣、个性特点不尽相同, 因此他们所习惯的呈现阅读体验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喜欢朗读, 有的喜欢表演, 有的喜欢表述……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如阅读了《草原》以后, 我鼓励学生说:同学们的感受一定很深,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 他们有的深情地诵读, 有的和着音乐翩翩起舞, 有的高歌一曲, 有的写起了小诗, 有的和同桌交流……课堂成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的舞台。

四、积极评价, 让学生对阅读有不同的看法

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 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作品, 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如学习《愚公移山》时, 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内容感悟。这样, 学生便会对课文中自己感悟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有的同学说, 愚公就是很愚蠢, 理由有二:第一, 这是一座山, 不是轻易就能移动的, 再说, 即使要移, 也不是少数人能做到的事, 要宣传, 让所有的人都来帮你。第二, 人类不能征服自然, 要利用自然, 让自然为人类服务。学生这种独特的思考, 我们不应扼杀, 应该允许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创造性地研读课文。

上一篇:留守儿童活动安排表下一篇:京沪高速铁路桥梁设计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