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数学口算能力》实验课题结题报告(精选6篇)
《提高小学生数学口算能力》实验课题结题报告 篇1
《提高小学生数学口算能力》实验课题
结 题 报 告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 研究背景
口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所占的课时居于首位,这足以说明计算教学的重要性。近年来,我们所听的优质课、公开课、观摩课大多是新课程新增的内容,如找规律,统计,观察图形等。当大家都把研究的慧眼放在新增的教材内容时,我发现——孩子的计算能力下降了。通过平时检测和期末考试的质量分析情况也能看出,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这无疑给学生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要迅速有效的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思维,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使学生的口算既准确又迅速,从而达到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熟练程度并使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实验的过程与措施
(一)明算理,懂法则
口算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撑握计算的法则,方法。其中,弄清算理是关键。如:小学一年级“凑十法”的教学,可先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物操作过程,通过摆弄学具,及眼、耳、口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表象,然后让学生根据操作过程说出自己的思想过程,为实现认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做好准备。如:9+4可表述为:9和1组成10,把4分成3和1。9加上1得10,10+3得13;4和6 组成10,把9分成6和3,4加上6得10,10+3得13.再经过9+3,9+5等的练习,概括出“凑十法”的方法与规律:看大数,拆小数,看小数拆大数,先凑十,再加几。
这样经过感知观察,形成象。抽象概括三个学习阶段及相应练习。学生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这一认识过程,既弄清了算理,又掌握了法则,保证了初算的正确性。
(二)重视思维过程,形成技能技巧
口算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理解法则阶段,学生总是进行着详尽的展开式的思维过程,在形成计算技能的计算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在逐层次的简略、压缩,计算的步骤逐步地简化,计算推理过程也逐渐简缩,到最后,由于计算技能的熟练,一些简单的计算能脱口而出,实现计算思维活动的“自动化”。
因此,在教学采取,先慢后快的原则,训练初期,侧重于法则的理解,和基本计算方法的的掌 1
握,只要求正确,不要求速度,着力于巩固口算知识的为技能的形成打好基础。随着知识的深化,在练习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并加强算法指导,引导学生逐步简化思维过程,形成口算技巧。《新大纲》对口算教学的要求是: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坚持经常练习,逐步达到熟练。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口算技能,除了让学生掌握算法外,还需要经常性的练习,做到天天练。
2、加强目的性与针对性的训练
首先,要加强基本口算的训练,只在实实在在地练好基本口算,才能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其次,易错的题目要及早预防,反复练习,研究证明,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程时,肯定会出现具有普遍性的特殊错误类型,且与使用的教学方法无关。有些错误则是学生个人认知结构不完善所至。如老想着凑整,而全然不考虑运算顺序。
其次,易混淆的题目对比练习,可增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的清晰性。最后,要有意识逐步提高学生口算的速度。
3、训练形式要灵活多样
首先,训练形式要分散,集中相结合。在平时要坚持分散训练,如每天做5分钟的“天天练”。经过一定时间后,可进行集中训练,帮助学生归纳方法,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其次,口算形式灵活多样,如;指名口答,集体抢答,开火车、对口令、连线、找朋友等。组织口算比赛或听算与视算等形式。
4、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
(1)审题习惯。帮助学生克服不审题,提笔就算的毛病。
(2)思考习惯。引导学生形成一种勤于思考,寻找最简法的心算。
(3)检验习惯,要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
(4)改错习惯。培养学生主动分析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的良好
三、具体操作方法
教师抓基本口算、教方法、常训练。
(一)抓基本口算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口算分为基本口算、一般口算和特殊口算三类。这三类口算以基本口算的内容为主,基本口算必须要求熟练,而熟练的程度是指达到“脱口而出”,其它两类口算只要求比较熟练或学会。因此,教学时要注意抓好如下几个方面:
1、直观表象助口算。
从运算形式看,小学低年级的口算是从直观感知过渡到表象的运算。如教学建立9.5+2.5的表象:先出示装有9块饼干,另外再准备2块,让学生想一想,“两个0.5块饼干应该怎样表示?”很快有学生说:“我拿两个半块饼就可以了”老师再问:怎么样计算更快?学生很快说出:先算9块饼与2块饼合起来是11块饼,再把两个半块合起来又是一块,最后11加1就得12块饼了。老师表扬了这个同学说得好,这样,表象建立了,口算的准确性也就有基础了。
2、理清算理助口算。
基本口算的教学,不在于单一的追求口算速度,而在于使学生理清算理,只有弄清了算理,才能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因此,应重视抓好算理教学,例如教学998+52=1050时,要从实际操作入手,让学生理解。并画出口算998+52=1050的思维过程图。在学生充分理解了算理的基础上,简缩思维过程,抽象出进位加法的法则:“看大数,分小数,凑成整百或整千数,再加几。”最后,再引导学生想一想“998+52”怎样算。这样,学生理解了算理,亦就掌握了口算的基本方法。
3、说理训练助口算。
抓好说理训练,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基本口算,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教给学生方法
1、用“凑十法”口算。
根据式题的特征,应用定律和性质使运算数据“凑整”:(1)加数“凑整”。
如1.4+5+0.6=?启发学生:几个数相加,如果有几个数相加能凑成整数的数,可以调换加数的位置,把几个数相加。
(2)运用减法性质“凑整”。
如50-1.3-0.7,启发学生说出思考过程,说出几种口算方法并通过比较,让学生总结出: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如果减数的和能凑成整数的数,可以把减数先加后再减。这种口算比较简便。
(3)连乘中因数“凑整”。
如25×1.4×4,25与4的积是100,可直接口算出结果是140。
2、运用“分解法”口算。
就是把题目中的某数“拆开”分别与另一个数运算,如2.5×32,原式变成2.5×4×8=10×8=80。
3、运算定律的熟练运用
各种运算定律的熟练运用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主要途径。如乘法分配律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计算速度,还可以提高计算的准确度。如:44.8×99+44.8运用乘法分配律就是:44.8×100=4480,既快 3
又准确。
4、运用一些速算技巧进行口算。
(1)首同尾合10的两个两位数相乘的乘法速算。即用其中一个十位上的数加1再乘以另一个数的十位数,所得积作两个数相乘积的百位、千位,再用两个数个位上数的积作两个数相乘的积的个位、十位。如:14×16=224(4×6=24作个位、十位、(1+1)×1=2作百位)。
(2)头差1尾合10的两个两位数相乘的乘法速算。即用较大的因数的十位数的平方,减去它的个位数的平方。如:48×52=2500-4=2496。
(3)采用“基准数”速算。如623+595+602+600+588可选择600为基数,先把每个数与基准数的差累计起来,再加上基数与项数的积。
(4)掌握一些运算规律。例如,两个分母互质数且分子都为1的分数相减,可以把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把分母的差作分子;两个分母互质数且分子相同,可以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分母相减的差再乘以分子作分子,等等。
5、熟记常用数据。
如:1.1~20各自然数的平方数;2.分母是2、4、5、8、10、16、20、25的最简分数的小数值,也就是这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3.圆周率近似值3.14与一位数各自的积。
6、注重避免题目的错误信息
如:25×4÷25×4,这类题,学生往往一看到题目,就接受到“25×4”的强烈信息,往往会用“25×4”来除以“25×4”,这类题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外,避免接受强烈的错误信息,常进行强化训练,熟能生巧,避免出错。
四、通过实验研究出了一套有效训练学生口算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一)教学中,要紧紧依靠教材,依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现有智力水平进行教学。讲清数字与数位的关系,数和形的关系,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配合教具、学具的使用,从直观教学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口算的积极性,形成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二)练习中应采用口算、笔算相结合的方法。
在计算时,让学生先说出口算方法,再让学生说一说笔算方法。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了解口算与笔算的联系与区别,对新知识加深记忆。
(三)在进行口算练习时,要注意因材施教。同一个班的学生,计算能力不完全相同。如果用一个标准要求,有的学生就会精力过盛无所事事;有的学生就会完不成任务,失去练习的信心。因此,口算练习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坡度,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好,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吃得了,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四)科学安排口算训练口算训练要有计划性和系统性
《新课标》对各年级的口算教学都有明确的要求,老师应据些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学与训练,把口算教学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之中。对于何时练什么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持之以恒,坚持天天练。
《提高小学生数学口算能力》实验课题结题报告 篇2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是我国目前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在信息化时代, 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教书育人, 还要着力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工具获取、处理、应用、生成、创造信息的能力。而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最好的途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近年来, 我校一直在努力地推动和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工作中的应用和开发。伴随着信息设备的日益平民化, 学校硬件设备不断完善, 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相继建成, Internet接入校园, 同时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促进了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建设。我们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 已经开始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 优化教学过程, 也就是说, 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 都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因而确定这一课题的研究是我们实践的深化, 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
●●理论依据●
1.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家认为, 学生是一个信息加工者。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 而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供合理的学习策略, 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者认为, 应当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展开自由的学习, 自主选择和决定学习活动。教师只是一个“为学习提供便利条件的人”和“学习促进者”, 提倡合作学习及开放的课堂及学校。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 知识只能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 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建构起来。建构主义要教师为学习者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 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 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 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
●●理论假设
如果我们把学科内容以多媒体、友好交互等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为丰富的学习资源, 并创设生动的环境, 让学生在环境中实验操作, 观察思考、科学分析、探究发现,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就能使教师通过运用丰富多样的信息手段,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实现有效教学, 提高教学与科研能力, 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课题有关概念的界定
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指人们获取、分析、加工和应用信息的知识能力。它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等的总称。本课题中的信息技术界定为以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连网Internet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
2.整合:整合的主要含义是综合、融合、集成为整体、一体化等。本课题中界定为指把教育教学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 相互渗透, 以发挥教育教学最大效益。
3.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指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把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数学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数学教学方式。两者整合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和认知工具的基础上, 把信息技术看作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就是在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机地使用信息技术, 努力使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形式都发生变革, 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从而使信息技术服务于数学教学任务, 更好地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师生的互动方式等发生创新变化, 探索网络环境下数学教学的策略。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使教师熟练掌握并运用现代信息手段, 进一步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 基本形成一支有现代信息素养的科研型的师资队伍。
4.通过研究, 基本构建起以校园网为信息平台和信息载体的数学学科资源教育网, 并向其它学科领域扩展, 达到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的目的。
●●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原则, 就是指整合要反映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客观联系, 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要有正确的教育理论作指导, 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要考虑到数学学科的特点和信息技术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系。使用信息技术的硬软件, 必须注意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需要科学地服务于教材内容。
2.发展性原则: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 这是进行科学教育、人性化教育的最基本的原则, 在课题研究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 使他们得到可持续发展。
3.智能并重原则: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的最基本特征是要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和学科知识的同时, 增强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整体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 就是指必须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按相互间的内在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充分发挥课程整合的整体功能
5.有效性原则:所谓有效性原则, 就是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既要讲究效率, 又要追求效益。效率是速度问题, 对教师来讲, 要在规定时间内以较少的精力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大的效果;对学生来讲, 利用网络资源, 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 加快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教学信息, 提高学习效率。
6.个别指导与协作相结合原则: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的平台, 在实践中, 每位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来进行学习, 有利于教师进行个别化教学。同时, 计算机又为师生们构建了相互协作的实践平台。
7.针对性原则:使用信息技术, 要有选择性, 针对性。适度把握, 慎用勿滥。
8.辅助性原则:信息技术不能一统课堂, 现代信息技术固然有其无比优越的特性, 但它仍不能完全替代其它有效媒体。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 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因此有必要了解国际国内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教学现状和成果, 在文献研究中学习相关的理论和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 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实践依据和事实材料。
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是在教学中对教学的研究, 为了使研究工作有效实施, 确定行动研究法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案的分析, 不断总结与反思。
4.总结研究法:教师通过学习、实验和总结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 撰写报告论文。
●●研究成效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教学活动集文字、声音、图形、影像、动画等信息功能于一体, 图像清晰, 动态感强, 信息量大;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的整合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
(一) 进一步凸现智慧的生命存在
德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尊重是教育的基础。尊重不是公开课上奢侈的点缀, 尊重不是见面时敷衍的微笑, 尊重更不是不切实际、不着边际的吹捧和奉承!尊重是对生命挫折的忧郁, 对健康个体的欣喜;尊重是信任, 是真诚, 是发自内心的爱和宽容!
1. 有利于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小学生知识储备有限, 缺乏生活经验, 他们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和作出判断。在他们的头脑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 仍然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采用动态图像演示, 借助其丰富的媒体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 而且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 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如“线段、射线、直线”的教学, 我们可以先在屏幕上显示一组图形, 让学生辨认直线和线段;然后, 将线段向右边似光线射出一样地匀速延伸形成射线, 使学生看后悟出射线是怎么形成的。多媒体的动态展示功能, 还能把复杂信息分解为简单的连续信息, 以利于学生对复杂信息的识别。如:在“圆的画法”的教学中, 可先让学生观察一条线段绕一个端点 (定点) 顺时针旋转, 直至另一端点扫出一个圆, 让学生初步感知圆的形成过程;接下来, 将画圆的步骤分解展示给学生, 使学生获得“画圆”的完整信息。这样, 学生就会牢牢记住画圆的每一个步骤和要领。借助信息技术还能让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 从而使学生较容易地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 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2. 有利于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 通过反馈信息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 使矛盾突出, 有利于学习难点的解决, 反馈越及时越有利于学习。教学中, 通过计算机可随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像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中, 完成判断、选择等题型时, 学生回答正确, 计算机马上会表扬你, 来一声“棒极了!”、“真聪明!”或是给你献上一束鲜花, 学生看了听了自然高兴, 兴趣盎然。如果有学生回答错了, 计算机会在屏幕上显示提示信息——“再想想”并配以音乐, 启发学生认真动脑。即时的反馈, 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 实践证明: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结果比不了解积极性要高。通过反馈, 他们既看到自己的进步, 又知道了自己的不足, 促使自我激励, 获得“独立发现的愉快体验”, 从而不断提高内部驱动力。
(二) 进一步形成开放的教学方式
网络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能真正实现教学方式的开放, 实现观念、目标、组织形式、作业形式等层面的开放, 实现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
1. 观念的开放
网络教学手段的运用必定要求教师树立立体的教学观念, 即运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 对全部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的综合考察, 从而建立新的教学思想。教师要在数学课堂教学观念上进一步开放, 实现四个基本的转变: (1) 从注重学生的外在变化转向注重学生内在变化; (2) 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 (3) 从单纯教师的方法转向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 (4) 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例如我校老师在教学六年级《圆的周长》一课时, 以网络为依托, 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 通过教师的指导, 学生在开放的教学形式下, 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遨游于“学一学”、“试一试”、“想一想”、“读一读”、“练一练”和“聊一聊”的学习过程中, 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既活跃又严谨,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目标的开放
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实质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统一, 其中实质性目标是基础, 发展性目标是核心。运用网络教学手段, 可以使这两种目标更为和谐地统一, 也进一步促进了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开放。还是以《圆的周长》一课为例, 我校教师根据实际的网络教学环境, 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互相协作, 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 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 能力方面:借助计算机网络资源和作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 通过实践探索, 掌握规律, 发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组织形式的开放
传统的数学课堂组织形式是划一的、趋同的、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 适合传授知识的目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要求彻底改变旧的教学形式, 建立一种开放性、综合性、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它在空间形态上, 综合运用网络交互教学、集体教学、个别教学和分组教学等多种形式;在时间流程上, 根据实际的教学基础以及教学环境的需要设计教学环节与结构。《圆的周长》一课, 根据实际情况, 老师可以设计以网络交互为主的较为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在整堂课上以导为主, 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己寻求知识, 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锻炼多种能力, 并能利用计算机促进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学习、互相探究的能力与水平。整堂课在宽松有序, 和谐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教学形式较为开放, 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4. 作业形式的开放
传统的数学课堂练习是以书本为中心, 学生不是板演就是做在作业本上, 然后由师生共同评讲讨论对错, 一成不变, 学生厌之又烦, 不能够起到真正的练习效果。网络教学可以打破传统练习模式, 通过在计算机上进行练习, 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 培养学生的能力,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进行练习, 提高练习的质量。同时, 由于有计算机帮助, 学生可以及时获得必要的信息 (帮助信息、正确与否的信息等) , 及时检测自己的作业成果, 信息的反馈比较及时, 加快了学生获得知识、检验知识接受程度的时间, 提高了课堂练习的水平和质量。
(三) 拓展了自主的学习策略
1. 形成网络环境下基于习得的自主学习方式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同时它还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 更有利于情景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和生成, 为营造小学生快乐的学习环境提供了理想的条件。例如教学《复习20以内的加减法》一课中,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年龄特点, 从直观形象的场景引入, 通过操作、讨论、交流、归纳、分析和整理等活动复习20以内加减法的内容, 并通过形象生动的交互游戏, 巩固本单元的计算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 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来进行学习, 使学生们都溶合进角色之中, 学生在计算机上热切地、兴奋地、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情趣盎然。
2. 形成网络环境下基于任务的自主学习方式
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 通过上网查询、人机交互等方式, 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完成任务。而教师的任务将转变为如何引导学生在这信息的海洋中筛选、获取有用的信息。这不仅重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 而且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3. 形成网络环境下基于协作的自主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对社会磋商和对理解发生的评估而展开的。可见, 建构主义特别提倡协作式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 群体活动开展较少, 而在网络环境下, 可以很方便地展开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群体活动能力以及竞争和合作能力。教师通过网络把分散在课堂中的学生链接成小组性的学习团体。他们利用网络来传递声音、文本、图象等各种符号, 以此达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同步传递信息, 加强互相交流的目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提供了让学生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4. 形成网络环境下基于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方式
个别化自主学习是网络环境下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最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例如, 调用教学资源库中的各种素材, 如文本、动画、视频、图片等, 以巩固学习的内容, 解决学习的疑惑, 了解不同的观点, 掌握不同的方法。根据需要, 教师也可以自己设计、制作课件, 发到服务器终端共享以实施对学生面广量大的指导。由于主体的学习都能在交互中得到及时的反馈肯定, 从而增强了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 有利于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更由于这种学习重视认知过程的学生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 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四) 进一步丰富数学课堂教学资源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 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客观上由于受教学时间限制和追求所谓的学科知识系统, 能进入教育者视线并被编入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数学事实, 还只能是生活多棱镜的一个侧面, 而计算机网络凭借其强大的信息承载功能、生活再现功能、人机交互功能等优势, 有效地弥补了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缺憾。
1. 扩充信息——增加密度
巴班斯基认为:最优教学过程应该在规定时间内, 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高可能的水平。“因为提高活动效率和节省时间这两个法则, 是劳动活动的普遍法则。”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信息容量大、检索快、传播效率高的功能, 它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多种感觉 (如听觉、视觉) 进行学习, 加快教学速度, 不断巩固、深化新知,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比如;老师平时可以利用电脑设计, 把有关新资料 (文字、图形、声音等) 制成课件, 在课上讲解, 填补教学不足;上课时还可自如操作鼠标或键盘, 显示丰富多彩、不断变化的画面, 并能个别重复, 放大或倒检演示;有时为了因材施教, 照顾不同教材或学生的需要, 可以配上大量相应有趣的练习, 加快节奏, 增大容量, 提高效率, 真正显示辅助教学的优势。如:《分数的意义》、《除法初步认识》、《乘法意义》以及几何图形认识、周长, 面积, 体积等课例, 如果利用多媒体电脑辅助教学效果尤为明显。它使概念、法则、公式形象具体化,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探讨, 研究难于理解的内容。对拓宽学习幅度, 发展学生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2. 虚拟现实——亲历过程
信息技术整合进教学, 可以使情境不受时空的限制, 再现于学生眼前, 它集画面、声音等于一体, 动态演示与静态画面相结合, 虚拟丰富的情境, 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如:在教学时、分, 24时记时, 元角分等教学内容时,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感性生活经验, 但往往是“知其然”, 而难以道其“所以然”, 教学中, 我们运用多媒体的音、形、像等功能, 可以再现生活实际。在学习24时记时法时, 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天时间内时针正好走了两圈这一知识点。我们先摄取了学生的几组生活画面, 扫描进电脑, 并给每个画面配有钟面, 能看到时针、分针在不停地转动, 教学时, 熟悉的画面、悦耳的音乐, 使学生赏心悦目, 真切地体会到一天有24小时, 时针在钟面上走了两圈。愉悦的情绪使学生思维活跃, 兴趣浓厚, 参与效果可想而知。
《提高小学生数学口算能力》实验课题结题报告 篇3
一、课题研究背景
留守少年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有效的教育引导,产生了许多教育盲区。我们通过收集整理案例,加以分析总结,探索了一套家校合作的教学方式方法。
二、 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研究小组,立题论证,通过调研形成教学设计基本方案。第二阶段:制订课题实施方案,各课题承担人积极参加实践研究,推广实验研究成果,收集实验工程中的原始材料和撰写实验论文。第三阶段:进行课题总结,召开课题总结会,报告研究成果,申请课题验收,结题。
(二)研究方法
调查报告,查阅资料,寻找理论依据。了解新的教研动向。阅读成功案例,寻找名师指点,召开家长会,总结家校合作成果。
三、课题研究成果
教学成绩大幅提升,学生学习更有积极性,学生厌学少了,分化少了,学生能力得到较大提高。教师花在管纪律的时间少了,教学效果显著。主要成果如下:
(一)调查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的原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笔者所在学校的初一学生80%来自农村,20%是青云镇本地的。农村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少年,他们的学习习惯不好有如下原因:
1.家长观念不正确。家长在外打工,认为自己的收入还不错,也没什么文化照样可以在社会上生存得很好,所以在教育子女时总认为读书也没什么出息,大学生也是打工,还不如少读点书,早点挣钱,小学毕业的也照样做老板。他们的子女从小灌输这样的思想自然在学习上没有动力,学习上无所谓,没有目标当然考不出好成绩。
2.监护人监管不到位。我校学生监护人文化程度偏低,他们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放任孩子自由发展。对孩子的监管仅限于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只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上的需要,根本想不到学习成绩如何,在校表现情况如何。认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只是老师的责任,使个别学生成了无拘无束的“小野马”。
3.家长在孩子教育中有误区。误区一是孩子学习不好是老师的问题,不是我孩子问题;误区二是只要孩子说读书就读,不读就带出去打工;误区三是树大自然直,孩子长大了自然会学好,不会读书做别的可能也行,不会读书没关系,会挣钱就行;误区四是只要不出现比较大的事故,一般不主动找老师了解孩子在校表现情况。
(二)探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课题组通过对初一学生深入调查研究,分析原因,我们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1.建立学生档案
首先建立详细的资料档案。比如:学生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家长姓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父母外出情况、外出地点、外出所从事的职业、家庭生活状况、代理监护人姓名及住址、联系电话、是否为住校生等等。
其次建立学生的成长档案。这不仅为教师进行有目的、有针对的“帮”“教”“引”及时提供有效信息与客观依据,还能帮助教师对自身的教育行为与经验进行积累与提炼,批评与反思,同时也为家校沟通与合作开辟全新的渠道。
2.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⑴充分利用班会课进行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对学生学习习惯好的给予表扬与肯定,树立榜样。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自己子女在校学习情况,提出要求,共同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
⑵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降低问题难度。在课堂上多给他们表现机会,鼓励他们的小进步,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快感,提高后进生学习兴趣的动力。
⑶在课堂上开展小竞赛,如回答问题答对了有奖励,答错了有小小的惩罚(不是体罚)或者分小组比赛,增加课堂活跃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⑷分段检测。每周进行一次小测验,记录考试成绩,成绩有提高者给予表扬。成绩不理想者学生与教师共同分析原因并不定期与家长联系,使家长对学生的成绩予以重视。我校专门举办了初一学生家长会。告知家长既要关爱学生,又要严格要求,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我们采取以班为单位的家长会,家长案例,教师与家长互动等。
⑸学生的学习习惯得以纠正改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虽然首次实验探索,时间短,实验方法欠缺,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于我们更进一步研究和实验。但是,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要整合完善家校合作实施方案,处理好学生素质的提高与中考升学率变化的关系,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大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提高小学生数学口算能力》实验课题结题报告 篇4
一、研究的原因
在国际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脚步中,我们作为高中生正在不断跟紧时代的步伐。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英语是最直接最现实也是最必要的方式。
然而在英语学习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学生普遍存在写作能力差、害怕写作文的现象。而写作能力却往往可以体现一个学生英语水平,是参加英语考试和发展现代交际能力所必备的。因此,怎样提高英语写作能力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研究该课题,目的在于探索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途径,从而明白我们应该从何处入手去努力。
二、研究的过程
人员分工:
组长:孙露雯 高一(7)班 资料管理:吴孟丹高一(7)班 写作:梁红 徐超奇高一(11)班 记录:卢露 高一(7)班 主持人:陶霞霞 高一(7)班 上网:陈漪旎高一(11)班
本次研究我们主要通过查询资料、交流辩论、撰写心得体会等方式,研究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途径。
查询资料:
1.收集关于中学生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麻烦,如收集考场作文,并请求老师指导; 2.去新华书店找作文书,发现常指出的问题;
3.向学校多个老师询问学生作文普遍出现的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 4.从学校图书馆收集一次文献资料,以“怎样写”、“写那些内容”为研究重点; 5.上网查阅,发现普遍的问题;
6.做了小范围的问卷调查,了解普遍存在的问题; 7.作出总结。
交流讨论:
1.班级班会课学生进行讨论; 2.多次研究小组开会讨论; 3.与老师交流讨论;
心得体会:
1.班会课同学发表意见;
2.小组成员写200~300字的体会。
三、研究内容及发现:
发现问题: 在写作过程中,高中生常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时态运用不当2.名词不注意单复数及意义3.主谓语不一致 4.冠词漏用或使用不当 5.定语从句关系代词使用不当 6.宾语从句语序不当7.误用习惯表达法 8.生硬按汉语表述9.感叹句错误 10.低级错误(笔误)
11.单词拼写错误 12.词语搭配不当或用词不准确 13.缺少句子成分 等。
整理得到:
提高英语写作能力要掌握好的基础知识,大量的单词,正确的语法,良好的训练方法和一定的写作技巧等能力。
注重学习基础知识:学习英语基础知识,要重视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化背景的学习。英语教学着重培养综合运用语音、词汇、语法进行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要进行交际运用、掌握常用拼读规则、利用规则复习旧词,预习新词。学好语音,积累词汇。
学习单词时:运用对比法,辨别词义的异同,这一点在英语写作中也很重要。在学习单词时,如果遇到了同义词或近意词,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找出它们的异同。例如,学到了hear、listen、hear of时,一对比就可以了解其用法。即hear是“听
见”,着重点是“见”,表示结果;listen是有意识地去“听”,着重动作;hear of是“听说”,表示间接听到有关某人某事的一些话。知道了两者的异同,就可正确运用。
运用单词时:把词汇学习寓于课文整体教学中。孤立地学习单词是机械记忆、容易遗忘,导致在语境中不易理解,很难运用。如果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文不离法”的原则,把词汇放在句子、语篇只去理解,就能达到学以致用和全面掌握的目的。这对英语写作是一大帮助。
正确运用语法:学习英语不论哪种教材,都离不开基础语法的学习。语法要学,但要根据语音的功能去学。现代英语学习语法的目的是为了“交际”。因此,以往那种强调过多的语法分析、过细地死抠语法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学习语法要遵循以下原则: 以句法为主,词法为辅。以句法的五种基本句型为核心,词法的动词为重点,在掌握句法的基础上学习词法。学习语法要抓重点、抓关键。如学习含有时间、条件状语从句的复合句时,若主句的谓语为一般将来时,那么从句的谓语就总是用一般现在时;如学习since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时,从句用了一般将来时,那么主句通常用现在完成时。系统归纳语法规则,用语法规则去解决篇章中出现的语法现象,又在篇章中加深、巩固语法知识,做到在篇章中学、在篇章中用。
重视惯用法的学习:学习英语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要重视英语习惯用法和固定搭配。英语有词法、句法,还有惯用法。英语的这种习惯用法是约定俗成的,因而我们在学习中必须留心记忆,注意模仿运用。例如:Bob hit john in the face。为什么不是Bob hit john face,似乎讲不出很明确的道理,这是习惯上约定俗成的说法。所以在写作中要特别注意。
训练方法和写作技巧:如果对本身的写作技巧水平有所怀疑时,可以适当的阅读参考书。写文章与作文水平高的同学做比较,以弥补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培养自己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应该保持良好的写作心态,有耐心、有信心、要细心。
„„
因为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需要有巩固扎实的基础知识,从词、句、篇一一巩固,需要灵活运用语法、句法来组篇。因此英语写作能力要全面地综合性地培养,贯穿学习英语的全过程!
四、结果和讨论
过程中的局限性:
1.联系专家困难,使得我们的研究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支持。2.我们设计的调查问卷有些地方还欠周密。
小结:
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篇5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研究是县级一般课题,在县教研室的关心、支持、指导下,于2013年5月启动,已进行了一年多时间的实验,我们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顺利的完成了预期的研究计划,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实验工作具有代表性、可行性的特点。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国家《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转化。基础教育长期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主要以静听、静观、静思的方式进行学习,处于被动地位,其活动形式主要是大脑机械记忆的活动。在这种方式下造成学生以个体学习为主,相互竞争,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缺乏群体的合作性,学习无兴趣,无动力,不会学习,不会关心,不会交往,自我封闭等等,影响了学生全面、健康、主动地发展,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013年,在县教研室指导下,我校申报了“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研究”这一课题,并批准为县级一般课题,试图通过研究、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保证新课程的实施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1、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2、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的新的学习方式。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主动探索、学会学习,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5、通过研究,改变教师的传统课堂教学思维方式,力求掌握符合此种学习方式的一般操作模式,使课堂教学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符合培养现代新人成长的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改善学习方式是课改目标之一,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到几亿人、几代人生命质量的宏大工程。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即让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理解,而又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理解形成与获得的过程中,增进数学的学习情感,学会与人交流,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与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不同的学生的个体心里都得到不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今天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是这次课题的切入点和实施新课程的主旋律。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这里主要讲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题研究的范围、对象、方法;二是主要思路;三是重要观点;四是是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和基本操作的策略。
1、研究的范围、对象、方法:
研究的范围主要是小学数学,研究的对象是小学二、三、四年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有些好的作法,可以在本校其他年级推广。
2、主要思路
关于目标: 本课题试图探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对实施本模式的教学观、学生观、活动观、评价观与实施策略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 关于内容:①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②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理念、策略、流程、评价标准和特点研究;③同一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如何采用相应变式的策略研究;④实施本模式,教师应具备的教学素养研究。
关于途径: 通过理论学习、教学实践、集体研讨、活动观摩、撰写论文、案理研究、反思提升来开展研究。
3、重要观点
(1)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动态的探究过程。教师每时每刻面对的情景都具有即时性,需要教师去解决、去探究;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由未知走向己知的过程,即探究的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生命的交往过程。师生走进课堂不仅带着问题,而且还带着情感、态度、需要等因素,课堂应是师生精神成长的乐园。
(3)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包括互动观、目标观、师生观、形式观、情境观、评价观。
(4)没有主体性,就没有创新性。主体性包括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三个层次,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层次,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要求:目标让学生去确定,问题让学生去发现,过程让学生去探索,方法让学生去寻找。
4、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和基本操作策略
此项研究所遵循的原则是:主体性原则、自主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和渐进性原则。
四、本课题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1、本课题的创新之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能针对性地克服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弱点,克服教师难以面向差异众多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扬长避短,共同提高,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变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索式学习,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2、理论意义:本课题研究如何将构建自主合作探究模式,这将丰富模式研究理论。就模式的重要观点而言,它将带动以下两个转变:一是课程功能的转变,使课程的功能从单纯注意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二是课程观的转变,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的生活世界成为了课程内容的范围,学生的合作、交流、反思、创造将建构富有个性的知识。
3、应用价值:本课题以本校为研究基地,以本校教师为主要的研究队伍,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本项研究将促使我们不断思考,逐步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观、师生观、活动观、评价观等观念;将推动师资校本培训进程,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锻炼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从2013年5月开题至2014年7月结题历经一年多的时间,分以下阶段实施。篇二: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1、目前小学数学课内外作业的现状: ①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1、目前小学数学课内外作业的现状:
①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②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教师在布置练习时只从本身意志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练习、作业形式单调,书面作业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无新鲜感可言,更谈不上趣味性,致使众多小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
③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时代的呼唤。①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②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练习中变得十分必要。从课改精神出发,改革练习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使练习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练习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练习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以便收到较好的效果。
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练习观,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是有效的,哪些练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研究目标
通过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活动的视角: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练习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有无效练习与有效练习之分。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题中所指的练习包括课堂内的各种练习,如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动手练习等;同时也包括课外的练习。
四、实施策略
1.课内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课外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①课前作业。调查表明,大都的数学老师不太习惯给学生布置预习,有的老师会把上课做的教具也会给学生准备好。而我们觉得有些内容学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有些教具学生能准备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②课后作业。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布置的作业越多,学生错的也越多,因此在课外作业上我们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而布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课后作业。(1)实践性作业。实践性作业,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性作业。这种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如在教了利息后,让学生向银行职员或家长调查,询问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况。
(3)研究性作业。通过设计一些小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施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练习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注意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地实现“练在关键”。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练习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习题,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生活性原则
练习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放性原则
练习无论是在内容的选取还是形式的呈现,都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5、层次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包含两个意思,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考虑,练习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的学生,让差生吃饱,让优生吃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从知识系统上来考虑,练习必须要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加大难度。
六、理论依据
①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维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于行动”。因此,以数学活动为主线,有效地开展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②“数学化”理论。
“数学化”理论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化”是学生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过程。学生通过“横向数学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又通过“纵向数学化”把符号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学生的“数学化”的进程贯穿在其所经历的数学活动中,活动是学生“数学化”的根本途径。③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4)“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就是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数学活动设计,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七、研究对象 本校四年级学生。
八、研究方法
调查法:主要用于量化分析,做好前测后测记录,为制定“测量评估”指标,总结经验,提供事实依据。
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或班级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学生做好跟踪调查,为他们建立研究档案,以此作为研究资料。
经验总结法:对实验中出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经验都要进行及时的总结,九、研究时间:2011年2月至2011年7月 第一阶段:准备
时间:2011年2月至2011年3月 主要工作:
1、拟写工作计划
2、制定实验方案
3、落实分工
4、拟写准备阶段工作情况汇报 第二阶段:实施
时间:2011年3月至2011年4月 主要工作:
1、召开会议
2、制定整体的研究计划
3、课题展示
4、阶段性报告及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 时间:2011年4月至2011年7月 主要工作:
1、课题展示
2、总结性报告及论文
十、研究成果形式
1、阶段性报告 2课题成果结题报告
3、练习设计精编
4、论文
5、教案
6、个案分析
十一、研究组成员 课题组长:黄静 组员:高小贤 蔡秋香 李素娟篇三: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论小学数学应用题多元化解题》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金孜清
摘要:本课题旨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通过自主或合作的探究模式寻找出解决同 一类型问题的不同途径,并且培养学生快乐学习数学的理念。在教学中,我们通 过情境模拟,换位思考等方法使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更加拉近,学生从生活经验 中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不仅改变了原来刻板的教学模式,而且更加激发了 学生的学习潜力。试验一周下来,学生学习数学的劲头大有提高,每堂数学课前 学生都主动帮助老师搬器材去教室,这是前所未有的。我认为“数学”和“快乐” 不是两个互不干涉的概念,学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发现学习数学的快乐,这比 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得重要,有了这个“快乐”相信学生会更加积极地主动 地寻找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探究,多元化,情境教学,换位思考
“论小学数学应用题多元化解题”课题是2011年经批准,在县、县两级的关 心、支持、指导下,已进行了近两年时间的教学实践,本人把新课程标准的新 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顺利的完成了预期的 研究计划,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实验工作具有代表性、可行性的特点。现将本 课题的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应用题。而应用题作为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 重要内容,几十年来一直是人们重点关注的课题。应用题教学在培养学生逻辑思 维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受传 统教育观念和理论研究缺乏的影响,我国应用题教学的价值定位、内容体系、呈 现形式、教学模式与方法等一直没有大的突破。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国的应用题 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无论是题目的素材、呈现形式,还是教学的着 眼点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而使小学阶段的应用题教学有了明确的方向。
(一)传统应用题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回顾传统应用题教学,存在的主要弊端有:第一,从教学内容上看,依附于 四则计算,按运算步数将应用题教学分段,人为地将应用题分成一般应用题和典 型应用题,与生活实际相脱离,学生看不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真正价值。因此,通常情况下,学生学习应用题的目的只注重有没有正确解答问题,而很少与实际 生活相联系,没有真正养成应用的意识。第二,从教学方法上看从教学方法上看 从教学方法上看从教学方法上看,以模仿为主,“一例一类题,照葫芦画瓢”,忽 视对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教材中的“这样想??”一题一种思路,没有给 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充分的空间,并且教材的解题方法以分析推理为 主,思维活动分散在每一个推理环节中。总之,传统应用题教学中,过分强调 应用题教学的训练价值,从而形成了以单纯的抽象数量关系分析、解答形式化为 特点的教学模式。而我认为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价值取向应朝多元化拓展,数 学观念、应用意识、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创造性、对解决问题过程的体验等都应当 成为应用题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解读新课程中有关数学应用的要求《标准》将学生数学学习的目标分为四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数
学、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下实验教材中不独立设置“应用 题”单元,取消对应用题的人为分类,而是分学段将“解决问题”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及“情感与态度”并列,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求学生用数学的 眼光观察世界,提出各种问题;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 问题;面对实际问题,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 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把传统的应用题改为“解决问题”,这不仅是名称上的变 化,更为重要的是使应用题教学的教育价值定位更加准确,教育理念更加明确,课程体系更加宽泛课,呈现形式。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寓于基础知识与基本 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寓于数学体验与探索、数学思维活动过程之中,使数学活 动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知道,数学学习的四个目标:知识与技能、数 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它们是在丰富多彩 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 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也就 是说作为教育的数学科学,是血肉相连的一个有机整体,以培养应用意识、问题 意识、探索能力、创新精神和解题策略为侧重点的应用题教学,必须有机地结合 在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数学探索与体验及数学思考活动过程之中。
例如,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中《标准》设计了如下的问题“1200张纸大约有 多厚?1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多少个班级?1200步大约有长?”。再如,实验教 材在教学““先乘后加”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时,将学生放入如下的问题情境中,“商店里有标价18元的钢笔和标价5元的圆珠笔,小强拿了一枝钢笔和3枝圆 珠笔,请您帮助小强算一下,需付给售货员多少钱?”。这些都使基础知识、基 本技能、基本法则的教学建立在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境中,这样一方面使枯燥的数 学基础知识更加富有生活气息、有趣味、富有挑战性,从而使学生感到数学源于 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同时,不断地提高了学生从周围事物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克 服了传统应用题教学中游离于知识教学之外,独立成章,单独成块,分类型、系 列化、模式化、单调重复和机械模仿的封闭式教学体系。从而使知识与能力、情 感与态度的教育目标溶于一体,相得益彰,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应用题教学,更加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更 加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 趣味性的素材,为学生创设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求知欲和 探索欲得到满足,从而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放在重要的 地位,为个性化的人格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常见的问题情境有两种。一种是明 确的问题情境,问题是给定的,条件是明了的,答案是确定的。学生在解决这样 的问题时,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是已知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是已知的,所以这种 问题情境是封闭的,过去的应用题大量的是这类题型。另一种是需要学生发现和 选择信息的问题情境。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出来问,或者问题已给出,但其 与问题有关的信息需要学生去创设或补充,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学生去探索,所 以这种问题情境是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其教育价值和意义是重大的。在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体验到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的角色,并且能够有效地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问题、填 条件、编题是应用题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必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同时,还可以增加一些有多余条件的,条件不足的,解题方法和答
案不唯一的更加开放性的题目,创设一个“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环境,使“尊重学生思维方式和认知风格上的差异性”落到实处。
3.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基本解题策略和一般解题能力的培养。
注意引导学生养成反思和评价的习惯,以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自我调节能力。所谓一般解题能力,简单说就是解任何问题的能力,它包括联系、分析、分类、想象、评估、自我调控等。一般解题能力是在了解数学问题情境、明确组成和结 构、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区别于解一定类型题的个别技 能技巧,是一种具有广泛迁移性的的能力。因此,一般解题能力可以说是学生终 生受用的。正因为如此,学生的一般解题能力和基本解题策略应作为小学数学解 决问题教学的最基本任务之一。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小学三年级应用题的内容很复杂,多步计算的复合应 用题时重点,综合运用明显增强,与低年级相比,坡度较大,使得此内容成为学 生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 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不 断改善,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数学建模思想。
2、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拥有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 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使得学生把 解应用题从解决问题转化成构建数学模型。
3、通过课题研究,增强自己的科研意识,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推进学校数学教 学向更深层次发展。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探索数学课堂中应用题的不同教学方法。
2、帮助学生构建简单的数学模型。
3、探索三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4、探索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采用教育实验研究法,辅以调查法、访谈法等.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必将会遇到很多的实际困难,要运用边实践,边 反思,边总结,边改进的策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工作顺利达到既定目标。
2、实践性原则: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不断获得直接经验,增强感性认识,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独立思考,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 思维能力。
3、自主性原则: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 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学习活动的独立性和差异性,真正是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
4、动态生成原则:教学过程中,由于活动的双方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人,同时影 响和参与教育活动还有诸多内外因素,因此,活动过程的发展就潜藏着多种可能 性,新的状态不断生成、呈现、极富动态性。准确把握过程的动态生成,灵活机
智地随时根据活动的变化发展调整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使教学目标富有弹性化。
5、开放性原则:教学过程是一个放的过程。开放的人文环境要求营造出民主、为学生所接纳的、富于创造性、主体性发挥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无所畏惧的、独立的探索心态,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开放时空环境表现在时间上不限制在一节课和在校学习时间,空间上重视教室内空间上环境的灵活安排与组合,同时将课堂引向社会和大自然,利用更为广泛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得到最为广泛的关注与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
1、探索数学课堂中应用题的不同教学方法。
认真备课,采用不同课型对本学期的应用题进行引导,并认真反思教学过程,从中总结出得与失。认真做好收集工作,收集学生的反馈,并对数据和意见进行细致分析,认真总结。
2、帮助学生构建简单的数学模型。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及方法,采取形象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
3、探索三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通过在教学中总结出的经验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思路及方法,与同专业教师探讨商榷师探讨商榷,总结出针对三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4、探索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方法。
通过自己对应用题教学的研究,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帮助自己对本课题分析的全面性。
六、课题研究的措施和阶段步骤:
(一)课题研究的措施设想:
1、在学生中进行学习方法的现状调查;
2、收集、编纂有关学习方法方面的资料。
3、在学生中进行有关学生学习方法的专题讲座;
4、将有关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理念应用于日常的教与学实践中,找到符合学生实际的能力培养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阶段步骤及阶段任务和成果形式
1、研究的阶段步骤及阶段任务
①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11年11月~2011年12月)。选题撰写研究方案; ②第二阶段:课题申报论证和立项阶段(2012年2月~2012年12月)。形成全面而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案,向教育局教科室申报,做好课题开题论证工作。③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2月)。实施课题的内容和方案,将其用于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如此反复。形成有一定价值的操作模式和策略,并对操作策略和所形成的学生能力进行评价。④第四阶段:研究的总结阶段(2013年3月)。将各阶段的成果整理、汇总,并分析、研究、总结、提炼,收集数据,做好结题验收工作,写出研究报告,并提请主管部门进行结题验收。
2、成果形式
理论成果: 学生的观念得到转变,其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精神得到培养。
3、操作成果:(1)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2)学生参加各类调研测试所取得的成绩。
六、研究结果及讨论分析
《提高小学生数学口算能力》实验课题结题报告 篇6
提高低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
申 报 人:所在单位:立项编号:结项报告
李 红
中牟县新圃街小学 2017-ZJKYB-X14-205
提高低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体现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下的调查测试十分重视考查学生阅读与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由此可见,审题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家长会后,一群学生家长围着我交流孩子的情况。家长1:“老师,我们家孩子太马虎,你看27+18计算时抄成72+18。”家长2:“老师,你看这题我们孩子会做,让选说法不对的,他选的是对的”。家长3:“老师,这卷子上的题,我们回家也没辅导,自己又做一遍全对,这孩子太马虎,这咋纠正他马虎的毛病呀?”……家长反映的情况,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许多学生做题时数字抄错,没看清清题目要求就解答,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盲目解题。确实,一些学生存在着这样的一个现象:一听就懂,一做就错,一点就会。分析它的错误原因,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暴露的是学生对题目的审题能力的欠缺,是缺少审题的习惯和审题的技能。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远离“马虎”,在数学学习中做到认真细心,感受数学的严谨,体会数学的魅力,发挥自己真正的数学能力呢?我们课题组成员在长期的教学摸索与实践中发现,教师在重视学生审题能力培养的同时,教给学生正确的审题方法,使每个学生养成正确审题的习惯。审题是解题的开始,学生审题能力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的正确与否。而学生之所以感觉解题困难,主要原因还在于审题不清,不理解题意或理解错题意。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应先从审题开始。
二、课题的界定:
所谓审题,认真、仔细、周密地推敲题意,并从大脑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建立与题目之间有效地联系。即了解、熟悉和把握问题,弄清已知与未知的关系,从而获取正确的解题信息,最终达到圆满解题的目的。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基础,任何数学问题都需要通过学生的认真审题才能予以解决,解题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审题的正确于否。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对象:
中牟县新圃街小学一、二、三年级学生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低级学生审题能力弱的原因调查、分析。
2、提高低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三)研究的预期目标
1.建立一套适合我校低年级学生提高审题能力的课堂教学策略。2.学生审题意识增强、能力提高、习惯逐渐养成。3.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提升。
(四)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前人对小学生审题能力的提高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依据。
2、调查法:访谈、了解学生审题能力弱的原因。
3、经验总结法:把初步的经验继续用于课堂,再次反思、概括、筛选,最后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4、行动研究法:在教学中不断实践调整,不断反思,从而总结出研究成果。
(五)课题研究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17.4——2017.9))
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对国内外该课题研究的状况进行了解,对课题研究的价值和可行性作初步论证,形成初步的研究方案。
2、课题实施阶段(2017.9——2018.3)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通过随堂课、观摩课、展示课等多种形式与大家交流经验、总结方法,及时纠正问题并及时反思写出教学案例或反思。
3、课题总结阶段(2018.4——2018.5)写出论文,进行总结。
四、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调查低年级学生的审题能力薄弱的原因
低年级学生的审题能力为什么差?我们通过调查发现有以下几点: 1.识字量小
低年级的孩子识字量少,在读题时许多字不认识,读题时不认识的字隔过去;或读成其他字音,这样孩子题目读不通,题意不理解就会出错。有的孩子一看好多字不认识,就直接找到数凭感觉做题。
2.思维定势
有的孩子没有把题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觉得这题我以前做过了,按:“老印象”办事,凭经验做题。如:“请你提一个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就和联想到“请你提一个用数学问题并解答”,凭经验解答而出错。
3.审题不全面
审题不全面是很多学生共有的问题。学生自己本来理解和会做的题目,由于不仔细而造成的差错,比如选择题让选择错误的答案,学生选择正确的答案……此类学生主要还表现在做作业或考试时,跳题、漏题、计算符号看错、抄错数字等。
4.漏掉关键词
审题时没有注意到题目中的关键性字词,看错了题目,造成了感知的错误,因此解答不正确。如一次数学考试的应用题:小红和她的4个好朋友折纸鹤,每人折了5只,一共折了多少只纸鹤?学生列式是4x5=20(只)可见学生漏掉了小红。学生审题过程中关键词理解“错误”,以至于题意不对,解答错误。
分析了以上情况,就可以看出学生审题的失误,除了学习态度方面的原因外,还与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有关。因此,这就不能关靠责怪来解决,而是要想办法帮助学生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研究
我们认为审题是解题的开始,小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的正确与否。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摸索实践,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坚持每天的共读·悦读
我们学校的特色课程有共读·悦读,包括师生共读、生生共读、亲子共读。学生长期坚持下去,不仅在阅读中逐渐增加了识字量,个人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做题前先读通题目。
做题首先要把题读通顺,从一年级开始我就着力指导学生学会读通每道题。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不认识的字很多,读题有一定的困难,可以先由老师范读,让学生跟读,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读题。读题3遍后我都会让学生画出,题目中有几个要求,要我干什么?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最后是做,即按照题目的要求一步一步解决问题。
3.学会看图。
由于低年级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非常缺乏,还须凭借具体事物或图象来进行逻辑推理。因此在学习中出现了表格应用题和图文结合的应用题,这就需要我们指导学生学会看懂图意,理解图的内容。对于图文结合的应用题,我们引导学生先学会“看”,看清图上画了什么,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再学会“标”,把从图中找到的数学信息画出来,并标上序号。然后是“说”,将图意完整的说出来。最后在“做”,根据题意按要求解答。4.审题要全面
在日常教学中,发现经常有学生没有把题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就做,一做就错。通过研究我们要求学生先看,先看一看题目里有几个信息,画出关键词;再看一看要求我们做什么。然后再“想”,就是分析我们怎样按题目要求解题,然后进行运算。计算时要看清有哪些数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后再计算。
不管遇到什么问题,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数学问题解决的正确、迅速。实践证明,这些做法对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大有帮助,但还需要使学生意识的审题的重要性,坚持不解按照步骤进行审题、分析,特别是要关注那些学习上还有困难的学生,更要手把手,传帮带,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五、研究成果:
通过本次研究,大部分学生初步掌握自我审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更有步骤、更有层次性的思考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此次课题研究为教师提供了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不仅在平时的随堂课中强调审题,更是在新授课中也时时注意培养孩子的审题读题和看题习惯。在提高了低段学生审题能力同时也更加充实了教师的备课内容,在教学语言,联系设计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六、存在问题。
当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有困惑和不足,学生在审清题目之后,一些数学知识还不能跟实际需要相结合,还不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今后将作进一步的实践和更深入的思考。
学生审题能力的提高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掌握和运用有效审题方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审题能力并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是我们需要面对和继续研究的问题。
七、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陈国利;;小学低年级学生审题能力培养浅谈[J];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23期
【《提高小学生数学口算能力》实验课题结题报告】推荐阅读:
抓重点词句理解句子_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结题报告11-20
从乡土生活体验中,提高农村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06-02
海淀区实验小学语文情境课题结题报告07-17
小学数学国家级课题结题报告(资料)08-27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11-08
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11-18
如何提高中学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10-06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