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有效性的几点思考论文

2024-08-21

关于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有效性的几点思考论文(共9篇)

关于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有效性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就业指导也称为求职择业指导、职业指导或职业辅导。其目的是指导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用人要求,按着国家就业政策的导向,筛选确定利于发挥个人特长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职业,帮助大学生落实就业单位岗位,正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随着新一轮的高校入学率的继续攀升,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许多高校纷纷在原有的基拙上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本文试图通过结合目前实际,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特点,就进一步提高就业工作有效性做出一些思考和探讨。

进人二十一世纪,大学生们突然发现找工作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随着形势的急剧发展,高校逐渐认识到,对普通高校的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已经到了十分紧迫的关头。但目前就整体而言,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与实践还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也没有形成完整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和课程体系。笔者认为高校在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方面还大有文章可作,可以针对就业指导特点进行一些提高有效性方面的探索。

一、对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是一个思想教育的过程,要使就业指导工作真正有效,需要一个连续不断的渐进过程,绝不是一墩而就的事情,高校要注重对就业指导教育过程全程性这一特点的研究和把握,给予相应的举措。

就业指导工作不是临毕业前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而在于在学生的整个求学过程中促进其职业意识、职业心理与职业行为的成熟与发展,是对学生择业理想和成才理念的培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实现全程性,即以职业生涯与发展理论为基础,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对学生实施有针对的指导,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实现毕业生正确择业观和价值观的确立。

1.一年级新生,应着重于就业形势的介绍、职业生涯认知和规划。在结合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基础上,进行适应性的指导,让学生初步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和政策,明确学生专业方向,建立专业思想,树立目标和奋斗方向,对大学学习和生活做出合理规划。

2.二年级学生,应着重基本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对就业相关知识和技能有全面的了解,了解所学专业发展的趋势和前景,明确兴趣和爱好与所学专业的发展是否相符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与技能,打好专业基础,拓宽学识,提高素质,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的活动,进一步了解社会,树立感性职业意识。

3.三年级学生,应着重职业趋势的认识指导。使学生认清专业适应的就业领域,引导学生依据个人的实际,确定职业方向和计划,有针对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4.四年级毕业生,应做好信息的收集,围绕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的宣传和择业技巧的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做好择业准备,如写求职信、制作个人简历等。积极鼓励进行自主创业实践,构建起“先就业后择业”的择业观念。

二、就业指导工作事关全局,它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涉及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每个方面,需要各方配合、参与和支持。高校须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人员结构的全员性是确保有效开展工作的有力保障。

1.高校要形成一套以就业指导中心为核心,各院、系学生教育工作者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就业指导队伍,同时还要取得学生的支持与配合,共同协作,才能开展好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机构担负着毕业生就业管理的具体工作,在就业指导方面居于核心地位。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帮助毕业生合理定位,搭建毕业生与就业市场的桥梁,研究就业市场动态,组织毕业生就业双选会,为毕业生求职就业提供帮助。

2.建立校和院(系)两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的一把手工程,校级领导小组一般应由校长或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分管校领导担任副组长,招生、就业、教务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的机构。各院(系)成立由单位负责人为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各院(系)毕业生的资格审查和综合测评工作,组织班主任(辅导员)填写毕业生就业推荐意见,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观念、就业形势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帮助毕业生构建适度的就业目标。

3.专业教师要始终明确以就业工作为己任的意识,一方面要摒弃就业工作只是学生工作干部的任务的错误思想。专业教师在推荐毕业生就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他们能与许多用人单位建立联系,可以为推荐毕业生提供便利。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中,不断渗透就业指导的内容,促进学生自觉提高专业认知,激发学生兴趣,树立起立足专业而不断发展的就业理念。

4.对学生而言,高校可组织成立就业组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就业,关注自身就业。通过开展毕业生就业观念调查,参与组织、策划毕业生双选会,邀请专家学者分析就业形势、讲授就业应聘技巧、宣传招聘单位、短信平台等活动,不断强化就业意识,自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促进成功就业。

三、就业指导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其就业能力。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设置相应的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内容丰富而细致的系统性教育。

就业指导是一个根据大学生自身特点而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一般应涵盖职业理想和职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择业观和职业观的教育、从业能力的培养等多方面的内容。结合现阶段大学生培养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就业指导的内容分为四部分,即自我认知教育、职业认知教育、社会认知教育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1.自我认知教育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以及各种活动,使学生对自我的职业兴趣、性格、气质等进行全面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从而准确地分析评价自己,科学地规划自我职业生涯,以便在求职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要实事求是地做到自我认知,应该慎重选择自我认知的方法和手段,要综合运用自我心理、气质测评、职业规划测评等先进手段,对自己进行多方面的评判,使自我认知客观和全面。

2.职业认知教育使学生了解不同业的状况,包括职业特点、职业的发展历程、职业发展趋势、职业资格要求等多项内容。大学生应不断地获取有关职业发展的知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需要注意的是,同样的职业岗位在不同的用人单位,其从业要求和评判标准是不同的。

3.社会认知教育是向学生介绍社会就业的形势,国家及省市地方的就业政策和行政法规等。当前,党和政府号召广大毕业生积极投身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建功立业,鼓励大学生走艰苦奋斗、自主创业的成才之路。学生择业时只有把自己的职业理想同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把握自我正确的发展方向,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4.综合实践能力,除了学生所具备的专业实践能力外,还包括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协调能力、交际能力等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才能灵活运用在教育中所学的知识和理论,从而成功实现就业。

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就业指导内容和对象的复杂多变决定了其组织方式的多样性。实现多样性就是要以学校为中心,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现代化的手段,采取多种形式,使就业指导工作卓有成效。

1.以学校为核心,就是要坚持抓好大学生就业指导相关课程的建设,通过群体性的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就业知识,得到基本职业训练。在此基础上,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之间的性格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职业环境背景、职业发展方向的差异,开展符合学生个体特征的就业指导。学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也要围绕就业指导工作,努力营造氛围,通过开展模拟招聘会、求职技能大赛、求职简历设计比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就业指导的过程中,提升就业竞争力。

2.利用社会资源方面,学校可聘请专家对学生进行自我侧评和职业规划、形象设计等。也可以邀请成功人士、政府官员、优秀校友等为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讲座,提供职业咨询服务,增强求职自信心。还可以创造条件建立就业实践基地,使学生学会把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将书本知识与社会接轨。总之,高校要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来充实和弥补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不足,从而不断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

3.利用好信息技术。就业指导工作的手段正在向信息化、网络化的目标迈进,网上“双选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发展的新趋势。就业指导工作要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利用现有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及时收集发布职位信息,开展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咨询,为毕业生提供快捷、优质、方便的就业指导服务。

总之,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工作方法,特别是要建立符合教育需要的就业指导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为毕业生择业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从了解和掌握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特点和内涵做起,结合实际情况,使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更上一层楼。

关于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有效性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2

一、就高校而言, 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1、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搭建平台: (1) 利用短信平台, 及时提供就业信息; (2) 组织专场招聘会, 为学生提高工作机会; (3) 聘请就业方面专家开展讲座, 指导大学生如何就业; (4) 宣传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 帮助大学生树立就业新观念; (5) 举办“职场模拟”挑战赛,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通过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我校毕业生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也得到逐年提升。

2、开设就业指导课。

我校在大四学生中开设就业指导课, 本课程为公共必修课。该课程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为依据, 结合《大学生就业指导》、《毕业生就业百问》、《淮海工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手册》以及当前我国毕业生就业形势, 帮助毕业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和就业环境, 掌握基本的就业技巧, 能够撰写求职信和简历, 了解就业中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就业手续的办理程序等。通过本课程学习, 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 从而为顺利地走向社会, 找到理想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以大学生科技节为活动载体, 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由校团委牵头, 各分团委承办的大学生科技节活动, 一直是我校一个特色活动, 该项活动在每年的10月至12月之间举行。每个学院都会举办符合自己学院特色的科技活动, 如计算机学院的机器人模型大赛等。通过组织这些科技活动, 一方面, 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 通过开展科技活动, 也培养了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缩短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距离, 也提升学生的自身实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4、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 加强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

教学实习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中重要环节之一, 也是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我校已经与省内外许多知名企业以及事业单位签订实习基地协议, 这大大增强了学生职业技能。以食品专业学生为例, 大二时有两周时间在校内实习机会, 大三进入校外食品企业, 进行为期三周的实习, 大四下学期, 又安排一个月的毕业实习工作。通过实习, 大大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学生进入社会后, 很快就能适应新的工作岗位。

二、对于大学生来说, 要不断加强学习, 理性择业。

1、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调整就业心态。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从大学毕业生自身来看, 需要积极转变求职观念, 现在的大学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 而是一种提高国民素质的大众化教育了。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国家战略规划与各种优惠政策, 把眼光更多地投向更需要人才的中西部地区, 投向中小城市, 投向中小企业。要引导大学生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 掌握大学生就业工作主动权。鼓励他们经常参加招聘会, 从而产生危机感, 用务实态度正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不断调整求职预期, 找准定位, 防止“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极端现象发生, 做到先就业, 后择业、以就业求生存, 以择业谋发展。

2、不断学习, 提升专业能力。

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避免就业心理压力对自己造成的困扰, 就要不断学习, 努力钻研, 刻苦自律, 完善自我。首先要加强专业学习。专业素质是大学生整体素质中的关键, 丰富专业知识, 开阔专业视野, 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 也是大学生求职择业, 乃至立足社会、服务社会的基本保证和根本依据。事实表明, 专业素质好的学生更容易受到社会的青睐, 而专业素质较差的学生, 则往往被社会所淘汰。其次要加强英语、计算机等基础科目的学习。英语水平以及计算机能力是大学生求职时一个非常重要的砝码, 水平高则有利于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

3、尽可能地丰富实习经验, 提升社会实践能力。

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走出校门, 走进社会, 开展社会调查, 加强社会交往, 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我们学校团委每年暑假都会精心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平时也会开展一些团日活动, 指导学生开展系列特色活动。同学们也要充分利用学校组织的进工厂实习机会, 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除了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和实习以外, 大学生其实也可以自己寻找机会, 锻炼自己的能力。譬如, 参加学校社团、去竞聘学生干部、参加勤工助学以及志愿者服务大队等等, 这些活动的参与, 都可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尤其是组织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等。 (本文系淮海

摘要: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就学校而言, 要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来说, 则要转变就业观念, 不断加强学习, 提高自己就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曦, 赵北平.大学生就业指导.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第102-103页.

[2]王蕊.大学生就业能力拓展及求职路径研究.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2期.第293页.

关于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篇3

基于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工具性特点,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阅读能力,作为其中四项基本能力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积累好词佳句、优秀片段,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感受语言使用的准确、精密、生动,并且可以学习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并在习作过程中学习运用这些表达方法;学生通过阅读,领会课文内容,体验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陶冶情操,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质。为此,《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逐步教育学生具有独立阅读本领”。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谈谈几点浅见。

一、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不可否认,课内阅读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因此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普遍重视。然而正因为此,导致部分教师和学生忽视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疏于引导,除了与学习有关的教辅书外,极少有其他的课外读物。可是,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是阅读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外阅读引导比课内阅读教学更为重要。它内容更加丰富,更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巩固课堂教学成果的同时,又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能只靠课堂教学、课内阅读,还应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的内容丰富多彩,中国名著、世界名著、科普百科、人物传记、小说寓言等等,都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来源。学生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进行多样化的选择,从各种课外书中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

二、多种教学方式,多样化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对学生的阅读训练中,我们往往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的不同,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法,当然这些训练方法的作用也各有不同。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一是直接提问。提问是引导学生阅读的最直接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突出问题的焦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其阅读主动性。二是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心理实际,结合现实引导阅读。比如课文《自己去吧》有一个场景是小鸭想要妈妈带领自己去游泳,从言语交际上来讲,这属于一种请求,那就要求请求的人应该真诚,语气诚恳、谦和。为此,教师可以创造情境,比如借东西,让学生回忆一下,操作一下自己会如何向他人发出请求,然后将自己的体验迁移到课文的阅读当中去。

三、重视地域差异和学生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引导,因材施教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我们常说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需要备学生,不仅要了解教材内容,更需要了解班级学生的个性特点。应用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就需要语文教师了解班级学生现有的语文水平,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如兴趣爱好、阅读能力和个体学生语文水平的差异等。只有这样,才可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在结合学科课程知识的同时,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需求,赋予学生喜爱的元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笔者地处的新疆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边疆民族自治区,其中,少数民族占全区总人口的61.42%(新疆统计年鉴 2000)。由于历史的、地域的因素,新疆地区学生汉语水平普通不高。也正因为这样,需要教师尽可能地把握学生特点,了解学生真正需求,精选阅读内容,指导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运用。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去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

四、能力与素质并举,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品质

阅读训练的目的,不仅是积累知识,学习好词佳句,学习语言的表达,同时还能拓宽学生视野,更重要的是陶冶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人格。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写道:“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在一如既往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今天,我们教师尤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这个社会所牵制,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能力与素质并举,坚持成才先成人。事实上,读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优秀的作品,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启迪人生,熏陶品德,塑造和净化心灵。当学生进行阅读时便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

关于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有效性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4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 化的联动 发展 和 现代 化的最终实现,区级行政区域内撤镇乡,设街道的情况将会越来越多。街道办事处作为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虽不是一级国家政权,但大都承担着与原先镇乡政府类似的 经济 建设、社会 事业发展和行政管理等职能,相当一部分新设立的街道,仍实行一级财政,每年的可支配财政资金达数千万至上亿元不等。如果街道人大不能或不能有效地对街道办事处和上一级国家机关派驻街道的其他机构实施有效监督,则必然出现街道范围内监督工作的“真空”或“盲区”,失去制约的权力产生的后果是不难想象的。本文拟就如何做好街道人大监督工作,努力提高监督实效谈些粗浅看法,以引起从事人大 理论 研究 和实际工作的同志对这一 问题 的重视。

一、街道人大监督工作面临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53条规定,由区人大常委会根据工作需要依法设立的街道人大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街道人大工委”),理应具有与区人大常委会内设机构类似的对有关部门依法进行监督的职能,而对街道办事处和上一级国家机关派驻街道的其他工作机构依法实施监督。但据本人对街道人大开展监督工作的调查结果看,街道人大较之镇乡人大的监督工作普遍效果欠佳,突出表现在街道人大负责人对有效实施监督工作存有畏难情绪,对做好监督工作信心不足,办法不多,因而导致街道人大的监督工作范围不广,力度不大,效果不佳,不少街道人大的监督工作流于形式,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分析

导致街道人大监督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从事街道人大工作的同志主观方面的原因,更有机制等方面的客观原因。

(一)、主观方面的原因:有的从事街道人大工作的同志对街道人大开展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到位,片面认为街道办事处不是一级国家政权,职能权限均不比镇乡,因而对其监督的要求也可以

相应降低;有的认为抓监督工作容易得罪人,弄不好会 影响 关系,不利于今后工作;还有的认为街道人大的监督工作从全国人大到地方人大均无立法,执行起来于法无依,还是等有了法以后再说。

(二)、客观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为街道人大与镇乡人大相比尚属新生事物,从全国人大到省级人大(个别副省级城市例外),至 目前 均无有关街道人大工作的立法,立法工作明显滞后于街道工作的实践,由此造成了街道人大监督工作的被动。

二是街道无本级人大代表,也不设主席团,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街道人大开展监督工作的基础,而且也直接导致街道人大无法以人代会形式或主席团名义对街道办事处或上一级国家机关派驻街道的其他工作机构进行 法律 和工作监督(实践中,上述两种监督形式往往是镇乡人大实施监督最常见、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如去年我区中心城区周边的四个镇乡由于改设街道,而使本级314名人大代表一下子没了“踪影”。

三是多数街道人大工委有名无实,除了街道党工委主任兼任人大工委主任外,街道真正负责人大工作的领导仅有一名专职副主任,而“委员”基本没有。这既使街道人大工委集体行使监督权缺少机制上的保障,又使专职人大副主任在组织实施对有关部门的监督时显得势单力薄,力不从心,且容易使被监督对象产生误解,认为来自街道人大的监督是街道人大专职副主任的个人行为,而使监督者产生不必要的顾虑。四是绝大多数区级人大常委会对街道人大的监督授权不够或不够明确,导致街道人大的监督工作因难以把握尺度而缩手缩脚,生怕错越“雷池”。如今年5月份我区街道人大工委根据省、市、区人大常委会的统一部署,要求街道分管工业的副主任汇报贯彻实施《浙江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和《浙江省职工失业保险条例》的情况时,就因为缺少明确授权而遇到了麻烦。

三、提高街道人大监督工作实效的几点建议

提高街道人大监督工作实效,要做的工作很多,但笔者以为,着力做好以下三项工作,正确把握并处理好三方面关系最为紧要。

(一)、要着力提高街道人大负责人对开展监督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识是行动的向导,只有着力帮助街道人大负责人把对开展好监督工作的认识提高到应有的程度,才能使街道人大的监督工作落到实处。各级人大常委会要针对街道人大负责人的实际情况,采取办班培训、以会代训、学习考察、个别谈心等形式,帮助街道人大负责人端正对开展监督工作的态度,提高思想认识,使他们逐步认识到,做好街道人大监督工作,提高监督的有效性,是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党中央关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的重要举措,也是保证街道办事处和上一级国家机关派驻街道的其他工作机构更好地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提高决策 科学 化、民主化,最大限度地降低决策成本,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保障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举措,从而增强做好街道人大监督工作的自觉性,脚踏实地地做好监督工作。

(二)、要着力健全街道人大监督机制。街道人大监督工作要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仅靠街道辖区内区人大代表“天女散花”式的个别监督和专职人大副主任唱“独角戏”是远远不够的,要立足现状,建立一支常效监督队伍,并赋予其相应的监督权力,使街道人大工委名副其实。如我区人大常委会就在近期经区委原则同意的基础上,讨论通过了街道人大工作委员会工作办法,明确规定,“街道人大工作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委员组成。设主任、副主任各一人,委员七至九人。委员在本街道辖区内的区人大代表中产生,由街道党工委推荐,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提请区人大常委会通过”。

(三)、要明确街道人大的授权。各地区人大常委会应在目前全国和省级人大常委会尚未出台相应法律规章的情况下,不等不靠,结合当地实际,在不与有关法律规章相违背的前提下,出台操作性比较强的有关街道人大工作的实施办法,明确街道人大的监督授权,以使街道人大在开展监督工作时有章可循。我区人大常委会通过的街道人大工作委员会工作办法,就明确授予了街道人大工委九个方面的权力,其中十分明确地规定了街道人大监督的范围、内容 和 方法。

此外,街道人大监督工作要落到实处,收到实效,还应注意把握和处理好以下三方面关系。

一要把握并处理好坚持党的领导与严格依法监督的关系,始终不渝地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人大工作不断 发展 的根本保证,也是街道人大做好监督工作的必要前提。要按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基本原则和工作格局,自觉地把街道人大的各项工作置于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之下,把监督工作作为保障街道党工委重大决策顺利贯彻实施的重要举措,在监督工作中自觉体现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街道党工委的决定,充分发挥并履行街道人大的职能作用。要坚持重大监督行动事先向党工委汇报制度,使党工委及时了解街道人大的监督工作,以取得街道党工委的领导和支持。在将街道人大的监督工作置于党工委领导之下的同时,街道人大的监督工作还必须做到严格依法、依照区人大常委会的授权进行。因此,街道人大的监督工作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又要坚持依法监督,二者不可偏废,党的领导是前提,依法监督是保证。理论 的和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街道人大的监督工作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持坚定正确的 政治 方向;只有坚持依法监督,才能使监督工作切实有效。另外,街道人大的监督工作还应根据各个不同时期党工委工作的重点,体现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与时俱进精神,做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力争使监督工作收到党工委满意、被监督对象满意、群众满意的效果。二要把握并处理好支持与监督的关系,始终端正监督工作的指导思想。街道人大与办事处和上一级国家机关派驻街道的其他工作机构,虽然分工不同,职能各异,但都是党的工作的一部分。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政府职能的转变,随着我国建设 社会 主义民主法制国家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和广大人民群众权利意识、自主意识以及对规范公共权力要求的不断提高,街道办事处和上一级国家机关派驻街道的其他工作机构的工作难度和工作压力也空前增加,从事街道人大工作的同志应体谅他们的难处,急他们之所急,帮他们之所需,想他们之所想。要端正监督工作的指导思想,从支持的愿望出发进行监督,在监督的过程中体现支持。要通过街道人大扎实有效的监督活动,促进街道办事处和上一级国家机关派驻街道的其他工作机构高效廉洁、勤政为民,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同时,街道人大在开展监督工作过

程中还要注重与被监督方多联系、多沟通,在参与中监督,在监督中推进,做到寓支持于监督之中,共同为街道 经济 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于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有效性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5

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从2004年起至2007年底,用四年时间在全县集中开展建设“平安大田”活动。这是我县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纲要》,服务和保障我县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和治本措施。

平安创建已经开展近一年了,总的看来进展顺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三率”还比较低的问题。如我县还有不少居民、村民还不知晓开展这项活动,去年底,经市统计局抽样调查,我市平安创建群众知晓率仅30%,我县的平安创建知晓率在全市属较低的县。有的部门领导和群众片面认为是政法综治部门的事,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地方和部门工作不扎实,有宣传,但声势不到位;有计划,但落实不到位;有组织,但领导不到位;有措施,但力度不到位;有投入,但保障不到位。群众还未体验到平安创建的实惠,对开展这项工作还不满意。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平安创建的“三率”。笔者结合我县实际,对此做了一些思考。

一、深入宣传、家喻户晓,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知晓率

知晓率是平安创建的前提。让人民群众都能知晓平安创建的目的意义、目标要求和内容做法等,调动人民群众积极 参与平安创建工作的积极性,形成平安创建从我做起,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

要与开展综治宣传工作相结合。采取多种手段,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在公共场所设置防范提示标牌,举办各种法律知识培训班,设立法制宣传栏,印发法律宣传明白纸,组织专家和法律志愿者现场咨询、以案说法、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广泛宣传建设“平安大田”是人民自己的事业,维护社会安定稳定是每位公民的光荣义务,全县广大干部群众都应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通过开展“平安家庭”的创建活动,进一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防范意识,切实做到“看好自家门、管好自家人、办好自家事”,努力减少多发性侵财犯罪案件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安定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生产意识,杜绝安全生产重大事故的发生,确保我县经济快速稳步发展,全县社会治安秩序良好,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增强,投资环境优化,经济协调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二、广泛发动、人人参与,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参与率 参与率是平安创建的关键。就是通过社会各界发动辖区人民群众参与平安建设活动,加大人民群众参与力度;形成平安创建从我做起,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维护社会治安,仅仅依靠政法部门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因此,平安创建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维护社会安定 稳定是每位公民的光荣义务,广大干部群众都应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通过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遇事能利用法律武器,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要与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相结合。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深入做好群众工作,建立健全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千方百计地减少矛盾、解决矛盾,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从源头上减少矛盾,减少社会对抗。要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做工作,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竭尽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要依法律、按政策办事,把解决矛盾纠纷纳入法制化轨道,引导群众正确看待利益调整,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要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真正担负起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

要与落实维护稳定和综治责任制相结合。建设“平安大田”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有效载体,把建设“平安大田”与落实维稳和综治责任制有机结合起来,进 一步健全综治工作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完善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形成目标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具体、考核严格、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促进建设“平安大田”活动的各项工作正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同时,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思路、新举措,认真研究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的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开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治安综合治理,创建安定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强化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立足于新的实践,不断推进工作思路、方法和载体创新,使综治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把开展建设“平安大田”活动推向前进。

要与完善治安防范体系建设相结合。要继续深化“四项”活动。即在机关企事业单位深入开展创建“综治合格单位”活动;在农村广泛开展以落实“一区两会三包”、创“四无一满意”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文明安全村活动;在旅店业、娱乐业和城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开展创建“治安优胜单位”活动。形成由党委政府领导,综治机构协调,以公安机关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为依托,以社会面、居民区和单位内部的防范工作为基础,以案件多发的人群、区域、行业、时段为重点的社会治安防控大格局,做到“人防抓落实、物防 抓巩固、技防抓提高、协防抓合力”,实现指挥高效、打击有力、防范严密、控制有效、管理到位的目标。逐步建立起全方位、多层面的治安防控体系,把“严打”与严防、严管、严控、严治结合起来,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最大限度地预防违法犯罪。

要与强化基层基础工作相结合。坚持固本强基,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高度重视乡(镇)、村、社区、企事业和其他各类基层单位的党组织、群众组织的建设,提高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做好选派干部到后进村任职工作,认真抓好基层创安、帮教及群防群治、队伍建设等常规性、基础性工作。要通过抓乡镇带村居,抓系统带单位,一级带一级,积“小安”为“大安”,营造稳定的大环境。加强“一办两所一庭”等基层政法组织建设,配齐配强乡镇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和人民法庭等基层组织人员,整合规范治保会、调解会、治安巡逻队、保安保卫等群防群治力量,形成抓防范、促稳定的合力,使基层基础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干得好。进一步规范基层工作要求,明确职责,科学界定量化维稳指标,严格标准、严格考评,提高基层工作整体水平。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建立健全督察考核制度,制定科学、实在、管用的指标量化 考核体系,加强督促检查。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基层安全创建的有效方式。深入扎实地开展争创“平安乡镇”、“平安村”、“平安社区”、“平安单位”等活动。根据其特点,延伸创安领域,拓宽创安范围,提升创安档次。实行分类指导,促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落实到基层,夯实“平安大田”建设的基础。

三、结合实际、务求实效,努力提高人民群众满意率 满意率是平安创建的最终目标。通过开展平安创建,在打击违法犯罪方面保稳定;在防控机制落实方面保安全;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方面保和谐。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从而提高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满意率、对政府抓社会治安工作的满意率、对政法队伍的满意率。

要与完善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相结合。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提高基层发现、控制和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要严格落实责任制,把解决矛盾纠纷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地区、部门、单位和人员。要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切实提高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切实提高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加强管理和教育,把刑释解教人员、失学失爱青少年、轻微违法犯罪人员的帮教和转化措施,逐个落实到具 体组织、单位和责任人。进一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充分发挥其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积极作用。

要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相结合。不断提高平安建设工作的规模和水平,平安社区(村)创建活动要与城市建设、社区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重点,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建设为基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组织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为依托,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建设,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使全体人民自觉实践和践行公民道德规范。要把平安创建活动向单位、学校、繁华场所拓展和延伸。拓展平安建设的范围和内涵,重点在抓落实、求实效、上水平上狠下功夫,努力把平安建设打造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一个品牌和亮点。

要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相结合。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一项重大决策。这一活动的核心是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目的是使广大党员真正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实践者,关键是通过活动增强党员的思想政治素 质和建立党员管理工作的新机制和新方法。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的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与新的形势任务不相适应、与“三个代表”的要求不相符合的问题,迫切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使广大党员始终保持先进性,确保党肌体不受腐蚀,党的战斗力不受削弱,党的形象不受损害,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紧密结合正在开展的建设“平安大田”工作,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扎扎实实工作,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不断把各项工作推向深入,这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体现。要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相结合。发展以稳定为前提,没有稳定的发展是不全面的发展。稳定为发展提供保障和服务,没有稳定,发展无从谈起。建设“平安大田”,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各个方面,蕴涵了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的思想精髓,是努力从根本上解决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的具体实践,贯穿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特别是在政绩观问题上,要树立起抓发展、抓经济是政绩的观念,也要树立起抓稳定、抓综治,同样是在为社会创造财富,同样也是让广大群众受惠得益的政绩观念,通过活动的深入开展,减少发展的负面效应,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生活质量,真正让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稳定的成果,创造深受群众欢迎的实实在在的政绩。

关于提高边检服务水平的几点思考 篇6

2007年全国边防检查工作会议重新确立边防检查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这是边防检查工作为适应形势任务发展需要而作出的必然选择。要实现这一根本转变,应从抓好服务主体、服务内容和服务效果三方面的转变入手,并将工作落实到“坚持通关效率”和“坚持严密管控”的两个基本点上来。

[关键词]出入境边防检查工作 服务转变 通关效率 口岸管控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各级地方职能部门转变工作方式,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必然要求。出入境管理工作,具有行使国家主权和服务出入境人员的双重职能,将出入境管理工作的原则性与服务性统一起来,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须,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

一、服务专业化是革新管理理念的前提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解放思想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分工越来越细、要求越来越高,服务理念也越来越新。以广东省为例,全省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350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0606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4.5%,经济总量继超过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香港后又超过台湾。进出口总额由2002年的2211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6340亿美元,五年增长1.9倍。经济发展递进式升级并与迅速国际接轨的形势,要求作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窗口的开放口岸的出入境管理工作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使服务保障主动寻找服务、管控、效率三者的平衡点做到统筹兼顾,走服务专业化的管理之路。

1.专业化的服务首先体现时代性。和谐管理、和谐服务、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时代特性。出入境管理工作,最终还是要为经济发展服务,所以全面提升出入境管理工作的专业化服务程度,以服务带动管理,以管理改善民生,以民生推动服务,是时代发展对出入境管理工作理念提出的新要求。

2.专业化的服务必须体现先进性。思想的高起点决定了服务的先进性,站在革新思想的制高点才能跟上先进思想的快节奏。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提高出入境管理工作的服务水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体现了从“要我服务”到“我要服务”的形式转变,体现了专业化的服务对管理的促进作用,服务的专业化、精细化、标准化程度出入境管理,是中国出入境管理工作服务水平能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

3.专业化的服务着力体现科学性。科学发展观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管理者运用科学规律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态度。提高出入境管理的服务水平必须运用科技实施管理。尊重科学的态度是实施科学管理的前提,精细管理体现科学管理的必然要求,因此科学管理要求服务工作必须改变粗放型的方式,专业化的精细服务是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

二、服务标准化是拓展管理方式的基本途径

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又好又快发展,提高服务水平是推动出入境管理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检查员的专业素质是出入境管理方式改革成败的关键。

(一)定好标准花大力气做好简单事。2007年全国边检系统推开提高边检服务水平工作,强化规范行业标准,从而为提升职业管理水平提供了保鲜剂。好的制度是加强管理促进服务的助推器,也是提高服务水平的催化剂。2008年,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和边防局联合制定并修改了《边检服务水平评价体系》,对服务形象、动作、语言等提出45类100多条具体要

求,从细节上开始规范服务标准。并据此标准对全国职改和现役两类边检站开展达标考评,考核效果得到公安部领导高度评价。

(二)落实标准将简单事做成精细事。对外开放口岸作为宣传我国社会建设、经济发展的窗口,必须体现建设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管理和谐、服务和谐、发展和谐主要表现为行业行为的规范化程度。“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有了标准,还需要强劲的执行力,检查员的工作态度是为旅客提供服务的温度计、阴晴表、测量尺,检查员的表情、动作、语言等的热情度在旅客接受服务的时候一目了然。

(三)完善标准把精细事当成重点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边检工作无小事,一半是管理,一半是服务,既要坚持管理的基本原则又要完善服务的一般标准,所以要兼顾管理与服务这一矛盾体就必须走深度管理的道路。走深度管理之路必须把握好精细管理、科学管理、目标管理之间细化的度,更要注重执行标准的可操作性。

三、服务品牌化是提升管理效率的关键环节

工作效果是管理的永恒主题。对外开放口岸不仅履行主权国家出入境管理的权力,还肩负着树立国家对外形象和推介国情、社情、民情、地情的义务。所以,强化职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使精细服务取得良好社会效应,得到普遍认可,打响品牌战略,才能促进管理又好又快发展。

(一)把服务当作一种责任打造诚信品牌。《说文》释:“信,诚也。”出入境管理者诚实并恪守服务承诺是确立事业心、责任感的前提。开展诚信服务,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打造国家诚信服务形象,是与国际接轨的基础。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处理外国旅客误解“一国两制”政策和未持签证要求入境、持特区签证从非指定口岸出境等常见情况时,出入境管理工作就必须兼顾服务与管理的双重性,才能真正体现文明国家的国际化管理水平。

(二)把服务当作一种职业打造活力品牌。良好的管理效果产生于具有鲜活动力的组成个体,检查员在出入境管理中担当了提供管理活力的角色。检查员是宣传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成果的鲜活广告,他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国家形象的体现。检查员只有热爱本职工作才能为本职工作自豪,才能带着深厚感情为旅客提供如家人般热情的服务。综观历史、横向对比、立体展望人性化管理、亲情化服务,是时代对出入境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必须顺势而行。

(三)把服务当作一种荣誉打造国际品牌。检查员是国门形象的代言人。全国出入境管理系统大规模、全方位、立体式提升服务水平,是推广国家整体形象品牌战略的一次机遇。这一形象品牌的内涵关键在于检查员的内在素质的提升,这决定了品牌推介的成败。

关于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有效性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7

一、教材分析具体细致, 教学目标准确清晰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前准备很重要, 而备课则是重中之重。很多教师在备课时注重的是目标和过程, 往往忽视教材分析这一环节, 通常都是照搬照抄教参。而我认为, 教材分析要和本课的教学目标相结合, 突出鲜明、具体的特点。只有教师真正吃透、理解了教材, 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 知道音乐作品中哪些要素是真正对学生有用的, 对本课有用的。因此, 教师要具体细致地分析教材, 反复聆听音乐作品, 深入到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中, 并把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触和理解记录下来, 尤其要把本课涉及到的音乐要素分析透彻。一旦学生把音乐作品分析透了, 目标自然而然也就清晰了, 方法、形式等也就相应地水到渠成了。有了教材分析具体细致这个前提, 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清晰也很重要。在每堂音乐课中, 大目标是靠小目标去实现, 小目标靠大目标去统一, 它们之间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所以有了大目标后, 制定小目标时必须注意, 若干小目标都必须为实现大目标而服务, 既要有针对性, 又要有坡度, 让学生的思维经过“爬坡”的过程, 而不是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同样的道理, 教学中, 教师除了对整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清晰外, 对每一个环节的小目标也要清晰。在教学环节的每一步都要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怎样才能达到我预设的目标?”也就是在学生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设桥梁, 以不断激起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热情和欲望, 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只有围绕目标, 环环相扣, 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把握课堂中的角色, 保证有效教学的落实

“角色”对于音乐教师并不陌生, 它产生于戏剧, 但在我们每天的教学过程中有否考虑到自己与学生承担着不同角色的戏剧在不断上演。教师与学生表演的成功与否涉及的不单只是一出戏的好坏, 更关系他们对这出戏是否接受, 众多演员是否真正胜任他们所承担的角色, 并在其中发挥他们的特长, 用心演好戏。因此音乐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 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 离开“学”, 就无所谓“教”, 因此, 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 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 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有位心理研究者所说的话:“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教师“教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不教” (叶圣陶) 。学生音乐教学方法的学习与掌握, 是建立在师生民主、平等关系的基础上的。课堂中教师应多倾听学生的思想, 让他们交谈对音乐作品的感受, 了解音乐作品在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看法。也许我们会听到许多全新的理念, 让许多古老的、古典的音乐作品穿上时代的新衣。如果我们仍是传统式的教学法, 板着面孔对学生, 师道尊严的外衣永远脱不去的话, 那我们失去的不只是学生的爱戴, 更多的是教师得不到学生的时代思想, 无法与他们沟通。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用天平衡量好与学生间的砝码, 平等地与学生沟通、交流、讨论, 共同学习, 树立平等的活动教学观, 成为以探究为中心, 认知与情感交流相互交织、融合的学习共同体。

三、优化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 教学过程与方法不改革, 课程改革将流于形式, 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所以教师的自我创新和教学创新是培养落实“低负高效”的关键。在研究新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资源的同时, 教师更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基础需要和发展可能, 把教室变成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与教师共同研讨、共同交流、创新的场所。音乐教学要根据音乐是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的特点, 在教学形式上用艺术化的手法创设音乐学习的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 使学生的音乐在教师范唱、范奏中准确地表达, 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在方法和形式的设计中, 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便于学生参与音乐活动, 便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 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在实践中做新的尝试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 音乐教师逐渐开始尝试布置课后作业, 在现实的教学中, 设计出颇具趣味性的音乐作业进行拓展, 是激发学生音乐兴趣的好方法。

1. 体验型的作业。

体验型作业就是加深学生的音乐感悟和体验, 增加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如教完《难忘岁月》单元, 我这样的布置作业:“课后演唱《游击队歌》, 了解歌曲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体会歌曲内在的情感意境。”又如, 欣赏完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后, 我将音乐复制给学生, 并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课后继续听乐曲, 感受乐曲描述的意境, 体会乐曲的情感。”通过布置体验型作业, 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加深学生的音乐感受, 增加学生的音乐兴趣。

2. 合作型的作业。

它有利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锻炼学生的配合和协作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具体做法如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庭等方面的共同合作来完成作业。比如, 当学完一首歌曲后要求学生背唱给家长、长辈听, 这可以培养学生当众自信歌唱的能力。

3. 探究型的作业。

当前的教学要变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主动探究。如让学生自制简易乐器, 在自制简易乐器过程中, 学生们自己动脑设计, 动手制作。学生用做好的乐器, 通过自己的演奏, 互相交换乐器演奏等游戏活动, 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日常生活中, 我鼓励学生收集与课本课题相关的各种资料 (音像、图片、与音乐相关的实物等) ,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录下各种美妙的声音, 配上自己的解说, 制作成一个有关音乐专题的片断等。这种作业让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玩, 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关于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有效性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8

一、科学合理设置专业

技工学校在设置专业时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因素;二是自身学校的教学连贯性和效益问题。

1.市场需求

技工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人才,因此专业设置必须体现与地方经济之间的服务与依靠关系。青岛海洋高级技工学校在设置与调整专业时,对青岛市资源优势、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规划、劳动力素质和人才需求状况等要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研究,考虑了青岛市区域内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和发展需要以及劳动力市场对相应层次、规格人才的实际需求。

学校设置的专业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一是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二是学生的求学和就业心理需求。两者有时是一致的,而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前者的需要,但在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尚未完善的情况下,两者往往相互矛盾和发生错位。所以学校要按照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必须排除非理性因素的干扰,把握有效需求,并对学生和家长进行正确的引导。

2.自身办学水平

技工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在强调市场需求的同时,必须考虑学校自身条件是否能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这些基本条件有师资、教学设施、教学资料、经费和场地等方面的实际状况。如:考虑学校师资队伍的数量、结构、水平是否与开设的专业相匹配;教学资料是否齐全、适用;教学设施和场地是否符合规定标准;经费是否能够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等。绝对不可以采取没有条件也要上专业的做法,这样不止浪费学校的教育资源,保证不了教学质量,影响学生就业,还会损坏学校的名誉。

3. 稳定发展特色专业,灵活开发新专业

社会需求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因此,学校的专业设置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急需和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便学校对社会需求作出迅速反应,适时适度地开发新专业,改造和淘汰旧专业,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

专业设置应针对不同时期的主导产业,讲究一定的稳定性。教育的连续性和周期性也要求专业相对稳定,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师资结构、不同的设备要求。一个专业从筹办到初具规模,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至少要3~5年才能看出效果,要取得较好的效益则至少需要5年以上,只有使专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才能办出质量、办出规模、办出特色和效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冷门与热门专业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因此设置专业必须充分研究市场供求关系的发展与变化趋势。

4. 积极创新,根据市场适度超前设置专业

鉴于教育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技工学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在考虑现实需求和条件的同时,还要有适度超前的意识。通过调查、论证和科学分析,把握科技进步的脉搏,弄清科技发展的动向和趋势,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基础,抓住时机,创造条件增设新专业和改造相对老化的专业,在总量和时序安排上适度超前,以适应未来几年的需求。

5.重视效益最大化

市场经济体制下,技工学校在设置与调整专业时,既要注重社会效益,即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必须注重经济效益,以最优化的资源配置、最少的资本投入培养最多最好的人才。如果只注重社会效益,而置经济效益于不顾,就会削弱办学实力,学校自身难以发展,甚至力不能支。反之,如果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办学的方向就会偏离,经济效益也不会长久。

在设置和调整专业时,要预测今后毕业生就业形势和生源状况、招生前景,测算专业建设所需要投入的资本,对投入产出比做认真的分析。要注重实效和长效,注意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做到灵活、科学、适时、效益最大。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确定正确的培养方向

只有确定正确的培养方向,才能以正确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与就业有效接轨。学生应当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一定的基础理论和实习经历,更重要的要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为可持续性发展打好基础。所以要逐步建立起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体系的教学模式,使教育更贴近生产、贴近实际,缩短教育与就业的距离。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习无用论”,认为当工人不需要什么文化,会干活就行,在学校学不学都一样,到单位现学也不迟;另一种是面对枯燥难懂的专业理论课程头疼,学不会就不学。

对于第一种情况,一是要正确引导学生的人才观、就业观,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奖励在各方面学习能力突出的学生;二是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要求教师在日常管理教学工作中,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观;三是要在就业环节优先向用人单位积极推荐学习能力突出的学生,使优秀学生优先分配。

解决第二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对现行的课程、教材、教法进行改革,以综合职业能力作为教学基础,而不是以知识或学术体系为教学基础。青岛海洋高级技工学校的做法是针对青少年爱动手的特点,在教学上更侧重实习操作与现场培训。要根据就业的实际情况制定若干个实习培训模块,每个模块又由若干个学习单元组成。学习单元的教材不同于传统的教材。要学用结合,以学生自学为主,现场指导为主,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的现场操作培训从另一个方面又促进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如此学生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圈,厌学情绪自然解决。同时,为解决生产实习场地的问题,该校还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到厂实习,并指派指导老师入厂和工厂师傅共同指导。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学校师资队伍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经验的教师。教师的角色应尽快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管理者和推动者。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见成效的,从近期角度看,可以聘请校外专家或引进人才补充一定的不足,但这只能暂时解决问题,而且成本较高;从长远考虑,不断提高学校在职教师的综合素质应为第一选择。

现在社会知识更新速度较快,而教师再学习的机会较少,这就造成了教师知识体系陈旧,教学内容与就业实际脱节。因此学校要鼓励和组织教师提高自我,尽可能创造条件对教师进行再教育培训。再教育培训包括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技能两方面。培训方式比较灵活,可以长期,也可短期,可校外请进来,也可校内走出去。要加强教研活动,不能流于形式,教师之间要加强交流,尤其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大纲等方面,要加强沟通,避免教学资源浪费。另外,针对刚走上教学岗位的新教师,学校要加强培训。可以利用“以老带新”这种形式,尽快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水平。

4.加强实验实训设备设施建设

学校要从各个方面加强教学投入。积极联系校外培训基地,与广大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互惠互助关系。厂方提供实习培训基地,校方提供适合厂方的学员及一定的技术帮助。要加大实习操作投入,建立与实际相匹配的实习车间,美化实习教学环境。要保证常规教学设备的质量,不断引入新型的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效果。

5. 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多数技工学校的教师与学生比例远低于职教部门要求,只有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学校才能保证所有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正常有效进行。学生管理部门要突显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职责,不能成为一个小“后勤”,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管理层从各方面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把教学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来抓。要建立人性化的管理体制,不管是对学生还是教职工的管理上,要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使整个教职工队伍团结向上。

三、加强毕业生择业教育

引导毕业生正确走上人生道路,无论是对人才的培养、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还是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都是必要的。

1.开设就业指导课

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应从学生一入学就抓起,并找准学生问题的切入点,由职业指导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2.实施创业指导

在当今社会,创业已成为个人开辟新的生活道路的社会活动,它不仅有利于社会,也有利于劳动者本身的发展与完善。创业内容必须加入到职业指导课中,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经之路。当前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受磨练的机会就少,很多都不愿、不敢、也不想去尝试创业,更多的是想到要通过父母亲戚和学校来落实工作单位,严重缺乏创业精神和独立能力,因此,学校对学生实行创业指导非常有必要。

3.开展就业指导

要培养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体特点来正确选择职业的能力。尤其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更应该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掌握就业求职的方法和技巧,学会推销自己,最终实现成功就业。学校应及时向毕业生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开展职业咨询、心理辅导,同时,对成功就业的毕业生要跟踪调查,了解他们的就业情况和岗位适应情况,从而适时、适度的调整课程设置和学科内容,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效益的目的。

4.加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加快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做好职业指导工作的前提。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应接受广泛的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知识的培训,本身要具备比较成熟的理论思想观念,对职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都有比较深刻的了解。而这些目前在技工学校还尚未做到,需进一步加强。

关于提高客运服务质量的几点思考 篇9

提高客运服务质量是路局直管站段新体制下,适应市场需求的必然选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铁路企业生存发展必然途径。下面就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客运服务质量问题思考如下。

一、全面掌握各个层次的旅客需求

提升旅客运输服务水平,必须重视研究旅客的心理状态和服务需求,有的放矢地做好铁路客运服务工作。

不同层次旅客的心理状态具有不同的服务需求。低收入旅客大多是打工者和农牧民,主要的要求是票价便宜、能上去车,对列车的温度、供水、卫生等基本服务没有太高要求。这部分旅客中有的不常出门,长时间坐车,对列车环境不适应,心理烦躁,精神恍惚,个别的突发癔病,精神突变,很容易引起突发事件。经济条件较好的中高收入旅客,社会交往比较广,讲究享受。他们愿意乘坐高档次列车,追求舒适,有下铺不睡上铺,有软卧不睡硬卧,吃饭不怕花钱。他们对服务质量要求很高,对列车上提供的衣刷、鞋刷、衣挂、旅行常识、列车时刻表等都很看重,认为享受这些服务是身份的象征。有的在车上也非常关注方方面面的商务信息,对各种广告很感兴趣。有的经常乘车,熟悉《铁路旅客运输规程》,得理不让人,甚至没完没了的“告状”。有的在车上同乘务员套亲戚、拉关系、小恩小惠。少数有一定资本的乘客携带一定数目的钱物,最担心的是私人财产安全,经常是睡觉睡不实,上厕所也要找时机,长时间看不见乘警和车长就担心,就怕列车员坐在乘务室不出来。他们说“良好的秩序和安全比什么都重要”。另外,在这些乘客中,出行目的又各不相同,他们中既有旅游观光旅客,盼望车上、车下平安,旅途愉快,玩的高兴,意多听、多看,比如旅游地的人文地理、风光特色、风味小吃、返程车次时间、中转换车站等等。他们对乘务员的要求比较高,既要了解服务知识,还要了解列车经过的旅游城市的概况、旅游景点、风土人情知识等;又有大中专学生,寒、暑假和“五一”、“十一”是乘车高峰,特别是新学年开学之际,不少新生是家长护送,他们是家中宠儿,喜欢赞扬和夸奖;还有求医治病、年老体弱妇女儿童、少数民族等类型乘客。这些是需要重点特殊服务的旅客,尤其是一些临时发病的急病患者,需要动员全列车的旅客予以支援和帮助。

二、适应需求,创新方法,以优质服务赢得旅客

服务质量的与时俱进是铁路生存和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创建诚信列车的根本所在。在客运工作中,要“以旅客为中心与旅客的需求赛跑”,不断创新服务方法,在广泛征求旅客意见的基础上,推出适应旅客需求的人性化、亲情化和个性化服务。

1、满足旅客需求,实施人性化服务。要方便旅客旅行作为最基本的服务标准,从旅客的日常需要出发,在列车上设“百宝箱”,里面装有针线、丝袜补液剂、方便绳、指押刀、剪刀等物品。在硬席车厢配备爱心凳,供无坐旅客免费使用,为夏天乘受不了空调温度的老人和儿童准备爱心毯,为婴幼儿增加小枕头、小棉被,为旅客营造爱心之旅。每趟出乘前对列车要进行全面消毒,厕所放置芳香球,做到及时冲刷保持无异味,为旅客提供绿色环保的健康之旅;在卧铺车厢准备洗脚盆,既可洗去旅客的一路疲劳,也可洗去他人的烦脑;另外,还可将软卧包厢的小桌加宽加长,使旅客吃饭、娱乐更加方便,在软卧每个包厢门口制作 “请勿打扰”、“请整理房间”、“请供开水”等标志,乘务员可以根据旅客需要提供服务,减少对旅客的打扰;为减小走动时的声音,在房间、车厢通道、连接处、洗手间铺设地毯、胶垫,值乘中,主动做到“四轻”:一是轻来轻去,二是轻声轻语,三是轻拿轻放,四是轻开轻关。在车门、电茶炉等处张贴“防止挤伤”、“防止烫伤”、“防止滑倒”的温馨提示,列车广播开办旅行安全常识专题节目,让安全之旅伴随始终。这一系列服务举措,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2、视旅客为亲人,突出亲情化服务。设计开展“上车如到家建家”活动,把旅客当作自己的亲朋好友,把车厢当作自家的客厅,用甜美的微笑、优质的服务热情招待每一位旅客。从旅客走到车门口等待上车开始,认真执行“微笑、问候、验票、请上”车门迎宾四部曲;在运行中,力争把服务做到旅客需要之前,当发现靠窗子的旅客受阳光照射,有不舒服的感觉时,乘务员便应主动放下这一侧的窗帘;当发现有旅客在座席上睡着时,乘务员应主动在旅客身上轻轻搭上一条“爱心毯”;对老、幼、病、残、孕实行全过程服务,每隔一小时向重点旅客进行问候,征求他们有什么要求和需要。在服务中要处处体现“六句话”,即:旅客上车时说一句欢迎的话,旅客下车时说一句告别的话,旅客遇到困难时说一句暖心的话,旅客配合服务时说一句感谢的话,服务不周时说一句歉意的话,遇到麻烦时说一句温馨的话。从而达到旅客上车有亲切感、车厢有整洁感、乘车有安全感、环境有舒适感、服务有文明感、氛围有温馨感、下车有留恋感。此外,还可组织列车文艺表演小分队,每逢节假日或重要纪念日,在各节车厢为旅客们表演精彩、生动的文艺节目,拉近乘务人员与旅客的距离。

3、适应不同旅客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一是学习各种必须的语言,对不同语言的旅客提供英语、哑语、普通话服务。二是配备必须的设备,以便为娱乐休闲的旅客提供电脑、车载电视、棋牌等各类服务,既方便旅客,也可增加铁路收入。三是开通移动互联网,为经商旅客提供网上信息查询,经济资讯和商贸信息服务。四是周密设计,抽出人员对病残旅客提供解困服务,将他们送出站、送上汽车、送到接站人身边。五是为旅客提供好延伸服务,妥善保管好旅客的贵重物品以及捡到的旅客遗失的物品,并千方百计使其物归原主。六是细微服务。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乘务员通过卧铺登记,为当日过生日的旅客点播歌曲、赠送生日礼物,可以为旅客带来意想不到的喜悦,以此可以增强广大旅客对铁路的认同感。

4、更新服务理念,推行科学化服务。铁路客运走向市场,并在市场竞争中吸引旅客、赢得旅客,必须摆脱计划经济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从不同层次旅客心理需求分析看,要在四种服务理念上彻底转变。一是变管理旅客为服务旅客。把过去那种管理旅客的职能和一系列“不准”的硬性要求,换成亲情、和善的提示,充分体现铁道部提出的“以人为本、活动自由、休息充分、人格化、特殊化服务”的要求。二是变工作让领导认可为让旅客满意。转变过去那种认为“服务工作不怕旅客不满意、就怕领导不认可”的错误观念,把尊重旅客人格、研究旅客需求、赢得旅客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尺。三是变让大多数旅客满意为让每个旅客满意。就是对每一名旅客都要做到用心去服务,根据他们的需求心理,提出个性化、特殊性服务标准,达到旅客人人满意。四是变传统服务方式为勇于创新。根据市场的变化和旅客的需求,不断改进服务内容和方式,提高旅客满意率。

三、严格标准,强化考核,用机制保证服务质量

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是搞好旅客运输、确保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诚信服务得以落实的关键。因此,要牢牢抓住激励约束这一手段,在制定岗位诚信标准上下功夫,在强化考核上做文章,全面提高旅客列车服务工作质量。

1、制定岗位诚信服务工作标准。按照“有诺必践,违诺必纠”的原则,在充分调研,听取干部职工意见的基础上,结合乘务员岗位特点,按照“一岗一标”的要求,拟订好每个岗位的标准,制定出列车长及乘务员一班制工作法。同时,要把服务标准的完善过程作为职工学标对标的过程,对于初步拟订的标准,打印下发每一个岗位学习讨论,征求意见,进行充实,逐步完善,形成每个岗位的诚信服务标准,确保干部职工行有规范,干有制度,实现诚信服务的制度化。

2、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一是完善奖励制度。要发挥好各类组织的先进性和创造性,动员组织广大成员积极开展“党员标杆车、团员示范岗”、“服务明星”、“路风十佳好事”和“争做路风标兵”等评比活动,对落实标准好,收到旅客来信、锦旗表扬的,在给予加分的同时进行物质奖励。二是建立实行列车长动态管理机制。将班组安全、路风、效益等工作实绩与车长的收入、岗位挂钩,并定期对列车长进行业务考试和群众测评,结果作为列车长周期竞聘的依据,从而增强列车长的责任心,提高班组管理的质量。三是实行职工周期排序末尾淘汰机制。对乘务员实行积分考核。根据积分情况,每一评比周期排名尾数的职工,实行车队内部下岗培训,参加下一周期的竞争上岗,从而形成“末尾下岗,培训提高,竞争上岗”的良性环流机制,增强职工优质服务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3、健全监督约束机制。要把旅客作为评价服务质量的主体,把他们的意见作为评价服务质量的重要依据,通过向旅客公开服务承诺的内容和监督、投诉电话,主动接受旅客监督。每趟由列车长发放服务质量评价卡,征询旅客建议,车队专人汇总、分析,测量出旅客对服务的满意率,段上汇总排序公布。针对反映集中的问题深入调查、分析,制定整改措施,限期整改落实。同时,车队还可聘请一些社会知名人士、新闻媒体和长期乘坐我们列车的旅客作为列车服务质量监督员,邀请他们对列车的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和暗访,给我们提出改进的建议。

4、要在职工队伍素质提高上实现新突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针对目前客运职工现状,开展学技能、练硬功活动,达到提高业务素质,争取服务标准达到一流水平的目的。要强化学技练兵。把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做为提高服务质量的坚实基础。制定业务学习安排,长期规划。落实每日一题,进行每班班前提问,每周一练,每月一考,每季一赛,并把考试成绩纳入奖金分配。通过开展业务学习,形成“学业务”风,人人背规、学规、用规,有效提高业务素质,使旅客问不倒,难不住。进行换位教育法,可以开展“假如我是一名旅客”活动,每人到当一名旅客,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写出来,讲出来,转换成旅客的感受,才能体会到旅客的需求,就能改善提高我们服务的标准,使旅客真切感受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铁路品牌服务。

参考文献资料如下:

1、《部标》

2、《局标》

3、段发管理制度措施

4、车队管理办法

致谢:

上一篇: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下一篇:正规的租车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