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的几点建议论文

2024-10-21

关于提高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的几点建议论文(精选11篇)

关于提高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的几点建议论文 篇1

1.前言

对于现代建筑工程项目而言,能否对经济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是节约经济成本提高企业效益的关键因素。对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应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的日常经营与经济效益的良性发展,甚至还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建筑行业正处于蓬勃向上发展的黄金期,然而与之相匹配的经济成本管理方法却依旧相对落后。对于我国当前的建筑工程而言,绝大多数的建筑工程要以牺牲工程质量和成本为代价来换取工程进度的超前。这样行动的结果就是我国的建筑行业的成本不低,质量也不高。因此,要想全方位地对建筑工程经济进行分析,就必须从技术经济的角度出发,围绕建筑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经济方式的分析和评价。如此,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的目的就在于投入最少的劳动获得对大的效益降低建筑工程的成本,提高建筑企业的效益与竞争力。

2.在建筑工程经济成本控制中需要把握的几点原则

2.1 对成本的全面控制原则

所谓的全面控制原则是指在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中针对建筑工程的各个施工环节和施工人员的责任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控制管理。一方面,对建筑工程的各个施工环节的成本控制包括了原料成本控制、施工成本控制以及人力成本控制。而要真正地实现对各个施工环节的成本控制还需要对其中每一个环节的细分环节进行再控制。另一方面,任何进行成本管理的措施都需要具体的人员来实现,因此对成本的全面控制还要将建筑工程中的参与的每个人纳入其控制的范围之内。在一个建筑工程中,一线的施工人员如果不能被纳入到成本控制的范围之内,将会导致人人对资源浪费等问题的视而不见,使得一切的成本管理措施流于形式。

2.2 权利与责任一致原则

对于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每一个参与到建筑工程施工当中的人均承担了控制经济成本的义务,与此同时,他们也享有对建筑工程成本的监督管理的权利。这主要表现在一个部门(班组)在施工过程中只有做到了时刻履行对经济成本的控制的责任才能使得本部门(班组)在经济成本的绩效考评中获得佳绩,而另一方面部门(班组)同时还需要对本部门(班组)内部经济成本控制进行监督,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在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中,只有有机地将权利、责任、利益结合在一起,建筑企业才能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合力共抓成本控制的积极性。

2.3 精确的目标管理原则

与其他项目管理类似,在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中,建筑企业同样也可以使用目标管理的方式进行对工程成本的有效控制。能够进行目标管理的原因在于建筑工程与其他项目类似,均是由各个细分项目的组合构成。因此,在实施目标管理的过程中,建筑企业需要针对整个工程项目进行整体的目标设定,再整个的目标确定的基础上,结合各个细分部分的特点进一步实施目标的分化,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分管的部门和责任人上。如此这样,整个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的目标一致,各细分部分也有了具体的责任,不仅方便了施工过程中的权责明确,也方便了在项目完成时的考核与验收。

2.4 对过程进行动态控制的原则

对于一个建筑工程项目而言,施工的过程是一个具备较长周期,较多复杂情况,较多突发情况的动态过程。针对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建筑企业则需要对其进行动态的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这样的背景下,动态管理的过程也就要求了管理人员要在整个项目实施的过程之中,对各个细分部分目标实现的情况进行判断,并依据各类情况可能对工程产生的影响,做出适当的修正措施,以此保证整个工程项目的经济成本控制管理。

3.在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中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

3.1 对项目成本管理的理念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建筑行业的项目成本管理理论的发展速度明显慢于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这样就导致了国内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的相关理念相对落后。理念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筑企业简单地将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局限在施工阶段,仅仅要求一线的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对建筑用材的不浪费,对建筑的设备的保护。二是建筑企业对整个建筑项目的成本管理把握不准确,在诸如人员安排、成本控制目标的细化上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和差距。

3.2 缺乏具备专业知识的负责人

对于一项专业的管理项目而言,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大多数的企业均没有设置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的专职岗位。在这类企业当中,成本控制的功能往往由一个部门或者某个领导兼任。由于大多数人并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在具体的工程项目中,成本控制往往变成了个人主观的臆测或是节约经验的简单复制。尽管在国内外有很多成功的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的经典案例,但是由于国内的建筑企业对项目成本管理的意识并不强,缺乏有效的考核监督,致使成本管理的负责人不能也不重视做到对专业知识的积累。

3.3 流于形式的成本核算

尽管当前大多数的建筑单位均设有专门的预算岗位,但是由于在实际的操作中,预算专员所做的也就是根据现场的施工图纸或现场的指示来进行测算工作。这样做的直接影响便是很多阶段性成本分析、实际成本以及预算成本的比较结果并未对建筑企业将来的施工方式起到多大的作用。由此,本来可以用于成本控制的成本核算流于形式居多。这些专门的核算岗位没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与义务使得成本核算不仅没有成为企业控制成本的工具反而成为了建筑企业的建筑成本的一部分。长此以往,建筑企业会在粗略的成本核算中失去企业发展的动力与核心竞争力。

4.对建筑企业加强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的几点建议

4.1 强化对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的动态管理

在漫长的建筑工程工期中,工程项目会与到很多的意外情况。诸多的意外情况不仅为建筑企业对项目的管理增加了困难,也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经济成本。作为建筑工程的关键所在,工程项目的总体成本目标的确定关系到在整个建筑工程的工期之中,各细分部分能否做出适应不同阶段的动态调整。通常地说,建筑工程的成本分析是一个从工程项目收益的角度出发,伴随情况变化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因此建筑企业必须加强过程的动态成本管理,及时调整策略。

4.2 利用先进的工艺和流程改进建筑工程项目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先进的工艺与流程不但会对工程项目的经济成本控制起到积极的作用,还会对建筑工程的工程质量与工期缩减起到相当大的影响。在具体的落实上,建筑企业应当尽可能地考虑适应本企业的工程项目实施办法,在综合各项信息之后,合理采用先进的工艺与流程改进建筑工程项目。

4.3 对材料成本的有效控制

在一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之中,材料成本的管理是其中最为基础和的重要部分。一方面在建筑企业的材料流程之中,建筑企业优先依据企业所给出的预算价格对施工材料进行采购。同时,由于市场的不断发展,企业对施工材料的预算价格与真实的市场价格还存在一定的出入,因此采购人员务必要对材料采购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加以注意。另一方面,对于企业库存的施工材料,企业在实施管理的过程时,可以利用限额的材料领料单完成材料的请领。对此,建筑企业还应当根据库存材料与现实需要之间的关系,做好预算准备,及时做好物料的补充,避免造成损失。

4.4 压缩非生产性的支出

在建筑工程之中,经济成本的构成不仅仅来源于生产性成本,还来自于诸多的非生产线支出。但是在传统的管理模式当中,由于非生产性支出具有量小多次的特点,并未引起建筑企业的足够重视。事实上,这一类由于企业组织和管理工作所产生的非生产性支出的总额在工程经济成本中占有相当的份额。因此,建筑企业可以利用非生产性支出具备较大伸缩性的特点,采用严格的管控措施,精简管理人员等方式来起到压缩非生产性支出的目的,继而达到控制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的目的。

4.5 加强对人力成本的控制

尽管对于一个建筑工程项目而言,大量的人员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不能在建筑工程施工的初期对项目所需要的人力成本进行合理的预算,并做好相应的任务分配,在工程开始后,大量冗余的人员以及互不匹配的岗位安排会使得建筑工程项目的人力成本成倍增加。此外,如果不能制定有效的规定对人员加班、怠工等情况进行处理,施工效率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中,对人力成本的控制也是格外的重要。

5.结语

对于一个建筑企业而言,高效的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体系是其在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也是其获得最大工程效益的基础。然而面对如今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单单依靠本文所举的部分原则和措施是不够的。一个建筑企业只有不断地结合实践经验对成本管理进行探索方能不断地前进,走向成功。

关于提高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的几点建议论文 篇2

通过水管体制改革, 过去存在的体制不顺、维护经费不足以及机制不灵活等对工程管理发展具有限制作用的主要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新的管理机制的建立, 有助于养护队伍的稳定, 提高职工收入水平, 同时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也使得维修养护人员的责任心有了显著提高。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逐渐达到了以最少的投入取得了最大的效益的目的, 形成了维修稳定、养护到位、发展前进的良性循环养护模式。

1 水库工程运行过程中的影响质量因素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快速发展, 水库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 充分发挥水库的灌溉、供水、防洪、养殖以及发电等多方面的作用, 能够极大的促进工农业的高速发展。因此水库管理人员应当做好水库的养护与维修工作, 确保水库工程安全, 充分发挥水库工程效益。水库在运用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损害, 常见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1.1 水工建筑物在工作的过程中不仅会受到水的压力渗透、水流的

冲刷等很多物理作用的损害, 而且还会受到盐类的侵蚀、酸碱的腐蚀等化学作用的损伤。

1.2 目前, 虽然人们对自然界事物发展规律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掌

握, 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 在水库工程的勘测、规划和设计中, 难免有不符合实际运行要求的水工建筑物被施工成型, 因此许多水工建筑物本身难免会存在一些的缺陷和弱点。

1.3 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 由于会受到各种主观条件以及客观因

素的影响, 导致工程质量控制个别不到位, 未能严格按照规范规定和设汁文件进行施工, 造成建筑物存在不同程度的先天缺陷和弱点。

1.4 在长期运用中, 建筑物可能会遭受到很多超设计标准的非自然

因素和自然因素的作用, 如遇超标准洪水、强烈地震或特大泥石流等的作用。

2 水库工程管理养护的建议

在水库运行的过程中, 如果不能加强工程管理, 或工程管理不善, 在上述各种因素作用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 水库的工程质量定会向着不利的方向转化, 其工作性能也会逐渐降低, 工程寿命缩短, 有时甚至会出现严重事故, 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很大损失。因此, 应对水库的水工建筑物进行妥善养护, 及时进行有效维修, 减弱不利因素对水利工程的影响, 促使水库工程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确保水库安全运行, 并长期、充分发挥其应有效益。为达到此目的, 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2.1 明确职责, 充分调动管养双方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水管单位体制改革, 就是将水管单位从事工程维修养护工作的人员及配套的管理人员分离出来, 组建处一组专业化水平高、且能够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水库养护单位, 进行市场化、社会化运作, 逐步建立并完善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的管理格局, 与水管单位建立合同关系。

2.1.1 水管单位职责

水管单位在工程维修以及养护工作中处于甲方的地位, 是整个维修养护工程中的业主。在日常工作中期主要责任是对维修养护工程进行资产、安全及调度合同签订、工程管理检查等的管理工作, 按照水利行业管理标准、办法、制度, 组织维修养护项目的实施工作等。同时还具有监管水利工程以及设施的运行情况、操作情况、观测和巡查等工作。

2.1.2 维修养护单位职责及工作内容

维修养护单位具有按照维修养护合同承担水利工程以及设施维修养护业务的责任。对水库工程的维修养护工作主要包括: (1) 坝顶、坝坡、管理房等附属设施维修养护; (2) 水闸工程隐患探测; (3) 上坝路维修养护和防护林带养护。

2.2 做好工程普查, 搞好维修养护工作

工程普查是所有日常维修养护工作中的核心环节, 合理确定日常维修养护所包含的项目以及工作量, 在编制维修养护实施方案及签订合同方面具有强大的有效性。在明确工程管理标准及要求的基础上, 对工程的运行情况定期进行拉网式普查, 以便对工程现状有详细的了解, 了解工程各部位存在的问题, 并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寻找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为编制工程维修养护实施方案提供准确、完整的基础数据, 确保实施方案准确、规范, 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3 加强水管单位与维修养护单位的衔接

工程维修养护的具体实施是通过维修养护单位的日常维修养护和专项工程整修来实现的。以管养双方责任的划分原则为依据, 工程的主要由维修养护单位来完成, 水管单位不仅需要管理工程的观测运行, 同时还要监督、检查、维修养护单位的工作状态, 并且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工程技术指导等工作。因此, 水管单位与工程维修养护单位的衔接是搞好工程维修养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2.4 加强工程运行观测管理

水管单位运行观测部门进行工程观测、检查工程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工程存在的问题, 能更好地督促维修养护单位完成日常维修养护任务, 同时为下一步工程维修养护计划的制定积累第一手资料。运行观测工作具体为:承担工程及管理设施的巡视、检查、观测以及水库水位观测, 一旦发现问题, 需要及时向上级部门提交问题分析报告或并申请进行及时处理;探测大坝及水闸工程隐患也是其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只有通过工程的运行观测, 才能及时发现工程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这是做好工程维修养护的关键。

2.5 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对工程进行维修养护

按照工程要求对达不到标准的大坝工程要实行分年度实施, 对工程进行全面整修使工程面貌得到显著改善;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首先结合工程普查情况, 确定需要维修进行养护的项目以及专项工程项目,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工作, 逐步提高工程面貌。

结束语

水库工程的养护管理工作是保证工程完整性、安全性以及高效应用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加强工程维修养护重要性的认识,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建立新型的工程管理、工程养护制度, 确保维修养护经费合法、合规、合理的使用。

参考文献

[1]周建军, 曹广晶.对长江上游水资源工程建设的研究与建议 (1) [J].科技导报, 2009, 27 (9) .[1]周建军, 曹广晶.对长江上游水资源工程建设的研究与建议 (1) [J].科技导报, 2009, 27 (9) .

[2]马巧娟.盐湖区小水库安全现状及建议[J].山西水利, 2010, 26 (11) .[2]马巧娟.盐湖区小水库安全现状及建议[J].山西水利, 2010, 26 (11) .

[3]章水法.对部分小 (二) 型以上水库的分析与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3) .[3]章水法.对部分小 (二) 型以上水库的分析与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3) .

[4]张鹏.关于于桥水库防汛管理相关工作的建议[J].中国科技博览, 2011, (28) .[4]张鹏.关于于桥水库防汛管理相关工作的建议[J].中国科技博览, 2011, (28) .

[5]高月理, 朱艳菊, 周长青.对日照水库规范财务管理的建议[J].山东水利, 2011, (3) .[5]高月理, 朱艳菊, 周长青.对日照水库规范财务管理的建议[J].山东水利, 2011, (3) .

关于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的几点建议 篇3

一、班主任要拥有崇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一个班级管理的好,首先要求班主任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 任感,这是一切工作的政治基础。由于老师的一言一行给学生起到示范的作用,所以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与行为操守,以此教育学生,激励他们积极进取。其次就是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专业素质和兴趣爱好。多才多艺的老师更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容易得到学生的尊敬,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将你视为榜样,你也充分起到了表率的作用。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和学生和谐相处,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师生的和谐关系要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因而要懂得欣赏学生,学生即使是微小的进步,也要加以表扬,这样就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会促进班主任和学生成为亦师亦友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会得到学生的认可,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威望,这是做好班级管理的重要条件。

三、实行民主治班

什么是民主?民主就是“平等和自由”。也是让学生有当家做主的想法,他们也希望与老师共同参与管理班级的事务。因而民主治班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老师应该摒弃认为自己高学生一等的想法,多与学生交流、商量班级的事务,让学生将自己与班级融为一体,主动参与到班级的事务中去。这样既能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并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推动班级的发展。

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

什么是学生的自主管理,就是学生自我管理。因为现在的学生还都在青春期,所以需要在班主任有意识的培养和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加入到班级管理事务中来。现在的学生不愿意更多地依赖老师和父母,他们渴望展示自己的才华,渴望有一个独自工作的机会去证明自己。班主任应该给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焕发自身的主动性,积极地完成班级教育的管理目标。只有大家的民主意识得到了增强,才能发挥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和对班级的责任感。这样既让学生管理能力得到锻炼,又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管理班级很重要,班主任在日常管理生活中,发扬民主,与学生形成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快乐的学习氛围。让他们真正参与班级管理,这不仅能把班主任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又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于提高校车安全运行的几点建议 篇4

校车平安运行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人管理校车运行三年多,经历了学校从三、四百人发展到千余人,校车从最初的的二、三台发展的每天9台11趟次,每周末30余台趟次,每天乘车学生超300人,每周末乘车学生超850人。总体来说,三年多时间凯杰小学的校车没有发生过重大安全事故。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国家法律的要求,家长的各种需求,对校车安全运行提出了更高的标准。针对本学期的家长投诉,以及学生的乘车现状,本人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继续优化校车行驶路线,尽可能满足家长需求。

家长的需求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来源,民办学校的生存的关键在于满足了社会的需要和学生家长的需求,在不违背法律法规的大前提下,优化校车行驶路线和停站点,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乘校车需求。

二、继续提高校车照管人员的业务水平。

校车平安运行行车照管人员的业务水平至关重要。本学期发生的几起家长投诉都与照管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关。尽管开学初对照管人员进行了业务强化培训,开学第一个月每一周都对接送工作进行总结,但是仍有部分照管人员不能照培训要求完成工作,特别是新到学校员工,不能很好的理解贯彻培训内。经过一对一的帮扶,人员线路的调整,校车安全平稳运行。但是如何迅速提高照管人员的业务水平,如何保证照管人员在工作岗位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管理规定,如何提高学生、学生家长的满意度是我们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照管人员的工作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组织学生排队有序乘车→点名上车→合理安排座位→车辆行驶中有效管理学生→将孩子交付家长→送完最后一名学生清理车厢→投放每日接车交接单。遇到特殊情况的处理,及时和班主任沟通,及时通知校方,及时通知家长。第二个层次是:积极的有效的在校车上管理好学生→与学生和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全面提升照管人员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质量。只有将两个层面都做好的照管人员才是真正合格优秀的照管人员,而要达到这样的标准所求的因素较多,照管人员综合文化素质、业务水平、工作责任心、沟通技巧、参加培训次数等等因素,凯杰通过几年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行车照管人员,如何留住并利用好这些人员,调动这批人员的劳动积极性也是需要深层次考虑的问题。

三、多管齐下,规范学生安全文明乘车

固定每学期安排一次全校师生的校车安全文明乘车演练活动。每学期对文明乘车学生进行表彰次数不低于3次。学生干部定期召开安全文明乘车培训。每学期安排两次交通安全主题班会。每学期与乘车学生家长签订乘车安全责任协议。校车办主导,德育牵头,多管齐下,势必有效提高学生安全文明乘车行为,将校车安全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

四、加强校车驾驶员责任心。

定期召开校车驾驶员安全培训,每学期评选优秀驾驶员并进行表彰。司机安全驾驶必须要时时抓、刻刻不能松懈,安全头上一把“刀”,只有领导高度重视,司机高度配合,才能有效避免校车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强化班主任责任。

班主任在校车安全接送工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各班班主任必须要熟悉学生乘车线路、趟次、下车地点等要素,还必须承担送车与教育学生安全文明乘车的重要责任。另外在遇到与学生家长就校车问题沟通上,班主任的作用也显的尤为重要。

六、周末大接送增加操场管理人员,有效预防安全意外发生。

周五校车乘车人员最多,车辆进出频繁,建议在原有管理人员基础上增加2-3名高峰时段专项管理人员,时间定为每周五13:50-14:40,协助校车照管人员组织学生乘车与候车,维持操场次序,避免意外发生。

总之,校车安全管理责任重大,希望领导能同意以上观点建议,并有效管理实施,让凯杰学子能更好的安全的乘座校车。

张冰

关于提高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的几点建议论文 篇5

一、重视教材分析。

分析知识结构:知识的起点、延伸点和联系点。

分析内容:科学性,思想性,智力性,趣味性,重难点,教学关键。习题分析:基本题,变式题,巩固题,综合体,思考题。

借鉴有关参考资料。

要求:

1、通读教材。

2、演算全部习题。

二、重视教学设计

关注起点:认知、情感和体验的起点

关注体验:经历过程,活动体验。

关注知识技能

关注数学思考,渗透思想方法

关注练习设计,关注变式题与综合题和拓展题的设计。

三、及时反馈和良好的习惯养成努力做到“三当堂”

养成认真审题,仔细检查,善于反思,规范书写的良好习惯。

做好错例研究工作。

做好“减负提质”精选练习,适度训练,及时复习,注重梳理,反对滥用资料和题海战术

四、切实抓好后20%的学生

五多:多辅导,多提问,多板演,多面批,多鼓励、树信心,抓基础,重习惯。

五、努力做好发展性评价

正确认识考试的目的和功能

积极探索评价方法

1、试行三免制度,免做,免考,免检

2、尝试分项达标

关于公司管理现状的几点建议 篇6

管理工作的高度统一是效率的提升关键,也就是说大家的劲凝聚到一起才能发挥最大的威力。一条绳,一股劲,一个方向才是成功的有效途径。目前,公司管理较为混乱,有政出多门的意思,很多事情存在着多人走管的意思,结果往往是都不管。“统一”在管理上的广义解释粗糙的讲就是该谁管谁才能管,即使出了再大的问题,旁人可以提升但不可直接管辖,否则就会打乱管理的有序性、统一性。

文化的内涵在于挖掘和提炼,只有通过广泛的深入一线的大肆宣传和传染才能合成公司的独一无二的精神理念,这种精神理念是贯穿企业管理始终的,是良性循环的,是能够促进企业进步发展的,是实实在在的可以操作的,而并非空洞的、空泛的更并非纯粹抽象的。比如工资的按时发放问题,用在企业文化的发展角度上讲就是企业在生死存亡之际也不拖延,这样会引起员工的高度统一。每个企业都要求员工应有什么样的思想境界,有着什么样的爱企情感,然而企业又该怎样去做呢?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何为前,何为后?

管理上,我们应该向大企业、知名企业寻找好的管理模式并结合自身现状行成自己的道路,但是这种道路的形成是

科学的,而不是随意的、自发的。我们需要横贯竖通的四通八达的管理模式,尽量减少管理上的表面模式和程序,机关单位都在精简手续,我们为什么还要很多无谓的程序呢?

资金允许的条件下,多种经营,降低风险,换来企业的这边阴雨另有艳阳天的境况,从低附加值的加工行业,不断开拓高附加值的资源型行业。我们的企业虽然名义上有着几个公司,但实际上的问题是换汤不换药,很多企业在经营上广开思路,将手深入外贸的占多数。

关于提高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的几点建议论文 篇7

1 工程项目责任成本预控机制的基本内容及其创新意义

所谓工程项目责任成本预控机制,概括地讲,就是以技术预控、成本预控为前提,以成本支出早知道,职工收入早知道为保障,以实现企业增效,职工增收为最终目标,变过去的事后算帐为事前预控,实行全过程监控的项目成本控制方法。

1.1 基本内容

责任成本预控机制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建立“一个体系”,落实“五项制度”,实现“两个挂钩”。

(1)建立“一个体系”即建立项目成本责任控制体系。

按照“谁负责管理,谁就负责成本控制,谁负责成本控制,谁就承担成本控制责任”的原则,在项目部建立一个将成本控制责任量化分解到具体责任人的体系,以图表形式予以标示,要求责任明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动态调整。目的是使项目管理人员能理清思路,控制重点,同时能有效地避免责任交叉与推诿责任。使几千万或以亿计的大预算,分解成可操可控的小预算,做到了“人人身上有指标,千斤重担大家挑”,避免了过去成本管理的大锅饭。

(2)落实“五项制度”

(1) 施工方案的逐级优化制度。

明确各级总工程师在成本管理中的中心作用,把施工方案的科学优化作为控制项目投入的重点,把施工方案同责任成本预算紧密挂钩。根据谁优化谁受益的原则,各级对施工方案优化产生的效益分别由各级分配,理顺公司、项目部和责任中心三个层次之间的经济关系,体现了技术预控在成本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2) 工程数量的逐级控制制度

工程数量管理是控制效益流失的另一个重点,通过对工程数量的逐级控制,将各级的经济责任、经济利益与工程数量的控制相关联,防止效益从计量过程中流失。

(3) 责任预算的动态调整制度

施工项目成本具有不确定性,往往受方案变更和工程量调整的影响而发生较大的变化,为确保企业和职工两方面的利益不因客观原因的影响而受到侵害,依据本项制度规定的可调范围、调整方法及审批程序,按季度对经过批准的施工方案变更和工程数量的增减相应调整责任预算,不允许因为不可控的因素导致成本大节大超的现象。

(4) “零利润”集体承包制度

在责任预算动态调整的前提下,为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在统一的责任预算标准下产生的责任利润全部作为职工的效益工资进行分配。该制度的建立,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在分配中存在的平均主义,体现了按劳计酬和按效计酬的分配原则。

(5) 项目经理基金调控制度

项目经理作为项目开展责任成本管理的关键,为体现其责任与权利,将公司批复责任预算与项目责任中心预算之间的差额交由项目经理统一调配使用,其净结余由企业与项目部分成,项目部留用部分主要用于对项目经理和有关人员的奖励。

(3)实现“两个挂钩”

工程公司向项目部收取企业费用同责任预算编制挂钩,项目部职工工资收入同责任预算执行情况挂钩。把工程公司、项目部及项目部职工的收益都与责任预算挂钩,凸显了责任预算对成本的预控和对各级收益分配的核心作用,从而使责任成本在项目部得以有效开展。

1.2 创新意义

责任成本预控机制将各项内控管理制度、责任预算控制标准、责任成本操作实务和计算机辅助管理信息系统四部分内容有机地综合在一起,使责任成本管理在以下四个方面实现了创新。

(1)成本控制观念的创新

由于过去在项目成本管理上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项目成本控制非刚性,成本控制好坏完全凭项目部管理人员的自觉性,所以普遍存在一种“事后算帐、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思想。这样一种约束不严,“马后炮”式的成本管理手段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本成果最重要的意义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职工的思想观念,将成本控制责任分解到了每个责任人身上,成本控制效果与其个人收益紧密相关,从而使旧思想转变为“成本管理以预控为主,干好干坏收入大不一样”的新观念。

(2)成本控制方法的创新

过去成本控制偏重于对“价格”的控制,如对劳务承包价格、材料采购价格等实施了严格的控制,但往往忽视了施工方案对工程成本的核心作用,在工程数量的控制上也存在较大的漏洞。责任成本预控机制的实施,突出强调了技术预控对成本预控的作用,通过量化技术预控产生的经济效益,实施对相关技术人员的奖励,激发了广大技术人员主动控制成本的积极性,推动了项目成本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抓住了项目成本控制的龙头。

(3)成本控制标准的创新

由于现行的各行业预算定额在很多方面与目前的施工能力不符,同时各行业预算定额之间的定额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各单位在编制项目责任预算时,对定额含量调整较大。所以,在编制项目责任预算时会因采用定额不同,以及编制人的因素等问题的存在,给项目责任成本控制的松紧度和公平公正地实施考核兑现带来很大的影响。为克服这一困难,我们建议大型建设施工企业组织应组织专家和内部业务骨干,编制内部使用的《成本定额》。根据本企业多年来积累的成本控制资料,以本企业内各单项专业施工能力较强的单位为定额各章节水平的测定标准,同时参考各行业定额和项目的试用意见基础上编制内部《成本定额》,它对促进本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施工成本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能改变了过去在编制项目责任预算时存在的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的不合理状况,使项目责任预算的编制标准在本企业内能得到统一,使各项目绩效考评有更公平合理的依据。

(4)成本控制手段的创新

因成本核算细化带来的工作量成倍地加大,给基层成本核算业务人员造成了较重的工作负担。为简化并规范项目成本管理业务人员的日常业务操作,本企业开发了与责任成本管理规定相符、与《成本定额》配套使用的、涵盖项目全部成本核算业务的计算机辅助管理信息系统,包括责任预算编制系统、计价管理系统和责任会计管理系统,有效地提高了项目责任成本管理自动化、规范化的水平,不仅把业务人员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又在很大程度上制止成本报表数据造假、虚报盈利套取效益工资的现象,为准确反映项目成本控制状兑和实施考核兑现奠定了基础。

2 工程项目责任成本预控机制的实施步骤和具体做法

2.1 规范操作流程

第一步制定相关办法:制定本企业统一的《成本定额》;制定《责任预算编制办法》;开发责任成本管理软件;制定相关的配套措施,保障机制有效运转。

第二步做好开工前的准备工作:企业给项目部制定编定员;批复项目实施性施工组织方案;清理核实现场实物工程量。

第三步编制项目责任预算,确定项目上交款指标,企业总经理与项目负责人签订责任预算承包合同。

第四步建立项目内部责任体系:划分责任中心;明确各中心的责任范围;制定项目内部开展责任成本管理的相关配套办法。

第五步分解责任预算:依据责任范围编制责任中心责任预算;分离出项目长调控基金;签订责任中心承包合同。

第六步进行责任成本核算:下达材料消耗限额,进行逐日材料消耗登记;建立中心分类成本台帐进行成本归集核算;进行责任预算内部计价,及时确定中心收入;逐日进行成本比较,及时确定中心收入;逐日进行成本比较,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定期进行成本分析,查找节超原因。

第七步效绩评价:制定考核兑现办法;日常考核(材料消耗实行逐日考核);阶段考核,月、季、年度进行综合成本考核,进行阶段兑现;项目竣工考核,进行末次兑现,做出评价结论。

2.2 处理好三个层次的经济关系

项目责任成本预控机制要想长期有效地实施,除了有一套完善的保障措施外,还必须处理好三个层面的经济关系,用经济利益这一内在的驱动力促使每一个层面都主动地、自觉地去控制成本。

(1)处理好企业与项目部的经济利益关系。企业与项目部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可以用一个等式表达。

项目合同总额=项目责任预算总额+企业费用上交额该表达式恒等,但等式两边的金额是不断的调整和变化的,企业必须依据业主的设计变更和工程量的增减情况,以及市场材料价格的变动因素等及时地调整项目责任预算,并及时调整项目的上交款指标,实事求是地反映项目的成本变动状况。因此,建立责任预算的动态管理制度是处理企业和项目部经济利益关系的关键。

(2)处理好项目部与各责任中心的经济利益关系。项目部与各责任中心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也可用一个等式表达:项目责任预算总额=各责任中心责任预算之和+项目经理调控基金项目部在企业编制项目责任预算的基础上,依据项目部的优化方案分别编制各中心责任预算,各中心责任预算之和与企业批复的项目大预算的差即为项目经理调控基金。项目经理调控基金的形成主要体现在项目部管理层在方案优化、索赔补差、工程量的控制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这部分节余与责任中心无关,按照谁控制谁受益的原则,应作为项目实现的责任利润留在项目部,其中一部分净节余主要用于对贡献者的奖励,从而调动起项目管理层的积极性。

(3)处理好责任中心与作业职工之间的关系。这中间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要事先确定好工序或分部分项工程的工费单价,要让职工在干活之前就明白“干多少活,拿多少钱,干什么样的活,拿什么样的钱”;二是实行限额供料,责任中心超耗的材料要在工资中扣除;三是对责任中心实行零利润工费承包;四是要把工资分配权交给责任中心。使中心内部真正形成多劳多得、节约归己、超支受罚,使职工的利益同成本的节超紧密挂钩。

2.3 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为确保“一个体系、五项制度、两个挂钩”的责任成本管理预控机制有效运行,我们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予以保障。

(1)建立企业、项目部二级成本管理的特点,建立相应的二级责任成本管理机制,明确职责和权限。

企业作为责任成本监管层,负责本企业责任成本管理办法和其他相关措施的制定,有计划地对各单位责任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指导。项目部作为责任预算的执行层,负责落实企业编制的责任预算,同时核定项目各责任中心的责任预算并对各中心实施考核兑现。

(2)建立责任成本督察制度。为确保项目责任成本管理规范运作,企业还建立了相应的责任成本管理督察制度。具体做法是,在企业和项目部两级分别设立专门的责任成本督察组,成员由非成本部门的财务或审计人员组成,以保证客观公正开展督察工作。督察组对项目责任预算的编制、责任预算的执行、责任预算的调整以及其他各项基础业务进行检查,并按规定考评计分。责任成本督察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对成本管理不合格的项目,取消其评先资格,同时不予核批效益工资。对出现责任范围内亏损的,还需以预留的责任工资予以弥补。严格的督察制度是责任成本管理新机制运行的有效保证。

(3)建立责任成本效绩考评制度。为规范责任成本管理考评工作,对各项目部的成本管理状况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评价,全面促进责任成本管理各项工作目标的落实,企业还应制定责任成本效绩考评办法,从经济效果和工作标准两方面制定详细的考评细则。同时在项目建立了责任成本的记录、归集、核算台帐和报表制度,使得企业、项目部两级成本管理部门能够通过这些帐表及时地掌握项目的成本状况,按责任成本管理的规定对项目实施考核兑现。在严格责任成本效绩考评的基础上,实行责任成本管理否决制。把是否懂责任成本管理和责任成本管理业绩的好坏作为选拔项目长的必备条件之一,在职的项目经理中在督察和考评发现有不懂成本管理和不抓落实的要强化培训或撤换,对有关业务人员经培训后仍不能适应责任成本管理工作要求的,立即予以撤换。

参考文献

[1]《建设工程项目成本构成》

关于中原经济区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篇8

只有立意与视角比较新,操作性比较强,才有可能从众多地方区域发展战略中脱颖而出,在国家发展战略格局中占有重要一席。

综观中国历史,有一条红线值得重视:我国经济重心的转移总是依河而动的。先秦至宋,黄河流域最为繁荣;南宋以后,中原衰落,长江流域崛起;近代以后,珠江流域逐渐兴盛。改革开放以后,情势倒转,珠三角率先发力,长三角随后跟上。目前,各种迹象显明,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已开始向黄河流域流动。这种流动表面上看是由战乱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实际上则是一种文明的梯度转移,是经济活动特有的效率配置。哪里有发展空间,哪里有资源、劳动力和市场,哪里就可能成为经济重心。目前,河南正面临着这样的机遇。

再看现实,有一条红线同样值得重视,即区域发展战略。从建国后的“三线”建设到改革开放初期的东、中、西部,从四大经济板块到现在的区域发展战略群起,无不体现出区域发展的思想。应当说,这种思想和战略是符合中国地大人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一以及政治军事需要的。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经济体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所以国家近年来批准了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区域发展战略,“十二五”规划也势必要把区域协调发展作为重点之一。另一方面,随着30年的改革开放,东南沿海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伴生着人口资源的巨大压力,土地、劳动力等因素已经成为难以逾越的发展瓶颈。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出口严重下降,用工荒不断,东部沿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产业自东向西的梯度转移来缓和这一矛盾成了必然选择。显然,在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中原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人力资源必然成为热点地区。而中原地区一旦成为东部产业承接的真正高地,则可承东启西,连南贯北,在珠三角、长三角之外,构建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进而支撑中部崛起,引领中西部发展,助推中国经济持续腾飞。

中华崛起,中部必须崛起。在这种历史必然面前,河南如何应对?笔者认为,“中原经济区”的提出就是一种智慧、一种大手笔。首先,构建中原经济区不是空来之笔,是有客观依据的。河南地处中原,中原地处祖国腹地,自古以来经济自成体系,很少受到外界的影响,客观上存在着一个经济区。这个区域以河南为中心,包括山西、河北的南部,山东、江苏的西部,以及安徽靠近河南的部分地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河南的GDP在中国已跃居第五位,在中西部居第一位,客观上已经成为所在经济区域的经济中心。其次,有了经济区,就有了大框架、大思路,中原崛起就有了大载体。有了这个大载体,就可以把以往好的提法、做法统领起来,延续下去;把现有的优势提升起来,发扬光大;把全省人民的思想统一起来,形成合力。既可以促进中原崛起,又可以完善全国经济区域布局,还能够与中部崛起规划纲要相呼应。第三,有了经济区,就意味着有了改革的优先权。有了改革的优先权,就等于有了一揽子优惠政策。有了优惠政策,就等于给经济区的腾飞安上了翅膀。要钱不如要项目,要项目不如要政策,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的一条重要经验。

顺大势而合民意,蕴必然而占地利,构建中原经济区恰逢其时。

二、“中原经济区”能否上升为国家战略,关键在于中央的认可,而取得中央认可的关键在于国家利益与河南省优势的结合上

围绕全国发展大局定向,围绕我省发展优势定位,应当成为构建“中原经济区”的基本思路。

站在国家的层面,发展是大局。在经历了30年高速增长之后,东部发展渐渐趋缓,西部开发尚未大成,中部的作用逐步凸现。全球金融危机后,经济转型极为迫切,支撑内需战略的空间开发格局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人口众多、内需旺盛的中部地带构建中原经济区,无疑铸造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有利于形成中部迅速崛起,四周辐射、八方联动的态势,对支撑中国未来20年、30年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站在国家的层面,粮食是大局。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其他工作虽然重要,但粮大于天,粮食安全保障永远是第一位的。中原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是国家的大粮仓。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可耕地在不断减少。随着国际粮价的不断动荡,进口粮食的风险在不断加大。在这种情况下,怎么保护好18亿亩耕地,怎样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怎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些问题会变得越来越突出。中原经济区如果能够在这个领域探索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对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站在国家的层面,文化传统是大局。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是根,文化是魂,文化传统是联系国人最深厚的纽带,也是扩展民族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一个民族站立起来,可能因为它的经济和科技;一个民族倒下去,则首先因为它丧失了文化支撑。中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脉所在地,也是弘扬中华文明的主阵地。中原大地上每一座城市、每一个村落,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因此,对于中原来讲,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它的重要使命,而弘扬中华文明也是它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然,国家利益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但最现实的是粮食,最长远的是文化传统,最重要的是发展。这三者也正是河南的主要优势所在,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去结合去运作。应当说,国家利益层次越高,吻合得越紧,国家的重视程度就越高。国家的现实需要越强,吻合得越紧,国家的支持力度就越大。构建中原经济区,立足河南,放眼全国,于省有利,于民有惠。只要我们审时度势,下定决心,下足工夫,围绕全国发展大局定向,围绕我省发展优势定位,中原经济区一定能够得到中央认可并获得成功。

三、“中原经济区”顺应了国家区域发展的总态势,但也应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

特殊的地理空间,相同的文化传承,紧密的经济往来,必然会产生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那么,“中原经济区”的个性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中原经济区属于中观层次的经济区,其个性主要表现在:

(一)地理位置上不同

其他经济区多分布在沿海沿江沿湖,中原经济区则坐落中原,由此造成其他经济区的辐射面多为扇形,而中原经济区的辐射面则为圆周形。

(二)基本思路不同

中原经济区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中原经济区为载体,探索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促进中原迅速崛起。

(三)基本格局和功能不同

中原经济区的基本格局叫做“一极四区一中心”。一极即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四区即国家粮食安全重要保障区,中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全国新型城镇化试验区,华夏文明传承核心区。一中心即以郑汴新区为核心的大都市中心(其远期人口可规划至1000万)。

中原经济区的主要功能是:

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切实保护耕地,持续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确保202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00亿斤。

2.探索新型城镇化的路子:城乡统筹、集约发展,市、县、乡、社区、村五级合理布局。

3.发挥优势,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4.中华文明的传承。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区是靠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组织起来的,所以中原城市群的作用非常重要。在发挥中原城市群整体作用的同时,要抓“牛鼻子”;要敢举全省之力,铸建郑汴大都市区,使之成为中原经济区的龙头,中原城市群的核心,成为黄河流域崛起的标志和象征。历史发展证明,人口众多地区,交通发达之处,往往也是特大城市的诞生之地。

(四)运行体制有所不同

经济区的产生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与需求相衔接是其共性。但在实际运行中,行政力量不可忽视,特别是市场经济不够发达、行政力量相对强大的地方,政府部门的协调格外重要。政府的协调力度往往决定经济区的发展速度。因此,建议河南要主动承担中原经济区主导者的责任。决策层常通气,协调层多努力,执行层敢于创新,坚持数年,形成规矩,路子就会越走越顺。

四、热议“中原经济区”是件好事情

热议的过程是调动千百万河南人参与中原崛起实践的过程,是引起全国乃至国际社会关注河南的过程,也是聚集智慧形成共识的过程。但热议必须建立在冷静科学运作的基础上。一个重大战略的出台,需要一个缜密的过程;一个重大战略的落实,更是需要时间、基础和社会合力。因此,如何保持和引导热议,如何把热议“中原经济区”与现实工作结合起来并成为推动现实工作的动力,则应是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

五、“中原经济区”的提出具有重大意义

它不是一般性战略,也不简单地为了跻进国家战略格局,它是一个总揽全省工作的大战略、大思路;是一个总结历史,开创未来,重在持续、重在提升的战略,关系到我省“十二五”规划的盘子如何定,河南未来的路子怎么走,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盘子怎么进。

其意义重大,但时间无多。因而,在操作层面上还需加强。因此,笔者建议:1.整合现有研讨力量,集中人才,在深入论证,充分听取专家学者、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尽快拿出一个较好的方案。2.努力攻关。特别是参与国家制定“十二五”规划的综合部委、相关部委,一个一个攻关,争取先进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基础盘子。3.多方游说。有准备地组织人员到北京说服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帮助呼吁;邀请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来豫进行主题调研。4.适当时候,恳请中央高层领导来豫视察指导,以促其成。

关于审计成本控制的几点建议 篇9

(五)审计的时间和经费预算……”已经提出了对成本管理的要求,要求

各级审计机关对每个项目测算出比较准确的审计成本,并且在审计过程中加以控制。审计成本控制是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力求以最小的审计成本最有效地实现审计目标的一种控制手段。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分析审计成本的影响因素,采取科学的审计成本控制手段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促进审计成本效益最大化,以下是笔者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可行性研究,提高审计项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

在审计工作中,由于缺乏对客观情况的科学分析判断从而导致审计项目计划制定缺乏科学性、可行性,审计项目实施往往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审计效果相差甚远,事倍功半。因此,有必要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的可行性研究,使得项目制定科学化、合理化。笔者认为,审计项目计划可行性研究考虑的主要因素一是根据审计工作发展目标和有效实施审计监督的需要安排;二是根据审计调查被审计单位情况,通过搜集、研究成本信息,走访有关部门,召开专家学者咨询会,征求相关机构意见等方式,在审计调查后摸清情况的前提下,对各计划项目直接成本进行严谨的可行性论证;三是制定项目进度计划,并进行费用的成本估算;四是进行社会评价和经济综合分析;五是对上述可行性研究内容进行综合评价。

二、运用网络计划技术加强审计成本控制,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网络计划技术是通过网络图的制作,进行计划的优化,通过其关键线路,实现管理者对项目的进度控制。掌握了网络计划,就增强了项目管理的手段,抓住了关键工作,就掌握了项目进展命脉,向关键线路要时间,向非关键线路要节约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根据审前调查情况、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实施方案,分解各项工作,力争使得各项工作能够用时间和预算经费货币量化,根据各项工作的内在逻辑关系,合理、科学绘制出该审计项目的网络图,根据网络图将工作量自上而下逐步分解至每个审计步骤、每位审计人员,确定项目关键线路,制定进度计划。确定出各审计事项如现场取证、写审计日记和工作底稿、中期汇报、业务会议、分析证据和底稿、报告初稿、报告征求意见等工作所耗费的时间,对各审计事项的最迟开始时间、最早结束时间等做出具体安排,同时测算出项目开支预算经费。

运用网络计划技术,能够有效控制审计项目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一是根据网络图确定的各审计事项及进度计划,整合审计资源,按照“专业人做专业事”的原则,合理安排审计人员分工,将各审计事项任务细分到人,明确责任,确保每项工作都有专业型人才或熟悉精通的人员来完成,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位审计人员的才智,保证各项工作完成的质量和效率最优化。若该审计项目部分任务无专业人才的,在条件和成本的允许下,可以实行从其它专业部门聘请专家,或者调配审计机关内部其他专业部门的人员,实现业务人员的统筹调用,充分发挥审计机关的整体效能。二是根据网络图确定的工作任务以及各项工作完成的时间安排,使每位审计人员能明确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工作,在什么时候做,需要在多长的时间里完成,避免审计力量调度不当导致少数人承担的审计任务完成不了或者少数人没事干等情况,同时也避免重复劳动,浪费人力资源。三是根据网络图确定的关键线路,能让审计机关领导和审计人员通过网络计划图可以准确了解项目的整体进展情况,通过关键线路上的审计事项,把握工作重点,强化审计成本控制意识,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证质量。

三、重视对完工项目的评价,总结经验教训,提升项目质量。

对已经完成的项目,一是按照六号令要求,对各审计事项和审计程序进行检查复核,找出不足之处并改正。二是对审计成果和项目成本进行量化分析,科学分析各因素和环节,总结成绩和经验,注重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积极扩大审计成果,对审计查处的问题,要促进问题解决落实,强化对审计决定和审计意见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实现审计成本效益最大化。三是审计机关应建立总量控制、节约奖励、超支惩罚的经费管理制度,对完成的项目进行量化考核,激励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四是征求被审计单位和社会群众的建议,广泛征求意见,取长补短,完善相关法规和机制。

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篇10

(2019年4月)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应急办的精心指导下,我县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要求,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大局,积极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体系,提升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有效地减少了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突发事件的影响,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在县有关部门、企业等社会各方面大力支持推动下,我县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完善,各级应对突发事件预案体系已经形成,并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众多领域已进入突发事件频发的高风险时期,应急管理工作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我们必须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强化应急管理意识。为此,就全县应急管理工作谈几点建议。

一、我县应急突发事件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应急管理工作明确责任,狠抓基础,强化落实,建立了较完备的应急预案体系,应急管理体制初步建立,应急机制不断完善,应急保障能力得到加强。但不可否认,全县应急管理工作还存在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加大对应急管理经费的投入,强化基层基础工作,促进各级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一)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加强。进一步完善了应急管理工作机构,明确由县人民政府分管安全生产工作副县长分管应急管理工作,应急管理办公室设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负责协调开展全县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切实做到“认识、组织、人员”三到位。通过加强协调、整合资源,设立了交通、水利、卫生、民政、治安等多个专项应急管理工作组,逐步形成以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系和高效运转机制。全县12个乡镇(街道)都成立了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落实行政“一把手”负责制,把应急办与党政办合署办公,分管副职具体抓,设3-5名专职人员负责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工作;同时,全县194个行政村都设立了信息员,为实现“信息早报告、苗头早预防、隐患早排除、矛盾早化解、事件早处置”的目标,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应急预案体系逐步修编和完善。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不留死角”的原则,结合工作实际,新修订《**县煤矿事故应急预案》、《**县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县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县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和《**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定了《**县道路交通安全应急预案》、《**县粮食应急预案》、《**县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各乡镇(街道)及相关职能部门结合辖县实际情况、职责范围,都制定了《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完善了部分专项预案。

(三)加强应急演练,提高预案可操作性。坚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专兼结合、整体联动”的原则,抓好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演练。全县共建立治安巡逻、公共卫生、森林防火、矿山救援、疫病防治、抢险救灾、专职消防等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力量1500余人。交通、消防、环保、卫生、气象、城建、电力等部门和大土河公司、东江煤业等企业储备了大量运输工具、防毒器具、五金工具、医疗器械、防护用品等应急救援物资。同时,加强对应急人员开展各类知识讲座和技能培训;督促并配合企业组织各类应急预案专项演练。通过对设定事故的成功演练,校验了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和救援水平,促使其熟练掌握应急运行程序和处置方法。

(四)注重宣传普及,提高群众应急意识。通过网络微信平台、报刊、大屏幕、图版等方式,以及深入推进应急知识进社县、进学校、进企业活动,向广大群众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增强人民群众的忧患意识、自救和互救能力。为贯彻落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山西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等相关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提高公众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在“安全月”、“防震减灾宣传周”等活动期间,组织宣传活动,散发宣传资料。同时,利用各类媒体、宣传条幅和版面等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应急救援方面的知识的宣传,为应急救援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民众基础。

(五)严格风险预防,加强隐患整改落实。牢牢树立“预防为主、预防与处置并重”的应急管理理念,突出事前的防范和整治,把风险隐患排查及整改作为一项常规工作,经常性、长期性地开展。结合近几年工作实际和安全生产工作重点,制定了《**县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实施意见》、《**县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防治工作方案》等,每年都针对性的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制定方案措施。对各企业可能存在的重大危险源进行了详细排查,认真进行了登记、建档、评估、备案和监测监控等工作。去年按照国务院、省市安全生产大检查安排部署,我县高度重视,迅速组织开展全方位领域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全面登记风险隐患类型、形成原因、责任主体、应急资源能力和负责领导及联系人等基本情况,进行登记汇总、装订成册、建立台账。

(六)加强应急值守,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严格执行《突发事件报送及处置制度》、《应急值班指导协调检查制度》和《应急协调联动工作制度》等应急管理制度,应急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坚持实行由领导班子成员带班值班制度,完善24小时值班工作机制,把工作任务落实到了具体人员,把政务值班和突发性事故事件处置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保持24小时信息畅通,坚持突发性事故、事件在接报后第一时间向县领导报告,重大事故直接向县政府主要领导报告,确保了县委、县政府处置重大紧急情况时指挥有力、应对从容、及时有效。

二、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我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把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把保障广大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己任,把应急工作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紧密联系起来,积极主动地、全力以赴开展好各项应急工作。

(二)开展应急演练是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做好日常突发事件监测和物资储备的前提下,我县积极组织开展综合应急演练,及时查找存在问题与薄弱环节,不断提高应急指挥、信息沟通、组织协调以及广大群众应急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水平等综合能力。

(三)加大宣传力度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保障。突发事件中遭受侵害、损失较大的往往是基层群众。因此,我县切实加强应急舆论宣传工作特别是对基层群众的宣传,努力提高广大群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了全民动员、预防为主、全社会防灾减灾的良好局面。

(四)加强督导检查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我县根据不同时期灾害发生的特点,加强定期不定期地督导检查,全面准确掌握辖县灾害的种类、分布情况,提高前期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确保突发事件一旦发生,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及时处置。

三、当前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工作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各基层单位工作人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整体不高,能力参差不齐,对应急管理理念理解不透,对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预案概念不清,造成部分应急预案与实际结合不紧密,缺乏可操作性。企业应急队伍种类不全,装备不足,技能掌握不精。同时,应急物资分散且装备落后,救灾物资准备不充分,还处于较低水平、低标准阶段,影响到实际救助能力。

二是应急专家人才非常缺乏。县各类应急管理专家和救援专业技术人员过度缺乏,县应急专家队伍、义务救援队伍及志愿者服务队伍的建设未能有效开展,应急项目规划和预案大部分没有经过专家论证,欠缺科学性。

三是财政应急资金明显不足。由于财政资金压力,县应急物资、避难场所和应急指挥信息平台等基础条件薄弱,救援装备落后,应急处置基金未设立,应急演练的规模小、类别少,应急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经济下滑,企业效益不景气,导致企业自身应急工作经费投入不能完全到位。

四是社会公众责任意识薄弱。由于社会舆论影响和宣传教育的缺陷,“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氛围还未真正形成,社会公众缺乏主动参与应急管理活动的意识,群众参与意识不高,应急处置社会动员机制难以有效开展。

五是部分企业负责人意识差。安全意识、应急意识麻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对应急管理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自身应急设施及装备不完善。由于部分企业内部发展环境差,留不住人才,致使企业在管理结构中缺少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和应急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形成长效的培训演练机制。

四、进一步强化我县应急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努力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制。进一步规范全县各类应急机构的科学设置,做到机构到位、人员到位、工作到位。同时,开展全县应急机构重新登记、备案工作,形成组织机构网络,健全管理体制、明确职责任务,真正形成“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系,做到登记在册,心中有数,建立“统一指挥、反应迅速、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确保平时有管理,紧急情况发生时能调能用。抓紧推进县政府应急总指挥平台系统建设,提升应急决策指挥能力,整合各部门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各平台之间及与县总指挥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最大限度保证应急指挥及时、迅速、有效。

(二)大力构建全县应急预案体系。进一步扩大应急预案覆盖面,加快镇、村两级和中小学校、重点企事业等基层单位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和完善工作,促使应急预案更符合实际,操作性更强;加强督促检查,指导各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不断修改完善,做好预案备案,建立台账,加强预案管理,建立全县预案体系。在应急演练和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进一步总结经验,修订完善应急预案,使应急预案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实用性。

(三)竭力推进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坚持“专群结合”的原则,制定应急队伍建设等相关方案,充分发挥公安、消防、卫生、民兵等队伍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骨干作用,加强专业救援队伍建设;组建县应急专家组和应急志愿者队伍;探索、创新基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思路,切实发挥镇级派出所、联防队员、医务人员、民兵组织和社会保安的作用,组建镇级综合应急队伍;动员各村

(居)委和企事业单位,积极发动社会一切可用力量,做好基层应急队伍组建工作。同时,加强应急队伍管理,配备必要装备,强化培训演练,强化协调联动,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应急培训学习,提高人员素质及综合应对和紧急处置的能力,抢建统一高效、上下联动、协调一致的应急救援体系。创新培训方法和模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邀请知名专家做应急管理方面的报告、讲座,对广大领导干部进行普适性宣传教育,组织应急管理人员到外地参加专题性学习和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

(四)尽力提高应急救援保障能力。按照合理布局、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规划建设应急保障基础性项目,加快建设应急物资仓库,储备足够的救援物资;配备专业救援队伍的抢险救灾设备;设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基金,为开展应急抢险救援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同时,结合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搞好村镇规划,合理避让隐患县域,加强辖县抗御常发性突发事件的基础设施及避难场所建设,提高村(社县)自身防灾抗灾能力,加强公共卫生设备设施建设,防止农村疫病的发生和传播,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督促企业加大应急经费和应急物资储备、应急设施设备、应急演练等方面的投入。

关于建筑节能的几点建议 篇11

关键词建筑节能;过程监控;激励措施;参与意识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81-0198-02

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材料生产、房屋建筑施工及使用过程中,合理的使用、有效地利用能源,以便在满足同等需要或达到相同目的的条件下,尽可能降低能耗,以达到提高建筑舒适性和节省能源的目标。建筑节能是我们倡导节能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这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继续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举措。

2005年可以说是中国建筑节能非常重要的一年,从这一年开始国家对建筑节能的重视程度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些严厉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为实施建筑节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这对我们目前的国情来说是非常及时的。据资料显示,一些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从理论上阐述节能的涵义,并用它来指导节能建筑的建设。由于我们的国情,开展节能的研究较晚,但他们成功的经验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我们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使我们的建筑节能政策落到实处。作为一名设计人员,根据自己的体会,为做好节能建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对于建筑来说,设计是龙头。如果在设计阶段建筑节能没做好就会增加后续工作的难度。由于现在建筑设计市场鱼龙混杂,一些设计院及设计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更有相当一部分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和素养偏低,根本不把建筑节能在方案阶段加以推敲。很多窗子毫无理由的越开越大,实际采光通风根本不需要那么大,还有一些建筑到处都是飘窗,建筑体形变化较多,平面凹凸过于丰富,还有一些小区毫无理由的大规模采用单元错位拼接及点式住宅等等,这些无形中就增加了能耗,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首先要弄明白,与建筑节能相关的一些因素,如建筑布局、建筑间距、建筑朝向、建筑密度、建筑平面设计与组合、窗墙比、建筑体型、建筑体量诸方面的因素,设计师只有通过对这些与节能相关的因素进行优化,找到其最佳结合点,才能设计出相对优秀的节能建筑,我认为这远比一味地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自己所钟爱但并不一定好看的构架、瓢板上要有意义得多。但这并不是说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只考虑节能,而对建筑的造型不能进行创新,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其利弊,做出相对合理的设计。

2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

虽然大家都清楚建筑节能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但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出现了推行难的问题。因为在执行新的节能政策以后,大部分建筑必须通过外保温才能满足要求,这无形中造成投资成本的增加。在政府没有采取激励措施之前,在一些投资者看来,真正受益的是居住者,所以就淡化了投资者采取节能措施的主动性,所以在推行建筑节能时,除了执行强制性措施对违规者进行处罚外,还应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和积极的引导,使那些能严格执行国家政策,节能建筑做得较好的企业能从付出中受益并得到表彰和荣誉。比如,在进行一些优秀项目的评审时对一些节能优良的建筑进行适当的加分和奖励,达到激励那些表现优良的企业,从而使其产生带动效应。

3强宣传力度,增强群众参与意识

从直观上我们能感觉到,推行节能建筑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居住者,因此我们应加强宣传力度,让受益者明白购买节能建筑的益处。因为从眼前来看,买节能建筑是多增加了一些投入,但从居住节能建筑所带来的收益来说,增加的投入一般在几年内就可以得到回收。这对于有几十年使用周期的建筑来说,是相当可观的。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低投资高回报。然而对长期居住节能建筑的人来说。节能建筑不仅仅能为居住者节约经济上的开支,更重要的是对居住者的健康有益,尤其是对老弱病残的人群更有利,能减少很多由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疾病的发生。所以我们应加强宣传和积极引导,使购房者能意识到这一点。从而使开发商也能把节能优良的建筑作为一个卖点,同时也能增强群众对节能建筑的监督意识。

4强过程监控,有利于确保节能建筑的质量

在推行建筑节能新政策的同时,更应加强对与建筑节能相关单位,如建筑材料、设计、施工和监理等单位工作的过程监控力度。因为这几个环节是相互关联的,任一环节做不到位都可能影响节能效果。比如,建筑材料是实现建筑节能的基础;作为设计单位,对实现建筑节能要承担着首要責任:另外作为现场的施工和监理单位,对是否严格按照节能要求进行施工更是最直接的执行者和目击者。但由于现在是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各个单位之间都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一些责任感不强的单位为了自身的利益就会做出一些妥协,甚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会造成节能建筑质量无法得到保障。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应加强跟开发商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国家职能部门对建筑施工过程的直接监控。我这里强调的是过程监控,而不是在建筑完全施工完之后进行所谓的验收,这时即便发现质量问题,更改难度也很大,同时也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很多情况下,职能部门只能通过罚款来解决,如果通过罚款能把建筑节能的质量问题解决了也可以(但这已对资源造成了浪费,这与我们所提倡的节能型社会有些背离),就怕只是罚了款,建筑的节能问题不了了之,这样就不利于贯彻执行国家的节能政策。

另外,现在全国各地许多地方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展开轰轰烈烈的节能竞赛,甚至一些欠发达地区也率先提出强制实行建筑节能65%的要求,并做出一些代表性的建筑,如果这些政策都能落实到位,并能严格按照政策执行当然是好事,就怕政策只落实在这些形象工程上,而缺乏对普遍工程的过程监控,这有可能造成事与愿违的后果。比如,在没执行节能65%的时候,相当一部分建筑还可以通过低投资的内保温来满足节能50%的要求。但在执行节能65%以后相当一部分建筑只能通过外保温来实现。试想一下,在进行外保温设计以后,我们的内保温设计相应取消,如果遇到责任感不强的开发商再加上监督不严,在施工的过程中再把外保温给取消了,那将使节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好的政策必须要有完善的监督机制与之相匹配,才能确保政策的落实。

5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采暖能耗

1)太阳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且非常丰富的能源,太阳能的利用已受到普遍的重视,有着较强的群众基础。因此,我们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尽量考虑太阳能设备的预留位置,尤其是现在做的坡屋面较多,如果在设计阶段没有考虑太阳能设备的预留位置,用户安装太阳能设备不方便,甚至有些用户因此放弃太阳能的使用,所以关于太阳能的使用设计人员应有一种推广意识。另外,政府应增大投入,不断完善太阳能利用技术,提高太阳能利用率,这也有利于减少污染,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2)降低采暖能耗是建筑节能的根本。采暖能耗系指在采暖期内用于建筑屋采暖所消耗的能量,其中包括锅炉及其附属设备运行过程中消耗的热量和电能、室外管网输送热媒过程中消耗的热量,以及为保持室内计算温度需由室内采暖设备供给的热量。我们通常所说的降低能耗,更多强调建筑物本身的能耗,但实际我们也应努力提高锅炉运行效率、室外管网输送效率等。并努力减少锅炉及室外输送管网的热量损耗,我们知道城市供暖的室外管道所占比例非常大,而且这些管道的外保温材料受自然环境的损坏也非常严重,因此应加强维护,避免热量在室外就被损失掉。这也是降低采暖能耗推行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6提高节能意识,使节能建筑充分发挥作用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建造节能建筑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但由于需要增加建设投资成本,以及受人们思想认识的局限,再加上一些开发商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以至于使建造节能建筑成为一件复杂的系列问题。如果通过努力最终建造出来的节能建筑能充分发挥作用,那就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相反,如果我们费尽心思建造出来的节能建筑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那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比如一些公共建筑,尤其是一些由政府买单的机关事业单位,开着节能空调,却把用于节能的中空玻璃窗大开着;大白天室内光线充足,并没有人需要过强的光线,却把节能灯都开着。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是否也值得深思一下。

综上所述,我认为推行建筑节能政策,应加强对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职能部门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应采用奖惩相结合,不断完善国家的监管机制,并调动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同时还应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为节能建筑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科学保障。另外,我们还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太阳能等绿色环保能源。

参考文献

[1]房志勇等编著.建筑节能技术[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8.

[2]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编著.建筑节能技术[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

[3]涂逢祥.建筑节能—中国节能战略之重[J].建设科技,2004,5.

[4]卢求.德国住宅节能技术[J].建筑技术,2004,5.

[5]河南省建设教育协会编.建筑节能.

作者简介

刘海玲(1978—),男,汉,学历:本科,职称:助工,研究方向:建筑,从事的工作:建筑设计。

上一篇:书签历史作文初二下一篇:懂得品味人生优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