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质量管理的几点思考

2024-07-25

提高质量管理的几点思考(精选10篇)

提高质量管理的几点思考 篇1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句话,每位员工似乎都已耳熟能详。但为什么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可能就有很多人没有真切的体会了。早几年,我们XX公司承担了电厂5#炉钢架制作任务,由于广安电厂位于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家乡,有着其它项目所不具备的政治意义,同时,这也是我公司第一次承接省外的600MW锅炉钢结构项目,是公司扩大知名度、树立新形象的大好时机。公司上下全力以赴,高度重视,不管是几何尺寸还是油漆外观,乃至运输发货,每一个细节都极为用心,最终以高标准的制作质量、及时的交货进度、完善的现场服务,向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赢得了业主的高度赞誉。在广安电厂6#机组的建设中,广安电厂摒弃了多家竞标的模式,指定我公司继续承担该台锅炉钢结构制作。

试想想,如果我们制作出来的产品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广安电厂又怎会指定我公司继续为其制作下一台锅炉钢构架?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追求速度,只顾满足交货工期,却不顾产品质量,在安装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那安装单位只怕会到处宣扬我们的“事迹”了。返工、返厂、派人消缺、出钱“了难”,不仅会带来财力、物力、人力上的损失,更会严重影响我们公司的声誉,自然也就承接不到第二个制作合同了。

是产品的质量为我们企业铺平了道路,是产品的质量为我们企业赢得了信誉,是产品的质量为我们企业开拓了市场。

从1998年我们制作第一台锅炉钢架以来,我们制作过的钢架产品已有四、五十万吨,从省内到省外,从国内到国外,从亚洲到非洲,大大小小的锅炉项目达百余个,我们在钢结构领域已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钢结构生产企业。而且,在国际金融危机、市场经济疲软、国内电源建设项目锐减的恶劣环境下,我们依然拥有较充足的市场份额。在别的企业无事可干、纷纷倒闭的情况下,我们依然要开足马力,甚至还要加班加点。应该说,我们对钢架产品的制作流程已是相当熟悉了,技术工艺已相当成熟,对好不容易才争取来的合同项目应该格外珍惜才对。可是,为何我们的产品质量却呈下滑态势?为何我们制作的几何尺寸和产品外观存在诸多问题,安装单位和业主对我们也越来越不满意?究其原因,我觉得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重视不够,两者相权往往成了牺牲品。因为不愁没活干,因为活多得做不赢,因为要赶工期,因为产品质量没有引起各级人员的足够重视,故,在进度与质量发生冲突的时候,自然是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在个别领导与质检人员或质量管理部门有意见分歧的时候,自然是以服从领导为上;在眼前利益与质量原则面前,通常是选择了眼前利益,对质量原则的坚持与执行则大打折扣。

二是认识不够,工艺文件缺乏执行力。认为自己长年做这项工作已是轻车熟路,按照过去的经验没发现什么问题,故不遵循施工工艺,不按作业指导书施工,甚至擅自改变工艺参数,留下质量隐患。或在制作中发现错误已形成,为了弥补过失,立即进行返工,甚至制作假相,蒙混过关。殊不知这些返工工艺并未得到技术部门的认可,如果是外部尺寸倒还好说,如果是内在质量发生变化,其影响力与破坏力是极其巨大的,后果也相当严重,必须引起我们每一位员工的高度重视。

东方锅炉公司的一个分承包方就曾发生过一起大板梁在锅炉运行过程中产生裂纹的大事故,给东锅公司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因为这起事故,东锅公司取消了该公司的合格分供方资格。而我公司作为东锅公司的合格分承包方,东锅公司还特意安排相关人员到我公司开展质量宣讲活动,期间特别强调了大板梁的焊前预热和满足焊接工艺参数的科学性、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是有惨痛教训的,绝不是纸上谈兵。施工人员切不可偷一时之懒,更不可马虎了事、搪塞检查,这是板上钉钉、毫无条件可讲的。否则,后果难以想象,谁也承担不起!

三是“三级验收”做得不够,职责履行不到位。公司管理制度和质量文件中明确规定,生产人员必须为工序产品负责,自检合格后,方能流向下一道工序;下一道工序人员,应该对上一道工序产品进行复检,不合格产品不得往下转;专职质检人员负责最终产品的验收,对出厂产品质量负责。如果每一位员工都履行好自己的质量职责,就应该不会出现质量问题。而实际上呢,自检、复检与终检都没有做到位,导致质量问题不断。

我们每月都要生产数千吨钢架产品,大大小小那么多杆件,每根杆件上有那么多孔群,要一根一根地量,一个一个地看,确实会产生视力疲劳,难免会有疏忽的时候,就连老虎也会打盹嘛。只是,如果三只老虎一起打盹,那情况就不对头了。所以,产品的自检、复检与终检,都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只有认真做好“三级验收”,严格履行各自的职责,才能在制作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并予以及时纠正,保证产品出厂合格率达到百分之百。

四是沟通不够,对沟通的重要性及作用认识不足。通

常,因为质量问题业主、监理和安装单位向你投诉或抱怨的时候,也是化解矛盾、减少损失、消除影响的时候,良好的沟通可以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让事情有回旋的余地,甚至峰回路转。而沟通不好的话,容易产生误会,激化矛盾,扩大事态,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所以,对业主、监理和安装单位的意见和投诉绝不可置之不理,否则,一个芝麻大的事添油加醋可能就成了天大的事了,最终让事态发展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吃亏的还是自己。说不定,还要花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数倍的精力去释疑、去善后,那是非常不值的。

我们制作的产品遍布全国,甚至冲出国门走向海外,即便是百分百验收合格的产品经过吊装、捆绑、长途运输后难免会产生一些变形,再加上安装时的累计偏差,安装过程肯定就没有那么顺畅。我们公司派出的售后人员、现场服务人员的差旅费、招待费,已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再加上额外的消缺费用,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们的生产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了。每次遇到安装单位的狮子大开口,我们却无讨价还价的余地,更无反驳之力,就像待宰的羔羊,抑或是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那滋味,真的好难受!

人是情感动物,良好的沟通可以造就健康的人际关系,也可以带来、甚至创造良好的管理效益,这是现代企业极其重要的管理手段。千万别逞一时之气,让本来很简单的事情最终恶化成不可挽回的结局。那样,于公司不利,于个人也不利。

五是机器设备落后,给产品造成源头上的质量隐患。我们公司年生产能力虽说有5~6万吨,但我们公司场地狭小、厂房布置不够合理、机器设备落后,这是不争的事实。如轻钢车间的数控切割机切割出来的钢板存在锯齿现象;防腐车间的抛丸机抛头角度不合理、导致翼板与腹板上下部分位置抛丸不到位;冷焊车间厂房高度不够,风电塔筒产品吊装困难;工序产品吊装、转运频繁;油漆防腐露天作业等等,这些因素,或大或小都影响着我们的产品质量。虽然公司想方设法试图改变这种状况,采取了不少措施,也确实得到了一些改进,但我们不能避讳它的存在。讳疾忌医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必须正视它,认识它,攻克它,这才是确保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的法宝。

面对繁重的生产任务,我们更多的是选择了加班加点这条最笨拙、最无奈的途径。劳动强度的增大,劳动时间的延长,劳动者的精神面貌欠佳,本已经埋下了质量隐患,再加上短暂的工期时限,追求生产进度也就成了忽视产品质量的最好的挡箭牌。

影响产品质量的原因很多,总而言之,不外乎人、机、料、法、环这五个要素,以上罗列的几点其实就包含在这五个要素之中。只要满足这五个要素,我们的产品质量就一定会大幅提高、持续稳定,我们的管理水平也将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提高质量管理的几点思考 篇2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结合乡土史进行教学。

中学历史教材所涉及的内容一般为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 其往往与地方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学生对自己的家乡则有着特殊的浓厚的感情。因此, 在讲课时, 如果教师能根据教材内容, 适时插入一些乡土史, 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增强他们对家乡无限热爱的情感, 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结合风土人情进行教学。

学生对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都比较熟悉。教学时如果能把历史知识同风土人情结合起来, 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知识, 加深其对风土人情的认识, 而且可以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3. 结合文学、影视作品进行教学。

近年来, 随着文学艺术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一大批反映重大历史事件与重要历史人物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应运而生。教学中引用一些有史料价值的文学作品和一些较好的历史影视作品, 则能为学生描绘出更加具体的历史场景, 再现历史人物风貌, 使其形成准确完整的历史表象和历史概念, 从而激发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1. 对历史事件进行准确的复述, 是提高学生记忆力的捷径。

时间、地点、事件是历史基础知识的要素。中学历史教材包罗万象, 所要记的内容众多, 不少学生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 但收效不大。而引导学生准确地复述历史事件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利用简单图表引导学生进行记忆。

利用图示, 可以化繁为简,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简图绘制速度快, 直观性强, 绘完后, 教师略加引导, 学生便可记住。利用对比的方式把一些重要的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等项目纳入图表, 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相关的知识点, 加深记忆。

3. 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这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又能够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在教学中, 要想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教师还要帮助他们抓住关键、解决难点。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 因势利导, 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历史学科包含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内容。讲述有关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科技创造的内容时, 教师应因势利导,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引导他们通过对新旧事物的比较来探寻其发展轨迹, 分析其变革内容, 研究其不同特点, 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诱发学生的创造灵感, 进而达到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2. 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创造性思维要求学生要具有独创性, 要大胆质疑, 推陈出新, 主动发现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甚至提出与教材相反的论断。

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1. 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

做一名好教师的前提是“爱岗”, 当好一名优秀教师的先决条件是“敬业”。除爱岗敬业精神之外, 教师的基本师德修养还应包括为人师表、关爱学生、严谨治学等。

2. 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

在教育改革深入进行的今天, 历史教师不仅要用崭新的眼光重新审视历史, 具备一定的历史见解, 而且要树立全新的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现代教育观念。从注重学生外在变化转向注重学生内在变化;从强调学习结果转向强调学习过程;从以教师教为主转向以学生学为主;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等。

3. 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独特的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将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融为一体, 并予以个性化的体现。其既是教师长期理论研究和亲身实践的结果, 也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产物。由于教师的个性、特长等不同, 教学风格也迥异。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教师应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摸索。

提高估算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篇3

对教学的功利性需求是影响估算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许多人认为,学生上学读书就是学习—考试—升学,只要是考试没有的内容或升学不需要的东西,都是没用的,都可以放在一边。更何况已经掌握了准确计算,学习估算有什么用?实际上,在现代科技条件下,人的生活仍然离不开估算。小朋友长高了买多大的衣服,平时做饭用两碗米,今天来一位客人需用多少米,开学前去商店买文具需带多少钱……至于社会交流、科学测量更离不开估算。可以说,世界上有许多量是不能准确计算和表达的。自然科学中许多量都是在一定精度内的估计结果,准确计算,无论从哲学角度看还是从技术角度看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掌握一定的估算知识很有必要。下面几种想法,对提高估算教学质量也许是帮助的。

首先,要减少、克服思维定势对估算的影响。学生在上学前就已经熟悉一些简单的加减法,上学之后又学习10以内、20以内的加减法和乘除法,但这些运算都是“准确”运算,他们已经习惯了任何一道题都有一个标准答案,因此运算必须准确,这种思维定势使他们拒绝估算,一遇到估算问题仍按照加减乘除法则进行“准确”计算。北师大版第4册(上)有一道估算看台人数的题,学生把看台人数等分6等份后,计算一份的人数是48人,总人数6×48=168(人)。这就是“准确”计算思维定势的影响。

逐渐渗透估算概念是避免准确计算思维定势影响的重要途径。其基本思想是不要“突然”讲估算,在讲估算之前的若干内容都要介绍一些估计的方法、估算的思想。用米尺测一段铅笔的长度,一段与“0”刻度线对齐,另一端在“6”与“7”之间,在没学小数的情况下,让学生估测一下另一端靠近“6”还是靠近“7”;在计算48×23时,先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这样有利于检查计算结果的对错;除法的试商也是一种估算……这样,学生遇到估算问题就不会有“突然”感。从生活出发,适当多接触、多练习估算问题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从生活中可以提炼出许多需要估算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必要或者不可能进行准确计算,像水库存水量的变化、某地粮食的估产,以及同比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增加了多少,减少了多少等等。这些数量虽然是估算的,但却十分重要。多接触这样的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接受估算与笔算、口算同样是一种计算方法,而且还能增加学生的估算意识,冲击准确计算的统治地位,对避免准确计算的思维定势是有帮助的。

其次,应允许估算方法多样化。这是培养学生学习估算兴趣的需要,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如果把四舍五入作为估计的唯一方法,那么估算的学习肯定是枯燥无味的。而只靠教学方式的新奇产生的直观兴趣又不具有稳定性,往往转瞬即逝。课标对第一学段计算总的要求是,“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对第二学段的要求,头两句一样,后一句变为“鼓励算法多样化”。可见,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是多么重要。现在,哪个版本教科书关于估算的内容都很少,而且估算方法非常有限,学生学完之后,就像过眼烟云,没有什么深刻印象。计算方法多样化实际上是对创新的一种鼓励,学生对估算的学习本来就没有强烈的愿望,如果让学生死套一种方法,那么学习愿望就可能荡然无存。学生对创新的渴望才是产生持久的兴趣和坚强毅力的重要根源,而且选择估算方法从实际出发,得到肯定之后会产生成功感,对巩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很有利。

提高质量管理的几点思考 篇4

深化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一个中心内容就是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中学物理规律教学又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物理规律具有的特征是我们教师优化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学生所具有的认知特点和在物理规律教学中体现的心理障碍是教师优化教学方法的基本思考点。因此,本人认为探索物理规律教学方法,提高物理规律教学质量,不仅有理论指导意义,更有提高中考物理成绩的现实价值。通过摸索和学习,我有了一些基本的思考和想法。

一、物理规律的知识结构特征

物理规律反映了物理对象、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反映了物质运动变化的各个因素之间本质的联系,揭示了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物理量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所以物理规律的知识结构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客观性。物理现象、过程是客观存在的,其内在联系是物理运动中固有的联系,因而反映这些客观联系的物理规律必然有着内容真实的客观性。因此在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从物理事实出发,以具体的物理事实为依据,明确物理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从而引导学生去发现而不是去发明物理规律。

2.因果性。物理规律是几个物理量之间以一定方式表现的相互制约关系,在具体条件下,必然会有物理规律所揭示出来的某种结论,这种因果性使物理概念之间形成相互有逻辑关系的结构,使大多数物

理规律可用数学公式来表达。因此,在物理规律教学课中,必须深入揭示物理概念之间的因果关系,突出物理规律数学函数关系的物理意义,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物理实际问题能力。

3.局限性。物理规律是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的内在联系,当条件和相关物理情景发生改变,物理规律便不再成立,物理规律只适合一定的条件和一定的范围。因此,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使学生明确其局限性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正确认知规律的基本前提。

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在物理规律教学中的心理障碍。物理规律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轻视或无视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其质量和效益是难以实现的。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学生固有的心理障碍,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特点,才能真正去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查阅相关理论书籍和资料,学生的认知特点主要有认知的作用性,接受性,平衡性,认知惯量,认知的发展性等,这些专业性太强,我不敢妄言,只能在教学实践中去理论联系实际。我主要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说说学生学习物理规律时几个一般心理障碍。

1.对物理规律的建立,认知清晰度低。通过多年的观察和思考以及访谈学生,我发现有许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观察和思维习惯,没有真正掌握观察分析物理过程和现象的方法,造成观察表面化,片面化。造成分析的无序,偏离或错误。导致认知的模糊甚至混乱。如:生活中不能主动去观察一些常见的称量工具,像杆秤,磅秤,台秤,电子秤等,实验室里不能主动观察天平、弹簧测力计的铭牌或刻度盘,老师说什么,他们执行什么,对相应事物的感知比较迟缓,不机灵。另外,对实验现象和测量数据的记录草率,甚至茫然、无所适从,进而不会进行科学的分析、推导和归纳。再加上部分学生对探索规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验时马马虎虎,习惯停留在好玩,热闹上,对物理现象没有细致全面观察,不能既从整体上又从细节上,既从静态又从动态特征上形成深刻印象,多数是“外行看热闹”,根本达不到“内行看门道”的境界。

2.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分成几个方面:(1)日常经验的干扰。日常生活经验形成了学生心理上的前期准备,当他们认知新规律时,就不自觉地产生“先入为主”的成见,往往以经验中非科学的感知对事物片面,肤浅的印象代替了物理现象的本质,从而形成学习物理规律的心理障碍。(2)已有知识的思维定势的干扰。教学中,我发现有部分学生不理解物理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能正确认识不同条件会影响事物间因果关系,往往不顾条件的变化,不对现象和过程进行客观分析,总以自己习惯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去认识新规律,从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扭曲走样。(3)认知能力低。学习规律时,只把注意力指向物理规律的结论或表达式上,没有把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尤其是隐含在结论中的思维方法作为学习对象。其实结论或表达是形式,而其中的物理思想、方法才是形式的灵魂和生命。

3.不善于发现隐蔽因素。这是一种满足于对事物表面的认识,不能自觉分析、挖掘、利用隐蔽条件的心理障碍,是中学生解决物理问题时最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使学生尽早完成从对物理情景条件表

面因素的认识到深入发现隐蔽因素的转变,是物理教学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针对以上所分析的学生认知能力低和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我在物理规律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探索,试图找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且能克服学生心理障碍的物理规律教学的新路子,新方法

三、提高物理规律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1.思考之一:遵循物理规律的知识结构特征

根据物理规律的知识结构特征,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实行了“五抓”:“抓依据、抓过程、抓讨论、抓条件、抓应用“。(1)“抓依据”就是要体现规律的客观性。物理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相关物理事实,尽可能从物理实验出发,这一点随着多媒体体和“班班通”进入课堂,已不是难事了。为此,我在物理规律教学课中,只要条件许可,总是向学生提供优化的物理实验和生产、生活中的物理事实,使物理规律建立在坚实的事实依据基础上。(2)“抓过程”就是突出物理规律的因果性,从观察实验到得出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有导入、导中、导出三个有机过程,认识和掌握物理规律形成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做到回归测试,会记录,会处理,会分析,会归纳,是把握物理规律形成过程物理意义的基础,老师抓过程要做到“步步设疑,步步引导”,教思想教方法。要让学生成为高明魔术师的助手,而不是欣赏魔术师精彩表演的观众。否则到最后只看见精彩的结果而不知结果是如何产生的。(3)“抓讨论”就是抓物理规律的相对性,教学中应使学生在测量记录时要认真客观,在处理数据时要灵活科学的

分析数据,使学生能正确区分由于误差产生的不同数据和由于错误产生的不同数据,能分辨实验测量数据和物理规律导出的理论数据的细小差异,是误差造成的还是其他新的因素造成的。这是物理规律教学中的难点。(4)“抓条件”就是抓物理规律的局限性。使学生明确物理规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懂得条件和范围变化,规律便失去了成立的基础。例如:p=ρgh,成立的条件是静态液体且分布均匀;G=mg成立条件是在地面附近;欧姆定律I=U/R中电流与电压成正比,I→U图像是一条直线,成立的条件是电阻为定值。如果是测小灯泡不同情况的电阻,则I→U图像就是一条曲线,等等。(5)“抓应用”就是抓物理规律的统一性。学习的目的是运用,在应用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从更高层次把握物理规律的思想和方法,达到巩固和发展的目的。如是,学生则心情豁然开朗,学习物理的乐趣和欲望便会油然而生。

2.思考之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实现物理规律教学授课思路的优化是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方法。在教学设计的编写过程中,按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出优化合理的教学设计。其核心就是:发现并提出问题→猜想→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现象和数据→形成物理规律。然而这只是一个粗线条,在教学设计中,应设置路标,铺设台阶,靠思维的力量引导学生拾级而上,防止有些断链的存在。如在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时,为什么引入法线?就是一个断链。这时可直接告诉学生:确定光的传播方向需要角度描述,定义角度须有参照线,辅助线,法线就是这条参照线,辅助线。

有时,即使教师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掌握了思维方法,思维的航船还是不能顺利抵达规律的彼岸,原因是学生思维中经常有“障碍”出现,这时教师就应该除障助思,及时点化。否则,其思维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因此教师应善于发现障碍来源,及时点化,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3.思考之三:教师要勇于探索,挑战自我能力

初中物理教师也承担部分高中物理教师应承担的知识传授任务,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避免高中物理老师片面冲动地认为初中物理老师传授的物理规律是错误的想法,我们初中物理老师要勇于探索,大胆挑战自我能力,在教学实践之余,多学习高中和大学普通物理学知识,充充电。另外也应多学习教学论和方法论等书籍,这样可以高屋建瓴地把握物理规律的本质,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

综上所述,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充分研究物理规律的知识结构特征,研究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障碍,加强个人教学能力的自我完善,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模式和理念,无疑于学生成长,于教师教学水平提高,与学校发展乃至于国家的教育事业的繁荣,都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

提高质量管理的几点思考 篇5

关于“减轻课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县**中学王元顺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我们基础教育的顽症,一直是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十分关注的热点。近年来,我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中小学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收到了一定成效。但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的普遍存在,有的地方还相当严重,已成为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障碍。因此,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心理负担、经济负担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一、“减负”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笔者认为,目前中小学生课余负担过重具体表现在“六个过”:(1)到校时间过早,在校时间过长。初中走读生一般来说,是6点30到校,下午5点30分甚至6点钟才放学。(2)白天上课过多,除了规定的课时外,午休时间、课外活动都由学校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甚至还占用了音、体、美、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有的学校连学生午饭后这段时间也利用起来,不让学生参加室外活动,也不让学生午休,硬是把学生关在教室里,由教师轮流“辅导”。(3)使用资料过滥。几年来图书市场教辅读物练习名目繁多,生意十分火爆,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学生书箱的教辅一门学科就有两三种。(4)家庭作业做得过晚,尤其是初二初三学生。据了解,很多学校初二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均在2.5小时以上,初三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在3小时以上。

提高质量管理的几点思考 篇6

樊 建平1刘 建 煌2

(1.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湖北 武汉430074;

2.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武汉430079)

摘要:本文根据我国部分高校近年来博士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和加强的措施,包括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严格把握培养过程中各道关口,强化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论文评审和答辩制度等,旨在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关键词:博士研究生;博士论文;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3文献标识码: A

Reflections on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Doctoral Programs

FAN Jian-ping1, LIU Jian-huang2

(1.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4;

2.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in doctoral programs at some universities in China, a series of 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correct the problems and raise the quality of doctoral training: strengthening the supervising faculty, tightening the links of the training procedure, building an effective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for doctoral dissertations, and improving the dissertation assessment and defense mechanism.

Key words: doctoral student;doctoral dissertation;quality of training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从一个层面体现了高等学校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也从一定角度反映了国家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达水平。博士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很强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学术型人才,博士毕业生应具备宽厚的专业科学知识和技能,善于梳理和提出问题,具有很强的独立从事研究工作能力,并做出创造性贡献[1]。培养优秀的博士需具备三项基本条件:

1)必要的硬件和软件环境

优良的硬件设施和先进的配套软件是培养高质量博士研究生,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创造和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到实验条件完备,同时具有一定学科优势的科研院所进行必要的科学研究工作,努力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

2)导师的知人善教

博士研究生导师是教师队伍中的精英,是培养博士研究生的主体。导师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极大。只有建立高水平、高素质的导师队伍,才能正确引导博士研究生尽快进入学科前沿,及时捕捉创新性思想,开展科研攻关,产出创新性科研成果。结构合理、实力雄厚、富有创新精神的高质量导师队伍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源动力。

3)学生的发奋努力

博士研究生是国家培养人才的最高层次,博士学位获得者是我国经济建设、科技进步

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对博士研究生应达到的学术水平要求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这都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刻苦学习和发奋努力。

但是,目前博士生培养环境尚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

1)生源录取方式

博士生入学考试是由招生单位独立命题,存在着诸多难以克服的弊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士生质量。

2)课程体系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对博士研究生所开的课程及讲授的学时不足,而且公共外语和政治理论课又占了很大的比重。在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灌输传授多,启发引导少;课程内容过时的、陈旧的多,学科前沿的、先进的少;一言堂的时候多,集体讨论的机会少;理论讲得多,实践机会少。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一些课程考试又不够严格和规范。

3)教与学的态度

一些发达国家的教师把学术地位、名誉与所培养研究生的质量联系在一起,在培养研究生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一丝不苟,严格把好质量关。这就迫使学生认真刻苦地学习和研究,带着学习的压力而不能忽视每一个成才环节。而现实中却存在部分教师只为荣誉和待遇而争当博导,为吸收科研助手而招研究生。有些研究生的奋斗目标也仅仅是为了拿到博士文凭,不是努力成为一流的人才,因此师与生在教与学的培养过程中缺乏应有的目标和动力[2]。

4)管理体制

由于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起步比较晚,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速度又比较快,总是在学习中摸索,在改革中完善。加之一些不正之风的干扰,又增加了管理工作的难度,激励机制不够明显,培养过程中的淘汰机制没有建立和实施,宽进严出的模式尚未形成,严重影响了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本文针对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从管理方面提出一些具体措施。

一、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建立严格的资格审查制度

博士研究生导师的主要作用是:站在相当的理论和应用高度,制定主要研究方向并确定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在整个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为博士生提供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同时对其研究进展施行监督,帮助博士研究生顺利完成研究论文、达到培养目标。导师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3]。完善的遴选措施和严格的资格审查制度,是博士研究生教育水平稳步提高的保障。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导师队伍的人数也相应增加,因此需要建立起良好的导师资格审查制度。必须按照“坚持标准,严格要求,保证质量,公正合理”的原则。本着实事求是,体现水平的要求,保证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制定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条例和评价指标。强调博士研究生导师必须有高水平论著,显著的科研成绩,并且主持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项目,有稳定的、特色突出的研究方向和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高校习惯性形成的“博导终身制”严重影响博导队伍的质量,虽然我国的高校体系中从未出台过“博导终身制”这一规定,但是长期以来,高校博导职位事实上的“终身制”不可避免地引发了诸多弊端。包括“论资排辈” “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等,从而导致因人设岗、有岗无责、人浮于事等现象,严重阻碍了自由竞争、科学创新的学术氛围,拉大了国内高校和世界一流大学的距离。因此需要建立合理的考评政策,结合一定的量化指标,如论著和成果、在研项目、现有科研经费和指导博士生情况等等,对在岗的博导进行定期检查,不合格的将

暂停博士生导师资格。

二、严把入口关,提高博士生源质量

首先,必须加强招生改革,吸引优秀生源。博士生外语入学考试可采取全国统一或行业院校联合命题,或题库命题,使其更加规范,考试内容更加科学合理。专业基础课要有一定广度,可按一级学科命题,拓宽考核的内容,加强相关知识结构的测试。专业课要有深度,同时要包括专业外语的内容。真正把优秀生源招进来,把好入口质量关。另外做好推荐优秀硕士生提前攻博工作,既可调动在学硕士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拓宽了博士生生源的入口渠道。

但是如只以分数作为入学唯一标准,就显得机械、单一,容易忽视不同类型人才的选拔。对被这条“线”挡在门外的科研能力优秀的学生,显得不公平。对渴望能发现创新型人才的导师,也不尽如意。因此在考生复试时,要看他硕士学位论文、所获专利及其他研究成果证明书、攻读博士期间想致力研究的问题和设想的陈述及专家推荐信等等体现其科研能力的各方面情况。即使考试分数未达标,如果科研能力突出,导师又有录取意向,同样有攻读博士学位的入学资格。相反如果不能体现优秀的科研能力,分数再高也应慎重录取。

三、注重过程管理,着力培养博士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要切实加强博士论文的指导环节,提高博士生的科研实践能力。现代科学技术是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个人力量是难以应付这种形势的,应发挥导师的群体作用和博士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可以改善知识结构和培养创新能力[4]。按研究方向为每个博士生建立由导师和多位相关领域的其他导师组成的指导小组,博士生要进行定期的学术报告,汇报工作情况和研究进展,并接受不同导师的公开指导和同学的监督。原则上至少每个学期做一次公开的学术报告,并及时根据报告情况布置下一期工作的主攻方向。通过这种有步骤的公开指导和监督检查可以不断促进博士生科研能力的提高。为保证研究质量,博士生应实行弹性学制,建议要求从选题报告通过到正式提交博士学位论文至少有2年以上的研究时间,这样有助于增强博士生攻克前沿课题的信心,才有可能做出具有挑战性的、高水平的博士论文。

首先抓选题,有了好的选题才能做出高水平的论文。选题原则应是紧跟学科前沿,具有创新性和持续性。而选题报告是做好学位论文的基础,加强选题报告的评审是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为保证质量,报告应包括:文献综述、选题意义、主要研究内容以及难点与特点、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进度安排以及完成论文工作的时间。选题报告经导师同意后,由学院学位委员会在相关学科范围内组织选题报告答辩会。选题报告考核小组以导师为主体,由课题有关的人员组成。选题报告要求在读研究生参加,跨学科的论文选题必须聘请相关学科的导师参加,面向国民经济和实际工程型论文选题,并应当聘请校外有关工程技术专家参加。如果学位论文题目有重大变动,必须重新做选题报告,以保证课题的前沿性和创新性。

其次抓开题,开题的质量影响到整个博士生培养过程,主要是检查论文选题是否合适、所采取的技术路线和手段是否可行、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有无创新点以及博士生的工作态度、精力投入和工作进展情况等。考核由学院学位委员会组织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考核小组,按照考核要求,提出问题、做出评价和指导。这样做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论文工作少走弯路。

四、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博士生发表高水平论文

建立完善的优秀博士论文奖励制度,对加速拔尖人才的成长将会有显著的作用。

首先,要建立完善和持久的优秀博士生资助基金制度,为有发展潜力的博士生创造宽松的环境;从选题报告阶段开始就评选优秀的选题,并在随后的每一根据研究成果评选优

秀博士生,将其列入重点资助范围,并对他们规定更高的答辩资格。

其次,还要建立完善和持久的优秀博士论文评审制度和奖励制度,设立“优秀博士论文奖”和“优秀博士论文指导奖”,奖励获得优秀博士论文的博士和导师,并在次年的博士生招生计划中予以优先安排,从获奖论文中遴选产生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参选学位论文。

最后,对在校期间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博士生要给予重奖,例如对论文被SCI、EI和ISTP 收录的作者要给予单项奖励。这些措施可以加速拔尖人才的成长,出高水平的博士生和高水平的博士论文,早日实现博士生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方面新的成绩。

五、坚持质量标准,执行严格的论文评审和答辩制度

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是综合考核和评定研究生论文水平、知识水平、综合素质及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学位论文质量审核把关的重要环节[5]。由于学科的多样性、专业的纵深性和评价主体的主观差异性,有必要在程序上规定得很严格细密。必须对研究生的学位评定、答辩程序提出具体的管理规定和实施办法并严格执行。

为避免近年来在部分高校滋生的一些不正常现象,如因人情因素导致对论文评价越来越高,论文评阅与答辩越来越容易通过,以及越来越多的“一致同意”、“全票通过”。确保论文评审结果的客观、公正,完善博士生培养质量保证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与答辩制度已成迫切趋势。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必须由研究生院在一定范围内随机抽选,评阅意见直接返回研究生院,评阅人信息对论文作者和导师保密;论文评阅专家、答辩委员会组成必须达到一定的资格和人数要求。为了达到公平评阅的目的,实施博士学位论文双向匿名评审制,制定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标准,明确地规范评价项目及成绩等级的内涵,以定量的形式体现各项指标的不同意义和权重,明确规定评价要素分项总分应达到的标准。只有达到要求和通过匿名评审的论文,才能进行论文答辩。

当然,匿名评审在多年的实践中确有其弊端,评审的论文应该是双向匿名,但实际上情况却常常是:需要匿名评审的论文竟然是由研究生本人送到评审专家的手中,而且指导教师早在论文送出之前已经和评阅人打好招呼,因为参与匿名评审的专家名单在很多情况下是导师自己拟定的。还有,即使评审专家评审时的确不知道论文的作者和指导者,但是他仍然担心:自己如果秉持学术良心办事,不给劣质论文通过,最后谁能够保证消息不透露出去。在这个“人情”大于“公平”的社会中,这种担心似乎也很正常。但是就算是这种变了形的匿名评审,仍然比完全不匿名的效果好得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劣质博士毕业论文和毕业生。因此要做的是让匿名评审名副其实,严格控制送审环节,加大保密措施,做到真正的双向匿名。

正式答辩前必须经过预答辩,学位论文预答辩对保证博士论文的质量和论文最终定稿有很大帮助,既减少论文评审的盲目性,又对论文通讯评议通过率起到一定的保证作用,对论文水平的提高也是十分有效的。博士研究生在论文初稿完成后,可提交预答辩申请,由本学科的专家组成预答辩小组,听取论文预答辩,并对论文工作的主要成果和创新性等进行评议,对论文是否达到博士学位水平和论文存在的问题及修改意见做出决议。只有通过论文预答辩者,才能提交通讯评议。预答辩不合格者,必须根据专家意见进行补充、修改,如论文出现重大原则性错误,则须重新对课题进行研究,重新撰写论文。预答辩优秀,专家认为进一步完善后可做出突出成果,有希望申请国家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者,在本人和导师自愿的基础上,可申请推迟毕业,并给予优秀学位论文基金资助。

答辩委员会的成员应当确保是真正的同行专家,而不是仅仅限于宽泛领域的同行。应当严格防止答辩委员会成员和导师相互交换角色轮流参加评审和答辩的现象发生。现在的论文答辩是主管部门限期批量进行的,不是成熟一个答辩一个,这种限期批量的做法本身大有“走过场”的味道。博士生的培养十分个案化,不能采取批量雷同评审和答辩的办法,要确保质

量,就得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

参考文献:

[1] 牛智有,廖庆喜.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与措施[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5,(10): 166-168.

[2] 高绿绮.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与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思考及措施[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5): 50-54.

[3] 范德林.博士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1,(5): 71-72.

[4] 何友,陈少昌,关键.对加强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J].海军院校教育, 2001,(1): 62-64.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篇7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质量,教学实施,教学反思

提高教学质量是院校永恒的主题。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因此,上好课是教师的本分,是教员的立足之本。教员应当爱岗敬业、注重学习、提升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呢?

1. 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一是教师要有高尚的人格。一位国家领导人曾说:“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是教师的终身追求。这就需要教师有高尚的人格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用高尚的人格引导和激励学生,用渊博的知识、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影响和造就学生。教师充分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强化师爱作用,提倡“四个带进”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上好课是教师的本分,是教员立足之本。

二是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俗语说“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为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是对教师渊博知识的比喻。教师知识结构在点上要精深,在面上要广博。专业知识用来完成承担的教学任务;广博的支撑知识用来育人。而广博的支撑知识包括人文、心理学、教育学等。渊博的知识是教师的资本,也需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课堂上的脑力劳动。

合理运用教学语言,在语音方面,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使用普通话;在节奏方面,做到快慢适中、张弛有度、富有激情;在语调方面,做到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感染力强;在语义方面,做到准确无误、简洁精炼、生动有趣;在形体语言方面,注意手势、姿态、表情等动作的恰当配合,声情并茂。

三是教师要用满腔的热情关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和蔼的微笑洒向每位学生,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位学生。用热爱与尊重学生的行为,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与信任。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如同“春风化雨润无声”,使学生真正爱学习,促进教学效果的增强。牢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对教师而言,要树立以下两种教育观念:一是学生掌握的知识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学”来的;二是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练”出来的。如何“学”和“练”,与教师“讲”和“教”相关,即“教”与“学”的关系。教师重在点拨,即主导,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用好导学、导读、导练等“授渔”功夫,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2. 课堂教学中应重点把握三个环节

2.1 复问。

课堂复问的目的主要是检查和巩固学习效果。复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堂复问环节常见问题主要包括没有复问,复问问题过于简单、复杂,不留思考时间,学员回答不全面时没有提请补充回答,讲评不到位及复问过程不规范等。

一般来说,复问问题应该是前面学过的重点内容或者是与当天授课内容关系密切的内容等。复问的题目不要在课件中提前公布,设计的复问问题应当提前认真考虑,要有针对性,不能过于简单和复杂,否则达不到复问效果或影响当天内容的讲解。

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一要精心准备复问问题,做到复问有设计,有针对性;二要严格执行复问程序;三要学员回答问题独立完成,不得翻看相关资料;四要讲评到位,使学员掌握正确答案;五要严格掌握打分标准,并将复问结果计入期末考试成绩,使学员认真对待复问。

2.2 引言。

引言是一堂课的主线,是发挥学员主体作用的重要一环。做好引言首先是弄清引言的基本组成,引言应阐明当天讲课的题目、主要教学内容、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和教学要求等。引言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但其内涵是一致的,都应讲清讲课题是什么,为什么要讲它(目的意义),包括哪些内容,重点、难点是什么,课程标准对各部分要求是怎样的,等等。其次是力争做到新奇和扣人心弦,激发学员的求知欲。要做到这一点,教员必须依托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

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导入,主要有:

温故知新式: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在复习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本堂课要学的内容。

设疑解析式:提出一个如何解答异议的问题,激发学员的探究欲望,提高解题兴趣,导入本堂课要学的内容。

问题情景式:将学员引入创设的具体情境之中,引起学员情感的萌动和心理共鸣,激发学员的情感、兴趣。拓展思维,在此基础上开展新课教学。

开门见山式:直接介绍讲什么内容、教学的目的要求、教学的期望等。

不管是哪种方式,其目的是激发学员强烈的求知欲,学员跟随教学进程认真听讲、主动思考,从而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3 小结。

课堂小结方面的常见问题主要表现为小结只是简单的内容重复、缺乏提炼等。

小结的目的是归纳知识,梳理要点,强化主题,引发思考,为后续内容埋下伏笔。教员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用心提炼。在课堂上读完某个问题后,进行阶段小结。一堂课结束前应有精彩的小结。小结可以从当天内容的提炼升华方面去做,可以从内容识记方面去做,也可以从内容与后续知识联系等方面去做,不做小结相当于只“画龙不点睛”。

3. 正确把握讲解、板书和课件三者的关系

3.1 课件的使用方面。

一是课件质量不高,大量的文字堆积几乎没有三维图和动画,缺乏生动形象性。二是念课件和对课件进行解释的现象较普遍。

多媒体课件是本课程的小资料库,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在课件制作上,要按照上级下发的规范执行。要为课堂讲授内容服务,需要什么,如图形、波形、内部结构、电路工作过程等显示,直观、生动,节约时间,提高效率,防止出现教材、教案的简单搬移。

3.2 板书的使用方面。

一是无板书,授课内容都在教学课件中,不写板书;二是有解释性板书,写多少算多少;三是有主要内容板书加上解释性板书(体会性)板书。

进行课堂教学前,必须有板书设计。板书写什么,应当根据课程的类型、内容的编排和讲授的方式等,一般板书应写出内容的结构、重要概念、专业术语、重点结论、分析思路及与定义、定理等有关的推演过程。板书怎么写,板书的布局一般有文字、图形、公式等,要合理编排、合理使用板面;要求醒目、精炼、形象、艺术、准确、规整,要有板书预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讲授内容为主,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一是在内容上互补,尽量不重复。内容的结构在板书中已经体现,在课件中一般不再出现;二是板书、课件演示与内容讲授配合得当。应以板书为主线,课件配合,为讲授服务,三者要协调有序,防止来回跳跃、手忙脚乱。课件若不可避免地要表达大段文字、公式推导等,展示时要做到“逐步添加”与“讲”步调一致。具体地讲,教员要利用课件形象、直观的特点,引领学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而不是直接把分析过程和结论念给学员听,造成枯燥乏味,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 注意教学反思,做到在总结中不断进步

注意进行教学反思,一方面是对教学过程中各具体环节进行反馈和调控,包括教学设计、课堂及实践教学过程、学员评价和反馈等进行反思。另一方面是对自身教育理念、教育责任感、合作精神、知识结构等进行反思。善反思,变经验为智慧,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善于反思,就要把实践中零散的东西系统化,把感性的东西理性化,从中发现带规律性的东西。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总结反思,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不断进步,发现其中的教学规律,在实践和反思中成长。

教学本身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各级领导下要大力搞好教学建设,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教师应当爱岗敬业,提高专业素养,钻研教学方法,提高课堂驾驭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应当增强使命感,刻苦学习,练好本领,努力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新华.高校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盐城工学院学报, 2008, (1) .

[2]范纯琍.对高校创新教育的内涵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 2010, (3) .

[3]孔详珍.浅谈高校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中国科教新导刊, 2009, (22) .

[4]崔玉波, 乔志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 2010, (10) .

[5]万厚军, 彭铁强.任职教育自主创新学习应把握的几个关键环节[J].武警工程学院学报, 2010, (3) .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篇8

[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学方法;信息反馈

二十一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部队对创新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高校教学改革再一次受到普遍关注。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促进民族兴旺,国家强盛的坚强基石。然而现有的课堂教学方式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要求越来越不相适应。

为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做好教学改革的基础工作迫在眉睫。

一、加强团队建设,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杜威,其教育思想对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对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论述中,认为教师要有任教学科、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教学法的诸多知识。然而在现实情况中,有些教师存有认为自己是教育的实践者,不是教育的理论家,在教育实践中不需要教育理论知识作指导的错误思想。其实不然,在当今文化知识如此丰富、广博,尤其处于学科多元化与多交叉的知识时代,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把无限的知识传授于学生,加强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之一。

发挥政治思想教育的指导作用,在教学工作中强化全体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调动教研室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了一心一意搞教学、争分夺秒抓整改的浓厚氛围。

发挥课程教学任务的牵引作用,在教学工作中提高教研室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教研室抓住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对照课堂质量评价标准,把握住新教师培养关、教师备课关和课堂监督关。在新教师培养上,明确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为帮带教师,使新教师尽快熟悉教学工作,练好教学基本功,为新教师尽快顺利地走上讲台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教师备课上,坚持集体备课制度,通过集体听课、示范教学、专家讲评等活动,提高了教学的整体水平。在课堂质量监督上,采取领导和专家听课相结合的方式,深入课堂听查课,掌握课程教学情况,及时指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监控教学质量。

二、更新教師观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教”,教师的职责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与本领,把发展学生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等作为最高目标,而把课程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由于我们的教师本身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要在短时间内改变多年教学观点养成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可能会面临诸多困难。然而在当前迫切需要创新性人才的大环境中,教师必须树立现代教师教育观念。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要“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实际教学中,根据专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丢弃以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尝试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教学法的综合应用。创建交流型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听者、答者的被动角色转变成思者,问者与论者的主动角色。为此教师应尽量精简课堂讲解,扩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研究辨析事物的思想与有益于一身的科学思维方式。

三、建立完善师生双向信息反馈机制

信息反馈是把教学过程变成可控系统的重点,对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加强学习兴趣和信心,是极其重要的心理因素。

反馈途径观察反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体态动作、眼神来取得学生听课信息;谈话反馈。除课堂问答、课间谈心,在每单元结束,都抽出15分钟“师生对话”时间,小结阶段教学情况,谈感受、提问题,献计策。在班级中,挑选上中下三等学生各二名,每周与教师见面,听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接受程度。

反馈知识内容反馈。知识内容的反馈。把教材中易出错的难点、重点内容反馈给学生,让学生集中精力抓重点问题;另外把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反馈给教员。教学方法的反馈。定期请学生给教学方法提出意见;同时,也经常给予学生听课、学习方法指导。问题探讨的反馈。每个阶段提出一个与教学有关问题,发动全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动脑筋,畅所欲言,我和课代表负责小结。通过以上反馈机制,教师与学生都能及时了解掌握学与教的情况,适时地作出有针对性的反应,保证教学目标、计划按质按时完成。

参考文献

[1]贾俊香等.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0卷(第10期),2011.

[2]王庆等.科学教育,Science Education.第6期(第17卷),2011.

[3]罗秀英等.中国教育学刊(课程与教学),2011

提高质量管理的几点思考 篇9

城厢乡陈兴远

【摘 要】近年来,我国农村群体突发事件频频出现,对农村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极大地影响。如何做好农村群体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紧迫解决的课题。本文就如何提高乡镇干部应对农村群体突发事件能力进行了相关阐述。

【关键词】乡镇干部;农村群体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提高

目前,乡镇干部应对农村群体突发事件能力的现状并不乐观。一方面,受危机意识缺乏和严重的“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乡镇干部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经常束手无策;另一方面,由于应对知识的不足和处置技能的欠缺,乡镇干部经常不能恰当地处理这些事件,从而不能使矛盾最小化,并对我国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一、乡镇干部应对农村群体突发事件能力不足的表现

(一)缺乏事前分析预测能力

农村群体突发事件虽说是突然发生的事件,但并不是无迹可寻,大多数都有一定的酝酿过程,在它发生之前都会露出一些端倪来。然而,由于乡镇干部对群体突发事件的敏锐性不高,他们很难从偶然的、表面的、零碎的、初露端倪的、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明察秋毫,未能从蛛丝马迹中及时准确判明情况。所以,对于农村群体突发事件的发生,由于他们缺乏超前的预测能力,一旦这些危机事件来临时,就不能把这些事件消灭在萌芽阶段,而使得整个处理工作变得很被动。

(二)缺乏事中妥善应对能力

表现为面对来势猛、发展快的突发事件,反应慢、等待观望、放任自流,缺乏迎难而上、不畏艰险的勇气;缺乏处变不惊、大胆果断的气魄;缺乏审时度势,沉着应对的能力;缺乏令出法随、雷厉风行的作风。面对突发事件,没有通盘考虑,抓不住主要矛盾,对突发事件的成因、性质、趋势未能准确判断,遇事慌张,头脑发热,急于求成,手段粗暴,从而导致顾此失彼、因小失大,贻误全局。

(三)缺乏事后善后处理能力

群体突发事件处理完毕之后,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去做,可是,很多的乡镇干部确实

1在突发事件处理之后,马上变成“总算过去了”的心态,对事后的善后工作放置不管,他们没有用比较理性的态度对处理工作进行评价;没有去思考哪些方面做好了,哪些方面做得不够理想,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没有从中去总结经验教训,积累处理群体事件的工作经验。

二、提高乡镇干部应对农村群体突发事件能力的路径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农村群体突发事件的影响

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冷静、理性、平和、快速处置好、应对好突发事件,对于保持我国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当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应对好突发事件,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从全面落实、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不断增强应对各种突发问题,辨别处理的敏锐性。以对党忠诚和极端负责的态度,聚精会神地分析各种信息并作出准确判断,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以一种责任心态,理性心态,机遇心态处置突发事件,使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加强学习,掌握处理农村群体突发事件的策略

乡镇要承担起应急农村群体突发事件的责任,加强学习增强对应急突发事件的意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丰富应急知识,掌握处理农村群体突发事件的策略。

应对突发事件是一项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考验自己能力与水平的标准。正确把握应对突发事件的大方向,要学习政治、科技、管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尤其是要学习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知晓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的防灾手段和应对模式,研究应对突发事件的成功案例,借鉴处置突发事件的成功经验。不断增强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使人的生命财产损失在突发事件中将到最低限度。

(三)勇于实践,提高应对农村群体突发事件的技能

1、强化危机意识,提高事前分析预测能力

对于群体突发事件,首先要防范于未然。突发事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乡镇干部要在把握突发事件的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基础上,提前做好预测、预警和治理工作。

(1)要善于观察和思考,及时有效捕捉突发事件有关信息。农村群体突发事件并非

“空穴来风”,在其酝酿、发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一些不被人察觉的迹象。要妥善应对突发事件,必须善于捕捉那些初露端倪的表面现象,善于观察发现事物异常状态信号,在此基础在做出准确分析判断,较好的把问题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内部、化解在始发状态。

(2)要有预测预警能力。政府危机管理的最理想状态时将危机消灭在潜伏时期或萌芽时期,从根本上防止农村群体突发事件的形成、爆发。我国基层政府应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预警机制,所谓“合理”就是要能识别出农村群体突发事件的最初状态。

(3)要有驾驭全局的能力。要把突发事件摆到发展的全局中通盘考虑,防止急于求成,一味的就事论事,采取粗暴的强制手段进行处置。一定要避免顾此失彼、因小失大、贻误全局的现象发生。

2、注重平时锻炼,提高事中快速应对能力

(1)要具有快速决策能力。首先,乡镇干部必须在短时间内分析形势,做出正确的反应,及时决策迅速认清事件的导引、严重程度、发展趋势、社会影响等情况,为事件的妥善处理做好基础性保障工作。其次,要因情施策、区别对待。根据事件的不同起因和性质,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并时刻注意事件的动向,不断地应对调整。再次,决策要有一定的超前性。要充分考虑事件的发展变化,具有一定的预见能力,留有周旋的余地,从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最后,要讲究科学的决策方法。决策者要集思广益,在积聚各方智慧和意见的基础择善而从,迅速作出科学决策,并使之立即付诸实施。

(2)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应对农村群体突发事件,对乡镇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首先要具备较强的经济动员能力,要能迅速有效的调动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其次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能迅速组建机构,拟定计划,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使各环节丝丝相扣,最大程度的发挥其效能。再次要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善于调节不同利益关系,注重工作方法和艺术,妥善有序的处理好突发事件。

(3)要有娴熟的教育疏通能力。疏导教育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至关重要。许多突发事件中,往往会有大量群众聚集,而聚集的群众又往往情绪激动,甚至有时会发生失控。在处置突发事件中,领导干部要善于晓之以真理、实理,从思想深处帮助群众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从理论层次上对广大群众感到困惑难解的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和说明,帮助群众从理性的高度辨是非,明方向,排疑难,解困惑,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现实矛盾。

3、重视分析结果,提高事后善后处理能力

农村群体突发事件事态平息并非意味着突发事件管理流程的结束,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善后工作也很重要。收尾不好,就可能再次引发事端,甚至形成社会更强烈的反应。新时期的政府是“负责的政府”,也是“问责的政府”,乡镇政府要在事后认真调查事情经过、起因和结果,及时总结在突发事件预警、应对等各个环节的成败得失,总结经验教训。要防止和克服个别领导干部,出了事东奔西忙,疲于应付,一旦事件平息下来就放马南山,一切照旧,甚至对已经承诺的事情也推三阻四,消极应付的问题。突发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后,要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恢复各个机构的正常功能。

改进工作、提高效率的几点思考 篇10

改进工作、提高效率的几点思考

1.“学以致用”。加强学习,特别要学习专业方面理论知识,并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甚至还可以让其他老师受益。开学以来,在学校静下心来读书学习的时间太少,除了备课上课看看教材教辅之外,真没有看什么书。周末又因种种原因读书时间也不多。前两天翻了翻近两期的《人民教育》,当看到其中介绍的华南师大

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及深圳宝安区的教育改革的几篇文章,茅塞顿开,平时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某些困惑得到解决,太久违的收获感才稍稍回到自己身上。还真有点热血沸腾,觉得很有必要将之介绍给学校的同事们。但另一方面,认识到自己平时读书太少,信息太闭塞,外面的世界仿佛离得太远太远。今后一定多花时间在读书和提高上。

2.杀“回马枪”。加大管理力度,对安排布置的工作一定要注意跟进,随时了解和督促工作进度,确保计划中的工作在规定时间能够顺利完成。这是受姜维书记上次回查各处室工作完成情况的影响和启发。周工作计划拟定上传后,因为种种原因,可能会有部分工作不能按时完成。这就务必强化自己的跟进意识,加强督促,尽量避免出现意外,及时解决零时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力争工作周周清,月月清。对确实经过努力未能按时完成的工作,深入反思,查找原因,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3.精诚团结。加强与各部门的联系,相互支持,增进合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比如上次a区的卡拉ok比赛的决赛,虽然那天天气不太好,时雨时停,但在袁主任、李主任的主动联系下,大家商量共同决定,比赛照原计划准时进行,确实无法继续时才延期。于是大家马上分头联系年级组长,通知班主任组织学生准时到运动场。到最后比赛按计划顺利完成。

4.未雨绸缪。工作要有计划,有计划才能有预见性(前瞻性)。对自己要做的事情,吸取以前同类事情的经验教训,先做好计划安排,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精心设计好每个环节(细节),特别是要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如昨天高二年级的半期考试质量分析会,会议即将开始时,才发现话筒无法正常使用,全靠王校长当机立断,亲自打电话联系郭老师。郭老师也立即放弃午休,前来完成调试,会议才得以正常进行。以前也有过类似的事情发生,如果会前翻翻记录,考虑周到的话,在上午提前到会场检查,发现情况及时处理,就不出现这样的情况了。

总之,今后要多用心、认真工作,也希望各位不吝帮助。

上一篇:公安机关做合格党员下一篇:六年级作文正在消逝的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