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于提高税务稽查选案准确率的思考(精选8篇)
论文:关于提高税务稽查选案准确率的思考 篇1
关于提高税务稽查选案准确率的思考
姜光树 周建均
税务稽查选案是税务稽查的第一道程序,是税务稽查的起点和基础,也是税务稽查案源管理的主要内容。税务稽查选案准确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稽查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稽查成果的大小。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经济主体的多样性、经济环境的复杂性给税务稽查提出了新课题。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税务稽查选案工作,提高选案准确率是我们必需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税务稽查选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1、稽查选案机构人员单一。
目前在全国税务基层稽查机构中虽设置了选案部门,但在人员配备上一人多岗现象较普遍,有的兼职举报中心,有的兼职综合科室,在税务稽查四环节中,选案是人员最少力量最薄弱的环节。案源管理没有得到重视,在日常选案工作中,选案人员往往是被动地按照上级专项检查的布置整理行业纳税户的基本资料,难以系统地对行业纳税人的信息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选案效果不理想。
2、稽查选案缺少联动机制。
由于稽查选案部门与管理部门缺乏规范的信息交流,选案人员对辖区内纳税人情况不了解,加上部分纳税人变更经营未在税收征管软件CTAIS系统中更新数据,如纳税人因变更经营范围重新划分行业后
未在CTAIS系统中更新,造成信息错误,从而导致选案人员判断错误。另一方面是案件稽查结果与选案缺乏分析反馈机制。选的怎么样,查的怎么样,结果如何,从上到下没有明确的要求和相应的考核机制。
3、稽查选案案源信息缺乏。
当前选案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纳税人申报的纳税资料,数据信息从税收征管软件CTAIS系统中检索查询。由于纳税申报资料较单一,加上纳税人的财务核算结果不实、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导致选案准确率不高。如果纳税人建立假账、资金体外循环,隐瞒销售收入,其相关数据指标就不可能真实地在系统中反映出来。计算机选案所依托的信息数据严重不足,影响了选案准确率。
4、稽查选案方法不够规范。
目前尚未有一套全国统一的规范的计算机选案系统,在基层工作中以人工选案为主。人工选案主要是根据上级布置的税务稽查计划整理征管资料,数据局限于销售收入、税负率等几个基本指标,有的地方更是简单地以一定比例筛选或随机抽样选择确定税务稽查对象,大多数凭借主观印象判断,选案方法缺乏科学性。
二、提高税务稽查选案准确率的措施
1、重视稽查选案人员配备。
从根本上重视选案工作,配备专职选案人员,安排政治觉悟高、税收财会业务扎实、计算机应用熟练的人才充实到选案岗位。建立选案工作制度,制定日常选案工作内容,明确岗位职责,将选案准确率列入岗位责任制考核内容,激发选案人员工作积极性。
2、内外联动多方采集信息。
(1)完善税务系统内部信息采集机制。加强征收、管理、稽查各环节之间的衔接,每月召开交流例会,把征收管理发现的行业性问题及单个纳税人违法疑点资料作为传递内容。选案部门要主动了解一定时期税收征收管理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掌握经济及行业发展态势,关注各类异常信息收集,有条件的地区通过管理部门已建立的“税源行业监控模型”排查异常申报纳税人。了解非正常户及待注销纳税人即时变动情况,排除干扰信息。定期与纳税评估部门碰头,对评估发现偷税疑点的要深挖细究。
(2)构建税务系统外部信息采集机制。随着纳税人应付税务机关经验的丰富,税务稽查就账查账的难度已越来越大,相反纳税人对其他部门则相对没有防备,从第三方部门获取的信息往往可信度较高,也从侧面反映纳税人的真实经营情况,能为稽查选案提供有效的线索。要探索构建税务系统外部信息采集机制,定期通过其他外部协作部门收集能反映纳税人经营状况的各类综合信息资料,如工商变更信息、水电消耗信息、银行信贷信息、司法诉讼信息、海关进出口信息、行业协会信息、新闻媒体广告信息等,寻求税收违法疑点。
3、创建选案指标评价体系。
通过税收征管软件CTAIS系统能检索到纳税人的第一手数据,要以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率、销售净利率、资产报酬率、所有者权益报酬率等为重点财务监控指标;以销售收入变动率、增值税税负率、企业所得税应税所得率等为重点税收监控指标。
汇总多方收集的财务、税收监控指标以及其他第三方综合信息资料,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加强案头信息分析,综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特点、行业状况及企业经营等各方面信息资料,运用横向、纵向比较及指标分析等多种方法对企业的纳税状况进行分析。从纳税人财产构成、生产规模、能源消耗、技术含量、销售对象、产品定价、产品利润、税收负担等方面整合建立一套科学全面的选案指标评价体系,通过多视点广角度的信息反映,尽量对纳税人违反税法的可能性作出客观评价。
4、创新稽查选案分析方法。
试行稽查选案积分评价办法,以纳税人的选案指标评价体系为基础,结合纳税人的税收变动情况、异常经营行为、纳税信誉等级、未被稽查时间长短等各方面信息,分行业制定计分标准,对纳税人综合量化计分并排序,通过综合的数据模型定量分析判断,查找潜在的税收违法嫌疑者,为稽查选案提供准确对象。
5、建立选案效果反馈机制。
案件查结后对选案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对于选案不足的信息加以补充,对于选案不准的方面加以修正,对于选案准确的思路加以推广,形成一个主观推测——客观验证——主观归纳的循环反馈的良性链条。通过后期评价选案,对设定的选案指标加以修正和完善,进一步提高选案准确率。(作者单位:浙江省江山市国税稽查局)
联系人:浙江省江山市国税局 周建均 邮编324100 电话***
论文:关于提高税务稽查选案准确率的思考 篇2
税务稽查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选案、实施检查、审理和执行等阶段[1]。选案是找出偷漏税疑点最大的被稽查对象的过程,是稽查人员根据纳税企业的各种非财务和财务信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果。传统的人工稽查选案,主要依靠举报材料、稽查人员经验或是上级下派的任务确定稽查对象,具有人为因素多、工作强度大、准确度低等缺点。同时,如今偷逃税方法日益高明,稽查人员日益感到力不从心[2]。建立稽查选案模型、采用计算机自动选案,可以避免传统人工选案的弊端,提高稽查选案工作的客观性、科学性、准确度和工作效率,对于堵塞企业偷漏税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一、样本选取、指标选取和均值差异检验
本文共选择了27家企业2009年上半年和2010年上半年的54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每家企业2组数据,企业类型包括制造业、煤业、发电等行业。54组数据中诚实纳税的数据为47组,被定性为有偷税行为的数据有7组。样本数据来源于某税务局的纳税申报表和企业的财务报表。
选取税务稽查选案指标尚无统一标准,但通常应遵循综合性、规范性、易得性、重要性、稳定性、简洁性等原则[3],根据上述原则并借鉴参考文献,本文共选择了4类9个财务指标,如表1所示,包括2个税收负担状况指标,2个盈利能力指标,2个营运能力指标,3个偿债能力指标[1,2,3,4]。对偷税组和诚实组的9个财务指标进行Mann-Whitney U均值差异检验(零假设H0:均值相等),用以探查各指标均值差异情况,显著性概率p值分别为:0.027、0.010、0.928、0.078、0.847、0.328、0.847、0.949、0.709,说明税负率、进销项比2个指标在5%的水平上偷税组和诚实组均值差异显著,主营业务费用率指标在10%的水平上均值差异显著。
二、Logistic回归偷税企业识别模型
构建模型使用了SPSS统计软件。稽查选案属于二分类问题,因此,诚实企业用0代表、偷税企业用1代表;自变量即为表1中的9个财务指标。尽管不需要对模型进行序列相关检验和异方差检验,但需要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以决定最终是否删除某些能用其它自变量线性组合表示的自变量。使用容忍度(Tolerance)指标进行该项检验,容忍度小于0.2的自变量应该删除,在SPSS软件的线性回归模块中可以自动计算自变量的容忍度。最终删除了“流动比率”指标,因为其容忍度太小。如表2所示,最终模型保留了其余8个指标,因为它们的容忍度均大于等于0.485,不存在多重共线性。Logistic模型为:
模型参数如表2所示,Wald统计量用以检验模型系数的显著性,类似于线性模型的t检验。使用最大似然估计法估计Logistic模型参数,似然值越大,模型拟合效果越好。但习惯上常用似然函数值的对数的-2倍,即用-2 Log likelihood(-2LL)表示拟合效果,因此就变成-2LL越小模型拟合的越好。Logistic模型的拟合度也可以用和2个指标值来衡量,这两个值的涵义就如同线性模型的拟合优度一样。三个拟合度指标值分别为23.581、0.613、0.817,拟合效果很好。
分类阈值概率选择的不同直接影响到模型识别的准确率,经试算阈值取为ρ≤0.08,即如果偷税概率则判为诚实企业,如果ρ>0.08则判为偷税企业,样本回代到模型中的判别准确率如表3所示,总准确率79.6%、偷税企业100%、诚实企业76.6%。以某水泥企业为例,其2009年被税务局定性为偷税企业。2009年的8个指标值分别为:0.00、5.38、0.081、1.61、0.547、0.02、0.70、0.76,代入模型中得p=0.898,大于0.08,因此,模型判别其2009年为偷税企业,定量判别结果正确。
摘要:传统的人工税务稽查选案,具有人为因素大、缺乏科学性和准确度等弊端。建立稽查选案模型、采用计算机自动选案,可以避免上述弊端并提高工作效率。最初选取了9个财务指标,经过筛选,最终使用8个指标建立了税务稽查选案的Logistic判别模型,样本回带总准确率达79.6%。
关键词:偷税,稽查选案,Logistic回归模型
参考文献
[1]王树岭,武震.税务稽查计算机选案指标体系的分析与设计[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7,(7):57-59.
[2]吴璇,陈颖,李敏强.基于神经网络的税务稽查选案方法与应用[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5):63-69.
[3]王丽萍.建立税务稽查选案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方法[J].税务与经济,2005,(5):28-30.
讨论关于税务稽查信息化的建设 篇3
关键词 税务稽查 信息化建设 稽查体系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1税务稽查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1稽查信息化建设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需要
一方面,会计电算化在企事业单位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应用,以检查纸质账目为主的传统税务稽查方式已经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以交易异地化和凭证无纸化为典型特征的电子商务使税务稽查传统的凭证追踪检查方式失去基础。在这种形势下,只有加快稽查信息化建设步伐,努力提高税务稽查的信息技术含量,以科技创新带动稽查技术创新,才能有效地查处各种税收违法,不断提升稽查执法水平。
1.2稽查信息化建设是规范稽查执法行为的需要
税务稽查管理工作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税务人员在稽查执法的过程中面临着很高的执法风险。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计算机管理,可以及时掌握稽查工作进度,同时可以对各个业务环节,层层加以控制和制约。因此积极运用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对税务稽查执法进行高度的信息共享和科学的分权制约,严格限制和规范每一项执法行为,可以有效增强税务稽查执法的刚性。
1.3稽查信息化建设是发挥稽查职能作用的需要
当前,税务稽查工作中一个突出的矛盾是纳税人数多,稽查力量弱,税务稽查重点打击的效果不理想。如何提高税务稽查效率和质量,是当前税收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内容。税务稽查信息化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成果,在“大集中”的海量数据基础之上,把稽查选案到稽查实施、案件审理、案件执行等各个环节中能够结构化的工作内容运用计算机完成,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人力,提高税务稽查效率和准确性,充分发挥稽查的职能作用。
2搭建“三位一体”的信息化税务稽查体系
2.1搭建案源管理平台,提高稽查科学性
选案环节是税务稽查的首要环节。为使稽查选案更加科学有效、更具针对性,在案源管理平台中,每个工作小组及人员都有各自的操作口令,通过稽查选案模块,可以对全区所属企业的纳税数据、行业、税种等指标数据进行纵、横向比对、分析,进行案源信息采集,使选案环节更接近科学、及时和精确。而自查数据、数据统计查询、备查线索等模块,则涵盖了稽查内部工作流程和外部信息,使信息查询、自查补提、自查补缴等各项数据的录入、统计、分析都得到了直观、细致的体现。平台的成功搭建,将省局“大集中”数据和稽查管理平台数据有机结合起来,稽查数据信息与省、市、区局内部网站实时对接,使稽查工作实现了数据、信息的无纸化传输,极大地提高了稽查工作质效。
2.2优化电子查帐软件,提高工作时效性
为积极面对现代企业电子财务软件不断升级改造给税收稽查带来的挑战,就能够将企业财务数据和税务征管信息采集并导入到查帐软件平台,穿透式查阅企业帐户、科目和凭证,对报表进行自定义分析、加工处理后,对企业进行整体税收的全面评估,从不同角度对企业涉税数据进行加工、分析、比对,指出检查重点和方向,找出涉税疑点,使原来需要一周查完的案件可以在半天之内完成。该软件可以对不断积累的相关数据、案例进行分析,自动形成稽查案例库,指导类似企业的检查,实现信息管理的不断增值应用。
2.3创办稽查内部网站,提高信息共享度
“行业专题”下设“房地产专题”和“城中村改造”栏目,将外网中有关房地产开发的规划设计、建设、出售等情况以图形和表格等形式清晰直观地展示出来,方便检查人员及时了解掌握各开发公司楼盘项目的详细资料。网站全面、直观的展示当前税务稽查相关工作进展情况和信息资源,使大家查询政策、案件查办、制作文书时更为方便、快捷。稽查内部网站作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网络体系,可以实现各项信息和业务内容的即时更新,使内外部信息资源得以充分挖掘、利用和发挥,实现稽查信息高度共享,稽查工作质效得到大幅度提高。
3税务稽查信息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果
3.1提高了稽查工作效率
稽查人员依托信息化技术手段,利用采集的财务数据信息进一步加工、比对、筛选、挖掘和利用,可以让稽查人员从中发现稽查实施的方向和重点关注细节,快速锁定帐套差异和疑点,直接指向差异的凭证,指导检查人员进行分析判断,提高稽查实施的效率,使税务稽查工作更为科学、快捷、高效。同时,应用电子查帐可以大大减少稽查人员翻阅、查找、计算等简单劳动,节约了办案时间,降低了稽查成本。
3.2规范了稽查执法行为
电子查帐软件既是一种稽查实施工具,也是一种监控管理和业务学习工具。稽查人员通过使用电子查帐软件,大大提高了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执法技能,增强了税务稽查的威慑力。同时,使用电子查帐软件从企业调取的数据信息,极大地减少了人为因素,加大执法透明度,进一步规范了稽查工作流程,有利于税收执法风险的防范。
3.3提升了稽查部门形象
关于强化税务稽查工作的思考 篇4
一、现行税收稽查工作存在的问题
1、基层稽查部门检查不够全面,检查质量不够高,偏重稽查任务的完成,不能全面反映被稽查单位的实际纳税情况。稽查部门往往侧重于检查面、查补率等量化考核指标,重视抓收入或者检查任务的完成。
2、严格执行稽查程序不够,容易造成税务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发生。个别征收机关存在以言代法的现象,部分征收单位忽略了程序法,执法中文书资料的使用不规范,对于案件卷宗的内容资料没有明确的要求,案卷资料不全,调查取证工作和证据的收集不够细致认真,经不起推敲、论证,容易造成在税务行政诉讼中败诉。
3、征与查的关系规范不够,影响稽查质量和稽查人员的积极性。由于稽查局与征收单位各自的稽查范围划分不够明确,时常出现两个单位同时或相隔不久对同一纳税单位进行检查的现象,影响稽查质量。另外,对查补税款入库问题划分不够明确,征收单位对稽查局的检查工作不配合甚至抵触的现象。
4、稽查工作存在以补代罚,以罚代刑的问题。
5、税务机关缺少必要的独立执法权力,对偷逃税打击不力。在检查中,常出现检查人员对偷逃税的纳税人需要立即清查、冻结其银行帐户,或进行暂时的隔离等,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到有关部门办理手续,取得配合,往往贻误时机,使偷税者有时间转移证据和资产。
6、稽查力量分散、经费紧张,很难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为解决以上几个突出的问题,提高稽查工作质量,切实发挥其重中之重的作用,笔者以为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继续寻求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只有各级领导重视支持和常抓不懈才能切实解决稽查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2)进一步加强与国税、公、检、法、工商、财政、银行、审计等部门的配合协调,共同控制漏征漏管,遏制偷漏税,提高结案率,最大限度地打击偷抗税行为,切实维护税法的尊严。(3)充分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建立和处理稽查信息数据库,及时掌握企业的纳税进度、滞欠情况,迅速展开检查,提高办案效率。
论文:关于提高税务稽查选案准确率的思考 篇5
【发布文号】国税函[1996]468号 【发布日期】1996-08-02 【生效日期】1996-08-0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涉外税务稽查工作贯彻《税务稽查
工作规程》几个具体问题的通知
(1996年8月2日国税函〔1996〕46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为搞好涉外税务稽查工作,现就贯彻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 税务稽查工作规程》(国税发〔1995〕226号)(以下简称规程)中的有关具体问题明确如下:
一、规程是对全国税务稽查工作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重要文件,各地涉外税务部门应认真贯彻执行。涉外税务稽查工作的具体要求和有关问题,请仍然按照《国家税务局关于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税务管理实施办法》(国税发〔1992〕237号)、《国家税务局关于贯彻<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税务管理实施办法>几个具体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2〕242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 涉外税务检查规程>的通知》(国税发〔1993〕144号)以及其他有关涉外税务稽查工作的规章、制度执行。
二、根据规程第五条的规定,鉴于涉外税务稽查工作的政策性、专业性均较强,同时,涉及跨国查询和查证,为适应对外开放,涉外税务稽查工作应由涉外税务部门的稽查机构集中统一管理。需要变动涉外税务稽查工作范围以及机构等,应报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
三、根据规程第六条有关税务稽查工作要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规定,涉外税务部门应尽快建立、完善稽查机构,充足和调配合格人才,有计划、分步骤地对稽查工作进行合理分工,以提高涉外税务稽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四、根据规程第十七条的规定,下述涉外税收偷、避税等案件,须经由国家税务总局参与或组织查处:
(一)纳税人采用转让定价等手段进行避税,经当地税务机关初步认定调整应纳税所得额或应税收入额在500万元及其以上的案件;
(二)偷税、骗税、欠税、抗税等,经当地税务机关初步认定数额在100万元及其以上的案件。
(三)涉及到对国际知名人士偷税、避税等处理,需要外交协调的案件;
(四)对跨国纳税人偷税、避税等案件的审计调查,需要同外国政府税务当局谈判、磋商联系,情报交换以及需到境外调查取证的案件。
五、根据规程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对已作出行政处理,决定需要移送司法机关查处的涉外税务案件,应由省级或计划单列市税务机关审核同意后执行。
抄送:沈阳、长春、哈尔滨、南京、武汉、广州、成都、西安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论文:关于提高税务稽查选案准确率的思考 篇6
稽查业务综合性强,需要具备多种能力,其中最为核心和关键的是执法能力。2013年全国税务稽查工作会议要求以提升执法能力为主线推进税务稽查现代化建设。今年以来,山东国税围绕提升税务稽查执法能力作了一些探索,同时也遇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一、税务稽查执法能力的内涵和外延
稽查执法能力来源于政治学上的执政能力、管理学上的执行力以及法学上的行政执法能力,这三种能力在税务稽查领域的具体化就是稽查执法能力。稽查执法能力直接决定执法效率,进而影响税收征管效率,是税务稽查现代化的主线和目标,对于加强法治型稽查和执法型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税务稽查利剑作用、更好地维护税收经济秩序都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来讲,税务稽查执法能力是稽查部门依法履行自身职责所应具备的主观条件,即依据税收法律法规及税收政策,组织全体稽查人员,动员各方积极因素,采取科学的制度和方式,有效履行稽查职责、服务税收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本领。
税务稽查执法能力是一个系统完备的体系,既包括稽查人员的个体执法能力和稽查团队的整体执法能力,也包括管理体制、法律制度、工作机制、财物装备、外部环境等客观条件。稽查人员的个体执法能力可以分为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风险意识、团队意识等)、知识(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干中学等)、素质(思想政治、人文科学、专业技术、科研创新、管理指挥等)、技能(科学选案、依法检查、公正审理、严格执行等)等层次;稽查团队的整体执法能力可以分为服务大局、依法履责、管理创新、科技支撑、协调配合、机构设置、队伍建设等能力。
二、山东国税提升税务稽查执法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今年以来,山东国税紧紧围绕提升税务稽查执法能力,充分发挥稽查职能作用,为税收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贡献。截至10月底,全省国税稽查部门检查纳税人6758户,查补收入37.15亿元,同比增长10.86%。
一是明确提升税务稽查执法能力基本思路。根据提升站位、依法治税、深化改革、倾情带队的要求和全国税务稽查工作会议精神,4月召开全省国税稽查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全省必须围绕提升稽查执法能力,进一步明确稽查职能定位,创新稽查体制机制,完善稽查方法手段,提升稽查队伍素质,为提高全省国税稽查工作水平奠定坚实基础。提高执法能力,落实到工作实践中,必须始终坚持服务大局、充分发挥稽查职能,始终坚持依法行政、严格规范稽查执法,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持续提升稽查效能,始终坚持统筹兼顾、科学整合稽查资源,始终坚持加强领导、切实改进工作作风。
二是强化稽查部门组织机构建设。优化稽查部门机构设置,省局稽查局设置9个科(中心),调整充实基层稽查部门领导和业务骨干。注重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省局稽查局选用和借用了5名40岁以下高层次专业人才,并充实到重点岗位。与2011年4月底相比,目前全省国税稽查系统研究生及专业资格人员占全部稽查人员的比例分别上升了0.82%、13.42%,均高于同类人员占全省国税干部的比例。
三是提高稽查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省局先后举办金融、成品油企业查前培训、协查系统升级、ERP管理系统、信息化管理企业税务稽查等10个业务培训班和稽查局长专题培训班,积极选派人员参加总局培训,抽调骨干参加上级重大案件查处实训,并加大对各类资格证书考试的支持力度。税务稽查员(岗)在全省国税系统组织的六员、四岗等各类考试中,成绩都名列前茅。
四是完善税收检查工作机制。实施分类分级检查,建立省局牵头、市局组织、县局参与三级联动机制,由省局统一拟定实施方案、政策标准、工作步骤、数据口径和时间进度。加大重大涉税违法案件查处力度,紧紧抓住查处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和骗取出口退税两个重点,加强稽查人力资源的统筹使用。大力推行典型解剖、模版检查、全面铺开的检查方式,形成适合不同类型企业的检查工作机制,全面提升了检查质效。截至10月底,全省税收专项检查查补收入24.96亿元,查补入库率93.86%,比去年同期提高9个百分点。
五是创新税务稽查工作方式。在稽查资源利用上,实行 统一选案、联合检查、集中审理模式,广泛运用上下联动、上级督查、交叉检查等形式,形成检查合力。积极探索开展信息化稽查,自主研发稽查选案软件,推广使用辅助查账软件。不断加强数据分析利用,推进稽查精准定位,比如在成品油受票企业专项检查中,通过对全省4077户成品油生产和经销企业近三年开具的284万余组专用发票信息进行提取分析,筛选出128户重点检查企业,查实率达到100%。
六是加大部门协调配合力度。在内部,加强与征管、税政、法规等部门的配合,利用税收检查获得的资料,全面总结和剖析被查行业的经营规律、特点和带有行业共性的税收违法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实现了以查促收、以查促管、以查促改、以查促查。在外部,加强与地税、公安、银行、工商等部门的协作,形成了强有力的执法保障体系。
三、提升税务稽查执法能力面临的矛盾与问题
一是税收法制建设滞后弱化税务稽查刚性。税务稽查的上位法依据不充分,虽然现行《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明确了税务稽查的执法主体资格和相应职能,但赋予稽查部门的执法权限仍然有限,与稽查部门实际承担的职责不匹配。比如稽查部门虽然有一定的调查取证权,但没有强制调账等权限;虽然规定了税务机关的代位权和撤销权,但没有详细规定具体行使程序;其与《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强制法》的衔接适用也存在冲突。税务稽查的具体法律依据不完备,目前稽查执法的主要依据是总局制定的《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等文件,法律效力不强。而且,上述法规、文件对查办违法案件的执法程序、取证标准、审理定性以及自由裁量权等未能进行系统的规范和明确。另外,税务局和稽查局职责划分不清,实际工作中日常检查取代税收检查、评估取代稽查等现象比较普遍,既侵夺稽查权力,又潜藏执法风险。
二是稽查部门组织架构与税源结构不配比。从当前税收贡献情况看,2%的大中型企业贡献了90%以上的税收,重点税源企业主要分布在市以上中心城市,税源结构呈倒三角分布。而省、市、县三级稽查部门人员数量却呈正三角配置,据统计,我省约70%的稽查人员分布在县区级,23.14%分布在市级,0.71%分布在省级,导致省级稽查部门有检查权限但无人可用,基层稽查部门有人可用却无力检案可查。从横向上看,稽查机构设置及人员组成拘泥于行政区划,不同区域间稽查人员分布不够合理,稽查人员配备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合,也制约了稽查效能的充分发挥。
三是传统稽查执法手段跟不上企业科学化管理的步伐。当前,推行电算化管理核算的企业数量快速增加,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和高层次财务管理人才掩盖涉税违法事实、逃避稽查打击的能力大大增强,常规稽查手段越来越不能满足稽查工作实际需要。调研发现,我省大中型企业已普遍运用ERP等先进管理系统,并多以知名会计事务所作为财务和税务顾问。与企业管理核算的高度信息化、专业化形成鲜明对比,税务稽查信息化程度还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信息分析整理和利用程度明显不够,缺少对涉税信息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分析加工的信息化查账工具,影响了稽查工作的高效开展。
四是稽查干部队伍现状不能胜任稽查执法需要。目前,我省稽查人员2417人,占全省国税干部的10.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2011年4月到2013年10月,全省稽查人员绝对数下降4.47%,占国税干部比例下降0.45%。稽查干部老龄化问题严重,35岁以下人员占比由2011年4月底的7.79%下降到2013年10月底的6.33%,不少市地稽查干部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稽查部门高端专业人才短缺,平均每市拥有研究生不到5名、注册会计师不到2名、法律职业资格人员不到1名。另外,受机构规格、职级待遇、工作环境等影响,稽查人员工作积极性和队伍稳定性不高。
五是稽查执法环境有待改善。部分税务机关对稽查职能作用的认识存在误区,仍然把稽查执法作为调节收入的工具,致使稽查执法时紧时松。个别地方存在地方保护主义思想,稽查执法面临较大外部行政压力。个别税务机关过分考虑优化经济环境的需求,以评代查、以补代罚,削弱了稽查执法刚性。相关部门支持配合力度不够,第三方证据获取难、信息共享程度低,多部门稽查执法协作制度不够完善。
四、进一步提升税务稽查执法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一)树立现代化稽查理念是提升稽查执法能力的先导。税务稽查部门应牢固树立法治、效率、集约、专业、创新的现代化税务稽查理念,作为提高稽查执法能力的指引和评价标准。其中,法治是核心,增强稽查干部的法治意识,把法治理念贯穿于稽查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层面,提升稽查部门依法行政能力,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效率是方向,加强对稽查信息系统的应用和管理,不断提高税务稽查工作质效;集约是基础,以优化稽查资源配置为目标,完善稽查管理方式;专业是保障,加强行业性涉税问题研究,开展专业化检查,培养行业检查专家型人才,用专业化推动稽查现代化;创新是动力,以创新思维和科学方法破解制约稽查发展的难题,通过对稽查机制、方式方法的拓展和创新,助推稽查执法能力提升。
(二)加强稽查法律体系建设是提升稽查执法能力的保障。一是修正《税收征管法》,科学合理划分税务局和稽查局的职责,避免职责交叉,同时赋予稽查部门更大的调查取证权,增加强制性规定,明确代位权、撤销权的具体行使程序。二是提升《税务稽查工作规程》法律级次,将其上升为税务总局的部门规章,进而以此为基础形成《税务稽查条例》,并进一步上升为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将稽查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专业化和现代化要求固定下来,进一步扩张税收检查权能,对恶意税收违法和对抗、逃避税收检查行为赋予一定的强制手段,提高稽查取证(包括调查、检查、协查三种取证)效力,建立税务稽查结果与企业征信衔接运用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协税护税机制,优化涉税犯罪案件移送机制,加大稽查处罚力度。三是提请有权机关及时明确《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与《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强制法》、《刑法修正案
(七)》的衔接适用问题,尽快明确税收保全措施及强制执行的种类、审批(实施)主体、程序、时限以及逃税(罪)案件的认定处理等问题,确保稽查部门有法可依,防止引起税收争议。
(三)加强稽查管理方式建设是提升稽查执法能力的基础。一是优化资源配置,构建高效组织体系。按照省局要强、市局要扩、县局要缩的基本原则,调整省、市、县三级稽查机构职能,打破行政区域限制,适当提高省、市稽查人员比例,逐步推行省、市一级稽查模式。充实省局稽查力量,合理设置直属稽查机构;扩大市稽查局规模,跨区设置直属稽查局,承担对全市范围内重点税源企业的稽查任务,切实解决县级稽查局对大企业进不去、查不了、难入库等问题;适度收缩县级稽查局机构,压缩编制,在条件适宜地区逐步撤销县级稽查局。二是调整职责范围,建立高效管理模式。按照税源分布结构和分级分类稽查管理的要求,赋予不同级次稽查局不同的执法任务,使稽查资源与稽查执法对象相匹配。适当上收稽查事权,加强稽查工作 一体化管理,在更大范围内统一调配稽查人力资源,做到统一选案、统一检查、统一审理。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提升稽查执法能力的支撑。一是完善网络信息平台和工具软件。依托金税三期工程,逐步建立上下贯通、内外互联的信息化网络平台,实现总局、省局、市局、县局贯通,税务稽查网络平台与税务部门征管各系统相连,并与相关执法部门网络相连,最大限度地获取、开发有价值的数据,为科学选案、高效稽查提供依据。二是拓展稽查信息化应用领域。深化电子查账系统应用,对总分企业和一些重要行业探索构建实时监控、动态监测的在线稽查系统,实行联网稽查。探索建立覆盖各级稽查部门的数字化稽查指挥中心,进一步提高业务管理和领导决策支持能力。强化稽查痕迹管理,以工作底稿为载体,全面推行模板化、格式化检查,实现对稽查选案、案源管理、稽查实施、案件审理、案件执行的全流程实时控制。三是加强稽查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进一步整合分析涉税信息,提出协同应用的解决方案,加强数据智能管理和深度分析,增强判断评价宏观经济、感知经济安全风险等方面的能力。做好稽查案件分析整理工作,逐步建立重要行业、重点企业、高风险纳税人的稽查模型,形成稽查案件知识库。
(五)充分发挥稽查职能作用是提升稽查执法能力的生命线。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一手抓打击震慑,严格履行税务稽查法定职责和授权职责,始终把案件查处作为稽查工作的中心任务,扎实抓好常规税收检查、税收专项检查和专项整治、重点税源检查、打击发票违法犯罪等工作;一手抓促管促改,抓好行业及个案检查成果的深加工,剖析问题成因,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改进和完善征管措施。
论文:关于提高税务稽查选案准确率的思考 篇7
大邑国税稽查局 肖凡
摘要: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作为税收征收管理的重要手段和重要环节,只有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才能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的税源管理。而实际工作中,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相互交叉、互相渗透的情况时有发生,存在只注重纳税评估忽视税务稽查,或以税务稽查代替纳税评估的现象。如何建立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良性互动机制,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水平,这是基层税务机关需要探讨的一个课题。本文从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关系和意义出发,剖析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建立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良性互动机制的措施进行探讨,推进税务工作各环节形成良性的互动,推动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高
一、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关系
(一)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联系
一是纳税评估为税务稽查提供准确的案源。税务稽查选案由于稽查人力有限,纳税人数量多以及选案环节信息来源渠道少,获取的资料不够全面等因素。致使选案准确率和打击度不高,降低了税务稽查的效率。纳税评估由基层税源管理部门及其税收管理员负责,对所管纳税人的情况掌握较为全面。而以综合审核对比分析的方法,基本上都将涉嫌违法 1 违规的纳税人纳入了评估范围。因此,通过纳税评估分析做出的纳税人有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或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嫌疑的评估报告,其准确率较稽查选案环节的分析要高。这些纳税人及其涉税违法信息资料移交到稽查部门,为税务稽查提供了准确的案源,大大提高了稽查工作的效率。
二是税务稽查为纳税评估设立评估指标及预警值提供基础信息。税务稽查在稽查方式和在调查取证上都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赋予了相应的权限,可依照法定程序,对稽查对象的纳税情况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核查。而纳税评估对经分析发现的纳税人存在的疑点问题只能通过约谈、举证、调查核实等程序对疑点进行认定和排查,其约谈对象、调查范围都受到一定限制,纳税评估不可能超越税源管理员所具备的职责和职权。因此,对纳税人纳税情况调查取证的深度、广度和结果判定的准确性上,税务稽查都占有绝对优势。税务稽查通过法定方式方法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财务核算、税收政策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检查,能够全面掌握纳税人的各项经济指标相互间特殊对应关系、影响相关经济指标变化的各种因素,这些指标和因素可为纳税评估进行指标的确定、预警值的测算和调整提供重要参考和基础信息。
(二)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区别
一是概念不同。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比对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申报纳税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分析,通过税务函告、税务约谈和实地调查等方 2 法进行核实,从而做出定性、定量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税务稽查是税务机关依法对纳税义务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扣缴义务等情况所进行的稽核、检查和处理工作的总称。
二是目的不同。纳税评估仅仅是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纳税人一般性的纳税申报问题进行认定和处理,是对纳税人的事前预警;税务稽查则是侧重于打击偷、漏、逃税等违法活动,维护税法的严肃性,是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事后监督。
三是主体不同。纳税评估是对纳税人申报税源的真实准确性进行评估,评估申报应纳税额与真实税源之间的相关合理性,是对纳税人取得的生产经营收入和经济效益的评估;而税务稽查则是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进行检查,是对已纳税额与应纳税额是否相符的检查。
四是职能不同。纳税评估的职能就是通过分析、评估、筛选出恶意、非恶意的涉税违法嫌疑纳税人,发现涉税违法线索,为税务稽查提供具体情况,从而进一步提高稽查工作的效能;税务稽查是主要是对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案件的查处。
二、建立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互动机制的意义 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是提高税务征管质量和效率的组合拳。首先评估工作介于征收与稽查间的“滤网”,能够解决一般性税收违规问题,缓解稽查压力,增强选案准确性,有利于稽查“重点打击”作用的充分发挥。其次纳税评估是 3 税务稽查的基础,它可以通过审核分析为稽查提供案源、选取案件,使稽查实施有的放矢,稽查的内容和范围与税收征管需要紧密联系,有了广度和深度,确保了稽查工作的计划性,促进“以查促管”作用的发挥。第三税务稽查又是纳税评估的后盾保障,它可以对评估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进行实地查处,维护税法尊严,确保执法的到位。此外按照纳税评估、企业自查、税务稽查新的稽查模式,将纳税评估视为税务检查前企业自查和税务检查前的案头分析环节,企业自查与纳税评估、查前告知相结合,节省人力资源,减少工作重复,体现“阳光稽查”的特性。另外税务稽查的监督职能一是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检查与监督,二是对征税人征收管理行为及操作规程是否合法进行监督,税务稽查可以直接从管理方面发现税收征管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对税收征管工作质量进行考评,防范税收征管工作的随意性,保证征管部门严格依法办事,按章征税。
三、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存在的问题
一是权责划分不够明确。在实际工作中,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均可以进行案头调账检查和实地核查。由于纳税评估具有管理与服务的职能,操作上简便易行,处理上只补税不罚款,在基层征管部门普遍运用,也深受纳税人的欢迎。因此,在基层税务机关产生了“重评估、轻检查”,“以评代查、以补代罚”的倾向。部分应移交稽查负责查处的涉税违法案件也由征管自行处理,这给正常的税收工作秩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致使个别纳税人对偷逃税款产生侥幸心理,长 4 此以往,淡化了纳税人依法纳税的意识,使犯罪分子得不到应有的惩处,极大地降低了税法的严肃性。
二是执法行为不够规范。目前纳税评估没有统一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基层税务部门在实施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如为了追求评估绩效,直接到企业检查账簿、凭证,或者以约谈核实为名,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将账簿、凭证一并带到税务机关接受约谈和查账,实施先检查后评估,违反了评估程序,使纳税评估变成了纳税检查,出现了“借纳税评估之名,行税务稽查之实”的现象。这样纳税评估与稽查工作就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突出表现在进入稽查的就将受到相应的处罚,若进入评估程序则存在自查自纠的机会,对同一问题处理轻重不一,有失税法公平性。
三是信息反馈不够顺畅。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因工作衔接、资料传递等程序没有一种明确的机制加以限制,常常出现一些问题。如纳税评估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对已纳入稽查或拟列入稽查对象的纳税人不作为纳税评估对象。可对于已经进行纳税评估又被列为税务稽查对象这种情况没有明文规定如何处理,往往会造成多重检查。甚至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已列入税务稽查范围的企业,管理部门为争抢税源,抢先一步先进行纳税评估,让纳税人自行补税,帮助逃避税收法律的处罚。稽查部门再入户检查时收获甚少,不但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还增加了纳税人的负担。
四、建立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互动机制的措施
(一)明确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实施范围
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是税收管理的不同环节,两者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是税收管理的有机整体。因此,要在严格按照划分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职责范围。一是在对象上纳税评估为主管税务机关负责管理的所有纳税人及其应纳税种;税务稽查主要是涉嫌偷逃骗抗税及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案件。二是在范围上凡是对纳税人纳税申报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案头分析评价、约谈核实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行为,均列入纳税评估的范围。凡是稽查部门按照稽查计划和选案标准确定的案件均列入税务稽查的范围。三是在性质上属于纳税人在纳税申报中因工作疏忽大意或者理解政策偏差,而出现计算和填写错误,造成漏报、错报税款的一般性问题,应通过纳税评估的方式进行处理。涉嫌偷逃骗抗税性质的检查,均应列入税务稽查。四是在时间上税评估的期限是以纳税申报的税款所属当期为主,有特殊情况的,才可以延伸到往期或以往。这里的特殊情况,是指对纳税人当期纳税申报情况进行评估核实时,发现纳税人往期或以往也存在申报差错的情况才可以延伸;税务稽查则是以检查以往为主,属于事后检查,是打击偷逃骗抗税的最后一道防线。
(二)严格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职责权限
纳税评估是征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管理、成本核算等方面实施评估,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自觉性和税法遵从度。要明确纳税评估的职责权限,完善纳税评估制度,规范纳税评估操作规程,明确岗位 6 职责,加大责任追究的力度。对在纳税评估过程中发现纳税人非故意偷逃税款、且情节较轻微的,由税源管理部门提请纳税人自行改正;对需要纳税人补充纳税资料和补正申报、补缴税款、调整账目的,纳税评估部门应监督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逐项落实;对发现纳税人有偷税、逃避追缴欠税、抗税或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纳税评估部门必须移交稽查部门处理;对隐瞒不交的,追究其执法责任。这样可以提高稽查工作查处大要案的力度,避免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职责交叉,也保证了税收征管评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建立信息反馈的共享机制
税收征管中要建立税务稽查与纳税评估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信息反馈工作机制。做到税务稽查与纳税评估信息共享,纳税申报资料、税收管理资料、税收稽查资料在各部门之间相互传递,使偷税、逃税等违法行为臵于监控之下。要进一步理顺、规范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主要环节之间的流程关系,充分运用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的积极成果,减少纳税评估对象选择随意性,防止查评混同、以评代查等现象。同时为防止和避免多头评估、多头检查和重复检查,要建立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工作协作机制,定期召开征管部门和稽查局联席会议,加强信息交流、情报交换,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共享度。征管部门在纳税评估中发现应移交的立案查处的案件要及时传递给稽查部门,稽查部门也应将在稽查中查补税款处理情况及发现的征管薄弱环节及时反馈给征管部 7 门,并向征管部门提出管理建议和措施,使征管查之间真正形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管理链条,成为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有机整体。
(四)提高一线干部的业务水平
论文:关于提高税务稽查选案准确率的思考 篇8
规程》的通知
国税发[2009]157号
颁布时间:2009-12-24发文单位:国家税务总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现将修订的《税务稽查工作规程》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执行中如有问题,请及时报告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局)。
国家税务总局
二00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税务稽查工作规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贯彻实施,规范税务稽查工作,强化监督制约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细则》)等有关规定,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税务稽查的基本任务,是依法查处税收违法行为,保障税收收入,维护税收秩序,促进依法纳税。
税务稽查由税务局稽查局依法实施。稽查局主要职责,是依法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其他涉税当事人履行纳税义务、扣缴义务情况及涉税事项进行检查处理,以及围绕检查处理开展的其他相关工作。稽查局具体职责由国家税务总局依照《税收征管法》、《税收征管法细则》有关规定确定。
第三条 税务稽查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平、公开、公
正、效率的原则。
税务稽查应当依靠人民群众,加强与有关部门、单位的联系和配合。
第四条 稽查局在所属税务局领导下开展税务稽查工作。
上级稽查局对下级稽查局的稽查业务进行管理、指导、考核和监督,对执法
办案进行指挥和协调。
各级国家税务局稽查局、地方税务局稽查局应当加强联系和协作,及时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对同一被查对象尽量实施联合检查,并分别作出处理决定。
第五条 稽查局查处税收违法案件时,实行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分工制
约原则。
稽查局设立选案、检查、审理、执行部门,分别实施选案、检查、审理、执
行工作。
第六条 税务稽查人员应当依法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商业秘密、个人隐
私保密。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税收违法行为不属于保密范围。
第七条 税务稽查人员有《税收征管法细则》规定回避情形的,应当回避。
被查对象要求税务稽查人员回避的,或者税务稽查人员自己提出回避的,由稽查局局长依法决定是否回避。稽查局局长发现税务稽查人员有规定回避情形的,应当要求其回避。稽查局局长的回避,由所属税务局领导依法审查决定。
第八条 税务稽查人员应当遵守工作纪律,恪守职业道德,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违反法定程序、超越权限行使职权;
(二)利用职权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利益;
(三)玩忽职守,不履行法定义务;
(四)泄露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向被查对象通风报信、泄露案情;
(五)弄虚作假,故意夸大或者隐瞒案情;
(六)接受被查对象的请客送礼;
(七)未经批准私自会见被查对象;
(八)其他违法乱纪行为。
税务稽查人员在执法办案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九条 税务机关必须不断提高稽查信息化应用水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集涉税信息,强化稽查管理和执法监督。
第二章 管 辖
第十条 稽查局应当在所属税务局的征收管理范围内实施税务稽查。
前款规定以外的税收违法行为,由违法行为发生地或者发现地的稽查局查
处。
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税务总局对税务稽查管辖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一条 税务稽查管辖有争议的,由争议各方本着有利于案件查处的原则逐级协商解决;不能协商一致的,报请共同的上级税务机关协调或者决定。
第十二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稽查局、地方税务局稽查局可以充分利用税源管理和税收违法情况分析成果,结合本地实际,按照以下标准在管辖区域范围内实施分级分类稽查:
(一)纳税人生产经营规模、纳税规模;
(二)分地区、分行业、分税种的税负水平;
(三)税收违法行为发生频度及轻重程度;
(四)税收违法案件复杂程度;
(五)纳税人产权状况、组织体系构成;
(六)其他合理的分类标准。
分级分类稽查应当结合税收违法案件查处、税收专项检查、税收专项整治等
相关工作统筹确定。
第十三条 上级稽查局可以根据税收违法案件性质、复杂程度、查处难度以及社会影响等情况,组织查处或者直接查处管辖区域内发生的税收违法案件。
下级稽查局查处有困难的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可以报请上级稽查局查处。
第三章 选 案
第十四条 稽查局应当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案源信息,集体研究,合理、准确
地选择和确定稽查对象。
选案部门负责稽查对象的选取,并对税收违法案件查处情况进行跟踪管理。
第十五条 稽查局必须有计划地实施稽查,严格控制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税务检查次数。
稽查局应当在终了前制订下一的稽查工作计划,经所属税务局领导批准后实施,并报上一级稽查局备案。
稽查工作计划中的税收专项检查内容,应当根据上级税务机关税收专项
检查安排,结合工作实际确定。
经所属税务局领导批准,稽查工作计划可以适当调整。
第十六条 选案部门应当建立案源信息档案,对所获取的案源信息实行分类
管理。案源信息主要包括:
(一)财务指标、税收征管资料、稽查资料、情报交换和协查线索;
(二)上级税务机关交办的税收违法案件;
(三)上级税务机关安排的税收专项检查;
(四)税务局相关部门移交的税收违法信息;
(五)检举的涉税违法信息;
(六)其他部门和单位转来的涉税违法信息;
(七)社会公共信息;
(八)其他相关信息。
第十七条 国家税务总局和各级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在稽查局设立税收违法案件举报中心,负责受理单位和个人对税收违法行为的检举。
对单位和个人实名检举税收违法行为并经查实,为国家挽回税收损失的,根据其贡献大小,依照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奖励。
第十八条 税收违法案件举报中心应当对检举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区分不同情形,经稽查局局长批准后分别处理:
(一)线索清楚,涉嫌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虚开发票、制售假发票或者其他严重税收违法行为的,由选案部门列入案源信息;
(二)检举内容不详,无明确线索或者内容重复的,暂存待办;
(三)属于税务局其他部门工作职责范围的,转交相关部门处理;
(四)不属于自己受理范围的检举,将检举材料转送有处理权的单位。
第十九条 选案部门对案源信息采取计算机分析、人工分析、人机结合分析等方法进行筛选,发现有税收违法嫌疑的,应当确定为待查对象。
待查对象确定后,选案部门填制《税务稽查立案审批表》,附有关资料,经
稽查局局长批准后立案检查。
税务局相关部门移交的税收违法信息,稽查局经筛选未立案检查的,应当及时告知移交信息的部门;移交信息的部门仍然认为需要立案检查的,经所属税务
局领导批准后,由稽查局立案检查。
对上级税务机关指定和税收专项检查安排的检查对象,应当立案检查。
第二十条 经批准立案检查的,由选案部门制作《税务稽查任务通知书》,连同有关资料一并移交检查部门。
选案部门应当建立案件管理台账,跟踪案件查处进展情况,并及时报告稽查
局局长。
第四章 检 查
第二十一条 检查部门接到《税务稽查任务通知书》后,应当及时安排人员
实施检查。
检查人员实施检查前,应当查阅被查对象纳税档案,了解被查对象的生产经营情况、所属行业特点、财务会计制度、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和会计核算软件,熟悉相关税收政策,确定相应的检查方法。
第二十二条 检查前,应当告知被查对象检查时间、需要准备的资料等,但
预先通知有碍检查的除外。
检查应当由两名以上检查人员共同实施,并向被查对象出示税务检查证和
《税务检查通知书》。
国家税务局稽查局、地方税务局稽查局联合检查的,应当出示各自的税务检
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
检查应当自实施检查之日起60日内完成;确需延长检查时间的,应当经稽
查局局长批准。
第二十三条 实施检查时,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可以采取实地检查、调取账簿资料、询问、查询存款账户或者储蓄存款、异地协查等方法。
对采用电子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和核算的被查对象,可以要求其打开该电子信息系统,或者提供与原始电子数据、电子信息系统技术资料一致的复制件。被查对象拒不打开或者拒不提供的,经稽查局局长批准,可以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对该电子信息系统进行直接检查,或者提取、复制电子数据进行检查,但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不得破坏该电子信息系统原始电子数据,或者影响该电子信息系统正常运行。
第二十四条 实施检查时,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收集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材料。收集的证据材料应当真实,并与所证明的事项相关联。
调查取证时,不得违反法定程序收集证据材料;不得以偷拍、偷录、窃听等手段获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证据材料;不得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获取证据材料。
第二十五条 调取账簿、记账凭证、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时,应当向被查对象出具《调取账簿资料通知书》,并填写《调取账簿资料清单》交其核对后签章确认。
调取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以前会计的账簿、记账凭证、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的,应当经所属税务局局长批准,并在3个月内完整退还;调取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当年的账簿、记账凭证、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的,应当经所属设区的市、自治州以上税务局局长批准,并在30日内退还。
第二十六条 需要提取证据材料原件的,应当向当事人出具《提取证据专用收据》,由当事人核对后签章确认。对需要归还的证据材料原件,检查结束后应当及时归还,并履行相关签收手续。需要将已开具的发票调出查验时,应当向被查验的单位或者个人开具《发票换票证》;需要将空白发票调出查验时,应当向被查验的单位或者个人开具《调验空白发票收据》,经查无问题的,应当及时退
还。
提取证据材料复制件的,应当由原件保存单位或者个人在复制件上注明“与原件核对无误,原件存于我处”,并由提供人签章。
第二十七条 询问应当由两名以上检查人员实施。除在被查对象生产、经营场所询问外,应当向被询问人送达《询问通知书》。
询问时应当告知被询问人如实回答问题。询问笔录应当交被询问人核对或者向其宣读;询问笔录有修改的,应当由被询问人在改动处捺指印;核对无误后,由被询问人在尾页结束处写明“以上笔录我看过(或者向我宣读过),与我说的相符”,并逐页签章、捺指印。被询问人拒绝在询问笔录上签章、捺指印的,检
查人员应当在笔录上注明。
第二十八条 当事人、证人可以采取书面或者口头方式陈述或者提供证言。当事人、证人口头陈述或者提供证言的,检查人员可以笔录、录音、录像。笔录应当使用能够长期保持字迹的书写工具书写,也可使用计算机记录并打印,陈述或者证言应当由陈述人或者证人逐页签章、捺指印。
当事人、证人口头提出变更陈述或者证言的,检查人员应当就变更部分重新制作笔录,注明原因,由当事人、证人逐页签章、捺指印。当事人、证人变更书
面陈述或者证言的,不退回原件。
第二十九条 制作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的,应当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和证明对象等内容。
调取视听资料时,应当调取有关资料的原始载体;难以调取原始载体的,可以调取复制件,但应当说明复制方法、人员、时间和原件存放处等事项。
对声音资料,应当附有该声音内容的文字记录;对图像资料,应当附有必要的文字说明。
第三十条 以电子数据的内容证明案件事实的,应当要求当事人将电子数据打印成纸质资料,在纸质资料上注明数据出处、打印场所,注明“与电子数据核
对无误”,并由当事人签章。
需要以有形载体形式固定电子数据的,应当与提供电子数据的个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财务负责人一起将电子数据复制到存储介质上并封存,同时在封存包装物上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文件格式及长度等,注明“与原始载体记载的电子数据核对无误”,并由电子数据提供人签章。
第三十一条 检查人员实地调查取证时,可以制作现场笔录、勘验笔录,对
实地检查情况予以记录或者说明。
制作现场笔录、勘验笔录,应当载明时间、地点和事件等内容,并由检查人
员签名和当事人签章。
当事人拒绝在现场笔录、勘验笔录上签章的,检查人员应当在笔录上注明原因;如有其他人员在场,可以由其签章证明。
第三十二条 需要异地调查取证的,可以发函委托相关稽查局调查取证;必要时可以派人参与受托地稽查局的调查取证。
受托地稽查局应当根据协查请求,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调查;对取得的证据材料,应当连同相关文书一并作为协查案卷立卷存档;同时根据委托地稽查局协查函委托的事项,将相关证据材料及文书复制,注明“与原件核对无误”,注明原件存放处,并加盖本单位印章后一并移交委托地稽查局。
需要取得境外资料的,稽查局可以提请国际税收管理部门依照税收协定情报交换程序获取,或者通过我国驻外机构收集有关信息。
第三十三条 查询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存款账户的,应当经所属税务局局长批准,凭《检查存款账户许可证明》向相关银行或者其他金融
机构查询。
查询案件涉嫌人员储蓄存款的,应当经所属设区的市、自治州以上税务局局长批准,凭《检查存款账户许可证明》向相关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查询。
第三十四条 检查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以前纳税期的纳税情况时,发现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行为,并有明显的转移、隐匿其应纳税的商品、货物以及其他财产或者应纳税收入迹象的,经所属税务局局长批准,可以依法采取税收保
全措施。
第三十五条 稽查局采取税收保全措施时,应当向纳税人送达《税收保全措施决定书》,告知其采取税收保全措施的内容、理由及依据,并依法告知其申请
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采取冻结纳税人在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措施时,应当向纳税人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送达《冻结存款通知书》,冻结其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存款。
采取查封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措施时,应当填写《查封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清单》,由纳税人核对后签章;采取扣押纳税人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措施时,应当出具《扣押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专用收据》,由纳税人核对
后签章。
采取查封、扣押有产权证件的动产或者不动产措施时,应当依法向有关单位送达《税务协助执行通知书》,通知其在查封、扣押期间不再办理该动产或者不
动产的过户手续。
第三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稽查局应当依法及时解除税收保全措施:
(一)纳税人已按履行期限缴纳税款的;
(二)税收保全措施被复议机关决定撤销的;
(三)税收保全措施被人民法院裁决撤销的;
(四)其他法定应当解除税收保全措施的。
第三十七条 解除税收保全措施时,应当向纳税人送达《解除税收保全措施通知书》,告知其解除税收保全措施的时间、内容和依据,并通知其在限定时间内办理解除税收保全措施的有关事宜:
(一)采取冻结存款措施的,应当向冻结存款的纳税人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送达《解除冻结存款通知书》,解除冻结。
(二)采取查封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措施的,应当解除查封并收回《查
封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清单》。
(三)采取扣押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的,应当予以返还并收回《扣押商
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专用收据》。
税收保全措施涉及协助执行单位的,应当向协助执行单位送达《税务协助执行通知书》,通知解除税收保全措施相关事项。
第三十八条 采取税收保全措施的期限一般不得超过6个月;查处重大税收违法案件中,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延长税收保全期限的,应当逐级报请国家税
务总局批准:
(一)案情复杂,在税收保全期限内确实难以查明案件事实的;
(二)被查对象转移、隐匿、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者其他证据材料的;
(三)被查对象拒不提供相关情况或者以其他方式拒绝、阻挠检查的;
(四)解除税收保全措施可能使纳税人转移、隐匿、损毁或者违法处置财产,从而导致税款无法追缴的。
第三十九条 被查对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税收征管法》和《税收征管法细则》有关逃避、拒绝或者以其他方式阻挠税务检查的规定处理:
(一)提供虚假资料,不如实反映情况,或者拒绝提供有关资料的;
(二)拒绝或者阻止检查人员记录、录音、录像、照相、复制与税收违法案
件有关资料的;
(三)在检查期间转移、隐匿、损毁、丢弃有关资料的;
(四)其他不依法接受税务检查行为的。
第四十条 检查过程中,检查人员应当制作《税务稽查工作底稿》,记录案件事实,归集相关证据材料,并签字、注明日期。
第四十一条 检查结束前,检查人员可以将发现的税收违法事实和依据告知被查对象;必要时,可以向被查对象发出《税务事项通知书》,要求其在限期内书面说明,并提供有关资料;被查对象口头说明的,检查人员应当制作笔录,由
当事人签章。
第四十二条 检查结束时,应当根据《税务稽查工作底稿》及有关资料,制作《税务稽查报告》,由检查部门负责人审核。
经检查发现有税收违法事实的,《税务稽查报告》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案件来源;
(二)被查对象基本情况;
(三)检查时间和检查所属期间;
(四)检查方式、方法以及检查过程中采取的措施;
(五)查明的税收违法事实及性质、手段;
(六)被查对象是否有拒绝、阻挠检查的情形;
(七)被查对象对调查事实的意见;
(八)税务处理、处罚建议及依据;
(九)其他应当说明的事项;
(十)检查人员签名和报告时间。
经检查没有发现税收违法事实的,应当在《税务稽查报告》中说明检查内容、过程、事实情况。
第四十三条 检查完毕,检查部门应当将《税务稽查报告》、《税务稽查工作底稿》及相关证据材料,在5个工作日内移交审理部门审理,并办理交接手
续。
第四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致使检查暂时无法进行的,检查部门可以填制《税收违法案件中止检查审批表》,附相关证据材料,经稽查局局长批准后,中止检查:
(一)当事人被有关机关依法限制人身自由的;
(二)账簿、记账凭证及有关资料被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调取且尚未归还的;
(三)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可以中止检查的。
中止检查的情形消失后,应当及时填制《税收违法案件解除中止检查审批表》,经稽查局局长批准后,恢复检查。
第四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致使检查确实无法进行的,检查部门可以填制《税收违法案件终结检查审批表》,附相关证据材料,移交审理部门审核,经
稽查局局长批准后,终结检查:
(一)被查对象死亡或者被依法宣告死亡或者依法注销,且无财产可抵缴税
款或者无法定税收义务承担主体的;
(二)被查对象税收违法行为均已超过法定追究期限的;
(三)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可以终结检查的。
第五章 审 理
第四十六条 审理部门接到检查部门移交的《税务稽查报告》及有关资料后,应当及时安排人员进行审理。
审理人员应当依据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对检查部门移交的《税务稽查报告》及相关材料进行逐项审核,提出书面审理意见,由审理部
门负责人审核。
案情复杂的,稽查局应当集体审理;案情重大的,稽查局应当依照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规定报请所属税务局集体审理。
第四十七条 对《税务稽查报告》及有关资料,审理人员应当着重审核以下
内容:
(一)被查对象是否准确;
(二)税收违法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充分、数据是否准确、资料是否齐
全;
(三)适用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是否适当,定性是否正
确;
(四)是否符合法定程序;
(五)是否超越或者滥用职权;
(六)税务处理、处罚建议是否适当;
(七)其他应当审核确认的事项或者问题。
第四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审理部门可以将《税务稽查报告》及有关资料退回检查部门补正或者补充调查:
(一)被查对象认定错误的;
(二)税收违法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
(三)不符合法定程序的;
(四)税务文书不规范、不完整的;
(五)其他需要退回补正或者补充调查的。
第四十九条 《税务稽查报告》认定的税收违法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但适用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错误,或者提出的税务处理、处罚建议错误或者不当的,审理部门应当另行提出税务处理、处罚意见。
第五十条 审理部门接到检查部门移交的《税务稽查报告》及有关资料后,应当在15日内提出审理意见。但下列时间不计算在内:
(一)检查人员补充调查的时间;
(二)向上级机关请示或者向相关部门征询政策问题的时间。
案情复杂确需延长审理时限的,经稽查局局长批准,可以适当延长。
第五十一条 拟对被查对象或者其他涉税当事人作出税务行政处罚的,向其送达《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告知其依法享有陈述、申辩及要求听证的权利。《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认定的税收违法事实和性质;
(二)适用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三)拟作出的税务行政处罚;
(四)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五)告知书的文号、制作日期、税务机关名称及印章;
(六)其他相关事项。
第五十二条 对被查对象或者其他涉税当事人的陈述、申辩意见,审理人员
应当认真对待,提出判断意见。
对当事人口头陈述、申辩意见,审理人员应当制作《陈述申辩笔录》,如实
记录,由陈述人、申辩人签章。
第五十三条 被查对象或者其他涉税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依法组织听
证。听证主持人由审理人员担任。
听证依照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四条 审理完毕,审理人员应当制作《税务稽查审理报告》,由审理部门负责人审核。《税务稽查审理报告》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审理基本情况;
(二)检查人员查明的事实及相关证据;
(三)被查对象或者其他涉税当事人的陈述、申辩情况;
(四)经审理认定的事实及相关证据;
(五)税务处理、处罚意见及依据;
(六)审理人员、审理日期。
第五十五条 审理部门区分下列情形分别作出处理:
(一)认为有税收违法行为,应当进行税务处理的,拟制《税务处理决定书》;
(二)认为有税收违法行为,应当进行税务行政处罚的,拟制《税务行政处
罚决定书》;
(三)认为税收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税务行政处罚的,拟制《不予
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
(四)认为没有税收违法行为的,拟制《税务稽查结论》。
《税务处理决定书》、《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不予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税务稽查结论》引用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应当
注明文件全称、文号和有关条款。
《税务处理决定书》、《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不予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税务稽查结论》经稽查局局长或者所属税务局领导批准后由执行部门送
达执行。
第五十六条 《税务处理决定书》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被查对象姓名或者名称及地址;
(二)检查范围和内容;
(三)税收违法事实及所属期间;
(四)处理决定及依据;
(五)税款金额、缴纳期限及地点;
(六)税款滞纳时间、滞纳金计算方法、缴纳期限及地点;
(七)告知被查对象不按期履行处理决定应当承担的责任;
(八)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九)处理决定的文号、制作日期、税务机关名称及印章。
第五十七条 《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被查对象或者其他涉税当事人姓名或者名称及地址;
(二)检查范围和内容;
(三)税收违法事实及所属期间;
(四)行政处罚种类和依据;
(五)行政处罚履行方式、期限和地点;
(六)告知当事人不按期履行行政处罚决定应当承担的责任;
(七)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八)行政处罚决定的文号、制作日期、税务机关名称及印章。
第五十八条 《不予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被查对象或者其他涉税当事人姓名或者名称及地址;
(二)检查范围和内容;
(三)税收违法事实及所属期间;
(四)不予税务行政处罚的理由及依据;
(五)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六)不予行政处罚决定的文号、制作日期、税务机关名称及印章。
第五十九条 《税务稽查结论》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被查对象姓名或者名称及地址;
(二)检查范围和内容;
(三)检查时间和检查所属期间;
(四)检查结论;
(五)结论的文号、制作日期、税务机关名称及印章。
第六十条 税收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填制《涉嫌犯罪案件移送书》,经所属税务局局长批准后,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并附送以下资料:
(一)《涉嫌犯罪案件情况的调查报告》;
(二)《税务处理决定书》、《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复制件;
(三)涉嫌犯罪的主要证据材料复制件;
(四)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情况明细表及凭据复制件。
第六章 执 行
第六十一条 执行部门接到《税务处理决定书》、《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不予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税务稽查结论》等税务文书后,应当依法及时
将税务文书送达被执行人。
执行部门在送达相关税务文书时,应当及时通过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将税收违
法案件查处情况通报税源管理部门。
第六十二条 被执行人未按照《税务处理决定书》确定的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的,稽查局经所属税务局局长批准,可以依法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或者依法
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十三条 经稽查局确认的纳税担保人未按照确定的期限缴纳所担保的税款、滞纳金的,责令其限期缴纳;逾期仍未缴纳的,经所属税务局局长批准,可以依法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第六十四条 被执行人对《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确定的行政处罚事项,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的,稽查局经所属税务局局长批准,可以依法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或者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十五条 稽查局对被执行人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时,应当向被执行人送达《税收强制执行决定书》,告知其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的内容、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其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出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六十六条 稽查局采取从被执行人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中扣缴税款、滞纳金、罚款措施时,应当向被执行人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送达《扣缴税收款项通知书》,依法扣缴税款、滞纳金、罚款,并及时将有关完税
凭证送交被执行人。
第六十七条 拍卖、变卖被执行人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以拍卖、变卖所得抵缴税款、滞纳金、罚款的,在拍卖、变卖前应当依法进行查封、扣押。
稽查局拍卖、变卖被执行人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前,应当拟制《拍卖/变卖抵税财物决定书》,经所属税务局局长批准后送达被执行人,予以拍卖或者
变卖。
拍卖或者变卖实现后,应当在结算并收取价款后3个工作日内,办理税款、滞纳金、罚款的入库手续,并拟制《拍卖/变卖结果通知书》,附《拍卖/变卖扣押、查封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清单》,经稽查局局长审核后,送达被执行
人。
以拍卖或者变卖所得抵缴税款、滞纳金、罚款和拍卖、变卖费用后,尚有剩余的财产或者无法进行拍卖、变卖的财产的,应当拟制《返还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通知书》,附《返还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清单》,送达被执行人,并自办理税款、滞纳金、罚款入库手续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退还被执行人。
第六十八条 被执行人在限期内缴清税款、滞纳金、罚款或者稽查局依法采取强制执行措施追缴税款、滞纳金、罚款后,执行部门应当制作《税务稽查执行报告》,记明执行过程、结果、采取的执行措施以及使用的税务文书等内容,由执行人员签名并注明日期,连同执行环节的其他税务文书、资料一并移交审理部
门整理归档。
第六十九条 执行过程中发现涉嫌犯罪的,执行部门应当及时将执行情况通知审理部门,并提出向公安机关移送的建议。
对执行部门的移送建议,审理部门依照本规程第六十条处理。
第七十条 执行过程中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执行部门填制《税收违法案件中止执行审批表》,附有关证据材料,经稽查局局长批准后,中止执行:
(一)被执行人死亡或者被依法宣告死亡,尚未确定可执行财产的;
(二)被执行人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尚未终结的;
(三)可执行财产被司法机关或者其他国家机关依法查封、扣押、冻结,致
使执行暂时无法进行的。
(四)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其他可以中止执行的。
中止执行情形消失后,应当及时填制《税收违法案件解除中止执行审批表》,经稽查局局长批准后,恢复执行。
第七十一条 被执行人确实没有财产抵缴税款或者依照破产清算程序确实无法清缴税款,或者有其他法定终结执行情形的,稽查局可以填制《税收违法案件终结执行审批表》,依照国家税务总局规定权限和程序,经税务局相关部门审核并报所属税务局局长批准后,终结执行。
第七章 案卷管理
第七十二条 《税务处理决定书》、《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税务稽查结论》执行完毕,或者依照本规程第四十五条进行终结检查或者依照第七十一条终结执行的,审理部门应当在60日内收集稽查各环节与案件有关的全部资料,整理成税务稽查案卷,归档保管。
第七十三条 税务稽查案卷应当按照被查对象分别立卷,统一编号,做到一案一卷、目录清晰、资料齐全、分类规范、装订整齐。
税务稽查案卷分别立为正卷和副卷。正卷主要列入各类证据材料、税务文书等可以对外公开的稽查材料;副卷主要列入检举及奖励材料、案件讨论记录、法定秘密材料等不宜对外公开的稽查材料。如无不宜公开的内容,可以不立副卷。
副卷作为密卷管理。
第七十四条 税务稽查案卷材料应当按照以下规则组合排列:
(一)案卷内材料原则上按照实际稽查程序依次排列;
(二)证据材料可以按照材料所反映的问题等特征分类,每类证据主要证据
材料排列在前,旁证材料排列在后;
(三)其他材料按照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并结合材料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列。
税务稽查案卷内每份或者每组材料的排列规则是:正件在前,附件在后;重要材料在前,其他材料在后;汇总性材料在前,基础性材料在后。
第七十五条 税务稽查案卷按照以下情况确定保管期限:
(一)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案件,以及涉嫌犯罪案件,案卷保
管期限为永久;
(二)一般行政处罚的税收违法案件,案卷保管期限为30年;
(三)前两项规定以外的其他税收违法案件,案卷保管期限为10年。
第七十六条 查阅或者借阅税务稽查案卷,应当按照档案管理规定办理手
续。
税务机关人员需要查阅或者借阅税务稽查案卷的,应当经稽查局局长批准;税务机关以外人员需要查阅的,应当经稽查局所属税务局领导批准。
查阅税务稽查案卷应当在档案室进行。借阅税务稽查案卷,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限完整归还。
未经稽查局局长或者所属税务局领导批准,查阅或者借阅税务稽查案卷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摘抄、复制案卷内容和材料。
第七十七条 税务稽查案卷应当在立卷次年6月30日前移交所属税务局档案管理部门保管;稽查局与所属税务局异址办公的,可以适当延迟移交,但延迟
时间最多不超过2年。
第八章 附 则
第七十八条 本规程相关税务文书的式样,由国家税务总局规定。
第七十九条 本规程所称签章,区分以下情况确定:
(一)属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由相关人员签名,加盖单位印章并注明日
期;
(二)属于个人的,由个人签名并注明日期。
本规程所称以上、日内,包括本数。
【论文:关于提高税务稽查选案准确率的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对行业性税务稽查的几点思考08-30
关于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有效性的几点思考论文08-2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教育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关于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思考10-16
税总发〔2015〕104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推进税务稽查随机抽查实施方案》的通知09-13
关于中学中国画临摹教学的再思考论文09-22
关于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思考毕业论文09-29
关于在蛙泳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思考的论文09-03
关于提高领导干部执行力的思考05-12
关于提高工作执行力的实践与思考06-13
关于提高基层案件质量的几点思考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