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思考毕业论文

2024-09-29

关于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思考毕业论文(通用8篇)

关于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思考毕业论文 篇1

摘要:造价管理贯穿于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本文详细分析阐述了建设单位在工程项目的实施阶段造价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造价;实施阶段;有效控制

引言

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是在项目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和建设项目实施阶段,对工程造价进行研究比较,把建设项目的造价控制在科学合理的范围之内,根据项目的进展情况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以保证项目管理投资目标的实现,力求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其过程是集技术、经济、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工作。工程造价最有效的控制阶段是在设计阶段,项目实施阶段是把设计文件变成具有使用价值的实体的过程,也是实现工程造价有效控制、为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提供原始依据的过程,虽然在这一阶段节约投资的可能性很小,但额外增加投资的可能性最大。因此,在项目实施阶段需要对投资控制给予足够的重视,为了实现该阶段的投资控制目标,建设单位就必须制定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1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

工程项目的实施阶段是建筑物实体形成阶段,是人力、物力、财力消耗的主要阶段。工程量大,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施工周期,政策性变化,材料设备价格,市场供求波动大等等。要提高建设质量,控制工程造价,发挥投资效益,就要在工程施工阶段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和监督职能,从而加强了对工程项目建设的全方位、全过程的造价控制。由于建设工程的复杂性,影响因素的多变性的特点,工程实施阶段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费用。

1.1招投标阶段的造价控制设置投标限价。对于公开招标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单位须设置投标限价。投标限价不同于“标底”,按照国家法律规定,“标底”必须保密;而投标限价须在招标文件或开标前三天向投标单位公开。建设单位在招标文件中必须明确“凡投标总报价高于投标限价的,一律视为无效标书”。设置投标限价,可以防止串通投标、哄抬标价。建设单位应组织有注册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的人员审核并确认投标限价;以使投标限价合理;审核确认后的投标限价,在发给正式投标人的同时报有关招标管理部门备案。如果投

标限价定的过高便会导致中标价偏高,导致工程造价失控(固定总价合同尤其重要)。

1.2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1.2.1有效控制工程变更和现场经济签证在工程建设项目中,工程变更和现场签证是不可避免的,但要进行有效的控制。

变更时应对造价进行分析,才能够心中有数,特别需要注意分包方提出的变更,要分析是否真需要变更,防止分包单位投标时采取的不平衡报价而使工程造价超高为防止在施工图设计中产生漏洞,除在审核时把关外,还应在甲乙方的图纸会审、设计院的技术咨询中消除,总之,应消灭在开工之前。设计变更应尽量提前,变更发生的越早,损失越小,反之就越大。为此,必须加强设计变更管理,尽可能把设计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初期,尤其对影响工程造价的重大设计变更,更要用先算帐后变更的办法解决,使工程进行得到有效控制。现场管理人员在作工程签证时需做好以下工作:①签量不签消耗;②签量不签价;③不能与合同相抵触;④签单价不签总价;⑤签量应有明细计算式及相关图形;⑥签证事项的相关来源应清楚。

1.2.2严格审核工程施工图预算作为建设单位造价管理人员,应该熟悉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内容,了解建筑业的一般惯例和有关规范,各尽其责,对于直接影响工程造价计定的条款,如合同价款的调整条件和调整方式。三材市场价格的取定方法等都应该有详细的约定。对于招投标包干的工程,由承包方采购的特殊贵重材枓和设备、安装工程的主材,由于质量优劣、价格悬殊,要求列出规格、品牌和品质要求的清单,还要明确政策性调整是否包含在包干之内。根据施工图设计的进度和现场施工的实际进度,及时核定施工图预算,对于预算超出相应概算的施工图设计部分,要加以详细分析,找出原因,并及时与项目负责人通气,调整或修正控制目标,对工程造价实施动态控制。

1.3竣工结算阶段的造价控制

1.3.1竣工资料及现场勘察竣工资料通常包括竣工图、结算书、有关签证及会议纪要、往来书信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竣工图必须要经现场监理和业主现场勘察核实是否跟实际施工状况一致,否则无论是建设方结算人员还是社会造价咨询公司都是以竣工图纸为依据来核实工程量及工程项目的,所以显得非常重要了。

如某房屋修缮工程,因为是属于小工程,总造价才80万元人民币,建设方没有请监理也没请设计单位设计图纸,所以结算的时候,竣工图完全由分包施工方自行出具,竟然把图纸上的尺寸标大很多。幸号建设方认真负责,及时发现图纸尺寸不太对,经现场丈量核实发现偏差达20%,如果建设方没能认真核对图纸,那么分包方就可以赚取额外的工程量了。

1.3.2争议问题当双方产生争议的时候,建设方最好召集相关当事人员对现场实际做出说明,了解情况后甲方内部应召集会议形成一致意见后与总包施工单位进行洽商。应注意定额疑问可以咨询相关主管部门,但对于合同原则问题应法院来裁决。

2结束语

基本建设项目的重点过程造价控制,就是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建设各方对工程造价具有决定性影响的环节进行控制,以尽可能减少直至避免目标计划值与实际值发生偏差,切实降低工程造价。项目建设全过程中要规范招投标工作并使其制度化、法制化;重视合同管理,建设单位与承包商、供货商之间要建立互信和“双赢”机制;对工程造价进行动态的跟踪分析,加强对工程造价的主动控制,做好工程竣工结、决算审计工作。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对进一步提高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降低工程成本,更好地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并与国际建筑市场接轨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于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思考毕业论文 篇2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问题,措施

一、高校毕业生档案的重要性

高校毕业生档案包括学生登记表、中学信息、军训登记表、在校成绩表、高考报名表、高校毕业生登记表、党 (团) 材料、体检表、大学期间在校表现、就业通知书等。因此它真实地记录着一个人的学习经历、政治面貌、品德作风等, 是个体人事档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高校学生毕业后开始实现由学生到社会人的身份转换, 面临着考研、考公务员、出国到今后的转正定级、工龄和退休金等各种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 都与高校毕业生的档案记录直接挂钩。

目前, 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 人事档案与工作单位之间的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因此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认为新形势下用人单位不会太重视个人档案, 而更重视在工作中的表现, 因而忽视了自己毕业后档案的去向而产生很多不必要的问题。首先, 有了档案才可以享受到相关的劳动、人事、社会保障服务, 在办理社会保险、领取失业金时, 个人档案记录的工龄、职务、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年限等都是重要依据。其次, 毕业生档案影响毕业生转正定级和工龄计算。如果不调转档案, 许多毕业生在工作一定时间后仍然是学生身份, 从而影响了自己的转正定级、工龄和退休金的计算。第三, 毕业生档案也会影响职称评定和工作调转, 如果毕业生的档案既没有提交单位, 也没有挂靠在政府指定的人才服务机构, 那么在职称评定时就会因手续不全而受到阻碍;即使毕业后把档案存到了人才服务机构, 但如果没有及时办理就业手续, 等到调动工作时, 就会发现必须要办理参加工作后的所有手续和档案资料, 并要在转正定级后才能正式调动。如果人事档案存放不当, 就极有可能无意间做了几年的“无业人员”, 为今后的工作带来许多不便。

二、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档案材料本身的问题

由于大部分的毕业生对人事档案重要性的欠缺认识, 在填写时频繁出现错误, 涂改痕迹明显, 填写不完整等情况影响了毕业生档案的真实性, 不仅阻碍毕业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更影响人事档案在人才资源开发中所起的作用。有很多毕业生毕业后进入一些没有人事主管权的私企或者民营企业工作, 长时间之后遗忘了自己的档案, 存于某地而无人问津, 造成“死档”“弃档”现象, 不仅在管理人员、库房容量等方面给相关部门造成压力, 也不利于以后的查询和利用。

(二) 档案派遣方面的问题

根据我国的相关政策, 毕业生毕业后暂时找不到档案接收单位的, 学校可以免费为其保存两年,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 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增加, 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在工作不稳定的情况下都会选择把档案寄放在学校, 这就导致学生毕业后的档案派遣率在逐年降低, 学校滞留的毕业生档案也越来越多。另外, 一些毕业生盲目派遣档案, 甚至不清楚其具体去向, 也不了解档案挂靠部门的职能和服务利用作用, 即使办理了档案派遣, 也没有发挥其利用价值。同时, 由于转递方式的限制, 一些毕业生的档案可能会在转递过程中出现问题而难以成功转递。正常情况下, 人事档案的转递方式是专人递送或者机要交通, 不允许邮寄或本人自带, 随着就业方式的多元化, 毕业生档案的派遣地址也纷繁复杂, 一些地方如果没有与机要局建立投递关系, 就会导致档案无法送达而被退回学校。但是毕业生离开学校后一般都会变化联系方式, 学校联系不到学生本人就造成退回的档案无人问津而成为“死档”。

(三) 档案保管方面的问题

毕业生档案的管理工作是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前提, 但随着大量的毕业生涌入社会, 由于一些档案管理部门业务不规范, 用人单位也没有过于重视档案等原因, 造成毕业生形成档案保管没有价值等错误观念。再加上一些企业用人自主, 在招聘时不强调调档, 而且人事档案的调动程序又较为繁琐, 多重原因之下毕业生就会认为个人档案与当前利益没有太大冲突而选择弃档。

三、强化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的建议和措施

为有效解决以上存在的各方面问题, 规范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 在毕业生离校之前, 学校一定要加强毕业生对个人档案重要性的认识, 使其意识到档案对自身的价值及其对个人终身的影响, 引导毕业生增强档案意识。除了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之外, 学校自身也要重视毕业生人事档案的派遣和保管工作, 确保毕业生档案去向明确、有迹可查。用人单位也要重视毕业生的档案, 因为档案真实反映了该同学在校时的学习经历、政治面貌、品德作风等, 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充分发挥毕业生档案的价值, 是企业对社会的责任, 同时也是企业提升效益的必要选择。

第二, 相关档案管理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 变静态存管为主动服务, 大力拓宽服务领域, 积极了解社会对人事档案的需求动向, 充分挖掘和发挥毕业生人事档案的利用价值, 规范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的管理。

总之, 毕业生档案管理应该成为一项利国利民的公共服务, 能够为毕业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中减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参考文献

[1]王玲.加强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J].兰台世界, 2012 (4) .

关于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思考毕业论文 篇3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改革设想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02-02

一、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面临的主要问题

毕业论文被认为是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影响着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论文写作认识不够,兴趣不高,并且受大学生就业体制变革的影响,大学生本科毕业论文在选题、指导、写作、答辩等各个环节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正如时伟在《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指出,本科毕业论文仍然存在着指导不力、过程不严以及质量泡沫等问题,正经受着废除与续存的舆论煎熬。吴国杰等在《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讨》一文中认为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制约因素在于: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不足、学校的科研物质基础不足、毕业论文师生比不合理、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力度与考核监控缺乏等等。再比如,毕业论文理论研究较多,整体较为空洞,缺乏实践意义;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不够;个别教师要求不严,部分青年教师经验不足;等等。最为突出的就是学术不端,而且不端行为在升级。笔者在与一些外校同行进行交流时,感觉本科生毕业论文还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学术不端在本科生毕业论文中也开始苗头渐起,大有泛滥与升级之势;甚至拷贝网上的硕士学位论文,或将几篇硕士学位论文压缩、拼凑、肢解为自己的毕业论文。同时,由于本科院校扩招,教师毕业论文的指导压力也很大。例如天津某高校的经济管理学院,2011年共有约1200名毕业生,专业教师约160人,平均每名专业教师要指导7.5名学生的毕业论文,其中某两个系每名教师平均要指导12人以上。如果再考虑部分教师还要指导二学位毕业论文、二级学院的毕业论文、夜大学的论文、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指导任务是比较繁重的。

二、本科毕业论文的废与立

毕业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它集实践性、综合性与创新性于一体,对于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四年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一次全面、系统的检测,直接反映着一所高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教育部对此予以高度重视,明确要求确保毕业论文质量,并曾经是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体系中一个重要的二级指标。实际上,本科毕业生要不要撰写毕业论文,是由来已久的一个争论。正如人们所言,本科毕业论文已成“鸡肋”,不仅学生写起来痛苦,指导老师感到棘手,而且社会舆论指责本科毕业论文太水,与其维持目前这种尴尬局面,不如放弃。丁晴雪在2009年10月14日《光明日报》撰文“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值得探讨”,明确赞成取消本科毕业论文或不再将论文作为本科毕业的硬性条件。丁晴雪指出,主要理由并不在于本科毕业论文“掺水”问题严重,而是在于本科教育的定位和功能已经发生了转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大众化趋势,本科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一半左右(现在已经超过这个比率)的高中毕业生都能够享受到的“平民教育”。相应的,本科教育要培养的并不是精英人才,而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大众化人才。正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这种变化,本科毕业论文的必要性才受到怀疑。但是,取消毕业论文的做法是不是有些过激或一刀切呢?2009年曾经传言“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拟从2010年起在教学计划中删除毕业论文”。仅仅过了一天,四川大学宣传部就将这个“善意的谎言”戳破了。可能是四川大学在各方面承受的压力过于大了吧!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确有些难当啊!

三、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若干设想

有鉴于此,本科毕业论文有必要进行改革。针对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其毕业论文改革可以分为近期和中长期两步走。

1.近期设想。近期就是严格规范毕业论文管理,具体设想有两点:第一,对那些毕业论文不合格、第一次没有通过答辩的同学,即使以后答辩通过,应适当延迟毕业证、学位证的发放时间,直至取消。笔者所在单位,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出台了一些制度与措施,如开题报告制度、指导教师与学生背对背答辩制度、二次答辩制度,等等。但是,措施的实施效果依然难以令人满意。不少教师私下反应,现在毕业论文的指导是“学生不急、老师急”。在学生心目中论文写作答辩只是一个过程,早晚得通过,即使进行了N次答辩。通过推迟发放毕业证、学位证来引起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当然,为了慎重起见,维护和谐校园,而且更具有权威性,不合格毕业论文的确定应该由学院学术委员会或学位委员会组织进行。第二,对本科毕业论文进行查重查新。现在,本科毕业论文是否存在学术不端的任务一般由指导教师来负责,明显没有权威性;而且也不现实,因为指导教师的资源有限、时间有限。只能通过非正规的方式确认,如上下文的行文、直觉、交流谈话等,或者是根据电子版文件中回车符、逗号、分号是不是半角提出质疑。建议由教务处、学院和学工部等部门出头,组织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查重查新工作。对不符合要求的学生一律延期毕业,甚至更严厉的措施。此举即可树立学校严谨的学风又可以起到对学生起保护作用,免得出现“秋后成名算账”事件。

2.中长期设想。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经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相关基本训练。所以,笔者觉得对于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只要有某种方式或手段能够达到相同的目的,是不是就可以用其代替或部分代替毕业论文。替代的方式或手段有以下四种:第一,用综合实习替代毕业论文。学校可以选定一些信誉良好、专业对口,愿意与高校合作的公司、企事业单位作为实习基地,只要学生在这些基地的有关部门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实习、期满合格就可以认为毕业论文通过。第二,有些专业可以引入类似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的方式。比如工程管理专业就可以使用纯粹意义的毕业设计,营销专业是不是可以用某企业某产品的营销策划方案替代毕业论文。第三,用获奖作品替代,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天津市大学生文化创意竞赛以及校级一定等级的获奖作品代替毕业论文。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更有促进作用,而且还能增加学校获奖数量,提高学校和学生与指导教师的知名度。第四,用高水平的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替代。比如,以第一作者在CSSCI期刊发表与所学专业相近的学术论文,EI检索、SCI检索的论文。这一措施对于那些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致力于考研的学生来说,既是一种促进与鼓励措施,又是一种检验手段。

参考文献:

[1]邹吉高,严赞开.关于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若干思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4):20.

[2]宗桦,陈岩峰,周晔.构建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创新体系[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8,(2):95-96.

[3]时伟.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J].中国高等教育,2010,(7):45-47.

[4]丁晴雪.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值得探讨[N].光明日报,2009-10-14日(006).

[5]李雨峰,王玫黎.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新思路[J].科教文汇,2010,(9):27-28.

[6]吴国杰,吴炜亮,赵宏霞.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77-179.

[7]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http//cy.ncss.org.cn/cyzc/256267.shtml.

关于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思考毕业论文 篇4

摘要:近年来,我省大力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监管力度,加快推进建设事业质量安全步伐,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就;为深刻吸取杭州“11.15”地铁工地重大坍塌事故的教训,根据河北省建设厅《关于开展在建重点工程项目安全生产专项督查的紧急通知》(冀建传真(2008)33号)精神,市建设局决定对全市在建重点工程项目进行安全生产专项督查。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精细化的系统工程,为了抓好安全生产,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筑施工企业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实效性强的措施,来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效能,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是企业安全生产的核心。建筑施工企业注重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为安全生产发挥了坚实有效的基础性作用,必须设置专门的安全生产监管部门,从企业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消防安全、环境保护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五项工作作为监管检查基础,相应成立企业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等领导小组,处理事故、调解纠纷;明确企业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第一责任人,对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责任,分管安全生产的第二责任人,负具体领导责任,分管其它工作的副职在其分管工作中承担涉及安全生产内容的相应责任;工会对劳动保护、女职工特殊保护、群众监督等负责;各部门对所承担的工作负部门责任。各建设施工项目部均应成立了由项目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安全员、施工员、材料员、机管员和班组长等直接参加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领导小组及相应组织机构;明确施工项目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第一责任人;依据工程建设施工项目规模,按照国家持证上岗管理规定,配齐与项目管理相适应的专职安全员,负责从开工到竣工全过程的安全生产工作。只有进一步

完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管理格局,才能使建筑施工企业的整体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二、加强施工项目安全生产责任制

加强施工项目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任务。按照国务院批转劳动部《关于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意见》对责任到位提出了具体要求,把“管生产必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作为安全生产的原则,企业应与工程施工项目经理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等,就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任务、目标、奖惩、惩罚等条款加以明确;项目部与各施工班组签订《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责任书》,与施工人员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将目标责任层层分解,一级抓一级,做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

在项目部建立完善的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和各班组成员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把治理安全生产隐患、监控危险源、预防和控制各类事故发生作为考核安全责任制是否落实的主要内容,对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做出显著成绩的,公司给予表彰奖励;对不认真履行职责,发生各类事故时,要认真组织调查分析,严格做到“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把安全指标完成情况纳入考核机制中,做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从而形成强有力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项目部在制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工程项目必须配备专职安全员,掌握施工项目人员的安全思想状况,针对人员安全思想状况,及时提出预警;掌握项目的施工安全运行状况,熟悉全场

第1页,共3页的危险点、危险源,针对以上情况、缺陷、薄弱环节,提出安全措施,落实反措;认真执行安全技术措施及安全操作规程,向班组进行书面安全技术交底,履行签字手续,并对规程、措施、交底要求执行情况经常检查;正确反映项目安全情况和传达上级布置的安全工作,对事故隐患及时向项目经理和企业安全管理部门报告。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做到全面覆盖,安全责任落实到位。

三、强化项目安全检查制度

强化安全检查的广度和深度要注重实效性,安全检查必须要广泛开展,着重于事故的防范,同时要有针对性,只有这样系统的、有效的安全检查才是发现事故隐患、控制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建筑企业对项目部规定安全检查内容和频次等要求的基础上,要积极创新安全检查形式和检查的内容;工程项目部在施工过程中也应自行组织不定期的安全检查,主要是查思想抓教育培训、查机械设备抓操作行为、查劳保用品使用抓安全设施、查伤亡事故处理抓事故防范等,不但要查一些明显存在的隐患,还要查各工段、各小区及各合作队伍的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缺陷等潜在的安全隐患。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实行“三定”,即:定责任、定时间、定措施,限期把存在问题和隐患进行全部整改。

四、认真做好教育培训,增强安全防范效能

认真做好安全教育培训是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我们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科学发展观念,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增强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提高施工人员安全生产技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安全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1、安全教育制度化。建筑施工企业都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定期开展《建筑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及现场施工安全知识的学习培训,做到安全知识不知晓不进场、安全操作不达标不上岗,提高了各级管理人员与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素质。

2、安全教育通俗化。针对建筑工人整体程度,多采取观看安全知识宣传片、施工现场讲解、安全操作实际演示等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并多次组织开展了“安全建设月”、“百日安全无事故”、“安全、质量演讲比赛”等活动,做到警钟长鸣,提高了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

3、安全警示教育人性化。在施工现场作业区设置安全警示标语、标牌是必不可少的,旨在时时刻刻提醒每一位从业人员遵章守纪,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在工地显眼处张贴既有哲理又富人性化的安全警示标语,从工人的内心深处激发安全生产意识。

通过深入透彻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创建群体安全意识,使建筑施工人员真正做到牢记安全宗旨,坚守安全纪律,落实安全措施,实现安全操作,防微杜渐,持之以恒,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五、正确认识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的使用

《安全生产法》将安全投入列为保障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之一,安全生产专项资金是建筑企业确保施工项目安全设施、安全施工,并能确保正常发挥作用的一笔专用资金,必须加大投入给予保障。

1、企业设立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专户,安全生产措施费专用于保障工程项目安全生产,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安全生产措施费用严格按照劳动部、全国总工会发布《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项目总名称表》、《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按计划列入项目成本,确保安全生产措施费的使用。

2、项目中标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后,就按标准将“安全措施费”、“文明施工费”、“临时设施费”金额予以明确,并在开工前一次性拨付,同时监督项目部专款专用。对不按规定使用安全生产

专项资金的项目部,企业依照有关规章制度给予处分处罚,发生伤亡事故,危害职工身体健康的,应首先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3、企业对于安全生产工作成绩优异的项目部、班组、个人给予适当奖励,奖励资金不使用公司安全生产专项资金。

六、编制正对性安全施工方案,做好安全技术交底

为确保本工程各项安全管理目标的实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对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源有针对性的采取防护措施,确保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实施,编制本专项安全施工方案时施工现场全部安全生产活动的重要技术文件。建筑施工企业专业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建设工程规模、结构特点和对原始资料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如针对土方开挖工程、模板工程、脚手架工程、拆除、爆破工程等专项施工安全方案,由施工企业技术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及监理单位专业监理工程师进行审核,审核合格,由施工企业技术负责人、监理单位总监理工程师签字,由专职安全员监督实施,确保安全管理责任层层落实。当突发事件(事故)发生时,为了将环境影响及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制定项目施工生产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建立了公司和项目部双重应急救援组织、机构,明确了职责分工,以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确保万无一失。

安全技术交底这项工作是《标准》“规范”的法定工作,必须认真执行。

1、施工现场各分项工程在施工作业前必须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2、施工员在安排分项工程生产任务的同时,必须向作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交底。

3、各专业分包单位的安全技术交底,由各工程分包单位的施工管理人员,向其作业人员进行作业前的安全技术交底。

4、安全技术交底使用范本时,应在补充交底栏内填写有针对性的内容,按分项工程的特点进行交底,不准留有空白。

5、安全技术交底使用应按工程结构层次的变化反复进行。要针对每层结构的实际状况,逐层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交底。

6、安全技术交底必须履行交底认签手续,由交底人签字,由被交底班组的集体签字认可,不准代签和漏签。

7、安全技术交底必须准确填写交底作业部位和交底日期。

8、安全技术交底的认签记录,施工员必须及时提交给安全台账资料管理员。安全台账资料管理员要及时收集、整理和归档。

9、施工现场安全员必须认真履行检查、监督职责。切实保证安全技术交底工作不流于形式,提高全体作业人员安全生产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把安全交底作为项目部、班组长向作业人员布置安全工作,把是作业人员向项目部、班组长做出安全承诺,遵守安全,保证质量,既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义务。

七、创建样板安全生产工地,全面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为进一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建筑施工企业要坚持自我加压,积极争取创建样板安全生产工地,提升企业形象。

1、积极开展创建样板安全生产工地活动,努力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控制和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杜绝重大安全事故,实现建筑施工过程中安全生产零事故,通过采取目标确定、目标分解、目标实施、目标考核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安全生产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力争创建安全生产、文明施工优良样板工地。

关于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思考毕业论文 篇5

关于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若干思考

作者:叶剑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08期

摘要:精细化管理是指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的一种管理方式,对构筑社会消防“防火墙”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从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的消防安全监管体系、“单位全面负责”的消防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系、“公民积极参与”的消防安全管理信息化体系等诸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构筑“防火墙”工程精细化管理思考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b)-0000-00

1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的消防安全监管体系,实现管理制度化

精细化管理取得实效的关键在于实行刚性的制度,通过规范化、流程化的管理框架,规范人的行为,强化责任的落实,形成优良的执行文化。笔者认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的精细化管理方面,应进一步完善 “政府领导、市场调节、综合监管”的消防安全监管制度体系。

1、建立健全各级政府消防工作的决策、议事、协调、督察等运行机制。各级政府、部门应搭建公共信息资源平台,在保护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依法公开在行政管理中获取的信息,既可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也能使消防违法行为“寸步难行”。

2、建立科学的消防工作考评问责机制,落实政府部门消防工作“四项责任”。以责任考评为牵引,积极打造政府、部门、社会“三位一体”的消防安全责任体系。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定期组织考评验收并将消防工作任务纳入政务督查内容,定期对下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履行消防安全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推动政府有关行业、系统主管部门每年对本行业、本系统消防工作进行考评。考评结果作为政府任期目标考核和领导干部政绩考评的重要内容,切实落实责任追究制。

3、建立社会消防安全资源配置良性运行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部门应加快研究制定有关鼓励社会消防安全建设的政策,正确引导市场主导下的消防安全资源配置,使消防安全得到可持续发展。

4、建立消防信用监管体系。目前,法律法规对消防违法行为的惩戒仍存在局限性。以高层商品房开发为例,不法开发商为赶工期,根本不考虑依法进行消防设计审核或备案,即使被公安消防机构处罚也不停止施工,因为区区罚款与工期提前的利益相比,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但开发商的消防违法行为一旦被载入企业信用记录,影响到它的银行信贷,此类违法行为将会大大减少。为此,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并将消防违法行为纳入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通过负面信息披露制度和守信激励制度等市场监管手段,形成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建立健全“单位全面负责”的消防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系,实现管理科学化

笔者认为,应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单位自主消防管理的积极性、创造性,可以从“以业管火、以房管火、以证管火”等方面推行精细化的消防监管措施。

1、实施综合评价制度。建立消防安全综合评价国家标准体系,将人员密集场所、高层和地下建筑、“三合一”场所、建筑施工工地和生产、储存、运输易燃易爆物品的单位(或场所)等五类场所列入消防监督管理的重点。其它单位由其行业主管部门委托中介机构对消防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安全等级,评价结果对社会予以公告。对安全等级较低的单位由行业主管部门责令改正,严重危胁公共安全的,实施行业禁入措施。公安消防部门每年对行业主管部门的评价结果进行抽查。

2、实施积极的单位自我管理措施。《湖北省消防条例》规定,鼓励生产、储存、运输、销售易燃易爆危险品的企业建立消防安全责任人员风险抵押金制度。对于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单位,都可以参照建立消防安全管理人员风险抵押金制度,单位全年未发生消防违法行为和火灾事故的,给予消防安全管理人员等额奖励,否则抵押金没收。

另外,鼓励单位实施消防安全信息化管理,通过消防安全操作规程和消防安全制度的数字化,可以加强内控,规范员工的行为、工作习惯,还能优化资源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3、实施消防职业资质证书违法行为记分制。参照《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罚标准》的规定,可以制定消防职业从业人员违法行为记分制的规定,既符合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对屡教不改和严重违法行为也更具有震摄力。

4、实施产权单位、经营单位消防安全共同负责制。出租屋市场的不规范是“三合一”场所畸形发展的温床。目前,由于消防法律法规对产权单位没有制裁措施,出租屋不具备消防条件的情况非常普遍,许多住宅楼擅自改变使用性质作为小宾馆、小酒店甚至小生产作坊、仓库,火灾危险性很大。《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实行承包、租赁或者委托经营、管理时,产权单位应当提供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建筑物。、消防、工商、房地产等管理部门应形成合力,在收到消防机构的通报后,工商、房地产管理部门应限制此类房屋的出租。

3建立健全“公民积极参与”的消防安全管理信息化体系,实现管理现代化

笔者认为,“公民积极参与”精细化管理方面,应完善“全面、实时、开放”的消防安全管理信息化体系,使管理实现向集约化、科学化的转变。

1、整合资源建立唯一的综合性消防官方网络平台。当今社会处在各类信息极大丰富的时代,消防官方门户网站也越建越多,令社会公众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只有迅速整合各地的消防信息网,建成唯一的消防官方门户网站,集成“内部办公、政府部门间沟通、社会公众服务”的三个网络层次,实现资料电子化、办公自动化、业务网络化,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才能增强公众的认识度,形成高效、透明的政府管理服务体系。

2、信息化要发挥便民效应。现在移动电子商务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结合传统有线PC的应用,各类消防业务数据可接入移植到移动网络的移动设备中,实现随时随地的消防咨询服务。简单的说,公众不仅可以进入消防官方门户网站获得所需要的消防安全信息,也可以借助消防门户网站的客服系统,一个电话、一条手机短信或者一个电子邮件就能进行咨询或举报投诉,群众监督和接受消防服务的途径更加畅通。

3、信息化要与时俱进。管理信息化离不开管理的创新,一切要以满足群众的利益需求为目标,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一蹴而就。例如,微博这个网络社交平台,已经成为舆论的重要集散地。如何利用官方微博这个网络社交平台,了解民意、汇集民智,对突发事件及时进行微博发布,使之成为舆论关注消防、支持消防的中心,都可以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湖北省消防条例》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公安部《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工作方案》

关于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思考毕业论文 篇6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有关安乐死的立法问题的思考

学习中心:石家庄 专业名称:法学 学生姓名:安立奇 学生学号:***4 指导教师:蓝蓝

摘 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要做的不是是否接受死亡,而是如何接受。‚安乐死‛这一社会问题正是顺应时代发展而出现的。然而安乐死毕竟是一个涉及到医学、伦理、道德、法律、社会学、哲学等诸多领域的复杂的综合性社会问题。从它一出现,就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议。这场争议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而且已进入了我国并日益引起社会关注。安乐死问题在我国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问题,其本身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妥善解决,才能推动其合法化。本文以此为宗旨,对安乐死的实质、安乐死的立法理由及立法步聚、内容进行论述,以期促进安乐死在我国早日立法。

关键词:安乐死; 合法化; 立法; 试点;

目录

第一章 安乐死的概念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1.1安乐死的概念和类别....................................1 1.1.1安乐死的概念........................................1 1.1.2安乐死的分类........................................1 1.2国内外现状...........................................1 1.3安乐死的历史演变......................................2

第二章 安乐死的争论与发展...........................4

2.1安乐死的争论.........................................4 2.1.1安乐死是否违反宪法..................................4 2.1.2安乐死是否违反刑法..................................4 2.2安乐死的发展.........................................5 第三章安乐死立法的必要性.............................6

3.1社会各界及民众的意愿..................................6 3.2规范‚安乐死‛道德规范的特殊要求......................6

第四章安乐死在中国合法化的可能性.....................8

4.1安乐死行为不构成故意杀人罪............................8 4.1.1法律依据...........................................8 4.1.2犯罪本质的定论......................................8 4.1.3安乐死符合人道主义原则..............................9

第五章实施安乐死的构想..............................11

5.1实施安乐死的条件.....................................11 5.1.1安乐死实施条件的主题...............................11 5.1.2安乐死实施的前提条件...............................11 5.1.3安乐死实施的主观条件...............................12 5.1.4安乐死实施的形式条件...............................12 5.1.5安乐死实施的合法条件...............................12 5.2荷兰安乐死的借鉴.....................................13

参考文献............................................15 致谢................................................16

天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一章 安乐死的概念论

1.1安乐死的概念和类别 1.1.1安乐死的定义

对于安乐死这个名词,我们并不陌生,近年来经常可以接触到相关的信息。安乐死来源于希腊文,其含义是无痛苦的、幸福的死亡。安乐死一词源自希腊文euthanasia,原意为‚安逸死亡‛,‚快乐死亡‛,‚无痛苦死亡‛。对于何谓安乐死众说纷纭,目前国内多个版本将安乐死解释为:无痛楚死患不治之症而又痛苦者和非常衰老者。而医学界将其归结为有意引致一个人的死亡作为提供他的医疗的一部分,有时也译为‚无痛致死术。‛在1985年出版的《美国百科全书》中,把安乐死称为‚一种为了使患不治之症的病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终止生命的方式。‛我认为何谓安乐死,其定义应首推我国著名的刑法学家高铭暄的安乐死定义:安乐死是指身患绝症治愈无望,处于难以忍受的极度痛苦之中濒临死亡的病人应其本人要求,采取措施,使其死亡或加速死亡的发生。从这个定义上看安乐死有以下特征:一是‚安乐死‛的主体是身患绝症治愈无望的病人。二是提出‚安乐死‛主张的必须是病人本身。三是实施‚安乐死‛行为的主体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四是实施‚安乐死‛主体行为后果是终止病人的生命

1.1.2安乐死的分类

安乐死的分类较多有主动、被动、积极、消极、直接、间接、自愿、非自愿等,通常意义下人们把安乐死粗略的划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类。

主动安乐死是指医务人员或其他人采取某种措施加速病人的死亡,如采用药物或其他办法主动结束痛苦的生命,这也称积极或直接安乐死。

被动安乐死是指中止维持病人生命的措施,任病人自行死亡,也称消极或间接安乐死。

一般所说的安乐死是一种狭义的提法即无痛致死术也就是主动安乐死。

1.2国内外现状

综观国际形势,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安乐死的成文法业已施行。早在1996年,澳大利亚北部地区议会通过了《晚期病人权利法》,使安乐死在该地区合法化,从而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允许实施安乐死行为的法律。其中针对安乐死实施的条件做出了专门规定。随后,2001年4月10日荷兰上议院通过安乐死法案,将荷兰冠上了全世界第一个承认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的宝贵称号。该法案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它为了防止医务人员权利的滥用,特别规定了3个前提条件加以限制。比如病人必须是无医治之希望,其病痛必须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病人在意识清醒时真实自愿的要求实施安乐死等。同年5月16日,比利时众议院亦通过

天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安乐死法案,允许医生在特殊情况下对病人实施安乐死,继而成为第二个承认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紧随荷兰之后。在西欧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都出现了安乐死的病例,一些国家也正在进行安乐死的立法探索。

但总体上以法律形式确认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为数不多。大多数国家的刑法都没有在立法上将安乐死确认为合法行为。它们将‚受嘱托杀人‛或‚被害人同意的杀人‛视为杀人罪。比如奥地利、瑞士、日本的刑法都规定由于受他人的诚挚及迫切请求而帮助他人自杀的行为人,要处以六个月以上的刑罚。这些国家在处理安乐死案件时,通常以杀人罪来定罪处罚,但在实际操作中量刑很轻[2]。

我国对安乐死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从上个世纪80年代才开始。1986年,陕西汉中市王明成的母亲夏素文患肝硬变腹水,肝性脑病等病症。为了解除病痛,主治医生蒲莲升通过对其注射冬眠灵实施了安乐死行为。结果蒲莲升于1987年9月25日被逮捕,直到1991年4月6日才被宣告无罪释放。因为经法医鉴定,冬眠灵只是加深了夏素文的昏迷程度,虽然产生了促进死亡的结果但并不是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造成夏素文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其肝性脑病引起了严重感染[3]。这是我国涉及安乐死的第一个病例,从中暴露出我国法律规范的不足。此后,我国学者多次提出安乐死的立法需要。1998年,山东中医药大学课题组在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后,提出了《安乐死暂行条例(草案)》,但未能施行。目前我国法律没有关于安乐死的成文规定,并且很多学者主张根据我国《刑法》的解释,实施安乐死行为就是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属于犯罪行为,要接受法律制裁。

1.3安乐死的历史演变

安乐死并不是新近才出现的,史前时代就有加速死亡的措施。在古希腊、古罗马普遍允许病人及残废人‚自由辞世‛;17世纪以前,euthanasia是指‚从容‛死亡的任何方法。17世纪法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则更多的用它来指代医生采取措施任病人死亡,或加速死亡。他认为,长寿是生物医学最崇高的目的,但安乐死也是医学领域中必要的一项技术。科罗纳罗(L.Cornaro)在历史上第一个主张被动安乐死即‚任其死亡‛。摩尔(T.More)在《乌托邦》中提出有组织的安乐死和‚节约安乐死‛的概念。休谟说,如果人类可以设法延长生命,那么同理,人类也可以缩短生命。尼采则提倡在适当的时候自杀;19世纪中叶,蒙克(W.Munk)把安乐死看作一种减轻死者不幸的特殊医护措施,但反对加速死亡;20世纪30年代,欧美各国都有人提倡安乐死,英美等国先后成立了‚自愿安乐死协会‛或‚无痛苦致死协会‛,并谋求法律认可。英国最先开展过安乐死成文法运动,1936年,英上院曾提出过法案。1937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法机关讨论了一个安乐死法案。同时波特尔(C.Potter)牧师建立了美国安乐死协会。1938~1942年,纳粹兴起,希特勒借安乐死的名义杀死了慢性病、精神病病人及异己种族达数百万人,致使安乐死销声匿迹。

天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要是60年代以来,安乐死问题又被重新提出,安乐死立法运动也随之兴起。1967年,美国成立了‚安乐死教育基金会。‛1969年,英国国会辩论安乐死法案,但被否决。60年代末至70年代前期,美国40个州都曾辩论过确立安乐死的法案,均未通过,但至1985年,美国已有35个州及哥伦比亚特区在立法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死亡之前生效遗嘱的法令,在法律上承认病人有权对自己未来的治疗做出书面指示。1974年,澳大利亚,南非等国成立了自愿安乐死组织,1976年,在丹麦、瑞典、瑞士、比利时以及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都涌现出了大量志愿安乐死团体。1976年9月30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签署了第一个‚自然死亡法‛(加利福尼亚健康安全法),这实际上是承认安乐死取得了合法地位。1976年,日本东京举行了‚安乐死国际会议‛,会议宣言强调指出:应当尊重人‚生的意义‛和‚死的庄严‛,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有条件承认安乐死的国家。在丹麦,1992年10月颁布并实施了一项有关安乐死的新法。乌拉圭已立法允许主动安乐死。英国某项民意调查表明,72%的公民赞成某种情况下安乐死。法国一项民意测验表明,85%的公民赞成安乐死。世界著名学者汤因比和池田大作也曾在他们展望21世纪的对话录中使用很大篇幅讨论这一问题。可见,接受安乐死这一优死方式已成为世界趋势。

天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二章 安乐死的争论与发展

目前,我国赞成安乐死的人占人口比例的大多数。上海曾以问卷形式对200位老年人进行了安乐死意愿调查,赞成者占72.56%;在北京的一次同样的调查中支持率则高达79.8%;另据《健康报》报道,有关部门对北京地区近千人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91%以上的人赞成安乐死,85%以上的人认为应该立法实施安乐死。

2.1安乐死的争论 2.1.1安乐死是否违反宪法

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律在承认人享有生命权利的同时,也应承认人享有选择死亡的权利,在特殊的情况下有处置自己生命的权利。允许安乐死不仅体现了对个人权利的尊重,而且也不会有损社会和国家的利益。

2003年,广东省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根据我国《宪法》四十五条:‚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的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规定,针对有些政协委员在广东省政协第九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对无可救治的晚期癌症患者应该可以实行‘安乐死’‛指出,立法实行‚安乐死‛违反《宪法》。这种说法引起了极大争议,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徐景和认为,《宪法》规定公民人身自由与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是有特定含义的。公民个人有选择生存的方式,在特定条件下也有权选择死亡的方式。‚安乐死‛是一种在特殊情况下,在不违背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对生命的特殊处分方式,这种处分是有严格的条件与程序的。现在欧洲一些国家所实行的‚安乐死‛立法都是在传统道德与现代法律之间所作的选择。因此,认为‚安乐死‛有背宪法,缺乏基本的构成要件。

笔者也认为,从法理上讲,公民有选择死亡方式的权利。《宪法》的这一规定说的是国家保障公民的私权利,并没有限制公民‚安乐死‛的自由。《立法法》第五条同时也规定:‚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而我国现阶段,从有关调查来看,我国绝大多数民众,都赞成安乐死;身患绝症的患者,更是希望安乐死。因此,遵循立法民主性的原则,也有必要有条件的让安乐死合法化,这也是对人权的一种尊重。

2.1.2安乐死是否违反刑法

我国现行的法律不允许安乐死,对于实施安乐死的人将予以刑事制裁。但笔者认为,作为病人,迫切希望安乐的死亡,早日结束痛苦,这实质是公权与私权的冲突。病人应有解除痛苦的权利,这是私权。私权的行使在没有损害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时候,就不应当被禁止。也就是公权不应该过度干涉私权的行使。

天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安乐死‛不等于‚故意杀人‛,虽然从刑法上来讲‚安乐死‛符合‚故意杀人‛罪的种种条件,但是从本质上看还有许多不同之处:

1、性质不同。‚安乐死‛是善意的;而‚故意杀人‛是恶意的。

2、目的不同。‚安乐死‛已免除特定人群痛苦为目的;而‚故意杀人‛却是以报复夺取金钱等为目的。

3、实施者不同。‚安乐死‛是由合法合格的医护人员操作完成;而‚故意杀人‛没有特定的人群为实施者。

4、主动方不同。‚安乐死 ‛是由被实施人主动提出,是由被实施人的主观意志支配;而‚故意杀人‛完全由实施者个人主观意志支配。

5、运用的手段及方法不同。‚安乐死‛一般使用药物,采取无痛苦的方式终结生命;而‚故意杀人‛则不管用任何手段、方法强制性剥夺其生命。所以,目前不能将‚安乐死‛列为‚故意杀人罪‛。

2.2安乐死的发展

在我国,‚安乐死‛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自流传至中国以来,便在中国大地引起了越来越强烈的反响。1982年,在大连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医学伦理学学术讨论会上,天津、山东的代表发表了有关安乐死的论文,引起大会瞩目和较大的社会反响。1986年6月,陕西省汉中市传染病院发生的我国首例安乐死事件,医生蒲连升应患者儿女的要求,为患者实施了安乐死,检察部门以‚故意杀人罪‛对医生及病人的儿子提起公诉。案件审理了6年后,蒲某终获无罪释放。但这并不意味着安乐死合法化,安乐死仍是违法的,只不过由于蒲连升给患者开具的冬眠灵不是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危害不大,才不构成犯罪。此案轰动了全国,由此引发了一起涉及医学界、法律界、伦理界、新闻界及公众的关于安乐死问题的大讨论。我国自1992年起,在每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案组都收到有关安乐死的提案,要求我国立法,使安乐死合法化,天津医科大学党委书记‚中国临终关怀之父‛ 崔以泰教授和北京儿童医院名誉院长,儿科专 家胡亚美教授都是安乐死议案的提案人,他们不仅在为安乐死的合法化进行着努力,而且都表示,自己在必要时也要实施安乐死。原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同志生前也很赞成安乐死。而除了在全国最高权力机关进行呼吁外,有些人士还在民间为安乐死奔走,准备成立纯民间的‚自愿安乐死协会‛。1996年上海人大代表再次提出相关议案,呼吁国家在上海首先进行安乐死的立法尝试。

天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三章安乐死立法的必要性

3.1社会各界以及民众的意愿

根据卫生部和国家计生委的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死亡人数近1000万,其中有100多万人是在极度痛苦(如癌症晚期的剧烈疼痛)中离开人世的。这100多万死亡者中又有相当多的人曾要求过安乐死,但因无法律根据和保护而被拒绝,因此他们也只能‚含痛死去‛。而在我国的医学实践中,一方面有条件的大医院同样存在着用昂贵的代价来维持脑死亡患者的‚生命‛的现象;另一方面,在对无法忍受痛苦的绝症患者的医疗处理过程中,安乐死以隐秘或公开的方式进行已久(上海、广州等城市)。这已不是什么秘密了。这也是生活提出的要求,人们需要安乐死。

死亡作为一种自然规律,自古以来,人类始终追求着一种‚善始善终‛、‚安然去世‛。既然死亡不可避免,为何不在适当的时间选择一种更有价值、有尊严、更安宁的死亡方式呢?生命的价值在于它对社会的贡献,而这种价值往往体现在生命的质量上,当一个人的生命连质量都谈不上时,它又如何保障它的价值呢?面对那些痛苦万分的绝症患者,如何维护他们死亡的尊严,如何给他们临终前一个安详?安乐死无疑是一种理智的选择。

3.2规范‚安乐死‛道德规范的特殊要求

人终有一死,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对于那些现阶段医学上无法救治的患者而言,在死亡不可避免的情况下,面临着对生命终结处置方式的选择,如果回避这一问题,或简单加以禁止,不仅不能强化生命终结过程对生命的保护,反而会放任不合理、不合法的生命处置。传统的医德观念也认为,对于重危病人,必须想方设法进行抢救,对于不治之症,也应尽量延长其生命,哪怕一两天,甚至几小时,只有这样,医务人员才算尽到了职责,然而却忽视了患者是在万分痛苦的挣扎着死去这一客观事实。我们说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即既要保护病人的生命,又要减轻病人的痛苦,救死是指挽救生命,并非指挽救死亡,对那些身患绝症即将走向死亡的病人,要顾及其根本利益,道德的做法是解除病人的痛苦,而不是采取徒劳无功的办法来增加病人的痛苦。我们应该把有限的医药资源尽可能合理的使用到有价值的地方,这样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而现代医德注重价值,是否符合医德,应该用价值观念来评判。所以实施安乐死是既符合现代医德,又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比如,对于一个晚期癌症患者,如果不能实施主动安乐死,对于一个意欲终结自己生命的患者来说,他只要拒绝接受治疗,而对他的家属来说,只要不付医疗所需的费用,甚至不及时支付,在现有的经济和制度条件下,患者所需的药品就不能保证,当

天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然就不会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死亡也就是自然的结果。这样就可以以被动的形式取得与主动安乐死几乎同样的效果,这种转化非常容易,显然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安乐死的混乱无序状态其所带来的问题已经是普遍而不容忽视的了,如果不去解决的话,问题将变得复杂。因此,应积极的立法规范,以有利于避免对生命的轻率处置,强化对生命的保护力度。

天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四章 安乐死在中国合法化的可能性

4.1安乐死行为不构成杀人罪

安乐死非罪化是安乐死合法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先解决它,才能帮助司法机关正确断案,不被形式上的假象所蒙蔽,以避免公民(主要是医生)因对病人实施人道的安乐死而被错误追究刑事责任,从而有利于实现对公民人权的保护。

4.1.1法律依据

首先,我国现行刑法将罪刑法定原则作为一项基本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受罚‛。我国现行刑法中没有明文规定实施安乐死的行为或类似行为是犯罪,因此将其作为犯罪处理缺乏法律依据。

4.1.2犯罪本质的定论

其次,根据我国刑法理论对犯罪本质的规定,任何一种犯罪都必须具备三个特征: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及应受刑罚性。这三个特征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而社会危害性是三个特征中最基本的特征,也是犯罪最本质的特征,故一个不具备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当然不具备犯罪的其余两个特征。笔者认为以安乐死是‚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因为如果说安乐死行为是犯罪的话,则根据在于说它侵犯了人的生命权。但是笔者在前文已提出安乐死不是对生命的处置,而是对生命终结的处置,是行为人依病人承诺对病人死亡方式采取的人工调控。它不是对生命权的侵犯,相反,它是在尊重病人生命权的基础上的对病人死亡方式采取的优化处置。采取这种优化处置,不但可以解除绝症患者的痛苦,保持其人格尊严,而且可以减轻社会与其家属的物质、精神负担。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行安乐死不但不具有社会危害性,反而对社会有益。基于此,实行安乐死的行为因不具备社会危害性,也就当然不具备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性。因此,实施安乐死的行为不是犯罪。最后,根据故意杀人罪的具体犯罪构成要件来看,安乐死-特别是采用作为方式实施的安乐死-虽然与故意杀人罪的客观方面有某些相似,但在本质上二者是两个不同性质的行为,不能混为一谈。第一,二者客体不同。故意杀人罪侵犯的客体是人的生命权。即使是出于同情等动机而实施的帮助自杀行为也侵犯了他人的生命权。因为被害人非必然死亡之人(不是指终极意义上的死亡),行为人可以采取规劝或其它措施去避免死亡的发生,但行为人不但没有采取措施去避免,反而主动促使其发生,故其行为侵犯了他人的生命权。安乐死则没有侵犯病人的生命权。因为安乐死的适用对象都是特定的患有不治之症的垂危病人。他们的生命在短期内已确定将终结。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故实施安乐死只是遵守这一法则而对病人的生命终结方式进行人工优化。因此,安乐

天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死不侵犯人的生命权;第二,二者主观方面不同。故意杀人的行为不论其杀人的动机是为情为仇或其他,其直接目的都是非法剥夺他人的生命,行为人都具备主观上的罪过,而实施安乐死的行为人往往是在病人主动请求下,出于同情、怜悯等心理,按严格条件和程序对其实施安乐死,其直接目的仅是解除绝症病人不堪忍受之痛苦,因而主观上无罪过,因此,从犯罪构成的角度讲,实施安乐死的行为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实施安乐死不构成故意杀人罪,也不应当将其作为其他任何名义下的犯罪来处理。因此,除刑法理论上应对其正名以外,司法机关在实践中应该停止将其作为犯罪来处理,以避免错误地使有关当事人承担刑事责任。

4.1.3安乐死符合人道主义原则

安乐死合法化的最大障碍在于安乐死问题的提出与传统的伦理道德、医德及人道主义原则相违背。然而,众所周知,伦理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是人们关于善与恶、是与非的观念和行为的总和。在一定社会中人们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会形成不同的道德。而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人们的道德评价标准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因此,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人们的道德观念不断发生变化时,评价安乐死的社会价值和道德标准也不能僵化不变。

几十年来,西方国家的民众对安乐死的认识也是经历了一个由不理解到理解,由反对到支持的历程。我国由于对安乐死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有人反对,认为它不符合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和人道主义,这是很正常的。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伦理道德和人道主义,摒弃其中不适合时代需要的陈腐观念,吸收顺应时代发展的合理因素,按现代的伦理道德和人道主义原则去重新评价安乐死问题。首先,传统的道德观念认为‚好死不如赖活‛。这种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因此有人不同意让绝症患者选择死亡方式,不同意他们借助安乐死寻求解脱。这种观念以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合理吗?不!因为现代人的道德观念认为死亡是人生的必然现象,一个人不但有生的权利,也应当有死的权利。人们渴望‚优生‛,也需要‚优死‛。当一个身患绝症不久于人世的病人在病痛难忍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时,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为其缓解痛苦。我们必须从病人利益出发,不应该为所谓的‚社会公益和医学进步‛而把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以期发现救命良方,从而忽视病人万分痛苦的客观现实。当一个理智的绝症患者为了不再忍受病痛折磨,选择了以安静方式离开人世,从而保持其人格尊严时,我们有什么理由去反对这样做呢?毕竟,这种做法比那种靠人工方式维持生命从而延长病人痛苦的历程更符合现代的道德规范和人道主义啊。其次,受传统封建道德思想束缚,许多病人的子女迫于社会压力,在眼看着自己父母倍

天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受病痛折磨时也不支持父母实施安乐死。因为怕被社会视为‚大逆不道‛或‚不肖子孙‛。他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毫无效果的救治,在给自己带来巨大精神痛苦和经济负担的同时,也在浪费有限的社会医疗资源。这种做法符合现代伦理道德吗?显然不!现代的道德观念认为生与死的社会价值也是道德评价的标准之一。具有社会价值的死亡是符合道德,反之则否。将有限的资源耗费在不能治好的人身上,从而使其他更多的能够被挽救的人失去治疗的机会,这不但违背了公正原则,也不符合社会价值观。因此,我们应当支持安乐死,从而一方面可以减轻病人家属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宝贵的医疗资源尽可能合理地使用到有价值的地方,这种做法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最后,传统的医德认为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对垂危病人要想方设法抢救,这样医生才尽到职责。然而这样做的后果常常是忽视了患者本身的需要,忽视了患者倍受病痛折磨的现实,这真是合乎医德吗?笔者不以为然。笔者认为医生‚救死扶伤‛时不但要保护病人的生命,同时也要重视减轻病人的痛苦。‚救死‛的概念是指尽可能挽救可以挽救的生命,而非指挽救死亡。对那些倍受痛苦折磨而在现阶段又拿不出有效救治手段加以解决的绝症病人,要顾及其根本利益及当前利益。道德的做法是在病人同意的前提下解除病人的痛苦,而不是采取徒劳无功的办法去增加病人的痛苦。传统的医德只讲义务,而现代医德则更注重价值,注重尊重病人的尊严和权利。综上所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建立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当我们以逐步形成的新的道德规范去审视安乐死问题时,不难发现,安乐死并不违背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和人道主义原则。因此安乐死合法化有其自身的道德基础,也能够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所普通接受。

天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五章 实施安乐死的构想

5.1安乐死合法化的构想

5.1.1安乐死实施的主体条件

‚安乐死‛ 实施的主体包括病人、病人的家属、实施‚安乐死‛行为的医生。

一是病人的主体资格。病人最基本的要求是患不治之症而将要死亡,并且其病症给病人在身心上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对这种痛苦程度的确认应由医生、病人及其家属三方共同来完成,从而严格避免病人的轻生思想。病人应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能够独立的思考和做决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受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则不具备实施安乐死的主体条件,对于这两类主体者来说即使是他们的监护人也不能够代其做出决定,换言之,‚安乐死‛的主体资格应该是年满18周岁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二是病人家属的主体资格。之所以将病人家属列为实施‚安乐死‛这一民事行为的主体,是为了避免病人的轻生和减轻家属的思想负担。家属的主体资格应该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并能够独立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者。

三是实施‚安乐死‛行为医生的主体资格。实施‚安乐死‛的医生应该是有良好医德并且是与病人无任何利害关系的另一同科医生,其关键是与病人无利害关系,主要指财产和人身上的的关系。财产利害关系是指病人接受‚安乐死‛后所产生的结果,将导致这一行为的发出医生可以从已死病患身上获得如财产继承权或是免于财物上的纠葛等既得利益。与病人有人身关系是指实施‚安乐死‛行为的医生与病人之间存在某种亲属关系,这可能会在安乐死实施过程中产生一些因亲情而引发的麻烦,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避免医生承担不必要的医疗失误责任。因而,‚安乐死‛行为的医生应该与病人无利害关系且医德高尚、医术高明。

5.1.2安乐死实施的前提条件

实施安乐死的前提条件应该是病人的病情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身体机能丧失、各项脏器停止工作,医学无法救治,病人在极度痛苦状态下维持生命,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方可以考虑实施安乐死。若病人有可能好转,只为了避免一时的痛苦或减轻其他与自己有关系的人的负担,这种情况是要严格禁止使用安乐死的。因而,安乐死实施的前提必须是病人已走到生命的边界线,这种情况下才可以考虑的一种选择。

天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5.1.3安乐死实施的主观条件

明确了安乐死实施的前提后,下一步就是要确立它可行性的主观要素,即需要病人、病人亲属、主治医生三方当事人共同表述意见达成共识方可。一是病人的意见表述,它不应作为决定性因素,但却是安乐死得以实施的必要条件。病人在病危期间往往出于多种考虑,而做出与自己内心意思完全相悖的表示,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应该考虑病人的个人需求,但是不应把它作为主要组成部分。假若病人的病情已经使其失去独立思维表述的能力,这时,病人的意见可暂不作为必要因素考虑。二是病人家属的意见表述,病人家属的意见表述应该建立严格的法律程序,尤其是在表态人这一点上更要规范,应该至少2人或2人以上,其中要有病人的配偶、子女或父母中的一个人,这三类主体都是我国《继承法》中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也是病人死亡后,最直接的受益者,对他们的表态要十分慎重,以防恶意谋杀,所以病人家属的意见表述不能完全由以上三类主体共同做出或是这三类主体中的部分做出。此外,还应该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中的一个人,这三类主体是我国《继承法》的第二顺位继承人,他们的参与将对家属意见表述的真实性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第二顺位继承人与第一顺位继承人在法定继承关系上较远,没有十分严重的利益关系,他们的表意可使病人家属的意见得到有效制衡,防止对病人不利行为发生的可能。如果缺少了病人家属的意见表述,则都应该视情况而定(见本文的第四部分)。三是主治医生的意见表述,主治医生应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做出说明并出示相关证明,其内容应是对病人病情的真实反映,并确定病人已经确实可以实施安乐死。总之,实施‚安乐死‛的主观条件必须要由医生、患者、患者家属三方共同完成,只有这样才满足了实施‚安乐死‛意思表述真实的条件。

5.1.4安乐死实施的形式条件

在具备上述三方意见表述后,应以书面形式对三方意见表示进行记录,以此保证程序完整。而对已不能独立表达意思的病人,可参照我国《继承法》中关于遗嘱继承的遗嘱方式来确定并且相应的程序也应按照遗嘱方式的程序来进行。

5.1.5安乐死实施的合法条件

安乐死实施的合法条件可分为积极安乐死和消极安乐死。积极安乐死是采取积极措施使病人死亡,如注射药品等。而消极安乐死是采用消极、放任方式使病人死亡,如停止给药、关闭呼吸机等。在实施安乐死行为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使病人尽可能减少痛苦,因此积极作为方式与消积作为方式相比较,显然前者更加有利于减少病人痛苦,使其在短时间内就得以解脱。所以,安乐死的实施方式应该以积极为主。

综上所述,实施安乐死应该同时具备以上诸个条件才能实施,如果缺乏其中的任何一条,都潜藏着这一行为性质会发生改变的危险,即很有可能从合法的民事行为转变为故意杀人等非法的犯罪行为。因此,条件的完备是‚安乐死‛合法化的关键所在,严格限制条件及其履行过程是安乐死成为合法民事行为的有力保证!

天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5.2荷兰安乐死的借鉴

荷兰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认可安乐死的国家,其皇家医学会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支持安乐死的医学会。1992年2月,荷兰议会通过了‚安乐死‛法,这为解决安乐死这一伦理学难题提供了法律示范。荷兰曾在本世纪70年代对安乐死进行了激烈的争论,直至1985年,才依据国家安乐死委员会对安乐死所下的定义达成了一致认识:安乐死是由别人根据病人要求而有意采取的结束生命的行动。这样,安乐死就被限制在主动自愿的范围内,大大减少了以安乐死的名义,施行犯罪的机率。据皇家医学会估计:荷兰的1500万人口,每年大约有500~1000人要求医生对他们使用安乐死,这些人大多数为病危临终者。随着公众对死亡自由权的认同的提升,安乐死的支持者也在不断的增加,1985年和1986年赞成接受安乐死的人分别为70%和75%。1995年,荷兰甚至拍摄了第一部真实的有关安乐死的纪录片《请求死亡》,并在英国等14个国家放映。

2000年11月28日,荷兰上院以绝对多数票顺利通过了让安乐死合法化的法案。当时的执政党在上院也拥有充裕的多数席位。所以2000年12月6日 荷兰上院做出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定----通过安乐死法案,并使之最终成为明文法条。

1、医生必须确信病人的要求是自愿并经过慎重考虑的。

2、医生必须确信病人已经无药可治、痛不欲生,但病人无需已到病危阶段。

3、病人对自己的病情和预后情况有正确、清醒的认识。

4、安乐死的决定应由病人单独做出,医生不得向病人暗示安乐死的选择。

5、必须经过第二个医疗小组的确认。

6、必须以医学上适宜的方法进行安乐死。

可以说,荷兰开全球之先河,最先从理性的角度规范安乐死这一人性要求。当然这一大胆尝试,必然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支持者欢欣鼓舞,宣称这是人类争取‚死亡权利‛的重大成果;反对者则忧心忡忡,担心安乐死自此泛滥,成为犯罪的温床。

此前,安乐死在荷兰一直处于一种‚灰色状态‛:法律上不允许,事实上有关部门对此睁一眼闭一眼,持默许态度。仅1999年,医生就报告了2216例安乐死,其中90%以上为不可能治愈的癌症患者。

2000年早在4月初,阿姆斯特丹一些支持安乐死合法化的人士便自信地预测,经过他们多年的奔走呼号,荷兰将会为安乐死立法。

新通过的这项法律,允许医生帮助病人借用医药技术自杀,其前提条件是:病人已经无药可救;病人头脑清醒和完全同意这么做;病人痛不欲生。

这项法案要求重症患者预先签署书面请求,授权给医生要求他酌情决定自己

天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病情在发展到何种程度时,适宜施行安乐死。

荷兰议会领导人陶姆•德格拉夫(ThomDegraaf)说:‚这是为那些处于极大痛苦之中、却又没有治愈前景的人制定的法律,他们希望以一种人道的、体面的方式离开人世。‛

负责起草这一法案的荷兰卫生大臣艾勒丝•博尔斯特女士认为,像结束一个人的生命这样一件严肃的事情,不应该偷偷摸摸,而应在公开的环境中进行,协助实施安乐死的医生不应被当作罪犯加以追究刑事责任。这项法案有助于增强医生和病人的安全感。

可见,安乐死能够最先在荷兰成为正式法律,是有深厚的人文基础和社会基础。

天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参考文献

[1]楚东平《安乐死》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2] 高铭暄.《新编中国刑法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3](美)舍温.纽兰 《我们怎样死?关于人生最后一章的思考》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9月版.[4]张田勘 《关于安乐死立法难的思考》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1期.[5]参见《检察日报》2001年10月5日.[6]参见《人民法院报》,2001年6月21日,第4版.[7]翟晓梅《安乐死的概念问题》载《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年第3期.[8]呼满红 张晖 《‚安乐死‛离我们有多远》载《民主与法制》2001年第11期.[9]祝世讷 梁中天 《安乐死论纲》载《医学与哲学》1998年第7期.[10]参见《刑法问题与争鸣》第2辑之专题三‚安乐死的刑法意义‛的附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天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致谢

本文是在我的导师蓝蓝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蓝蓝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和影响。同时,对我的论文工作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此向蓝蓝老师致敬!

关于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思考毕业论文 篇7

一、大学生毕业档案接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档案接收工作正面临诸多的机遇和挑战, 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不利因素,给档案接收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和阻碍。

(一)毕业生档案投递意识不强,缺乏重视。每个人的人事档案的重要性和个人身份证几乎相当,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档案信息资源重要性的认识还很不够,对档案接收管理工作的认识没有达到足够的高度,以致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只注重于寻找工作,而常常好几年都不理会档案,也不来办理任何手续,直到需要档案的时候却怎么也找不到。这些都表明了部分大学生缺乏对毕业档案工作的了解,忽视档案工作。随着近年来劳动合同签订的要求提高,签合同时必须有档案跟随,这种忽视档案的情况已经大大减少,但仍然有部分大学生毕业档案投递意识有待加强。

(二)缺少便捷的毕业生档案投递窗口。个人档案记载着一生的人事档案关系,但由于毕业生对档案的重要性程度认识不够以及缺少档案投递窗口,许多学生都是直接将档案邮寄给所报到的单位,但是邮寄不仅安全性低还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例如很多学生档案邮寄地址填写不够规范,误以为档案邮寄地址如同普通邮寄地址一般,只要地址内容填写的足够详细,所报到的单位就能收到,殊不知报到单位的性质决定了是否能够接收到机要文件,给档案接收工作带来极大的隐患。

(三)大学生毕业档案核对入库方面存在滞后。许多档案从业人员从思想上不重视档案利用工作,工作松散,参与意识淡薄,社会竞争意识不强,不讲效益,在工作中缺乏主动性, 这导致大学生毕业档案核对入库方面存在严重滞后现象。这与新时代要求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很不协调,造成档案信息的极大浪费。同时,单位也没有把接收档案事业的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对接收档案工作在人员配置、资源配置、资金投入等方面都比较少,也同样造成了档案核对入库方面的滞后。

二、关于做好毕业档案接收管理工作的对策探讨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档案接收管理水平提升已经迫在眉睫,营造一个便捷、高效的接收管理环境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一)加强档案重要性宣传,使毕业生端正观念。对于大学生忽视档案的情况,需要加强宣传,通过网络传播、发放宣传单等多种方式宣传档案存放流程、人事代理情况说明、就业优惠政策。让学生本人充分认识到学生档案的重要性,了解学生档案的材料入档范围、毕业后档案可能转递的去向,档案转出后如何查阅等知识,从而自觉加强高校毕业生档案的收集归档工作。每年的3月到6月份,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时段。 在此期间要加强对毕业生档案的收集,以便在学生毕业之后能及时、完整地将毕业生档案转出。归档材料必须进行严格登记,移交时必须有移交清单,移交人和接收人各执一份,做到责任明确、查有依据。

(二)设立专门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务。据悉,许多同学会因为对毕业档案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不熟悉档案包含范围,加上档案投递麻烦等原因,而不急于甚至放弃投递档案。 针对于此问题,笔者建议:在人才中心设置档案“一站式”接收窗口,并保证接收窗口的业务经办人员熟悉档案接收的各项相关业务的办理流程,具有较高的服务意识和热情的服务态度,为人才提供快速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在接受毕业生档案托管咨询时,做到热情有礼、有问必答,同时为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档案接收、人事代理等一条龙服务,使大学生档案投递更为便捷,使档案接收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设置专人进行接收,确保档案及时入库。对于档案管理的流程需要严格规范,安排专人负责档案接收工作,确保当日接受的档案当日登记、当日核对、当日入库,严格把控档案接收流程的各环节,确保新进档案无差错,切实对毕业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同时还需要有明确的激励制度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于那些兢兢业业工作的工作人员要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奖励;相反,对于拈轻怕重、消极怠工的那些人就要给予相应的惩罚。并将工作人员的工作成绩和服务态度纳入到职务升迁和职称评定中去,以此来对工作人员形成制度化的约束, 提高人员工作积极性,为做好档案接收管理工作,营造一个积极、高效的环境,确保档案及时入库。

三、结语

大学生档案管理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毕业生今后的发展,甚至是对社会的稳定也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机关事业单位首先要树立一定的档案接收管理意识,以服务为根本宗旨,积极探索,不断创新,采取更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目前大学生毕业档案接收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促使大学生档案接收管理向着制度化与专业化发展,更好地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服务。

参考文献

[1]路燕琴.加强毕业大学生档案管理的思考[J].百家述评,2015(04):353.

关于工程施工阶段造价管理的思考 篇8

关键词:工程;施工阶段;造价管理

1.影响工程施工造价的因素

1.1招投标环节的影响

施工招标工作密切关系到工程的质量、进度和造价控制等多方面,在招投标过程中,由于竞标的单位较多,一些建设单位就采取压价的手段来减少建设资金,严重影响了工程造价的真实性,这就导致一些施工单位低价中标,但这些施工单位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施工过程中想方设法来弥补中标的差价,可能会偷工减料,降低材料质量标准,从而影响工程质量。

1.2施工合同的影响

签订公平合理的施工承包合同,为造价控制提供了正确的依据。合同不公平会影响合同的执行,利益受损的一方会千方百计索赔,或拖延结算,造成双方产生纠纷。只有制定公平合理的合同,才能保证工程造价的合理性、合法性,才能避免违约产生纠纷,维护合同双方利益,有效地控制工程投资造价。

1.3施工组织设计的影响

施工组织设计是对施工活动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组织设计的编制对工程造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份好的施工组织设计,能达到缩短工期,提高材料利用率的效果,控制造价;要重视施工组织设计审查环节,防止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

1.4材料、设备价格的影响

工程材料、设备的费用在建筑工程施工造价中占得比重很大,材料、设备价格的高低决定了工程造价的高低。也决定着建筑工程的质量,所以控制好材料和设备的价格对于控制工程造价具有重要意义。

1.5施工索赔的影响

索赔指当事人在合同实施过程中,根据法律及合同规定,对不应由自己承担责任的情况造成的损失,向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提出给予赔偿或补偿要求的行为。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由于各种原因都有可能发生索赔。索赔是与金钱挂钩的,一旦发生了工程的索赔,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的造价。

1.6竣工结算审核的影响

结算审核是发、包双方依据合同约定,按照国家的有关标准确定工程最终造价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这一环节要严格细致的进行审核,发现并弥补漏洞,可以确保工程结算造价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若不能严格把关,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工程施工阶段造价管理的措施

2.1 招投标的控制

公平合理的招投标对于整个工程造价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工程招投标阶段,加强投标的监督,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在评标过程中,要从投标单位的资质、施工能力、建筑设备、业绩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选择一个工程造价低且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的中标单位,达到双赢的目的。

2.2严格履行合同

施工阶段对工程项目的管理和工程造价的控制重点应放在合同管理上。对业主而言,要严格控制工程签证。因为签证是工程实施过程中对已签定合同的弥补,是施工过程中的动态调整。从合理控制造价的角度出发,对涉及费用的签证应正确把握签证的计价原则。首先,要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计价方式计算费用,及时办理签证,尤其是一些隐蔽工程的签证,最好在隐蔽之前核定,避免事后扯皮;其次,签证应尽量做到有据可依,尽量把签证图纸化;同时,业主要加强内部管理机制,对项目管理人员分工明确,权责明确。对承包商而言,如何严格施工管理,向管理要效益,提高技术含量,杜绝返工和浪费,化质量和造价这对矛盾为统一。作为工程施工的实施主体,可从施工组织设计的科学制定多角度、多方面采取措施,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施工组织设计包含了材料的比选采购、项目管理机构设置,施工准备及人、材、机资源配备、分部分项施工方案、施工工艺、分包管理措施等,是对施工项目全面了解后制定的、统领项目施工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施工组织设计应从实际出发,符合工程实际情况,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切实指导施工过程中的各方面。

2.3施工方案控制

在工程项目施工前期,要以设计好的施工图纸和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为依据,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由于施工前期准备工作的完成方法较为灵活,施工人员要面对多种多样的施工方案。每一种施工方案都有不同的经济效果。因此,管理人员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协助施工人员选择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

2.4材料计划控制

在工程中,材料费的比重是较大的,占工程造价的一半以上。因此,材料用量和材料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程造价,这就要求严格控制工程中的材料用量,確定出合理的材料价格,只有如此才能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地控制。工程项目要用到很多品种和规格的材料且用量较大,直接导致了材料变化的范围扩大。因此,只有在控制好材料费支出的基础上,才能拥有降低成本的主动权。

2.5加强工程变更的控制,提高索赔意识

(1)工程索赔管理。在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由于设计变更,就会导致施工顺序的变化、所用材料的变化以及总价和工程量的变化等,这样又会使工期以及质量的变化受到影响。在收到监理单位或者甲方发出的变更指令后,项目组就要向监理以相关规定和合同的条款为根据,将变更签证提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将由于设计变更造成的工期延长以及增加的工程造价费用的报告提交出来。经过业主以及监理工程师的确认之后,项目组就可以将其作为书面依据,从而有利于工程结算时的索赔。在将工程签证办理之后,项目组就要对工程签证的时效性予以充分的关注,必须要以设计变更的时间为根据来进行各项工作,同时还要保证签证上的时间与设计变更上的时间是一致的。从而才能将工程签证在工程结算快要进行的时候,被送到监理工程师那里的传统做法改变掉。

(2)对于现场签证管理要严格进行。首先,对于工程项目四方签证制度要严格执行,必须要由总监理工程师、我方项目经理、设计单位以及业主共同对所有的现场签证进行签字,才能生效。其次,还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确定签证内容的原则,必须要将范围明确。

(3)将设计变更管理工作做好原来的设计图纸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变化之后,项目管理人员就要以合同赋予的权利以及合同规定的变更程序为根据,将各项工作逐步的完成。在对变更价款进行计算的时候,要以约定的工程变更价款为根据来进行。在出现设计变更之后,项目部要将变更申请马上向甲方提交。在证实的时候要以书面文件的形式为根据,对变更的文档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如果工期的延误以及成本的增加等情况出现在设计变更之后,需要将书面记录做好,同时还要让甲方监理工程师在上面签字。这样就方便了在项目结算时,工期以及索赔工作的顺利进行。

2.6加强施工竣工结算审核

竣工结算阶段的造价控制也是不可忽视的。该工程中具体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重视竣工结算的编制工作,严格审核结算成本,包括分项工程,分部工程,设计变更等内容,都加强审核工作,如实结算,防止重复和遗漏现象发生;重视结算资料管理,确保资料完整,对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工程变更、现场签证等资料都收集和整理好,保证资料完整;重视工程量和单价的审核,根据工程结算编制依据和施工合同要求全面细致审核,确保满足合同规定,从而实现了对成本的有效控制。

3.结语

综上所述,工程施工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因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地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工程效益的最大化和保证工程如期完成以及保证工程质量,从而促进工程事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邵传永.关于施工阶段工程造价控制主要措施的思考[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13,07(05).

上一篇:社团部优秀干事演讲稿下一篇:激励员工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