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中国画临摹教学的再思考论文

2024-09-22

关于中学中国画临摹教学的再思考论文(共3篇)

关于中学中国画临摹教学的再思考论文 篇1

【摘要】 新课标指出美术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被视为是一种文化学习,我们可以从国画作品中,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的人类历史、文化、生活、情感和政治等信息。所以,国画的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祖国的优秀传统、笔墨技法与造型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人文素养,使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更加了解和热爱。

【关键词】中国画 临摹 教学思考

一、中学中国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美术教育蓬勃发展。在中学美术教育事业中,中国画教学由于学生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教学大多以临摹为主,摹本大多以美术教师自制,学生成绩评定以教师眼光作为标准,致使大部分学生觉得学习太难索然乏味,使他们与生俱来的爱美之心和美术表现潜能及由此引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被扼杀。不适合我国把了解中国美术被作为普通公民的一般素质要求。多年的国画教学实践还反映出这样的问题:首先表现在把中国画的教与学局限在单纯的技法训练与照本临摹之中;其二是缺乏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正确引导与培养,从而无法把握中国画造型法则和实践的应用;其三是对中国画概念的误导与忽视,造成学生对中国画本质与内涵的模糊,从而使教学目的得不到很好的贯彻与落实。这些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实施,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需要,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次要位置,课程的评价也缺乏全面性。

二、对中学中国画临摹教学的再认识

人类的文化成果是经过漫长的历史积累而有所成就,任何一种创新发明都只能在吸收和借鉴前人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而中国画是数千年文化积淀的成果,是人们观察世界,表现客观世界和主观精神世界的语言符号,笔墨之间饱涵着对生活的理解和情感,正如艺术理论家克里斯(Emstkris)所指出的:“长期以来我们逐渐认识到,艺术不是产生于虚空,没有哪个艺术家与前辈和样式毫无关系……”

1.临摹是学习中国画的必由之路

临摹是中国画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掌握中国画本体规律的重要学习方法。清代董启运说:“初学欲知笔墨,须临古人,古人笔墨,规矩方圆之至也。”中国画的特点是“意象”造型,它不要求模拟现实,以实际不存在的线为造型手段,以阴阳、虚实、轻重等处理对象空间关系,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将这些具体方法归纳成程式。无论山水、花鸟、人物各画种都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思维、绘画模式和表现语汇。这些程式也就是中国画的特色,这是面对实景和人物模特写生的方法所不能代替的。要传承中国画的民族文化精神,就得要通过临摹这个途径,掌握传统的绘画语言和技巧及造型规律,领悟文化精神特质。

2.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临摹

临摹是把学生引向艺术殿堂的必经之路,临贤习圣是启迪我们自身本原的智慧和光明,通过临摹又会将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教师不能用固有的知识结构简单应对学生,更不能完全用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代替学生具有丰富想象的思考。那么如何对学生的临摹学习作正确的引导?我觉得首先应从选择好的范本开始,宋人刘道淳在《圣朝画评》中说:“师学舍短”,也就是指临摹学习,必须有所选择,去短取长。二是采用临摹和鉴赏相结合,不能傻临,如唐志契所说“临摹最易,神气难传,师其意而不师其迹,乃真临摹也。”因为临摹不仅仅是解决技术问题的过程,也是整体上解决感受与理解传统绘画的过程,还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应把作品放到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去理解、体味,在临摹中,要学会比较,学会品味,学会分辨优劣雅俗,判断笔墨高下,领会笔墨与风格的关系,增强审美鉴赏能力,提高表达能力。三是临摹、观察、记忆和写生相结合,因为临摹不是目的,临摹主要是让学生获得一种把握和表现现实的方法,并形成创新的基础。

三、中学中国画临摹教学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1.坚持“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

我们的教学多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所以只有在了解不同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基础和能力等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组织实施教学。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防止盲目的或单纯的教学。因势利导作为教学的指导原则,教师以自身的修养,对不同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智能结构和艺术修养等,能够全面性透视,并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他们自身发展的潜力优势,充分发挥个性,培养出独特艺术创造力,而不是改变学生的个性特点。

2.充分利用“范画”在中国画教学中的作用

因为教师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为了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技巧,而教师“范画”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的教学方法,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教师把作品进行分解、剖析和演示,在示范的过程中有重点地结合讲解,尤其中国画的墨色浓淡调配,用笔用墨的方法、色彩的配置予以详细的示范。学生经此直观感受之后才能加深体会,尔后引起学习兴趣与表现冲动,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3.形式技巧传授不能僵硬

形式技巧传授在中国画教学中虽然程式很强,但在向传统学习过程中,要从作品的精神上去领会和把握,不能用“硬性强化”的教学方法,而形式技巧的传授必须打破僵硬的概念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必须在激发学生兴趣基础上进行。

4.在临摹教学中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所以培养创新意识是教学的根本任务,在国画教学中,使学生懂得“古人之法是用,造化之象是体。”在造化之前,所以除了临摹学习古人之外,向自然和生活学习,通过这种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能力和写生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学习心得,个人阅历,修养体悟进行个性化创造,也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进入一个创造层面。

马蒂斯宣称“一幅新画应是一种惟独一次的事迹,一种新的诞生,对人的精神所把握的世界观增加了一种新的形式”。这说明了美术作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独创性体现出来的。中学国画教学中不能象专业教学那样,有较充裕的实践循序渐进地从临摹到写生,但教师应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采取各种方法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比如创设宽松的教学气氛;民主、亲密、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内容利于产生联想和创造思维激起等。在对待不同形式和不同想法的学生作品时,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观点、好恶轻易评价,正如美国当代哲学家莫里斯(C.Morris)所言:“如果人的潜力和人的差别得到尊重,自我创造的方法就必然是多种多样的。”艺术是个性的产物,是民族的产物,它的取向是求异,为此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赵保平.中国画教学设想.2007,6.[2]转引自冈布里奇·艺术与幻觉.湖南人民出版社.[3]清.董起云.画学钩玄.[4]瓦尔特·赫斯.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人民美术出版社.

关于中学中国画临摹教学的再思考论文 篇2

国画教学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中多以临摹为主,范本大多为教师自己的范画,成绩的评定由教师一锤定音,使得学生对绘画产生乏味枯燥感,丢失了与生俱来的表现潜能及全面发展的可能性。经过数年的国画教学实践,本人发现了国画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几个问题:其一, 把国画的教与学局限在技法训练之中;其二,在思维方式上缺乏正确的导向与培养,无法把国画造型和实践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其三,由于对国画概念的忽视、本质与内涵的模糊, 造成教学目的得不到正确的贯彻与落实。

二、对国画临摹的分类再认识

临摹可分为三个阶段:对临、背临、意临,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对临是边读边临、边看边画的临摹手法, 是解决基本用笔用墨的方法,首先从常用的技法着手,秉承前人用笔用墨的基本技法训练,重点掌握各种常用技法;背临是在掌握一定的笔墨和造型能力基础上,有方向地整体提高自己艺术能力的临摹方法。背临要求神韵和笔墨情趣贴近原作,但要把题材、构图、技法等变成自己的东西;意临是临摹的高境界,是在掌握前辈笔情墨趣的基础上,在形象创造、章法布局上求变化和创新,加速艺术成熟的临摹方法。

三、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临摹方法和步骤

临摹质量的好与坏是由临摹方法决定的,所以在临摹之前首先要做到临摹与赏析相结合,不能傻临。要科学地解读、 分析、了解临摹作品的笔墨造型特点等,即使是临摹历代名家的典型作品,也要认真解读,因为临摹不但要解决技能技巧、笔墨造型等问题,也是理解与体味中国传统绘画的过程。 在临摹过程中,要学会品味、比较优劣雅俗,判断笔墨与风格的关系,提高自身审美、鉴赏、表达能力。例如临摹一幅山水画,要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局部后整体。要将临摹、 观察和写生有机结合起来,力求最大限度地做到精准、细微、 深入,临完的作品要与范画进行比较,总结问题、寻找差距, 最后形成自己的创新基础。

四、国画临摹教学中应注意把握的若干问题

(一)正确选择临本

在临摹的初期阶段,要首选笔法清楚的作品作为临摹范本。例如在山水画的起步阶段沈周、四王之一的王原祁等就非常适合,写意花鸟画中吴昌硕、任伯年、齐白石等,以他们的经典作品起手,既避免了走弯路,也不会打击初学者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等到具备基本的笔墨造型后,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大家的经典作品作为临摹范本。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要解决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古语说得好“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 选择合适的临摹范本对学生学习国画十分重要。

(二)掌握技能技巧的各种语汇

国画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要想学好国画就要从最基础的语言部分学起,国画有着十分丰富的语汇,画种的不同语汇也各不同。例如山水画中的勾、皴、点、染、擦,写意花鸟画中的墨法,色法等。在进行笔墨技能技巧语言的学习时, 要从山水画和写意花鸟画开始,其技能技巧可为学习人物画的技法奠定必要基础。通过这样完备的笔墨技能技巧的临摹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创作中对不同画种语言的转换和补充。

(三)树立学生的创新观念

创新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是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国画教学中,要使学生懂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造化之前,除了临习古人之外,还要向大自然和生活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审美能力和造型能力。著名画家马蒂斯说过,“一幅新画应是一种唯独一次的事迹,一种新的诞生”,这说明了美术作品的价值是由独创性体现出来的。

(四)临摹的目的要明确

我们的临摹学习一切都是为创作服务的,所以在临摹的过程中一定要很清楚地明白这一点,否则临摹过程中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临摹范本中要科学地进行分类,风格特点类似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技能技巧比较全面的,都是作为临本的绝佳选择。要注意对临摹范本做深入的理解和感悟,领会传统的精髓及其规律,通过自身的审美观念把共性的有机重组起来,就形成了你自己的审美烙印。

经过上面的阐述,我们能很明确地看出,临摹是学习中国画不可缺少的过程之一,对于学习中国画起着重要的作用。临摹教学是一个复杂教学体系,要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 想取得满意的效果,必须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临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陆俨少.山水画诌议[M].上海:上海人们美术出版社,2006.

关于中国画教学临摹中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国画;临摹教学;思考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中国画艺术是对当代中学生艺术欣赏及绘画实践比较重要的学习部分,尤其是在中国画临摹中,更是一个教学的难点和塑造点。

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国画教学由于学生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教学大多以临摹为主,摹本大多以美术教师自制,学生成绩评定以教师眼光作为标准,致使大部分学生觉得学习太难索然乏味,使他们与生俱来的爱美之心和美术表现潜能及由此引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被扼杀。不适合我国把了解中国美术被作为普通公民的一般素质要求。多年的国画教学实践还反映出这样的问题:首先表现在把中国画的教与学局限在单纯的技法训练与照本临摹之中;其二是缺乏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正确引导与培养,从而无法把握中国画造型法则和实践的应用;其三是对中国画概念的误导与忽视,造成学生对中国画本质与内涵的模糊,从而使教学目的得不到很好的贯彻与落实。这些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实施,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需要,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次要位置,课程的评价也缺乏全面性。

艺术课新课标指出美术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我们可以从美术作品中,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的人类历史、文化、生活、情感和政治等信息。所以,这学期的中国画的模块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祖国的优秀传统、笔墨技法與造型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人文素养,使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更加了解和热爱。

临摹是中国画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掌握中国画本体规律的重要学习方法。中国画的特点是“意象”造型,它不要求模拟现实,以实际不存在的线为造型手段,以阴阳、虚实、轻重等处理对象空间关系,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将这些具体方法归纳成程式。无论山水、花鸟、人物各画种都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思维、绘画模式和表现语汇。这些程式也就是中国画的特色,这是面对实景和人物模特写生的方法所不能代替的。要传承中国画的民族文化精神,就得要通过临摹这个途径,掌握传统的绘画语言和技巧及造型规律,领悟文化精神特质。

临摹是把学生引向艺术殿堂的必经之路,临贤习圣是启迪我们自身本原的智慧和光明,通过临摹又会将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教师不能用固有的知识结构简单应对学生,更不能完全用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代替学生具有丰富想象的思考。那么如何对学生的临摹学习作正确的引导?我觉得首先应从选择好的范本开始,也就是指临摹学习,必须有所选择,去短取长。二是采用临摹和鉴赏相结合,不能傻临,如唐志契所说“临摹最易,神气难传,师其意而不师其迹,乃真临摹也。”因为临摹不仅仅是解决技术问题的过程,也是整体上解决感受与理解传统绘画的过程,还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应把作品放到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去理解、体味,在临摹中,要学会比较,学会品味,学会分辨优劣雅俗,判断笔墨高下,领会笔墨与风格的关系,增强审美鉴赏能力,提高表达能力。三是临摹、观察、记忆和写生相结合,因为临摹不是目的,临摹主要是让学生获得一种把握和表现现实的方法,并形成创新的基础。

在中国画临摹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坚持“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

我们的教学多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所以只有在了解不同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基础和能力等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组织实施教学。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防止盲目的或单纯的教学。因势利导作为教学的指导原则,教师以自身的修养,对不同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智能结构和艺术修养等,能够全面性透视,并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他们自身发展的潜力优势,充分发挥个性,培养出独特艺术创造力,而不是改变学生的个性特点。

二、充分利用“范画”在中国画教学中的作用

因为教师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为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技巧,而教师“范画”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的教学方法,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教师把作品进行分解、剖析和演示,在示范的过程中有重点地结合讲解,尤其中国画的墨色浓淡调配,用笔用墨的方法、色彩的配置予以详细的示范。学生经此直观感受之后才能加深体会,尔后引起学习兴趣与表现冲动,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三、形式技巧传授不能僵硬

形式技巧传授在中国画教学中虽然程式很强,但在向传统学习过程中,要从作品的精神上去领会和把握,不能用“硬性强化”的教学方法,而形式技巧的传授必须打破僵硬的概念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必须在激发学生兴趣基础上进行。

四、在临摹教学中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所以培养创新意识是教学的根本任务,在国画教学中,使学生懂得“古人之法是用,造化之象是体。”在造化之前,所以除了临摹学习古人之外,向自然和生活学习,通过这种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能力和写生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学习心得,个人阅历,修养体悟进行个性化创造,也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进入一个创造层面。

这四个方面不仅仅是在中国画教学中要体现出来,在高中美术课中,素描的学习,水粉画的学习都应注意,但中国画的特点就是意象化,写意大于写形,这就对每一个同学和教师提出了更加有难度的问题,可以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认识并临摹出自己的特点,这种就不是单纯的临摹,而是在临摹形式的基础上加入自身的思想,是一种几乎为创意的临摹方式,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临摹的兴趣,具体方式可以是先以摹本为范例,对画面意境进行体会理解,想象画面环境,延展思维,而后根据自身想法进行画面构图及其色彩的复制或改变。最后,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绘于纸面上,得到自己的小创造。

当然,这是一个最后的目标,在学生临摹初期还是应该先将技术学习放置第一位,学习笔法,用线,阴阳浓重等等。

美术作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独创性体现出来的。中学国画教学中不能像专业教学那样,有较充裕的实践循序渐进地从临摹到写生,但教师应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采取各种方法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对待不同形式和不同想法的学生作品时,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观点、轻易评价,艺术是个性的产物,是民族的产物,它的取向是求异,为此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多样性。

以上便是我对中国画临摹教学中的思考,总之为在尊重临摹样本的前提下,灵活掌握教学方法和学生的主观作用,放松对形式的约束,从而达到更加符合新时期中学生对艺术的要求以及新课改之后对课程学习的标准,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中国画的临摹的精髓。

参考文献:

上一篇:建筑材料质量监督管理心得体会下一篇:建筑材料汇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