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中学生口语教学的文献综述(共10篇)
关于提高中学生口语教学的文献综述 篇1
关于提高中学生英语口语教学的文献综述
在当代社会中,英语的口头交际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英语口语的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英语本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学科,如何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变得异常紧迫。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运用英语口语进行交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从中加深理解、牢固掌握,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但长期以来中学英语的口语教学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 我国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本文将探讨我国中学口语教学现状以及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
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从语言环境方面看:我们学习英语是处于非母语的环境下,缺少练习英语的特有环境。各个中学由于师资力量的不同,有些学校能够配有外教,有些学校则连基础口语优秀的英语教师都没有。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汉语的影响。尤其在西北地区,除受到汉语本身的影响,更多一部分还受到当地方言的严重影响。从教学方针、策略方面看: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很多教师片面强调卷面分数高低,中考等考试讲究的是总分上线并都采用笔试,加上口语并未作为正试成绩的组成部分,口试往往不做要求,人为地忽视了口语表达能力的作用,这就导致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对英语口语的不重视。造成学生擅长笔试,却“有口难开”。由此可见, 在应试教育中, 笔试、口试严重失衡,教师大大忽略了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这一现象在那些经济欠发达、对外交流不活跃地区尤为突出。从学生心理方面看:西北地区中学生普遍基础差,语音和语法知识掌握不劳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学习能力不足,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方法不得门。同时,学生的接受英语学习水平差异较大。不少学生认为英语难学,怕学英语,没兴趣学英语,更是不愿开口说英语,课堂参与的意识淡薄。从教学用书方面看:教材的制约也是一大因素,教材对口语能力的制约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校本课程的开设除要满足考试的需求外, 对提高学生听说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为什么许多学校要选新综合英语或牛津英语呢? 这是因为他们的词汇量大,而且语言更加贴近生活。
我认为提高中学生口语能力的教学方法有如下。第一,交际法。交际法指为顺利进行交际活动而采取的措施, 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运用的应变能力。交际法具体表
现在课内外活动中即,学生用英语交流与沟通;借助手势、表情等克服语言障碍,进行交际。口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交际, 交际法要求把外语的交际功能作为教与学的核心。由于交际法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抓住了外语教学的本质, 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为教学的目的,便被广泛接受。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而交际法的一个重要教学原则就是把培养听、说、读、写四个会技能的活动视为综合的语言活动, 把口语与读写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第二,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培养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对话课, 其课堂教学应以“ 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首先应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创设轻松愉快的实践环境。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消除过于紧张的焦虑情绪, 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互动过程。目前,高校外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注重传授英语知识和语法讲解,学生参与的活动太少,基本上“坐、听、记”。长期以来形成上课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的教学模式,局限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口语能力的培养。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应加强说的训练。下面介绍一些口语训练的基本方法。
1、坚持英语授课
2、善于利用45 分钟课堂时间(1)英语演讲活动(2)小组讨论活动。(3)情境模拟练习。(4)复述练习活动。(5)操练。
3、正式的言语练习(1)使用录音带。(2)拼读和发音练习。
综上所述,中学英语教学中口语教学突显出的问题越来越多,口语教学也显得越发重要。这就要求英语教师摈弃轻视口语练习而一味的注重应试与卷面成绩的错误思维。重视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扫除学生开口说英语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调动学习积极性,早日摆脱“哑巴英语”,促进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丁菊芬,渭南师范学院学报[J].中学英语课堂口语交际训练与实践研究, 2003 年增刊{增总第9期}.[2]林立,董启明.英语教学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王蔷、程晓堂《.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叶瑾,宁夏教育科研[J].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探新总第91期2007年3月.[5]余松慧,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J].中学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策略研究,2008年4月.[6]张克福,新乡教育学院学报[J].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第18卷第2期,2005年6月.[7]赵定翠,基础教育[J].从交际教学法视点探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p56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英语课程标准》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关于提高中学生口语教学的文献综述 篇2
【理论层面】
1.电影艺术。电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已有百年历史, 它与舞蹈、音乐、建筑、雕刻、文学拥有同学的地位, 人称“第七艺术”。它题材广泛、包容万象, 是生活艺术的高度综合;它超越时空的界限, 沟通古今中外, 把鲜活的人类历史凝聚到小小的荧幕上。电影又融合了多种艺术特征。 (1) 语言和韵律之美无处不在; (2) 光线和色彩之美熠熠生辉; (3) 音乐和画面满足了视听享受; (4) 选材和情节紧扣主题。它在诸种手法的融合应用中发展了自己的优势, 形成了一门独特艺术。与其他快餐文化相比, 它拥有更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更持久的艺术魅力。
2.写作艺术。写作是人类的自觉行为, 是向真向善向美的追求。从本体论层面, 它是“人类运用书面语言文字创生生命生存自由秩序的建筑的行为、活动”。写作手法也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1) 叙事文的叙事角度、情感表达、叙事时间多变; (2) 状物文的远近结合、彩笔描绘、对照比较等方法灵活多样; (3) 写景文的定点换景法、定景换点法、移步换景法等方法丰富。另外, 动静相衬、点面结合、情景交融等表现手法都是写作中常用的。
3.电影与写作的相通之处。电影与写作一样, 都是文化艺术创作的一种方式, 都是人类表现生活、表达感受的方法。优秀的电影作品和文学作品无一不是对生活的反映, 它们都用独特的艺术表现方法艺术化地高度地再现了生活。苏联的弗雷里赫在《银幕的剧作》一书中就曾提到过:“电影同文学的相近在于电影通过情节反映相似世界的一切关系。”在众多的手法中如写作叙事时的插叙、倒叙, 细节的表现, 声画的情景交融, 画面的动静结合, 特写镜头和细致描绘, 这些惊人的相似之处完全可以让电影作为作文教学的有效资源, 借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实践层面】以学生为本, 把电影引进教学, 一些学校和老师曾经进行过积极的尝试。湖南长沙岳麓区博才学校在2010 至2012 年曾进行过《利用优秀电影资源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证研究》的研究, 他们的研究重点是将电影与语文学科相结合, 借电影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拓展知识, 还促进学生的口语表达。
把电影作为一种作文教学资源, 用于小学作文教学研究中, 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
1.触发情感, 激发兴趣。电影深受学生的喜爱, “情动辞发”, 优秀的电影常常能触动观者的思考和想象, 激发写作的兴趣。扬州的朱飞老师用动画电影《海底总动员》作过一次尝试, 他认为“将适合学生的影视作品引入课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之一”。郭小青老师通过对各个不同学段的学生的调查发现, 学生对电影情有独钟, 各种类型的优秀影片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2.丰富语汇, 积累素材。语文与生活同在, 它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海水, 语文教学必然丧失其生命力。因此, 教师要从以课堂、以书本为中心的狭隘空间走出来, 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及科技发展的联系, 开发适合本地区和学生发展需要的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课程资源。
电影语言生动, 它与画面情节同步, 使观者轻松地理解了词义和词语的感情色彩, 潜移默化中学习歇后语、双关等表达技巧。同时, 电影的题材丰富, 可以让观者做到足不出户, 览遍天下。这为生活面有限的学生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库。张宗先、胡平、赵宝金和姚日柏等老师都认为影视可以帮助学生丰富写作的题材、积累写作素材, 丰富语汇, 拓展视野, 活跃写作思维。胡平老师还认为电影能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热点问题、人类命运, 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3.借鉴模仿, 积累写法。鲁迅先生曾说过:用活动的电影来教学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充分利用电影信息资源, 能充分弥补学生感受和观察上的不足, 而电影中的诸多技巧与写作中的诸多技巧又有着很大的相通之处。电影中细节的捕捉、色彩的变化、情节的设置、镜头的剪辑与写作技巧有很多相通之处, “它直观地呈现技巧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电影还可以启发学生巧妙运用写作的体裁。如张斌丽老师开展了“电影和文学作品表现力的比较”活动, 学生通过探索发现:电影类型与写作体裁有相似之处。
山东的史锋老师则研究发现, 叙事作文“只要将作文镜头重点对准最精彩的生活片断”, “这种跳跃式的‘镜头转换’能让作文表现的内容更加精彩。”姚日柏老师认为, 借助电影可以进行模仿写作, 模仿电影表现手法进行片段描写, 模仿电影主题内容进行故事构造, 模仿电影的意境进行情境渲染。肖义老师的《“蒙太奇”手法在写作中的运用———“镜头剪辑式”作文构思例谈》和胡晓兰的《电影手法在记叙文写作中的应用》都提到了电影蒙太奇手法可以运用到叙事作文中。
此外, 郑少颜老师认为, 观赏影视片断,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灵感, 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心理、语言、场景描写的细节处理技巧, 拓展想象的空间, 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从而全面提高写作能力。 (1) 跟着电影学文章的立意; (2) 跟着电影学细节描写; (3) 跟着电影学全景描写、局部描写; (4) 跟着电影学视听结合描写; (5) 跟着电影学文章的结构安排。
4.补偿认知, 丰富情感。“影视资源集多种媒体的优点于一身, 声图并茂、视听兼顾, 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观看电影可以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这些情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它丰富着每个人的生命底蕴。
郭小青老师通过实践感受到学生作文之所以空洞乏味, 是因为他们缺乏丰富的经历和体验, 以至于不知道如何表现真情实感。而电影课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生认知和情感的缺陷。黄晓霞老师的《电影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也认为:“电影反映生活的广度与尝试正好弥补了学生生活与情感认知的空白,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与情感体验。”在实际的教学中, 对电影课具体的指导应该贯穿整个过程:观前说史———观中点拨———观后交流———写法指导。
【现存问题】
1.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西部贫困地区的孩子很难大量地接触到优秀电影。
2.优秀电影的资源鉴于国情在各地的普及各有侧重点, 相当一部分优秀电影无法成为想看就看的资源。
3.不同地域环境、不同家庭环境的学生之间的差异, 导致欣赏能力的差异。
【未来展望】本课题研究运用电影,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潜移默化中感悟、理解、体验语言, 提高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 丰富学生的积累, 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习表达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 关注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建立。这无疑对切实地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性研究, 对全面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具有比较深刻的意义及一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弗雷里赫.银幕的剧作[M].中国电影出版社, 1979.
[2]张宗先.也谈作文教学中的积累指导[J].教育·科研, 2009 (08) :51.
[3]姚日柏.谈谈电影赏析与作文教学的整合[J].南方论刊, 2009 (01) :90.
[4]胡平.引电影大片曲水, 品作文教学美酒[J].中学语文, 2011 (05) :101.
关于提高中学生口语教学的文献综述 篇3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对策;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093-01
一、关于国内中学体育教学现状的文献综述
以“中学体育教学”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检索2005年以后的相关文献40余篇。大多数是关于各省市中学的体育教学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其中对上海市高中体育课专项化教学的研究较少,都是于2013-2014年期间发表,主要是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运行阶段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一)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
李国旸,徐治平在《浅析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实施必要性》中,通过认识我国当前高中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借鉴世界先进国家,比如德国、日本、英国的体育课程改革理念,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实施必要性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这次的改革体现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具体实施纲要清晰,针对性强,特色突出,改革目标明确,具备很高的可实施性,是在充分调研以及科学论证的前提下提出的,符合二期课程改革精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正有助于学生掌握至少两项体育技能,为终身参与体育运动打下基础。
第12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科报会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育改革实践探索》的报告中,对高中体育专项化的主要任务和基本特点进行了论述,通过专家调研显示,总体反映是比较积极,持“不太关注“和“无所谓”态度的比例较小。并指出,实施“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不仅有助于以体育课程引领高中体育的整体改革与发展,促进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意识和终身锻炼的习惯,也有利于大、中、小学整个学校体育体系的联动建设。
通过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上海科技报、文汇报、新华社等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相关报道的研究分析,发现改革试行阶段的实践效果比较明显,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受到校长和教师们的支持。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体育教学现状
郭红的《对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的思考》一文中指出中学体育教学中面临问题:忽视体育课的价值和作用,体育教师缺乏应有的教学能力,体育教学模式没有创新性,体育教学设备缺乏,并提出相应的激励措施。
林国忠的《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树立终身体育的探讨》分析了当前中学体育教学中对终身体育观培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实施终身体育教育的对策,即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以增强体质为出发点,将传授健身知识、技能与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培养终身锻炼身体的兴趣、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协調发展。
杜江在《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中认为当前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1、受应试教育指导思想的影响,很难完成育人的功能;2、竞技化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3、规范化、纪律化的教学过程削弱了学生参与;4、重结果的评价体系脱离了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曲亮的《新课标下宁波市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一文中,认为:第一、宁波市的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结构比较合理,但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第二、宁波市体育教师对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认识较好,但实施力度不够;第三、宁波市的体育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需要改革创新;第四、本育评价内容和方式需要完善,充分挖掘评价的导向、激励、发展的功能;第五、体育与健康的课程资源和体育教学工作条件需要提高;第六、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较重视,但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不高。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二、关于国外中学体育教学现状的文献综述
(一)关于美国中学体育教学现状的文献综述
冯红静在《对美国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中指出,美国的体育教学是在NASPE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标准从运动技能的掌握;运动相关知识运动概念、原则、战略、战术等的掌握;定期参加体育活动;提高体能水平;个人和社会行为的责任感;体育健身价值等六个方面对K-2,3-5, 6-8,9-12四个年级阶段学生的锻炼进行了规定。为教学内容的设置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指导下,各州都制定了自己的教学大纲供学校和体育教师作为课程设置和选择教学内容的参考。
杨烨等在《美国中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及其启示》一文中,在对美国中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出发点、目标、过程、举措五个方面的研究分析后,认为当前美国中学体育课程教学中重视教师在职培训、责任制、管理者的支持、大学和中学的合作、教师和学生的合作等。
(二)关于英国中学体育教学现状的文献综述
盛晓明,周兴伟在《中国、英国中学体育课程设置和课程目标的比较研究》一文中,通过对中英学校体育课程设置、课程目标等方面研究分析,指出英国中学体育课程的必修课充分体现“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原则”;英国中学体育课程目标的发展过程,始终注重在学生的“个人价值”和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之间寻求平衡;英国学校体育课程目标强调向所有学生提供学习和进步的机会,并在实践操作层次,进行“个别差异化课程”的开发和推广。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国外学校体育教学更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我国目前的中学体育教学在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下,依然存在忽视体育课的价值和作用的现象,学校体育观念落后、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和技能水平不高、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评价不完善、体育教学设备缺乏等因素导致学生自主健身能力和自觉锻炼意识不强。“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是在以学生兴趣和技能水平为依据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正有助于学生掌握至少两项体育技能,为终身参与体育运动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国旸,徐治平.浅析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实施必要性[J]. 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14.
[2]王晓青.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 158.
[3]冯红静. 对美国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2012.
[4]盛晓明,周兴伟. 中国、英国中学体育课程设置和课程目标的比较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5):653-656.
作者简介:霍美霖(1987),女,汉,广西省,研究生在读,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学。盛新新(1989),女,汉,山东省,研究生在读,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王群群(1991),女,汉,安徽省,研究生在读,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姚莹莹(1991),女,汉,河南省,研究生在读,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
关于提高中学生口语教学的文献综述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全社会已经逐渐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国的大、中、小学已经开始积极地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各地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说法统一为“心理健康教育”,并指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一、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判定标准
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为心理健康下过一个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定的标志概括起来有四条:(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学习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林崇德指出,判断心理素质是否健康有两个指标:一个是适应性指标,另一个是发展性指标。前者比较简单,一切不适应社会的心理现象都属于心理不健康。后者却比较复杂,因为学生处于发展阶段,多数的问题属于尚未发展或尚未得到发展的问题,例如青春期的种种表现,只要在正确的教育指导下,通过发展,都可以进一步转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内容是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确立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是:1.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2.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3.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4.解析心理异常现象。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存在的问题:
1.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学科教育,它是一个学生一边成长一边体会,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应该把心理的知识同学生不断发展变化的心智联系起来,紧紧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才不会陷入呆板教育的误区。
2心理咨询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分工不明。
很多人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做思想政治工作,因为两者都是改变他人思想和行为的工作。事实上,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工作是有很大区别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其中涉及的道德内容具有很强的社会阶级性;心理咨询却是站在来访者的角度,“知人之所知,感人之所感”,强调站在他人的角度去体察他人的立场、感情和行为,更多的是运用感性思维。
高校心理咨询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发挥学生的潜能以及维护其心理健康。工作当中,教师一定不能把心理咨询变成说教,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解决自身的问题。
3.心理咨询人员的素质问题
我国的心理咨询工作虽然已经开展多年,但有的学校的咨询员并未受过专业训练,他们对心理学的了解并不多,心理学的基本素养比较缺乏;高校不断扩招,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数量与在校学生人数之间比例严重失调,教师缺口数量巨大,高校心理教师的工作量增大——都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4.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匮乏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少高校都加大对硬件设施的投入,但是虽然硬件的投入增大,却并没有在软件上(特别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取得突破。现实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延续着各种主题活动,但是对于这些主题活动,我们并没有作更多反思。对于这个领域,我们的科研水平还有待提高。
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1培养学校心理专家,强调其角色和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由学校心理专家来进行,这关系到队伍的专业化。目前,在中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并不完善,学校心理学专业还未在高等人才培养中广泛建立,然而,“学校心理学专业的建立既是心理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是教育实际的需要”。我国目前还没有真正的学校心理学,即使在学校心理学方而做些研究的,也不是专业的学校心理家。这不仅说明我国建设学校心理学的必要性,而也反映其迫切性。
随着学校心理学家在高校工作的展开,相信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将更加规范化、专业化、国际化。
2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主要取决于实施教育的这支队伍的素质,目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心理科学知识、技能的训练,对现代心理咨询技术懂得很少,在教育和咨询的实践中,很难保证取得良好的效果。
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学校心理咨询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良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另一方面,充分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形成立体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更好的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林崇德: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01).[2]郭念峰主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民族出版社.2005.[3]林崇德,魏运华:试论学校心理学的未来趋势 [J].教育研究.2001.(07).[4]林崇德,辛涛,邹泓:学校心理学 [M].北京:北京师范失学出版社(2000).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
班级:
历史学二班
学生:
“中学文言文教学”文献综述 篇5
12专接本汉本
刘星
20120111035 长期以来,中学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尽管教师费尽心思,教学成果有时也收效甚微。对此,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逐步降低,在新课标中的具体体现是: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如何采用适当的方法来进行文言文教学,成为重中之重。
中学文言文教学,应该从不同角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对此,我国也有不少学者们对中学文言文教学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研究。
曹津源先生在《谈文言文教学》一文中指出:“教学文言词语时,不仅要做到‘词不离句’,而且还须把有关词语放到整篇文章中去考查、分析。”曹津源先生从主题、题材特点、性格特征、作者倾向、思路文脉五个方面来阐述了文言文词语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我认为,文言文的词语把握可以说是整个教学工作的眼睛,只有从各个方面掌握了词语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才能真正的理解整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文言文词语之间形成环环相扣的一根链条,进而使得整篇文言文的思路更加清晰,教师在文言文教学的工作中也相应的减少困难程度。因此,注重文言文教学,必须加强对文言文词语的重视,才能达到对课文的全方位理解和整体把握,这是准确地“据篇解词”的关键。
王利民、许正兴先生在《文言文七步教学法》中提出了“读—查—疏—问—译—答—练”的七步教学法,从“感知—理解—运用”的角度对文言文教学进行了阐释。我认为,文言文教学不应该只限制于“读”或“背”等单方面的掌握,而应该由浅至深、由简到繁逐层次的对文言文进行理解、把握,只有达到一定量的积累,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李金川先生在《把握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度”》中提出了“以读助讲,讲练适度,以讲促读”文言文教学思路,主张读讲结合的教学模式。我认为,读,是把握一篇文章的桥梁,文言文不同于白话文,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如同英语一样,只有多读,才能习得语感,进而更容易把握文言文的意思。在多读的基础上,才能有利于“讲”的进行,故而读讲结合,在一定“度”的基础上对文言文教学进行要求。
孙涛先生在《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指出:“改变文言文的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上多与学生合作,通过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初中文言文课堂上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此,他从如何进行课堂导入、如何巧设疑问、如何加强学生之间合作等角度介绍了文言文教学的方法。我认为,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势必会让人感觉枯燥乏味,所以,如何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学生或者生活的实际,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
杨敏霞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一文中针对新课改背景下对文言文的要求,提出了打破以往“阅读—串讲—翻译”的教学模式,建立“自读—试译—讲评”的学习体系。我认为,文言文教学不一定只局限于教师的讲,而应该注重学生自身,可以让学生自己先探索,不懂再问,这样,既可以巩固学生的记忆力,又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林明达先生在《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新探》中提出了反向导译法和词类活用比较法。我认为,林明达先生所提出的这两种方法可以说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对于反向导译法,将文章的译文写出来,让学生寻找与译文对应的原文,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在某种程度上也引导学生对本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对于词类活用比较法,将同一个词的不同用法或不同词的相近或相似含义进行比较,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词语的掌握程度,对学生没有掌握的词语又可以进行积累。在此,林明达先生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可以说,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质的飞跃吧!
文言文的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在教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学,教学结合,使学生掌握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对此,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首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激发学生兴趣。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让学生自己读,可以分组读,也可以全班齐读,默读,等等。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文章进行质疑,并分组采用灵活自由的方式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补充,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对此,教师也可以加以评价,对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指导。
其次,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文言文本身就属于较难理解与掌握的一个范畴,大多数学生都对文言文比较反感。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是值得思考的。比如,教师在讲授现代文的过程中,偶尔可以以一两句文言文穿插其中,这样既不会是现代文的讲课过于枯燥,又变相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也可以让学生每周或每月试用文言文写一篇心得体会,可以不限字数,不限体裁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但是,也需要有一定度的限制,否则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
再次,注重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效率。要求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掌握所要求掌握的重点字词、句式,教师要以这些句式为基础,结合语境,指导学生理解,可以让学生将回忆所学课文,对此类句式进行联系、比较和归纳,并通过多读多写的方式来培养语感,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对整篇文章的学习效率。
最后,文言文知识教学要与能力训练密切结合。俗话说:“学以致用”,要了解学生是否已对文言文进行了掌握,就要对学生的文言文能力进行考查,亘古不变的考查方式就是考试。但是,教师也可以选择相对轻松的考查方式,可以设定游戏情境,比如以接力棒的形式,一个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可以自主选择下一个回答对象,这样下来既相对的减少了学生的紧张情绪,又达到了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掌握的目的。
关于村民自治的文献综述 篇6
村民自治,即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如何扩大和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使农民在所在村庄真正当家作主,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农民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途径。这就是实行村民自治。
对村民自治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中国的基层乡村民主自治建设广义地说,应该是发端于晚清改制中的“乡镇自治”,但是历经民国时期、共产党领导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时期,一直都是一种典型的“行政权力支配型”的政治结构,而不是所谓的乡村自治。从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的颁布后,村民自治就作为一项国家法律制度确定起来。该制度虽已深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却一直饱受争议。但是大部分文献都是依从现代化模式,从制度主义的角度来探讨中国乡村自治的发生发展的轨迹。徐勇在《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中提出了村民自治产生的两个历史条件:1.作为一种国家法律制度,村民自治是在现代化背景下的国家建构中产生的;2.作为一种政治实践活动,村民自治是在由亿万农民构成并极具传统性的乡村社会中发生的。依照徐勇的逻辑,村民自治的发展遵循了政权—政党—群众的顺序。
对村民自治的政治学研究:村民自治中的民主化是重点内容,村民自治的好与坏与村民是否当家作主是否行使自己的主权有很大关系。之所以实行村民自治是为了更好的维护农民权利,使中国大地上的八亿农民彻底站起来。唐兴霖《公共行政学:历史与思想》认为,“选择村民自治作为中国民主发展的初始制度形式为中国的民主制度的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初始制度条件”[7]。村民自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两委”中谁是自治主体问题,“两委”即指村民委员会和村党支部委员会。徐勇认为,村民自治的主体是农村的人民群众,而不是地方,因而反对将“村民自治”与带有地方自治性质的“村自治”相提并论但是无论谁是主体,中国永远是共产党领导的。
对村民自治的经济学研究: 根据村集体经济资源拥有状况的不同,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中将民主化村级治理分为动员型和分配型两类。他认为,那些村集体经济资源较少的村庄,在办理公益事件时,需从村民手中抽取资源。在这些村里,村级治理或村庄公共秩序的获得的关键,是村干部提取经济资源的能力,他们的民主村级化治理的核心是:村庄资源动员能力的提高。因此将其称之为动员型村级治理。
对村民自治的社会学研究:李强在《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中将农民大致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农村的富裕阶层,包括乡村集体企业治理者、个体或合伙工商业者、私营企业主等;第二类是村一级干部,他们是农村党组织或村委会的主要成员,是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组织者和治理者;第三类是普通村民,他们是农民中的绝大多数,成份也最复杂。
关于提高中学生口语教学的文献综述 篇7
网球运动是一项老少皆宜又具有独特魅力的体育项目, 集娱乐性、观赏性、竞技性和参与性于一体, 以其调节性、休闲性而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健身运动之一。
随着各大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高校的网球运动得到了快速普及和发展。目前, 高校拥有的师资力量、场地设施、运动氛围等, 有利于网球运动的开展及网球教学的实施。网球教学最基本的技术就是正反手击球技术, 而相对正手击球技术, 反手击球技术较难学习。大多数的学生对反手击球技术掌握的效果并不理想, 很多本可以直接反手回击的球却勉强地用正手来打, 这样会加大正手击球的负担, 使回球质量差。如何练好双手反手击球, 让其打法更稳定、更积极、更富有攻击性, 是现阶段高校网球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因此, 本文通过探究高校网球双手反手击球技术, 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 充分运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同时引起有教学经验的高校网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反手击球技术的重视, 为学生主动学习网球技术提供参考。
2、研究现状
通过武汉体育学院图书馆网站查阅中国知网, 以“高校网球反手双拍击球技术教学”为主题, 共检索41条记录, 其中国内研究主要关于反手双手握拍击球的方式及特点、反手双拍击球技术要点、反手双拍击球训练方法、反手双拍击球教学方法等。
2.1、反手双手握拍方式及击球特点
在对网球技术进行分析, 首先应从其基本常识及握拍方式开始研究。网球的反手击球是网球运动中的一项基本技术, 它分为单手握拍和双手握拍两种形式。目前, 反手双手握拍击球是近年来流行起来的一项新技术, 相对于单手握拍它具有准确、隐蔽、有力等特点;它也是一项回击来球和进攻对方的强有力的攻击性技术, 本人主要总结反手双手握拍击球的方式及特点。
刘笑非提出正确的握拍方法 (以右手执拍为例) , 右手按东方式正拍握拍, 左手放在右手前边, 大把抓拍, 两手第一指关节刚好在一条直线上, 食指不必前伸, 击球时往往拍头要下垂些, 不必担心, 因为有第二支手支持仍可以打出好球, 这是单手握拍所不能妣美的。张辉等指出双手反手握拍我们这里介绍两种, 一种是右手保持单手正手握拍法不变, 而左手则以左手握拍者接正手球的握拍方法握拍。朱莹珍总结反手双手握拍击球的五个主要特点分别是攻击力强、隐蔽性好、准确性提高、增大击球力量和增强处理近身球和高球 的能力。
2.2、反手双拍击球技术要点
网球对技术要求较高, 尤其对初学者来讲, 反手双拍击球技术的学习更困难, 掌握反手双拍击球技术要点对提高网球技术十分重要。
江明非讲到反手双拍击球技术要点包括: (1) 看球, 而不是看对手; (2) 迅速移动到击球位置, 并正确地做好后摆; (3) 击球时, 前臂保持伸直, 手腕绷紧;触球时, 重心前移, 以产生大的力量作用于球上; (4) 当球离开球拍后, 重心要落在前脚上; (5) 挥拍稍向上, 球拍随球送出; (6) 在身体另一侧的高处结束随挥动作。方代龙、陈秀菊提出反手双拍击球技术要点包括: (1) 反拍准备击球前的站位姿势, 一般采用双脚平行、身体侧向来球; (2) 双手反拍的向后引拍要简单, 幅度要小; (3) 在向后引拍时, 要保证肩膀确实转动有力, 保持上身的扭转, 并可从右肩膀的后面看到来球; (4) 向前挥拍时, 一定要靠重心前移来带动转体挥拍等。李彦江, 许国栋简单总结出:双手握拍反手击球的技术要领包括绕身体的主轴旋转, 使肩膀超过球网的垂直线和完成向前及其回转使身体转向目标。
2.3、反手双拍击球训练方法
网球双手反手击球是许多运动员特别是女运动员所采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反手击球技术, 通过分析和了解它的技术特点, 采取合理而有效的训练方法, 可以使运动员正确掌握双手反手击球的技术动作, 为比赛中合理运用这项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张辉等指出双手反手击球技术的训练方法包括: (1) 徒手模仿正确动作, 进行挥空拍练习; (2) 对着镜子来做空挥拍动作; (3) 对墙练习, 把墙作为陪打者; (4) 与同伴在场地上配合练习。
方代龙, 陈秀菊提出反手双拍击球技术的训练方法包括: (1) 用徒手投掷球的方法体会将爆发力如何由下肢传递到上肢; (2) 用球拍推撞球的方法, 体会从球的后面直击球的感觉; (3) 与同伴在场地上配合练习 (一抛一击练习、固定位置对击练习和不固定位置对击练习) 。
2.4、反手双拍击球教学方法
(1) 网球教学中反手击球常见的问题。
农平提出网球教学中反手击球常见的问题有:1技术动作掌握不牢, 击球动作变形或者随挥动作不完整;2引拍过晚或步伐调整不到位;3没有把握击球节奏, 对击球点判断不到位容易出现击球过快;4反手击球心理障碍。
(2) 网球教学中反手击球教学方法。
马大慧等提出先学习双手反手击球技术后学习正手击球技术的逆向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 有利于学生更为有效地掌握双手反手击球技术, 并且对正手击球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良性影响;有利于学生对网球底线正反手击球技术的平衡掌握;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身体素质的综合发展。林辉杰提出正拍和双手反拍击球技术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理念可分为传授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 正拍和双手反拍击球技术教学的循序上, 我们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将双手反拍击球技术教学放在正拍击球技术教学之前。双手反拍击球技术和正拍击球技术像人的两腿, 缺少其中一个将会对网球比赛等产生很大影响。第二、把脚步移动置于击球技术之后教, 这样有利于使学生脚步移动和击球技术相结合, 产生更佳的教学效果。
3、小结
近几年, 我国竞技网球取得优异的成绩, 很好的带动了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网球技术要求高, 特别是网球初学者在学习双手反手击球技术是遇到更大的问题。对网球反手双拍击球技术相关文章进行查看, 从反手双手握拍击球方式、反手双拍击球技术要点、反手双拍击球训练方法和反手双拍击球教学方法四个方面进行总结, 对高校网球教师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同时对高校网球提高者具有指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笑非.如何提高双手反手击球能力[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 23 (1) .
[2]张辉, 黄娟, 朱荣辉.网球反手双手击球技术分析及训练方法[J].科技信息.
[3]朱莹珍.浅析网球反手双手握拍击球的利弊[J].盐城工学院学报, 2008, (3) .
[4]江明非.网球双手反手击球技术分析及其训练方法[J].湖北体育科技, 2002, 21 (3) .
[5]方代龙, 陈秀菊.网球双手反拍技术要点分析及训练方法[J], 辽宁体育科技, 2005, 27 (3) .
关于提高中学生口语教学的文献综述 篇8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特点 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纵观近几年这一领域的文献,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务实功利,理想信念薄弱。正如隋丽丽、张艳君等人2010年做了一项关于“90 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的研究都谈到随着不断开放的信息资源,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更加理性及丰富。对网络的依赖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他们擅长利用网络学习、工作及生活。这些年轻人非常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心社会现实问题,了解目前的主流价值观。由于当今社会巨大生存压力,社会复杂的利益关系影响着他们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及人际关系,在价值取向上也趋向务实性。
第二,道德观,荣辱观不强。龙兴跃于2010年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发表了一篇题为《 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分析及教育方法创新简论》论文。他指出当代大学生虽然个体综合素质日益提高,但思想作风行为养成不够平衡。笔者认同这一说法。思想作风行为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体现。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有条件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大多孩子进入大学时已经具备较高的个体才艺,且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但家庭常常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观教育,学生普遍荣辱观不强,对一些不文明行为持无所谓甚至赞成的态度。如很多同学认为学生情侣在校园内牵手、拥抱、食堂喂饭、在外同居、婚前性行为、堕胎等反应平淡。对考试舞弊、逃课等现象习以为常。
第三,重视民主法治,有正确的政治观,但政治参与度不高。马永春、李洁、龙兴跃等人提到当代大学生是“80后”、“90后”,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切身体会并感受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思想活跃、朝气蓬勃、爱憎分明、时代感强是这一代人的特点。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民主观念也在不断加强。这一代大学生的民主和法制观念也比其他年代的大学生要强,渴望在各方面充分维护和体现自己应有的民主及权利。
第四,心理健康度低,抗压抗挫能力弱。龙兴跃、马永春、李洁等人都认为,当代大学生具有心理不够成熟、处事不够冷静等不足,抗压抗挫能力弱的特点。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巨变,贫富差距的扩大,各类生活方式的同步也促成大学生产生思想困惑及心理上不平衡,例如巨大的就业压力令许多学生对前途感到迷茫。
第五,容易接受新事物,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隋丽丽、张艳君、马永春、李洁等人均认为,自从高校开始实行扩招,越来越多的“80 后”、“90后”可以进入大学深造。正规的教育和发达、开放的媒体,使当代大学生接触新事物,大大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使他们比其他前辈们见识更广。他们别具匠心、思维开阔,适应能力强,接受能力高。他们不再墨守陈规,而是求变创新,追求打破传统,彰显个性。
针对以上特点,前人提出了以下几点大学生思想教育引导对策。
第一,树立“全员育人、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之所以将马永春等学者的这一点摆在首位,是因为我认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绝不仅仅是辅导员、班主任或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任务。高校是育人重地,其育人主体是校内党政干部、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在全面发展的视野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学生为本,在学习上、生活上、情感上、工作上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与引导,促进学生全面的成长。
第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第二,重点做好爱国主义教育,深化民族精神教育。以“八荣八耻”贯穿于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第三,普及公民道德教育,树立基本道德规范。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美德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
第三,注重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马永春、李洁等人认为培养健康的大学生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急剧变革,在身心尚未成熟之后,他们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难免产生不适应的情况,例如人际交往、学业竞争、经济负担等问题。就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而言,团体心理咨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促使大学生个体获得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通过团体心理咨询,围绕不同主题对大学生予以专项训练,能够帮助他们建立团体意识,学会倾听与诉说,学会与他人分享、交流经验,可促使大学生尽快走向成熟。
第四,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积极组织社会实践,开拓课外资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隋丽丽、张艳君等人提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自觉运用隐性课程理论,注重开发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间获得某种思想或经验的教育方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青睐,比起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灌输为主的方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上更为多样化,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更易被学生接受,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优势,着重开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总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式,加强引导和教育,打破传统,摸索出一套适用于当代大学生新特点的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丽丽.建立积极心态促进心理健康[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0).
[2] 罗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关于提高中学生口语教学的文献综述 篇9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这对于学生的写作有直接的提高作用,同时也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更大的帮助,由于受到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考试只重视书面表达能力,忽略了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检测,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展,造成了大部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较差,(尤其在农村学校较为常见)当众说话更是畏畏缩缩,木木讷讷,这与新课程改革相悖也与现代社会的需求不相符,同时也影响了学生今后适应社会的能力。叶圣陶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将听、说、读、写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阐述得更为明白:学习语文的目的,“就在于把„听‟、„说‟、„读‟、„写‟四项本领学得更好。叶圣陶在给一位语文教师的信中再次提出语文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课前演讲(朗诵)
我在上语文时,每节课前安排了3分种的演讲或朗诵,内容不限,可以是抄来的美文,也可以是自己攒写的;或者是讲一件事情,讲一个小故事;报道一则消息;谈一点心得体会等都行。要求是必须在课前准备好,上讲台演讲(朗诵),声音要洪亮,神态自然。每一节课有一位同学上台演讲(朗诵),依次轮流。开始时,同学们畏畏缩缩,声音不洪亮,神态不自然,又羞又怕,我不断地鼓励说:“没关系”“很好啊”“挺不错的”。在我的鼓励下,学生们一个个胆儿大起来,有的同学照着稿子大声朗诵,有的同学脱稿有感情地演讲,有的同学甚至大笑着讲故事,还有的同学自告奋勇地上台来“说”,课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氛围,体现了新程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二、课中训练
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一些口语表达的训练,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复述、朗读、讨论、背诵等。
复述,就是把课文中所叙述、描写的事情,按照时间和空间的发展顺序及因果关系,依次口头表述出来。复述包括详细复述、简要复述、摘要复述。详细复述,这种形式适用于短课文(词、诗),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思维的联想、推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生发、扩想。如《七步诗》短短几名诗,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诗的背景和诗人曹植的内心世界,详细地复述,达到理解全诗的内容。简要复述,适用于长课文,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综合概括事物现象的能力。让学生把学过的长文章经过分析、概括,用简短的语言把全文主要内容归纳起来。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全课内容的基础上,即对课文中的人物、结构、情节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才有可能复述好。摘要复述是对本课内容最有意义最生动的一部分,或者是文中精彩、生动优美的景物进行摘要复述。如《祖父的园子》中抓住“我”在祖父劳动时干了哪几件快乐有趣的事来让学生复述,学生容易回答也敢于回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复述在检查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促使学生积累了词汇,锻炼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连贯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背诵,是大量积累词汇和语言的常用的最有效的手段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我坚持每节课一背,把一些精彩语段,生动优美的句子,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名人名句,成语典故等或多或少的当堂背诵下来,时间久了学生积累的知识就丰富多了,也就不怕作文写不好,同时也养成了一种自觉学习的好习惯。名师韩军老师曾说过一句话:“学生的语文水平是学生自觉学出来的,不是哪个老师教出来的。”只有学生有了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素养能力的提高就不在是一个问号。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已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改中众人注目的焦点,在教学实践中,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有比较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想象朗读、表演朗读等。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学生读好课文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课,读必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正是强调读的重要性。因此,给朗读以时间上的保证,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亮点”,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另外,教师在课堂学习中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展开辩论。设计问题时要巧妙,适中,有趣并且要符合课文内容。如上《祖父的园子》时我根据课文内容“祖父浇水,我浇水。”设置了“祖父
,我。”这样的问题。学生争先恐后回答问题,快乐中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收到了较佳的教学效果。
三、课后加强
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说话机会。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贵在教师给他们说话的机会。光靠课堂上的机会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创造条件,向课外延伸。我在课下借用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有朗诵会、故事会、演讲会等。朗诵会,内容可以是课内课外古诗、诗歌亦可是书刊上选择,更可以由学生自己撰写,形式有独诵、对诵、集体诵、配乐诵等;结合学生的阅读召开了班级故事会,讲保尔的故事、张海迪的故事、雷锋的故事、海伦凯勒的故事、张双良的故事等;结合思想教育召开了《立志成才》、《我们怀念邓小平》、《知识改变命运》等为主题的演讲会。组织这些活动时,尽量让学生自己组织,教师只做些幕后的“导演”工作,起指导作用,组织主持的同学不能只集中在某几个学生的身上,要有意识的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给每个学生锻炼口语表达的机会,特别是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更要鼓励他们参与活动,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和教师的“导”。
关于IPO改革问题的文献综述 篇10
最近关于新股发行改革问题成为资本市场的一大热点,上至国家总理,下到普通老百姓都在不同的渠道表达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至于各级证监会官员及财经人士的评论更是不时见诸于媒体,我通过上机检索,查询了CNKI中文期刊网、金融界等网站,检索到与IPO改革相关的论文63篇,评论10余篇,通过检索,我对新股发行所涉及到的相关问题有了更多了解,意识到在中国IPO改革任重而道远。现将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关于IPO改革问题的文献综述
1.前言 IPO的英文全称为Initial Public Offerings,意为首次公开募股,是指企业透过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开向投资者发行股票,以期募集用于企业发展资金的过程。一般来说,一旦首次公开上市完成后,这家公司就可以申请到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挂牌交易。而股票发行方式是发行制度的核心,要解决发行数量、发行定价、发行问题,而由于IPO发行区别于增发和配股的设立不同,涉及到众多的市者,其改革方案的设计需要谨慎。中国股市自成立以来,历经数次IPO改革,解决了一些问题,又产生了不少新的问题,“三高”现象屡屡出现,新股首日暴炒与暴跌交相呼应,IPO改革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本文摘录的主要是国内外在IPO改革上的一些探索和国内自股市成立来的相关改革措施及业内人士的相关建议,希望能对中国股市IPO改革能有一些参考作用。
一、国外IPO改革情况
1.美国股份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制度
美国股市经过20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多次股灾和崩盘,已经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新股发行制度。美国股份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要求根据《1933年证券法》的规定,制作初步募股说明书,递交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进行上市资格审查,以获取上市资格。具体而言,整个发行过程可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注册期,拟公司上市需与一家投资银行约定销售(承销)证券事宜,并与承销商共同编制提供“充分披露报告”,而SEC经过多番审核后接受此报告时,也仅声明报告现在符合法律要求,而并不保证公司管理良好,会取得成功或者是股价将上涨,所有这些将留给投资者自己去判断。[1]
第二阶段:等待期,在SEC审核报告阶段,承销商忙于股票销售的各项准备事宜,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举办听证会,举办听证会主要有两个目的,分配待售股票和确定发行价格。[1]
第三阶段;确定生效日期。[1]
2美国IPo制度的启示
纵观美国的IPo制度,可以发现整个首次公开发行过程完全由市场调控,鲜有政府或计划的痕迹,这非常有益于我国打破发行额度行政控制的困窘现状,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参考: [1]
(1)实行上市资格审查制。企业只要符合标准,经过审查合格,都可以上市。反之,公司上市后,成为公众公司,既要对公众负责,受到公众的监督,承担比非上市公司多得多的披露信息的义务和回报股东投资的责任,还要面临业绩不佳被兼并的危险。企业一旦到期未能偿债,不论盈亏与否,净资产几何,只要债权人不宽限或宽限的苛刻条件股东不接受,就得停牌破产。因此,上市是否有利、是否选择上市完全是市场行为。[1]
(2)实行竞价发行制度,体现风险收益相对称的投资原浙则。在美国IPO市场中,新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是基于对其内在价值判断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发行公司当然想让价格尽可能地高,投资者则希望价格较低使他们能够买得起。从价差中赚取利润的承销商不得不确定一个既对发行人合适又能吸引投资者的价格。从历史上看,定价合理的股票价格将略有上扬,因为它人市即受到追捧。假如市场价格逐级下落。则表明股票定价过高,投资者发生亏损;假如市场价格飞涨,投资 者就可以大赚一笔,发行人则眼看本应得到的资本飞出窗外,而承销商只能是满脸羞色。由此可见,在这个市场中,风险与收益是对称的。[1]
二、国内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发行方式历经认购方式、与储蓄挂购方式、预交款比例分配方式、上网定价方式、上网竞价方式、二级市场市值配售方式、累计投票询价方式等,每一种方式出台都是相机抉择的结果。[3]
1.1994年的市场化定价
1994年,股市在市场化的呼声中进行了市场化定价的试验,而此前,上网定价是主要的股票发行方式。从理论上讲,上网竞价方式竞争出来的发行价格应该是最好的,但由于当时我国市场是一个弱且无效的极不成熟的市场,在一般投
资者“新股不赔”的理念的指导下,其发行竞价远高于同类可比股票的平均市价,导致这些股票上市开盘后低开低走,原始股东全线套牢。市场化目标与不良后果的冲突,使管理层放弃了上网竞价方式,转而推行简单易行的“上网定价”方式。
[3]
2.2000年的“市值配售”
2000年2 月 13 日, 证监会发布《关于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新股有关问题的通知》, 宣布从 2 月 22 日起实施。“市值配售”对股指的拉升作用不可小视。然而好景不长, 自 2001 年 6 月股指在高位横盘近月后,“配售”再也鼓不起投资者的勇气, 指数辗转盘下, 至2002 年 5 月 21 日, 又跌回到“配售”出生时的 1590 点一线,5 月 22 日, “市值配售”《补充通知》亮相, 但《配售》了一年半载,“市值”也不过才抵达 1700 点, 其后竟然弃小“牛”而大“熊”, 直奔千点而破之,逼得证监会启动股改, 将“配售”打入冷宫。
陈生认为,我国的 IPO改革问题多多,但最关键的问题, 不在是否“配售”或者恢复之, 而是如何在定价这一关键环节, 充分地体现发行人应有的市场价值, 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所谓对所有投资者的“公平”。[2]
3.股权分臵改革后的IPO状况
从 2006 年股权分臵改革完成后的新上市公司初始收益率来看,这个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更加严重,A股市场IPO抑价率显著上升,这与大家的预期相违背,Ibboston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首次对发行价与首日收盘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发现了IPO抑价现象,称之为“新股之谜”,并给出了6种可能的解释,而这些解释为以后学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我国股票市场市场相对不太成熟,国外的抑价理论也很难解释我国IPO抑价率高达130%的原因。[4]
重庆大学柏骥教授认为股权分臵改革后,由于短期内限售股不能进行交易,即其交易价格可以视为0,因此导致IPO抑价率在股权分臵改革初期有所提高,但是长远来说股权分臵改革能够使规则抑价减少至0,进而大幅度降低IPO抑价率,提高一级市场的资源配臵效率。从政策层面上来说,管理层应该积极推进限售股的全流通,不能因为股市短时间的震荡而推倒从来。[4]
4.2009年5月22日,中国证监会推出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第一阶段的改革将主要推出下述四项措施:一是
完善询价和申购的报价约束机制,形成进一步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二是优化网上发行机制,将网下网上申购参与对象分开;三是对网上单个申购账户设定上限,原则上不超过本次网上发行股数的千分之一;四是加强新股认购风险提示,提示所有参与人明晰市场风险。然而事实是自09年IPO重启以来至11月3日,市场并未对政策有所回应,新股依旧遭到火热暴炒,上市首日的经调整回报率平均达到57%,平均市盈率更高达59。中国的新股发行机制并没有发生质变,因此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抑价问题,甚至可以说效果甚微。[5]
5.2010 年11 月1 日,《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新股发行体制二阶段改革正式开始。《指导意见》包括了进一步完善了报价申购和配售约束机制,扩大询价对象范围、充实网下机构投资者,增强定价信息透明度和完善回拨机制和中止发行机制四方面进行了具体要求。总的来说,改革的初衷在于逐步强化市场价格约束,并使新股定价的市场化程度显著提升,从而保护一级市场投资者的利益。但蒋昌波(2011)通过统计得出,《指导意见》对新股高定价发行的影响较弱,新股破发比例较高,破发程度加深,破发速度加快。[6]
6.2012年对新股上市初期交易进行监管
上海证券交易所3月8日出台新规,对盘中成交价格较当日开盘价首次上涨或下跌10%以上(含),上涨或下跌20%以上(含),盘中换手率(成交量除以当日实际上市流通量)达到80%以上(含)的股票实施停牌,深圳交易所更是对盘中换手率的停牌要求定为50%。从目前结果来看新股首日炒作现象得到了遏制,但新股次日该涨停涨停,该大涨大涨,事实上的炒作并未停止,而引人注目的是绝大部分新股首日交易时间只有不到30分钟,然后全部被停牌。
中国IPO的问题不外乎是发行三高,首日破发,长期破发,首日爆炒,在市场的不同时期可能会有一种或者是多种情况存在,管理层基本上是见招拆招,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而把政策进行大改,结果这么多年政策是几经变迁,问题仍然在哪里。我认为困扰中国市场 IPO 的关键何根据“询价”确定一个合理的价间, 而最终的定价将依照机构和散户在“区间”内不限额申购报价, 以申购数量最为集中价格成交或称定价, 而不是个个都把申购价格打在“区间”的天花板, 视区间及其“询价”为虚设。至于上市爆炒,则可以在申购时将多支新股同时推出申购并同时推出上市,则只有真正有价值的股票才会获得较高收益,其它股票则会被冷落,其传递效应就是投资者不再盲打新股,质地不好,发行太贵的新股会被
投资者抛弃,欲上市公司发行新股时就会更加谨慎定价,减少三高发行。
参考文献
[1]陈静.美国IPO市场制度带来的新思路.浙江金融2000年第7期,2000
[2]陈生.也谈IPO改革的与时俱进.财智.视点第31期
[3]王永泉.我国股票 IPO 发行方式改革问题探讨.财经视线.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 济南 250002
[4] 柏骥.股权分置改革对IPO抑价影响研究.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30
[5]杨宜玮.IPO抑价畸高孰之过———基于影响我国IPO抑价的因素以及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探究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10087
【关于提高中学生口语教学的文献综述】推荐阅读:
关于采用分层教学提高学生成绩的经验总结05-16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综述07-06
提高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献综述10-01
关于酒店的文献综述05-08
关于动机的文献综述01-04
关于企业并购的文献综述10-12
关于公用事业民营化的文献综述07-23
小学数学关于提高教学效率的问卷调查07-07
大成小学关于教学质量提高的工作总结10-25
提高口语教学的作用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