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关于提高教学效率的问卷调查

2024-07-07

小学数学关于提高教学效率的问卷调查(通用9篇)

小学数学关于提高教学效率的问卷调查 篇1

小学数学关于提高教学效率的问卷调查

姓名:班级:时间: 2012年5月

1、你对数学的态度?

A.很喜欢B、喜欢C、谈不上喜欢不喜欢

2、你有喜欢的数学老师吗?

A、有B、说不出来C、没有

3、你有喜欢的数学老师原因是什么?

A、平易近人,课堂有趣味,语言幽默B、要求严格C、说不上来

4、你喜欢上怎样的数学课?

A、课堂有趣味活动,自己能够充分参与B、有活动,自己能够充分参与

C、无所谓

5、你认为学习数学的压力大吗?

A、没有压力B、一般,有一点C、大

6、你喜欢怎样的数学课堂练习题:

A、难易结合,有动手操作的题B、简单的题C、无所谓

7、你觉得自己数学学得怎么样?

A、优B、良C、合格D困难

8、你对自己学习的判断来自哪里?

A、老师的评价。B、考试成绩。C、自己的感觉。

小学数学关于提高教学效率的问卷调查 篇2

一、教学效率提高慢, 是由于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1. 教师的教育目标不够明确

教师上好一堂课, 最重要的是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基础。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教会学生, 教懂学生。教师不仅要将每日所讲内容列出明确条例, 更要注重将所讲内容清晰地表达给学生。明确每节数学课的内容, 相应地传授给学生知识。于此同时, 还要在教学中教授给学生怎样做人, 如何做好人, 注重培养他们对数学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寓教于乐,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

2. 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不恰当

教师在讲授每节数学课时, 往往只是单纯地按照教案进行授课, 缺少创新意识。学生听课不久便会觉得枯燥, 提不起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上数学课时通常会采用满堂灌的方法, 不注重学生是否学会是否明白, 从而使得数学成绩逐渐落后, 学生也会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是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学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增强, 相应的动手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合理恰当的教学方法, 不仅能够抓住学生的感官, 激起学生的兴趣, 同时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教师追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忽视实效性而具有盲目性

创新意识的提出, 教师会为了创新而不断去追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追求的同时往往会变得盲目。只注重多样化而忽视实效性。在讲解某些知识的时候, 只考虑方法是否多样, 而忽视了学生是否懂得, 是否明白, 同时也减少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不健全, 往往对所学知识不能透彻理解, 教师忽视实效性, 只追求多样化, 这样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便无法集中, 教学效率仍无法提高。

4. 教师对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关注程度不够

教师往往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接收知识的能力不同, 教师应当充分考虑每个学生, 确保人人都能够明白所讲的数学知识。教学不是“独角戏”, 离开“学”, 就无所谓“教”, 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

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就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

1. 注意将知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新东西的时候, 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会把兴趣放在第一位, 只有自己感兴趣了, 他才会认真去做。所以, 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才会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 在教授知识时, 我们便可联系实际生活, 让学生探索着去学习。

2. 数学联系生活, 灵活把握教材

生活是学习的来源, 学习数学我们就要将其应用到生活中, 从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灵活把握教材, 切记死板教学。这样不仅丰富他们的知识, 而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对新事物的探索, 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 从而更好地去学习数学。

3. 改进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

恰当地教学方法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教师在讲解乘法“口诀6”的时候, 先给学生出一道感兴趣的题:同学们, 你们喜欢小动物吗?老师这里有许多小动物, 数不清了, 你们可以帮帮我吗!这时, 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 积极性也被调动。然后出示一副有规律排列的小动物挂图, 横排六个, 有六排, 接着让学生自己数数, 并说出他们是怎么数出来的, 课堂氛围立刻就会活跃起来, 教师的授课也会变得容易。这样, 学生不仅能够清楚明白所讲内容, 教师也会省时省力, 课堂氛围也会有效提升, 教学效率也能快速提高。

4. 提升教师专业化程度, 优化教师队伍

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专业素养。要增强自己专业化意识, 提高专业化能力, 革新专业化知识, 重视专业化研究。要将自己的才华充分展现出来, 使得学生不仅喜欢上数学课, 更喜欢上你的数学课。

关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探讨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效率 提高

受传统教学模式与旧教学理念的影响,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较低,主要的教学模式是重复性的习题练习,加之数学本身的枯燥性与数据性较强,导致小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厌烦甚至是抵触的情绪,这必然会影响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因此,学校及教师要对此提起足够的重视,并迎合国家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要求,摒弃传统教育观念,并改善教学模式,从而将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提升一个档次。

一、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理解

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指的是教师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在一定时间段内通过开展一些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与能力。现阶段,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同时新课程教育改革也受到教育领域的普遍重视。因此,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就不仅仅是要求数学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充分掌握并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开发自己的思维,通过调动自己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初步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这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

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师的最基本任务就是明确教学目标,然而,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不能清楚的认识自己的教学目标,仅仅把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作为最主要的任务与目标。不关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动机等,而且不注重对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学习创造性的调动,使学生充分掌握数学知识并灵活运用就更加无从谈起。这势必会影响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并且不符合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要求。

2.2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依旧采用大面积灌输的课堂教学方法,主要知识传授方式是照本宣科,使学生在被动的学习环境下进行大量的、反复的习题练习。这种教学方式不能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更不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这些显性教育模式会提高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削弱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及能动性,直接降低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2.3教课模式不具有针对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智力发育水平参差不齐,并且女生比男生发育的要早一些,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因材施教,然而目前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将班级内的所有学生一概而论,不能对学生中存在的差异化进行掌握,而且对学生的授课方式及指导也不能做到因人而异,导致一些具有潜力的学生的思维及学习兴趣的发挥遭到限制,对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有着不良的影响。

三、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3.1明确教学目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因此需要对新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充分的认识,并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其中的各项要求及规定。教师需要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数学的基础性知识,并树立数学的逻辑思维,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始終融于实际生活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引导学生发挥学习能动性与创造性,完成“学习—思考—运用”的过程。

3.2改进教学方法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会将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进行扼杀。”因此,教师需要摒弃以往的大面积课堂灌输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倡隐性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下对数学知识进行主动的学习、思考、创造。因此,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及作业布置与实际生活充分的结合起来,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与数学相关的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充分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使其逻辑思维得到锻炼。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测量全班同学平均体重的问题,然后引导同学运用自己的办法测出全班同学的平均体重。有的同学使用体重计对全班学生的身高进行测试,然后求平均数的方式;有的同学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还有的同学使全班学生按大小个进行排队,然后以队列中间位置学生的身高作为平均身高。这个过程就是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提高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3.3做到因材施教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中的差异化,因此需要对班级内的每一个同学进行充分的了解,从而掌握其智力水平、数学基础、思维习惯等,然后找出与之相似的进行归类,从而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与作业布置,并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将类似的学生规划到一起,使他们可以在课堂教学或者课堂活动中进行充分的交流与互助,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还会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自信心,从而完成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结论: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与创造性,同时也不利于小学生树立正确知识观、课程观、教师观及人才观。基于此,学校要对小学教学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同时教师需要对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并使学生真正的掌握数学知识,并可以对其进行初步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顺平.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几点做法[J]. 学周刊,2014,08:93.

[2]马瑜.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做法[J]. 学周刊,2014,08:94.

小学数学关于提高教学效率的问卷调查 篇4

一、铺垫中获得对接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旧知识铺垫有利于知识的承上启下,同时巩固和强化了旧知,并在新旧知识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便于发展新知识。因为学生获得的新知识既是原有旧知识的引申和扩展。在引入新知识时要充分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他们产生新奇感,实现新旧知识的无缝对接,让学生的新旧知识在无缝对接中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因而旧知识铺垫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二、导入中获得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入是为了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强烈探求的兴趣,教师利用3――5分钟的数学课堂导入时间,采用新颖、有趣的故事或游戏,寓教于乐,使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鲜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孩子们快速集中注意力,创造一个积极、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学习中,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参与中获得自信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启发学生共同探索,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经验,帮助学生形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师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不经意间埋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种子。

四、实践中获得新知

实践出真知说明了实践在教学中的地位。《新课标》指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数学学习的实践活动,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和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同时创设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困惑、矛盾情绪体验的情景,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博大精深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学会学习,因而在实践中培养了兴趣,获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真正体会数学实践带来的成功和喜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训练中获得巩固

课堂训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必须有较高的练习质量作基础。因此,课堂练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必须精心设计。练习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进行反馈调节的重要措施。针对性、多样性、层次性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给教师反馈信息,以便教师进行纠错和指导,查缺补漏。数学教师对课堂练习的设计很重视,因为它是发现问题,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课堂是否达标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归宿。

六、反馈中获得矫正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学生通过的口头或动手演示等反馈方式,把获得的知识信息反馈给教师,这样教师才能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情况有所掌握,因而课堂教学反馈是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内容、组织后续教学的重要方法和主要依据。把握课堂教学反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数学课堂教学反馈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能使教师及时、有效地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了解学生的切实需要,才能对症下药,及时纠正,进行查缺补漏,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七、拓展中获得发散

拓展知识要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如数学拓展知识的设计分为迁移性、反问性、综合性、实践性、探索性、开放性等形式。拓展的知识内容要灵活机动、形式多样才能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拓展的知识内容既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验证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

八、竞争中获得发展

有竞争才会有发展,如今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残酷而现实,敢于竞争,善于挑战,是一个人取得进步和成功的关键所在。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实践表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健康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对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起到激励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的营造各种竞争的契机,培养学生不甘落后的竞争意识。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如教师在编排各种数学题目时,从多个角度积极树立竞争意识,设置的题,保证有效知识的掌握的同时不失趣味性,给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为后面的竞争学习创造条件,为新时代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九、小结中获得提高

课堂小结具有巩固新知识、强化记忆、深化达标的作用。课堂小结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师们常用的方法有复述法、提问法、图表法、口诀法和悬念伏笔法等。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课堂小结的清晰、明了、简洁,它既要升华重点知识内容,又要浓缩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所学知识,促进知识结构网络的形成、新知识模块的建立、解题技能的优化和思想方法提高等。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留给学生课后独立思考的空间,而且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使学生在掌握课堂内容的基础上萌生出向更深层次思考的欲望。由此可见,精心设计课堂小结这一教学环节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之,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很多。但是,教师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资料】

小学数学关于提高教学效率的问卷调查 篇5

近几年,新课标下的计算教学在教材编排上注重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于是教师们纷纷顺应当前形势,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从生活问题中引出数学问题,积极探索计算教学的新模式。现在,比较受大家认同的计算教学模式大致是这样的:情境导入―算法呈现―比较提炼―明确算理―算法巩固。新的模式注重课堂探究,但是训练密度不够,重算理,轻算法,学生计算技能较差,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

其实,计算教学的模式历来有之,在新课改实施以前,计算教学大致遵循这样的模式:复习铺垫―新授指导算理―尝试检验算理―练习巩固新知。其中新知讲授以教师讲解为主,练习巩固以学生的机械式计算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重算法,轻算理”,然而它在落实“双基”的目标上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于是,我分析了新旧两种计算教学模式各自的优点和缺点,计算课中尽量扬长避短,融两种模式之优点,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并重。在把握好新课标理念的同时做好课前的铺垫,在突出算理教学的同时引领学生算法的策略化,并留给学生一定的练习巩固的时间,保证练习的量,以使学生牢固掌握算法。下面结合平时计算教学课堂中的例子,作一些初浅的探索和诠释。

一、创设情境与适度铺垫相结合。

传统的计算教学非常重视复习铺垫,每节课前,老师分析学生将要学习的新知所需的旧知,进行针对性的强化复习,为新知的学习扫除障碍。其弊端是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的建构过程,他们被“牵着鼻子走”。

现在的课堂,引入部分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为学生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的、开放的信息资源,激发了学生探索欲望。其缺点是过于复杂的情境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数学课缺乏数学味。

我认为铺垫很重要,但要适度;情境的创设也是必需的,但不要过了头。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课程标准五(上)教材《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时,由于本课需要学生运用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知识和商不变规律作为基础,因此,上课一开始,教师先让学生做几道复习题: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0.12÷0.3=( )÷3 6.72÷0.68=( )÷68

2、竖式计算。79.8÷42

因为本节课就是要引导学生运用商不变规律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所以先对这两个知识点进行复习回顾。然后再创设妈妈买鸡蛋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尝试帮助妈妈解决7.98元买4.2千克鸡蛋,求鸡蛋的单价的实际问题。

适度的铺垫使学生充分调动起已有旧识,为学习新知作好准备,置身于有趣的、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生会兴趣盎然,并且情境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理解算理提供支撑,还能突出新知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优化算法。

传统的教学强调单一化和最优化,学生在教师的牵引下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方法千人一面,全体学生在同一层面上发展,创新意识得不到培养,课堂教学乏味,但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很高。

而现在的课堂中,教师给学生创造了很大的空间,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尊重学生的个性,提倡算法的多样化。算法教学结束,教师会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对于优等生而言,眼界得到了开阔了,思维得到了活跃。可其他学生呢?有些学困生听得糊里糊涂,最后一种算法也不会,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我想惟有将自主探索多样化的算法和引领算法优化结合起来,在诸多算法的基础上,突出最优算法,并以此种算法为主进行训练。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先让学生自主探索,出现的几种算法:1、28×10=280,28×2=56,280+56=336。

2、28×6=168,136×2=336。

3、28×4=112,112×3=336。

4、竖式计算 2 8 2 8 2 8 0

×10 × 2 + 5 6

2 8 0 5 6 3 3 6

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出现的.算法进行观察、比较,找到不同算法的共同之处,比较不同算法的优劣程度,实现算法的最优化。比如,第2、第3种方法就不适用两个因数都是素数的情况,不带有普遍性。自主探索后组织学生交流整理,使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相互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第1、第4种算法很好理解,适用于各种题目,并有助于理解竖式的书写方法。由于多样化思想与优化思想相结合,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抽象算法。

算理是计算的依据,而算法是对算理的一种表达,是计算的方法、程序。

回顾传统的计算课堂,教师最关注的是学生的计算技能,重视学生对算法的表达、书写。至于对算理的理解,则蜻蜓点水,关注不多。这样的教学,计算的正确率高,但是让学生说出计算的理由很难。

再看现代计算课堂。由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课程目标明确划分为知识技能目标和过程性目标两大类,使绝大多数教师过于关注过程性目标的实现,而忽略了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上花了大量的甚至是全部的时间,让学生通过看图、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手段理解算理。这种获得知识的过程学生理解深刻,并能将新知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但不及时准确的抽象、归纳算法,使得计算正确率打大折扣。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教材呈现了与计算内容有关的主题图、旧方法、新算法,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往往认为通过沟通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算”的问题是整堂课的全部活动,其实不然,除了要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同时还要解决“怎样算”的问题。在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出现几种算法(见上文)并能讲清算理后,引导学生归纳、抽象最优化的算法,让学生学会简便的书写方法:竖式计算,并请学生用语言概括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方法。

算理是算法的基础,当学生明白了算理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抽象算法,便于学生掌握和运用。

四、保证新算法的练习有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量。

传统的计算教学,在教学完算法后就进行大量的巩固练习,使得学生能及时巩固算法,教师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计算方法上出现的错误,学生的计算技能提高较快。

新课程背景下的计算教学,尤其是新的计算方法出现的第一课时,如《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等,老师普遍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用来理解算理,练习的时间和量都很少。

其实,算法的掌握属于技能的范畴,从心理学上讲,任何一项基本技能的达成都需要一定量的积累,说白了,就是要反复的操练才能习惯成自然。基于以上认识,我在计算课堂教学中尽量留有一定的练习时间,保证练习的量,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初步形成计算技能大有好处。

小学数学关于提高教学效率的问卷调查 篇6

“提高课堂效率”,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单位时间内,即在课堂40分钟内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我们认为,我们平时所说的“轻负担、高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就是“提高课堂效率”这种课堂教学理念的折射和反映。其显性标志应该是:课堂教学既要有课程内容选择上的广度和深度,还要有课程实施安排上的密度和适度,更要有课程组织落实上的力度和效度。也就是说,课堂上要做到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情感培育要真正触及人格与灵魂。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学习和研究,逐步形成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研读教材,为教定位。

认真研读教材,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是教师的基本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也是提升教师底气引领学生发展的基石。新课标教材,与原来的教材相比,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怎样把握各学段知识的“度”,做到适时、适量?确实为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挑战,在具体的实践中,由于教师对教材的不理解在使用教材上出现了一些偏差,致使课堂教学事倍功半。在课题组成员的不断探索中逐渐形成了“接受(接纳)-比较-质疑-完善”的教材研读模式。

接受一就是应该尊重教材,也就是接受教材,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教材的编排意图,一般不要轻易改动和更换。比较:正如一位专家所说:“上看,下看,左顾右盼。”就是在研读教材要注意参阅不同版本的教材,甚至还包括被替换的老教材。通过不同教材的对照比较,取长补短,能更好地领会编写意图,更好地组织和处理教材。同时还要注意同一内容在同一版本不同学段的编排特点,例题间的区别与联系-------等等,明确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中才事半功倍。质疑:在了解了教材的编排意图和特点后,要多想一想:每部分内容编写的意图是什么?例题间有哪些内在联系?教材真的只是个例子吗?教材对学生又意味着什么呢?完善: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研读,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恰当地对教材中的感性材料和应用材料进行调整,结合所教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处理。

这样长期遵循“接受-比较-质疑-完善”这样的思路去研读教材,才有可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地去把握教材的实质;真正做到超越教材、实现科学、合理、有效的“用教材教”,为教学效率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二、合作探究――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

新课程倡导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这样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帮互学、相互启发,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特别是我校大班式教学更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它既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空,又加强了教学的个

别化;因小组的精诚合作,课堂才不会再有被冷落或遗忘的角落,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全面提高。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要优化小组形式,建立科学的学习小组。我们尝试同班的学生按异质分组的原则,把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四名同学按前后桌位排列,以便随时讨论。包括 “问题学生”、“敏捷型”、“踏实型”、“理想学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组成异质合作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形式,可以让不同程度、不同习性、不同基础的学生,不同层次地得到提高。同时让学生自己推选组织能力强,有责任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组织、领导全组的讨论活动,老师则适时对全班同学进行小组讨论学习的动员和训练,鼓励每个学生都要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讨论中争做发现者、创新者,特别关注后进生,要克服自卑,认真研究,大胆发言,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老师在课堂上要努力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发挥他们的创造潜力,鼓励他们的标新立异。课堂上,学生可以与教材交流,也可以学生之间交流,还可以与教师交换意见和学习心得,教师则巡视了解,协调引导各小组讨论和学习进程。在宽松自由的环境里,学生们自由快乐地主动设疑、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会学、乐学,其个性与能力不断得到发挥,异口异声的现象也会越来越多。

再次,激发积极合作的情感状态。有了宽松自由的环境,再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合作的情感状态,他们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例如在晋林敏老师主讲的课题研讨课《倒数的认识》一课中,晋老师在学生认识了倒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看书质疑,教师则以学生的名义举手发言,相机指导、点拨。在学生找到写倒数的方法后,男女生互相说倒数,师生互相出题练习------学生兴趣高涨,在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学生思想的火花愈撞愈多,愈撞愈亮,学习兴趣愈浓,课堂效率也随之大大提高。

三、巧用媒体――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电教媒体成功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能够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具有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动态逼真等特点,它能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过程,促使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巧用电教媒体可以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数学教学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必需有形象的操作和演示做引导。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教材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数学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我校晋林敏老师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先由学生动手操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关系,然后通过电教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目睹圆锥分别装满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液体往圆柱容器中倒的过程,学生清楚的看到三种颜色的液体装满圆柱,从而得出“圆柱的体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这一结论。这样利用电教媒体以动态的效果将抽象内容直观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又如,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在长时间的探究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慢慢降低,对于一些枯燥的计算教学尤为明显,老师可以电教手段设计形象生动的情景,再次激起学生学习欲望。如张相林老师在教学“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时,前面的两个例题教学完成后,一节课也去了大半时间,由于例题的教学(注重算理的纯计算)比较单调,加上教师又要求学生说出计算过程,这种单纯的思维训练,很容易使学生处于疲倦状态,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练习时我就让学生来帮助小猫抓老鼠(演示《开心学堂》中的“练一练”)。当学生抓对时(计算正确并送给相应的小猫),小猫就会发出得意的“喵喵”声,当抓错时(计算的结果与小猫身上标示的数字不符或没有送给相对应的小猫),小猫不仅不吃,还发出不乐意的“嗯——嗯嗯”的声音,这时别提同学们有多高兴了,自然兴趣也就激发起来了。为了能争取到帮助小猫抓老鼠的机会,没有一个同学不动脑筋积极思考的。无庸质疑,这样将枯燥的计算配以生动形象的动画载体,对不断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是十分有效的。

同时,我们还在学习新课后的巩固练习阶段,运用远程教育资源里中的“练一练”、“思考与实践”以及《教学资源》中的“习题精选”、“探究活动”;《课后提高》中的“学一学”、“练一练”等进行巩固练习,同时教师还可以自己预先拟好题目运用电脑设置多种题型,从而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的进一步突出教学重点。更可取的是,当学生练习正确了,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鼓励(如:掌声、语言、动画、音乐等),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而当学生出错后,则可以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设计各种形式的提醒性声音或符号,鼓励学生不要灰心,好好想想再来一次,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更主要的是,使所有的同学都能再一次复习和巩固所学新知,不但可以加大课堂容量,而且能调节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多元评价——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评价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果从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划分,有自我评价、同桌评价、小组评价、对组评价、全班评价、师生评价等评价形式。从课堂教学的方法上划分,评价又可以分为:多项评价,比较评价,补充评价,建议性评价,争议性评价,赞赏性评价,创造性评价。在长期探索中,我们在多方面学习先进的评价理念的同时大胆实践取得了可喜成绩,如晋林敏老师执教的《圆柱的体积》一课中,首先让学生让学生回忆各种已学生立方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方法后,及时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肯定评价,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索圆柱体积的欲望,在探究汇报中不时询问,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谁能说得更详细一些?让学生来评价,避免生硬简单的判断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扑灭学生的思维火花。在解决实际问题后又引导学生说理由,交流,你最喜欢谁的方法,为什么?当学生解答不合理时就问:谁能给他提点建议?通过多向互动的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一种能动的、活泼的动力状态,从而引起学习需求,不断向更高目标迈进。同时还在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创造性地实施口头评价,如当学生推出计算公式时及时评价:真是推理小专家!学生回答问题有创意来一句:好方法,老师为你骄傲!充满爱心和智慧的语言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沐浴在教师富有个性的评价中,学生激情高涨,也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五、数学游戏――提高课堂效率的催化剂。

对于小学生而言,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它可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的掌握知识,也可发展学生的灵敏性,自制能力,组织能力以及良好的情绪品质,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把数学知识合理地融入各种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数学,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对如何有效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游戏活动有了以下一些体会:

1、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他所学的学科发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而不会感到是种沉重的负担。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通过耳听、眼看、手做、口说、脑想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游戏,让学生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节奏地交替,使感性活动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降低思维难度。例如:任荣泉老师在《认识钟面》一课中,设计了一个“比一比做钟面”的游戏。先让学生见识各种各样丰富多采的钟表,对所见所用的钟表有一个回顾,紧接着我让孩子用自己准备的平面图形,自己设计一个钟面,并画上一个喜欢的时间。这样避免了让老师传授的死板模式,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借助已有的经验,学生设计出了一个个生动的钟面,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就知道了分针、时针的区别,知道了钟面上有12个数字;通过讲一讲,让学生知道了整时、半时的区别。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牢牢把握住了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点,这样既认识了钟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活跃了气氛,调动了小朋友的学习积极性。把小朋友喜爱的游戏活动运用到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同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游戏,在游戏活动中交流、讨论、自主探索学习成果,共享群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的知识视野。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利用优势,尽量设计能让所有学生参与的游戏。例如:我在教复习6的加减时,我编排了这样一个游戏:每个学生胸前戴一张卡片,卡片剪成苹果形、梨形、葫芦形、长方形等,颜色有红、黄、蓝等;每个卡上写一道6的加减法算式。游戏时,学生手拉手站成一圈,唱儿歌:“小朋友,拍拍手(做拍手动作),围着圆圈走一走(拉手走动),6的小朋友在哪里?”然后,凡是卡上得数是6的小朋友跑到圈中间,回答:“6的小朋友在这里!”(举卡)报卡上的算式和得数。最后,所有卡上得数是6的小朋友唱《找朋友》歌:“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再见!”卡上得数是6的小朋友归队,游戏结束。互换卡片后,游戏又重新开始。这样,既满足了儿童爱玩的天性,又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同时,又巩固了幼儿对颜色、形状的认识。所有的小朋友都为自己能参加这样的游戏而感到高兴,也为自己能找到好朋友而感到骄傲,他们在游戏中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情感交流。

总之,通过三年多的课题实验研究,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对有些问题还很困惑。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还要不断研究和探索,继续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40分钟内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我们认为,我们平时所说的“轻负担、高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就是“提高课堂效率”这种课堂教学理念的折射和反映。其显性标志应该是:课堂教学既要有课程内容选择上的广度和深度,还要有课程实施安排上的密度和适“提高课堂效率”,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单位时间内,即在课堂度,更要有课程组织落实上的力度和效度。也就是说,课堂上要做到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情感培育要真正触及人格与灵魂。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学习和研究,逐步形成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研读教材,为教定位。

认真研读教材,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是教师的基本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也是提升教师底气引领学生发展的基石。新课标教材,与原来的教材相比,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怎样把握各学段知识的“度”,做到适时、适量?确实为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挑战,在具体的实践中,由于教师对教材的不理解在使用教材上出现了一些偏差,致使课堂教学事倍功半。在课题组成员的不断探索中逐渐形成了“接受(接纳)-比较-质疑-完善”的教材研读模式。

接受一就是应该尊重教材,也就是接受教材,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教材的编排意图,一般不要轻易改动和更换。比较:正如一位专家所说:“上看,下看,左顾右盼。”就是在研读教材要注意参阅不同版本的教材,甚至还包括被替换的老教材。通过不同教材的对照比较,取长补短,能更好地领会编写意图,更好地组织和处理教材。同时还要注意同一内容在同一版本不同学段的编排特点,例题间的区别与联系-------等等,明确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中才事半功倍。质疑:在了解了教材的编排意图和特点后,要多想一想:每部分内容编写的意图是什么?例题间有哪些内在联系?教材真的只是个例子吗?教材对学生又意味着什么呢?完善: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研读,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恰当地对教材中的感性材料和应用材料进行调整,结合所教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处理。

这样长期遵循“接受-比较-质疑-完善”这样的思路去研读教材,才有可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地去把握教材的实质;真正做到超越教材、实现科学、合理、有效的“用教材教”,为教学效率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二、合作探究――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

新课程倡导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这样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帮互学、相互启发,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特别是我校大班式教学更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它既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空,又加强了教学的个别化;因小组的精诚合作,课堂才不会再有被冷落或遗忘的角落,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全面提高。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要优化小组形式,建立科学的学习小组。我们尝试同班的学生按异质分组的原则,把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四名同学按前后桌位排列,以便随时讨论。包括 “问题学生”、“敏捷型”、“踏实型”、“理想学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组成异质合作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形式,可以让不同程度、不同习性、不同基础的学生,不同层次地得到提高。同时让学生自己推选组织能力强,有责任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组织、领导全组的讨论活动,老师则适时对全班同学进行小组讨论学习的动员和训练,鼓励每个学生都要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讨论中争做发现者、创新者,特别关注后进生,要克服自卑,认真研究,大胆发言,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老师在课堂上要努力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发挥他们的创造潜力,鼓励他们的标新立异。课堂上,学生可以与教材交流,也可以学生之间交流,还可以与教师交换意见和学习心得,教师则巡视了解,协调引导各小组讨论和学习进程。在宽松自由的环境里,学生们自由快乐地主动设疑、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会学、乐学,其个性与能力不断得到发挥,异口异声的现象也会越来越多。

再次,激发积极合作的情感状态。有了宽松自由的环境,再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合作的情感状态,他们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例如在晋林敏老师主讲的课题研讨课《倒数的认识》一课中,晋老师在学生认识了倒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看书质疑,教师则以学生的名义举手发言,相机指导、点拨。在学生找到写倒数的方法后,男女生互相说倒数,师生互相出题练习------学生兴趣高涨,在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学生思想的火花愈撞愈多,愈撞愈亮,学习兴趣愈浓,课堂效率也随之大大提高。

三、巧用媒体――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电教媒体成功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能够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具有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动态逼真等特点,它能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过程,促使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巧用电教媒体可以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数学教学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必需有形象的操作和演示做引导。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教材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数学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我校晋林敏老师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先由学生动手操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关系,然后通过电教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目睹圆锥分别装满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液体往圆柱容器中倒的过程,学生清楚的看到三种颜色的液体装满圆柱,从而得出“圆柱的体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这一结论。这样利用电教媒体以动态的效果将抽象内容直观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又如,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在长时间的探究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慢慢降低,对于一些枯燥的计算教学尤为明显,老师可以电教手段设计形象生动的情景,再次激起学生学习欲望。如张相林老师在教学“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时,前面的两个例题教学完成后,一节课也去了大半时间,由于例题的教学(注重算理的纯计算)比较单调,加上教师又要求学生说出计算过程,这种单纯的思维训练,很容易使学生处于疲倦状态,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练习时我就让学生来帮助小猫抓老鼠(演示《开心学堂》中的“练一练”)。当学生抓对时(计算正确并送给相应的小猫),小猫就会发出得意的“喵喵”声,当抓错时(计算的结果与小猫身上标示的数字不符或没有送给相对应的小猫),小猫不仅不吃,还发出不乐意的“嗯——嗯嗯”的声音,这时别提同学们有多高兴了,自然兴趣也就激发起来了。为了能争取到帮助小猫抓老鼠的机会,没有一个同学不动脑筋积极思考的。无庸质疑,这样将枯燥的计算配以生动形象的动画载体,对不断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是十分有效的。

同时,我们还在学习新课后的巩固练习阶段,运用远程教育资源里中的“练一练”、“思考与实践”以及《教学资源》中的“习题精选”、“探究活动”;《课后提高》中的“学一学”、“练一练”等进行巩固练习,同时教师还可以自己预先拟好题目运用电脑设置多种题型,从而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的进一步突出教学重点。更可取的是,当学生练习正确了,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鼓励(如:掌声、语言、动画、音乐等),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而当学生出错后,则可以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设计各种形式的提醒性声音或符号,鼓励学生不要灰心,好好想想再来一次,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更主要的是,使所有的同学都能再一次复习和巩固所学新知,不但可以加大课堂容量,而且能调节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多元评价——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评价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果从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划分,有自我评价、同桌评价、小组评价、对组评价、全班评价、师生评价等评价形式。从课堂教学的方法上划分,评价又可以分为:多项评价,比较评价,补充评价,建议性评价,争议性评价,赞赏性评价,创造性评价。在长期探索中,我们在多方面学习先进的评价理念的同时大胆实践取得了可喜成绩,如晋林敏老师执教的《圆柱的体积》一课中,首先让学生让学生回忆各种已学生立方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方法后,及时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肯定评价,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索圆柱体积的欲望,在探究汇报中不时询问,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谁能说得更详细一

些?让学生来评价,避免生硬简单的判断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扑灭学生的思维火花。在解决实际问题后又引导学生说理由,交流,你最喜欢谁的方法,为什么?当学生解答不合理时就问:谁能给他提点建议?通过多向互动的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一种能动的、活泼的动力状态,从而引起学习需求,不断向更高目标迈进。同时还在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创造性地实施口头评价,如当学生推出计算公式时及时评价:真是推理小专家!学生回答问题有创意来一句:好方法,老师为你骄傲!充满爱心和智慧的语言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沐浴在教师富有个性的评价中,学生激情高涨,也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五、数学游戏――提高课堂效率的催化剂。

对于小学生而言,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它可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的掌握知识,也可发展学生的灵敏性,自制能力,组织能力以及良好的情绪品质,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把数学知识合理地融入各种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数学,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对如何有效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游戏活动有了以下一些体会:

1、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他所学的学科发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而不会感到是种沉重的负担。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通过耳听、眼看、手做、口说、脑想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游戏,让学生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节奏地交替,使感性活动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降低思维难度。例如:任荣泉老师在《认识钟面》一课中,设计了一个“比一比做钟面”的游戏。先让学生见识各种各样丰富多采的钟表,对所见所用的钟表有一个回顾,紧接着我让孩子用自己准备的平面图形,自己设计一个钟面,并画上一个喜欢的时间。这样避免了让老师传授的死板模式,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借助已有的经验,学生设计出了一个个生动的钟面,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就知道了分针、时针的区别,知道了钟面上有12个数字;通过讲一讲,让学生知道了整时、半时的区别。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牢牢把握住了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点,这样既认识了钟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活跃了气氛,调动了小朋友的学习积极性。把小朋友喜爱的游戏活动运用到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同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游戏,在游戏活动中交流、讨论、自主探索学习成果,共享群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的知识视野。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利用优势,尽量设计能让所有学生参与的游戏。例如:我在教复习6的加减时,我编排了这样一个游戏:每个学生胸前戴一张卡片,卡片剪成苹果形、梨形、葫芦形、长方形等,颜色有红、黄、蓝等;每个卡上写一道6的加减法算式。游戏时,学生手拉手站成一圈,唱儿歌:“小朋友,拍拍手(做拍手动作),围着圆圈走一走(拉手走动),6的小朋友在哪里?”然后,凡是卡上得数是6的小朋友跑到圈中间,回答:“6的小朋友在这里!”(举卡)报卡上的算式和得数。最后,所有卡上得数是6的小朋友唱《找朋友》歌:“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再

见!”卡上得数是6的小朋友归队,游戏结束。互换卡片后,游戏又重新开始。这样,既满足了儿童爱玩的天性,又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同时,又巩固了幼儿对颜色、形状的认识。所有的小朋友都为自己能参加这样的游戏而感到高兴,也为自己能找到好朋友而感到骄傲,他们在游戏中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情感交流。

小学数学关于提高教学效率的问卷调查 篇7

一、调查数据统计

此次调查以各年级备课组为单位, 每个备课组先确定一篇阅读课文,再由每位老师对这篇课文独自进行教学设计,形成“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最后由课题组成员集体研究评议——依据新课标,从单元导读、课后能力检测题及教材特点等方面对每位老师的教学重点设计是否准确进行评估。

本次一共有39位老师参与了阅读教学重点的设计,其中54% 教学重点设计基本明确、恰当;33% 教学重点设计准确、恰当;13% 教学重点不准确。(见表1)

二、调查数据分析

1.“两极”偏差大

“两极”指处于第一学段的一、二年级和处于第三学段的五、六年级,这两个学段的执教老师对重点的把握存在偏差。究其原因,执教第一学段的教师容易拔高对学生的要求,而执教第三学段的教师却还不肯放手,仍把教学重点定位于低段的教学目标。

【例1】在教学小学一年级课文《聪明的小白兔》一课时,某位老师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兔兄弟脱险的原因。依据新课标,这位教师显然拔高了对刚入学几个月的一年级学生的要求, 以“理解课文内容”为教学重点,摒弃了低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新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低段阅读教学中的重点, 同时要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感受阅读的乐趣。(见表2)

【例2】一位六年级老师在对课文 《大卫》的教学设计中,要求学生识字、 写字,这位六年级教师显然没有把握住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识字、写字虽然在每个学段都要重视,但识字、写字教学属于低段教学的重点,不是高段的教学重点。新课标指出高段阅读教学应重在使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推想有关词句的意思、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等。(见表3)

2. 第二学段对重点把握的准确率高于其他两个学段

从数据来看,执教第二学段的教师对重难点的把握准确率高于其他两个学段。执教四年级的教师把握教学重点的准确率是54%,对教学重点基本明确的教师,也达到了46%;执教三年级的教师对教学重点基本明确的,达到了100% 。

这是因为第二学段的教学重点相对于其他两个学段有着许多语文教学目标的共性。如新课标中指出的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因而大部分教师能基本把握。

3. 不能准确把握教学重点的原因

教师教学重点设计有欠缺或教学重点设计不准确有以下几个原因:

(1)未“吃准”学段目标。许多年轻教师对新课标定位的学段目标不熟悉,缺少正确引导,有的按照《教学参考书》的去抄,无自己分析的目标可言; 有的追求“创新”,形式花哨,却不知丢掉了基本重点。而老教师的通病就是拔高对学生的要求,例如,学生语文刚入门就要求其背诵、理解课文等,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忽视单元导读。不管何种版本的教材,每组教材都有对本单元的简明提示。有的是概述本组课文的基本内容,有的是提出本组教学的重点目标。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导读提示: “阅读本单元课文,抓住重点语句深入理解,体会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而个别老师在设计本单元的《小草之歌》 的教学时,把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重点,显然加大了单元导读的要求,误解了教材编者的意图。

(3)重点过多。通过本次调查, 有的老师把重点设计得过多,有的达到了3个及3个以上,教学重点应该“少而精”,重点多反而觉得重点不够突出。 教学应由点及面,准确把握,对总体目标合理取舍,抓住重点,有的内容可让学生自学解决或点到为止。

(4)忽视语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很多教师在设计重难点时, 把全部的力度放在了人文理解上,对于语文的工具性却完全摒弃了。特别是第三学段应重在学法引领,可个别老师仍然把重点放在“感悟课文内容”上,对于“领悟、学习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却置之不理,这完全违背了新课标指出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

三、对应策略

1. 学习新课标,把握学段目标

一定要认真阅读新课标,把新课标的理念、思路、内容、和建议熟记于心, 这是抓住阅读教学重点的前提。同时要把握好学段目标,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但各个学段阅读教学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如“读”,低段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中段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高段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从一些动词变化可以看到要求在变化, 从“学习”到“用”到“能用”,道出对朗读的学段要求,从“学习”到“初步学会”到“有一定速度”,指明默读的学段目标。只要我们认真学习新课标, 在新课标指导下,就可以针对不同教材的特点和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确定每课的重点。

2. 认真阅读教材教参,吃透教材

新课标告诉了我们教学重难点的大体方向,而针对具体课文来说,教学重难点又有所不同,又如何在具体课文教学中把握这些重难点呢?

(1)必须认真阅读教材,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写作特色。我们阅读教材,要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内容,对照。 新课标的要求,明白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应该从中学到些什么,重点突破口在哪?并把内容进行细化,分不同课时来确定课文具体的教学重难点。例如在设计《小草之歌》时,有的教师就依据文章特点设计了以仿写训练为重点的课堂教学,可见老师抓住了《小草之歌》 与其他课文的不同之处。

(2)从“单元导读”入手抓重点。 每个单元的前面部分都有单元导读。每个单元导学除了给出单元主题外,还特别讲了本单元的学习要求,也就是单元教学的重难点。所以我们在教学课文时要抓住单元训练重点,再依据单元训练重点来抓每一篇阅读课文的重点,这样才能实现高效教学。

(3)从“课后题”入手抓重点。 课文后都设有“课后练习”,教师在通读课文后必须看这个部分内容,在没有看这个部分内容之前不能盲目地备课。 实际上,这个“课后练习”就已经给出了教学的重难点。如本次设计的阅读课文三年级上册的《年的来历》,课文后边有几个问题。从这几个课后题,我们一下就能看出,这篇课文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白胡子老头儿是用什么办法把“年”赶跑的?他的办法是怎么想出来的?这就是文章要解决的重点,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详细理解、体会, 解答疑问,并从重点词句中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学有所悟。

3. 实实在在定重点

在本次教学重点的设计中,很多老师一口气设计出几个重点。如在设计《小草之歌》的教学时,一位老师设计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小草无私奉献精神; 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一课一得,重点过多,就变成了花架子,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重点”的作用。

同时,真正定重点,要把学法引领融入到重点设计中去,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实实在在学会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4. 在灵活中定重点

教学要“因材施教”,教学重点也要“灵活而定”。教师所教学的班级不一样,每节课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除了根据新课标、教材等确定教学目标外,更重要的是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确定相应的教学重难点。如低年级的教学重难点和高年级的不同,成绩优秀的班级和成绩欠佳的班级的教学重难点也有差别。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需要学生的不断反馈和教师的积极反思。

小学数学关于提高教学效率的问卷调查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效率研究

一、课堂教学效率的概念及内涵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在教学中要遵循客观规律,在现有的时间内,尽可能投入更多的精力、物力,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目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教学活动的规律,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集中人力、精力、物力,达到教学的目的,实现教学目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思维理解能力,体现数学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

1.课堂学习机会差异悬殊。初中数学教学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化教育,让所有的学生能够理解教学内容和学会应用数学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能够满足绝大部分学生的要求是课堂教学必须达到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学的时间一样,但是每位学生理解能力上的差别所造成的对知识理解上的差别很大,这种差别是影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

在初中数学应用试题的教学中,我发现有40%的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比较强,能够对应用题的全过程进行分析,而50%的学生能够分析应用题的部分,只有10%的学生完全不懂应用题的解法,不能独立完成数学练习题。

2.课堂教学密度的影响。在仅仅几十分钟的课堂上所有学生达到高效的学习是不可能的,时间因素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但是对课堂时间的利用不科学是导致课堂效率低下的主要因素,课堂教学的密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率。课堂教学密度是指高效的教学时间与课堂时间的比例,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尽可能地将课堂时间都充分利用。

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处理一些与本次教学无关的事情,如惩罚学生学业不规范等问题。也存在着片面提高课堂密度的现象,而忽视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如忽视了对以前知识的巩固和理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深或者不透,影响着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力。

三、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及方法

1.驾驭教材框架,进行宏观把握。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对教材有整体的把握,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学生也要对教学内容有个整体的理解和认识,才能对具体的知识点深刻地理解。

在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中,建立一个知识建模框架,有助于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知识学习网络系统,与新旧知识进行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学习思路的调整上,教师要以教材为指导,设计数学问题,建立数学学习思维,提高学习的效率。

2.提倡探究式学习。数学具有概括性、逻辑性和抽象性的特点。一道数学题可有多种解法,一种解法可能解决多种不同的试题,所以题海战术的学习方法不能有效解决数学学习的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数学的知识点,才能达到学习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二次函数Y=ax2+bx+c与X轴的交点问题讲解上,可以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以及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得出3个相关的二次函数:y=x2-x-6、y=x2-2x+1、y=x2-x+2,让学生画出y轴与x的轴坐标图像,描述多着二次函数在图像的焦点不同,分析焦点不同的原因,进一步提出二次函数图像上的焦点与什么有关?从而提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重视课堂的互动。课堂不仅仅是教师教的场地,也是师生互动的空间。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强调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师生之间缺乏平等交流与对话的机会。在新课改下,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给予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教学的机会,并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活动做出适当的调整。

4.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任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在教学中正确的理解和掌握教学的内容,成为教学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在当前教学中出现的“课时严重不足”和“学生压力过大”等问题影响着教师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制定。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突出教学的重点;其次是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给予学生在课堂上理解知识点的交流和互动机会。

四、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

1.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高效率的课堂教学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实现。随着课改不断的深入,教学方法也百花齐放,如讨论法、探究法和引导法等。这些教学方法是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被大众认可的具有高效的方法。但是每种教学方法都是相对的,不一定能够在任何环境下都适应任何教学对象,所以在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中和面对不同的学生时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才能做到教学内容灵活应用。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克服其劣势,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使方法缩构协调、合理,各种方法优势互补,长短相济,立体结合。

2.教学效率的提高需要合理的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已走进课堂,这些手段使教学内容通过声音、图画、色彩等形式直观地表现出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而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多媒体教学不具有普遍性,教师在课件的制造上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使用现成的课件,其教学的针对性和具体性很难实现。而平常的PPT制作比较简单,但是这种简单的课件只是代替了板书。却限制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发挥,使教师和学生在既定的设计框架下进行教与学,教学的效率比较低下。因此,在教学中,要适当地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李平.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J]民营科技,2013(3).

[2]吴军.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8).

[3]田仁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J].凯里学院学报,2012(6).

小学数学关于提高教学效率的问卷调查 篇9

摘要: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思路展开探讨,以期与同行交流互促,更有效地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实现教学创新,增强数学教学成效。

关键词:现代化教育技术;多媒体;小学数学;智慧课堂

1前言

现代化教育技术环境是指利用多媒体设备、信息网络技术、智能操作系统等,将教育教学主要信息资源转化为数字化模式,并以数字化信息管理的方式实现沟通和传播,形成高度信息化的人才培养环境。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引入与广泛应用,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形式,提升了教学效率,也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一股新的生机。

2灵活运用多媒体录播功能,展示数学学科魅力

多媒体技术将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媒介载体以直观媒体资料的形式交互传输,使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能够以更为生动、新颖的影像或动画的形式出现,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声形并茂,使学生能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有效改善数学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突出数学教学中的动态启发,亦有助于学生丰富感性认识,展开深度思考。如在讲解时间单位“秒”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事先选择“每年春节联欢晚会迎新倒数”为素材录制教学课件,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再现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迎新倒数时段的情景,带着学生跟随影像中的主持人一起数“10、9、8、7...3、2、1”,以此将无形的时间变成具体可感的场景,在加深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理解、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数学元素与生活周遭的紧密关联性。除上述外,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来设计兼具生动、形象、有趣等特征的多媒体课件,有意识地设置数学活动的场景,在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状态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在指引学生认识“圆形”相关知识时,即可借助多媒体演示画面:“小云要去找小明玩,但他坐了一辆轮子是方形的汽车,车开不动;于是,小云换了一辆是椭圆形轮子的汽车,车能开动,但颠簸得厉害;后来,小云又坐了一台是圆形轮子的汽车,汽车快速奔跑,坐着很舒服。”此时,提出问题:“方形、椭圆形、圆形三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只有圆形轮子的汽车才能转动自如呢?”在多媒体演示的真实情境面前,不仅吸引到学生的注意,还能促其在画面的演示中自主思考,产生“想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加深学生对不同数学图形的认识和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明确其教学辅助作用,助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考虑多媒体课件的教学价值,判断其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利弊,还要注意选取没有演示实验,或不容易做演示实验的教学内容。同时,要在“点拨”学生方面大下功夫,要选择学生能够理解的、简单化形式;而对于难点部分,不能全盘演示,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课件界面设计应贴合实际,切忌华而不实。

3巧用实物展示台投影功能,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实物展示台是指以光电转换技术为基础,通过CCD摄像机将文稿、图片、实物、操作过程等信息源转换为高清晰度的图像信号输出在投影幕、监视器、电脑显示屏等显示设备上展示出来的一种信息采集设备,有着播放放映普通投影胶片、实物投影、实验演示等一系列丰富功能,将其与数学教学相结合,能够使得单一化的口述教学模式变得具象化。尤其是在数学图形教学中,实物展示台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均大有裨益。如在进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图形教学时,可以利用“七巧板”与实物展示台来结合教学,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教师示范:取两个大三角形,拼一个正方形,用展示台展示拼摆过程。第二步,学生示范:取两个大三角形,请一名学生在展示台上自由拼图,可以是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任由学生发挥。第三步,自由拼图:教师指定一种图形,利用七巧板中有的材料自由拼接,记录能够有多少种拼法;再在展示台上简要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的图形拼接思路,进一步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的知识。需要注意的是,通常实物展示台投影展示的实物图片或简单的模型教具,其放映时要将灯光处理转换开关调整为“armlighton”状态,并适当地旋转,调整到最佳角度,以增加实物的光线,此举可有效改善投影图像的清晰度。

4综合运用教学硬件与网络技术,构建数学智慧课堂

基于现代化教学发展的整体需要,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备受推崇,除前文论述的多媒体设备、实物展示台等外,互联网信息时代下打造智慧课堂也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辅助要素。打造智慧课堂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也是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其基于多个互联网教室节点,通过“互联网+”技术对教室内多媒体设备进行智慧感知和移动互联,能够极大地推进课堂教学信息化应用程度,将传统课堂讲授转变为移动式、开放式的教室形态;能够充分体现“教”与“学”的互动,让课堂气氛更活跃、知识更容易理解;能够促使学生产生更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其独立思考能力。将其应用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不仅能够为课前、课中、课后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管理,还能够更全面地发挥多媒体设备、实物展示台等教学硬件的功能,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做合一”理念的践行,使学生不仅是看到、听到数学知识,还能亲身参与,体验数学知识在实践中的魅力。

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学生的课堂练习、课后作业都能够通过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个性化教学平台完成。在这个平台上,小学数学题目中涉及的角色变成深受小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题目变成了“闯关型”或“任务型”的游戏,学生通过闯关、积分等形式完成相应课程的课后练习;而在“完成闯关”或“完成任务”后,学生将获得不同类型的奖励和称号,如果长期不关注、不温习已“闯关”的课程,其所获得的荣誉称号和奖励勋章就会失去,由此不断提醒学生“重返”,进行二度复习。

借助互联网平台的高效性,不仅能够督促学生产生强烈的自主学习意识,同时有助于教师通过平台监测选项来时刻关注、跟进学生的学习和复习进度,进而灵活调整授课进度和教学内容。国内学者认为,互联网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学习者和教育者的关系,为学习者提供了无限的信息通道和资源,可以满足人的无限认知的能力。对此,笔者也予以赞同。“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结合的发展趋势,不仅是实现“终身学习”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也是符合当下师生需求的先进教学手段,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除上述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可采取多信息点交互模式,为师生创造灵活方便的交流环境之余,也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资源支撑。

如将班级学生划分为等额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让教师与各组学生之间通过多媒体大屏幕进行沟通交流,将学生即时的操作过程和课堂练习的情况,用平板与电脑直接切换,马上投影,不仅可以实现“一对一”针对性辅导和有层次的个性化学习,同时亦有助于提高“点对点”教学反馈的有效性,及时攻克数学难点解析。又如在讲授“轴对称图形”相关知识点时,教材上仅平面展示了天秤、蜻蜓、枫叶,依靠这种图示来进行抽象图形教学,效果显而易见。而即时采用互联网搜索轴对称图形相关图片,则可轻松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可另行搜索更多的非对称图形、对称图形来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不同图形的概念认识,再基于此引导学生自行列举生活中的相关图形,进行思维拓展训练。

5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注意事项

基于前述可知,推动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相融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教学效率。但在其广泛运用过程中,仍有几个问题值得引以重视。首先,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的实践中,大部分教师倾向于将重点放在“如何更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生动、形象地呈现数学内容”“如何进一步扩大数学课堂教学的容量”,而不同程度上忽略了对于“到底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才能保障学生学到最适合的内容”等问题的研究。从历史的发展角度看,技术并非全部都代表先进生产力,教师的“教”必须是为学生的“学”服务,而不能一味地教,不顾“学”是否有效。其次,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中,广大一线教师应从关注“教”向关注“学”转化,将以“学”为中心的思想,渗透到每一个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中,进一步探讨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学站,如何利用在线会话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如何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数学学习资源,如何指导学生掌握最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高效率地完成学习目标等问题,以保障“教”的技术与“学”的技术相辅相成,形成教学过程整体。

6结语

新课改中明确提出小学数学教学要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要善于将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相结合,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采取各式新颖有趣的现代信息技术来改变传统单向、被动的教学模式。因此,在传统教材与现代信息技术重组的背景下,在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应充分理解新课改要求,以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以“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共同认知为指导,来开展和推进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尊重学生实际,以此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世明.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灵动教学模式建构研究[J].科学咨询,2016(9):130-131.

[2]刘晓飞.例谈教育装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27-28.

上一篇:挫败的作文下一篇:职业心理学演示稿1—1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