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酒店的文献综述

2024-05-08

关于酒店的文献综述(精选8篇)

关于酒店的文献综述 篇1

关于中国经济型酒店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假日经济引发的国内旅游的升温,经济型酒店迅速发展,以其相对较低的价格和优质的服务赢得了众多顾客。同时引起了政府专家和学者的注意,并有不少研究成果问世, 其中一些研究对经济型酒店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就经济型酒店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经济型 酒店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诸多问题,发展策略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数和分析。最后指出了经济型酒店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经济型酒店;发展现状;问题;发展策略

经济型酒店起源于美国20 世纪60年代中期高速公路旁的汽车旅馆,其最初特征是为驾车旅游者提供住宿和简单的早餐等有限的服务。如今,经济型酒店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成为一种成熟的酒店产品。根据美国酒店业协会的统计,美国经济型酒店约有6万家,平均出租率达到70%,经济型连锁酒店的收入占美国酒店业的64,每年创利千亿美元。

以干净、舒适、方便、实惠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经济型酒店于上个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后,最近几年经历了高速增长。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经济型酒店在我国以每年200%的速度增加。目前,国内领先的经济型酒店品牌包括本土的锦江之星、如家快捷以及来自跨国酒店集团的雅高(Accor)宜必思(Ibis)、美国的速8(supper 8)等。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本土经济型酒店与跨国酒店集团在中国经济型酒店市场的竞争必将愈演愈烈。

一、经济型酒店基本概念的研究

什么是经济型酒店,又是如何分类的,科学地、准确地、完整地界定,对于把握其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型酒店的定义的研究

纵观国内对经济型酒店的相关研究,有关经济型酒店定义的理解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理解和分析,下面是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吴苏云在《有关经济型酒店的几点认识》中定义经济型酒店:一般是指压缩或取消餐饮、会议、娱乐等功能,只提供饭店业的核心消费住宿服务,以中小型客户为主营对象,实行标准化管理,客房价格在100-200元中小规模饭店。[1]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的兰曼(2007)在《经济型酒店的连锁化经营分析》阐述了它的定义:经济型酒店般为廉价酒店,该酒店通常只经营客房,本身没有餐饮管理设施或仅有十分有限的餐饮服务,价格低廉。[2]

费寅(2006)在《经济型酒店发展策略研究》中把经济型酒店定义归纳为:是保持低廉价格,针对20%低端市场的价格敏感消费者的酒店。应达到:3B1P:即Bath(浴室)、Bed(床位),Breakfast(早餐)和Park(停车位)。[3]

吴秀琳(2006)在《经济型酒店及其未来发展》中这样定义:经济型酒店(Budget hotel)又称有限服务酒店,其服务模式主要为住宿加早餐。引用专家之言,经济型酒店还称之为B+B,即床bed+早餐breakfast。[4]

(二)经济型酒店的分类及特点的研究

经济型酒店分类方式上是多元化的,没有一个单一的、完善的分类标准。通常按照不同的依据来划分酒店业。在全世界,有多少个国家就有多少个划分标准,而经济型酒店也在不同划分标准中体现其不同的内涵特点。下面是几种有代表性的学者专家的对经济型酒店的分类和特点: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的范向丽,郑向敏(2007)在《经济型酒店的“经济型”理解与分析》中对

经济型酒店进行了分类:(1)从目标市场角度,分为“商务型酒店、观光型酒店、背包型酒店”(2)依据消费者的经济背景不同分为高端型、中端型、低端型经济酒店。[5]

廖静娴(2006)在《我国经济型酒店的现状及发展策略探析》中这样阐述经济型酒店的特征:市场定位大众化,定位于对价格敏感的普通消费大众;选址重交通;规范化、专业化基础上的有限服务;设备及人员配备精简;投入少,回收快;价格经济实惠。[6]

哈尔滨商业大学MBA教育中心的周莉(2006)在《浅谈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机会和经营模式》通过与欧美国家酒店业的对比、分析,总结了中国经济型酒店的主要特点:与星级饭店相比,经济型酒店的投资成本明显要少许多;运行成本低;房间性价比高,服务上、软硬件标准达到或接近三星级酒;品牌服务良好。[7]

赵建强(2005)在《简述中美经济型酒店的内涵与特征》中阐述到由于中美经济型酒店概念上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两国经济型酒店不同的行业特征:(1)市场特征。定位十对价格敏感的普通消费大众。(2)服务特征。以提供住宿服务为主服务规范化专业化(3)组织特征。人员配置非常精简,通常是一人多岗。(4)经营特征。投资额不高,设备的简单实用。[8]

二、我国经济型酒店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假日经济引发的国内旅游的升温,巨大的商务和旅游客流对于我国经济型酒店的需求越来越大。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型酒店己成为国内外酒店管理集团关注的焦点。不但国际上知名酒店管理集团纷纷圈地中国的酒店业市场,国内的一些饭店管理集团也纷纷将经济型酒店作为业态发展的一个亮点。北京、上海以及华东一些城市经济型酒店市场己经呈现繁华景象,云集了众多的国内外经济型连锁酒店品牌。己进驻到我国的国外知名品牌有美国最大的经济型酒店连锁 “Superb”、法国雅高的“Ibis”。六洲集团的“Holiday inn”,以及美国的“American Suites”、“ Days Inn”。我国国内经济型酒店的佼佼者也有:如家快捷、锦江之星、中江之旅、上海莫泰。

我国经济型饭店建设还刚刚起步,存在很大的缺口,无论从发展水平、规模数量还是规范程度上,管理水平上看,都处于较低水平,存在诸多问题,现将一些研究的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于其华(2006)在《经济型酒店在我国的发展机会》中对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国内经济提升推动经济型酒店快速发展;收益稳定赢得行业青睐;发展迅速.“中国特色”模式渐成,表现在功能简化;性价比高;成本节约。[9]

武红,蒙玉玲,王卓亚(2006)在《我国经济型酒店发展研究》中阐述了我国经济型酒店因盈利性好发展迅速,同时许多国外酒店挤身中国市场,形成积累竞争局面,后又总结了经济型酒店存在问题,即管理理念小明确;竞争手段中;盲目投资等一系列问题。[10]

廖静娴(2006)在《我国经济型酒店的现状及发展策略探析发》中阐述了我国经济型酒店存在的问题:酒店实施涉外管理制度产生了两套基本隔离的酒店行业管理体制;面临外资经济型酒店的激烈竞争;专业化人才短缺;产权不明晰,市场行为不规范;分散经营,竞争力弱,缺乏规范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经济型酒店。[6]

郭利娟(2005)在《经济型酒店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中分析了我国经济型酒店在内部认识和瓦卢布发展上存在的问题。即内部认识上:对一星到三星的酒店是否都属十经济型酒店认识不清;对经济型酒店是否也要搞好餐饮认识不清。在外部发展上存在的问题:国内经济型酒店属起步阶段,重视程度不够,发展也不规范;外资经济型酒店的威胁以及酒店业内部高低两端竞争对手的威胁。[11]

三、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策略的研究

针对经济型酒店在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同学者专家在分析了我国经济型酒店的优势和

劣势之后,从经营模式、营销策略、市场定位和产品策略、经营理念方面提出了各自的观点。现将一些观点归纳总结如下:

(一)市场定位和产品策略

市场定位和产品策略对经济型酒店的健康快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着企业的营销和利润不同学者专家对这一问题有着各自的看法,下面是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的韩军(2005)在《连锁经济型酒店场频策略市场竞争》中提到,在连锁经济型酒店的产品策略是一个关键,他从产品策略选择、产品设计和品牌创立等方而阐述了连锁经济型酒店应该如何实施自己的产品策略。包括单一化产品策略、中低档产品策略、标准化产品策略与差异化产品策略,以及注重产品质量和功能的设计。品牌设立中要处理好的三方面的问题即,品牌与品牌知晓度的关系、正确运用品牌创立的定位策略、正确选用品牌创立的竞争策略。[12]

王华,江晓云(2004)在《我国经济型酒店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中阐述了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策略:作为新兴的、颇受关注的市场,我国经济型酒店应以国内大众市场为自己的市场定位,为市场提供“经济、方便、卫生、妥全”的符合国际化标准的经济型酒店产品,走规模化连锁经营的方展模式,才能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发展。[13]

许艳萍(2006)《我国经济型酒店的业务竞争策略》中提出了业务竞争战略:文章在分析了我国经济型酒店的竞争环境、目标市场的基础上,运用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的业务竞争战略理论,提出了经济型酒店的最优成本竞争战略,对我国经济型酒店竞争战略的选择具有定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聚焦战略;最优成本战略。[14]

(二)经营模式

对中国经济型酒店经营模式的研究,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但是这些研究没有形成一个对中国经济型酒店的经营模式全面系统的研究,并且对很多观点尚处于探索阶段,下面是几种主要的代表性的研究观点:

陈伟,朱峰(2004)在《经济型酒店集团化模式初探》中阐述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酒店业面临着巨大挑战,走集团化道路是经济型酒店迎接挑战的唯一出路,并且提出经济型酒店集团化的四种发展模式:资产划拨型模式、资产纽带型模式、战略联盟型模式和借船出海型模式。[15]

四川大学的兰曼(2007)在《经济型酒店的连锁化经营分析》中对经济型酒店的连锁化经营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经济型酒店的连锁化经营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狠抓成本策略、形象一致策略、业专业化、标准化策略和个性化服务策略。[2]

赵建强,郭伟(2006)在《我国经济型酒店发展SWOT分析》中对经济型酒店发展的SWOT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经济型,确定酒店所处的象限,并且制定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明确经济型酒店的经营目标;注重品牌的培育;重视酒店内部的创新。加大市场营销,完善预评系统及服务网络;组建酒店集团,实现规模经济。[16]

唐岭(2006)《经济型酒店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中通过中国经济型酒店现状分析和问题研究.指出经济型酒店发展对策:找准市场定位,突出主要功能走集团化道路;以连锁取胜。

[17]

(三)经营理念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酒店企业和专家学者开始关注于酒店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并成为他们经营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和研究的重要方向。不同学者提出了各自对经营理念的不同看法:

吴秀琳(2006)在《经济型酒店及其未来发展》中对经济型酒店的功能模式和设计理念进行介绍,提出了绿色发展策略:绿色设计准则与经营理念,符合酒店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包括提倡绿色设计;其次,实施建造绿色建筑;实施绿色采购;最后推出绿色产品,提供绿色服

务。[4]

李松柏(2004)在《经济型酒店呼唤品牌》中阐述了发展品牌的必要性以及在制度体制和企业自身的主要障碍,最后提出了培育经济型酒店品牌的途径和策略,主要包括:借助政府机构改革的契机,加快酒店的市场化和企业化进程;要切实做到政企分开,突破地方保护主义壁垒;努力克服经济型酒店企业自身的不足,练好内功;经营模式连锁化;实施走出去战略。

[18]

吕超群,谢新丽(2006)在《中国经济型酒店核心竞争力提升探析》中对制约国内经济型酒店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提升我国经济型酒店核心竞争力的具体方法:正确理解经济型酒店的概念和内涵,准确市场定位,抓住发展良机;借政府改革之机,建立市场化的产权制度,促进酒店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实施规模化、集团化经营,提高品牌知名度,增强竞争力;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确保人才持续供给。[19]

周莉(2006)在《浅谈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机会和经营模式》中提出以“经济”为核心的发展策略,要与传统酒店区别开来:经济型酒店必须严格控制经营成本;经济型酒店要采用科学的机制;经济型酒店要走集团化的发展道路;连锁和特许经营是经济型酒店受欢迎的合作模式;经济型酒店要重点向大中城市扩展。[7]

四、结语

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型酒店研究发展很快,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研究成果的数量增长很快;研究具有初期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并有深化的趋势,纵观国内研究文献,从最初的经济型酒店的概念、特点和分类等理论方面的初期研究到后来的经营、经营模式方面的研究,存在问题和对策的研究。而近两年来,国内学者除了对以上焦点问题继续关注外,众多的学者已将研究的目标转移到了对经济型酒店企业文化、市场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同时我国经济型酒店的研究也存在这一些问题: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目前国内有关经济型酒店的研究大多还处在定性研究阶段,实证性的研究和跨学科的研究较少,只有少量的文献从经济学、市场学、生态学、心理学和传媒学的角度对经济型酒店进行研究,将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引入到经济型酒店的研究,使研究定量化,在国外对经济型酒店的研究中已经很普遍,这也是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的发展趋势;案例的研究重视不够,国内经济型酒店的研究缺乏量大质高的案例研究,停留在一般的理论抽象和较大区域范围的研究归纳,不少宏观的“思考”、“设想”、“策略”因缺乏事实依据而成为凭空悬猜,直接影响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和科学性具体而深入的案例研究;对国际研究成果借鉴不够,理论研究上存在着闭门造车现象,例如对国际通行的经济型酒店的一些术语、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理念等不了解或知之甚少,在文献上出现相互转录某些不准确甚至错误的提法。所以我国的经济型酒店的研究需要从研究方法手段上加以改进,借鉴国外的研究。参考文献:

[1] 吴苏云.有关经济型酒店的几点认识[J].时代经贸(理论版),2006,(01).[2] 兰曼.经济型酒店的连锁化经营分析[J].技术与市场,2007,(03).[3] 费寅.经济型酒店发展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11).[4] 吴秀琳.浅谈经济型酒店及其未来发展[J].重庆建筑,2006,(04).[5] 范向丽,郑向敏.经济型酒店的“经济型”理解与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01).[6] 廖静娴.我国经济型酒店的现状及发展策略探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7] 周莉.浅谈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机会和经营模式[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12).[8] 赵建强.简述中美经济型酒店的内涵与特征[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S1).[9] 于其华.经济型酒店及其在我国的发展机会[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17).[10] 武红,蒙玉玲,王卓亚.我国经济型酒店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25).[11] 郭利娟.经济型酒店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12] 韩军.连锁经济型酒店产品策略探析[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4).[13] 王华,江晓云.我国经济型酒店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J].社会科学家,2004,(02).[14] 许艳萍.试论我国经济型酒店的业务竞争战略[J].特区经济,2006,(07).[15] 陈伟,朱峰.经济型酒店集团化模式初探[J].江苏商论,2004,(02).[16] 赵建强,郭伟.我国经济型酒店发展SWOT分析[J].商业研究,2006,(02).[17] 唐岭.经济型酒店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18] 李松柏.经济型酒店呼唤品牌[J].企业活力,2004,(11).[19] 吕群超,谢新丽.中国经济型酒店核心竞争力提升探析[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3).[18] 李松柏.对经济型酒店品牌建设的思考[J].江苏商论,2005,(08).[19] 胡阿芹,仵凤清.浅谈经济型酒店的低成本战略[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S1).[20] 张慧.经济型酒店竞争策略选择——以如家酒店连锁为例[J].商场现代化,2005,(01).[21] 贺丽霞.经济型酒店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3).[22] 张卫华.经济型酒店刚开局即洗牌[J].经济,2007,(Z1).[23] 廖兆光,肖鸾.经济型酒店的竞争态势与创新对策[J].商业时代,2007,(03).[24] 齐建华.我国经济型酒店发展战略初探[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01).[25] 李键,肖萍.对我国经济型酒店的SWOT分析[J].经济论坛,2006,(06).[26] 冯冬明.经济型酒店:发展?问题?策略[J].旅游学刊,2006,(07).[27] 陈瑞萍.浅探我国本土经济型酒店竞争策略选择[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2).[28] 金瑶.经济型酒店——低星级饭店发展的新思路[J].技术与市场,2006,(09).[29] 薛秀芬,尹晓华.中外经济型酒店比较与启示[J].商业经济,2006,(10).[30] 邹统钎.经济型酒店的关键成功因素与经营模式[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03).[31] 张梦.外资豪赌经济型酒店[J].管理与财富,2006,(02).[32] 孙静.浅谈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现状与发展策略[J].商业研究,2005,(09).[33] 张慧,夏敏华.我国经济型酒店面临的环境[J].集团经济研究,2005,(04).[34] Alessandro Fiorentino Budget hotels not just minorhospitality products[J] Tourism Management,1995,(6).

关于酒店的文献综述 篇2

一、绿色金融的相关概念

1. 发展绿色金融的必要性。

所谓“绿色发展”是指,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的制约下,通过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王玲玲等,2012)。当前,绿色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Carvalho等,2011),2008年雷曼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后,陷入经济萧条的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陆续出台了各种刺激经济复苏的计划,力图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同时绿色发展也已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多数新兴市场国家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张梅,2013;朱留财和杜譞,2011)。

绿色金融是绿色发展的重要推手,黄建欢等(2014)分析了金融对区域绿色发展形成影响的四个机理(资本支持、资源配置、企业监督、绿色金融),在此基础上指出,企业监督效应和资本配置效应的作用是较为显著的,前者对区域绿色发展的积极影响相对最大。从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绿色金融有助于推动低碳经济发展(Wara,2007)。绿色金融是解决能源环境制约的关键条件之一,绿色金融可以通过有效合理的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何建奎等,2006)。另一方面,从微观角度来看,发展绿色金融是金融业本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Jeucken,2001)。银行等金融机构大力推进绿色金融业务,提高投融资活动中绿色金融所占比例,有助于金融机构提高声誉以及有效推进风险管理(Chami等,2002)。从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来看,绿色信贷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不仅可以从金融层面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还有利于银行自身经营战略的转型,并以此提升银行自身的社会形象和国际竞争力(陈游,2009)。

2. 绿色金融的概念及其内涵。

绿色金融也被称为环境金融、可持续性金融或碳金融。西方国家对绿色金融的研究开展得较早。Salazar(1998)指出,绿色金融是连接环境和金融这两大产业的桥梁,绿色金融旨在依靠金融创新来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Cowan(1999)认为绿色金融是横跨绿色经济发展理论和金融学理论的交叉学科。Labatt和White(2002)指出,绿色金融是有效融合了金融创新与环境保护的产物,有助于企业和金融机构有效管理环境风险。Scholtens(2006)则重点分析了金融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传导机制,指出绿色金融可以通过金融工具的最优组合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国内学者普遍认为,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在贷款政策、贷款对象、贷款条件、贷款种类与方式等层面上,采取措施扶持绿色产业发展,以此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高建良,1998;和秀星,1998)。

Marcel(2001)提出了绿色金融四大阶段理论。该理论把银行业对绿色金融的态度分为抵制(Defensive)、规避(Preventive)、积极(Offensive)和可持续(Sustainable)四个阶段。当前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多数已处于积极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围绕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活动十分活跃,除了传统的绿色信贷以外,还有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各类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碳交易与碳金融及各类衍生产品等多种产品与服务。

二、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瓶颈与国外经验

1. 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瓶颈。

中国绿色金融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目前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很难满足绿色发展的需求。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的预测结果,中国绿色产业的年均投资需求在2万亿元以上,而财政资源只能满足其中的10%至15%,融资缺口达1.7万亿元以上。2014年6月发布的《中国低碳金融发展2014年度报告》显示,国内绝大多数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占总资产的比例低于2%;我国绿色金融实践主体仍然是商业银行,融资形式以间接融资为主,证券和保险等其他金融机构参与程度更弱。马中(2016)根据我国绿色发展和相关规划设立的目标,按照低、中、高三种方案,分析得出如下结果,即我国在2014—2020年绿色金融资金需求总量分别为12.2万亿元、19.5万亿元和21.6万亿元。从供给侧来看,现有绿色金融体系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绿色投资资金需求。

在推进绿色金融发展方面,我国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首先,在绿色金融的理论研究方面,仍然存在概念界定不清的问题,因此,在操作层面上,相关部门和机构会遇到实施障碍。其次,在构建制度框架方面,绿色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仍有一定缺陷,国家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利益关系存在偏差,与监管有关的法律和制度需要得到进一步充实,针对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的外部激励机制尚未形成。再次,从微观角度来看,金融部门本身需要进一步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安排,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绿色金融风险评估标准需要进一步明确完善。此外,人才、中介机构的配套相对缺乏也制约着绿色金融的进一步发展(王红珠,2013;张藏领和王小江,2015;叶秀,2016;刘传岩,2012)。

2. 关于发达国家发展绿色金融的经验。

发达国家政府高度重视绿色金融,通过各种手段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李致远和许正松,2016)。张云(2016)重点分析了发达国家构建绿色金融相关法律体系的经验,指出环保立法是保障绿色金融政策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之一,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体系,以此明确环境责任,明细相关利益人的责任范围,同时,发达国家也为金融机构提供了绿色金融实施标准。此外,发达国家政府注重制定各种扶持绿色金融发展的优惠政策,营造有利的外部激励环境。例如通过利用贴息,优惠利率等措施调动各方积极性等。多数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国家对绿色信贷项目予以贴息贷款,具有显著的杠杆效应。

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将绿色金融视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非常重视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与供给。综合分析各类资料,可以将发达国家的绿色金融产品归纳为以下几种:一是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产品。如澳大利亚BENDIGO银行的家居绿色节能贷款,美国WELLS FAR GO银行的绿色商业建筑贷款,加拿大温哥华银行的清洁空气汽车贷款等。二是针对环保技术的绿色金融产品。如德意志银行推出的环保技术租赁、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为温室气体排放公司提供的IPO服务等。三是保险公司的绿色保险。如通用汽车保险公司为客户提供的与混合燃料汽车和节能型汽车相关的具有优惠性的保险产品、瑞士银行的汽车零件回收保险、加利福尼亚州基金保险公司推出的绿色建筑保险等。

马秋君和刘璇(2013)重点分析了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的经验,指出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有如下三点启示。第一,商业银行应加强社会责任意识,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第二,商业银行应尽快完善可量化的评估指标,强化绿色信贷业务的准入机制。第三,商业银行应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绿色信贷业务的各个环节,完善信贷流程。

三、关于发展绿色金融的对策建议

1. 如何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

在绿色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市场存在较强的潜在风险和非传统性特征,在此环境下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金融缺乏足够的对绿色产业的投资动力,此时政府积极发挥推动作用,可以打破以利益为支点的弱式平衡。如果绿色金融是由政府主导发展的,此时的宏观实施主体分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二者之间的绿色投资博弈就是绿色金融的实施过程(胡春生,2013)。周道许和宋科(2014)认为,绿色金融产品具有典型的准公共特征,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需要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政府推进绿色金融发展,首先必须厘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有效边界,在此基础上在以下七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绿色金融发展的范本和模式,同时加大对地方政府政绩评估中环境因素和绿色发展的权重。第二,改善制度供给,通过财政性措施对绿色金融的发展加以引导。第三,针对绿色金融特有的风险,强化监管约束;在金融监管部门之间、金融监管部门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建立有效的跨部门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第四,完善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包括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的作用,引导专业服务机构(信用评级、资产评估、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咨询公司、数据服务公司等)开展绿色金融相关业务。第五,培养环境风险评估、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等诸多方面的领军人才。第六,各级政府要紧抓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加强与境外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方面的合作(张承惠,2015)。

2. 关于发展绿色金融的具体措施。

在实施投资的过程中要注重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绿色金融对社会资源的引导作用,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王军华,2000)。发展绿色金融,要通过资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要素流动和再配置的通道,使生产要素从无效需求流向有效需求领域,从低端领域流向中高端领域,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促进金融性资金稳定、持续地进入绿色发展领域(马中等,2016)。推行绿色金融最需要的是观念的转变、科学的部署和长期的坚持;要将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纳入金融机构发展战略规划。总结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得出如下对策建议(李卢霞和黄旭,2011;张建军和段润润,2013;林欣月,2016):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第一,强化制度供给。完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绿色金融监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的实效性,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金融机构和环保部门应该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第二,要形成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针对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要通过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信用担保等措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贷款额度,同时要树立全局观念,减少地方保护主义行为;第三,实现有序发展。建立健全相关准入标准。在市场扩容的同时,应统筹规划,避免恶性竞争的不合理发展。二是完善市场体系。第一,建立统一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完善有助于推动绿色发展的债券、股权、基金、保险市场建设,加快建立高效的绿色低碳交易市场,满足多元多层次的投融资需求,提高市场整体竞争力;第二,扩大市场主体。应鼓励证券公司、保险机构、企业等非银行机构参与绿色金融市场的建设,逐步扩宽绿色金融发展领域,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第三,建立专业化绿色金融机构。依靠专业化绿色金融机构落实各项政策,提高服务水平,推进绿色金融不断深化发展。三是加强金融机构内生动力。第一,鼓励发行绿色基金。国家可以通过划拨财政收入将资金用于建设环保型基金,让环保企业可以更大程度获取资金支持;第二,创新产品与服务。推动绿色金融衍生品发展。比如基于碳排放权的衍生产品,除了传统的碳期权、碳证券之外,还可以设计新型衍生品像碳排放权降幅保证或结构性证券等;第三是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明确培养人才的判定标准,在重视从国外引进相关的专业人才的同时,联合环保部门、教育机构加强对员工的专业化培训和团队整合,打造熟悉国际环保标准和绿色金融政策的人才队伍;第四,加强交流与合作。我国金融机构应加强与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借鉴成功的实践经验,使我国绿色金融更好地成长。

四、未来研究展望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我国学者对绿色金融的研究普遍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起步较晚,研究成果较少;二是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定性研究多,具有数据支撑的定量研究少;三是从现有文献使用的数据来看,大多局限于已公开披露的数据,对通过实地调研获取最新数据不够重视。今后有必要围绕以下三点,深入开展研究。

一是如何建立绿色金融监管制度体系。绿色金融监管体系的建立是绿色金融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础。如何构建适合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监管机构,使其履行绿色金融监管职能,以确保我国绿色金融的健康发展,是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二是政府如何引导绿色金融创新。价格信号、数量信号和绿色评级信号共同作用下的绿色激励理论表明建立政府引领下的绿色金融创新机制是必要的。今后应结合金融市场融资配给的特点,从市场均衡分析的全新视角,提出政府引导市场的绿色金融创新的有效激励理论。三是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具有权威性和一致性的评价标准。今后应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突出绿色金融的基本内涵和服务范围、突出指标的代表性和数据的可得性,以及突出国际可比性等原则,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摘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是解决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迫切要求,是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落实“五大任务”和确保“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以及培育“新兴战略产业”的关键;也是从金融层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内在要求。文章旨在通过对国内外与绿色金融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归纳分析其核心观点,为我国打造绿色金融体系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关于范围经济的文献综述 篇3

关键词:范围经济;综述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205-01

一、范围经济概念的界定

关于范围经济的概念,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其形成和发展主要经历以下发展阶段:

范围经济(Economics of Scope)这一概念是由潘扎尔和威利格(1975)年率先提出的。范围经济指当生产部门从专注生产一种产品转而生产多种系列产品时,平均成本下降这一趋势。

范围经济是建立在多元化经营基础之上、与多元化经营相关联的概念。并指出范围经济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活力的有效途径。(David J.Teese,1980)

范围经济是指一个企业内的生产或营销过程中来生产或销售多生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效应。范围经济的实现可以从生产和批发经销两个层面考虑。(艾尔弗雷德·钱德勒,1999)

假如两个经营部门分配到的投入要素等量时,那么范围经济产生于单个企业的联合产出大于两个单独生产一种产品的企业所达到的产量之时。(Robert S.Pendyck,2000)

范围经济指当一个经营单位以同一种资源(或等量的资源量)生产一种以上的产出品时,因为生产经营活动纬度的扩大(即生产范围在横向上的扩展)而带来的企业效益的增长(或成本节省,或利润上升)。范围经济可以“使单个企业以相同的资源生产的两种产品比两个单独的企业生产出的产品更多。”(平新乔,2001)

范围经济不仅指一厂商同时生产多种产品的支出小于多个厂商分别生产,同时范围经济需要引入时空概念,区分厂商范围经济和时空范围经济。(周天勇,2005)

范围经济存在于单个企业的联合产出超过两个各自生产一种产品的企业所能达到的产量之时(两个企业分配到的投入物相等)。(平狄克鲁宾菲尔德,2006)

范围经济包含外部范围经济和内部范围经济。外部范围经济指通过企业间的协作,组成地方生产系统,从而降低成本;内部范围经济指企业通过生产多种关联产品的支出低于多个厂商单独生每种产品的支出从而产生的经济效应。(叶华光,2008)

综合上述观点,虽然学术界对范围经济概念的解释存在一些的分歧,但国内外学者对范围经济的概念基本达成一致。即第一,经营单位必须生产至少两种产品;第二,由于至少生产两种产品,单位成本或平均成本因为此而降低。

二、范围经济产生的机理

潘扎尔和威利格(1981)认为,范围经济来自于分享的投入或者分享的准公共投入,即一种要素投入生产一种产品的同时对其他系列产品的生产也有帮助。蒂斯(1980)认为范围经济的主要来源于“诀窍的共同和重复使用”包括管理上和技术上的诀窍。范围经济来自于固定成本的不可分割性和分摊、营销、购买的经济性以及研究和开发的经济性。

范围经济来源于投入要素的多重使用性、品牌效应和营销网络以及效率管理覆盖面的扩大。(臧旭恒,1997)

范围经济来源于生产机器设备的通用性、中间产品和零部件的多重实用性、研究与开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的外溢效应以及声誉效应。(王俊豪,2000)

范围经济来源于共享行为和竞争优势的转移。(孙尚范、王大树,2002)

虽然学术界对范围经济的形成机理解释不尽相同,但从本质上说是一致的,都认为范围经济来源于不同业务间对经营单位可共享剩余资源或闲置资源的充分利用,这些剩余资源或者闲置资源可以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一种外在的经济效应。如分配与服务系统、技术开发与创新体系、商标、剩余的生产能力、技术知识等。

三、范围经济应用研究

现实中,范围经济已成功的应用于行业技术结构呈发散型的工业企业中,例如电器、化工业等。发散型的技术结构使企业在生产核心产品的同时,形成多种兼、副系列产品,从而有可形成范围经济。

国内外一些学者从研究饭店集团的成长过程出发,研究饭店是否应该发展发展范围经济。一种观点认为我国饭店集团以追求范围经济而实施的围绕核心能力的相关多元化经营时饭店集团成长的一种重要方式。如牟红认为饭店集团趋向于围绕核心业务开展多元化经营,从而形成范围经济(牟红,2002);另一种观点不赞成饭店发展范围经济。由于饭店业具有产业链短、核心资产专业性强等特点,不适合进行多元化经营追求范围经济。(邹统钎,2003)

国内外学者对范围经济的应用研究只要集中在某个行业是否存在范围经济的经验检验,特别是对银行业和保险业的经验研究。Meador Ryan 和Schellhorn(1998)通过对美国寿险企业的研究,认为保险业和银行业存在范围经济。另一些学者如Yuengert(1993)、Grace和Timme(1992)通过研究表明银行业和保险业不存在范围经济。国内学者如刘宗华、邹新月(2004)的研究表明,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都存在总体范围经济。杜莉、王峰(2002)的研究表明,国有商业银行存在显着的范围经济,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几都存在范围不经济。

以上研究表明,由于不同学者所研究的行业不同、使用的研究方法不同、以及客观存在的原因,使得结论不尽相同。并且以上研究都只是对某些行业是否存在范围经济的经验检验,今后在研究范围经济时应不断深化,才能发挥范围经济对于经济发展指导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美)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规模与范围——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2](美)Robert S.Pindyck,Daniel L.Rubinfeld.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周天勇.重新定义范围经济[J].财经问题研究.2005,1.

关于生态文明的文献综述 篇4

摘 要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基础与核心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共同发展,它是和谐美好的象征,包含了社会价值、生产方式的生活方式的内容。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在生态自然环境保护,提高全人类生态环境意识等方面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在对人类文明形态和内容的丰富以及对人、生命、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上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 生态文明;概念;科学内涵;理论意义

引 言

自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写入党的报告以来,学术界对生态文明的研究和探索从未中断,也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思路和观点。由于生态文明的复杂性和新颖性,以及研究者侧重点的不同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人们对其概念和科学内涵尚有不同理解,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也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对近十年的生态文明研究资料加以分类梳理,整理出学术界对生态文明概念、内涵和理论意义的不同观点看法,以期促进对生态文明认识的不断深化,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

给生态文明概念下定义是研究生态文明的逻辑起点。因为生态文明的概念提出较晚,具有不可否认的新颖性,再加上其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另外也由于研究者侧重点的不同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人们对其含义尚有不同理解。

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就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这一观点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其实质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经历了原始社会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和工业文明时期后,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从“敬畏、服从”到“利用、改造”,进而转变为“征服”,结果带来了对自然的掠夺和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并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由此便诞生了这样一个生态文明的概念,它的提出有其时代背景,“标志着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成为人类共同的选择”。

另有学者提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生活实践中协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整个生态关系问题方面的积极成果,包括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换句话说,生态文明就是要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使人类社会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最终使人类自身得到进步和完善。与上一观点不同的是,这一生态文明概念强调道德不只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更高层面上的生态系统内部的所有关系,其中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自然与自然本身的关系。这是基于100多年前马克思提出的人与自

然、人与人之间应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观补充完善而形成的新型生态文明观,即“人与自然平等、和谐和互惠互利为价值观基础”的生态文明观,具有新的时代意义。

也有学者指出,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这里的生态文明是“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而言的”,“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意识和生态制度”。生态文明创造的的生态环境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态基础,反过来三个文明又分别体现着生态文明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同时,三个文明中无论哪一个都不能包容生态文明的全部内涵。因此,生态文明完全可以与三个文明相提并论,四位一体共同支撑起我国文明建设体系的大厦。

还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指的是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作为物质基础,以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为核心理念,以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途径,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取得的全部成果。这是综合学界的研究成果,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从时间和要素两个角度的结合上来把握的生态文明的概念及其内涵。从时间意义看,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更进步的新文明,是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前后相继的社会整体状态的文明形态。从要素角度看,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自身发展规律,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虽然对生态文明有不同的认识,但它们在立论的基点上具有一个普遍的共性,即都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共同发展作为其定义的基础与核心,都认为生态文明是和谐美好的象征。总之,各方论者对生态文明概念的不同看法,反映了人们认识上的不同角度和侧面,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态文明认识的不断深化,同时也为新的生态文明研究提供了更为全面科学的研究基础。

二、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对生态文明概念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了各方论者对生态文明内涵的不同把握。

学者燕乃玲认为,生态文明内涵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尊重生命、爱护自然并不是人类的施舍,而是人类自身生存和进步的需要。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物质产品生产从原料开采、制造、使用直至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要注重降低消耗和再生循环利用。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

万本太则提出生态文明的内涵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从自然观上认为,自然界是客观自然与历史自然的统一,人的价值只是自然价值的延伸和升华。二是从价值观上主张摒弃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的权利是平等的,是相互依存、协调共生的。三是从发展观上看,生态文明要求发展的强度必须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资源环境承载力决定了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模

式。四是从消费观上看,生态文明强调以实用节约为原则,在不影响人自身生存的前提下,注重生活方式的实用性。

在学者王慧敏看来,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是生态平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地平等,即抛弃“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合理控制改造利用自然界的程度,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完整稳定。二是代内平等,就是当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时要机会平等,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代价。

而学者吴凤章又从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区别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全新的文明构想,一是在生产方式上,强调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经济成长,传统GDP不再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志。二是在生活方式上,倡导生活的质量而不是简单需求的满足,反对过度消费。三是在社会价值上,其归宿点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平衡,不再以人为世界的中心,自然被赋予了道德地位。四是在社会结构上,努力实现为更为高度的民主,强调社会正义并保障多样性,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崭新追求。

尽管学者们对生态文明的内涵认识有所不同,但综合起来看,共同之处是都认为生态文明包含了社会价值、生产方式的生活方式的内容。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意义

从以上对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的整理概括来看,生态文明可以说是针对工业文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提出的。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走过了原初的过程,现还在向人类文明深处迈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在生态自然环境保护,提高全人类生态环境意识等方面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在对人类文明形态和内容的丰富以及对人、生命、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上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首先,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它在突破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局限的基础上,以一种新的理论原点,即从生态发展的原点出发,去思考人类社会发展的模式。

其次,生态文明的提出加深了对人、生命、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从生命科学的发展来看,对生命必须从生态意义来理解,而对任何生命而言,其环境都是一个生态系统,我们在研究有人参加的生态系统是,论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这三个子系统的统一,我们研究生态文明所追求的正是这种“平衡”、“和谐统一”。

最后,生态文明的提出促使社会财富、阶层的重组及其理论的深化。社会财富和阶层重组,引起社会劳动观、财富观、价值观、就业观和文化观的变化,这是生态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无论人们对生态文明的概念怎样定义,对其科学内涵又将有怎样的把握,生态文明的发展都将对包括人、自然、社会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我们可以预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还会出现曲折和需要付出许多艰辛,这是在所难免的。人类追求生态文明是时代的大趋势,生态文明之光终将照耀整个世界!

参考文献

关于网络营销理论的文献综述 篇5

国外网络营销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成果。网络营销在国外被译为E一marketing或者Internetmarketing。菲利普科特勒(PhihpKotler)教授在《营销管理》(2001年)的第23章中,专门讨论了网上营销,他认为网络营销活动是21世纪重要的营销方式。英国德比大学的DaveChaffey(2004年)在其著作中指出:网络营销或者以因特网为基础的营销可以定义为运用因特网和相关的数字技术来实现营销目标和支持现代营销观念。朱迪•施特劳斯(Ju勿strauss)在《网络营销》(2004年)中提到:“网络营销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达到以下目标:第一,通过更为有效的市场细分、目标定位、差异化、渠道策略等方式,转换营销战略,为顾客创造更大价值;第二,对网络营销理念、分销策略、促销策略、产品价格、服务及创意等进行更为有效的规划和实施;第三,创造满足个人和组织客户需求的交易”。

斯莱沃斯在《数字化企业》(2001年)一书中提出了数字化企业的概念,其论述的着眼点不是数字技术本身,而是数字技术的经济含义,即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战略差别化,创造企业的独特性,从而达到争取客户,实现盈利的目的。作者认为数字化企业是指那些由于使用数字技术,使企业本身的战略选择发生变化,并使这种选择范围极大拓宽的企业。按照这一定义,只有一个很大的网站,一批触网的员工或者管理企业的软件设施是不够的。数字化企业必须能够利用数字技术为客户和公司员工设计全新的价值理念,发现创造和捕捉利润的新方法,并最终实现战略差别化的真正目标。随着Internet的普及,研究者们逐步认识到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相比更具个性化,更讲究以消费者为中心,于是在1990年,劳腾伯恩(Lautenbom,1990)在4PS的基础上提出了4CS的网络营销组合策略新理念。

关于网络渠道的定义:雷波特和斯欧卡拉(RayPort&Sviokla,1995)认为网络渠道主要是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媒介,承载信息流的作用。他们首先提出电子虚拟市场中电子渠道的概念,他们认为电子渠道可以便捷、低成本地将信息传递给消费者;麦克唐纳德和威尔森(McDonald&wi1lsen,2002)着眼于方导向和买方控制,构建了新型的网络渠道结构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他们把网络渠道看作是为买方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网络消费者可以完成选购商品、在线支付和选择配送方式等功能。

B 2 B网络营销的定义:拜瑞•斯瓦斯丁(Barry Silverstein)在《B2B营销》一书中尽管没有给出B2B网络营销的明确定义,但对B2B营销的原则、计划战略、策略进行了论述,指出所有B2B营销需要的核心内容,即提示产生、事件营销、回复、订单产生、顾客,不但正在利用而且能通过网络营销得以强化,网络营销将被普遍接受并上升到B2B营销的主导地位。

B 2 C网络营销的定义:B2C(Business to Consumer)电子商务是企业通过网络向个人消费者直接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的电子商务模式。B2C电子商务涉及到两个参与者,一个是企业,一个是个人消费者,他们通过网络联系在一起。B2C电子商务是普通消费者广泛接触的一类电子商务模式,同时电子商务应用也是最普遍、发展最快的领域。B2C电子商务最典型的应用就是网络购物,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提供的数据,在美国,有75%的网民使用网络购物,网络购物已经成为美国网民的普遍行为。而在我们中国,这个比例要小得多,我国使用网络购物的网民比例只有25.5%。但是,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环境的不断完善,可以肯定,今后使用网络购物的中国网民数量会快速增长。

在国内,对网络营销的定义也有不同的理解,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冯英健博士(2000年),他是新竞争力网站总裁、电子商务博士和网络营销专家。他认为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实现企业总体经营目标所进行的,以互联网为基本手段营造网上经营环境的各种活动。网上经营环境的营造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个以营销为主要目的的网站,并以此为基础,通过一些具体策略对网站进行推广,从而建立并扩大与其他网站之间、以及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从Davechaffey和冯英健博士的观点中我们发现,网站是开展网络营销的根据地,企业的网络营销活动是以网站为基础的。此外,国内学者姜旭平、孟丽莎、刘向晖、卓骏、李纲、蹼小金等纷纷给网络营销下了不同的定义。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的一些细微的区别决定了我国多数企业网上活动仍处于网络营销阶段,且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国外的网络营销理论成果与经验总结对我国企业网络营销整体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不同的国情和不同的现实状况决定了我国企业的网络营销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发展模式,我国的企业必须拥有适合自己的网络营销发展策略,并注意其细节的实施,才有可能成功地步入网络经济的大门,进而取得后续发展。

我国对网络营销渠道的研究仅仅处于初始阶段,还存在很多的争议,其进程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仍有一大批营销界的学者和企业家致力于对网络营销渠道的研究和传播。瞿彭志(2001)认为,网络营销渠道就是借助互联网将产品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的中间环节。它一方面要为消费者提供产品信息,方便消费者进行选择;另一方面,在消费者选择产品后要能完成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手续,当然交钱和交货不一定在同时进行。清华大学卓骏教授(2005)在《网络营销>>一书中认为:传统的营销渠道的层次设计、相互匹配及全面管理是一件很繁杂的工作,网络营销渠道将销售渠道变成网络这一单一的层次,其作用、结构和费用都有很大的变革和进步。

虽然我国的许多学者、教授把很多的精力投入到网络营销渠道理论的研究中,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我国网络营销渠道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很多的理论内容尚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关于酒店的文献综述 篇6

摘要:爱情和婚姻作为人类文学的永恒主题和内容, 在《诗经》中表现这类主题的诗歌占 有很大的比重《诗经》中的爱情诗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人的情感生活其思想内涵从现代的眼光看来仍具有很大的价值。下面将采取对《诗经》文本解读以及对周代婚俗考证对其婚恋诗作一归类总结。关键词:《诗经》;婚姻爱情诗;婚制;国风

《诗经》中的爱情诗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人的情感生活 其思想内涵从现代的眼光看来仍具有很大的价值,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诗经》为“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作为我国文学的初级阶段,《诗经》的婚姻爱情诗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爱情和婚姻状况:男女青年追求爱情忠贞的同时,必须冲破礼教和家长制的束缚;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 婚姻的不幸更加剧了她们的痛苦。从这可以看出《诗经》婚恋诗有其独特之处, 也因此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就采取对《诗经》文本解读以及对周代婚俗考证对其婚恋诗作一归类总结。《诗 经》中的婚恋诗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反映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诗经.国风》中婚恋诗来自于各个地区、各个诸侯国, 这些地域、部落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传统与艺术风格。

周南、召南和王都是周王朝直辖的千里王畿之地, 因而深受周人礼乐文化的影响。周人在婚恋生活中,遵循礼法,重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重的是“夫妇有义”婚典制度。如《周南.桃夭》中祝福新婚妻子以及祈望家族的繁荣昌盛《召南.鹊巢》表现的是贵族女子出嫁时仪仗的盛况;《召南.何彼襛矣》则描写贵族女子出嫁时车辆服饰的奢华艳丽。

而十五“国风”中, 郑风、卫风、邶风、鄘风、陈风这几国风诗,是与周人的精神传统不同, 多是充满野性气息的婚恋诗作,呈现出迥异其他“风诗”的鲜明的文化特点。《郑风.溱洧》描写了在三月上巳,趁去河边拔灾祈福的机会, 女主人公主动邀请男主人公去河边嬉游, 谈情说爱的情景。这种赤裸裸的男女相悦之词, 散布于郑卫的诸多篇章之中。有野外邂逅, 唤起男性爱慕之情的《郑风.野有蔓草》;有描写约会中男女情意真情的《邶风.静女》;还有在舞蹈中产生爱情, 赠物定情的《陈风.东门之枌》。虽然都是在殷商之风习下的婚恋诗作, 但要细分还是可以看出郑地与卫地风俗上的细微差别。郑地风俗“淫”, 因而男女欢情的诗作多。而卫地“薄恩礼”,弃妇怨词多。

唐地诗歌的特色是“忧思深远”,。人民生活不得安宁,在朝不保夕的生活中,人们对于生命的流程与生命的意义有了更透彻的认识。故《唐风》才有这样的“死生之虑”。息。最具有浓烈唐风品格的是悼亡诗《葛生》。诗中“夏之日,冬之夜”六字最为惊心动魄,夏天的白日, 冬天的夜晚,是多么的漫长, 相聚于黄泉的时刻似乎还那么遥远,此六字写尽了人间的相思之苦。

二、反映了先秦的婚俗制度

先秦时代既是贵族婚制礼法的产生、确立时代, 又是婚制礼法与通行于民间的自由奔放 的婚俗并存的时代, 因此,《诗经》中的婚恋诗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它们的并行轨迹以及矛盾斗争的烙印。

先秦的婚制, 首先是针对贵族统治阶级制定的。《诗经》 中有不少反映贵族婚姻的诗篇,大都反复强调了具有“三重”特色的婚制准则, 并大都具有鲜明的聘娶和媵嫁色彩。这些诗篇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排场大。如《卫风·硕人》、《召南·何彼矣》、《大雅·韩奕》等诗都描写了贵族豪华奢侈的媵婚场面。二是怨愁多。在婚制礼法下的贵族女子,没有什么婚恋自由可言, 更不上什么“ 爱情”多数已嫁的贵族女子则只能忍受礼法带给她们的痛苦, 如《邶风·泉水》、《卫风·竹竿》都表现了远嫁在外的贵族女子不能返乡探亲的怨愁心情。三是丑闻多。如《邶风·新台》、《风·墙有茨》、《载驱》诸诗,都记载并揭露了贵族荒淫乱伦的丑行。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揭露统治阶级丑恶的诗篇,都是民间作品, 可见人民群众对虚伪丑恶的婚制,对贵族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是十分鄙弃和厌恶的。

庶民百姓的婚姻只要符合统治阶级的政策就可以了,因此礼教对民间婚姻的指导和规范, 在某种程度上就显得较为宽松和开放。所以《诗经》中的一些婚恋诗,在《诗经》时代的某些时期, 某些地区表现了某种程度的婚恋自由。这便是《诗经》中那些表现了真情实感和行为自由的情歌得以产生的客观环境。

三、带有鲜明的民歌特色

风、雅、颂是对《诗经》从音乐上的分类。《风》是指不同地区的民歌。《国风》中包括十五个地区和诸侯国的作品。《雅》是西周王畿内的诗歌。《诗经》中有《小雅》、《大雅》。《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它包括周、鲁、商、夏颂。《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大都 存在于十五国风当中,《小雅》、《大雅》中只有四篇是爱情诗,而《国风》中除了《周南》、《召南》外, 都是中原各地的民歌, 因此婚恋诗具有民歌色彩。此外,爱情诗大部分是由中下层劳动人民创作, 而非贵族和统治阶级的创作, 因此也有一种天然的民歌色彩,其中的大多数作品多以女性的口吻写作, 更能反映早期先民文化中的女性的心理。《将仲子》着力刻画了女子的内心矛盾, 表达了压抑的青年渴望冲破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恋爱的精神。这篇是郑地的民歌,在《郑风》中总共有十二篇诗,其中婚恋诗便有九篇,这不仅证明了婚恋诗在《诗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更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其民歌成分大。

此外,婚恋诗大都大胆泼辣,体质短小, 带有鲜明的民歌特点。

综上所述,《诗经》从诗歌内容、诗歌题材、艺术表现方式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反映了当时特殊的社会风貌和时代背景。

参考文献:

【1】 张晶晶.《诗经》中婚姻爱情诗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J】.西安社会科学.2009年9月

【2】 吴贤哲、李珉.先秦婚制和婚俗在《诗经》婚恋诗中的反映【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2月

关于食品工艺进展的文献综述 篇7

1.1 食品工艺历史悠久

食品工业的发展历史悠久, 近代的食品工艺产生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 阿培尔在1810年提出用排气、密封和杀菌的基本方法来保存食品的“食品贮藏法”。因为该方法的提出, 世界上第一个罐头厂于1829年建成。1872年美国发明了喷雾式奶粉生产工艺, 乳制品的规模生产于1885年正式成为食品工业生产的一个重要部分。18世纪, 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 食品工业也逐步加入新型工艺技术, 出现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面粉厂, 这就是近代利用机械进行加工的食品工业。科学技术日益发展, 现代食品工业发展愈加迅速, 食品加工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展, 其中融入的食品科学技术也越加先进, 使得食品工艺生产日新月异。

以我国的罐头食品工艺发展为例, 我国罐头工业生产于1906年在上海正式开始, 当时的上海泰丰食品公司就是我国第一家罐头食品厂。随后, 在部分省市相继建立了作坊式的罐头加工厂, 使得我国的罐头食品加工工业不断得到发展。在我国, 罐头行业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二十世纪70-80年代, 这一时期罐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奢侈品;20世纪70年代后期, 我国罐头产品种类已经有了很多, 大约有400种, 但是生产的工艺层次不齐, 因此为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进行生产, 就由原轻工业部领导组织了有关的罐头厂、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设计单位等技术人员编写了罐头的专业标准, 规范了罐头工业的操作规范。第二个阶段是二十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 中国罐头行业逐步健全相关体制, 形成多元化的布局, 行业注入了很多新的活力。第三个阶段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 我国罐头行业发展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 罐头的食品工艺也达到了世界公认的封口和杀菌的商业无菌。

1.2 存在的问题

从科学技术水平来看, 食品工业科技含量还比较低, 食品的原料加工利用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在食品行业中, 具有竞争优势的只有少数的传统行业, 其拥有中国特色风味的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消费者对食品消费是否安全比较担心。现在我国食品质量标准体系仍不完善, 食品卫生标准、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农药残留标准等相关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整合完善, 不同行业间制定的标准在技术内容上也存在交叉矛盾。技术保障能力尚难以满足食品安全监管需要, 检测技术相对落后, 仪器设备配置不足, 部分检验设备严重老化;基层检验机构和人员数量偏少, 检测能力亟需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机制还不够健全, 食品安全责任追溯制度尚不完善。一些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 自律意识不强, 诚信缺失, 使得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存在隐患。

2 简要评述

综合以上文献资料, 由于我国居民的食品消费一直以直接的农产品消费为主, 因此造成我国的小农经济特征十分明显, 农村经济普遍呈现出自给自足的特点, 使得我国的食品工业和食品工艺的发展远远晚于西方国家。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点:第一, 我国食品工业总体起步晚、发展慢、技术水平低、核心技术依靠进口, 极大地影响了食品制造行业食品工艺的改善和提升。应该加大参与国内外食品加工市场的竞争, 取长补短, 促进食品工艺水平的整体提升。第二, 加大对食品工艺标准的制定和修正。由于受到国情的影响, 我国食品工艺的标准不能适应当下市场发展的需要, 必须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 对现行的食品工艺进行详细的修订。第三, 由于农业原料普遍是小农种植模式和靠天收获, 且品种结构和质量参差不齐, 使食品原料供给的数量和质量难以保证。原材料是食品工艺的一个关键, 只有优质的原材料再加上一个科学的食品工艺流程, 产品才能够畅销流通。

参考文献

[1]夏文水.食品工艺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2]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历程, 2009中国工业化蓝皮书, 2009 (5.11) .

[3]纪正昆.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审查指南肉制品、罐头食品分册[M].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3:136.

[4]滴水.食品工业发展历程, 2011 (8.15) .

[5]我国食品工业的发扎历程, 2009年工业化报告, 2009 (5.11) .

[6]佟晓群“.十一五”我国食品工业存在五大问题, 中国经济网.

[7]徐晓新.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 2002 (10) .

[8]孙耀武.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改革发展, 2009 (2)

关于层次教学法的文献综述 篇8

摘 要 本文通过解读文献,对层次教学法相关研究进行了解与分析。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层次教学法体现出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时由于不适应学习内容难度问题而影响学习效果,分层教学对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体育教学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教育 层次教学法 体育教学

一、基于教育理论的层次教学法研究综述

黄力颖(2013)在《西方层次教育方法的借鉴与应用》中说道:层次教学方法在创立之后被西方教育学家迅速宣传,扩大其影响力,其卓越的功效也使其被广泛的认可和接受。层次法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有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初期探索阶段,得到社会重视并形式多样化;第二阶段,开始衰落,这个时期主要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全世界的教育都走向了低谷;第三阶段,重新发展,战后的世界的教育的重视程度空前绝后,层次教学方法在此背景下被重用;第四阶段,进一步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对于人普遍素质的提高有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择优培育的理念被全面教育的思想给逐步替代,层次教学方法在这个阶段进入了发展的腾飞阶段。

朱莉·申菲(2010)提出:层次教学法是未来教育领域的最优教学方法之一,应该被大力推广使用。其含义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学员分为几个层次,再制定每个层次对应的不同教学内容和方法,最后定期重复这个程序。层次分析法不仅可以使每个学员都得到充分的重视,也可以让学员学到最应该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达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汤姆斯在《美国层次教学方法的历史与发展》一文中提到:在美国,层次教学方法最早出现在1870年左右,由美国著名的教学家哈里斯创立,实验地点是在圣路易州,其原型是“活动分团制度”,前内容是教师首先通过测评的方式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A、B、C三等,在教学过程中档学习能力和基础较好的A和B等的学生在做练习时,老师对C等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帮助其更好的掌握知识以打牢基础,完成后再进行下个教学内容,如此循环。

二、体育教学中的层次教学法研究综述

阎姗姗对高校体育课程中层次教学方法的使用做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示:层次教学方法可以很好的实现个体与群体发展的协调一致,可以缓解个体差异所造成的体育课程教学困扰。因材施教,可以培养学生全面的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的能力,为以后发展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

葛花儿(2010)在南京体育学院学报上发表的《高校羽毛球公选课的现状调查研究》中说道:羽毛球运动在我国发展普及程度仅次于乒乓球,在我国高校体育课堂中也受到了学生的喜爱,是目前选课率最高的运动项目。在教学中学生兴趣浓厚,学习气氛很好,有很好的学习基础,通过羽毛球公选课大部分的学生都可以有所收获。但在良好的发展形势之下也存在着潜在的问题,就是因为学员个体情况的不同导致教学效果的不同,从而使一部分没有跟上教学进度的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这不利于羽毛球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乔洋(2012)发表《高校大学生群体层次教学方法的使用和改进研究》一文中提到:通过层次教学方法可以很好的实现学生教学进度的统一,可以大大的提高课堂效率,很好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在高校使用的过程要考虑到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老师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的要求全面推行层次教学方法,要逐步从点到面的进行。

赵文(2013)发表《我国层次教学方法的现状调查研究》,在文中他通过调查问卷法和实地访谈法调查了全国64所高校层次教学方法的使用现状。发现层次教学方法因为很好的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符合我国教育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和老师的个人期望,从而全面的发展了学生的素质,所以在我国高校中被大量的采用,有90%以上的被调查高校表示使用过并会继续使用层次教学方法,其中使用最集中的课堂是:微积分课堂和体育公选课堂。原因是因为,这两类課程都有着重基础,差异大的特点,使用层次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三、小结

综上所述,在国外的研究中偏重于对层次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而国内则偏重于层次教学方法的历史研究,其对于某个具体项目或者某个领域的实证研究并不多,因而验证层次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教学效果仍需通过教学实验进行实践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黄力颖.西方层次教育方法的借鉴与应用[J].中国教育周刊.2013(7).

[2] 朱莉·申菲.层次分析法的概念及发展[J].现代教学.2010(12).

[3] 汤姆斯.美国层次教学方法的历史与发展[J].美国教育.2013(6).

[4] 葛花儿.高校羽毛球公选课的现状调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12).

[5] 阎姗姗.我国高校层次教学法的使用现状与前景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2).

[6] 乔洋.高校大学生群体层次教学方法的使用和改进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校报.2012(6).

上一篇: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下一篇:豪迈大气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