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生调查报告(通用8篇)
关于中学生调查报告 篇1
通过调查发现:
一、学生为什么要补课?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倡导减轻学生负担,三令五申禁止占用学生课余时间给学生补课,可为什么这种现象呈越演越烈之势呢?
1、目前教育体制的“产物”,关于中学生补课调查报告。虽然政府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惟“分”论英雄的事实普遍存在,而整个社会仍在为学校排名次,用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另外我国目前的招生,入学,就业体系,以及官民子弟在待遇上的差别,使一些家长为了孩子不“享受”在上重点高中时因差一分而掏6000元钱的“待遇”,或者在将来找到一份好一点的工作,选择了平时花“小钱”,给孩子补课,打“预防针”。
2、家长的“安慰剂”。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学生之间的竞争随之加剧,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正说明应试教育的局面并未从根本改变。家长们不会空喊口号,“考入重点高中,上了名牌大学”才是硬道理。迫于此压力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自然就要要求补课,暂且不看结果如何,起码能从心理上安慰自己,因为这是在给孩子“充电”啊!
3、学生的“镇定剂”。有的学生因为一两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或班级排名出现下降,产生焦虑急躁自卑等心理。于是上课外补习班,或是请家教,结果成绩有所提高,从而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镇定。须知,学生在过渡时期成绩一时跟不上,通过自身的努力,调整学习方法,一般都可以赶上。
4、老师的“新产业”。一些老师故意在正常的学校课堂对讲课的内容有所保留,将精髓留在“私塾”上讲,有的老师甚至故意在补课中向学生楼考试题,迫使学生加入补课的队伍,显然,这些教师是将补课作为一种“创收”的“新产业”。一个老师可以通过开设补习班,一个月赚到上万元,这与每个月XX多元的工资相比,真令这些“误人子弟之士”动心啊!
二、补课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的?国家明令禁止学校利用双休日,寒暑假等时间给学生补课,那么学生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补课的呢?
1、学校设“新班”,调查报告《关于中学生补课调查报告》。一些学校为了能使自己的补课名正言顺,不与国家相关政策唱反调,而开设课外提高班。说是学生自愿选择参加,而所谓的提高班只是提前讲新课。一些没有参加的同学到正常课堂上发现老师的进度是按提高班进行的。自己没参加自然就跟不上了。所以也得“自愿”的去参加了。
2、老师开“私塾”。在国家三令五申的禁止下,公开不可少了。然而老师家里的“私塾”式的补课却多了起来。在调查中,100%以上的学生或多或少参加了“私塾”是不可。不可时间一般都是择在假期、周末或每天放学后,补课地点多是在老师家里或历史租借的房间,不可对象多是毕业班学生。
3、家长请家教。一些家长由于工作关系,没有充足的时间来照顾孩子。但又不放心孩子能否独立的完成作业。于是就请一些高小的大学生在周六、周日或每天孩子放学后到家里,为孩子辅导。在调查中我们发现,78%以上的孩子都请过家教或正在请家教,且高年级学生占大多数。以英语、数学为主。
三、补课后的结果如何?家庭花了大量的钱,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来补课,那补课的结果如何呢?
1、学生的依赖强了。不少学生尝试过请老师或上补课班的“甜”后,容易产生以来心理,要和家长继续找老师补课,以保持自信和正常上课时的轻松感。一名同学在谈到不可的好处时说:“可以学到但是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有补课即使上课走神了也不用怕。有时不开心不想听课,有补课垫底就不听。”
2、家庭的负担重了。补课不但增加了学生是学习负担,也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在调查中了解到,各校老师一对一补课,一般每节课都要100元以上。如果几个学生一起补,起码要50元一节课。这样一学期下来也要几钱元钱。这对于普通中产阶级家庭来说,是有一定困难。
3、老师的腰包鼓了。一些老师通过补课,经济收入如股市“熊去牛来,”全线飘红,买电梯房、开轿车、有的甚至专门买上一套价值不菲的商品房当作“补课基地”、“课外产业”从此进入了良性循环。四.如何看待当前风行的补课现象?迫于各种形式的压力,学生们纷纷选择了补课,补课已成为当前比较风行的一种现象,那这种现象究竟是否正常呢?学生要求补课,希望获得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的信息,学到更多的技能,这似乎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但我们明白一般事情都有两面性,而要衡量其本身的价值,这就要看是利大还是弊大。中国自古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之说,反观现在的一些老师的行为,不免让人寒心。在正常的课堂上把该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没有给予学生,而留一手于课外的“私塾”。可见老师不是在“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在“串道收业截获”,至此,我想起来了余秋雨先生所说的一句话:在每年九月十日人们庆祝教师节之时,老师们又没有反思自己是否误人子弟又一年。任何事情都有其发展的规律,一切不切实际,与规律背道而驰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只会落得害人害己害国家。我们仔细算一下,现在学生一般早晨六点半从家走,下午五点半左右到家,如果有补课,又要上到晚上八九点钟,回到家后还有学校的作业和课外补习班的作业需要两三个小时,而他们的睡眠时间只有六个小时左右。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违背其发展规律的,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另外,这是的学生自我安排的时间少了,自主性减弱,而依赖性增强,如果有一天让他们独立的走向社会,他们能否挑起自己的那一份担子,承担起自己的那一份责任。这很值得我们去思考。而如何解决这种现象,则需要政府,舆论媒体,社会各界发挥各自的职能,履行各自职权,互相配合,共同面对。
关于中学生调查报告 篇2
调查时间:2016年4月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
调查范围:东风中学全体学生402人,发放调查问卷70份,有效问卷70份。
调查目的:学校语文组正着手开展“如何提高同学们的作文水平”的集体备课活动。笔者作为一名市级骨干教师为了更好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积极推动本次活动开展,使之达到实效,对“目前,学生在作文写作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进行研究,希望为改进作文课堂教学,提高中学生写作水平提供依据。
二、调查研究的内容及结果统计
语文组围绕“目前,学生在作文写作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设计了20题。(要求:请同学在你所遇到的作文问题后的括号里打上“√”,一般为10个以内)
1.难以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有话说不出,难以下手。(84.2%)
2.能说清楚事例,但语言贫乏,找不到有用的词语,语言不具有美感,无法尽情抒发情感。(51.42%)
3.语言表达差,全是“口水话”、“流水帐”,使自己对作文没有信心,从而不想写作,害怕写作。(50%)
4.作文主题、内容、想法只在脑海里反映,知道该写什么,但是很难落实到本子上,难以用语言表达,东垃西扯,不知所云,最后连自己也不知道写什么了。(61.43%)
5.没有素材,写时感到无话可说,有时写到一半就写不下去,脑海中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写些什么,思维打不开。(68.57%)
6.对作文写作技巧不理解,不知道写作的方法。(50%)
7.找不到写的内容,反反复复就那么点。(61.43%)
8.对作文兴趣不大,写作文应付了事,作文很少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38.57%)
9.有时感觉某个话题要写的东西很多,能想到很多观点和事例,但不知道如何来选择。(48.57%)
10.对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不感兴趣,不想写作文。(28.57%)
11.以前作文很好,现在忙于理科作业,没时间来管语文,也不像以前那样做摘抄了,因此感觉作文素材少了,写不出来,难以下笔了。(35.71%)
12.常遇到写不来的字,字太难。(32.86%)
13.即使学了很长时间的写作,都没觉得自己的写作水平有提高。(44.29%)
14.写出来的文章总是缺乏文化底蕴。(47.14%)
15.平时常常背诵一些经典美文,但在写作时不知道是否能用,不知道模仿和抄袭的界限。(17.14%)
16.写出来的文章总没有灵气。(55.71%)
17.也收集了一些素材,但不会运用。(32.86%)
18.写作文老想编造情节。(41.42%)
19.文章缺乏自己的思想,写不出新意。(37.14%)
20.写完就丢,没有重读一遍或反复修改的习惯。(18.57%)
三、调查的数据分析
据我们在全校作的问卷调查发现:难以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有话说不出,难以下手的比例高达84.2%。对他们而言,写作文是件苦差事,为了交差,他们不得不绞尽脑汁,使尽浑身解数凑字数。正是由于这种心理定式,从一开始就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因而作文的恐惧心理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作文质量必定不佳。经统计分析,学生的作文问题大体可分为如下几种:
(一)文章短小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文瘳瘳数语,几行字就是一篇作文。意思虽然说清了,语句也通顺,但不能抓住事物的细节作细致地描绘。就好像一幅画,只有轮廓,没有血肉,丰满不起来。
(二)表达不准确
有些学生要么重复罗嗦,要么词不达意,这样的作文让作者和读者的交流受阻。本班就有几个这样的同学,作文通篇都是口语,有的字甚至从字典中都找不到,他用拼音代替,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书面语来表达。看这样的文章,如同嚼白蜡,索然无味。
(三)缺乏真情实感
有的学生景物也描绘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也写得很清楚,但读起来干巴巴的,缺乏情感的滋润。也不能在作文中体现作者的价值取向和主观立场,好像只是一个事不关己的看客。这样的文章必定缺乏感染力,难以和读者产生共鸣。
有的学生虽然也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比如:我的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祖国真伟大!等等,但由于在行文中缺乏情感渗透,读起这样本该情感充沛的句子,也总觉得空洞。
(四)作文模式化,缺乏个性
作文本来是个性化的活动。所谓个性化,就是针对一个命题或多个命题,全班学生的作文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内容和形式,体现出每个学生不同的心声和不同的水平。可是平时一说写作文,学生就搬出《读写天地》《作文大全》等套用模仿,有的甚至是全盘接收;或是老师念一篇例文,有一半学生都成了例文的作者。这样写出来的作品千篇一律,毫无新意,更无个性可言。
根据调查统计数据分析,我想,我们的作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营造宽松的写作氛围,缓解学生“写作恐惧”心理。
简单地说,对于中学生而言,写作其实就是对自己对身边的人和事的记述和评价。它是自我情感的一种真实流露和宣泄。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轻松愉悦中,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观察,去发现、研究,去追忆、再现,去想象、推断,去剖析、感悟。要让学生明白不是为了作文而作文,而是想说就说,想写就写,没有结构、体裁的限制,对学生唯一的要求是:观察得要更细,发现得要更多,写出真情实感。老师应尽最大努力试着把作文课变成一次游戏、一次采访、一次通知、一次广告招标、一次观察试验……这些活动,可就地取材,但需精心设计,不让学生有负担,从而让学生对作文达到由“厌写”到“乐写”的转变,让作文充满真情实感。
(二)阅读写作紧密结合,重视习作前的指导。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便是古人在读写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一。只有书读得多,知识才能丰厚,才能博古通今,也就很自然地不费思索地顺理成章了。
根据作文教学计划的安排,每次作文课之前,必须重视课前指导。写人物,就应该提前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各种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变化;写景,就应该要求学生提前有针对性地观察自然景象;写物,应提前指导学生有意识地研究各类物品的形状、色彩,掌握其特征……总之,每次写作之前,都应根据习作要求,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搜集和积累必要的材料,这样到了作文时学生胸中才有积蓄可倾吐,手中才有方法可使用,口中才有词语可表达。
(三)赏识教育是写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以评促写。
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不适当的评价,是造成“挫败感”主要因素。当一个人得不到别人认可的时候,是很难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的。“作文如做人”,写作是自己心灵世界的真实展现。不容质疑,每个学生对自己苦心创作文章,都希望得老师的认可,同学的赞扬。所以,我们在批改作文时,应多眉批哪些好,好在哪里,评论的话应尽可能丰富,有针对性,避免套话、空话。对于哪些极其失败的文章,也不可以用一个“差”字盖棺定论,其实再不好的文章,只要我们用心去读,都可以发现些许闪光之处,或许我们指出的这点“亮光”,便可以成为学生写作心灵中的“星星之火”。再则,在作文讲评时,应给学生充分交流、相互取长补短的机会。对于好的文章既可以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给大家,也可以由同学或自己来读。对于那些不好的文章,既必须由老师来读,从而把握一个度,即让大家感觉到其中败笔或不足,又可以发现其中“迸射出的智慧火花”,保护学生的写作热情!
关于中学生作文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3
调查时间:2016年4月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
调查范围:东风中学全体学生402人,发放调查问卷70份,有效问卷70份。
调查目的:学校语文组正着手开展“如何提高同学们的作文水平”的集体备课活动。笔者作为一名市级骨干教师为了更好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积极推动本次活动开展,使之达到实效,对“目前,学生在作文写作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进行研究,希望为改进作文课堂教学,提高中学生写作水平提供依据。
二、调查研究的内容及结果统计
语文组围绕“目前,学生在作文写作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设计了20题。(要求:请同学在你所遇到的作文问题后的括号里打上“√”,一般为10个以内)
1.难以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有话说不出,难以下手。(84.2%)
2.能说清楚事例,但语言贫乏,找不到有用的词语,语言不具有美感,无法尽情抒发情感。(51.42%)
3.语言表达差,全是“口水话”、“流水帐”,使自己对作文没有信心,从而不想写作,害怕写作。(50%)
4.作文主题、内容、想法只在脑海里反映,知道该写什么,但是很难落实到本子上,难以用语言表达,东垃西扯,不知所云,最后连自己也不知道写什么了。(61.43%)
5.没有素材,写时感到无话可说,有时写到一半就写不下去,脑海中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写些什么,思维打不开。(68.57%)
6.对作文写作技巧不理解,不知道写作的方法。(50%)
7.找不到写的内容,反反复复就那么点。(61.43%)
8.对作文兴趣不大,写作文应付了事,作文很少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38.57%)
9.有时感觉某个话题要写的东西很多,能想到很多观点和事例,但不知道如何来选择。(48.57%)
10.对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不感兴趣,不想写作文。(28.57%)
11.以前作文很好,现在忙于理科作业,没时间来管语文,也不像以前那样做摘抄了,因此感觉作文素材少了,写不出来,难以下笔了。(35.71%)
12.常遇到写不来的字,字太难。(32.86%)
13.即使学了很长时间的写作,都没觉得自己的写作水平有提高。(44.29%)
14.写出来的文章总是缺乏文化底蕴。(47.14%)
15.平时常常背诵一些经典美文,但在写作时不知道是否能用,不知道模仿和抄袭的界限。(17.14%)
16.写出来的文章总没有灵气。(55.71%)
17.也收集了一些素材,但不会运用。(32.86%)
18.写作文老想编造情节。(41.42%)
19.文章缺乏自己的思想,写不出新意。(37.14%)
20.写完就丢,没有重读一遍或反复修改的习惯。(18.57%)
三、调查的数据分析
据我们在全校作的问卷调查发现:难以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有话说不出,难以下手的比例高达84.2%。对他们而言,写作文是件苦差事,为了交差,他们不得不绞尽脑汁,使尽浑身解数凑字数。正是由于这种心理定式,从一开始就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因而作文的恐惧心理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作文质量必定不佳。经统计分析,学生的作文问题大体可分为如下几种:
(一)文章短小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文瘳瘳数语,几行字就是一篇作文。意思虽然说清了,语句也通顺,但不能抓住事物的细节作细致地描绘。就好像一幅画,只有轮廓,没有血肉,丰满不起来。
(二)表达不准确
有些学生要么重复罗嗦,要么词不达意,这样的作文让作者和读者的交流受阻。本班就有几个这样的同学,作文通篇都是口语,有的字甚至从字典中都找不到,他用拼音代替,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书面语来表达。看这样的文章,如同嚼白蜡,索然无味。
(三)缺乏真情实感
有的学生景物也描绘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也写得很清楚,但读起来干巴巴的,缺乏情感的滋润。也不能在作文中体现作者的价值取向和主观立场,好像只是一个事不关己的看客。这样的文章必定缺乏感染力,难以和读者产生共鸣。
有的学生虽然也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比如:我的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祖国真伟大!等等,但由于在行文中缺乏情感渗透,读起这样本该情感充沛的句子,也总觉得空洞。
(四)作文模式化,缺乏个性
作文本来是个性化的活动。所谓个性化,就是针对一个命题或多个命题,全班学生的作文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内容和形式,体现出每个学生不同的心声和不同的水平。可是平时一说写作文,学生就搬出《读写天地》《作文大全》等套用模仿,有的甚至是全盘接收;或是老师念一篇例文,有一半学生都成了例文的作者。这样写出来的作品千篇一律,毫无新意,更无个性可言。
根据调查统计数据分析,我想,我们的作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营造宽松的写作氛围,缓解学生“写作恐惧”心理。
简单地说,对于中学生而言,写作其实就是对自己对身边的人和事的记述和评价。它是自我情感的一种真实流露和宣泄。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轻松愉悦中,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观察,去发现、研究,去追忆、再现,去想象、推断,去剖析、感悟。要让学生明白不是为了作文而作文,而是想说就说,想写就写,没有结构、体裁的限制,对学生唯一的要求是:观察得要更细,发现得要更多,写出真情实感。老师应尽最大努力试着把作文课变成一次游戏、一次采访、一次通知、一次广告招标、一次观察试验……这些活动,可就地取材,但需精心设计,不让学生有负担,从而让学生对作文达到由“厌写”到“乐写”的转变,让作文充满真情实感。
(二)阅读写作紧密结合,重视习作前的指导。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便是古人在读写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一。只有书读得多,知识才能丰厚,才能博古通今,也就很自然地不费思索地顺理成章了。
根据作文教学计划的安排,每次作文课之前,必须重视课前指导。写人物,就应该提前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各种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变化;写景,就应该要求学生提前有针对性地观察自然景象;写物,应提前指导学生有意识地研究各类物品的形状、色彩,掌握其特征……总之,每次写作之前,都应根据习作要求,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搜集和积累必要的材料,这样到了作文时学生胸中才有积蓄可倾吐,手中才有方法可使用,口中才有词语可表达。
(三)赏识教育是写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以评促写。
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不适当的评价,是造成“挫败感”主要因素。当一个人得不到别人认可的时候,是很难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的。“作文如做人”,写作是自己心灵世界的真实展现。不容质疑,每个学生对自己苦心创作文章,都希望得老师的认可,同学的赞扬。所以,我们在批改作文时,应多眉批哪些好,好在哪里,评论的话应尽可能丰富,有针对性,避免套话、空话。对于哪些极其失败的文章,也不可以用一个“差”字盖棺定论,其实再不好的文章,只要我们用心去读,都可以发现些许闪光之处,或许我们指出的这点“亮光”,便可以成为学生写作心灵中的“星星之火”。再则,在作文讲评时,应给学生充分交流、相互取长补短的机会。对于好的文章既可以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给大家,也可以由同学或自己来读。对于那些不好的文章,既必须由老师来读,从而把握一个度,即让大家感觉到其中败笔或不足,又可以发现其中“迸射出的智慧火花”,保护学生的写作热情!
教师们应根据“课标”精神——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努力排斥“为应付考试而作文”的思想,以新的思路,运用具有创造性的指导方法,大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关于中学生身体素质调查报告 篇4
ymg记者近日先后奔赴一中、二中两所中学采访,尽管之前对学生体质的下降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是采访过程中了解到的情况还是令记者感到震惊。十年前二中的体育课热身就是两圈(800米),现在就是一圈或者半圈,学生跑不下来。学生体质下降的情况确实很严峻。二中体育组组长隋永伦介绍说。
跑步不可怕,不跑步才可怕。对于这种现象,烟台一中副校长侯成伟一边跟ymg记者叹息,一边又不禁为现在孩子们的体质捏一把汗:我们学校给足了学生运动的时间,但是由于场地紧张以及社会尤其是学生家长对孩子们的体育锻炼普遍不重视,现在孩子们的体质跟过去相比,下降得太厉害。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质,需要学校和社会一起努力。
体育课热身,半圈不到已有半数学生掉队
ymg记者在二中采访的时候,正赶上上午的第四节体育课。不远处,初一的一个班级刚刚整队完毕,记者清晰地听到体育老师的布置:先热身一圈。刚开始的时候,学生还能保持队形,到了半圈左右,已有近半数学生开始漫步;到了300米,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名学生还在坚持,绝大多数渐渐逃跑,绕近路回到起点。
相对于其他运动,跑步确实是最枯燥、最无聊的,学生们觉得没意思。隋永伦摇着头说:可是他们不知道,跑步是所有运动中最基础的项目。不会跑步,足球、篮球、羽毛球等项目都玩不好,没有足够的体能作为支撑。心肺功能达不到,体质肯定会下降。
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一线体育教师们想出了很多法子,学校也给予了大量的支持。二中的拔河比赛目前正在进行当中,除此之外,级部篮球联赛、跳绳比赛、春季运动会也延续着学校的传统。一中同样如此,大绳接力、老鹰捉小鸡、袋鼠跳等项目同样在初中学生中开展得如火如荼,记者在一中南校寻访的时候,偌大的操场上有一些学生在进行着篮球、跳绳、踢毽子等运动,这是学校在每天下午必须推行的大活动课。只是学校单方面的努力着实倍感有心无力,依然有不少学生偷偷潜回教室,一中南校体育组组长董宏峰很无奈:总会有学生甚至家长想各种办法开请假条,怕累着孩子。我们在学生锻炼的时候有着严格的纪律,必须班主任签字才能批准,可不时会有家长来请假,又能怎么样呢?
跳远孩子们难跳进沙坑,一线体育教师是弱势群体
如果说家长不关心孩子的健康,这肯定是站不住脚的,但是如果说与对学习成绩的关心相比,家长显然对孩子的体质状况普遍感到陌生。
现在的孩子太累了,周末或者假日普遍被家长报学习班,希望给孩子培养点特长。条件好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舍得花钱。可是在这里面,又有几位家长愿意给孩子办一张健身卡,或者让孩子在假日出去从事体育锻炼?一中南校体育组组长董宏峰发问道:与学习相比,现在社会的观念总还是认为文化课教育是重中之重,殊不知现在孩子的体质下滑的真到了可怕的地步。
学生体质的下降到了什么地步?XX市中学运动会的铅球记录已经尘封了20年,一中的体育课已经没有了跳山羊和跳马,学校运动会的项目设置方面不见了1500米、3000米、跳远、三级跳远等项目。二中运动会干脆在秩序册上取消了学校记录的公示,体育老师可以非常自信地表示:现在的孩子不可能破记录。
取消这些项目也都是被迫的,比如说跳远吧,正常的距离,孩子们跳不进沙坑。二中的隋永伦摇头说道,他还给记者介绍说,110米栏需要在刻意减低跨栏的高度,因为对现在的孩子不适用。尽管栏的高度符合中学生的锻炼标准,而且十年前的孩子们可以轻松地跨过:体育老师们平时在体育课也不敢随便加量,运动起来哪有不受伤的,可要是真有学生受伤了,家长又不理解。可以说,在监督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方面,目前各中小学的一线体育老师着实是挤在学校和家长中间的弱势群体,他们用各种方式呼吁学生拥有充足体育锻炼时间的重要性,可是又有谁能在行动上给予真正的重视呢?
跑起来才有希望,高中生体质不如初中生
越是体质差越要加强锻炼,更加不能随便取消运动项目。只要坚持锻炼,对学生的成绩和体质的提升都有好处。一中南校校长侯成伟在跟记者聊起近期不少学校取消长跑运动的时候是是这样说的,但同时他又坦诚,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确实让学校有很多忧虑,毕竟目前升学率依旧是社会看一个学校好坏的最重要甚至唯一标准。
高中的学业压力更大,不少家长甚至一些班主任认为体育课是耽误孩子学习,打个篮球、踢个足球都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还会有学生因此成为反面典型。采访中,一位体育老师苦笑着跟记者表示。在这方面,董宏峰的感受更为深刻一些:去年我曾去高中部测试学生的体
育成绩,很多学生初中的时候我都带过,但仅仅两三年后,本来他们的体格应该更健壮,结果成绩却不升反降。
说起这些,侯成伟连连摇头: 我小时候满山头跑,现在的孩子电视电脑不离眼。都中学了,很多孩子在家长看来依然一步也走不得。学校半数以上的学生,是家长骑自行车、电瓶车或者汽车接送,好像一出校门,孩子就一点都累不得了。侯成伟呼吁说:无论学校还是家长,我们都该重视一下孩子的体质了。
关于中学生厌学情绪的调查报告 篇5
1、论文题目:关于中学生厌学情绪的调查报告
2、论文种类:社会科学
3获奖情况: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4内容简介:近年来,我国屡次发生中小学生因课业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过大而导致的骇人听闻的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引发了对我国教育制度、考试制度、评价机制等问题的广泛关注。同时,“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一项紧迫的研究课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本次调查主要是针对中学生学习过程中厌学情绪发生的原因、表现及解除的方法,在137位中学生中进行的。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有82.5%的同学曾发生过厌学情绪,有31%的同学正处于厌学情绪的困扰中。数据从各个角度反映出中学生中“厌学情绪”的确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调查结果显示,厌学情绪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父母逼迫、不堪重负;
2、遭遇失败,丧失信心;
3、周围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4、身体疲惫不堪;
5、课外兴趣干扰等。
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成长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学生生活中产生的困难也不尽相同,高中学学习压力大,而初中生则困惑于人际交往。
对自己承受困难挫折及厌学情绪的能力有的同学持肯定态度,而有的同学则不能确定,因此,自己评估自己得出的结论就需打一个问号了。
通过调查,有77.4%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厌学情绪需要调整,他们选择了旅游、诉说、散步、听音乐、睡觉甚至痛哭一场等多种方式来解除它。
通过此次调查谈话,有更多的同学对厌学情绪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他们表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应当逐步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建立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关于中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报告 篇6
摘要:中学生的学习是打基础的阶段,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取得较好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既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更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文章结合初中社会实践,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了论述。关键词:学习习惯养成误区看法 调查时间:2011年暑假 调查地点:博兴实验中学 调查对象:学生、老师、家长
调查方法:调查问卷、跟踪调查、网络调查 调查小组:实验中学初一二班 调查成员:本人
调查目的:中学生的学习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但许多中学生不知道怎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如何运用学习习惯,行成了不少误区。我们为了解答中学生的迷惑,进行了这次调查,了解到了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明确好习惯与学习成绩的关系解决了问题。并希望引起更多同学对学习习惯的重视。调查步骤:
第一步,调查立项(关于中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草拟问卷题目,通过小组讨论以及小范围人群征求意见,确定题目的可行性并锁定调查对象(学生、老师、家长);第二步,根据上述调查意见调整并确定最终问卷题目;第三步,分组活动:
1、发起问卷调查,进行问卷回收与整理,调查数据汇总与分析;
2、搜集资料,进行整理;
3、访问专家,整理采访记录。第四步,编写调查报告及结论。调查过程: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分别调查了学生,老师,家长三个群体,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制定了不同的问卷。调查学生600人,老师200人,家长600人。本次调查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与跟踪调查的形式,并利用了网络等传媒工具。将调查对象锁定为学生、老师、家长三个主要群体,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情况,运用相适应的调查方案进行了多方调查。
本次调查发放不同形式的调查问卷共计1500份(包括网络电邮等各种形式),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300份,其中学生600名,老师100名,家长600名。其中,成绩好的学生200人,成绩差的学生200人,成绩中等的学生200人。根据调查的结果制作了一张学生调查问卷统计图表(见图
一、图二),一张部分老师意见表(见附件1),一张家长意见总汇表(见附件2)。一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初中生学习成绩不佳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他们的学习习惯不好。中学生不良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主要障碍。在结果对比时,成绩好的学生几乎没有以下不良的学习习惯,成绩中等的学生百分之六十五有这些不良习惯中的三种以上,成绩差的百分之八十五这些不良习惯中的有三种以上,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由此可得克服不良学习习惯是学生完成学业的前提条件。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其不良学习习惯主要表现有:
1、杂乱无章
学生的房间物品摆放无一定位置,书桌上乱七八糟。书包是学习用具与其他东西混在一起。于是,写作业时找不到本子,上语文课抓出一本数学书,该交作业了才想起它还在家里,各种资料东放一张,西放一张。因而找东西的时间比学习的时间还长。
2、心不在焉
注意力很难集中,几乎每节课思想都会“开小差”。听语文课时想起天外来客,听历史课想到了少林和尚,于是一节课老师讲的内容听不到三分之一。听课效率低,又直接影响了作业和学习;日积月累,逐渐和专心学习的同学在学习成绩上拉开了距离。一心二用也是心不在焉的一种表现,看电视时写作业,吃着东西复习。于是很难安静下来专心地复习或学习,只要坐下来,就想打开电视、拿出零食、戴上耳机。
3、虎头蛇尾
做事有头无尾,拉开架式要读书,摊开一桌子书等学习用具,写了几页后想起了别的事,放下这一摊子就走;心血来潮要学小提琴,书买了好几本,看了一半觉得没意思,丢在书架上,以后再也不提;报名参加“奥赛”,听了两讲觉得太难,从此不再登门,于是一大堆的书买来了却没有读,很多的机会放弃了,没有抓住,不少时间、精力浪费了却没有结果。
4、朝三暮四
目标难以确定。看到同桌的同学在做数学作业,自己也拿出了数学书;听到后面的同学讨论一道地理题,自己也翻开了地理书,猛然抬头看到黑板上写着:“明天交作文”,又开始琢磨该写点什么——于是,暮四朝三,朝三暮四,没有明确目标的推动,没有单位时间里较高的学习效率。
5、得过且过 做事喜欢拖拉。这份作业明天不交,可以先不做;这里有个问题没读懂,算了罢,以后再说;今天的日记还没有记,没关系,明天补上;这次考试没考好,“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下次一定能考好——于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6、抄袭作业
学习不实事求是,这道题不会做,抄同学的;这篇作文题目与上学期的一篇相似,把旧作文抄一遍;这次考试不严格,可以看别人的;今天的政治问答题,用小纸条抄好,以备考试之需„„久而久之,抄袭成了习惯,形成“不看别人的,心里难受”的心理。没有一次作业不和别人对答案,没有一次练习不看别人的„„逐渐对自己失掉了信心,学习变成了一种取悦别人的行为,虚假的成绩成了自我安慰的精神鸦片。
7、知难而退
学习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精心准备了讲演稿,因为紧张、害羞而放弃了上场的机会;因为有点儿疲劳,该复习的一章就放在一边不看了;体育课测试1000米跑,跑到后来上气不接下气,马上停下来休息,„„于是,稍一纵身可以摘到的果子没有得到,再坚持一下,就能成功的追求半路放弃了。二
通过图1和图2,我们总结出以下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与原则:
1、越早越好,逐步发展
夸美纽斯主张,好习惯的培养“最好是心理还很清新”,没有形成错误观念,没有养成坏习惯时就开始,否则将是很麻烦的。“假如地面上已经有了房屋,他便必须把它拆卸,方才能去建造一所新房子”一样,夸美纽斯的这段话提醒我们,对良好习惯的培养必须越早越好。
2、贵在自觉 尽管有些习惯是由于无意重复所养成的,但人的大多数良好习惯都是有意识养成的,而要使自己能有意识地养成一种良好学习习惯,首先必须让自己明白为什么要养成这种学习习惯,其次必须明确坚强的意志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条件。例如,要养成每天早起跑步锻炼和早读的习惯,那就要有坚持精神:不但每天都要早起,不能赖床,而且不管严冬酷暑,刮风下雨,都要自觉坚持,不可寻找借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3、从“小”做起,贵在坚持 诸葛亮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使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地“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从小事做起,由小积大,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原谅自己的一次偶然的过失,因为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它们也会由小到大逐步积累,最终形成坏习惯。
4、严格要求,反复强化
要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必须对自己严格要求,可以围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制定一些规范与制度,并要严格执行,必要时可要求老师、家长监督执行,持久就是不断强化,持久才能逐步适应,最终才能养成习惯。
5、整体培养,相互促进
除学习习惯外,对中学生来说,要养成的良好习惯颇多,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但在上述诸多习惯中,最重要的是生活习惯,因为一旦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为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卫生习惯打下良好基础,也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日常生活中马马虎虎,那么要培养仔细的学习习惯就比较困难,因此,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结合起来。
6、消除恶习,破旧立新 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必须自觉地与自己已经养成的某些不良习惯作斗争,并用新的良好习惯代替它,这就是“破旧立新”的意思,要做到这一点,一要认识坏习惯的危害性,下决心改掉老毛病;二是落实具体措施;三要不搞“下不为例”。关于这一点,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得好:每一回破例,就像你辛辛苦苦绕起来的一团线掉下地一样,一回滑手所放松的线,比你许多回才能绕上去的还要多。三
老师与家长认为在初中阶段,要特别注意培养认真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动脑动手动口的习惯,培养独立学习、主动探索、积极进取的习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从“上课、读书、练习”三个环节抓起。
1、上课环节。课堂是同学们获取知识的主渠道。然而,听课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上“走神”的现象在初中生中十分严重,头脑思维处于空白状态,对老师讲的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全然不知。至于只听老师讲不动脑去分析,学习处于被动地位,不假思索,不求甚解的同学就大有人在。要上好课,就要做到“四到”,即眼到、耳到、手到、心到。要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做到边听边想边记,以听为主,这里面既有方法的问题,又有习惯的培养。实际上,一般的学习方法经过程序化以后就形成了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基础。这样,“上好课”既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掌握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也就逐步提高了。
如何上好课?这是初中生特别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要上好课,应该变“课堂”为“学堂”,变被动的“听”为主动地“学”;同时,要注意改正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上课习惯。良好的上课习惯有哪些呢?精神饱满进课堂,有着一种强烈渴求知识的愿望,这是上好一堂课的保证和动力。
2、读书环节。对于教科书,初中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想读”或“不会读”。其一,认为“教科书简单,不值得读”;其二,认为“老师已经讲了,没有新意,不必再读”;其三,读书障碍很多,不想读。其实,读书这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决不能忽视。要提高读书的效果,应当把握以下三个环节:即“上课前要先读”,即预习,可以“粗读”,这样就能做到心中有“底”、有疑、有问进课堂;做作业之前要再读,即复习,要求“细读”;在训练中遇到疑难问题,找到对应章节要反复读,要求“精读”。另外,读教科书还要从中把握好知识点、重点、难点,通过自己的归纳、小结,形成本节课或本章节的知识结构,把零碎的、一点一滴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体系。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训练,同学们可亲自去体验品尝读书的味道,真正认识到“书本是最好的教师”,从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了读书方法,自学能力也就相应地提高了。
3、练习环节。课堂练习或课后练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检查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完整地掌握课堂所学知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的技能、技巧,发展思维能力。对于这些目的,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明白,对此,教师要心中有数。一定要告诉学生,练习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因为它既是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又是学风、意志和品德的考验。不仅要保质保量,而且还要独立和按时完成,更要从中有所收获。抓好以上三个环节(即上课、读书、练习),是提高初中生学习效果、学习质量的有效手段。当然,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很多,如:能自觉地制订学习计划并按计划执行;自觉做到每门课进行预习;课内勤于思考,积极举手发言,并能完整回答;能作好必要的笔记; 四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能力的提高过程,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艰苦的过程,也是磨练学生意志、性格、品质的过程,对此,我们一定要从小、从严、从点滴小事抓,要抓住现在初中这个阶段的最佳期,使初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中阶段是各种习惯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对调查问卷的汇集整理与数据分类统计(见图1): 调查学生人数表 学习好的调查人数
学习一般的调查人数
学习不好的调查人数
200 200 200
调查数据统计表 调查内容
学习好的占总数的 百分比 学习一般的占总数的 百分比
学习不好的占总数的 百分比
独立完成作业
100% 85% 60%
认真听课、自习
90% 65% 30%
不会的请教别人
90% 65% 90%
经常提问
95% 30% 20%
经常观察 95 % 90% 70%
阅读自学
85% 65% 40%
练后反思
70% 25% 10%
积极应考
95% 90% 40%
及时复习
50% 30 % 20% 上课记笔记
100% 75% 30%
(图1)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得出直观的柱状图2:(图2)调查结论:
关于中学生调查报告 篇7
一调查概况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以黄石市两所高校部分在校“90后”大学生为主要群体,同时也调查了部分社会上的“70后”和“80后”。本次调查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问卷调查法为主、文献法和访谈法为辅来进行综合分析。
(二)研究过程和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在两所高校,共发放问卷250份,当场回收问卷247份,回收率为98.8%,在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总共有246份,有效率为98.4%。问卷调查所有数据都经spss11.5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分析,所得数据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三)被试简介
本次调查的两所高校分别为师范院校和理工院校,其中师范院校的招生主要偏重文科,理工院校的招生主要偏重理科,两所学校的“90后”大学生具有典型性,能很好地代表全国普通高校在校“90后”大学生的道德现状,其结论具有普遍性。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90后”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
1道德水平总体不高
为了了解“90后”大学生的道德总体情况,我们特地对部分“70后”“80后”进行了访谈,在问题“你觉得‘90后’大学生的道德现状怎样?”的回答中:38.7%的人认为“90后”大学生道德品质“一般,与以前相比没什么变化”;11.4%的认为“90后”大学生道德品质“很好,符合社会要求的标准”;15.9%的人“不予以评价”;然而还有35.0%的人认为“90后”大学生认为“糟糕,有待提高”,这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从上面对“90后”大学生道德评价不难看出,认同“90后”大学生道德水平还比较好的大约占一半左右,认为道德水平不高以及不愿意进行评价的大约也是占总人数的一半,因此“90后”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总体上是不容乐观的。
2道德认知不够深入
道德认知是道德品质的基础部分,其重要性可想而知。调查结果显示:在看见有人在公共场合喧哗时,69.1%的“90后”大学生认为这个行为没坏的影响;2.8%的“90后”大学生认为很张杨个性;另外还有3.7%的“90后”大学生认为无所谓;只有24.4%的“90后”大学生认为这种行为不道德。调查数据充分的说明了“90后”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接近70%的“90后”大学生针对公共场合喧闹的事件没有意识到是不道德的行为,因此“90后”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3道德情感缺乏
道德情感是道德品质的重要保障,它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影响着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调查显示:对于社会上各种与道德有关的事件,有48.0%的“90后”大学生选择“只是好奇,并无太多思考”;12.6%的“90后”大学生选择“不太关心,置身事外”;0.8%的“90后”大学生选择“反感,不愿听闻”;只有38.6%的“90后”大学生选择“积极关注,热心了解”。
笔者认为,道德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它不同于一般的人类情感,它是品德心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依据自己所认识和掌握的社会道德规范和准则来衡量自己或者别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凡是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会使人的内心产生一种积极的肯定性道德情感,否则就会引起消极否定性道德情感。由数据分析不难看出,大部分“90后”大学生产生的是一种消极道德情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缺失严重。
4道德行为践行不够
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和最终目的,因此衡量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高低主要看其外在的道德行为表现。调查结果显示:46.3%的“90后”大学生在公共场合别人不遵守秩序时自己选择遵守;9.3%“90后”大学生认为应该随大流;44.3%的“90后”大学生觉得应该看情况而定;无人选择不遵守。由数据不难看出,超过一半的“90后”大学生不按基本道德规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有的随大流,有的看情况再做决定,他们道德行为的实践不够坚定,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90后”大学生令人堪忧的道德现状的原因
1社会环境不良影响
访谈数据显示:有53.7%的“70后”“80后”认为社会环境对其道德形成影响最大,并认为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是其出现道德问题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社会环境对人道德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社会环境不良影响是导致“90后”大学生道德品行低下的重要原因。
2学校忽视德育且德育实效不大
调查显示:37.0%的“90后”大学生选择学校几乎不开设德育课程;56.1%的“90后”大学生选择学校偶尔开展德育课程。另外,37.4%的“90后”大学生认为学校德育课程对其影响不大;32.1%“90后”大学生认为学校德育课程基本上没有价值。所以学校忽视德育且德育实效不大是造成“90后”大学生道德品质低下的又一重要原因。
3家长德育意识缺乏
调查显示:当自己给路边乞讨者钱时,30.9%的“90后”大学生选择其父母会表扬鼓励;19.5%的“90后”大学生选择其父母制止,不想给;另外分别还有21.5%和28.0%的“90后”大学生选择其父母会批评,并告知这是假象以及不给任何表示。由数据可以看出接近70%的家长缺乏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意识,他们对待孩子这种行为的态度说明其在面对此问题时只是按照自己的眼光去品评问题,没考虑到他的这种做法对孩子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为会产生不良影响。
4自我德育意识薄弱
调查显示:43.5%的“90后”大学生在做出有违道德准则的事后几乎没有反思自己的行为;15.9%的“90后”大学生偶尔反思;13.8%的“90后”大学生经反思;还有26.8%的“90后”大学生选择视情况而定。从数据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自我反思的道德教育意识薄弱,忽视了自己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
三调查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90后”大学生道德现状令人堪忧,道德品质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道德认知不够深入;二是道德情感严重缺乏;三是道德行为践行不够。造成“90后”大学生道德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四点:一是社会环境不良影响;二是学校忽视德育课程且德育实效不大;三是家长德育意识缺乏;四是自我德育意识薄弱。
加强“90后”大学生道德教育,促进其道德品质的提升将是社会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道德教育应该从学生小时候抓起。
(二)建议
第一,社会应该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1)强化道德舆论监督。可以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台、报纸杂志以及网络的舆论宣传作用,对社会上不道德的人和事通过媒体进行宣传,从而形成强大的群众舆论压力。(2)树立良好道德榜样。社会上每年应该坚持举行全国性的和地方性的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这个活动无论对于活动的本身还是对于选出来的道德模范而言,都对社会道德风气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通过以上两点可以有效营造一个良好道德风气的社会,“90后”大学生身处这样一个社会里会被耳濡目染,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为,最终构建出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二,高校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制定德育方针政策并落实,做到有效德育从而促进“90后”大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为的发展。(1)德育纳入学校教育哲学体系中。这样有利于把道德教育的宗旨贯穿到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2)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学校可以结合校内外的环境以及“90后”大学生在道德方面的品行来开发符合自己学校、自己学校学生道德品行特点的德育课程,这样能够有针对性补救学生在道德方面的缺陷,协调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为的发展。(3)加强教师德育方法。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应该进行德育模式开发,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4)营造德育性校园环境。要促进“90后”大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为的养成就需要学校创造良好的、充满道德性校园环境,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第三,家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加强对孩子的德育意识,以身作则进行积极道德价值引导以促进“90后”大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为的发展。(1)加强父母德育意识。只有拥有强烈的德育意识,父母才能在思想上重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工作。(2)树立榜样以身作则。父母应该以身作则,遵守道德规范,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行事,以此来为孩子树立一个道德榜样。(3)营造德性家庭环境。父母在家中应该尊老爱幼,发扬传统道德精神,创造良好的家庭道德氛围。唯有这样“90”后大学生的道德提升才会有最基本的保障。
关于中学生调查报告 篇8
一、调查起因
在一次与学生的闲聊中,我知道有一位学生因打架被派出所拘留过,后来家长拿出三千元把他保释出来。我说:“如果平时注意小节,控制冲动,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也不用家长拿出这笔不该拿出的钱。”这名学生的回答让我吃惊:“我家里有钱,我很富!”
很早我也注意到,一些学生花钱很大方。本来老师布置的练习题不到五分钟就可以抄完,学生不抄,花钱去复印;本来花两毛钱乘公交车可以到达的地方,却打的士去;作业本只写了一半就扔掉了;不吃早饭,吃一袋袋的零食;穿的是名牌……难道他们真的很富有吗?
二、调查目的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普及,教育工作者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而高中阶段也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要发现问题,及时引导,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物质生活是否富有,他们的精神生活是否丰富呢?我对我校高一学生进行了调查。
三、调查方法
调查分析法。通过对本校136名高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了结论。
四、调查对象
对我校高一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从调查问卷中随意抽取100人进行分析,其中正式生38人,择校生62人。
五、调查项目和分析
(一)家庭收入情况调查
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64%的学生家庭月收入在500~2000元之间。而这随意抽取的100人中,绝大多数是择校生,他们每学期的缴费近两千元,几乎是家庭一个月的总收入;并且其中有25%的学生,他们的学费还是由亲戚或有关部门补给金凑齐。由此断定,他们在物质上并不富有。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曾听到这样一句话:“穷得只剩钱了!”这句话揭示了改革开放后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精神的空虚。
莫非现在的学生所说的“富有”是精神的富有?
一位专家说过:“精神的富有是指人不仅有生命,还有精神,这是人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人有精神能力,而动物只有生存本能。‘丰富就是要让人的精神能力生长、开花、结果,每个人都要如此,这就是精神上的丰富。”
人有哪些精神能力呢?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把人的精神能力分为三种:智、情、意。“智”是指思考能力;“情”就是情感,人有情感生活,有对爱、对美的体验;“意”是指意志,就是能够支配自己的行为,按照道德做事,也就是对“善”的追求,这可以说就是信仰。所以,“智”、“情”、“意”就是人的智力生活、情感生活和信仰生活,这三种生活组成了人的精神生活。所谓的“丰富”就是指人应该过这三种生活,三者缺一不可。
由此,对高一学生的精神生活现状从“理想观念”、“课外阅读”、“星期六、星期天、放学后”的安排等几方面做了调查(还是原来抽取的100人)。
(二)理想观念调查
80%的学生没有理想,没有明确的目标,于是就没有了对理想和信仰的追求。他们正如大海上没有航向的船只,随时都有触礁的危险。他们缺乏了精神生活之一的“意”。
(三)课外阅读调查
课外阅读对中学生是很重要的。专家说:“童话中常含有了解自我和待人处世之道的不朽规范。在认识字以前,童话故事是我们第一次接触到的语文;在长大成人离家之前,也靠童话第一次接触社会的雏形。童话教导我们阅读、书写和是非对错。童话预备我们跨入真实世界的能力,并提供终生受用的功课;不朽的经典名著凝聚了世代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可以陶冶思想情操,给人以深沉的思维空间。从小读经典名著,加以思考,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有很大的好处。孩子通过这些不朽的文学作品而认识、感悟到的世界,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对人生哲理潜移默化地接受,比我们大人肤浅的说教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
关于诗歌的阅读,朱光潜曾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有真切的了解,而且也绝不会觉到人生的干枯。”
调查结果显示(表三):除了9%的人从没读过课外书外,51%没读过经典,58%没读过童话,63%没读过诗歌。按照专家对阅读的重要性的认识,一半的学生错过了童年时认识社会、分辨对错的重要一课,同时一半以上的学生也失去了人格塑造、认识、感悟世界,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的重要途径,绝大多数的学生也没有通过“诗”这一很好的媒介来培养自己的人生趣味。
(四)星期六、星期天及放学后的安排调查
从表四可以看出,他们空闲的时间不是用来丰富自己,而是玩一些低级的游戏。他们缺乏了精神生活之一的“情”,即对爱、对美的体验。
(五)学生学习成绩调查
至于“智”,如果对中学生而言,评价他们“智”的水平可用学习成绩来衡量的话,请看下表。
平均分在六十以下,作为高一学生而言是说不过去的,这样的学生竟然占了96%,在这方面实在不能说“智”。
由此看来,由“意”、“情”、“智”这三者构成的精神生活,在这些中学生的世界里是很缺乏的。他们的精神并不富有!
家庭的物质生活并不富有,却不注重节俭,甚至讲排场、穿名牌;自己的精神世界很苍白,却不注重精神的熏陶,甚至一味追求低级趣味。精神的贫乏是这一届也或许是这一代中学生的普遍现象。
六、思考与对策
家庭的物质状况对中学生来说是暂时无法改变的,他们的精神生活却可以熏陶,而精神世界的丰富也能促使他们改变消费观念,从而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因此,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刻不容缓。
那么,怎样去“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呢?有三个途径。
第一,教育他们要养成独处的习惯,经常反思一下自己。独处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独处的能力,那么他会丢掉灵魂,会变得浅薄。尼采说,有的人不喜欢自己,甚至讨厌自己,所以总是要逃到别人那里去。那么,尼采就问,这样的人对别人有价值吗?一个连自己都讨厌的人,到别人那里无非是对他人的干扰。一个人必须丰富自己,这样才能使自己有价值,有了独处,有了内在的东西,然后才能有高质量的交往。如果大家都有内在的丰富,那么这样的交往是高质量的交往,否则,无非是利益的交换。
这个时代的中学生(其实也不仅仅是中学生),能够忍受独处的人越来越少了,他们往往把独处看成一种痛苦、一种惩罚,仿佛一个人呆着,日子就没法过了,在学校里连上厕所也让人陪,课间休息也要拉上几个人;放学后上网吧、玩球类游戏、聚会等等。可以看出,他们根本就不能独处,至于反思自己的意识、时间及习惯就更无从谈起。因此,要教给他们学会独处,善于独处,并把独处作为一种快乐,一种享受。周国平说:“根据我的体验和与精神大师的交流,认为独处时能够和自己的灵魂进行交流,是一种特别的快乐,是很快乐的。”独处的过程就是自己过内心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应该好好回顾一下自己走过的路和将要走的路,立足人生全局,给自己一个明确目标,树立理想,增强信仰。
第二,教育他们通过阅读经典来形成更高的自我。人的趣味很重要,趣味越高精神世界就越丰富。读什么样的书,可以看出什么样的趣味,如果只追求感官刺激读“快餐”,对于人的精神是毫无帮助的。阅读本身应该是精神生活,让人感到精神上的愉悦、精神上的启迪。阅读的过程是人的灵魂提升的过程,这样的读书才是有意义的,才是真正的阅读。而对于经典的阅读就是和大师们交流的过程,就是接受大师熏陶的过程。在和大师们交流的过程中,在接受大师熏陶的过程中,自己的灵魂也会越来越充实了。慢慢地,和大师的精神就接近了,能从大师的角度去看世界了,这是多大的提高啊!我们这个时代注重享受人类的物质财富,享受高科技的成果,但书籍中,积累着人类的精神财富,如果不阅读,这笔财富是不会属于你的。事实上,这些财富是向所有人敞开的,但很多中学生并没有去享受这笔财富,这是很可惜的。
那么,怎样教学生去阅读呢?
1. 切实贯彻中学语文教学新大纲。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中学生必读中外文学名著30部。其中,中国文学名著15部,如《家》、《女神》、《呐喊》、《子夜》、《围城》、《雷雨》、《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外国文学名著15部,如《堂·吉诃德》、《普希金诗选》、《泰戈尔诗选》、《巴黎圣母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这实在是让人称快的举措。增强学生的审美素养,熏染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我们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尤其在经济快速发展、人文精神缺失的背景下更应如此。而加大阅读量,提高学生对世界的感受能力,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2.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具体到阅读的方法,应包括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分门摘录法、提纲挈领法、写心得体会法等。对于长篇小说,宜用跳读法、提纲挈领法;对于短篇小说,宜用精读法、圈点批注法;对于散文、诗歌,宜用朗读法、圈点批注法、谈心得体会法;对于议论文,宜用复述法、提纲挈领法;对于知识性强的文章宜用精读法、分门摘录法等等。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学生在阅读时能大大提高效率。
3. 提高教师“自由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在读书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学生从教师平时的言谈话语中就可以感受到他的阅读视野和思维空间,博览群书的教师自然会受到学生的喜欢。如果教师的兴趣、精力只集中在升学率上,那无论怎样努力去引导,都无益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为人师者在读书上对学生的影响很难量化,不能只看现实的教学效果。朱自清、丰子恺、叶圣陶都当过中学教师,他们对学生的影响是无限的,是一生的。所以应该改变对语文教师的观念,给他们留出更多的自由阅读空间,发展他们自由阅读的兴趣。
4. 提倡“不为什么而读”。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即使一部分支持学生阅读名著的语文教师,也是出于有了一定的阅读量,语文成绩才能上去和课外阅读能提供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以功利面目出现的阅读,也许是很多中学生畏惧“名著”,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因为,成绩本身是很多学生的困扰,而当阅读与之挂钩时,就不再是一种享受,阅读带来的兴趣也随之消失殆尽。从长远看,还阅读以本来面目,让学生真正从阅读中有所得,让学生一生都从阅读中有所得,还是得提倡“不为什么而读”。
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使中学生从网络游戏中,从低级趣味中走出来,走进经典,接受大师的熏陶,以形成更高的自我,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第三,要保持心灵生活的习惯。心灵生活是情感的体验、信仰,对生活意义的思考。一个人的人生目标首先应该是让自己成为优秀的人,而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除智力生活要活跃外,情感生活也要丰富。
怎样丰富他们的情感呢?现代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备受宠爱,即使家庭并不富有,家长也尽力满足孩子的需求,即使自己捉襟见肘,也要让孩子“体体面面”。家长越是迁就,孩子越是以我为中心,变得唯我是从,自私冷漠。他们在家庭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却进行高消费,他们的智力并没有问题,考试成绩却一塌糊涂,究其原因是缺乏情感的体验、对生活意义的思考。要想使他们有所改变,除了教会他们独处,教会他们阅读,还要培养他们的情商。
情商是个体的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的品质因素。它是开启心智的钥匙,激发潜能的要诀。它像一面魔镜,让人时刻反省自己,调整自己,激励自己,是人生获得成功的力量源泉。情商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绝不亚于数学或者是阅读等方面的引导。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成功者就是善于调节自己情绪的人。一个人在社会上获得成功,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智商(IQ),而是情商(EQ),前者占20%,后者占80%,即成功的公式为:20%的IQ+80%的EQ=100%的成功。情商的高低,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其他能力(包括智力)能否发挥到极致,从而决定他的人生有多大成就。情商是决定个人命运的最关键因素。
情商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很大,但它不是天生具有的,而在于后天培养。当代中学生处于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加强情商教育就非常必要。未来的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而且要有较高的情商水平,既会做事,又会做人,才能成为一个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人才,成为精神世界真正富有的人。
七、结论
综上所述,我校高一学生(或许不仅仅是我校)的物质生活并不富有,精神生活并不丰富。教会他们独处,教会他们自我提高,教会他们体验情感,以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也仅仅是我作为一个语文工作者在语文教学中总结的经验和方法。
我相信,关注中学生的精神、关注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肩负的使命。这种责任和使命会督促我们不断去探索更好的经验和方法,并进行借鉴和交流。
【关于中学生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中学生考试焦虑的调查报告06-07
关于中学生休闲生活的调查报告09-06
关于中学生自信心的调查报告08-01
关于中学生消费状况及意识的调查报告07-24
关于中学生学习压力的调查问卷09-06
关于学生免考请示报告09-14
关于中学生地理课外知识阅读现状的调查报告05-18
关于大学生环保调查报告05-24
关于我校学生上网情况调查报告10-19
关于乡镇中学生“死亡教育”现状调研报告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