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教育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关于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思考

2024-10-16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教育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关于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思考(精选6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教育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关于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思考 篇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教育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关于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思考

在当今教育的发展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激励机制,是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的重要保证。

一、教师激励机制和现在的素质教育体制已不能适应

现阶段的学校管理需要适应现在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科学化、人文化的管理。人力资源理论认为激励是人力资源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科学的、合理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激励机制是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校推行“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管理思想的重要体现。在现行的学校管理模式中,激励的目的是激发教师的工作主动性和工作热情,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措施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努力完成工作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作了重大调整,对广大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改要求教师的角色要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引导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参与者”,由“执行者”转变为“创造者”,由“组织者”转变为“开发者”。因此教师已不再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还要求教师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学会反思与创新,主动成为教学的“研究者”、“点拨者”、“创造者”。因此,原有的教师激励机制已经不能正确诱导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的要求。

人类的第一需要是物质需要,是教师从事一切教育活动的基本动因。所以,物质激励通常是学校管理中激励的主要模式,也是目前许多学校内部使用得非常普遍的一种激励模式。物质激励是指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鼓励教师热情的工作。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正激励——如发放奖金、津贴、福利等;负激励——如扣发奖金、补贴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金钱是万能”的思想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头脑中滋长起来,有些学校也一味地认为只有奖金发足了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但在实践中,不少学校在使用物质激励的过程中,耗费不少,而预期的目的并未达到,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与主观能动性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例如:我校原有的激励办法是:根据教师出勤情况、考试成绩、工作量,分一、二、三等进行奖励,这样有许多教师只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重视考试成绩,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这就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提高。

综上所述,要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适合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就必须改变原来的以物质激励为主的激励机制,完善能激发教师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新的激励机制。

二、以人为本,构建满足教师需要激励机制。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经过多年实践得出的真理,人本主义理论重视人的需要,通过认识人的需要去实现对人的管理,通过促进人的需要的满足去实现对人的管理,通过唤起和促进人的需要的生成去实现更为积极主动的管理模式。现代管理理论认为激励机制是一个永远开放的系统,要随着时代、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进入21世纪后,新一代的教师除了对物质的需求外对精神的需求显得更为突出,并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尤其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环境中,教师的竞争意识不断加强,自我发展、终身学习的需求明显提高,为此从教师的这些需求特点出发,学校应制定新的、合理的、有效的激励方案——物质刺激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合理需要的满足和生成,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科学规划,构建满足教师需要的激励机制

激励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创造性地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和目标,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而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主要因素有:工作性质、领导行为、个人发展前途、人际关系、报酬福利、工作环境和精神面貌,而且这些因素对于不同学校不同教师所产生影响也不同。如果在充分了解教师需要的基础上,先分清教师的需要,分清哪些是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哪些是主要的和次要的,哪些是现在可以满足的和是今后努力才能做到的。而后针对教师的不同需求,结合学校发展的需要,积极满足教师合理的需要。

在学校学校管理中,领导应该让教师感到可以信赖,从内心体贴关心老师。教师们通常希望在他们信赖的且品质高尚有能力的领导手下工作。可以信赖的领导应该是既具备技术背景又超脱于技术之外的管理者。他应当拥有敏锐的工作嗅觉,像教师的“教练”、“导师”和朋友一样,在学校内部倡导鼓励、创造和创新的氛围和营造具有一定特色的学校文化。作为学校的领导者,首先要做到自身廉洁自律,不要因为自己的贪心而多拿多占,对教师产生负面影响;其次是要做到公正不偏不依,不任人唯亲;要经常与教师进行沟通,尊重教师,支持教师的创新,对教师所做出的成绩要尽量肯定和表扬,并按制度规定予以激励;在学校中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最后是学校领导要为教师做出榜样,即通过展示自己的工作技巧、管理艺术、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自己的威信,培养教师对自己的感情,赢得教师的尊敬,从而增加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尊重老师,尊重他们的劳动经验,肯定他们的劳动成果,要信任老教师。在现代管理中越来越强调人本管理,重视对员工的尊重和信任,“士为知

己者死“,这充分强调了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的力量是的强大。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作为学校的领导者要十分明确,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在学校中只是分工的不同,每个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都是为培养人才而工作,尊重他人的同时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将尊重他人和为他人所尊重有机的融合能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而且学校的各项成绩的取得都是全体教师努力的结果,如果领导者不重视教师感受,不尊重信任教师,就会大大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的工作仅仅为了生存和获取报酬,激励作用从此就会大大削弱。这时,懒惰和不负责任等情况将会随之发生。尊重和信任是加速教师自信力爆发的催化剂,尊重、信任、激励、是一种基本激励方式。它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利于教师自觉的自发的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也有助于学校领导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谐,有助于学校团队精神和凝聚力的培养和形成。

学校管理过程中,切实落实教师的学校主人翁的地位。学校教师希望成为学校的主人,分享学校成功发展的喜悦。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学校应让每一个教师明确学校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利用各种方式参与学校的中长期规划,而且对于学校的重大事情,学校应让教师通过教代会参与决策。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起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激发其工作主动性和创新意识,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增强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增强理解和认同,使每个教师明确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学校的事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提高教师自豪感、责任心和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识。例如:我校成立了“教代会”教师代表由全体教师选出,学校的重大事情都有教师代表大会通过,这样增加透明度,体现了教师的主人翁地位。自此以后,教师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学校管理者要积极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的沟通创造机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成为“共享资源”,而教师也希望不断地与他们的领导和教师沟通,乐于与学校内的教师打交道,希望他们的贡献能被领导和周围的同事们所认可。为此学校可以通过教工之家、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为教师提供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同时这也为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想互促进创造了机会。例如我校现在成立了“教师学习促进班”,班内有新教师、中年教师、老年教师,定期开会,研究本阶段的情况,找出优点与不足,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使新教师得到了提高,老教师的工作得到了认可,新老结合共同提高。由此体现出来的是学校的各向工作成绩名列全市前茅。

学校应努力营造可以让教师自由发挥创造的氛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创造者、实验者,而教师也渴望能够在工作中自由地展示他们的才华,发挥其聪明才智。这就意味着学校管理者要适时改变角色,不应时时告诉教师应该做什么,去做什么,让教师处处、事事按命令被动的工作,而应该在教师工作过程中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这样既有利于保护教师的创新工作意识,又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积

极性。给教师创造愉快的工作环境。教师希望有愉快的工作环境,如便装、优良的办公设备、舒适的就餐和体育锻炼空间和谐的氛围等。因此学校可以针对教师的需求,在学校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尽力为教师提供和谐的、舒适的工作环境。

学校应尽力满足教师合理的需求,创设和谐、民主、舒适、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使不同的教师在最适合他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

人本管理理论认为,不同个体是存在差异的,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工作、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年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个体需求差异。例如在性别方面的差异——女性教师相对而言对报酬更为看重,而男性则更注重学校和自身的发展;在年龄方面的差异——一般20-30岁之间的教师自主意识比较强,对工作条件等各方面要求的比较高,而31-45岁之间的教师则因为家庭等原因比较安于现状,相对而言比较稳定;在文化方面的差异——有较高学历的人一般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既包括物质利益方面的,但他们更看重的是精神方面的满足,例如工作环境、工作兴趣、工作条件等,这是因为他们在基本需求能够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而追求精神层次的满足,而学历相对较低的人则首要注重的是基本需求的满足;在职务方面的差异——管理人员和一般教师之间的需求也有不同。因此,激励机制不应从一而终,而应根据个体差异制定多途径多方法的激励机制,满足教师的个体需求差异,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教师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合理安排工作进行激励。俗话说:“劳动最快乐。”合理的工作本身具有激励力量。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工作积极性,学校管理者要考虑如何才能使工作本身更有内在意义更有挑战性,给教师一种自我实现感。领导者要进行科学的“工作策划”,使工作内容丰富化、人性化和科学化,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营造和谐的氛围。还可通过教师与岗位的双向选择,使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有一定的选择权。尽量根据教师的特长,把教师放在他所适合的位置上,并在可能的条件下轮换一下工作以增加教师的新奇感,从而赋予工作以更大的挑战性,培养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使工作激励在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要发挥主人翁意识,让教师参与管理的方式进行激励。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和研究表明,现代的教师都有参与管理的要求和愿望,创造和提供一切机会让教师参与管理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因此,通过积极为教师提供展示的平台、参与的机会,让教师恰当地参与管理,既能激励教师,又能促进学校的发展。通过参与,形成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可以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要利用荣誉奖励进行激励。荣誉是众人或组织对个体或群体的崇高评价,是满足人们自尊需要,激发人们奋力进取的重要手段。从人的动机看,人人都具有自我肯定、自我赏识争取荣誉的需要。对于一些工作表现比较突出、具有代表性的先进教师,给

予必要的荣誉奖励,是最好的精神激励方法。

利用对教师对提升的需求进行激励。学校应建立“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制度。对表现好、素质高的教师,学校要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尽量根据教师的能力为教师创造提升的机会,包括福利待遇、职位等的提升,从而使教师时时处于"上台阶"精神状态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主动性。

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培训和发展的机会,对教师进行激励。随着当今世界日趋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格局扑面而来,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原有知识结构不合理现象和知识老化现象日益突出。他们虽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积累知识,但仍需要对他们采取等级证书学习、深造、培训等激励措施。通过这种培训充实他们的知识和技巧,培养他们的能力,给他们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机会,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价值需要。

激励并不全是鼓励,它也包括许多负激励措施,如淘汰激励、降职激励。淘汰激励是一种惩罚性控制手段。按照激励中的强化理论,激励可采用处罚方式,即利用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控制技术,如批评、降级、扣发奖金、淘汰等来创造一种令人不快或带有压力的条件,以否定某些不符合要求的需要的行为。例如:我校的考核制度规定:每迟到一次扣0.3分,请假一天扣0.5分,体罚学生一票否决,按最后的成绩算总分,末尾者低聘。由于此项措施的出台,使一些不和理需要得到了控制,进一步促进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管理过程中,激励的方式有多种多样,主要是采用适合本学校背景和特色的方式,并且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使管理制度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学校管理文化,综合运用不同种类的激励方式,就可以激发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使学校的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制定激励机制时考虑到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需要,这样才能收到最大的激励效果。

三、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应该处理好以下问题

素质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而高素质的教师是学校培养和造就出来的,为了学校的发展,学校管理者必须制定出一套科学的,合理的教师管理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而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

(一)完善校园文化激励机制,提高激励效果。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过程实际上就是用文化来塑造人。青岛海尔、青岛海信、青岛港近几年的快速发展说明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管理也是如此。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机制,只有当学校文化能够真正融入到每个教师个人的价值观中时,他们才能把学校的奋斗目标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为此,应构建一个能被大多数教师认可的,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内容的,具有

创新精神的校园文化,用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校园文化来规范校园,进行进行文化管理,使校园文化成为教师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不竭原动力,为学校实现长远发展成为可能,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学校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应遵循科学、公平、公正的原则。

构建激励制度,应体现公平的原则,因此要在广泛征求广大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一套大多数人认可的制度,并且把这个制度公布出来,在激励中严格按制度执行,并长期坚持;激励机制要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竞争意识,使这种外部的推动力量转化成一种自我努力工作的动力,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在制定制度时要体现科学性,要精心策划,做到工作细化,学校必须系统地分析、搜集与激励有关的信息,全面了解教师的各种合理需求和工作质量的优劣,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激励措施。

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学校管理是管理人的艺术,是运用最科学的管理手段,更灵活的管理制度去调动人的情感和积极性的艺术,无论什么样的学校,要发展都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离不开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管理者一定要以人为本,重视对教师的物质刺激和精神激励,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科学激励机制,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有机的结合起来,改变原有思维模式,真正构建起适应学校特色、时代特点和教师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制,才能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师自觉学习,最大限度的提高自身素质,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颖秀主编:《教育法学》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2]孙志成主编:《组织行为学》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3]覃川主编:《教师之魂——青岛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优秀案例》,2003年7月第1版

[4]杨洪芳:《中国教师的缺失》,《山东教育》2008年1、2月

[5]李桂平:《不折腾教师的绿色管理》,《山东教育》2008年9月

[6]赵荣贵:《打造现代化教师队伍》,《山东教育》2008年11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教育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关于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思考 篇2

一、我省非师范教育类教师资格认定取得的成绩

几年来, 由于有湖南省教育厅教师工作与师范教育处的正确领导, 各市州、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努力工作, 我省非师范教育类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进展比较顺利, 总体情况比较好。表现在:

⒈教师资格认定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

一项工作是否得到社会的认可, 从参与这份工作的人数的变化可以看得出来。近几年来, 面向非师范类毕业的社会人员认定教师资格一年比一年火爆, 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2009年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心理学考试的人数分别约为8000人、9000人、17000人、22000、30000人。短短五年时间, 参加资格认定的人数就增长了3.75倍。人数的激增固然与教师这个行业越来越受到尊敬和羡慕、教师这一职业的吸引力增强有密切关系, 也与我省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有序、有力分不开。可以预见的是, 随着我们这项工作力度的进一步加强, 报名参与资格认定的人数还会进一步增加。

⒉资格考试教材建设取得初步成绩

2006年, 由省厅组织编写了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的《中学教育学》《中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基本技能》教材, 填补了湖南省在这一领域的空白。这套教材以考试大纲为基准, 坚持科学性、实践性和指导性的原则, 把基本理论知识教育与复习应考有机结合起来, 是各级培训机构培训和考生自学的好教材。这套教材已经使用四年, 受到了考生的广泛好评。2009年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组织专家和一线教师重新编写了《中学教育学》《中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基本技能》 (中小学教师通用) 三本教材, 教材的形式与内容都紧跟时代变化, 注重时代性与实用性, 面貌焕然一新, 是一套学习与应试的好教材。

⒊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命题、制卷、评卷、测评体系

从2005年开始, 教师资格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 一直采用全省统一命题制卷、市州负责组考、评卷的形式进行。命题由我中心负责, 每年命题期间, 我们都组织强大的命题专家阵容, 命制了多达8套以上的试题, 再从中遴选优秀试题作为考题, 保证了命题质量;我们实施了最严格的保密制度, 确保命题不发生泄密事故, 这几年以来没有发生过一例试题泄密事件。评卷和测评由各地市组织, 从这几年实施的情况来看, 大部分市州在组考方面还是认真严肃的, 操作是公平公正的, 效果是比较好的。2009年开始, 首次实行全省统一评卷, 严格纪律, 统一标准, 公正客观地评分, 社会和考生都一致认可。

⒋培训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省厅湘教通[2001]106号文件规定: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的人员申请高等学校以外的其他学校的教师资格, 均须补修《教育学》《心理学》课程, 补修教材为国家对申请的教师资格规定的合格学历所对应的全日制师范类层次的教材。根据教育厅的这一精神, 各市、州教委都开展了非师范教育类教师资格认定的专业培训工作。调查结果表明, 在培训管理上, 大部分地区指定了培训单位, 指定的培训基地有地属高校和师范学校;在课程设置上, 各市州基本将省教育厅文件要求作为课程设置框架, 重点保证了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课程和教育教学基本技能训练课程;在教学安排上, 一般采取分段培训的方式, 前段为理论学习时间, 后段为技能训练时间。总体来说, 培训逐步走上正轨。

二、我省非师范教育类教师资格认定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湖南省非师范教育类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 如不及时解决, 还会影响我们整个认定工作的权威和效果。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比较大的问题:

⒈在阅卷评分、测试 (面试、试讲) 评分方面

命题由我中心组织, 由于组织严密, 命题的质量和保密工作均有较高的保障。2009年以前, 评卷、测评由各地市负责, 而由于各地市工作态度和水平不一, 存在的问题较多, 也较为严重。

评卷方面的问题有:

一是各市州组织评卷, 评卷人员人数相对较多且过于分散, 致使标准不一致, 造成评分差异较大, 考生有意见, 认为不公平。

二是由于地区跨度较大, 考生学识水平差异也较大, 有的市州为了追求通过率, 有意降低评分标准, 造成人为的标准不一致。

三是各市州对评卷教师的管理和要求不一样, 有的严格, 有的懒散;有的流水作业, 有的一卷到底;有的认真仔细, 有的马虎了事。

四是有的市州依傍培训院校组考评卷, 而大多数考生都参加了该校的考前培训, 评卷人员大都是任课老师, 当然也就“高抬贵手”, 造成评分不公平。

五是考生人数分布差异很大。每年报考的人数有的市州只有二三百人, 有的市州却有近万人, 不利于保证和平衡阅卷质量, 也容易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2009年实行全省统一评卷后, 由于组织严密, 以上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观, 这说明全省统一评卷非常必要。

测试 (面试、试讲) 评分方面的问题有:按照《湖南省教师资格认定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测试标准及办法 (试行) 》的规定, 能力测试以面试和试讲两种方式进行, 有些市州因时间和场地的限制, 仅仅测试了一个项目, 没有按省里规定的内容、标准、分值给出客观的评分, 三五分钟就草草了事;另外, 各市州测评专家的要求相差较大, 以致评判标准不统一, 造成很多人为的不公平。尤其是由于各市州人数相差悬殊, 有的市州考生多, 组织难度大, 甚至有些混乱, 很难保证测试质量。还有, 湖南省颁布的测试评分表已经有七年时间, 表中的有些项目和内容已经与课程改革、现代教育理念有一定的差距, 需要修改。

⒉在教材建设方面

由省厅组织编写的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的《中学教育学》《中学教育心理学》教材, 使用已有四年, 教材中有些内容已经过时, 加之当时编印时间紧, 专家力量有限, 其质量有待提高。2009年由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组织重新编写后, 教材内容根据时代要求完全更新, 很适合广大考生使用。但小学教师申请教师资格没有专门的培训考试教材。因此, 及时编写小学教育学、小学教育心理学培训教材应成为教材建设的当务之急。

⒊在培训实施和管理方面

这方面的问题有:

一是培训的课程被简化, 教育实习几乎停留在口头的要求上, 并未真正落实;虽然名义上各培训机构均有教育实习或教育技能训练, 但一般仅仅由指导教师认可签名或让学员自己任找单位“实习”盖章, 但结果基本上限于见习, 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实习。

二是在学籍管理上, 几乎都没有进行正规的学籍登记, 特别是作为学习档案的学籍登记。

三是在培训管理上, 大多数地区对申请者是否参加培训并未作硬性规定, 而是采取自愿原则, 所以到培率并不高。

四是在师资力量上, 有的市州只有几个人, 对要求开设的课程而言, 师资远远不能满足培训的需要。

三、上海市教师资格考试与认定有关工作的经验与借鉴

2009年10月中旬, 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谢先国等同志对上海市教师资格考试与认定的有关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 考察结果综合如下:

⑴上海市教师资格考试与认定的系列工作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委托直属二级机构上海市教育人才服务中心全权负责, 由8位专职人员参与具体工作, 分培训考试科和资格认定科两个科室。

⑵每年度组织两次考试, 上半年3月份进行, 下半年10月份进行。每次参考人数为1万人次左右, 一年共约2万人次。个人申请周期 (从考试报名到资格证领取) 为一年时间。

⑶每次过关人数为:理论考试通过率为60%, 不以60分为标准, 而以当年考试成绩统一划线为合格或不合格。理论考试合格的人员参加教学技能培训与测试, 通过率约60%, 即每年度获资格证人数为7000人左右。

⑷考试与认定工作全市完全统一, 即报名、命题、组考、评卷、技能测试、颁证等完全一个尺度, 统一进行。教育技能测试分层组织:高中教师由市里统一组织, 初中以下教师由区里统一组织, 但全市统一要求, 统一内容。

⑸全市一律实行网上统一报名, 网上缴费, 对参加理论考试报名者, 不进行任何资格审查, 完全开放。

成绩合格者发给单科合格证。合格证有效期为三年, 三年内全科合格者才能申请教师资格, 申请资格认定时须按教育部要求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

⑹报名参考人员的理论培训和技能测试培训由全市统一安排, 上大课 (约1000人左右为一课堂) , 每学科约设十个讲座。

⑺缴费标准为:理论考试每学科收50元 (其中考试费40元, 报名费10元) , 理论考试培训收费250元/人, 教学技能培训收费270元/人。

⑻考生的所有信息实行全程电子化管理, 包括报名、准考证打印、资格审查、成绩查询、资格认定等。

四、解决我省非师范教育类教师资格认定存在问题的建议与思考

通过省内外的调查, 我们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 大家对此提出了很多的建议。我们对这些建议进行了整合归纳, 表述如下:

⒈加强培训工作

省厅湘教通[2001]106号文件规定:"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的人员申请高等学校以外的其他学校的教师资格, 均须补修《教育学》《心理学》课程, 补修教材为国家对申请的教师资格规定的合格学历所对应的全日制师范类层次的教材。根据教育厅的这一精神, 在培训方面, 我们建议:要进一步明确职能分工, 加强对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管理。有关机构要对培训机构的生源状况、教学计划、教材使用、教学管理、师资配备、实习基地、教育实习、学生作业、考试考核等方面进行全程跟踪, 同时组织各种教育教学研讨活动, 广泛交流经验, 促进培训机构不断改进和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真正能培养合格的师资。总体来说, 要加强培训, 提高效果。

⒉全省统一组考

我们认为, 我省非师范教育类教师资格认定工作中存在的合格率和平均分市州差距很大的问题, 皆由于考点分散、监考标准不一、不能统一管理所致。特别是这几年由于考试规模的扩大, 有的市州指导思想和要求不一致, 导致我们应有的监控基本流于形式。要加强对组考工作的监控, 最有效的办法是全省统一组考, 将考点适当集中, 以保证组考和监考的严肃性和一致性。因此, 我们建议, 将组考权利收回省级, 由我中心具体组织实施, 以保证监考的公平和质量。⒊全省统一组织教学能力测评

在测评 (面试、试讲) 方面, 根据教育部的有关精神, 我们建议, 借鉴上海经验, 将全省所有申请教师资格的非师范类高校毕业人员按层次分级别分别由省市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认证, 其中高中教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认证, 初中小学教师由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认证。省级教学能力测试由我中心具体实施。我中心将严肃认真组织, 并组建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测试专家组, 统一确定评分标准、测试内容与方法, 最大限度确保知识考试和能力测试的公平、有序、有效性。我们根据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课程改革要求, 对原有的测试评分表进行了修改, 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大大增强。

⒋尽快新编完善考试培训教材

在教材建设方面, 应在新编《中学教育学》《中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基本技能》 (中小学教师通用) 的基础上, 组织人员新编一套申请供小学教师资格认定使用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培训考试教材, 要求全省所有申报教师资格的人员, 必须以新编教材作为培训考试用书, 并加强对培训的管理和指导。

⒌研制考试报名系统和成绩发布系统

根据报名考试社会化的需要, 组织技术人员修改研制关于教师资格考试的全套信息管理系统。从报名、到考室编排、到成绩录入、到成绩公布、到证书打印等, 都要有属于全省教师资格考试专门使用的电子软件系统。

⒍制定统一的考务手册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教育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关于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思考 篇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12-0142-03

一、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

8月,笔者对安阳师范学院、泰山学院、内江师范学院和玉林师范学院等四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和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调研数据截止到毕业年度的7月底。

从上述统计数据来看,毕业生的去向大体可分为三大类。第一是考研。全国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人数较多,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考研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这也使得行政管理专业考研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同时,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开设的时间相对较短,其专业课的设置普遍不够合理,导致毕业生在知识面和实际技能上与名校毕业生相比存在明显差别,在考研复试中处于劣势。例如,泰山学院2009届毕业生中共有3位初试高分学生在考研复试中被淘汰。另外,面对激烈的竞争,不少学生选择跨专业报考,但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在理论基础方面不及政治学、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等专业的毕业生扎实,他们在跨专业考研时,完全处于劣势。

第二是考公务员或选调生。公务员考录制实施后,所有专业毕业生进入国家机关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且在公务员招录考试中,明确要求需要行政管理专业的职位并不多。因而,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并不具备专业上的优势,能够考上的是极其幸运的。如泰山学院2009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中,有57.8%的学生选择报考公务员或选调生,其中只有1人被录取为公务员,有2人被录取为选调生,这已经是不错的结果了。

第三是去企业。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数还是要到企业去就业的。但是,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性教学内容,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明显低于工商管理和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去企业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较低、专业可替代性较强的工作,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缺乏竞争力。206月,笔者对泰山学院,内江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和玉林师范学院等四院校毕业生共95人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当被问及“求职中,最缺的是什么?”时,有68.4%人选择了“行政管理的应用技能”一项。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1.我国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总量剧增,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该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在我国高校开设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发展迅速。截止到2010年9月,全国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已达308所,再加上开设公共事业管理和政治学与行政学等相近专业的院校,总共有400多所,这使得该专业毕业生总量剧增,而这一时期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却没有相应增加。

2.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实施成为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实现直接就业的巨大障碍

在旧的体制下,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来说,由于专业对口,有着较扎实的行政管理的理论基础,尤其受到各级政府组织与事业单位的青睐,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但是,在公务员“凡进必考”的招录制度实施之后,由于公务员招考竞争日益激烈,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道路变得越来越狭窄。据统计,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招考职位共9275个,招考人数共15526个,其中标明需要行政管理专业的职位有150个,招考人数为300人,约占总人数的1.93%。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职位中,中文、法律、政治学等专业也可报考,这说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所能从事的工作往往具有较大的“可替代性”,只有深圳海事局、国家行政学院等部门招收的16个职位(共计16人)只限行政管理专业…。而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和录取比例达到了85:1,个别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报考和录取比例达到1000:I以上。在激烈的竞争中,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并不具备优势。因为,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通才,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相比体现不出优势。比如,其写作能力不如中文专业,其计算机操作能力不如文秘专业。

3.专业培养目标不清晰,导致教与学的针对性不强

从25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开设的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我们可以看出,各院校的培养目标大同小异,基本上是“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会导致诸多的后果:其一,预定的培养目标难以实现。在25所院校中,提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有15所,就本科层次而言,这一目标是难以实现的。其二,由于在培养目标中没有明确说明该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通常是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的“大杂烩”,导致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不强。其三,对培养对象所适用的工作领域的规定过于笼统,缺乏自身的特色,学生既不知道要学习什么,也不知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

4.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导致毕业生技能水平普遍不高

第一,基本原理类课程过多。在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普遍存在基本原理类课程过多的问题,培养学生行政能力与技术技能方面的课程过少,特别是研究方法、政策分析以及经济学类课程相对比较弱。例如,泰山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开设的基本原理类课程共104学分,约占总课时量的68%,其中政治学课程共27学分,占总课时量的17.6%。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多数是从政治学等文史专业脱胎而来的,政治学等理论课专业教师较多,从而出现了基本原理类课程特别是政治学课程开设较多的状况。

第二,实践教学普遍存在不足。,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将行政学专业更名为行政管理,并将其归人公共管理学科之中。这一调整意味着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为了适应新的要求,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受到资金和实践场所的限制,实践性教学普遍存在不足。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实践教学课时少,在课程体系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上述四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占总课耐的比例基本上都在IO%左右,如泰山学院为10%,内江师范学院为9qo。即便这样,占比重很小的实践教学课时也难以得到保障。多数院校没有固定的实习基地,学生外出实习,也只是打打杂,没有实际有效的行政管理行为,并且实习时间的安排也不尽合理,多数学校将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这一时期学生面临考研和找工作两方面的压力,很少有人能安下心来实习。二是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实验设施。例如,泰山学院想筹建一个办公自动化实验室,但由于资金和场地的问题,一直没能如愿,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三是缺乏对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虽然各院校都安排了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多数院校缺乏对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使得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实践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以上情况必然会使学生产生理沧知识扎实,而技能知识不足的问题。在知识结构失衡的情况F.是很难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因此,导致该专业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5.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难以保证教学的高质量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师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原来政治学或历史学等专业转过来的。这部分教师普遍缺乏行政管理专业所应具备的管理类和经济类知识。例如,某学院的行政管理专业从开始招收,此专业隶属历史系,教师多是历史专业出身,对行政管理专业不甚了解,他们的教学基本上是照本宣科,让他们把行政管理专业的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件非常困难的事。二是新引进的行政管理专业的硕士生或博士生。不过,这些硕士生或博士生中的不少人都不是科班出身,专业基础知识不牢的问题较为突出。另外,这两部分师资均存在行政管理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众所周知,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如果没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对实际的行政管理工作没有深刻的体会,在教学中他们很难将艰涩的理论与生动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其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最终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削弱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提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措施

1.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增强就业信心

第一,应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此,应帮助学生客观评价自我,使他们对于自己的能力与不足有一个准确的判断,职业的选择一定要与个性相匹配。同时,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向既定目标努力迈进。

第二,要为大学生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多渠道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如可请用人单位来校作讲座,让学生提前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标准,指导毕业生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就业竞争。

第三,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信心。通过邀请校友、用人单位代表与学生会面、举办讲座以及利用各种媒体开办就业专栏等方式,让学生学习和借鉴成功的创业经验,激励大学生的创造欲望,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信心。

2.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从我国当前对行政管理人才的要求来看,只有那些既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熟悉行政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运作程序,能够针对行政管理中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应用型人才是最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因此,应结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功能类型定位和市场对行政管理人才的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培育高素质、厚基础、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所谓高素质是指诚信、积极、勤奋、创新、刚毅和宽容,强调先做人、后做事。厚基础是指通晓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强能力是指具有较强的专业基本技能和核心应用能力。专业基本技能包括演讲、写作、计算机应用及办公软件操作等方面的技能,核心应用能力包括学习、决策、组织、沟通、协作、公关及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3.创新专业课程体系,增强人才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在师资力量、设备条件、经费支持和生源质量等方面与重点大学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不可简单照搬重点大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应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构建“厚基础、精模块”的课程模式。所谓“厚基础”,是指要开设行政管理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为学生打牢专业素质基础,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精模块”是指学生在完成对基础课模块的学习后,应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求职需要,选修某一个或两个方向模块课程。值得一提的是,在小方向模块课程的设置上要体现出灵活性和自身特色,应开设一些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力求精,而不求全,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应用能力为目的,使学生做到“一专多能”。例如,可根据院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开设社区管理、教育行政管理、企业事务管理和民族地区事务管理等模块课程,从而使其在课程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特色,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各方向模块的课程设置情况:1)社区管理模块。可开设物业管理、社区社会工作和第三部门组织管理等课程。2)企业行政管理模块。可开设企业行政管理、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与形象设计等课程。3)教育行政管理模块。可开设教育行政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经济学和教育政策法规等课程。4)民族地区事务管理模块。可开设民族学、民族事务管理、民族社会学和民族社会发展等课程。5)公务员考试模块。可开设公务员制度、申论、行政职业能力开发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31。

4.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说,要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必须加强实践训练环节。为此,我们应在抓好理论课教学的同时,切实加强实践教学。

第一,应创新实践教学的方法,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监督。可以通过加强实验模拟操作、案例分析、现场观摩和方案策划等环节,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具体来说,一方面可以在实验室开展软件模拟现场办公,通过开展角色扮演、在线业务处理、召开视频会议、论坛交沆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行政管理基本理论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处理具体行政事务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教授专业课的过程中,应适当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以激发学生了解时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为他们参加公务员“申论”科目的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应加强对实践教学质量的监督和反馈,根据学生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情况进行考查评价,总结反馈实践效果,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第二,加强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稳定的社会实践平台。要积极争取在相关的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基地,有计划、有目的地派遣学生到这些单位开展行政见习、观摩、实习和社会凋查等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应厢技能的能力。

5.优化师资队伍,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应采取引进人才和聘任兼职教授等方式,促进师资水平的提高。在引进人才时,要优先考虑具有经济学和工商管理专业背景的公共管理学科人才,改变专业课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现状。还可聘任国内外、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及政府官员来授课,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第二,应丰富行政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一方面可以选送一都分专职教师到政府部门挂职锻炼,或是到行政管理实践岗位进行调研,了解现实政府的实际运作情况,增加他们的社会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应用性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教育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关于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思考 篇4

为贯彻执行辽宁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试行调整辽宁省成人本科生学士学位课程考试科目的通知》(辽学位〔2014〕7号)文件精神,根据我校继续教育办学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规定。

第一条

继续教育学院业余、函授、自学考试应届本科毕业生凡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本校有关规定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由学生本人在毕业后30日内(以毕业证书日期为准)提出申请,经继续教育学院初审,学校学士学位管理部门审核通过者,可授予学士学位。

第二条

继续教育学院业余、函授、自学考试本科生凡是申请学士学位者,必须在有效学籍期限内通过省学位外语课程的统考;考试语种应与本专业教学大纲规定的语种相同。

毕业后不得参加学位课考试。违者,考试成绩无效。

第三条

学校有权依法对学位申请者进行(德、智、体等)全面考核,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授予学士学位:

1.有严重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行为,经教育仍无转变者;

2.违反考试纪律,被认定为考试作弊或违纪,受到学校行政警告(二次)、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等其中一种处分者;

学生受处分后,若以后的课程平均成绩达80分(含80分)以上,且毕业设计(论文)达到优秀者,经本人申请,继续教育学院审核同意,可申报学士学位。3.学位外语课程考试成绩不及格者; 4.结业者。

第四条 根据成人教育本科生的毕业时间,学校集中两次受理继续教育学院申报学位。时间为每学期前四个教学周。逾期者不予受理。毕业生应根据继续教育学院的时间要求提交申请学位的材料。

第五条 继续教育学院须向学校学位管理部门提供以下申报材料: 1.继续教育学院关于授予学士学位的报告; 2.学位授予情况统计表;

3.申请者学士学位申请表、毕业证书复印件、学位外语课程合格证(2012年11月以前考试者);

4.申请学位者电子数据。

校学士学位资格审查的日常工作机构设在学校教务处学籍学位管理科。第六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教育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关于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思考 篇5

关于印发《南京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规定(2014版)》的通知

各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规定(2014版)》已修订完成,现予以印发,请严格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南京理工大学 2014年11月11日

第二章 指导教师

第五条 指导教师配备

1.本校指导教师: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水准。指导教师由专业负责人安排,经学院分管教学工作领导审查后方可担任。

2.校外指导教师:为加强校际交流、毕业设计(论文)与工程实际的结合,鼓励学院聘请合作单位(其他高校、企业、研究所等)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与本校指导教师联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校内导师为第一导师,校外导师为第二导师。

3.第一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负责,掌握进度和要求,协调有关事务,严把质量关。

4.团队课题应有总指导教师及不少于2名教师的指导小组,每名学生有各自的指导教师。总指导教师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第六条 为确保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每名指导教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一般不超过6人。

第七条 指导教师应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格要求学生。应始终坚持把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避免出现放任自流或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

第八条 指导教师对学生现场指导每人每周不得少于两次,每周指导时间不少于4小时。指导教师确需出差或有其他特殊情况导致指导工作中断,必须经学院分管教学工作领导批准,并应事先向学生布臵好任务,中断指导时间超过2周的,应委托其他指导教师代为指导。

学习、研究习惯,有问题及时求教、及时解决,不拖拉。

第十二条 严格遵守纪律,独立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不弄虚作假,不抄袭他人的成果。

第十三条 节约材料,爱护仪器设备,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实验室有关规章制度。

第十四条 毕业设计(论文)成果、资料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不得擅自带离学校。

第四章 毕业设计(论文)前期工作 第十五条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原则

1.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满足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得到比较综合的训练。

2.课题应结合生产、科研和实验室建设的实际任务,为学生提供较强的工程背景,促进教学、科研、生产的有机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课题应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工作量饱满,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经过努力能按时完成任务。

4.课题的选择应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学生在原有的水平和能力上有较大提高,并鼓励学生有所创新。

5.鼓励设立团队课题,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6.学生可自拟符合教学要求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由专业负责人审核并指定教师进行指导,工作流程与其他题目相同。

7.不宜选题的情况:

(1)课题偏离本专业所学基本知识;

(2)课题范围过窄或课题内容简单,达不到综合训练的目的;

第十九条 任务书的填写与下达

1.指导教师根据课题的具体情况以及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填写《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经学生所在专业的负责人审查、学院分管教学工作领导批准后生效。

2.任务书中除布臵整体工作内容,提供必要的资料、数据外,应提出明确的技术要求和量化的工作要求,包括开题报告、外文资料翻译、论文的字数、图纸、软硬件的数量及技术指标等,并列出不少于10篇参考文献。

3.参与团队课题的每名学生都应有明确的、需独立完成的工作任务。

4.任务书一经审定,指导教师不得更改。如因特殊情况确需变更,应提出书面申请,经所在专业负责人同意、学院分管教学工作领导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条 开题报告是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之一。内容包括文献综述和课题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及拟采用的研究手段与途径,文献综述工作要求查阅文献不少于15篇。外文资料翻译原文需说明出处,翻译量不少于1万字符(或3千汉字),译文与开题报告同步提交。

第二十一条 开题报告通过审核后,学生应将前期工作材料按如下次序打印装订成册:

1.前期工作材料目录(兼封面); 2.选题、审题表; 3.任务书;

4.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 5.外文资料封面、译文、原文; 6.中期检查表。

6.正文(含引言或绪论); 7.结论; 8.致谢; 9.参考文献; 10.附录(必要时)。

附录包括与毕业设计(论文)有关的程序、图纸、原始材料、专利申请、论文发表等内容。不便于装订的附件内容可单独提交存档。

第六章 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检测

第二十八条 为规范学术行为,培养诚信精神,学校对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开展文字复制的检测工作。检测在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定稿提交后进行,检测对象由学校按不低于总数10%的比例随机抽取。

第二十九条 学生有意向申请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优秀者,应预先申请检测,检测不达标或未申请检测者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不得评定为优秀。

第三十条 学院根据学校要求开展检测工作,并审查检测报告书,按下表对不同检测结果进行相应处理:

第三十二条 评阅

1.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和《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进行考核、评价打分,填写《指导教师评语表》。专业负责人安排答辩小组的其他成员评阅学生的《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填写《评阅教师评语表》。评阅教师应根据课题内容和要求,提前准备好不同难度的问题,供答辩时选用。

2.“指导者评语”应包含以下内容:(1)完成任务书规定工作的情况;(2)创新性评价;(3)写作的规范化程度;(4)存在的问题;

(5)指导教师评分和建议成绩评定;(6)是否可以提交答辩。

3.“评阅者评语”应包含以下内容:(1)论文选题的价值与意义;(2)创新性评价;(3)工作量大小;(4)写作的规范化程度;(5)存在的问题;

(6)评阅教师评分和建议成绩评定;(7)是否可以提交答辩。第三十三条 答辩

1.专业负责人应在答辩前组织审查学生的答辩资格,下列情况学生无参加答辩资格:

(1)指导教师预审认定学生未认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者;

第三十五条 延期答辩

学院在正式答辩结束后满一个月,组织一次延期答辩。凡在正式答辩时被取消答辩资格者或不及格者,在重新提交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获得答辩资格后,可参加学院组织的延期答辩。

正式答辩时获得答辩资格的学生,如有特殊原因可以申请延期答辩,经学院批准,可参加延期答辩。

参加延期答辩的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必须全部重新评阅和查重检测。延期答辩只组织一次,无故不参加延期答辩的、未获得延期答辩资格的、或仍不及格的学生,随下一届重修毕业设计(论文)。

第八章 成绩评定

第三十六条 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评定应以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任务的情况、能力水平、工作态度、设计说明书(论文)和图纸、实物的质量以及答辩情况为依据。

第三十七条 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分为初评、终评两步进行。初评成绩采用百分制,终评成绩采用五级分制(即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初评成绩由指导教师评和评阅教师评分分别按65%和35%加权求和算得,初评成绩进入专业前30%的学生有资格申请“优秀”答辩。终评成绩由答辩小组结合学生初评成绩及答辩表现综合评定。

第三十八条 成绩的评定必须坚持标准,从严要求。各专业应组织对申请“优秀”的学生组织集中答辩。终评成绩中“优秀”的比例不超过20%,优秀、良好的比例合计不超过80%。严格区分“良好”、“中等”与“及格”的界限。

第四十条 关于成绩评定的其他规定

1.毕业设计(论文)期间提交工作周记少于10次者,成绩不得评为优秀。

2.因特殊原因自行申请延期答辩者、重修毕业设计(论文)者,成绩评定不得高于“良好”。

3.正式答辩前被取消答辩资格或不及格者,延期答辩成绩不得高于“中等”。

第九章 在校外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第四十一条 为加强校际交流、校企合作,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少量优秀学生可到校外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学生到校外单位做毕业设计(论文),必须坚持“有序、规范、确保质量”的原则,严格审查,严格要求,周密安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由学院和专业统一安排到相关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企业)进行。

第四十二条 学生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单位原则上限南京及周边地区。接收单位必须具备较强的技术和经济实力,热心支持和关心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能为学生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并能选派出优秀的技术人员承担指导工作。

第四十三条 如学院组织学生到校外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学院必须与对方单位签订“毕业设计(论文)协议书”,明确双方的职责、义务以及对学生的要求、安全责任等内容,协议书应交教务处备案。

第四十四条 学生自行联系校外单位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必须填写《南京理工大学本科生在校外单位进行毕业设

(1)前期:着重检查指导教师到岗情况,选题是否符合要求,课题所需条件是否具备,进度安排是否合理,任务书是否下达到每一个学生,开题报告完成情况。

(2)中期: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阶段考核,填写“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表”,写出考核评语。将优秀学生及表现较差的学生名单报学院,作为优秀成绩评定的参考以及质量审查的重点对象。对完成任务差的学生要给予警示。

学院着重检查整体学风、工作进度、工作量饱满程度、教师指导情况,发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学院及时向教务处汇报中期检查书面记录及处理意见。

(3)后期:着重对学生进行答辩资格审查,根据任务书及规范化要求,检查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组织对毕业设计(论文)文字材料的形式检查及软、硬件成果的验收;检查指导教师评语及评阅教师评语的填写情况、答辩小组评语与答辩记录的填写情况。

2.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结束后,应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进行抽查,对文档规范性与保存情况进行检查。必要时,抽调部分毕业设计(论文)材料送外校评审。

3.检查评估以学院、专业自查、自评为主,学校进行抽查评估。学院应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总结分析,研究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措施。并分析反馈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反映出的其他教学环节的有关问题,以促进总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4.检查评估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究实效的原则,既要检查过程与形式的规范性,又要着重评估毕业设计(论文)的实际质量及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实际效果。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教育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关于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思考 篇6

在专业发展表现出良好势头之时, 我们也清醒的看到, 市场化改革以来学生就业制度的改变, 出现了令人担忧的问题, 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目前,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表现出以下几点趋势:

毕业是毕业生发展的主流。选择继续深造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毕业生比例少;专业不对口情况严重。总体来看,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比例偏低, 更令人担忧的是, 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人数占毕业生总数比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毕业生专业能力认可度偏低。在毕业生的就业过程和就业满意度中, 专业能力评价过低。

针对以上问题, 需要我们思考的是,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毕业生何处去?如果我们培养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多从事与本专业无关的行业, 那么培养的目的何在?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思考。

一、现行本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

各高校现行本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大致有适宜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工作, 适合报考相关方向的公务员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国务院学位办于2009年下发的《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明确的指出作为本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重要培养方向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主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跨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技能, 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 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

据笔者考察, 本科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数不从事汉语国际推广的工作, 甚至不从事与相近专业相关的工作, 这其中的缘由值得深思。

二、现行本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与市场需求的异化

第一, 培养目标过于宽泛。现行的本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大多定位在运用汉语进行外交、商贸、新闻、文化交流、中文教学等方面的工作,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具有初步运用汉语进行科学研究与实际工作能力。但在培养的过程中不易把握, 呈现学生“什么都学, 什么都不精”的现象。不少用人单位认为,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汉语基础不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扎实, 外语水平不及外语系学生, 教育技能不能与教育学专业学生拼比。同时, “什么都学”的观念使得学生感觉基础课程任务繁重, 毕业去向不明朗。

第二, 汉语教育与推广市场对国际汉语教育专业学生的需求比例降低。目前国际认证的IPA国际注册汉语教师资格证、ICLTA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与PAT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对报考者的专业背景没有严格的要求。而国内汉语教育就业市场对本科国际汉语教育专业学生的需求并不强烈。

第三, 学生的专业认可度下降。受汉语国际推广蓬勃发展的影响以及政府对于汉语热的宣传, 很多学生和家长并没有清晰的了解汉语国际教育行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没有真正理解汉语国际教育以及文化转播的真正理念, 更没有对这一专业的就业问题做过深入理性的调查和思考。因此, 很多学生和家长在入学之初对这一专业的就业形势盲目乐观, 最后导致就业难的状况。另一方面, 与普通专业相比, 对学生和家长而言汉语国际教育具有高期待值的片面理解, 认为新兴热门专业在就业时有所保障, 一旦自身的就业质量不甚理想, 心理落差较之其他专业更大, 就业满意度也随之下滑。

三、强化本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若干措施

为避免现行本科汉语国际教育学生就业方向与市场需求的异化程度, 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能够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行业。

第一, 明确细化培养目标。明确细化的培养目标是本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方向标, 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建议各高校在指定本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时, 减少“初步运用汉语进行科学研究与实际工作能力”之类含糊不清的表述, 减少“文字类工作都可以做”、“中文英文都能学”、“万金油”之类的观念输入, 尽量让学生明确在本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后能干什么, 能掌握什么本领, 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 加强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李晓琪《汉语国际推广事业中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文中指出, 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五个方面的能力, 即:汉语言知识能力, 汉语教学理论, 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汉语教学技能, 综合素质[1]在培养本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过程中, 除了加强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 掌握掌握至少一门外语, 同时, 要在中国文化与当代中国概况、跨文化交际以及教育学的基础知识上增设课程, 以增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有别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色。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课堂运作原则和汉语教学技能与方法, 以及熟练使用电脑, 具备制作教学课件的能力。

第三, 鼓励学生继续深造。目前, 现行本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偏重于基础知识的普及, 毕业生如果志愿于进行汉语及中华文化的推广教育工作则需要进一步进行专业深造与实践。高校鼓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考研或参加专业证书的考试, 不仅能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 也能提高学生从事汉语国际教育行业的热情。

保证大部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能够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行业, 对于这一新兴专业的发展来说尤其重要。专业教育的定位首先要与市场进行结合, 同时, 也要看到,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面临着培养更多更好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性人才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上一篇:法律讲堂3论文下一篇: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