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的广播稿

2024-08-13

养成教育的广播稿(精选7篇)

养成教育的广播稿 篇1

今天我们为大家安排的是《小学生安全常识》,希望大家要严格遵守《小学生守则》,听从老师的教育和父母的正确教导,时刻注意安全。

一、在校安全:

1、过楼道要轻声慢步,禁止大声喧哗、跑动。

2、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应多做自我批评,不准吵骂、打架。

3、课间活动要注意安全,严禁相互推搡、打闹;不得坐在走廊栏杆上,不得在楼梯扶手上滑行;上下楼梯靠右行,不要拥挤。

4、在校不吃零食或其它“三无”食品。

5、注意室内安全,不乱动教室的电器。

6、严格执行请假制度,有事要向老师请假,批准后方可离校。

7、不得携带可能危害到他人安全的物品到校。

二、路上安全:

1、遵守交通规则,靠右边行走,过马路左右看,未满12岁不得骑自行车。

2、按时上学,路途较远的同学上、放学要结伴同行。

3、上学或回家途中发生意外情况必须马上和老师或家长联系。

4、放学后立即回家,不在路上长时间逗留、活动,中途不得去游戏厅、网吧等不良场所。

5、遇到坏人要大声求救,机智周旋,记住坏人特征,及时报警。

三、在家安全:

1、注意用电、用煤气安全,掌握相关的安全常识。

2、未经家长或学校许可不得私自游泳。

3、不私自组织野游、野炊等活动。

4、不参与吸烟、酗酒、赌博、打架、偷盗等违纪违法活动。

5、不进电子游戏室等不适宜小学生涉足的娱乐场所。

6、不看宣凶杀、迷信的坏书刊或录像影碟。

7、不旷课,因事或因病不能到校者,必须与老师联系。希望大家时刻注意安全,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幸福生活!时间过得真快呀,又到了和大家说再见的时候了,老师们,同学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养成教育的广播稿 篇2

默契的养成, 有着必要的条件:一是外在的“逼”, 二是内在的“要”。

外在“逼”是指在现实的工作状态下, 由于内容分工、设备操作、突发事件等情况, 主持人之间相互协调的一种工作需要。电台直播节目主持人尤其要经受这种经常性的考验。

一般来说, 最初的搭档, 总是以“老带新”的形式出现。新人在上岗前, 要学习设备的操作、应急处理的方法, 调整直播状态下的情绪。“传帮带”不仅靠老师的主动, 更靠自己的研学。观察老师的操作, 领悟老师留给自己说话的气口, 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成长成熟。在同一张直播台上, 新人从只言片语、搭搭补补, 到与对方有来有去、交相辉映, 必是从虚心学习起步的。

搭档要走进对方, 知彼此, 通心灵。

作为搭档, 首要是深入了解和掌握对方的播音主持风格、语调语速、习惯性思维。如果对方已自成一派, 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 设计一种与其互补的语言方式。若对方语速快, 自己可以放慢节奏;对方是沉稳型, 则把自己打造成轻松活泼型;对方理智、理性, 自己可以稍稍感性一些。不必刻意显示有天壤之别的差距, 只求双方的节奏、语感、思维能合拍, 相得益彰, 让受众能从搭档的双方感受到起伏错落, 而不是一味的附和随从, 或是高低悬殊。

如果搭档的双方都是成熟型的主持人, 只是风格迥异, 或是从未有过合作的实践, 则更要潜心研究和虚心学习对方的特色、优点, 在自身薄弱方面, 寻求对方的帮助;同时找出对方惯性的不足, 努力用自己的长处弥补对方的短处。搭档是联手唱戏, 最忌彼此拆台。在直播状态下, 越是有个性的主持人, 越不能锋芒毕露, 要留给彼此发挥的空间。

综艺类直播节目主持人, 默契是体现在捧与逗的配合上的, 但又不是简单的相声艺术中的“捧哏”和“逗哏”的强行分配。为此, 主持人要深明“牺牲”和“牺牲”不代表“永远是陪衬”的道理。搭档之间, 没有永远的主角, 也没有永远的配角。在自我强项上, 应当勇于发挥;在适当的情形下, 要分工扮演;在话题的探讨中, 要有问有答, 甚至观点相左……所有的一切, 可能是事前约定, 也可能是临场发挥, 但双方都是为听觉效果服务。

有一点很重要, 搭档, 成在会“让”, 败在争抢。

广播节目的搭档,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 往往形成“成双成对”的“工作情侣”。要想在节目中, 能有近乎天成的默契感, 须在生活中比情人更“暧昧”、比亲人更贴心。主持界每一对成功的搭档都是相互关心, 相互知己。所以, 和谁搭档, 就得“爱”谁。不知他性情如何, 不知他心想何处, 怎知他欲言几何?

当然, 搭档之间的感情, 不能靠虚伪的关心, 言不由衷的表达, 甚至还有些彼此不服的傲气来建立。因为默契是内心深处最真实感觉的相互触碰, 没有真情, 哪来心有灵犀?

当所有外在条件都完美地存在, 这时主持人个人的修炼, 也就是内在的“要”, 就是培养默契感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了。

虽说一档两人合作的直播节目, 会让双方在语言、思想的碰撞中产生火花, 制造亮点。但这不是仅仅体现在两人的互耍嘴皮、彼此调侃上的, 节目中更需要的是智慧的光芒, 是两人在抛问接答、承上启下时巧妙的迎合与转接。

这对主持人的文化基础、知识结构、世界观、价值观等的要求非同一般。如果你想体现幽默, 那是有涵养的搞笑;如果你想捕捉灵感, 那是平日积累的迸发。读万卷书、相互学习、懂得聆听, 这是一切的源泉。

做成功的搭档, 不是一个人的事, 是两个人要去共同研究、共同创新、共同开拓的结果。时间久了, 一对搭档的风格也很容易被定型, 这就要求双方都得突破, 要敢于否定自己, 也要敢于否定对方。搭档, 为节目可以无话不谈, 甚至可以无架不吵, 推翻自己的固有形式可能难些, 彼此寻求改变也许会更容易。

养成教育的广播稿 篇3

关键词:养成教育;团队精神;终身锻炼;体育大课间

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使孩子受害终生;相反,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也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小学阶段孩子的养成教育是重中之重,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程,一个人如果养成教育不好,终身受害。相反则终身受益。我校长期以来,大课间形式单一,内容简单,只是跑跑步,做做操,没有新意,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课间跑步你推我搡,打打闹闹,做操时东张西望,动作不到位的现象经常发生。这种现象蔓延到了课堂,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听课不专心,做作业拖拖拉拉,养成习惯差,随手乱丢废弃物,有意损坏玩具器械,没有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学生的体育达标率呈下降趋势,学生的近视率不断上升,多年来我们找不到改变这种局面的途径。学习了魏书生的教育思想,亲自考察了盘锦的大课间后,我们觉得从大课间抓起,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让学生在这种大集体大环境中养成良好稳定的行为习惯,对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也大有益处,从而有力的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和谐发展与进步。现在大课间体育活动已经成为我校体育工作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具体做法: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使学生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大课间体育活动能充分体现这一目标精神。

我们认为大课间体育活动既是贯彻“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也是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体育艺术2+1项目”工程以及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热爱学校的团队精神,增强学校凝聚力,增进师生情感,团结奋进,丰富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同时对发展学生体能,增进身体健康,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及心理素质、养成终身体育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养成学生积极向上和豁达乐观的健康生活方式,消除脑力疲劳,减轻紧张的课堂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二、回顾与发展

1、改变课间操的单一形式,全面实行学校自编操的活动形式。过去的课间操全校学生统一做规定的一套广播操,统一的进退场音乐《运动员进行曲》,其内容单一,形式呆板,长期不变,学生容易厌倦,导致学生做操质量不高,带有敷衍了事的倾向,不仅锻炼的效益低下,而且还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落实体育课程标准,发展学生个性,提高课间操的锻炼效益,达到不同的年段的学生做不同的自编操,使每一位学生受益的目标。

2、改革退场音乐的另一种做法是结合学校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德育和艺术素养的教育。例如,将音乐产生的背景、音乐的内涵及词曲作者的生平情况等,通过出墙报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其意义和价值,帮助学生养成爱生活、爱学校、爱祖国、爱学习、爱运动、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指导思想与设计要求

体现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四条理念:一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是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三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为此,学生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将可以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培养创新精神;学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設计要求:将校内课程资源和课外体育资源相结合开展活动。

五、利用校内课程资源,创造性开展大课间活动

充分利用老师群体、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风校纪、体育场地等校内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例如让体育、艺术和信息技术学科的老师共同负责全校的活动设计,实现学科资源的整合,活动过程中的如何感受音乐节奏、自编操的动作编排、班级队形和学校整体队形的设计与变换等,单靠体育学科是没有办法实现的,此时要发挥艺术学科的作用,在音乐和美术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更加准确、合理的感受音乐、编排自编操的动作和美丽的队伍变换图形,既培养了学生编排自编操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班主任负责本班活动的组织并参与活动,其它学科老师也与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同练同乐,既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又融洽了师生感情,相互沟通,促使师生间的和谐共处,更调动了老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老师的身体。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等,自主组织各种练习方法和形式,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活动内容既有传统项目,也有时尚运动,既有民族、民间传统项目,也有快乐体育项目,还有各种游戏活动。包括足球、排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韵律操、呼拉圈、武术、跳绳、毽球橡皮筋。

nlc202309081810

七、组织形式,不拘一格

大多数学校的组织形式都是多种运动项目的练习,也有别具一格的形式,组织结构模式有如下几种:

模式一:列队有序进场→部颁广播操→学校自编操→分班分项目练习→放松操→有序退场。模式二:列队有序进场→学校自编操→分班分项目练习,中间穿插班操→放松操→有序退场。模式三:列队有序进场→学校自编操→校本项目练习→放松操→有序退场。模式四:列队有序进场→学校特色操→分班分项目练习→放松操→有序退场。模式五:列队有序进场→学校特色操→班操→分班分项目练习→放松操→有序退场。

八、活动形式,灵活多样

集体与分组活动相结合,既有全校一起进行的校操,又有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班操,既有低年段分班分项目的统一活动,又有高年段按兴趣自主选择活动项目;既有室外活动,又有室内游戏活动,克服场地小的困难,如先烈东小学在课室里安排游戏活动(传球、播种、大球追小球、猜猜谁是带头人、跳跃游戏等)。

九、音乐选择,适合学生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全过程由音乐控制。从进场的多首音乐、到活动过程的指挥音乐和退场音乐,选择的都是少儿乐曲,符合少年儿童特点,使学生在练体的同时,得到艺术的熏陶,在优美的练习环境中快乐地放飞自己。

十、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

1、创新大课间活动形式,全程音控,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学校以围绕学生“养成教育”,以全程音控体育大课间活动为载体,以行为规范教育为主轴,将行为细则编排进大课间活动中,将养成教育融入学生的一言一行;如,课间操集合快、静、齐到队伍散开队形纵横斜整齐的排列,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从规范每个学生的动作要领到要求全体学生整齐协调;从步伐整齐到摆臂一致通过这些细节的规范,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做事不敷衍,不浮躁,认真细心的習惯。创编既节省资金,又废物利用,渗透低碳生活的环保意识的自编操,配上有意义的音乐,培养学生对母校的自豪感。在全程音控体育大课间音乐的选择上,不仅满足了内容的需要,还达到了用音乐调整和指挥队伍的效果,让师生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暨锻炼身体,又有美的享受,从根本上废除死板的口令指挥,而且还要合理渗透德育教育。

2、课间训练培养学生敢于拼搏、敢于挑战的精神;培养学生乐观、开朗、宽容的品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意志力;以运动来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弘扬民族精神,把“健康第一”的理念根植于每一位学生的心中。因此,体育不仅仅是体育,它也是德育工作的土壤,更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学习能力的途径。

另外,学校还探索以全程音控体育大课间为载体,弘扬国学弟子规,促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教育模式,把学生从书斋中拔出来,让他们走上操场,走进灿烂阳光,走进清风里,走到蓝天下。教育就应该从学生身体出发,在自然野性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丰富自己,体验到做人的快乐,并进而树立一种最充盈的幸福和最宽广的精神自由。不仅如此,生命与生命在活动中建立起联系和交流,在全程音控体育大课间的菜单式自主选择中,每个个体都是主体,所有人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没有高低、强弱、贵贱之分。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习惯养的好,终身受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累。”好的习惯会帮助学生收获知识和智慧,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健康的体魄是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大课间体育活动不仅仅是锻炼学生的体能,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了体育教育的功能和价值,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真正实现了“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把健康带给学生,让学生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去活泼健康地成长”的构想。

最后,让我们高喊“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驾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航船,乘风破浪,奋勇向前,驶向学生健康彼岸。

新学期养成好习惯广播稿 篇4

大家好!

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是四大文名古国之一。但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孩子小时是培养习惯的时期,有一个公式:早期教育花一公斤的气力=后期教育花一吨的气力。说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如:几年前,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时,记者问其中一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的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做错事要道歉,仔细的观察事物。”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说明了儿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当然,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

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

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

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

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着许许多多的例子。正是因为他们的良好习惯造就了他们的成功。

谢谢大家!

新学期养成好习惯广播稿2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在一次诺贝尔颁奖典礼上,一位记者问一位获诺贝尔奖的老者:“您认为你在哪所大学,哪个试验室里获得的收获?”老者的回答却出人意料:“在幼儿园里。”原来这位老者在幼儿园的时候,通过老师和小朋友的帮助,养成了乐于助人、诚实勇敢的品质,良好的作息习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这些为他将来登上诺贝尔奖领奖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老者一番真挚的话语,使我认识到:好习惯终身受益。

但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青少年和家长却不大重视这一点。许多青少年为了考上重点高中、大学成天拼命学习;家长为了让孩子早日成龙、几乎包办了所有的家务。这样下去,即使孩子真正能考上重点高中、大学,但由于从小没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能自理,离开父母后无法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而影响他日后的学习和生活。

历的成功人士无一不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他们终身受益。美国着名作家马克·吐温每天清晨默读墙上的好词、佳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终促成了他幽默、诙谐的写作风格,成为了着名的讽刺小说家。前苏联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一生热衷于体育事业,坚持不懈,使他以充沛的精力写出了不朽的巨着《复活》、《战争与和平》。他们都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且持之以恒,也正是这一点造就了他们日后的辉煌!

由上面各例可见,那位莸诺贝尔奖的老者与马克·吐温、列夫·托尔斯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良好的习惯。这也是他们获得成功的必要保证。我们青少年虽然不一定都能做到他们那样伟大,但也要养成好习惯,以准备为自己美好的未来奋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拼搏!

谢谢大家!

新学期养成好习惯广播稿3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有人说过:“好习惯对一个人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道路,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我非常赞同这句话,至今,它还是我的座右铭!生命的路途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有些人会在岔路口徘徊,甚至停在原地,不知所措。而那些具有良好习惯的人,在挫折面前从容不迫,应对自如,然后脱颖而出。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习惯真的是一种顽强而又巨大的力量,它主宰人生。”是的,没有人天生就拥有超人的智慧,成功的捷径恰恰在于貌似不起眼的习惯。

很久以前的美国,有一家豪华酒店,要招聘一位卫生检测员,一名衣冠楚楚的年轻人自信地走进了总经理的办公室,总经理觉得他谈吐优雅,知识渊博,所以对他很有好感。但是没想到的是那名年轻人转身的那一刻,无意识地抠了一下鼻孔,当然,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动作也没有逃过总经理的眼睛,结果可想而知,一个没有良好卫生习惯的人怎么能做卫生检测员呢?

如果你想很快背完2000个单词,当然不能死记硬背,你可以一天背10~20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不仅不会对自己造成太大的压力,而且当你完成目标时,就会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喜悦!

一个好的习惯就是一句名言:“注意你的思想,它们会变成你的语言;注意你的语言,它们会变成你的行动;注意你的行动,它们会变成你的习惯;注意你的性格,它们会决定你的命运。”

让我们一起来养成好的习惯吧!让好习惯伴我们成长,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谢谢大家!

新学期养成好习惯广播稿4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知道,习惯形成性格,习惯也决着命运。好习惯形成一辈子受用;同时坏习惯形成了,那么也要一辈子受折磨,受牵累。

约·凯恩思说:“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态度,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结果。”不错,在凯恩思眼中良好的习惯将会注定我们的性格,甚至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命运,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何等得重要。

鲁迅先生很爱惜时间,他一生撰写和翻译了3640万字的著作,平均每天写2000字,为我国的文化宝库,留下了及其丰富文学遗产。他所以这样高产,因为他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把写作当做是一种乐趣。

曾国藩是清代得名臣,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两字来激励自己,教育子侄,谓“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事事松弛。”他抓住一切读书机会,死前一日犹手不释卷,还给自己订了十二条规则。

他读书日课有程,持之以恒,博求约守,不拘门户,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习惯。因为有了这种良好的读书习惯,所以使他得以博闻强记,学富五车。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良好的习惯,是为人、做事成功的基础。

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也充分说明了习惯的重要性。“差不多”先生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他一生的理念就是“差不多”。

有一次他没能赶上吃饭,他就对自己说:“吃饭和不吃饭不是差不多吗?”没搭上火车也对自己说:“趁火车和走路不是差不多吗?”甚至在他咽气的那一刻,他还对周围的人说:“活着和死了也不是差不多吗?”这还不能够说明坏习惯的影响之大吗?正因为这些坏习惯如鬼魅般缠绕着你,影响你的生活,影响着你得成功。

成功和失败,都源于你所养成的习惯。

既然习惯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呢?有一位禅师,带领一帮弟子来到一片草地上。他问弟子们,怎么可以除掉草地上的杂草。弟子们想了各种办法,拔、铲、挖等等。但禅师说,这都不是办法。因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什么才是的办法呢?禅师说:明年你们就知道了。

到了第二年,弟子再回来发现,这片草地长出了成片的粮食,再也看不见原来的杂草。弟子们才明白的办法原来是在草地上种粮食。

这是禅师的智慧——用粮食根除杂草。我们在培养习惯时,是否可从禅师那里领悟借鉴呢!好习惯多了,坏习惯自然就少了。

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要想改正某种不良习惯,也常常需要一段时间。根据专家的研究发现,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所以一个观念如果被别人或者是自己验证了21次以上,它一定会变成你的信念。

同学们,人生最昂贵得代价就是都在等待明天,但明天永远不会再来。因为来的时候已是今天,只有今天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只有今天才是我们生命中可以把握得一天;只有今天才是我们用来超越对手,超越自己的机会,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明天,希望永远就在今天,就现在!

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篇5

谭荣鑫 2014、12、8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在国旗下的讲话主题是“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作为一个社会环境的自然人,我们本生就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与大自然朝夕相处。树苗种下去了,我们要去抚育,它也才能成其为参天大树。同样,我们人也一样。从出生那天开始,从牙牙学语到开始学走路,直到进入学堂,都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只有教育,也才能让我们茁壮成长。那么,该怎么样来教育呢?是放任不管吗?这其中涉及到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问题。

什么是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及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养成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养成教育,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

作为学校里的我们,该怎么样来做到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呢?

我们农村的孩子纯朴,见识少,从背书包踏进校园的一刻,自己就面临着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学习要求,新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都是觉得那么新鲜、好奇。我们老师要抓好入门课,对我们的小同学提出新的要求,要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学校的规章 制度,还要对我们学生的日常生活小节进行约束,如早晨见到老师要问声“好”,有事进入老师办公室要先敲门或报告,上课回答问题要举手,上课期间不随便离开校园,穿戴要整齐,要注意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等养成教育。我们的同学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我们利用课堂教学来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在同学们的心目中,老师就是我们父母的化身,道德的化身,智慧的化身。老师的言行胜过自己的父母,自己听老师的话多过听父母的话。老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其实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而,教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态度要和蔼,关心和热爱学生,言行要做学生的表率、示范,以自己良好的道德修养、人格和品德去感染我们的学生,从而让学生认为老师是值得尊重的,值得学习的,值得信赖的。

作为农村的学生,我们要养成早起早睡的习惯,要上好每一堂课,认真做笔记,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和预习,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养成多问多思考的好习惯。积极参与班集体活动,主动打扫卫生,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不挑食,不偏食,不说脏话,不打架,不浪费粮食,节约用电用水等等。

老师们,同学们,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不是一时半会儿、一蹴而就的事,而是靠我们长期的教育养成,借用古话来概括就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如何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篇6

从家庭入手,渗透养成教育

家庭是孩子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活中父母要相互尊重、相互谦让,要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家庭教育在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为父母,要尽量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让孩子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针对农村孩子的父母文化知识层次低,并不具备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教育经验的实际,学校应主动营造家庭、学校协调一致的教育氛围,一是从幼儿班抓起,定期召开家长会,由理论知识和教育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家庭教育讲座,帮助家长提高认识和懂得一些家庭教育的知识;二是教师针对学生在校表现进行不定期家访,家长要真实地对老师介绍孩子在家庭的表现,并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取得一致。

发挥教师潜移默化的表率作用

教师的示范作用、表率作用是学校抓好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环节。少年儿童的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大。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和自觉的道德行为,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为学生所效仿。作为一名教师,应当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质、待人接物、工作作风等方面,都应成为学生的表率。为了强化教师的示范作用,学校一是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二是鼓励教师积极学习有关理论,撰写抓养成教育的经验论文,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从理论到实践,探索如何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三是每学期评选一定数量的优秀班主任,给予表彰奖励,促进教师把养成教育的工作长期坚持下去。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抓关键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有一定关键期的。抓住了关键期,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养成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项永恒的工程,为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我们根据“总目标”,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条分成“学习、文明、生活”三大方面,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制定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的阶段目标。对学生各种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给予培养。一定要把养成教育抓好、抓细、抓实。可以利用新生入学进行“我爱新书包”“我爱新学校”教育,对新入队的少先队员开展“我爱红领巾”教育,进而进行爱班、爱校、文明礼貌教育。每升高一个年级,要针对年级特点,适时调整养成教育的目标,使学生健康的成长。

抓好养成教育,要从点滴小事做起

抓好养成教育必须从小事抓起,从细节入手,细化养成要求,规范日常行为。要从学生吃饭、穿着、按时作息等方面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学生文明礼仪、不大声喧哗、不说脏话、不乱扔纸屑果皮、勤洗脸洗手、不追逐打闹、爱护花草树木、拾到东西主动交公等方面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学生的坐姿、写字、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自习、读书、记日记等方面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集合、站队、做操、跑步等方面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健身习惯。从点滴小事抓起,构建富有特色的养成教育机制,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素质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上,良好的道德习惯是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养成的。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突出主题教育,关注主体体验

以“诚实、爱心”为主题抓好人际交往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富有爱心的品质;以“习惯”为主题抓好良好习惯教育,从生活、卫生、学习三方面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以“理想、信念、责任”为主题,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责任感;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为主题,强化自尊自信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实践和感悟活动中得到历练和提升。良好的习惯不容易自觉形成,必须经过指导和训练。分层次、分阶段、多类型地在生动形象的活动中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可以有计划地开展“走向文明”“告别不良行为”“我为母校添光彩”“学校就是我的家”“做文明学生,养文明习惯”等教育活动。同时,可以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如,国旗下演讲、每周安全专题、每天课外活动,利用红领巾广播站、黑板报、手抄报,增强学生文明意识和法制观念。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得到锻炼,受到启发,进而促进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养成教育的文化关照 篇7

养成教育需要健康而智慧的引领

苏茜·佩珀丝是一个先天愚型的孩子,为了让她能够像正常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她的父母又让她有了一个妹妹朱迪丝。朱迪丝九个月大开始走路时,苏茜看着她东倒西歪地走过起居室,便也想模仿她。慢慢地,苏茜竟然蹒跚着迈出了步子。

七岁那年,苏茜见喜欢体操的妹妹在平衡木上表演,她也想学,这让看在眼里的妹妹也跟着着急。自懂事起,朱迪丝就一直想着如何帮助姐姐。于是,她就劝说父亲把起居室改成了训练场,并装了一个距离地板四英寸高的平衡木,姐妹俩一块坚持不懈地练习。

在朱迪丝的帮助下,苏茜进步神速。1993年秋天,谢菲尔德室内体育馆体操比赛开始后,苏茜信心十足地步入场地。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她完成了一系列漂亮的动作,赢得了自由体操金牌、跳马银牌、高低杠铜牌。

苏茜的父母是智慧的,他们不是只在生活中精心呵护她,怕她受到任何的伤害,而把她包裹在家中,也不是强硬地逼她去适应生活需要,而是通过妹妹的引领与帮助,让她看到希望,让她明白,通过自身的努力,是可以做到正常人能够做到的事情。

苏茜的成长不是自然成长的结果,她的自我突破、自我超载,如果没有妹妹的引领,是做不到的。这让我们看到,孩子的可塑性、发展性、适应性是很强的,找到孩子成长的路径,把握住孩子可以达到的目标,并切实加以健康智慧的引领,这才是助孩子成长的最佳方式。

养成教育要让孩子成为参与者

在这一语境中,孩子不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积极的合作者和参与者,是养成教育的重要一方。

一个叫吉米的小男孩,很有天赋。多数孩子开始学说话时只会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吉米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几个字连说。九个月的时候,吉米就会到处爬了,十八个月大的时候,小家伙就能整句整句地说话。

这种天赋也给吉米带来烦恼。刚上幼儿园时,吉米的母亲就发现,他很容易被同龄的孩子孤立起来,因为他的优秀让许多同学不愿意跟他一起玩。

有一天,吉米气汹汹地回到家,狠狠地推开门,就倒在沙发上哭了起来。母亲赶紧上去问他怎么了,他哭着说,班级里有个叫瑞克的同学,说他是个“书呆子”!

母亲感到要让孩子自己明白一些道理才是,于是,她开始跟吉米一起在网上搜索起来。她输入“比尔·盖茨”,然后喊吉米过来一起看。母亲跟吉米说,这个人是世界上最有钱的人,起先也被人叫过“书呆子”。母亲又输入另一个词“巴拉克·奥巴马”,吉米马上说他知道这是美国总统。母亲说,他上学时也被人称作“书呆子”。她告诉吉米,有这两个成功的先例,就是被人叫做“书呆子”,又有什么呢?

吉米这时笑眯眯地说他知道了,当个“书呆子”也挺好的。

第二天,母亲盼着吉米能够笑着回家,不再伤心,所以,一听到校车的声音她就跑去窗口。她看见吉米下了车,一路跑着,说要出去玩了。母亲还是忍不住问吉米今天跟瑞克相处得怎么样,瑞克有没有再叫他“书呆子”。吉米随口说他还是叫了。不过,吉米随后说他跟瑞克说了,自己就是一个“书呆子”!而且还告诉瑞克,长大后,自己很乐意雇他为自己工作呢。吉米笑着说完就跑了出去。

吉米的同学叫他“书呆子”,一开始他痛苦极了,而在母亲的引导鼓励下,他明白了“书呆子”不是坏事,在一定程度上是自己聪明,与众不同,是杰出的先兆。于是,他再听到这个称呼后,就能从容面对,自卑感没了,而自豪感油然而生。如果光是母亲安慰、鼓励,吉米只是被动地接受,效果是不会太理想的,可见,吉米的参与是多么得重要。

养成教育要唤醒孩子的内心

孩子的内心是单纯的,当他们遇到一些事情与他们内心所感受的不完全一样时,就会产生困惑,这时,就需要我们设法唤醒孩子的内心,让他们自己能够有所发现,有所感知,进而理解他们所认知的世界。

一个七岁的小女孩放学以后泪水涟涟地回了家。她告诉母亲,老师让她扮演一条mullet,而其他一些孩子则称心如意地扮演着石首鱼、笛鲷或蓝鱼。

小女孩不知道mullet为何物,只估计它可能是一种鱼,但这名字的发音太陌生了,怪怪的,她一点也不喜欢,因此就不希望别人拿它来称呼她。这时,她的继父说,那是鲻鱼,除了海豚,它大概是最棒的鱼啦。他告诉女儿,能扮演它,是一件很光荣的事。看到女儿怀疑的神情,他说可以带她去趟海边,亲眼见识见识鲻鱼。

一家人来到海边,他把双手拱在自己嘴边像个拉拉队长一样喊着:“跳!鲻鱼,跳!”真是太神奇了,就在数米之外,一条胖乎乎的翘鼻子鱼笔直地跃出水面,跳得老高,然后“扑通”一声落回水中。

小女孩睁着大眼,惊奇万分,接着就欢快地模仿继父,和他一起齐声喊着:“跳!鲻鱼,跳!”

第二天一大早,她就高兴地赶到学校,加入到扮演鲻鱼群的小伙伴当中。

这个小女孩的变化来自她继父智慧性的唤醒。继父没有一味说教,安慰她怎样怎样,而是让她现场感觉到鲻鱼的可爱与执著,从而使她改变原先较为狭隘的看法,欣然接受老师分配的角色。

养成教育要注重成长性

所谓养成教育的成长性,就是关爱行为本身具有智慧性、感染性,使得孩子在受助中能自我觉悟,自我提高,自我进步。

美国前总统里根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由于家境贫寒,童年和少年时代的记忆一直被贫穷所笼罩。上学的年龄到了,他甚至都没有一双像样的鞋子,只能穿一双补了又补,破旧不堪的鞋子去上学。每天,看到同学们穿着漂亮的鞋子跑来跑去,他羡慕极了,在内心里渴望自己也能有一双漂亮的鞋子。

临近圣诞节的时候,他听同学说,圣诞节那天晚上零点钟声敲响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向上帝提出一个愿望,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告诉上帝,上帝就能满足他的要求。

他真的这样做了。在圣诞节晚上零点时,他走进一家鞋店,在选好了喜欢的鞋子后,他对老板说,今天是圣诞节,他特别喜欢这双鞋子,希望老板和上帝说一下,把这双鞋子送给他。老板先是一愣,看了看他脚上穿着的破旧鞋子,立即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老板把鞋子接过去,说要去跟上帝商量商量。过了一会儿,老板出来了,手里的鞋子只剩下了一只,他把那只鞋交给小里根,并且说,上帝不给他想要的全部东西,只能给他一只鞋子,剩下的那只鞋子,得由他自己想办法赚钱来买,而买下那一只鞋需要两美元。

就这样,小里根拿着一只鞋回了家,把鞋子放在了箱子里,每天拿出来看一遍。他开始想办法赚钱。他想到垃圾箱里每天都有人扔一些饮料盒,于是就每天早起一个小时,到垃圾箱里捡饮料盒,然后卖到废品回收的地方,换一些钱回来。他把钱全部存起来,一分也不花。两个月后,他终于凑够了两美元,高高兴兴地跑到了那家商店,把钱给了那个老板。老板表扬了他一番,把另一只鞋子给了他。从此,他就拥有一双漂亮的新鞋子了。

在这个故事里,小里根显然得到了老板的帮助,而这样的帮助,使得小里根在受助的同时也得到了自我成长。老板本可以直接就送给他一双鞋子,但那样的效果显然不好。老板假托上帝的意思,让小里根明白自己的事除了别人帮助外,还得靠自己努力才成。

由此可见,有了文化关照,养成教育就有了全新的视角。让具体的操作手段有智慧的文化支持,养成教育的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安徽省巢湖市柘皋中学)

上一篇:县委会议贯彻情况汇报下一篇:我的价值观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