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养成教育到做人教育

2024-06-22

从养成教育到做人教育(精选9篇)

从养成教育到做人教育 篇1

先做人后做事促健康成长

——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总结

温溪高中洲头校区邹海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从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为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多年来,我校一贯坚持德育首位,以德育人,十分重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人行为规范、做事行为规范和学习行为规范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收获令人欣慰。总结如下:

一、积极宣传,加强管理,营造良好氛围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不是靠某个人就能办好的,它需要师生全员参与,上下齐心共同努力,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齐抓共管。它也不是在一朝一夕中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因此我校高度重视养成教育工作,把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摆在德育工作的首要位置,不断增强德育管理体制,从具体的工作中切实加强了领导管理力度,建立长效评比机制,坚持学生上学放学时,值周老师和礼仪督察员门岗轮值制,坚持课间操礼仪督察员和值周老师在岗制和各班科任教师带班制,让老师们认识到,养成教育不仅是学校、领导的事,也是全校师生共同的事情;明确要培养学生素质,抓教学质量,必须从抓学生的行为习惯入手。让全校老师都参与到学生行为规范的训练中,树立“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是我的责任”的观念,形成“人人关心养成教育,人人力抓养成教育”的氛围,促进工作长期开展,从而进一步加强、督促和引导学生的行为日渐规范。

二、引导行为,形成意识,养成良好习惯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养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情操,乃至发展个性特长和掌握科学思维方法的起点,也是他们真正学习如何做人的开始。因此,从学生一进小学之门,就应该重视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我校在充分顾及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前提下,由浅入深,重点抓好卫生、礼仪等习惯的诱导培养,切实打好学生做人基础。

1.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我校十分重视卫生安全工作,把日常卫生管理作为学校重要常规工作来抓,对全校师生进行健康知识和卫生习惯的教育并做了具体布署:要求全体师生积极做好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卫生,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加强对教室、走廊、楼梯及各班卫生包干区的环境卫生管理,及时表扬优秀班级,对卫生做得不够的班级提出批评和指导,以保证卫生打扫的质量;教师大会,强调各班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注重良好卫生习惯养成教育,教育每个学生要树立起主人翁责任感,时时处处为学校和班级着想,不带零食进校园,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和物品包装袋,看到纸屑等废弃物随手捡起,见到破坏校园环境卫生的不良行为及时加以制止;针对一些高年级的学生用说服教育有时不能产生良好效果的事实,适当采取 “惩罚”教育方式,如针对个别学生乱丢废纸、随地吐痰现象,让其捡起丢下的废纸放进垃圾桶、清理痰迹,通过体验促使其改正不良习性,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另外,通过对他人不讲卫生行为的严厉批评,严肃处理,使其他同学产生心理震动,促其改正或不犯类似的错误;而针对一些经常喜欢买零食的同学,通过与家长联系,严格控制零花钱,同时由值周老师带领礼仪队员巡查校园周边,让流动摊贩没有生意可做,像以前我们校区两扇大门前有很多的移动零食

摊,后来经过对学生的一系列教育后,基本上没有学生到移动摊位上买零食了,没有了生意,自然收摊了,也很少看见了„„这样,让大家共同努力,有效保持环境卫生,营造一个净化、美化的校园环境。

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校还通过 “星级班级”评比这一载体强化卫生检查评比制度,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检查、评价和监督。从认识入手,用制度规范,双管齐下,坚持不懈地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和公共卫生习惯,效果甚佳。这一点,已被事实所证明。如我校组织全体师生看电影,学生基本上能够做到不带任何零食进大礼堂,电影放映结束后,学生也能把地上的零星垃圾捡起带出,放进垃圾桶内。虽然我们校区的面积小而学生数多,但不管什么时候去检查,各班教室的卫生都保持得很好,教室地面如有纸屑,学生看见了,都能主动捡起放进垃圾桶,而操场上除了偶有纸屑也都能被及时捡掉,一整天下来都是干干净净的。又如学生的个人卫生习惯养成方面,高段的少数男同学喜欢学着社会上一些小混混的发型留着,我们就采取了先检查后通知限期重新理过,结果就有个别学生不予重理的,我们就请了一位理发师到校,当着很多学生的面把他的头发理得短短的,从此以后只要个人卫生的检查通知下达后,男生们就忙着去理发了„„学生个人卫生有了明显的改进,许多家长说自己的孩子上学后,变得爱清洁,讲卫生了。

2.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学生的文明习惯必然要体现在文明的交往中。在家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在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外出时行为文明、言语礼貌。这些都是文明交往的基本要求。我校通过学校大会、班级小会要求学生见到老师、父母及长辈要主动问候;每天上学时要跟父母道别,说声“再见”,放学回家要向父母问好;人人都会说会用“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十字文明礼貌用语等。

还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好微笑、鞠躬、握手、鼓掌、礼让、起立等体态语言,递送或接受礼品、奖品时要起立,并用双手递送或接过;同时,针对我校区地方小学生多且只有一张楼梯的缺陷,每节下课时间都有两个礼仪督查员站在楼梯口引导学生上下楼梯靠右行、轻声慢步等。

三、客观评价,激励典范,规范具体行为

我校先后制定了《先进班集体评选标准》、《学生在校一日常规要求》《小学生日常行为评定细则》、《课堂常规》等付诸实施,并坚持每周一国旗下讲话总结表扬与鞭策,坚持每天5——10分钟班级行为规范训导,通过具体的行为规范训练着手,开展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建立检查评比制度,做到日检查、周小结并颁发“星级班级”奖牌。通过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组织大队委干部坚持每天两次到各班进行文明行为规范的检查登记评比和学校审评统计,评出各段每周的“星级班级”,每学期末再评出“优胜班”。为了让全体教师能自觉积极地对学生行为进行有效督导,我校规定评为“优胜班”的,班主任在年度考核中可以加分。

同时,要求各班的教师要组织学生对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逐条做好自查,改进薄弱环节,并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相结合的形式,发动全体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评价,人人都来发现好人好事,抵制不良现象。在每学期期末结合本学期的总体表现,分别在各班评选出“文明之星”、“友爱之星”各三名。

俗话说,做事必先做人。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人品比能力重要,习惯比分数重要。良好习惯、行为规范是德才兼备人才的先决条件。没有良好的习惯,没有规范的行为,再高的才智也只是“歪才”一个。我们知道,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积累,需要持之以恒。我们只有坚持

不懈地抓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在小学生的心灵里播下文明的种子,不知疲倦,不嫌繁琐,才能收获一次又一次快乐!

从养成教育到做人教育 篇2

一、为人师表, 做学生的典范

“一年之际在于春, 一天之际在于晨!”刚接手这个班我就认识到了晨读的重要性, 但对一年级学生来说, 七八岁正是他们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年龄;正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龄;正是他们好动、好玩的年龄。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 尤其是小学生, 他们在一开始, 各方面都模仿老师。正如魏巍在《我的老师》里写到的, “甚至连老师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所以要求学生做到, 老师必须做到。学生人小, 就如一张白纸, 他们的品行主要取决于老师的熏陶、教育和引导。

二、不断督促, 加强常规训练

所谓“教学”, 首先要“教”其次才是“学”。对刚入学的学生, 我就对他们进行常规训练, 教其怎样做, 并严格要求。首先训练学生正确的读、写、说、听习惯。读书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写字时不断提醒纠正学生的不良姿势;发言时要求学生认真、平视、大方、声音洪亮;听别人说话时, 要认真倾听, 要有礼貌不要打断别人发言。其次重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作用, 利用班会课学习《规范》, 平时按《规范》要求去做, 不断同《规范》对比, 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

三、多表扬, 夸出好习惯

老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要我说:“好习惯也是夸出来的。”每个班级的管理, 除了学习、纪律外, 卫生也是一大问题。一年级的孩子虽然小, 但在老师的督促示范下, 打扫得很认真, 也很干净。最让人头痛的就是卫生的保持, 刚刚还干干净净的教室, 一个课间过后就纸屑、垃圾袋遍地, 对此我专门指定学生课间去捡垃圾, 可前边捡后面扔, 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偶然一次我在班上表扬了一个自觉捡垃圾的同学, 一下子所有的孩子都能自觉捡起随时发现的垃圾, 卫生情况明显好转。接着我又接二连三地表扬那些能主动把垃圾扔进果皮箱的同学, 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卫生问题。

从养成教育到做人教育 篇3

所谓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的需要,违背学生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成绩为目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存在弊端的一种集中表现。它单一的以升学率高低来检验中小学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的学业水平。受到这种教育的孩子,一般表现为被迫、盲目的学习,为的是考出好分数,以得到父母、老师、同学的表扬与羡慕。因此,在思想上,逐步形成一种错误的学习意识,同时也会出现“死学”状态,将学习与现实生活即“实践”完全脱离。整个学习过程并无快乐而言,缺乏情感体验。主要的压力,来源于家庭与学校。一方面,家长之间的盲目攀比;另一方面,学校以成绩分班或考试后排榜等,都在无形中给孩子带来巨大的精神负担,也会产生厌学、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等不良反应。由此可见,应试教育的学习模式与考试方法完全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是一种完全被动地学习模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社会的发展。可以说,基础教育出现畸形发展现象,会导致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存在“重智育、轻素质”的倾向,忽视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人格素质、精神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方式。

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应试教育”而提出的。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适应人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极力推进教育的改革与提高中华民族国民素质的关键所在。

从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以来,走在最前列的算是教学的第一线――课堂。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学校的生命力就在于课堂”。课堂教学的实施可以直接体现出素质教育是否深入到学校中来,而掌控课堂的莫过于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中小学教师职业技能与岗位培训》中,明确了新型教师的角色定位、角色转变、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方式等,为教师指引了一条前行之路。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丰富教育改革的理论知识,还要扎实自己的专业技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理”可循。特别是在每节课的教学上,依据各学科特点,课前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创造性的提出质疑,灵活运用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环节,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如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开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等,都要在教师完全理解素质教育下整个教育形式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的教育目标。其次,教师除了理解素质教育的涵义外,还要加强课堂教学技能,在情感上表现出与学生的亲和力,只有学生喜欢的教师,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才能以此为起点,有效实施自己的教育教学。

当然,真正的教育是要培养适应新型社会的人才,更多的要提升对人才培养的认识,不仅是从科学文化知识方面,还应当包括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诸多方面都要有所体现。

三、创新教育

20世纪初期,有人从技术应用的角度提出了“创新”这一概念,主要是指在经济生活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创新”一词的内涵也在不断的扩展和深化。从广义上讲,创新就是创立或创造新事物。而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来实现新事物的教育,就是创新教育。

在内容上,创新教育包括了推崇创新、追求、以创新为荣的观念、意识和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勇气、创新意志、创新美感、创新个性以及创新道德的培养;在原则上,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立不同的创新教育目标,设置不同的创新教育内容和途径。也就是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适应性的创新教育。也要求教育者要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去感染学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形成和发展。同时,创新教育的开放性体现在教学内容上,与国际接轨,学习和借签世界各国的科技、文化和教育,树立国际创新意识。而创新教育的民主性强调教育过程中要形成有利创新的民主氛围,建立民主型师生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创新教育,在本质上与素质教育是达成共识的,创新的含义,本身与“应试教育、守成教育”相对立,不但体现在形式上,还体现在对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的突破与超越上,目的是遵循创造性教育人、培养人的规律,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等。

从当下的教育形式看,由于地域及诸多方面的差异,各地区还是呈现出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转型期。相信,在国家教育部门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我国的教育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与时俱进,会培养出更多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为社会服务,为人类造福。

参与文献:

[1]王策三.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3).

[2]殷艳梅.法制素质教育理论知识指导[J].安徽教育出版社,(5).

从教育心理学到舞蹈教学 篇4

--浅谈“教师期望效应”对学习舞蹈的作用

舞蹈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艺术。它那漫长而崎岖的史程告诉人们,舞蹈不仅是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更是理论性很强的艺术,从舞蹈学的理论学科来看,它需要舞者投注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他需要有从内心支柱的心理发展中开拓新的舞蹈领域,这就需要舞蹈教育工作者从学生学习舞蹈的心理变化中出发,真正的让学习舞蹈的效果发挥到最大,我认为在舞蹈教育中教师期望效应会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所谓“教师期望效应”就是罗森塔尔效应,也可以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一所小学里各随机选了三个班,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给了教师一份名单,通知教师说:这些儿童将来大有发展前途。实际上这份名单上的学生是随机抽取的,并没有所谓的“预测未来发展”测验,那是做样子的。八个月后,这些心理学家回来,又对这些学生进行智能测验,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确实进步了,教师也给了他们很好评语,实验取得了奇效。

罗森塔尔认为,因为教师接受了“权威谎言的暗示”,对这些“优秀”学生,有了很高的期望,教师把这种期望表现在了行为和态度上,学生感受到了,于是学习成绩进步了。从心里学的角度分析,这一研究证实了教师对学生期望可以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根据这一研究成果可以推断在舞蹈教学中这种作用也是一样的。因此在舞蹈的教学中在“教师期望效应”的应用中应了解学生的本质属性:

一。学生是能动体,是人的属性。学生是人,这是毋庸置疑的、人所共知的命题。但是在教育的实际活动中,却常常出现忽视学生是人的属性的情况。1.学生是一个能动体,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意味着他具有自身独立的人格,他有自己的需要、愿望和尊严,这一切都应当得到正当的满足和需要。2.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这是因为人有能动的创造力,有智慧能劳动,具有创造价值物的积极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应当珍视学生作为人的价值,不能任意损伤他们。

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具有其自身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这也就是说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对于发展中的人来说,在青少年、儿童身上所展现的各种特征都还处于在变化之中,趋向于逐渐成熟的过程,并不是已经到达的顶峰和终极。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的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他们身上潜藏着各方面发展的极大可能。他们身心、行为上所出现的缺点错误,都有较大纠正的可能性。

教师期望效应的功能性、教育性: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1.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学习舞蹈中学生也应具备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在舞蹈中才会更深的体会理解,真实抒发自我情感,自然的呼吸,流畅的肢体语言,动作的连贯,身体最伸展的表现都与学生的心理准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心理准备表现在信心、紧张程度、斗志等方面。如果充满信心,镇定自若,斗志旺盛,意志坚强,就会顺利实现迁移。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到心理的培养,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舞蹈技术类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养成对问题认真对待,根据问题的特点采取具体解决方法的习惯,这就是学生良好心理准备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2.培养学生新的舞蹈意识观念。所谓新的舞蹈意识的观念是一种开放意识。而这种意识的培养就关系到教师期望效应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开放的舞蹈意识大大的扩展了我们的视野,活泼了我们的思想,强调舞蹈创作的主题精神,让学生在学习的舞蹈的过程中有自主创新的意识,在舞蹈学习的表现上有新的思维,来更丰富舞蹈表现力,增强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心理影响和暗示。3.开发学生在舞蹈学习中的想象空间。一种开放意识,使舞蹈从过去的那种线性思想和单一模式框架中解放出来,激发思想的增值。教师期望作用的心理介入加强了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给予学生的也是无限的想象空间。

在教师期望效应的运用中影响学生舞蹈的学习和心理的成熟,对舞蹈教师的心理品质也有一定的要求:

一.热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对舞蹈教育的培养也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热爱,他们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他们勤奋工作在工作中表现出的高尚的品质,都会给学生以有力的影响。

二.意志坚强,善于支配感情。这是舞蹈教育工作实践所造就的舞蹈教师心理特征。培养一个健康全面发展的舞者非一朝一夕,教师必须在意志上表现出目的性、果断性、一贯性和坚持性,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和感情。才可能达到要求。

三.思维灵活,善于表达,客观分析。教师的性质是智力活动,而要做到“期望”的传达,在传达的过程中丰富的语言能力是关键。当教师向学生传递对其的期望时,语言的表达是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这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利用最直观的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予学生一种画面感,使其较快的接受。因此也需要教学中从各个角度,依据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加以巧妙的处理。

三.观察敏锐,善于了解学生。在舞蹈教学中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观察力,看的出学生在学业上和道德品质方面的各种征兆。教师应具备一定的预见性,这也是教师期望所需教师的角色心理。

在了解学生的本质属性,具备了作为舞蹈教师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后,才能够更好的发挥“教师的期望效应”的作用。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学习中更好的理解学习舞蹈中的心理发展特征,抓住学习中重要的要点,不断给予学生“即将绽放的花儿”的这种心理暗示,更要注意给予那些有可能被“遗忘的花儿”一定的关注,使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都同步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在舞蹈教学中想要达到较高的教学成果教师的期望应该做到最大化和公平化。怎样做到最大化和公平化我认为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利用教师对班级的期望,使学生加强对自己班级的期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奖励和惩罚等不同手段以增进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成就感为主要目标,久之就会形成良好的班级环境,学生自然会对自身的提高有一定的自我要求,但是我这里讲到的手段问题主要是以奖励为主,惩罚为辅(惩罚主要就是批评教育),惩罚的目的虽在制止学生的不规范行为,但常会伤害学生心理,留下障碍,受罚者也易怨恨施罚的教师。而且单凭惩罚,只能告诫是非,并不能增强学生的表现,我认为舞蹈这门艺术只要发自内心的喜欢和表达才会更多的产生美感,当表扬学生时他会很清楚的记得和认可自己的成绩,因此表扬远比批评要更深刻,表扬中更会起到较好的效果,从而达到的顺从心理会在教学的过程中更易被学生接受,无论年龄大小。激励始终会开发学生的开创能力,但是也应注意适当使用。过度的迷信奖励作用,最后也会使学生产生“耐奖性”,而相应的批评与奖励的结合会起到更好的效果。例如我在实习期间,针对一个班级有意识的一次实验中就验证了我的这种想法,当学校的很多老师告诉我,我所要接的这个班是舞蹈考级班里最差的,学习舞蹈中最不记得舞蹈动作的一个班,于是上课时我不断的向他们传达我的期望和对他们的赞赏,在一个月后我发现他们班的进步和学习新舞蹈的进程比其他班级还要好些,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明显感觉他们对学习新舞蹈或动作时表现中极高的积极性,在学会后满足的成就感会表露在脸上,同时在也增强了舞蹈中的表现力。

二、利用教师对个别学生的期望效应,发展和修正学生的共同行为标准。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个别差异性,因此在舞蹈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有些学生并不是天生热爱舞蹈或者说具有舞蹈灵性的,我认为在对这类学生中“善意的欺骗”会起到好的作用,但是要做到公平化才会避免学生产生不好的心理状态,如果是有些学生需要多加注意才可以提高成绩的应该注意方式不要让其他同学认为是在特殊关照某一个学生。

第三,利用教师期望效应影响学生在学习舞蹈中新的观念。1.本着最大开发学生的舞蹈兴趣的原则。无论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会有怎样的成绩都是在有着浓厚的舞蹈兴趣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舞蹈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本着最大程度上开发学生学习舞蹈兴趣的原则上进行的。利用教师期望效应的作用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愉悦,和对学习舞蹈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成就感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心理干预告诉学生舞蹈者是美的,在把美带给别人的同时更要留给自己,让学生感受到舞蹈的学习并非是机械化的进行,让舞蹈学习本身的枯燥减小的最小。

2.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舞蹈中的个体意识的自由性:这里讲的自由性是指引导学生在舞蹈中的自主创作意识。在教师期望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具有大胆思维状态,不束缚,在学生的眼里老师是最大的支撑,你给他一个无限的空间学生自然会大胆的往前,舞蹈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艺术。西方现代舞蹈意识就大大的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活泼了我们的思想,这样的舞蹈观念在舞蹈艺术方法上使我们从过去的那种线性思想和单一模式框架中解放出来。我认为学生是具有可创造性的,吧这种意识传递给他们,思想的解放会使他们对舞蹈艺术有更新的认识,他们所具有的创造性是不可估量的,或许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想法创造中另一种舞蹈形式也是有可能的。教师期望效应的功能性、教育性: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1.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学习舞蹈中学生也应具备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在舞蹈中才会更深的体会理解,真实抒发自我情感,自然的呼吸,流畅的肢体语言,动作的连贯,身体最伸展的表现都与学生的心理准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心理准备表现在信心、紧张程度、斗志等方面。如果充满信心,镇定自若,斗志旺盛,意志坚强,就会顺利实现迁移。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到心理的培养,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舞蹈技术类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养成对问题认真对待,根据问题的特点采取具体解决方法的习惯,这就是学生良好心理准备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2.培养学生新的舞蹈意识观念。所谓新的舞蹈意识的观念是一种开放意识。而这种意识的培养就关系到教师期望效应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开放的舞蹈意识大大的扩展了我们的视野,活泼了我们的思想,强调舞蹈创作的主题精神,让学生在学习的舞蹈的过程中有自主创新的意识,在舞蹈学习的表现上有新的思维,来更丰富舞蹈表现力,增强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心理影响和暗示。3.开发学生在舞蹈学习中的想象空间。一种开放意识,使舞蹈从过去的那种线性思想和单一模式框架中解放出来,激发思想的增值。教师期望作用的心理介入加强了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给予学生的也是无限的想象空间。

从养成教育到做人教育 篇5

近年来,民勤县在不断完善贫困学生救助体系,加快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少年儿童“有学上”的同时,根据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针对教育发展的重要领域和薄弱环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满足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的愿望,努力创建教育名县,取得明显成绩。曾被评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2011年,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均为100%,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99.95%;普通高考中,重点录取374人,本科以上录取2221人,综合录取5317人,有3人被清华大学录取,2人被北京大学录取。

民勤县按照“规模调大、差距调小、结构调优、质量调高”的目标,逐步调整教育布局结构,优化资源组合。至今年,全县已撤销农村中小学210所,新建校舍11.15万平方米,扩建寄宿制高中4所、初中17所、小学16所。中小学数量由原来的288所减少到78所,基本形成了“一乡两校一园(1所初中、1所完全小学、一所幼儿园)”的农村办学格局。为进一步加快布局调整步伐,2010年起,民勤县投资2.8亿元,规划在县城新建一所独立初中,一所寄宿制完全小学和一所幼儿园,打造民勤教育城。按此规划,2014年前,民勤县将实现高、初中学生全部进城读书目标。之后,原农村初中改办为寄宿制完全小学,原农村高级小学或完全小学改办为中心幼儿园。科学合理的布局调整,优化了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民勤县针对幼儿教育发展实际,先后出台了《民勤县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实施意见》《民勤县幼儿园管理办法》,制定了“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幼儿教育发展原则。县上采取多种形式扶持幼儿教育发展,鼓励各乡镇利用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校舍和资源创办幼儿园,同时增加投入改善幼儿园条件,培养培育骨干幼儿教师。县教师进修学校、职业中专先后举办了7届幼师班和学前教育班,培养专业幼儿教师630人。现在,全县有幼儿园11所,农村小学附设幼儿班、学前班152个。在园幼儿3802人,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为82.3%,学前二年毛入园率为70.7%,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53.7%。2011年3月,民勤县政府研究制定了《民勤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三年内再投资6720万元,在县城新建三所标准化幼儿园,在每乡镇建设一所中心幼儿园,并实施幼儿园师资队伍培养培训工程,到2013,全县学前一年、二年、三年毛入学率将分别达到92%、81.3%、66.65%。

民勤县一直高度重视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工作,坚持把“三残”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纳入“普九”巩固提高工作范畴,积极为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创造条件,保证他们“进得来、留得住”。1991年10月,县上创办了聋哑儿童语训部,几年来,先后接受260名“三残”儿童少年学习和生活。目前,全县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了87.8%。近期,民勤县又决定在县城新建一所标准化的特殊教育学校。

民勤县抢抓机遇,以服务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实行校校联办、订单培养、协议就业等办学模式,先后与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甘肃省华泰职业技术学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技校、四川绵阳工贸学校等多所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民勤县职业中专加入武威职业教育集团和甘肃省贫困地区“两后生”职业教育培训集团。通过自筹和争取项目,投入3600万元,修建了教学楼、学生公寓楼、实习实训楼,添置了价值250万元的实训设备。适应市场需要,县职专开设了电子电工、商务英语、现代农艺、土木工程、学前教育、汽车应用与维修、护理、财会、旅游等十多个专业。县政府制定优惠政策,不拘一格为职专学校招聘专业课教师,先后从大中专毕业生和其他行业招聘录用专业教师40人,同时补充了60名文化课教师。2011年,民勤县职业中专招收新生1890人,在校学生人数达到5332人,是建校初的13倍。县职业中专累计培养各类实用型技术人才近万人,向高等院校输送合格新生5000多名,成为民勤县劳动力转移和“教育移民”的重要平台。

民勤县十分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围绕全县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和任务,大力实施名师培养培训工程、名校长培养培训工程、学科教师全员培训工程、专任教师学历提升工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工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教师培训。建立了高中教师以县为单位、初中教师以乡为单位、小学教师以校为单位的三级培训网络,利用寒暑假先后开展了新课程理念、班主任管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培训,大面积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各学校把教师培训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大力开展校本培训,鼓励教师参加自学、函授等在职进修,选派教师赴上海、北京、西安、兰州等地参加各类培训班。县教育局明确提出“三年胜任熟练、六年力争骨干、九年成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目标,大力实施“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坚持不懈地开展教学研讨,通过“三优(优质课、优质教案、优质论文)”评选、集体备课、岗位练兵、“传帮带”等多种活动,定任务、压担子、搭台子,促使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成为名师、成为教学骨干。目前,全县有省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333名,县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1270名,初步形成了引领各学科教师成长发展的名师队伍。近年来,有10项科研成果获甘肃省基础教育科研成果奖。

民勤县还探索建立了科学规范的用人机制。大胆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校长教师双向选择、教师进城公开选调、评优树先公开公正等改革措施。2010年以来,采取差额公选的形式,通过公布职位、初始提名、资格审查、民主推荐、差额考察、差额票决等程序,为职业中专、民勤三中、红沙梁中学、双茨科中学、昌宁中学、昌盛中学、收成中学、西渠高小、收成高小等九所学校配备了校长或副校长,受到师生和社会的好评。县上设立了“教育教学突出贡献奖”,每年评选90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10名师德师风标兵给予重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勤奋努力、争先创优的积极性。

民勤县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项目”,各级各类学校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多方筹措资金,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建成计算机教室45个,多媒体教室39个。目前,全县中小学有计算机2978台,生机比为18誜1;拥有教师课件制作室35个,多媒体播放设备370件,教育卫星宽带网覆盖率达100%。有98%的乡镇中心小学、100%的初级中学接入因特网,12所学校建起了校园网。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的学校有51所,占学校总数的66%。

民勤县始终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方针,积极创新德育方法,拓宽德育渠道。大力开展校园“净化、绿化、美化、硬化、亮化、文化”活动,提升学校文化品位,改善育人环境。积极推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断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和评价办法,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校和重点班,在高中招生中实行文化课成绩+体育成绩+理化生实验操作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办法。重视音体美教育教学工作,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县上每年举行一次中小学生球类比赛和书画比赛,鼓励学生参加体育、艺术等级测试。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兴趣小组活动,全县完小以上学校均成立了体操队、仪仗队、合唱队、器乐队、美术小组等各种兴趣小组。大力推进教育科研工作,引导师生乐教好学,自我发展。全县有1300多名学生先后参加了省、市组织的体育艺术等级评定,70多人取得了省上颁发的体育一级、艺术A级证书。近五年高考中,有1200多名学生被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体育学院等体育、艺术院校或专业录取。民勤一中获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冬季传统锻炼先进学校、甘肃省体育传统项目(田径)学校等荣誉称号。民勤一中体训队、民勤四中排球队、东关小学合唱队等多次参加省市比赛并获奖。

民勤县逐步对高中教育结构实施调整,先后撤销了民勤一中和四中初中部,将一中、四中改办成了独立高中,扩建民勤五中,改办为完全高中,扩建职业中学,增大学校容量。县上加大投入,全面加强普通高中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资金3136.6万元,新建校舍20621平方米,购置仪器设备68.7万元,添置图书7.45万册,高中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民勤一中步入省级示范性高中行列,民勤四中创建为市级示范性高中。

为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民勤县教育局每年选派100名左右高中教师到外地参加学术研讨和学习交流,并通过课堂评优活动、评选教学能手、召开高考研讨会、开发校本教材、开展教学检查活动等,培养培训教师,全力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对高中缺编教师,除公开从师范类硕士研究生中招录外,允许在县内其它中小学自主选拔。通过公开选调,高中学校补充新教师71人。对在高考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县委、县政府每年推选50人进行重奖。同时,教育部门加强对高中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督查指导,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普通高中评估制度,以评促建,提升质量。

2011年,在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和小学生英语竞赛中,民勤县有27人次获得国家级奖励,635人次获得省级奖励,有5人获得大学保送资格,5人获得高考加分资格。普通高考中,本科以上录取2221人,比去年多198人,综合录取5317人,比去年多153人;有3人被清华大学录取,2人被北京大学录取;综合录取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1.87个百分点。

高中质量的提升,在改变高中毕业生及家庭命运的同时,也为改善民勤生态环境作出了贡献。恢复高考以来,民勤县共有64117名学生被各类高等院校录取,其中有49000多人到外地创业,有不少人还将自己的亲属带到外地居住或谋生。据民勤县水务局测算,民勤县每个农业人口每年的用水量为1056立方米。照此计算,恢复高考以来,“教育移民”让民勤每年至少节约生态用水5000万立方米,是2010年景电工程计划向民勤调水量的62.5%(2010年景电工程计划向民勤调水8000万立方米)。近年来,民勤每年高考录取人数在5000人左右,其中绝大多数是农村学生,按80%的农村学生计算,民勤高考输出人口每年可节约生态用水440万立方米,是全县一年生态用水计划的21.6%(民勤一年计划生态用水2036万立方米)。

“人人上得起学”,是民勤县对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该县建立了大、中、小学生全覆盖的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严格执行义务教育“两免一补”、高中助学金等惠农政策,坚持做到上拨经费不截留,配套资金有保障。经过多方努力,民勤一中宏志班连续招生10届,民勤一中孔娜实验班招生1届,民勤四中珍珠班连续招生4届,先后有785名高中贫困学生接受免费教育。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自2007年开办以来,共为4785名(人次)大学生贷款2459万元。

从养成教育到做人教育 篇6

所谓“养成教育”, 就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教育。源于西方20世纪30年代所倡导流行的“亲职”教育, 也被称之为“双亲教育”或“家长教育”。养成教育是亲职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每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 需要家庭、学校的共同推进。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 及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养成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的, 养成教育, 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 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和倾向。习惯形成是指长期养成的不容易改变的行为模式。习惯形成是学习的结果, 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并臻至自动化的结果。美国心理学家拿破仑·希尔博士说过, “播下一种行为, 形成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 形成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形成一种命运。”一个人的个性实际上是自身习惯的综合,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创造培养了自己的习惯, 同时在生活各个方面又被习惯所“控制”, 在面对很多事物的时候不由自主按照习惯去思维、解决。所以, 良好的习惯对于人具备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 高度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与日常文明行为规范的训练, 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是德育工作的头等重要任务, 也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关键。

2“90后”高职生的特质

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并需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从2008年起, 我国高校已经开始迎接“90后” (1990年及以后出生) 的新一代大学生, 目前, “90后”已经成为了高校学生包括高职生的主体。学校在开展和实行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根据“90后”学生的特质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2.1 多以自我为中心, 沟通、交流能力欠佳

大多数“90后”大学生是独生子女, 生活学习环境相对比较优越, 在成长过程中家庭里的有限资源都是尽可能集中在他们身上, 一般而言, 较少有分享的经验, 因此自我意识、自主意识较强, 习惯以自我为中心, 习惯向家庭和社会进行索取。同时, 在这种自我意识的主导下, 他们与周围人群的交流往往是从自身出发, 较少从他人角度去看问题, 因此, 给自己与他人的交流带来了障碍。这些主要体现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集体活动组织难度加大 (学生个体性更强对集体活动更加忽视) 和寝室同学人际关系方面。另外, 互联网的便利, 使他们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来完成自己相当一部分的社会功能如交友、购物等, 他们的课外人机交流时间远远超过人际交流时间, 与他人合作及沟通的能力就越来越弱化了。

2.2 信息化程度高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带来这个变化的除了电脑之外还有功能十分强大的手机, 这就导致对于学生而言如果他个人愿意基本上可以24小时处在网络环境中, 处在信息的风暴之中。正如《数字化生存》一书的作者尼葛洛庞帝所指出的:“当事物呈指数增长的时候, 最后3天的意义非比寻常, 而在电脑和数字通讯的发展上, 我们正在逐步接近这最后的3天”。这最后的三天究竟能带来什么很难直接下结论, 但是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信息风暴对大学生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一是学习不再只依赖于某一个课堂、书本甚至学校, 网络上有大量的知识存在;二是自律问题, 网络匿名对大学生的道德水平要求更高, 而部分学生把它当做了发泄的平台。

2.3 心理状态不稳定

对于接受了多年应试教育的高职学生来说, 生活学习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远离了家乡和亲人, 从老师家长几乎24小时的“引导服务”变为相对自由学习和生活, 另外大学校园本身是个多种文化磨砺碰撞的地带, 多元的价值观在这里得到延伸或方向性的改变, 大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产生的心理问题远大于以前, 而且涉及的面比较广从人际关系、学习到感情不等。同时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对很多事物的看法尚未成熟, 加之缺乏一定的人生经验, 因此, 在面对一些问题时容易出现挫折, 严重时出现心理障碍。

3“90后”高职生道德行为主要存在的问题

高职学生相对于本科生而言文化知识掌握程度较差、学习能力不强, 同时在以往的学生生涯中往往是不被表扬肯定的群体。这些, 也影响到他们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

3.1 道德认知良莠不齐

大学生普遍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分辨是非能力, 在2011年《小康》杂志社就诚信问题进行全民调查中, 大学生诚信度在所有职业类别中排名第四。但是部分大学生由于受不良生活环境和行为习惯的影响, 对于全社会通行的道德准则不置可否甚至不认可。

3.2 道德行为自律性较差

高职生相对于本科生自律性要差一些, 从学习到道德行为。高职生在理论上认同的道德规范, 往往不能变为实实在在的道德行为。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 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从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恋爱道德分别进行了阐述, 在教学中绝大部分学生对于社会道德现状表现出了担忧并觉得有改变的需要, 但是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 却又往往缺乏自我约束, 在理论上认同的道德规范, 往往不能变为实实在在的道德行为, 出现知行脱节的现象。

3.3 道德行为利己性更明显

“90后”高职生更崇尚自我、更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如在课程学习方面, 不少高职生把课程分为“必需要学的”“可学可不学的”“不用学的”, 而判断的标准就是这些课程是否能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就业, 而在大学期间承担着德育主要教学任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则被不少学生划到了“可学可不学的”甚至是“不用学的”类别。在走向社会之后以是否“利己”作为评价标准则变现地更为明显和直接, 如最近在网络上引起热烈讨论的“90后高职生拒给老板订午餐”事件。这些都反映了“90后”高职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更关注自我价值、信奉个人主义, 强调自我在社会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把个人利益置于社会、集体利益之上, 与集体主义原则背道而驰, 从而也远离了自我的完善。

4 关于高职生养成教育的建议

4.1 重视“9 0后”高职生养成教育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能动的方式把握着世界, 引导和规范着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人们也正是通过对道德的把握, 来感受社会关系的脉搏, 识别社会发展的方向, 并形成自己关于责任和义务的观念。因此, 高度重视养成教育对于帮助“90后”高职生正确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 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认识自己对家庭、他人和社会的义务责任, 正确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 塑造自身的道德人格有着积极的作用。

4.2 强化大学生道德行为实践

在对“90后”高职生进行养成教育时, 往往更多的是注重空洞的说教或者抓典型、树榜样, 如讲座、主题班会等侧重宣传鼓动的形式进行道德教育, 而忽视了对大学生个人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即只有教育没有养成。因此, 在针对“90后”高职生的养成教育中必须既有“教育”又有“养成”, 把道德认知转化到具体的道德行为实践中。与道德行为实践相联系, 才是进行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不参加道德行为实践, 不在道德行为实践中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是不可能培养出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人格, 也只有在具体的道德行为实践中, 才能真正做到个体道德上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升华, 只有在实践中, 大学生的主观意识、道德认知见之于客观行为, 潜在的品质变为显性品质, 才能根据具体表现加以检验, 同时, 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只有在实践中才有价值和意义。

同时, 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 也不可能通过某一次宣传教育活动就形成固定习惯。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 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的动作;同样道理, 任何一个想法, 重复21天, 或者重复验证21次, 就会变成习惯性想法。所以, 因此, 高职院校在进行道德行为实践活动时必须做到长期、有效, 真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4.3 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正如美国作家塞林格《麦田守望者》里的一段话:不管怎样, 我老是在想象,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 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 我是说——除了我。我呢, 就站在那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 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 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 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 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 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每一个优秀的教师就应当和“麦田守望者”一样, 让学生懂得如何创造生命的价值、追求生活的意义, 让每一位求知者在生命的历程中学会学习, 学会生活, 学会实践, 学会创造。因而, 教师是为人师者, 受到过良好的教育, 不仅自身的文明程度要高, 而且要给学生做出表率。身教重于言教, 在教师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影响下, 学生自觉地修正着自己的行为习惯, 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交往习惯。

4.4 完善大学生道德教育评价考核体系

建立有效的道德评价考核体系是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必要保障。因此, 高等院校必须建立、有效的道德评价考核体系, 这样才能使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取得良好效果。一是道德知识考核和道德行为考核相结合;二是建立大学生道德行为档案。

4.5 切实加强宣传和引导, 营造浓厚氛围

校园环境必然对学生养成教育产生影响。好的环境可以做到“润物细无声”, 通过榜样的示范和典型的宣传, 可以净化语言、规范行为, 使好的现象和行为更好更多, 起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效果;坏的环境如果不加以控制、建设, 听之任之, 在学生知识结构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尚未完全稳定的情况下, 必然会出现“近墨者黑”的不良情形。因此, 要提养成教育的时效性必须优化环境, 营造浓厚的有利于养成教育的校园氛围。

优化校园环境首先要把先进性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以先进的榜样激励人, 以光荣的传统教育人, 以伟大的思想启迪人, 以高雅的艺术熏陶人, 使学生在校园先进文化的引导之下积极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其次, 通过灵活多变的各种活动营造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高职高专院校管理部门可以针对高职高专大学生的特点举办一些活动如“校园十大歌手”“爱我中国”的专题演讲、“新时代弟子规”的辩论, 既能使活动参与者得到积极锻炼, 也能吸引和感染其他同学, 促使大家一起进步。另外, 利用好学生干部的示范凝聚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干部是学生群体中的佼佼者, 他们一般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 同时也在同学中间具有一定的号召力, 对于学生干部从严要求使其成为优秀的榜样对于其他同学的影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文章简单阐述了养成教育及主要内容, 分析了“90后”高职生的特质以及“90后”高职生道德行为主要存在的问题, 并就“90后”高职生养成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90后”高职生,道德行为,道德养成

参考文献

[1]季爱民.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6 (1) :119-123.

[2]尤西林.大学人文精神的信仰渊源[J].高等教育研究, 2002 (2) :1-5.

[3]何定雄, 叶芃.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 (5) :6-7.

[4]思想理论与教育导刊记者.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访教育部社政司负责同志[J].思想理论与教育导刊, 2005 (6) :4-6.

从养成教育到做人教育 篇7

近十年来,他以坚韧的毅力,策划教育讲学5000场次以上,具有3000多万人次的教育推广经验。亲自指挥超过10万人次的各式大型培训,曾创下一场4万人、一天10万人次的教育活动奇迹!

在故宫、长城、首都体育馆、清华大学,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到处留下他推广教育名师及教育成果的身影。

他努力奋斗的梦想是:搭建全国最大的教育名师推广平台!倡导不追明星追名师的社会新时尚!他倡导的教育推广精神: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服务千家万户!

让赏识教育走进中国的每一个乡村:让农民的孩子也享受最好的教育!他策划的“百千万工程”,在中国已经掀起并正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赏识教育热潮!

疯狂英语的出现,是个奇迹,因为有李阳。赏识教育的出现,是个奇迹,因为有周弘。疯狂英语之所以疯狂,赏识教育之所以轰动,因为有欧阳维建!

疯狂英语和赏识教育的横空出世,是因为上世纪末的中国教育太需要反叛的精神和重建的力量,太需要具有原创精神的教育名师,太需要理想主义者站出来一呼百应。但是教育市场的拓展除了需要天才讲师们的文化推动力,更需要天才策划家们的市场策动力。欧阳维建是疯狂英语和赏识教育两大教育品牌的总策划。

他不为人知。他藏在大局和帷幄的背后。他既是谋士又是将领。正因为有了他的参与和默默付出,两位教育品牌名师才真正立足市场,以盛会的方式登临学府、社区、公共平台,召开千人、万人、数万人的公众演讲。

正因如此,疯狂英语和赏识教育才最大程度地征服了人心;正因如此,教育才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品牌化,为自由的市场引动自由的文化教育气息;正因如此,两大教育品牌才成为让世人皆知的人文景观。曾有人说,欧阳维建推广疯狂英语和赏识教育的模式,应该收入世界顶级的MBA案例教学课堂中!

“疯狂”托起第一教育品牌

千百年来,中国教育以默诵和笔试为主,所以中华民族一直是一个羞于表达的民族。一个羞于表达的民族,在心理上一定存在着深深的压抑和自卑。但是,李阳的“疯狂英语”出现了。用极度的疯狂宣泄了极度的压抑,用极度的表达突破了极度的自卑。

振聋发聩的“英语口语教学法”突破了“聋哑英语”,袭卷了校园,俘获了千万学子们的心。但是传统教育的卫道士们却以“疯狂英语冲击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为由,禁止李阳进校讲学,李阳曾多次被驱赶出校园。

某著名教授公开在媒体上说,“疯狂英语”不值一提,其“吼”的方法不符合人类学习语言的规律,之所以产生趋之若鹜的现象是因为一些人学英语的功利性太强,不想下工夫,只求所谓的速成法……李阳痛苦而困惑:疯狂英语的出路在哪里?

的3月,李阳在湖南长沙做疯狂演讲。而时为株洲市一中副校长的欧阳维建则在台下观看,听着李阳在台上狂喊:我要让中国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学习的声音!每天反省自己,一切的物质、所有的情感生活,都比不上每天增加智慧! 演讲结束后,欧阳维建敏锐地悟到“疯狂英语”的特殊意义:

从养成教育到做人教育 篇8

每到周末,班里都要对孩子本周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然后评选出“红花幼儿”。每当这时,孩子们都期待着自己能添上一朵代表荣耀的小红花。但是,在评选过程中,有些孩子平时的调皮淘气被毫不留情地“抖”了出来。尽管这些孩子在许多方面都很出色。可是仅仅因为某一次的淘气而不能评上“红花幼儿”。我真不忍心看到那充满期待的眼神突然黯淡下去,这对渴望进步的孩子来说简直就是打击。

孩子是积极向上的.,同时又是很脆弱的。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既不伤害幼儿的自信心,又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呢?我想到了一个办法:把活动室墙上的“红花专栏”改为“成长树”,在“成长树”上贴上五颜六色的小花儿:红花儿代表爱学习,黄花儿代表守纪律,绿花儿代表讲卫生,蓝花儿代表互助友爱,紫花儿代表爱护公物。孩子在哪方面表现好或者有进步。他的“成长树”上就会贴上相应颜色的花儿,有时还会同时贴上几种颜色的花儿。

“成长树”既可以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能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利于孩子们互相学习、互相监督,还有利于家长全面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以便家园配合,共同培育健康向上的下一代。

从“回声定律”到“规则教育” 篇9

在中国,对规则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现象一:

在中小学每节课四十分钟或四十五分钟,课间休息十分钟,这是学校作息的规则,“教师拖堂”“学生迟到”都属于“违规现象”,都应该受到相应的“处罚”。

铃声响了,老师置若罔闻,继续讲下去,直到教师认为已经把该完成的任务完成了,这才“下令”:下课!上课铃响一两分钟后,有学生在外面喊报告,老师没理睬。等课程到一段落,这位老师才打开门:这是对迟到的惩罚。

现象二:

在学校,教师常常要求学生讲文明有礼貌,当办公室门被关上,教师就可以肆无忌惮讲各种黄段子,开各种各样的玩笑。学生的手机、MP3等电子设备在学校明令禁止使用,一旦发现,则会受到批评教育甚至没收或当场毁掉,而有的教师在上课或值班时,却停下工作(上课)接电话。

作为规则,一个重要的特性是“在规则范围内,没有例外”。从执行规则的角度来说,规则所涉及到的任何需要执行规则的人,都是平等的。就像下象棋,无论谁和谁下,都要遵守象棋游戏规则。而“教师拖堂”“学生迟到”都是对学校作息规则的“违反”,便都理所应当受到“处罚”,这样,才符合“执行规则的规则”。

“礼貌有加、举止文明”已成为44岁以下的德国年轻父母对孩子最重要的期望。柏林弗莱蒙小学校长凯梅尔博士说,行为文明比法律更重要。缺乏行为文明应该被看作一个严重的国家问题。在谈到怎样养成孩子的行为文明习惯时,凯梅尔博士说了“五个词语”:“榜样”,让学生善于发现自己身边的榜样;“解释”,同他们进行有关人类高尚道德的对话,解答儿童天生的好奇心;“劝诫”,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和规劝;“环境”,教师要创造一个道德教育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彼此的相互尊重与合作;“体验”,有计划的安排校内外活动,有机会体验并且逐渐内化各种道德观念,比如带孩子乘车,先买票,然后排队上车,主动让位等。

出于好的目的而随意地“违反”规则,这是“中国规则教育”中的一个重大误区———由于“目的”“角色”“地位”“年龄”的不同而区别对待。这不单单是一件事情的处理问题,而是直接破坏了“规则范围内没有例外”的本质特性,也直接造成了“执行规则成员的不平等”,更“恶劣”的后果是:我违反了规则,我要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个出于好的目的的理由。于是,我们的很多规则便不再成为规则。

深层次来分析,这是我们的“规则执行文化”的问题。在“规则执行”中,我们把执行规则的群体分成了“强势与弱势”,在执行规则的成员中人与人是不平等的。有少数人是处于强势层面的,他们既是规则的制定者、执行者,同时也是评判者,“违规”是否需要处罚,由“强势”来决定而不是依据规则来决定。这样的“强弱不平等”,跟“民主平等”的“规则执行文化”是相悖的。这是“中国规则教育”最本质的弊病。

新课程倡导“民主、平等”的文化,强调要“加强民主与法制教育”。“法制”便不再是“人治”。法制的前提是“平等”,尤其表现在“执行规则过程中”人与人的平等,无论是谁。规则同样约束老师的行为时,学生才会真正形成“民主与法制”的意识,也才会自觉地遵守。

德国人的名言是:一丝不苟,循规蹈矩才是轻松的活法,而凡事无章可循才使人生活得疲惫不堪。德国人把用规则看守的世界称为“天堂”。或许一些人会认为这是“刻板”和“固执”,甚至嗤之以鼻。但实际上德国人正因为他们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任何事物,他们才能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洁净美丽,才能赢得平静安稳的幸福生活。

上一篇:带自荐信的简历下一篇:利国镇形象宣传片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