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养成教育(通用12篇)
幼儿园养成教育 篇1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 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习惯养得好, 终身受其福, 习惯养得不好, 则终身受其累。”《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教育应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那么, 如何进行养成教育呢?下面, 笔者围绕“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 突出养成教育, 在不断探索、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创设“润物细无声”的环境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环境创设上, 笔者所在幼儿园将各种好行为、好习惯的温馨提示牌装饰在楼道、各种设施、花园草坪等处, 随时随地地提醒、规范着幼儿的行为。在室内, 笔者将养成教育的内容制作成精美的标记、图示融入到不同的区域, 以引导幼儿的行为习惯。
二、优化一日活动, 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1.生活活动。养成教育渗透在幼儿生活细节中, 比如入园时教师礼貌地接待每一名入园幼儿, 引导幼儿主动和老师问好、和同伴打招呼、和父母说再见, 学习礼貌用语, 增强文明意识;活动中, 引导幼儿学会互相谦让、学习与人交往、乐意和同伴分享自己的玩具;进餐时, 要姿势正确、不掉米粒、不剩饭菜, 吃完后自觉地将餐具收拾好;午睡时, 将脱下的衣服叠整齐并迅速入睡;离园时, 不追逐、不吵闹, 耐心等待父母来接;“值日生”要提醒同伴整理衣物, 主动照顾自然角, 并擦桌椅、分发碗筷等。
2.区域活动。不同的活动区承载着不同的教育目标:分类、排序游戏培养幼儿收拾整理的习惯;棋类、表演游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穿串珠、拼图、小制作等活动, 培养了幼儿的注意力和耐心;在娃娃家、小医院、小超市、美食街等社会性区域中, 幼儿学会了有秩序地排队、等待, 学会了交流、谦让、合作及关心照顾他人等。
3.集体活动。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是幼儿学习的活动形式之一,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 笔者非常注重活动的游戏化以及对幼儿学习品质、规则意识的培养。在游戏化的集体活动中渗透养成教育, 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为游戏活动都是有规则的, 幼儿在教师有目的、有组织及循序渐进地引导下各种能力都会快速提高, 而且通过游戏幼儿的自我约束意识、同伴间的合作意识、公德意识都得到了培养。
4.经典诵读活动。笔者利用一日活动的衔接环节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如《三字经》《弟子规》等,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到经典作品的魅力。虽然幼儿对其内容尚不能完全理解, 但他们的行为或多或少会受到好的影响。
5.特色教材的选择。为了使养成教育的效果更明显, 笔者在结合幼儿园教育教学内容安排的基础上, 筛选了《品格教育》《礼仪教育》和《美德在我心》这三套幼儿园教材的部分内容, 将之充实到幼儿的养成教育中。《礼仪教育》中选取了包括着装礼仪、节日礼仪、安全常识、待客做客习惯、公共场所习惯、书写习惯等内容;《品格教育》中选取了包括爱心、尊重、自信、诚实、自律、独立、勇敢、宽容、勤奋、节俭等内容;《美德在我心》中选择了快乐、礼貌、帮助、感恩、责任感等内容。这些教材很注重幼儿的直观感受, 也有对家庭的具体要求, 很适合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品格教育主题活动
1.以节日为载体。三月五日“学雷锋日”, 笔者组织幼儿开展“学雷锋, 做好孩子”系列活动, 引导幼儿关心他人、关心集体, 并愿意给别人帮助;“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重阳节等, 通过制作小礼物、“帮他们做一件事”等表达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以及身边各行各业劳动人民的爱;“国庆节”围绕“祖国的生日”开展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 让幼儿了解祖国的发展变化、辉煌成就, 进而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等等。
2.以时事为契机。笔者经常会结合时事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引导幼儿关注身边发生的事, 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如, “5.12”汶川大地震时, 开展了“我为汶川献爱心”的活动, 并组织幼儿为灾区小朋友捐款捐物。幼儿有的带来了自己的压岁钱, 有的带来了自己的新衣服、新书包。在庄严的捐款现场, 他们体会到了献爱心的光荣和自豪。
关键词:幼儿教育,养成教育,途径
幼儿园养成教育 篇2
养成教育是目前教育界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人们对它的解释大同小异。有的人认为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引导受教育者认识、体验和实践基本道德规范,全面培养和提高人的‘知、情、意、行’,最终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有人认为“养成教育就其实质说,是培养儿童行为习惯,使其言谈举止规范化的教育”。也有人认为,“养成教育是指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和途径,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它以社会公德、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规范为主要内容,以儿童为主要对象,旨在使其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行为规范的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概括起来,关于养成教育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指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道德行为,也包括其他方面的行为,如学习行为;另一种解释只针对道德行为。但人们都承认养成教育应重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绝大多数人认为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但也有人认为养成教育不只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还包括道德品质的培养教育。对于养成教育的性质,绝大多数人认为,养成教育是德育的目标。但我们认为,养成教育既是德育的途径,又是德育的重要目标。确切地说,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幼儿形成良好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过程,既包括培养,也包括形成,培养是途径,形成是目标。对养成教育概念的界定无疑会影响养成教育的实施,因此,有必要对养成教育的实质作一初步分析。养成教育的思想起源很早,养成教育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养成教育的思想早在古代就有,如在孔子教育思想中就有“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王炳照先生认为,“中国古代传统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格养成教育”,就是“教人学会做人”。养成教育思想被叶圣陶先生进一步发展。他曾经这样概括教育的本质:“‘教育’这个词,往精深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就粗浅的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在叶圣陶先生的多次论述中,养成教育的含义是宽泛的,既包括德育,也包括智育、体育等。
究竟如何看待养成教育?我们认为,养成教育主要是指儿童道德品质的养成。因为目前养成教育的提出是与德育工作密切相关的,更确切地说是与德育的有效性问题密切联系的。长期以来,虽然我们对德育工作给予了充分重视,但德育的有效性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成人公共道德行为习惯欠佳、青少年道德
行为问题及青少年犯罪问题等都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加强道德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中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养成教育是在此背景下,针对我国儿童青少年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是与德育密切联系的。幼儿期作为儿童社会化的初级阶段,在儿童道德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幼儿期是培养道德品质、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基础阶段,是道德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
(一)幼儿期是儿童是非观念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
儿童道德的发展以是非观念的形成为基础,是非观念的形成是儿童道德观念发展的前提。然而,人们往往认为孩子小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因而忽视儿童是非观念的培养。实际上,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学前阶段的儿童是非观念开始萌芽,儿童在与外界特别是父母等成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步了解行为的限度,掌握行为的界限,形成最初的是非观念。新生儿通过哭的方式与外界交往,他们的哭最初是由于生理的原因,如饥饿、身体不舒服等,孩子哭
了以后成人的第一反应是对新生儿的照料。逐渐地,孩子会产生对成人的依恋,表现为身边没人时也会哭,于是成人马上过来陪伴。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逐渐认识到哭是一种手段,当他们有什么需要时就会用哭来达到目的。而如果成人无原则地满足,孩子就会将哭作为要挟成人的最锐利的武器。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没有是非观念,判断对与不对的标准完全出于个人的需求。一旦家长不能时时事事都依从孩子时,孩子就会表现得非常任性,让家长无计可施。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往往会采取打骂的方式以暂时阻止孩子的不当行为。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任性”或“不懂事”。在他们的观念中往往是自己想要的就是对的,并且判断标准模糊,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把会不会挨打作为能否做某事的标准。有些孩子则形成了较为稳定、正确的是非观念,他们知道哪些事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是不可以做的。经父母劝说后,他们马上会放弃不合理要求,从内心接受规则。这些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懂事的”孩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表明:在整个学前期,儿童逐渐了解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通过与他人交往,儿童逐渐积累经验,形成是非观念,从而调节自己的行为。
(二)幼儿期是儿童基本道德行为习惯初步形成的时期
行为的稳定性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初步形成的特征之一,即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表现出的行为的一致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儿童在3岁左右就已经表现出个人行为的独特性,如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任性行为在3岁儿童身上就已经表现得很明显,有的孩子想要什么东西时,会采用哭闹甚至踢打成人的方式。而到了幼儿末期,作为个人特征之一的自我控制已经达到了非常稳定的程度。我们采用实验室情境性观察的方式对3—5岁幼儿的自我控制进行了研究,研究采用二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这二因素分别是不同难度的任务(包括难任务和容易任务)和不同对象在场(女大学生在场和母亲在场),然后将两个因素匹配,形成4种情境。研究结果发现,大约一半的3岁儿童在情境中的行为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说明3岁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而5岁儿童在各种情境中的行为都表现出了非常强的一致性,不管是什么样的任务,也不管是谁在场儿童都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这个研究结果证实了学前儿童的自我控制已经达到非常稳定的水平,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行为习惯这一观点。相对的稳定性是指到了幼儿末期已经出现较为明显的个别差异,即我们所说的个性特征,同时,儿童此时形成的个性还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存在变化的可能性。如果没有特殊的环境、事件或特殊的教育矫正,儿童的个性会在此基础上顺其自然地发展,因此我们说,幼儿期儿童个性(包括道德)的发展是其日后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幼儿期道德品质的初步形成对儿童曰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幼儿期道德品质的初步形成对儿童人小学、中学以后的道德发展有长期的、重要的影响。如儿童是非观念的掌握对儿童入小学以后的道德行为、青少年的违法行为都有着直接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如早期比较任性的孩子进入小学后会出现更多的行为问题。有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由于不辨是非发生了偷窃行为,其原因是听到同班一个同学告诉他,有个同学铅笔盒里有零用钱,并让他去拿,他就去拿了,然后和几个同学出去买零食。这位儿童正是由于缺乏是非观念,才会表现出问题行为。进入青少年期,那些早期没有形成是非观念的青少年,一方面表现为自我中心,缺乏是非观念和道德观念,很难形成法制意识;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时期同伴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他们与不良同伴接触后因为盲从而发生违法行为的可能性很大。这些孩子的自主性往往很差,对青少年违法行为的研究也证明了自主性对青少年违法行为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关于青少年违法行为与家庭关系的研究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研究者直接把关注的焦点集中于研究青少年自主性与青少年违法行为的关系,认为自主性的缺乏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而从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中可以发现,青少年犯罪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团伙犯罪。在团伙犯罪中,除了个别主犯,其余多是从犯,而
对于这些青少年来说,自主性的缺乏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导致犯罪的因素。因此,我们曾经明确提出,青少年违法行为的预防应从家庭开始,即从儿童自主性的培养着手。
关于幼儿的养成教育 篇3
关键词幼儿教育养成育人环境
幼儿是人一生的学习启蒙阶段,幼儿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点。为此,我们应该重视幼儿的教育,使其从小就得到良好习惯的培养。我国古代就有关于培养和教育儿童的理论,比如孔子提出:“少成苦天性,习惯成自然。”由此可以看到幼儿养成教育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它成为了儿童们成长的基础,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很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都认为儿童的良好道德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对人的一生所起的作用不可估量。要把养成教育作为自己教学的首要任务,下面就来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想法和尝试。
一、提高认识,抓好养成
1,发挥有机整合活动的功能。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不同,效果和作用也就有所不同,将它们彼此结合起来,就会促进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比如:学生交作业时,对纸张并没有充分利用,针对这一点,我告诉学生要珍惜物质财富,纸张是父母用劳动汗水换来的,对其使用不要浪费。当学生在纸的正面写满作业交上来,我批改完后,就再发给学生,让他们在背面写另一次作业。这样学生就知道了怎么做是对的,从而养成了生活节俭的品行。
2.在活动中锻炼。我非常重视让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行为品质。比如交往中的平等待人、合作意识、规则的遵守、角色的体现等等,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去形成,在活动中体现出来,渗透出来,充分得到培养和锻炼。开展“我家来了客人”活动,要让孩子们主动地去过接客人,热情问候客人,服务客人,要用文明礼貌的语言和客人交流,主动为客人沏茶倒水,陪小客人玩游戏等。一系列的做法引发了学生多方面懂礼貌、讲文明的行为,让学生理解了什么是丑?什么是美?并且在生活中有了自豪感和美感,同时提高了能力。
二、强化育人环境,熏陶品行
1.班级墙画的设计。教室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每天学生都会在班级这个环境中交流。生活环境往往对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乃至思想变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优雅、活泼、向上的环境就会使学生形成进步的思想;相反,黯淡、压抑、低下的环境就会导致学生郁闷落后的思想。所以,我采用多样优美、活泼向上的形式,设置“小榜样”“小状元”,假如某个学生做了一件好事,那么就给他一朵小红花作为奖励……使孩子们懂得,只有好好地做人,自觉地去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讲文明,懂礼貌,就一定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夸奖。通过红花活动的开展,从得到小红花数量的多少来评选最优秀的学生。另外,在孩子们寝室的天花板、墙壁、床头书柜粘贴上月亮、小星星、可爱的小动物,当他们来到寝室的时候,感受到一种温馨和优雅的环境,自然就会静静地休息,不大声喧闹。孩子们在这种环境暗示下会心情愉快地接受环境所要表达的意愿,激发了孩子们的心理动机,使道德意识得到了内化,顺其自然地调节了他们的行为。
2.以物化方式呈现规则。我尽量不直接对幼儿提出“不可以干什么”或“应该怎么样”,而是以物化方式呈现幼儿在园中必须遵守的规则。例如,我将幼儿等候洗手的地方划上一条宽约30厘米的平行线,让幼儿排队在平行线内等候,目的是将集体活动需要依序进行的行为培养融入环境之中。
三、抓好随机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带领幼儿到另一个区域去玩,我就说:“小朋友,这些积木真可怜,它回不了家了,请你把它送回家去,好吗?”以此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和助人为乐的好品质。又如,有一次两个孩子为争夺一盒拼图而争吵起来,结果拼图撒了一地。看到这一情景,我马上去捡,在我的带动下,他俩也捡了起来。这时,我就问他们:“你们两人都想玩这盒拼图,有什么解决的好办法呢?”其中一孩子说:“我们一块儿拼吧!”我马上表示赞同,同时对他们说:“你们一起合作,一定会比一个人拼得更好!”在我的引导与鼓励下他俩合作得很愉快。
四、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和老师要建立最佳的情感,它是培养学生的前提条件。幼儿工作使我懂得了教师对孩子需要倾注爱。特别是小班学生,他们年龄小,一些事情还不能自理,更需要老师去关爱、体贴他们。吃饭的时候,要用匙子一口一口地喂他们;有的孩子情绪不稳定,就要耐心地去哄;衣服弄脏了,就要亲手洗……老师的一系列关爱和照顾,使孩子感到老师和他们的父母一样,甚至比父母还亲,使他们有了安全感,在心理上得到了安慰。
幼儿养成教育初探 篇4
一、幼儿养成教育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一) 幼儿养成教育方式的单一化
目前, 幼儿养成教育过程中, 比较常见的教育方式是说教, 也就是利用语言灌输方式把大量行为习惯填塞给幼儿。这种相对单一化的教育方式, 往往不能充分满足幼儿对认知行为学习的要求, 不利于其认知发展与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 幼儿养成教育在知识传授方面的片面化
从系统化角度出发, 幼儿养成教育属于知、情、意、行相互结合的统一化过程。而养成教育效果与幼儿自身对教育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传统思想影响下, 人们在实施养成教育的时候往往存在片面化教育行为, 过度重视幼儿教育的专业化知识传授, 甚至将幼儿养成教育与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相等同, 从而发展为纯知识幼儿教育, 不能充分发挥养成教育最终效果。 (2)
(三) 家庭与幼儿园配合不当
幼儿养成教育属于长期教育过程, 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合作是关键性因素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家园合作的认识日益增强, 然而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家园合作仅仅流于形式, 造成幼儿养成教育不稳定。具体表现在幼儿在学校的时候可以做到与他人分享东西, 懂得谦让与助人为乐, 然而到家就会成为“小公主”“小皇帝”。根本原因就是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沟通脱节, 合作不当, 最终难以获得较好的教育成效。
二、幼儿养成教育途径分析
(一) 幼儿养成教育中合理运用游戏增强其情感体验
从某种程度上讲, 健康的行为习惯养成不能脱离人的主体性, 但是在养成教育过程中, 人们往往更加重视行为习惯的培养, 而忽视情感体验的增强。情感属于个体产生行为的重要动力, 人们参与活动的时候都会产生情感体验。幼儿因其自身的年龄特点,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最常见的活动就是游戏, 游戏可以带给他们满足和自由, 实现内部与外部的欢乐与平静。所以, 在幼儿养成教育中, 我们可以将游戏作为基础性途径, 构建游戏情景, 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教育和正面情感体验。
(二) 家长与教师要为幼儿作表率
幼儿有着较强的模仿能力, 而且十分喜欢模仿家长的日常行为, 包括肢体行为、语言行为等。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 他们行为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幼儿, 所以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身行为, 为幼儿树立榜样。此外, 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影响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的生长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学校, 特别是现代社会, 因家长工作原因, 通常会在幼儿很小的时候就将其送到幼儿园。这种情况下, 教师也就充当着家长与老师的双重角色, 自然成为幼儿的主要模仿对象。所以, 幼儿教师要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重要职责, 为其做好榜样, 使他们可以在教师身上学到健康知识, 受到较好的养成教育, 提升教育水平。
(三) 创造良好的幼儿养成教育环境
幼儿养成教育中环境因素是必不可少的, 具体来说:第一, 家庭环境, 在家庭中幼儿父母及爷爷、奶奶间应和睦相处, 营造出和谐的家庭氛围, 使幼儿感受到温暖。而且家庭成员间需采用民主平等的方式沟通交流, 对事情商议后决定, 形成民主化的家庭环境,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幼儿敢于发表意见, 使其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 增强安全感与责任感。第二, 学校环境, 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 使幼儿可以自由发言, 促进幼儿之间的平等交流与沟通。比如, 学校可以指导幼儿按照自己的判断来竞选班干部, 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第三, 社会环境, 从某种程度上讲, 社会环境的影响力落后于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 但是它也是幼儿养成教育的影响因素之一。在社会方面, 我们应为幼儿营造出健康和谐的环境, 如公交车上要积极倡导给老人、孕妇让座, 使幼儿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责任感, 并在实践活动中增强自信心, 确保他们健康成长。
(四) 重视幼儿养成教育的随机教育
从某种程度上讲, 幼儿教育是无处不在的, 幼儿养成教育必须要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亲身感受, 进而使他们明白一些道理。比如, 在带幼儿去公园的时候, 看到有人乱扔垃圾, 其中一个幼儿主动走向前去说:“请不要乱扔垃圾”。我们可以以此作为教育契机, 积极鼓励和表扬幼儿的这种行为, 并对其他幼儿实施教育, 使他们学会爱护环境, 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总之, 幼儿养成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 我们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紧抓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细节实施及时教育, 然后以爱作为养成教育的提前, 采用科学的教育策略, 对幼儿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 争取获得较好的教育成果。
注释
11任春茂.幼儿养成教育初探[J].教育探索, 2012 (8) :30-31.
幼儿养成教育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良好的与人交往的技能技巧。
2、让幼儿学会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多谢”、“不客气”。
活动准备:
挂图6幅(有两幅是确定对错的)、视频片段、音乐片段、生日帽1个、礼品1份。
活动过程:
1、情景表演《过生日》,请幼儿初步感受“多谢”、“不客气”
2、请幼儿伴着音乐跟教师做动作。
教师:教师有个秘密要告诉你们,仔细听好了。今日是李教师的生日(请出李教师)。我给她准备了一份礼物:“李教师祝你生日欢乐”,李教师:“多谢”,教师:“不客气”。
3、提问:刚才我送给李教师礼物的时候,我是怎样说的?李教师是怎样说的?我又是怎样回答的?
4、出示挂图:
A、妈妈给你买了新衣服的时候,你要怎样向妈妈表示感激呢?
B、如果教师送给小朋友礼物时,你要怎样和教师说呢?
C、当你的杯子找不到了,你的小伙伴帮你找到的时候,你要怎样感激他呢?
D、当你说到叔叔或者阿姨的礼物时,你应当怎样表示感激?
E、请小朋友想一下还有什么时候要向帮忙你的人表示感激呢?
5、出示挂图(确定):图中的小朋友做的对吗?如果不对,那应当怎样做
6、表扬小朋友并发小礼物,并让幼儿学说“多谢”、“不客气”
7、请小朋友变一个小礼物送给教师
8、学说儿歌:人帮我,多谢你;我帮人,不客气;多谢你,不客气;常用起,更知礼。
教师讲解儿歌大意;让孩子编上动作跳一跳;大家一齐跟着音乐边说边跳。
重视幼儿的行为养成教育 篇6
一、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家长应注意尽可能运用鼓励和表扬的方法,让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饭后要洗手,不乱吃东西;学会控制大小便的时间,并且尽量到厕所或卫生间大小便;经常洗澡,保持身体和衣着的整洁;养成按时睡眠和起床的好习惯。
二、努力发展独立个性品质
3~6岁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各种活动能力发展最快的阶段,此时父母应因势利导,尊重和支持他们自主自立的愿望,放手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逐步让他们学会自己吃饭、穿衣、睡觉,整理自己的玩具和其他用品,以此逐渐培养独立意识。
另外,为进一步强化孩子的独立性,家长还可以给孩子制作一些适宜的劳动工具,比如小扫帚、小拖把、小脸盆等,让他们真正投入到自主的劳动中。同时,家长要有耐心,要循序渐进地多给孩子示范、帮助、鼓励和提醒,让他们在愉快的劳动中增强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其诚实、信任、果断、负责的良好品质。
三、巧妙设置危险情景体验,引导幼儿正确对待危险
幼儿活泼好动,对危险的警觉和认识能力尚未形成,此时如过多地限制孩子的自由活动,会压抑他们探索活动的欲望,不利于培养孩子形成勇敢、冒险和战胜困难的意识。
针对这种现状,家长不妨创设一些人为的“危险情境”,这样既不防碍培养他们的冒险意识,又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危险,学习克服危险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报载:一父亲和他三岁的儿子出外游玩,路上遇到一个1米深的大圆坑,父亲看了一下,便将孩子放入坑中,开始孩子感到很新鲜、好玩,便在坑中玩了起来,父亲则走到一边观察孩子。过了十几分钟,孩子玩够了,看到坑很深,自己上不去,便喊爸爸,此时他的爸爸却不理会他,孩子就开始大哭起来。爸爸还是不去管他,孩子感到无助时,便开始观察坑的结构,发现坑的边缘有一个环形小梯,最终他便顺着小梯爬了上来。
养成教育应从幼儿抓起 篇7
当前不少青少年的整体素质暴露出明显的缺陷, 道德素质出现滑坡, 头脑中似乎没有举止文明、热爱劳动、爱护公物、勤奋学习、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概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令人担忧的情况呢?我认为良好的习惯教育即养成教育的缺失是问题的根源。而高素质父母的言传身教, 良好的家庭教育则是养成教育的基础和关键。
一、家庭教育是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 培养良好习惯的基础
首先,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对人一生所产生的作用, 是其他教育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所无法替代的。同时, 家庭教育对社会所产生的效用 (如为学校输送合格的生源、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劳动者等) , 也是其他教育力所不能及的。因此, 家庭教育是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基础, 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所在。好孩子是培养教育出来的。作为父母应该认识到孩子的品德、学习习惯、饮食起居习惯应该从小就培养, 这些是孩子一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培养孩子这些良好的行为和品德习惯, 有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从而全面提高孩子知、情、意、信、行等各方面素质, 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依我国传统, 独生子女必然会受到祖辈们的细心呵护。从小娇生惯养,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说得一点不夸张。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从小就认为:天地之间我为大, 祖辈们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孩子从小没有接受比较科学理性的家庭教育。不知道什么叫感恩;不知道什么是责任;不知道怎样与人合作……
父母缺乏正确的家庭育儿理念和科学的育儿方法, 使孩子在能力和性格上造成了缺失。学校的教育, 老师的关心教育, 班集体对学生的正面影响虽然可以起到一些补救作用, 但是, 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相配合是不行的, 甚至学校教育显得很脆弱很苍白。
其次, 青少年时期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而这一时期孩子主要受家庭影响比较多。古语:“子训始稚”, “少成若天性, 习惯如自然”。所以说养成教育的关键期是小学和幼儿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这一时期的语言和行为模仿能力增强, 但思维要滞后或片面, 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幼儿的可塑性强, 比较听话, 好训练, 而到中学就不得不做许多改造工作。一般来说, 塑造比改造容易得多。在这一时期, 家长要时刻注意对孩子进行多方面积极正确的引导和鼓励, 使孩子从小学会自立, 树立自信, 乐于交往, 有基本的是非观念。为了多做塑造工作, 少做改造工作, 对养成教育必须抓早、抓小、抓紧、抓好。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旦形成, 它就会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 推动孩子朝着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向健康成长。
二、家庭在养成教育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 父母应转变观念, 认识到位, 这是养成教育的前提。父母一定要认识到“身教重于言教”, “上梁不正下梁歪”,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古训。作为现代社会的父母, 要有科学理性的家庭教育理念。既要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 也要身体力行, 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无规矩不成方圆。很多孩子不良的行为习惯都是因为父母的疏忽教育甚或是受其父母不良言行影响造成的。父母没有正确理性的家庭教育理念, 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影响, 放任自由式的家庭教育必然导致孩子难于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针对孩子任何一个不良倾向家长要及时纠正, 及时讲明道理。不能只是粗野制止而不讲道理, 更不能放任自流。要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教育孩子尊老爱幼, 热爱集体, 爱护公物, 勤俭节约, 积极向上。比如讲卫生爱护环境这个问题, 家长不仅要在家里教育孩子应该怎么做, 在公共场合也要教育孩子应该怎么做。可惜我们的家长只是在家里教育孩子而不在公共场合教育指正孩子的行为, 这种教育缺乏说服力和持久性, 难于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良好的日常习惯的养成, 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养成, 和谐的人际习惯的养成, 都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培养。父母自身要给孩子树立榜样, 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提高自身修养, 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家庭环境, 这样孩子会不知不觉地受到良好人格和个性品质的影响和感染。言而有信的父母才能培养出讲诚信的孩子, 邋里邋遢的父母很难培养出喜好整洁的孩子。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学习、生活, 都应该先用同样的要求去要求自己, 再去要求孩子。
第二, 养成教育要从点滴做起。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一切习惯都是在点滴中养成中。有位哲人说过:生活即教育。父母应该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引导和教育孩子, 要求孩子从小事做起, 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可许多家长忽视了这点:把孩子当宝贝, 尽可能地包办了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 不给孩子锻炼和劳动教育的机会;要么嫌孩子动作慢或者干活不彻底, 不愿让孩子自己动手;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小错不以为然, 熟视无睹等等。这样的家庭教育和环境滋生了孩子的依赖性和惰性, 使得孩子在心理、能力上都会出现严重缺陷。因此, 养成教育要从点滴的小事做起。吃饭、穿衣、学习、交友、为人、处事、坐、立、行, 处处都需要家长的提醒和引导, 事事都需要孩子的自我约束和提升。这种日常化的教育方式, 能有效地把外部灌输和孩子的自觉性有机结合起来, 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点滴良好行为的播种必然会收获良好的品质习惯。
第三, 养成教育要持之以恒。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任何事物都有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好坏, 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高低, 身体素质的强弱, 不仅决定于后天教育与生活的环境条件, 还决定于日积月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养成一个好习惯非一日之功, 需要长期抓, 切不可“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一曝十寒”。如果不坚持, 今天训练, 明天放假, 行为就难以变成习惯。人的行为具有持续性和反复性。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有一个过程, 需经常性地进行诱导、训练;一种不良行为的纠正, 也需反复地进行指导、教育。所以对孩子的养成教育要有耐心, 要持之以恒。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
幼儿养成教育的实践探索 篇8
一、养成教育环境的建设——你我齐收获
通过对纲要关于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关键词整理, 我们确定了利于养成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文明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幼儿园环境是:整洁卫生、舒适有序、宽松自由、富于创造、丰富有趣。 要做到校园整体文化有布局,做到理念上墙,园标突出 “ 养成 ”专栏醒目 ,“ 好孩子好行为 ”光荣榜引人注目 。 教室文化以儿童为环境的主人,不仅体现安全、温馨、整洁、丰富,还处处展示着孩子的作品、精彩活动与观察记录等。 生动的标识会说话, 它时刻提醒着孩子应该做的事情和标准。 一个个养成教育主题墙向孩子们展示着学习要求,一个个好习惯评比栏显示着孩子的进步。 教师们践行着“ 让爱看得见”的十个言行举止,时刻谨记“ 教师言行十不准”,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安全、充满爱的环境。 为了彰显各班养成教育环境特色, 我们先组织教师进行环境创设PPT交流,先后开展了“ 区角环境创设交流”“ 主题背景下幼儿自主性游戏环境创设交流”“ 区域游戏材料投放交流”活动,并结合大家的意见进行修改调整。 随后,又开展了“ 班级区角环境创设评比”“ 区域游戏材料制作评比”“ 养成教育专栏评比”,让每位教师不断反思和学习,为孩子构建最适宜的养成教育环境。
二、养成教育文化的建设——师幼同成长
我园在课题“ 课程中幼儿养成教育的有效渗透”的研究中从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改变师幼交往互动的方式,改善师幼关系等方面入手, 努力营造有利于幼儿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课堂环境。 在这一年中,教师采用较多的方式是案例研究叙事研究,在课堂中做到了“ 五还”:还给幼儿主动学习的“ 时间 “ 空间 ”“ 工具 ”“ 提问权 ”“ 评议权 ”,创造了“ 每天一小步 ,天天有进步”的教师科研文化。
我们通过“ 三个结合”的科研途径,实现注重实效的教师科研自主性, 切实提高了课题研究中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一是科研与培训相结合,建立科研组织管理网络:组织了三次教科专题讲座,三个市级层面的专家讲座和园部的养成教育专题培训, 对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开展校本教科研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同时,对教师的课题实施能力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是科研与园务相结合,在园课题组的引领作用下,从整体上把研究主题深入到教师员工的心里,并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 通过不断尝试、探索,初步形成了研究与工作相互融通、合二为一的运行格式。 三是科研与教研相结合, 把科研的思维融进教研的探究中,不仅提高个体研究能力的整体辐射效应,同时又建立起一支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优质教师队伍。 通过集体备课、 同课异构、教研讨论、骨干引领、实践课交流展示、专业点评等多种形式,让教师们做到每一个“ 养成教案”精心选材、认真备课、 不断反思、主动分享、大胆讨论、反复磨课,为成熟的养成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三、养成教育课程的建设——园所创特色
“ 养成教育 ”作为一种理念指导着课题组教师实施研究 ,同时它也被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列入课程计划。 没有现成的教材, 教师尝试自己编写,通过一定阶段的实践与论证,参照一些成功经验,我们将经典儿歌、童谣、三字经、弟子规等内容所涵盖的知书明礼、与人为善、刻苦学习、发愤图强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以欣赏、表演、游戏的形式组织幼儿学习和开展。 每周各班开展一次养成教育特色课程, 每学期进行特色课展示。 通过对不断建设和完善的课程的学习,学生逐步习得良好的习惯和可贵的品质,学会和同伴友好交往,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
四、养成教育活动的建设——家园共欢乐
浅谈幼儿的养成教育 篇9
一、在集体活动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会得到不同的收效, 我们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进一步促进幼儿良好品质的全面养成。
例如, 个别孩子偏食, 不喜欢吃的食物就丢掉, 饭粒撒到桌子上, 扔到地下。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通过开展“好习惯行为养成”活动激发幼儿独立进餐, 不让别人喂。在活动中我们的口号就是:“自己吃饭, 不要喂, 样样东西都爱吃。”每星期都会有一定的要求。如周一“进餐之前要坐好, 不剩饭粒在碗中”。周二“桌面、地面要干净, 做个整洁的好宝宝”。只要幼儿在进餐过程中有点滴的进步, 他的照片就会登上“幼儿光荣榜”, 而且每日教师还会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 同时我们也让幼儿的家长前来幼儿园关注他们的成长进步。使幼儿明白自己吃饭时应该怎么做, 也一定能做得更好。
通过文明就餐活动的开展, 幼儿的不良习惯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如今幼儿无论什么饭菜都能吃完, 而且桌面、地板保持干净。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教育效果:不偏食、爱惜粮食、珍惜他人劳动成果, 教育幼儿自己约束的良好品德意识及文明就餐的良好行为。我还将注重培养幼儿的基本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教育要求渗透在活动中, 自觉地挖掘活动中各个环节所蕴藏的教育价值, 激起幼儿的良好行为。
比如, 幼儿在“客人到我家”的活动中, 使幼儿懂得如何待客、作客:客人来到了家里要主动打招呼, 热情问好, 接收别人送给的礼物要经父母同意并双手接过记住道谢, 让坐沏茶、拿出水果招待客人;随父母到人家去作客时, 不随意乱翻人家的物品。和大家一起吃饭时请长辈先入座自己再入座, 大家一起动筷时再起筷, 咀嚼时不要吧唧嘴, 咳嗽、打喷嚏时要背对餐桌或别人, 夹不到的菜, 请大人帮忙, 绝对不能把自己喜欢吃的菜抢到面前只顾自己吃, 有好吃的一定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另外, 在公共场所, 应遵守公共秩序, 不拥挤、不喧哗、礼让他人, 不乱扔纸屑果皮, 不随地吐痰, 乘公交车要主动买票, 有次序上车。
二、环境熏陶和感染, 引导幼儿行为
环境的熏陶和导向功能是十分有必要的, 正如人们所说的“最有效的幼儿教育莫过于不知不觉的熏陶和感染”。在幼儿的常规培养中, 我们要注重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整洁的环境, 要善于营造“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氛围。
例如, 在环境创设时通过生动形象的图标, 给幼儿一种醒目的标志让幼儿知道应该如何去做。比如在洗手的水龙头旁边帖一个“节约用水”的图标, 幼儿看到这个图标就会知道洗手时水龙头开小一点。又比如在水桶前的地板上帖一个“小脚印”的图标, 幼儿就能够意识到倒水时要排队不能拥挤推搡, 按顺序等待等等。
我还尽量不直接对幼儿提出“不可以这样做”或“应该如何做”, 而是以具体的物件方式呈现幼儿在园中应当遵守的规矩。
比如, 像杯子、小手帕等幼儿的个人用品摆放在杯架和毛巾架指定的地方, 并让幼儿明白这些都是个人专用, 不能乱用。面对这个要求, 我也用图标形式展现。小强的杯子上贴上一只小老虎, 小丽的杯子上贴上一只小猫等, 这样幼儿顺其自然地遵守规定。又比如, 我在幼儿的休息室墙壁上贴上小星星、弯弯的月亮、甜睡的小朋友, 这样幼儿来到休息室受到环境的熏陶很自然地就安静下来, 吵闹现象也有所减少, 室内的画面提醒了幼儿在这里不能大声吵闹, 不能影响其他幼儿休息, 这样幼儿就能愉快地接受来自环境的温馨提示不需要教师过多召唤。
三、家园联系共同教育
“在幼儿生活成长的周围, 成人尽量以优美的语言, 用丰富的表情去跟幼儿讲话。”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在成人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的。父母的行为习惯良好, 孩子就会从中得到熏陶和启发,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反之, 则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幼儿园教育是重要, 但是与家长的密切配合是分不开的。很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发展, 而轻视其良好的养成教育, 溺爱孩子。我们不能让幼儿的养成教育流于一种形式, 必须改掉幼儿在幼儿园习惯好, 回家习惯不好的现象, 这就要通过召开家长会, 向家长说明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积极与家长配合。另外, 还要建立家园联系园地, 定时向家长公告养成教育的要求, 并且向家长普及“养成教育”的教育方法。
另外, 各班定期邀请家长来园参观孩子的活动, 了解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 通过参与活动等形式, 掌握家庭教育的特点, 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 取得家长的信任, 以利于家园联系共同教育。
四、营造氛围巩固养成教育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好习惯养成了, 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 一辈子吃他的亏, 想改也不容易。”规范和要求仅仅只是促使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外因, 激发和培养幼儿的自我反省意识、集体教育活动才是根本。幼儿园的幼儿对教师非常崇拜, 所以, 教师要给幼儿多创造一些自我展示的机会。
建立幼儿值日小组长制, 担任小组长的幼儿可以帮助教师给其他幼儿分发玩具、餐具等, 这样让每位幼儿大胆尝试。幼儿年龄小, 学得快也忘得快, 容易出现反复。入园前或多或少都受到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各种习惯良莠不齐, 要想在短期内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有困难的。因此, 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集体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 在这种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中, 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得到了巩固。
幼儿园养成教育 篇10
一、立足基础,思考内涵
1. 树立问题意识
《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提出要“培养儿童终身受益的品质”,我们在研讨中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文明礼仪教育内容广泛,适合幼儿教育的文明礼仪内容有哪些?我们怎样去获得更多幼儿文明礼仪的共性与个性问题信息?通过哪些途径在幼儿园中更好地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2. 思考研究内涵
《幼儿园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探究》的研究价值主要是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我们研究的内容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在幼儿园“绿色、生态、和谐”的理念背景下,通过我园的文明礼仪教育实践研究,转变教师观念,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塑造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提升教师和家长的文明素质,促进幼儿园的发展。
二、理论先导,把握研究方向
课题研究需要先进理念、科研理论、教育教学论著支撑。我们采用上网收集资料、寻找理论依据来解决课题研究中的难点与困惑。组织课题组成员集中学习交流,做到有计划、有准备、有记录。我们学习了《江苏省未成年人文明礼仪规范》,从中了解了一些文明礼仪包括的具体内容及各年龄段儿童文明礼仪的规范要求,《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渗透文明礼仪》《幼儿园实施文明礼仪的方法和策略》等经验论文中学习到实施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一些途径、方法等,一本本摘抄、一份份漂流书留下了我们学习的痕迹,在各类理论著作的启发指引下,老师们对课题研究的目标更明朗化了,研究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三、以人为本,深入实践探究
实践是课题能够深入研究的重要途径,我们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多途径渗透,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形成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合力促进发展。
1. 多途径渗透文明意识
(1)环境创设中渗透
物质环境:幼儿园利用宣传版面、宣传橱窗、幼儿园长廊等大环境及班级教室、寝室、活动区角等布置了形象生动的文明礼仪的宣传画、三字经儿歌图片、楼道上贴礼貌用语的标语“互助友爱、合作共进”的提示,让孩子随时都能看到。在区域环境创设中,娃娃家、表演区、阅读区等也有图文并茂的温馨提示、班级公约,还让幼儿自由展示自己的手工、绘画作品等,进行文明礼貌的创造。
精神环境:教师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发展,首先,教师自身必须提高文明礼仪素养,我们除了让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全体教工还进行相关礼仪专题培训,并提出了要求,全体教师做到互相监督互相促进,通过互学互促使得自身良好行为逐渐内化。
(2)一日活动中渗透
幼儿入园、进餐、睡眠、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离园等一日环节中,包含着大量的礼仪教育契机。我们将文明礼仪教育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针对每个环节从幼儿、老师、家长入手制订了礼仪目标,确立了指导策略。如晨间时,我园以班为主组建了一个晨检礼仪队,为的是让幼儿能更好地养成文明礼仪习惯。每天早晨有几名幼儿早入园做礼仪生,戴着文明小标兵的绶带和帽子迎接入园的小朋友和家长等;将文明礼仪的教学活动纳入幼儿园的教学计划之中,开展集体活动“神奇的话”“我是家庭小主人”,学习“请、谢谢、你好”等礼貌用语,促进幼儿良好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养成。
2. 丰富文明礼仪活动,体验文明实践
教师篇:文明礼仪我先行
我们幼儿园组织教师每两周一次的师德案例交流、每月一次爱生案例分享、开展师德故事、青年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演讲活动、幼儿园微笑之星评比、定期邀请专家来园指导教师仪表打扮、行为规范讲座等,以提升教师的文明素养。
幼儿篇:文明有礼文明有你
开展各主题活动,如:中班的“文明礼仪伴我行”,制定了文明礼仪网络图、确定了科学明确的方案目标、活动过程等让幼儿了解一些具体的生活礼仪等;游戏活动:创造性游戏“溧阳旅游更精彩”让幼儿了解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游览之礼;借助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让幼儿理解国旗的庄严,懂得仪式之礼;“自主间餐、自主午餐”让幼儿懂得有序、卫生、节约等餐饮之礼;组织幼儿“观看木偶剧”“观看故事《陶淘暴宝向前冲》”借助观看有关文明礼仪的故事和木偶剧知道保持安静、仔细观看的观赏之礼;结合“爱牙日”邀请人民医院的医生开展“爱护牙齿从我做起”活动,让幼儿懂得保护牙齿、注重个人卫生的仪表之礼,还开展“经典诵读、无车日的宣传活动”……
3. 家、园、社区一体,提升文明素质
我们充分利用家长与社区资源,争取家长的理解和主动参与,通过家长园地、家长会、家长沙龙、微信群交流文明礼仪知识、教育经验;开展了有关文明礼仪的亲子故事比赛、亲子阅读、家长护校、家长志愿者等活动,通过家园紧密合作共同帮助孩子养成文明礼仪习惯。还将活动延伸到社区,在“暖秋重阳,老少同乐”主题教育活动中邀请孩子们的爷爷奶奶及社区广场舞团队一起活动,“绿色生活健康你我”活动中到社区发放环保倡议书、传单,请家长朋友们集体签名等。
幼儿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初探 篇11
关键词: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17-2
一、在环境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1.创设礼仪长廊。幼儿园的走廊、楼梯是家长、孩子每天的必经之地。为了让孩子、家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环境的作用,我们精心挑选包含基本礼仪、幼儿园礼仪和公共场所礼仪的一些图文并茂的图片,如“您好、再见”、“入园、离园”、“走、站姿势”、“谦让、分享”、“不乱扔垃圾”等,并制作成卡通形象悬挂在走廊上,当孩子走过观望时,家长、老师都会带着孩子边看边念礼仪小儿歌;在楼梯的醒目处我们设置明显标志,如“上下楼梯慢慢走”“上下楼梯靠右走”,时时提醒幼儿、家长要注意安全,上下楼梯不推不挤,要文明行走。通过创设文明礼仪的环境使我们的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感知礼仪、学习礼仪。
2.创设文明礼仪角。班内设立“文明宝宝”、“礼仪宝宝”评比栏,内容涵盖一日活动中的多个环节,如主动打招呼、同伴间友好相处、文明进餐、排队喝水、安静午睡、会说礼貌用语等等,如在某一方面表现较好,我们老师及时进行鼓励、表扬,并奖励一枚小红星;每周进行一次“文明宝宝”、“礼仪宝宝”评比,请我们的孩子来说说自己一周以来在幼儿园、家里的表现和进步,在反复练习提醒,榜样示范下加之持之以恒,慢慢改变幼儿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使他们从他律变成自律,踊跃争做文明礼仪小标兵。
二、在一日生活环节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1.抓好来园接待。好文明、好礼仪重在熏陶,为此我园设立“晨间文明礼仪岗”。每天早上由轮值园长带领班级里挑选的三位“文明礼仪小天使”到幼儿园大门口站岗,微笑着迎接每一位幼儿和家长,一声声“阿姨早!”“叔叔早!”“小朋友早!”和孩子们灿烂的笑脸,不仅给充当“文明礼仪小天使”的幼儿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也给入园的每一位小朋友和家长带来了好心情,使他们能主动停下匆匆的脚步,主动与孩子相互问好,把“人人来讲文明讲礼貌”的意识深入到孩子、深入到家长的心中。
2.抓好盥洗、入厕环节。盥洗、入厕是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一个主要生活环节,一天之中要进行多次,所以抓好这个环节非常重要。从小班开始我们教师就不厌其烦地利用各种手段进行言传身教,也同时辅以朗朗上口的小儿歌,如“吃饭前,如厕后,别忘记,洗小手,脸儿净,笑容现,手儿净,不生病”,“下课了,去如厕,不追抢,按秩序,如厕后,用水冲,整好衣,把手洗。”使幼儿懂得饭前便后要洗手,从小养成讲卫生的习惯;也懂得同伴间要谦让、学会排队、学会等待;能自觉地解完小便冲干净;洗完手后自觉关好水龙头,不玩水,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3.抓好文明就餐。为了减少等待,避免饭菜凉了,从幼儿的身体健康考虑,有一段时间幼儿园取消了“谢谢老师,大家请用”。可是有一篇文章描述了日本幼儿吃点心的情景,排队领完点心的幼儿没有一人擅自开吃,而是等所有幼儿都坐下来以后,在教师和负责分发点心的值日生带领下,全体幼儿一起合掌,并齐刷刷说一句感谢之话才开始享用,场面温馨感人,令参观者触动很大。餐桌上的文明礼仪也显示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从这篇报道中我也深受启发,为什么为了迎合创建、迎合专家,要把一些良好的传统放弃呢?于是动员我们幼儿园老师重新拾起这些礼仪,学说感谢老师、学会感恩食堂里叔叔阿姨为我们做的可口的饭菜,并在餐前让幼儿朗诵“吃饭前,洗净手,帮老师,摆碗筷;饭吃完,轻放碗,插净嘴,再离桌。”“吃饭时,细细嚼,安静吃,话不多;要说话,不大声,口中食,咽干净。”等一些浅显易懂的小儿歌,逐步培养他们学会用餐的基本礼仪,并延伸到家庭,鼓励孩子在家中也要文明用餐。
三、在主题活动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1.定期学习礼仪。根据各幼儿年龄特点和班级发展情况,我们自行制定礼仪教育目标,并在每周利用晨间谈话和午间时间进行礼仪学习活动。例如在小班时我们以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为主线,学习基本的礼貌用语,如“你早,你好,谢谢,再见”;让孩子明白什么时候用“你早”,什么时候说“再见”,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谢谢”的。中班在小班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要求,增加相应的交往礼仪和简单的公共场所礼仪,如学会说“请,对不起,没关系”并理解其意义。大班幼儿随着年龄增长,视野的扩大,自控能力增强,在中班的基础上提升要求,增加学习礼仪,与小学接轨,如书写、看书、上课的习惯培养等等。
2.选择合适课程,构建园本礼仪教材。在每个主题活动中我们会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发展实际情况,将文明礼仪教育渗透在主题活动中,例如在小班上学期“嗨,你好!”主题活动中,我们安排插入一些通俗而简单的文明礼仪的儿歌和歌曲,如《有礼貌的好宝宝》、《上幼儿园》,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受礼仪教育。中班时我们也在“最棒的我”的主题活动中精心挑选教材,如在音乐活动中插入《让座》、《打电话》、《我们都是好朋友》这些经典歌曲让幼儿来学唱,在学唱中培养孩子良好的文明礼仪,懂得关心、尊敬长辈,懂得团结友爱,还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学做文明小客人”,学习客人来访、拜访客人、敲门等礼仪知识,让幼儿知道到别人家做客时应该轻敲门,礼物要双手送,在别人家不能吵闹发脾气,不能乱翻别人家的东西等。在大班主题活动我们也会相应地选择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内容渗透到教育活动中,为孩子顺利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3.抓契机进行爱心洗礼。当班上有的孩子生病请假时我们会发动孩子打个问候的电话,学会关心他人;当传统的节日来临时,特别是“三八妇女节”、“教师节”、“重阳节”“母亲节”等等,组织各种活动让幼儿懂得孝敬和感恩;当发生突发灾难性事件时,我们又会抓住契机进行爱心教育。如在5.12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消息传到我们身边的那一刻起,老师就积极动员组织孩子和家长们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捐款活动中,让幼小的心灵体验爱心的洗礼,懂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懂得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给予爱心帮助,不能自私自利。
四、在家庭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1.向家长介绍一些培养幼儿文明礼仪行为的知识及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我们组织教师发放“文明礼仪伴我行”宣传资料,让家长学习《幼儿礼仪内容与要求》,确切了解和掌握幼儿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幼儿园礼仪、家庭礼仪和公共场所礼仪,真正懂得“你我文明一小步,社会进步一大步”的作用。
2.向家长推荐订阅一些家庭教育杂志,学习别人教育孩子的先进经验。《苏州家庭教育》、《好家长•幼教新天地》都是非常适合家长阅读的杂志,能启迪家长关注孩子成长教育的方法,使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及时调整和规范修正自己的言行。
3.俗话说,多高的墙多深的基。有人说——有什么样的家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这个话虽然有些绝对,但是有它的道理所在!父母的言行举止,对自己的孩子有相当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家长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言行举止要讲文明,做孩子表率。鼓励家长在平时多带孩子走向社会,进行实践练习:如带孩子到超市购物自觉排队;带孩子乘坐公交车主动让座;在公共场所讲卫生,不随地扔垃圾,不随地小便;带孩子走亲戚朋友学习待人接物等等,在这些亲子活动中,家长身体力行,做孩子的表率,用文明的言行教育孩子,从而帮助孩子习得文明礼仪,播种良好习惯,养成良好性格。
幼儿园养成教育 篇12
一、区域内学前儿童养成教育的人文精神
目前, 中国的教育领域体现着重知识、技能的传授, 轻人格、品德的培养;重行为的训练, 轻意识的养成。有专家指出:中国教育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荒废的偏向, 表面上看教育抓得很紧, 投入很多时间, 但是真正的教育被荒废了, 人格教育被忽略了。教育的功利性在幼儿教育领域表现为小学化倾向, 不尊重幼儿的意愿而盲目地上各种兴趣班等。幼儿知识技能、特长的获得越来越被重视, 而情感和人格的发展被忽视。孩子的世界本应是丰富多彩的, 而成人的恣意闯入, 让孩子明亮、清澈的双眼变得黯淡无光。
教育的功利性埋没了教育的人本性, 使得教育沦为物质的奴役对象。幼儿被看做是需要训练的, 是各种割裂的能力的总和。而事实上儿童的发展包括身体、社会、情感、审美及智力等各个领域。因为学前儿童养成教育充分凸显了教育的人文精神。所谓教育的人文精神, “其核心是教育的价值理性, 即教育对人本身的价值的理解和尊重”。可以说, 学前儿童养成教育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育, 是尊重儿童、理解儿童的教育, 是大教育。从教育对象上来说, 我们面向的是区域内所有的学前儿童, 极大地实现了对教育公平、教育权利的尊重。从教育内容上来说, 学前儿童养成教育既重视良好习惯的养成, 更重视健康个性、素质、人格的养成;既包括良好习惯的意识培养, 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行为训练;既包括生活卫生习惯培养, 也包括道德品质习惯和认知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将儿童看作一个整体的人来发展, 而不是单单发展幼儿某一方面的能力。从实施途径上来说, 学前儿童养成教育在开展具体实践活动时运用生活化、综合化、活动化、游戏化四大实施策略, 贴近幼儿生活, 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二、在养成教育中儿童处于主体地位
养成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自觉的、自然的教育行为。它注重教育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发掘人内在的自我潜能和培养人的自然、自主、自觉、自律意识, 重在自我修养和自我生成, 外在的规诫、训导、约制以至惩罚, 是与养成教育的原则和本意相悖和对立的。它是人的一种文化自觉和内在修炼。
学前儿童养成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健康活泼、文明乐群、勇敢自信”的高素质幼儿群体。因此, 推进养成教育过程中一切教育措施的实施都应以幼儿为中心, 明确幼儿的主体地位, 鼓励幼儿自我发现, 自我发展。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尊重幼儿个体差异, 将养成教育活动生活化、常规化、综合化, 游戏化、个性化, 贯穿于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 从而系统、科学、全面地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
三、幼儿园、家庭、社区在学前儿童养成教育中的作用
在区域内推进学前儿童养成教育是指将养成教育作为本区域学前教育的切入口, 使养成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 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网络, 形成区域学前儿童养成教育整体合力, 促进幼儿全面成长。在实践层面上, 其主要手段是“整合优质学前教育资源, 创建共享学前教育平台”, 将幼儿园、家庭、社区中的优质资源有效整合, 发挥最大利用价值, 整体推进区域学前教育“优质、均衡、特色、快速”发展, 培养“健康活泼、文明乐群、勇敢自信”的高素质幼儿群体。因此, 幼儿园、家庭、社区在学前儿童养成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前儿童养成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责任, 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幼儿园、家庭、社区应该加强合作和交流, 为幼儿提供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环境。让幼儿从周围环境中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学前儿童的养成教育也非常注重环境的渗透作用。我们将养成教育的内容以适宜的环境呈现出来, 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教育的效果。
这里所说的环境既包括物理环境, 也包括心理环境;既包括我们通常理解的幼儿园的墙面装饰、空间布置, 也包括周围的人文环境, 如幼儿教师和幼儿父母、家人等。幼儿会不自觉地模仿身边人的行为方式, 特别是和幼儿关系密切的人。儿童正是在这种观察学习中习得了大量复杂的行为模式。因此, 教师和父母的行为对幼儿有很大的影响, 教师和父母在学前儿童的养成教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 幼儿教师和父母的养成教育也是区域推进学前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
【幼儿园养成教育】推荐阅读:
幼儿礼仪养成教育06-02
幼儿养成教育方略08-14
幼儿礼仪品格养成教育06-18
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12-07
幼儿养成教育论文09-15
幼儿活动渗透养成教育10-15
幼儿习惯的养成和教育07-11
幼儿期养成教育论文05-23
幼儿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01-11
幼儿行为习惯养成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