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纲要(共12篇)
幼儿园教育纲要 篇1
“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 ,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以幼儿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对象。 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 《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以下简称《 纲要》) 明确了这一目标和要求 。 因此,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及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并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
一、《纲要》中指出教育内容要源自于生活
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有效地组织科学活动。 如在金秋季节,幼儿喜欢捡落地的树叶,三五成群地分享各自捡到树叶的形状、种类。 我们就由此信息开展了“ 各种各样的叶子”这一个科学活动,请幼儿收集不同的叶子,老师和家长多方面收集叶子和生长植物的图片,幼儿在尽情交流之余,又了解了叶子的来源和各种叶子的不同特点。 满足了幼儿的需求,又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
二、《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兴趣和探究欲望
当孩子对某种现象表现出浓厚兴趣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兴趣, 并随机生成教育活动。 如:在区域活动钓鱼游戏中,我发现物体的沉浮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这时我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就从主题《 认识沉浮》 开始入手,首先让孩子们了解什么东西会沉在水里?什么东西会浮在水面?从而激发了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 接下来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塑料、木块、铁块、瓶子等4组材料, 保证每个幼儿都有充分的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机会,让幼儿自己选择小组进行活动,自己摆弄,利用多种感官去感知。 当幼儿观察到铁块等东西在水里会沉下去,木块等东西在水里会浮起来时,我请各组组长相互介绍他们各组的情况,交流分享各组的经验。“ 还有哪些东西会沉下去? 哪些东西会浮起来? ”并提供操作记录卡让幼儿记录,接下来我给幼儿提出了新的问题,请幼儿到教室周围去寻找。 在不断的探索对比中,幼儿对“ 沉浮”的知识有了较系统的全面了解。 这样的教学不仅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同时使幼儿的思维不断向纵深层次发展,有效培养了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摆脱了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三、可操作材料的重要性
《 纲要》 中指出“ 能运用各种感官 ,动手动脑 ,探究问题 ”。 因此 , 科学活动中的材料投放与幼儿的兴趣有着相互密切的联系。 材料投放得好、投放得巧,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满足幼儿兴趣的材料能促进幼儿的思考。
首先,材料的准备要尊重幼儿的需要。 《 纲要》 中提出:要结合和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幼儿认识自然环境,初步了解自然与自己生活的关系;“ 做中学”活动的倡导者———韦钰博士提出:有效的学习需要构筑在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之上。
其次,投放的材料要具有可操作性。 因此我们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的时候是便于幼儿操作的,而不是一个摆设品。 只有为幼儿提供了便于他们操作的材料,才能使他们愉快地参与到活动中。
再次,材料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生活。 幼儿需要在一个自己比较熟悉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探究活动,而操作材料是直接和幼儿进行对话的对象。 所以,选择的材料应该是幼儿熟悉的,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幼儿的探究进程,应避免因材料生疏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科学活动中,要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快乐和自由,教师还要给予尊重和鼓励。让他们在科学的海洋里激情无限。创造各种条件去激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捕捉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灵动与飞扬,促进孩子的主体性、创造性和探索能力的不断生成与发展。
幼儿园教育纲要 篇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框架:总则——教育内容与要求——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
第一部分:总则
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导幼儿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特制定本纲要。
第一条说明了制定《纲要》的依据、原因、目的。
二、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第二条说明了我国幼儿教育的性质和根本任务,即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其根本任务则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三条规定了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外部原则,即幼儿园必须适应社会的变化,在更新“教育资源”概念的基础上充分地利用外部资源,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共享资源,办更加开放的、社会化的幼儿教育,以促进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进程。
(例:有些幼儿园利用社区的物力资源——商店、工厂等;利用人力资源——具有专业文化知识的社会各界人士、家长等为幼儿园服务)
四、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与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第四条指出了幼儿园教育自身的特点,即幼儿园不同于小学的特点,强调了幼儿园是通过创设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来帮助幼儿学习的,而幼儿是通过在环境中与他人共同生活来获得经验的,他们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而不象小学生那样主要通过学科教学来获得间接知识。
五、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重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第五条规定了幼儿园教育的内部原则,即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如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等等,并提出了“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的要求。
总则的逻辑结构:
第一条:制定《纲要》的原因、目的(依据、定位)第二条:幼儿园教育的性质、任务 第三条:幼儿园教育的外部原则 第四条:幼儿园教育的内部原则
第二部分 教育内容与要求
一、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 健康——体育
语言——语言活动(故事、诗歌、讲述等)
社会——常识
科学——数学、科探 艺术——音乐、美术
注意:各领域的内容是相互渗透的,是一种整合的课程。
(例:新教材中每一个活动至少牵涉两个以上的领域,纯粹的只涉及到一个领域的内容是没有的,这是我们熟悉了分科教学的教师必须转变的一个观念。用新教材说明)
二、每一领域包括:目标、内容与要求、指导要点
(一)“目标”:主要表明该领域重点追求什么,它主要的价值取向何在。
1、在目标表述上较多地使用了“体验、感受、喜欢、乐意”等词汇,突出了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
(例:健康——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语言——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艺术——1:给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艺术——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给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2、以幼儿的角度制定目标。(包括新教材也是这样)
(二)、“内容与要求”部分则在说明为实现教育目标,教师应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同时,将该领域的内容自然地负载其中。
《纲要》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强调幼儿的主动学习,改革教学方式,希望教师不要把关注点过分集中在具体知识或技能的教学上,不要仅仅以固定的知识点为目标来设计教学活动,而是要着力组织适合幼儿的活动,创造适宜的教育环境,从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去发现教学赖以展开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来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他们获得体验、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纲要》在每个领域中都没有单独列出一个知识点或技能要求的细目,而是从活动的角度附带提出知识或技能要求。
例1:语言——1: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
例2:语言——4: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三)、“指导要点”主要的功能有:一是点明该领域的教和学的特点。二是点明该领域特别是应当注意的有普遍性的问题。(看具体的指导要点)
小结:
教育内容与要求 目标该领域重点追求什么,其主要的价值取向。
内容与要求:教师应该做什么,怎样做;与此同时,该领域教育的内容自然地负载其中 指导要点:
一、点明该领域知识的主要特点,其教和学的主要特点。
二、点明该领域特别应当注意的有普性的问题。
第三部分 组织与实施
《纲要》的第三部分是组织与实施。其十一个条目中贯穿着尊重幼儿的权利,尊重教师的创造,尊重幼儿在学习特点、发展水平、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等等理念与观点,突出了幼儿园教育组织实施中的教育性,主动性,开放性,针对性,灵活性等原则。
组织与实施(要点)
1、幼儿园教育组织实施的根本原则
2、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含义
3、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的基本原则
4、形式、环境、一日生活、衔接问题
5、教师在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的角色和作用
第四部分
教育评价
《纲要》的第四部分围绕幼儿园教育评价,提出了评价的发展性、合作性、标准的多元性,以及多角度、多立体、多方法,重视过程、重视差异,重视质性研究等原则。明确规定了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幼儿的发展、教师的成长和提高教育质量。这就是说,幼儿园评价决非用于筛选、排队,与日俱增不是用于给幼儿贴标签,伤害他们的自尊和信心,给他们的成长蒙上阴影。《纲要》在这一基点上分别明确指出了评价教育工作和评价幼儿发展状况的具体原则和注意事项。
教育评价(要点)
1、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功能
2、幼儿园教育评价的主体
3、幼儿园教育评价实施的原则
4、幼儿园教育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
5、幼儿园发展评价的原则
《纲要》的基本指导思想
一、终身教育的理念
1、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
(1)21世纪的基础教育把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的个性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所必需的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为最重要的任务,这与传统教育中把基础定位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的训练有很大的区别。(2)基础教育再不能仅限于教孩子们读书、写字和算术,它还应当教导人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与他人共同生活。
(3)新“基础”不仅包括基本的读、写、算能力,基本和操作技能,它还“为每个受教育者奠定生存的基础,做人的基础,做事的基础和终身学习的基础;换言之,就是为他们奠定一生持续发展的基础。”
(4)它更重视“赋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学会学习的能力以及对知道的好奇心”,并把“获取、更新和使用知识”作为“必须在教育过程中阐明的三种功能”。
终身教育理念是新基础教育观的精髓。新基础教育观洋溢着时代的精神,它们丰富的人文内涵将基础教育,当然也包括幼儿教育的意义升华到了新的高度,它揭示出 幼儿教育应有的核心价值追求。不言而喻,幼儿教育质量观应当而且必须与新基础教育观保持一致。
2、终身教育的理念在《纲要》中的体现
(1)总则第2条: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际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2)健康——内容与要求第5条: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3)语言——“内容与要求”第2条: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
(4)社会——“内容与要求”第2条: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5)科学——“内容与要求”第1条: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小结:
(1)《纲要》各领域的目标、内容与要求以及组织和实施评价等所有部分,均一致地将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放在核心位置,强调教育活动要“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
(2)各领域的目标表述较多地使用了“体验、感受、喜欢、乐意”等词汇,突出了我国基础教育共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取向。
(3)各领域都强调良好的习惯形成,强调合作、参与、探索,强调通过“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来学习知识技能。
(4)《纲要》明显着眼于幼儿终身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最基本的重要的素质,如积极主动的态度,强烈的学习兴趣,有效地与环境互动的能力,初步的合作意识、责任感等,这是衡里幼儿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指标。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纲要》的一个突出特征。具体体现:
(1)《纲要》将《规程》“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2)《纲要》字量行间都旗帜鲜明地倡导尊重幼儿、保障幼儿权利,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儿童观。
(3)《纲要》总则的五条中除第1条外,其他4条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围绕“以幼儿发展为本”,明确提出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等等。
三、面向世界的科学的幼儿教育
领会纲要要领 辅助幼儿教育 篇3
关键词:纲要要领;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128-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对全国幼儿园进行管理和指导的教育文件,其对我国幼儿园的教育性质以及教育观念、方法、措施等有着明确的要求,通过对纲要的学习,领会纲要要领,能够提升幼儿教师理论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对幼儿教育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一、对纲要要领的领会
在纲要总则中明确强调,幼儿教育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要让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其发展的重要经验,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幼儿,理解幼儿,让其在教育中获得快乐、个性的成长,由此可见,幼儿教育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纲要总则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教育是幼儿一生的启蒙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幼儿,不约束其性格,鼓励幼儿个性成长,这里的尊重不仅仅是对幼儿权利的尊重,同时也是对幼儿个性、能力的尊重以及身心发展的尊重。在过去,许多的家长和教师对幼儿教育的理解有所偏差,认为幼儿教育主要是为了幼儿入小学做准备,不顾幼儿自身的感受,片面强调幼儿应当在幼儿教育中学到什么,掌握了什么知识,这种对幼儿教育的认知是不科学的,从幼儿的角度来讲,在幼儿教育中体验到快乐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幼儿教师在进行幼儿教育时应当充分尊重幼儿,理解幼儿。幼儿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幼儿学到的东西应当是对他们的生活有意义的,而不单纯的是为了入小学而学习[1]。
当前,幼儿教育正在经历不断变革,许多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洗刷我们的头脑,作为幼儿教师,我曾经一度感到迷惘和困惑,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幼儿教育,此次对纲要的学习解决了我一直以来对幼儿教育的困惑,点明了我的思想,让我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幼儿教育的基本问题、知道自己应当在幼儿教育中扮演怎样的角色,知道自己该如何去设置课程、充实内容以做好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的幼儿教育。
二、领会纲要要领,辅助幼儿教育
1、通过领会纲要要领提升理论研究水平
纲要中强调充分尊重幼儿,实现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体验,本着这个原则,幼儿教师应当多多了解幼儿,积极与幼儿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其学习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好幼儿教育,通过对纲要要领的领会,我认为在幼儿教育中应当遵循以下几个理论原则:
(1)适合性原则
幼儿有着自身的特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幼儿的思维跳脱,思想单纯,因此,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应当遵循适合性原则,在设置教育课程选择教育内容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很多幼儿教师在进行幼儿教学的时候容易忽视幼儿的自身的特点,常常根据小学生的要求来对幼儿进行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是不正确的,幼儿教师应当根据幼儿的心理以及智力发展水平合理的进行教育。
(2)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或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这会成为其完成认识事物或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对于幼儿来说,其思维跳脱、思想单纯,好奇心较强,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往往会不按照教师设定的课程流程走,这时候,兴趣性原则就显得至关重要了[2],在幼儿教师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积极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在课程设置,内容选择等各个方面遵循兴趣性原则,这样能够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在获取相关的知识。
(3)生活性原则
幼儿教育的对象是针对2-6岁的幼儿,幼儿的学习不同于成人,其主要的学习特点是无意学习,主动学习,幼儿能够通过生活中的事物无意间完成知识的获取,因此生活性原则对幼儿教育至关重要。因此,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多多贴近幼儿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一旦教育活动脱离了幼儿的生活,远离了幼儿的生活经验,不仅会降低其学习兴趣,还会影响其对生活经验的获取。在《纲要》中规定了幼儿教育活动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实际来选择。在贴近幼儿生活进行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应当明确这并不是对其生活的重复,而是让幼儿在生活化的课程中自然而然的学习。
2、通过领会纲要要领提升实践能力
(1)环境创设
学习环境的创设是课程实施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纲要》的学习,我们知道,适合性、兴趣性、生活性至关重要,在设置情景教学中也同样如此,幼儿教师应当站在幼儿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注重幼儿内心的想法和兴趣,确保设置的环境能够适合幼儿学习,同时要注重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例如教师可以创设童话话剧的情景,来辅助教学,这样能够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情景教学中还可以邀请幼儿家长一起进行表演,充分贴近了幼儿的生活。
(2)课程内容设定
每一所幼儿园在课程内容的设定都是不尽相同的,幼儿教师应当以《纲要》要求为主线,考虑当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主要特点进行课程内容的设定,同时幼儿教师应当明确幼儿个体的需求和兴趣,长期观察评估,并了解幼儿家庭、文化背景等实际情况,以此来制定课程内容,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设定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但要严格遵从《纲要》的核心思想,以此来帮助学生快乐的获取知识[3]。
结论:综上所述,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一生中的启蒙教育,通过对《幼儿教学指导纲要》的学习,能够领会纲要要领,能够提升幼儿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从而帮助幼儿教师做好幼儿教育。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几个基本观点的理解[J].学前教育研究,2001,06:6-9.
[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J].山东教育,2001,30:4-8.
幼儿园教育纲要 篇4
一、转变教研工作职能, 努力推进《纲要》的贯彻实施
1. 转变教研工作职能, 增强服务意识
在深入贯彻《纲要》的过程中, 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职能和作用, 确定新的工作机制, 变管理、评比、检查为研究、引领、指导、服务。
随着《纲要》的进一步落实,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越来越多, 如怎样进行教学反思、怎样开发课程资源、如何作观察记录以及怎样科学地评价幼儿等。面对出现的新问题, 仅靠过去的研究经验是不够的, 它需要教研员深入一线, 在实践中研究解决问题。因此, 我们采取下移工作重心, 改变行政管理式的单一的自上而下的教研制度, 增强服务意识, 由原来的指令性教研转变为指导性教研, 由原来的检查性教研转变为服务性教研, 由原来的指挥性教研转变为合作性教研, 由原来的评比性教研转变为引领性教研, 树立幼儿园是研究中心、教师教学场所是教研室、教师是研究者的新的教研理念, 以便更好地为幼儿发展服务、为教师专业成长服务、为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服务、为教育行政部门相关决策服务。
2. 转变教研员角色, 构建学习共同体
在贯彻《纲要》中, 教研员和教师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 都是新《纲要》的实施者和研究者, 二者之间没有专家和权威, 有的只是相互合作、相互支持, 共同到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 教研员必须转变角色, 由过去的专家、权威转变成为平等交流、合作共建的引导者、服务者。
在贯彻《纲要》过程中, 教研员不再是教研活动的管理者、控制者、传授者、主导者, 而是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引领者。教研活动不再是教研员的“一言堂”, 而是教研员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不再是教研员的“指令性”部署工作, 而是共同出谋划策的解决问题;不再是教研员“导课”、“评课”, 而是教研员和教师“研讨探究”;不再是教研员“居高临下”做教师的教师, 而是教研员与教师“入室为主”、“合作生成”。教研员要树立“倾听对话、交流互动、合作研究”新的教研理念, 与科研人员、大学教师、园长、教师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合作伙伴关系, 构建学习共同体, 与他们平等交流、共同切磋、合作研究, 一起成长。比如在市骨干教师培训班上, 我们针对教师在贯彻《纲要》中的需求和困惑, 有针对性地组织参与式培训, 培训者和受训者、培训者和培训者之间互相交流, 共同成长;道里区开展的园与园之间的观摩研讨, 将实地观摩和网络教研结合起来。活动结束后, 教师们说, 过去是教研员告诉我们怎么做, 如今是我们和教研员共同研讨, 在教研员的引领下进行研究;过去是教研员牵着我们走, 如今是我们需要什么, 教研员就做什么。教师在活动中提高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创新教研工作方式, 为教师提供民主、开放、合作的研究氛围
传统的教研方式多是静态的、封闭的、传授式的、说教式的、检查评比式的, 已经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要想把教师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 迫切需要创新教研方式。几年来, 我市广大教研员在教研工作实践中, 坚持教研工作“倾听对话、交流互动、合作研究”新的教研理念, 坚持“按需教研、按需指导、按需服务”新的教研原则, 积极探索新的教研方式, 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1. 观摩研讨。
我市变过去的示范课、观摩课、比赛课为观摩研讨活动。这不仅是名称的改变, 更是观念行为的转变。以往的观摩课、示范课, 需要准备一个星期、一个月, 然后大家看一个小时, 讨论半个小时, 教学带有表演的成分, 这种示范观摩对幼儿的发展没有意义。我们现在提倡的是具有生态效力的教学观摩研究, 把以前的模式倒过来, 不要准备, 就是平时教学, 大家看一个小时, 但却要讨论一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例如我市开展的一课十讲、一课多备、观摩研讨教学、微格教研等都属于此种教研形式。观摩研讨活动拓宽了教师的思维, 教师在这种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学会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 增强了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2. 专题教研。
专题教研就是紧紧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教研活动, 主题多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问题、共性问题和典型事件。例如, 我们在借鉴瑞吉欧教学方案时, 有的教师认为网络分支越多越好, 那么到底是不是网络越复杂越好、分支越多越好呢?就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专题研讨。此外, 还有研究型学习适不适合幼儿园、创造力能教吗、弹性课程、生成课程与预设课程的关系等专题。教师带着教学中的问题研讨, 积极性高, 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强, 大家集思广益, 实现了互动和合作, 有力地促进了教研员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3. 课题研究。
我们在选择课题时, 本着“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原则, 不盲目去追求课题的级别、牌子的大小, 做到了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 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有利于幼儿园的长远发展。课题都是来源于教学中的重大问题。如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研究、构建有效的师幼互动模式等课题, 都是来源于教学实践。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由教研员、专家和教师一起组成研究共同体, 在研究共同体中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 有效地推进了《纲要》的深入实施。
4. 网络教研。
在教育局、教研院及进修校、幼儿园的努力下, 市、区进修学校和示范性幼儿园基本上实现了网上教研, 建立了自己的网页。教研员根据教师的需要设计了相关栏目, 如信息栏、交流栏、问题栏、论坛等。香坊、道里、动力、道外等区的网上教研十分活跃。网络教研拓宽了信息沟通的渠道, 扩大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空间, 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提高了教研工作的效率。
5. 沙龙论坛。
在沙龙论坛中, 我们强调教师独立思考, 各抒己见、自圆其说;鼓励教师观点交锋、讨论争鸣。沙龙论坛最后可能是没有结论, 教师可以各取所需, 它为园长、教师创设了宽松、民主的氛围, 不同的观点在这里碰撞、兼容、对接, 新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生成。
6. 案例教研。
案例研究就是围绕教师在教学中的“典型事件”, 开展反思研究, 各抒己见, 交流互动。案例教研促进了教师研究水平的提高。
7. 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多是以现场会、展示会和编印资料等形式进行。如我市编写的《走进新课程课例选》、《新课程实施意见》及教学引领活动、实施新课程现场会等。成果展示推广了各幼儿园的教学经验, 起到了专业引领的作用。
8. 调查研究。
每学期我们都深入幼儿园, 深入教研组, 深入活动室, 进行调查研究, 撰写调查报告。调查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提高了教研的针对性。
9. 典型引路。
由于哈市农村和城市幼儿园并存, 发达地区和薄弱地区幼儿园并存, 国办、企事业办、民办、个体幼儿园并存, 带来幼儿教育各区域发展的不均衡。针对此种现状, 我们采取了典型引路的教研方法, 以点带面、以强带弱, 通过现场会、教学观摩、送教下乡等活动, 使广大幼教工作者普遍树立了现代教育观, 带动了薄弱地区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的提升。
1 0. 园本教研。
我们以幼儿园为基础, 以教师为主体开展园本教研活动, 确定了15所园本教研的试点园。教师们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在教学实践中研讨、反思, 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加速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以上列举的常用的教研方式, 不是一成不变的, 更不是截然分开的, 在运用的过程中我们根据教研目标和教师需要, 灵活运用, 为教师创设民主、开放、合作的研究氛围, 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立足园本教研, 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纲要》精神能否在实践中落实, 关键在于幼儿园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高低, 而园本教研是提高教师队伍专业水平和园所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几年来, 我们立足园本教研, 开展案例反思、专题研究、网络教研等园本教研活动, 努力创建学习型、研究型幼儿园, 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贯彻《纲要》的深入, 教师的困惑和问题越来越多, 一些原先估计不到或者估计不足的困难与日俱增, 教师的问题和困惑渐趋个性化和专业化。仅靠几次现场会、交流会、教学观摩和研讨等形式, 只能解决一部分教师的问题及当时的问题, 如何使教师的困惑及时得到解决, 如何使所有的教师都获得专业成长, 这个问题摆到了教研工作的重要议程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立足园本教研, 建立园本教研制度, 倡导以幼儿园为基地, 以教师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内容, 专家引领, 全体教师参与, 以解决教师教学中的问题, 提高教师实施《纲要》的技能和水平,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与此同时, 先后参与了教育部的“贯彻纲要行动计划”和“园本教研制度建设”两大课题, 保证了园本教研正确的方向性。
在园本教研过程中, 我们本着市里搭台、区县唱戏、综合汇报、深化试点、评估推进的工作程序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
首先, 我们对教研员进行了园本教研的培训, 明确了园本教研是以幼儿园为基础, 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研工作体制, 认清了园本教研的“五大意义”, 园本教研的“五大要素”, 园本教研的“五种途径和方法”, 制定了园本教研的“五种研究制度”, 园本教研每学期的“五项工作”, 园本教研在《纲要》实施中的“五大举措”。
其次, 我们在各区确定的园本教研试点园的基础上, 确定了市里园本教研的试点园并下去指导。首先在尚志和靖宇幼儿园召开了园本教研现场会, 进行了示范引领, 随后提出“园本教研活动月”;同时组织我市15所幼儿园积极参加教育部的“实施《纲要》行动计划项目”课题, 邀请国家、省、市高校及科研单位教授组成课题专家组, 为研究单位作专业引领, 构建了行政、教研、科研、幼儿园学习共同体, 帮助幼儿园寻找到影响本园《纲要》实施的基本元素, 定期组织交流会、现场研讨、编写课题通讯, 为广大教师提供与专家交流对话的机会, 搭建了交流、研究的平台, 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在进行园本教研过程中, 我们从教师知识自我建构和心理特点出发, 从活动步骤到讨论时间的安排都切实体现了为教师的教育实践服务的教研理念, 体现了以下特点:研究是在实践中和教师的主动建构中进行的;研究是在真实的问题情境和行动中进行的;研究是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切磋, 是合作研究;研究是对工作和碰到的问题的反思;研究是在专家指导和理论的支撑下进行的。我市园本教研经验在黑龙江省教育厅举办的“黑龙江省幼儿教育工作会议”上, 作为教研部门的唯一代表, 作了教研工作的经验交流, 获得了领导及与会者的好评。
在园本教研过程中, 我们认为应该注意的是:第一, 在指导园本教研时, 要把握好度———到位但不越位。教师永远是研究的主体, 我们可以启发、引导, 促使其思考, 而不能代替思考, 只有教师自己认同的, 才能内化, 才能在反思中不断地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第二, 园本教研制度不是封闭的制度, 它旨在“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因此, 园本教研要打破时空界限, 不能“画地为牢”, 要加强园际交流合作, 积极参加分片教研、区域教研。第三, 园本教研要加强专业引领。教师常常喜欢观摩、看现场, 喜欢热热闹闹, 对理论辅导不感兴趣。这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在理论辅导时脱离实际, 另一方面是教师固有的思维定式造成的。我们认为离开了专业人员的参与, 研究往往不能深入, 或者停滞不前, 实践就只能在浅层次上重复。因此, 我市在园本教研时为15所《纲要》试点园配备了专家, 专家由教研、科研和大学教授组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篇5
一、健康活动——让幼儿感受合作的快乐。
《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幼儿园要积极开展适合幼儿的体育活动,每日户外体育活动不得少于一小时。《纲要》也明确指出: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主观、乐观、合作的态度。我园在《纲要》的指导下,以课题研究《农村幼儿交往合作行为研究》为载体,积极培养幼儿合作的态度。
1.多组织幼儿合作游戏或活动,提供幼儿产生合作的机会。幼儿最喜欢游戏,活蹦乱跳是他们的个性,户外体育活动是他们百玩不厌的活动,既能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又能增强幼儿的体质。我园人人参与的课题研究,使我们教师达成了一种共识,从幼儿喜欢的游戏入手,选择幼儿能产生合作的游戏,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小班幼儿重点是师生一起游戏,如《老猫睡觉醒不了》,逐步过渡到能和同伴友好游戏,如《吹泡泡》,享受共同游戏带来的乐趣;中班幼儿重点是开展集体游戏,《揪尾巴》《捕小鱼》,树立幼儿的团队意识;大班幼儿重点开展竞争性的游戏,《传球》《拍球接力》等,在竞争中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形成幼儿合作意识。2.多种形式游戏、活动,提高幼儿合作意识、能力。
幼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们既面向全体幼儿,又注重个别差异。各年龄班级通过开展适宜幼儿、形式多样化的体育游戏,提高每个幼儿的合作意识。丰富的集体活动,如《贴烧饼》《人枪虎》等让幼儿体验团队活动应有的协商、集体意识;小组活动,如《占四角》《老鹰抓小鸡》《荷花荷花几月开》等让幼儿学会主动与同伴交往、协商、共同游戏,形成小组意识;两两配合的游戏《石头剪子布》、《花样跳绳》、《两人三足走》等,让幼儿学习主动与同伴交往,在活动中促进幼儿合作能力的提高。
二、语言活动——幼儿体验与人交流的乐趣。语言是人与人交往的重要工具。而3-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作为教师应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从而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乐于与人交流。我们进行的语言活动,创设幼儿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机会,注意养成幼儿倾听他人的习惯,并给幼儿交流、分享的时间,这样既发展了幼儿的语言,扩展了幼儿的经验,又使幼儿感受与同伴、大人交流的乐趣。如语言活动《家》,我利用图片请幼儿用恰当、好听、与人不同的话表达对图片的理解,如清清的河流、深深的河流,幼儿注意倾听同伴的语言才能说得与人不一样,说得多样,教师积极鼓励,幼儿既有表达的愿望,又积累、丰富了自己的语言,感受到了与同伴交流的好处和快乐。又如语言活动《我喜欢的电视节目》,电视是现代生活的必备家用电器,很多家长由于工作或观念的关系,往往让幼儿在家看电视而不愿幼儿与人交往,电视成了幼儿不可缺少的生活伙伴,但电视只是单向地向幼儿传播信息或知识。我就从幼儿喜欢的电视内容入手,让幼儿表达自己对电视的喜爱和理由,调动了幼儿表达的积极性,幼儿主动交流,得到了与同伴交流而电视无法给予的快乐。当然其它领域中的教育活动,更少不了语言这个重要的交流工具,语言使我们的教育更生动、精彩富有激情,使我们的心更贴近。
三、艺术活动——丰富幼儿合作方式。
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而乐于与人合作是幼儿健全人格的重要一部分。我注重音乐活动中养成幼儿合作意识和技能。如动听悦耳、节奏感强的打击乐非常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但学习伴奏的过程中由于幼儿易兴奋,不善于倾听与同伴协奏的效果,自顾自的表现,虽有了短暂的满足感,却感受不到音乐的和谐美。我让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感受,并对幼儿表现方式、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引导幼儿表达合作情感和态度,幼儿在与同伴协奏的过程中注意倾听,体验了多种乐器合奏产生的音乐和谐美,也享受了合作的成功。又如歌曲《柳树姑娘》,幼儿欣赏、尝试二声部合唱,感受二声部合唱美的意境,更体验了合唱的力量,懂得合作的必要性。音乐活动中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丰富了幼儿的合作情感。
四、科学活动——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纲要》指出:要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形成合作意识和能力,关键在小组意识的形成和小组活动的开展。如何组织小组活动,我们一直在探索,比如:区域活动中科学角的小组学习探索;每次科学活动中保证小组活动的时间等。而幼儿探索、讨论的一定要是与幼儿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身边的事物与现象,如《磁铁》《沉与浮的物体》《有弹性的物体》;其次,提供幼儿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一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还有教师的引导、促进作用。因为几个幼儿在一起活动并不一定就是小组活动,同伴间心灵的沟通和默契更是幼儿人生的一个重要才能,我们教师的作用是促进幼儿这种沟通和默契,帮助幼儿形成合作意识。
五、社会活动——让幼儿乐意交往学习合作。
《纲要》指导我们: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养成幼儿对他人的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一日活动的安排和组织中我们为幼儿提供共同生活、游戏、学习的机会,如集体活动、角色游戏、小组区域活动、多样的大带小活动等,幼儿体验到与同伴、教师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就像小班幼儿歌中所唱“我爱我的幼儿园,幼儿园里朋友多,又唱歌来又跳舞,大家一起真快乐!”记得十月国庆假期,有一位托班的小弟弟,不相信奶奶说的放假,三次叫奶奶送来,一定要上幼儿园,想和朋友、老师一起,可见幼儿交往的强烈愿望。我们除了科学、合理安排一日活动外,还积极利用家庭、社区等资源,引导幼儿了解自己亲人的周围与自己生活有关的人们及他们的活动,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如中班幼儿参观邮电局,了解邮局工作人员的劳动,感受他们工作给我们带来的方便(他们喜欢的幼儿书刊是邮递员送来的等),产生了对邮递员等工作人员的喜爱;又如:大班幼儿走进金色的田野,看到农民们的秋收:割稻,了解了他们割稻的辛苦,懂得关心农民(包括自己的亲人),在老师的引导下意识到要爱惜饭菜,不挑食,不掉饭粒,这比平时单纯的说教有用多了。我们通过积极利用周边资源,幼儿的视野宽了,更乐意与人交往、友好相处了。
用《纲要》指导幼儿教学 篇6
前一段,我一个人深入系统地对刚要进行了研究学习。通过对《纲要》的进一步学习,使我感受到《纲要》内容折射出的新的教育理念,它充分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注重儿童的早期发展”,它关注儿童的兴趣、需要、经验、水平,突出自主性、能动性,它强调儿童的个别化学习,注重潜能的开发。可以说,《纲要》的颁布是学前教育的一场变革,它给幼儿教师留有广阔的空间,利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研究、探索、开拓、创新。《纲要》给予了教师充分的课程开掘权、自主权、共生权、评价权。我无限感叹:幼儿教师的春天来了!在感叹的同时,我又在思考:教师要把握这个空间何等容易!这就意味着《纲要》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和挑战。能否将《纲要》体现的新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教育实践中,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关键是教师。
一、 教师要学会尊重
通读《纲要》,所有的条文都体现出对幼儿权利的尊重、对每一个幼儿个性、能力结构与学习特点的尊重、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对教育规律和其教育过程的尊重,特别是对教育过程中人的因素的尊重。
作为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首先教师要走近幼儿、了解幼儿,了解他们的内在需要、情感特征、个性表现,把幼儿看成是一个大写的“人”,时时关心他,处处爱护他,和他建立一种平等友善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要理解幼儿,理解他们的童趣、童真,关注他们的关注、惊奇他们的惊奇、感受他们的感受,真正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感到接纳、关怀、支持的良好环境,以促进幼儿自信、自尊的成长。再次,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的契机,既要捕捉幼儿发展的“寻常时刻”,又要把握幼儿发展的“机会之窗”,相信每一个幼儿都会获得很好的发展。
二、 教师要学会反思
在《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工作评价实行以教师自评为主……”,教育活动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教育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教育评价的过程也是教师反思教育教学的过程。因此,学会反思是教师用来提高自己专业素养、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是落实和贯彻《纲要》精神的基本素质之一。
学会反思,教师要思考、反省、探究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要认真分析问题,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也要学会跨越专业知识,跨越岗位局限,跨越现状思考,站在未来的角度来反思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
只有学会反思,教师才能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不断地实践、反馈、调整、再实践,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更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成为幼儿最为“合适”的教育。教师也只有学会反思,才能使自己由单纯的教书匠变为研究型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习型或发展型教师。
三、 教师要学会合作
在现代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更趋向于合作。学会合作,是现代人的又一基本素质。
在《纲要》中多次提到通过教师和幼儿的“共同生活”、“共同活动”来形成探究合作型的师幼互动共同体,促进教师和幼儿共同成长。这一理念的提出,对传统的“师道尊严”给予了极大的冲击。因而,教师要善于和幼儿建立《纲要》、所要求的富有人文色彩和平等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要善于欣赏幼儿,愿意看到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愿意为幼儿的能力赞叹,愿意向幼儿学习,愿意和幼儿共同探究、共同成长。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会与幼儿合作。
同时,教师要学会与同行合作。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善于看到每一个教师个体的优势和弱势,要善于向别人学习,善于与同行优势互补,相互合作。
要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及周边环境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教师学会与家长、社区合作,首先是当今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陈鹤琴先生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是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随着大教育观的确立,幼儿教育成了幼儿园、家庭、社区共同的工作,三者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势在必行。教师学会与家长、社区合作,其次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幼儿更好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教师通过与家庭、社区的合作,能充分利用好家庭、社区的资源,让幼儿逐步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扩大视野;另一方面,通过与家庭、社区的合作,能充分发挥幼儿园的教育优势,不断向家长、社区宣传、渗透新的教育理念,从而使幼儿获得和谐、一致的教育。
四、 教师要学会支持
《纲要》明确地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学会支持,是教师落实和贯彻法规文件的重要素质。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学会尊重、学会反思、学会合作,最终要在幼儿学习、生活、游戏、运动过程中能给予支持,使他们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游戏、运动。因而,教师要学会支持幼儿的好奇探究行为、幼儿的交往合作、幼儿的表达表现、幼儿的创造力的发展,既要在物质环境上给予支持,还要注重幼儿精神上的支持。教师要善于运用支持的策略,使幼儿获得更多的探索机会,感受到自己所进行的活动的重要性,体验到活动的快乐与成就。
幼儿园教育纲要 篇7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 这个《纲要》是根据我国的教育基本法和宪法的精神, 和其他的法规一起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有层次的教育体系。[1]《纲要》对我国目前幼儿园教育的多个方面进行了规定。《纲要》“倡导尊重幼儿、保障幼儿权利、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儿童观”, [2]同时, 也增加了一些新的教育思想, 而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
1. 因地制宜, 广泛合作。
《纲要》是一本幼儿园教育的规范和百科全书, 它很好地确保了学生学习的利益, 为他们创造了难得的机会和条件。这一思想从《纲要》中的一些内容我们可以发现, 例如对于城乡各种幼儿园的教育[3]。幼儿园应该和社区以及家庭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 然后综合利用好各种教育资源, 为幼儿的受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4]这些都表明《纲要》对于幼儿“学习”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广泛, 认为幼儿能在和家长、社区合作的活动中进行自由的自主探索活动, 更加注重对各地资源的利用, 从儿童的生活中发现教育价值, 从而为之后的学习做准备。
2. 幼儿教师专业化。
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发展和更新, 对于教师这一在教学中有重要职责的角色, 其观念和作用也在不断更新。在《纲要》中就明确规定了幼儿教师的角色不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 更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这些角色就决定了老师应该做到对幼儿的尊重和了解, 他们的职业价值是通过和幼儿之间的沟通来实现的。[5]在支持过程中, 合作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 这表明它既是一种模式, 也是一种教育的方法。这种合作和支持的最终目的是,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对知识的敏感度。
二、园本课程开发
1. 含义。
园本课程的前身是校本课程, 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6]一般说来, 这个过程中课程的开发所根源的因素主要是现有的课程改编或者是新编。园本课程的实质是建立一种以幼儿园作为支撑, 来进行课程开发的一种民主、开放的决策, 也就是是说教师、园长、以及家长和幼儿所在的社会共同参与幼儿园课程的制定和实施以及评价过程。
2. 园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1) 园本课程开发的民主性, 从参与园本课程开发的人员来看, 园长、教师、专家、幼儿、家长和社区成员都拥有提出自己关于课程方面意见的权利, 因此, 园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必然体现出民主性。 (2) 园本课程开发的灵活性。园本课程要做到鼓励社会人员和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课程建设中来, 这就更容易将各种新知识融入到课程中。与此同时, 园本课程的开发促进了家庭、社会、社区以及幼儿园之间建立起一种特殊的关系, 而且紧密联系起来, 同时也促进了幼儿课程的乡土化和多样性。 (3) 园本课程开发的多样性。园本课程开发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 园长、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 (师资条件、幼儿园环境等) 对幼儿园的课程进行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和新编。[9]即园本课程的开发是灵活多样的, 不是固定不变的。 (4) 园本课程开发的独特性。每个幼儿园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园宗旨有可能不同, 加上各个幼儿园的师资条件和幼儿园环境各异以及本来就存在的地区差异, 使得开发出来的园本课程具有明显的差异, 即每个幼儿园园本课程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的表现可归于幼儿园的办园特色。
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园本课程开发中的应用
1. 明确而独特的办园宗旨和教育哲学思想。
在《纲要》中, 对于幼儿园教学各个方面都做了统一规定, 但是这种规定只是一种基础性的要求, 不能照顾到各个具体幼儿园的特殊性, 如当地的文化、儿童的家庭环境、社区环境等。而且这种千篇一律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也不能满足当今多种多样的发展需求。因此, 幼儿园仅仅依靠条例是很难发展出园本课程的, 需要在条例的基础上结合本园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 如在园师生的具体特点、幼儿园环境和资源以及幼儿园自身的发展兴趣所在等, 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园宗旨。
2. 民主、开放和科学的幼儿园活动。
园本课程的开发是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规定, 在充分考虑学校特点的情况下由众多的相关人员共同参与完成的。因此, 它需要幼儿园园长多方的协调, 需要幼儿教师广泛的参与, 而且鼓励家长和社会成员加入其中, 教育活动内容的制定也是民主开放的。老师可以通过将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并最终通过反复的思考来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并灵活地实施执行。
3. 幼儿教师的专业化。
在《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教师应是“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同时也多次提到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 因材施教, 善于运用幼儿生活中的熟悉事物来展开活动等等, 这些都对教师的专业化提出了要求。反过来, 如果教师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 那么对于园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也大有好处。“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在有高素质的受过良好教育的教师的教育系统中更容易实现。”[7]但课程开发对于幼儿园老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 如果要做好就必须具有一定的技能和知识储备。但是目前我国的很多幼儿园老师并没有这么高的素质, 也没有这么大的能力去完成这些任务。这和我国目前的幼儿教育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所以实施起来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这不仅给我国的幼儿教育提出了挑战, 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因此, 需要在理解《纲要》的基础上, 在实际的课程开发过程中不断训练教师, 提高教师素质, 实现教师专业化。
《纲要》的颁布对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是一个大进步, 将《纲要》和园本课程开发二者结合起来, 一个指导原则, 一个指导实践,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这样才能真正将法规条例融合进我国幼教发展的实际中。
摘要:2001年7月2日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于我国的幼教事业是一大进步。其中提出了新的幼儿教育观, 对于我国幼儿教育事业更加健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近些年来所提倡的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开发也可在《纲要》中找到相关的依据。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出发, 探讨《纲要》与园本课程开发之间的关联性, 可以进一步促进幼儿园课程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园本课程开发,关联性
参考文献
[1][2][3][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41, 84.
[5]李季湄.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几个基本观点的理解[J].学前教育研究, 2001, (6) .
幼儿园教育纲要 篇8
一、实施策略
(一) 利用日常生活的各种细微事件, 言传身教的开展爱的教育
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要善于发现各种细微的事件, 通过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 领会他们的意图, 从而展开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 实时开展爱的教育。
1. 充分给予幼儿最真诚的爱。
要想让幼儿学会爱, 首先教师得先付出爱, 只有幼儿感受到了爱, 才会学会给予他人爱。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我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去表达对他们的爱, 比如早晨接待他们的时候, 站在门口热情的向幼儿打招呼, 摸摸他们的头、拉拉小手等, 用这样的方式欢迎他们的到来, 如果发现有哪位幼儿心情不好, 情绪低落, 我会给他一个最真诚的拥抱, 关心他, 爱护他;如果有小幼儿有特别高兴的事情, 也会让他跟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个深情的拥抱传递着我对幼儿无限的爱:包容、接纳、关爱、信任、鼓励。
2. 真心地付出爱。
当幼儿感受到爱之后, 便要学习付出爱, 教师可以在日常活动中创造机会。
我把自己的爱给了他们, 他们也把自己的爱给了我。每每看到我有点不舒服, 小家伙们就簇拥在我身边, 轻轻地问:“张老师, 你是不是累了呀?”“我给你捶捶背吧, 我捶背捶得可好了”“老师, 我给你按摩, 这样你就不累了”小家伙你一言我一语, 温馨暖人的话语让老师感到很欣慰, 一下子就不觉得那么累了。在我的引导下, 平时孩子们也都能积极主动的关心、帮助他人,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们亲身感受, 真正体验关爱他人, 改变他们对周围的人缺乏关心的现状。
(二) 坚持正面引领作用, 发挥爱的效应
幼儿时期是人的一生思想情感最重要的塑造期, 在这个时期, 家长和教师是其最重要的人生榜样, 家长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幼儿所模仿。正因为此, 家长和教师都必须时时刻刻坚持正面的引领示范,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给幼儿起到一个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以深厚的感情、进步的思想、文明的语言去感染幼儿, 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播种爱的种子。
(三) 充分利用文学艺术作品, 实施爱的熏陶
幼儿时期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 富有充分的想象力, 对抽象的事物很难理解。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 我经常用有趣的文学故事、可爱的绘本等艺术作品来启发幼儿的智力, 让幼儿感受到爱的魅力。如带幼儿阅读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时, 我和孩子们一起阅读, 一起感受绘本中小兔子和大兔子之间浓浓的母子之情, 同时配上轻柔的音乐让孩子感受到孩子爱需要勇敢表达, 与孩子们学习《爱心树》时让孩子们感受爱、理解爱, 懂得爱;通过这些些文学艺术作品, 直观形象地让幼儿在愉快的活动中感受到爱与被爱的美好。
(四) 利用节日开展主题教育, 培养爱的能力
以“三八妇女节”为例:在三八妇女节这天, 我们邀请了妈妈来幼儿园和孩子们一起开展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托班、小班组织了《我爱我的好妈妈》活动, 首先请妈妈们说说:“你们爱自己的孩子吗?是怎样爱的?”接着, 请小朋友说说:“你们爱自己的妈妈吗?为什么?”最后, 小朋友亲手制作了一张美丽的爱心贺卡, 贺卡上贴上了美丽的图案, 代表着孩子们的祝福和心愿, 送给了妈妈, 并对妈妈说:“祝妈妈节日快乐!”妈妈们收到了贺卡高兴得合不笼嘴。大班的小朋友开展了《我给妈妈洗脚》活动。把妈妈们请到活动室坐下, 小朋友们端来了一盆热水, 晃晃悠悠地走了过来, 让妈妈把鞋袜脱掉, 然后自己卷起袖子, 一边用细嫩的小手使劲给妈妈搓脚, 一边奶声奶气地说:“今天我给妈妈洗洗脚!”许多家长告诉我们:“看着孩子帮我洗脚的小手和跑来跑去的身影, 我真的觉得特别感动……”
二、成效和反思
(一) 通过爱心教育活动, 幼儿的爱心情感得到了提升
通过活动幼儿的爱心情感得到了巩固与提升, 在体验同情、关心集体、爱护公物、尊敬长辈、爱护环境、关心残疾人等积极社会情感方面也随之得到了提升。特别是在比自己小的伙伴游戏时, 幼儿表现出较强的责任感和关爱之心, 这在独生子女中是不多见的。
(二) 通过爱心教育活动, 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理解力、表达力、想象力、创造力等
在爱心教育活动中, 幼儿在辨别是非能力时, 就需要仔细观察、认真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观察力、理解力得到发展。在幼儿讨论、表演、记录及与小班交往体验关爱情感中, 又发展了幼儿的表达力、想象力、创造力等。
对幼儿实施爱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它需要教师的爱心、信心、细心和耐心, 而切不可有“恨铁不成钢”的急躁情绪, 既不能听之任之, 也不能操之过急, 只有在“春风润物细无声”般不知不觉、自然而然的保教活动中渗透孩子们的心田, 才能逐步让孩子懂得爱、理解爱、付出爱。
摘要:幼儿时期尤其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 关键是成人怎样正确引导和培养。本人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各种教育契机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爱心”行为教育, 坚持在幼儿之间树立爱的榜样, 利用节日对孩子开展爱的教育, 充分利用文学艺术作品, 对幼儿实施爱的熏陶, 通过家园共同合作教育, 形成爱的教育合力等等, 使幼儿学会在享受爱的同时, 也懂得将爱付出, 并最终让孩子成为具有爱心、乐于助人、德才兼备的人。
关键词:幼儿时期,策略,爱心,教育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南京出版社, 1993.
[2]朱小蔓, 梅仲荪.道德情感教育初论.
[3]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
幼儿园教育纲要 篇9
它的内容比我们的教材要丰富很多, 生动的多。大自然的一草一木, 一花一石都对孩子有这莫大的吸引力, 幼儿天生就喜欢去和大自然亲密的对话。因此我们教师要让孩子接触大自然, 现在正是舂暖花开的季节, 幼儿也在幼儿园和家里呆了整整一个冬天, 他们是十分想走进大自然, 去看一看春天的美景。我就利用, 我园的观察角, 让幼儿亲自去摸一摸土地, 看一看小小的草从土地里钻了出来, 让他们提水来浇一浇小草, 他们一个个向勤劳的小蜜蜂一样高兴的手舞足蹈。使孩子们不但感到自由轻松还沉浸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之中。其次, 我们还让家长配合, 利用双休日带幼儿去爬山、去公园、让幼儿充感到春风吹面的和熙。太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感受。双休日归来, 孩子们兴奋地拿着照片和迎春花, 七嘴八舌讲着, 看到孩子们的高兴, 知道大自然给他们的活力, 孩子们通过外出的种种感知与活动, 确实感到了春天来了, 他们通过自己动手, 动脑, 动口, 动眼。他们不仅领略离春天的美好景色, 还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 不知不觉地学会优美的词汇。如:美丽地春天, 嫩嫩的绿牙, 粉红的桃花等, 在大自然中学会春天的特点, 再不用老师在课堂只用图片去讲, 幼儿只听, 我们只要让幼儿投身到大自然中去, 他们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二、让大自然走进我们的活动室。
孩子们冲家里带来不少春天的气息如;迎春花, 我把它放在自然角, 让幼儿去欣赏, 去观察。在绘画时, 有一幼儿说“我爸爸告诉我, 春天来了, 柳树发芽了。”我就及时调整活动内容, 让幼儿讲一讲柳树是什麽样子。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讲出来, 我把他们将的在黑板上画拉出来他们用小手在白纸上也画出不同的柳树。别看他们画的七扭八歪, 但的确十分认真。同时我们还把他们和爸妈春游的照片陈列出来。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参与布置, 深感知到春天的到来, 自然环境带来这么多的奇妙变化。
三、让幼儿充分走进大自然, 去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增添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让孩子们再玩中去认识春天。有一天, 户外活动孩子们都在玩大型玩具。忽然有一个小朋友大叫了一声:“快来看, 小蚂蚁在吃东西。这一声, 四、五名幼儿都吸引了过去, 我也一起观看, 听着孩子们你一句, 我一句的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我利用这一教育契机, 设计了一系列适合小班孩子的生成课程。如:蚂蚁吃面包, 美丽的迎春花。我给小草浇浇水等教学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充分的了解大自然中的奥秘, 扩大他们的眼界, 他们在玩中领悟知识重点。
带领孩子们走近大自然, 感受自然界的美妙。让幼儿在观察中认识周围事物, 让他们在观察中思考, 在观察中学习。有益于激发孩子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 有益于孩子们真正的理解科学、热爱科学。在与同伴的共同交流与探索中, 解决问题。同时也在此过程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
愿我们每一位幼儿教师利用周围的大自然环境, 让幼儿走进大自然, 在大自然中快乐的成长。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幼儿教育界的改革也随之而更加深入。新的《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幼儿的发展依赖于生存的环境。幼儿每时每刻都在与环境发生交流, 幼儿生活在大集体、与人、与己都在不停的互动从而获得发展, 他们在生活中能学到不少的知识, 生活的环境对促进幼儿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不断的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 我们可以利用周围大自然环境资源, 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全面, 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活教材,活动室,大自然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家教版》读者联谊会成立啦![J].幼儿教育, 2005, (22)
幼儿园教育纲要 篇10
教育部把今年教师节的主题确定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和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 通过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庆祝人民教师的节日, 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教师的重视和关怀, 充分展现人民教师的巨大贡献, 全面反映人民教师的良好精神风貌, 积极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增强广大教师的职业荣誉感, 激励广大教师热爱教育事业, 为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要结合实际情况, 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在教师节前夕掀起喜迎教师节、欢庆教师节的热潮, 营造出庄重、喜庆、尊师、重教的节日气氛。9月10日晚, 中央电视台将在综合频道播出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教师节专题晚会, 晚会将集中展示广大优秀教师的风采, 表达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对人民教师的尊敬和祝福。
要与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 并结合自身实际, 组织开展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教育部将会同中央媒体推出2011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召开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表彰大会。要持久深入地开展向“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和教学名师等优秀教师学习活动, 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增强教书育人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育部向社会公示“教师之歌”优秀歌曲, 接受网民投票, 从中推选出最能反映当代教师精神风貌、群众最喜爱的优秀歌曲, 同时, 教育部将举办“感念师恩”宣传教育活动, 围绕“祝福老师”、“我身边的好老师”、“最想对老师说的一句话”等话题, 征集展示社会各界人士和大中小学生对老师的祝福。要动员广大师生、家长积极参与, 通过手机短信、微博、图片、访谈、署名文章等形式, 表达感念师恩、祝福老师的深情厚意。
教师节期间, 要认真研究制订本地区、本校走访慰问活动方案。各地教育部门负责同志和各级各类学校领导要带头通过各种方式看望慰问教师, 重点走访慰问农村一线教师、特岗教师、离退休老教师、贫困教师以及因公殉职教职工家属, 送去党和政府以及学校的关怀和温暖。
要与加强教育系统政风、行风、学风建设相结合, 通过座谈会、主题演讲、征文活动等多种形式, 在广大教师中开展一次主题鲜明、广泛深入的师德教育活动。要组织教师深入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试行) 》, 要结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研究制定工作, 广泛开展教师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大讨论。要引导广大教师全面了解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全面提高师德素养, 努力把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实际行动,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要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 把为教师办实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以组织教师节活动为契机, 深入基层、深入调研, 认真倾听教师的意见建议, 帮助教师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要认真落实绩效工资等各项政策, 精心组织实施“国培计划”和教师全员培训项目, 在提高教师待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关心教师身心健康等方面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把尊师重教的各项具体措施落到实处。
要集中宣传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全社会关心支持教师工作的新举措、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一年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进展、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以及庆祝教师节的各项活动。要坚持正面导向, 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 进一步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要认真总结一年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情况, 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阶段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工作安排,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要求和部署上来。要注重发挥教师主体作用, 认真做好改革试点, 精心组织实施重大发展项目, 狠抓作风建设, 切实提高执行力, 确保落到实处, 见到成效, 使人民群众得实惠。
幼儿园教育纲要 篇11
关键词:参与性;合理性;合作性;多样性
新《纲要》理念是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丰富多样、多功能、多层次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环境,让每个幼儿有机会接触符合自身特点的环境,用自身特有的方式同化和吸纳外界,促进自身发展。建构区活动是幼儿根据自己的水平、兴趣和需要来选择材料进行个别性或小组性的操作活动。建构区的创设一方面通过投放各种色彩鲜明、富于变化的材料吸引幼儿,激发幼儿对建构的兴趣;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达到一定的要求,增加一定的能力,学会一定的技能,促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孩子都能得到发展。
一、建构区环境的创设体现参与性、合理性、互动性
新《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建构区活动的环境创设要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整体的安排,一切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让幼儿做主,让幼儿成为区域的主人,由幼儿决定怎样布置会直接影响他们自由交谈展开的程度。
1.要体现幼儿的参与性
在建构区中的墙饰布置中,要充分体现幼儿的参与性。教师引导幼儿先通过多种渠道去收集各种桥的实物图片,然后用自己选择的建构材料模拟拼搭各种桥,再将自己的作品拍成照片做成工作纸进行张贴,最后自己设计绘画桥的平面图。整个活动的经验准备都体现了幼儿自由、自主、积极的参与,让幼儿真正成为建构区的主人。
2.要体现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纲要》中强调,要通过空间、设施、材料引发和支持幼儿的活动与探索。例如,在建构区中采用各种颜色的泡沫板铺地垫,能巧妙地利用颜色的搭配将建构区隔成若干个小区:中间蓝色长条地垫供幼儿用纸砖、易拉罐拼搭主体——桥;红色地垫供幼儿摆放用积塑拼搭的楼房;黄色地垫供幼儿摆放用木头积木拼搭别墅的地方等,各个区域的布局又连成一个整体,使整个建构区显得相互融合又相对分开,既有独立拼搭的空间,又有相互合作的空间。当然,这样的铺法也是在和幼儿一起商量设计的前提下进行的。这样的空间布局满足了幼儿自主探索的需要,为幼儿提供了互相交流、共同合作的平台,同时让幼儿参与并积累了如何布置活动场地的经验。
3.要体现墙面与幼儿的互动性
例如,教师在引导幼儿建构“各种各样的桥”的活动前,可先在建构区空间和墙壁展示与“各种各样的桥”相关的资料、照片、幼儿的建构作品以及幼儿自己设计的桥的平面图。在活动中,能力一般的幼儿将会看着墙饰上的作品图片进行模拟拼搭,能力强的孩子会根据自己设计的平面图进行创造性的拼搭,这样的环境满足了不同水平孩子的需要,幼儿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补充图片,调整和增减材料,真正让幼儿与幼儿产生一种无声的语言。
二、建构区材料的投放体现丰富性、层次性、可塑性
新《纲要》中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各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建构区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与材料的互动来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丰富多样的材料不仅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材料的投放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考虑以下三点:一是丰富性:教师和幼儿共同选择、收集的材料应是多样性的,能切实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体现在材料种类和数量比较充足,能够满足幼儿自由选择的需要,让幼儿在建构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进行挑选,以保证幼儿的建构活动有效进行。二是层次性:教师在选择投放建构材料时不是一层不变的,应跟随幼儿活动的开展,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地不断充实和更换材料,使材料不断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在建构区里,教师提供的材料应考虑到幼儿本身的能力不同,使活动材料细化,提供难度不一的材料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活动需要,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三是可塑性:选配一些具有可替代性和可发展性,能够适应幼儿不断提出新要求和新挑战的成品、半成品、废旧物品等材料,使幼儿在建构活动中能够有所发现、有所进步、有所提高。
三、建构区活动的指导要体现合作性、情感性、暗示性
新《纲要》指出:“游戏活动要成为有益的活动,有赖于老师对游戏的组织与指导。”实践中我认为:建构区中老师的指导既要让幼儿学习建构的技能,又要保证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地发挥,还要注重幼儿之间协商、合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使游戏的教育价值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1.合作性
在建构活动过程中,教师应以合作者的身份,依照幼儿的不同需要给予适时适当的帮助,多运用中性及积极肯定的态度,减少否定性交往接触,以积极饱满的情绪参与活动,影响感染幼儿。在案例四的活动中,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商量想拼搭什么形状的桥?需要哪一种材料?怎样分工合作?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都以合作者的身份融入游戏中,把自己当作孩子中的一员。遇到困难时,鼓励孩子独立思考或与孩子们一起协商解决;作品拼搭成功时,与孩子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另外,还通过参与幼儿的建构活动观察每天进入建构区的人数,分析小部分孩子未进区的原因,及时帮助幼儿解决一些冲突,了解每个幼儿能否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2.情感性
情感支持是实现师幼良好互动的基础。教师的支持不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支持。如:在案例四中教师给幼儿更多的是自己的耐心,当幼儿质疑自己的答案时,教师给幼儿更多的是鼓励和信心,老师鼓励的话语和眼神无疑让他们更有勇气去克服困难,自我实现。
3.暗示性
皮亚杰曾经指出:“在游戏中,儿童是自我主宰世界。”教师在游戏中以引导者的身份介入,更多的是体现教师的隐性指导。如果老师的指导太突出,完全处在一种主导、主动、主持的地位,有时反而会限制、影响幼儿的活动。如:在案例三中教师在建构区面对孩子的无所事事时,此时,适时适度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只要达到引发、深入游戏的目的即可,不必长时间参与游戏,尤其是对中大班孩子。
四、建构区的评价体现多角度、多样性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对建构区幼儿的活动情况进行多维度的评价,对幼儿建构水平的提高以及建构活动内容的深入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多角度评价
多角度的评价方式能从多方面反映幼儿的学习状况、学习特色、发展变化等,能兼顾到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感,有利于激励幼儿。可围绕活动规则评价,帮助幼儿逐步形成各种规则,养成好习惯。例如,今天谁在建构区拼搭时声音小?哪一个小朋友在活动结束后玩具收拾得最快?谁在活动区中懂得协商合作?谁将建构玩具分类最清楚、摆放最整齐?等;可围绕作品的创意评价,激励幼儿大胆创新。例如,今天谁拼搭的作品最有创意?你帮建构区丰富了什么新花样?谁的作品颜色搭配最漂亮?哪个小区的布局最美观?你发明了哪种材料的最新玩法?等;可围绕幼儿的解难能力评价,提高幼儿解决困难的能力。例如,小朋友在游戏中遇到某些问题,如果是你会怎样解决?为了使下次游戏玩得更开心,还需要做什么?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就能激发幼儿进一步主动探索的愿望。也可围绕评奖激励评价,激励幼儿不断进步。例如,评选出谁最专心投入?谁最安静?谁最爱动脑筋?谁是发明家?谁是好帮手?谁最有爱心(主动关心帮助别
人)?
2.多样性评价
可尝试将集体与个别相结合。教师应该注重把集中活动和建构区活动情况相互融合,利用集中活动的讲解演示、介绍各种材料的拼搭方法,并适当提供一些范例,引发幼儿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评价通常采用集体评价,集体评价是对建构区活动形式的完善,有助于平衡个别指导和集体教学,充分激发同伴之间的学习兴趣;可根据幼儿的兴奋点产生新的主题项目。要多问幼儿“你在建构区学会了拼搭什么东西?跟谁学的?”为幼儿提供互动学习的机会。一般是针对在建构区活动中一些较为普通的问题在全班幼儿面前提出来,如:“发现有的小朋友在建构区中会一会儿想拼这个一会儿又想拼那个,在更换建构材料时,没有将原来的拼搭材料整理收拾好就去拿另一筐材料,在集体评价时要求幼儿收拾好再拿另一种玩具材料,下次活动中不能再出现这种情况了。”可采用个别谈话法。对待某一幼儿出现某一不良行为时,要与之进行讨论和分析,帮助他认识问题,提高规则意识,以免犯类似的错误。还要善于发现他的优点及细微的进步,指出他的不足之处,鼓励他发扬优点,争取进步;也可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例如,今天我拼了什么?我玩得怎么样?我们这组玩得怎么样?我觉得×××小朋友玩得好还是不好?谁玩得好?为什么?通过自评与互评,
幼儿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发现别人的长处,进而互相学习,共同
进步。
新课程理念下的建构游戏应该让幼儿与教师共同创设一种多元化、多功能、多层次的环境;应该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尊重幼儿、欣赏幼儿、相信幼儿,让幼儿自由、自主地与环境积极有效地互动。更以观察者、合作者、支持者、鼓励者的身份适时适当地介入指导,并灵活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来生成游戏的内容和深入游戏的情节,提高幼儿建构技能和游戏水平,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林惠杰.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探析[J].教育评论,2005(3):63-67.
幼儿园教育纲要 篇12
在一次中班的韵律活动《小乌鸦爱妈妈》中, 教师为幼儿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 让幼儿通过毫无拘束的身体动作对节奏作出反应。然而, 音乐播放了五分钟还是一段沉默。在教师的一再催促下, 几个外向的孩子用韵律操中的几个动作凑合了几下。事后, 教师觉得孩子的反应太出乎意料了, 就问了几个孩子为什么不跳, 孩子们说出了心里话:“我很想跳, 可不知道怎么跳。”
这次活动给了我们教师很大的触动:韵律活动是一种有声音、有情趣的艺术活动。它有别于其他教育活动, 需要幼儿掌握一定的技艺技能。我们在实施《纲要》时要避免走极端, 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 准确把握“自由度”。如果生搬硬套《纲要》理念, 那是行不通的。
上述案例, 对于有着良好舞蹈基础的孩子来说, 是符合《纲要》精神的, 它摒弃了传统教学中的示范、模仿等生硬环节。然而, 对于普通孩子而言, “学习、模仿”还是必要的, 孩子要“自由表达”, 要“创造性表达”都必须以某一动作为载体, 而动作哪里来呢?当然离不开生活, 离不开模仿, 离不开教师平时的教学与积累。
于是我们及时调整教育计划, 利用体育游戏、晨间锻炼等活动机会, 启发幼儿积极创造、表现与同伴不同的动作。
在传统的教学中, 大家都认为幼儿是简单的“受体”, 只会接受而不会“加工”, 这其实是一种误区。实际上, 孩子本来就是一个“加工厂”, 他们不仅能迅速接受外来信息, 同时也对其进行加工处理, 他们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对问题的见解往往是新颖而又独特的, 这就要求我们给孩子充分的发挥空间。
同时, 创设良好的舞蹈气氛也是很重要的。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 情感所指向的事物较为单纯, 活动往往受环境、气氛的影响。
此外, 在选材方面, 注重知识的形象化。大家都知道, 幼儿其实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他们年龄小, 学习动机与活动本身就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因此要尽量做到教材趣味化, 知识点形象化, 以激发幼儿大胆创新, 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比如:小碎步练习就可以把小朋友变成“小乌鸦”, 在游戏过程中传授小碎步要踮起走才能表现小乌鸦的轻巧等。
一个月以后, 又进行了一次同样的韵律活动。教师首先为孩子创设了良好的物质和精神条件, 准备了“乌鸦妈妈”和“小乌鸦”的头饰, 并精心布置了小乌鸦的家。同时教师以“乌鸦妈妈”的角色出现, 以故事的形式导入课题, 用充满感情的话语引导孩子投入情境中, 使之受到环境的感染, 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
在对活动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上再引导幼儿通过想象、创造, 用动作将力度的起伏、情感的变化表现出来。也许有的动作不一定使我们满意, 但它是孩子创新的果实。教师要像尊重专利产品一样, 重视幼儿的首创。在每次发现一个新动作时, 教师都应对幼儿的首创动作及时加以肯定、表扬并让大家模仿。这样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但在创新的同时, 我们教师还要在技能技巧上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幼儿创编出一个新动作后, 教师应做出合理的修改, 使动作更加美化, 具有造型性。当幼儿编不下去时, 教师要给予具体帮助, 提醒他们对已有技能恰当运用。
很明显, 第二次活动, 孩子们觉得“有舞可跳”“有情可抒”, 跳得十分尽兴, 教师也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孩子跳舞, 对孩子的动作稍作整理, 一段优美的舞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形成了。
【幼儿园教育纲要】推荐阅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读后感07-09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心得体会05-23
幼儿园指导纲要_试题08-10
幼儿园工作指导纲要10-23
幼儿园幼儿礼仪教育08-20
小学化幼儿园幼儿教育11-15
幼儿园礼仪教育08-29
幼儿园规则教育05-12
幼儿园养成教育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