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金融体制(通用7篇)
传统金融体制 篇1
我国今年1月份, 银行存款锐减9402亿元, 引起社会关注, 银行巨额存款去向成了各界关注焦点。文章称, 存款从银行流失, 除了是否注入经济发展最需要的地方、实现社会资金最优配置让人担忧之外, 其表现出更多的应是正向经济激励效应。
一、央行垄断存款利率
长期以来, 存款利率由央行定价, 利率没有真实反映资金市场价格;银行凭借准垄断地位, 长期占用企业和民众低成本资金去赚取高额利润, 而民众只能无奈接受存款资金贬值和财富缩水之苦;互联网金融、小额贷款公司及民间各类融资性公司因其快捷、灵活、高回报等服务优势正日益加速银行存款分流, 这实质给银行敲响了经营警钟, “一家独大”、靠高息差“躺着赚钱”的日子一去不返, 将倒逼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提高存款利率等手段来稳住存款资金, 这实质上把银行巨额利润分了一部分给企业和广大民众, 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企业和民众财富贬值, 使企业和民众经济利益不致受到更大损害。
银行服务收费项目多、标准乱成了久治不愈的顽症, 广大消费者深受其苦。而互联网等新兴金融业态出现, 不仅服务效率高, 收费低廉, 把更多方便和实惠带给了广大金融消费者, 也日益赢得广大民众的信赖和积极参与, 把大量结余资金转入其中, 这实质给银行多收费项目、高收费标准以当头一棒, 银行为稳住存款并保持存款竞争优势, 不得不认真落实《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 服务收费行为更加规范, 减少存贷款业务办理中的不必要收费, 这样可降低总体服务收费水平, 使民众能从中受益。尤其是商业银行会从存款锐减中感受到传统存贷款业务经营巨大压力, 从而化为加快经营转型的动力, 加大研发中间业务产品力度, 为企业和民众提供更多物有所值、灵活多样的中间业务服务产品, 既能让民众分享金融改革发展成果, 也能进一步提高银行服务便捷性、灵活性, 增强吸引客户资金能力。
二、利率市场化为银行提出新挑战
随着贷款利率放开和存款利率即将全面市场化, 为资金向高利率流动提供了金融环境, 资金从银行涌出流向收益高的产业领域, 已是大势所趋, 任何行政人为力量都无法阻止。有专家担心存款流出银行后不会注入实体经济而加剧金融风险, 这种担忧其实是多余的;社会资金都蓄积在银行, 反而会促使银行把更多资金投向房地产、产能过剩等产业, 更加大产业泡沫风险和金融风险。而且, 也可预见银行资金流失在今后将成常态, 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面对如此存款流动趋势, 存款利率不全面放开都是不可能的了。同时, 由于存款利率全面市场化可能会引发金融行业的重新洗牌和动荡, 为确保金融稳健, 不发生风险, 《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破产制度》的推出已呼之欲出, 刻不容缓!
三、互联网金融改变存款市场分布格局
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2014年1月份金融统计报告, 当月全国人民币存款减少9402亿元, 同比少增2.05万亿元。随着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开始蓬勃发展, 金融机构的一般性存款向金融同业存款的转化更为便捷, 而这可能是1月份“存款去哪儿了”的主要走向。进一步说, 在互联网金融影响下, 我国银行一般性存款增长将会明显放缓。
理论上, 在特定时期内, 有以下恒等式:新增人民币各项存款=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现金净投放-一般性存款转化。恒等式的经济含义是, 贷款派生相同数量的存款, 现金投放是存款的净下降, 而一般性存款转化, 实际上是转化为同业存款。将等式进行变换可以得到:一般性存款转化=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净现金投放-新增人民币各项存款。将1月份的数据代入可以得到:一般性存款转化=1.32万亿元-1.79万亿元- (-9402亿元) 。由此可以知道, 1月当月全国一般性存款转化大约为4700亿元。据专业人士分析, 在1月30日除夕前夕, 余额宝存款规模已经突破3500亿。两者数据大致吻合。其内在机理是, 一般性存款转入“余额宝”成为天弘增利宝基金在银行体系内的“同业存款”。按照现行金融统计制度, 同业存款计入M2, 但不计入各项存款。从1月份货币供应量情况看, 当月M2增长13.2%, 高出人民币各项存款增速1.9个百分点。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存款并不会凭空消失, 只不过是转变为其他的统计口径。
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我国一般性存款增长将会放缓。在存款利率上限管制下, 银行一般性存款收益较同业存款收益率明显偏低。而基于网络代销基金模式的互联网金融的兴起, 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存款市场的分布格局。过去几年, 理财产品的蓬勃发展, 使得一般性存款的波动更加频繁。为吸收存款, 增加资金来源, 商业银行往往将理财产品的发行设计在月末或季末。由于理财产品发行期将对资金冻结, 冻结期间的存款仍在一般性存款范畴内统计, 使得商业银行具备了调节月末和季末存款的手段。而“余额宝”可实现即时转换, 不存在资金冻结期, 且“余额宝”相对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具备收益率优势, 未来一般性存款向类“余额宝”账户转化的趋势将进一步确立。在这样情况下, 可以合理预期未来我国银行体系的一般性存款增长将会放缓。
由此将带来两个问题:商业银行资金成本将会明显上升, 存贷比对信贷规模扩张的约束作用将会增强。事实上, 商业银行已经感受到资金成本上升的压力。为应对“余额宝”的挑战, 工行日前在浙江地区试点推出“天天益”理财产品, 近一周年化收益率为6.131%, 1元起购, 整元购买;支持24小时购买和赎回, 赎回资金实时到账。平安银行推出“天天盈”、广发银行推出“智能金”, 也属于同类产品, 主要与“余额宝”争夺活期存款。此外, 一般性存款的减少, 将会提高商业银行的存贷比。目前, 监管当局仍以一般性存款计算存贷比, 还没有根据新情况变化将同业存款纳入存贷比的计算范畴。由此不难推论, 随着一般性存款增长的放缓,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增长空间也将明显缩小。
需要注意的是,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兴起, 具备鲜明普惠金融的特点。在我国银行体系里, 拥有高额存款的人群比例较少, 相当部分人群的存款金额小, 且仍以活期存款形式存放银行, 难以享受商业银行针对高端客户推出的高收益理财服务。而“余额宝”已经彻底打破这一体制, 弱势群体借助互联网金融平台一样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率。不仅如此, 互联网金融也是利率市场化的大预演。无论是工商银行等大型系统性银行, 还是普通的农信社、地方金融机构, 都已经感受到利率上升的压力。可以说, 互联网金融发展所形成的冲击, 为货币当局观察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行为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平台, 为金融体制改革提供了倒逼机制。一个多元化公平竞争的新态势和利率市场化的新导向马上会既成事实!
传统金融体制 篇2
【关键词】
服务实体经济配置金融资源创新与资源协调发展温州老板跑路潮借贷危机民间资本阳光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金融业垄断中小企业融资难
【背景链接】
2012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时期的金融工作,要坚持五个原则: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坚持创新与监管相协调的发展理念;坚持把防范化解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生命线;坚持自主渐进安全共赢的开放方针。
2011年4月份以来,有关温州中小企业资金断裂,众多企业主纷纷“跑路”的传闻不绝于耳,甚至有私营企业主因不堪重负跳楼。种种迹象证实,上述事件与当地民间借贷有关。
2011年11月,温州市政府高调抛出以“民间资本„阳光化‟”为主要对象的地方金融改革“1+8”行动方案。“1”是指温州市政府新近起草并已在上报过程中的《温州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8”是指在前述《总体方案》的框架下,配套8个地方性专项具体子方案。温州市早在2002年就已成为全国唯一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但因种种原因,改革并未深入实施。此番,温州因一系列民间借贷引发的危机,再次重提试验区建设。
【标准表述】
[权威论述]
加强金融服务和财税扶持,主要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能够吸纳就业的科技、服务和加工业等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引导和帮助小型微型企业稳健经营、增强盈利能力和发展后劲。——温家宝
做好新时期的金融工作,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温家宝
对区域性的小型金融机构监管的责任要交给地方政府,要建立起地方性的金融监管机构,在业务上可以归银监会指导,但责任在地方政府。——温家宝
中小企业严重的融资困境和民间金融的高利贷化趋势呼唤金融体制改革。——辜胜阻
[意义]
金融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全局效应,是振兴经济全局的催化剂,若处理不慎也会成为撼动全局的火药桶。因此,国内外经济形势越是错综复杂,经济社会发展压力越是加大,就越需重视金融体制改革的独特关键作用。深化金融体
制改革,将强烈激发我国的经济潜能,大幅开拓我国经济发展空间,创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贡献GDP全国总量的60以上,上交国家税收占全国税收50%以上,创造就业岗位占全国的75%以上。温州是全国中小企业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温州全市现有40多万家中小企业。但是中小企业的成立、发展很少得到银行方面的资金支持,只能依靠民间借贷。从这一意义上说,民间借贷对国民经济发展也是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但是在现行的金融体制下,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而民间借贷还处于“地下”或者说“灰色”状态,缺少法律保障和政策引导,借贷程序、手续不规范,随意性大,潜伏着很大风险。由此可见无论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面临发展和生存困难,还是民间借贷风险的发生,追究其根源,与目前的金融体制不完善有很大关系。
我国传统的金融体制是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条件上建立的,它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特点是高度垄断,主要为国有企业服务。当年全中国只有四大银行,即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传统的金融体制也开始迈开改革的步伐。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金融体制的改革及金融业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度垄断没有完全打破,中小企业金融机构较少,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发展缓慢。这些体制性缺陷,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影响稀缺资金的配置效率,不仅伤害我国经济健康运行,而且威胁到长期稳定发展,所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已刻不容缓。
[措施]
推进金融体制的改革下,不仅应关注现有金融体制要素的现状、问题和发展方向,而且更要关注新生的金融要素的生长和发展。建立市场配置资金为主,以政府配置资金为补充,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金融体系,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第一,要深化金融组织体系改革。改造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实现银行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完善金融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发展非国有商业银行,大力支持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加快发展社区银行、村镇银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规范和完善民间信用;要注意防范金融发展中的无序竞争与过度竞争行为的发生。
第二,推进金融市场改革。重点发展以同业拆借、票据承兑贴现为主的货币市场;规范证券市场秩序,引导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建立健全统一的外汇市场;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步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金融机构存贷款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市场利率体系及其他形成机制。
第三,促进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在保持常规金融业务品种外,大力开拓中间业务、表外业务,推行电话银行、信用借记卡、代理理财等业务;继续发展封闭式基金,积极推行开放式基金;发行零息债券;适时推出以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为基础的浮动利率存款、浮动利率贷款等新型银行业务品种;拓展商业保险品种,发展投资类保险和组合保险;探索资产证券化试点等等。
传统金融体制 篇3
摘要 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一向是各国金融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也是理论界争论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中美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一些我国可以借鉴的基本结论。
关键词 金融体制 金融市场 中美比较
一、相关概念
金融体制,也即是使用分业制还是混业制的问题。分业制,又称职能分工型金融体制,是指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基本制度。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法律限定金融机构必须分门别类,各有专司。采取分业制经营模式的国家以英国、日本为代表。混业制,又称混合经营型或全能型金融体制,是指银行可以经营一切金融业务,包括各种期限、种类的存款、贷款,以及全面的证券业务和信托业务等等。采取全能型金融体制的国家以德国、奥地利和瑞士为代表。
二、中美金融体制的比较
金融体制既是各国金融业发展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理论界争论的热点问题。对此我们进行如下对比:
1.美国
美国采用的是全能型金融体制。在1985 年通过的《银行控股公司法案》即1970 年的修正案中,美国允许银行控股公司存在,此后一些法案也逐步放松了对银行经营业务的限制。但是在银行业与保险业的分业问题上意见仍难统一,以至于分业壁垒延续下来。1998 年花旗集团与旅行者集团的重组兼并案引发了对金融体制做出根本性改革的强烈呼声。1999年11 月12 日,由克林顿总统签署的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生效。它标志着《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结束和美国正式走上金融体系全能化道路。《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美国金融经营体制终于走上了全能化的道路。
2.中国
70 年代末中国进行了一次金融体制改革。为了改变我国金融业机构单一、业务范围狭窄、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不高的状况,改革后的80 年代以及90 年代初,我国逐步探索、形成了全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局面。1986 年重新组建的交通银行基本上是一个全能银行。从1985 年开始,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较快,其中主要是信托投资公司有了较快发展。1986 年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各专业银行将其信托业务转移给信托投资公司。而在实际上,这些信托投资公司往往都靠挂在某一国有专业银行之下,或者与那些银行有密切关系。1992 年全国经济气氛再度高涨,融资热再度升温,各家专业银行,甚至人民银行地方分行均开始介入股票、房地产、保险等非银行业务,形成了全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局面。
三、中美金融市场的比较
比较中美金融市场,我们可以发现一下几点:
第一,两类金融模式的市场信息透明度截然不同。在美国的市场主导型模式中,以极为严格的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为依托的市场透明度是确保参与者信心和市场赖以存在的基础。而在中国的银行主导的模式中,更多地为了限制市场竞争、确保其垄断地位,当有关联的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来监督企业经理层决策时,它们不会把企业的真实情况和决策过程明示给公众,进而大量的信息是机构或企业的“私有信息”,金融体系的透明度极低。
第二,两类金融模式的企业融资渠道不同。鉴于信息透明度的巨大差异,在中国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体系中,资本主要是在一系列有关联的企业和机构之间周转,而在美国以市场体系为主的国家,企业通常是从外部人那里筹集资金并提供相应的回报。
第三,两类金融模式的信贷定价理念不同。在美国的市场主导型模式中,借贷双方的资本成本主要由市场决定,或者说与风险直接对应,但在中国的银行主导型模式中,资金成本的决定就非常复杂,一般并不是单个项目的风险所决定,而是由借貸双方基于一种信贷关系长期“锁定”之后的跨期权衡。
第四,对于贷款人而言,两类金融模式的收益担保机制不同。在美国的市场型模式中,收益担保依赖于法律以及法官公正、迅速执行,而在中国的银行主导型模式中,贷款人或通过企业所有权,或通过垄断地位来确保可以获得足够的投资回报。
四、结语
我国金融经营体制必须走全能化道路。而要由分业制顺利过渡到混业制,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首先不能盲目求变。应该根据具体形势,寻求适当时机,在我国市场化程度较高、金融主体经济行为逐步规范化、金融安全网络比较健全的情况下转轨;其次是要循序渐进。要注意改革的力度,符合我国国情和金融市场可以接受的程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和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要想做到循序渐进,可以通过选择试点、逐步推广或在现行法律框架下使银行逐步介入证券业等方法。
从中美金融市场的比较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无论从功能理论角度还是现实经济效应着眼,美国金融市场都应是目前世界上最为成熟和有效的金融模式之一,但美国这种模式的演变却带有极为浓重的美国色彩,很难为其他国家所复制。同时,鉴于两者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未来的中国金融市场结构不可能与美国完全一致,中国未来的金融市场结构必定表现出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1]吴燕.美国银行体制的基本特点.广东金融.1999(5).
[2]张长弓,李庆文.从美国《金融服务现代法案》看全球银行体制的变迁.南方金融.2000(4).
金融体制改革 篇4
2015年12月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在多地开展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一是建设浙江省台州市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通过发展专营化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服务新模式、支持小微企业在境内外直接融资、完善信用体系等举措,探索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二是在吉林省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围绕分散现代农业规模经营风险、盘活农村产权,对农村金融组织、供应链金融服务、扩大农业贷款抵质押担保物范围、优化农业保险产品等进行探索。三是支持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分别以深化粤港澳合作、发展融资租赁、推进两岸金融合作为重点,在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资本项目可兑换、跨境投融资等方面开展金融开放创新试点,成熟一项、推进一项。有关部门和试点地方要向国务院专题报告试点工作情况。
2015年12月2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措施,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一是完善股票、债券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战略新兴板,支持创新创业企业融资。完善相关法律规则,推动特殊股权结构类创业企业在境内上市。增加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数量,研究推出向创业板转板试点。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二是丰富直接融资工具。积极发展项目收益债及可转换债券、永续票据等股债结合产品,推进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试点,规范发展网络借贷。简化境内企业境外融资核准。三是加强资信评级机构和会计、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监管,研究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交叉持牌,稳步推进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在风险隔离基础上申请证券业务牌照。四是促进投融资均衡发展。逐步扩大保险保障资金在资本市场的投资,规范发展信托、银行理财等投融资功能,发展创投、天使投资等私募基金。五是强化监管和风险防范,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坚决依法依规严厉打击金融欺诈、非法集资等行为,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金融经营及监管体制探讨 篇5
关键词: 金融混业;机构监管;功能监管
一、金融经营模式及其趋势分析
金融业是主要由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构成的一个大行业。其功能是以金融工具为载体实现的。不同的金融工具可实现同一金融功能,因此,金融业内的各子行业在功能上有重合之处,正由于金融本身的这种行业分类的特点,金融业内的经营者(即金融机构)可以在一个小行业内经营,也可以在这个大行业内跨各小行业经营,所以在金融业就形成了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概念。
在20世纪,世界金融业先后经历了“初级阶段的混业经营——发展阶段的分业经营——发达阶段的混业经营”的发展历程。由于早期证券业不发达,银行业承担主要金融业务,世界各国金融业大多实行混业经营。而在1929年,美国爆发由金融危机引发的严重经济危机,混业经营被认为是造成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之一,于是,美国于1933年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将商业银行和证券业务严格分离。混业经营一统天地下的格局被打破,以美国、日本和英国为代表的分业经营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
20世纪80年代,不断出现的金融创新模糊了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银行、证券、保险三者的产品日益趋同,随着新的竞争者崛起,商业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许多国家又逐步放弃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英国在1986年完成了金融“大爆炸”的改革,允许银行兼并证券公司,形成经营多种金融业务的企业集团。日本于1998年实施“金融体系改革一揽子法”,放宽了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的业务限制,废除了银行不能直接经营证券、保险业务的禁令,旨在推进日本商业银行向全能银行过渡。东欧转型国家中的绝大部分也都在转型之时就实行了混业经营。1999年11月4日美国《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废除和《金融服务现代法案》的通过,这标志着世界金融业的发展潮流已基本完成从发展阶段的分业经营向较发达阶段的混业经营的转变。
目前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已经成为一大发展趋势。从理论上讲,当前分业经营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第一,由于金融创新,银行、证券和保险三者的产品日益趋同,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失去了分业经营的前提。第二,非银行金融机构对银行业的渗透,资本市场对传统银行业的替代,使商业银行的生存发展日益艰难,为了拓展业务,开发新收入,需要多元化经营。第三,国际竞争力的加剧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趋势推进了银行全能化,分业经营束缚了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的国际竞争力。第四,在金融创新和金融国际化的背景下,分业经营已经不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办法,甚至还会带来新的更大的风险。
二、金融混业经营下监管体制的选择
金融分业、混业既涉及经营层面又涉及到监管层面。就经营层面而言,即前文所说的金融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问题,这是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内核;就监管层面而言,即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的问题,它涉及金融监管体制的选择。从目前全世界金融业来看,混业经营已成为一个发展趋势。然而,金融业的混业经营给仍实行多元化分业金融监管机构带来很大的冲击。
在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的前提下,监管体制有两种选择,即统一监管和功能监管。统一监管指由一个监管当局对所有金融机构实施全面监管的制度安排。功能监管指由多个监管当局按照监管对象的业务活动的性质分别就某方面的业务活动及由其引起的风险进行监管的制度安排。前者的好处是有利于控制金融机构的总体风险,后者的好处是有利于监管的专业化。由于在混业经营模式下,金融机构经营的产品具有跨产品的复杂特性,其风险来源比较复杂,单纯的功能监管可能忽略了由产品的复杂特性引发的风险,不利于对金融机构风险的总体水平的控制。但是简单的统一监管也越来越不适合金融产品复杂化的形式,因而理想的监管体制应该是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体制,具体地,可以在统一监管框架下实行监管机构内部专业化分工,也可以在功能监管体制的基础上设立一个协调和风险综合控制机构,以实现专业化监管和统一监管的结合。
所谓功能性统一监管或统一性功能监管是指依据金融体系基本功能而设计的关注总体金融风险的监管理念。较之传统金融监管,其优点主要是:(1)关注的是金融产品所实现的基本功能,并以此为依据确定相应的监管机构和监管规则,从而能有效地解决混业经营条件下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归属问题,避免监管“真空”和多重监管现象的出现;(2)针对混业经营下金融业务交叉现象层出不穷的趋势,强调要实施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的监管,主张设立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来对金融业实施整体监管,这样可使监管机构的注意力不仅限于各行业内部的金融风险;(3)由于金融产品所实现的基本功能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使得据此设计的监管体制和监管规则更具连续性和一致性,能够更好地适应金融业在今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新情况。美国《1999年金融服务法》即是依据功能性监管的思想对其监管体制进行全新的设计。巴塞尔委员会1995年在为银行设置全球性的证券资产组合的资本标准时也采纳了功能观点。
三、我国金融监管模式选择问题的研究进展
1. 我国金融业的运行态势。
我国目前采取的是分业经营格局,但事实上,随着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银行、证券、保险三业出现了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趋势,金融业的改革和创新不断地冲击着分业经营模式。早在1995年8月,中国建设银行就与美国摩根斯坦利集团等五家金融机构合并组建了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并拥有42.5%的控股权;中国工商银行则与香港东亚银行合作,从事香港和内地的投资银行业务,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光大集团以及平安保险等公司,目前都在向金融控股公司的方向发展,而金融控股公司是目前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主要模式。光大集团目前已经拥有光大银行、光大证券、光大信托三家金融机构,并已组建合资保险公司,实际上已经是一家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公司。在1999年,我国先后成立了信达、东方、长城、华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国家赋予其处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重任,并指明,这四家资产管理公司,除股票二级市场外,可以从事几乎所有的金融业务,其中包括银行、信托、证券、保险业务。针对逐渐出现的混业经营局面,我国政府已经开始对金融分业经营政策进行了适当调整。从1999年以来,中央银行制定并颁布了《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和《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从政策上已打破了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三业之间的资金壁垒。分业经营格局正面临着混业经营内在冲动的不断撞击。
2. 对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的评价。
从发达国家金融监管的发展轨迹与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实际来看,金融分业监管是我国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现阶段实行分业监管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相距甚远,各项法律制度不完善,缺乏运用分散金融风险工具的经验,监管的综合型技术人才缺乏。因此,实行分业监管体制可以在各自特定的领域进行专业化的管理。但是,在我国由分业向混业发展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混业渗透现象不容忽视,而且随着混业程度的不断深入和广泛,现行体制下以机构监管为主的方式会不断降低效率。
以国际通用的标准来衡量我国的金融监管,其基本情况是:(1)不良资产比例(高);(2)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困难情况(多);(3)金融机构违规行为普遍程度(高);(4)金融案件发生比例(高);(5)支付系统的稳定性(稳);(6)资本充足率(低);(7)经营信息的透明度、信息的真实性(低);(8)国际评级(中等)。由此可见,以国际标准来衡量我国的金融监管,其效能是较低的。
3. 功能性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现代金融业务刚刚起步,金融市场仅初具规模,许多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市场中已是很平常的金融工具在我国还没有推出,现有的股票交易还很不规范,短时间内还难以突破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的格局,我们的许多金融问题还局限在机构内部苦苦寻求解决的方案,譬如,银行的坏帐问题还只看作是企业体制不对、银行审核不严的问题,没有从银行存贷业务的风险收益的对称性上找问题,没有深入分析为什么除了中国、韩国、日本等许多国家也都有大量的银行坏帐,没有深入研究银行现有的存贷业务结构可以抵御非系统风险,是否可以抵御系统风险。因此,基于功能观点的理论对我国金融理论的研究、金融领域问题的解决、金融体系的改革、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推出都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
另外,现阶段对功能性监管理论的研究还只限于借鉴国外进行的一般意义上的理论探讨,大部分的论点还缺乏理论模型和实证的检验。而作为我国现实问题,这方面更是缺乏实践研究,就难以发现这一理论应用在我国是否具有实际绩效,以及对功能性金融监管在我国面临的各种可能障碍,所应该采取的措施,以及如何提升功能性监管对我国金融稳健运行产生的作用,都还限于泛泛之谈。因此,我们的工作可以从中国的现实性出发,建立提供金融功能的机制与设计出可行的步骤,并用实证分析得出其作用发挥的绩效,指出改进其作用的思路。
四、总结
金融监管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功能性金融监管取代传统的机构性金融监管的趋势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并给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带来了新的思路,它兴起的必然性和模式方法的选择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开始,需要对国外的研究成果吸收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其在我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才能真正给我国的金融监管模式选择带来新的可用思路。
参考文献:
1.王松奇,王国言.全球金融监管体系的变革及金融监管模式的结构性选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黄毅,杜要忠.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中译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徐加,浙江大学金融学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王丽,浙江大学金融学硕士生。
金融审计视角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篇6
收录日期:2012年1月16日
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 各国都在酝酿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改革。在经历金融海啸后, 各国经过对金融监管漏洞的反思, 金融监管体制的新一轮改革已经徐徐拉开大幕。作为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金融体系受到影响较小的中国, 同样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金融监管体系。
一、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为适应金融业的发展变化,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2年以前的统一监管体制, 对金融业的监管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负责;第二阶段是1992年到1998年由统一监管向分业监管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人民银行的统一监管职能被分拆, 逐步形成分业监管的格局, 其主要标志是证监会和保监会的建立;第三阶段是从1998年开始的分业监管体制时期, 2003年银监会从人民银行独立出来标志着中国“一行三会”分业监管机制的最后形成。
就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而言, 近几年随着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迅猛发展, 金融控股公司逐步形成并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金融业开放加快, 金融监管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分业监管体制已显现出明显的不适应, 其本身所固有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二、应加快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步伐
2009年后, 世界上金融最发达的国家———英国和美国分别都推出了自己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虽然抵御住了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冲击, 被认为是有效的。但是, 必须认识到, 制度变迁对有效金融监管的需求是出于日渐强化的动态调整之中的, 监管领域积存的缺陷和弊端不仅会抑制以货币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也使其无法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制度支持。而且在一定阶段里被认为是合适的制度安排, 在整个经济、金融环境发生变化时不一定还是适应需求和有效的。在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的情况下, 中国的监管机关也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必要的体制创新和改革以适应维护金融安全、推动金融创新、促进金融发展的作用。只有这样的动态发展监管体制, 才是真正符合需要的监管体系。因此, 在我国金融还相对安全, 但金融竞争力亟待提高的时候, 未雨绸缪, 加强对监管体制改革的研究, 是非常必要的。
三、从金融审计角度分析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
当前金融审计与金融监管一体化正成为国际发展趋势, 金融监管离不开金融审计, 金融审计也离不开金融监管, 金融审计始终是各国金融监管的重要力量。我国应当根据国情将政府金融审计纳入到金融宏观监管大体系之中, 加强与金融监管的协作, 充分发挥审计的独立性、综合性优势, 明确分工, 形成审计与监管合力, 促进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自觉履行各自的职责, 最终实现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审计目标。
1、在性质上, 政府金融审计突出监督职能, 而金融监管突出管理职能。
政府金融审计在金融监管体系中应当发挥监督职能, 保持特有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重点揭露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及大案要案线索, 揭示影响金融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风险。金融监管是因对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监督管理的需要而产生, 目的是促进金融机构的具体业务合法、运行稳健, 维护公众信心。因此, 金融监管应当在监管体系中对金融行业进行指导、监督和行业管理, 更多地发挥管理的职能。
2、在职责上, 政府金融审计突出检查功能, 而监管机构突出处罚功能。
审计机关作为政府金融审计的主体, 既不参与金融政策法规的制定, 也不参与具体金融业务的经营和管理, 具有较高的独立地位。因此, 政府金融审计应当在监管体系中重点发挥检查职责, 对金融机构进行全面检查, 检查金融法规的执行情况, 发现金融机构的重大违法、违规事项, 分析原因, 提出建议, 并将审计发现的问题移交给金融监管当局去处置。金融监管机构与金融机构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独立性难以保证, 其检查效果受到较多制约。因此, 应当针对当前违规银行机构和从业人员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一现象, 加大处理处罚力度, 建立健全处罚机制, 促进金融业合法经营, 增强金融机构的守纪意识和风险控制意识, 全方位构建金融风险持续监管的长效机制。
3、在作用上, 政府金融审计突出宏观性, 而金融监管突出微观性。
政府金融审计要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应当突出金融审计的宏观性, 使金融审计工作与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相适应。因此, 政府金融审计应当在注重发现和揭露具体问题的同时, 更加注重从金融体制、机制上研究和分析问题, 从源头上采取治本措施, 发挥金融“免疫系统”功能。
4、在目标上, 政府金融审计突出系统性风险, 而金融监管突出业务性风险。
政府金融审计应当保持超然独立性, 充分发挥审计检查、专项调查、风险评价等功能, 从国家宏观层面出发, 以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检查、审核和预警为核心工作, 通过开展延伸审计, 重点对金融机构的风险表现、风险形成、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过程、风险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检查、评价, 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分析与预警, 发挥宏观监督的作用。金融监管则应当负责金融机构的日常管理, 通过现场检查或非现场监管的方法, 对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具体业务风险进行检查和评价, 及时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指导性建议, 加强对金融机构的业务风险管理。
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构建金融审计与金融监管协作框架, 重新整合了金融监管机构现有职责, 切实发挥了行业管理和常规风险监管职能, 对金融机构进行日常业务进行必要的监管。此外, 该框架建立健全了政府金融审计与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交流制度和信息共享机制, 强化了政府金融审计在金融宏观监管框架中独立性、综合性监督优势, 并依法对金融机构进行了系统性风险审计和对监管机构绩效进行再监督, 促进各金融机构和各金融监管机构更加有效地行使各自的权力、履行各自的职责。
摘要:近几年, 金融监管的绩效不尽如人意, 一些消极金融现象屡禁不止, 时有泛滥和反复。本文分析金融监管体系现状, 然后从金融审计角度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进行论述。
关键词:金融,监管,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审办发 (2008) 72号, 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S].审计署办公厅, 2008.
[2]贺强.中国金融改革中的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
传统金融体制 篇7
【关键词】 金融体制改革;金融风险;因子分析
一、因子分析——金融风险根源
为了找到金融风险的根源,将通过因子分析进行实证分析。因子分析基本思想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间相关关系强,不同组的变量间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可用最少个数的不可测的所谓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与特殊因子之和来描述原来观测的每一变量。其数学模型如下:设xi(i=1,2,3…,p)p个变量,则xi=ai1F1+…aimFm+?灼ei(m
1.指标选取方法。就中国实际情况来看,金融风险既是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健康程度的反映,又是经济运行情况的反映。宏观、中观、微观层面都有很多指标能够在定性分析中解释金融风险的问题,结合目前统计数据的可获取性,选取11个指标。从宏观经济指标GDP增长率,消费增长率 X2投资增长率,财政赤字/GDP占比,外债余额/GDP,中观金融指标M2增长率,M2/GDP,信贷增长率,微观金融指标银行总产利润率,银行不良贷率,银行资本充足率。
2.数据标准化处理。为了消除量纲对数据的干扰,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此过程不会改变秩序,不会改变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利用公式对数据处理后,原始数据服从标准正态分布N(0,1)。
3.进行因子分析的实证研究。数据主要从中经网,中国统计,各银行年报,外汇网站获取,选取的数据范围2000~2007年,用SPSS16.0进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有很强的相关性。按照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提取公共因子。选取3个公共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2.842%。第一个因子的特征根为7.172,解释了所有变量总方差的65.196%,第二个因子的特征根为2.017,解释了所有变量总方差的18.303%,第三个因子的特征根为1.024,解释了所有变量总方差的9.342%。
为了使因子对经济意义有更好的解释,采用方差最大化对因子进行旋转。公因子和原有变量的之间的关联程度用载荷矩阵表示。载荷值越高,越能够对原有变量的解释能力,即因子包含指标的信息量越多。进行因子分析之后,利用回归法,计算出得分,以及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3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建立测算各年度金融风险的综合得分F模型。
F=(44.344×fac1+27.964×fac2+20.534×fac3)/ 92.842
再经过方差最大化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已经向0和1级两级分化。三个因子可以用实际的经济意义进行解释。
1.从2000年到2007年在公共因子fac1都有较高的得分。这从2007下半年美国金融危影响到全球,然而对中国的宏观经济并没有产生极大的破坏。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发展的取得有效成果。
2.公共因子fac2存在严重的负值。这说明了我国从2000年到2007的消费拉动经济发展严重不足,而是更多地通过出口和财政赤字来拉动经济发展。
3.公共因子fac3的有较高的得分。这也说明货币政策的对中国的宏观经济有着很大的调节效果。这和我国经常逆着经济周期反复使用货币政策如出一辙。同时因子在M2增长率,信贷增长率有较高的载荷值。说明中国的货币政策主要还是靠这两个工具来调节经济形势,货币政策的调整经济的金融工具仍是比较单一。
二、反思与措施
1.从金融风险的实证分析来看,消费不足。主要原因是现行农村金融体系存在问题。农村金融制度的缺陷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村金融资源的供给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符,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资金通过各种渠道向城市倒流趋势明显,农村的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不足导致民间借贷活跃。农村金融机构组织体系不完整,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领域没有发挥出推动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2.货币政策效应比起财政政策效应得分更高。其可能的措施如下:金融体制改革更应该倾注金融资源的均衡发展,积极推进信用贷款制度,降低资金贷款的成本,减少暗箱操作的机会;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加强金融监管协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责任追究机制,不断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才能为我国的金融体系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向书坚.统计学与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传统金融体制】推荐阅读:
传统金融08-15
传统金融银行09-21
传统金融案例教学10-21
传统会计电子金融06-27
传统金融业08-02
传统金融企业的发展11-23
传统国际金融市场与离岸国际金融市场的区别05-11
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公司合作策略分析08-28
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及对策09-24
合时代: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各有优势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