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道德下金融法学

2024-05-12

金融道德下金融法学(共7篇)

金融道德下金融法学 篇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金融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深化, 对金融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做好这项工作必须适应新的形势, 确立新观念, 开拓新思想。

一、金融从业人员思想道德的总体状况是好的, 在金融工作中起着积极、主导作用。

主要表现为金融从业人员能认真贯彻执行党的金融方针、政策、积极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对经济的支持、服务功能逐步增强;热爱专业、有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刻苦学习业务, 懂得金融法规;在监管工作中讲究职业道德, 注重行为规范, 处理问题能实事求是, 比较客观公正。但同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理想信念模糊。一部分金融从业人员重业务轻政治, 忽视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 不关心时事政治, 缺乏明确的人生追求和奋斗目标。少数同志工作上有畏难情续, 热情不高, 不思进取, 在干部中有一定消极影响。二是纪律观念淡薄。有的同志上班迟到早退, 中途溜岗办事, 甚至发生参与赌博等违法行为。三是价值观念扭曲, 金融从业人员中的意志薄弱者, 经不起市场经济的冲击, 受当前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 公务活动中不能廉洁自律, 以权、以职谋私, 接受馈赠, 吃拿卡要, 严重影响了金融行业的形象。四是人生观错位, 在工作时就轻避重, 就易避难, 待遇上互相攀比, 争名夺利。有的一旦在职称评聘, 职务晋升等方面得到满足后便不思进取, 很少学习和钻研业务, 久而久之, 成了“大事干不好, 小事干不了”的平庸者。

金融从业人员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 必然会反映到实际工作中, 对金融工作直接产生不良影响。思想认识和职业道德上存在的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工作人员的行为, 使他们工作不努力、不踏实、业务活动中带有表面性;监管不够有力, 检查问题带有随意性;处事不够公正, 执法方面带有片面性。

二、新时期金融行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1. 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理想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它能使人产生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推动人们的实践活动。江姐在渣滓洞内, 尽受人身折磨, 当手签一支支刺进他的指甲缝时, 虽疼痛难忍, 却未吭一声, 因为她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一生遭遇过许多艰难困苦, 有时连给孩子买药, 发信买邮票的钱都没有, 但他面对整个旧世界, 坚持不懈的斗争勇往直前, 因为他有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邓小平同志在论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时, 提出了五种精神: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已的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和一切困难的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几种精神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和革命同志的座右铭, 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要真正具备这五种精神, 就必须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在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时, 要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 从而在各行各业造就出像孔繁森、李素丽式的模范英雄人物。为什么如今许多单位总有一些唠唠叨叨的扯皮矛盾?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缺乏理想教育, 从而使一些人置国家、民族的前途于不顾, 而只顾碎未尘埃之争。“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一个人只有树立了共产主义人生观和世界观, 思想境界才会真正得到升华和提高。

2. 培养爱国意识。

不少青年人, 不了解中国的国情和历史, 尚未认识到社会主义乃是中国历史之必然。为此, 我们应该利用各种形式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和社会主义觉悟。使他们把爱国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

3. 确立两种竞争意识。

一是为国家和集体荣誉而竞争的意识。二是不甘落后, 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前者可培养集体感和同志间的协作精神, 后者能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 但搞不好容易出现矛盾, 甚至闹个人名利。所以, 应有意识的使二者结合起来, 明确后者服从前者。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人人发奋图强, 同时整个集体又团结协作的充满革命朝气的局面。

三、新时期金融行业思想道德建高级的基本方法

1. 正面教育, 灌输道理。

有针对性地向人们灌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当前, 要克服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倾向, 在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中应积极倡导马克思主义。

2. 树立榜样, 典型示范。

榜样, 即人格化的理想。榜样是真人真事, 具有直观性、生动性的特色, 号召力大, 可学性强。为什么“边防英雄”、“抗洪模范”、“舍已救人”等英雄报告能产生那么大的影响, 起到那样大的作用?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以实感人。

3. 寓教于乐, 生动活泼。

寓教于乐在一定意义上比起别的教育手段, 更具有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尤其是对青年人, 组织多种富有生气的集体活动, 使他们的求知欲得到满足, 情感得到熏陶。

4. 奖惩结合, 以激励为主。

对各方面表现好, 工作积极的要及时给予表彰奖励, 对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先进集体要及时总结宣传推广, 倡导新风、弘扬正气, 坚持精神鼓励为主、物质鼓励为辅, 防止使思想政治工作庸俗化, 同时对歪风邪气要严肃查处, 努力创造团结进取健康向上的工作生活环境。

四、新时期金融行业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

1. 树立五种观念:即政治观念、法制观念、廉政观念、争先创优观念。

2. 建立四个机制:即教育机制、激励机制、考核监督机制、领导机制。

3. 保证五个到位:即认识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物质投入到位。

综上所述, 金融行业思想道德建设, 是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重要课题, 要想发展前进, 就必须在职工道德建设上下功夫, 只有如此, 才能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目的。

金融危机:企业道德试金石 篇2

突如而至的金融危机击垮了企业脆弱的资金链条、产品销路,大量勞动密集型企业轰然倒塌。而随之垮塌的,还有企业的诚信操守以及自信乐观、东山再起的信念。有企业将金融危机当作了逃脱不良贷款的良机,有企业将破产当作压低薪酬、大量裁员的借口,更有企业在经济混乱中,坑蒙拐骗、铤而走险、玩弄信誉,企图将危机转嫁给他人。而企业车间早已狼藉一片,颓废败落,一蹶不振。如果将金融危机比作一场“经济战争”的话,不少企业还没有交战,就被自己打倒了——嗜血、残忍、不择手段。社会人、企业人应该保持的洁身自好、问心无愧、无怨无悔的人格节操、道德涵养以及敬畏规则的慎独品格被扔到了脑后。

在这场熙熙攘攘的“经济奔忙”中,中山市这家企业一直挺立在规则和道德的岸边,用自觉自在的道德慎独,为企业、员工按部就班地完成“失败最后的程序”,这种程序的可贵性就在于,虽然失败、解散不可避免,企业仍将员工利益放在第一位,将补偿款分毫不差发到员工手上。老板没有将危机转嫁给无辜员工,而是想方设法为之担当。利益面前,最见人心,关键时刻,最能考验人,这种作为就是金融危机中的道德亮色,是当之无愧的“企业君子”,令人震撼和敬仰。更重要的是,这家企业的厂房依旧亮堂,井然有序,干干净净,根本不像倒闭的企业。骨子深处的执着精神一直没被摧倒。在黑黢黢的“危机黑洞”中,这无疑是一道闪亮的华光!

网友们纷纷赞叹:“情义无敌”、“信用二字值千金”、“相信罗老板东山再起是轻而易举的”、“你有了现在中国最宝贵的诚信,没有做不成的事,看好你哦”、“这样的人才是中国的脊梁,不需要你做你份外的事,只要能承担应尽的职责”,更有人引用了毛主席的经典语句:“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来称赞。有了这种永不言败的信念和珍贵如金的诚信,什么样的难关不能渡过呢?公众的认同和盛赞就是东山再起的最好资本。

危机到来,尽管揉碎诚信的自私是一种明哲保身,可动辄将自身置放到精神垮塌和信念沦丧的角色,绝对不是一个成熟企业的风度。这种精神上的自暴自弃于事无补,只能加剧自我溃败,于事无补,还会成为别人的笑柄。

金融道德下金融法学 篇3

2008年以来由美国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逐步席卷全球,尤其是近几年其负面影响是越来越大,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国和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在这样的经济风暴下受到的影响无疑是十分重大的,那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稳定发展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主旋律,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经济调控措施,这些措施的制定依据就是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因此统计工作不仅是经济信息的“晴雨表”,它还是国家出台新的经济政策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经营投资者的重要依据,所以上到国家,下到黎民百姓都离不开统计数据的真实反映。可见统计工作与国家的兴衰、百姓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二、统计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

基于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我们的生活就离不开统计工作,那么凡事都应该“一分为二”地去分析,这样才能扬长避短,使之总体向好的方向发展。那么统计工作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是怎么产生统计道德风险的呢?总体分为一个是外部原因和另一个内部因素。

(一)政府部门和少数主管领导的主管意识形态,导致统计工作随时都产生风险

现在许多政府部门和各个大中小企业的主管领导,为了达到“上级派下的硬指标或者是主管领导特别是集团上市公司的主要负责人为了达到个人的业绩或者是某种社会效益而责令统计工作必须为其服务,统计工作成了他们升官发财、捞业绩,以实现其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工具,在他们的欲望不断地增长下,统计数据随他们的偏好不断地夸大,距离事物的本来面目就越来越远,这样持续下去不仅影响了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从而影响了国家在世界上的竞争力,而且还影响了黎民百姓的正常生活质量,从而使国家失去了百姓的信任,人民的拥护,这样的案例从古至今举不胜举,它的教训让人三思。

(二)监督得不到有效合理的控制,导致统计工作产生风险

我们大家都知道统计数据一般都是反映宏观整体现象,这种宏观整体现象往往都掩盖了事物的个体本质,因此大多数公众与某些部门对它产生怀疑却无从下手去监管,另外统计部门在发布统计信息时,占有主动权,具有权威性,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也容易产生职业道德风险,再有统计部门的垂直领导形式,使其工作都是“上派下行”,从而导致一些统计数据都是现有目标,再有统计,最后达到预期结果,统计工作的这种被动与尴尬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种从上到下无人监督,无人管理的现象所产生的后果是距离现实在越来越远,“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距离我们越来越近,社会将进入颠倒是非,真假难辨的恶性循环之中。

(三)统计法的力度不够,加速统计数据的风险产生

从上边统计风险产生原因我们可以看到都是由于某些政府和个人短期利益的因素,而导致统计产生巨大的风险,这种短期的效益与其产生的长期风险是远远不对称的,但是许多政府与某些单位以及个人却还是选择了这一瞬间的短期利益,这是为何?我们常常听到某些单位或个人由于违反各种会计法、经济法,最后导致严重违反财经纪律、贪污腐化从而导致受到行政法律的制裁,严重者触犯刑法,最高可判无期乃至死刑和罚金。但是统计法律法规却没有这么大的力度,即使提供了虚假数据,即使受到行政处罚,也都是轻描淡写、隔靴搔痒而已,从根本起不到惩戒、震慑和遏止作用,却反而助长了统计数据失真的力度,加速了统计风险的速度。最后形成了“统计统计,三分统计,七分估计”的熟语。这也很好地回答了上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三、针对当前我国统计工作职业道德产生的风险应采取的措施

(一)全面提高相关业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

统计工作涉及面广,对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能力要求高,它要求相关业务人员不仅懂得国家的法律法规,而且还要求相关业务人员掌握一定的财务、审计、经济、统计分析等一定理论知识,并且还特别强调了统计人员应该加强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职业道德,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修养永远是统计人员的最起码要求,也是有效地避免统计风险的基本前提,所以统计人员应该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如参加各种统计相关的考试、学习辅导班以及业务比赛活动,使他们融入当今社会潮流之中,这样可以增强统计人员的自我提升、自我风险保护意识,这也是抵制社会上统计工作不正之风最有效的措施。

(二)政府及主管领导要用正确的发展观去指导统计工作

我们大家都知道统计是为政府部门服务的,这是国家参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市场微观调控为主,国家宏观调控为辅的理念指导下,统计需要减少政府的干涉,甚至消除人为干预,这样才有助于国家的经济建设。所以各级政府应该转变职能态度,从而合理地引导各级主管领导具有科学的世界观,进而正确指导统计工作,引导宽松的统计工作环境,使统计工作者在良好的工作氛围中,放下包袱,努力工作,为国家制定合理有效的重大决策提供真实的数据,从而真实地反映国家的宏观目标,这样更有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人们的安全、社会的和谐。

(三)加强统计数据的监督反映

统计数据失真给统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与隐患,其最大原因就是统计数据缺乏像会计工作那样的监督机构,另外统计数据的公布也非常笼统化,不如财务指标那样详细,计算方法与方式也不像会计那样进行详细地披露。所以国家应该尽早地出台一些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政策,让统计部门加大信息披露的力度,如时间间隔应该缩短,披露的数据来源、方法、处理的过程等统计信息应该详细,让数据的使用者与监督者能够很好地分析数据的真实可靠程度,这样不仅增强了统计的公众监督力度,又有利于公众对统计的了解与认可,进而也让统计工作者工作起来有的放矢,避免了其左右为难的工作情绪,更避免了统计工作的重大隐患风险的存在。

(四)加强统计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统计规章制度

目前国家对会计、经济等各种法律法规都进行了不断的完善与调整,此种方式方法得到了有效的反映,如偷税漏税逐步减少,行贿受贿、大吃大喝公款的现象极度收敛,这样不仅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百姓的拥护与好评。那么如果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下,大力加强统计法律法规的建设,对那些原来不合理、不完善、不适合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统计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进行删除或者合理的更新,并加以完善和必要的补充,如加大对政府与部门人为反方向干扰统计工作的监督与惩罚,加大胁迫统计工作者编制虚假数据而承担的法律后果,以及统计工作者在此过程中给予抵制而受到的奖励制度和听之任之、同流合污而承担的法律后果等等规定。这样统计工作者才能坚定地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使自己勇敢地面对不法分子坚持真理,永不胆怯。因为谁也不能拿自己的一生和终身的家产去赌注,迫使不法分子没有可乘之机。这是杜绝统计工作职业道德风险,强化统计职业道德意识最有效的措施。

四、结束语

总之,时代在发展,经济在腾飞,信息网络飞速更新升级,统计数据愈加重要,统计工作也愈加复杂、愈加引起人们的关注,统计人员的使命感愈加突出,其统计职业道德风险就愈要加以防范,为了更好地促进金融危机下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抓好统计工作势在必行,科学有效地防范统计风险愈加重要。

参考文献

[1]宋丽萍.统计工作职业道德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16期

金融道德下金融法学 篇4

对于网络借贷 (P2P) 这一新兴的现象, 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诸多的研究, 观点各异, 精彩纷呈。我们这里仅择其一二, 以供借鉴: (1) 网络借贷的发展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 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信贷市场的危机 (Stiglitz, Weiss, 1981) ; (2) 因为网络借贷双方是匿名的, 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 以及贷款的无抵押等, 尽管各国网络借贷有不同的经营模式, 但有一个共同特征, 即存在着信用风险 (Sunday Telegraph, 2006) ; (3) 网络借贷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不容小视的问题, 需对网贷行为予以矫正和规范 (马运全, 2012) ; (4) 网络借贷风险及对其的监管与引导可能出现重要信息泄露的情况, 贷款用途难以核实, 不排除借款者将借入资金进行高风险投资的可能 (陈初, 2010) 。

综上所述, 尽管国内外研究者对网络借贷中的信息不对称、风险控制等做了大量研究, 但因其发展的历史较短, 而且又处于快速变化的进程中, 观察与总结网络借贷市场的现象性描述居多, 经济理论意义上的网络借贷风险研究尚需加强。本文借鉴关于信贷市场[1]、农村金融体系[2]中以抵押为主的贷款担保对减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 分析中国网贷平台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生成与防范。

一、网络借贷 (P2P) 的兴起、发展历史及现状考察与分析

(一) 网络借贷 (P2P) 的兴起与发展

P2P (又称“人人贷”) 网络借贷平台, 指连接借贷双方的第三方网络平台, 依据贷款方和借款方的双向选择, 实现个人对个人的小额借贷行为, 这种模式是互联网时代的衍生融资模式, 其核心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去金融中介化或金融脱媒。

P2P融资模式源于国外, 目前在美国, 最大的网络借贷平台为Prosper, 欧洲最大的网络借贷平台是Zopa, 此外, 还有Kiva、Lending Club等典型的网络借贷平台, 通过这些网络借贷平台, 可实现用户之间的资金借入或借出。2006年后, P2P网贷平台开始在中国出现, 如拍拍贷、人人贷、宜信等。行业门槛低、法律和监管的滞后、资金供求双方的需求、互联网病毒式的传播以及较高的借贷利率水平, 均成为了网络借贷爆炸式增长的主要原因。以人人贷为例, 该P2P网贷平台创立于2010年, 以投资理财 (12~14%的年化收益率) 、信用借款 (最快2.5小时可获得所需现金) 、安全保障 (风险备用金的保障) 三大特点, 吸引着普通投资者的参与①。2013年, 人人贷平台成交量达到16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了近342%, 并于2013年底, 完成了1.3亿美元②的融资, 刷新了Lending Club③的记录, 成为了P2P领域全球最大金额的一笔融资,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风险资本对中国网络借贷未来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

(二) 中国网络借贷 (P2P) 市场状况考察与分析

1. 中国网贷市场整体状况及趋势。

深圳·中国P2P网贷指数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个专业化P2P网贷指数, 由第一网贷编制并于2013年4月26日对外发布, 该指数以2013年4月26日为基期, 由六个综合指数和数百个板块指数组成, 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中国P2P网络借贷市场的整体走势。它的编制在我国P2P网贷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④

资料来源:第一网贷:http://www.p2p001.com/bbs/thread-76302-1-1.html.

上图显示:从2013年7月份至2014年4月初, 网络借贷利率指数波动幅度较小, 几乎处于平稳状态。尽管2014年1月中旬至2月中旬期间, 期限、人气、发展指数都有短暂的下降, 原因可能在于:人人贷、拍拍贷、好贷网等网站受到黑客攻击, 贷款人与借款人双方均持观望、谨慎态度, 致使网络借贷 (P2P) 平台出现短暂低迷。但从2014年2月中旬开始, 期限指数、人气指数、发展指数均有上升的趋势,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网络借贷市场的发展前景广阔。

2. 中国网贷利率水平及走势。

表1显示:从2013年10月份至2014年2月份底, 虽然P2P网贷平均综合利率部分月份有所下降, 但依然居高不下, 影响着借款者的融资成本和资金需求。长此以往, 极易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普遍存在, 演变成为一个“崩溃”的金融市场。究其原因可能在于:由于信息不对称、监管制度滞后以及维权成本较高等原因, 较高的网络借贷利率中包含了对资金出借者的风险补偿。

资料来源:第一网贷:http://www.p2p001.com/bbs/thread-74674-1-1.html.

二、信息不对称约束下网络借贷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分析

网贷平台 (P2P)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衍生金融模式, 整个交易过程几乎全部是在网上完成, 金融交易的“虚拟化”使金融业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交易对象变得难以确定, 交易过程更加不透明, 信息不对称更加普遍, 致使风险生成速度加快、风险形式多样化。

(一) 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是一种由于交易发生前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现象。[3]由于信息不对称, 网络借贷中的资金供给方为防范违约风险, 往往要求较高的借贷利率, 信用较高的资金需求方由于不愿承担较高的借款利率而退出了借贷市场, 而信用较差或风险较高的企业恰恰是那些最积极寻求贷款的企业, 因此, 留在借贷市场上的资金需求者几乎都是风险较高者, 即产生了逆向选择。骗子或冒险家混迹其中。由于网贷平台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和监管措施的滞后, 仅仅依靠借款人提供的相关信息来评定信用等级, 难以保证信用等级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更有甚者, 借款人为得到贷款, 隐瞒不利信息甚至谎报信息的行为普遍存在, 从而产生逆向选择。

假设某借款人有多个投资项目[4], 所需资金均从网贷平台借入, 资金成本为C, 找到合适贷款者 (项目成功) 的概率为P, 此时的预期目标收益为R, 否则为0, 即有:

可知投资该项目的收益均值为E=p×R, 即项目预期目标收益与成功概率呈反比, 收益越高, 风险越大, 成功概率越小。贷款利率为r, 借款人预期回报为:π=P×[R-C (1+r) ], 只有当π≥0时, 借款人才选择借款, 网络借贷才会有交易。当处于临界点, 即π=0时, 有, 该式中P对r求导有:

上式表明, 项目成功概率P与贷款利率r呈反向关系, 贷款利率越高, 成功概率越小, 风险越大, 越是高风险的项目, 越倾向于借款 (即使利率很高) , 致使高风险项目逐渐挤出低风险项目, 出现逆向选择。正如常见的存在逆向选择的市场中, 次品驱逐优质品, 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这种“劣驱良”现象, 致使市场机制受到严重的障碍, 资金配置效率低下。即是说, 网络借贷利率水平越高, 网络借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就会越严重。减低网络借贷市场逆向选择的有效途径只能是, 提高网络借贷市场信息披露的正向激励, 建立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和外部信用评价体系, 以降低网络借贷市场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

(二) 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交易发生后产生的:债权人 (贷款人) 冒的风险是债务人 (借款人) 会从事从债权人角度来看不受欢迎的经营活动, 因为这些活动会使得贷款归还的可能性降低。例如, 一旦借款人贷到款, 他们会冒着更大的风险 (可能有更高的收益但要冒更大的风险) , 并未告知贷款人, 若成功借款人获得全部收益, 而贷款人仅获得固定利息;若不成功, 借款人并无抵押品去偿还贷款, 损失由贷款者承担。一个典型例子是保险市场, 当事人买了保险后可能会从事高风险的活动, 出现任何问题都由保险公司为其买单。由于道德风险降低了归还贷款的可能性, 债权人会持观望态度, 暂不发放贷款, 可能造成网贷交易成交量下降, 市场波动幅度增大等现象。

假设对借款者实行抵押贷款, 在不考虑监督的情况下, 一个风险中性的借款者[2], 抵押品价值M, 为了项目投资需要借款金额为A。假定项目成功时的收益为R, 否则为0。如果借款者努力, 项目成功概率为P1;若偷懒, 成功概率为P2, 但同时可获得私人利益N, P1>P2。贷款人并不知道借款人的选择, 即面临着借款人偷懒的道德风险。贷款者放弃一单位金额的投资成本为C, 在这里, 假设选择努力相对是有效率的, 有P1R>CA>P2R+N, 其中CA为贷款者的机会成本。项目成功时贷款者收益为R1, 失败时可获得全部抵押品M;相应的若成功借款者收益为R2, 失败时为-M。考虑借款人的最优选择:

投资利益分配:

贷款者的约束条件:

借款人责任约束:

借款人最优化:

借款人激励相容:

由这5式解得:, 其中, 即只有当借款人的抵押品超过某一特定值时才能得到贷款, 否则仍无法获得融资, 最终被排除出市场。

以上我们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在抵押贷款和激励相容的条件下, 抵押品约束着借款者的借款数量, 提高了借款者项目投资的谨慎性, 减低了网络借贷市场的道德风险水平。因此, 从风险防范的角度看, 中国网络借贷市场对借款者实行抵押贷款机制一般优于信用贷款机制。原因在于, 在进行借贷活动前, 贷款抵押品的最低标准规定, 一定程度上可对借款者进行筛选以减少逆向选择的发生;贷款后, 亦由于抵押品的存在, 借款者的投资选择相对谨慎以缓解所产生的道德风险。同时, 还可通过直接监督、代理监督形式对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进行处理, 如网贷平台可担当监督者, 通过建立信用评级体系、实行风险定价等措施可以减轻逆向选择问题, 而改善内外贷款清收管理机制、提供贷款偿还激励等也可以缓解道德风险。

三、网络借贷 (P2P) 的风险防范思考

2013年4月2日众贷网运营仅28天便宣布倒闭, 同月10日城乡贷在其官网上挂出歇业公告, 2013年底人人贷、拍拍贷网站受到黑客攻击等。在此期间P2P网贷在途资金被挪作他用, 进行非法交易、甚至卷款潜逃等事件屡见不鲜。一系列事件折射出了中国P2P网贷平台隐藏着诸多风险, 包括政策风险、信用风险、支付清算指令风险、技术风险等。

为有效控制网络借贷的相关风险, 促其健康发展, 可供选择的措施有: (1) 提高网贷平台 (P2P) 的准入门槛、完善交易操作规程、纳入金融监管体系;成立P2P网络借贷行业协会, 加强行业自律。 (2) 完善个人和企业征信系统, 并对网络借贷平台开放个人和企业征信系统查询权限, 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3) 实施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网络平台自有资金与客户资金彼此分离, 明确账户监管流程, 加强在途资金的监控, 对“专款专用账户”情况进行监控, 并定期提交报告, 避免资金被挪作他用、携款潜逃等事件发生。 (4) 完善产权登记制度与系统建设, 逐步提高抵押借款在网络借贷中的比重。 (5) 加强技术创新, 运用新技术进行风险管理。网贷平台数据库与对外系统隔离, 严格权限设置以及建立防火墙等措施, 以有效规避可能产生的技术风险。

参考文献

[1]尹志超, 甘犁.信息不对称、企业异质性与信贷风险[J].经济研究, 2011 (9) .

[2]洪正.道德风险、监督机构与农村金融机制设计[J].金融研究, 2010 (6) .

[3]米什金.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M].4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1) .

经济虚拟化与金融危机的法学思考 篇5

关键词:虚拟经济,金融危机,法学思考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

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的一个概念, 对其认识有各种不同观点。一类观点认为虚拟经济是基于实体经济而产生, 但又相对独立运行的一种经济活动模式;另一类观点将虚拟经济视为与人们心理密切联系的虚拟的价值系统;还有一类观点认为金融就是虚拟经济、或至少是其主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上述第一种观点, 认为虚拟经济是指基于劳动力经济和资源经济等实体产业, 并与其相对的、以虚拟资产为主导的经济活动方式, 如金融证券、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和与黄金脱钩的货币等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 但却创造国民财富虚拟部分的经济成分。虚拟经济虽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 但却是财富再分配的重要渠道, 而且对市场信心有很大的影响。它既有繁荣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一面, 也有背离和阻碍实体经济发展的可能。

在虚拟经济中, 资本投机逐利的本性得以极度扩张。在期货、股指、期权、外汇掉期交易等虚拟交易制度下, 投机者期望通过市场的不断波动而得以快速赚取利润的动机, 与管理者期望维护市场稳定发展的愿望是相矛盾的。虚拟经济日益由产生于、服务和助益于实体经济, 而演变为脱离实体经济运行并左右其发展周期。马克思曾在《资本论》第2卷第68页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就是赚钱。生产过程只是为了赚钱而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因此, 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 都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媒介而赚到钱。”资本的本性趋使其不断寻找新的载体以实现迅速增殖的目的, 这样本身不具有价值、其价值量主要由需求决定的虚拟资产便成为资本快速逐利的最佳选择。“由于虚拟资本创造过程较为轻易, 衍生速度快且回报率较高, 因而具有很强的投机性, 这样资本大量滞留在虚拟经济领域里独立增殖, 再加上当代货币的虚拟化使得货币与虚拟资本的界限日益模糊, 难以对其进行有效控制, 就容易产生泡沫经济, 这也正是当代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具有潜伏性的主要原因。”

在经济虚拟化并日益背离实体经济的变化中, 境内资金在储蓄、资金和资本市场之间来回搬家, 境外游资或虎视眈眈、或快速斩获于全球化的金融市场;虚拟资本有时犹如脱缰的野马在市场上肆意驰骋 (日益背离和脱离实体经济的运行) 。资本家们认为, 既然可以通过虚拟交易创新而以钱生钱, 又何必在乎那些辛苦的实体经济中间环节呢?所以, 广大资本家便绞尽脑汁地开发国民经济中的虚拟成分, 使虚拟经济“一枝独秀”, 而实体经济则远远滞后。然而, 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 其未来现金流量 (微观或宏观的) 预期的不确定性、大量投机资金的游弋炒作等, 常常导致虚拟资产价格远远偏离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水平, 导致泡沫经济的产生, 加之信用监控体系的不健全和投资者的“羊群效应”, 这一系列的因素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二、经济虚拟化与金融危机

现代经济中的资本化定价方式和高杠杆资本运营, 迎合了经济虚拟化的需要, 虚拟经济中的定价方式与实体经济的成本定价不同, 其定价中除了成本因素外, 更多地包含了折现的未来收入流量, 而对未来收益的预期是建立在许多假设条件下的。这样, 虚拟经济中的资产价格天生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并且与人们的心理、信心、行为偏好等主观判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市场信心由于某些事件发生而遭受打击时, 未来收益的假定条件便会发生很大变化, 预期收入流量甚至会转变为负数。“以其为基础的资本式定价方式也将回归到成本定价方式, 这样经济的整个虚拟化过程就会出现逆转, 资本的价值增殖载体就会不断地向低层次的形态回归, 经济发展也暂时止步。当资本的价值增殖载体回归到相对以前较低的形态以后, 社会在此重建了信心, 从而一套新的价值体系得以确立, 资本化定价方式开始泛化, 资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过程。”以虚拟经济最为发达的美国为例, “美国通过经常项目逆差用美元现金买回其他国家的产品和资源, 而卖出产品及资源的其他国家再用得到的美元现金购买美国的债券等金融资产, 美元现金通过经常项目逆差流出美国, 又通过资本金融账户流回美国。在这个过程中, 一个重要的变化是, 通过资本金融账户不断回流的美元刺激了美国境内可以炒作的虚拟资本的不断膨胀, 这些虚拟资本包括房地产、股票、债券及其他可以反复炒作的金融资产。”2007年4月, 以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事件为标志,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次贷危机迅速由房地产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 进而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究其原因, 经济过渡虚拟化导致的实体经济的衰退, 以及国际货币体系和贸易结构的失衡, 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的内部和外部原因。

金融机构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中的重要参与者, 作为企业的它们必然要谋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但是由于其市场地位的特殊性, 金融机构的决策和市场行为可能会带给社会巨大的外部性 (或正或负) , 这就是规制金融机构和虚拟交易的动因和理性基础。比如主权国家监管部门对金融市场准入、存贷比、利率、汇率、交易规则、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规范, 以及国际上巴塞尔委员会对银行资本金构成、对敞口、违约概率和损失估算的要求。然而, “由于资本不断从实体经济领域向虚拟经济领域扩张, 整个经济系统的核心越来越表现为一套价值系统, 而资本则反映了一定时期的价值取向,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它要求打破国家的界限, 在不断地运动中实现价值增值。这样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两个明显的趋势。……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经济的虚拟化, 而经济虚拟化的动力则来自于以获利为动机的资本的扩张冲动, 它要求经济的发展打破国家的界限, 走向全球化。”

在经济全球化和虚拟化扩张过程中, 由于法律规制和监管的滞后, 投机资本跨境游弋、阻击、斩获, 谋求在短期内仅靠价格波动而获得巨大超额利润。在全球一体化和经济自由化的鼓噪之中,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各自的立场和目标, 在博弈中一时难以形成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监管合作机制。因此, 越来越多的国家鉴于国际资本阻击和金融危机日益频繁的冲击, 逐渐趋向于由银行、证券和保险的分业监管向统一的金融综合监管发展, 以便协调行动应对金融危机。

三、应对经济虚拟化与金融危机的法律分析

经济虚拟化和国际金融危机, 给处在转型期攻坚阶段的中国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从法律的视角看, 为稳定金融和经济秩序, 保障经济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应对经济虚拟化和金融危机。

第一, 加强对虚拟经济的规制, 保障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虚拟化给建立在实体经济基础上的规则和制度提出了新的问题, 并将推动其变革创新。不断防范和化解虚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风险, 大力提高实体经济运行质量, 严格控制虚拟经济发展的“度”, 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对此, 我们有必要通过对相关会计准则、交易规范和法律法规的完善, 规制成本化定价的范围和方法、虚拟经济的发展目标和交易方式、跨境资本交易的程序和监控, 完善资本市场运作机制, 维护社会安全和经济有序发展, 使虚拟经济的发展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繁荣和社会转型。

在我国现实社会二元结构和环境资源的约束条件下, 转型时期相关法律制度必须将改变二元社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特殊的历史使命。例如在农村金融领域, 我国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分散和小规模的经营实体, 在资金融通方面缺乏规模效益和竞争能力, 由此导致的正规商业金融组织自1997年先后退出农村。从社会转型和长远发展来看, 如能通过法律和政策的引导和金融保险等制度性激励, 通过疏通渠道吸纳社会流动性“灌溉”到急需资金支持的农业等薄弱实体经济领域, 将促进农业的升级换代、农民的致富和农村的发展。这将对我国社会转型、农村消费市场的培育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产生巨大的支撑和牵引。

第二, 改革金融监管体制, 引导金融运营模式的变化。我国目前的金融运营体制已呈现出分业下的混业经营趋势, 而监管却是鲜明的分业监管构架。随着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边界的模糊, 提供类似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由完全不同的主体来监管, 就会产生监管要求、方式甚或目标在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差异或摩擦。比如2008年10月份为刺激消费在各银行出台具体房贷办法时暴露出的人民银行与银监会监管的失谐和职能的矛盾。现已形成的“一行三会” (人民银行, 银行、证券和保险监管机构) 金融分业监管体制, 与经济虚拟化背景下金融的混业运营模式已不相适应。这种监管体制既不利于金融法的整体框架设计、金融创新和提高监管效率, 也容易造成对金融机构多头监管、监管功能盲区和成本叠加。

未来改革方向, 可先行在此监管模式上通过强化监管协调, 统筹社会整体利益与不同投资者的利益, 加强信息披露的监管, 增强金融市场交易透明度, 调控资本市场和资金市场以及虚拟经济与实体经的匹配。然后, 逐步实行由分业监管向统一监管、由简单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的转变, 形成合理有效的监管规范、标准、预警系统和风险防范体系。

第三, 以国情为基础, 不断探索新的企业产权结构和治理模式。企业治理模式被定义为一套保护外部投资者免予内部人盘剥的机制。然而, 在资本化定价的基础上, 人们的行为产生了各种异化, 在现代企业制度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框架下, 绝大多数所有者 (股东) 更多地关注短期获利而不再是企业的长期发展。经济虚拟化使得经营者在私益和外部歪曲压力下的机会主义行为, 更加具有动机和渠道便利。如此导致国内外资本市场上经营者与内部财会人员和外部中介组织合谋, 误导、造假、提供虚假信息的欺诈行为层出不穷, 大张旗鼓的做市、造市和以强凌弱行为也时有发生。有些情况下人们很难判断, 这究竟是对外部投资者的保护呢, 还是对他们更大程度的伤害?欧陆法系的传统法人理论视公司的团体人格为组织载体的基础, 是调整公司成员间相互关系而确立的诸多法律规则的条件。而重视企业组织财产运作的英美法系的法人理论认为, 法人制度不过是为了赋予企业组织独立的人格而在法律上拟制的产物, 促进资本增值才是其首要目标, 公司的法人资格不应受公司成员人数和相互关系左右, 而应以资本增值为核心。

在我国, 一方面, 传统上的家族式企业, 于现实社会中仍然普遍存在;另一方面, 转型期间大量国有企业改制为公司制, 但实际生活中国有企业情结依然根深蒂固。金融机构“傍国”、“垒大”、歧视中小企业的经营偏好, 是有其深刻社会根源的。鉴于在虚拟经济环境下传统企业产权结构和治理模式暴露的缺陷一时难以克服, 大型股份制企业中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有必要根据国情从不同视角重新审视。我们要研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领域中企业的产权结构和治理模式的特性和实用性, 设计和规范不同类型的企业制度以适应不同的需要, 不能搞一刀切。农村金融领域的改革实践就是很好的例证。

第四, 规范金融中介组织和中介市场, 最大限度地抑制发展虚拟经济的负面效应。为虚拟经济提供服务的投资顾问、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房地产中介、资产评估和信用评级等机构, 即是虚拟经济的助推器, 又是相关规则的执行者。要适应虚拟经济的发展需求, 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准则、行业自律以及社会监督机制, 规范中介市场和中介行为, 从制度设计上保证中介组织能独立、客观、公正地执业, 促使其遵守诚信、勤勉原则, 维护健康的社会信用关系, 尽力缩小虚拟经济的膨胀空间。

第五, 加强对国际游资的监控, 适时调控全球化步伐。全球化和金融市场开放意味着外国资本进出国门更为自由, 境外热钱游弋的便捷、外国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等机会主义行为也会随之发生。大量境外游资在其本国资产高估或经济下行使资本收益率大幅下降时, 便会蜂拥至新兴市场国家, 追逐超额资本利差。国际游资的蛰伏潜入和突然撤离均会给主权国经济稳定形成冲击。入世后仅在2004年, 就有大约1150—1200亿美元规模的国际游资, 因为赌人民币升值而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中国在1997年和2007年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 避免了危机对本国经济和社会造成巨大冲击;这不是因为我们的金融运营和监管更有利, 而是得益于我国金融市场的未完全开放和政府有很强的直接干预能力。以往的经验证明,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及时监控, 密切注视国际投机机构的动向, 要根据国情的发展变化和国际游资的发展动向适时调控全球化步伐, 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与合作之路。

经过本次国际金融危机, 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体系正在经历重大重组, 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联合救助和相关规则制定, 争取在构建新的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中有更多话语权。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会改变, 但增长方式有待转变, 金融国际协调监管合作渠道和方式有待发展, 资本跨境流动和运营的新方式尤其要关注, 全球化进程调控的灵活度也应加强。

四、结语

总之, 虚拟经济背离实体经济的发展及缺乏对其有效规制是金融危机频发的主要原因。制定和完善相应法律规范和监管措施, 改进企业产权结构和治理模式, 规范中介市场和中介行为, 积极参与和调控全球化进程, 维护转型期的金融安全和经济公平, 是我国现阶段应对经济虚拟化与金融危机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金学军, 李红坤等.国际游资流入对中国宏观的冲击与对策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

[2].李宝伟.经济虚拟化下金融稳定与虚拟经济管理—基于次贷危机的启示[J].亚太经济, 2009 (1)

[3].李宝伟.经济虚拟化与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年

[4].李华民.金融开放格局下的外源性金融危机:危机源甄别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软科学, 2007 (3)

[5].孙景宇.金融危机形成理论的虚拟化—综述与评价[J].当代经济科学, 2004 (3)

浅析金融行业道德风险防范与管理 篇6

一、金融行业的道德风险

金融行业面临的道德风险不容忽视的, 道德风险所造的影响和后果也是不容小视的, 所以应该对金融行业道德风险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找出原因, 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目前, 金融行业道德风险的问题主要有银行类道德风险、保险类道德风险和投资类风险等, 下面就对这几类进行详细的讨论与分析。

(一) 银行类道德风险

银行类道德风险主要指由于银行从业人员违反职业道德, 对银行的资产, 信誉以及发展业务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和影响。银行的道德风险主要分为三个层次:银行决策层 (如董事会成员) 的道德风险、银行管理层 (如总分行管理级员工) 的道德风险、银行经营层 (如操作/执行人员) 的道德风险。

1. 银行决策层的道德风险

在目前我国的银行管理体制下, 决策层拥有的权利与自己的产权并不对等, 从而导致决策层并没有足够的产权去负责自己决策的结果或者只能负到很少的责任, 这也是道德风险在决策层出现的根本原因, 具体表现在对高级管理层的约束性强度不够、非市场化的决策行为以及对违规行为查处不够及时等。

2. 银行管理层的道德风险

决策层的道德风险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管理层的道德风险, 例如管理层为了“迎合上意”并没有从实际出发做出正确操作, 决策层对于管理层没有强制约束力导致下级不同形式的越级经营。

3. 银行经营层的道德风险

银行的经营层是信息的最初来源, 同样也是拥有信息量最丰富的层次, 由于获得的信息量最大、最准确, 如果管理层没有对经营层给予强制的约束和监督, 那么发生风险的概率便会大大增加。

(二) 保险类道德风险

保险类道德风险是指保险的受益人 (被保险人) 由于明知保险合同上规定的赔偿金或利益给付而故意违背道德规范, 甚至故意犯罪而引起的风险。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相对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而言, 道德风险可以分为事前道德风险和事后道德风险;另一类是相对于保险标的不同而言, 道德风险可以分为人身保险的道德风险和财产保险的道德风险。

1. 事前道德风险和事后道德风险

事前道德风险是指被保险人在预防保险损失方面的警惕性有所下降, 例如, 驾驶员明知发生车祸会得到足额赔偿, 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 不警惕驾驶, 从而加大了车祸发生的概率, 以便获得赔偿。

事后道德风险是指被保险人的行为在减损方面产生了背离, 例如投保人对于自身财产投保, 但在发生事故时, 他明知自己可以获得足额赔偿, 而不去及时保护自己的财产, 以便在保险公司得到赔偿。

2. 人身保险的道德风险和财产保险的道德风险

人身保险的道德风险是指受益人 (被保险人) 为了获得保险公司的赔偿, 从而隐瞒实际情况或不将实际情况告知保险公司, 编造虚假的材料或证明, 以便骗取保险公司的赔偿。

财产保险的道德风险是指收益人 (被保险人) 为了获得保险公司的赔偿, 从而编造虚假的材料或虚假的事故原因恶意欺诈、故意破坏自身财产或在财产已经发生损坏时任由其继续遭受破坏而不制止的道德风险。

(三) 投资类道德风险

投资类道德风险主要是指风险投资导致的道德风险, 风险投资的主要流程是风险投资者将自身的资金委托给投资机构进行投资, 风险投资专家通过对事实情况的分析, 不断筛选, 从而得出风险最低的投资方案, 将资金投入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或公司, 并同风险企业共同管理企业或公司, 从而获得高额的投资回报, 再将这些资金分配给风险投资者或投入新的项目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这一过程中很容易发生道德风险, 这些可能发生的道德风险主要分为风险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的道德风险、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的道德风险, 风险投资中中介机构的道德风险。

1. 风险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的道德风险

风险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的道德风险一方面是风险投资家在吸引风险投资者投入资本时, 故意编造自身的业绩或夸大自身的能力, 从而骗取风险投资者的资金。另一方面是风险投资家在利用风险资本时, 滥用职权从中牟利、不努力工作或不安实际要求工作等所造成的风险。

2. 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的道德风险

风险投资家的道德风险首先表现在风险投资家不遵守诺言, 不履行对风险企业的增值业务, 其次表现在倾向于机会主义, 为了自身利益选择不合适的投资方案或者泄露商业秘密所造成的风险。风险企业家的道德风险主要指在资金的控制上使用不当或者能力不够, 不足以承担责任所造成的风险。

3. 风险投资中中介机构的道德风险

中介机构的道德风险主要是指中介机构不能保证公平公正、独立诚信行事, 为了自身利益对于资金出现隐瞒和编造的行为, 导致投资中出现了风险, 并造成了损失的道德风险。

二、金融行业道德风险的管理

目前, 我国出现的道德风险主要有银行类道德风险、保险类道德风险和投资类道德风险, 然而出现这几种道德风险的主要原因还是对主要机构或人员的管理力度不够, 下面就金融行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我国金融风险的管理模式提出讨论。

(一) 金融行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 我国金融行业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外部环境还不成熟

在西方的金融行业以诚信原则为客户服务, 他们向客户提供的不仅仅是是一种服务, 更是一种信任, 这也体现了在西方金融行业客户在金融行业的重要地位。但目前在我国, 完善的服务体系和信用评估体系尚未建成。我国目前的信用体系还不够完善, 针对个人和企业的信用中介体系还没有在全国的金融行业普及, 不仅对客户的信用审查造成了困难, 而且也造成了社会普遍缺乏信用道德规范和信用意识。

2. 我国金融业的风险管理理念较为陈旧

在西方金融行业, 将风险收益匹配原则放在首位, 对于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都十分重视。但我国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好, 对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这两方面没有协调好。一方面, 一些业务人员或操作人员认为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是相对立的两个方面, 不能正确的评价风险, 认为风险管理会阻碍发展业务。另一方面, 部分风险管理人员不会去仔细的研究市场和业务, 认为控制风险的唯一方法便是少发展业务, 通过否定业务从而降低风险, 这也是很多业务得不到充分地发展, 反而降低了金融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对于风险管理, 金融行业应该树立其理念。

3. 我国金融行业内部控制机制失灵

目前, 我国金融行业的业务流程普遍存在问题, 如信息不对称、信息反馈不及时、职能不够清晰、缺乏对制度执行的有力监督和内部控制管理不到位。金融行业内部虽然有严格的规章制度, 但是金融行业内部并没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业务流程, 这样会导致风险的出现。金融行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往往是事后控制, 当问题出现时, 才去解决问题, 这也助长了风险事故的发生。

4. 我国金融行业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在西方金融行业, 管理者经常通过工资、股权、奖金等去激励员工, 不仅有短期的激励, 也有长期的激励。但在我国对于员工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甚至是受限制的。但是目前经济快速发展, 每个金融行业的工作人员都会有任务指标, 由于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导致员工的积极性不够, 很难完成指标和任务, 在这样的情况下, 员工便会弄虚作假, 不守诚信, 从而导致金融风险的发生。

(二) 金融行业风险管理模式

目前, 我国仍处于转型过程, 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 金融行业的发展仍不够成熟, 我国金融业对风险的重视程度更倾向于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对于道德风险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这也是我国金融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相对较弱的原因。我国目前的管理模式中, 基本上建立了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等风险管理决策系统, 风险管理的监督系统基本上是以稽核委员会为主, 风险管理的实施部门以授信部门和风险资产管理部为主。目前风险管理体系中依旧采用对信贷风险的控制模式, 但是并没有完善金融市场风险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 还没有完成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我国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与外部环境还还有待改善。

(三) 金融行业风险管理措施

1. 构建金融职业道德体系

对于金融行业的工作人员, 要严格要求自己, 树立良好的道德规范, 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爱岗敬业, 诚实守信, 努力维护金融行业的市场秩序。且要建立健全的日常道德风险防控体系, 对于重要岗位的从业人员和部门要严格执行检查监督, 严格规范工作流程, 同时强化日常的监管。要建立健全预警体系, 及时发现有可能发生的道德风险, 从而规避风险。

2. 完善金融行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金融行业要加强从业人员对规章制度的学习, 增强其自律意识。对重要岗位加强监督, 实行双人双岗和岗位轮换制度, 从而避免某些从业人员的不法行为, 起到规避风险的作用。同时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追究制度, 对于不同的违规行为, 要有相对应的处罚方法。对于发生道德风险的员工, 要给予处分, 甚至开除。

3. 要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衡量金融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便是风险管理体系是否健全, 我国要加大道德风险的防范, 就应该健全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建立在企业对于风险偏好的基础上, 企业要在承担风险的水平、收益期望和对风险的容忍水平一致的前提下, 体现总体和部分承担风险的能力。其次, 风险管理政策体系应该覆盖各个业务, 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 但又要体现分类管理和因地制宜的差别化原则, 针对不同业务和地区的特点在风险管理方面区别对待。

目前, 道德风险在我国金融行业普遍存在, 要抓住问题的本质, 仔细分析原因, 建立完善的道德风险管理体系, 努力降低道德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从而规范金融秩序, 有效促进金融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宏.浅析金融行业道德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1) .

[2]彭金隆:金融控股公司——法制监理与经营策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3]黄俊宁, 刘忠强.试论新形势下金融道德风险的防范[J].广西农村金融研究, 2006 (03) .

[4]杨大光.中国银行业反垄断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试说金融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 篇7

首先,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 是银行从业人员和银行的安身立命之本。诚与信, 是一对同等意义的范畴。诚实信用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 也是每个公民的道德责任, 更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诚信是金融人员的必要美德, 它对银行业发展来说, 是一种形象, 一种品牌, 一种信誉, 一个使企业兴旺发达的基础。金融工作要广泛接触群众, 以诚信为本, 一诺千金, 涉及到有欺诈行为。诚信度是该事业发展壮大的基础。将诚实信用融入到职业道德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 使从业人员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中培养诚实守信的观念, 忠诚于自己从事的职业, 信守自己的承诺。相反, 缺乏诚信, 虚假宣传, 仿造凭据, 拖欠款兑等, 必将使自己走入歧途, 对单位来说也必将江河日下, 甚至倒闭。由于欺骗欺诈现象屡禁不止和不断蔓延, 已经出现了所谓“信用缺失”、“信用危机”的现象, 成为银行业职业道德健康发展的一大“公害”。因此说诚信就是成功, 诚信是金, 直接就是经济收入。

再次, 谨慎是金融人员的优秀品质。养成小心谨慎的工作习惯, 是金融安全的保障, 是防偷、防错、防遗失、防灾害损毁、防诈骗、防杂乱无序等有力措施, 谨慎贯穿到金融工作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 不容许些微的粗心大意。

第三, 廉洁是金融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尺度。金融工作天天要与钱打交道, 如果没有廉洁奉公的品质和职业道德, 就可能经不住“金钱”的诱惑, 还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金融工作者接触大量的资金, 最怕见钱眼开, 乱抓乱挪用, 或者为了个人私利, 违规违法。要努力克服人性的弱点, 保持廉洁奉公的行为, 一贯按原则办事。培养廉洁风尚, 要从小事、细节上做起,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不挪用一分钱, 坚守处女阵地, 不搞第一次奸情和下不为例;还要自觉抵制社会各种诱惑, 远离吃、喝、嫖、赌的花花世界。记住廉洁的围堰一旦被打破, 迅猛的洪水汹涌倾泻, 后果不堪设想。对于金融人员, 做到“手提万贯, 一尘不染”, 廉洁方显英雄本色。

第四, 谦恭是金融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金融业是服务行业, 要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待人接物上, 态度谦恭是金融工作者的工作需要。这样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人为麻烦, 顺利推动工作。因此金融工作者应加强学习, 主动涉猎公共关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谦恭也需要培养, 在克服自身心浮气燥的个性的同时, 谦恭起来, 脸上常带微笑。

第五, 协作精神是金融工作人员应有的素质。金融行业部门多, 互相牵制多, 需要纵向与横向紧密合作, 如果金融工作者缺乏协作精神, 个人意志太强, 或者独断专行, 工作秩序就会打乱, 工作就要出问题。具有良好的协作精神, 就能提高工作效率, 增大工作收益, 并能为建立和谐单位、和谐社会, 以及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社会公平正义下一篇:提高班级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