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下科技创新

2024-06-22

金融支持下科技创新(精选11篇)

金融支持下科技创新 篇1

一、贵州省金融发展支持科技创新的现状及必要性

早在1776年,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亚当·斯密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指出:“任何社会的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 都只能用两种方法来增加。其一, 改进社会上实际雇用的有用劳动的生产力;其二, 增加社会上实际雇用的有用劳动量。”他指出, 生产力的改进取决于: (1) 劳动者能力改进; (2) 他工作所用的机械的改进。而劳动者能力和机械的改进与科技进步有关。由此可见, 亚当·斯密早已经认识到, 除了资本和劳动力之外, 科技进步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几年来, 贵州省科技自主创新不断提高, 专利申请数量明显增加, 贵州省专利申请共计11574件, 科技成果丰硕。在“十一五”期间, 贵州更是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0项, 截至2012年, 贵州省拥有的发明专利达到3130件, 增长幅度排全国的首位。在资金上, 据统计, 贵州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在2013年底达到12877亿元, 对于贵州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支持结构来看, 贵州省的科技创新信贷资金是有巨大的潜在供给能力的。但是传统的银行不适应科技创新发展的新需求, 因为科技创新活动具有投入高、风险高的特点, 而银行追求的是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高收益性, 所以, 银行会限制对高科技企业的贷款, 这就说明了贵州省信贷资金虽然有巨大的潜在供给能力, 但是现实的情况又导致供给不足, 这就造成了科技创新企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从长远来看, 中小高科技企业在我省经济发展将会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但是由于自身的高风险和金融市场的影响, 我省中小企业融资面临诸多困难。为了贵州省在未来的几年内能够后发赶超, 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已必不可少。

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 他认为创新可以概括为一下5个方面: (1) 引进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 (2) 引进新技术或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3) 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4) 采用一种新的原料或控制原材料的一种新供应来源; (5) 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 如造成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熊彼特指出, 当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到相对发达阶段之后, 货币市场的建立和良好运作成为实现创新的基础。本文以少数民族地区贵州省为例, 对贵州省金融发展对科技创新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并根据研究结果给出一些政策建议。

二、科技创新的测度

(一) 建立模型

从贵州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现状考察看出, 贵州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成果并不明显, 金融在对科技创新的支持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进一步的论证贵州省金融发展和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 本文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法, 收集了贵州省1993~2013年这21年的数据, 首先对科技创新度TI进行了测算, 然后构建VAR模型, 对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然后对相关的分析结论进行了解释。

本文采用基于生产函数总量测算法中使用最多的索洛余值法来测算全要素生产率 (简称TPF) , 并以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贵州省的科技创新度 (TI) 。

假设贵州省经济的生产函数为:

其中aK和aL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 t表示时间, 因为生产函数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假设规模报酬不变, 对生产函数进行变形, 取对数得到:

其中, Y为产出数据, 表示国民经济的整体产出, 即国内生产总值 (GDP) ;L为劳动投入数据, 即贵州省历年社会劳动者人数;K为资本投入数据, 即为直接或间接构成生产能力的资本总存量, 由于统计年鉴中并没有贵州省历年资本存量的数据, 因为需要进行推算, 本文采用的是1951年戈德史密斯开创性的运用的永续盘存法, 其公式为:

其中, Kt表示第t年的实际资本存量, Kt-1表示第t-1年的实际资本存量, It表示第t年的名义投资, δt表示第t年的固定资产折旧率, 本文根据使用寿命, 对建筑、设备和其他费用这三类固定资本的折旧率进行了估算, 分别为6.9%、14.9%和12.1%。而建设、设备和其他费用三种资产类型的比例分别为65.93%、18.04%和16.03%。加权计算得到基础设施资本的综合折旧率为9.2%。

(二) 实证分析

运用软件Eviews6.0对贵州省1993~2013这21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数据来源于《2012贵州统计年鉴》、《贵州六十年》以及贵州统计局网站、中国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网站上公布的金融数据。

1. 单位根检验。

首先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得检验, 由表2-1可知Ln L, Ln K, Ln Y和同为一阶差分平稳序列, 可使用模型Ln Y=Ln A+at+aKLn K+aLLn L进行回归分析。

2.全要素生产率TFP估计结果。

根据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 得出aK=0.749256, aL=0.250644, 可得出第t年的全要素生产率为:

1993~2013年贵州省经济TFP及其增长率见表2-2。

三、贵州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实证研究

(一) 模型构建

经过以上分析, 我们选取一些能够影响贵州省科技创新的金融因素来建立实证分析的计量模型:

其中, ε是误差向量, TI是贵州省科技创新指标, 本文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表示, SC贵州省金融发展规模指标, 用M2/GDP来表示, ST是金融发展结构指标, 用居民储蓄/全部存款来表示, FE是金融发展效率指标, 用贷款/存款来表示。

(二) 实证分析

1. 单位根检验。

从表3-1中可以看出, 变量TI、SC、ST和FE没有拒绝原假设, 说明序列存在单位根, 他们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 存在时间趋势。但是进行一阶差分后, 变量DTI、DSC、DST和DFE均拒绝了有单位根的原假设, 表明差分变量时平稳的, 我们就认为这4个变量时一阶单整的, 可以运用一阶差分后的数据进行协整检验。

2. 协整检验。

虽然这4个指标是非平稳的一阶单整序列, 但这些指标可能存在平稳的线性组合, 这个组合反映了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 即协整关系, 本文采用Johansen法来检验贵州省金融变量和科技创新指标之间的协整关系, 检验结果如下:

为此, 我们确定Johansen检验的滞后期为2, 并且在95%的置信水平下, 变量TI、SC、ST和FE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 具有共同的随机趋势, 它们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协整关系的表达式为:

从长期反映均衡关系的协整降方程不难看出, 金融发展结构和金融发展效率与科技创新之间存在着长期的正相关性, 而金融发展规模与科技创新之间存在长期的负相关性。金融发展规模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使科技创新水平下降5.96%;而金融发展效率和金融发展结构每提高一个百分比则分别使科技水平上升78.5%和604%。这说明, 贵州省经济货币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并不会促进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 而金融发展结构和效率的提高会促进我们的科技创新, 这也为中国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提供了理论依据。

3. 格兰杰因果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显示四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的关系, 但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相互影响的因果关系还需进一步验证。本文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进一步探讨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因果关系。

根据检验, 在滞后4期的条件下, 金融发展结构 (ST) 是金融发展效率 (FE) 的格兰杰原因, 金融发展效率 (FE) 是科技创新 (TI) 的格兰杰原因, 这说明扩大金融体系的发展规模、优化金融发展结构有利于提高金融的发展效率 (FE) , 而提高金融效率 (FE) 又能促进科技创新 (TI) ;在滞后5期的条件下, 金融发展规模 (SC) 和金融发展结构 (ST) 都是金融发展效率 (FE) 的格兰杰原因;在滞后6期的条件下, 科技创新 (TI) 是金融发展结构 (ST) 的格兰杰原因, 这说明, 贵州省科技进步反过来会影响贵州省的储蓄结构, 促进了金融资源向着边际效率较高的企业或部门配置。

四、提高贵州省科技创新金融支持的结论及建议

目前贵州省以银行贷款为主导的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并未形成多层次、系统化, 诸多创新型的金融工具和融资手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更是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为此, 要加快构建促进科技发展战略全方位的金融支持体系, 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 金融发展效率和金融发展结构每提高一个百分比则分别使科技水平上升78.5%和604%, 从这个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金融发展结构还是金融发展效率, 都会直接或间接的促进科技创新活动, 特别是金融发展结构的提高, 可以使科技水平成倍的增加, 而金融发展规模与科技进步之间存在着长期的负相关关系, 说明贵州省经济货币化水平的提高并不会促进科技创新活动。从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 在滞后4期, 金融发展结构会促进金融发展效率, 而金融发展效率的提高又会促进科技创新活动, 到了滞后6期, 科技进步又会对金融发展结构有促进作用, 这样形成了一个循环链, 只要我省鼓励储蓄, 提高存款中居民存款所占的比重, 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好的循环机制, 最终会对科技创新活动有很大的帮助。

银行是我省科技金融的主要资金来源, 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提高银行存贷总额、优化金融机构存贷比例。首先, 在不断优化我省金融机构的存贷款比例的基础上、努力增加银行信贷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 逐步放宽对科技活动的贷款限额, 努力提高闲散资金的利用效率。此外, 必须对科技创新活动的银行信贷资金的利用进行合理的监督, 防止因私人或其他原因使科技研发活动资金得不到合理的利用, 从而不断优化金融资源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配置效率。同时, 应加强金融的监管, 监管部门应及时的更新金融监管的理念, 明确金融监管的内容, 实行金融监管模式、金融监管手段、金融监管内同等方面的创新。目前, 贵州省科技企业大多都是中小型科技企业, 资金主要都来源于银行, 但是这些银行由于害怕风险, 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就非常有限, 这就极大的阻碍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在我省科技创新活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 需要成立一家专门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金融服务的带有政策性质的科技发展银行, 通过给予中小各级企业的利率优惠, 利用自己的独特优势, 开展技术创新成果吸纳转化、技术信托投资等业务。贵州省目前很多企业缺乏资金, 无法购买技术创新成果, 这就阻碍了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从长期来看, 金融的发展无论在量的提高上还是质的飞跃上都能够促进贵州省科技的进步, 因此, 从全局上看, 贵州省金融业的发展将是促进贵州省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

金融支持下科技创新 篇2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金融创新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动农村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可以看出,党和国家把农村的發展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转折。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为标志的新一轮农村改革将全面展开。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尤其是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很不协调,农户企业的金融需求与金融的有效供给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矛盾突出。

1 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

1.1 金融服务严重不足

目前,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主要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工商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保险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金融机构中,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在县城以下的村镇设置了分支机构,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主要供给单位,农为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虽然在对当前农村金融有所供给,但由于其先天不足,大部分资金上划到省市分行,成为农村资金的“抽水机”。而农村信用社由于种种原因,历史包袱沉重,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形成支农资金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巨大差距。

1.2 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普遍较低

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仍处在较低层次、低效率阶段。金融机构受贷款条件的限制,主要以发放小额贷款为主,支农贷款品种相对较少,额度较小,仅能满足部分农户简单的种养业资金需求,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1.3 针对贫困人口的公益小额贷款机构基本空白

农村地区农民收入低,贫困人口相对较多,而商业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逐利性和出于对风险的考虑,对这部分人的信贷需求并未设定在信贷支持范围之内。当前又无专门针对贫困人口的公益性小额贷款扶贫基金,对其提供金融支持,致使贫困人口越来越穷,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

1.4 担保机构缺位

当前,普遍存在农民和中小企业贷款难,而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农民和中小企业不能提供银行所需的抵押品。从全国范围内来看,解决这一难题的出路是成立贷款担保公司。目前,成立的担保公司主要是企业经营,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农民并没有担保公司认可的反担保财产,致使一家一户为主的农户很难得到担保公司的担保。另外,担保公司的经营方式加重了农户或中小企业的负担,农民的贷款难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1.5 农业保险缺失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受自然条件影响非常大,遇到自然灾害或重大疫情,农民会血本无归,从而使农村金融机构形成大量不良贷款。做为农业生产重要保障的农业保险,由于其高风险,低利润,商业保险机构根本不愿涉足。这给农民投资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农村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1.6 金融机构创新不足

目前,做县域经济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主要业务品种仍囿于存、贷、结算等传统的业务。但由于软硬件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结算渠道不畅,已是其发展的最大瓶颈,网上银行、银证通、票据业务等新业务发展十分缓慢。

1.7 金融生态环境恶化

良好的政府信贷支持系统和高效的司法制度能有效降低银行和农户、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县级政府职能部门和司法部门在维护金融债权方面支持力度较小,甚至借企业改制、破产等手段逃避金融机构债务。金融机构作为服务型金融企业,不是国家强制机构,对借款人逃避银行业金融机构债务行为无强制能力,从而使债务人违约成本过低,进而使银行形成大量不良贷款,历史包袱沉重,积重难返。

2 针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应该采取的措施

2.1 引进、设立新型金融机构,形成充分有序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

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在全国设立之势方兴未艾,地方政府应当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或个人依法设立新型金融机构,为三农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多资金支持。农村信用社应当继续深化改革,可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引进战略投资者,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从而提升其形象,提高其效率,真正使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竞争格局。

2.2 引入国家扶贫基金解决贫困人口的贷款难问题

国家扶贫基金会是专门针对贫困人口发放小额贷款的公益性组织,该机构有多年的贫困人口小额贷款经营经验,且不以盈利为目的,是当前较为正规的扶贫组织之一。国家扶贫基金会对于解决贫困人口贷款难,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力保障。

2.3 政府主导统筹农业保险发展,消除农民投资和银行放贷的后顾之忧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由政府主导统筹农业保险和政府救济,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拓农村市场,创新保险品种,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的有效方式,扩大农业保险参保基数,使农民向农业投资和银行发放农业贷款能够实现风险可控,保本经营。

2.4 完善农村金融信用担保体系

抓紧建立健全县域信用担保机构,一是大力发展地方政府参与出资的信用型担保机构;二是积极培育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和商业化运作程序组建的商业型投保机构;三是扶持中小企业、农户自发组建,自我出资,自我服务,自担风险、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互助型担保机构。同时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落实配套措施和办法,做好农业担保贷款的发放,切实解决农民和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2.5 加快建立征信体系、依法打击逃废债行为改革农村金融生态

一是由政府主导建立信用信息库,完善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建设,以及农村金融机构间共享和协调的平台,降低银行的征信成本。二是加强对农民法律和诚信教育,增强其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三是司法部门依据国家赋予的强制力对逃废金融机构债务的赖债户实行强制执行措施,加大案件执行力度,对赖债户进行打击,起到法律的震慑作用。从而形成农户、企业讲诚信,不讲诚信就会受到经济、法律制裁的良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2.6 改进服务水平,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体系,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农村金融创新首先是金融产品的创新。一是农村机构应适时推出适应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信贷产品,应收账款抵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应收票据质押贷款等业务品种,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二是扩大农村消费信贷,设计出与农民消费特点相适应的医疗消费贷款,个人委托消费贷款,住房装修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等业务。三是加大对公事业单位贷款的支持力度,积极向环境建设,文化建设等领域提供信贷支持。四是以推进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系统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村现代支付系统建设,为农户提供多层次,高效率的支付清算服务。五是创新农村信用社的“信通卡”支付功能,真正实现一卡在手走遍神州。

2.7 构筑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的支撑体系

金融支持下科技创新 篇3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金融发展,科技创新,向量自回归模型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增速阶段性回落的“新常态”时期,各个地区都将优化产业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首要任务。同时,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日渐凸显,严峻的形势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经济发展的方式。事实证明,科技创新才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路径。作为科技创新载体的中小科技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但其自身的高风险和金融“嫌贫爱富”的本性,使得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面临重重困难。盐城市作为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经济新常态下要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而金融作为科技创新的驱动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探究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科技金融进行了研究,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方面。King和Levine(1993)提出,金融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企业家评估、资金筹集、风险分散及技术创新预期收益评估在内的四项服务,进而提高了科技创新效率。Levine等(1998)从金融功能的角度研究金融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认为金融机构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促进长期经济增长。Aghion et al.(2005)分析了金融约束对引进国外先进创新技术的影响。Luigi et al.(2008)利用意大利企业技术创新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银行信贷对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创新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Ang(2010)基于韩国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金融自由化与国家科技创新具有强关联性的结论。在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方面,Kortum和Lerner(2001)通过研究发现,在高技术产业中风险资本的增加与专利发明数量正相关,风险资本投入到R&D生产的不足3%,但其对高技术产业科技的贡献率则高达15%。Hall(2002)指出,风险投资可以有效解决创新资金在筹集过程中产生的高额融资成本、信息不对称及道德风险等问题,从而促进科技创新。Kaplan(2003)、Vasilescu和Popa(2011)认为,风险投资既可以为处于种子期的科技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解决其融资难问题,还可以促进其快速成长和壮大。Casamatta(2003)、Keuschning(2004)的研究表明,企业能否获得风险资本的有力支持已经成为其能否成功实施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体系和结构、政策金融等对科技创新的作用等方面。凌江怀等(2009)提出,可将直接金融、信贷融资以及政策性金融相结合,建立金融对科研活动的支持路径。叶耀明和王胜(2007)基于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对金融中介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发现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中介体系相比于风险投资等科技金融手段,对科技创新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龙勇等(2011)基于多个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调研数据,研究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联盟策略的影响。王华(2007)、左志刚(2011)认为,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可以弥补中小企业融资缺口。肖玉香(2011)指出,应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支持建设当作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其核心是进行机制构建。肖嫚(2012)运用规范理论分析、回归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支持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金融创新模式。李心丹和束兰根(2013)提出,我国现阶段应将中小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难题作为重要的着力点,将政府的参与和市场化的运作有机结合起来,健全担保和抵押机制,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邓天佐(2010)认为,应该从构建能够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并适应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及功能性平台、建设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大力发展信用评级及保险担保等中介机构出发来深化科技金融创新,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

三、盐城市金融发展支持科技创新的现状

(一)科技成果转化覆盖面广,但增速下滑

“十二五”以来,盐城市科技创新成效显著:2014年,省科技统计监测科技进步指标排全省第9 位,苏北第1 位;省“八项工程”监测指标排序全省第8 位,较上年提升一个位次。2014年524项科技计划项目获省级以上立项,争取到无偿资助资金1.13亿元、风险补偿资金贷款7.15亿元,4个重大成果转化项目获省立项,争取资金3600万元,实现了全市11个县(市、区)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全覆盖。其中,专利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成果,专利申请量是科技创新产出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相关数据显示,2008 ~ 2014 年盐城市专利申请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从2008 年的3948件增长到2014 年的17213 件,增幅高达435.9%;从增长率来看,2008 ~ 2012年间,增速均保持在两位数,尤其是2011年增长率高达75.9%,2013 年与2014 年专利申请量虽有所增长,但增速显著下滑。

(二)信贷资金潜在供应力强,但科技信贷资金不足

在金融发展方面,盐城市2014 年年末存款余额达3721亿元,对于盐城市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来说,科技创新信贷资金具有巨大的潜在供应力,但科技创新活动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及金融资本的逐利性,导致科技信贷资金不足。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8 ~ 2014年间,盐城市科技贷款及高新科技贷款整体呈现增长趋势,自2011 年以后,较前几年增长幅度减小。科技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基本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从2008 年的14.1%下降到2014 年的8.9%,下降了5.2 个百分点,即科技贷款额的增长速度赶不上贷款总量的增长速度。而在科技贷款总量中,高新科技贷款的比重逐年增加,从2008年的23.8%逐渐上升到2014年的33.4%,说明金融机构越来越关注高新科技企业的发展,对其支持力度在逐渐加大。

四、模型设定与指标选取

(一)模型设定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由Sims引入到经济学研究分析中并获得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分析和预测多个相关经济指标时,可利用VAR模型分析时间序列系统和随机扰动项对各个变量的作用。

本文基于广义的C-D生产函数建立计量模型,分析金融发展对科技创新的影响:

其中:Yt=(ln KJCt,ln FGMt,ln FXLt,ln CZZt),Y表示二维的内生变量向量,KJCt为科技创新指标,FGMt为金融发展规模指标,FXLt为金融发展效率指标,CZZt为财政支出指标;A表示相应的系数矩阵;ρ表示内生变量的滞后阶数;εt为误差修正向量。

(二)指标选取

为了研究盐城市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关系,本文选取代表金融因素、科技创新因素的变量进行数据检验,同时选取影响科技创新的非金融因素作为控制变量,研究盐城市金融发展对科技创新的影响。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及有效性,研究区间选择2000 ~ 2014年,相关数据均来自相关年份的盐城市统计年鉴。

被解释变量:主要为科技创新(KJC)指标。由于专利申请量能够很直观地展现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情况,因此,本文选择专利申请量来衡量科技创新水平。

解释变量:核心解释变量主要包括金融发展规模(FGM)和金融发展效率(FXL)两个指标。其中:考虑到盐城市金融资产主要集中在银行和其他信贷机构,因此采用盐城市金融机构的存贷款总额与GDP的比率来衡量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可以通过金融机构的存贷比指标来反映,即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值,主要描述金融机构资金的利用效率。

控制变量:财政支出(CZZ),用财政预算支出来衡量。

由于对变量取自然对数不会改变原有变量之间的关系且能消除时间序列的异方差,因此,本文对上述变量的数据进行取自然对数处理,各指标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五、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根据协整的定义,若两个变量的时间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它们必须是同阶单整的。因此,在进行协整检验前,必须对各个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单整检验,以确认各个变量是同阶单整变量时间序列,否则协整检验可能发生错误。

单位根检验方法很多,经常被用到的有Dickey-fuller检验(DF检验)、扩展的Dickey-fuller(ADF检验)和Philip的非参数检验(PP检验)。DF检验适用于变量时间序列为一阶自回归的情形,对于高阶自回归的变量时间序列应该采用ADF检验。本文使用ADF检验、利用Stata12.0 软件分别对各变量的水平值和一阶差分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变量均为非平稳序列,对它们进行一阶差分后,各变量均在10%水平上通过了检验,各变量为一阶单整过程。即原变量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而其一阶差分序列为平稳时间序列,满足协整的前提条件。

(二)协整检验

通过单位根检验可知,各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变量,这说明它们之间可能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因此本文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对各变量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 的检验结果可知,第一列“None”的迹统计量64.729 要大于5%显著性水平上的统计量47.21,因此可以拒绝“存在零个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即四个变量之间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综上,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由此建立协整方程如下:

ln KJC= -1.589+ 1.669ln FGM+0.318FXL-0.147ln CZZ

该方程的可决系数R2为0.849,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力强,且方程系数均通过1%显著性水平上的T检验。

从协整方程可以看出,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发展效率与科技创新之间存在长期的正相关性,而财政支出与科技创新之间存在负相关性。金融发展规模对科技创新的长期弹性系数为1.669,即金融发展规模每增加1%,科技创新水平提高1.669%。金融发展效率对科技创新的长期弹性系数为0.318,即金融发展效率每提高1%,科技创新水平提高0.318%。这说明2000 ~ 2014 年间盐城市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发展效率在长期内对其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已表明,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财政支出与科技创新水平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是这种长期均衡关系可能存在某种先后的因果关系,为此本文采用格兰杰检验方法,对四个变量之间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注:∗、∗∗∗分别表示在10%、1%水平上显著。

由表3 可以看出,在1%显著性水平上,金融发展规模是科技创新的格兰杰原因,即扩大金融发展规模可以提高科技创新的水平。科技创新不是金融发展规模的格兰杰原因,说明与传统企业相比较,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规模相对较小,能够创造的资金规模也相对较小,故回流到金融系统的资金也较少,对促进金融系统信贷规模扩张的作用十分有限。在相应的显著性水平上,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效率之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即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效率相互促进,金融系统通过吸收存款并将其转化为贷款投资到科技型企业,科技型企业获得资金支持后不断发展,获得丰厚的利润,即提高了贷款资金的价值,从而会促使金融系统扩大对其的贷款规模,提高了金融系统资金的使用效率。科技创新与财政支出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四)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一个残差项的标准差冲击对系统中内生变量取值的影响,以刻画变量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基于以上VAR模型,其相应的脉冲响应结果如图1、图2所示。其中,横轴代表冲击发生后的时间间隔,纵轴代表内生变量对冲击的响应程度。

从图1可以看出,给FGM(金融发展规模)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其对KJC(科技创新)的影响在整个冲击期间内表现为正向作用,在当期很微弱,随后开始增强,到第2期达到稳定值,在2 ~ 10 期金融发展规模对科技创新的冲击效应基本保持稳定,虽有所增强,但增强的幅度非常有限。这一现象说明,在短期内金融发展规模对科技创新的冲击力较大,能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但从长期来看金融发展规模对科技创新的冲击力有限,即对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作用十分有限。

从图2 可以看出,FXL(金融发展效率)受到一个标准差冲击后,对KJC(科技创新)主要产生正向的响应效果,快速达到第1期的响应水平后,响应程度的增长幅度开始减弱,并在第2期末达到峰值,此后响应程度呈现出逐渐减弱的态势,从第8 期开始进入负值区间,此后出现微弱的负向响应。这说明在短期内,金融发展效率对科技创新的冲击力度较大,能够有效地提升科技创新的水平,但从长期来看金融发展效率对科技创新的冲击力呈减弱趋势,并且响应程度保持在较低的水平,甚至是负响应。

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2000 ~ 2014年间科技金融相关指标数据,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在对相关指标进行单位根检验的基础上,进行协整检验,并建立协整方程,接着运用格兰杰因果法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运用脉冲响应函数来动态分析盐城市金融发展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①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发展效率与科技创新之间存在长期的正相关性,即盐城市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发展效率在长期内对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②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规模之间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而与金融发展效率之间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金融发展规模是科技创新的格兰杰原因,即扩大金融发展规模可以提高科技创新的水平,而科技创新不是金融发展规模的格兰杰原因。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效率相互促进,共同发展。③短期内金融发展规模与金融发展效率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较大,但从长期来看,其对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作用十分有限。说明科技金融信贷资金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效率相对低下,未能充分发挥资金对科技创新的高效支撑作用。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不断扩大银行信贷规模,优化信贷结构。鼓励商业银行制定专门的科技企业信贷管理办法,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在客户准入、授信政策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努力增大银行信贷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二是积极创新科技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不断开发新型科技金融产品,尤其是鼓励本土银行如江苏银行、盐城农商行、射阳农商行等积极开发具有盐城特色、适合盐城市科技企业发展的科技金融产品。三是不断完善科技贷款贷后跟踪管理机制,加大对科技企业信贷资金使用的监督力度,防止科技研发资金的不合理利用,提高科技贷款的使用效率。四是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创新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式。优化科技计划项目经费资助结构,提高偿还性资助、风险补偿、贷款贴息及股权融资等方式的比重。发挥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与示范作用,运用创业投资、信贷和担保风险补偿、专项补贴等多种方式,带动金融机构、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实施市各类科技计划,引导创业投资更多地投向科技型、创新型企业,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King R.,Levine R..Finance,Entrepreneurship and Growth: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es,1993(3).

Ross Levine,Sara,Zervos.Stock Markets,Banks,and Economic Growt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3).

Aghion P.,Howitt P.,Mayer-Foulkes.The Effect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on Convergence:Theory and Evidence[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5.

Luigi Fabio S.,Alessandro S..Banks and Innovation:Micro-econometric Evidence on Italian Firm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8(2).

Ang J.B..Research,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in South Korea[J].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2010(1).

Hall Bronwyn.The Financing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J].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2002(1).

Keuschnigg Christian.Venture Capital Backed Growth[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4(2).

凌江怀,李颖,王春超.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及其支持路径[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金融支持下科技创新 篇4

刘义宏 华文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缓解我国经济二元结构矛盾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支持新农村建设责无旁贷。然而,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问题,牵扯的层面十分繁多,各地的情况又千差万别,差异性极大。如何顺应形势,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脉搏,创新金融产品和信贷支农方式,更有效地支持新农村建设,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迫切任务。本文通过对马鞍山农村合作银行在信贷支农方面创新产品与服务情况的调查,了解和掌握马鞍山新农村建设中金融创新举措,总结成绩,发现不足,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进一步做好金融创新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思路。

一、金融创新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1、“阳光农贷”打破农村贷款传统模式。在传统的金融服务基础上,为进一步创新支农模式,更好的支持新农村建设,近年来,马鞍山农村合作银行根据马鞍山农村经济增长特点,制定了“1+3金色家园”计划,对入选的客户实行办理业务绿色通道和利率优惠等措施。此举改变了农户认为没有关系就贷不到款的现象,改善了农户贷款难的状态。“1+3金色家园”计划的申请也打破了信贷员分片管理模式,符合条件的客户可以就近在任何分支机构提出贷款书面申请,任何人都无权拒绝客户的申请。信贷员在接到分配申请后必须尽快与申请人进行联系,对客户进行贷前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经支行负责人审核后报总部,总部根据调查报告对借款人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评级授信建议,在此基础上,支行或总部有权审批人在授信额度内进行贷款审批发放。除此以外,为进一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马鞍山农村合作银行还根据不同对象、不同需要,研究制订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种养殖贷款、“公司+农户”型农户贷款等十一种类型的贷款。对各类贷款的条件、期限、用途作出了详细的规定。2007年该行投入“三农”贷款约13.12亿元,其中联保贷款余额2.67亿元,全年发放种养业贷款3724.9万元、“公司+农户”型农户贷款39万元、粮棉油收购及加工贷款316万元。上述贷款的推出,不仅满足了新农村建设的融资需求,也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

2、“联保贷款”破解小企业融资难。为解决小企业贷款难问题,马鞍山农村合作银行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创新思维,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推出联户联保贷款。联保贷款是同一区域若干企业之间自愿组合成立联保小组(6至10户),经审查认可,对各联保小组成员一次性核定配比授信额度后,与农村合作银行签署联保协议,并交存一定保证金(一般为1:6),授信期限一年,在额度和期限内,企业随用随贷,并实行差别化的优惠政策。联保贷款一次授信、综合配比、随用随贷、循环使用,不仅使联保企业享受到了银行对其融资成本的理财服务,又分散了银行的资金成本和信用风险,联保企业有效资金需求得到了满足。联保贷款自推出以来,经过2年多时间的发展,给中小企业融资建立一条“绿色通道”。截至目前已发放贷款20组、122户、累计发放贷款4.41亿元。企业联保在县域各乡镇覆盖率已超过50%以上。由于将参加联保企业的资产及经营规模作为授信核定的标准,企业正常经营的资金得以满足。联保企业贷款利用负债加快了发展步伐,增强了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3、“微小贷款”解决创业融资难。微小贷款是马鞍山农村合作银行在世界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等国际机构的支持下,开办的一项全新贷款业务。该项目为大多数过去无法获得贷款的正处于成长期的个体经营户、微型和小型企业创造获得贷款的机会。微小贷款一改银行业注重抵、质押贷款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对贷款人的经营状况分析决定贷款是否发放,以及发放的额度,经过工作人员的调查核实分析,5天内就能拿到贷款。在信贷调查技术上,主要体现以下几个原则:一是遵循“到户调查”和“眼见为实”的原则,不强求借款人提供资产负债表,而要求信贷人员必须到借款人的经营场所实地核查其现金、存货,同时将借款人的家庭收支列入调查范围,对借款人所陈述的资产,要求其提供相应的凭证以作印证,有时甚至要当场过目借款人口袋里的现金;二是要求信贷人员根据对借款人的实地调查,自编借款人财务状况简表和调查报告,用较为准确的数据来判断借款人财务水平和损益情况,说明其每月还贷能力;三是提倡直接沟通,不允许开展侧面调查,微小贷款倡导直接沟通,他们认为侧面调查违反了商业银行为客户保密的最高原则。微小贷款自2007年5月8日正式开办以来,陆续在4家支行开办微贷业务,到2008年5月底,累计发放贷款858笔,贷款金额为5200万元,平均单笔金额5.86万元;现有贷款数量700笔,贷款余额3600万元,到目前为止,没有产生一笔不良贷款。

4、“绿色贷款通道”支持农业示范户的发展壮大。为进一步支持新农村建设,马鞍山农村合作银行计划在未来5年,将累计投放30亿元信贷资金,重点培植3000户农业示范户、300个企业、30个行政村,使3000户农业示范户率先致富奔小康,使300个企业茁壮成长并确立行业优势,使30个行政村向现代化的小城镇迈进。截至2008年3月末,已发展农业示范户700户,授信总额达3250万元。“农业示范户”实行“一次授信,余额控制,随贷随用,循环使用”的授信管理模式。执行专门的绿色通道优惠利率标准,对贷款发放后能够按期履约的农业示范户,在下次申请时利率执行在原有贷款利率基础上再优惠10%,直至基准利率。在贷款审批上,实行权力下放,各支行行长在经总部贷审会确定的授信额度内可以自行审批,在风险相对可控的前提下,加快了贷款的审批效率,进一步方便农户,减轻了借款人的负担。

二、金融创新支持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新农村建设中资金需求主体、用途和数量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对金融创新提出了新挑战。经过20多年的农村改革,农村经济格局已彻底被打破,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家庭承包制以外,又出现了经济合作组织、个体专业户、民营企业等更多的组织形式。农户除扩大生产经营需求外、消费性需求和教育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对资金需求已超出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范围,而且大部分大额资金需求难以满足。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在商品流通、工业企业建设、农村道路以及住房改造、农村水利、大型设备建设和购臵上等,都离不开信贷支持和金融产品的开发。可以说,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金融产品创新需求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这对金融创新都是新的挑战。

2、作为新农村建设中信贷支农的“主力军”,农村合作银行面临“孤军奋战”的境地。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逐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从追求利润最大化出发,纷纷从农村撤离,对农村网点进行大量撤并,同时实行高度集中的“分级授权”信贷管理体制,在信贷投放上重大轻小,重工轻农、重城市轻农村,对农村信贷风险性看得过多,自上而下高度集中的信贷管理模式,对基层金融机构的贷款发放形成了刚性制约,对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贷款基本上只剩农村合作银行了。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主要负责粮棉油收购、储运等环节的资金提供,目前虽然在粮食加工等领域有贷款投放,但额度不大,又有商业化的趋势。农村合作银行即使在信贷模式和服务方式上开展一些创新,也难以在根本上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需求。

3、农业保险业务进展缓慢,制约了金融创新业务的快速发展。开办农业保险,可以解决银行的后顾之忧,无形中也扩大大信贷发放力度,便利了客户,有利于金融创新业务向更进一步发展。目前,农村地区开办的险种有机动车保险、农村房屋保险、家庭财产保险、校舍保险等,但真正形成规模的只有机动车保险和农村房屋保险,农村保险推广效果不明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贷款的发放。

4、微小贷款虽然受到多方欢迎,但目前仍处于艰难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一是项目处于起步期,盈利难度相对较大,目前只能算是微利甚至保本阶段,该行旨在通过进一步扩大业务量,形成规模优势后,才能真正成为盈利项目;二是劳动力成本较高,占去了贷款的绝大部分利润。微小贷款项目信贷员从入行培训到走上岗位,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每月需要支付薪酬,这对本身盈利不大的微小贷款项目而言,发展的压力较大;三是由于农业的收成与天气等诸多因素相关,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其他不可抗力因素,贷款就存在难以收回的风险。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微小贷款项目的进一步发展。

三、金融创新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1、创新信贷方式,实行区别对待。一是创新银政合作方式。通过银政合作,把农村金融与地方政府的力量结合起来。开展文明信用评级,尝试把文明道德建设的内容与农民致富资金需求直接联系起来。将信用约束与农户社会经济行为全面结合起来,加大农户违约的成本,推进农村信用建设和乡风文明共同发展。二是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在推广农户联保贷款的基础上,可将龙头企业、担保机构和协会等具有法人地位的利益主体纳入联保贷款范畴,建立农业贷款担保机构,弥补农户联保的缺陷,解决“公司+农户”、“基地+农户”、“业主+农户”、“项目+协会+农户”等联保问题。三是依托农民组织化力量创新。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成立农户联保小组,发展联保信用,放大信用总量,扩大农户联保贷款的覆盖面。另外,吸纳农业政策性保险参与,形成农村金融机构、保险公司、经济合作组织、农户多方共赢的“四位一体”发展模式。

2、创新信贷品种,实现“多点开花”。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需要农村金融从信贷品种上加快创新,为农村经济需求主体提供便捷化、人性化、个性化、差导化服务。一是创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方式,可以创办票据贴现、项目融资、科研贷款等信贷方式,促进其做大做强。延伸信贷支持环节,加大对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和种子贷款的投放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行农业产业化贷款额度逐步落实到具体企业和项目。二是在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基础上,可开办公务员为农民保证的贷款。依据“物权法”的实施,扩大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以动产和不动产抵(质)押贷款范围。三是支持农产品基地建设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扶持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等环节,用金融对接手段促进农产品一体化经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做好扶贫贴息、农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的贷款发放工作,积极支持涉农企业、农村小城镇建设和农业发展。

3、创新服务模式,切实“惠农利农”。一是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尝试将国债、金融债、公司债、项目债推向农村市场,把金融产品转换为农村市场所能够接受的债券产品。二是积极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和农业保险市场,开发农产品期货新品种,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三是继续推动区域性票据交换中心建设,扩大票据使用和流通范围,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的支付结算功能。四是加大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在农村的推广力度,培养农民形成新的支付习惯,逐步推进农村金融结算服务现代化。

4、正确引导民间借贷,弥补正规金融的不足。当前农村一些地方资金外流严重,资金短缺,影响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民间融资十分活跃,很大程度上又弥补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不足和缺陷,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相关部门在引导规范和管理民间融资方面要有新思维、新思路,准确把握民间融资的规模、流向、利率和融资对象等,并加以正确引导和规范化管理,打击非法融资和高利贷行为,使民间借贷趋利避害,健康发展。

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研究 篇5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 融资 金融服务支持

0 引言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科技创新、市场效率运行、金融创新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三大主要源动力。“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发展方针,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提出,到2015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达到8%左右,2020年该比重要达到15%左右。创新型企业是一个国家最有活力的企业,是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中国经济转型需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中国创造的载体主要是企业,需要一批创新成长性企业的发展作为支撑。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也将带来一个新时代,引发全球产业结构面临着新一轮调整,金融危机后,很多跨国公司集中优势资源来抢占产业发展的新的至高点,这对我国创新型企业的成长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在结构调整、技术升级中分得一块蛋糕,中国创新型企业面临机遇的同时也迎接着挑战。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企业如果没有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的投入,创新就是一句空话。现阶段金融紧缩政策下,创新型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创新型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1 我国金融结构特征及创新企业融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1 中国的金融结构基本上还是一种以间接融资和银行体系为主、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为辅的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这种金融结构在融资功能、风险管理功能、信息提供与处理功能、公司治理功能上的缺陷严重制约了企业自主创新的进行。近年来我国金融体系运行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更加复杂,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金融领域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不确定性因素和潜在风险日趋多变,非传统金融风险急速上升,影子银行业务以其信息不透明、高杠杆、转移信用风险和期限转移成为重大金融风险新来源。这些问题,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影响稀缺资金的配置效率,不仅不利于我国经济健康运行,而且威胁到长期稳定发展。

1.2 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创新型成长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强有力支撑。正是因为拥有活跃的风险投资和发达的资本市场体系,美国电脑技术、通讯技术、电子技术、医药技术等高新技术才能够在上世纪90年代取得了长足发展,并引领美国步入了新经济时代。

与传统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持续的资金投入。由于存在一定风险和收益的不确定等特征,创新企业获得商业银行贷款支持的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创新企业,尤其是新兴产业领域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问题非常突出。

处于起步、成长阶段的创新企业,因为其特性,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较低,但其对资金的需求量在成熟期前是不断上升的,据有关资料统计,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研究、开发中试、工业生产三个环节所需的资金配比是1:10:100,每一开发阶段所需的资金量都是前一阶段的10倍,一旦资金供应不足,就将无法完成从最初投入研发到最终形成经济效益的闭循环过程,前期投入就有可能成为沉没成本而付之东流。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在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方面作出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十分明显。远远满足不了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的需求。

2 探索、创建现代金融服务支持机制

2.1 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设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企业与政府部门的联系。各级政府可以以股权投资基金的形式,直接为符合条件的创新企业提供资金、资本运作和管理提升等全方位的扶持。

“十二五”时期,是不断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时期,也是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时期。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继续深化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充分发挥金融市场机制的作用。二是逐步建设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满足经济发展和转型中的多元化融资需求。要推动金融市场产品创新,完善现代融资方式,还要放松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准入限制,使得市场参与者进一步差异化、多元化。三是健全金融监管,鼓励金融创新。四是推进保险业改革,扩大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险服务水平和规范风险能力。

2.2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应加快金融市场结构的调整步伐,尽快建立起多层次、能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市场体系,实现金融主体的多元化与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及国有、民营和外资等金融机构,以满足经济对金融的多层次需求。

融资障碍,大体来看,一部分来自于商业银行,一部分来自于资本市场。商业银行目前仍是创新企业,尤其是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应该在加大对创新型成长企业的信贷投入力度,构建商业银行与私募股权基金的联动融资模式,提供全方位的上市金融服务方案,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创新与应用,紧密依托资本市场增强银行服务的广度与深度等方面加深探索。

针对于此,新的思路是将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相结合。尤其是股权投资,是解决新兴产业融资难问题的有效手段。与其他金融产品相比,股权投资基金投资期相对较长,注重被投企业的成长性和自主创新性,为提高高效信息互通,引导产业投资方向,可考虑由政府牵头,成立面向资本市场及新兴产业的服务中心,中心应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为已任,通过金融、实业与咨询管理相结合的综合发展模式,在顺应国家发展趋势和产业政策的基础上,开创“资本-产业”的新型合作模式。

2.3 改进对创新型企业金融服务,规范次序,加强信用管理,为金融服务支持的开展提供保证。从外部环境上,要引导创新型企业提高信用意识,加强信用管理,确立信用观念。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创新型企业诚信系统,为强化企业诚实守信提供外在硬约束。金融机构可以积极探索适合创新型中小科技企业的贷款模式和金融产品,创新担保方式和票据业务。以银行为例,要改变程序化的信贷管理制度,建立更加灵活的经营机制,充分利用业务创新手段,来科学地收集企业真实信息,有效控制信用风险。还要改进金融管理,加大监管力度,在法律、法规上保证小企业平等借贷的机会。

在对创新型产业,尤其是对高科技信贷评估中加入新的元素,可考虑把竞争力加入进来,发展政府担保的贷款,知识产权贷款,以及债务融资,设置金融服务的绿色通道。鼓励发展对新技术、新设备的科技保险,鼓励设备用户企业购买国产设备,发展贷款保证保险和贷款信用保险,分散企业以及银行的风险。发展产销租赁自租或者售后回租租赁业务,解决企业无法承担一次性购买的费用。

2.4 加强政策扶持,改善金融服务环境。首要的就是从体制上明确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积极协调各级政府,落实各类奖励和补贴措施,发挥好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如加大对高新科技企业贷款增量的奖励和补贴力度等。政府部门负责在职责范围内对高新科技企业提供直接性资金投入、财政性资金补贴、政策性风险担保、优惠税收政策等科技金融辅助工作,充分发挥在科技金融市场中的引导和调控作用。

发挥政府在征信体系建设中核心作用,争取低成本、高效率地调用相关部门的企业信息,建立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发挥监督职能;同时为加强民营科技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政府可成立专门的担保公司或创立担保基金,为中小科技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服务,并逐步扩大担保基金规模;或积极引进担保机构,与此同时加强对担保机构准入的管理。

参考文献:

[1]管红萍.《宁波金融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浅析》[J].当代经济,2008(9).

[2]海岚,王飞.《论促进武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金融服务支持》[J].武汉金融,2010(10).

作者简介:唐文娟(1977-),女,湖南人;毕业于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工商管理学院,商科硕士;现任教于湖南女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双语教学、金融学与管理学。

江苏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对策研究 篇6

企业自主创新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不仅是科技创新活动,科技成果的产生、转化和产业化,也是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有效结合的产物,必然要求一个服务于科技创新的金融体系的支持。实践表明,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是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良好的金融政策和金融服务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和保障。

1 文献综述

当前,国际上有关技术与金融的最重要的研究进展是卡箩塔·佩蕾丝(2002)的《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佩蕾丝描述了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本的基本范式:新技术早期的崛起是一个爆炸性增长时期,会导致经济出现极大的动荡和不确定性。风险资本家为获取高额利润,迅速投资于新技术领域,继而产生金融资本与技术创新的高度耦合,从而出现技术创新的繁荣和金融资产的几何级数增长。事实上,世界经济的5次技术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英国;第二次:蒸汽和铁路时代,英国、欧洲大陆及美国;第三次:钢铁、电力、重工业,美国、德国;第四次:石油、汽车和大规模生产,美国及欧洲;第五次:信息和远程通信,美国,扩散到欧洲和亚洲)也印证了这种技术一经济范式的存在:每次技术革命的成功财富化,都必然有金融创新的伴生。

国内学者房汉廷(2010)指出,科技金融是科技创新活动与金融创新活动的深度融合,是由科技创新活动引发的一系列金融创新行为。赵昌文(2009)等人提出,科技金融是为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型安排。

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相关具体内容方面,巴曙松(2000)、胡志强(2003)分别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征出发,讨论了整体金融市场、金融产品及金融服务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支撑作用。从更深入的层面来看,张敏(2001)探讨了资本市场对高新技术的促进作用,张思民(2000)和孟宪昌(2003)则进一步分析了风险投资的积极作用,而陈显忠(2007)、束兰根(2011)则从商业银行拓展金融服务的角度深化了科技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具体内涵,陈默(2007)提出了开发性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路径和模式。

2 江苏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江苏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现状

近年来,江苏省围绕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的目标,以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省建设为契机,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努力创新科技和金融结合的体制机制,科技和金融结合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良好成效。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显示,江苏2012年区域创新能力再次摘取桂冠,连续4年蝉联“全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全年研发经费投入达到1 230亿元,占GDP比重达2.3%。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4.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7.3%;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达40416亿元,比上年增长18%。2012年,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5%。

2.1.1 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

近年来,江苏省不断改革科技经费的使用方式,分担科技金融风险,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一是建立新的科技融资激励机制,增强金融资本投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心。2007年,江苏省财政设立了银行科技贷款增长风险补偿奖励资金,对科技贷款年递增20%以上的银行给予风险补偿奖励。二是建立新的科技融资风险补偿机制,打通金融资本投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通道。2005年,设立2亿元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风险补贴专项资金;2008年,建立50亿元再担保资金,引导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2009年,设立科技贷款风险补偿资金,通过政府提供信用担保、与银行风险共担的方式,向全省科技企业发放科技贷款。

2.1.2 科技信贷稳步增长

省、市科技部门积极和地方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合作,推动国内商业银行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各商业银行纷纷尝试建立专门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支行,通过建立专门的运营团队,设计专属科技金融产品,建立专门业务流程,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进行了多种金融创新,例如设立单独的信贷审核流程,建立不同于传统银行贷款的专门评价体系;引入科技专家进入银行贷款评审委员会;开办以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为主的多种金融产品和服务;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创新经营模式,延伸对企业的金融服务;探索建立单独的贷款风险容忍度和风险补偿机制。2011年年末,江苏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科技贷款余额达4 600亿元。

此外,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开展“投贷结合”新模式的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截至2012年,全省已批准设立51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实现省辖市和省级以上高新区两个“全覆盖”。其中,已开业的33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实收资本达60.15亿元,累计为2 171户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共209亿元,信贷客户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占60%以上,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在引导社会资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1.3 大力促进创业投资发展

2009年以来,江苏创业投资业发展迅速,机构数量快速增加,资本规模持续扩大,创投人才逐步积聚,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现已成为全国创业风险投资事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截至2012年,全省创业投资企业超过400家,管理资金规模达1 200亿元,近3年平均增幅超65%。

2.1.4 积极推进科技企业上市

江苏省实施了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以创业板、中小板、新三板为重点,遴选一批成长性较好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建立科技型上市后备企业库,集中资源,加强对入库企业的培育,主动为高成长性科技企业上市开辟绿色通道,推动企业通过上市直接融资。2012至今,已入库科技型上市后备企业有624家。

2.1.5 积极探索科技保险

保险业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剂”和“助推剂”。科技保险是中国首创,属于政策性保险。自2007开始,在科技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支持下,江苏省在苏州高新区、无锡市率先开展科技保险试点。2011年,在总结试点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将科技保险逐步扩大到全省范围,当年就为全省企业提供了600多亿元的科技创新与经营风险保障,保费收入及投保企业数同比增长均超过30%。2012年,在设立省级科技金融发展专项引导资金中,专门设立了科技保险保费补贴,进一步加快了科技保险的发展。

2.2 江苏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2.1 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依然偏弱

近年来,虽然各地均出现了科技支行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机构,但由于原有体制难以突破,尚未建立起适用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的信贷评审、考核、风险拨备等制度,科技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比例仍然较低,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仍然有限。金融产品创新仍显不足,即便是目前已相对成熟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由于贷款资金规模偏小,质押环节多,处置变现有名无实,具备相应服务能力的中介机构少,推广难度大,因此远不能满足当前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2.2.2 创业投资发展质量有待提高

近年来,江苏省创业投资发展迅速,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必须看到的是,江苏省创业投资仍处在加速发展阶段,还不能充分满足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需要。一是创业投资力度还不够大。以美国、日本为例,创业投资年投资金额相当于当年GDP总额的1%左右,而2012年江苏省创业投资管理规模已达1 200亿元,但年投资额仅100亿元左右,占当年全省5.4万亿元GDP的比重仅为0.18%。二是投资结构不平衡。各类创投尤其是国有创投对种子期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还比较弱,对科技创新前端支持不足,后端又竞争过度,VC机构PE化现象比较严重。据统计,江苏省创业投资机构仅有不到20%投资于早期项目。

2.2.3 融资渠道单一,多层次资本市场还有待健全和完善

当前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较为单一,除了银行外,企业很难从资本市场得到资金支持。创业板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新三板”市场总体规模小、成交量低、交投并不活跃、流动性也存在地域局限,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和场外市场发展缓慢,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无法有效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尚不够完善,制约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3 江苏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商业银行对科技创新的信贷支持

(1)推动银行组织体系和机制创新。加快商业银行信贷机制创新,建立适合高新技术企业特点、专家参与的金融服务风险评估、授信尽职和奖惩机制。鼓励商业银行成立科技信贷专营机构,专门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各专营机构通过实施单独的考核和奖励政策、提高风险容忍度、建立授信尽职免责制度、优化贷款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和放款速度等,为高科技企业提供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2)加强信贷产品创新。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科技企业的风险特点、融资能力和资金需求的差异,合理、有针对性地设计开发科技金融产品。例如,针对高新区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内的种子期和初创期科技型小微企业,推出“园区之星”信贷产品。银行为园区核定授信总额度,由园区提供担保并向银行推荐企业。针对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等省级以上人才计划的高端人才在江苏省领办或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出“科技精英贷”业务。同时,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继续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股权质押贷款业务,积极探索和尝试中小企业集合债、私募债等创新债券品种。

3.2 引导和促进创业投资发展

一是继续扩大创业投资规模。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阶段参股、跟进投资、融资担保、投资保障、风险补助等方式,调动民间资本、外资、保险、银行等作为投资主体的积极性,促进江苏省创业投资规模不断壮大。二是鼓励和引导天使投资。通过设立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种子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引导创业投资机构更多、更早地投资于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三是努力发挥国有创投机构对科技创新的引导带头作用。改革国有创业投资企业的考核方式,对其考核要区别于一般性国有经营性企业,应简化投资和退出审核程序,提高其运作效率,建议参照上海市的做法,允许国有创投通过协议方式转让退出创投项目。

3.3 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融资支持

积极推进设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和资本退出途径。积极培育和发展产权交易市场,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直接融资。一是通过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加大对拟上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辅导,推进一批企业在创业板和中小板上市。二是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中介机构,推进国内外创投机构与科技企业在项目、资金上的对接,推动一批优质企业实现股权融资。三是加强区域产权交易市场、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积极争取省内国家级高新区进入“新三板”试点,加快产权流动,使产权市场成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流通的合法渠道。

3.4 继续推进科技保险业务

一是鼓励保险公司开发更多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险种。利用科技保险解决科研开发中的风险问题,为科研开发提供风险防护机制和保护体系,已成为我国科技发展战略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要紧密结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现实和潜在的风险需求,积极推进保险公司、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科技企业共同参与的科技保险产品创新机制,大力发展各类保险,特别是责任类和增信类险种,努力将保险保障服务延伸到科技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注重经营数据的积累,为产品的开发和费率的厘定提供准确的依据。二是以科技保险为抓手,积极拓展业务领域,延伸经营链条。根据科技型企业的不同特点,为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分别制定不同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方案,提供全方位、一揽子保险保障,在更广的层面上发挥保险的风险管理作用。

3.5 完善服务体系

3.5.1 推进信息平台建设

信息不对称是金融机构贷款风险管理中的主要症结,也大大增加了信贷成本。搭建银政企沟通信息平台,建设科技金融合作平台使各方都能及时了解科技金融政策信息、银行金融服务信息及中介机构信息。例如,江苏省科技厅已建成的覆盖全省的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汇集企业、项目、产品、人才、平台等信息,有效整合全省2.5万余家、8大类科技型企业,在对接创业投资、商业贷款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之前,已经发挥了积极作用。

3.5.2 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借鉴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信用体系建设的模式和经验,根据科技项目实施绩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技奖励等,展开科技企业信用征信与评级工作,加快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实现高新技术企业与政府部门、金融管理部门、银行机构、融资担保和价值评估等机构的有效对接。

3.5.3 创新科技金融合作模式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不同阶段,其融资需求和风险特点各不相同,需要不同的金融部门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与服务。建议由政府相关部门搭建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集合银行、担保、保险、风险投资、产权交易等多层次的融资服务机构,建立多方合作模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一站式服务。

3.5.4 完善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认真贯彻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发挥税收政策的引导作用,进一步落实科技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创业投资税收优惠政策。参照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扶持政策,对通过有关部门评估的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落实营业税全免、所得税减半征收的优惠政策,促进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健康持续发展,引导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对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业务的中小信用担保机构,优先落实免征营业税、准备金提取和代偿损失税前扣除的政策。

参考文献

[1]赵昌文.科技金融[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夏太寿,褚保金.科技金融与发展[M].第1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3]房汉廷.关于科技金融理论、实践与政策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0(11).

[4]束兰根.科技金融融合模式与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研究[J].金融纵横,2011(5).

[5]张明喜.论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建设[J].海南金融,2009 (12).

金融支持下科技创新 篇7

关键词:自贸区,科技创新型企业,机遇,挑战

一、引言

2014年12月,中央批复福建自由贸易实验区(以下简称福建自贸区)建设的总体方案,明确“经过三至五年改革探索,将把福建自贸区建成投资贸易便利、金融创新功能突出、服务体系健全、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园区”。与传统的自由贸易区相比,福建自贸区的建设不仅仅局限在贸易领域,而更多的肩负了其他重要领域的改革、创新和政策实验的职能。“推进金融领域开放创新”便是福建自贸试验区的重要职能之一。在此背景下,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拓展金融服务功能、推动两岸金融合作先行先试等一系列自贸区的金融改革创新必将为福建省科技创新产业与金融产业的结合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同时也将伴随着巨大挑战。

二、福建省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的融资瓶颈及原因分析

科技创新企业(以下简称科创企业)即指一般具有某种或某些核心专有技术,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对社会有积极效用的新产品、新工艺、新商业模式的研发或生产的企业。比如:互联网、生物科技、新能源、电信技术、环境保护等科技创新领域企业。李心丹、束兰根(2013)将科技创新型企业的生命周期细分为种子期、初创期、萌芽成长期、加速成长期、稳定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七个阶段,提出无论哪个阶段的科创企业,包括衰退期(面临二次创业,下一生命周期的种子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资金需求。

据2014年度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公布,2014年福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2,726.7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增加值3,451.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3%,比上年增加0.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5.9%。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福建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动力。

福建科技创新型企业从地区分布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厦门、福州和泉州三地,除了具有高风险、技术领先、有形资产比例低、对专有人才依赖强烈等科技创新型企业的一般特点以外,福建科创企业还存在主要以中小成长期企业为主、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技术领先优势不明显、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经济效益与产值相对较低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福建科技创新型企业在发展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而同时,由于企业外部和内部自身的原因,福建科技创新型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又遭受到金融排斥,存在融资困境。

(一)融资渠道狭窄。从福建省目前的金融环境来看,科创企业主要依赖内源性融资或从传统的商业银行及民间渠道获得信贷支持,通过资本市场或其他创新融资渠道获得的资金支持在实践中很少看到,融资渠道较狭窄。

(二)融资结构上的期限错配。由于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在期限上追求短期流动性而民间借贷追求短期高息回报,导致科创企业从传统渠道获得的资金只能用于填补短期资金的空白,对于长期研发、市场开拓以及改善管理等方面存在融资结构上的期限错配,长期资金缺口较大。

(三)科创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在金融机构与科创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福建科创企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存在大量有待考察的信息,信息的不对称以及信用体系建设的不完善,导致传统金融机构惜贷及贷款成本较高。

(四)知识产权和应收账款的评估机制不健全。科创企业大多拥有的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较多,有形资产较少,缺乏银行认可的抵押品,还款保障不充分,且市场前景不明朗,技术风险较大,达不到银行的资信评级要求,目前针对科创企业的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缺乏有公信力的评估机构和流通机制。

(五)缺乏市场分散风险机制的保障。高风险是科创企业的一个显著特征,科创企业在经营的各个环节均承担着较大的市场风险,与“低风险、稳定收入”的金融中介传统经验模式不相匹配。

(六)传统渠道风险控制系统的局限。科创企业普遍存在轻资产的现象,信用级别低,无法从内部满足银行的增信要求,此外科创企业与传统企业不同,既无实力雄厚的上下游客户为其进行担保,也未形成与其他科创企业之间的联保、互保机制,难以满足银行对有效外部担保的要求。

(七)科创企业管理粗放,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大多数福建科创企业在创建初期都是由家族成员或科技创新技术骨干兼任管理人员,在管理上并未达到现代公司治理的要求,造成管理效率较低下、水平有限,技术与管理无法配套。随着公司的发展,在市场推广、商业模式的选择阶段出现误差的可能性较大,运营风险较大,不符合银行的信用要求。

(八)福建科创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财务内控体系不健全。财务制度的不健全和财务信息的不透明,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收入、成本和利润,使得担保公司、评估公司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状态评估时要付出更多精力,直接导致了企业申请贷款周期长,融资难。此外,初创期的科创企业往往现金流不稳定,还款来源不确定,以及一些科创企业的失信行为也是造成传统渠道融资不畅的原因。

综上,福建外部金融支持体系建设的不健全和科创企业自身原因造成的科创企业的融资瓶颈,需要一种全新的金融模式。福建自贸区的设立,尤其是自贸区金融体制改革,使得突破制度框架,进行全面的金融体制、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融资渠道的创新成为可能。

三、福建自贸区金融改革视角下,科技创新型企业寻求外部金融支持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与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相较,福建科创企业的发展尚不具备绝对优势,在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的大背景下,如何把握时代机遇,聚焦发展热点,创新福建科技金融,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重要现实课题。福建自贸区的贸易,是面向海峡两岸全要素贸易的开放,比如两岸企业的资金账户管理、金融人才的交流、外资金融业务的管制放开和随之而来的服务技术的引进等,为科创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新的机遇。

1、创新融资渠道。福建省科创企业目前的融资渠道主要以企业内源性融资和商业银行信贷为主,自贸区构建的“一线放开、二线管住”总体制度框架,开放了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准入门槛,使得新型金融机构(比如天使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创业基金等)、外资金融机构、创新型金融业务的进入成为可能,便于省内金融环境优化。为融资机构类型的丰富化、新型科技金融业态的激发、科创企业融资渠道的创新带来机遇。

2、拓宽资金来源。福建自贸区实行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使得原有的外资准入管理审批从1,000多项减少到139项,使得外资进入福建市场有了清晰的预期。同时福建自贸区“先行先试”,已开展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制度;开办了两岸人民币跨境双向贷款试点;探索设立在自贸区的企业或项目可接受台湾地区银行机构发放人民币贷款制度;允许区内银行机构提供担保,且不纳入银行融资性担保余额管理。福建自贸区转变政府职能,一系列金融制度的改革,积极追求投融资的开放性,将使自贸区成为离岸本外币资金汇集的重要场所、为科创企业实现跨境投融资尤其是闽台之间的跨境投融资;为科创企业吸收台湾及海外资金;为科创企业实现海外上市等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遇。

3、融资工具和服务创新。在现有体制下,金融机构对科创企业知识产权质押等金融产品的创新态度是十分谨慎的。以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为导向的自贸区金融改革,自贸区金融监管的放松为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订单融资、未上市公司股权质押、保证担保、科创企业集合保理融资、科创企业联保互贷、科创企业股权贷款、科创企业供应链集群授信、孵化器融资等新型多元化的融资工具和服务的开展带来了机遇。

4、融资模式创新。目前,福建省科创企业的融资模式主要采取以商业银行信用借贷为主的债权融资模式。自贸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惠,必将促进金融机构与企业积极探索业务合作模式,催生科创企业的金融支持模式在区域广度和业务纵深度上的进一步延伸。比如形成“债权+股权”的投贷联盟实践,多层次资本市场升降板的股权融资实践。为科创企业实现多元化的综合融资服务方案带来机遇。

5、科技金融产业链大升级。对于产业链的定义,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龚勤林(2004)、李心芹(2004)、周路明(2005)等学者分别从不同视角对产业链的定义进行了阐述。其中共通之处在于产业链必然包含具有上下游关系的不同部门,这些部门共同为某种产品(既可以是有形产品,也可以是无形产品)的生产提供服务,产品在产业链中实现着价值增值。李心丹、束兰根(2013)对科技金融产业链给出了定义,认为科技金融产业链是以科技企业为服务对象,以银行为中心,以金融产品为连接点,以价值增值为导向,延伸至不同机构,根据一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而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并认为科技金融产业链主要分为产业组织链、产业空间链和产业价值链三个层次。

根据该定义,目前福建省科技金融产业组织链主要由政府+银行+科创企业构成。自贸区的金融改革将对加快金融产业组织链创新、整合各类金融资源、拓展融资渠道、全面拉长并升级现有科技金融产业链条产生机遇,比如形成政府+银行+创投+保险+券商+担保+科创企业的新型产业链。产业空间链即产业组织链条上各环节的地理位置分布,自贸区的设立为福建省在主动进行科技金融产业布局方面赢得先机,可综合考虑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合理进行科技金融产业布局。产业价值链即由商品生产的核心企业联合各企业以合作的形式完成产品的生产销售直至服务,实现价值链增值。科技金融产业的价值链要求价值链上各环节进行配合,实现客户共享,取长补短,实现价值链效益的最大化。自贸区的金融改革,使得商业银行投贷联盟、银保合作、银担合作等融资模式的创新成为可能,整条价值链得以完全匹配科创企业的全生命周期,为价值链增值带来巨大机遇。

6、国际人才交流合作机遇。美国硅谷的人口构成中有约1/3的人口在美国本土以外出生,科学家和工程师中约60%在美国以外出生。这种种族与文化的差异、碰撞和融合从根本上促进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同时移民尤其是其中的高级人才与其出生地的联系则有助于硅谷建立全球产业网络、获得全球资源整合优势。福建自贸区产业发展规划(2015-2019)中,明确提出构建激励机制,强化人才支撑,构建引智模式,加强海峡两岸智力合作等一系列措施,鼓励台湾及海外专业人才来闽创业,鼓励福建本土人才海外深造,加强国际合作。必将为提高科创企业及科研机构的国内外合作活跃度,为科创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及健全的财务制度建立带来机遇。国际交流也为其带来先进的管理模式、制度、方法和理念,使企业的经营管理事半功倍。

总之,自贸区的设立为福建省科创企业与金融的相互融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实践窗口,为福建省科技金融体系向国际先进同业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是面对自贸区的金融创新机遇,同样还存在诸多挑战:

1、自贸区高端科技金融复合型人才缺乏。自贸区金融创新所需的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高端复合型人才欠缺。据统计,2015年末,福建省金融从业人员已达31.81万人,但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福建总人口近3,700万,按照西方国家标准,最少应有180万人从事金融行业。从质量和结构上看,福建自贸区既缺复合型人才,又缺相关专才;既缺理论人才,又缺实务人才。仅以国际公认的注册金融分析师为例,美国目前有25,000名,香港、新加坡各有1,000名,而福建少之又少,目前尚无数据可查。

2、高端专业科技创新人才缺乏。据福建省2015年度紧缺人才目录显示,自贸区建设所需的高端复合型人才需求量排在榜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创新人才需求紧随其后。

3、科技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例相对较低。据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福建省全社会R&D(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投入总量355.03亿元,占GDP比重为1.48%,低于2.09%的全国平均水平。更远低于同有自贸区优势的上海3.66%、天津2.96%、广东2.37%等省市。

4、科创企业整体规模不够大、竞争力不够强。截至2015年底,全省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共有2,035家,国家级、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904家;同期北京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共有3,495家,而美国硅谷类似的高科技创新企业超过10,000家。另据科技部2015年统计监测结果显示,2014年福建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56.42%,其中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为71.01,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为53.43,虽与福建省往年相比有所增长,但与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相较仍有差距。在国家批复试点自贸区建设的4个省市中名列末位。

5、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原创能力)不够强。据福建省科技厅公布,截至2015年底,福建省拥有发明专利17,868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4.69件;而同期上海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69,982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29件,天津有效发明专利量103,775件,广东省有效发明专利量排名全国第一位,达138,878件。

6、高水平研究机构相对较少。截至2015年底,福建省共有重点实验室200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47个(其中国家级7个)、科技企业孵化器136家。与同期的上海、天津、广东三地相比仍有差距。

7、相关教育培训机构国际竞争力不够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据2015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公布的世界大学排名前200强名单,美国硅谷以及东部128号公路高科技园区周边的大学上榜较多且排名靠前。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分别排在第43位、第51位和第129位;北京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分列第48位和第49位;上海的复旦大学排在第193位;而福建省并未有一所高校跻身该榜单。目前。我国整体高校的科技成果平均转化率较低,仅为15%~20%,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尚有很大差距。

四、结论

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5》显示,2015年福建省科技创新企业的综合创新能力已上升至全国第9位,实现产值15,313.8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5.9%,科技创新企业已成为福建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动力。然而,科技创新型企业成长的全生命周期,无论哪个阶段,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金融成为推动科技创新企业持续发展的第一要素。福建自贸区的设立为福建省科技创新企业与金融完美融合在融资渠道、融资模式、资金来源、金融创新等方面带来了巨大机遇,但同时也面临人才、技术、教育、科研等巨大挑战。

参考文献

[1]Darian M.Ibrahim.Debt as Venture Capital[J].University of Illinois Law Review,2010.1169.

[2]泰勒·考恩著.王颖译.大停滞科技高原下的经济困境:美国的难题与中国的机遇[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3]赵昌文.科技金融[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4]李心丹,束兰根.科技金融理论与实践[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金融支持下科技创新 篇8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蓬勃发展, 民营科技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据科技部网站统计, 截止到2005年, 我国共有民营科技企业143991家。民营科技企业共实现收入61218亿元, 实现利润3192亿元, 出口创汇1742亿美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过程中, 不断遇到金融问题的困扰, 主要表现在陈玉娟科技型中小企业较难从银行获得贷款, 主要原因:一是银行对科技项目和科技产品缺乏评估能力;二是银行对企业的偿付能力不放心, 强调要有足够担保, 而科技型中小企业又普遍缺乏担保资源。融资难已经成为了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民营科技企业整体发展与完善, 对我国科技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金融体系作为民营科技企业维持必要资金流动的重要支撑, 在企业科技化创新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我国必须重视发展整个金融体系, 才能为提供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建立一个良好的基础。加快推动我国金融与科技相结合, 促进我国科技创新快速发展的紧迫性极为突出。如何实现技术创新与金融市场效率提升呢?重要的方式就是技术创新链条与金融市场链条的融合创新、联合创新, 形成合力, 最终实现高效的财富创造方式, 使我国真正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创新型国家[4]。我国民营科技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在构建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在新金融政策支持体系的外生性力量的引导下, 充分培育内生性的商业信贷融资支持体系和直接融资支持体系, 是解决民营科技企业融资困境, 促进其健康发展[5]。

1. 民营科技企业金融支持体系构建策略

1.1 推动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发展

首先, 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机构。风险投资组织形式可以多元化, 例如借鉴美国风险投资组织形式采用有限合伙制。该种风险投资机构主要有投资者和风险投资专门共同组成, 其中投资者根据投资金额大小, 对风险投资机构承担有限责任, 但是不参与风险投资机构的基本管理工作, 而风险投资专家对风险投资机构承担无限责任, 参与机构的经营和管理。还可以采用公司制, 各个投资方按照出资额, 承担不同程度的责任, 并分享不同的收益。主要有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两种。

其次, 拓展风险投资资金来源。我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和企业, 资金来源单一, 资金量比较小。多元化的风险投资资源来源, 主要是扩大个人投资者。第一, 利用我国改革过程中, 发展起来的一部分富裕人群的闲置资金, 吸收该部分资金进行风险投资。第二, 借鉴国外的经验, 例如美国利用部分养老基金进行风险投资, 第三, 鼓励我国信托公司、政权公司积极进入风险投资市场。最后, 放松对风险投资进入门槛的管制, 允许国外的资金进入我国风险投资市场。

最后, 建立风险投资有效退出机制。我国风险投资推出机制主要是企业并购形式, 尽管目前已经推出中小板市场, 但是与实际的创业板市场存在很多差距,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上市的条件要求比较高, 上市的企业数量又比较少, 大部分传统制造业上市数量巨大, 但技术含量很低。而高科技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数量很少, 风险投资组织机构难以通过中小板市场推出。因此, 风险投资机构必须建立完善的风险推出机制, 除了通过企业并购, 还可以通过股权回购和股票上市等多元化形式, 回收风险投资, 实现投资的增值。这就要求, 有必要将中小板市场改造成为创业市场, 新改造的创业板市场可以降低企业进入门槛, 减弱审批程序的繁琐性, 促进上市企业数量的增加, 促进民营科技企业改善风险投资环境。

1.2 信贷资金为民营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首先, 加强大型银行对民营科技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根据银行融资理论, 大型银行主要的目标客户群为大集团和大企业。这样可以有效降低银行信贷风险, 减少银行信贷成本, 促进银行规模经济的实现。而我国民营科技企业一般规模比较少, 资金实力与大企业大集团存在差距, 这就造成了企业融资的苦难。实际情况是,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已经发展相当成熟, 企业发展的各项指标完善符合银行信贷标准。另外大企业大集团通过股票和债务市场完全可以进行融资, 其融资成本比银行贷款更小, 因此, 大型银行应该发展我国有实力的民营科技企业作为融资对象, 增强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科技企业的资金支持, 势在必行。

其次, 发展本地中小型银行对民营科技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根据我国学者研究发现, 我国发达地区中小银行发展, 更加有利于促进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这是因为我国民营企业往往规模小, 尽管在争取大型银行贷款上存在优势, 但是苦难重重, 然而中小型银行往往植根于本地, 对本地的民营企业发展状况比较了解, 因此, 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途径更多是通过中小型银行。加快中小企银行对民营科技企业的信贷支持, 依然是民营科技企业融资的主体。

最后, 建立对应的科技开发银行, 为民营科技企业提供政策性贷款支持。民营科技性企业创业初期, 投资成本巨大, 风险比较高, 产品的科技含量高, 一旦研发成功具有十分高的正外部效益, 甚至能给全社会带来收益, 因此, 国家应该成立对应的科技开发银行, 为民营科技企业进行信贷支撑, 促进民营高科技企业产品成果顺利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科技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 可以采用委托形式, 委托商业银行贷款, 由政策性金融机构进行担保、贴息。

1.3 完善信用担保机制

首先, 建立政府信用担保、商业性担保和企业互助担保的多元化担保体系。政府信用担保是有政府出面牵头成立的信用担保机构, 担保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 主要以政府政策性担保为主, 建立的目的是通过政策性担保, 促进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成功或者资金支持, 促进高科技产品成果实现市场化和产业化;商业性担保主要是通过寻找担保项目, 进行担保服务, 解决当前民间科技企业初创和成长期资金不足问题, 商业性担保属于盈利性组织机构, 因为商业性担保在为民营科技企业进行担保服务时, 也要重视自身的发展;企业互助担保是有各个会员单位共同出资建立的, 是属于互助合作的团体形式, 具有非盈利的性质。互助担保无疑建立的目的是为各个会员建立信用担保服务, 但担保的企业仅仅限于会员。互助担保也是当前民营科技企业获取资金的一种重要形式。

其次, 建立全国再担保机构。再担保机构是对担保机构的担保。再担保机构建立的原因是, 目前我国很多担保机构受到自身规模限制, 以及业务的局限性, 在对民营科技企业进行担保时, 困难重重, 担保的风险加大, 为了规避担保的风险, 有必要建立全国性的担保机构, 实现对担保机构的再担保功能。我国有关学者认为, 再担保机构可以设立在省市一级, 但是由于省市一级担保机构容易受到地方政府行政限制, 不利于再担保业务的发展, 同时也不利于风险的分散。

最后, 完善信用担保机构风险分散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信用担保行是一个集高风险的行业, 担保机构担保的资金量往往要高出担保单位自有资金量数倍, 因此要严格加强担保机构的经营风险。第一, 要根据担保机构自有实力水平, 担保经营管理水平, 以及担保业务损失率确立一个合理的总担保倍数, 担保机构担保金额要严格控制在该范围内, 不能超越。第二, 建立完善的担保机构风险分散机制。要分散行业风险, 行业担保风险不能超过行业资金本的某个比例;分散各个企业风险, 企业担保资金不能超过企业自有资金某个比例。第三, 严格限定担保资金应用范围, 建立专门的资金管理账户, 只能用于担保业务。第四, 抵制反担保和抵押行为, 有效降低担保风险。最后, 足额提取各项准备金, 及时核销担保中形成的呆坏账。

2. 结论

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也是全球化背景下, 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力量, 其科技创新成果直接面向市场和客户, 在促进技术创新, 增加社会就业, 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与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同行的是, 企业融资问题, 融资困难成为制约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持续创新, 科技成果市场化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 建立民营科技企业金融支持体系, 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势在必行。本文提出从三个方面指出建立完善的民营科技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策略。第一, 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发展。首先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机构, 例如通过有限合伙制和公司制;其次, 拓展风险投资资金来源。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结合的方式。最后, 建立风险投资有效退出机制, 降低风险投资风险。第二, 从大型银行、中小型银行以及建立对应的国家科技银行等单个方面, 促进信贷资金为民营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第三, 形成多元化担保体系、建立全国性的再担保机构、完善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等三种形式。从建立完善信用担保机制, 降低担保风险。

参考文献

[1]王建明.建立民营科技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对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 (7) :174-175

[2]陈玉娟, 朱发仓, 吴伟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金融支持途径研究[J].特区经济.2009 (6) :268-269

[3]陈洁, 祁婷, 陈海晶.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8 (15) :112-113

[4]马丽娜, 霍晓艳.完善我国科技创新金融体系建设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 28 (4) :36-39

[5]陈小琴.就论民营科技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J].东方企业文化·百家论坛.2011 (1) :187-188

[6]李树丞.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55-59

[7]程惠芳.民营企业投融资与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32-35

[8]陈晓红.中小企业融资创新与信用担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8-14

金融支持下科技创新 篇9

关键词:内蒙古,金融支持,科技创新

一、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金融与科技二者都已经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并且二者呈现出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 良好的金融环境有利于实现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 从而成为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和保障。另一方面, 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必然促进包含金融业在内的全社会的变革, 并且会加速金融现代化的进程。同时科技的发展也将进一步的激活金融资本, 促进我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 科技与金融的相互融合是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保障。然而在现如今的社会中, 如何完美的实现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内蒙古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方面的现状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科技创新能力的认定和各国发展的一般规律, 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如果低于1%, 该国家和地区明显缺乏创新能力。内蒙古的R&D经费投入由2000年占GDP总值的0.24%, 逐年有所提升, 但其增长速度相对缓慢, 而且始终都没有达到1%的水平, 2011年内蒙古R&D经费投入强度仅为0.59%, 在全国的31个省、市、自治区中位于第28位。

依据《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 为实现科教兴区战略, 推进自主创新, 建设创新型的内蒙古, 内蒙古政府为此制定了“要加大科技投入, 建立社会化、市场化、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 力争实现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到从2010年的1.5%, 实现2020年的2.5%的政策目标。”据内蒙古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 内蒙古完成生产总值15988.34亿元, 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排第15位, 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上年增长11.7%, 从2008年到2012年, GDP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7.8%、16.9%、15%、14.3%、11.7%;按此计算, 内蒙古自治区为建设科技创新体系, 每年至少需要投入人民币100亿元且都用于开发研究 (按不变增长率计算) 才能实现科技投入占GDP的1.5%及以上的目标。

然而, 截至2011年底, 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本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只达到了0.59%。以如此缓慢的速度, 到2020年实现科技投入占GDP总值的2.5%的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 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现代区域金融支撑体系, 高效率地配置金融资源, 并建立金融资源配给的长效机制, 是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必经之路。

三、内蒙古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 全社会利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外部环境不佳

高科技产业独特的技术经济特点和融资特点需要政府发挥积极作用。因此, 政府在科技创新融资体系中存在着重要的职能, 通过制定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优惠政策, 建立健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法律保障系统、信息服务体系、科技倾斜的投资机制以及行之有效的税收优惠制度等, 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活动起到应有的宏观引导和调控作用, 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提供外部保障。

(二) 多层次的金融支撑体系不健全

缺乏多层次的金融支撑体系是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的主要因素。科技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并且过度依赖财政科技的投入是内蒙古缺乏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瓶颈。内蒙古地区属于欠发达地区, 金融服务体系滞后, 整体金融密集度较低, 金融市场化程度低, 至今尚未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体系, 严重制约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 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渠道不通畅

内蒙古地区金融市场欠发达, 市场运作不规范, 风险投资发展滞后, 而创业板市场的进入门槛较高, 导致高新技术企业的直接融资困难。同时, 银行信贷的逐利行为致使信贷配给出现偏好, 这是由于内蒙古资源优势的利润空间促使银行把较多的金融资源配给到优势产业中去, 进而出现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配给”问题。加之, 企业科研经费自我留存比重不足, 难以支撑科技创新。

(四) 自主增长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不成熟

内蒙古财政科技投入无论是从所占GDP的比例, 还是从政府的财政支出比例来看, 都比全国平均水平在相应阶段的支出比例要低得多。即使是在绝对额大幅增长的同时, 科技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也没有相应的提高而是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自主增长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的缺乏, 使得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四、内蒙古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发展对策

(一) 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外部环境

1. 转变政府职能为科技创新服务

政府重点围绕金融服务于科技创新的目标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 以政府考核评价和政策支持为引导, 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奖励和扶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突出贡献者和企业, 补偿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企业的信贷风险。并且, 政府部门与监管部门联手推出促进科技金融结合的指导政策。政府部门与监管部门对科技金融发展最大的贡献并不在于直接的资金支持, 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制定相关的政策进行正确引导、制定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

2. 健全金融支撑科技投入的制度及法律

一是,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通过开展科技企业信用征信和评级, 实现高新技术企业与政府部门、金融管理部门、银行机构、融资担保和价值评估等机构的有效对接。二是, 加强人才制度建设。培育创新人才队伍, 进行科技金融创新, 人才特别是创新创业人才是关键。因此要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 加快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任用和评价制度, 优化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结构, 逐步完善人才发展的支撑平台。总之, 要建立健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体制机制, 充分调动人才的创新积极性。三是, 为金融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 使企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金融支持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 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机构支撑科技创新体系

首先, 形成政策性银行金融配给和商业银行信贷支持相结合的融资体系。

政策性银行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力量之一, 而商业银行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政策性银行要增加科技创新方面的金融配给的同时, 商业银行应提高科技创新的信贷支持。只有政策性银行金融配给与商业银行信贷支持相结合, 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企业、不同阶段的科技研发融资需求, 提高本地的金融配给服务, 增强企业的金融科技创新能力, 从而实现银行和科技创新的无缝对接。

其次, 加强担保机构的建设。

担保业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主渠道。要引导担保机构创新担保模式, 以政府出资增信、组团担保、集合贷款为手段, 联合多家担保机构与商业银行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统借统还优惠贷款平台, 为其提供小额度、低利率、低担保费的担保贷款。

最后, 大力发展内蒙古风险投资事业。

通过内蒙古风险投资的发展, 确立起民间资本进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扶持和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投入, 设立创业投资基金, 引导私募股权基金的规范发展, 制定和实施鼓励风险资本直接投资于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政策。通过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度的不断提高, 确立起民间资本进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

(三) 拓宽企业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

金融机构在加强信贷支持科技创新的力度的同时, 企业也要提高留存收益用以加强科研投入经费。更重要的是, 内蒙古应大力发展相对滞后的资本市场, 让资本市场成为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主要渠道, 进而实现各个层次的企业、各个发展阶段的融资衔接。采取支持和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股份制改造, 完善非上市公司的股份公开转让制度, 支持具备条件的高科技非上市股份公司进行股份公开转让。进一步发挥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的作用, 统一交易标准和程序, 建立技术产权交易所联盟和报价系统, 为科技成果流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非公开方式进行股权融资提供服务。另外, 由于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是新兴企业, 其在股票融资的资本规模和经营年限方面未能满足法律的要求, 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降低标准, 同时放松高新技术企业在风险投资规模以及投资方向、数量、运行机制等方面的限制, 解决高新技术企业外部融资困难。

(四) 不断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建立以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为主的科技投入体系, 保障金融支持内蒙古的科技创新。内蒙古作为欠发达地区, 其财政收入在科技方面的投入还远远不够, 很难落实自治区政府提出的“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20年达到2.5%”的目标, 因此在加大内蒙古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 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内蒙古科技创新的投入, 只有中央和本地政府的“双管齐下”, 才会在内蒙古科技创新中起到关键的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 形成多元化和多渠道科技投入机制。一方面, 要创新财政科技经费对企业的科技投入机制。政府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不能一味地采取一次性无偿资助方式, 而要根据项目不同特性采用无偿资助、风险投资、以奖代补、偿还性资助等方式。要将财政科技投入重点从资源配置逐步向促进多元化创新投入靠拢。另一方面, 财政科技经费的投入需在保证科技经费增幅高于财政的经常性收入增幅的前提下, 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各项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 促使企业逐步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

参考文献

[1]严长德, 孙杨.科技发展的金融支撑体系——国际经验及启示.金融纵横, 2007 (21)

[2]赵以邗.试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路径选择.西安金融, 2007 (5)

[3]王元龙, 吴达传.构建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新金融体系.中国科技投资, 2006 (11)

金融支持下科技创新 篇10

尽管政府多年来一直号召银行要创新金融产品,为新兴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便利,但银行自身的风险管控要求和盈利模式限制了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规模。无论银行如何变换花样,创新出怎样的金融产品,这些产品的背后都是需要有信用抵押的。这一特点决定了银行不可能独自成为支持创新的主力,即使是在利率完全市场化的国家,银行也不是新兴企业的主导性融资来源。

按照经济学原理,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有两条:一是公共补偿,因为创新活动具有正向外部性,市场机制本身是无法补偿创新者的投入和所面临的风险的,所以必须要依靠公共部门,通过提供公共资金补助、成立创新支持基金或定向创新企业的信用担保平台等方式,解决资金来源不足、创新激励不足的矛盾;二是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体系,主要是建立与创新型企业的资产特点、风险结构和成长性相匹配的资本市场,用市场机制引导风险偏好型资本流向创新型企业。

公共补偿的最大难题是信息甄别。在不计其数的创新活动中,到底什么是“有前途”的创新方向呢?哪些是外部性最大的创新活动呢?如果私人投资部门都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又怎能指望政府官员的“行政头脑”呢? 何况在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行政体制下,公共决策往往取决于决策者的偏好而不是市场需求,很多投资项目都是“政企合谋”的结果。全国各地大量出现空置的科技园、创业园,一些产业投资扎堆过剩,而真正要进行技术创新和升级的中小企业却得不到资金支持,都是因为补偿决策机制出了问题。

此外,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板市场。由于行政色彩浓厚,上市制度和交易制度的不完善,目前我国的创业板和新三板市场对新兴企业的融资支持非常有限,与美国纳斯达克股票交易市场的差距很大。与此相关,天使资金、私募资金在本土市场的积累和沉淀也受到极大影响,从而拖累了整个社会创新资本的有效、持续供给。

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文献综述 篇11

各国的实践经验证明, 技术创新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金融直接推动着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一个国家的金融部门能否有效的引导资金支持技术创新, 关键在于金融部门的运作效率以及金融与技术的结合程度。技术与金融的相互融合既是技术与金融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也是各自发展的内在要求。本研究将通过大量文献分析, 总结各国金融体系支持技术创新的国际经验, 考察我国金融体系支持技术创新的研究现状, 为进一步深入对金融体系支持技术创新研究提供必要信息和理论基础。

二、国外学者对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的研究

在国外, 很早以前就要专家从事对于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的研究, 他们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银行、资本市场与技术创新关系、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关系。

(一) 银行、资本市场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

技术创新的概念源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1912年, 熊彼特出版了他的名著——《经济发展理论》, 在书中, 他提出了独特的“创新理论”, 并以此在经济学界奠定了地位。他创造性的定义了创新的概念: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 即在生产体系中引入新的组合。熊彼特在书中论证了货币、信贷及利息等金融变量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创新的影响, 着重强调了三项内容, 包括金融资本对创新的作用, 信贷资本是实现企业利润的前提, 企业家功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 银行的信用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主要体现为能够为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提供必需的购买力, 这种购买力是源于银行的信用创造, 而不是传统的观点认为的来源于银行吸收的储蓄, 真实票据的贴现以及抵押。他认为, 功能齐全的银行, 能够辨别并资助那些最有创新能力的企业, 并辅助其完成创新活动, 这种信贷提供给在循环流转中运行的而企业。

20世纪50年代以后, 索洛 (R.M.Solow) 等人修正和发展了哈罗德-多马模型, 进而建立了经济增长与资本积累相互关系的模型, 在该模型中, “资本”概念进一步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作是“金融”与“技术”的有机结合体,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金融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及结合机制。遗憾的是, 这些模型没有能够深入研究金融变量对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希克斯 (Hicks) 深入研究了金融市场效率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他认为, 促使产业革命发生的首要的条件并不是技术, 而是投资, 投资使得这些技术能够在较大的范围内广泛实施, 只有合适的金融体系才能实现这种投资。这种投资具有大规模、连续和长期的特征, 促使了新技术的广泛采用。史密斯 (Smith) 使用世代交叠模型来证明金融市场的效率能够直接影响技术的选择, 他的研究结果表明, 如果金融市场成本高, 则经济只会选择发展期较短的技术。当交易市场的效率提高到某一水平, 市场才可能倾向于选择发展期较长的技术。

在金融市场的功能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方面。Saint-Paul (1992) 在对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散功能进行研究的基础上, 得出金融市场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方法, 是通过为经济主体从事生产率水平和风险水平较高的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保障来实现的。Hellwig (1991) 和Rajan (1992) 的研究认为, 银行在信息处理与揭示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当银行与创新主体进行交往时, 能够获得其它渠道难以获得的大量信息, 从而产生利用信息获得信息租金的动力, 结果造成企业开展高利润经营项目的动力被银行的市场力量削弱, 也就阻碍了创新。Weinstein和Yafeh (1998) 的研究表明, 当银行遵循稳健的经营原则时, 银行作为债权人, 其信贷投资通常表现为内在的回避和厌恶风险的本性, 因此, 哪些创新程度大、预期经济效益高、风险大的创新项目难以获得信贷支持, 如果以银行来主导金融体系, 则不利于创新。Stulz (2000) 认为, 如果银行能够对创新项目进行有效监控, 就能够根据创新项目进展情况以及其资金需求情况, 合理高效的为创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因此, 银行基于有效监控, 能够为分阶段融资的创新活动提供合理高效的外部融资。

不变生产函数是以“银行VS证券市场”角度进行研究的假设或理论起点, 这样的研究有一个明显的缺陷, 即忽视金融对技术创新的特殊作用。例如金融对技术创新实施的信息收集功能和管理功能, 金融对技术创新本身的促进功能等。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促进功能的内在机理, 已经得到很多学者的较为充分的论证, 建立了得到公认的理论体系, 但关于金融安排对技术创新过程的促进作用的实证研究, 还很不充分, 相关文献较少, 因此, 本研究以此作为出发点, 有其必要性和价值。

(二) 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关于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作用的研究逐渐兴起。在理论研究方面, 通常的研究结果认为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呈正相关关系, 风险投资有利于技术的创新发展。Hall (2002) 认为, 风险投资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工具, 只有较好的解决了技术创新融资过程中遇到的融资成本高、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问题, 才能呈现出远高于其它资本市场工具的促进作用。Kaplan和Stomberg (2003) 的研究认为, 风险投资是一种权益融资, 既能够满足初创科技企业的资金需求, 还可以通过参与科技企业董事会、制定总体发展战略、对公司行为进行监管、对核心管理层进行评价考核及雇佣等多种方式来促进其快速成长。Casamatta (2003) 的研究结果表明, 获得风险投资的企业的经营业绩通常好于没有得到风险投资的企业, 风险投资能够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风险资本获得与否是企业创新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

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与理论研究基本一致, 即风险投资能够促进技术创新。Paul (1995) 对随机抽取的794家风险企业进行实证, 结果表明, 风险投资倾向于对早期和高技术企业进行投资, 这是信息不对称程度最高的阶段, 当投资集中度减小是, 投资监控频率加大, 风险投资者会定期收集并管理、分析信息, 对于几乎不可能上市的风险企业, 风险投资者将保留追加投资的选择权。

Kortum和Lerner (1998) 的实证研究表明, 美国风险投资促进技术创新的效率较传统企业的R&D投资要高得多, 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是实质性的。Kortum和Lerner (2000) 选择了美国20个制造行业, 研究了1965~1992年间这些行业的年度数据, 建立了一个专利生产函数模型, 用于衡量R&D费用、创新程度和风险投资之间的相关性。经实证分析, 发现风险投资资本对专利量的促进作用相当于传统R&D投资的3.1倍;使用本模型的研究还发现, 在1982年~1992年的10年间, 风险资本与8%的美国工业创新有关, 而1992年~1998年, 在风险资本快速发展期间, 风险资本与美国14%的技术创新有关。

三、国内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的研究现状

金融体系通常包含两个部分, 即以证券市场为代表的直接融资体系, 以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体系, 两个部分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 其对科技创新的作用也有明显区别。

(一) 金融体系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

李松涛 (2002) 的研究表明, 直接融资是技术领先者首先考虑的金融支持模式, 银行信贷则是技术追赶者倾向的融资支持模式, 也就是说, 技术领先者主要选择直接融资而技术追赶者首先考虑间接融资。孙伍琴 (2004) 从金融功能出发, 提出:商业银行不适合为高收益、高风险的高科技产业融资, 因为商业银行的风险内部化, 存款人的不同观点无法在信息处理上反映出来;而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可以通过资产组合来分散部分风险, 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使得不同的投资者能够表达不同的意见, 因而能够更好的支持技术创新。李悦 (2008) 的研究认为, 在处于生命周期初级阶段的新兴产业和处于成长阶段的创新型产业融资方面, 金融市场具有优势, 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动态优化, 从而在技术创新的长期阶段具有显著优势, 商业银行则在成熟产业的技术推广方面效率更高。

(二) 资本市场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

邓乐平和孙从海 (2001) 的研究认为, 活跃的资本市场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 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风险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 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 进而推动其产业化发展, 大力发展风险资本市场, 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和高速发展。辜胜阻等 (2007) 研究表明, 资本市场如果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的融资支持, 其必然是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因为创新具有层次性, 阶段性, 企业具有不同的规模和不同的生命周期。

(三) 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

风险投资在科技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我国风险投资开展较晚, 我国相关研究起步也较晚, 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葛宝山、卢艳秋 (1998) 对高技术产业风险投资进行了宏观机制分析, 认为高技术风险投资的内部动力来自于高回报, 外部动力来自于扶持风险投资的优惠政策, 作者提出, 对于风险投资涉足的领域, 需要进行适当的限制, 政府应当限制风险资本投资于有关的高技术领域, 并且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管理体制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如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吕炜 (2002) 探讨了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微观层面的关系, 他认为预约资本化机制是风险投资构建的一个特殊的产权认定机制, 有限合伙制是其典型形式, 以市场化方式将技术、管理等资本化, 然后给创业体安排一个适当的股权结构, 这样就大大提高了高新技术成果的潜在市场价值, 从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技术创新的不可预期性和不确定性。龙勇和常青 (2008) 研究认为, 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创新幅度大的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王玉荣和李军 (2009) 使用回归分析法, 选择了我国在2007年拥有风险投资股东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作为样本, 通过实证研究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 研究认为, 企业自主创新资本的投入强度与风险投资股东的持股比例呈正相关, 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活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 政策性金融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

政策性金融支持是促进一个国家技术创新不可或缺的部分。国内对支持技术创新的政策性金融体系方面的研究较多, 主要集中在开发性金融支持体系和中小企业融资金融体系方面。李志辉和李萌 (2007) 认为,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建立开发性金融支持模式, 这种模式能够扩大中小企业融资边界、降低融资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度、使中小企业获得潜在的外部利润。黄刚、蔡幸 (2006) 的研究认为, 以为高技术企业提供政策性贷款的金融机构为核心, 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投资体系, 包括风险投资基金、政策性担保机构、证券市场等内容, 才能够较好的解决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王华 (2007) 的研究认为, 建立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 弥补中小企业融资缺口, 既能体现政府适当干预经济的目的, 又能降低政府行为对市场效率的破坏力。

结语

西方国家对金融支持体系及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较早, 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并成功指导实践, 值得借鉴和推广。国内该领域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 但能够学习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及成功经验, 结合本国国情进行了研究, 但各研究领域仍需继续深化, 尤其是要紧密结合本土企业发展特点及金融环境的实际情况, 才能对经济发展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摘要:各国的实践经验证明, 技术创新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金融直接推动着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基于此, 国内外学者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证方面都对金融支持技术创新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本文对国内外金融支持技术创新体系研究的相关文献做了分析, 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键词: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国内外,综述

参考文献

[1]Stulz R., Williamson R.Culture, Openness, and Finance.Journal of Financial Eeonomies, 2003, 70 (03) :313-349.

[2]孙伍琴.论不同金融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J].经济地理, 2004 (02) :182-185.

[3]李悦.产业技术进步与金融的市场化趋势:基于银行与市场功能比较的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8 (02) :35-40.

上一篇:巡回项目的监控管理下一篇:投影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