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的提案

2024-08-03

关于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的提案(精选12篇)

关于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的提案 篇1

关于申请政府加大对高新区生物医药企业扶持力度的提案

当前,生物医药技术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从大环境上看,GDP快速增长、庞大的人口基数及老龄化趋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都将合力拉动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强调: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认真贯彻自主创新的方针,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以大力推动我国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但是,研发资金不足、力量薄弱、技术水平落后、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等问题已严重制约我市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甚至威胁到很多企业的生存。业内人士亟盼政府尽早出台相关产业政策,营造良好的环境,为生物医药企业发展输血。

一、我市生物医药企业面临的困境

(一)创新药物投资巨大

生物技术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新技术的使用使生物技术药物的开发直接成本不断增加,同时生物技术药物本身的投资很大,开发的长周期,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导致高的人力成本等,不确定性也是开发本身有潜在的高风险,要成功的将一个新品推向市场其投资和风险是巨大的。

(二)缺少相应投资的有力支持。目前我国的初创生物制药企业很难得到风险投资的支持,直接上市场融资又受到规模等诸多因素的限制。重要的原因是风险投资公司缺乏对生物医药方面专业化的风险投资及评估队伍,对具有高成长性的项目无法预见、评价及实施有效控制,造成投资的谨慎有余,投资后难以控制。目前的状况是,一方面高科技风险投资受退出渠道匮乏,投资者难于承受长期投资和资本回报率低的风险和压力,造成大量资本闲置。另一方面,却有大批优秀项目由于缺乏创业资金而无法成长。

(三)税负偏重

生物医药企业税负偏重,实际税负远远高于传统产业。由于目前我国实行生产型增值税,使得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行业税负较高。生物医药企业主要是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增值税抵扣少,与发达国家生物企业4%~5%增值税税负相比,更是过重。目前生物技术企业实际增值税负在11%~14%,大大高于其他行业。

二、建议采取的措施

(一)设立高新区生物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制定财政扶持计划 建议通过人大预算法案,建立高新区生物产业研究发展专项基金, 并在财政预算科目中设立生物产业研究发展专项基金科目,建立高新区生物产业研究发展基金,形成财政对生物产业的经常性投入增长机制。明确生物产业研究发展基金的使用重点,将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同时建立若干生物医药基地,辅之于建立统一的公共技术支撑平台、产业化平台以及专业服务平台,努力提高公共品的服务效用,推动生物产业集聚化发展。同时,鼓励企业或个人捐赠建立生物技术研究基金(捐款税前列支),以加大生物医药技术科研经费投入。

(二)加大政府政策扶持

加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环境建设,全力推进生物医药产业招商,出台地方政策,从加大财政扶持、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自主创新、优化人才支撑环境等方面制定优惠和奖励措施,引导高新区现有生物医药企业的战略引进和快速扩张,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同时,进一步注重提高产业招商的针对性,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招商活动。

(三)制定有效的税收激励措施,降低生物企业税收负担 建议制定符合生物医药企业特征的税收激励措施:1,增值税措施。建议对生物企业可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税收优惠政策。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生物产品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对实际税赋超过3%的部分即征即退,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生物产品和扩大再生产。同时加快增值税从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移。对中小型生物企业统一实行小规模纳税人做法,增值税税率统一设计为3%;对生物产品出口实行彻底退税政策;2,企业所得税措施。建议生物医药企业的工资支出据实列支;对生物医药技术研发中心实行企业所得税零税率;对经有关部门认定的生物医药企业可按当年销售额6%-10%提取技术开发费用,对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可按20%的比例提取,所提取的技术开发费当年未使用完的,余额可结转下一。允许生物技术企业实行加速折旧。3,个人所得税措施。建议对生物医药企业和生物技术项目奖励和分配给员工的股份,凡再投入企业生产经营的,暂时免征个人所得税;对生物医药企业员工获取的生物技术专利费或其他知识产权所得暂时免征或减半征收个人所得税;对生物技术企业奖励给高级技术人才的房产,根据产权获取的方式或年限予以相应的个人所得税优惠。

总之,生物医药产业不仅关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将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

关于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的提案 篇2

一、建立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

银行贷款给企业主要看其经济发展潜力, 而中小企业即使再有潜力, 市场价值再大, 没有担保或者抵押的情况下银行也不敢轻易贷款给他们做流动资金, 即使放的利息再高, 到时候收不回也是一场竹篮打水一场空。

1. 中小企业为什么会有融资风险

(1) 中小企业规模不大, 资金投入低, 收益回报比较少, 即使是一家很有潜力上市的公司, 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银行也不会冒风险贷款给一家只能看见一点朝阳的企业, 而银行的融资是中小企业重要的资金来源, 假如没有银行的扶持, 就没有力气承受那些外界的挤压, 中小企业就会变成一个随时都可能被风雨拖垮的茅草屋, 再者说, 国家的政策一年一变, 对于一些本身就不怎么看好的行业, 国家还会实行打压政策, 使风雨中惶惶不安的中小企业再添不堪, 只能面临破产的糟糕境遇。

(2) 一般人的观念是大公司大信誉, 小公司小信誉。一些企业管理者自身信用也是影响企业信用的前提, 经营者素质水平低会导致信用的缺失, 当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保障时, 信誉不好的企业就会推卸责任, 将责任推的一干二净, 认为大不了东山再起, 这样不负责的态度也是信誉不好的直接原因, 银行不愿意承担信用风险, 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加大, 自然就成不了大气候, 久而久之, 就会被取代。

2. 怎样建立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

(1) 中小企业要有效地利用社会闲散资金, 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融资吸纳社会资金用于企业发展, 积极和金融机构合作, 争取资金。在贷款的过程中要努力争取政, 主动寻找担保者。

(2) 企业要有汇率风险防范意识, 提前做好应对汇率发生变动的准备。应不断加强国际结算及贸易融资方面的知识, 并力求了解银行的贸易融资产品及授信审批过程。对各类融资产品灵活运用, 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3) 中小企业要培养优秀的外贸和管理人才, 突破国际贸易发展的瓶颈, 把人才培养作为一项战略性投资。可以通过小规模的专业技能培训来培养本企业的专业人员学习外贸知识, 选拔其中的佼佼者专门从事对外经贸业务。

(4) 在国际贸易中, 中小企业也要转变品牌思想观念, 在正确的位置上对品牌进行建立, 以长远的眼光对企业品牌进行维护, 不要因为一时小利而损害了企业的长期发展, 在遵守国际贸易规则的前提下进行恰当的品牌发展。

二、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

加强对中小企业金融理财产品的开发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小企业崛起, 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涉及到的金融理财产品越来越多, 对于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力起到了较大的帮助作用。同时, 中小企业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帮助作用也越来越大, 其在金融领域的发展也必然取得成就。因此, 应当加强对中小企业金融理财产品的开发, 增加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发展比例, 不断实现金融产品的创新, 以更好的促进中小企业的经济发展。

银行在战略导向上应当确保差异定位与全面服务相结合, 实现错位发展, 构建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以更好的配置行业资源, 在保证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实现自身经济的发展。

在产品开发上, 银行应当实行批量推广与专案设计相结合的策略, 针对中小企业中的典型问题设计出标准化的评判指标, 以解决中小企业抵押物不足及报表信息失误等问题, 如银行中的快融通产品一般情况下可以三天放款, 从而保证中小企业的发展拥有充足资金。在实行风险防范的过程中, 应当保证严格管控与适度容忍相结合, 根据中小企业客户群的特点适度的提高风险容忍度, 以为中小企业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在组织架构上, 要确保总部指导与基层开拓相结合, 中小企业分布广泛, 较为分散, 要想更加高效的服务于客户, 银行应当将适用于中小企业的金融业务下放到基层, 设立小型的金融中心, 给予小微企业更加全面的服务。

此外, 中小企业还可以联合成立一个组织以会员制加入一些银行其中, 选出中小企业代表监管企业资金用途、是否合理、监管企业营业状况, 传达银行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些信息, 以使中小企业可以随时知晓银行的相关金融信息, 及时调整自身经济发展, 从而保证金融经济发展的风险减小, 提高市场竞争力。

面对金融产品滞后的现状, 我们不能再坐以待毙, 必须加大力度创新金融产品, 创新出更好的金融产品既能保障银行机构的合法权益又能使有潜力的中小型企业发挥所长。

三、结语

有的中小企业是值得银行冒风险融资的, 有些中小企业则没有这个资格, 银行机构要实行新的政策保证没有“漏网之大鱼”, 保证有潜力的肯为社会谋福利的中小企业都能存活, 继续为人做贡献, 加大有潜力的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 力求真正拿着人们的钱为人办实事。

摘要:中小企业融资难是现在我国面临的一个比较严峻的经济问题, 中小企业能力和资金都有限, 假如在有效的贷款得不到实际的效益时就会面临破产, 而银行收不回贷款也会蒙受巨大损失, 这就造成了这种对立的局面, 银行不敢轻易将贷款发方给中小企业, 而中小企业自然也不敢完全施展拳脚, 如何使银行机构加大对我国中小型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力度, 是我们现在应该考虑变现的问题。对于一些潜力中小企业的扶持也应该增加一个台阶。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难,银行机构,潜力企业

参考文献

[1]林毅夫, 李永军.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成因和根本解决思路[J].风险投资.2009, (03) :23-27.[1]林毅夫, 李永军.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成因和根本解决思路[J].风险投资.2009, (03) :23-27.

关于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的提案 篇3

客观地说,民营中小企业的困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当前的商业环境有关。在中国经济进入结构调整期时,民营中小企业需要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而良好的商业环境通常包括自由的进入方式,公平的竞争,成熟合理的金融秩序,健全的法制,透明的監管与有效的执行。事实上,一段时间以来,商业环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中小企业更好地发展。

从国内形势来看,近期制造业明显的衰退固然是由人民币汇率持续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财政紧缩政策滞后作用以及次贷危机乃至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对制造加工业造成致命打击的直接原因,却是民营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尽管遭遇严重的经济压力,成本高于产出,但只要银行信贷给予帮助,企业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产品结构,还是可以重新获得市场、渡过难关的。可是在民营中小企业本来能够利用的金融资源就不多的情况下,银行信贷完全倾向于国有大型企业和国家重点项目,中小企业所能获得的几乎全部是易变现资产的抵押贷款,以致几乎没有任何金融信用,结果当融资无法继续时发生大规模倒闭。

其实,国内民营中小企业所能够利用的资源是十分有限的。中国i000多万家民营中小企业,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上交税收的50%,提供了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内的中国75%以上的就业岗位,拥有65%以上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但是民营中小企业所占用的金融资源仅为20%,而大多数两头在外的外向型加工制造业民营中小企业基本不消耗有形矿产资源。事实上能够占有大量资源的基本上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垄断行业。我们不能否认在这一轮制造业衰退中存在企业的内部因素,许多民营中小企业管理不善,未能及时将成本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在外部环境好、盈利能力强的时候,过度进行产能扩张而不考虑技术升级;当外部环境转变时,又缺乏及时应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并且在上一轮股市楼市的泡沫中,许多遇到危机的民营中小企业把本该投向制造业的钱投入了股市和楼市,希望进行赌博,这未尝不是由于资金需求量大却受限于融资渠道而采取的铤而走险的方式,可惜当所有泡沫都破灭时,反而雪上加霜,终于不可收拾。

制造业衰退对中国经济造成的负面作用是巨大的,而本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国内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又恰恰正是广大民营中小企业。在社会分工高度细化的时代,任何危机的影响会迅速向各个产业传导,没有什么行业不被波及。因此在政府4万亿救市的计划中,应该考虑到对中小企业的有效救助,而改变民营中小企业的商业环境更需要政府有所作为。行之有效的措施包括实行更加开放市场,在金融、能源、电讯、医疗等垄断行业废除过多的限制性壁垒,准许中小民营企业进入,促进公平竞争环境,打破地方市场分割,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加强法制建设,减少行政干预,等等。政府应当对民营企业的经营给予更多法律上的保障,在制度上轻管重处,轻税重罚,同时将政府的主要角色设定为规则的制定者和惩罚的执行者,而不是企业运行的指导者和干预者。

关于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的提案 篇4

内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加之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大力实施农村垃圾治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农村的整体面貌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各级政府在推进城乡尤其是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中,把乡村的环境卫生作为考核内容,加大了督查力度,大部分农村的卫生保洁有了一定的改善,制度建设上也相应完善,但在垃圾的处理问题上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明显不足。大部分乡镇没有财力建设垃圾处理场,所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未进行填埋处理或运往县城集中处理,而是在乡镇所在地寻找低洼地带或废弃坑塘石坑等地方倾倒,没有得到标准处理,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对后期处理带来影响。

二、垃圾收集体系没有真正形成。县、乡、村生活垃圾统一的收集、清运和处理体系没有正真形成,大部分县城生活垃圾都能得到有效处理,乡镇街道也基本能保持好的效果,但村组之间由于无力投入垃圾收集、运输机械,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无法外运,只能简易填埋处理。

三、环卫设施维护无力承担。随着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全面推进,大部分村组均建设了垃圾池,购置了垃圾桶(箱)等环卫设施,配备了保洁员,但乡级政府基本没有富余资金投入在环境卫生设施设备的维护上。

综上,为加快农村垃圾治理,最大程度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建议市加大对县乡在农村环境治理支持力度。让县乡政府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清洁工程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上有更多的保障,加快推进人居环境改善。

关于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的提案 篇5

【发布文号】粤府办〔2005〕25号 【发布日期】2005-03-28 【生效日期】2005-03-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广东省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大力度支持农村信用社清收处置不良资产确保改革试点工作顺

利进行的通知

(粤府办〔2005〕25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是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在支持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支持农村信用社清收资产,降低不良贷款,对有效化解农村信用社金融资产风险,打击金融犯罪,推进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增强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由省政府依法对农村信用社进行管理。为维护农村信用社金融债权和农村信用社资产运行安全,顺利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确保农村金融和农村社会稳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支持农村信用社清收处置不良资产工作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明确责任,加强督导,确保农村信用社清收处置不良资产工作顺利进行。

(一)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在协调、指导和推动农村信用社清收处置不良资产工作方面的职责,把按期完成人民银行专项票据兑付和完成当地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的情况纳入对下一级政府的工作绩效考核范围,大力支持农信社清收不良贷款,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共同维护农村信用社金融债权,推动改革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二)大力支持协助农村信用社依法收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与银监、法院等部门的沟通协商,尊重和发挥其业务指导作用,支持银监部门依法履行监管职责,支持人民法院依法协助农村信用社清收贷款,进一步强化对案件判决落实执行情况的监督,切实解决农村信用社诉讼案件执行难的问题。

(三)正确引导和规范企业的改制行为,及时纠正逃废、悬空农村信用社债务的行为。企业改制凡涉及到农村信用社债权,要请农村信用社参与,并充分尊重农村信用社保全债权的意见。债务未落实的企业,不得进行改制,有关部门也不得办理有关改制审批手续;对原已依法办理了抵押登记手续的物业产权,在没有落实债务前,一律不予变更登记。对因管理体制改革而造成农村信用社债权悬空的,要协调有关企业认真落实农村信用社债权,作出还款计划。对逃废农村信用社债权的企业,要责成企业及其主管部门落实偿还欠款责任,作出还款计划。对企业借改制或破产之机逃废债务造成农村信用社资产损失的,要严肃查处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各级宣传部门、新闻媒体要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为促进资产清收工作和农村信用社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要运用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村信用社正面形象、清收资产的重要意义和有关政策,宣传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对蓄意赖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曝光。对农村信用社清收资产中出现的问题,要按照以往处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新闻报道要求,经新闻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批准后方能刊发。

二、采取措施,狠抓落实,积极帮助农村信用社清收处置不良资产。

(一)对拖欠农村信用社借款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由其所在单位负责协助农村信用社采取措施追收欠债,工作不力的要实行问责追究。对未还清到期债务的人员,不得调离、晋升,不得批准其辞职,有问题的要严肃查处。对为他人借款作担保的人员,其所在单位要责成其履行追收和担保责任。对在限期内仍不履行还款或担保责任的人员,可视情况严重程度,按有关规定从其工资中逐月扣除欠款余额,或给予停职停薪处理,依法强制处置其财产。共产党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向农村信用社借款超过期限6个月不还的,参照粤纪发〔2000〕19号有关借用公款逾期不还的处分条例,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二)对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或提供借款担保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和集体企业,由其上级主管部门负责协助农村信用社采取措施追收欠款或督促履行担保责任。借款单位在限期内不积极还款的,参照对个人拖欠借款的处理办法,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三)对财政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及下属二级单位所借的贷款,可比照粤府〔2001〕19号文办法,在做好单位清产核资工作,摸清“家底”的基础上,积极主动想方设法偿还。如借款单位确实无力偿还,在保证其正常运作的前提下,可由同级财政在安排给有关单位的经费或同级专项资金中扣还。

(四)对到期不还款的赖帐户或重点拖欠款大户,要公开曝光,依法强制处置其财产,并在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任免、提拔、出境等方面给予必要的限制;对携款潜逃、诈骗以及恶意赖债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并追收其资产。

(五)在清收资产过程中,发现违法违纪线索的,要立即报告纪检监察机关或司法机关,一查到底。对赖债不还、逃债废债的团体和个人,农村信用社内部恶意经营、违规违纪经营的责任人,诈骗贷款和贪污盗窃不法分子,要采取果断措施,坚决查处。

三、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共同为农村信用社清收处置不良资产创造有利条件。

(一)各级国土、房管、工商、税务、司法等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支持农村信用社维护债权的工作,简化有关手续,并给予政策优惠,减轻农村信用社的负担。从2005年起至2008年底,在农村信用社实施资产保全、追收、处置过程中涉及的行政行为收费一律免缴;属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的中介服务收费及经营服务性收费,参照粤府〔1999〕99号文件规定,按最低标准减半收取;欠债企业通过以物抵债方式履行债务,农村信用社在接收、处置抵债资产过程中,因办理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等有关产权转移而发生的登记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予以减免,只收取工本费。自本文下发之日起,农村信用社接收作为抵债资产的土地,从接收之日起4年内免收土地闲置费,土地处置期限放宽至4年。本文下发之日前接收的抵债土地,2008年底前免收土地闲置费,期间不作收回处理。

(二)各地、各部门要为农村信用社发展创造有利环境,不得以行政命令限制自然人和法人到农村信用社开户、存款和办理各项业务,对原已制定的歧视性规定要坚决取消。积极引导农业、林业、水利等涉农资金通过农村信用社办理,以支持农村信用社扩大支农资金来源和拓展业务,确保农村资金“取之于农,用之于农”。

(三)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农村信用社完善申报呆账核销手续,及时按规定提供申报呆账核销的必备要件。对确实收不回来的呆账贷款,因证明材料、相关文件不全无法正常核销的,可由政府按贷款类型的主管部门出具证明,经农村信用社行业管理部门和税务部门审批后列为呆账损失核销。

(四)对因地方政府及政府部门承贷或担保的借款形成的不良资产,其中应由地方政府或政府部门承担的责任,当地政府应当积极协调,抓紧采取有关措施予以化解。

(五)各级法院办理农村信用社依法收贷案件,应依法及时立案、及时审理和及时执行。需由农村信用社缴交的诉讼收费(包括案件受理费、申请执行费和申请保全费等),按收费标准减半收取,并允许从实际执行到的款项中支付。

各级政府和省直有关单位要根据本通知的精神,结合实际尽快拟订具体措施和办法,切实支持农村信用社清收和处置不良资产,维护农村信用社金融债权,确保我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五年三月二十八日

关于加大对行贿人处罚力度调研 篇6

一、立法层面的缺失:对行贿犯罪与受贿犯罪治理的非对合策略

1、对“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要件适用的理解存在分歧。我国刑法在行贿犯罪构成设计上,要求行贿罪的成立以行为人具有“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主观要素。何谓“不正当利益”?虽然“两高”在1999年3月对此作出司法解释,但此规定仍显模糊,有些情况在司法实践中很难分辨出行贿人谋取的利益是正当还是不正当的。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犯罪分子并不仅仅采取物质上的贿赂,而且越来越追求非物质性的贿赂,尤其是性贿赂已成为当前行贿的一种重要形式,往往物质行贿走不通,色情行贿一通百通。而非物质性行贿案件的难以定性、取证和查处,导致一些行贿犯罪在司法上的再次宽容,这不能不说是行贿犯罪立法上的一个缺憾。

2、数额上的不同入罪标准。我国刑法对贿赂犯罪的成立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数额标准。明确规定受贿入罪的数额标准一般为5000元,而对行贿入罪的数额未予直接规定,但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行贿罪的立案数额标准一般为10000元。受贿罪与行贿罪的不同入罪标准,造成了行贿罪的犯罪圈要小于受贿罪的结果。

3、刑法上的刑度配置差异。我国刑法在贿赂犯罪的刑度配置方面,采取的是以犯罪数额与情节作为配置刑罚梯度标准的模式,根据犯罪数额的多寡区分多个彼此衔接的幅度,再相应规定轻重不同的刑罚,从而形成幅度相对较小,1

数额、数量的大小与法定刑的轻重相互对应的罪刑等级。较之受贿罪精细化的四个法定量刑幅度(刑法第386、383条),行贿罪的法定量刑幅度相对较大(刑法第390条),衡量标准也比较简单。不仅如此,立法对行贿罪与受贿罪的法定最高刑度配置也采取了差异处置的原则,对受贿罪的最高法定刑为死刑,而对行贿罪的最高法定刑为无期徒刑。尽管无期徒刑和死刑都属于“重刑”范畴,但毕竟是“一生一死”,其严厉程度和威慑作用有着较大差异。

4、在量刑过程中忽略对行贿谋利数额的考察。行贿犯罪除了作为犯罪数额的行贿数额之外,还涉及行贿谋利数额。司法实践往往强调查证行贿犯罪数额,但对行贿犯罪所得的经济利益并未予以重点关注。我们通过对法院判决的抽样调查发现,大部分判决书均未明确提及行贿谋利数额以及对不正当利益作出何种处理,从而导致在量刑过程中无法精确地从社会危害性的角度予以酌情配置刑罚。事实上,不正当利益数额往往远远超过行贿人给付国家工作人员的财物数额。1因此,以行贿数额作为定罪量刑的主要实体法依据,在量刑过程中忽略对不正当利益数额的刑罚裁量,在刑罚执行过程中放弃对非法所得的追缴,势必造成行贿犯罪成本明显低于行贿犯罪收益,丧失了刑罚适用的犯罪预防作用。

二、实务层面的困惑:对行贿犯罪的查证处理存在诸多难度

1、行贿犯罪界定难。行贿人是否具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情形,是认定构成行贿罪的关键。由于立法和司法界对行贿罪的构成要件要求过于严格,加之法律规定的不明确性,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理解有着不同的认识。多数人认为“不正当利益”是指违反目前的法律、法规规定所得的 “非法利益”,而对“合法利益”或者“不合理利益”是否能以行贿罪论处,由于观点不一,司法界没有统一的标准认识,很难认定,检察机关查办这类行贿案件时也多有顾虑,导致对大量行贿犯罪嫌疑人无法追究刑事责任,直接影响了对行贿案件的查办和处理。22、行贿犯罪取证难。行贿人的行贿情况相当复杂,他们为了谋取不正当的利益,往往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利用不同的方式,对不同的人员进行行贿;1如有3件案件的行贿人,分别为谋取300万元中介业务的费用收益,行贿8万元;为调动530万元的借款,行贿4.4万元;通过以次充好的方式非法获利13万元,行贿3万元。

2如器材配件供货商对相关人员以财物或回扣的方式推销产品,其谋取的利益本身不违法,但从谋取利益是否合理分析,其采用行贿的手段获取的利益对社会来说是不合理的。

或是一人向多人行贿,或是多人向一人行贿,大都是次数多、数额小,如果没有财务记录,行贿人不愿主动交代,行贿数额很难查清,客观上也难以调查取证,这样行贿数额往往达不到犯罪的起点数额。此外,在贿赂犯罪案件中,涉嫌犯罪的双方通常都是“一对一”的,要确认行贿人的罪行,最直接的证据是受贿人的证供。但由于行贿人和受贿人之间存在的利害关系,在许多贿赂犯罪中,受贿方与行贿方往往订立攻守同盟、“君子协议”,或者达成“默契”,任何一方都不肯轻易暴露另—方。还有些人虽然痛恨腐败,但对行贿往往只看到财物支出而没有看到背后的非法所得,甚至以为行贿者只是有求于人迫不得已,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不想举发,不愿作证。这些状况,都会给查处行贿案件造成障碍,导致案件的查办陷入调查取证难、固定证据难的“尴尬”困境。

3、单位行贿定责难。单位和个人都可以成为行贿犯罪的主体,在刑事处罚中,对自然人犯罪容易明确主体和责任,而单位犯罪因情况比较复杂,往往无法明确责任人。在以行贿罪追究单位领导刑事责任的案件中,是否属于为个人谋取利益在事实上难以认定。比如在工程建设领域中,行贿是一些工程建设单位“通关”获取工程项目的“潜规则”,不少是单位认可或领导默许并由项目经理或相关人员实施的,这究竟系个人行为还是单位行为难以分清,即使明确了责任人,各人是否达到犯罪的程度也难以把握。3刑法对单位犯罪主体的判断究竟以形式判断为主还是以实质判断为重?如何设置司法认定规则,有效辨识单位成员行贿是代表单位还是个人行为?相关单位犯罪理论与实践适用问题在行贿犯罪的语境下并没有得以全面解决。伴随着一人公司的设立与公司业务员销售权限的不断扩大,如何廓清自然人行贿与单位行贿的界限已成为行贿犯罪刑法适用的突出问题。44、“豁免规则” 5把握难。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是刑法第390条第2款对行贿人给予有条件从宽处理的特别规定。依据办案传统和惯例,侦查机关大都将主要精力放在受贿犯罪方面,为更快地侦破此类案件,往往在查办受贿案件时,以减轻甚至不追究行贿人刑事责任为条件,鼓励涉案行贿人主动交代行贿事实,以利于受贿案件的侦破。3从一些判决书认定事实的文字表述来看,诸如法定代表人为了单位多接工程、公司经理为了稳定占有市场份额或增加业务量、项目经理或销售主管为了推销产品等具有单位利益性质的不正当利益仍然被认定为属于为谋取个人利益。4司法实践中,对单位行贿难以落实责任人、难定性、难处罚,导致单位行贿现象虽然频发,受贿贪官纷纷落马,但对行贿单位却很少追究刑事责任,刑事处罚更是“凤毛麟角”的“怪现象”,无疑是对单位行贿的“纵容”。

5刑法第390条第2款规定“行贿人在追诉前能主动交代行贿事实的,应当减轻或者免予刑事处罚”。

但实务部门在适用“豁免规则”过程中出现了一定混乱,主要表现为对主动交代行贿行为的被告人,基于供述时间、供述内容等因素,从轻、减轻、免除处罚幅度存在较大差异。行贿人的“主动交代”程度相差很大,多数没有“自首”和“检举揭发受贿罪”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握“豁免”的尺度较为困难,特别是对在追诉前能坦白交代却不交代,没有对侦破受贿案件起到重要作用的行贿人是否“豁免”更难把握,不予“豁免”则难以获取行贿人的供词,给予“豁免”则会使大批行贿人免受追究而逍遥法外。

三、应对策略与思考:对加大行贿犯罪惩治力度的几点建议

(一)检察工作方面

1、检法之间应当就争议问题加强沟通协调

由于行贿犯罪认定中的一些典型争议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最高司法机关出台司法解释前,本市检法两院应当加强沟通协调,通过检法联席会议等形式,加强对行贿犯罪司法适用中一些具有普遍性、代表性争议问题的研究,努力形成关于行贿犯罪法律适用的执法规范,在本市范围内做到规范标准、统一执法,做到定罪量刑的相对均衡。检察机关内部也要加强对有关问题的研究,加强案件信息的收集整理,通过召开检察委员会,就有关争议问题达成共识,以进一步完善法律适用的标准,制订行贿犯罪的证据规格、证明标准,不断积累经验,促进规范执法。

2、应当加强对行贿案件的刑事审判监督

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应当切实提高审判监督能力,加强对判决裁定的审查。基层检察院应当加强与市院、分院的联系沟通,对行贿案件中存在的争议问题及时请示,对于法院确有错误和判决不当的裁判应依法提出抗诉。上级检察机关应当加强对下级检察院的刑事审判监督工作的领导与指导,合理调配公诉资源,统筹运用公诉人才,加强对重大行贿案件判决裁定的审查和抗诉案件的出庭公诉工作,通过依法履行刑事审判监督职能,促进行贿案件的规范处理。对于下级检察院开展刑事审判监督中遇到的阻力,上级院应当积极协调,排除干扰,增强监督力度,务求监督实效。对于不符合抗诉标准但具有一定瑕疵的判决,要通过检察建议、检察公函等形式进行监督,促进司法公正。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典型案件,要利用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制度,表明立场和观点,通过

个案的解决促进类案的规范处理。

3、恰当运用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

行贿人与受贿人处于博弈平衡状态。如果对行贿人罪责追究过于苛严,可能导致贿赂双方结成攻守同盟;而对行贿人刑事处罚过于轻缓,可能无法遏制贿赂犯罪的源头。如何在犯罪嫌疑人与证人之间对行贿人进行准确定位、有效处罚,是行贿犯罪程序法适用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们认为,应当根据行贿事实与行贿人在侦查过程中的配合程度确定其诉讼角色,在此基础上把握惩治行贿犯罪的轻重缓急,指导后续刑事程序的展开。应鼓励行贿人提供有助于检察机关侦查取证的案件信息,有助于追回不正当利益的协助行为,有助于指控贿赂犯罪的实质性配合,不仅能够有效地减轻惩治贿赂犯罪的整体司法成本,而且也是认定犯罪事实的简便途径。对于达到立案标准应当按照行贿犯罪处理的,检察机关必须予以立案侦查。同时要注重把握刑事司法政策的运用,根据具体情况,在强制措施以及刑罚、行政处罚的适用上予以适当让渡。

4、完善行贿案件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

惩治行贿犯罪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相互配合。检察机关刑事司法与工商行政管理等机关执法的机制衔接对于遏制行贿犯罪具有重大意义。应建立联系工作制度,从有利于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相衔接,以及防止遗漏、便于统一移送的角度出发,对于检察机关依法撤销案件和未予立案仅作为污点证人的行贿人,统一由反贪部门在侦查终结或作出撤案决定后的15日内,向工商行政管理等机关移送案件。而对于反贪部门移送审查起诉后,公诉部门作出相对不起诉的案件,侦查部门则应在收到不起诉案件决定书起15日内,办理完移送手续。工商等行政机关对查处的行贿案件,也应当向检察机关移送,接受检察机关监督。对检察机关和工商行政管理等机关互相通报、移送的行贿违法犯罪案件情况,双方要将处理结果互相及时反馈,做好双向衔接与移送。对进入人民监督员程序的行贿案件,检察机关应当在受到行政处罚结果后告知人民监督员,接受外部监督。

(二)司法适用方面

1、合理解释行贿犯罪“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要件

“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要件的刑法解释是行贿犯罪研究的核心问题。在构

成要件结构层面,表现为刑法第389条第2款是否以“为谋取不正当利益”为要件;在构成要件理解层面,表现为如何具体认识不正当利益的内涵和外延;在构成要件关系层面,表现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要件是否需要与给付贿赂的客观行为要件形成明确对应关系。捋清条文关系、明确核心概念、联动思考主客观要素是解决上述难题的基础。高检院应当就有关问题继续加强与最高法的沟通协调,共同深入研究,就“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等要件的理解、经济行贿中是否要求“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要件等问题作出明确而具体的回答,必要时联合制定司法解释,以统一司法适用。

2、加大单位行贿罪的查处力度,准确认定单位行贿犯罪

针对单位行贿罪刑法条文适用率低的突出情况,检察机关应当在深入把握单位犯罪刑法理论的基础上,以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为技术依托,依法加大单位行贿罪刑法适用比例。应当正确查证与认定单位在贿赂过程中的实际地位及经济利益归属,防止单位借口其工作人员个人行贿,规避单位行贿的实质。充分利用行贿犯罪查询系统,以此为基础建构单位行贿间接故意判断规则。根据最高检察院下发的《关于受理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的暂行规定》,行贿犯罪档案信息仅覆盖各级法院生效裁判认定构成行贿犯罪的单位和人员。我们认为,对于检察机关已经将单位所属成员实施行贿的情况明确告知行贿人所在单位,督促该单位强化财务制度管理、杜绝违法犯罪行为后,仍然多次发生单位成员行贿案件的,可认定单位放纵、漠视其成员的行贿行为,主观上符合单位行贿的间接故意要件,并不需要证明其主观上必须具备直接故意。此外,也要注意查办一人公司以及其他符合单位犯罪要件的单位行贿案件。

3、正确适用行贿犯罪特别减免条款,科学裁量行贿犯罪刑罚

关于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的提案 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金融支持,辽宁省

一、辽宁省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现状

截至2009年,我国共有4 300多万家中小型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总额的60%,上缴的税收已经超过全国税收的一半。从2007年夏季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至今,宏观经济环境不利于中小型企业的生存,金融支持匮乏现象尤为突出。即便在沈阳、大连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依然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中小企业的经营发展理应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面的金融支持,但是,在政府原有金融支持制度与政策条件下,中小企业消耗的金融资源还不到我国金融资源的20%。目前,辽宁省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将全面实施辽宁省民营经济“345”腾飞计划,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30 000亿元;上缴税金达到4 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万户。想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完成“十二五”规划,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对辽宁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

二、对辽宁省中小企业发展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的对策建议

(一) 金融机构方面

1.加大创新力度,挖掘中小企业银行服务体系及新渠道,创建中小企业信贷支持模式,增设中小企业专项银行,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金融工具。目前,我国银行体系中还缺乏以中小企业为主要业务对象的中小银行金融机构.要增加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就有必要增设中小银行金融机构。一是增设中小商业银行。中小商业银行在市场定位上应明确以中小企业为核心客户,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同时以金融零售业为业务经营方向,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二是增设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由财政出资组建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应是整个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的核心。在组建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时,要充分吸收我国已有的政策性银行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保证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设立后真正成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有效工具。

2.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开发次金融市场,引进民间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利用创业板块、中小企业板块,培育债券融资条件,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结构,挖掘商业信用融资潜力,有效利用风险投资公司、保险公司典当等融资方式。

(1) 金融机构应该在已有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工具基础上,开发更多的金融工具。应开发贷款类金融工具。四大银行以及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设立了中小企业融资部门,设计了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打包贷款、速贷通、融易达等金融工具,但这些还满足不了需求,应进一步开发贷款类金融工具,开发推广收费权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等金融工具。

(2) 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首先要拓展中小企业板市场,中小企业板是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地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进一步拓展中小企业板市场,需要继续加强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作,为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适当放宽中小企业的发行上市条件,简化发行审核程序。其次,还可以利用创业板。创业板市场定位不同于中小企业板,以成长型中小企业为对象,选择成长型中小企业标准比中小企业板略低。

(3) 培育债券融资条件,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结构。截至2007年底,虽然我国有202家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板上市,但是,众多的中小企业没有机会利用股票这一融资工具,能够利用债券融资工具的中小企业也是凤毛麟角。统计显示,2006年深圳企业债券融资规模为48亿,相当于同期股票融资额的22%,占企业所有融资额的4.6%。目前,辽宁省中小企业融资主要还是依靠外源性间接融资,辽宁省应该学习深圳市的做法,加快完善企业债券融资的条件,坚持市场化思路、规范化运作,加快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提高债券融资在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结构中的地位。

(4) 有效利用风险投资公司、保险公司典当等融资方式。辽宁省的风险投资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还不够大,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为了促进风险投资业的发展,要加大政府风险投资基金规模,强化政府基金的引导作用;吸引国内外资金进入辽宁省风险投资业;全面落实国家各项鼓励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对主要投资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企业,实行投资收益税收减免等税收优惠政策。有效利用风险投资公司、保险公司和典当融资方式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二) 政府支持方面

1.完善中小企业信贷考核体系,建立政府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规体系。目前,国家经贸委已提出建立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基本思路,担保信用制度的建立,将对民营中小企业信贷资金规模扩张起到积极作用。上海等城市正在建立健全小企业的信用制度,建立起小企业标识码,建立小企业的经营信用、资本信用、质量信用、完税信用、个人行为信用等方面的资信档案。这种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企业信用制度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推广。

2.增加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财政专项资金,对中小企业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实施税收、利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辽宁省应借助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开发这一良好机遇,放宽中小企业的市场准入限制,制定相应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并且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改革完善相应的工商管理、税收等制度。目前吉林省长春市制定出台了相关政策,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有信贷支持的,以上年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基数,当年贷款余额每净增1亿元,奖励相应金融机构的行长 (总经理) 20万元;中小企业贷款需要担保的,在担保费率上担保机构给予降低10%-20%的优惠。这些政策对于银行服务于中小企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值得我们效仿和学习。

3.健全政府担保和再担保体系,建立和发展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基金,通过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资金回收。提供信用担保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信用保证制度是发达国家中小企业使用率最高,且效果最佳的一种金融支持制度。但是辽宁省的信用担保机制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借鉴江苏省做法 (该省财政连续3年每年安排2亿元) ,建议辽宁省财政连续3年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增加省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注册资本。此外,建立省级再担保机构,降低风险。政府应增加投资,建立省级再担保机构,支持省、市担保机构为信用村、信用乡镇及联保户提供一般再担保和强制再担保业务,并配合人民银行、财政等部门,对辖区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进行监管。

参考文献

[1].姚秋.辽宁省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现状与成因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9 (11)

[2].李娟.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探讨[J].科学咨询, 2009 (7)

[3].刘兴.中小银行发展与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J].经济师, 2010 (1)

[4].姚磊.中小企业融资难成因与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08 (12)

关于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的提案 篇8

翁桂丰(特邀三组)

近年来,我市物业管理服务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新建住宅小区基本实行了物业管理服务,老旧小区进行了庭院整治后也实行了准物业管理服务。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服务工作在为服务广大群众、建设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普通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服务存在着较大问题。

所谓普通住宅小区是指新建的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廉租房、公租房和进行了庭院整治后的老旧小区。这此普通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服务存在着:一是物业管理服务费低且收费难。物业管理服务费是物业管理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证,物业管理服务费低、收费难一直困扰着物业管理企业。二是小区房屋年久失修、基础设施设备老化,管理服务投入费用大。三是企业用工成本逐年增加。基于上述原因,有些物业管理服务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减少人员,降低服务标准。由于工资不高,大都聘用文化水平低、观念滞后,服务素质差的人员。有的干脆聘用一对夫妻,一个管门、一个搞卫生,物业管理服务形同虚设。有的企业亏损严重,无法正常运转,最后只能选择撤离。物业管理服务企业一旦撤离,便会给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及社会稳定带来较大影响。

为了进一步搞好普通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服务,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我建设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加大普通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的扶持力度,使其能生存发展,尽心尽责地做好物业管理服务工作。为此建议:

一、建立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标准与劳动力成本、物价指数同步联动机制。物价部门定期测算普通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实际成本,及 1

时调整物业管理服务费的政府指导价。

二、广泛宣传物业管理服务意识,不断增强缴纳物业管理服务费的自觉性,形成主动缴纳物业管理服务费为荣,拒缴物业管理服务费为耻的社会氛围。

三、对普通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企业实行税费减免政策。降低营业税税率,减免电梯安检费、水箱水质检测费、人员培训费等费用,以降低企业服务成本。

四、政府应鼓励普通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企业安置本地下岗、失业人员,对这些企业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和税费减免。

关于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的提案 篇9

2013年6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若干规定》(内政发〔2013〕61号,以下简称自治区“非公经济70条”)。2014年下半年,为了解掌握自治区“非公经济70条”贯彻落实情况,自治区工商业联合会组织开展自治区“非公经济70条”贯彻落实情况的专项调研评估工作。全区12个盟市和满洲里、二连浩特市工商联参与此项工作,共召开座谈会14场,实地走访企业42家,回收有效问卷491份,重点对放宽市场准入、强化金融服务、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优化政务环境等方面的政策落实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了专项调查评估。

一、对自治区“非公经济70条”落实情况的总体评价

一是增强了发展信心。问卷调查显示,自治区“非公经济70条”出台后,有95.52%的企业认为政策环境有所改善。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负责人认为,自治区“非公经济70条”的出台,体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陷入困境之际出台鼓励支持政策,增强了非公有制企业战胜困难、继续发展的信心。

二是注入了发展动力。随着自治区“非公经济70条”的贯彻落实,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在市场准入、金融服务、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得到政策支持,促进了企业发展。问卷调查显示,74.13%的企业认为“注册零首付和实行零成本注册”的政策基本上得到了贯彻落实;67.82%的企业认为融资环境有明显改善,65.98%的企业从银行类金融机构获得了贷款;86.96%的企业认为政府出台的财税支持政策有一定的效果;86.56%的企业感到国家和自治区取消和减免一系列涉企行政事业收费后负担有所减轻。

三是加大了扶持力度。全区有7个盟市出台了贯彻落实自治区“非公经济70条”具体实施意见,自治区发改委、卫生厅、工商局、金融办等出台了配套措施,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84.31%的企业认为政务环境有了明显改善;76.78%的企业得到政府有关政策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咨询服务、税费减免和人才服务政策支持;89.82%的企业认为政府在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开拓市场方面有一定的效果。

二、自治区“非公经济70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企业对部分政策的知晓率低以及政策落实不到位。自治区“非公经济70条”中一些规定缺乏相应的操作办法,导致一些政策无法落实。比如,企业录用自治区籍高校毕业生补助政策、企业产品获得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奖励政策等在一些地方没有得到落实,损害了政策的公信力。一些非公有制企业认为,政策的传播途径狭窄、不畅通,企业了解掌握、用足用好政策的能力较差。问卷调查显示,有22.19%的企业对吸纳1名自治区籍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由企业所在旗县(市区)政府给予一次性2000元上岗培训补贴的政策不了解;有48.27%的企业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不清楚。有的企业虽然知道文件,但由于对政策内容和程序缺少深入的理解,因而没有享受到相应的优惠政策。

二是鼓励支持力度不大。一些财政、税收优惠政策覆盖面窄、优惠幅度小、手续繁琐,许多非公有制企业享受不到优惠政策支持。问卷调查表明,65.58%的中小企业没有得到政府专项基金支持;80.45%的企业没有享受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支持;79.84%的企业没有获得政府采购合同。企业最希望得到政府支持的前三项服务分别是:降低税负(占71.49%)、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占70.87%)、改善融资环境(占61.51%)。一些企业认为,营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比获得优惠政策更加重要,如有效解决政府拖欠企业债务、大企业拖欠小企业资金、解决“三门”和“三乱”问题等。

三是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数量少,服务功能弱,与企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问卷调查显示,非公有制企业最想获得的三项社会公共服务是信息咨询(占63.95%)、人员培训(占42.77%)、法律咨询(占25.66%),其次是创业辅导、人才引进(均为25.05%)。由于中小企业数量大且面广,竞争力不强,管理不规范,短时间内不容易见成效,一些地方不愿意抓中小企业发展。多数地方把注意力和精力放在抓大企业、大项目上,导致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更多地向大企业倾斜,中小企业得到的支持和服务相对较少。

三、进一步加快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是完善“非公经济70条”政策。一要深刻领会中央和自治区出台的有关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的精神实质,指导“非公经济70条”的修改完善。二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提炼为新的政策措施。三要吸收学术界最新的理论成果,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有选择地吸收为新的政策措施。四要收集其他省市区最新出台的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措施,经过消化吸收,加以借鉴利用。五要废止或修改“非公经济70条”中过期失效的规定和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的政策措施。对门槛偏高和手续繁杂的条款要进行调整和简化,使政策措施能真正发挥作用。

二是推动政策的贯彻落实。一要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或办法。在调研中许多企业反映,“非公经济70条”一些规定过于笼统、宏观,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导致政策措施没有落实到位。因此,“非公经济70条”修改完善后,还要制定配套措施、实施细则或实施办法,有针对性地进行细化、实化,增强可操作性。二要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确保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在调研中,企业普遍反映,“非公经济70条”一些政策的主体责任是“人民政府”,许多企业不清楚应该具体找哪个部门办理。还有一些政策在落实过程中遇到了推诿现象。应将每一条政策措施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明确责任,并由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进一步增强政策措施的执行力。三要加大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政策文件受文对象绝大多数是党政机关部门和事业单位,文件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内部和上下循环的情况较多,企业缺少获取政策文件和信息的渠道,造成一些企业对“非公经济70条”具体条款不了解,也就无从享受到政策带来的红利。因此,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官方网站、官方微信等形式,加大对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让政策措施为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各界所知晓,从政策中受益。四要把督查工作作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各项政策落实的一种手段,形成制度,常抓不懈,及时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于加大治理商业贿赂力度的思考 篇10

当前,要加大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并着力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大气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

一、治理贿赂工作是当前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途径。做好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开展宣传发动、调查摸底、自查自纠、整改提高、案件查处和资料归档等各项工作。同时,建章立制,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和遏制商业贿赂行为的发生。一是领导重视,确保专项工作不走过场。成立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制订《实施方案》,规范各成员单位及其工作职责。二是认真开展宣传发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通过设置举报箱和举报电话、出版墙报、写心得体会文章,以及上治理商业贿赂专题辅导课,使广大国家公务员和企业经营者受到警示教育,使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商业贿赂的危害性,增强抵御商业贿赂的自觉性,筑牢反对商业贿赂的思想防线,形成以廉洁守法为荣,贿赂违法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三是深入开展自查自纠,逐步建立长效机制。强化对经营者和从业者的引导、约束和监管,严厉查处市场主体的商业贿赂行为,对涉案企业和个人实行高额经济处罚、降低或撤销资质甚至吊销证照。加强企 业、行业自律和社会诚信建设,形成健康商业文化,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用治贿工作来夯实民生基础。改善民生,归根结底要靠发展来实现。只有不断发展,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才能为改善民生提供物质基础。而要发展,大力开展治贿工作是方法之一。谋划民生大计,需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针对茂港区实际,着眼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夯实民生物质基础,提出“工业兴区,农业立区、旅游旺区”的发展战略。同时,围绕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重点实施就业促进、最低生活保障等惠民行动,努力办好群众急需、群众受益的事。实行区镇村三级联动,层层分解落实责任,使惠民之举进村入户,落实到社区、落实到村组、落实到人头,让惠民行动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载体,成为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必须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基本方略,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协调发展机制。

关于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的提案 篇11

来源:日报新闻作者:张法和(2007-11-06)点击数:4609

加大对领导干部的组织处理力度,是贯彻党的宽严相济政策、加强预防腐败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发挥党纪政纪的惩处作用与党组织自我调整功能的有效手段。《党纪处分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三十三条都对组织处理做出了相关规定。但由于主观认识上的偏差和相关制度的缺失,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较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件处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综合效果。因此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一、组织处理的适用范围、对象及种类。根据《党纪处分条例》和《公务员处分条例》的规定,我认为,组织处理适用于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对受到党政纪处分的各类违纪行为,都适用组织处理。同时,对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经批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领导干部,以及党政机关一定级别以上的非领导职务人员的组织处理,应参照执行。组织处理的适用对象有一下几种情况:一是对犯有一般性错误,但平时表现较好,能主动承认和改正错误,并积极配合组织查清问题,具有法定的从轻或者减轻情节的;二是在改革创业中由于过失造成经济损失,但未造成恶劣影响,重在接受教训且确需处理的;三是对一些信访案件,经调查难以认定,但又不能否定的案件,群众反映强烈,特别是造成群众集体上访的;四是对于涉案主要人员,有证据证明其犯有严重错误,但案情复杂、尚未完全查清,为突破大案要案,对不宜继续履行职务的领导干部的;五是经调查,有关责任人虽然不构成纪律处分,但确有一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单位工作或班子团结的;六是年度考核民主测评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一,经考察考核确有问题的。组织处理的种类建议确定为以下六种:责令辞职、免职、停职、诫勉、岗位调整、改任非领导职务。

二、组织处理的一般程序。提起组织处理的机关应是调查违纪党员干部的机关,一般是纪检监察机关。提起程序:1、对于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查结并给予纪律处分的干部,属于同级党委管理的,向同级党委提出,经研究决定后,由组织人事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属于同级部门或下级党委管理的干部,向同级部门或下级党委提出。2、对于纪检监察机关调查或与组织部门联合调查的案件,有关责任人虽然不构成纪律处分,但确有一定问题的,经双方沟通、协商后,相关组织处理建议由组织部门作出。3、组织处理决定作出后,应当在一个月内向受处理干部所在党委(党组)的全体成员及其本人宣布,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将组织处理决定归入受处理者档案。4、组织处理决定,涉及工资和年终奖金等问题的,应当及时通知相关组织人事部门予以变更,并将办理结果及时反馈给纪检监察机关。

关于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的提案 篇12

排查整治力度的通知

各镇、辖村街道党(工)委:

按照省、市部署,前段时间,全区集中力量开展了“村霸”和宗族恶势力问题排查整治工作。近日,省、市再次下发通知,要求在前期排查整治的基础上开展一次“回头看”,加大力度,查疏补漏,确保没有漏网之鱼。各镇和辖村街道党(工)委要压紧压实工作责任,组织人员深入所辖村屯,挨门逐户进行走访调查,并按照不低于常住人口50%的参与率开展问卷调查,进一步摸排问题线索。要注意工作方法、采取妥善措施,确保群众敢于、勇于反映问题。摸排结束后,请于7月28日下班前,再报送一次排查整治情况和《全省“村霸”和宗族恶势力问题有关情况统计表》。

联系人:王超鞋

联系电话:87605254 附件:1.调查问卷(参考样式)

2.全省“村霸”和宗族恶势力问题有关情况统

计表

中共长春市新龙委组织部

上一篇:商标法案例及答案下一篇:党校学员思想汇报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