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大对建设工程监理力度的建议回复

2024-09-12

关于加大对建设工程监理力度的建议回复(精选8篇)

关于加大对建设工程监理力度的建议回复 篇1

对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号提案的答复

民建---市委:

贵委提出的《关于加大对建设工程监理力度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感谢您对建设工程监理工作的关心、支持与帮助。我市自----年推行监理制度以来,总体上经历了试点起步、稳步发展、全面推行三个阶段,特别是2007年开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年系列活动以来,举全市之力狠抓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同时把监理工作的创新作为重中之重,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建设工程监理管理的新路子,取得了显著成效,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一、我市工程监理现状

近年来我市工程监理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到目前为止,监理企业已发展到---家,其中甲级企业8家,乙级企业6家,丙级企业12家,从业人员近2200人,取得国家执业资质的工程技术人员共计650名。监理行业已形成了总监理工程师、专业监理工程师、监理员三个层次的人才队伍,一大批监理企业脱颖而出,业务范围覆盖了市内绝大多数的项目,目前全市共有956名在岗监理人员领取了上岗牌,覆盖市区421个项目,约700万㎡工程量,县(区)246个项目,约460万㎡工程量,监理项目总投资达90亿元。我市一些公路、水利、电力等专业监理企业,已在市外占据了相当一部分市场,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1

目前我市监理行业管理的工作措施:一是监理经费,专户存储。出台《监理服务费专户存储实施细则》和《监理与相关服务费支付考核办法》,规定监理服务费的标准不得低于国家规定标准的80%,并实行专户存储,在每次监理服务费支付前,由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项目主监人员为组长的考核组负责对项目监理部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并提出监理服务费的支付建议,建设单位依此予以支付。目前市区已有70个工程的监理服务费存入了专户,监理与相关服务费合同额达4434万元,受监工程总投资达31.98亿元。该项制度的实施有力地规范了监理市场秩序,避免了无序、压价的竞争。通过保证合理的建设监理成本支出,监理单位的利益得到了维护,监理工作质量显著提高。二是源头把关,公开招标。制定了《工程建设监理与相关服务招标投标办法》,把建设工程监理纳入公开招标投标范围。三是定岗定位,优质服务。出台《建设工程施工阶段监理优质服务标准》,鼓励监理单位在工程施工阶段通过优质服务加强质量管理,争创优质工程。同时实施建设工程监理人员挂牌上岗制度,使得监理人员开展工作更加透明,更加便于接受各方监督。四是全程监督,适时报告。实行建设工程监理质量适时报告制度,对监理行为进行动态管理。要求监理企业和监理人员在监理过程中发现责任主体有严重质量违规行为时,要及时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书面报告。五是会长轮值,严格自律。建立了监理企业轮值会长制。由轮值会长负责牵头全市监理企业的信息交流、业务培训、行业检

查等工作。六是信用评价,公正透明。用信息化手段实施监理行业的动态管理,建立建设工程监理管理信息系统和诚信平台,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无缝隙、闭合式的实时动态考核管理,从项目的监理合同备案、上岗牌核发、监理人员信息变更、监理月报上报、监理与相关服务费支付考核、检查通报、监理合同销案等等,监理的行业管理全部纳入计算机信息系统。从而在促进监理行业规范、健康发展以及管理上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9年我市有4个项目被评为“省示范监理项目”。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1、根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和省监察厅《关于开展全省政府投资工程监理行为专项检查的通知》(--建建管[2010]---号)精神,为切实做好我市迎检工作,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和市监察局联合开展的全市政府投资工程监理行为专项检查活动为契机,对全市政府投资500万元以上工程监理行为进行一次大检查,由市监察局牵头,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具体组织实施,采用组织专家现场检查方式。

检查分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骤是各县(区)在建政府投资工程的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进行自查。第二步骤是各县(区)建设局和监察局组织对本辖区内在建政府投资500万元以上工程的监理行为进行一次拉网式检查。重点检查监理单位挂靠经营、低价取费、总监变更、监理人员履行职责、现场工作质量等内容。第三步骤是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和市监察局于5月26日—28日

对全市在建政府投资3000万元以上工程的监理行为进行专项抽查。

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我们将依据《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建设工程监理管理的若干意见》(--建工[2007]168号)和和《---市建设工程各方主体行为考评办法》(--建发[2009]110号)文件精神,对其进行不良行为记录,并将其不良行为录入---建设工程监理管理信息系统和---市建设工程监理管理信息系统。

2、根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开展全省监理企业资质动态核查的通知》(---建函建管„2010‟401号)精神,开展全市监理企业资质动态核查,以进一步加强监理行业管理,建立对取得资质后的企业动态核查机制,完善监理企业和从业人员准入清出制度。

主要核查:监理企业在取得资质证书后,其资质条件发生变化是否持续符合资质标准要求,特别是企业主要管理和技术、经济人员变动情况,包括企业资本金在内的有关财务指标变动情况等。对资质许可以后条件不达标的企业,要对其通报,并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期为45天。整改期间企业暂停承接新业务,不得申请新资质,且两年内不得参与市内监理企业评优,已进入承担政府投资工程监理企业名录的企业清出名录。对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或逾期未申报整改材料的企业,建议省厅撤回其资质证书。

3、大力营造加强工程监理管理舆论氛围。一是积极开展工

程监理工作宣传报道,形成鲜明的舆论导向,赢得社会各界对工程监理的关注、理解和支持。与--日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合作,通过宣传报道实施工程监理制度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录制专题节目等方式,树立我市工程监理队伍的正面典型。二是注重加强社会互动。在全市施工现场悬挂关于工程监理管理的大型宣传标语,开展工程监理专项检查活动,邀请市人大、市政协领导监督检查,特别是一些大的重点项目在开工时就邀请市人大、市政协领导走进施工现场,听取他们的有益建议。

4、我们将进一步把监理行业管理现有的六个工作措施做扎实、做到位,同时研究制订加强监管和规范监理行为的办法和措施,建立和完善长效监管机制。

再次感谢您对建设工程监理工作的关心、支持与帮助。以上答复,如有不足之处,请指正。

联系人:----

联系电话:----

主题词:政协提案答复

抄送:市政协提案委

---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办公室2010年6月21日印发

共印10份

关于加大对建设工程监理力度的建议回复 篇2

汕尾市是1988年在原海陆丰地区范围上建立起来的,是广东省唯一一个管辖的所有四个县(市、区)都是一类革命老区县的地级市,是全国最早实行土地革命的地方。海丰县是全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诞生地。近年来,在中央和广东省的支持下,汕尾上下奋发图强,保持了较快的增长,2012年有六项主要指标增速居全省之首,约98%的贫困户实现了脱贫。从汕尾市的实践看,革命老区在和平时期建设发展中同样会发扬老区精神,自强不息,不居人后。

但是,发达省份也有较为贫穷的地方。汕尾市由于基础薄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长期居广东各地市之尾,尽管在2012年砍掉了广东省中的落后“尾巴”,但贫穷落后的面貌仍然没有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落后于西部地区包括大部分革命老区。

一是人均财力不如大部分老区。2011年,汕尾人均可支配财力为2527元,与人口相近的广西自治区百色、福建省宁德市相比,分别少了1304、1161元,也远少于其它革命老区,如江西井岗山、山东临沂、陕西延安等地。

二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及西部地区。2011年人均GDP仅有18682元,2012年也刚刚迈过2万元大关,但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3%,低于人口相近的广西百色,仅约为山东临沂、江西井岗山的7成,仅为福建宁德的一半,不到延安的4成,仅与全国人均GDP最少的贵州省相当。

三是民生社会发展严重滞后。汕尾原在一个渔港小镇建立起来,全市至今没有电影院、体育场、三甲医院、博物馆等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重大民生项目设施滞后。尽管全市有90%以上的乡镇有革命遗址资源,但财力薄弱,大部分革命遗址没法完全得到保护,几万革命遗属也得不到较好的优抚。

四是基本没有享受革命老区县的专项支持。近年来,中央财政设立了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革命老区县的县均补助已提高至几千万元以上。但汕尾市所属的革命老区县从2011年开始,每个县每年仅得到48万元的专项支持。另外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等方面也基本没有得到国家有关革命老区县政策的倾斜支持。

作为广东省唯一一个连片的革命老区,老区人民期盼得到社会各界对老区人民为革命斗争曾经牺牲万千生命和作出重大贡献的认可,期盼在和平发展时期得到中央的关照和帮助,使革命老区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在新的时期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作出新的贡献。

鉴于此,建议中央既要考虑到全国区域总体不平衡的情况,也要考虑到像广东这样的发达省份区域发展不平衡情况,重新调整政策,加大对发达省份贫困革命老区支持帮扶力度。具体是:

一是将发达省份的贫困革命老区列入中央对欠发达省份县级基本财力保障的补助范围,列入一般转移支付范畴。

二是适当增加对发达省份贫困革命老区的民生政策中央补助资金,减少市、县财政支出压力和壮大公共财力能力。

关于加大对建设工程监理力度的建议回复 篇3

我市建市晚。大中型企业发展起步晚,数量少、速度慢,较先进的兄弟市有不小差距。而小微型企业则在我市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占有相当的份额,解决了我市大部分的剩余劳动力,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但总体上看,我市小微型企业普遍从业人员少、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较多。主要表现在,创业困难大。据了解,我市小微型企业生存年限偏低,创业者陷入“开办——关闭——再创业——再倒闭”的困境。浪费资金,挫伤了积极性,融资难度大,很多小微型企业靠民间借贷进行投资,风险很大。为扶持我市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用足用活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着力重点扶持大学生、退役军人、有志者自主创业,提高创业补助、贷款担保、贴息补贴、培训及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专项资金。

二、简化创业手续,优化发展环境。放宽投资领域、登记条件、经营场所及投资额度限制,清理不当收费,规范审批行为。

三、降低门滥,加强金融支持。适当提高对小微型企业担保贷款的比例,采取低息或减免办法,创新信贷品种,加强小额贷款,担保公司的建设,促进民间借贷健康发展。

四、健全对小微型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对小微型企业开展创业培训,提供信息咨询,专家服务等。以社会化服务,引导中介组织为小

关于加大对建设工程监理力度的建议回复 篇4

1.5万元,计补3万元,但就目前市场行情,按1000元/平米计算,一套60平米房子需6万元,80平米8万元,100平米10万元,加上土地使用费(按100元/平米)、基础设施公摊费用(按每户1-1.5万元),每套要8—13万元,减过国家补贴部分,每户仍要负担5—9万元,对于大多数贫困户来说,负担不起,因而搬迁不起。因此建议从三个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一、移民搬迁安置点用地采取政府统征调拨的办法,由政府无偿供地,不再由搬迁户承担用地费用。

二、移民搬迁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由计划部门立项,用项目资金建设,不再由搬迁户分摊。

三、将扶贫、工赈、生态、地质灾害、危房改造等搬迁资金整合到一起,统一为陕南移民搬迁,集中扶持,可使每户补助资金达到4-6万元左右。

关于加大对建设工程监理力度的建议回复 篇5

李水山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民族工作,先后成立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出版社、民族歌舞团、民族语言翻译局、民族语言广播电视台、民族中小学、民族医院、民族商店、民族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如今,少数民族文化在党的第几代领导人的关心和支持下,在祖国大家庭中,依然继承、发扬和光大,博得外国朋友们的阵阵羡慕和赞扬。

上一世纪50——70年代出生的人不会忘记那永远留在我们集体记忆中的电影《阿诗玛》、《五朵金花》、《天山的红花》、《冰雪金达莱》、《草原晨曲》、《冰山上的来客》、《景颇姑娘》、《五彩路》、《羌笛颂》等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那时侯,经济那么困难,思想那么偏离,但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很多著名作家、作曲家、演员、舞蹈家不辞辛苦,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生活体验,写出那样激动人心、撼人心脾的电影作品和美丽动听的少数民族歌曲。这是我国民族工作的巨大成就,使56个少数民族和谐地生活在祖国大家庭中。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我国的影视剧创作空前繁荣,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文化艺术生活,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精神文明建设,这是世界公认的事实。经过党内外有识之士、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不断呼吁和全国文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帝王”、“辫子”戏一统天下的被动局面终于得到扭转,创作出一批反映和贴近人民群众现实生活题材的如《激情燃烧的岁月》、《天下兄弟》、《闯关东》、《金婚》、《叶挺将军》、《北风那个吹》等优秀影视剧,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但是,我国农村题材和少数民族题材的影视剧创作还步履艰难,还没有大的气色,这也是不能回避的事实。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作品的严重匮乏,直接影响少数民族对党和政府的各项战略方针、政策措施、科学发展、民族团结和改革进程的及时、准确、深入理解、贯彻与落实,直接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持续发展和构筑和谐社会,问题在哪里?希望在全国人大、政协会议期间纳入议题。

一、创作机制不健全:如果说当初无人敢问津现实题材的影视剧,就是因为政治与艺术风险比较大,不如拍摄古装戏自由创作,轻车熟路、得心应手,票房价也并不薄,然而拍摄少数民族题材报批、审核程序复杂,经费严重短缺,题材和内容敏感,加上不熟悉少数民族的历史与生活,涉足的影视人则更少。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创作体制与机制不健全所致。在多民族国家的我国,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民族文艺创作特性绝不仅不能完全交给市场来运作,而且更需要党和政府的重视,需要各级政府的关心和具体政策的扶持,不能由票房价值左右或放任自流,比如规定:国家与省(区、市)政府每年的主旋律文艺题材创作经费、创作计划、创作人员、放映时间、评奖过程中划定一定比例(10——15%)和时间段,就会吸引很多有才华的文学艺术家关注与投入少数民族题材的创作。党的宣传部门、政府广电文化工作、民族工作部门可以协作组织落实并促成,由国家民委牵头主抓。

二、缺乏创作基地与经费:如果没有经费保障,即使有创作人员和创作激情,也深入体验过实际生活,也不可能保障文艺创作过程的善始善终,更不可能有好的结局和成果,何况我们现在面临的实际情况是因为没有健全的经费投入机制与保障,连艺术家的创作欲望都难以激起和调动,启动创作、创作队伍建设,似乎还是很遥远的事情。最近,长春电影集团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直接关怀、领导和支持下建立了国家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基地和创作基金,并开始征集优秀电影文学剧本,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和尝试,不妨国家民委、广电总局和某一省、市、自治区共同建立国家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基地和创作基金。有了创作基地和经费保障,就有制度保障,这就是制度创新,创新工作思路与方法,每年征集、评选和组织拍摄少数民族题材的影视剧就会变得水到渠成。经过征集和评选,会陆续涌现出很多高水平的创作人员,再通过契约和奖励形式,不断壮大创作队伍,搞活创作机制,提高创作水平,繁荣创作舞台。

三、少数民族题材的创作人才严重匮乏。创作基地、创作经费、创作队伍、优秀剧本固然重要,但这些无疑都是创作条件,属于硬件建设,真正发挥巨大、长久作用的还是人才与制度建设,即软件建设。有创作激情、有爱心、有责任心和敬业、执着的专业创作人才队伍,这些人才需要发现、培养和扶持。既要有专业人才,也需要兼职人才和基层人才,这样才能成为有根基、有动力、有活力、层次与结构合理,能持续发展的少数民族影视剧创作体系,才能不断繁荣、壮大创作队伍和创作舞台,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真正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关于加大对行贿人处罚力度调研 篇6

一、立法层面的缺失:对行贿犯罪与受贿犯罪治理的非对合策略

1、对“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要件适用的理解存在分歧。我国刑法在行贿犯罪构成设计上,要求行贿罪的成立以行为人具有“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主观要素。何谓“不正当利益”?虽然“两高”在1999年3月对此作出司法解释,但此规定仍显模糊,有些情况在司法实践中很难分辨出行贿人谋取的利益是正当还是不正当的。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犯罪分子并不仅仅采取物质上的贿赂,而且越来越追求非物质性的贿赂,尤其是性贿赂已成为当前行贿的一种重要形式,往往物质行贿走不通,色情行贿一通百通。而非物质性行贿案件的难以定性、取证和查处,导致一些行贿犯罪在司法上的再次宽容,这不能不说是行贿犯罪立法上的一个缺憾。

2、数额上的不同入罪标准。我国刑法对贿赂犯罪的成立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数额标准。明确规定受贿入罪的数额标准一般为5000元,而对行贿入罪的数额未予直接规定,但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行贿罪的立案数额标准一般为10000元。受贿罪与行贿罪的不同入罪标准,造成了行贿罪的犯罪圈要小于受贿罪的结果。

3、刑法上的刑度配置差异。我国刑法在贿赂犯罪的刑度配置方面,采取的是以犯罪数额与情节作为配置刑罚梯度标准的模式,根据犯罪数额的多寡区分多个彼此衔接的幅度,再相应规定轻重不同的刑罚,从而形成幅度相对较小,1

数额、数量的大小与法定刑的轻重相互对应的罪刑等级。较之受贿罪精细化的四个法定量刑幅度(刑法第386、383条),行贿罪的法定量刑幅度相对较大(刑法第390条),衡量标准也比较简单。不仅如此,立法对行贿罪与受贿罪的法定最高刑度配置也采取了差异处置的原则,对受贿罪的最高法定刑为死刑,而对行贿罪的最高法定刑为无期徒刑。尽管无期徒刑和死刑都属于“重刑”范畴,但毕竟是“一生一死”,其严厉程度和威慑作用有着较大差异。

4、在量刑过程中忽略对行贿谋利数额的考察。行贿犯罪除了作为犯罪数额的行贿数额之外,还涉及行贿谋利数额。司法实践往往强调查证行贿犯罪数额,但对行贿犯罪所得的经济利益并未予以重点关注。我们通过对法院判决的抽样调查发现,大部分判决书均未明确提及行贿谋利数额以及对不正当利益作出何种处理,从而导致在量刑过程中无法精确地从社会危害性的角度予以酌情配置刑罚。事实上,不正当利益数额往往远远超过行贿人给付国家工作人员的财物数额。1因此,以行贿数额作为定罪量刑的主要实体法依据,在量刑过程中忽略对不正当利益数额的刑罚裁量,在刑罚执行过程中放弃对非法所得的追缴,势必造成行贿犯罪成本明显低于行贿犯罪收益,丧失了刑罚适用的犯罪预防作用。

二、实务层面的困惑:对行贿犯罪的查证处理存在诸多难度

1、行贿犯罪界定难。行贿人是否具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情形,是认定构成行贿罪的关键。由于立法和司法界对行贿罪的构成要件要求过于严格,加之法律规定的不明确性,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理解有着不同的认识。多数人认为“不正当利益”是指违反目前的法律、法规规定所得的 “非法利益”,而对“合法利益”或者“不合理利益”是否能以行贿罪论处,由于观点不一,司法界没有统一的标准认识,很难认定,检察机关查办这类行贿案件时也多有顾虑,导致对大量行贿犯罪嫌疑人无法追究刑事责任,直接影响了对行贿案件的查办和处理。22、行贿犯罪取证难。行贿人的行贿情况相当复杂,他们为了谋取不正当的利益,往往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利用不同的方式,对不同的人员进行行贿;1如有3件案件的行贿人,分别为谋取300万元中介业务的费用收益,行贿8万元;为调动530万元的借款,行贿4.4万元;通过以次充好的方式非法获利13万元,行贿3万元。

2如器材配件供货商对相关人员以财物或回扣的方式推销产品,其谋取的利益本身不违法,但从谋取利益是否合理分析,其采用行贿的手段获取的利益对社会来说是不合理的。

或是一人向多人行贿,或是多人向一人行贿,大都是次数多、数额小,如果没有财务记录,行贿人不愿主动交代,行贿数额很难查清,客观上也难以调查取证,这样行贿数额往往达不到犯罪的起点数额。此外,在贿赂犯罪案件中,涉嫌犯罪的双方通常都是“一对一”的,要确认行贿人的罪行,最直接的证据是受贿人的证供。但由于行贿人和受贿人之间存在的利害关系,在许多贿赂犯罪中,受贿方与行贿方往往订立攻守同盟、“君子协议”,或者达成“默契”,任何一方都不肯轻易暴露另—方。还有些人虽然痛恨腐败,但对行贿往往只看到财物支出而没有看到背后的非法所得,甚至以为行贿者只是有求于人迫不得已,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不想举发,不愿作证。这些状况,都会给查处行贿案件造成障碍,导致案件的查办陷入调查取证难、固定证据难的“尴尬”困境。

3、单位行贿定责难。单位和个人都可以成为行贿犯罪的主体,在刑事处罚中,对自然人犯罪容易明确主体和责任,而单位犯罪因情况比较复杂,往往无法明确责任人。在以行贿罪追究单位领导刑事责任的案件中,是否属于为个人谋取利益在事实上难以认定。比如在工程建设领域中,行贿是一些工程建设单位“通关”获取工程项目的“潜规则”,不少是单位认可或领导默许并由项目经理或相关人员实施的,这究竟系个人行为还是单位行为难以分清,即使明确了责任人,各人是否达到犯罪的程度也难以把握。3刑法对单位犯罪主体的判断究竟以形式判断为主还是以实质判断为重?如何设置司法认定规则,有效辨识单位成员行贿是代表单位还是个人行为?相关单位犯罪理论与实践适用问题在行贿犯罪的语境下并没有得以全面解决。伴随着一人公司的设立与公司业务员销售权限的不断扩大,如何廓清自然人行贿与单位行贿的界限已成为行贿犯罪刑法适用的突出问题。44、“豁免规则” 5把握难。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是刑法第390条第2款对行贿人给予有条件从宽处理的特别规定。依据办案传统和惯例,侦查机关大都将主要精力放在受贿犯罪方面,为更快地侦破此类案件,往往在查办受贿案件时,以减轻甚至不追究行贿人刑事责任为条件,鼓励涉案行贿人主动交代行贿事实,以利于受贿案件的侦破。3从一些判决书认定事实的文字表述来看,诸如法定代表人为了单位多接工程、公司经理为了稳定占有市场份额或增加业务量、项目经理或销售主管为了推销产品等具有单位利益性质的不正当利益仍然被认定为属于为谋取个人利益。4司法实践中,对单位行贿难以落实责任人、难定性、难处罚,导致单位行贿现象虽然频发,受贿贪官纷纷落马,但对行贿单位却很少追究刑事责任,刑事处罚更是“凤毛麟角”的“怪现象”,无疑是对单位行贿的“纵容”。

5刑法第390条第2款规定“行贿人在追诉前能主动交代行贿事实的,应当减轻或者免予刑事处罚”。

但实务部门在适用“豁免规则”过程中出现了一定混乱,主要表现为对主动交代行贿行为的被告人,基于供述时间、供述内容等因素,从轻、减轻、免除处罚幅度存在较大差异。行贿人的“主动交代”程度相差很大,多数没有“自首”和“检举揭发受贿罪”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握“豁免”的尺度较为困难,特别是对在追诉前能坦白交代却不交代,没有对侦破受贿案件起到重要作用的行贿人是否“豁免”更难把握,不予“豁免”则难以获取行贿人的供词,给予“豁免”则会使大批行贿人免受追究而逍遥法外。

三、应对策略与思考:对加大行贿犯罪惩治力度的几点建议

(一)检察工作方面

1、检法之间应当就争议问题加强沟通协调

由于行贿犯罪认定中的一些典型争议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最高司法机关出台司法解释前,本市检法两院应当加强沟通协调,通过检法联席会议等形式,加强对行贿犯罪司法适用中一些具有普遍性、代表性争议问题的研究,努力形成关于行贿犯罪法律适用的执法规范,在本市范围内做到规范标准、统一执法,做到定罪量刑的相对均衡。检察机关内部也要加强对有关问题的研究,加强案件信息的收集整理,通过召开检察委员会,就有关争议问题达成共识,以进一步完善法律适用的标准,制订行贿犯罪的证据规格、证明标准,不断积累经验,促进规范执法。

2、应当加强对行贿案件的刑事审判监督

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应当切实提高审判监督能力,加强对判决裁定的审查。基层检察院应当加强与市院、分院的联系沟通,对行贿案件中存在的争议问题及时请示,对于法院确有错误和判决不当的裁判应依法提出抗诉。上级检察机关应当加强对下级检察院的刑事审判监督工作的领导与指导,合理调配公诉资源,统筹运用公诉人才,加强对重大行贿案件判决裁定的审查和抗诉案件的出庭公诉工作,通过依法履行刑事审判监督职能,促进行贿案件的规范处理。对于下级检察院开展刑事审判监督中遇到的阻力,上级院应当积极协调,排除干扰,增强监督力度,务求监督实效。对于不符合抗诉标准但具有一定瑕疵的判决,要通过检察建议、检察公函等形式进行监督,促进司法公正。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典型案件,要利用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制度,表明立场和观点,通过

个案的解决促进类案的规范处理。

3、恰当运用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

行贿人与受贿人处于博弈平衡状态。如果对行贿人罪责追究过于苛严,可能导致贿赂双方结成攻守同盟;而对行贿人刑事处罚过于轻缓,可能无法遏制贿赂犯罪的源头。如何在犯罪嫌疑人与证人之间对行贿人进行准确定位、有效处罚,是行贿犯罪程序法适用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们认为,应当根据行贿事实与行贿人在侦查过程中的配合程度确定其诉讼角色,在此基础上把握惩治行贿犯罪的轻重缓急,指导后续刑事程序的展开。应鼓励行贿人提供有助于检察机关侦查取证的案件信息,有助于追回不正当利益的协助行为,有助于指控贿赂犯罪的实质性配合,不仅能够有效地减轻惩治贿赂犯罪的整体司法成本,而且也是认定犯罪事实的简便途径。对于达到立案标准应当按照行贿犯罪处理的,检察机关必须予以立案侦查。同时要注重把握刑事司法政策的运用,根据具体情况,在强制措施以及刑罚、行政处罚的适用上予以适当让渡。

4、完善行贿案件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

惩治行贿犯罪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相互配合。检察机关刑事司法与工商行政管理等机关执法的机制衔接对于遏制行贿犯罪具有重大意义。应建立联系工作制度,从有利于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相衔接,以及防止遗漏、便于统一移送的角度出发,对于检察机关依法撤销案件和未予立案仅作为污点证人的行贿人,统一由反贪部门在侦查终结或作出撤案决定后的15日内,向工商行政管理等机关移送案件。而对于反贪部门移送审查起诉后,公诉部门作出相对不起诉的案件,侦查部门则应在收到不起诉案件决定书起15日内,办理完移送手续。工商等行政机关对查处的行贿案件,也应当向检察机关移送,接受检察机关监督。对检察机关和工商行政管理等机关互相通报、移送的行贿违法犯罪案件情况,双方要将处理结果互相及时反馈,做好双向衔接与移送。对进入人民监督员程序的行贿案件,检察机关应当在受到行政处罚结果后告知人民监督员,接受外部监督。

(二)司法适用方面

1、合理解释行贿犯罪“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要件

“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要件的刑法解释是行贿犯罪研究的核心问题。在构

成要件结构层面,表现为刑法第389条第2款是否以“为谋取不正当利益”为要件;在构成要件理解层面,表现为如何具体认识不正当利益的内涵和外延;在构成要件关系层面,表现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要件是否需要与给付贿赂的客观行为要件形成明确对应关系。捋清条文关系、明确核心概念、联动思考主客观要素是解决上述难题的基础。高检院应当就有关问题继续加强与最高法的沟通协调,共同深入研究,就“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等要件的理解、经济行贿中是否要求“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要件等问题作出明确而具体的回答,必要时联合制定司法解释,以统一司法适用。

2、加大单位行贿罪的查处力度,准确认定单位行贿犯罪

针对单位行贿罪刑法条文适用率低的突出情况,检察机关应当在深入把握单位犯罪刑法理论的基础上,以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为技术依托,依法加大单位行贿罪刑法适用比例。应当正确查证与认定单位在贿赂过程中的实际地位及经济利益归属,防止单位借口其工作人员个人行贿,规避单位行贿的实质。充分利用行贿犯罪查询系统,以此为基础建构单位行贿间接故意判断规则。根据最高检察院下发的《关于受理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的暂行规定》,行贿犯罪档案信息仅覆盖各级法院生效裁判认定构成行贿犯罪的单位和人员。我们认为,对于检察机关已经将单位所属成员实施行贿的情况明确告知行贿人所在单位,督促该单位强化财务制度管理、杜绝违法犯罪行为后,仍然多次发生单位成员行贿案件的,可认定单位放纵、漠视其成员的行贿行为,主观上符合单位行贿的间接故意要件,并不需要证明其主观上必须具备直接故意。此外,也要注意查办一人公司以及其他符合单位犯罪要件的单位行贿案件。

3、正确适用行贿犯罪特别减免条款,科学裁量行贿犯罪刑罚

关于加大对建设工程监理力度的建议回复 篇7

(川府发[2007]56号)

为切实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逐步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促进我省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资本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实现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和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 融资比重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战略决策,是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是促进我省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要 充分认识利用资本市场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推进直接融资等各项工作,不断优化资本市场环境,着力 提升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能力和效率,努力将我省建设成为资本市场强省。企业作为资本市场的主体,要抓住机遇,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积极运用改制上市、借 壳上市、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债券融资、资产证券化、股权融资等多种资本市场手段不断增强综合竞争能力,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目标: 到2010年,全省上市公司总市值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证券化率(总市值/GDP)达到100%以上;上市公司数量由目前的70家增加到100家以上,推 动20家以上的上市公司进行并购重组或整体上市,力争30家以上的国有和民营企业实现规范改制上市,首次发行上市融资和上市公司再融资400亿元以上;重 点市(州)资本市场竞争实力得到较大提升,没有上市公司的市(州)力争培育1家以上上市公司;债券融资等其他直接融资额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直接融资比重 逐年提高,由2006年的0.3%提高到10%以上。

二、大力发展多渠道直接融资,加快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一)大力发展多渠道直接融资。一是扩大直接融资领域,创新投融资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可转换债券、权证 及其他金融创新产品筹措资金。鼓励国有及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换股、交叉持股等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中小企业通过股份制等多种方 式有效利用和整合社会资本,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大力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和产业投资。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创业投资,为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 企业、高新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企业提供创业资金;引进国际、国内知名风险投资机构,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利用风险投资推动一批有上市前景的科技型、成 长型企业做强做大;引导和支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境内外投资机构,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促进我省优势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三是支持企业或 项目采取资产证券化方式融资。积极运用资产证券化方式解决暂不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或大型项目融资问题,充分发挥多种融资工具和金融创新产品的筹资功能。

(二)积极、稳妥、有序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按照国务院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总体要求,加强与中国证监会、中国证券业协会和相关证券交易所的合作,支持成都高新区和绵阳科技城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全国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与证券交易所合作开展非上市股份公司公开信息披露等创新 工作,维护市场诚信秩序,帮助通过规范清理、具备条件的非上市股份公司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发展。抓住国家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有利时机整合现有产权交 易机构,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在我省建立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

三、着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进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和再融资

(一)通过整体上市,培育一批全国知名的大盘蓝筹上市公司。加快推进大企业集团整体上市工作,依托现有上市公司采取定向增发、吸收合并、分拆、换股等多 种方式实施集团资源战略性整合,在我省高新技术、优势资源、先进制造业、农产品加工及现代服务业等优势产业领域实现龙头企业整体上市。

(二)通过重组整合,打造一批优势上市公司。积极推进龙头企业的并购重组,鼓励产业优势较为突出和发展潜力较大的上市公司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收购兼并同行业或相关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延伸优势产业链条,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三)通过借“壳”上市,改造一批有困难的上市公司。积极引导经营业绩差、主营业务不突出的上市公司采取债务重组、资产置换等方式注入优质资产,进行实 质重组,切实增强持续经营能力。对主业瘫痪、资不抵债、风险大且重组无望的上市公司,要运用市场机制,按有关规则实施平稳退市。

(四)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全面提升上市公司运行质量。上市公司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鼓励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建立和完善包括股权、期权在内的激励机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范有序地推进股权激励工作。

四、全面加大培育工作力度,推动优势企业改制上市

(一)统筹规划、分步推进改制上市工作。加强对企业规范改制、规范运作、规范上市工作的指导,紧紧围绕重点优势产业链、大企业集团、中小企业和工业园区(产业集群),通过“择优培育一批、改制辅导一批、申报上市一批”的方式在2010年以前组织培训500家有上市意愿的企业,指导200家符合基本条件的 企业规范改制,推动100家竞争力强、运作规范、具备条件的企业进入上市申报程序,力争有30家以上企业发行上市。

(二)加强对重点 培育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加快条件成熟企业的上市申报进程,帮助已申报企业尽快通过中国证监会、香港联交所等的发行审核,实现明年5家以上公司在境内外上 市。支持已进入辅导的企业尽快完善相关手续、上报发行申报材料,力争明年10家以上公司进入上市申报程序。加大对重点企业改制上市的推进力度,指导和帮助 5-10户大企业集团、地方金融企业启动改制

上市或并购重组程序,以首发或借“壳”方式在证券交易所上市。支持和鼓励适合境外上市的企业在香港联交所等境 外上市。

(三)加大中小企业板上市资源培育力度。继续加强与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战略合作,建立共同培育上市资源的长效机制,组织好以深 交所和中介机构专家为主体的专业化、权威性的上市培育工作。加强对市(州)的分类指导,成都市、德阳市、绵阳市等重点城市要充分发挥上市企业的示范和带动 作用,加大上市资源培育力度;有潜力的市(州)要将工作重点落实到重点县(市、区)和重点优势企业;尚未有上市公司的市(州)要加大培育力度,力争尽快实 现“零”突破。

(四)积极培育创业板上市资源。创业板市场是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重要的融资渠道。要积极支持为自主创新战略 和新农村建设、农业科技产业化服务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中小企业,培育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含量较高、成长性好的企业,尽早规范改制,实现在创业板上 市。科技型企业可借鉴“阿里巴巴”上市的经验,各级各部门要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五)建立重点培育企业的后备资源库。科学拟定重点培育企业入库标准并实施动态管理。通过企业申报、市(州)推荐(省属国有企业由省国资委推荐),根据企业条件、时间进度和上市目的地确定工作目标,“一户一策”制订培育计划,落实相关政策和具体工作措施。

五、加强证券从业机构建设,提高中介服务水平

(一)规范发展证券、期货公司,鼓励设立基金公司。鼓励省内证券公司通过收购兼并、增资扩股等方式整合证券业务资源,支持我省重点企业集团控股、参股证 券公司,支持有条件的证券公司上市;引进国内外知名证券公司入川设立区域性总部,支持服务水平高、诚实守信的证券、期货公司在我省开展业务,加强风险监 管。

(二)规范发展中介机构。积极创造条件,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在我省建立总部或分支机构开展相关业务,为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提供优质服务。

(三)强化中介机构的社会责任,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建立中介机构服务档案,健全中介机构的责任追究机制,提高中介机构的诚信意识和社会公信力。对资质好、执业能力强、服务好的中介机构,要向全社会宣传和推荐;对严重失信、违法违规的中介机构,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依法依规予以查处。

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落实扶持鼓励措施

(一)支持企业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整体上市及企业借“壳”上市、改制上市中涉及的有关历史遗留问题,凡是企业主动要求规范的,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落实有关政策措施,依法帮助企业妥善处理。

(二)财税优惠政策。

1.对拟上市企业改制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涉及的企业所得税和拟上市企业改制设立股份公司时,因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转增股本而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应依法征收,同级人民政府可在财政预算安排的扶持企业发展资金中给予支持。

2.扶持资金处理。拟上市企业在近3年内因享受省及省级以下有关优惠政策(减免税、贷款贴息等财政补助)形成的扶持资金,财政、税务部门在按企业上市要求进行规范的同时,除国家有明确规定的外,可由企业全体股东共同享有。

3.积极支持鼓励上市企业收购、兼并、重组省内外企业。上市企业因并购重组发生的税费应依法缴纳,同级人民政府可视其并购重组成本情况从财政预算安排的企业发展资金中对企业给予支持。

(三)土地优惠政策。上市公司和拟上市企业募集资金所投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可优先安排土地利用计划指标,优先办理立项预审、转报或核准手续。

(四)降低上市成本。

1.产权过户收费。拟上市企业改制设立股份公司涉及产权变更过户且实际控制人未发生变化的,免交除工本费外的其他一切费用。因历史原因未办理产权证且无争议的,依法补办。

2.资产过户收费。拟上市企业改制设立股份公司和上市重组过程中一次性发生的房产、车船等权证过户费,按规定标准收取工本费。

3.中介收费。改制过程中的证券咨询、财务审计、资产评估、注册验资、法律公证等中介收费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收取,除此之外,不得以任何名义收取企业改制有关费用。

(五)支持国有企业改制上市。

1.国有及国有控股的拟上市企业在改制设立股份公司时,对由于历史原因未能如实反映的存量资产,经具有资质的中介评估机构评估认定并报国资监管部门或相关部门备案后,可作为作价依据并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2.国有企业改制为股份公司时,经批准,土地资产按作价出资(入股)方式处置的,按政府应收取的土地出让金额计作国家资本金或股本金;涉及的人员要转变职工身 份,给予妥善安置。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上市前发生的潜亏挂账、资产评估不实、呆坏账等不良资产,可按相关规定报批后核销。

3.国有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允许在国有资产中按规定提取有关劳动和社会

保障费用。

(六)其他配套措施。

1.募集资金项目。上市公司和拟上市企业的募集资金所投项目符合国家规定的可优先办理项目核准或备案手续,优先办理环评、规划、节能评估等手续。

2.扶持经费。拟上市企业投资新建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符合有关政策规定的,优先推荐享受国家及地方贷款贴息等财政专项扶持资金。支持拟上市中小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申请国家和省高新技术产业资金、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科技3项经费等政策性扶持资金。

3.信贷支持。各金融机构应加大对上市公司和拟上市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对实施实质性资产重组的上市公司,其逾期贷款可按规定办理展期手续。

(七)上市费用补助政策。对列入省级重点上市后备资源库的拟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达到上市条件后给予50万元补助;对已向中国证监会申报并通过上市审核程序 的企业给予200万元补助,补助资金按企业类型分别由省级相关主管部门从预算安排的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各级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地实际制订措施鼓励企业上市和上市公司再融资。

七、加强组织领导,创造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

(一)省政府金融管理机构负责研究资本市场发展重大事项,制定我省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发展政策,协调处理企业改制上市及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省直相关部门要协调配合做好工作。

(二)各市(州)要将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领导,明确工作部门,落实工作责任,配备工作人员,落实工作部门,切实增强 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对重点改制上市企业及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工作要确定牵头部门,指派专人联系,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三)各 级人民政府要建立资本市场防范化解风险的协调机制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严厉打击发行上市过程中弄虚作假和借上市公司重组、关联交易等掏空上市公 司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资本市场秩序,提高风险防范和处置能力,确保社会稳定。对退出资本市场或被采取其他行政处置措施的上市公司和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要 依法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七年十二月十三日

关于加大对建设工程监理力度的建议回复 篇8

供暖问题一直是市民及企事业单位热议话题,供暖好坏关系千家万户,也关系政府形象。据了解,今年入冬以来,尽管供暖企业已采取措施,做了大量工作,但在一些小区供暖效果很不理想,市民意见颇大。因此,政府对供暖企业加强监管力度,是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供暖企业存在的问题

1、供热初期暖气不热、维修不及时、服务人员态度不好等问题;

2、供热管网等设备故障造成停供、影响供热质量的;

3、供热单位没有实行24小时连续供热,用户室温不达标;

4、热温度达不到供热标准温度和温度达不到公有企业的供热温度,收费却同公有供热企业的收费相同,使百姓感到不满意;

5、供热主动权掌握在供暖企业,收费热费后供热质量好坏是企业说算的单一的卖方市场;

6、供热前的检修维修等准备工作不充分不超前;

7、供热源配置不科学,布局不合理,造成管线过长热损耗大,能源浪费。

二、加强对供暖企业的监管力度的建议 我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供暖企业的监管力度,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建立长效的供暖机制,确保今后市民冬季取暖。提出如下建议:

1、严把供暖市场准入关。我市供暖企业开始走民营化经营道路,对直接关系市民生活的社会福利性事业,市政府应对其加大监管力度,对参加供暖企业进行资格认定。符合条件并据有较强实力的企业或个人才可进入供暖行业,从源头解决问题。

2、加强监管力度,设立24小小时供暖群众热线,接受群众监督、投诉。对供热企业实行供热保证金制度,对意见集中反映强烈的供暖企业,限时整改,经济处罚,直至取消其供热资格。

3、政府设立专门热费收缴机构,不定期与供热企业结算。制定供暖行业标准,对供暖不达标的企业,政府将扣除其相应热费,并将所收热费退给用户。

4、建议政府设立专门单位加监管大力度。在供热监管工作中,供热质量要坚持定期和随机检查供热站点供热运行情况,走访固定测温点和其他热用户,及时了解确认热用户室温,妥善解决用户提出的问题,将问题解决在源头,将温暖送入辖区内每户住家。按照其实施服务的范围,调查供热企业的服务事项和业主的满意程度和实际情况;了解供热管理中有关供热质量的技术指数和连续供热管网供回水温度对比情况。对百姓不满意的,企业运营存在严重问题,长期以往,就会损害百姓的公共利益的,要坚决取剔,政府按法 定程序收回,以保证百姓的利益得到保障。以促使供热单位

转变观念,增加服务意识,保证供热质量,提高服务水平。

5、政府主持科学合理的配置热源和布局,在不影响各方面利益的前题下,采取就地就近的原则对供热区域和小区进行划分。以减少热量由于管线过长造成的消耗。

政协双辽市委员会 十二届五次会议提案

第 号

(类)

案由:关于政府对供暖企业加强监管力度的建议

提案人:王 晶 界别:教育界 工作单位:双辽三中 电话:***

附议人:

二O一O年十二月十二日 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审开始。为了评职称,有人疲于奔命,有人拉关系找人情,有人憋着不评职称,却无法得到公平待遇。作为一名教师,笔者参加了今年的职称评审,深深体会到目前的职称评审体制的不合理、不公平。

对所有教师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晋级晋升职称,理由很简单——晋级就能涨工资。每到职称评审时,我们总是能听到教师们满腹的“牢骚”,这些牢骚多是指向目前不合理、不公平的职称评审机制。不可否认,教师职称评审的初衷是好的——激励教师们努力工作,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职称评审完全变了味——没有了公平公正。

首先,现在的职称评定细则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近年来,职称评定要计算连续四年甚至是五年的考核成绩、教学成绩和师德成绩。很多教师都在质疑:这个标准究竟是为谁而制定的?表面看来,这是在向教学一线的教师们倾斜——只要你的教学成绩好,就能早日晋级。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在教学一线上的教师很少能得到考核优秀、师德优秀,这些优秀的名额多数被中层领导干部“霸占”——在利益目前,领导优先!普通教师们只能“望优兴叹”!

学校的考核制度也多数偏向于中层领导干部,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奋斗在一线上的教师们即使努力工作,也很难得到好的考核成绩。每年晋级排在前几名的多数是中层领导干部,这对普通的教师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凭什么中层领导干部每年的考核成绩都是优秀?

其次,现在的职称评定养肥了一些部门。职称评审细则中有课题研究和论文一项,教师们只要交上几百元甚至上千元,就能轻松拿到论文和课题研究。不知这些花钱买来的课题和论文反映了教师的什么能力和水平?教师编写的论文都是垃圾论文。

再次给教师评定职称,既扭曲了教师的心灵和人格,也成了部分基层领导腐败的手段。教师要评上职称,就必须参加各种考试,这些考试的考试报名费加买相关的资料和培训辅导的费用,是教师不小的支出。

由于教师中、高级职称名额有限,每年到了评定职称的时候,各位有条件上的教师,都使尽浑身解数,采取目前我们这个社会能采用的种种手段(这些手段说来也简单,无非吃、喝、送、玩以致献身),争取把职称捞到手。这些一心想得到职称的教师的竞争手段成就了一些基层领导不大不小的腐败。获得相应职称的教师因被迫不正当付出,也内心不得安宁。因此而扭曲了心灵,玷污了人格。那还堪为人师表,又怎能理直气壮地教育学生呢? 现在的职称评审标准基本上都是领导说了算,正如广东商学院董福荣教授所说,目前的职称评定表面上看是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示,但这仅仅是形式而已,实质上是一些人把持着评审的全过程,或者说行政权力在起着主导作用。

目前不合理、不公平的职评体制严重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鉴于此,想呼吁一下,不合理、不公平的教师职称评审体制该改革了!别再让教师职业成为最受职称评审之“累”的职业了!职称关系到教师的工资,也关系到教师的名声,所以大多看的相当重,因为看的重,许多教师总是感到痛。

一是撕下脸皮之痛。本来教师的关系是其乐融融的,可是每到职称评定季节,就人人自卫,人以群分了,为了几分之差,争论的脸红的有很多,昔日温情脉脉变成了冷嘲热讽,老师斯文的脸皮撕破了,这种痛许久也不能治愈成功。二是折断脊梁之痛。求主任,找校长,好话说尽,笑脸陪光,关系用透,金钱到位,这种折断脊梁的疼痛,让老师本来纯洁健康的心态染上了污垢。三是划破血管之痛,我向来把教师的工资当作教师生命的血脉,但在职称评定面前,教师不得不划破血管了,花钱买文章发表;参加花大钱形式主义的培训,虽然隐隐做痛,但还是把血献给了人家。

职称评定应该是促进教师工作的一种举措,应该让教师心中高兴,但现在却成了教师的痛,每年有那么多教师承受职称评定之痛,是对教师队伍团结的破坏,是对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阻碍,更是对教师心理的一种伤害。

由于历史原因,三中的中级职称问题一直很突出,许多在三中的教师的职称比新调进来的年轻教师职称都低,加上职称必须一级一级地评。明年名额可能更少,而最近几年的高级职称却好评得多,这就有个特殊现象相同年龄的老教师工作差不多还在评中级而调进不多年的教师却轻松评高级,说得不好听点评上高级的不一定比评不上中级的工作好,不一定比人家贡献大。评上的得不到尊重,评不上的不能增加工资。

目前教师工资以职称取酬,由于学校中、高级职称有名额限制的,特别是中级。达到条件的教师远远多于限制的名额,造成资历、学历、能力、工作量、成果差不多的教师之间,收入差距过大:高级与初级相差接近一半。办好教育、办好学校,要靠90%以上教师。以教师职称高低定工资,不仅不能真正的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大部分教师职称原因收入差距过大,严重影响工作效率,特别是没有晋上级职称希望的,后遗症一大堆。因为教师也是人,也存在心理失衡问题。在失衡心理的驱使下,导致师资流失严重,无法跳槽的教师,产生的不良后果将越来越多,于是每次中、高级教师职称评聘,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教师与聘委矛盾重重,给腐败有机可趁。许多原来要好的教师,因此反目成仇。因为职称取酬的收入差距,有着太多的人为色彩,由此造成的不公平感最为强烈,教师工资以职称取酬政策影响安定、破坏公平、损害干群关系、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严重威胁。

上一篇:如何提高农村小学复式教学质量下一篇:初中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