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党建经费投入力度

2024-10-06

加大党建经费投入力度(精选6篇)

加大党建经费投入力度 篇1

加大党建经费投入力度

为基层党建工作提供强大动力

————******

******坚持立足基层党建工作实际,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基层党建,以镇财政投入为主,将基层党建工作专项经费,用于党员教育管理、党务工作经费、走访慰问贫困党员、表彰奖励优秀党员等项目开支,破解了基层组织办公经费无保障、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无钱办事的难题,在实践中创新建立稳定规范的党建经费保障体系,为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深得广大党员群众的拥护,取得明显效果。

一、统筹协调,加大投入,切实建立党建经费保障体系

我真围绕党建经费管理使用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长期以来,基层党建经费紧张是各基层党组织普遍面临的难题,往往是“党费返还一点,单位管理费挤一点,辖区单位赞助一点”,基层党建经费来源不固定,经费多少不固定,获得时间不固定,造成了党建经费无保障,开展活动困难,“无钱办事”的问题相当突出,严重影响了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基层党组织为党员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能力受到了制约,有的党组织甚至连开展一次棋牌比赛的经费都拿不出来。

镇党委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高度重视党建经费不足,造成党组织开展工作人员难组织、活动难开展、关系难协调、经费难保障,致使基层党建工作活力不强,作用发挥不明显,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把此项工作作为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的重点工作,1经反复研究,决定下发了《关于拨付党建活动专项经费工作的意见》,将基层党建经费纳入财政预算,2010年为全区XX个基层党组织列支党建工作经费XX万元。根据党员人数,确定党总支列支XXX元,街道党工委列支XX元,其他党支部列支XXX元。同时,采取党费返还措施办法,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街道社区、老干部支部党费返还工作力度,确保基层党建经费来源稳定,为全面落实十七大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强和改善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严格把关,规范程序,切实加强专项经费的监管

一是确保专款专用,严格使用范围。建立健全了党建经费使用管理制度,明确党建经费只能用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禁止挪作他用。党建经费的主要使用范围包括:用于基层党组织加强基层党员队伍教育培训、开展党建活动、走访慰问贫困党员、完善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奖励在基层党的建设中表现突出的先进典型、流动党员管理等方面,如购买电教材料、书籍等;用于走访、慰问、表彰党员,激励党员参加组织活动;用于丰富党组织活动,占领宣传阵地,确保党组织开展工作和活动的必要开支,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二是坚持厉行节约,严格经费审批。各基层党组织结合自身实际和经费总额,向区委组织部书面上报活动计划、规模和所需经费提出书面申请,使用党建经费,数额较大的,必须经基层党组织集体讨论决定。区委组织部严格按照“服务基层、统筹兼顾、量入为出、专款专用” 使用原则,根据各基层党组织活动计划、内容和预期效果审批,党建经费经组织部审阅同意后方可使用,使用后持票据经区委组织部审阅签批后到区财政局核销。

三是发挥最大效能,严格监督检查。经费支出管理由组织部、财政局、审计局监督管理使用。各基层党组织将党建经费的使用情况纳入党务公开,定期在党员大会上向全体党员进行报告和说明,接受党员监督。年底,各基层党组织就本党建活动专项经费使用情况及取得的工作成效向区委组织部提交书面报告,并就管理和使用工作中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意见和建议等提出说明。并接受区委组织部的监督检查,每年由区委组织部牵头,对各基层党组织党建经费使用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严格按照规定用途使用,坚决杜绝拖欠、截留、挪用现象的发生,对存在问题的单位责令限期整改,对严重违反经费使用规定的单位给予减少专项经费等办法进行处罚,并将结果纳入党建专项考核中,有效发挥党建经费的最大效能。

三、立足基层,发挥效应,不断增强基层党建的生机与活力 一是党建经费取得新保障。通过党建专项经费,各基层党组织的党建活动经费得到了有效保障,区委还免费给全区林场所、农村党组织配备了远程教育设施,有力地促进了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区委投入XXX元,组织了二批次对各级党组织书记、直属总支和支部委员、政工干事等党员骨干参加的为期一周的大规模培训,培训人数达到XXX人。各基层党组织按照“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结合实际按计划地对本单位党员进行经常性教育培训。“七一”、“春节”等重大节日区委组织部从区管党费拿出部分资金,走访慰问老干部、老党员和贫困党员。2010年,已为XXX余名老干部、老党员和贫困党员发放慰问金XX万余元。将基层党政班子成员实绩考核为优良奖

金纳入区级财政预算,仅XXX年就为XXX名基层党政班子成员发放奖金XXX万元。同时,区委组织部还创立了困难党员创业扶助基金,采取党费划拨、财政支持、党员捐助、社会资助等四种方式共筹集资金近XXX万元,并明确规定了“先收后支、量入为出、公开透明、专款专用、讲究实效”的使用原则,重点扶助有劳动能力和创业愿望,但缺少资金、技术和信息的困难党员,重点支持选择那些投资少、周期短、风险少的种养业、加工业和商贸流通业项目,为其提供一定额度的创业扶助基金。

二是党建活动注入新内容。通过党建专项经费,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得到明显改观,党员活动的环境和条件也得到切实改善。全区已有XX个基层党组织建立了党员活动室,约占全区基层党组织总数的XX%。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了发放党员政治生日贺卡,给党员过“政治生日”活动。以“先锋行动在党旗下闪光”为主题,开展了党员志愿者活动,全区各级党组织建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XX个,经常深入街道社区开展志愿活动。在科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推行《民情日记》工作制度,架起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群众的桥梁,搭建了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平台。党员领导干部平均每月撰写民情日记XX篇以上,今年上半年,全区共收集民情民意XXXX件。其中,经过归纳梳理XXX件涉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已经全部得到有效解决。投资建设了办公系统网络,推动了我区党建工作的创新,实现了网上发布文件、网上党员教育、网上情况反馈等功能,不断提高新形势下的党建工作质量和效率

三是党建载体得到新发展。深入开展“XX先锋”主题实践活动,量化“八大先锋”标准要求,激励广大党员争先锋、做表率、展作为。林场所、农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林区建设目标要求,开展快发展、带致富主题实践活动,提高致富本领,拓宽致富门路。区机关党员干部要坚持以“服务中心、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为主要内容,打造一流作风、一流业绩、一流形象,人民满意机关。在学校、医院以打造“名师”、“名医”活动为载体,采取全员参与和重点培养并重,岗位练兵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发挥党员先进性。通过载体建设活化党建工作内容,为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

通过加大党建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增强基层党建的生机与活力。区委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专项经费落实到了最基层的党组织,保证了必要的活动经费,进一步激发了基层党组织党务干部的积极性,激活了党组织的“神经末梢”,抓党建工作不再是“看人家脸色行事”,真正做到了有名有份、有为有位,提高了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

加大党建经费投入力度 篇2

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实现教育公平, 提高全市教育的整体水平, 多年来, 西安市始终围绕实现农村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认真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 切实加大投入力度, 取得了显著成效, 提高了农村教育质量和水平, 促进全市基础教育的教育均衡持续发展。但是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主要做法与成效

1. 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切实提高保障水平

(1) 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努力确保教育经费的不断增长。特别是一些财政困难区县, 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 每年在安排财政预算时, 首先保证教育经费, 切实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和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十五”期间, 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119.70亿元, 年均递增14.58%, 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占教育总投入的一半以上。2007年市本级专项用于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资金1.42亿元, 占市本级教育投入总额的85.2%。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改革中, 西安市将实施范围扩大到城市学校中具有农村户籍的学生, 2006年和2007年, 各级财政投入农村新机制资金约3.36亿元。

(2) 认真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在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中, 坚持以流入地的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为主, 落实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相关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城市学校) 就读与当地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同等政策。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及时解决了进城务工农民托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3) 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2004—2006年市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2亿元, 用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危改清欠、布局调整、寄宿制学校改造、远程教育等, 此外, 还将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50%以上用于农村教育。

(4) 加强教育经费的监督管理。为了切实管好、用好教育经费, 西安市相继制定了中小学预算、财务管理办法等10余个配套文件, 严格规范资金管理, 并定期进行专项督导检查, 确保教育经费专款专用, 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同时, 西安市本级和区县财政都开设了教育专户, 实现了教育资金拨付的“直通车”。

2.集中财力办大事, 促进均衡发展

西安市是一个教育大市, 又是一个经济总量相对较小、正处于发展中的城市。为了尽快改变农村教育相对落后的现状, 他们按照布局调整方案, 统筹安排财力, 统一规划, 集中建设, 严格实行项目管理和预算管理, 以规划定项目, 以项目定投入, 资金随着项目走, 项目随着规划边走, 改变了过去校舍建设盲目无序, 多点投入, 使用效率低的弊端。

(1) 实施农村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2006年以山区为突破口, 启动了农村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2006—2008年市级财政共投入7000余万元。建设61所标准化寄宿制学校。项目建设实行一次投资全部到位, 除校舍建设外, 还包括校园整体改造, 并配备生活及教学仪器设备等。

(2) 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十五”期间, 西安市用于危改工程的总投资达7亿多元, 改造项目共1954个, 改造面积188万多平方米。2006—2007年各级财政安排1.08亿元危改专款, 改造137所中小学危房, 市财政安排9000万元偿还2001年—2002年危改欠账。

(3) 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从2001年开始, 西安市每年安排500万元专款, 用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装备。引导支持西安市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发展。2005年投资5053万元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为全市10个县区1784所学校配备了远程教育设施。2007年又投入1573万元在9个区县的405所学校进行了远程教育工程建校。目前西安市“农远工程”已覆盖到了所有农村中小学。

(4) 实施薄弱学校治理工程。为加强薄弱学校建设, 西安市实行倾斜政策, 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或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 按照分步实施, 逐校一次投入到位的办法对薄弱学校实施标准化改造和建设, 均衡配置教育资源, 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十一五”期间, 全市计划重点治理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80所 (其中农村学校56所) , 近两年来, 西安市已投资4500万元完成了21所治理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的任务。

(5) 启动区域内基础教育设施整体建设工程。为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西安市从2008年开始, 采取以区县财政投入为主, 市级财政补贴的方式, 集中进行区域内义务教育基础设施整体规划和建设。2008年市、区财政一期投资1.4亿元进行了未央区义务教育基础设施整体规划、集中建设试点, 并以此来带动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的整体建设和发展。

(6) 加强职教中心建设。近两年, 西安市十分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以建设区县职教中心为着力点, 全市共投资4800多万元, 用于改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条件, 极大地改变了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设施陈旧的状况, 进一步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培养能力, 扩大了办学规模。

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存在的问题

(1) 当前义务教育投入经费总量仍满足不了教育发展的需求。新机制全面实施后, 西安市学校经费保障水平相对2006年前的“一费制”水平全面提升, 经费保障机制运行良好, 缩小了城乡差别, 有利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总体水平的提升, 新保障机制公用经费基本能维持学校运转,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实际困难:一是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偏低, 区级财政无力按照相关标准予以补助提高;二是学校寄宿学生逐年增加, 应补助对象有增无减, 但县级财政财力有限, 造成部分贫困学生无法享受到政策实惠。

(2) 农村县镇中小学经费收入减少, 影响学校正常运转。实施新机制后, 乡镇以下农村中小学经费保障水平相对2006年前的“一费制”水平全面提升, 每生每学期平均上升25元;县镇中小学经费保障水平相对2006年前收费水平下降, 每生每学期平均下降75元。城镇中小学收入的下降, 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影响了学校的运转水平, 县级财政每学期不得不从预算中安排专项经费补充学校公用经费, 维持县镇学校的正常运转。

(3) “危改”资金严重不足。而县级维修资金严重不足, 乡镇以下学校大规模修缮和校舍建设资金无法保障, 需进一步建立经常性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4) 县域教育事业发展受限制。根据当前的经济发展、物价指数等预测, 维持学校正常运转, 学校日常公用经费需求总量增长;完成新一轮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需新增校舍投入资金;全面消除危漏校舍、充实完善教学仪器设备和生活设施、完成远程教育工程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全面促进西安市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当前的经费投入标准明显满足不了县域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寄宿制学校师资严重不足。据报道, 蓝田县某学校现在共有学生330人, 在编教师16人。如今农村的班额越来越小, 开设科目却不断在增加, 如信息技术、健康、远程教育等, 于是出现了一名老师跨年级教学的状况, 而多头备课、上课造成工作量大增, 有时很难用上课节数来计算。为了调剂师资配备, 学校所在的街办中心校规定, 对辖区内的所有学校的教师进行量化积分, 鼓励自愿支教行为。到目前为止, 学校每年都要聘任两位代课教师, 而薪资则由学校自己解决。

(5) 公办学校不太愿为农民工提供“一视同仁”的义务教育

公办学校承担了接收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责任, 是出于对维护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益的考虑, 更由于公办学校办学规范、教育质量有保障, 中央政府进行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力主”的制度设计。然而, 客观地来说, 处于“教育市场”中的公办学校, 为了追求办学效益的最大化, 公办学校往往都不太愿意招收农民工子女。因而, 不少公办学校会拒收或少收农民工子女。有的公办学校则采取农民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分校”、“分班”、“划块”的办法。此外。由于城乡地缘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 公办学校招收农民工子女的行为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城市学生和学生家长群体的广泛认同。因此, 公办学校还未从被动接收农民工子女到主动接纳农民工子女的态度转变。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的建议与对策

1. 切实加大义务教育经费投入, 尽快实施“全面免费”的农村义务教育。

可以采用区别对待的办法, 对县以下、特别是乡镇以下的农村中小学所有学生全部实行“两免一补”, 即既免学杂费, 又免教科书费和寄宿生活费。

为此, 需要构建以财政为主、以政策性金融和教育彩票为辅的多元投资模式。各级政府都必须继续加大财政的投入, 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使财政投资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促进义务教育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同时可以采用政策性金融手段来进行教育融资, 扩大教育资金的来源;发行教育彩票, 通过彩票来吸纳社会资金, 使其成为增加教育投入的新渠道;利用产业优惠、税收减免鼓励民间捐款、赠与等手段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 还可以由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共同分担教育经费。

2. 改革教育经费的管理运行机制, 建立规范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

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应通过因素法测算义务教育标准支出和标准收入, 并确立各级政府的经费负担责任, 同时要对转移支付资金加强监督管理, 防止义务教育经费被挪作它用。各级政府要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积极筹措资金, 增加转移支付资金规模, 加大对财政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为了确保新保障机制教育专项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从管理体制和资金运行上来看, 教育资金专户应设在教育主管部门, 建立“校财局管”或“教育系统分级预算”体制, 同时建立财政、审计监管制度, 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各项资金, 严格实行专户管理, 各级经费保障资金全部纳入“基础教育资金专户”, 专户管理, 专款专用、封闭运行, 新机制改革各项资金通过专户直接拨付各中小学, 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

3.制定适应新机制的学校人事编制制度及政策。

新的人事编制标准不符合山区教育的实际, 农村学校课程改革很难按照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

建议按照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按班额标准和师生比综合标准重新制定教师编制, 同时给农村中小学有寄宿制的学校落实炊事人员的编制。建议全省出台规范统一的“校长岗位责任制”和“教师聘任制”实施细则, 改变目前校长“有职无权”、“教师无竞争意识、无危机意识”的现状。

4. 建立完善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

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后, 义务教育教师p队]伍的�待遇与非义务教育的教职工相差很大。从教育事业的发展考虑, 除了从事业留住人才外, 从待遇留人做起也很重要, 国0家_应建�立一个统一的义务教育教职工的激励机制, 使其更好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稳定义务教育的教职工队伍, 更好地促进基础教育的稳步发展。

据此, 建议增加以下津贴标准:适当提高班主任津贴标准;由县财政按各校教师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 把教师各种病事假及进修培训等发生的费用及其绩效劳务费等项目, 纳入财政预算;根据教师工作情况利用学校收入发放教育教学质量奖、课时津贴、代课费等, 以形成比较完善的管理激励机制, 保证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 有效地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5. 改革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确保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来源

(1) 市政府应该打破户籍制度的限制, 不再以户籍人口的适龄儿童少年为基数来划拨义务教育经费, 而应以实际在校学生数为基数划拨义务教育经费。

(2) 如果条件许可, 可以按照农民工子女户口所在地进行登记统计, 按照其一定比例, 将农民工子女户口所在地的部分教育资金回收中央, 由中央将这部分资金用于输入地政府的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3) 可以逐步引入“教育券”制度, 作为现行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的补充。输入地政府把对输入儿童每学期的投入通过“教育券”的形式发给学生, 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可以凭“教育券”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领取资金, 解决因为学生的频繁流动而无法准确分配农民工子女教育投入的问题。

坳仔镇加大改善民生投入力度 篇3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该镇以重点解决老区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确保干部受教育、群眾受实惠。为此,镇党委、政府领导带头学习,带头自查,带头攻坚,带头服务,上行下效做好表率,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了解老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抓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切实解决老区热点问题,提高老区群众的满意度。为方便老区群众办事,提高效率,将涉及群众的计生、合医、农业、林业工作等实行统一到镇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简化程序,限时办结,得到广大老区群众的一致的好评。

抓实抓好人口计生工作。按县计生局的要求,抓好基层的管理责任制落实,以“纯二女户”和二孩结扎工作为重点,稳定低生育水平。实行镇村干部包干落实计生对象责任,切实抓好春季计生集中服务月活动的手术库存清理工作,依法依规做好社会抚养费的征缴。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老区育龄群众进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抓好综合治防维稳工作。进一步落实镇、村干部的维稳责任,明确职责要求,落实防控措施,摸清不稳定因素,深入开展社会矛盾大排查,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落实分管领导跟进,限时办结,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全镇没有出现越级上访现象。

抓好奖教奖学慈善基金的落实,推动教育持续发展。

加大创新力度 抓好基层党建工作 篇4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9周年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1日就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问题进行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强调,只有党的基层党组织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的基层干部都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全体党员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成为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不断凝聚强大力量。

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在工作思路、组织设置、班子建设、服务体系、教育管理和党内基层民主六个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创新工作思路,明确目标任务。坚持从实际出发,在继承和发扬以往基层组织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基层党建的工作目标、任务、方式和功能。

创新组织设置,扩大工作覆盖。不断适应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等变化,积极探索更加务实管用的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优化组织设置,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所有领域的覆盖。

创新班子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党的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强不强,关键在人,关键在领导班子。要紧紧抓住选拔、培训、激励等关键环节,大力改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结构,提高队伍素质和领导科学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

创新服务体系,密切党群关系。围绕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这一核心职能,在搭建平台、拓宽渠道、注

重激励、确保实效上加大力度,努力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

创新教育管理,打造先进队伍。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数量大、分布广、农村党员分散、流动性强的实际,创新教育管理活动载体、方式方法,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

加大党建经费投入力度 篇5

一、哈尔滨市企业技术研究开发经费投入运行态势

1. 有科技活动的企业不断增加,企业技术创新日趋活跃。

2008年,哈尔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73家,其中有科技活动的企业155家,比2004年增加32家;有R&D活动的企业115家,增加25家;有新产品开发的企业133家,增加54家。

2. 企业加大项目经费投入力度,科技项目数量不断增加。

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开展科技项目2462项,比2004年增加378项,增长18.1%,其中R&D项目1638项,占项目总数的66.5%,新产品开发项目1391项,占56.5%。项目经费支出31.83亿元,比2004年增加20.58亿元,增长1.8倍,项目经费支出5000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9项,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哈尔滨锅炉厂等国有大企业。

3. 企业自主创新水平提高。

2008年,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申请专利493件,比2004年增加139件,增长39.3%。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申请180件,增加82件,增长83.7%,占专利申请总量的36.5%,比2004年提高8.8个百分点。

4. 科技开发载体壮大。

2008年,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拥有科技开发机构101个,比2004年增加15个。到2008年末累计建成7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27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科技开发机构年末的仪器设备原值10.51亿元,比2004年增加5.73亿元,年均增长21.8%,基础研发设施状况明显好转,科技开发机构的科研条件得到改善。

5. 新产品产值、销售收入增长较快,哈尔滨市2008年,实现新产品产值331.

6亿元,比2004年增加150.75亿元,年均增长16.4%。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307.03亿元,增加160.84亿元,年均增长20.4%。

6. 以企业为投入主体的创新体系已初步形成。

2008年,哈尔滨市三大执行部门中(高校、科研院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三大执行部门总数比重为51%,比2004年提高了14.1个百分点。

二、哈尔滨市企业技术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存在的问题

1. R&D经费投入强度不足。

国际上通常对R&D经费投入强度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客观的标准:如低于最低水平1%,则企业难以生存,更不具备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2-3%),则企业只能走模仿创新的道路;达到较高水平(4-5%及以上),则企业可以进行自主创新,进而会有一定的竞争力。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为1.18%,R&D经费投入强度达较高水平的只有42家,仅占总数的3.1%;处于中等水平的41家,占总数的3%;低于最低水平的1290家,占93.9%。

2. 小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企业对科技活动经费投入的规模,可以反映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哈尔滨市大中型和小型工业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投入相差十分悬殊。2008年,大中型企业户均支出科技研发经费2006万元,R&D经费1172.5万元,新产品开发经费1588.9万元;小型企业户均支出科技活动经费15.1万元,R&D经费9.1万元,新产品开发经费11.6万元。没有充足的经费作为保障,小型企业的创新活动很难开展。

3. 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渠道单一。

在2008年的科技研发经费筹集额中,企业自筹资金29.91亿元,占总数的71.9%;政府投入的资金9.33亿元,占22.4%;金融机构贷款为2.25亿元,占5.4%;国外资金和其它资金0.14亿元,仅占0.3%。除企业自筹和政府投入外,从其他渠道获取的科技研发经费份额非常少,这说明企业融资困难。这种较单一的融资形式,容易出现一些创新项目受企业技术研发经费的限制而中途夭折的现象。

4. 科技系统结构不合理,运行效率低。一是R&D体

系与科技服务体系之间整体结构比例不协调,企业R&D投入强度低,致使企业的创新能力与生产能力无法同步提高;二是对于整个科技系统来说,在机构设置和经费支持方面,政府包揽过多,发挥市场作用过少;三是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协作性差,造成科技资源的配置极不合理,重复和浪费较为严重。因此,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较低。

5. 科技机构面向市场经济的机制不完善。

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短缺,科研机构技术研发经费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存在分散找项目、分散做科研的现象,部分以小生产方式进行,与社会化大生产严重脱节,企业研究与开发的动力不足,缺乏合理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

三、对策建议

1. 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经费投入。

在市级财政中安排企业技术研发专项资金,对认定符合自主创新项目条件的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重点项目给予贴息补助,重点支持能够带动全市产业技术水平提高的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重大技术装备研发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重点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和重点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建设项目。

2. 以重大项目和产业链为纽带,建立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进一步整合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仪器设备、人才、和信息等社会资源,使研发、中试、产业化和技术改造等环节得到统筹和衔接,组建一批产学研基地。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将科技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3. 打造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和技术创新平台,推进企业科研成果转化。

在科技创新城中积极搭建技术、成果对接转让平台,促进技术创新资源向社会开放、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打造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注入专项经费,建立大型精密仪器协作网,形成全市大型仪器协作共用服务网络和大型仪器数据信息库,扩大共享仪器的规模。

4. 鼓励企业建立科技研发中心,促进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

鼓励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国家级或市级企业技术中心,逐步成为技术研发活动和经费投入的主体。鼓励企业广泛吸纳国内外先进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组织形式,科学地组织生产、销售和服务。加强企业职工的技术培训,广泛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

5. 加大企业R&D经费投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通过财政、税收和政府采购等手段引导和鼓励企业主动增加R&D经费投入,鼓励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直接参与技术研发,加大R&D经费投入力度,尽快形成更加完善、高效的技术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金碚.经济学对竞争力的解释[J].经济管理,2002(22)

[2]金玲娣,陈国宏.企业规模与R&D关系实证研究[J].北京:科研管理,2001(1):51-57

加大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力度 篇6

近年来,江阴市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江阴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目前江阴市已有私营企业22232家,个体工商户53150户,私个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占的比重达80%。近年来,江阴私个协会党支部根据非公企业的特点,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加快创新工作载体,有力地保障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目前,全市已建立了17个私个经济党支部,30个党小组,现有200多名党员。辖区内私营企业已建党组织625个,在册党员数11863人,申请入党1851人,拟建党组织16个,使党在非公企业中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渗透力得到明显加强。

主要做法

按照“哪里有私个协会,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经济活动,哪里就有党的活动;哪里有党员,就在哪里发挥作用”的要求,推行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深入调查,摸清非公企业党组织实情。一方面,组织人员深入辖区,挨家挨户排摸各辖区个体工商户的党员数,并组织辖区内一些个体党员代表座谈,听取他们对组建党组织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利用企业开业登记、年检、办理会员申请入会手续等环节,增设党建情况调查,摸清党员底数,深入推进非公党建“双报”工作制度,通过使用工商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指导各基层支部做好非公企业党建录入工作,查清组建党组织组建数,把一些分散流动党员及“口袋”党员纳入党的组织中来。

二是以点带面,健全、完善非公企业党组织网络。为了利于开展工作,江阴私个协会根据地方特点和实际情况,把党组织建在私个协会,各基层协会党支部则分别隶属于各镇党委,与各工商分局党支部隶属于同一个党委,这样对基层协会支部来说,既接受了各镇党委的直接领导,又接受了工商部门、市个私协会的工作指导。在组建过程中,采取先易后难,先大后小、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方式抓好非公企业的党组织建设,对满足组建条件的相关乡镇,先试点成立,然后在面上推开。在此基础上,围绕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在全市上下积极开展了“争做文明个体劳动者”、“共产党员经营户(示范岗)”、“争当遵纪守法诚信服务带头人”等活动,并深入企业开展了“学华西、抢机遇、快发展”、“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关爱社会,结对助学”等的企业实践活动,对私个企业党员进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员先进性教育,帮助私个党员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素质。江阴市私个协党支部被江苏省社会组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指导小组、省民政局、省司法厅、省财政厅评为了“江苏省社会组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先进单位”。长泾镇个体经济党支部先后被江阴市委组织部评为基层党建示范岗和2008-2009先进基层党组织,个体户党员沈福才被江阴市委组织部评为共产党员示范岗。

三是建章立制,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管理。搞好私个经济党组织建设工作,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用制度管理党员,用制度激励党员,这样才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于已建党组织的基层私个协会,我们帮助建立和完善了“三会一课”制度、党员活动日制度、党建目标管理制度,以及学习培训制度等,确保基层支部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对一些组织关系不能转入协会党组织的党员设置临时小组,实行挂靠管理,对在私个企业连续工作6个月以上的党员及时接转组织关系,纳入支部进行管理。

四是弘扬文化,提升非公企业党组织形象。多年来,私个经济党支部大力发挥企业文化优势和竞争优势,积极促进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的文化内涵。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岗位技能比赛,号召私个行业党员行动起来,主动发挥自身特长,做好工作示范引领,激发广大党员职工干事创业的激情;主动关心企业贫困家庭子女,定期为全市贫困个体工商户子女发放关爱助学金,并关心有特殊困难群体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断提升全市企业职工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社会正气。目前,全市已有560位民营企业家与780位贫困家庭学生结对,分别负担孩子们从小学到初中、高中阶段的学习费用直至大学毕业,每年资助费用达200多万元。

五是落实经费,丰富非公企业党组织活动。经常性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基层党组织保持活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要开展活动就需要一定的经费,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三个一点”:依靠私个协会照顾一点,解决部分学习表彰所用的费用;依靠各工商分局挤一点解决茶水、接待、办公等费用;依靠一些有实力的企业赞助一点,解决外出学习参观的活动经费。

工作对策

一是抓龙头,增强非公党建工作的认同感。首先是加强政策宣传。通过会议推动和下发文件等形式理直气壮地宣传在非公企业组建党组织的重要意义和目标要求。其次是强化思想引导。对有模糊认识的业主,通过领导联系和定期谈心等办法, 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增强其思想认识。再次是强化指导服务。对生产经营存在困难的企业,要在政策范围内及时沟通和协调,主动提供服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为其创造良好环境,鼓励创业和发展,支持其做大做强。最后是强化典型引领。要培树一批非公企业典型,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发挥典型示范的辐射带动作用,调动一批非公企业主组建党组织的积极性。

二是抓基础,扩大非公党组织的覆盖率。本着“因企制宜,分类组建”的原则,指导非公企业灵活设置党组织。首先是独立式。对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且生产经营比较稳定的非公有制企业,单独建立独立党支部。其次是联合式。对正式党员不足3名的非公企业,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方便管理”的原则,打破行业界限,与所在的乡镇、街道党组织建立联合党支部。再次是挂靠式。在非公企业比较集中的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可以挂靠组建党组织。最后是改建式。对原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为非公有制企业的根据企业规模、党员人数,同步改建党组织, 并分类理顺隶属关系。

三是搭载体,增强非公党组织的凝聚力。设计、开展丰富多彩、切合实际的党内活动,是实现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有效对接的重要方法。首先要围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找准着力点。积极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党建内容,适应企业生产经营需要,使活动始终不偏离企业生产经营主线。其次要结合党组织和党员实际开展活动。围绕凝聚党建合力、加快转型升级、促进科学发展等主题,引导开展各类活动,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文化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再次要立足企业特点开展活动。围绕提高党员员工的业务能力、科技素质和岗位技能开展各种竞赛活动,使党员成为技术能手和业务骨干。要指导非公企业党组织开展党员献计献策、技术攻关等活动, 消除生产经营与党建工作“两张皮”的现象。最后是围绕企业文化开展活动。要把企业文化建设同党建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针对企业的不同特点,开展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陶冶员工情操,培养团队意识激发员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增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上一篇: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样本[计生服务所]下一篇:路遥人生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