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综合整治力度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精选9篇)
加大综合整治力度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篇1
加大综合整治力度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县扎实开展河塘整治、“绿色--”建设、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试点等工作,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农村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村庄绿化率进一步提高,生活、生产垃圾得到有效控制。但是,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地区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多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大力推进生态型镇区建设。农村集镇和中心社区是农村人口的密集区域,也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部位。按照国家级生态市、县建设的要求,必须有80%以上的镇村建设成为生态型镇村。一是优化农村镇区建设布局。着力优化集镇空间布局,合理设置生活区、商贸区和工业区,逐步实现功能区的块状化、系统化和特色化。逐步优化镇村人口布局,合理设置镇区人口规模,并针对农村人口的流向和趋势,进行适应性调整,实现农村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同步规划和建设集镇和中心社区的垃圾收储、地下管网、污水处理、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加大农村改厕工作力度,鼓励镇村居民使用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推广建筑新理念、新工艺和新材料,镇区建设尽量选用保温材料、节能型取暖和制冷设备,彰显低碳、环保特色。三是打造特色生态区域。依托各地自然环境和地域人文,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着力打造沿海滩涂生态保护区、湿地、风景区等。按照水乡园林、宜居宜业、文明优美的要求,建设各具特色的生态型镇村。同时,应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格制止私排乱放、秸秆焚烧等现象,严厉打击电捕鱼、捕捉青蛙、毒杀鸟类 -1-
等违法行为。
二、扎实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目前,我县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仍然较为严重。建议:一是引导群众采用各种先进适用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要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代替化学农药,使农药施用强度逐年减少;要通过大力推广秸杆还田和播种绿肥及增施有机肥等措施,不断提高土壤肥力水平;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防止化肥施放过量造成土地板结和环境污染;逐步推进喷灌、微灌等先进灌溉技术,减少化肥农药进入自然水体。二是科学划定畜禽水产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规范养殖行为,积极推进畜禽、水产的规模化、生态化养殖,严禁向水面投放化肥或过度投放有机肥。重要河湖保护区域内禁止新发展畜禽、水产养殖,现有养殖场要尽快进行搬迁和调整压缩。三是推进生态农业集中区建设。认真编制和完善生态农业发展规划,采取长规划和短安排,加大行政推进力度,发挥十大园区的核心引领作用,逐年分类、分片推进生态农业集中区建设,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强度,改变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以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促进生态化。
三、继续强化工业污染防治。近年来,我县对工业污染防治高度重视,花炮企业关停、化工中间体搬迁等取得重大成果,当前要着重防止“三高”项目在农村建设投产,杜绝工业污染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一是加强对农村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从严把好环境准入门槛,严格执行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先行、环境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新建项目必须配套建设环保治理设施并做到达标排放方能投入生产。二是开展工业污染企业专项整治,通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强制淘汰关闭一批难以达到环保要求的“五小”企 -2-
业,积极引导老的乡村企业采用先进治理技术,落实节能减排措施,提高污染治理水平。三是积极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新上项目一律落户在园区或工业集中区,零散在外的中小企业要积极向园区迁移,同时加快园区集中式垃圾处理和污水排放治理设施建设,实现增产不增污、增产减污的目标。
四、全面推广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是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对此,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加大投入,创新方法,并启动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工作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结合我们的工作实践,建议:一是优化设置生活垃圾存放点。本着既方便群众、又便于处理的原则,根据自然村落的分布特点,因地制宜设置垃圾存放点,并再增设一些流动垃圾箱。新建镇区和中心社区的垃圾处理设施,应采用防雨、防漏和防臭的封闭式箱体,防止产生新的污染。二是改进垃圾处理的转运机制。完善“户清扫、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运作模式。对临近集镇的村居,可以省略村级集中存放的环节,直接送至镇垃圾转运点。探索实施市场化转运方式,采取公开对外招标,实行服务外包,提高垃圾集中处理的效率和效益。三是扩大垃圾处理的覆盖面。建议在集镇周边、道路两侧环境集中整治的基础上,逐步将整治工作向纵深推进,对过去积存下来的垃圾进行根本性清理,并力求做到清理一片、维护一片,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整体改观。同时,应注重从治本上下功夫,积极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培养和增强群众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五、持续开展农村沟河疏浚清理。近年来,各地积极实施“清水走廊”工程,加大河道整治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因疏浚任务繁重和后续维护力度不大,许多沟河仍然淤塞,水流不畅、水质恶化。环保部门监测数据表明,Ⅲ类水质达标率仅为70%左右,-3-
断头沟、半截河和长满“三水”植物的河道,污染超标现象更为严重。建议:一是疏通农村水网体系。继续加大农村泵闸站的建设力度,逐步撤除拦河土坝,减少断头沟和死水河,促进流通循环,增强自净能力,恢复沟河生态功能。对水生作物过于茂盛,造成水流不畅、水质恶化的沟河,利用冬春时节,开展季节性清理,提高清理效果。二是加大河道疏浚力度。每年集中一段时间,对农村沟河、渠道实行集中疏浚清理,并建立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力求做到水体深度、水质净度、堤岸高度和坡度达到规定标准,防止清理工作疏于表面、流于形式。三是落实长效保洁责任。县镇在成立农村保洁员队伍时,将沟河管护责任一并予以落实,力求做到清理一条、管护一条。同时,对农村可以承包养殖的沟河,实行以养代管等形式,在签订沟河、林木养殖承包合同时,将保洁责任一并予以明确。
六、不断加大“绿色--”建设力度。近年来,随着我县森林绿化率不断提高,农村可栽植成片林的地块已逐步减少,新建道路两侧苗木也大多栽植到位,使得植树造林工作的推进难度有所加大。建议:一是继续深化植树造林工作。按照国家级生态县建设森林覆盖率18%的指标要求,应进一步加大成片林、绿色通道、围村林建设力度,大力推进村庄绿化、庭院绿化、河岸绿化,巩固和拓展“绿色--”建设成果。二是建立林业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强林木资源保护,严格林木砍伐审批程序,从严控制林木砍伐数量,保证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处理好土地复垦和林木保护的关系,防止土地复垦过程中减少林地面积。三推进林木树种多样化。针对林木树种相对单一,病虫害难以防治的现状,适度推广观赏林木、常绿乔木和经济林木,并实行间隔栽植,推进林木树种多样化。同时,深化农村墓葬风俗改革,将农村公墓点 -4-
作为绿化景点来打造,既增加森林面积,又美化农村自然环境。
-5-
加大综合整治力度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篇2
一、保护农村环境是实施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
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人类的生存与繁衍至关重要。人与自然是互相依存、共生共荣的关系, “各得其和以生, 各得其养以成”。保护环境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 是维护一个地区或国家乃至全球的生态环境不受威胁, 为整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人口、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与自然资源环境相适应, 自然资源环境不能因人口、社会、经济发展而遭到破坏和恶化。
1、保护农村环境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 实际上也是生态环境的变迁史, 更是人类与环境关系不断演化的历史。在人类文明史上, 古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古希腊文明毁灭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了战争、统治阶级的没落外, 是土地失去对生命的支撑能力。我国几千年文明史中, 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突出, 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开始愈来愈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再生产能力, 经济的再生产就无法维持, 子孙后代也就失去了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l%, 资源严重短缺, 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如果国家广大农村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整个国家和民族将失去基本的生存条件, 后果将不堪设想。
2、保护农村环境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 而且还是一个经济学概念。生态环境是一种为人类提供各种服务的“资产”。这是一种特殊资产 (公共物品或公共财产) , 因为他提供生命支持系统以维持人类生存与发展。如果人类盲目破坏生态环境, 水土流失, 滥伐森林, 草原退化, 环境污染, 这等于环境资产流失;相反, 人类自觉保护环境, 维持生态平衡, 整治国土, 植树造林, 建设草场, 治理污染, 这等于环境资产增值。环境作为资产为人类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人类自身的行为以及影响。环境向经济系统提供原材料和能源, 供生产过程加工和使用, 并由消费者消费。环境与发展密不可分, 两者相辅相成。要想促进可持续发展, 必须加强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3、保护农村环境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生态安全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人均寿命, 使人们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小康社会能否全面实现, 社会主义新农村能否构建, 生态环境最关键。目前,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形势令人担忧, 一些地方水、空气和土壤污染相当严重, 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扭转, 一些地方群众喝不上干净的水, 呼吸不上新鲜空气, 吃不上符合卫生安全标准的食物, 给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危害。因此, 保护农村环境是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必然要求。
二、保护农村环境面临严峻形势
目前, 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总体来说进展顺利,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农村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1、自然环境恶劣。
我国人口的70%生活在农村, 农村幅员辽阔, 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差异大, 不同地区面临着不同的环境问题, 但从总体上看, 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我国内陆地区土地的沙漠化、沙石化、盐碱化、植被退化、水土流失等现象十分严重。据统计, 我国现有退化草地135万平方公里, 约占我国可利用草地面积的三分之一, 荒漠化土地面积约262万平方公里, 已占国土面积的27%, 沙化面积每年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发展, 相当于一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面积。有的地区环境极端恶劣, 连最基本的人类生活条件都不具备。
2、不堪重负的垃圾。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 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含有塑料包装的食品、生活用品在农村已十分普遍, 垃圾中的难降解有机物质迅速增加。据测算, 农村人均年产生活垃圾约300千克左右, 而且还在逐年递增。不仅如此, 农村垃圾的综合利用率一直较低, 除了少部分用作肥料, 少数镇设有垃圾填埋场进行统一填埋外, 很多村庄的垃圾随意堆放在公路旁, 江河边。垃圾长期露天堆放产生大量氨、硫化物等有害气体, 严重污染了大气;在堆放腐败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 并会将垃圾中的重金属溶解出来, 重金属和病原微生物会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
3、水体污染严重。
许多农村现在是工业污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三污合流”, 已大大超过水体的环境容量。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 以及集约化养殖业对水环境的污染问题也日益凸现。按目前的技术水平, 农用化肥、农药流失率还普遍较高, 其中氮肥流失率约10-25%, 农药流失率则更高, 大量化肥、农药的流失, 对土壤、地表水和农产品造成了直接的污染。养殖方面, 每年投放在河面上的各种饵料、肥料约有25%没有利用而分解在水环境中, 从而使水体中有机物大量增加, 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目前畜禽粪尿直接排放量也相当可观, 又进一步加剧了水体污染。这一状况已不是农民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如不及早重视、防范、治理, 将会造成比现在城市环境更复杂、更有害、更难治理和恢复的被动局面。
4、废气不断增长。
就空气质量而言, 农村优于城市, 但从整体看, 农村空气质量逐步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完全遏制。限于经济、技术的原因, 一些小企业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太少, 废气随意排放现象屡禁不止;一些大企业虽然进行了治理, 基本做到了达标排放, 但由于这几年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废气排放也处在高增长态势。由此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酸雨面不断扩大, 酸雨率逐年递增, Ph值逐年递减。
5、环境纠纷增多。
农村环境污染, 尤其是工厂企业的三废排放和污染事故引起的民事纠纷日趋增多, 长期污染积累的矛盾已逐渐激化, 但农民往往不会寻求法律保护, 而采取一些极端的做法, 给社会安定造成隐患。
三、农村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1、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发展观。
农村经济相对落后, 广大农村的基层领导和基层组织为加快发展农村经济, 解决农民温饱奔小康问题, 往往忽视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 他们认为农村尤其是山区植被好、容量大, 受点污染没关系, 况且受污染的也不一定是本地。经济没发展上去, 生活水平没提高, 讲环保、谈整治没有多大意义。同时, 生产方式相对粗放, 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农村的工厂企业, 很多存在生产过程污染较重而又治理不善, 以及高耗低产等问题。
2、环境监管、保障体系不健全。
农村环境治理的范围广, 牵涉的部门多, 需要社会各界的配合。而按照现行的监管体系, 有关职能部门各自为政, 没有形成相互衔接的执法管理网络。同时, 农村的环境保障体系仍比较薄弱, 城市垃圾大多能够通过收集、集中焚烧、填埋等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而农村的垃圾大多无法得到有效处理, 广阔的天地成了各类垃圾的天然排放场, ”垃圾到处堆, 蚊蝇满天飞”的场景在农村并不罕见。
3、重城市、轻农村的环境保护思想影响。
由于有关部门的忽视, 再加上执法难度大, 使得农村成了环境保护的“死角”。长期以来, 几乎所有地区的环境整治重心都放在了城市, 一谈起环境污染、首先考虑的是城市, 而极少提及农村。同时, 由于农村地大面广, 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现象, 有关职能部门在监管或执法时往往力不从心, 农村的环境保护难以落到实处。
四、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的对策及建议
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又好又快的建设和谐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用系统的观点、整合的理念, 从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大框架来思考、研究和谋划。切实提高认识、优化机制, 加强治理, 强化监管。
1、要提高认识。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改善农村区域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随着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越来越重, 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是防治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污染, 综合整治乡镇环境, 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维护农村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2、要更新观念。
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方式, 进一步增强环境就是资源, 环境就是资本, 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保意识, 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要以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理念为指导,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壮大农村经济实力。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 保护好生态环境, 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3、要优化机制。
首先要健全领导机制。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领导是关键。要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 全面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做到一手抓经济发展, 一手抓环境保护, 力求经济和环境双赢。其次要完善考核机制。调整和优化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 改进考核办法。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的要求来谋划和领导发展工作, 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指标, 而且要重视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和社会发展指标, 坚持把经济增长指标同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三要改革投入机制。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作用, 始终坚持城乡公平原则。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资金, 用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建设。
4、要加强治理。
首先要特别重视工业污染的治理。在调整优化工业结构的同时, 切实解决村村冒烟处处办厂的问题, 坚决淘汰高污染企业, 逐步实现工业集聚。并以集中供热, 集中治污为突破口, 以清洁生产为重点,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整合一批工业园区, 率先建成生态工业园区。其次要十分关注农业污染的治理。要想方设法在更高层次上重建农业经济循环模式。要指导和帮助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积极采用生物农药和生物防治技术。实现生态养殖, 减少养殖污染。第三要积极探索生活污染的治理。要紧紧抓住城市周边农村, 经济发达乡镇和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地这三个重点, 把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治理全面纳入新农村建设工程。建立和完善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系统, 通过扩大城市垃圾资源化规模, 消化城郊农村垃圾;以镇为单位建小型垃圾焚烧炉等办法解决农村垃圾问题。要着力解决生活污水问题, 在城郊结合部的农村, 可通过扩大城市截污范围的办法, 将其纳入污水收集系统, 一并送至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经济发达的乡镇, 可自行建立小型集中污水处理厂, 对污水进行收集处理;其余的村镇, 可因地制宜地通过多栏栅化粪池、湿地系统处理等方式对污水进行就地处理, 达标排放。
5、要强化监督。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队伍的建设。省、地环境保护部门设立专门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机构, 专人专职负责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县级环境保护部门必须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特别是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重的地区, 尤其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机构和能力建设。各大中城市的环境保护部门也应在抓好市区环境综合整治和工业污染防治的同时, 切实加强城郊结合部及郊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逐步实现城乡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体化。另外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 通过抓立法、抓规划、抓标准、抓监督考核, 不断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会同计划部门搞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同时, 要积极做好工作, 将规划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计划;要力争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签订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中, 进一步明确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与任务, 并配合人大加强对目标与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监督。要积极开展生态环境监理,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努力提高统一监督管理水平;要有计划地开展人员培训, 不断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队伍的素质, 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更大成绩。
摘要:农村环境保护是我国环境保护的薄弱环节, 当前农村面临的环境威胁和困难, 已成为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因素, 为应对农村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 促进农村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科学发展观,建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人民日报》, 2010-10-28。
[2]叶文虎:《环境管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
加大综合整治力度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篇3
我区乡容村貌综合整治活动,重点搞好“六清四改七整治”,具体包括以下17项:
清理私搭乱建。乡集镇、村屯街路两侧不符合统一规划的违章建筑,一律限期拆除。做到无违章建筑,无土堆、草堆、粪堆。
清理垃圾粪便。屋边、路边、村边无牲畜粪便、垃圾和“白色”污染。
清理亂排乱放。生活污水要做到无害化排放,生活垃圾要普遍实行定点封闭式堆集或将修建田头窖,将可用垃圾腐熟后施入农田。
清理乱贴乱画。农户家庭院墙及房屋墙体无乱涂乱画的不文明词语和野广告,无不规范的标语口号。
清理围墙院落。拆除不符合规划的临街围墙、简易厕所等,做到围墙整齐规范,院落整洁美观。
清理坟墓散埋乱葬。对散埋在林地、耕地、铁路、公路两侧、风景旅游区内的坟墓,依法进行清理,清理后及时做好绿化、美化工作。严禁城市人口到农村买地修建坟墓、乡(镇)村卖地葬坟,二次土葬。
做好改水工作。加强水源地周围环境防护,确保水源无污染,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普及农户家庭手压井,有条件的镇村要实行集中供水。
加快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搞好粪便无害化管理。
加大改灶步伐。推广“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在村外设置农作物秸秆堆放处理场,或在田头修建秸秆腐化池,将秸秆腐熟后施入农田。
加强村屯道路改造和管护。主要道路排水管渠完备;边沟无垃圾、污泥、污水。村屯内道路两侧栽花植树,绿化美化村屯环境。村屯路按照部门统管、乡村为主、标准统一、分级责任的原则,实行标准化、长效化、目标化管理。
整治畜禽散养。家畜家禽做到圈养、舍养,杜绝散养散放和在街路两旁乱拴牲畜,畜禽粪便要进行无害化处理。畜禽养殖大户要退院出村,逐步实现人畜分离。
整治“四害”孳生环境。定期组织开展灭鼠、灭蝇、灭蟑、灭蚊活动。做到统一药品、统一时间、统一投药,有效控制“四害”孳生,使“四害”密度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整治不文明不卫生行为。农村居民要树立良好的个人卫生意识和生活习惯,不随地吐痰、不随地便溺、不乱扔垃圾、不食用病死畜禽和野生动物。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环境意识、卫生防病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整治私自流转“四荒一疏”。禁止任何单位、个人私自进行“四荒一疏”流转(承包、租赁、转让、拍卖等),对符合规划需进行“四荒一疏”流转的项目,必须按项目审批程序,逐级审批后方可流转,对已经发生“四荒一疏”流转行为的要进行全面清理整顿。
整治一切侵占林地、毁林开垦行为。
凡是在国家规定的宜林地、林地、幼林地、采伐迹地、果园、苗圃用地、河滩地和四旁地等一切林业用地上进行开垦种植、采石、挖砂、取土、探矿、架线或修建其他工程项目行为,进行彻底清查,加大执法力度,继续侵占林地、毁林开垦的,要依法从严查处。
整治封山禁牧区内放牧。全区现有的未成林造林地及退耕还林的造林地、有林地中的幼林地、坡度在25度以上的生态脆弱地区林地、环城绿化带、高速公路绿化带,实施禁牧,禁止一切人畜活动,在封山禁牧区域内砍柴、放牧等活动,要依法从严查处。
整治非法采矿。禁止一切无证采矿、越界开采、非法承包转让矿业权等行为,加大整治力度,遏止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检查验收方式。对全区“乡容村貌综合整治活动”检查验收采取不定期和定期两种方式进行,不定期检查采取随机抽查方式,定期检查定于2009年6月份组织各相关部门检查一次,11月—12月份进行年终检查验收,兑现奖惩。为保障综合整治活动顺利进行,区里又制定了如下措施。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乡(镇)要完善组织机构,将乡容村貌和环境卫生事业纳入到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对本辖区内所有村庄、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居民实行属地管理,并负责“六清四改七整治”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有效发挥乡容村貌综合整治综合执法队伍和保洁队伍的作用。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到位。全区要层层制定工作方案,明确任务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各镇村、各部门都要做到主要领导负总责,主管领导具体抓,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充分发挥农民自治组织作用。农民是农村的主人,也是开展乡容村貌综合整治活动、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和受益者。必须充分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要与正在实施的公路“屯屯通”、沼气池建设和农村“改水改厕”结合起来,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结合村屯实际,积极引导,以村民小组或自然屯为单位,建立农民群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村民自治组织——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在村党支部、村委会指导下开展工作。以召开理事会议的形式研究、决定涉及村民生产生活、村容村貌整治有关事项并组织实施。自主管理新农村建设和乡容村貌综合整治活动的相关事宜。
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环境卫生整治及管理办法,以村规民约的形式加以确定,使卫生管理制度化、经常化。抓好保洁制度落实。一是落实乡镇所在地机关、企事业单位 “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制度。二是建立每周一次的“全民卫生日”制度,集中搞好室内外清洁卫生。三是建立街道和村屯内公共用地每日清扫制度,抓好人员和设施落实。每个村民小组保证1-2名专兼职的保洁员、一台垃圾清运车。
加大综合整治力度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篇4
今年以来,我县全力投入背街小巷改造工作,努力营造整洁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赢得了群众交口称赞。然而最近一段时间,本台不断接到一些市民的反映,称县城一些背街小巷还是存在脏乱差的不文明现象,呼吁责任单位加大治理力度。
在新兴北路东侧一个老旧小区,记者发现几乎没有整治痕迹,入口小路两侧杂草丛生,部分墙体已破损不堪,外墙的水泥基本脱落,里面的红砖裸露在外。再往前走,一座废弃垃圾池垃圾满堆,加上旁边长期没人管理的公厕,整个环境让人厌恶。不仅如此,在原食品公司家属区,记者发现乱丢垃圾、牛皮癣横生等现象层出不穷,在家属区入口的公共厕所强上,随处可见各种牛皮鲜,贷款、办证等电话号码在洁白墙壁的映衬下格外显眼。在原化肥厂东侧的一条道路两旁,草垛乱堆、各种违章建筑随处可见,一些居民还把生活泔水倒在路边,酸臭的味道阵阵袭来,让人大倒胃口,严重影响了市容环境。在此,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迅速制定措施,对照县环境整治办的标准加以梳理、整治,还居民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省电力公司领导来我县检查110千伏新安变工程建设 陈建国 通讯员孙存华报道
昨天上午,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潘震东来我县110千伏新安变电站工程建设现场检查指导工作。
在听取了连云港供电公司关于示范工程创建工作的汇报后,潘震东一行冒雨实地察看了现场安全文明施工及工程质量情况,对连云港110千伏新安变电站工程建设质量、现场标准化施工和文明施工等方面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据了解,连云港110千伏新安输变电工程等电网项目总投资6.3亿元,变电容量16.45万千伏;建设和改造110千伏线路120公里;同步建设相应的10千伏电网配套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改善全市电网结构,增强电网供电能力,提高供电可靠性。
美食虽诱人,但污水横流的道路却让人厌恶,小吃摊一侧的道路甚至已经被油污染成了黑色,路边是随意乱丢的餐巾纸、塑料袋。此外,这些店铺还把泔水桶放在马路边上,酸臭的味道阵阵袭来,让人大倒胃口,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市容环境。
在龙门街,路面上的煤渣、一次性豆浆杯、方便袋、早点饭盒等很影响市容。负责该路段的环卫工人孙女士表示,她每天早上5点钟来清扫,一直到中午11点才能清扫干净,半天要清扫4车垃圾。“我在前面扫,有人在后面丢,实在忙不过来。”她无奈地说。
第一轮全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检查时,背街小巷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面貌也有了较大变化。但如今,整治效果反弹比较严重。记者走访发现,大多数小巷环境卫生不尽如人意,有些小巷虽然有环卫工人清洁,但部分市民随意丢垃圾,环卫工人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如今,我市即将迎来第二轮检查,小巷也是检查的重点,各小巷的责任单位和周边的市民应该一起行动起来,加大整治力度,让小巷也成为城市靓丽的风景。
背街小巷环境脏乱差 “多病缠身”等待医治
位于中心城区的北京路区域大厦林立,但光鲜表面的背后,街边小巷的环境卫生却不容乐观。近日,就有多位市民向记者反映,北京路上的背街小巷的“脏乱差”问题。记者随即进行了走访。
今天,记者先后走访梅台巷、肖家坊、大赛巷、黄家塘等背街小巷,发现这些路段的环境卫生确实不容乐观。生活垃圾乱倒,小吃摊污水横流,饭店泔水桶弃置路边,流动摊点占街经营,几乎每条小巷都有自己的“顽症”,甚至是“多病缠身”。
梅台巷是北京路上最繁华的一条小巷,也是中心城区民居最密集的小区,小巷本来就不宽,加上小摊小贩占道经营,道路显得更加拥挤。汽车驶过时,司机不得不再三观察以避免碰擦。
肖家坊、大赛巷、黄家塘三条街巷都是北京路旁的美食一条街,路上小吃摊林立。美食虽诱人,但污水横流的道路却让人厌恶,小吃摊一侧的道路甚至已经被油污染成了黑色,路边是随意乱丢的餐巾纸、塑料袋。此外,这些店铺还把泔水桶放在马路边上,酸臭的味道阵阵袭来,让人大倒胃口,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市容环境。
加大综合整治力度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篇5
为进一步加大整治违法建筑工作力度,遏制违法建筑蔓延趋势,提高城乡建设管理水平,维护城乡建设秩序,2011年7月,海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源头治理违法建筑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同年10月,省政府在三亚市召开了全省整治违法建筑现场会,部署开展全省整治工作。2012年11月,省人大颁布实施《海南省查处违法建筑若干规定》,为整治违法建筑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2013年9月,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力度集中整治违法建筑的通知》,从组织领导、舆论引导、工作原则、工作目标、工作措施等8个方面对整治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2013年11月,省人大又颁布实施《海南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进一步规范了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活动。各市县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整治力度,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2013年全省拆除违法建筑约400万平方米,其中海口拆除约229万平方米,三亚拆除约124万平方米。
为推动全省整治工作不断深入,海南省委常委会将整治违法建筑工作列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内容,省政府将整治违法建筑工作列为“五大专项整治工程”之一。2013年12月26日,海南省委、省政府在海口市召开全省整治违法建筑和城乡环境卫生工作会议,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谭力在会上作重要讲话,副省长冀文林作动员讲话,对整治违法建筑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掀起全省整治违法建筑新高潮。会议明确了“控增量、减存量、建机制、保长效”的总体工作目标,并把2014年确定为“城市管理年”,要求2014年上半年完成摸底调查,开展重点地区和“小产权房”的专项整治工作,形成声势;2014年下半年全面铺开整治工作,年底前完成主城区、重要公路和铁路两侧、景观大道和主干道周边的违法建筑,占用基本农田、耕地、林地违法建房,严重影响规划实施以及顶风抢建、加建等违法建筑的整治;2015年建章立制,形成长效机制。会议就下一步做好整治工作提出以下要求:
一是立即行动起来,叫停违法建筑。做到零增量,零增长,决不能形成一边拆一边建的局面。在做好打违工作的同时,要将工作重点放在防违和控违上,建立和完善防违和控违长效机制,及时把违法建筑遏制在萌芽状态。
二是全面宣传发动,营造舆论氛围。运用各种方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形成强大的整治声势,营造上下齐心、全民支持的氛围。
三是开展调查摸底,全面摸清底数。要求尽快制定调查摸底工作方案,成立工作组,开展违法建筑调查摸底,全面摸清辖区违法建筑,尤其是“小产权房”的底数,并在全面调查、登记造册的基础上进一步核实、认定、公布,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
加大农村财务的审计力度 篇6
摘 要:农村财务问题对于农村的和谐、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开展各项审计工作,如对村干部离任时进行离任审计、在干部任职期间对其经济责任进行审计、对于群众反映的重大突出问题以及农民群众负担问题等进行专项审计,一旦在审计过程中发现村上存在着有关村级财务白条结算、白条顶库普遍、往来账月结算不及时、村领导不按规章制度办事,滥用职权,谋取私利,管理混乱等问题,坚持从严从重处理。坚持将群众和审计两者的监督监督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从而规范农村审计工作的公开透明度,增强农村审计的作用,大力加强审计力度,对审计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从而有效遏制农村贪污腐败现象的出现,使审计工作得以科学而合理的进行,并以此推动村级财务工作向着轨制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极大程度上的发挥农村财务审计的作用,强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繁荣。
关键词:农村财务审计;成效;现状及问题;建议
农村经济审计,是指相关的农村合作经济部门根据相关的法律文献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下的经营管理资产实行切实有效的审计监督。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于国家对“三农”政策的大力实行,与之而来的,大幅度增加了各级政府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投入的渠道、资金、项目,而这些又绝大部分都与农民群众的切实利益等问题有着极大的关联。因此就应积极开展农村经济审计,对农村集体经济的运行状况进行正确的评价,这一举措对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促进各项惠农政策、惠农资金,使农村经济飞速发展,极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审计部门已进一步规范了审计程序,针对审计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整改,采取了一定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违规乱纪的手法更加的隐晦,使得审计工作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在对其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对审计人员、审计技术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财务的审计力度,审计人员必须选用百般灵活的审计技术与方法,保持应有的职业道德谨慎,更好地践行自己在审计工作中应有的职责,进一步强化农村经济审计,保证农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一、开展农村审计取得的成效
(一)深化了村级领导对认真履行经济责任的认识。推行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立足实际,狠抓结构调整,引进外资,有力地促进了村级经济发展。通过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对被审计村的财政进出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做出客观评判,对有问题的村干部做出处理意见,使全县村干部对所肩负的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管理的使命有了愈加鲜明的理解,关注民生、服务民众、发展经济的自觉性有了进一步的强化。近几年来,随着此项工作的积极开展,有效地强化了村领导对依法认真履责的认识,加强了对其自身的管束和监督,增强了村级领导的团结力、战斗力,迅速提高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经济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对于预防和遏制农村经济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二)进一步健全了村级财务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通过推行“代理记账制”,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建立和健全各项财务民主监督的制度,从而使村干部的行为变得规范化,很大程度上预防了村领导利用职务犯罪的几率。审计所对各村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后,针对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建议和处理意见,县政府根据审计建议出台了《关于加强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的实施意见》,各村在审计所的帮助下先后建立了《会计人员管理制度》、《农民负担监管制度》、《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有效地促进了财务管理工作朝着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
(三)有效促进了农村社会朝着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审计结果的公开,为融洽干群的关系提供了直接的途径,使群众对村领导在职期间的职责履行和廉洁自律等方面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真实的了解,加强了村领导工作的公开透明度,有效地缓和及化解了村领导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
二、农村审计工作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审计工作制度不完善。由于我国在农村审计工作中所实施的政策与城市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我国的农村审计与政府审计相比差异悬殊,不完整的政策规定,广泛的审计管理范围,使得它的一些政策无法得到有效实施,农村人口聚集,机关工作者又无法依据群众的情况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在实施起来会相当棘手。
(二)农村审计人才力量不足。农村严重缺少计算机技术专业出身的人员,同时精通计算机技术和审计业务的全面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信息技术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农村从事信息工作的人员由于条件受限很难有“再充电”的机会,无奈之下使得基层信息工作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的需求始终无法与审计人员在业务能力、思想素质、技术能力上相对等,而且他们敷衍随意的对待工作,不具备一个审计人员在职业过程中该有的职业道德谨慎,在审计过程中存在行为不规范的现象。
(三)农村审计处理执行难度大。审计结论和处理决定在实际执行时,存在严重的行政干预性,相关部门碍于情面,敷衍了事,很多问题不了了之,使审计结论和处理决定的严肃性大打折扣,没有了实质性可言。
三、强化农村财务审计的建议
(一)加强建立农村审计制度。尽快制定有关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制度条文,对农村审计工作者的权责和义务做一个明确的规定,使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有法可依,强化审计职能,保障集体、群众等利益攸关者的经济利益得到有效维护,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违法乱纪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障规章制度得以有效执行。
(二)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职业培训。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培养出一批擅长审计技术方法和审计管理,能熟练操作信息化技术,且信息化思维能力较强的全面型审计人才。要使信息化建设和审计事业发展能拥有一个坚实而长效的基础,就需要我们改变以往的思路,在提高审计管理人员以及审计人员信息化知识素养的前提下,进一步培养出一批业务主干。
(三)加强农村审计工作的执行力度。法律法规制定的目的在于能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群众,所以必须要将这一政策积极施行使其得以贯彻落实,以现代审计标准来指导审计工作者对其自身进行管束和监督,对审计单位的人员管理方法不断的进行合理调度,加强人们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及了解,并坚决要求贯彻执行。
四、总结
总的来说,在对农村的审计工作问题的处理上,必需要制订和完善与农村审计工作密切相关的规则,严苛强化一系列举措的施行,提高农村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对其职业技能加强进行培训,保持专业胜任能力,以及巩固对农村审计工作的监督效力,进一步改善农村现在这种落后贫困的状况,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城市与农村的一体化发展,从经济资金上协助以及管理制度的协调两方面,要求城市带动农村的经济的大力发展。这样方能使农村经济现状得到有效改善,大大提高审计工作单位的工作效率与效果,保证审计单位的独立有效运转,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下的新农村建设。(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 倪小静;;农村财务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现代农业;2014年10期
[2] 孙海燕;;如何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J];北京农业;2013年09期
加大普法力度 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篇7
一、提高法官自身水平,努力实现司法公正作为一名司法者,在普法教育活动的具体实践中,应当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现“两个转变、两个提高”的工作目标,其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学好法、用好法。
1、深刻认识法制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我们要统一思想,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和国家“四五”普法规划精神,进一步认识法律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要在做好司法工作的同时,紧紧围绕大局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区人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加强辖区内的民主法制建设,促使全区各项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保障和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2、加强培训力度,规范学法、用法制度。法律工作者是普法队伍的先锋,必须具备高水平、高素质,具有比常人更专精的法律知识和高超的把握法律、运用法律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加强学习和培训,规范学法、用法制度是关键。一方面建立健全法官业务知识培训、考试、考核制度。既鼓励深造,提高学历层次,又注重加强对干警的专业培训,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落实,年底有考核,先后组织干警参加本院和上级法院组织的证券法、票据法等法律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干警的法律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审判监督体系。采取庭审考核、文书评比、卷宗检查等一系列措施进行监督,还完善了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执法督察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等,以保证严格执法和公正执法。
3、用好法律武器,实现司法公正。作为司法者,要进一步强化法治意识,树立正确的执法指导思想,用好用足法律武器。如在刑事审判中,严格执行法律和刑事政策,坚决贯彻“严打”方针,坚持依法从重从快。做到严之有据、严之有理、严之适度,真正发挥震慑犯罪和教育人民的作用。在民事、行政审判中,既维护社会的稳定,更考虑到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民事、行政审判的职能作用,认真审理好当地矛盾突出的民事、行政案件,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调整利益关系,减少和防范犯罪的发生。通过“机场高速公路案”、“性权利保护案”、“解除收养关系案”等一批有影响案件的公正审理,增强了群众以法维权的意识和信心,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较好的普法效果。
二、开展法制宣传活动,提高群众法律意识辖区内良好司法环境的形成与群众法律意识提高息息相关,需要全民的共同努力,调查报告《加大普法力度 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为此,我们将为群众提供法律指导、咨询和服务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一是建立司法救助体系。努力做到审判工作既要保证弱势群体得到司法救助,也要保证法律的严肃性、公正性。通过走访,掌握辖区内生活困难的孤寡老人、孤儿、残疾人、失业人员和正在接受有关部门法律援助等人的第一手资料,建立起司法救助体系,确保弱势群体打得起官司,在取得较好社会效果的同时,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好评,使他们对法律、对司法者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二是建立法律服务联系网。我院在对辖区各基层组织调研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法律服务联系网,31名庭室长以上领导干部分别与10个街道、40个村、20个居委会结成帮扶“对子”,与基层和群众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对其提出的问题及时提供法律帮助。同时,我们坚持上门走访联系点的制度,征求群众对审判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对当事人在诉讼程序上的指导,对居民之间的矛盾,协助社区进行调解。我们将通过审判工作,不断促进群众法律意识的提高,形成人人守法、护法的良好局面。三是开展法律咨询活动。我们结合有关节假日,如“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铁心桥农民物资交流会等,不定期地开展专题法律咨询活动。深入基层、街道、企事业单位进行现场咨询、院长接待、现场立案、接受投诉、发放宣传资料等,以面对面的形式给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宣传法律知识,增强群众对法律的了解程度和运用法律的能力。
三、关于深入开展“四五”普法工作的建议自我国开展普法教育活动以来,逐步实现了从法律知识启蒙教育到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跨越,从单一普法到全方位推进依法治理工作的跨越,提高了全民法律意识,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普法工作已开展多年,难免会存在麻痹思想,工作上往往流于形式,为了更好地推进“四五”普法工作,特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开辟创新之路。普法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要树立起长期“作战”的思想,要充分认识到普法工作是“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四五”普法的实际工作中,要从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出发,既要汲取以往普法工作的先进经验,又不能拘泥于经验,凭老框框做事,要不断地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创造新方法,针对人民群众对法制的客观要求,不断创新,力求法制宣传教育达到显著效果。
2、明确努力方向,提高全民素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也就是说要依法治国,但与此同时,也要注重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即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是相输相成的,只有两者的结合,才是我们普法教育努力的方向。在“四五”普法中,我们既要加强法制教育,发挥法律对人们行为的强制规范作用,又要加强德育建设,发挥道德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教育引导作用,并以此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营造出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良好氛围。
加大综合整治力度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篇8
摘 要:本文结合原州区自然地理条件和林业生态建设现状,分析了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性的提出了生态修复的相关措施建议。
关键词:生态建设;问题;建议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面积最大、功能最全、效益最强的自然生态系统,在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改善人类生存坏境方面,发挥着巨大而独特的作用。本人试图透过原州区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现状、有利条件、不利因素等,分析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关措施建议,为原州区今后的林业建设提供参考。
一、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原州区位于宁夏南部、六盘山东麓,地处陕、甘、宁三省交汇处、西兰银经济带中心区域,东与甘肃省环县接壤,北、南、西三面分别与宁夏海原县、泾源县、西吉县相连,国土总面积2756平方公里,总人口45.87万人,福银高速公路、309国道、101省道、宝中电气化铁路越境而过,六盘山支线机场位于固原市区以北1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2.森林资源。至2013年底,原州区林地总面积177.83万亩,其中有林地8.2万亩,灌木林地46.03万亩,未成林造林地62.02万亩,宜林地59.37万亩,其他林地2.21万亩。森林覆盖率13.1%,活立木蓄积量为17.39万m3。
二、原州区生态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1.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州区气候干旱,冬季冻害危害严重,一年造林三年补,造林成本高。原州区是林木病虫鼠害重灾区,特别是鼢鼠的严重为害,使我区出现“年年造林不见林”的尴尬局面。管护经费少,林区道路、交通工具等基础设施不够健全,森林管护防御能力差。林业科技发展水平不高,技术不能得到广泛推广,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不高。森林总量不足,林业生产力低下,粗放型经营方式没有根本改变,社会和经济效益不明显,生态环境依然脆弱。
2.存在问题的原因。原州区地处宁夏南部干旱片带,年降雨少,且多集中在7至10月,降雨不均衡,春秋季造林季节雨水较少,尤其是每年6月的“卡脖子”旱,同时受冻害影响,对造林成活率影响较大,一年造林三年补,造林成本较高。大部分林地立地条件较差,且缺乏管护资金,抚育管护不到位,林木生长量小,成林时间较长,生态、经济效益不明显。
3.生态修复的必要性。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制约了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阻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加快生态修复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加快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和愿望更加强烈,因此加快修复生态、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三、主要措施及建议
1.构建宁南山区生态屏障。按照因地制宜、分类分区、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推进六盘山外缘区水源涵养林、东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林、清水河两岸的农田防护林和以城市森林公园、小城镇、大乡村、道路绿化为主的城乡绿化进度,着力构建“一河两山”生态屏障体系,全力打造宁南山区生态文明先行区和绿色宜居新原州。
2.健全科技支撑保障体系。立足当地自然条件,注重研究造林抗旱技术,大力推广应用抗旱节水新技术,为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大力引进优良树种,着力培育良种壮苗,为生态建设提供苗木保障;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积极争取上级各类培训资金,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等多种方式,重点培养一批专业技术骨干人才、实用型人才和农村“土专家”,为生态修复提供人才支持。
3.提升优势特色产业水平。在北部清水河流域河谷沟道川塬区的彭堡、头营、三营、黄铎堡4乡镇部分区域,重点培育以枸杞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大力实施枸杞低产园改造工程,以项目为抓手,积极推广宁杞7号、0901、0909枸杞新品种,推进枸杞产业升级换代;在河川、寨科、头营等乡镇发展红梅杏和以苦水玫瑰、油用牡丹、文冠果为主的木本油料树种;壮大苗木产业,实施林木新品种引进及野生花灌木驯化,引进抗逆性强,适生范围广的林木良种及六盘山野生花灌木,大力培育云杉、油松、樟子松、新疆杨、樟河柳、刺槐、国槐等绿化大苗和落叶松、沙棘、山桃、柠条、山杏等造林小苗。
4.强化森林资源管护力度。创新管护模式,落实管护责任,健全完善区、乡、村三级管护网络,实行集中管护与分散管护结合的方式,落实管护责任,以管护面积和实效定工资,提高管护成效;强化林木有害生物防治和森林防火工作,硬化林区道路,配齐防火器具和防火车辆,完善防火应急预案,夯实防火基础,加强林木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报和防治工作,不断提升林业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提高林业综合行政执法能力,依法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采滥挖植物资源、乱捕滥猎野生动物、违法放牧、违法调运森林植物及产品等行为,切实保护森林资源。
加大综合整治力度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篇9
全面提高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素质
中共济源市委
近年来,我们济源市委始终坚持把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措施来抓,积极探索新的培训形式和渠道,坚持不懈地抓好以政治理论为先导、实用技术为主体、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的教育培训,形成了以市、乡党校为龙头、农村党员活动室和农民夜校为依托、党员活动日为基本载体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网络,实实在在地把这项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具体行动上,收到了明显效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在加强领导方面做到“三个到位”
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担负着带领农民群众奔小康的历史重任,切实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尽快提高他们的素质关系小康事业的成败。市委对此高度重视。
一是领导到位。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组织部长、宣传部长、分管农业、科技工作的副市长为副组长,主抓基层组织建设的副部长及农、科、教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统揽工作全局。各乡镇、街道办事处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同时市委通过公开竞聘,为16个乡镇、办事处配备了科技副乡镇长(副主任),525个行政村也配备了科技副村长,主抓教育培训工作,全市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支持参与、组织部门主动牵头、农科教等部门各司其职,团结协作,齐抓共管的新机制,保证了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扎实开展。二是规划到位。市委先后制定下发了《济源市“九五”期间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党员活动日制度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的意见》等文件,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提出了具体的要求。2002年,市委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和论证,果断提出用3至5年时间,对农村干部进行大专学历教育,并出台了《关于对农村干部进行大专学历教育的实施意见》,为开展教育培训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三是责任到位。市、乡、村三级层层签订培训工作目标责任书。市委把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列入基层组织建设成员单位和乡镇、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市委组织部负责规划、指导、协调、检查,将培训规划分解到各成员单位,做到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同时,乡镇、街道办事处党(工)委还把教育培训工作列入党员干部所在村党支部、党员干部目标化管理、创先争优、民主评议运行序列。凡党支部、党员干部未按要求完成培训任务者,取消评先资格。
二、在基础保障方面做到“三个落实”
实践中我们感到,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全面夯实教育培训的基础,为开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落实培训阵地。近年来,我市克服诸多困难先后投资800多万元,完善了市委党校的培训功能。投资120余万元建成了市委党员电教中心,实现了摄、录、编一体化。2001年驻村工作开展以来,我市采取派出单位资助、市管党费补贴的办法,由市直各单位为所驻村配备电视机,市委组织部从市管党费中拿 出近10万元,为163个驻村点配备了VCD等电教设备,建立了农民夜校。今年以来,市委针对农村党员活动阵地逐渐弱化的问题,要求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按照有房子、有牌子、有旗子、有桌子、有簿子的“五有”标准,统一规格,统一内容,全面配套,使农村党支部活动阵地达到了彻底更新和完善。
二是落实培训教材。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我们充分发挥成员单位的主观能动性,围绕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编印培训教材。由组织、宣传、政法等部门负责编印党建、政治经济形势、政策法纪等方面的培训教材;农业、林业、畜牧、科技等部门,负责编写农村实用技术教材。近年来,我市共编印培训教材13种,发行30余万册。引进、复制或自编自摄电教教材25种、1480盘。目前,市委电教中心已经建起了电教片库,库存政经、科技、内参等各种电教片800余盘,基本上满足了教育培训工作的需要。
三是落实培训经费。在培训经费上,我市采取财政拨款和党费补贴的办法,优先保证教育培训经费的落实。全市每年用于培训的经费达70多万元,费用支出实行计划单列,一支笔审批。特别是自去年农村干部大专学历教育开班以来,每年的培训费用达万元。同时,市管党费每年至少要拿出2万元,用于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有力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在组织实施方面做到“三级联动”
我市按照分层培养、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市、乡、村“三级联动”,较好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一是市抓两委主干。在农村两委主干的培训上,市委从2002年起,启动了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基础文化和农村实用技术 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干部大专学历教育,每期学制三年,每年脱产培训两个月,所有培训费用由市委负担,用3-5年的时间,使全部农村两委主干达到大专学历。从2004年7月份起,逐步推行农村支部书记和村(居)委会主任持证上岗制度,实行村官持证上岗。目前,首批200名学员和今年的第二批400名学员正在市委党校和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接受大专学历教育。为确保培训效果,我们通过采取集中授课与自学相结合,讨论与讲座相结合,电化教学与实地操作相结合,经验介绍与外出参观考察相结合等方式,丰富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法,拓宽培训渠道,使学历教育收到了显著成效,广大学员普遍反映,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学到了本领,感到了压力,增添了动力,工作思路更清了,工作劲头更足了。
二是乡抓两委成员。在农村两委成员的培训上,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党(工)委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细化量化工作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重点以短期集中深化培训为主,帮助农村干部增强政策法制观念和服务意识,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同时,各乡镇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依托各类基地抓培训,既提高了素质,又壮大了主导产业。梨林镇范庄村两委干部带领全村120余户群众搞养殖,现在全村生猪存栏达8000余头,户均年收入达12000余元。
三是村抓普通党员。在农村党员的培训上,市委把每月的5日作为全市农村党员活动日,各村围绕“双强”党员队伍建设这一目标,利用党员活动室和农民夜校这一阵地,通过党员活动日,组织广大党员学理论,学政策,学技术,议村务,议发展,议思路,提高了党员队伍素质。市委常委、党员副市长定期到各自的 党建联系点上党课,搞调研,抓培训。实践证明,党员活动室和农民夜校已经成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三个代表”的宣传点、科学技术的传播点、村情民意的联络点,党员活动日也成了广大党员提高素质的大课堂。
四、在提高质量上做到“三个结合”
为确保培训工作实效,提高培养工作质量,我市格外注重与实际相结合,采取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是教育培训与学习先进相结合。一方面,广泛挖掘身边的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今年七一前夕,我们从全市农村党支部书记中评出了10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标兵”和27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个人”,给予了隆重表彰和奖励。市委还规定今后凡是连续任职达20年以上的村支部书记,在职期间每年给予1000元的补助。同时,我们组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标兵,分赴各乡镇进行巡回报告,把学习先进活动推向了高潮。另一方面,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先后组织农村党员干部2800余人次到刘庄村、南街村、竹林镇、华西村等地参观学习,开阔眼界,更新观念。并多次邀请王洪彬、李连成、张荣锁等优秀党支部书记,到我市作报告,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他们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先进事迹,激发了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三是教育培训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相结合。借助村级学教活动和驻村工作的东风,我们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开展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各村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学习工作制度,使教育培训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省委组织部《关于在全省党的基层组织中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新高潮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组织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农村党员干部,开展了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得到了更进一步的落实。
三是教育培训与扶贫济困活动相结合。自1999年以来,我市相继开展了“市直单位帮穷村,领导干部结穷亲,先富党员联贫户,普通党员献爱心”活动,“察民情、排民忧、解民难”活动和“一结两帮”活动,广大党员干部学一技、带一户,与贫困户结对子、攀穷亲,帮助贫困户出点子、上项目、学技术、筹资金,使1.2万名党员掌握了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占全市50岁以下农村党员的65%。9000多名市乡村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成“亲家”,资助贫困户资金330多万元,培植种、养、加专业户280多个,有效改变了贫困村面貌。
近年来,我们在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方面,采取了强有力措施,下了很大功夫,使教育培训工作既有声有色,又扎扎实实,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一是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实践“三个代表”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一大批综合素质高、致富能力强、群众信任的党员被推选进了村级班子,其中有137人担任了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主任,村级组织后继乏人的状况有了缓解,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据统计,三类支部所占比例由1998年的31.6%变为现在的4.8%,一类支部所占比例由28.5%变为现在的41.2%。130多个农村党支部获得市级以上表彰,其中20个受到省级以上表彰。二是增强了农村党员干部的科技意识。通过培训教育,使农村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把科学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才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全市50岁以下农村党员干部获得专业技术职称的达4800人,一些“土专家”、“田秀才”、“致富能手”脱颖而出,倡导建立各类农民技术协会、学会、中介服务组织等245个,发展会员8.5万人。轵城镇西轵城村党支部,每季度邀请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在该村开展农业科技大集活动,大力宣传普及科技成果,增强了广大干群的科技致富意识,该村目前已建起了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鲜切花基地——古轵生态苑,全村年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村集体收入达500万元。
三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村党员干部通过培训,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观念得到进一步更新,他们积极投身农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使全市农村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呈现出了百舸争流,共奔小康的喜人局面。如大峪镇王拐村利用小浪底水库,投资35万元,在王拐湾千亩水产养殖园建成了网箱养鱼科技示范基地,共发展鲢鱼网箱370箱,近期他们又注册了腾龙水产开发公司,计划培育23万尾鱼苗,并引进中华鲟养殖,使网箱增加到1000箱,切实把水产业做大做强,致富全村。
【加大综合整治力度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荐阅读:
海南省加大力度集中整治违法建筑专题09-27
罗源县加大海洋环境监管力度07-04
加大政府力度05-13
加大打击力度09-08
加大扶持力度11-05
加大工业固废综合利用08-15
加大老区发展扶持力度10-31
加大法律援助力度05-26
加大党建经费投入力度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