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支持体系论文

2024-08-16

创新支持体系论文(精选12篇)

创新支持体系论文 篇1

一、引言

各国的实践经验证明, 技术创新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金融直接推动着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一个国家的金融部门能否有效的引导资金支持技术创新, 关键在于金融部门的运作效率以及金融与技术的结合程度。技术与金融的相互融合既是技术与金融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也是各自发展的内在要求。本研究将通过大量文献分析, 总结各国金融体系支持技术创新的国际经验, 考察我国金融体系支持技术创新的研究现状, 为进一步深入对金融体系支持技术创新研究提供必要信息和理论基础。

二、国外学者对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的研究

在国外, 很早以前就要专家从事对于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的研究, 他们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银行、资本市场与技术创新关系、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关系。

(一) 银行、资本市场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

技术创新的概念源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1912年, 熊彼特出版了他的名著——《经济发展理论》, 在书中, 他提出了独特的“创新理论”, 并以此在经济学界奠定了地位。他创造性的定义了创新的概念: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 即在生产体系中引入新的组合。熊彼特在书中论证了货币、信贷及利息等金融变量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创新的影响, 着重强调了三项内容, 包括金融资本对创新的作用, 信贷资本是实现企业利润的前提, 企业家功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 银行的信用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主要体现为能够为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提供必需的购买力, 这种购买力是源于银行的信用创造, 而不是传统的观点认为的来源于银行吸收的储蓄, 真实票据的贴现以及抵押。他认为, 功能齐全的银行, 能够辨别并资助那些最有创新能力的企业, 并辅助其完成创新活动, 这种信贷提供给在循环流转中运行的而企业。

20世纪50年代以后, 索洛 (R.M.Solow) 等人修正和发展了哈罗德-多马模型, 进而建立了经济增长与资本积累相互关系的模型, 在该模型中, “资本”概念进一步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作是“金融”与“技术”的有机结合体,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金融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及结合机制。遗憾的是, 这些模型没有能够深入研究金融变量对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希克斯 (Hicks) 深入研究了金融市场效率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他认为, 促使产业革命发生的首要的条件并不是技术, 而是投资, 投资使得这些技术能够在较大的范围内广泛实施, 只有合适的金融体系才能实现这种投资。这种投资具有大规模、连续和长期的特征, 促使了新技术的广泛采用。史密斯 (Smith) 使用世代交叠模型来证明金融市场的效率能够直接影响技术的选择, 他的研究结果表明, 如果金融市场成本高, 则经济只会选择发展期较短的技术。当交易市场的效率提高到某一水平, 市场才可能倾向于选择发展期较长的技术。

在金融市场的功能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方面。Saint-Paul (1992) 在对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散功能进行研究的基础上, 得出金融市场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方法, 是通过为经济主体从事生产率水平和风险水平较高的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保障来实现的。Hellwig (1991) 和Rajan (1992) 的研究认为, 银行在信息处理与揭示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当银行与创新主体进行交往时, 能够获得其它渠道难以获得的大量信息, 从而产生利用信息获得信息租金的动力, 结果造成企业开展高利润经营项目的动力被银行的市场力量削弱, 也就阻碍了创新。Weinstein和Yafeh (1998) 的研究表明, 当银行遵循稳健的经营原则时, 银行作为债权人, 其信贷投资通常表现为内在的回避和厌恶风险的本性, 因此, 哪些创新程度大、预期经济效益高、风险大的创新项目难以获得信贷支持, 如果以银行来主导金融体系, 则不利于创新。Stulz (2000) 认为, 如果银行能够对创新项目进行有效监控, 就能够根据创新项目进展情况以及其资金需求情况, 合理高效的为创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因此, 银行基于有效监控, 能够为分阶段融资的创新活动提供合理高效的外部融资。

不变生产函数是以“银行VS证券市场”角度进行研究的假设或理论起点, 这样的研究有一个明显的缺陷, 即忽视金融对技术创新的特殊作用。例如金融对技术创新实施的信息收集功能和管理功能, 金融对技术创新本身的促进功能等。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促进功能的内在机理, 已经得到很多学者的较为充分的论证, 建立了得到公认的理论体系, 但关于金融安排对技术创新过程的促进作用的实证研究, 还很不充分, 相关文献较少, 因此, 本研究以此作为出发点, 有其必要性和价值。

(二) 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关于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作用的研究逐渐兴起。在理论研究方面, 通常的研究结果认为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呈正相关关系, 风险投资有利于技术的创新发展。Hall (2002) 认为, 风险投资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工具, 只有较好的解决了技术创新融资过程中遇到的融资成本高、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问题, 才能呈现出远高于其它资本市场工具的促进作用。Kaplan和Stomberg (2003) 的研究认为, 风险投资是一种权益融资, 既能够满足初创科技企业的资金需求, 还可以通过参与科技企业董事会、制定总体发展战略、对公司行为进行监管、对核心管理层进行评价考核及雇佣等多种方式来促进其快速成长。Casamatta (2003) 的研究结果表明, 获得风险投资的企业的经营业绩通常好于没有得到风险投资的企业, 风险投资能够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风险资本获得与否是企业创新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

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与理论研究基本一致, 即风险投资能够促进技术创新。Paul (1995) 对随机抽取的794家风险企业进行实证, 结果表明, 风险投资倾向于对早期和高技术企业进行投资, 这是信息不对称程度最高的阶段, 当投资集中度减小是, 投资监控频率加大, 风险投资者会定期收集并管理、分析信息, 对于几乎不可能上市的风险企业, 风险投资者将保留追加投资的选择权。

Kortum和Lerner (1998) 的实证研究表明, 美国风险投资促进技术创新的效率较传统企业的R&D投资要高得多, 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是实质性的。Kortum和Lerner (2000) 选择了美国20个制造行业, 研究了1965~1992年间这些行业的年度数据, 建立了一个专利生产函数模型, 用于衡量R&D费用、创新程度和风险投资之间的相关性。经实证分析, 发现风险投资资本对专利量的促进作用相当于传统R&D投资的3.1倍;使用本模型的研究还发现, 在1982年~1992年的10年间, 风险资本与8%的美国工业创新有关, 而1992年~1998年, 在风险资本快速发展期间, 风险资本与美国14%的技术创新有关。

三、国内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的研究现状

金融体系通常包含两个部分, 即以证券市场为代表的直接融资体系, 以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体系, 两个部分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 其对科技创新的作用也有明显区别。

(一) 金融体系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

李松涛 (2002) 的研究表明, 直接融资是技术领先者首先考虑的金融支持模式, 银行信贷则是技术追赶者倾向的融资支持模式, 也就是说, 技术领先者主要选择直接融资而技术追赶者首先考虑间接融资。孙伍琴 (2004) 从金融功能出发, 提出:商业银行不适合为高收益、高风险的高科技产业融资, 因为商业银行的风险内部化, 存款人的不同观点无法在信息处理上反映出来;而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可以通过资产组合来分散部分风险, 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使得不同的投资者能够表达不同的意见, 因而能够更好的支持技术创新。李悦 (2008) 的研究认为, 在处于生命周期初级阶段的新兴产业和处于成长阶段的创新型产业融资方面, 金融市场具有优势, 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动态优化, 从而在技术创新的长期阶段具有显著优势, 商业银行则在成熟产业的技术推广方面效率更高。

(二) 资本市场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

邓乐平和孙从海 (2001) 的研究认为, 活跃的资本市场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 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风险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 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 进而推动其产业化发展, 大力发展风险资本市场, 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和高速发展。辜胜阻等 (2007) 研究表明, 资本市场如果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的融资支持, 其必然是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因为创新具有层次性, 阶段性, 企业具有不同的规模和不同的生命周期。

(三) 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

风险投资在科技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我国风险投资开展较晚, 我国相关研究起步也较晚, 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葛宝山、卢艳秋 (1998) 对高技术产业风险投资进行了宏观机制分析, 认为高技术风险投资的内部动力来自于高回报, 外部动力来自于扶持风险投资的优惠政策, 作者提出, 对于风险投资涉足的领域, 需要进行适当的限制, 政府应当限制风险资本投资于有关的高技术领域, 并且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管理体制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如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吕炜 (2002) 探讨了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微观层面的关系, 他认为预约资本化机制是风险投资构建的一个特殊的产权认定机制, 有限合伙制是其典型形式, 以市场化方式将技术、管理等资本化, 然后给创业体安排一个适当的股权结构, 这样就大大提高了高新技术成果的潜在市场价值, 从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技术创新的不可预期性和不确定性。龙勇和常青 (2008) 研究认为, 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创新幅度大的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王玉荣和李军 (2009) 使用回归分析法, 选择了我国在2007年拥有风险投资股东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作为样本, 通过实证研究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 研究认为, 企业自主创新资本的投入强度与风险投资股东的持股比例呈正相关, 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活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 政策性金融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

政策性金融支持是促进一个国家技术创新不可或缺的部分。国内对支持技术创新的政策性金融体系方面的研究较多, 主要集中在开发性金融支持体系和中小企业融资金融体系方面。李志辉和李萌 (2007) 认为,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建立开发性金融支持模式, 这种模式能够扩大中小企业融资边界、降低融资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度、使中小企业获得潜在的外部利润。黄刚、蔡幸 (2006) 的研究认为, 以为高技术企业提供政策性贷款的金融机构为核心, 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投资体系, 包括风险投资基金、政策性担保机构、证券市场等内容, 才能够较好的解决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王华 (2007) 的研究认为, 建立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 弥补中小企业融资缺口, 既能体现政府适当干预经济的目的, 又能降低政府行为对市场效率的破坏力。

结语

西方国家对金融支持体系及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较早, 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并成功指导实践, 值得借鉴和推广。国内该领域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 但能够学习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及成功经验, 结合本国国情进行了研究, 但各研究领域仍需继续深化, 尤其是要紧密结合本土企业发展特点及金融环境的实际情况, 才能对经济发展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摘要:各国的实践经验证明, 技术创新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金融直接推动着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基于此, 国内外学者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证方面都对金融支持技术创新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本文对国内外金融支持技术创新体系研究的相关文献做了分析, 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键词: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国内外,综述

参考文献

[1]Stulz R., Williamson R.Culture, Openness, and Finance.Journal of Financial Eeonomies, 2003, 70 (03) :313-349.

[2]孙伍琴.论不同金融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J].经济地理, 2004 (02) :182-185.

[3]李悦.产业技术进步与金融的市场化趋势:基于银行与市场功能比较的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8 (02) :35-40.

[4]王玉荣, 李军.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小企业板的经验数据[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2) :47-52.

创新支持体系论文 篇2

发展支持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优化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中关村示范区)创新创业环境,按照以市场机制为主推动创业服务机构发展的原则,根据《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京财文„2011‟2858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关村示范区创业服务体系发展支持资金在中关村示范区专项资金中列支,并按照预算进行安排。

第二章 支持对象与条件

第三条 本办法支持的对象包括中关村示范区创新型孵化器、中关村示范区专业孵化基地、中关村示范区海归人才创业服务机构等各类创业服务主体。

第四条 中关村示范区创新型孵化器原则上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以服务创新创业为宗旨,聚集创新思想、人才、资金、产品、技术等创业要素和行业资源;

(二)由上市公司、行业领军企业、平台型企业、创业投资机构、天使投资人、中介机构等各类主体设立,有专职专业的服务团队,创始人或主要负责人拥有相关行业经验和资源;

(三)建立新型孵化运行机制,为创业者提供技术研发、融资对接、团队融合、产品发布、项目推介、市场开拓,国际合作、培训辅导、沟通交流等创业服务;

(四)正常运营半年以上。

第五条 中关村示范区专业孵化基地原则上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运营主体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具有专职创业服务团队,拥有特色专业技术平台;

(二)拥有2000平方米以上集中孵化场地;

(三)成立三年内的在孵企业不低于30家,且中关村“641”细分产业领域(见《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引领工程(2013-2015年)》中示区组发„2012‟2号)的在孵企业不低于60%。

第六条 中关村示范区海归人才创业服务机构原则上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为海归人才创业发展提供办公场地、资金、咨询培训等公共环境建设服务的专门机构。主要包括海归人才创业园(简称海创园)、担保融资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相关专业协会及专业机构等;

(二)以吸引和服务海归人才到中关村示范区创业为宗旨,运营主体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具有专职创业服务团队,拥有特色专业技术平台;

(三)成立三年内的在孵或服务的海归人才(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秀人才支持资金管理办法》中科园发„2013‟40号)企业不低于30家,且中关村“641”细分产业领域(见《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引领工程(2013-2015年)》中示区组发„2012‟2号)的在孵或服务企业不低于60%。

其中,海归人才创业园还须拥有2000平方米以上集中孵化场地。

第三章 支持措施

第七条

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兴办新型孵化机构,完善创业项目和初创企业的挖掘、识别、培养和孵化机制,提供从创业项目植入到成果转化再到产业化的全过程服务。对当年新纳入创业服务支持体系的中关村示范区创新型孵化器、专业孵化基地及海归人才创业服务机构,根据服务企业的数量、服务效果、人才吸引、产业集聚等情况,原则上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一次性资金支持。

第八条 支持各类创业服务主体在维护运营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构建高效专业服务团队、提高孵化空间使用效率、培育推荐前沿技术项目和金种子企业等方面开展创新性工作,按照不超过实际投入50%的比例,给予最高不超过300万元支持资金。

第九条 支持各类创业服务主体建设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根据当年设备购置等资金投入情况,按照不超过设备购置费50%的比例给予补贴,最高支持资金不超过500万元。

第十条 支持各类创业服务主体承办跨地区跨领域的全国性、国际性的重大创业服务活动,根据活动的影响力、规模、效果及实际支出等情况,一次性给予不超过500万元的资金支持。

第十一条 支持各类创业服务主体组织开展对中关村示范区创业生态系统、新兴产业创业发展趋势以及创业发展规律等研究,根据实际支出情况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资金支持。

第十二条 支持海归人才创业服务机构为海归人才创业提供各项服务及房租减免:

(一)根据当海创园内新注册海归人才企业数量,按照每家不超过5万元的标准给予不超过50万元的一次性资金支持;

(二)根据当推荐高层次人才情况,进入中央“千人计划”面试答辩环节的,按照每人次不高于2万元的标准给予不超过20万元的一次性资金支持,成功入选“千人计划”的,按照每人次不高于6

万元的标准给予不超过30万元的一次性资金支持;

(三)支持开展海外人才延揽、中关村示范区人才政策海外宣讲等人才服务专项,每个海外专项给予不超过30万元的资金支持;

(四)支持在中关村示范区开展海归人才企业精品项目推介会(三三会)、海归创新创业人才交流活动等专项服务活动,每个国内专项根据实际支出情况给予不超过10万元的资金支持。

第四章 资助资金的申请程序

第十三条 申请中关村示范区创业服务体系发展支持资金的各类创业服务主体应按照中关村管委会项目申报要求填写相关资料,可从上下载相关申请表格。

第十四条 申请中关村示范区创业服务体系发展支持资金的中关村示范区创新型孵化器、中关村示范区专业孵化基地、海归人才创业创业服务机构及其他各类创业服务主体应向中关村管委会提交下列材料:

(一)中关村示范区创新型孵化器、中关村示范区专业孵化基地、海归人才创业服务机构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材料复印件;

(二)中关村示范区海归人才创业服务机构推荐“千人计划”补贴资金申请书及申请情况汇总表、孵化服务补贴资金申请书及情况汇总表及推荐申报“千人计划”相关证明等材料复印件;

(三)其他材料。

以上所提交材料是复印件的需加盖单位公章。

第十五条 中关村管委会按照相关流程,确定资金支持额度,与各类创业服务主体签订相关协议,并按照资金拨付程序拨付资金。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十六条 获得中关村示范区创业服务体系发展支持资金的单位需按国家相关财务制度使用该专项资金,对专项资金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应接受中关村管委会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并需配合开展宣传、调研、报送企业信息、提交资金使用效益分析报告等工作。

第十七条 中关村管委会对中关村示范区创业服务体系发展支持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第十八条 对专项资金使用中的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规定进行处理处分。对于弄虚作假骗取支持资金的申报单位,除按以上规定处罚外,中关村管委会将在中关村示范区网站予以通报,并追回已拨付资金,今后不再受理其相关公共政策支持资金的申请,取消与该单位的合作关系。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中关村管委会负责解释。

创新支持体系论文 篇3

一、辽宁绿色技术创新的需求分析

(一)产业类型上的绿色技术创新

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五个重点发展区域和沈阳经济区十个重点产业群中,有许多属于传统的“三高一低”类型的产业,如传统的能源、石油、化工、冶金、机械等,承载着辽宁“支柱产业、纳税大户”的职能, 是辽宁“十二五”期间绿色技术创新的关键和希望所在。按照省政府的规划,这些地区和产业集群内, 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低碳产业布局, 将传统产业向新型低碳产业转型, 以新技术、新工艺改造传统工业结构,最终目标是将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建设为先进的低碳发展示范区。

(二)生产方式上的绿色技术创新

1.第一产业的技术创新。辽宁是一个农业大省。城乡能源发展是加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促进城镇发展低碳经济、进行生态保护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低碳经济,要将着力点放在提高城乡能源综合利用水平上。一是研究开发农村废物处理的新技术,通过开发利用新技术将城乡的秸秆、粪便、生活垃圾等转化为“沼气”等新能源或加工成各种肥料。二是研究开发节能节水技术,包括节能节水式灌溉、生活取暖、做饭等新技术。三是研究开发“节能减排”的养殖和饲养技术,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

2.第二产业的技术创新。改善工业电机体系的能源效率, 是工业部门必不可少的低碳技术取向。一是材料生产绿色技术创新,通过制定绿色材料标准,对材料生产企业提出严格的要求,引导其采用先进技术工艺。二是工业品生产的绿色技术创新,包括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使用的“节能”要求。三是绿色的建筑技术的开发,为使新建、在建的建筑项目严格执行国家的《可再生能源法》,建筑业急需一批绿色技术创新成果。

3.第三产业的技术创新。第三产业是辽宁发展最快的行业,开发绿色技术的前景广阔。一是进行绿色设计,节约能源,降低有害气体排放。“十一五”期间,辽宁省民用汽车年增长速度都超过了10%, 预计“十二五”期间还会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在沈阳、大连等大城市,汽车尾气已成为城市主要有害气体的来源。所以政府势必会加大这方面的整治力度,行政手段效率有限,主要应采取市场化的利益导向,进行绿色设计使城市交通更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二是开发绿色服务技术。包括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销售、绿色物流、绿色邮政等技术。

(三)能源消耗上的绿色技术创新

1.能源结构。辽宁省是以火力发电为主的大省,能源消耗摆脱不了对煤炭的依赖,而使用煤炭资源必然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对空气产生污染。辽宁省风能资源丰富,省内沿海六市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临海强压型风能丰富区。根据初步测算,辽宁省陆地风能资源约为5 400万千瓦,其中可利用资源约1 100万千瓦,近海风能资源尤为丰富。在辽宁沿海地区和康平、彰武等西北部地区风能都属丰富地区,可大力发展风能,实现低碳化产业,发展循环经济。

2.节能技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都将是我国能源的主体,提高煤炭等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将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1978—2008年,我国一次能源费总量中,煤炭比重从70.7%下降到68.7%,石油消费由22.7%下降到18.7%,天然气消费由3.2%提高到3.8%,水电、核电和风电的比重则由3.4%提高到8.9%。虽然能源结构改善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任重而道远,应加大对新能源和传统能源的利用技术的开发力度。

(四)公共部门的绿色技术创新

公共部门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提高辽宁省绿色经济水平。第一, 辽宁城市道路照明灯的数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60.86% ,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441.82%。而针对这种高水平的路灯照明状况,城市急需用太阳能LED 路灯照明逐渐取代传统路灯照明。第二,辽宁还需集约利用土地,以再城市化为手段, 提高城市人口密度;加大城市绿化面积, 增加碳汇,改善人居环境;充分利用辽宁煤炭城市多的优势, 积极开展煤层气的开發利用, 在减少煤层气排空对气候变暖造成影响的同时, 冲抵天然气的使用量。第三, 在现有条件下, 利用电厂余热实现集中供热, 是提高能效的手段。从长远看, 当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发电上升到一定比例后, 用地源热泵和太阳能光热技术取代传统供热和空调技术, 是辽宁绿色城市建设的方向。

二、辽宁绿色技术创新财政支持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的财政体制不支持需求导向

在发达国家,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承担着不同的职责,高校主要从事以自由探索为主的基础研究,同时为科学研究培养高素质人才;企业系统主要从事技术应用与产品开发;而政府研究机构则以国家的战略需求为导向,主要从事创新过程“中游”阶段的科学研究。而辽宁的绿色技术研发资金投入以政府为主(企业的研究资金也主要来自政府),研究开发对政府负责,绿色技术创新不是按市场需要进行细分,缺乏技术创新的原动力。粗放经营、各自为战、重复研究的现象大量存在。

(二)现行的财政政策未体现需求导向

在发达国家,中央政府主要通过税收减免、资助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和推动创新成果商业化三种手段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活动。而辽宁省的绿色技术创新工作是政府通过财政投入将项目发包给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然后由承包人按规定拿出成果,再由政府组织推广应用,这就无形中增加了成本,并产生了时滞效应,导致许多研究成果无法及时推广应用。

(三)相关的配套政策不利于需求导向

从现行辽宁省科技创新支持政策来看,存在着政策层次低、政策单一的情况。一是层次相对较低。促进技术创新方面的相关政策多是通过办法或是意见的方式下发,没有形成专门的地方法规或者专门的类别。二是税收及其他政策工具运用有限。财政方面的政策较多,税收及其他方面相对较少,没能将财政、税收、信用以及行政和法律手段很好地统一起来,且政策口径不统一、规定不透明、内容不够集中。

三、完善辽宁绿色技术创新财政支持政策的思路

(一)“合作开发”机制的形成有待政策的支持

大型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以下称“科研主体”)是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但他们的体制与机制不完全适应社会对技术的需求。要想与国际上的知名企业开展竞争,实现市场价值,必须大力倡导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科研主体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传播创新理念,帮助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益,不断化解企业技术上的矛盾,解决技术上的难题,使企业在国际创新竞争中成为赢家。由企业出题目、出资金委托科研究主体承担研发任务,是绿色技术供需双方互相配合、共同成长的双边创新活动。

(二)良好“利益机制”的运行需要政策的支持

市场经济下,利益机制像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资源向最有效率的领域“融合”、“配置”,需求导向下的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价值。在创新过程中,要把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有效整合到一起,涉及到诸多问题,如资金投入、利益分配、经济效益和产业化运作等方面,因此,利益机制的设计至关重要。需要政府制定各种“规制”规范运作,并对于实践中运行良好的创新模式给予财政上的支持。

(三)创新“质量工程”的建设亟待政策的支持

财政支持绿色技术创新重数量更应重质量和效率,切实发挥财政支持的作用。一是各类专项资金要更多地转向商业性资本不敢或不愿意投入的方面,多一些“雪中送炭”,少一些“锦上添花”;二是把目前奖励性资助为主的方式转向风险补偿为主的方式,将政府资助作为导向和补偿金,通过降低社会资本进入的风险,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增加对科技创新的资本投入。三是要有效利用国际资金。建立政府引导和调控下的市场化投资体系,力求做到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法规约束与政策激励有机结合,加大科技投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四)完善支持体系,发挥政策的合力

制定政策的目标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和充满活力的商业环境。一是不断调整有关企业竞争和投资方面的政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刺激投资,保护消费者。二是降低绿色技术创新公司的实际负担,实行轻税费。三是实施科学研究与实验设备的税收鼓励计划,使企业易于获得政府在研发方面的财政支持。四是让新建技术型企业获得投资更加方便、快捷,促进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兴中小公司的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 赵延庆.加拿大的科技创新对辽宁经济发展的启示[J].国土资源,2011,(12):46-48.

[2] 廉佳.遼宁省低碳经济的科技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事,2010,(24):347.

[3] 李忠华,程海涛.辽宁绿色技术创新财政支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2,(7).

[4] 王志,武献华.辽宁沿海经济带战略中的自主创新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5).

[5] 2011年辽宁风电网风电装机容量情况调查分析[EB/OL].中国行业研究网,2011-12-05.

基金项目:辽宁省科技厅2011年科技计划项目“辽宁绿色技术创新的财政支持问题研究”(201140103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忠华(1965-),男,吉林九台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税收理论与实务研究;刘英(1966-),男,吉林大安人,局长,从事税收理论与实务研究。

(沈阳大学经济学院)

创新支持体系论文 篇4

关键词:企业,低碳,自主创新,金融支持,体系

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迅速发展的同时, 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基于此, 党和国家积极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并引导企业朝着低碳、自主创新等方向发展。而该措施的顺利实施需要资金的大力支持, 对此, 如何有效吸引金融、产业等资本成为构建企业低碳自主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的重中之重。加强对该课题的研究力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低碳自主创新概念及其与金融支持体系之间的关系

自主创新概念是相对国外创新而言, 其主要是指国内企业通过整合内部资源、以创新为主, 对引进的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 并与自身原始创新有机整合, 从而形成符合自身特性、满足自身需求, 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减排技术、产品等。通过自主创新技术能够达到高效、低排放等要求, 在获取利益的同时,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是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表现, 具有现代意义。

企业低碳自主创新需要多元化融资给予支持, 不仅包括国家财政、还需要资本市场等主体的金融支持。其与金融支持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企业缺少自主创新资金的根源在于风险大、收益不稳定等。而低碳自主创新具有一定公益性特点, 政策政策性资金的介入无可避免。只有具备充足的资金, 才能够给予创新足够的支持。一般情况下, 税收优惠政策是企业创新投入的有效途径, 其能够间接给予企业资金支持, 降低企业资金压力。同时, 政府政策的实施能够正面激励企业低碳自主创新活动的开展, 给企业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最终促使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其次, 资本市场对于企业低碳自主创新具有支持作用, 通过此能够充分发挥其筹集资金、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为企业低碳自主创新提供直接的资金支持。一方面, 通过能源合同等形式, 由金融机构发行专门性金融产品, 以筹集资金;另一方面, 通过资产资本化筹集资金, 资本化资产提供流动性, 形成项目资产包产生现金流, 创造充分的流动性, 最大限度降低投资风险。

最后, 当前金融环境下, 银行类金融机构能够给企业提供间接性金融服务。在信贷审核和决策等环节, 针对一些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 及时给予降息、延长信贷期限等支持, 鼓励和引导企业自主创新。

二、构建企业低碳自主创新金融支持体系有效途径

1. 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综合政策优势

就本质上来看, 低碳技术属于公共产品, 而公共产品主要服从政府管理。因此政府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在此过程中, 政府要加大资金、人力等投入, 开发与优化配置社会资源、不断完善价格机制等, 为企业开展低碳自主创新活动提供支持。同时, 政府还需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引导研究机构等主体主动参与到该过程中, 综合运用各类政策工具, 从推动与需求两个角度综合政策工具优势, 深度分析和研究政策工具的传递机制与实际绩效, 逐渐构建一条适合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低碳自主创新政策体系。如黑龙江省政府在支持企业过程中, 采取降低产品税收、直接投入资金等手段, 帮助企业建立企业文化等, 以促进企业全面创新发展。

2. 结合实际需求, 构建完善的银行体系

现阶段, 我国金融体系发展形势主要是指将商业银行作为主导的间接融资模式。因此商业银行成为企业获得资金的关键。商业银行应在国家政策指导下, 制定切实有效的金融政策, 加强对创新企业的支持, 设置专项贷款, 并适当扩大利率浮动区间。不但如此, 商业银行还应认识到自身在企业创新过程中的重要性, 并向企业提供产品、市场融资等方面的信息咨询服务, 给予企业创新活动更多专业化支持。

商业银行作为参与者, 应积极了解和掌握低碳自主创新技术发展前景等要素, 关注科技动态变化情况, 提高自身风险识别能力, 同时积极引进现代风险管理技术等构建风险防控体系, 技术发现风险, 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自身资金安全等。创新银行现有贷款产品品种, 开发针对性贷款品种, 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更多支持, 如协调项目发起人等。通过完善的银行体系, 资金到位速度更快, 为企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大力发展风险投资, 借助多元资本市场优势

第一, 资本市场是节能减排事业发展的推动力。积极实施绿色资本市场准入机制等, 能够有效控制不符合节能减排标准的企业资金链条、限制其过度扩张等, 同时兼顾优先支持低碳企业上市、增发债券等, 逐渐建立一套针对亏损倒闭企业的退市标准和规范, 以最大限度上避免投资者损失, 将风险控制到最小, 保障绿色资本市场稳定运行。资本市场引导作用同样会促使各个投资主体、机构等参与到创新活动当中, 且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在不同的资本市场寻求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融资方式, 形成低碳技术产业化发展格局。

第二, 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 其兼具两个属性:一是技术中介服务机构;二是资本市场。因此其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将技术与产权交易有机整合。企业在创新研究等环节中, 其中部分成果主要是以专利、论文等形式出现, 而构建产权交易市场, 能够给企业融资带来更多便捷, 帮助企业在此过程中获得足够的活动资金, 确保创新活动有序进行。

第三, 风险投资与创新企业之间密不可分, 二者相互依存。随着金融领域发展日趋完善, 我国具备建立风险投资体系的能力。因此我们应努力拓展风险投资来源, 吸引政府、产业等资金的参与, 由于政府资金的参与, 能够对整个社会资金流向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 实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4. 建立并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加大外资利用力度

为了创建良好的融资环境, 积极建立并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显得尤为必要。具体来说, 第一, 应借助国有商业银行机构、人才等资源, 构建企业低碳自主创新数据库及信息共享平台, 为企业提供行业分析、决策咨询等多样化服务, 提高企业决策科学、合理性, 避免创新活动的盲目性。第二, 信用担保机构可以尝试推出针对性企业评级标准及制度, 优化审核流程等, 实现对企业创新前景等因素的全面研究, 最大程度上消除企业低碳自主创新由于信息沟通不畅出现的融资困难等问题。第三, 政府在企业低碳自主创新过程中始终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 其应引导社会资本建立风险担保机制, 探索更多有效的担保方式, 以更好地弥补企业抵押物不足等短板, 充分发挥自身在整个过程中的支持作用。构建信用担保体系, 能够实现信息的即时沟通和交流, 为企业、金融机构等主体之间的合作提供极大的支持, 从而促进企业创新活动可持续进行。

除此之外,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吸引外国资金, 促进产业升级、技术进步, 而在低碳技术发展过程中, 我们同样要加大对外资利用力度, 鼓励外资向高端新技术转移, 扩大企业资金来源渠道。

三、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 社会发展新形势下, 企业低碳自主创新金融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程, 单纯依靠某一主体远远不够。因此, 无论是政府、还是商业银行都应积极发挥自身作用, 采取政策等手段, 加大对企业低碳自主创新活动的支持, 拓展融资渠道, 为创新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供应, 不断提高我国企业技术水平, 从而实现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秦军.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科研管理, 2011, (01) :79-88.

[2]张鲁秀, 李光红, 亓晓庆.企业低碳技术创新资金支持模型与策略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 2014, (06) :168-172.

[3]张自力, 丘书俊, 何新慧.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与金融支持效率——基于广东的数据分析[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2010, (06) :28-40.

[4]汪陈, 何圣财, 金利娟.构建低碳经济创新型金融支持体系实证研究[J].金融论坛, 2010, (S1) :78-81.

建立旅游产业资金支持体系 篇5

建立旅游产业资金支持体系

旅游业由“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构成,涵盖了一个人高品位的自然需求,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其关联度之大、带动力之强。拉长做强旅游产业链,无论是对交通客运、住宿餐饮、文化娱乐,还是增加就业机会、推动百姓增收、点燃新的经济增长点,都会产生极强的拉动力。加快发展旅游业是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抓手,是扩大内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手。同时,旅游业在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整合联动第三产业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加快发展旅游业,不仅需要确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大文化”、“大环境”理念,更需科学的规划设计,更具魅力的形象品牌,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更加齐全的基础设施,更趋完善的产业体系,更富活力的体制机制。做好这一道道“课题”,为游客提供更为优质的配套服务,为当地百姓提供更多更广的致富门路和就业机会,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情,这就需要建立起更加完备的旅游产业资金支持体系。

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构建初探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

近几年,大学生创业问题备受社会关注,有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率已达30%,而我国目前仅为2%左右。国际职业教育大会曾提出21世纪50%的大学生将走自主创业之路。未来自主创业不仅将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更是成才的重要模式。但是,当前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并不乐观:旁观者多、实践者少;创办的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成功率不高,存在的问题不少。

海南省作为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旅游胜地,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激励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自主创业,将为海南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希望通过课题组调研,梳理海南省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创业支持体系方面的相关信息,为有志创业的青年大学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也希望通过调研成果的实施,引起相关部门对大学毕业生创业问题的关注,共同为大学生创业营造更好的环境。

1.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针对海南省各高校在校大学生,按照性别、专业、年级随机抽取500名同学进行调查。调查方法包括问卷法、访谈等。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内容分两部分,不定项选择题和问答题,共25题。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份468份,回收率93%。

2.分析与讨论

海南省近几年每年召开全民创业大会,鼓励引导青年大学生自主创业。一个促进就业、鼓励创业的氛围逐步形成。但是,与东部发达省市相比,海南地区还比较落后,与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不相匹配。根据课题组调查统计,近三年,海南省应届大学毕业生每年12.4万人,其中,有较明确创业意向的毕业生比例不超过3%,从意向转化到实际行动的则不到其中的20%,而最后创业成功的只有三分之一。根据全国大学生毕业生创业存活率统计,企业存活三年以上的仅有40%,远低于其他创业群体。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创业风险大,创业的主动性低,这应该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在走访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创业现状不理想主要源于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不完备。

2.1 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海南省也相继出台了许多鼓励大学生青年创业的政策措施,放宽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及学籍管理等。但是,从政策制定者来看,大学生毕业生并非现阶段创业大军的主体,因而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并没有上升到战略高度。各项扶持政策主要集中在创业企业注册、税收和资金支持等方面,均是基于政府各部门各自的视角,忽略了各项政策之间的协调和整合,导致具体执行者不知所措;一些优惠政策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难以执行;对政策的宣传力度也不够。政府出台的各项扶植政策很难第一时间传达到大学生创业者中。

2.2 融资体系存在的问题

由于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发达,青年大学生创业者缺乏有效的信用担保,再加上目前社会诚信危机,从银行获得创业贷款很难;海南省的风险投资业发展较慢,投资机构偏少,资本规模偏小,目前,青年大学生创业者的资金大部分还是自筹。在对海南省的青年创业者调查中发现,62.7%的大学毕业生表示创业资金来源于父母亲友的支持,18.2%生表示来自自己的积蓄,14.6%表示来自金融机构贷款。由于缺少创业启动资金,许多青年创业者空怀创业热情。

2.3 创业教育、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系统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和体系。创业课程多是“原装进口”,未针对我国实际进行系统地研究和修订;创业课程的内容以知识传授为主,实践环节薄弱。第二,创业教育师资缺乏,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缺乏实战经验,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第三,高校创业教育制度保障不健全,创业教育效果不理想。高校人才培养思路尚未转变,创业教育覆盖面低。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有比较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如美国的创业教育贯穿从小学、初中直至研究生的整个过程,而我国只有到大学阶段才有的创业教育,且零散不系统,对大学生毕业后创业影响效果并不理想。

2.4 社会家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发达国家,创业被认为是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渠道,是一个公民素质能力的重要体现。成功的创业者会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在我国,创业的社会文化基础薄弱,重农抑商、安贫乐道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人生价值实现的最佳方式被认为是从政而非实业。安于现状、小富即安、惮于冒险的市民思想成为创业行为根深蒂固的羁绊。

3.完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建议

3.1 政策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努力建立起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管理科学的行政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创业平台建设,积极提供创业服务。进一步完善融资顾问、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彻底改变大学生创业的资源约束,使创业更具吸引力。不断完善现有激励政策,积极支持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創业,努力提高创业对地区经济的贡献率。

3.2 融资体系建设

构建以需求为主导的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健全资本市场以化解初创企业融资难题。一是建立完善企业融资担保制度。政府应鼓励社会各类组织和个人创办担保机构,扩大为创业者提供融资担保的规模;鼓励各类再担保机构为担保机构提升信誉、分担风险;鼓励和引导同行业、同区域的小微企业建立联保、互保机制,增强小微企业自身的融资能力。二是完善小额担保贷款制度,提高贷款额度,扩大发放范围,延伸反担保链,设立免除反担保条件并简化贷款审批手续。三是开展多渠道融资。银监部门要积极支持商业银行增资扩股,加快筹建以民间资本为主,面向小微企业的金融机构。此外,积极引导创业者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创业主体的诚信水平和综合素质,为企业融资提供保证。

3.3 创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一是高校应把开展创业教育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建立青年创业教育训练体系,把创业教育训练纳入正常教学计划,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尝试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训练模式,增强青年创业者的实践能力和实战水平;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在课程学习中适当融入一些市场动态、融资、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让青年创业者逐渐树立创业的意识与信心;注重加强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有关知识的培养。二是政府在创业培训方面应起主导作用。主管部门要把鼓励支持高校师生创业,作为衡量办学质量、提升服务能力的重要标准并纳入相应的考核体系。同时建立科学有效的创业培训机制,有效利用国内外优质培訓资源,搞好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鼓励广大的企业家、工程师担当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导师;加大对高校及培训机构的投入,不断扩大创业教育规模、提高创业教育质量。

社会公众舆论体系建设。政府部门和高校要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国家鼓励青年创业的政策、措施,让青年创业者充分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尤其是创业成功的大学生到高校作创业报告启发和鼓舞学生。社会、家庭及创业者共同努力,积极营造认同创业、尊重创业者的社会氛围,增强创业者的“荣誉感”、“自豪感”。

3.4 青年大学生创业者的自身建设

创业环境只是外部条件,最终能否创业成功主要还取决于创业者自身。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积累社会经验、增强抗风险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创业心理、创业知识和技能储备;增强识别创业机会的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一旦时机成熟,便可将创业梦想转化为现实。同时,一些地方和高校成立的大学生创业联盟方式值得借鉴,它便于形成优势资源集群效应,构建大学生创业生态链,减少大学生创业成本,增强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构建大学生创业服务社区,一方面可以便于大学生创业、提高创业企业的成功率,另一方面,可以在全社会营造积极的创业氛围,激

发全社会的创业激情。

随着我国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建设的不断加强、不断完善,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到创业的洪流中,在社会上掀起创新创业的浪潮,必将大力推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参考文献:

[1]郎磊.我国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构建初探研究[J].科研管理,2012(1).

[2]陈仲华.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D]. 大连理工大学,2011.

[3]严霞.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政府职责研究[D]. 苏州大学,2010.

[4]滑瑞.影响我国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因素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10.

[5]曹欣.创业投资退出机制与中国实现方式研究[J].投资研究,2003,(5).

[6]池仁勇.美日创业环境比较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9).

[7]刘诗白.论科技创新劳动[J].经济学家,2001,(3).

[8]林强,江彦福,张健.创业理论及其架构分析[J].经济研究,2001,(9).

创新支持体系论文 篇7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自主创新已成为当前政府、产业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呼声日益强烈。作为国民经济基石的中国制造业, 呈现出制造能力较强而技术能力相对较弱、自主知识产权 (特别是核心技术相关的知识产权) 数量偏少且质量偏低的特点。中国制造企业必须走基于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之路, 通过技术进步提升企业价值, 努力成为具有核心竞争优势及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现代制造企业。

2 企业自主创新内涵

自主创新具有不同层次的含义, 当用于表征企业创新活动时, 是指企业通过自身努力, 攻破技术难关, 形成有价值的研究开发成果, 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境, 完成技术成果的商品化, 获得商业利润的创新活动[1]。

本文认为, 中国先进制造企业必须提升基于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核心技术是一种具有竞争性、战略性和长远性的技术, 企业通过掌握关键技术, 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带动企业技术整体发展, 提升企业竞争实力。其中, 本文所指的先进制造业, 是指广泛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手段, 科技含量较高的制造业形态, 如技术含量较高的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化学精细工业、医药工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

3 华为自主创新发展案例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 是由员工持股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华为从事通信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与销售, 专门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光网络、固定网、移动网和增值业务领域的网络解决方案。目前华为产品和解决方案已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以及28个全球前50强的运营商, 服务全球超过10亿用户。

3.1 自主创新型战略领导

华为以“发展核心技术, 研发自主品牌产品”为企业的战略主导思想, 坚守“只做通信产品”的专业化原则, 目标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一流通信设备供应商。华为强调“广泛吸收世界电子信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虚心向国内外优秀企业学习, 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 开放合作地发展领先的核心技术体系, 用卓越的产品自立于世界通信列强之林”。为实现其战略目标, 华为选择走领先型研发之路, 无论在硬件或软件技术上, 都竭力采用当前企业能获得的最新技术, 瞄准尖端科技创新。

3.2 基于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发展

3.2.1 学习尖端技术, 积累创新能力

华为非常重视技术学习, 认为任何创新都是知识的延伸, 不作重复发明, 不犯重复错误。华为对产品开发有一条规定:任何新产品设计时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不得超过10%的比例, 余下的90%必须是原产品用过的、或从成熟产品中学来的。在创新中, 华为时刻盯紧世界通信产业最新科技成果, 瞄准业内尖端、前沿、最有市场的产品, 积极参加国际展会如世界电信展、全球信息及通信展等, 通过广泛的技术学习, 努力与国际优秀公司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3.2.2 整合创新资源, 全球精英合作

华为在坚持以我为主、自主研发的前提下, 不断加强与国内外业界领先伙伴的深入合作, 更好地为全球客户创造价值, 以下为主要的合作创新模式: (1) 建立全球研究所:在中、美、印、俄、瑞典等国建立研究所, 引进当地人才, 借鉴国际研发流程, 实现全球研发; (2) 建立联合研发中心或实验室:与摩托罗拉成立UMTS联合研发中心, 与世界一流公司 (如Intel、Sun Microsystems、HP等) 建立联合实验室; (3) 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突破技术产业化瓶颈, 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研究; (4) 成立合资公司:与西门子、NEC、松下等企业成立合资公司, 实现优势互补; (5) 收购公司:收购OPtiMight和Cognigine, 分别加强自身在光传输和网络设备处理器方面研发能力;收购美国网络通信设备制造商3COM打开美国市场; (6) 管理合作:引入IBM管理模式, 建立高效集成产品开发流程 (IPD) , 全面采用世界领先的产品开发理念。

3.2.3 掌握核心技术, 参与标准制定

2002年以来华为的专利申请量一直处于中国企业第一位, 连续年申请增长量超过500件, 与业界跨国公司的年均申请量持平, 华为已累计申请专利8000多件。同时, 华为积极组织团队参与标准制定工作, 在国际电联的专题NGN组、欧洲电信标准组织ETSI, 3G标准组织3GPP和IETF等组织内具有一定影响力。

3.3 高额创新投入

在创新资金方面, 华为以每年不少于销售额10%的资金投入研发, 2001年起华为的技术研发投入年均超过30亿元, 仅专利申请费就超过1000万元, 高额投入在全国绝无仅有。资金来源还包括国际财团亿元贷款、定向私募资金及政策资金等。

在人才投入方面, 华为为员工提供业内第一高薪, 还为员工提供全面培训及全员导师。目前华为85%的员工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在职研发队伍有13000多人, 其中1万余人进行新产品开发, 1000多人专攻专利技术, 200多人负责提交可参与国际新标准制订的专利方案。华为不遗余力广揽高素质、开拓型人才, 将人才潜力放在第一位、经验第二位, 以大批量应届生招聘为主、社会招聘为辅。

3.4 创新型文化建设

华为创新制胜的文化核心依然是“狼文化”。正是这种“狼性文化”使华为人具备敏锐的市场、技术嗅觉和锐利的眼光, 永不间断地跟踪市场和电信技术, 获取重要的外部知识;“狼文化”使华为人具备进攻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击败国内外强劲对手, 攻克技术难关, 成功获取关键技术及知识产权。华为将企业成功创新的基本原则和要素系统化、规范化, 凝结成为企业智慧资产——“华为基本法”, 该纲领性文件是华为人创新行动的指南, 以此建立起企业与员工的创新价值核心与价值体系, 达到永续创新目的。

3.5 创新共享型组织结构

华为成立之初, 采用直线型组织结构;随着组织扩大, 华为采用独特矩阵结构, 按战略性事业划分事业部并按地区划分地区公司。事业部在公司规定范围内承担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职责;地区公司在区域内经营。公司在纵向等级结构中引入横向和逆向网络动作方式, 以激活整个组织, 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共享资源。该结构是一个不断适应战略和环境变化, 从原有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平衡的动态演进过程。

3.6 自主创新品牌及全球营销

华为产品已进入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而华为并不刻意依赖媒体打造品牌, 在业内主要凭借卓越技术和服务建立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2006年中国品牌研究院评定华为和联想为中国标志性品牌, 该称号是迄今中国企业的最高品牌荣誉。华为不断改善与全球供应商、经销商的合作关系, 提高供应链响应速度和服务优势, 通过长期的技术创新、需求导向服务定位、准确合理的赢利模式, 积极扩大与友商的多层次合作, 共同构建面向未来的、多赢的、共同生存的安全发展模式。

4 中国大唐自主创新发展案例

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1999年由信息产业部批准成立, 直属国资委管理, 是一家专门从事电子信息系统装备开发、生产和销售的大型高科技企业集团。大唐是我国3G通信标准TD-SCDMA的提出者和拥有者, 该集团以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为母公司, 旗下设有大唐电信控股、大唐移动、大唐高鸿等核心企业及其他控股公司、研究所。

4.1 坚持创新战略, 实现产业报国

大唐将集团定位于“我国电子信息领域主要的企业化创新基地”, 将自主创新思想贯穿于集团发展过程。大唐以“联合开发、虚拟制造、委托经营”为工作方针, 力争以完美的技术解决方案、出色的产品质量和卓越的服务能力赢得市场的信赖, 为客户创造长期的和潜在的价值, 努力将“大唐”品牌锻造成为创新、诚信、高品质的代名词。集团核心理念是“建光荣的国家队、做自豪的大唐人”。集团通过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创新和突破, 使我国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连续跨越, 缩短了与世界先进企业的差距。

4.2 多元创新模式, 整合全球资源

大唐的自主创新模式主要有: (1) 内部研发:优秀的创新团队在不同创新界面、层次上协同工作; (2) 合作研发:如与北电网络、阿尔卡特成立联合试验室, 与爱立信成立联合研究中心, 与晨讯科技成为合作伙伴, 与飞利浦、中兴开展项目合作, 与韩国SK成立合资公司等; (3) 成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无线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平台, 实现TD技术演进持续创新; (4) 成立博士后工作站:负责难点技术和空白技术攻关, 注重中长期共性技术开发和基础研究; (5) 并购:向产业链上下游转移; (6) 授权转让:中间技术成果有偿转让和授权许可, 鼓励延伸技术和应用产品开发; (7) 国际交流:参加国际通信设备技术展、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等。

4.3 政产学研结合, 产业联盟共赢

2002年由信息产业部牵头的TD-SCDMA产业联盟成立, 该联盟覆盖了产业链从系统、芯片、终端到测试的各个环节。大唐从“单点突破”逐步发展成“群体崛起”态势, 充分发挥大型企业核心优势带动产业创新, 通过加强产业联合开发和分工合作, 促进企业间资源共享, 提升联盟群体竞争力, 建立产业生态系统。

4.5 重视人才发展, 优化成长空间

大唐坚持“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 充分调动员工进取心和潜能, 营造生机勃勃的企业氛围。集团倡导“让合适的人处于合适的岗位”, 通过人才流动, 给每个人提供发展空间, 保持企业人才结构的持续优化;大唐为有潜力的员工提供各类培训及研究院导师资源, 为员工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研发机会、项目实施机会等, 实现员工价值充分体现、企业规模持续发展的双赢效益。

4.6 机构鼎立支持, 共谋产业发展

作为国资委控股企业, 大唐集团得到了信息产业部、科技部、国家经贸委等组织机构的支持和帮助。在资金方面, 除了上市筹资, 大唐获取了高额的资金支持, 如2003年获政府6亿人民币支持, 2004年得到工行贷款1.5亿元, 建行贷款1.2亿元;2006年获国开行3亿元技术援助贷款;2007年获得中国人保15亿元增资扩股;2008年1月以大唐电信控股公司35%的股份, 得到国投公司50亿元战略投资;另外, 大唐还与工行、建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为企业创新资金来源提供保障。

5 企业自主创新发展路径与支持体系框架

通过相关理论及案例研究, 本文提出了先进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路径与支持体系框架模型, 如图1所示。

6 企业自主创新发展对策建议

6.1 加强技术学习, 积累创新能力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是一个长期的技术学习和积累过程。就内部来讲, 企业应加强部门间的互动, 充分利用内部信息平台交流知识, 利用数据库存放和累积信息, 并营造有利于员工知识交换的宽松环境;就外部而言, 企业应积极开展顾客间、企业间、国际间的技术交流, 通过考察、合作、展会、聘请专家参与研发等形式, 学习外部先进技术创新能力, 消化、吸收、积累并提升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

6.2 整合研发模式, 发挥多元优势

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可包括 (1) 独立研发; (2) 企业间合作研发:如联合开发、合资、联盟、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并购等, 通过与优秀企业合作, 利用优势互补形成整体突破, 推动企业创新进步; (3) 产学研合作: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优秀人才和关键技术, 结合企业市场信息, 形成以企业为中心、高校和科研院所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规范化联合体系。小企业可以坚持专业化创新模式, 寻找符合自身资金及技术特点的切入点, 利用模块集成创新、渐进创新, 形成专业创新产品, 拓展细分市场。

6.3 培育核心技术, 保护知识产权

实现自主创新是中国制造企业长期发展的根本要求, 企业必须坚持基于核心能力的发展方向, 努力争取掌握核心技术, 并把自己最擅长的核心做大做强。同时, 企业必须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知识、鼓励创新、保护生产力。

6.4 执行战略领导, 完善管理要素

培育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需要有效的战略领导。执行有效的战略就需要通过正确地预测、展望组织发展未来, 实现组织创新变革。创新的企业发展背后, 离不开有效的管理制度、合理的组织结构、持续的文化支持等要素。其中, 企业应锻造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企业文化, 用文化亲和力凝聚职工力量, 用文化推动力促进科研生产经营任务的完成, 用文化提升力增强企业的竞争软实力。

6.5 开展精益研发, 提升人才价值

企业应加强自主创新领域合理投入。在增加创新经费投入的同时要关注资金的利用效率, 渗透精益研发思想,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同时, 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决定了人才对于企业的意义, 企业要制定并执行一系列吸引、培育、发展和凝聚人才 (特别是顶尖人才) 的策略, 通过文化留住优秀人才, 通过有效的组织学习机制, 增强组织人力资本。

6.6 加强品牌营销, 塑造企业形象

品牌反映的是企业内在的文化和实力。先进企业应通过技术创新进步, 实现产品创新, 以高技术、高质量产品与优质服务赢得顾客的信赖和支持, 全面提升品牌价值。在品牌营销中, 企业可通过媒体、展会、国际交流项目等手段, 强化企业核心能力与核心产品, 塑造创新的企业形象, 为中国企业、为中华民族成就自主创新品牌之路。

6.7 完善创新网络, 优化资源配置

在区域产业集群范围内, 企业可利用产业链、高校、科研院所资源, 以开放的姿态构建创新网络。该网络要充分发挥大型企业的核心技术优势带动产业创新, 更要加强产业分工合作, 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 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合作, 提升产业链价值。在全球化创新环境中, 企业应充分利用世界各国在人才、技术及科研基础设施上的比较优势资源, 促使创新活动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 实现创新资源全球优化配置。

6.8 发挥机构作用, 推进创新进程

在促进企业创新过程中, 政府及相关机构应加快职能转变, 完善配套管理, 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发展的环境和文化氛围, 主要包括:支持重大基础理论的研究和突破性技术的开发;促进企业联合, 引导区域创新;建设良好的法治环境,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信用制度;提供企业融资、信贷及税收支持, 建立并完善风投体系;注重产业创新人才培养, 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加强基础设施投资和中介服务机构管理等。

摘要:培育和提升基于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 是我国先进制造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性战略和途径。本文通过对中国华为与中国大唐的企业案例研究, 探索并总结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与支持体系, 提出了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指导中国制造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关键词: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路径,支持体系

参考文献

[1].施培公.自主创新是中国企业创新的长远战略[J].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 1996, (1) :14~27

[2].许庆瑞, 刘景江, 赵晓庆.技术创新的组合及其与组织、文化的集成[J].科研管理, 2002, 23 (6) :38~44

[3].肖高, 刘景江.先进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关键途径与案例分析[J].科研管理, 2007, 28 (3) :13~17

[4].毛武兴, 闫同柱, 刘景江, 许庆瑞.我国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与提高:战略、路径与案例研究[J].科研管理, 2004, 25 (2) :37~43

[5].韵江, 刘立.创新变迁与能力演化:企业自主创新战略[J].管理世界, 2006, 12:115~130

[6].袁学伦.华为:相机而动的创新力[J].经理人, 2007, 160:40~42

[7].魏少军.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之本——大唐电信技术创新之路[J].中国信息导报, 2002, (6) :41~42

[8].乔楠.创新——大唐集团的生命之河[J].通信世界, 2006, (3) :28

[9].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huawei.com.cn[EB]

创新支持体系论文 篇8

关键词:集群创新,人力资源支持体系,政策建议

一、云南生物产业集群创新人力资源现状及需求分析

建设生物产业集群创新系统, 提高生物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既是参与国内国际激烈竞争的需要, 也是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需要。在这一阶段主要依靠的不再是物质资源, 而是掌握先进知识、先进技术、先进技能的高素质人力资源, 谁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谁就能取得创新的主动权。

经过多年的发展, 云南具备了一定的生物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拥有一批植物、动物、医学、微生物等国家级、省级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 全省9名院士中有4名从事生物产业领域的研究开发工作。目前, 云南的烟、糖、茶、胶等12类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其总产值达到2300多亿元, 占全省生物总产值的84%, 而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制造等现代生物产业正在兴起。从2008年云南医药工业数据来看, 中成药占了73%。云南医药产业有优势企业和拳头产品。但大型企业较少, 主要是以云南白药为主的6家企业组成的企业群。云南省医药工业产值在西南地区发展情况较为落后,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 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云南是中国乃至地球为数不多的生物宝库, 拥有得天独厚的生物资源优势, 拥有了发展生物产业宝贵的物质基础, 研究开发潜力巨大。“但只有自然资源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研发人才和企业家。”中国企业家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冯并说, 发展生物产业不仅要搞企业, 更需要抓住各种人才, 要抓住产学研的链条, 保证产业初始阶段就能有较高的起点, 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自主创新和跨越性发展。为此, 冯并建议云南省不仅要与本地的大学、科研机构紧密结合, 更要和全国乃全球的科研机构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云南省140个科研机构中有76个从事生物资源研发工作、研究人员3700多人。目前, 在生物科技创新领域, 云南省已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 在建国家工程技术中心1个;建设和认定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4个, 占省级重点实验室总数的70%, 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工业微生物发酵工程重点实验室等已成为生物产业研发基地。相对我国生物产业较发达的区域的研究机构数量和研究人员数量相比差距还很大。北京、天津、上海、长春、深圳等地是中国生物人才密集区, 都分别拥有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生物科技研究队伍。以北京为例, 该地区有“四院四校” (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农业大学) , 有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6个, 占全国生命科学领域的41%;863等重大的国家计划项目经费每年约有1/3以上投在北京。

二、云南生物产业集群创新人力资源支持体系设计

(一) 人力资源支持体系的层次分析

人力资源支持体系的功能主要是为了调动、挖掘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才能, 对其进行合理开发、使用并保持持续增值。云南生物产业集群创新人力资源支持体系为云南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员保障和智力支持。

人力资源支持体系作为一个系统, 它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根据集群创新的层次关系, 云南生物产业集群创新人力资源支持体系可以从三个层次来构建:第一层次是核心 (主体) 层, 由集群中核心企业及相关企业的互动关系组成。核心企业与上游的供应商协作开发, 可以获得最新的原材料与生产技术;与下游客户、经销商的信息互动, 企业可以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 从而在研发及生产、销售环节上作出调整。一些宏观战略发展规划和战略设计都要落实到企业层面来实现, 并最终为企业服务。在人力资源规划领域, 所有的战略构想都必然要通过企业的微观人力资源机制来实现, 如果微观机制失灵, 任何宏观或中观层面的努力都将无效。第二层次是辅助层, 由大学及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组成。大学及科研机构是专业化的知识创造、传播机构, 除为集群中的企业提供最新的知识与技术外, 还可以为企业直接输送创新型人才, 或增加集群区域创新型企业的数量, 提供整个区域显性知识的存量和流量。中介服务机构, 尤其是行业协会、咨询公司, 促进集群内知识的整合和创新成果的扩散。任何产业集群的成长与高速发展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在产业内部及产业之间的集聚与流动为产业带来了丰富的智力资源, 产业之间及内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产业的高速成长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第三层次是宏观环境层, 指集群所在区域的政策法规、文化特质、习惯及规范等无形资源。在集群创新系统中, 政府根据创新目标, 对各个创新行为组织进行引导和协调,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制定有利于创新的政策, 充分激发各创新行为组织的积极性, 促进他们之间的协作、交流和联合, 以提高集群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通过提供教育与培训资源, 以及制定并贯彻执行各项人力资源政策与措施为人力资源的成长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

(二) 人力资源支持体系整体框架设计

根据人力资源支持体系的层次和《云南省生物产业规划纲要 (2006-2020) 》的总体规划, 设计云南省生物产业集群创新人力资源支持体系, 如图1所示:

1、核心人力资源支持体系。

企业是集群创新的主体, 任何政策和辅助活动最终都要通过企业的活动来实现。宏观环境和辅助的人力资源支持体系最终都是为核心组织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核心组织有了人力资源基础就必须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及合理使用, 才能最终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随着科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 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日趋复杂和多变, 这就要求企业以全新的管理方式迎接新技术和新生产方式的挑战, 而知识管理就是在这种新形势下发展起来的有效的管理模式。云南生物产业要想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 就有必要具备前瞻性的战略眼光, 率先在生物企业中实施知识管理, 建立良好的知识管理体系。科学的考评体系和薪酬福利制度是调动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有效方式, 而充足的培训是保证人力资源价值提高和持续增值的基本条件。

2、辅助人力资源支持体系。

大学和研究机构是知识生产、应用和传播的重要基地, 是各个集群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形成的知识源头, 大学和研究机构主要任务是开发技术资源, 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供给和培训高技术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是沟通知识流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咨询服务等中介机构是沟通科研部门与知识流动的纽带和桥梁。按照发展生物产业和生物经济的要求, 重点培养生物技术原始性创新、工程化开发、高级经营管理、产业技工等各类高技能人才;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为生物产业提供优质的学历或非学历教育资源, 鼓励行业协会积极参与生物产业人才培养;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 进一步完善、优化人才使用环境, 为云南省生物产业发展建设一支规模适当、质量上乘、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3、政策环境人力资源支持体系。

宏观人力资源支持体系是支撑云南生物产业集群创新人力资源发展的基础, 为集群创新人力资源的成长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 具体主要包括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和吸引人才三个方面。集群人力资源的培养是集群创新能力提高和集群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 建设创新型省份, 就必须要有大量的人力和智力支撑, 就必须大力培养本土人才。为了实现创新型省份的目标, 有必要在现有人力资源的基础上, 大力引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人力和智力资源。培养和引进人才的目的是为了能最终为我所用, 为云南生物产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这就必须要留住人才, 否则就会造成人才的大量外流, 引进的人才资源也可能重新流出本省, 因此, 留才支持体系的构建显得也十分重要。

三、政策建议

打造创新型人才队伍。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把培养和引进创新型人才作为提升生物技术和生物经济整体水平的关键和突破口, 逐步建立一支以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和高级实验操作人员为主体的研发队伍, 打造一支既具备科技知识又了解发展需求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科技型企业家队伍。依托现有大学、国家生物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 加强生物技术工程人才、管理人才和科研人才的培养。

建立生物产业创新体系, 以集群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为主, 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 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重点支持战略技术、共性技术、技术工程、技术标准等类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支持生物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战略性技术联盟, 加大“产、学、研”联合攻关力度, 重点扶持、创建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企业, 发展一批生物资源开发高新技术企业, 加速生物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支持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外国企业独立或联合设立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转化中心, 鼓励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生物技术研究成果, 加大对生物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和执行力度, 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培养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职业经理人, 吸引国外技术、管理人员到云南创办生物企业。

参考文献

[1]、邵云飞, 唐小我等.基于网络视角的产业集群创新[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

[2]、周翠红.黑龙江省区域创新的人力资源支持体系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7.

创新支持体系论文 篇9

中小企业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策略必须考虑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工业化发展水平和竞争结构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外部影响因素。企业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约束条件。

经济全球化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意愿具有重要影响。从产业组织结构看, 经济全球化以全球价值链的形式构筑了国际经济体系, 形成产业一体化与模块化的新型工业化形态。跨国公司是产业的组织者、集成者, 具有规模化生产、R&D、市场服务等环节优势和全球价值链的整合能力。熊彼特与加尔布雷提出了两个著名的假设:创新与垄断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大公司比小公司更有创新的积极性。市场结构是影响企业R&D动力的首要因素。在无专利竞赛下, 竞争有利于激励企业的技术创新;当存在专利竞赛时, 垄断性企业有更大的动机从事R&D。创新是否具有规模经济效应, 创新是否会明显改善企业的竞争优势, 是企业决定是否加大创新投入的决策因素。一些学者的实证研究证实了这一假设。C.T.Koeller (1995) 发现, 小企业创新与行业集中度负相关, 大企业创新产出与行业集中度正相关。在分散的行业中, 中小企业R&D的水平更高。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中,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研发的主力, 而在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 大企业是研发主力。与大企业相比,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不利因素主要包括:资金来源不足, 研究经费匮乏;技术、人才和信息的严重缺乏;技术创新风险较大。风险主要来自技术的测试周期长、技术的不持续、技术人员的不稳定、市场的不确定等因素。

1、企业规模与R&D投入

企业规模与企业R&D投入强度呈倒U型曲线关系, 开始随企业规模的增大而增大, 而后随企业规模的增大而减少。企业研究开发活动存在临界规模。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SF) 的有关数据对以从业人员衡量的企业规模与企业R&D投入强度呈倒U型曲线关系给予了支持。美国的产业研发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之中。在20世纪90年代, 美国私营企业的R&D约62%的投入由100个最大的企业完成。然而, 近年来科技小公司研发投资的比重逐年增加, 大公司特别是超过25000人的巨型公司研发投资比重趋于减少。例如, 1985年到2001年, 雇员不足500人公司的研发投资占全部产业研发投资的比重由6.96%上升到19.34%, 增幅达12个百分点, 25000雇员以上的巨型公司则由65.71%下降到39.42%, 降幅达16个百分点。这说明, 拥有一定的资源禀赋是企业进行R&D活动的基本条件, 但当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 在市场中的优势地位使企业缺乏足够的R&D动力, 替代效应开始显现, R&D投入强度减弱。

2、行业特征与R&D投入

科技部杜占元的调查结果表明, 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值占GDP高的国家 (美国) 、以及具有分散化特征的技术密集行业 (包括自动化、生物技术、先进材料计算机软件、电子器件等) , 高技术中小型公司的技术创新占居主导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后, 在美国政府的扶持下, 美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美国现有的高新技术企业中97%属于中小企业, 其中70%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职工人数在20人以下。美国中小企业中从事R&D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占全部雇员之比例约为6.41%, 而在大企业中这一比例仅为4.05%。美国小企业管理署的资料表明, 美国的中小企业每个雇员技术创新成果为大公司雇员的约两倍。1996年美国出口的高技术产品中一半是直接由中小企业提供的, 另一半中的1/3是与中小企业的协作配套有关。在所有中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项目中, 有50%左右处于美国其他科研计划项目的同等水平, 29%的项目甚至被认为优于其他科技计划的项目。

在制造业行业中, 大企业是主要的研发者。美国学者Worley对8个行业进行了测算, 随企业规模增大, 机械行业R&D产出增加最快, 化工与医药行业次之, 电子行业R&D产出增加速度最慢。在研发投入中, 保证技术产品质量的测试费用占40%左右, 并且逐年上升。

二、中小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

从世界范围来看,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高于大企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主要源于竞争压力, 以及上下游配套企业提出的更高技术要求。因此, 在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三种创新模式中,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趋向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

1、采取非核心技术改进路径

在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的情况下,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重点在于提高生产效率。例如, 日本和韩国等制造型企业技术创新主要是对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进行先进性和改良性的技术开发, 针对产品的性能、结构、外观、制造工艺等方面进行技术的改进。

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高开放度、合作度

中小企业内部创新要素的相对缺失, 迫使中小企业采取外部获取技术的方式。制造业的制造型中小企业通常采取的方式包括: (1) 对外合作获取技术知识。合作模式包括技术合作研究开发协议、股权投资换取技术等。 (2) 以产业集群方式分享技术外溢。这在日本企业中有典型表现。日本的汽车工业和电子产业能够具有一流的国际竞争力, 主要归功于系列化协作方式。从事专业化协作生产的中小企业持续地进行生产技术改良, 保证其提供给“母企业”配套产品的高质量。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通过战略联盟来实施核心技术改进。美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不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进行的, 而是由大学和投资机构为主体。这种技术创新往往与高新技术的产生和新产业的开拓相关联。以美国硅谷和纳斯达克为代表的美国科技园区的创新模式是在政策性技术创新支持的前提下, 由大学、科研院所或投资机构等提供资金和技术、以新的中小企业为主体进行合作技术开发。数据显示, 在没有大学参加中小企业R&D支出回报率均只有14%, 而有大学参与R&D活动的中小企业的R&D支出的回报率分别为30%和44%, 显示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通过合作更能取得好的效益。

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体系

美国在世界上率先进入技术密集型产业作为国家主导产业的经济发展阶段,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对创新型国家具有巨大贡献。美国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体系相对欧盟、日本更为成熟。对中小企业创新促进主要体现在政府的直接帮助和改善创新环境两个方面。直接帮助体现在指导行业技术发展、提供智力资源、分担研究费用和开发风险等。改善创新环境体现在建立畅通有效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建立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建立通畅的信息网络系统;制定相应的技术创新产权政策、金融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产业促进政策等。

美国政府认为小企业是维持自由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健康发展, 对于抑制垄断、保护市场、提供就业机会、保持社会穗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发展计划。

1、中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

1982年, 美国国会通过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案。根据该法案, 美国小企业管理局制定了中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 (SBIR) , 并于1983正式开始实施。SBIR规定, 凡联邦部门研究与发展经费超过1亿美元的, 需按2.5%拨出资金作为高新技术中企业研发项目基金供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使用。研究开发经费超过2000万美元的, 联邦政府机构每年要为中小企业确定科研项目和目标。美国国会已经将该计划延期到2010年, 并且规定联邦政府各部门用于本部门以外小企业创新活动的经费可以逐年增加。

1990年, 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 (NIST) 设立了先进技术计划 (ATP) 。该计划的目的是鼓励中小企业投资于高风险但商业潜力极大的新技术, 其特点是由工业界确定研究方向并从事具体研究, 而政府只是起催化剂的作用。具体项目的选择是由中立的专家小组根据技术水平、商业潜力等指标严格筛选, 选出的项目则由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研发, 从事研发的企业可以申请专利, 但政府保留使用权。

1992年, 美国国会批准启动中小企业技术转移研究计划 (STTR) 作为美国国家科技优先项目。STTR的目的是技术创新的成果能够在第一时间转化为成熟的产品投放到市场为企业创造收益。STTR要求技术研发组织由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和非赢利性研究单位共同组成, 而且这些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必须具备较强的研发和创新能力。STTR规定, 凡联邦部门研究与发展经费超过10亿美元的, 需按0.15%划为研发基金, 供中小企业与非营利性研究机构技术转让项目使用。

2、技术孵化器

广泛采用“孵化器”培育企业, 是美国政府在技术创新作法上的一个创新。技术孵化器的主要目标是将技术、诀窍、企业家才能与资本联结在一起, 为技术导向型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大多数美国的技术孵化器是直接或间接与大学相联系的, 而且都有共同的目标。包括, 为企业家提供培训基地、在大学研究成果基础上建立技术导向型的企业。因此, 美国技术孵化器的大多数完全或者部分地是由大学或者学院赞助的, 一般都是作为非盈利的独立实体而成立的。

3、技术成果转化平台

美国有完善的技术转移机构 (TLO) , 进行知识产权交易, 促进高新技术和专利技术的商业化进程。1980年, 美国国会通过了《贝伊—多尔法案》, 在该法案的促进下, 中小企业把自身发展战略的制定与SBIR的规定和所要求的条件相结合, 得到SBIR的支持后就可以迅速有效地利用SBIR所提供的资源在这个基础上, 进一步实现了以科技园区创新为主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 以及纳斯达克上市制度, 促进中小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对武汉东湖高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生产型中小企业研发意愿、研发能力、研发绩效问卷调研的结果显示:产业一体化与产业集群化降低了生产型中小企业研发投入意愿, 提高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成果的溢出效应。首先, 生产型中小企业研发意愿低、研发投入趋于下降。原因在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形成协作关系, 中小企业将资金用于扩大生产规模获得的成本经济性利益高于研发投入获得的利益。其次, 创新型中小企业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缺乏风险投资的有效支撑, 是自主创新产业化过程中的短板。这一现象与发达国家

参考文献

[1]倪外、曾刚、滕堂:区域创新集群发展的关键要素及作用机制研究——以日本创新集群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0 (2) .

[2]毛艳华:集群制造与新型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J].学术研究, 2005 (1) .

创新支持体系论文 篇10

1.低碳技术创新。低碳技术的定义有多种,它并不是特定地单指某一种技术,广泛而言,零排放或少量排放碳的技术我们都称为低碳技术,而某些能够通过提高能源利用率来降低碳排放的技术也被称为低碳技术,此外,碳的捕获以及存储也是低碳技术的一类。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要想降低碳排放,减少污染,我们可以从多个技术方面进行创新。低碳技术创新主要以突破性创新为主,同时又伴随着渐进性创新,相较于传统的低碳技术创新理论以硬件基础为发展条件而言,低碳技术创新则更具先进性与挑战性,它摆脱了硬件基础所带来的限制性,能够大面积地推广普及,并避免了传统低碳技术可能带来的 “锁定效应”。

2.低碳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相对于国外创新提出的。所谓自主创新,是指国内企业通过将内部资源集合,以创新为主,对引进的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同自身原始创新相结合,从而形成符合自身特性、满足自身需要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减排技术以及产品或品牌等。通过自主创新技术达到高效率、 低排放、高效能、低污染的要求,企业在以此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更能够提升自身的企业形象,赢得更多客户的信赖。 低碳自主创新也代表了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转变,是文化、管理等因素的综合体现。

二、黑龙江省企业低碳自主创新金融支持存在问题

1.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性,决定了人民低碳减排意识的落后,政府也正在不断进行改变。 低碳自主创新是一项需要大量人力、大笔资金以及社会共同合作才能良好运转的项目,它并不是短时期就能得到回报的经济项目,相反地,全人类之所以追求低碳减排,是为了长远考虑,为了使人类的子孙后代还能够在地球上生活。因此, 黑龙江省政府应当意识到这一点,其作为社会的主导者,更应当全面支持这一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对于国家早期以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有关部门已经在不断地调整,同时国家政府对于低碳减排这一方面也是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各省也相继颁布了有关的政策措施,黑龙江省政府就推出了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专项措施行动。但是,从现今黑龙江省的发展来看,省政府更注重于降低能源与环境损耗这一方面,对于低碳创新技术的开发,并没有过多关注与扶持,这会导致企业在进行自主创新开发时,难以施展拳脚。

2.资金支持力度不足。虽然我国近年来不断加大对于企业低碳自主创新的资金力度,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黑龙江省在低碳自主创新方面的资金支持同国内经济发达地区还有不小的差距,数据显示,黑龙江省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资金仅有4.2%来自政府支持,这对于企业发展而言,不仅有着巨大的经营压力,同时也会影响低碳技术的开发,使得企业人员在研发项目时捉襟见肘。

3.银行等融资渠道的缺乏。大多数中国企业的融资渠道都是以商业银行为主,因此对于进行低碳自主创新技术开发的企业而言,商业银行无疑是最佳选择,但是,商业银行本身并不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这类贷款,这是由于信息的获取的不对等的原因,中小型企业的自主开发,往往比较注重信息的保护,商业银行无法准确评估该项目可能带来的风险与收益,因此,他们更喜欢向实力雄厚的、能够承担风险的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虽然近些年来黑龙江省的商业银行在中小型企业的自主创新项目中投入的比例逐渐上涨,但是从整体发展来看, 黑龙江省商业银行对于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扶持尚不能满足省内大部分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需求,银行对于风险不明的技术开发型项目仍然处于犹豫状态,并且, 目前商业银行能给中小型企业提供的融资方式也比较单一,无法提供较为稳定的中长期贷款计划。

4. 资本市场不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从长远看来,虽然资本市场整体在不断更新完善,但离成熟阶段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期。从黑龙江省的金融支持体系来看,缺乏活跃的私人资本市场导致资本市场在企业的自主创新项目中难以发挥作用,资本市场目前还是以公有制为主。与此同时,为自主创新服务的金融制度与手段的不健全,股权市场的不完善等因素,都限制了资本市场作用的发挥。 而市场退出机制的不健全使得投资人难以支持企业的低碳自主创新,如果在出现风险时,投资人不能顺利退出,将会严重损害投资人的利益,伤害投资人对自主创新类项目的信赖。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缓慢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自主创新。

5. 信用担保机构服务水平偏低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性,经济文化等水平的发展缓慢,导致我国社会目前仍缺乏独立完善的高水平信用评价机制与专门评价机构。目前黑龙江省内的低碳自主创新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都需要通过银行的信用等级评价,但通常这种评价都是由银行单方面进行评定,这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评价偏差,并不能做到完全的客观公正。同时,由于这些自主创新企业多属于名声小、风险大、规模小的一类企业,这使得企业在进行贷款时, 可能并不能准确地描绘低碳企业未来的前景以及收益,导致银行从自身利益方面考虑而放弃对该类项目的投资,而企业自身硬件的不足也影响了银行对其的印象。信用担保机构服务能力差也会造成企业与银行之前发生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三、构建企业低碳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的建议

1. 发挥政府作用,完善相关扶持政策。低碳减排是全人类应当长期进行的事业,因此,黑龙江省政府在低碳自主创新中应当摆正自身位置,明确自身应当发挥的作用。政府首先应当合理调配社会资源,建立完善的自主创新市场机制, 同时,对于企业的低碳自主创新项目,政府应当加大人力、物力以及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积极引导省内学校、机构以及企业对于低碳技术自主创新的热情, 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政府不仅需要推动技术的创新发展,更要拉动需求的不断上升,运用各种政策来激励企业进行低碳自主创新,通过建立完善的政策机制来促进。具体措施如降低产品税收, 直接投入资金,给研究企业与人员一定的奖励政策,帮扶企业等等。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帮助企业建立企业文化,以此来建立企业的品牌意识,推动企业技术的全面创新发展。

2.提高资金投入,加大扶持力度。资金投入是最直接的扶持方式,因此,国家在进行低碳减排活动时,必须加大国家政府对于地方政府资金的拨放,而地方政府也应当做到资金投放到位。黑龙江省政府近些年来由于资金审批程序的复杂从而导致资金发放的不到位,使得政府的支持在自主创新市场中发挥的作用很小。对此,黑龙江政府应当结合各方面意见,建立一套适合本省经济体制的低碳自主创新政策机制,加强规范化制度, 以此来提高资金投放的标准化,加大资金投放力度。政府可以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出资入股企业技术创新,从国外引进先进低碳技术等来促进省内低碳自主创新事业的发展。

3. 构建银行体系,加大银行支持力度。我国目前的企业融资渠道主要还是以商业银行为主,企业要想获得资金支持,通常都是向银行借贷。因此,黑龙江省政府应当鼓励银行适当向企业提供合理融资方式。商业银行首先应当加强对低碳自主创新技术的了解,了解低碳自主创新的发展前景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从而制定有效的金融支持策略来帮助企业进行低碳技术自主创新,也避免给自身带来较大的风险。其次,商业银行可以调整低碳自主创新借贷的利率,开发更多的贷款样式,简化借贷审批手续, 积极开发信贷品种,并为企业提供技术推广宣传以及管理运营等方面的咨询业务,从而做到全面支持黑龙江省内企业的低碳自主创新事业。

4.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支持作用。风险投资发展缓慢是由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限制,而资本市场的缺陷也是国内各个省市都存在的问题。自主创新即意味着风险投资,对于企业而言,这两者是同时存在的。黑龙江省要想支持企业的自主创新,必然需要大力发展省内的风险投资,而政府的风险资本能够有效地引导整个市场的风险资金的流向,如产业资金、个人资金等,政府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集中社会经济资源。对于资本市场存在的缺陷,政府首先应当在全省推行低碳减排意识,对于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应当予以规整。对于低碳创新的上市企业要给予发行债券等特殊权利,同时对于资金的流向要监控到位,制定可行的管理措施,从而建立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充分发挥其在低碳自主创新中的作用。

论继续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 篇11

关键词:继续教育;支持服务;构建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学技术与教育理念的快速发展,继续教育已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参加继续教育的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过程是开放的、自由的,学生可随时随地获取学习信息、学习内容等进行个别的自主化的学习。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变成了一个组织者、助学者、指导者、服务者,教师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措施来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积极、顺利、有效地进行,并最终使学生达到继续教育的目的,推动学生开展终身学习活动。

这些手段、措施的总和就是支持服务体系。只要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指导与帮助,使大量情况各异的学生及时有效地获得有关信息,从而克服学习过程中的障碍的活动,都可纳入支持服务体系的范畴。通过支持服务体系,营造适合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环境,使学生能及时获得教学信息;教师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更好地在学习上对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实现教与学的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保证学生学习的顺利完成。因此,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对继续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构建继续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满足了学生多元化的需求

参加继续教育的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学生多种多样。就年龄而言,青年、中年、老年人都有;就学习目的而言,有上岗培训的、有提高技能的、有补充知识的、有提升学历的;就学习方式而言,有自学的、有协作学习的、有班级授课的;就学制而言,有全脱产的、有半脱产的、有不脱产的;就教学模式而言,有集中面授的、有网络授课的、有操作实践的;就学习能力而言,有高、中、低之分。向这么复杂、多元的学生开展教育活动,用“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已经难以满足。而且,学习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每个因素都会对学习过程产生直接或间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可见,学生的需求是极其多元化的。为此,我们只有采取个性化、人性化的支持服务,向学生提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助学活动,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帮助学生顺利、快速、高效地完成学业。

(二)符合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

影响继续教育质量的环节很多,其中关键的是学校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比较而言,学校比较容易控制教学工作,却难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按照学习理论,学习活动是一个主体内化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无序和盲目的,而是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否则就会降低学习效率,就会走一些弯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继续教育的支持服务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和学习条件差异,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条件,适应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的支持服务。这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继续教育的对象、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中,学校如果不加大投入了解,研究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支持服务就无法及时改进,学生的学习需求就得不到满足,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继续教育也难以取得成功。从某种意义来讲,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关键看支持服务的质量,支持服务的优劣决定继续教育的质量。

(三)有利于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学习型社会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教育观念,越来越多的人逐步意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并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继续教育的支持服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一方面努力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提供资源支持和助学服务等各项帮助和服务,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信息素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另一方面积极建立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学习观念、生活方式。这推动了现代教育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的真正实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解决了学习的内因——学生自觉自主学习——这一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关键问题,促进了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二、构建继续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理论依据

(一)学习理论

20世纪末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基于对学习和学习者的全新理解,高度重视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为继续教育的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理应作为研究和构建支持服务体系的理论基础。皮亚杰、维果茨基等学者创立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和必要的学习媒体自主建构的,学习的发生是学习者与环境交互的结果,因而强调“以学为主”、以学习者为中心,推崇基于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优质的支持服务之上的自主发现和探索。布鲁纳、罗戈夫等学者提出的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继承并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视学习者为原动者,认为知识并不是传授的,而是由学习者在特定的情境中创造出来的,所以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环境的作用,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按照这两个理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处于主动地位,而不是被动地位,学生的学习应当是自主建构和创造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学生自主学习必须有良好的情境作支持,与环境互动。

(二)教育服务理论

在信息社会,人们已经不再把教育归类于制造业,而是将现代教育看成服务业。归纳起来,其基本观点主要包括:(1)教育具有前所未有的鲜明的服务性质,它是为学习服务、为学习者服务的;(2)学习是教育的核心,教育本位向学习本位转移,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移;(3)服务意识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意识,它紧密围绕每一个人的学习,充分发挥其“帮助”功能、“服务”功能;(4)教育提供的产品不是学生,而是服务;教育的评价标准出现了以学习者的需求和满意度为核心的价值评定。(5)现代学校不再“以教定学”,不再直接塑造人、改造人,而是“以教助学”、“按需助学”,以个性化服务帮助人,学校变成个性化学习服务中心。这些观点明确告诉我们,现代教育的主体地位、教育目的、教育性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时空、教育评价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显然,作为终身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继续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树立现代的服务意识,构建支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支持服务功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个性化的保障。教育服务理论既为构建继续教育支持服务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其如何构建指明了方向。

三、构建继续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指导原则

(一)以学生为本原则

学习理论高度重视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强调“以学为主”、以学习者为中心,突出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地位,推崇学生的自主发现和探索。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学习是教育的核心,明确了教育的服务性质,强调了教育的服务功能。学习、学习者的中心地位已不容置疑,更加不能改变。继续教育的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必须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不折不扣地将学生、学习放在第一位,贴近学生的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践,尊重人性、人道,关注学生的本质、利益、需要和发展,所有工作都必须围绕着学生、学习展开和服务。

(二)双向交互原则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倡导的对话教育在国际上有广泛的影响。他认为,对话作为一种教育原则,从简单意义讲,强调的是师生的平等交流和知识共建。从深层意义讲,它挑战我们关于师生关系、知识本质和学习本质等方面的思维成见、定见和主观认定。尤其随着远程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基于对话的教育代表着未来教育和人类学习的发展演进方向。这里的对话并不局限于面面交谈,而是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的双向交互。参加继续教育的学生都是成人,他们有足够的人生经验,可跟任何老师谈论任何话题,并因这些人生经验而学到新的知识、态度或技能。

(三)因材施教原则

继续教育学生复杂多样,个体差异大,需求多元化。如果在服务中不考虑这些差异,采用千篇一律的“大一统”的模式,必然不能满足学生的客观需要。教育者要挖掘每个学生身上个性的最强点和闪光点,帮助学生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他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道路。继续教育在支持服务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人性关怀,特别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客观、辩证地选择支持服务的方式方法,变一刀切为多样化,变划一性教育为个性教育,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四)全面服务原则

支持服务是教育者为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的顺利、快速、有序、有效地进行所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措施总和。可见,满足所有学生的各种需求是支持服务的内在要求。继续教育的复杂性、成人学生的多样性、学习需求的个别性要求支持服务的全面性。支持服务体系涉及继续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无论何时、何地、何学生、何问题,只要是正当的需求,支持服务就要随时随地提供,它是全员的、全过程的、全天候的服务。而且只有支持服务是全面的,才能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做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四、构建继续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基本设想

(一)硬件现代化

继续教育支持服务的开展必须依托一定的设施设备进行,依据学生多样化、需求多元化、地域分布广的特点,学校在硬件建设方面应该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财力。支持服务要以生为本、以学习为中心,满足学生的个别化需求,做到全面服务,完全依靠人力已经难以适应。只有采用各种现代化的设备,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才能出色地完成。学校有必要在科学的指导下,根据业务的需要,建立先进的支持系统、服务平台,给继续教育支持服务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使支持服务的硬件设施现代化、自动化、网络化,大力提高支持服务的效率。

(二)人员专职化

继续教育支持服务是一种新的职业、新的技能,也是一种全新的工作。它不是完全的教学,也不是简单的思教,更不是纯粹的服务。它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先进教育的理念,又有现代服务的意识,且能够科学管理好学生。它是集教育、服务、管理等功能于一身的工作,它的提供必须有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队伍才能完成。要保证这个系统合理、有序、高效的运转,这支队伍必须受过专业的训练。他们既要懂得教育,又要熟悉学生;既会操作机器,又会服务管理。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创新、学生的变化,支持服务的思想、环境、内容、方式、手段等必然随之变化,这就要求支持服务人员通过自学或培训,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不断探索支持服务的规律、改进方法、提高效率,实现支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三)管理规范化

继续教育的支持服务也要遵循这个规律,如果仅有现代化的硬件设施和工作人员,它肯定无法高效科学地运转,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得到学生的认可。支持服务合理有序的开展,要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科学严格的操作规范来保障,例如服务规范、工作职责、操作流程等等。相关部门必须参考先进的服务理念、结合继续教育的特点,建立支持服务的质量标准以及监督体系,并不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支持服务只有具备了技术保障、人力保障、制度保障的前提下才能完美地运作,三种保障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四)服务个性化

支持服务涉及学生的各个方面,服务内容包含学科性和非学科性,服务环境有现实的和虚拟的,服务渠道有面对面的、电话的以及网络的,哪些服务对学生有利并取得效果会因人而异。而学生也多种多样,他们的需求也就千变万化,难以琢磨。可见,支持服务的有效开展必须因人、因时而异,并且要因事、因地制宜,做到完全个性化。支持服务的个性化是以生为本、以学习为中心的内在要求,也是其具体表现。支持服务人员要深入学生、贴近学习,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动态,时刻把握每个学生的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地为他们服务,真正地践行这个教育理念,实现人类的教育理想。

可以说,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影响着继续教育的成败,但这一体系所涉及的因素很多,它的构建的确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要使继续教育真正实现较大程度的发展,尚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一切从实际出发,多角度、多层面地探索、研究继续教育的发展规律和支持服务体系的科学构建。

创新支持体系论文 篇12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体系,评价指标

近年来, 虽然我国各级政府都积极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支持体系的建设, 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自主创新进程, 但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在力度和深度上都存在一定差距。

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设计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支持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 我们将鄂州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支持体系分为政策法律、社会化、科技、金融四个子体系, 每个子体系又划分了若干个指标, 构建的指标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阐释

(一) 政策法律支持体系

1.中小企业法的完备程度。中小企业法的完备程度反映的是中小企业法在规划政府制定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的程序、规范政府支持、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行为和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开展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其中中小企业法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体系, 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按特定政策目的划分而形成的一类法律体系。

2.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法规的完备程度。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法规的完备程度反映出了自主创新在内容上的统一和形式上的规范, 以及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快速发展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法规是以科技型中小企业法为框架, 对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不同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整合, 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相关的重要内容作出具体而明确规定的专项法规。

3.其它相关支持性政策法规的完备程度。其他相关支持性政策法规的完备程度反映的是其他相关支持性政策法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 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法规不可能单独地完成保障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重任, 必须与其他支持政策性法规相互配合。

4.知识产权保护法对自主创新的保护程度。知识产权保护法对自主创新的保护作用, 该指标描述它保护的程度。

(二) 社会服务支持体系

1.信息服务能力。信息服务能力是指科技型中小企业充分利用信息资源, 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信息支持的能力。主要包括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和推进网络商务。

2.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能力。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各种公共服务的机构, 其运用科学方法和先进手段, 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智力服务工作。

3.人力资源服务能力。人力资源服务能力是指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用相关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获得专业技术人才, 进而为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开展营造公平的政策环境的能力。具体是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4.自主创新管理能力。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顺利提升提供一整套管理与机理机制。

(三) 技术支持体系

1.授权专利中发明专利的比重。国家对自主创新活动中发明成果中的发明专利的授权数量该指标反映国家专利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程度。

2.从事R&D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R&D人员投入占国家整体从业人员的比重。

3.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科技成果登记数占全国科技成果登记数的比重。政府通过制定某些科技计划, 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保护, 以此来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

4.自主创新研发生产能力指标综合值。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支持后的研发能力的评估。

(四) 金融支持体系

1.自主创新获得银行贷款的比重。自主创新获得银行贷款的比重是指银行提供给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贷款占银行发放的贷款总额的比重。其计算公式如下:

2.进行融资租赁的难度。进行融资租赁的难度反映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融资租赁方式获得一定金融支持的难易程度。其中融资租赁作为贸易和金融结合的产物, 它能有效地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融资难的问题, 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3.获得风险投资的难度。获得风险投资的难度反映的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资本的难易程度。其中风险投资机构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阶段所提供的风险资本, 该项资本只有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取得效益后才撤出。因此, 风险资本有利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原创创新和高技术进行再开发和试生产, 直至形成正式的产品。

参考文献

[1]杨东奇, 林延东, 朱建新.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4, (4) .

[2]刘汉红.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分析[J].科技创业2002, (8) 7.

上一篇:激发识字兴趣之途径下一篇:穿刺手术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