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家庭论文

2024-06-29

支持家庭论文(通用12篇)

支持家庭论文 篇1

大学时期是人生中最美好、最有朝气、生命力最旺盛的阶段, 也是获得人生经验最重要的时期。由于社会处于日新月异的变化中,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非常激烈的竞争, 大学生必须全面发展才能应对新事物, 适应新环境, 而这一时期则需要来自各方面的支持, 其中家庭支持尤为重要。家庭支持率的高低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性格、行为、兴趣、应对效能[1]。家庭给学生的物质支持、精神支持、情感支持等将会影响学生现在的学习、生活乃至今后的工作和发展。因此, 了解我校学生家庭支持功能, 找出一些方法来应对家庭支持中存在的问题势在必行。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S-milkstein量表[2]随机抽样调查我校2007级、2008级护理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家庭支持情况, 共800人, 发放问卷800份, 收回有效问卷753份, 有效回收率为94.13%。其中女生627人, 男生126人, 城市学生108人, 农村学生645人, 因我校学生构成特殊, 女生多于男生, 农村人口多于城市人口, 故调查中女生和农村学生占很大比例。

2 结果

2.1 我校学生家庭支持情况 (见表1)

由表1数据可知:我校学生家庭总体支持率均>60.00%, 其中“我和我的家人分享我的兴趣爱好”题目支持率最低为61.49%。

2.2 我校农村与城市学生家庭支持率比较 (见表2)

农村与城市学生家庭支持率经χ2检验,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如“我的家人善于帮助我解决问题”题目农村学生家庭支持率为79.53%, 城市学生家庭支持率为88.89%, 经χ2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我校男生与女生家庭支持率比较 (见表3)

男生与女生家庭支持率经χ2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男生家庭支持率高于女生家庭支持率。其中, “我的家人能时时察觉到我的需要”题目男生家庭支持率达71.43%, 女生支持率达61.08%, 经χ2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家人应分享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调查显示, 我校学生家庭支持率总体较高, 但由于家庭差异、个体差异使不同题目的支持率有所不同。其中, 家庭对学生兴趣和爱好的支持率最低。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所持有的稳定而积极的态度倾向。兴趣与爱好将会对人的行为产生极大的动力, 促使我们不断为自己心中的目标奋斗。家庭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对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均缺乏支持, 这种支持的缺失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提高都有巨大的影响。针对这种不足, 希望学生能积极主动地与家人沟通, 同时也呼吁家人重视学生全方面的发展, 社会也应增加对这方面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3.2 家人应及时引导并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学生喜欢追求新鲜事物, 但生活阅历还相对缺乏,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相对不足。家庭结构、父母文化程度及父母教养方式[3]所起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获得主观支持的作用更为突出[4]。由家庭获取信息来源渠道的差异造成农村与城市家庭的家庭支持率不同。当学生处于困难或危机时期时, 需要家人的情感支持和能力支持, 家人、亲朋好友的鼓励、陪伴、倾听、物质帮助, 会给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

3.3 家人应及时察觉学生的需求并给于适当的帮助

需要是人格倾向的源泉, 家庭又是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了解学生心理需要倾向, 有助于深入了解和认识学生的行为动机、兴趣和爱好, 为合理地调整他们的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提供帮助[5]。当人的需要被满足时会产生喜悦、快乐、热爱的情绪;当人的需要不能够被满足时会产生愤怒、悲痛、憎恨的情绪[6]。然而, 在某些方面男生的家庭支持率高于女生的家庭支持率, 因为重男轻女是许多家庭中普遍存在的“倾向”[7]。由于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 现在虽有所改善, 但女生依然处于弱势。人格特质中学生越外向情绪越稳定, 获得社会支持水平越高[8]。因女生天生情感细腻, 易害羞, 而男生性格多较外向, 故家人较易发现男生的需求。为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应大力呼吁社会给予女性群体更多的关注。

4 结论

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对塑造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态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家人能够分享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是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综合提高的重要因素, 也会对学生成为一个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造成影响。兴趣爱好是学生积极进取、探索的动力, 是他们克服困难的支柱。需求的满足与否会成就人的一定人格, 需求长期不能被满足, 人就会处于一种压抑状态, 导致情绪不良, 不但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 而且会造成人格缺陷。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 情绪、情感越来越丰富, 应对效能越来越强, 但还不稳定, 面对困难、挫折无从下手, 无法解决。良好的家庭支持不但会使学生增加战胜困难的信心, 而且会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自我, 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 塑造出一名具有人格魅力的学生需要良好的家庭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增加生活经验, 丰富自己的阅历, 转移不良情绪, 需要良好的家庭支持, 积极培养广泛的兴趣与爱好, 完善自我认识, 依然需要良好的家庭支持。

注:*P<0.05

注:*P<0.05

摘要:目的 了解我校学生的家庭支持情况, 探讨家庭支持对学生的影响。方法 采用S-milkstein量表随机抽取我校护理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采用SPSS 12.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我校学生家庭总体支持率均较高, 但家庭支持程度在城市和农村学生之间存在差异, 城市学生的家庭支持率高于农村学生的家庭支持率;家庭支持功能在性别上存在差异。结论 家庭支持的程度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家庭支持状况的好坏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学生,家庭支持,影响

参考文献

[1]周慧.大学生应对效能相关因素研究及训练实验[D].苏州:苏州大学, 2006.

[2]刘成玉.健康评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3]岳东梅, 李鸣杲, 金魁和, 等.父母教养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3, 7 (3) :98-101.

[4]李慧民, 李越美.家庭背景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4, 13 (2) :191-192.

[5]王玲, 叶明志, 陶炯.心理健康状况、应对方式与大学生心理需要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2, 10 (3) :208-209.

[6]郭少三.护理心理学[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5.

[7]唐若水.美国家庭“重男轻女”吗?[J].世界知识, 1997 (11) :6.

[8]吴文峰, 卢永彪.家庭环境、人格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 14 (2) :190-191.

支持家庭论文 篇2

政府对家庭服务业的支持

10月21日,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部际联席会议召开全国发展家庭服务业视频会议,贯彻落实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指导意见》精神,安排部署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的有关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部际联席会议召集人尹蔚民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家庭服务业的重要意义,切实把这项利国利民的工作抓好。会议指出,要重点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和病患陪护服务等4个业态,争取到2015年,建立完善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政策体系和监管措施,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共同发展的家庭服务市场和经营机构,家庭服务供给与需求基本平衡;从业人员数量显著增加,职业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劳动权益得到维护。到2020年,惠及城乡居民的家庭服务体系比较健全,能够基本满足家庭的服务需求,总体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会议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的九个方面工作: 一是要做好发展家庭服务业相关规划的制定工作。明确 “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研究制订家庭服务业发展指导目录,明确不同时期发展重点及支持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家庭服务业发展。二是要充分发挥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的作用。把促进就业作为发展家庭服务业的主要任务,纳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工作计划,加强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的就业服务,积极落实各项就业政策,鼓励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到家庭服务业就业。三是要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以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和病患陪护服务为重点,在投融资、财税、供地以及电、水、气、热价格等方面制定和完善具体政策措施,抓好国务院有关发展服务业、中小企业等现行政策在家庭服务业领域的落实。四是要抓好家庭服务从业人员培训工作。启动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和病患陪护员等家庭服务从业人员定向培训工程,落实好各项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建立培训补贴基本标准,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和在职培训,保证家庭服务从业人员能够掌握上岗所需的实用技能。五是加强对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的权益维护。完善和落实好各项社会保险政策,使更多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建立多渠道维护从业人员权益的机制 六是要大力推进家政服务业的发展。把家政服务作为家庭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其发展。对符合条件的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给予一定期限免征营业税的支持政策。研究制定员工制家政服务机构劳动用工政策及劳动标准。依法规范家政服务机构从业行为,积极推进诚信建设。要积极推动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和病患陪护服务业态发展。适时启动实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扶持社区内家庭服务业场所建设,开展多层次养老服务,鼓励发展残疾人居家服务,探索规范和发展病患陪护服务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支持家庭论文 篇3

“家庭希望计划”的资助对象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家庭收入在印尼“全国贫困家庭数据库”中处于最底层(10%);二是家庭中有孕妇和(或)18岁以下子女。根据家庭人口规模,每个贫困家庭可以获得数额不等的现金资助,平均每个家庭每年可以获得180万印尼盾(约合152美元)的资助,这大约是贫困家庭一年支出的15%。获得资助的前提条件是贫困家庭的子女保持在校学习,并且在需要的时候到健康诊所接受必要的医疗服务(如产检、免疫等)。印尼国内大约有1.1万名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帮助这些家庭达到计划所要求的资助条件。

为了促进贫困家庭的行为发生积极变化,该计划开始组织母亲们参加相关培训,内容包括健康与营养、父母教育实践、儿童保护、家庭支出管理等。相关评估结果表明,印尼学生完成小学教育后继续接受中等教育的几率提高了8.8%,初中注册入学人数增加了一成。同时,接受产前检查的人数增加了7.1%,儿童发育迟缓病例的发生率下降了3%。如今,“家庭希望计划”帮助贫困家庭进行小型创业以补贴家庭收入。小型企业的女性创业者可以申请小额贷款。这些举措的重点不在于增加家庭收入,而是让贫困家庭的儿童有更好的机会摆脱贫困境况。

支持家庭论文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1年2月-2013年3月在我科进行长期血液透析的终末期尿毒症患者70例, 男42例, 女28例, 年龄15~83岁, 所选对象均神志清楚, 记忆力正常, 能够独立完成问卷调查, 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1.2 方法

1.2.1 资料收集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 在血透工作人员的指导下, 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问卷。

1.2.2 自制一般状况调查表:

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治疗费用来源、职业、单位或亲戚朋友是否经常关心、单位或朋友是否经常经济资助、家庭和睦程度、婚姻状况、是否与子女 (父母) 同住。

1.2.3 采用KDQOL-SFTM量表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进行同样的健康教育、饮食调理、心理指导, 比较促进社会及家庭支持前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差别。

KDQOL-SFTM量表包括一般健康相关生存质量 (SF-36) 和肾脏病与透析相关生存质量 (KDTA) 两部分, 本次重点研究KDTA部分, KDTA分为症状与不适、肾病对生活的影响、肾病对生活的负担、工作状况、认知功能、社交质量、性功能、睡眠、社会支持、医护人员的支持、患者满意度及总体健康评估。

1.2.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 (±s) 表示, 前、后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状况调查结果

本调查发放问卷70份, 回收有效问卷70份。调查对象年龄15~83岁之间;性别:男42例, 女28例;文化程度:小学20例, 初中26例, 高中20例, 大学以上4例;家庭收入:每年少于5 000元的40例, 10 000~15 000元的12例, 15 000~20 000元的10例, 20 000元以上的8例。治疗费用来源:农村医保的51例, 城镇医保12例, 职工医保6例, 离休干部享受全额报销的1例;职业:农民48例, 工人8例, 公务员2例, 学生3例, 无业人员9例;单位或亲戚朋友是否经常关心:回答是的38例, 回答否的32例;单位或朋友是否给予经济资助:回答是的29例, 回答否的41例;家庭和睦程度:和睦31例, 一般的18例, 紧张的16例, 独居的5例;婚姻状况:已婚52例, 未婚18例;与子女 (或) 父母同住63例。

2.2 社会支持和家庭支持前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见表1。

3 强化相关护理措施

3.1 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对MHD患者进行与疾病相关的健康教育, 使其了解终末期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并发症及预后, 建立患者对本病的正确认识, 促使他们学会对疾病的自我监控, 提高其依从性, 配合医生更好地控制病情[2]

3.2饮食护理

多数患者缺乏全面的营养知识, 个别患者对营养状况没有引起重视[3]。指导患者进行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的饮食, 改变患者家庭膳食结构。根据肾脏病营养治疗的饮食习惯, 为每例患者量身定制营养餐, 每周了解其饮食情况[4]

3.3 心理指导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终身依赖透析, 治疗费用高, 后期并发症多, 社会压力大, 导致大多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 对治愈感到悲观。应尊重、关心、体贴患者, 使其认识到心理健康对身体康复的重要性, 适当向患者讲解病情, 介绍透析经过, 解除心理负担。

3.4 建立社会家庭支持系统

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5]。社会支持与应激事件引起的心身反应成负相关, 说明社会支持对健康具有保护作用, 并可进一步降低心身疾病的发生和促进疾病的康复[6]。鼓励患者回归社会, 参加娱乐活动和体育锻炼, 是全面提高QOL和实现健康长寿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7]。解决患者的经济负担, 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 确保患者情绪稳定, 亲友抽空探望或陪护患者来院透析, 使患者享受亲情和温暖。

4 讨论

尿毒症患者, 常规每周透析两三次, 另外, 还要纠正贫血, 控制血压, 治疗并发症等其他方面的费用, 大部分患者家庭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 部分患者家庭负债累累, 患者忧郁、悲观, 对生活失去信心, 心理的负担加上疾病的折磨, 患者的生活质量极差, 尽管他们已经接受治疗, 但在透析中和透析后出现了一系列的并发症, 这些都限制了他们的社交活动。

2011年12月15日以前, 患者医疗费用支付以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为主, 有些患者报销以外的费用都难以维持。之后, 江西省率先推出尿毒症患者免费 (每周2次) 透析治疗, 解决了绝大多数患者的经济负担, 患者及家庭的经济压力得以缓解, 心理负担减轻了, 对生活充满了期盼, 战胜疾病有了信心, 从而影响到透析效果,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各种途径加强社会对血液透析患者的经济支持, 并鼓励他们参加社会活动, 回归社会。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家庭对患者的精神和物质关心、支持程度, 与MHD患者的QOL呈正性相关关系。加强和家属的沟通, 引导他们多关心、体贴患者, 鼓励家属、亲友陪护透析和按时接送, 在生活上给予患者细心的照料, 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和家务, 体现自身价值, 帮助患者坚持治疗, 缓解压力, 提高免疫功能, 改变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 (HD) 患者社会支持、家庭支持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7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 (MHD) 患者的社会支持和家庭支持状况以及MHD患者的生活质量 (QOL) 进行调查。结果:MHD患者社会支持和家庭支持得分高低对其总的QOL有影响 (P<0.05) 成正性相关关系。结论:社会支持和家庭支持直接影响MHD患者的QOL。应帮助MHD患者优化社会支持网络, 帮助改善透析治疗效果, 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社会支持,家庭支持,血液透析,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Tell Gs, Mitte lmark MB, Hylander B, et al.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black and white dialysis patients[J].ANNA J, 1995, 22:301-308.

[2]谭金燕.健康教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 5 (4) :77.

[3]罗春招.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15) :50.

[4]邓秀梅.叶晓青.王饶萍, 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饮食宣教[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5 (6) :72.

[5]卢祖询.社会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137-138.

[6]姜乾金, 主编.医学心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93.

支持家庭论文 篇5

一种支持多网络协议的家庭能效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作者:张华强 张震 高超 戴聿雯

来源:《现代电子技术》2012年第24期

摘要:为了实时监测家庭用电设备的用能情况,进而对家庭用能进行便捷、智能的管理,在此提出了一套支持多网络协议的家庭能效监控系统方案。该系统由居民智能交互终端、主站系统、居民智能家庭网关、智能插座和智能电器设备组成,对用能信息进行采集,并将采集和分析后的数据通过居民智能交互终端和主站系统进行展现,并实现对智能监控设备的远程控制。详细介绍了系统的整体、硬件和软件的设计和实现。该系统可以有效地帮助用户了解家庭能耗,达到家庭节能的效果。

关键词:多网络协议; 居民智能家庭网关; 居民智能用户终端; 智能插座

支持家庭论文 篇6

城市低保家庭的社会网络资源的主要特点是,兄弟、姊妹、父母等亲戚是低保家庭最主要的社会网络资源。关系紧密、交往频繁的网络资源同质性较高。就业支持主要来自弱关系,弱关系提供的网络资源质量比较低。贫困家庭获得的民间社会组织提供的社会支持非常少,社会组织网络资源稀缺。

在贫困和反贫困理论发展的历史上,早期的研究者都是在“绝对”意义上来界定贫困。后来的学者对贫困概念不断充实丰富。但是我们国家对于贫困的界定无疑仍然停留在基本的生活的维持方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社会支持网络对贫困家庭的生活的维持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拟就我国城市贫困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做一个比较全面的综述。

社会网络是一定范围的个人之间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良好的社会支持网被认为有益于减缓生活压力,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个人幸福。同时在社会层面上,社会支持网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有助于减轻人们对社会的不满,缓冲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本文将主要概述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是对城市贫困家庭社会支持网络的测度。其次是不同的网络关系特征与社会支持内容。最后是出现贫困家庭社会支持网络现状的原因。

一、城市贫困家庭社会支持网络的测度

从测量的指标上来看,不同的学者之间有些略微的差别。洪小良和尹志刚在对北京城市贫困家庭的社会支持网进行研究的时候,在访问问卷中,列举了七种社会支持内容和一个其他选项,并询问被访者在他家的亲友 (即社会关系网络成员)中,近两年是否有人给他或他家提供过这些帮助?这8项支持内容是:①无偿货币资助;②无偿提供实物;③提供借款;④照顾伤残病老等生活不能自理者;⑤帮助照看小孩;⑥帮助找工作;⑦精神上的理解和安慰;⑧其他帮助(请说明)。在访问中要求调查员首先记下被访者列举的支持人数,然后一一询问支持者的详细情况,如与被访者的关系、家庭经济情况、见面频度等。根据问卷中所列举的8项支持内容的性质,他们进一步将贫困家庭获得的社会支持划分为以下6类:①无偿财物援助,包括无偿货币资助和无偿提供实物;②提供借款;③劳务支持,包括照顾伤残病老等生活不能自理者和帮助照看小孩;④精神支持,即精神上的理解和安慰;⑤就业支持,即帮助找工作;⑥其他支持。这样,根据所获得的社会支持类型,贫困家庭的社会支持网被分为6个子网:无偿财物支持网、借款支持网、劳务支持网、精神支持网、就业支持网、其他支持网。

以上研究者是对实际已经发生的情况的一种实际的反应,而也有学者是通过意象中的讨论来探讨的。比如贺寨平和李汉宗在对天津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支持网的研究就是通过社会支持网的量表内容来测量的。1.讨论支持:在过去的半年里,您与谁讨论过对您来说是重要的问题?2.经济支持:假如您需要借一大笔钱,您向谁借?3.就业支持:假如您需要找工作,您会找谁帮忙?4.陪伴支持:当需要聊天、散步、逛商店、饮酒、下饭馆或打麻将、下棋等度过闲暇时间时,谁陪伴您?要求调查对象就每一个问题列举有关的网络成员,并就其中的前五名提供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政治面貌以及与调查对象的关系类型、认识时间、交往频率、关系密切程度等。

二、贫困家庭网络支持的具体内容

(一)网络规模

贺寨平,李汉宗认为,网络规模就是调查对象的网络成员数量,是社会网络研究的首要指标,它与个人所能动用的社会网络资源紧密相关。洪小良等人认为,支持网规模就是给贫困家庭提供社会支持的人数。综合支持网规模就是给贫困家庭提供所有8项支持内容(包括其他帮助)的人数;社会支持子网的规模就是给贫困家庭提供某类支持的人数。例如,无偿财物支持网的规模就是给贫困家庭提供无偿货币资助和无偿提供实物的人数。他们调查发现,贫困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的平均规模为2.21。李刚对郑州、合肥等中部城市的研究表明贫困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的平均规模为2.33,明显低于全国家庭社会支持网平均规模(9.1个)据张文宏等人在天津的调查,城市居民财务支持网的平均规模是2.1人,城市居民的精神支持网的平均规模为2.6人。贺寨平对山西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的研究表明,综合支持网的平均规模为9.1人。曹子玮对进城农民工的调查表明,其三种网络支持(物质支持、精神支持、讨论网)的网络规模分别为2.19、2.30和2.35。天津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支持网的网络规模是2.5综上所述,贫困人口的网络规模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规模非常小。

(二)网络关系构成

网络关系主要是指是哪些成员构成了其社会支持网络。基本上所有的调查都发现亲属关系在贫困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不同的家庭成员在支持类型上发挥的作用不一样。贺寨平在对天津的研究中发现亲属在网络中百分比按照子女、兄弟姐妹、配偶、父母、家族人员、其他亲属的顺序依次减小。

构成网络关系的除了亲属关系以外,还有非亲属关系。非亲属关系中最重要的几个主要是邻居、朋友、同事、同学、居委会、社会组织等。其中也是不同关系类型提供的支持类型不一样。但是无一例外的,贫困家庭的社会关系构成主要是以其同质性的群体为主,且主要是亲属,而非常缺乏社会方面的支持,比如社会组织或者社区组织。李健和高灵芝对济南贫困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认为,民间社会组织作为社会贫困群体与政府、社会公众之间的纽带和桥梁,通过建立网络同社会各界保持联系,促进社会各界与社会弱势群体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推动各种救助资源能够更直接有效地运用到贫困群体救助体系中来,使贫困群体能够切实从中受益。民间社会组织获取资源、筹集资金的渠道更加广泛,不会受制于某一利益集团,更能代表贫困群体的权益,为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民间社会组织另外的一个重要社会支持意义在于,民间社会组织作为一个载体,为低保家庭社会网络资源的扩展提供了可能。唐钧等人也认为社区帮困网络是介于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支持网络之间的特殊形式,对扩大贫困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大力发展民间组织和社区帮困组织。

(三)网络支持的类型

洪小良对北京的研究将网络支持的类型分为无偿财物支持网、借款支持网、劳务支持网、就业支持网、精神支持网。李健则将其分为资金支持、实物支持、劳务支持、就业支持和精神支持。贺寨平则分为讨论支持、经济支持、就业支持和陪伴支持。各项研究的共同特点都表明亲戚在经济支持和劳务支持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在就业支持中作用非常弱小。这主要是因为贫困家庭的家庭成员同质性太高,所获得的信息和信息来源都差不多。而弱关系则在就业支持中起着最主要的作用。

三、小结

国内学者对城市贫困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已经比较详细,但是很多学者都提到社区等社会组织对贫困家庭社会支持的重要性,然而却缺乏具体的针对社区组织在贫困家庭社会网络中如何发挥作用的具体研究,这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继续深入。并同时给我们的社区建设以提醒,要加强社区组织和社会帮困组织的发展。

[1]唐钧,朱耀垠,任振兴.城市贫困家庭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支持网络——上海市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9.

[2]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

[3]洪小良,尹志刚.北京城市贫困家庭的社会支持网[J].北京社会科学,2006.

[4]贺寨平,李汉宗.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支持网研究——以天津为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p32-37.

[5]李刚.中部城市贫困与社会支持网缺失研究——以郑州、合肥为例[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9,p36-41.

美国家庭支持服务育儿模式之审视 篇7

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也经历了社会经济与家庭生活模式的剧变。当时,迫于巨大的生活压力,许多抚育孩子的女性不得不进入职场;离婚率和青少年怀孕率的急剧上升,导致单亲家庭大量出现;家庭的流动日趋频繁,逐渐丧失了与亲属、社区邻里的社会联系。种种变化都为抚育孩子的家庭带来严峻的挑战。对此,美国社会自下而上地出现了一种名为“家庭支持”的服务,以每个家庭所在的社区为基础,通过各种形式为家庭提供帮助。到20世纪90年代,家庭支持服务遍布全美,且已从民间自发组织的志愿服务演变为由联邦、州与地方政府共同推动的国家福利。由于家庭支持服务强调家庭的能力和优势,而非家庭的弱势与缺陷,因此它有别于美国儿童福利制度长期以来的“残补”模式(即只有身处危机中的家庭或儿童才能获得帮助),转而采用一种注重早期预防的模式。本文以审视美国的家庭支持服务育儿模式为核心,希望归纳出一些具有应用价值的启示,为我国建立和发展家庭支持政策与服务提供参考。

一、美国家庭支持服务的发展历程

(一)社会背景

家庭支持服务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遭遇了极大的社会动荡和变革,对儿童和家庭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首先是经济的衰退使儿童的生活条件恶化。儿童贫困率在70年代显著增加,达到全美贫困人口的25%。[1]另一方面,家庭结构和形态也出现了不利于儿童发展的特征。随着离婚率的上升和非婚生育数量的增加,单亲家庭的数量急剧增长。从1970年到1979年,与离婚家长生活的儿童数量增加了两倍,与未婚家长生活的儿童数量则增加了6倍。从1960年到1979年,青少年的婚外生育率增加了3倍。[2]与此同时,家庭的流动性愈发明显。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41%的家庭有过搬家到另一个地区的经历。[3]此外,儿童受虐待的报案数量显著增加。1974年,虐待儿童报案数为6万件,1980年的报案数已超过了100万件。[4]

面对社会经济的衰退与家庭生活的变革,人们普遍感到养育孩子成为一件艰难的事,希望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而传统的社会服务却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全美儿童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on Children)的一项调查发现,88%的美国人认为养育孩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艰难,86%的父母承认自己不懂得什么是正确的育儿方法。并且,绝大多数的父母认为自己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压力:家庭与工作的不平衡、与社会的隔离、经济压力、不安全的社区环境,等等。[5]传统的社会服务一般只针对个体而非家庭,只提供单个问题的干预而非整体状况的改善。这种碎片化的服务在面对承受多元压力的家庭时显得力有不逮,人们迫切需要一个针对家庭整体的、综合性的社会服务。

(二)发展进程

20世纪70年代末,全美各地陆续出现了一些“家庭资源项目”(family resource program),它们是家庭支持服务的雏形。这些项目通常以社区为基础,由与儿童身心发展相关的专业人士、社工、教师等共同参与,为社区内的所有家庭提供育儿知识、社会支持、服务转介等帮助。例如,新奥尔良的“家庭教育中心”(Parenting Center),由当地儿童医院提供场地,开展家庭教育课程、咨询、保姆培训等服务;旧金山的“父母天地”(Parents Place),不仅面向所有0~6岁孩子的家庭,还为单亲母亲、离异父母、养父母和双胞胎的父母提供特别服务;芝加哥的“家庭聚焦”(Family Focus),根据不同社区的文化设计个性化的项目,尤其关注怀孕和养育孩子的青少年,等等。

家庭支持服务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向组织化、专业化发展。1981年,在联邦儿童与家庭署(Administration on Children and Families)的资助下,由芝加哥的“家庭聚焦”项目牵头,全美200多个家庭资源项目首次齐聚,成立了家庭资源联盟(Family Resource Coalition,后更名为Family Support America)。此后几十年中,家庭资源联盟逐渐成为家庭支持服务的理念、研究、信息和技术的交流中心。它的活动内容包括召开全国性会议、提供技术协助和培训、与政策制定者进行问题与信息的交流、出版理论和实践成果、建立合作网络等。一些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分子也参与到家庭资源项目的咨询和设计中,他们收集整理各个项目中得出的独特经验,并将其编辑出版。1983年,耶鲁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与家庭资源联盟联合出版了第一份家庭资源项目名单。1987年,耶鲁大学的几位学者又共同编撰了《美国的家庭支持项目》(America’s Family Support Programs)一书,其内容涵盖家庭的文化多样性、家庭支持的新理念、家庭支持与学校、早期教育、儿童保护、社会组织的关系等,是第一部系统阐述家庭支持的著作,对家庭支持服务的后续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家庭支持服务的经费来源渠道日益拓展,促使项目的规模与影响力不断扩大。1990年,联邦政府出资成立了全国家庭支持项目资源中心(National Resource Center on Family Support Programs),由家庭资源联盟负责运行。3年后,国会又通过了《家庭维系和家庭支持服务计划》(Family Preservation and Family Support Services Program),其中规定划拨10亿美元,用于扩张家庭维系服务和以社区为基础的家庭支持项目。这是联邦政府首次对全国的家庭支持服务提供公共经费资助,在它的鼓励下,一批新的家庭支持项目成长起来。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州、县以经费资助、技术协助和人员培训等方式扶持家庭支持项目的发展。西雅图州率先建立了全市的家庭资源项目网络,明尼苏达、密苏里、肯塔基等州紧随其后,建立了覆盖全州的家庭支持服务。家庭支持项目的遍地开花也吸引了知名企业和慈善基金会的资助。著名的安妮·凯西基金会与威斯康星州合作,围绕儿童与家庭支持事务投入了大笔经费;包括埃克森石油、宝洁等跨国公司在内的数百家企业也联合做出承诺,要以家庭支持项目、家庭访视、亲子中心等形式来帮助处于教育不利地位的儿童。[7]

到20世纪末,家庭支持服务已经遍布全美各州,人们认可其在育儿指导、亲子关系、儿童保护等方面的作用后,又开始探索将家庭支持的理念应用于父母领导力发展、机构改革、社区规划、学校教育等领域的可能性。一些州尝试将儿童与家庭服务的管理权下移到社区层面,鼓励父母们参与决策过程。1997年出版的《留出一席之地》(Making Room at the Table)就是一部关于如何促进父母参与儿童和家庭服务决策的指导读物,至今还在全美各地广泛使用。家庭支持服务中使用的工具也被应用到其他领域,最常见的是1995年出版的《认识你的社区》(Know Your Community),它用以评估社区需求和资源的工具被美国的早期教育项目“领先计划”(Head Start)所采用。在学校教育领域,通过学校与家庭支持服务的联结来缩小学生成绩的种族差异,是美国20世纪90年代教育改革关注的重点。到21世纪初,家庭支持的理念已为服务于儿童和家庭的大多数领域所吸收,家庭支持项目不仅成为社区为儿童和家庭提供的重要资源,也成为儿童保护、育儿指导、早期教育、学校教育等相关领域的重要支撑。

二、美国家庭支持服务的模式评析

美国的家庭支持服务采取了一种以早期预防为重点的模式,即在问题发生之前就为家庭提供支持,通过提高家长的育儿能力来确保儿童的健康成长。在这个意义上,家庭支持与其说是一种“服务”,不如说是一种帮助家庭的方法,它试图从根本上提升家庭处理问题、应对风险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一个可供家庭依赖的系统。

(一)家庭支持服务的基本理念

在传统的社会服务中,服务的对象一般是儿童或成人个体,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家庭往往被遗忘了。家庭支持服务的理念则认为,家庭对于儿童来说是最重要、最有效的资源,是改善儿童福利的基石。家庭支持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培养家庭的自足感(self-sufficiency)和赋能感(empowerment),促使家庭更有效地发挥其养育儿童的功能。要实现这一目标,还必须让儿童生活中的其他资源如学校、社会机构等与家庭相互合作。家庭资源联盟发表的《家庭支持实践指导方针》(Guidelines for Family Support Practice)对这一理念作了具体的阐述,它指出家庭支持服务项目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与家庭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合作;(2)以提升所有家庭成员成长和发展的能力为目标;(3)将家庭视为其成员、其他家庭、服务项目及社区的资源;(4)尊重家庭的种族、语言等文化身份;(5)融入在社区之中并对社区建设做出贡献;(6)服务系统公平、有效、可问责;(7)努力吸纳一切能支持家庭发展的资源;(8)灵活地回应家庭和社区中出现的不同问题;(9)项目的设计、管理、实施等每个环节都应体现上述原则。[8]

家庭支持服务的基本观点有:(1)家庭支持的目标是所有儿童的最优发展。由于现代社会中的风险因素太多,每个家庭都有可能在某一时刻陷入困境,因此预防服务必须面向所有家庭和所有儿童,即不论儿童的身体是健康或有障碍,也不论他们属于什么种族和社会阶层,都应拥有一个良好的人生起点。(2)家庭支持的对象是儿童发展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与其所处的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理论对家庭支持服务的影响有二:一是强调儿童所处的生态系统对于服务的重要性,例如,儿童养育模式受到家庭、社会的习俗与传统的制约,故家庭支持服务必须对家庭文化和社会传统保持敏感。二是强调家庭支持服务也会对儿童所处的生态系统产生作用。例如,社区中人们通过参加服务项目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最终使得社区关系变得更为融洽。(3)家庭支持的核心是父母的自我成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们既从自己的童年经历中汲取经验,又在现实生活中寻求知识,育儿能力不断提高。从这个角度而言,父母与孩子同步成长。家庭支持正是建立在父母具有自我成长潜力的基础之上,其服务的核心就是父母能力的发展和提升。[9]

(二)家庭支持服务与传统社会服务的区别

与传统的社会服务相比,家庭支持服务在理念、内容、形式、过程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它强调家庭的能力而非缺陷,提供综合服务而非单一服务,鼓励家庭参与决策,致力于发展平等合作的关系。

1. 家庭支持服务是能力取向而非缺陷取向

传统的社会服务中普遍存在一种迷思,即只有“问题”家庭才需要寻求帮助,“健康”家庭是不需要帮助的。家庭支持服务认为,寻求帮助并不等同于家庭有缺陷或无能,相反,面对困惑时主动寻求帮助正是家庭有能力的表现。家庭支持服务的作用不是简单的解决问题,而是提升家庭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家庭支持服务具有综合性而非单一性

传统的社会服务项目通常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当家庭有多种需求时,只能到不同的机构去寻求帮助;家庭支持服务的内容涵盖多个领域,人们只要到同一机构就可以获得一系列的服务,这不但省去了一些重复的程序,避免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还使得服务接受者与提供者的接触更加频繁,有助于双方建立更为紧密的关系。

3. 家庭支持服务具有灵活性而非结构性

传统的社会服务有其固定的内容和形式,而家庭支持服务则鼓励寻求帮助的人们参与项目内容、形式乃至周期的设计,以满足不同家庭和个体的需求。

4. 家庭支持服务强调合作关系而非授受关系

在传统社会服务的输送过程中,服务提供者占主导地位,他们与服务接受者的关系像是教师与学生、医生与患者的关系;而家庭支持服务则提倡在服务过程中建立起一种平等、尊重、共享的合作关系,人们的需求通过双方知识和信息的共享来得到满足。

(三)家庭支持服务的运作实践

家庭支持服务在社区中的运作依靠家庭资源中心(Family Resources Center)进行。家庭资源中心是一个供父母和孩子游戏玩耍的地方,也是父母们相互交流的场所。在这里,他们可以学到育儿技能,可以从照顾孩子的繁杂事务中得到临时的解脱,可以得到如何解决问题的帮助,还可以分享物品和服务。[10]对很多没有亲戚网络的家庭来说,家庭资源中心承担起社会支持网络的角色。最初,各个社区中的家庭资源中心是相互独立的,如今,一些地区已经建立起这些中心的联系网,尝试把它们整合进更广泛的社会服务系统中。

大多数家庭资源中心的服务包括以下要素:(1)教育培训。内容包括读写能力教育、职业培训、个人生活技能指导等;(2)信息课程和支持小组。开设关于儿童发展、养育和家庭生活的课程,也是父母们分享经验和烦恼的平台;(3)亲子活动。让父母与孩子共度时光;(4)家庭访视。由项目工作人员对家庭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探访;(5)儿童看护。在父母参与项目活动时,代为照顾儿童;(6)转介服务。为有需要的家庭联系相应的社区机构;(7)代理服务。代表一个家庭或一组家庭向相关部门表达意愿;(8)简报。刊印育儿知识以及当地活动和资源的信息;(9)咨询与危机干预。针对家庭问题提供专业咨询和干预;(10)其它辅助服务。如应急的衣物、食品、交通工具等。[11]

家庭资源中心通常由民间创办,但政府会给予一定经费补助。例如,为推动各项以强化家庭功能及增进社区联系的服务措施,让社区内所有家庭都有机会通过多元、便捷的渠道获得服务。旧金山市政府自2000年起设置“儿童基金”,每年投入约7亿美元,用以补助民间开展家庭支持服务。旧金山市中国城的“聚乐”家庭资源中心就是在这项基金的补助下建立起来的。该中心租用中国城社区内一幢大楼的地下室,占地约1,000平方米,设有图书室、托育室、游乐室及上课教室数间。中心提供社区居民家庭支持服务方案、育儿指导、家庭教育、临时托育、亲子游戏班、父母支持团体、玩具和书籍出租、儿童福利工作人员教育培训等服务。为了培育家庭资源中心,旧金山市政府还资助成立“家庭支持网络协会”(San Francisco Family Support Network),由各地家庭资源中心及家庭支持服务机构以会员制方式组成,致力于建立资源协调及合作网络,以提升家庭服务质量。[12]

(四)家庭支持服务的成效评估

作为一项新兴的育儿服务模式,家庭支持服务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是政策制定者、儿童福利倡导者、服务的提供者与接受者等各利益相关方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从目前对家庭支持服务项目的评估来看,这种模式在促进儿童发展和提升父母育儿能力两个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对一些学前教育项目的纵向追踪发现,参与家庭支持服务项目有助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学业成就乃至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表现为参与者的识字率、就业率和高等教育入学率上升,而辍学率、犯罪率和福利依赖率下降。[13]另一项对旨在帮助家长参与子女教育的项目评估发现,接受服务的家长更多地参与了孩子的教育活动,与没有接受服务的孩子相比,他们的孩子在阅读和数学的标准化测试中获得了更高的分数。[14]许多证据表明,接受家庭支持服务的家长在育儿态度、知识和行为方面都有了明显进步。家长认识到父母是孩子的老师这一角色,他们学会了在照料孩子时采用较为恰当的控制和训练技巧,能够为孩子营造正面的、鼓励性的生活环境;他们的自尊、责任感和问题解决能力都通过家庭支持服务得到了增强。[15]家庭支持服务对家长育儿能力的改进,又进一步改善了亲子关系,使父母们对子女的照料参与度更高,儿童被虐待和忽视的情况大为减少。[16]

联邦政府的儿童、青少年及家庭管理局(Administration on Children,Youth and Families)对全美家庭支持服务的总体评估也基本支持上述结果。这项评估以针对260个家庭支持项目的665项研究报告为对象,通过元分析(meta-analysis),得出的结论是,家庭支持项目在如下领域产生了积极作用:(1)儿童认知发展;(2)儿童的社会性发展;(3)儿童的身体健康与发展;(4)儿童安全;(5)父母的育儿态度、知识、行为和家庭育儿功能的发挥;(6)父母的精神健康或风险行为的降低;(7)家庭经济自足能力的提升。[17]

虽然家庭支持服务在实践中已经取得可喜的成效,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足,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例如,全美有成百上千个家庭服务项目,它们所取得的成效并不均衡,许多服务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又如,家庭支持服务的本地化特征决定了它只对特定社区及其居民发挥作用,因此很难对某项服务的成功经验进行复制和推广。不过,鉴于联邦政府的资助仍在持续,家庭支持服务的覆盖范围也在不断扩张,可见这一服务模式的发展前景相当乐观。

三、美国家庭支持服务对我国的启示

家庭支持不仅是美国社会广泛参与的一项志愿服务,也是美国政府用以增强家庭能力、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政策工具。不只美国如此,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以前被视为私领域范畴的家庭问题,在许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成为公共议题。一些发达国家意识到家庭政策具有广泛的社会效应,率先实行了家庭政策,旨在弥补家庭的功能缺失,解决社会问题和改善公民福利。政府不仅出台家庭政策保障家庭福利,还要根据家庭结构功能的变迁不断对其做出调整。2014年联合国“纪念国际家庭年20周年”会议就指出,世界家庭政策的价值取向发生了以下重要变化:一是由家庭的自我保障转变为由社会与政府共同支持;二是家庭政策从支持型转为发展型的导向,即从满足家庭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转向建构家庭的功能,进而提升家庭的能力;三是家庭政策向普惠型转变,即政策对象开始从一部分贫困家庭扩大到一般家庭。[18]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专门以家庭为基本对象的家庭政策和制度安排。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人口的持续流动,家庭的自我保障能力被严重削弱,面临着比以往更加严峻的问题和挑战,对政府和社会支持的需求也更为迫切。有学者指出,当前我国的社会政策正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福利供给和保障体系瓦解,新的体系尚在建构,人们对家庭的保障功能寄予厚望;但另一方面人口和家庭变迁又使家庭保障的基础遭受破坏,家庭保障能力自生性不断减弱。[19]为应对家庭结构和功能变化带来的挑战,国家不断加大对家庭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援助,迄今已颁布了57项涉及家庭的社会政策,覆盖领域包括低收入家庭的财政支持、就业扶助、儿童支持、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其他方面等5个领域。不过,这些政策大多散见于各项法律、法规、条例中,既缺乏专门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家庭政策,也缺乏操作性较强的政策内容和社会行动项目。[20]留守儿童、隔代抚养等现象的普遍存在,正说明目前我国城乡家庭在育儿方面仍以自身保障为主,来自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依旧匮乏。

借鉴美国经验,我国发展家庭支持政策与服务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设计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政策

首先,家庭政策要以家庭整体为福利对象。政府出台家庭政策的目的不是简单地给予家庭经济和物质援助,也不是只针对家庭的某个或某些成员,而是要以家庭整体作为政策实施对象,旨在帮助家庭提升保护儿童成长、承担家庭责任、抵御家庭风险、获得积极发展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在设计家庭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家庭需求,从家庭整体利益出发,以家庭为单位来进行设计。第二,家庭政策要面向全体家庭。除对弱势家庭的救助以外,未来家庭政策的设计要向覆盖全体家庭的方向迈进,即由“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变。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福利政策设计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第三,家庭政策要回应家庭生活的多种需求。目前我国家庭福利的各项供给分散在不同的福利供给制度中,既容易造成多头管理和政策真空的现象,也不便于家庭寻求帮助。今后在制定家庭政策时,应当根据家庭的多元需求,设计出行政主体、政策对象及政策内容清楚明晰的综合性的家庭政策体系。

2.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家庭支持服务

首先,要营造关心支持家庭的社会氛围和社区环境。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及新媒体的作用,力求“支持家庭是社会责任”的观念深入人心;以社区文化活动和公益活动的形式,营造“邻里一家亲”的和睦氛围。第二,鼓励和扶持社会组织开展家庭支持服务。在城乡街道(镇)设立家庭支持中心,具体负责家庭支持服务项目的管理和评估,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鼓励和帮助一批社会组织开展与家庭支持相关的服务。第三,倡导全社会各个部门以各种形式支持家庭。通过政策激励、税收减免、国家补贴等形式,倡导学校、医院、文化机构、企业等各个社会部门制订有利于家庭发展、提升家庭能力的措施,让支持家庭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

妇科手术病人家庭支持与护理干预 篇8

1 妇科手术病人的心理特征

妇女在生理方面月经、妊娠、分娩和哺乳等特殊性,躯体状况变化大,患病持耐受性差。学由于几千年来妇女地位较低,一些妇女形成多疑、多虑、多愁善感的心理特征。妇女疾病涉及生殖,加上父老传统道德的影响,患病后常产生害羞生理、压抑心理和恐惧心理等[2]。子宫肌瘤、卵巢是育龄妇女最常见的疾病,而手术切除子宫和(或)卵巢又是治疗这些疾病常采用的方法。手术作为应激事件常使病人产生焦虑、恐惧等反激反应。冯秀英等[3]对200例妇科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成2组,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定其症状。研究显示,对照组(性征部位暴露组)有88.0%病人有焦虑症状,10.0%人有可疑焦虑症状。符白菊等[4]对65例即将全子宫切除术病人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调查,结果76.9%病人存在焦虑。引起焦虑的主要原因,依次为害怕疼痛、影响日后性生活、易衰老。对焦虑病人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后,病人的焦虑症状可明显缓解。对邓敏等[5]发现,子宫切除术后性生活的恢复还与病人心理有密切关系。有半数以上的病人术后对性生活有明显焦虑和抑郁心理,支持性的心理治疗可以改善病人的性生活质量。可见,妇科手术,不仅关系到病人,还关系到其丈夫。担心丈夫会不会嫌弃自己,影响家庭和睦,担心会加重家庭经济负责,担心别人怎样看待自己的,等等。有研究表明,子宫切除术后,病人有不同程度的性功能障碍,它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是心理因素[6~8]。而近期的研究也表明,子宫切除术本身对妇女的性行为影响不明显,而与病人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术前、术后对病人进行指导,有利于减轻或消除心理障碍,改善病人的性生活质量[5,9~11]。余利萍等[10,11]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丈夫的态度是决定日后性生活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主张手术前后对夫妻双方实施心理干预,进行必要的解释和合理指导,对女性功能保护尤其重要,对于提高术后性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满足妇科手术病人的家庭需要,体现人文关怀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一个社会人,尤其是当个体面对压力时,需要与社会面员交往,需要来自家庭、社会的支持[12]。Blumenthal[13]将社会支持可分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人支持。社会支持是病人应对疾病和治疗过程中最有潜力的资源之一。无论哪种形式的社会支持,均有助于病人维持良好的心身状态。王斌全认为[14],护理学作为与人类生命息息相关的一门科学,关怀人更应成为首要任务。护理对人的关怀,首先表现在给予病人以及时有效的护理。祛除其身体上的生理疾病,给精神上的呵护,心理上的宽慰和行为上的指导。作为正在经受病痛折磨妇科病人,因其身心的特殊性,不仅需要向医护人员倾诉,更渴望得到家属尤其是丈夫的充分理解、支持以及充满爱意、温馨的呵护。这样有利减轻病人术前焦虑,稳定情绪,有较强的应对能力,提高挫折耐受力。因此,作为整体护理提供者,护士应明白病人是患病的“人”,更有情感的需求,需要人文关怀。除了精湛的技术,还要善于同病人沟通,富有爱心,以人为本,处处为病人着想,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在理解病人需求方面护士处在最前沿,通过满足需要,护士将有助于改善妇科手术病人及家庭应对能力。

3 护理干预的方法

(1)鼓励病人家属多探视,让病人时刻感受到来自家庭的重视和悉心的呵护,而非“冷落”,从而改善病人的焦虑情绪,增强心理应对能力,使之尽可能适应手术,并促进术后躯体和心理康复。

(2)加强与病人家属的联系,使病人及家属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和治疗进展,消除病人诸多疑虑。同时密切了医患关系,有利于建立相互尊重,营造良好的医疗气氛,提高服务品质。满足病人爱与归属的需要,在患病时不仅消失,尤其安全感得到保证时,这种情感的需要油然而生[15]。要学会从病人的角度去理解病人的需要。如有人主张分娩时丈夫在场,儿童摘除扁桃体时母亲在场,等。同样也适用于妇科手术病人。因为,此时病人更需要来自丈夫的理解、支持、关系体贴。

(3)加强对病人家属的教育,对病人的家庭成员进行适时评估。如果丈夫比病人更恐惧和不安,则可以在术前与病人一起进行教育,表现良好才能作为病人的坚强后循。因而要加强对家庭成员,尤其是丈夫手术前后有关知识教育,改变其对手术的认识偏差,给予生理现情感支持。消除心理障碍,稳定家庭,促进妇女身心健康。王文茹[16]报道,为家庭成员提高有效的社会支持,对维持家庭的功能和病人的康复都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妇科疾病治疗过程中病人会产生害羞、压抑、焦虑、恐惧心理,甚至发生心理障碍,而影响夫妻性生活,影响家庭和睦。因此,应加强对病人及家属进行认知治疗法、心理指导生理和情感方面应对这一强烈的生活事件,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缓解焦虑状态,还可提高家庭稳定性和应对能力,从而促进妇女的健康。

摘要:综述了妇科手术病人的心理特征及家庭支持,尤其是丈夫的态度及认识对病人产生的影响。提出满足妇科手术病人的家庭需要、体现人文关怀以及护理干预方法。

河北省金融支持家庭农场发展建议 篇9

河北省农业生产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较成熟, 一直以来都是华北区农业主产地, 尤其承担京津两地的粮食蔬菜等后勤供应功能。现已上升至国家高度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更为河北省农业利用京津地区的技术、信息、人才和市场, 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 河北省家庭农场, 在积极利用国家政策优势的基础上, 将承载起实现本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历史使命。

一、河北省家庭农场发展概况

河北省耕地面积广袤, 居全国第四位。依托优越的经纬度位置, 该地成为粮油和棉花集中产区之一, 粮食 (如小麦、玉米等) 、果树 (如昌黎县苹果、宣化牛奶葡萄、赵县雪花梨等) 和经济作物 (如棉花、花生、糖用甜菜等) 的种类多样化。上述条件, 为经营各类项目的家庭农场提供了最基本的天然优势。同时, 河北省近年也逐步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在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力量、市场拓展等领域, 共同发力, 形成网状支持平台。认真贯彻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 积极探求本地农业科学发展模式, 以创新、可持续为要义, 大力支持家庭农场经营形式;同时, 河北省农业厅与人民银行石家庄分行联合下文, 表明将在土地、金融等多方面增强对家庭农场的支持力度;对评选出的典型家庭农场进行奖励, 以此发挥带头作用。

自从沙河惠农家庭农场于2013年4月成为河北省首家注册的家庭农场之后, 这一模式开始被人们所熟知, 并呈现雨后春笋般的态势, 在石家庄、保定、衡水、秦皇岛等地区都有可喜的注册数量, 经营项目涉及油料作物、有机蔬菜、苗木花圃、药材、果树、菌类以及传统粮食作物。截至2014年底, 河北省有各类家庭农场30, 274个。其中, 种植业15, 404个, 畜牧业12, 228个, 种养结合型1, 709个, 渔业79个, 其他类型家庭农场854个。

二、河北省家庭农场面临的融资困境

依托“新常态”经济背景, 家庭农场正展现其独特优势。作为一种新生事物, 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介于合作社与普通农户之间, 这种适度规模经营会产生可喜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 很好地符合了当前经济态势下经济结构调控的趋势和要义。由于刚刚起步, 河北省家庭农场的许多配套措施和政策尚未形成体系, 还处于不断摸索之中, 导致在其推广中存在诸多实际问题。

(一) 缺乏统一的认定标准, 内部管理有待理顺。

对于种植业类家庭农场, 国家从规模、所有者方面给出相应指标, 但是却没有对养殖业类家庭农场予以界定;此外, 全国未形成统一的登记网络, 相关职能机构具体权限存在界定不清的问题, 直接影响家庭农场的注册登记。在遵照国家层面规定的基础上, 河北省各地区结合实际情况, 又做了相应补充。例如, 石家庄市对家庭农场的注册登记、经营者户籍和年龄、土地流转期限、经营管理制度、农业净收入、种植种类等提出具体要求, 但是对于经营规模没有给出具体说明, 属于空白区域。同样, 保定市的认定条件中除了注册登记、经营者户籍、土地流转期限、经营规模有明确说明外, 其余没有更详细的规定。地区间的资格认定混乱, 导致河北省对家庭农场管辖缺乏统一口径, 不利于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述情况的存在, 又直接导致家庭农场的资金融通资格受限, 只能进行小规模资金信贷。部分家庭农场也急需理顺内部管理思路。缺少长远战略规划和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 尤其是财务管理不规范, 没有树立现代财务思维, 会计和出纳往往由一人担任, 财务信息的透明度较差。

(二) 缺少足够的融资机构, 融资数额相对较低。

与小户经营的方式相比, 家庭农场规模较大, 对基本农资, 如种子、农药、化肥, 以及收割机械、灌溉设施、仓储设备等都有较大需求, 而这都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撑。从全国调查数据来看, 大多数家庭农场的融资需求额度在30万元以上, 其中额度在30万元~100万元的占比55.37%, 10万元~30万元的需求占比27.23%。同时, 由于家庭农场更类似于企业的经营方式, 在资金需求上也呈现出自己的特色, 如长、短期融资的区别。在购置基本农资方面, 多属于季节性短期借贷;但在购置大型农业机具、建设作物大棚和灌溉工程等方面就需要长期信贷, 一般在3~5年左右。

目前, 河北省内的家庭农场主要依托邮储银行以及小型村镇银行发放的小额贷款, 并且它们的受理网点及操作程序, 难以从真正意义上解决家庭农场的实际问题。众所周知, 银行本身作为企业的一种形式, 也要考虑风险, 也会追逐利润。单纯依靠上述银行机构为家庭农场发放如此大规模的支持资金, 违背了商业组织的经营原则, 不是长久之计。

2014年全省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各级财政资金为28, 442.16万元, 平均每个主体获得扶持资金0.25万元。政府投入占经营主体资金投入的比例中, 家庭农场为0.26%, 农民专业合作社为0.47%, 龙头企业为0.076%。说明政府整体的扶持力度较小, 未能产生带动作用。所以, 涉农信贷机构无论在额度还是期限上, 都需要做出适当调整, 以满足家庭农场的特殊诉求;同时, 政府财政的扶持力度也需要增强。

(三) 抵质押形式单一。

虽然河北省家庭农场在规模上远远大于个体家庭农户的经营, 但是根本性质依然属于农业生产, 其待售的农产品以及价值较低的农用设备和物料, 很难成为被广泛认可的抵押品。这些弊端, 直接影响家庭农场融资需求的达成。同时, 国家现存土地制度中对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住房、林权方面的抵押规定,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河北省农村金融的业务拓展。主要在于这部分资产受国家资源公有限制, 在进行资产估价、流转和处置等环节存在一定风险, 影响了金融机构贷款业务的办理。

(四) 农业保险覆盖面较低, 保额难以覆盖成本。

家庭农场依旧带有传统农业经营特点, 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由于比普通农户经营规模大, 所承载的不可抗拒的农业经营风险也同比增加。总体来说, 河北省自然灾害较为频繁, 缺水及低温影响突出;近年来被人们广泛谈及的雾霾天气,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农产品质量。这些都成为家庭农场经营的最直接影响因素, 也就转化为对农业保险的渴求。

但是, 保险公司认为, 农业的保险赔付率高, 处理保险事宜容易出现扯皮情况, 所以他们开办农业保险的积极性普遍偏低;目前, 河北省完整的农场保险品种、理赔机制、保险赔偿额度和保险规范等还未建立。

三、河北省金融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建议

新的发展态势, 将为河北省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模式带来良好契机。既有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方面的利好, 又有农业产业内部的巨大潜力。结合本省家庭农场目前存在的困境, 需要政策设计层面和执行环节, 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各项制度和流程, 能够贴近这一新型模式的实际需要。

(一) 明确家庭农场的界定标准和主体地位, 提升内部管理水平。

政府层面需要准确把握国家对京津冀三地都市现代农业区、高产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区“两区”发展的规划思路和功能定位, 以此为发展框架和战略方向, 确定战术层面标准, 构建现代、生态、可持续的家庭农场范式。

家庭农场作为国家层面力推的一种新事物, 它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行政力量的积极引导。仅仅依托市场自发调整, 无法保证该事物顺利推进。一般而言, 可借鉴工商业组织的运营模式, 进行证照发放, 宣传并鼓励农村土地流转, 提倡农业经营项目创新等;同时, 向涉及机构, 例如信贷、保险等释放政策支持信号, 刺激相关部门制度创新, 融入强大的金融支持网络中, 进而为家庭农场发展做好基础性工作。据统计, 2014年河北省家庭农场示范场为416个, 拥有注册商标的家庭农场达到529个, 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家庭农场达156个, 分别比上年增长11.8%、76.9%、97.5%。这些举动有利于形成规范的管理体系, 同时必将对其他农户产生明显的连带效应。

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同样重要, 鼓励有能力、有知识、敢作为的现代农民创办家庭农场;积极利用本地高校的智囊作用, 发挥高校的人才技术优势, 形成产、学、研互帮机制, 提升科研转化率。作为经营者自身, 在明确这一发展洪流的前提下, 加深对家庭农场模式的认知, 立足企业运营层面进行管理。能够从宏观层面对接经营销售市场, 逐步构建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思维, 加强在农业新技术方面的积累, 成为新发展阶段背景下的新型农民。

(二) 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 贴近家庭农场需求。

依托商业性质的农业信贷系统和政策性的农业服务署, 美国成立了满足家庭农场专项贷款和租赁需求的农场金融服务体系;同样, 日韩等国则成立农会组织, 为家庭农场提供多种金融服务项目。

为解决家庭农场现存的融资难问题, 河北省金融监管部门应逐步放宽对农村金融市场的限制, 降低相关机构进入壁垒;拓展工商资本投资渠道, 在做好前期资格筛选和把控的前提下, 吸引更多的工商资本流向家庭农场的经营中来。截至2014年末, 衡水市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为728.49亿元, 占全部贷款余额的67.71%。其中:支持135家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其他农村经济组织, 贷款余额达到17.65亿元;支持35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专业技术协会, 贷款余额达到5.34亿元;支持154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贷款余额达到37.25亿元。这为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模式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资金动力。

从操作层面看, 可以借鉴国外经验, 在农村地区设立社区银行。这一机构既扎根当地农村, 又有商业银行自身的运营体系, 可以将两者进行很好的匹配。在充分掌握所在地家庭农场运营情况后, 结合对方需求, 进行长期或短期借贷的审核, 灵活处置, 并将借贷风险规避到最小程度。同时, 对符合审核要求的家庭农场, 给予财政补贴, 并可仿照工商业组织, 探索公开或私募发债融资,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做好贷款监控程序, 规避金融风险。

(三) 创新抵押思路, 开展灵活形式。

由于自身经营特征, 家庭农场所提供的抵押形式, 并不能被金融机构认可。这就需要省内相关机构能够对此大胆创新, 设置符合家庭农场主体特征的抵押形式。在现有土地制度不变的前提下, 灵活调整, 对已经流转的土地经营权, 既允许抵押, 又允许再次流转。也可以将农民宅基地、农场存货、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一并划归至可抵押品种类之内。

另外, 可以开展灵活多样的担保模式, 例如联保、或者将龙头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囊括进担保关系中来。在此模式下, 通过选择实力较强的合作伙伴或者下游的工商业组织形成互为担保、互为监督的关系网络, 可以在整体上提高融资借贷和抵押的议价能力。

(四) 扩大农业保险范围, 探索合理的保险机制。

根据农业生产性质分析, 河北省内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依旧离不开农业保险, 也需要政府在这个过程中的积极作为。政府应加大对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力度, 可适当减免涉农保险项目的营业税和所得税, 降低保险费率, 大力支持保险公司组建保险备用金。由于农业灾害的不可抗力作用, 当保险公司遭受亏损时, 对其进行财政补贴, 支持其继续涉农保险项目的推进。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农业投保, 特别是一些地方特色农业生产, 例如秦皇岛梦想家园家庭农场的草莓园区、邢台沙河惠农家庭农场的有机食品等, 应积极探索符合经营项目特色的农业保险种类, 最大限度的保证家庭农场生产产值得到保险全覆盖。

探索和试行农业保险再保险方式。农业再保险是指涉农保险公司, 与其他保险公司再次签订保险合同, 将原来自己承保的项目转移至第三方, 以达到风险分担目的。这种保险类型是对传统农业保险经营技术的突破, 也是确保我国家庭农场健康发展的强大后盾。

新常态经济形势的界定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使命, 为家庭农场这一极富生命力的组织形式, 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政策平台;河北省在抢抓机遇的同时, 更需要摸清眼下家庭农场在金融支持等方面的实际状况, 从诸多现实困境和潜在机遇中找到交叉点, 早日实现河北省农业走上现代化发展的快车道。

摘要:家庭农场是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态势及农业生产一般规律相适应的新型组织模式, 也是对传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深化和延展。本文在梳理河北省金融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基础上, 分析河北省家庭农场的融资困境, 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家庭农场,河北,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霍东乐.河北省种植业家庭农场投资效益影响因素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 2015.25.

[2]唐丙元, 赵然芬.河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分析与对策建议[J].经济论坛, 2016.1.

[3]党秀.河北省家庭农场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 2014.

支持家庭论文 篇10

1 工作家庭关系的演进

正确处理工作家庭关系对员工身心健康、企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和谐都至关重要。积极心理学与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兴起, 使学者们逐渐摒弃以往消极的观点, 更加关注两者间的积极关系。梳理以往研究结果可以发现, 工作-家庭关系的嬗变主要历经以下过程:工作-家庭冲突、工作-家庭平衡、工作-家庭促进。

1.1 工作-家庭冲突

工作-家庭冲突的本质是一种角色间冲突, 即来自员工工作中的角色压力与来自作为家庭主要成员的角色压力在某些方面不能兼容而产生的角色间冲突。前人的研究一般认为工作-家庭冲突包括两个方向:工作对家庭的冲突、家庭对工作的冲突。工作对家庭的冲突是指工作对家庭的侵入和干扰, 而影响其家庭成员角色的发挥;家庭对工作的冲突是指员工因履行家庭责任而影响其工作任务的完成, 或者给其工作角色带来负面影响。

Greenhaus et al (1985) 又基于时间、压力与行为将工作-家庭冲突具体划分为三种形式:工作-家庭时间冲突、工作-家庭压力冲突、工作-家庭行为冲突。基于时间的冲突是指员工将时间投入一个领域, 则自然会减少对另外领域时间的投入, 而难以满足其要求;基于压力的冲突是指员工在一个领域的负压和紧张状态会给另一个领域产生消极情感, 从而对在另一个领域的表现产生负面影响。基于行为的角色冲突是指一个领域的角色行为与另一个领域角色行为无法兼容, 并且员工无法及时在不同领域间进行角色行为的调整。

以往研究发现以上三种形式的工作-家庭冲突对组织与家庭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 不仅降低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承诺, 还使得员工在与同事和家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更多的负面情感。

1.2 工作-家庭平衡

随着人们工作与生活观念的转变以及对家庭的日益重视, 组织和员工已不再将工作与家庭看作相互冲突的领域, 而是积极寻求两者间的平衡。工作-家庭平衡是指员工将工作与家庭视为同等重要, 平等地参与工作与家庭活动, 将两者间的冲突降低到最小, 并尽量将工作与家庭的功能发挥到良好, 达到满意的心理状态。它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工作-家庭时间平衡, 即员工花费在工作与家庭生活中的时间相等;工作-家庭投入平衡, 即员工对工作与家庭的身心投入相等;工作-家庭满意平衡, 即员工对自己在工作中角色和家庭生活中的角色满意度相等。当以上三者都处于较高水平时, 则说明员工实现了较高程度的工作-家庭平衡。与工作-家庭冲突相反, 实现工作与家庭的平衡, 则能够显著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

1.3 工作-家庭促进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知识经济的发展, 家庭远程办公逐渐出现在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中, 使工作与家庭形成融合与支持的态势。学者们逐渐从积极视角关注工作与家庭间的相互促进与支持。工作-家庭促进是指员工在一个角色中的经历会提高其在另一个角色中的表现, 即员工对工作与家庭的同时投入会有利于员工工作发展与家庭生活的和谐。工作-家庭促进作为一个双向概念, 既包括工作对家庭的促进, 也包含家庭对工作的促进。工作-家庭支持作为工作-家庭促进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体现了员工不仅能够获得组织对其家庭生活的支持, 也可以从家庭获得对其工作的支持。研究表明工作-家庭支持能有效降低员工工作倦怠感和离职倾向, 增强其工作与生活满意度。

2 如何兼得“鱼和熊掌”

上文从“鱼和熊掌”间的冲突、平衡到促进等方面论述了员工工作-家庭关系的演进历程, 那么如何实现”鱼和熊掌”的兼得呢?本文认为可以从组织与家庭两方面努力。

2.1 组织方面

(1) 企业管理者应高度重视员工工作-家庭冲突问题。

员工倘若深受工作-家庭冲突的折磨, 则会导致其注意力下降、缺勤等不良现象, 最终引发离职行为。所以管理者应当充分重视员工当前存在的工作与家庭问题, 并进行心理疏导。

(2) 组织应为员工提供各种信息、适当减少员工工作负担, 减轻其压力。

一方面, 企业应努力为员工提供包括政策信息、工作角色职责以及一些满足家庭生活的各类信息, 以降低工作中的不确定性和由于角色模糊产生的压力。另一方面, 企业应该适当减轻其工作负荷, 减少员工的加班频率和出差任务, 为其构建和谐的家庭生活奠定基础。

(3) 组织应实施家庭友好政策。

一方面企业应实施弹性工作制, 为员工提供弹性工作时间和灵活的工作安排, 使员工在保证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下, 自主安排工作进度, 从而便于处理家庭事务, 履行家庭成员角色义务, 实现工作-家庭平衡。另一方面, 企业应该从具体实际出发建立托儿所和老人护理中心, 减轻员工工作中最大的牵挂, 为其消除后顾之忧。

2.2 家庭方面

(1) 家人应给予员工情感性支持。

当员工在工作中遭遇烦恼时, 家人应当设身处地为其考虑, 充分理解员工心情, 给予其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 而不是一味的抱怨。

(2) 家人应给与员工工具性支持。

家人除了给予员工必要的精神鼓励外, 还应在生活上为员工提供帮助与支持, 如当员工工作比较繁忙时, 家人应主动承担员工的家务, 使其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

参考文献

[1]曾晶晶.工作家庭冲突研究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 2012, (01) :57-59.

[2]Greenhaus, J.H., &Beutell, N.J.Sources of conflict between work and family rol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5, (10) :6-88.

[3]赵娜, 李永鑫.冲突、平衡与促进:工作-家庭关系研究的历史考察[J].心理科学, 2008, (06) :1468-1470.

支持家庭论文 篇11

【关键词】 唇腭裂 心理支持 应用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376-01

统计资料表明,在每800个新生儿中,大约有一个唇裂、腭裂或两者兼有的新生儿,唇腭裂的发生率一般是农村高于城市,山区高于平原,男婴高于女婴。唇腭裂疾病给患者及家人带来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众多问题,因此通过“重生行动社会心理支持服务计划”对唇腭裂患者心理、生理及社会适应能力进行干预。我科于2008年4月—2012年8月在传统护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基础上,社会工作者参与心理支持服务,对2284例唇腭裂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2008年4月—2012年8月之间,我科对2284例年龄在4个月—55周岁的贫困家庭唇腭裂患者实施康复手术,纳入病例的患者均排除有心肺疾患、发热、感冒、咳嗽、腹泻等病史。

1.2方法 云南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同学在唇腭裂患者治疗护理过程中介入关注患者及其家属在治疗和生活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和迫切需求,以病房探视,个案追踪,主题小组活动等专业社会工作手法提供社会心理支持服务。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让患儿及父母了解先天性唇裂患儿疾病的相关知识,耐心解释患者的凝难问题,消除他们顾虑。向患儿及家属介绍唇裂预后情况,增强自信心。消除自卑感和心理创伤,积极鼓励参与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

2.2饮食护理

加强营养,进食品种多样,营养丰富食物。唇裂患儿术前3天停止母乳或奶瓶喂养,改用汤勺或滴管喂养的方式,便患儿逐渐适应,以便术后患儿适应这种进食方式。腭裂患者术后10—14天内进食流质,以后逐渐改进流质,1个月后进软食,3个月内应避免骨刺、鱼刺等硬物。

2.3术前、术后护理

成人术前4~6小时禁饮食,婴幼儿术前4小时可进食葡萄糖水或糖水100ml~150ml。反复向家长强调术前禁饮食的重要性,说明麻醉前保持胃空虚可减少呕吐误吸的危险,保证患儿的生命安全。患儿在术后全麻未清醒前,应使患儿平卧,将头偏向一侧,以免误吸,全麻患儿清醒后4h,可给予少量流质或母乳,应用滴管或小汤勺喂饲。唇裂术后第一天即可去除唇部创口包扎敷料,任其暴露,如创口表面已形成血痂,生理盐水清洗,以防痂下感染;正常愈合的创口,可在术后5~7d拆线,均应嘱咐家属防止患儿跌跤,以免遭致创口裂开。腭裂患者术后保持口腔清洁。

3心理支持服务

3.1首先社会工作者病房探视拉近与服务对象的关系,通过亲切交谈,了解患者家庭基本情况和主要需求。倾听和回应他们的问题,并以助人的态度和责任来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实际问题。

3.2走进其它病房,邀请关心唇腭裂群体的人士参与小组活动。由患者的父母延伸至亲属,由唇腭裂病房延伸到其它病友的病房,从医院延伸到患者的家乡,建立同病房、同老乡、同患儿病情家长之间的支持系统。为唇腭裂群体搭建了更为广阔的社会心理支持平台,减少外界对唇腭裂群体病情歧视。

3.3走进医护人员办公室,加深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随着服务的深入,医护人员会向社会工作者倾诉工作压力,而社会工作者也会把患者的一些心声传达给她们,增进了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

3.4走访社区村寨,扩大宣传范围,为回访服务对象开设了唇腭裂知识普及和家庭教育的座谈会。进行社区宣传活动,发放唇腭裂疾病的宣传册有奖问答,鼓励社区村寨居民加深对唇腭裂疾病的认识,并呼吁正视和关爱唇腭裂群体。

4小结

支持家庭论文 篇12

一、大学生家庭亲属支持概念界定及内涵

(一) 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概念

社会支持系统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专业上的概念, 其内涵并未达到统一, 所以在这里我主要列举几个比较流行的定义:1.社会支持, 从一般意义上说, 指人们从社会中所得到的、来自他人的各种帮助[5]。2.从社会心理刺激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角度看, 社会支持应该被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5]。3.社会支持是应激过程中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6]。4.社会支持是个体社会性发展所依托的社会关系系统, 是个体采用应对策略和外部行为的重要外部资源闭[7]。

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是一个较复杂的概念, 它反映了大学生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我把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定义为: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下, 由大学生个体 (被支持者) 及其周围与之相接触的人们 (支持者) , 以及大学生个体与这些支持者之间的交往活动 (支持性的活动) 所构成的系统[8]。胡湘明曾提出, 中国青年的社会支持系统应包括文化、人际交往和心理辅导三个方面, 其来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9]。大学生作为特殊的青年群体, 其社会支持系统也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 具体应指学校、国家的制度化支持, 社会各界的非制度化支持, 大学生群体中同伴的支持, 教师工作的支持, 以及亲属家庭的支持, 等等。

(二) 大学生家庭亲属支持的内涵

从广义上来看, 大学生的家庭亲属支持应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姑姑叔叔、姨妈舅舅、表堂兄弟姐妹及其他远房亲属的支持。但一般来说, 大部分家庭都是父母为子女提供吃穿住行的经济抚育, 与子女在情感上进行交流与沟通, 在思想和行为上给予指引, 因此父母是子女最紧密的支持者, 是子女性格、品德的培养者和理想形成的启蒙者。所以, 从狭义上来看, 大学生的家庭亲属支持主要是指父母的支持。我也是从狭义的层面来理解和运用家庭亲属支持这一概念, 即认为家庭亲属支持是父母 (抚养者) 为了某种教养目的, 在一定的家庭教养环境中, 通过直接与间接的方式, 对子女 (被抚养者) 所提供的经济、情感、信息、行为等各方面的帮助与指导[10]。家庭影响的特殊性决定了家庭支持在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因而与其他支持具有本质上的区别。总的来说, 家庭支持具有以下的特征:无偿性、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

二、国内外关于家庭亲属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

(一) 国外关于大学生家庭亲属支持的研究

国外有关家庭支持的研究最初是在有关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中涉及的, 尽管其内容比较零散, 但这些研究为社会所支持, 尤其是家庭支持的专门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必要基础。国外学者大多认为, 社会支持应该覆盖到所有需要提供支持的个体或群体, 因而, 大学生群体也应该获得所需的社会支持。在国外有关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中, 有不少致力于家庭支持与大学生关系的研究。Rubinstein在1989年做了一项关于青少年自杀的研究, 发现社会关系 (家庭支持、同伴关系、友谊、与同伴群体的整合等) 与青少年抑郁有密切的关系, 那些社会关系良好的青少年, 善于从外界获取帮助, 解决问题, 减少抑郁的可能性。其中, 家庭支持排在各种社会关系的首位。

Norma Rodrigue等人在调查家庭支持与同伴支持谁更利于帮助大学生维系心理健康和应对压力时指出, 家庭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由家庭提供的情感和经济支持是大学生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但研究也表明, 家庭支持与同伴支持相比, 在帮助大学生维系心理健康以应对压力方面, 同伴支持更加有效。让人感到惊讶的是, 被调查的大学生倾向于向同伴求助更胜于他们的家庭, 尽管他们中大部分人同父母住在一起。该研究还指出, 虽然同伴支持较之家庭支持在帮助大学生进行心理调试方面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 但是大学生支持应该既包括同伴支持又包括家庭支持, 二者均不可缺[11]。

(二) 国内关于大学生家庭亲属支持的研究

从古至今, 家庭都是中国社会关系的基本构成单位, 家庭支持在社会关系网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 这也使得部分学者在对社会支持进行研究时关注于家庭支持这一方面, 并得出了不少研究成果。张文宏和阮丹青在调查城乡居民的社会支持网时认为, 亲属关系在社会支持网特别是财务支持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庭这种初级社会群体在人们的社会支持网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的重要性并未随着宏观社会结构的巨大变迁而显著地降低, 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尤其表现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工具性支持领域。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 亲属支持主要是财务支持, 非亲属支持主要是精神支持;在市民和农民的财务支持网中, 兄弟姐妹和其他亲属比父母对子女发挥财务支持的功能更强[12]。

此外, 不少国内学者对大学生群体的社会支持展开了研究, 其中也有部分研究涉及大学生家庭支持的影响[13]。陈成文在探讨大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时指出, 家庭的影响是其中一个客观因素。如有的来自农村的大学生, 由于家庭经济的困难, 在“生活城市化”的过程中容易造成心理不平衡, 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影响仅表现在客观支持方面, 而在其他维度上差异并不显著。相对于家庭收入而言, 家庭结构是否完整, 以及父母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对子女获取社会支持的影响更为突出, 特别是在主观支持维度上, 两类学生的分组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完整家庭的学生和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学生在主观支持维度上均显示出高值, 也就是说这种家庭的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较多, 特别是主观体验到的支持较多[14]。赵汗青、王海萍等人均认为, 家庭支持是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一个部分。在赵汗青看来, 大学生众多的社会支持中, 来自家庭的支持是影响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 家庭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及家庭氛围都决定了大学生的人格特征的形成[15]。

三、研究家庭亲属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家庭支持作为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对大学生影响的广度和深度, 是在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时不可避免的研究领域。对大学生家庭支持影响的研究, 有利于丰富有关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理论研究, 建立更加完善的大学生社会支持理论体系, 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社会支系统提供理论和方法范式[16]。同时, 家庭支持不仅是影响大学生从小成长的重要的环境因素, 而且是影响大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 对家庭支持的研究是探讨如何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全面揭示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机制, 有利于丰富心理学和教育学中有关环境与人的发展关系的基本理论。

(二) 现实意义

以大学生为被试研究家庭支持的影响, 揭示家庭支持与大学生成长的关系, 探讨家庭在促进大学生获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状态中的作用, 以及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中各种支持之间的相互联系, 还能为学校确定正确的教育教学方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为帮助部分家庭支持缺位的大学生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提供理论和方法思路。

摘要:社会支持是个体从群体中得到的诸如物质上、生活上、精神上、道义上等方面的关心、扶持和帮助。近年来, 随着社会支持研究的不断深入, 国内外众多学者开始着力于研究社会支持对维系大学生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应对压力事件的影响。本文旨在对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家庭亲属支持的研究成果进行理论梳理, 分析其中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为国内进一步研究大学生家庭支持提供文献支持。

上一篇: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下一篇:电视台编辑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