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支持论文

2024-12-11

智力支持论文(通用9篇)

智力支持论文 篇1

中国的对外贸易目前正在经历继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前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广交会开幕仪式上致祝酒词时表示,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大国。企业对外经贸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大幅增长, 企业急需大量通外语、懂业务的应用型外经贸人才, 社会上外经贸人才出现短缺;但另一方面,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 众多外经贸专业的毕业生却苦于找不到对口工作, 有的不得不转行从事其他专业, 如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这说明,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外经贸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 已经与社会需要脱节, 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21世纪是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纪, 经济领域竞争的焦点与其说是产品, 不如说是产品背后的人力支撑;名牌产品的背后是质量的依托, 而质量的背后则是掌握先进生产工艺的高等职业技术专门人才的支撑。因此外贸职业院校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与创新, 为我国的外贸事业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一、外贸职院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

按照“以就业这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 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应当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 走上职业岗位以后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 还应当具有扎实的、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 培养的人才类型是技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或操作型的高技能人才。中国要进一步巩固贸易大国的地位, 加大进出口业务,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贸易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拥有大量具有涉外知识, 能面向国际市场, 适应国际竞争, 富于开拓精神的高素质的外向型、复合型、实践应用型高等职业技术专门人才。因此, 外贸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素质要求具体表述为:

1.人文素养与心理状态。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深厚的民族感情和国家感情;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合作能力;具有现代竞争意识和积极开拓创新的能力。

2.知识结构上的立体交叉整合。以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为基础, 以专业为主干, 以世贸组织所需的各种知识为分支。既有较深的专业造诣, 又有较宽的综合知识面;既精通专业与管理, 又熟悉国际惯例和法规;既具备国际经贸、商务行情、国际金融等方面的知识, 又了解一些有关国际礼仪、风土人情、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3.能力结构上的多元复合。国际市场的竞争, 要求参与者具有较强的综合开发创业和实践应用能力;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具有熟练的外语会话、公关和谈判能力;具有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分析、设计的能力。

二、目前外贸职院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整个高职教育专业体系不合理, 缺乏总体规划。这也是目前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即专业设置讲究大而全, 既不专也不精, 也不能体现一所学校的专业特色与专业优势。一方面造成具备相应教学经验的老师力量分散, 不能集中最优秀的师资来办最强势的教育;另一方面造成整个体系的资源重复, 不能优化资源配置, 其必然的结果就是学生培养的水平不高, 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2.教材内容陈旧, 教学方法落后, 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由于高职教育较之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起步要晚, 教师在教学上更多地沿袭了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 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上还没有完全突破原来中专学校教学模式的禁锢;在教材上基本上采用统一的某一版本的教材, 缺乏特色, 校本教材少, 特色教材少。特别是内容没有及时吐故纳新, 比如说, 有关世贸规则、减少国际贸易摩擦、规避国外针对我国商品的反倾销起诉风险、如何应诉及应对绿色壁垒等方面的知识相当缺乏。同时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以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的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 教学和研究的学术性不强, 课程的结构不合理, 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比重过小等。

3.轻实践, 重理论,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目前的职业教育教师自己大都是从普通高校毕业, 受到的都是“知识目标”教育。所以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有了知识, 就有能力”的认识误区, 一般想象不出课程的“能力目标”是什么样。教师平时上课、备课的注意力都放在如何传授知识、掌握知识、如何积累知识上;所有的课堂活动都是为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巩固知识, 没有考虑过“能力训练”的问题。而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却恰恰是培养具有做事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具备熟练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本专业中高级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而能力不能传授, 只能训练。用做事来训练、用完成任务的过程来训练, 做学生未来职业岗位上的事, 最好直接解决未来职业岗位上的问题, 把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

4.所培养的人才, 知识面窄, 技能单一, 忽视学生人文素养和健康心理的培养。高职教育有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的培养的同时, 忽视了一些非智力的、非技术性的因素, 如价值观念、道德水准、意志品格、心理情感等等。学生的德育目标要求过低, 人文素养不高;过于彰显个性, 以至缺乏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这种状况将难以培养出“入世”及知识经济所需要的具有多种知识技能、全面的素质和广泛活动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

三、积极探索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外贸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1.完善专业结构体系。

针对目前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重叠、特色不强的问题, 政府有关部门可以从宏观上加以引导, 集中最优秀的师资来办最强势的具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市场最终也会对各类高职院校进行重新洗牌, 只有最具竞争力的学校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不具备办某些专业的学校最终会回到自己最擅长的优势项目上来。

2.革新教材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

学生需要掌握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 来自从事外贸事业第一线的企业人员最有发言权, 因此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与选择要充分征求、采纳他们的意见。聘请外贸企业的业务骨干为学院专业委员会的成员与客座教授, 参与学生培养目标的确定、教材内容的编写、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到学校授课, 使教、学、企联成一体, 使教育、实践与就业紧密结合, 校企合作, 优势互补, 按需施教, 使专业教学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充分满足外贸企业的需要, 学校、学生、企业三者受益。也就是说, 学校、老师、学生与外贸企业建立深入的联系, 不断丰富和创新现代教学手段, 畅通就业渠道, 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与外贸企业各自的优势, 从实践上全面构建企业与高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沟通与合作模式。对学校来说, 教师们能够了解国际贸易的最新发展动向, 选择最直接的案例应用在教学实践中, 将国际贸易发展中的最新知识及时传授给学生们;学生们可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早日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对企业来说, 外贸企业的决策者可以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并可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 及时补充品质优秀、业务过硬的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工作。

在教学方法上, 要适应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特征, 以能力培养为本位, 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体、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标准, 而采用“以学生为主体, 突出能力目标以及能否用恰当的任务进行能力训练”的评价标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要根据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特点, 灵活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利用探究式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讨论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利用案例教学法直观性强的特点, 把所学知识马上付诸于实践, 使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掌握, 而且印象深刻;利用现场教学法,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学习与驾驭能力、沟通能力、职业能力和协作精神,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等等。实验与实训也不能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而进行, 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达到每一堂课、每一门课、每一个专业的能力目标。

3.培养满足外贸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 运用适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力求培养熟悉国情, 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丰富的专业知识;熟悉WTO及国际经贸活动的基本规则, 了解国际经济法律的基本知识;掌握国际经贸基本技能, 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具备一定的国际跨文化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外贸人才。外贸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是指谙熟经商之道, 从容谈判接单, 妥当订立合同, 能留住老客户, 发展新客户, 不断开辟商品购销新渠道, 扩大进出口贸易数额, 努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能力。流利的英语也是进入进出口贸易行业的前提, 是从事外贸事业心需的基本技能。流利的英语和沟通能力、了解不同国家人做生意的风格、各国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政治经济非常重要。如果说专业知识与技能、流利的外语是外贸人员的敲门砖, 那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就是职业发展的推动力。在从事外贸活动中, 与外商有良好的交流和互动有利于业务的开展, 而善于沟通的人能够得到信任尊重和理解, 才能够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 争取到更多的客户。知识经济把国际贸易带入了一个科技信息化时代, 从国际贸易的构成到国际贸易的手段和方式都有了巨大的变革。根据中国入世的承诺, 目前已经实现了进出口经营权由审批制向登记制的过渡。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直接走向国际市场, 参与国际贸易, 这一切均使得作为新型贸易手段的电子商务成为了一种现实的要求。同时也对外贸行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计算机能力及敏锐的信息发现利用能力。外贸人员需要利用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 开展电子商务, 创建一条畅通的信息流, 链接顾客、销售商和供应商, 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回应市场, 善于利用网络上的有用信息, 及时捕捉商机, 不断增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李诗.中国对外贸易概论[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5

[3].李岳云, 袁靖宇.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特点与外贸人才培养[J].扬州大学学报, 2000 (4)

智力支持论文 篇2

为省会经济跨越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济南高新区

近年来,济南高新区紧紧围绕济南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为省会经济跨越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强区”战略,创新模式,广纳贤才,努力打造全市乃至全省一流人才高地。目前,全区共有专业技术人才2.8万人,其中,博士、硕士3900余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4500多人。累计引进6个海外高层次人才研发团队,吸引留学归国人员400余名,创办企业383家。尤其是我市实施了“5150”引才计划后,我们已先后引进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洪涛博士在内的32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占全市总量的80%。戈尔特西斯(济南)科技公司董事长郭建峰已经列入国家“千人计划”,成为我市首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的高层次人才,实现了高新区乃至济南市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的新突破。

一、创新政策环境,增强人才引进的吸引力

(一)创新资金扶持模式,完善政策措施。在认真落实好国家、省、市吸引创新创业人才有关政策的同时,结合实际制定了《济南高新区关于鼓励创新创业的若干规定》,连续四年对在创新创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企业家给予表彰奖励,累计奖励资金达到6700多万元。对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当年聘用的博士后研究人员从事科技项目研发的,工作期间按照每人每年不低于3万元、连续两年合计不高于6万元的标准给予

企业专项经费,用于资助科技项目的研究及其他方面的需要。经主管部门引进或者认定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创办从事高新技术研发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企业,给予不超过100万元贷款一年贴息扶持。下一步,拟设立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专项资金,支持额度计划每年在1000万元以上。

(二)创新贷款担保模式,推进银企合作。区内园区量体裁衣,切合实际支持企业发展。济南留学人员创业园对园区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高成长性企业的短期、小额资金需求给予科技创业资金借款的支持,对自身不具备贷款条件的企业,根据其产业、技术的相关性或规模相近性的原则,组织企业开展联户联保贷款。截至目前,济南留学人员创业园设立的科技创业资金总额已滚动发展到1380万元,先后为40多家企业提供了90多笔共计2000多万元的流动周转资金,协助留学人员企业引进风险投资1亿元,银行贷款及社会资金8000万元,有效缓解了企业的融资难题。齐鲁软件园结合行业特点,对服务外包人才培训给予补贴,按照国家、省、市三级每人分别补贴5000、2000、3000元;服务外包企业自开办起的房租前两年财政补贴100%,后三年财政补贴50%;对离岸外包业务收入免征营业税,享受15%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三)创新人才引进模式,畅通引才渠道。一方面,通过与海外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协会、中国留学生同学会、民间华人企业组织、美国梅森企业孵化研究中心、硅谷信息企业协会、德国中小企业协会、乌克兰国家科学院、芬兰万达国际 2

中心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积极引进创业人才,推动双边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另一方面,发挥海外创业团队与海外留学人员及团体有着广泛联系的优势,实现以智引智、以才引才,产生“1+1>2 ”的效果。在成功引进6个海外高层次人才研发团队的基础上,今年4月,济南高新区与北美创业团队在多伦多签署了框架合作协议,为下一步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搭建了非常好的平台,通过借鉴北美孵化器先进的管理模式,推进创业园区的管理理念和方式与国际接轨,逐步实现海外创业团队引进的常态化、可持续化、高端化,形成“培育一批、发展一批、产业化一批、上市一批”的企业孵化过程。今年上半年,济南高新区累计与 110余名海外高层次人才签署了创业意向协议书,有160余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填写了创业发展意向表。

二、加强载体建设,增强创业提升的竞争力

(一)建创业基地。依托园区建立引进人才平台和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基地。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CIIIC)是“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全国首个“中日IT桥梁工程师交流示范基地”,目前已引进、聘请国外专家600余人次,有20位来自日本的IT桥梁工程师与企业签约担任高级领导职务。同时,CIIIC充分发挥载体平台作用,为引进的6个海外高层次研发团队提供了研发场地和不少于100万元的研发经费支持。济南高新区还以济南留学人员创业园为依托,建立了海外科技人才、北美、欧亚、日本创业基地,来自美、日、英、法、德、俄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一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进入园区创新创业。

(二)建公共平台。打造科技转移平台,降低创业成本。济南高新区在原有各类技术平台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功能,为企业创新创业发展提供科研条件和技术支持。如软件开发、测试等技术支撑平台,是软件企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传统方式需要各公司单独投资建立,一次性投入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成本高昂、利用效率低。CIIIC采取集中建设方式,投资6000多万元建立公共技术支撑平台,以预约方式为企业提供免费使用。截至目前,CIIIC公共技术平台资产近两亿元,已为350多家企业提供免费技术支持,各平台利用率在70%以上,对外包高端产品研发和企业孵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建基础设施。坚持规范化运作、高标准建设,不断增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5150”人才大厦一期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目前已经聚集了游戏动漫类企业近40家。下一步,将对大厦内企业进行整合,预留出7000平方米左右的办公场所,作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办企业的孵化器。随着齐鲁外包城的开发建设,将在现有一期对面建设“5150”人才大厦二期,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齐鲁外包城建设将以齐鲁软件园为核心,在原有50万平方米孵化器的基础上,再建设100万平方米的产业基地,形成150万平方米的齐鲁外包城。通过建设16.6万平方米ICT总部基地、12万平方米的医药创制平台等专业孵化器和占地560亩的ICT中小企业制造基地,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

三、完善服务体系,增强高层次人才安心发展的持续力

(一)提供一流工作服务。抓好部门主动服务,联合企业开展“跟踪式”引才工作。在行政审批大厅开设专门窗口,为希望来济南高新区工作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开辟自荐渠道,提供咨询和服务,协助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园区在做好政策宣传、组织重点政策解读会的同时,走访企业,详细了解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状况和计划新引进海外人才的情况。针对企业的需求,引进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专利事务所等15家中介服务机构,搭建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包括代办工商注册和税务登记,人事代理、知识产权保护、专利商标注册、产权交易、营销策划、专家咨询、各种政策职能培训等三十余项服务项目,取得良好效果。

(二)提供一流生活服务。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关心关注的创业启动、住房、落户、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知识产权保护、税费缴纳等现实问题拿出相应的服务措施和管理办法,努力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济南高新区工作提供优质服务。不断加快中心区城市化建设进程,悉尼花乡、新生活家园、盛世花城等一批高档次社区已经建成,引进并建设了新加坡伊顿国际学校及高端人才实训基地,区内商业、教育、卫生、文化等配套设施日臻完善,居住、生活环境质量大幅提升,真正做到“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

(三)提供一流舆论服务。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丰富载体、树立典型,做好人才引进的宣传报道工作。通过《高新区之窗》、《火炬之光》、网站等多种形式,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尤 5

其是企业领军人才的创新创业、技术创新进行大力宣传,积极营造尊重高层次人才、爱护高层次人才的良好氛围,让在高新区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感受到党和政府关怀,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全身心投入到创新创业工作中去。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影响作用,近期对列入国家“千人计划”的戈尔特西斯(济南)科技公司董事长郭建峰进行了广泛宣传报道,他在创业精神、技术创新及成效、培养新人等方面的事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充分发挥了其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积聚回归和一大批高、精、尖项目研发成功为济南高新区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年上半年,全区实现GDP127.6亿元,同比增长22.9%;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9.4亿元,增长30.98%,完成利税21.1亿元,增长33.5%;实际利用外资1.23亿美元,增长74.7%;完成出口创汇2.2亿美元,增长36%;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04亿元,增长47.6%。新申请各级各类科技项目491项,申报省、市信息化发展专项123项,合计争取无偿资金4111万元;新申请专利621项,其中发明专利342项;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6家(待批),累计达到117家,有5家软件企业入选全国软件收入百强企业;新引进服务外包企业4家,累计达到91家,实现服务外包收入4500万美元。

机遇和挑战并存,济南高新区将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聚集的优势,强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企业自主创新步伐,力争5年内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00名以上,其中省“万人 6

强化信息建设为农民提供智力支持 篇3

农业农村信息化作为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和多种业务技术综合集成的大系统工程,涉及到市、县、乡各级各个方面,需要在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统—规划,分工合作才能顺利实施,因此,政府在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应当处于主导地位。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政府必须在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开发资金和农业农村信息系统日常运行费用方面给予一定的基础性投入。政府应安排一定比例的农业发展资金和支农资金,统筹管理,合理使用,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引导通信网络运营商和社会资金积极投入到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中来,鼓励个人、集体、企业等多方投资。

2整合资源,加强合作,提升信息服务水平

要建立起涉农部门及涉农信息的交流共享机制,规范信息标准,统一发布制度,逐步推进农业信息系统、网站、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实现涉农公共数据的兼容与共享。同时加强农业信息的采集和加工,根据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加强农业信息源和信息渠道的开拓、发掘及信息采集整理工作,对相关的信息源分析、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高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适用性,保障农业信息网络能够提供符合农民需求的信息资源,使政府、农户和企业获得充分、有效的农业信息。并采取多种方式主动开展与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合作,降低农业信息网络的成本、提升服务水平、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信息服务。

3重视农民的培训和农业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建设

智力支持论文 篇4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颁奖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大会上强调, 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进一步发挥教育科研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作贡献。

刘延东指出, 教育科学研究是认识教育规律的重要工具, 是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党历来重视教育科学研究, 把教育科学研究作为党的理论建设的组成部分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多年来, 我国教育科研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为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制定实施提供了智力支撑。

刘延东强调, 强国必先强教, 强教必兴科研。要深刻认识教育科研的重大意义, 自觉担负起推进教育理论创新的崇高使命。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宗旨,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解放思想, 勇于创新, 探索真理, 发现规律, 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立足基本国情, 借鉴先进经验, 确保教育科研的正确方向。要围绕主题主线, 着眼教育改革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加强宏观政策和战略研究, 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 为国家和人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教育科研服务。要以推进解决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走出书斋、贴近百姓, 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言献策。要深入探索教育规律, 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要把做人与治学统一起来, 把学术追求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 树立优良学风, 努力创造学术精品。

刘延东指出, 在中央教科所成立70周年之际成立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是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的又一重要举措。希望教育科学研究院立足新起点, 弘扬光荣传统, 坚持改革创新, 建设中国特色的一流国家教育智库。

智力支持论文 篇5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国际组织学习协会创始人和主席彼得?圣吉说:“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当前,我们面临的是钢铁企业薄利的新常态,苦练内功是应对新常态的有效途径。而内功的修炼必须有管理,管理必须有人才。

学习型企业,倡导的是学习与创新,倡导学习型员工的培养。一个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没有人才的因素必然是没有未来的。因此,面对当前的新常态,企业应当推进学习型企业创建和学习型员工的培养。

一、推进学习型企业创建的必要性

(一)学习的概念及内涵

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研究、实践等方式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学习包括认识和实践活动。因此,学习是团队、组织行为,学习型员工的前提必然是学习型企业的创建和推进。

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积极地进行意义构建的过程。因此,学习的内涵应当是创新,是利用已有的资源创造新东西的手段。学习如果不能创新、学习型企业如果不能创新、学习型员工如果不能创新,学习将没有任何意义。

(二)推进学习型企业创建的必要性

1.推进学习型企业创建,是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新常态下迎战“钢铁危机”、实现企业奋斗目标的重要举措。

2.推进学习型企业创建,是拓宽人才成长道路、保证企业持续科学发展的重要策略。

3.推进学习型企业创建,是健全完善人才工作政策、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因素。

二、当前推进学习型企业创建中存在的问题

(一)?W习需求问题

部分员工学习积极性不高,存在没有学习需求的问题。这些员工认为上岗后自身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已经足够,没有必要再多费时间进行新知识、新经验的学习。部分员工思想教育没有到位,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学习内容问题

在学习内容上,有所学知识、经验与现实脱节的现象,这里有些是管理部门的原因、有些是授课老师的原因。有的学习内容冗赘拖沓,纯粹是拖时间,这些内容往往是照搬教课书,从最基本的定义逐条复读,不能直接有效地解决员工的需要。有的学习内容专业性、知识性不够,有的老师授课技巧不到位,这些是师资力量相对缺乏所导致的问题。

(三)学习效果问题

有的培训课程纯粹为培训而培训,不去理会培训后员工学到了什么、应用到实践中的百分比有多少,导致培训、效果出现“两张皮”现象。不少培训只是片面地追求授课内容达到的即时效果,对培训结果的评估也仅仅局限于培训过程中,缺少实际运用的跟踪。

(四)学习创新问题

员工学习的方向、导向不明确,使得员工学习、培训后只是记住了内容,没有主动去整合、创造发展。学习仅仅停留在考试、考核的需要,停留在办证、获奖的需要,而不是体现出企业学习所需要的员工创新和发展。

三、在新常态下深入推进学习型企业创建

(一)打造思想素质过硬、技术水平过硬的“双硬”员工队伍,实现员工绩效管理

员工对学习、培训的需求问题,体现出的是员工的素质问题。而员工素质问题,归根结底是企业的引导问题,是企业的责任。因此,要推进学习型企业创建,首要的是推进学习型员工的创建,打造思想素质过硬、技术水平过硬的“双硬”员工队伍,打造综合素质过硬的员工队伍。

学习型企业必须树立并向员工传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成功的学习型企业,不是给予员工多高的薪酬,而是给予员工更多的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学习型企业的员工接受的是“培训是最大的福利”的观念。

(二)完善有效的企业学习激励考核机制

员工个人的发展前景是参与学习的原动力,没有这一目标,任何培训都是强加和无效的。企业应该把培训与员工的薪酬、升迁、发展等相联系,形成有效的激励和考核机制。使得员工主动通过学习谋求更高的薪资岗位、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技术等级和业务能力、通过学习选择不同的适应企业发展的职业生涯,达到人尽其才。

除了对参与学习的激励考核机制外,更应该对企业培训管理机构和培训老师加强激励考核机制。要通过工作机制的完善加强管理机构的工作、通过适当的奖励和考核严格评估培训老师的资格和能力。

(三)强调学以致用,建立完整的学习效果跟踪评价机制

培训学习后的效果跟踪评价,理应是企业培训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甚至超过前期的需求调查。跟踪评价机制的核心是学以致用。

企业的任何一次学习、任何一个培训,最终目的都是为解决企业当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员工行为、增加企业绩效。如果没有学习效果的跟踪评价,那么学习效果无从说起,也没有办法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指导和方向。

(四)提倡学习创新,用工作结果检验员工的学习成果

学习归根结底是要创新,不能达到创新的学习只能说是应试教育的翻版。因此,学习的成果如何,必须要用员工实际的工作结果来验证。

智力支持论文 篇6

华建敏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邀请部分与会代表到中南海座谈,听取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引智工作紧密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部署开展工作。华建敏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引智工作。党的十六大以来,引智工作坚持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拓展引智工作领域,加强和改善对外国专家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华建敏强调,引进人才和智力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的外国专家来华工作,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政通人和的标志。做好引智工作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必须深刻认识国际形势变化给引智工作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认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对引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深刻认识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赋予引智工作的新任务,牢牢把握引智工作的主动权,实现引智工作科学发展。

华建敏要求,全国引智系统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正确处理好自主培养开发人才和引进海外人才的关系、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的关系、外国专家管理和为外国专家服务的关系,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引智工作。要切实加强引智系统自身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具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专业素养良好的高素质引智工作队伍。地方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引智工作的领导,为引智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引智事业新局面。

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季允石作题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奋力开创引进国外智力工作新局面》工作报告。会议期间,来自辽宁、湖北、山东、福建、河南、中国农科院、天津等省市、部门的代表作引智工作经验交流发言。

新时期引智工作是中国特色的开创性事业

会议总结新时期引进国外智力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与经验。引进国外智力,通过聘请海外各类人才,选派人员出国(境)培训等形式,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进程中,提出把引进国外智力作为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做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坚持不懈地贯彻下去,把马克思主义引进国外智力的理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引智工作掀开了新时期崭新的历史篇章,为落实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的历史性决策、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会议认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与时俱进,作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强调积极引进国外智力,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其他一切文明成果,加快自己的发展。引智工作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新格局,为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为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强调要善于利用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做到自主培养开发人才和引进海外人才并重。引智工作方针更加明确,引智理论不断创新,引智实践深入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海外智力支撑。

新时期的引智工作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

新时期的引智事业为改革开放铸造辉煌,改革开放成就新时期的引智事业。

季允石说,十六大以来的5年是引智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的5年。特别是2007年,引智工作紧紧扣住迎接十七大、学习十七大、贯彻十七大这条主线来展开,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取得令人振奋的成绩。5年来,全国聘请约125万人次的外国专家、75万人次的港澳台专家来国(境)内工作,选派15万名各类人才出国(境)培训,批准引智示范基地和示范单位144家,新建地方国际人才市场22家,开辟国际人才交流合作渠道95个,向283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贡献的外国专家颁发了“友谊奖”。

引智工作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服务实现了新的突破。“一村一品”及千村引智示范项目,为农业与农村、农民服务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批引智项目为信息、集成电路及制造业与国有大型企业技术改造、创新提供了服务。

引智工作加大对社会事业支持力度,推出和谐之光引智工程,实施应急管理引智项目、矿山安全生产管理与技术培训项目。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等引智项目实行倾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作出新贡献。

按照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引智服务“三支队伍”建设和“两类人才”培养取得新的成果。一大批党政机关、高等院校、大型企业等单位的中青年领导干部,经过在国外的培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创新与管理能力,成为复合型管理人才,满足了发展对人才能力的新要求。

季允石说,各地各部门加强协作与互动,促进信息交流与共享。引智事业呈现出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喜人景象。5年来的引智实践进一步丰富了改革开放以来引智工作积累的宝贵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是: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服务改革开放大局;必须贯彻“以我为主,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和“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更有成效”的方针,发挥市场在配置国际人才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找准引智工作的突破口,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必须增强全局观念,协调各方,加强协同,密切配合,形成引智工作合力。这些经验,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坚持和发扬。

山东代表丁举明说,山东在引智工作中坚持“以我为主、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方针,一是为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服务。二是为科技自主创新服务。三是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服务。四是为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引进国外智力事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引智工作在推动山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江西代表裴菲说,“一村一品”是日本大分县发展农村经济的成功经验。这一经验适合江西省情。全省“一村一品”专业村已经发展到3000多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18%。实践充分证明,“一村一品”是江西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方农民的民心工程。

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国外智力支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等,这一系列战略部署都为引智工作指明了方向,会议要求引智系统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奋斗目标上来,把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思想、新任务、新要求转化为引智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

福建代表吴小颖说,2004年以来,国家外专局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出台一系列引智工作的具体举措。为闽台闽港人才交流与合作等提供国(境)外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有力地推动了福建的引智事业发展。

做好2008年的引智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季允石强调说,今年的引智工作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经济会议决策部署,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进一步提高出国(境)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创新工作机制,推进分类指导;加强引智能力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充分开发和利用国际人才资源,为促进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区域协调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国外智力支持。

会议期间,代表们认真学习、讨论会议精神,表示要在新的一年里,努力学习,坚持改革创新,扎实工作,埋头苦干,完成今年各项任务,推动引智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智力支持论文 篇7

关键词:南充,现代物流,物流人才,智力支持

0 引言

《南充市物流发展规划 (2010-2020) 》, 将南充物流发展战略定位为:立足南充、面向成渝、辐射川陕甘的川东北中心物流城市和“一网、两平台、一园区、四中心、七配送中心”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物业发展框架体系和以“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所构成的三层次物流基础设施平台体系。南充要成为川东北的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的中心城市, 必须加快南充人才的培养。南充物流的快速发展, 需要大量的物流人才, 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能够加速南充社会经济的发展, 提升南充的经济地位和核心竞争力。

1 南充物流人才基本情况分析

目前全市货运企业1300余户, 注册物流企业1000余户, 物流营业收入1000万以上的企业15户, A级物流企业6户。浙江传化、深圳友信崧峰、重庆大川等国内知名物流企业入驻南充, 顺丰、申通、圆通、韵达等知名快递企业在南通市设立分拨中心, 顺庆宏捷、嘉陵恒生、阆中汇聚等本土物流企业加快发展。但大多数物流企业仍以传统仓储、运输、配送为主, 相关的包装、加工、信息等增值服务不多, “小、散、弱”特点十分突出。尤其是第三方物流发展严重滞后, 物流业务剥离及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物流方式的应用几乎“空白”, 没有与工业、农业、服务业形成良性互动。

通过对南充市辖区县数十家货运、快递以及物流公司调研, 目前南充市物流人员结构以一般操作型为主, 其中高级物流人才不足10%, 管理型人才仅占34.4%;其中年龄主要集中在30-50岁, 本科学历占极少数, 大专以下学历占大多数;初级职称在物流人才中占到66.7%, 只有少数中高级职称, 物流员在物流人才中占到62.8%, 高级物流师仅占3%。从抽样调查看, 目前南充市物流从业人员人才较少, 主要以操作为主, 物流平台较低, 这也对现代物流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于本市物流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2 南充物流对人才需求

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需要大量的物流人才。物流人才已成为我国十二类市场紧缺人才之一。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已成为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现代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朝阳产业和新型产业, 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南充是川东北重镇, 是成渝经济区的纽带, 区域物流园的崛起加大了物流整合趋势, 物流企业也对物流人才提出了不同的需求。

经过调研发现, 未来五年对一般操作物流人才的需求依然最多, 占到总数的47%, 物流产业转型在近期还处于过渡时期, 对人才需求依然主要以操作性为主, 不过初级物流人才开始得到了市场推崇和认可, 占到总数的27.6%。学历上更偏重于大专, 占到总数的66%, 大专以下物流人才需求逐渐减小, 仅占到4.5%。从年龄结构上看, 主要偏向于对30岁以下的人才, 占到总数的49.7%, 物流人才队伍逐步年轻化。从岗位上物流企业主要对综合管理和信息单证处理需求最多, 占到64.4%, 运输配送占到21.2%, 仓库管理和采购占比例较小。南充物流对人才需求的层次慢慢提升, 既保证产业转型的平稳过渡, 又为行业深化改革奠定了人事基础。

从走访的物流企业看, 所有的物流岗位人员都需要企业岗前培训, 主要集中在企业内训, 占到55.6%, 委托培训机构的占到34.6%。从数据看出, 物流培训机构在岗前培训中占有一定地位, 而企业内训仍然是主要培训方式。关键在于诸多企业认为高校的培养内容与物流企业实际的岗位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也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提供了新的思考。同时从调研中了解到物流企业人才引进不够, 流动性大, 不好管理, 而且政策创业环境吸引不够, 员工培训成本太高, 以至于留下的人员专业素质不够高, 难以满足需求。鉴于此, 物流企业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期望, 具体表现在: (1) 物流人才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比较零散, 落实不力, 人才公共服务不到位, 人才的流动机制不够健全, 缺乏人才信息化工程建设, 人才激励个评价制度不完善。 (2) 由于物流行业的特殊性, 平台之外的成本压力, 导致利润薄弱, 在人才培养投入较小, 员工的生活工作环境有待提高, 薪酬福利还比较低, 也渴望社会资源的整合, 为物流企业集约化发展提供平台。 (3) 期待行业社会能够完善人才评价体制, 建立完善的人才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 大力发展人才中介服务机构, 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也希望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技术学校, 完善培训基地建设, 保障物流人才的输送。

3 南充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调研数据分析, 本文对当前物流行业的人才配置及需求有一定的了解。物流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个是企业的内训, 其次是社会培养, 第三个则是高校职业培养, 其中高校培养占主要地位。反思当前物流行业以及高等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在区域平台物流构建的大时代, 物流人才需求日益旺盛, 物流人才与需求脱离。物流人才培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3.1 企业内训

3.1.1 企业重视不够

物流企业重在运作, 对于新招聘员工重在快速培训上岗, 填补业务流程空白。因为行业的特殊性, 人员流动大, 而企业依托于固定货源生存, 需要继续运营, 所以对物流人员的需求平台较低。同时本身的薪酬福利达不到预期的标准, 留不住人才。另一方面受传统物流影响, 运作过程以操作为主, 现代物流的普及还较慢, 主要以传统货运和快递为主, 信息化水平低, 无需特殊从业经验和技能, 后期并没有开展继续教育以及企业文化的培养, 企业内训直接沦为上岗培训, 对物流人才的提升和培养没有营造一个好的平台。据统计, 在我国只14.6%的企业建立了培训制度, 11.1%的企业按照国家的规定提取和使用培训经费;16.7%的职工参加了培训学习。

3.1.2 企业发展缺乏战略眼光

一些企业认为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不仅要增加企业的成本, 而且要占用员工的时间、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愿意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的意识淡薄, 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只想用人, 不愿意进行培训, 只看眼前的利益, 缺乏战略眼光。

3.2 社会培养

3.2.1 物流人才总量偏少

从调查的情况看, 目前南充市的物流人才总量偏少, 被调查物流企业职工总数1311人, 其中物流人才仅285人, 物流人才占职工总数21.74%, 远远低于成都、绵阳等地的水平, 明显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3.2.2 物流人才结构性失衡

目前, 南充市物流人才呈现出非常明显的金字塔型结构, 从物流人才岗位层次看, “塔基”为一般物流操作人员占54.39%, “塔身”为初级物流人才占28.77%, “塔尖”为中高级人才仅占16.84%, 其中:高级物流人才仅占4.21%、中级物流人才占12.63%。如, 四川省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南充分公司现有员工210人, 物流人才为12人, 仅占职工人数的5.7%;高级物流人才为2人, 占职工人数的1%。

3.2.3 物流人才培训市场不规范

物流发展在东西部严重失衡, 川东北物流刚刚起步, 加上物流投入成本大, 回收周期长, 规模较大的物流公司相对较少。一般的物流公司都是做专线, 一些物流公司主要还是家族式经营, 他们依附于固定的区域、行业等货源, 小范围经营。对于人才的培养投入较少, 出于成本和本身业务的考虑, 企业更不会托付于社会培训机构。另一方面现在社会诸多的培训机构主要是针对于考证培训, 而证书的考核范围主要是来源理论脱离了实际的运作, 对实际技能的升华意义不大, 而且培训周期较长, 影响公司的正常工作。所以社会培训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还严重不足。

3.3 高校人才培养

3.3.1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缺乏创新

高校的教学方式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上, 以理论课知识为主, 缺少实践教学, 虽然现代物流实训室在普及, 但是物流实训室内的设备远比企业使用的先进, 原因在于物流规模没有到达极度集约化, 现代物流设备是不能发挥它的作用, 甚至其效率和成本赶不上传统设备和作业。

3.3.2 师资短缺, 教学水平亟待提高

师资水平的强弱直接决定了人才教育的质量, 现在物流专业的老师主要是由管理学、交通运输学、经济学等其它专业转过来的, 教师并非科班出身, 而且没有从事过物流相关的工作, 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 特别是缺乏既懂理论知识又会技能操作的“双师素质”教师。这样的教学方式所反映出来的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 培养出来的物流人才也无法满足物流行业对专业的快速崛起[1]。而且一些高校为了生源盲从开设扩招物流专业, 更加剧了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

3.3.3 课程设置不科学, 教材脱离实际

一方面, 课程设置不科学。有些专业课的设置随意性大, 有教师上课的就设置, 没有教师就不上这门课, 不严格按教学计划进行。所授内容与当前物流企业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主要是着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 不重视物流企业的实际情况, 如具体案例的分析应用。另一方面, 教材脱离实际。现在的物流专业教材, 主要是高校的教师编写的, 教师没有或很少有实践经验, 偏重于理论知识;很少有物流企业的专家参与编写;缺少实践知识, 造成理论与实践知识脱节, 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4 加快南充物流人才培养的措施和对策

4.1 强化物流人员的在职培训

4.1.1 量身定做, 加大投入

企业可以采用校企合作、以及加强和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加强物流人员继续教育。伴随物流产业升级, 以及大规模物流集约化, 发挥物流的规模经济, 更需要新型物流人才, 企业只有增加人才培养的投入才能解决人才质量不高、人才紧缺的问题。学校、企业、培训机构共同营造一个能够为物流人才理论、实践全能的学习平台, 而且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 针对性地培养符合自身需要的人才。当前物流行业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 面对物流改革, 企业面临流程再造以及信息化的普及, 所以应加快物流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步伐, 建立健全物流从业资格认证制度, 提高在职物流从业人员的能力与素质。

4.1.2 支持和鼓励员工参加物流职业技能培训

企业要鼓励和支持员工参加相应的物流职业技能培训, 并根据企业需求和员工职业生涯发展需要, 制订脱产和半脱产培训计划。对参加当地紧缺职业高层次以上的培训, 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的人员, 企业可从员工教育培训经费中给予一定的培训和鉴定补贴;被企业聘用在相应工作岗位的, 企业可全额报销培训和鉴定费用。

4.2 完善社会培养, 建设培训基地

4.2.1 建立领导小组

建立由政府牵头和相关职能部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物流人才培养领导小组, 积极开展引导性和鼓励性政策研究和南充市物流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开发物流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物流人才培养规格、数量和质量标准, 并对物流人才在物流领域、层次、结构、规模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4.2.2 加紧制定培养和引进物流人才的政策

积极创造条件, 引进企业急需的物流人才。目前南充市物流人才紧缺, 特别是高层次物流人才的紧缺, 要从政策上加以引导, 鼓励各种类型的物流人才到南充工作。如中共南充市委和南充市人民政2013年10月31日颁布《“嘉陵江英才工程”实施办法 (试行) 》中大力引进一批南充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关键领域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 重点围绕“4+2”支柱产业 (石油化工、轻工食品、汽车汽配、丝纺服装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两大新兴产业) 、现代服务业 (电子信息、现代物流、金融服务) 、社会事业等领域引进急需紧缺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创新创业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其他特殊人才及团队。

4.2.3 加强物流人才教育培训, 合力打造物流人才培训链

发挥政府人事、劳动保障部门的作用, 组建南充物流人才教育培训基地, 加强对物流企业在职人员的培训。加强国家水平的物流人才的考证, 行业资质认证, 职业技能鉴定管理。规范市场, 发展物流人才培养物流人才培训机构和提高培训质量。大力推行物流产业资格培训认证, 实行物流人才培养为专业管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行业协会的联系, 畅通渠道, 对下指导服务。如, 可以利用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机会,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建立南充物流人才培训基地, 可以解决物流人才的短缺问题。

4.3 创新和完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4.3.1 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强建设物流师资队伍, 培养优秀的物流专业教师。首先, 选派优秀教师到专业的物流公司学习, 通过具体的实践积累物流实践技能经验。其次, 建立物流专业专项研究基金, 鼓励、支持专家学者和教师参加到物流专业教育的研究中。最后,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鼓励教师加大力度投入物流人才的培养。

4.3.2 开展物流特色教育

由于现代物流融合了多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操作性, 所以要求物流人才具备较强的综合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扎实的理论基础, 与此同时还要具有实践操作能力。高校培养物流人才的目标既要有广泛的应用性也要有专业的针对性。不同的高校有各自的校园文化、教育特点, 在物流人才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利用高校的特点, 创办具有高校特色的特色教育。

4.3.3 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在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中, 可以采用“双轨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定向招生, 双向就业”人才培养模、“项目教学, 打包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等。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 可以利用微博微信进行教学, 学生通过智能手机能够便捷的获取当今中国物流行业最新的资讯、最有价值的案例、最前沿的趋势、最权威的解读、最广泛的观点。带动学生融入实践性的教学中, 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互联网资源, 同时打通企业的供求, 提前让学生进入实践。

5 结语

物流业作为第三利润源, 未来在产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南充物流的崛起的大好时机, 面对物流产业转型以及现代物流的入驻, 物流人才的培养是抓住物流业发展机遇的关键。所以对物流人才的教育培养必须不断地结合当前物流发展需要, 形成符合产业结构的人才培养体系, 振兴南充物流行业。

参考文献

[1]赵媛媛.我国物流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电子制作, 2014:233-234.

[2]蔡昭君, 徐勇, 等.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川东北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4, 07.

[3]李莉, 朱向宇, 田菲.我国物流人才的需求及培养模式[J].物流技术, 2009, 28 (2) .

智力支持论文 篇8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河南的教育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现代教育体系, 人才培养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2010年, 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6.14万所, 在校生2766.81万人。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高, 主要发展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职教攻坚强力推进, 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89万人。普通高校107所, 高等教育总规模达232.13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3.66%。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8.9年, 初步实现了由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大省的重要转变, 为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为教育的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河南教育要加快改革创新, 积极促进教育与中原经济区建设之间人才链、学科链、产业链的有效对接,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一、加强人才培养创新, 为中原经

济区建设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人才支撑。教育对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基础性作用, 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只有依靠教育, 才能培养出一大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以2010年为例, 全省各类中职学校共向社会输送59.3万名毕业生, 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共完成各类职业技术培训453.5万人次, 全省高校为社会输送了57.92万名毕业生。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满足中原经济区建设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一是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保证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 确保每个适龄儿童按时入学和完成学业, 到2015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 到2020年达到97%。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重大建设项目为纽带, 以职教集团为基础, 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大力推进产教结合、校企结合, 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与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大体相当。三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调整专业结构、学科结构, 建立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急需人才、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 着力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和一线创新人才。争取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1%,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四是围绕“人往哪里去”积极构建学习型社会。发挥学校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以及对社会的辐射、带动作用, 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教育需求。

二、加强科技研发创新,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创新性的科技支撑。

教育系统特别是高校是实现知识再生产的重要基地, 已成为我省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在河南省2009年科技进步奖评选中, 一等奖共有11项, 高校占5项。通过教育系统的理论、技术和知识创新, 可以切实提高我省的科技创新能力,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更多的科技支撑。一是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重要作用, 不断提升科研水平。目前, 依托我省高校建设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省 (部) 级重点实验室49个、国家工程 (技术) 研究中心2个、省 (部) 级工程研究中心18个, 为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增强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发挥高校科技人才聚集的优势, 大力开展校地合作、行业协作和国际合作。目前, 全省高校共引进和培养113名两院院士, 全省15名中原学者中高校占8名。教育系统科技创新队伍的不断壮大, 可以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服务。三是加强产学研合作,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坚持教育系统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实验室、共建工程技术中心的做法, 不断创新产学研组织模式, 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加强理论创新,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高层次的智力支撑。

中原经济区建设不仅需要人才、技术支撑, 而且需要系统的研究、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工作、辅助决策。教育系统往往是新思想、理论、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播场所, 可以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我省目前共有国家人文社科基地2个、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地33个, 教育系统的人文社科研究人员和研究成果均占全省的80%以上。鼓励引导教育系统特别是高校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思维活跃的优势, 努力打造成全省的思想、文化、科技高地。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重大课题积极建言献策, 参与规划调研, 当好参谋, 做好“智库”。

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构建和谐的发展环境。

智力支持论文 篇9

煤气化是煤化工最核心的关键技术。而如何选择适用的气化工艺装备, 关键是要和项目自身的煤种、煤质相匹配。目前, 一些煤化工示范项目的问题, 就是出在气化工艺煤种适应性这个环节上。研讨会就如何提高气化炉对煤种、煤质的适应性, 提高煤炭企业 (或煤化工项目企业) 对化工用煤的针对性, 避免和减少煤化工示范项目企业在气化炉对原料煤适应性上再出现更多的问题, 给出了相关指导。

1 问题研讨:深入、精彩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刘峰副会长的致辞既简洁又联系实际, 点出了此次研讨会的目的, 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刘峰说道, 煤炭深加工产业或煤化工产业, 是将煤炭进行高效洁净转化的产业, 一方面可以生产替代油气能源的燃料 (煤制油、煤制气) , 另一方面还可以生产能替代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 市场上紧缺的化工产品 (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芳烃等) 。通过高度技术集成和高自动化程度的煤炭化学洁净转化, 可以优化煤炭行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提高煤炭行业企业的经济效益, 并可通过先进环保技术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 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为保障煤化工产业科学健康发展,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和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在2013年12月出台了《关于促进煤炭工业现代煤化工产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 提出了2030年前后力争实现10亿t煤炭转化 (不含炼焦) 的目标。

他说, 正是为了提高气化炉对煤种、煤质的适应性, 提高洗选加工企业对化工用煤的针对性, 避免和减少煤化工示范项目企业, 以及即将上马的煤化工示范项目企业, 在气化炉对原料煤适应性上再出现更多的问题, 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才举办了此次会议。会议目的就是加强气化炉技术提供商与原料煤提供企业、煤化工项目方的统筹协调, 重视煤种煤质适应性问题, 在煤气化环节少走弯路, 共同促进气化工艺的技术进步, 为保障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同时, 刘峰指出, 煤化工产业是一个环境约束和水资源约束非常强的产业, 应倡导发展高能效、节水型煤化工技术工艺。并希望有关部门和组织加快进行煤化工产业各产品能耗的标定工作, 以保障煤化工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院长顾宗勤, 从国家宏观层面和煤化工产业科学发展的高度出发, 结合当前煤化工示范项目发展的实际, 为与会代表带来非常解渴的具体指导。他阐述了煤气化技术的发展现状、煤气化存在的问题以及煤气化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顾宗勤表示:我国目前已基本具备依靠自身力量建设大型煤化工项目的能力, 有许多现代煤化的工艺技术已经工程化。但是一定要重视煤气化技术与煤质煤种的匹配性问题, 重视煤化工项目的管理和风险问题, 要积极开发适合国内煤种的多种气化技术, 提高装置运行稳定性, 从而为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推进煤炭洁净高效转化发挥积极作用。

中科院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山西煤化所) 李文副主任, 从灰化学角度, 结合目前一些知名的现代煤化工项目, 从煤炭灰熔点和煤灰的粘温特性这两个重要的煤气化指标上, 深入阐述了其对煤气化过程的影响, 既有理论高度, 又有工程实践的佐证, 让与会专业代表受益匪浅。李文在报告中根据煤灰成分组成特点将煤灰分为4类, 以更好地归纳灰化学性质。他发现降温速率、残碳和渣中Fe的形态均对黏度有影响, Tcv由固相最大生成速率决定。而先确定黏温曲线类型和Tcv, 可精确选择分段模型应用的边界条件, 显著提高预测效果。最后优化后的模型可用于指导液态排渣气化炉的煤种选择、调控及操作工艺条件的优化。

国家选煤大师、大地工程集团副总裁邓晓阳, 为代表带来了最新的现代选煤新技术:低阶煤的“脱粉入洗”和“泥化分选”技术工艺。邓大师的讲解让人耳目一新。目前我国优质煤炭资源正在急剧减少, 随着西部煤炭资源的大开发, 生产出的大量低阶煤如何有效洗选和分质利用,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这些低阶煤当中, 有相当一部分为高灰分、高水分、高硫分、低发热量煤, 这些煤, 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洗选, 就得不到很好的利用。而这两种新型的洗选加工工艺技术为低阶煤的洗选加工找到了新出路。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洁净煤与综合利用部主任、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选煤分会会长、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副会长张绍强, 从煤化工产业层面分析了煤化工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有益思路。他认为, 我国应有序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 通过示范项目建设, 依托重大示范工程推动自有知识产权技术、装备的创新并实现产业化, 使煤化工产业技术水平大幅提升, 能源转化效率进一步提高, 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进一步降低, 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明确。其中应大力鼓励和优先发展高硫、褐煤等低质煤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同时, 他提出要切忌贪大求洋, 努力发展各种经济、实用的煤化工产业。

国家煤炭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煤科总院煤化工分院副院长陈亚飞, 从掌握比较全面的各地煤质资料出发, 集中介绍了我国煤质煤种的总体特点, 并重点分析了山西、内蒙神东、甘肃陇东等重点煤化工项目的煤种煤质情况, 并对煤化工的关键技术及煤化工产业的科学发展进行了阐述。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石化处副总工程师刘延伟, 从煤化工产品市场分析、对煤气化技术的反思、煤化工项目的最新动态三方面展开了此次的报告。他首先对目前我国煤气化技术的发展进行了肯定。他说截止到目前, 我国各类煤气化技术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并成功实现了工业化, 积累了大量现场经验。同时, 他也指出我国煤化工项目工程示范中存在的不足:投产的一些煤化工项目负荷较低, 没有按时达标达产。究其原因, 主要问题都是出在煤气化工段, 根源是煤种问题。最适合煤炭气化的煤种是长焰煤、不黏煤。刘延伟认为:煤气化技术选择是有技术经济边界的, 不顾煤种特点选择气化工艺会给项目投资带来很大风险, 很难保证长周期稳定运行。

除了以上主报告外, 会议还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广泛研讨。陕煤化集团、大同煤矿集团、兖矿集团、内蒙煤炭局、中煤图克大化肥项目部等8个报告, 就煤质煤种情况及其各自企业的煤化工规划情况进行了介绍, 并提出了气化工艺选择领域的相关问题和与会专家进行了互动研讨。

来自16个煤气化技术设备厂家的专业技术人员就各自的煤气化技术与煤质的适应性, 在会上与会议代表进行了充分研讨和互动。参会代表普遍认为, 这次研讨会是一次十分难得的学习机会, 为他们补充了很多相关知识, 提高了对煤气化和煤质煤种适应性的认识水平。

2 参观考察:生动感性、反响热烈

在参观考察方面, 会议组织者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在研讨结束后, 与会人员参观考察了世界首套、全球最大的中国神华集团煤制烯烃示范项目、世界第一套也是唯一一套神华煤直接液化制油项目, 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化肥项目中煤能源集团图克大化肥项目。

在参观过程中, 代表们与示范项目企业的技术领导和专家们进行了很好的互动, 了解了示范项目的整体工艺流程、气化装置的运行情况及其与煤质煤种的匹配情况。他们还具体询问了几种典型的气化炉:壳牌 (神华煤制油气化制氢) 、德士古 (神华煤制烯烃气化炉) 、泽玛克炉 (中煤图克煤制合成氨气化炉) 的运行情况及其对煤种的相应要求, 以及在试车、开车中的主要技术改进情况等。

中煤鄂尔多斯能源化工公司总经理李晓东、神华包头煤化工公司副总经理胡先君、神华煤制油化工公司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副总工程师刘东明, 分别在各项目现场接待了会议代表, 并就相关技术问题进行了讲解。代表们在壮观的观礼台前、在令人惊喜的成品车间里、在与示范项目企业领导的互动中流连忘返。

3 后续工作:深入研究、集中报道

上一篇:互联网行业发展质量下一篇:局部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