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智力资本报告论文

2024-10-11

大学智力资本报告论文(精选7篇)

大学智力资本报告论文 篇1

进入新经济时代,将智力资本(Intellectual Ca pital)理论作为一种战略管理工具引入大学管理活动,逐渐受到欧洲各国高等学校和公共研究机构的重视。本文围绕欧洲大学实施智力资本报告制度的背景、最佳实践活动、基本理论、发展趋势等方面内容,对欧洲大学智力资本报告制度进行介绍,并阐述对我国的启示。

一、欧洲大学智力资本报告制度产生的背景

(一)欧洲的大学正在经历一个重要的转型期

2000年3月《里斯本议程》(Lisbon Agenda)特别呼吁提升大学在“知识型欧洲”(Europe of Knowledge)创建过程中的作用。[1]欧盟认为,“在大学教育质量和现代化方面的更多、更好的投入就是对欧洲和欧洲人未来的直接投资”。[2]因此,欧盟在“博洛尼亚进程”(the Bologna Process)中,对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改革和创新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从而使欧洲的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长期而重要的发展转型期。其转型目标就是在2010年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提升欧洲大学的教育质量和全球竞争力,提升欧洲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在教育和研究两方面的灵活性、透明性和竞争力。在这个进程中,欧洲各国的大学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这是欧洲大学智力资本报告产生的外部环境。

(二)欧洲的大学面临着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增加透明度的挑战

大学是一个知识型员工占多数的智力资本集聚之地,其主要产出是知识。大学最有价值的资源是学校的教师、研究人员和学生,以及这些人员与社会网络之间存在的各种网络联系,还有支持他们从事教学、研究的组织模式与各种制度。这些资源都属于无形资源(资产),是以知识的形态存在的智力资本。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欧洲大学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加强学校内部知识管理,提升管理水平的挑战。

另外,欧洲社会对大学运行透明度的要求日趋旺盛。随着欧洲大学在组织、管理和预算配置等方面自治权的增加,传统的财务报告等形式的信息披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政府和公众的信息需要,要求增加大学信息披露和公共基金使用透明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这种形势之下,智力资本管理和报告模式便应运而生。

(三)智力资本理论成为欧洲大学的战略管理工具

自1998年以来,欧盟启动了几项框架计划(Framework Programmes)推进欧洲国家之间的研究合作,以建立优秀的大学和研究中心。2004年6月,欧盟成立了“欧洲大学监测机构”(Observatory of the European University,简称OEU),其目的之一就是更好地理解在公共大学中管理无形资产的重要性,以便提升大学的教育质量和竞争力;其总体目标是为大学和研究中心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手段去管理其研究活动,以使它们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提升大学的管理水平,追求卓越;其最终目标是通过开发一个跨欧洲的、适用于大学层次的量化数据平台,为具有相似特征的欧洲大学提供一个可供比较的标准。

智力资本管理作为一种知识管理理论,以组织无形资产为主要研究对象,其目的是识别和评价组织知识资产,通过知识共享、创造新知识等发挥它们的作用。这种研究方法满足了大学内部知识管理的需要,逐渐被欧洲的大学所接受,并通过大学智力资本报告的形式来识别、测量、管理和传播大学拥有的知识,从而为大学提供了一套适宜的内部管理工具和一条增加透明度的途径。

二、欧洲大学智力资本报告的最佳实践活动

欧洲大学报告智力资本的方法主要是基于产业领域的经验和方法。智力资本报告的理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瑞典保险公司斯堪迪亚公司(Scandia)在1992年发布了世界上第一份智力资本报告,作为公司年度报告的补充。随后,欧洲、美国等国家的公司也开始发布自己的智力资本报告。1999年,奥地利研究中心(Austrian Research Center,简称ARC)发布了一份智力资本报告。2000年,德国航空航天中心(DLR)的研究机构也发布了一份智力资本报告。

基于产业和研究领域组织智力资本报告的发布经验,欧洲大学研究和报告智力资本的活动开始出现。2004年,欧洲委员会设立了一个高层专家组(High-Level Expert Group),研究提出了一套方法去激励中小企业报告它们的无形资产。专家组发布的研究报告《报告智力资本以增加在中小企业的研究开发与创新》(RICARDIS,Report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to augment research,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in SMEs)认为,智力资本报告应该用作大学的管理工具以及大学和教育部之间的交流工具。[3]

2002年,奥地利教育、科学和文化部发布了有关对奥地利公立大学进行重组的新《大学法》。基于奥地利研究中心的经验,奥地利教育、科学和文化部采用了智力资本报告来增强大学的透明度、加强大学的无形资产管理和大学的绩效管理,启动了智力资本计划。奥地利各学校的智力资本报告主要根据各大学与教育部之间签订的三年期绩效合同(Performance Contract)的完成情况来制定。奥地利大学智力资本报告的目标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为无形资源的管理提供信息。比如,大学必须决定:是否对科学家的培训进行投入及投入多少,需要建立与谁的合作关系,哪些研究项目需要加强,等等;智力资本报告的执行要求讨论目标和战略,而智力资本模型要支持这些讨论,等等;二是智力资本报告要为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关智力资本开发和使用的信息。根据奥地利《大学法》,每一所奥地利大学都必须在每年4月30日发布自己的智力资本报告,并报送教育部。同时,各学校自行决定是否向利益相关者公布其智力资本报告。[4]新《大学法》还规定,大学智力资本报告必须明确说明以下内容:大学的活动、社会目标、自行确定的目标和战略;大学的智力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绩效合同的完成情况,包括大学的产出情况和社会影响等。[5]

西班牙在大学智力资本报告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突破。西班牙许多大学开始了智力资本管理和报告的实践探索,并形成了一些智力资本报告模式。这里主要介绍两种大学智力资本报告模式:[6]一是由马德里自治大学(Autonomous University of Madrid)商业管理学院(Institute for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的埃德尔多·比诺(Eduardo Bueno)教授研究开发的PCI项目(2000~2003)模式。他的研究小组对马德里区域内的大学和公共研究中心的智力资本进行了研究,分析这些组织是如何管理知识以提升它们的作用和与社会其他机构的关系,以及如何向利益相关者披露信息以提升透明度的;[7]二是由欧洲15所大学合作完成的“欧洲大学瞭望台”(Observatory of European Universities)模式。来自欧洲8个国家的15所大学和研究机构一起开发了一个通用分析框架,并建立了一套指标体系,对与研究活动有关的无形资产进行测量和比较。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二维分析矩阵,名为“战略矩阵”(Strategic Matrix)。它被用来分析欧洲大学的各类研究活动的特征,从而为比较分析这些研究活动提供了一个通用框架。同时,它还可以帮助大学随时评估自己的战略优势和弱势,并识别绩效最优的大学。

“高校和研究组织的智力资本”(Intellectual capital in HEROs)是欧洲另一个著名的大学智力资本报告模式。它由欧洲研究经理和管理者联盟(EARMA)的成员与欧洲大学战略管理中心(ES-MU)联合研制,其主要目的是在大学和研究组织中将智力资本管理和报告领域里的最佳实践成果加以传播和推广。[8]

此外,还有一些大学开发了自己的智力资本报告模式,如西班牙的巴斯克大学(University of the Basque Country,简称UPV)开发了一个名为“研究—开发—知识转移”(Research-DevelopmentKnowledge Transfer)的知识管理工具去增强大学的研究工作与真实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西班牙研究委员会(Spanish Research Council)与巴伦西亚理工大学(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 Valencia)联合发起,并与委内瑞拉技术大学(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of Venezuela)合作开发了“知识创新管理学会”(Innov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Institute,或INGENIO)模式,其目的是为西班牙的大学建立一个“知识入口”(Knowledge Portal)。[9]

三、欧洲大学智力资本报告制度的基本理论

(一)欧洲大学智力资本的概念

随着欧洲逐渐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无形资产等智力资本在欧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智力资本是组织中的无形资源和活动的整合,它“允许组织将原料、资金和人力资源转换进一个系统,从而创造出利益相关者可感知的价值”。[10]欧洲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接受了MERITUM(2002)提出的智力资本定义———智力资本是组织人力、关系、组织资源和活动的组合。[11]据此,大多数文献认为,智力资本由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三个方面构成,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为组织创造价值。其中,人力资本指学校教师的能力、知识、技术、经验、态度、智力等,是大学智力资本的核心。大学人力资本指教师自身的资产,可以为学校所使用,但不能为学校所拥有。学校人力资本可以从生师比、研究人员数量、领导者素质、院士数量、在校博士生和博士后人员数量等方面衡量。

结构资本是指大学的基础设施、组织结构、规章制度、校园文化、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图书馆和数据库等资产。结构资本通常被认为是属于学校所有,不会随着人才流失而减少。

关系资本是大学与外界利益相关者,如学生家长、研发伙伴、政府、金融机构等的所有关系资源。

(二)欧洲大学智力资本报告的基本模式

从已经公布的欧洲大学智力资本报告来看,欧洲的大学智力资本报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报告模式,但有三部分内容是一份大学智力资本报告必不可少的,我们称之为大学智力资本报告的“三要件”。

1. 大学的愿景(Vision of the institution)。

智力资本报告中有关大学使命的描述(战略目标、战略能力和关键无形资源)要说明一所大学的主要目标和战略,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需具备的关键驱动力或关键智力资本。其中,确定大学的战略目标是编制大学智力资本报告的主轴,被有的研究者称为“知识叙述”(Knowledge Narrative)。因此,这部分内容主要回答以下问题:大学主要提供什么服务?大学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与其他大学相比有什么特色以及是什么形成了特色?需要哪些智力资本来实现战略目标,并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提供服务?智力资本如何与大学的社会价值实现相关联?智力资本与其他有形资本在实现大学的社会价值时是一种什么关系?等等。

2. 智力资本(无形资源及活动)概要(Summary of intangible resources and activities)。

本部分描述大学可以使用的智力资本情况以及为提升智力资本的价值所实施的开发活动。这部分的主要目标是凸显那些需要强化的智力资本或知识资源,并列出已经实施或正在实施或计划实施的开发措施。这部分内容主要回答以下问题:哪些现有的智力资本需要加强?还需要哪些新的智力资本?哪些开发活动已经实施?哪些措施需要优先实施?等等。

3. 智力资本(无形资源及活动)指标体系(Asystem of indicators for the intangible resources andactivities)。

这部分内容以指标和数值的形式展示大学的智力资本状况。指标体系有利于让大学的教职工以及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大学未来的发展有一个正确的估计。从这个意义上说,报告不仅要披露指标本身,而且要披露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指标与大学战略目标之间的联系,这些对于学校的外部宣传和内部管理都非常有用。其次,指标体系也为跟踪检查大学智力资本开发活动提供了可能。再次,指标体系有利于进行比较分析,主要体现为横向和纵向之间的比较分析。此外,智力资本指标体系的选择和确定应具有扩展性、可选择性。在不同时期,一所大学的智力资本指标可以根据学校发展战略需要进行删减或补充,不同大学的智力资本指标体系应有自己的特色。指标体系被分为必备指标和可选指标两类。总之,一个好的指标体系必须满足以下特征:有用性(Useful)、相关性(Relevant)、显著性(Significant)、明晰性(Understandable)、时效性(Timely)、可比性(Comparable)、可靠性(Reliable)、目标性(Objective)、真实性(Truthful)、可证实性(Verifiable)和可行性(Feasible)。[12]最后,从欧洲大学智力资本指标体系的选择来源看,其来源大致基于:现有大学智力资本报告中使用的指标,智力资本文献中使用的指标,各类大学评价和质量评估中使用的指标等。

四、欧洲大学智力资本报告制度的未来趋势

通过分析欧洲大学的智力资本报告,我们可以得出几个结论:一是欧洲大学的智力资本报告与知识管理理论结合,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提升大学管理水平;二是作为一种信息披露手段,欧洲大学的智力资本报告以科学的管理理论作为依托和指导,尤其在报告指标体系的设置、选取、数值测量等方面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三是欧洲大学智力资本报告的实施过程中既有大学自发、自愿披露的模式,又有政府有组织、有计划的推广模式,从而使这项工作得到加速推进。

从长远看,在欧盟的“博洛尼亚进程”中,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的挑战中,欧洲的大学通过测量和管理其智力资本来提升竞争力和教育质量显得越来越重要。

五、欧洲大学智力资本报告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教育公平等问题越来越关注。关于大学的社会责任问题的探讨、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讨论以及关于大学贷款等问题的批评等,使我国大学的管理运行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政府和社会都有检查和监督高等学校的行政运作与教育成果的需求。在新形势下,及时、准确地披露学校运行信息和实际绩效,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制度保证。另外,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学校规模大为扩展,学校管理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对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也提出了许多新问题。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我国的高校管理需要先进的理论指导,提高管理水平和决策效率。因此,我们有必要吸取欧洲大学智力资本报告制度的有益经验,推进我国高校的知识管理和信息披露工作。

首先,我们应转变观念,从知识经济的要求出发,充分认识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世界经合组织(OECD)在最近的一份资料中指出,在1995年~2003年期间,难以测量的智力资本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11%,超过了有形资本的贡献率;而在这些年里,两类资本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相等。2005年底世界银行公布的《2000年国别财富报告》,分析了近120个国家的财富构成。结果发现,越富庶的国家,有形资产所占比重越低,无形资产(智力资本)所占比重越高。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的大学,智力资本在其运营中的作用更是巨大。

其次,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管理理论,能提高我国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大学智力资本报告理论是符合新经济时代大学竞争和知识管理要求的一种新理论,在全世界刚刚兴起。如果我们立即加入研究和实践行列,就能够使我们的研究工作与国外同行齐头并进,用最先进的理论指导我国高校的具体实践。

再次,赢得政府的关注与支持,建立我国大学智力资本报告制度的推进模式。奥地利政府在推进大学报告智力资本的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奥地利教育、科学和文化部实施了大学重组,以立法形式推进了大学智力资本报告的实施,这些强有力的决策形成了强大的推动力和强制力,2007年奥地利的大学全面开展智力资本报告活动。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赢得国家教育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也是我国高校推进智力资本报告制度的重要保证。

最后,推进大学智力资本报告制度,理论应当先行。我们应广泛吸引对此理论研究感兴趣的学者参与到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来,开发出适合我国大学实际的大学智力资本指标体系和报告模式,并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正。同时,作为具有挑战性的实践探索,应鼓励我国高校研究开发自己的大学智力资本报告模式,并自愿向公众公布。通过争鸣与探索,最后形成我国统一的大学智力资本报告模式。

参考文献

[1]LisbonCouncil.PresidencyConclusion[sEB/OL].http://www.bologna-berlin2003.de/pdf/PRESIDENCY CONCLUSION-SLissabon.pdf.2007-12-01.

[2][10]European Commission.Mobilising the Brainpower of Europe:Enabling Universities to Make Their Full Contribu-tion tothe Lisbon Strategy.COM(2005)152Final,European Commission,Brussels,2005.

[3]European Commission.RICARDIS(Report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to Augment Research,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in SME’s)[EB/OL].http://ec.europa.eu/invest-in-re-search/pdf/download_en/2006-2977_web1.pdf.2007-12-01.

[4]Leitner K H.Intellectual Capital Reporting for Universities:Conceptual Background and Applications within the Recog-nition of Austrian Universities.Paper Prepared for the Con-ference“The Transparent Enterprise,The Value of Intangi-bles”,November25~26,2002,Madrid,Spain.

[5]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Science and Culture of Aus-tria.University Organisation and Studies Act University Act2002,No.120/2002[EB/OL].http://www.bmbwk.gv.at.2007-12-01.

[6]Yolanda RamíRez,Carmen Lorduy,JoséAntonio Rojas.Intellectual Capital Management in Spanish Universities.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2007,8(4):732~748.

[7][8][9][11][12]M.Paloma Sànchez,Susana Elena.Intellectual Capital in Universities:Improving Transparency and Internal Management.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2006,7(4):529~548.

[8]MERITUM.Guidelines for Managing and Reporting on Intangibles(Intellectual Capital Statements),Vodafone Foun-dation,Madrid,2002.

[9]吴庆文,李平.大学智力资本报告:内涵、模式及指标体系[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9):102~106.

奥地利大学智力资本报告及启示 篇2

一、智力资本报告背景

(一)欧洲国家大学发展面临的挑战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大学正在面临着政治举措、经济社会改变以及新的研究模式等所带来的各种新挑战。其中一个重大的挑战是欧洲范围内的政治因素驱动,如博洛尼亚宣言,其使命是建立欧洲高等教育领域,目的是要实现高等教育部门更大的兼容性和较高的可比性。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大学的教育与研究如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如何满足人们为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变化追求个人发展的需求?大学不仅要开展基础研究和教育,还要把开展与发展行业或公共机构的合作作为一个重要使命,从而试图提供解决社会经济所面临新挑战、新问题迫切需要的方案。从Gibbons et al.(1994)的“知识生产第二种模式”和Etzkowitz and Leydesdorff(1996)提出的“三重螺旋模型”中,可以发现大学正在从传统的只注重教育的范式向着强调知识生产的新范式转变,这种新的范式是跨学科的,以解决方案为导向的。在这种情况下,大学-产业-政府之间的关系变得更有活力、更为紧密,有助于发展大学、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两方甚至三方联盟,促进大学与其他各种知识生产者之间相互影响和沟通(Gibbons,1998)。转变后的大学,虽然其教学和研究仍然是重要目标,但范围将会更大。大学教学将包括终身学习机制的建立和提供涵盖各种各样要求的专业课程,并要致力于提高创新能力。

为应对这些变化和挑战,大学在组织、管理和预算分配方面需要给予更大的自主权以及充足的资金支持。更多的自主权以及资金支持,同时又意味着更多的责任,面临着政府、所有者以及社会公众的问责。大学的多种角色重合造成新的内部压力,需要新的机制来应对,需要增强其资金使用状况、社会和经济成果等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二)需要新的管理和信息披露工具大学从本质而言是知识生产者,它输出的是以科研成果、接受教育的学生等作为表现形式的知识,因而大学的研究人员和学生,以及其所处的关系网络和组织惯例等无形资源是其最为宝贵的资源,但这些没有相关的规定要求进行披露。所以在考虑大学如何处理管理和测量知识生产过程的问题时,智力资本(IC)的报告工具和评估无形资产的一般方法为发展新的管理和报告制度提供丰富的基础。因此,2001年,奥地利教育、科学及文化部发起了一个名为IC报告可能性的研究。并在2002年奥地利议会最后决定,在奥地利大学的重组过程中,大学有义务发布IC报告。奥地利采用智力资本报告来增强大学的透明度,加强大学的知识管理与绩效管理,启动了智力资本计划。

IC报告框架为理解和报告组织绩效,提高透明度和增强责任感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基础(Guthrie et al.,2004)。IC报告框架同时涉及不同的利益相关者(Almqvist and Skoog,2007),这也意味着IC报告有利于大学与社会的沟通和联系。IC报告可以帮助确定组织的优缺点,揭示不同的大学任务的现状和被用来作为控制和监督工具(Altenburger and Schaffhauser -Linzatti,2006)。因而,IC报告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它提供了“公共机构的工作如何创造价值的沟通工具”(Mouritsen et al.,2005),可以满足内部和外部的目的,是满足公共机构新管理要求的一个有效尝试。

(三)奥地利高校重组推行IC报告奥地利大学的重组是基于新公共管理原则,该原则是以增加自主权,以输出为导向和业绩为基础的资金分配为前提的(Titscher et al.,1999)。除此之外,还引入“绩效合同”作为根据新范式实施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合同确定了大学(提供研究,人力资源,研究计划,合作和社会目标)和教育部(资金资助)的职责,并制定一个为期三年的预算,三年后制订新合同。资金的资助,基于需要、需求、业绩和社会目标四个标准,由高校和教育部之间商定。大学每年都要提供业绩报告,提供有关合同的进展和取得的成果等相关信息。根据奥地利《大学法》(UG 2002),IC报告的披露与绩效合同的履行和业绩报告同步进行。IC报告是业绩报告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它又是独立的报告,不得不说,这些规定是自相矛盾的(Michaela Schaffhauser-Linzatti,2004)。业绩报告只涉及合同中所规定的内容,而IC报告范围比绩效合同更广泛,要全面报告大学活动,反映他们的整个性质,并且是提供内部的管理和制定决策的工具。两份报告都是由大学自己提供并且大学校长最终负责他们的正确实施。

因此,奥地利大学IC报告实现了两个目的:首先,提供无形资源管理的信息。大学决定是否应该投入以及投资多少用于培训教师和研究人员,应决定与哪些组织进行合作,应强调实施哪些研究方案等。随着部门、研究机构和整个大学中IC报告的实施,目标会具有可操作性、成果能实现监控。其次,IC报告提供给外部利益相关者智力资本的开发和生产使用的标准化、可比较的信息。教育部门将会得到有用的信息,以便对其分配资源,管理研究项目,同时也为国家的科学和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支持。

二、奥地利大学智力资本报告方式、框架与指标体系

(一)智力资本报告方式奥地利大学IC报告在实施过程中,选择的报告方式从大学自发、自愿披露的模式,发展到政府有组织有计划的推广与自愿披露相结合的方式。前一种方法最初使用于奥地利研究中心的智力资本报告,它是一种自愿披露方式。1998年ARC自发引入智力资本报告制度,以说明组织无形资本的发展、研究绩效和信息的透明度。该组织于1999年正式对外发布智力资本报告,已连续12年对外发布智力资本报告。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的声誉,而且有利于信息使用者的理解和使用。当然也存在局限,考虑到智力资本是组织的核心资源,必然不会全面地披露所有的智力资本,这就导致大学智力资本的信息含量降低,增加了信息使用者使用的难度;同时可能导致报喜不报忧的局面。

后一种方法主要来自奥地利《大学法》有组织有计划的规定。2002年,奥地利公立大学进行重组的新《大学法》,启动了智力资本计划,规定每一所奥地利大学都必须从2006年开始在每年4月30日前发布自己的智力资本报告,并报送教育部。虽然这种带有强制性意味的法律,也只规定大学智力资本报告向教育部发布,并没有强制向所有利益相关者披露,也就是说各大学在对外披露智力资本报告也有自愿性。但新《大学法》规定,如果发布智力资本报告,则必须说明以下内容:大学的愿景、战略与目标,大学的智力资本与流程,评价与预测等。因此,正是基于后一种混合式的大学智力资本报告方式,使得这项工作得以加速推进。

(二)智力资本报告框架IC报告的概念框架,是建立在试图追踪大学知识生产过程基础上的模型(见图1)。它包括以下三个主要要素:分别为大学愿景、目标,智力资本及其转变活动和影响。

目标包括两部分,一是根据奥地利的科教政策设立的教育部目标,另一个大学自行定立的组织目标,大学开展的各项活动要受到目标、的指引。

无形资源和其转变活动,这部分描述大学可以调动的智力资本或无形资源和采取或计划以改善他们不同的活动。在此模型中智力资本或无形资源被解释为在大学中知识生产过程的投入。智力资本分为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三要素。人力资本是从事大学工作的所有相关的研究人员和非科研人员。结构资本是程序和过程,往往被忽视的大学的基本建设。关系资本的研究人员以及整个组织关系和网络,支持大学的正常运转并帮助其获得外部的智力支持。不同的活动是对无形资源或智力资本的加工,将其转变以达到教育部门和大学的目标。模型区分了六个不同的活动类型,它们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大学具体特征和类型(例如是艺术类,商科还是理工科大学)缩减或细分这些过程。智力资本的投入与输出的结果可能是完全一致的(比如教研人员),但对于外部的利益相关者而言会因为信息的不完全性很难进行区分和分析,所披露的IC报告就必须描述“加工过程”以反应二者的区别,这既可以表现出机构的独特性,又使得IC报告成为动态过程的监控工具。智力资本的输出,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学生,企业,社会公众等)产生影响,用定量的指标评价这些影响和用指标描述“加工过程”都是非常困难的内容。

(三)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让利益相关者能够评估组织的业绩和正确估计该组织的未来。通过设立大学智力资本的指标体系,可以监督大学是否已经开展要达到目标的活动,可以明确地评估其成果。大学智力资本指标体系的设立与盈利组织传统的财务指标体系不同,它是以非货币性的指标为主、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指标体系。在奥地利IC报告项目中,开发指标的设计和选择主要是基于三方面:1)在奥地利大学中过去使用的一系列指标,2)智力资本文献中建议使用的指标,3)评价研究的结果(Leitner,2002)。最终由联邦教育部(Federal Ministry)以及校长联合会议(Conference ofRectors),选择使用的一组指标(Sanchez et al.,2009),2006年2月指标的详细清单和IC报告的结构发表于奥地利智力资本报告法案(Altenburger and Schaffhauser-Linzatti,2006)。

根据奥地利智力资本报告法案(Intellectual Capital Report Act,ICRA),在其智力资本报告内容的2-4部分,分别规定了智力资本、核心流程以及输出结果和影响等框架要素的指标共计53个,除此之外,考虑到医学院和艺术类大学的特殊性,为其又单独设置了特殊指标。指标的具体内容,评价时点和时期则是在附录1中作了详细解释。第2部分是衡量智力资本的指标,分为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第3部分是核心流程评价指标,核心流程按照教育和继续教育以及研发分为两部分;第4部分是经过核心流程加工转变后的结果和影响指标,与第3部分分类相对应同样分为两部分。

三、我国大学智力资本管理应借鉴的经验

我国大学与奥地利大学情形较相似,主要以公立学校为主,正经历教育改革,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大学的“第三使命”越来越突出。学者们的相关研究认同,有效使用智力资本对大学的绩效而言至关重要(Leitner et al.,2005)的观点,利益相关者需要大学智力资本的信息进行决策。虽然近年来我国教育部已经发布了《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明确了大学信息公开的适用范围、原则、职责分工,规定了大学信息公开的内容等,但很少涉及大学智力资本等内容,大学智力资本管理和报告工作并没有实质性地展开,而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恰恰是智力资本,这必然会影响大学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和效果。所以,必须加快研究大学智力资本及其报告理论与实践,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已有的经验和成果,指导我国大学正确开发智力资本,促进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应该从以下三点开展大学IC报告的工作。

(一)转变管理理念首先我国大学的管理理念要转变,从注重内部管理转向服务于社会。大学不仅要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也要服务于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对于我国大学来说,不能局限于自己的圈子,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只有把大学的智力资本与社会结合,才能体现出大学的价值,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其次,大学应向智力资本管理方向转变。大学应充分认识智力资本在大学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与重要作用,重视智力资本的开发与管理,积极编制并披露智力资本报告。从奥地利大学以及研究机构IC报告的社会反应来看,大学智力资本报告不仅显示了学校的竞争优势,而且体现了内在价值,吸引更多有价值的资源支持大学的发展。因此,从这一点来看,我国大学的管理理念更应该转变。再次,大学更应该注重长期目标。奥地利案例显示,强制性指标,会导致大学出现投机行为,出现“目标偏离”(goal displacement,Davies,1999)的可能。政府教育部门、大学及社会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实施大学IC报告过程中,不是以披露智力资本为目的,而是要发展和完善实现大学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核心竞争力,要实现大学的长期目标。最后,大学的智力资本管理应以人为本。大学管理要服务于教学、科研和学习,应关心、关爱、关注教师的成长,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与解决问题能力。

(二)建立智力资本报告制度奥地利大学发布IC报告是《大学法》强制性规定的,由于其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很难得出是强制性还是自愿性披露适当的结论,但争论不断。如果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大学有义务披露具有可比性的智力资本信息,这样具有同质性的报告可以促进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帮助进行决策,提高公共政策的清晰度和增加透明度(Arviran,2006)。然而,每所大学都有其特性,所擅长的学科领域、分配到各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资源不同,因此,具体的大学IC报告应围绕其特点,把握具体情况,确定满足其目标的智力资本,准确描述加工过程以及其结果,利益相关者才能获取更为有用的信息,以帮助其进行决策。

考虑到“目标偏离”的潜在问题,我国缺乏相关方面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根据奥地利大学在实施IC报告过程中的困难和利益冲突,法律法规的不健全,ARC自愿披露IC报告的效果等情况,我国应先鼓励大学自愿编制与披露IC报告,政府等机构应充分发挥指导和服务职能,推进大学IC报告理论研究与实践。经过一段时间,在大学形成动态学习机制后,再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大学必须披露具有可比性、有用性的IC报告,来增强大学管理的透明度,加强大学智力资本管理。如奥地利大学IC报告,也是以ARC自愿披露IC报告为先行,借鉴其经验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强制性规定奥地利大学披露IC报告,正是奥地利教育部门的指导工作与法律实施,才使得奥地利大学智力资本披露成为典范。当然,不仅要披露大学IC报告,还要对大学内外部社会反应进行监督与评价。大学的管理部门、教师、学生、研究人员等对智力资本报告进行评价,以实现自我评价、改进、完善的机制;同时由社会以及政府部门等外部组织对大学智力资本报告进行监督与检查,以实现信息反馈机制,反馈给学校,以利于改善大学智力资本报告。通过内部和外部的监督与评价,以实现过去内部评价与监督机制转向内外部,特别是社会其他组织评价的双轨制,相互补充,有机结合,以利于不断规范大学智力资本报告的标准,健全、完善大学智力资本报告制度。

因此,我国大学可以进行自愿性定期披露IC报告的尝试,识别和分析智力资本,设立指标体系,报告智力资本的使用和“加工过程”的情况,尤其是反应学校未来发展潜力的智力资本信息,同时接受社会的监督和指导,从而促使大学提高核心竞争力。

大学智力资本报告论文 篇3

随着信息时代热潮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企业组织形式发生重大改变, 企业商业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大量依靠能力而不是实物资产的盈利模式变得越来越重要。知识和信息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 并且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有着直接的联系, 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因此, 企业价值创造及其增长的核心因素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资本, 而是现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广泛重视并研究的智力资本, 如员工特有才能、先进的营销网络渠道、企业品牌知名度、企业特有的组织流程等智力资本要素, 他们在股东价值创造中的地位正在不断攀升。智力资本不仅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而且是企业未来创新和利润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

然而, 传统的财务报表是以财务资产为基础的, 其账面价值不能反映企业价值的全部, 所以已经难以准确地报告企业的实际情况, 财务信息体现的公司价值和公司市场价值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A.C.利特尔顿, 2001) , 企业真正的价值恰好是由隐藏在传统的资产负债表背后的智力资本创造的。而事实上目前大部分的智力资本信息没有予以报告, 由于智力资本要素的投入、使用和产出效应与财务资本有着本质的区别, 因此又不能简单纳入现有的财务报表中进行反映。这种智力资本信息缺失的状况将导致企业资源的使用难以达到最优水平, 智力资本不能引起管理层的重视。对于外部投资者而言, 由于缺乏对智力资本信息的了解, 容易低估企业的价值。

因此在当前知识经济环境背景下, 迫切需要对未能反映智力资本价值的传统财务报告进行变革与拓展, 或者采用一种全新的报告框架来对企业智力资本信息进行披露, 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内在价值。对企业智力资本报告的研究正是对新型商业模式下企业发展驱动因素的概括与说明, 也是对传统财务报告进行的拓展与创新。

1 国外企业智力资本报告研究的重要成果

1.1 企业智力资本报告的方式选择

对企业智力资本进行报告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即解决信息市场里无形资源信息缺失而引发的一系列经济问题, 如金融资本的不当配置、企业和资本市场沟通障碍等 (Healy PM, Palelu K G., 2001) 。智力资本不同于有形资产的软资产, 对于智力资本报告的编制方法以及与传统财务报告的关系, 目前有两种做法:独立的智力资本报告形式和基于上市公司年报的智力资本信息披露方式。

最早的智力资本报告诞生于瑞典, 就是以独立报告的形式发布的。1994年瑞典Skandia保险公司发布了世界上第一份智力资本报告, 并于1997年首次以智力资本报告表的形式反映, 开创了智力资本报告的先河。自此智力资本理论与实践应用有了飞速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 国外已有250多个公司每年公布独立的智力资本报告 (Guthrie, 2005) 。这种报告以企业愿景、知识资源、知识活动以及组织绩效等几个方面进行披露, 且总体上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 欧洲报告大体上遵循“三部分结构”的基本框架 (曾洁琼, 2006) :首先描述公司的经营模式、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然后对公司的知识管理进行分析;最后描述智力资本的具体要素及创造和更新智力资本的活动。 (2) 报告展现出企业以知识战略为特征的运作过程与结果。知识管理的发展是智力资本报告建立的基础, 报告即是对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全方位的揭示与披露。 (3) 以知识资源为核心的智力资本形态通常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表征。 (4) 通过智力资本报告能说明企业知识资源和新知识的发展动态性与相互关联性。企业更重要的是反映各元素内在的关联性, 这种关联性说明了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创造作用机理, 是智力资本报告的核心内容。

对于独立的智力资本报告, 由于目前完全是自愿性信息披露, 每个企业根据其自身情况不同都有各自特点, 尤其因为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间存在差异, 其智力资本的呈报形式和呈报内容也各不相同。虽然目前对智力资本的三大类别 (人力资本, 结构资本, 关系资本) 已基本统一, 但在每一类别中所披露的项目指标及数量均是因企业而异, 各具特色。综上这些差异造成了智力资本报告缺乏可比性, 因此在企业中推广有一定的难度。

另一种是基于上市公司年报的智力资本信息披露, 即在上市公司年报中对财务资本信息披露的同时, 通过对公司经营情况分析、董事会报告等非财务信息形式, 将有关智力资本信息披露出来。这种形式由于能够弥补财务信息局限性和不足, 全面体现企业综合竞争力, 因而一般企业都可以采用。这种智力资本报告方式在国外已经形成理论框架并开始运用。Guthrie等人在1999提出用智力资本来架构企业年度报告, 随后许多已发表的研究都依赖年度报告作为确定企业智力资本报告实务状况的工具 (Abeysekera, 2002;Bozzolan, Favotto和Ricceri, 2003 ;Brennan, 2001;Guthrie, 1999;Guthrie等, 2003;Olsson, 2001) 。在此基础上, Bozzolan (2003) 、Mohammad (2005) 等人开发出一套以企业年报为对象的智力资本种类和组成的描述性框架, 为企业智力资本报告通过年报形式进行披露奠定了基础。

基于年报的智力资本报告不像独立报告那样以经营模式、价值观、使命愿景和知识管理问题为中心, 它表现出的是叙述的形式, 即基本上描述公司的智力资本和分析其构成要素却未特别强调度量这些要素的具体指标, 这是两者最明显的差别 (曾洁琼, 2006) 。这种报告没有将“叙述”和“量化”方式结合起来, 此外, 在考虑智力资本资本化时, 未来报酬使用的不确定性势必造成相当一部分的智力资本不能在财务报表中反映出来, 即以牺牲大部分本应对外报送的智力资本信息为代价, 这是此报告方式的局限性所在。但其优点在于其渐进的改良主义较容易为各方接受, 尤其现在智力资本报告还处于新兴阶段, 报告准则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无论是在哪一种智力资本报告中, 智力资本信息披露都不像财务信息披露那样有特定的格式、标准和审核方法。FASB的一份特别报告中指出特定的行业甚至是个别企业其智力资本信息是不同的, 因此迫切需要制定一套标准体系来对其进行规范。

1.2 对企业独立智力资本报告的规范

独立的智力资本报告由于没有具体的准则, 报告的形式各种各样, 内容也各具特色, 所以造成企业间不具有可比性, 从而大大减弱了通过智力资本报告进行评估决策的意义。针对这一问题, 20世纪90年代后期, OECD提出为向外部报告智力资本建立指南这一目标, 在欧盟科技与创新部门组织下, 形成代表性的研究成果“Meritum指南” (Meritum, 2002) 和“DMSTI指南” (DMSTI, 2003) , 这两个指南成为世界各国智力资本报告应用方面的纲领性文件。2004年, 日本经济贸易产业部提出在OECD框架下建立日本知识产权信息披露指南的意见, 并于当年发布了知识产权信息披露指南 (GIPID) 。各国指南的发布大大推动了企业智力资本报告的应用, 欧洲、美国、澳大利亚、印度、日本等国在2003年后发布智力资本报告的企业已达数千家。下面对这些主要的指南做一简要介绍:

1.2.1 Meritum指南

Meritum指南是1999年由欧洲6国 (丹麦、法国、芬兰、挪威、西班牙、瑞士) 组成的Meritum项目小组 (Measuring Intangible to Understand and Improve Innovation Management) 从外部信息沟通的角度, 给出的企业智力资本报告编制内容和方案要求。该指南主要是对智力资本的对外报告提出了一些建议, 在其核心部分给出了一个“智力资本报告的模型”:

(1) 企业愿景:包括企业的战略目标、关键的无形资源和核心竞争力这3个方面。陈述应具体说明战略目标是怎样为顾客和股东实现价值的;关键的无形资源是怎样帮助公司来实现其战略目标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等这一系列的问题正是在报告中企业愿景部分应该陈述的事项。

(2) 无形资源和无形活动的概要:在此部分的信息披露中, 公司已经拥有并控制的无形资源和为实现战略目标在未来所需要的无形资源的信息披露是十分重要的, 同时还有无形活动的实施情况。实质即是智力资本的全部内容的框架, 可以划分为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 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创造价值的关键。

(3) 指标系统:公司的指标系统将充分展示公司如何应用、处理其所掌握的无形资源。智力资本报告的阅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指标来理解公司的智力资本信息, 评价公司是怎样有效实现其战略目标的。报告指标应该反映公司自身认为对管理和监控重要的要素, 并且都必须是可检验的, 即便在不经过特定审计的情况下也应如此。这些指标的定义、列示和评价所应遵循的原则也应该在报告中有所阐述。

此外, 该指南还在最后一部分指出了在准备智力资本报告中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智力资本的信息如何收集, 公司内部应该由谁来准备这些信息, 报告的频率等。

1.2.2 DATI指南

DATI指南是2003年在丹麦科技与创新部门的资助下由Jan Mourisen 教授主持完成, 指南明确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和资本市场信息需求服务的, 指南从智力资本报告要素、怎样准备智力资本报告、对外智力资本报告和报告的工作流程等4个方面加以指导和说明。根据Danish指南中的智力资本报告, 一份智力资本报告应包括4个要素:知识描述、管理上的一系列挑战、一套计划和一系列指标。这4个要素一起共同表达公司的知识管理情况, 并将公司产品和服务的使用者与公司对知识资源的需求联系了起来。

(1) 知识描述:

该部分表达了公司的目标是增加使用者所接受的公司商品或服务的使用价值。创造使用价值时需要一系列的知识资源, 知识描述指出了在创造产品或服务的使用价值时, 公司愿意提供的知识资源, 哪些资源是必需的, 它将使用者的知识资源和公司的知识资源合并为了一体。

(2) 管理上的一系列挑战:

它强调了通过公司内部发展或外部资源整合增强知识资源。可以通过增强与创新型客户的合作、发展特殊领域的专业技术、更好的洞察公司的控制流程等方法来实现此目标。由于它们在某一固定时期都有特定的水平, 通常不会每年都发生变化。

(3) 一套计划:

这套计划用以解决管理上的挑战。计划涉及如何组成、发展和获取知识资源以及如何监控它们的范围和成效。

(4) 一系列指标:

使追踪计划是否得以实施以及管理挑战是否得以解决成为可能。这些指标通过量化人们的创意构想来使无形资本变成有形, 且可观测、可评估。

这4个要素结合在一起, 便于我们对企业知识管理进行分析。需要强调的重要一点是:这些要素是内在相关的, 它们彼此联系、密不可分, 一旦对4要素的分析全部完成了, 这些分析的结果就形成了智力资本报告。

1.2.3 日本的GIPID (知识产权信息披露指南)

知识产权信息披露指南 (GIPID) 是日本经济贸易产业部在借鉴了以上两个欧洲指南的条件下, 在OECD提出的框架基础上, 并结合该国的实际经济情况, 于2004年建立的一个纲领性指导方案。旨在应对新经济形势下新的挑战, 为未来智力资本报告的构建提供基础。指南中特别强调信息披露的透明性、可比性、且易于理解, 并不可忽视对商业机密的保护。按照决策有用性原则, 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的项目应该是对投资者有用的信息, 如果按照Meritum指南中的分类标准, 将被披露信息划分为结构资本、关系资本和人力资本, 那么在CIPID构建的框架中, 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的披露明显占显著地位, 这正符合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的要求。根据日本知识产权信息披露指南的意见, 知识产权信息披露指南应遵循以下5个基本原则: (1) 信息披露是自愿的, 知识产权信息可作为公司相互之间和公司与市场之间进行交流的公共语言。 (2) 信息披露目的是展现出知识产权信息与公司智力资本管理的相互关系, 因为智力资本管理包括知识产权战略管理。 (3) 为了避免理解误差、评估合理, 我们期望信息披露以同一个基本假设为前提, 并以大量的数据为基础。 (4) 除了固定的基本信息披露, 还应有一些零星的特色信息披露, 并且在披露形式上和基本假设上要保持一致性原则。 (5) 此指南希望对中小型企业、大规模公司和在创建初期的公司都同样适用。

1.2.4 Meritum指南、DATI指南和日本的GIPID之间的比较

Meritum指南和Danish指南基本是同步发展的, 而日本的GIPID相对要滞后。 Meritum指南和Danish指南对智力资本报告的提议是很相似的, 他们都将智力资本报告作为与股东信息交流的平台;在指南中所提供的建议都可视为管理工具;他们以一个基本的理论假设为前提:企业以知识管理为基础, 智力资本报告正是知识管理工具的一个部分。所有的指南都认为企业需要开发他们的知识资源, 尤其是业务流程和技术, 强调重视管理无形资源。Meritum指南重在提供一个智力资本报告的概念框架, 更多地是概括性的理论描述;而Danish指南更多的致力于具体的方法, 从这个角度看, Danish指南可被视为对Meritum指南中总体原则的更具体的应用, 因此更加成熟。

GIPID没有像以上两个指南那样体现基本的理论假设, 如果说后者是管理的工具, 那么GIPID可被看作是对管理工具的应用。尽管一些公司样本显示强调人力资本 (比如人的知识) 是不可忽视的, 但GIPID中并不重点关注于人力资本, 更多的是对知识产权信息的研究。GIPID中不包括任何对具体指标的建议, 它强调每一家公司的唯一性, 因此对每一个智力资本项目都列举出一长串指标是不可能的。因为智力资本指南应该主要强调基本的概念和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而不是提供一系列的指标来让企业遵从。Sakakibara等人调查了日本金融分析师对智力资本报告的态度, 同样发现分析师更倾向于较少的约束性衡量要求, 诸如提供一个基本的框架和给出一个基本定义即可。

1.3 对基于年报的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要求

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除了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角度重视对企业自发披露智力资本报告外, 事实上,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也充分认识到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已经在扩展财务报告信息方面做出一些实践性的尝试, 2002年开始研究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 特别是对不能列入财务报表的无形资产信息披露提供披露格式、内容与标准等。

由于基于年报的智力资本报告划分为强制性披露报告和非强制性披露报告, 而强制性信息披露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已经有了统一的标准, 所以目前应主要在自愿性披露报告方面加以引导与发展。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从4个方面来引导企业智力资本报告的形式。 (1) 一般信息:公司的销售量、生产能力、装备线等信息;公司核心业务的主要供应商;销售额占前20位的客户名单;雇员总数;公司与主要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比较;劳动者与管理者关系。 (2) 良好行为标准信息:与国外政府的交易是否正当;公司人权保护状况及相应的监控措施;与存在政治风险的国家交易情况。 (3) 公司政治成本信息:公司对政治组织与政治有关的活动捐款及费用。 (4) 潜在负债信息:对可能影响到空气和水源的公司排泄状况的分析和评估等。

早在1994年,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就发表报告, 从10个方面总结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报告的需求, 其中与智力资本信息报告有关的是:管理对风险和机遇的评估、体现公司“核心能力”的指标;公司业绩与相应的奉献、机遇及“核心能力”指标的对比;股东及管理层信息;董事会目标及公司战略;产业结构对公司影响;公司主营业务的描述等。随后在美国AICPA的《改进企业报告——面向用户》的研究报告中, 提出了企业财务报告应当提供评估和衡量投资风险所需要的信息, 并构建了五大类10个要素、有别于传统报告的以历史性、定量化为主的信息体系。

近年来, 加拿大、荷兰、法国、德国、马来西亚与印度等国也都对企业智力资本信息在年报中披露的状况进行了分析 (Burgman, 2007、 Anne, 2002、 Bontis, 2002、Chen, 2004、 Philip, 2005) 。2005年10月,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B) 发表了一份关于“管理平衡”理念的探讨文件, 即是对财务信息披露进行补充的一份报告, 特别强调了对企业经营及业绩情况从本质上进行披露。类似地, IASB报告中的“无形资产”项目也提供了一些在年报中的智力资本要素的披露。

2 我国企业智力资本报告研究取得的成果

2.1 智力资本报告的构建与应用

国内对企业智力资本报告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主要是从报告的框架结构和报告的应用上进行的探索。在智力资本报告的框架结构方面, 较早进行研究的是谭劲松, 他在1999年的《企业智力资本会计》一书中就提出:应建立与财务报告既相对独立又融为一体的智力资本报告体系。随后徐程兴在对智力资本报告目的进行分析与评估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由智力资本报告主表、附表及报表附注所组成的报告框架。而曾洁琼提出四维度的企业智力资本报告框架, 包括反映企业智力资本现状的智力资本状况表, 动态体现智力资本流量情况的智力资本流量表, 提供智力资本预测性信息和企业未来发展状况的智力资本预测表, 以及对所包含信息进行必要补充和解释的智力资本备忘录。虽然将智力资源纳入财务会计范畴并通过财务报告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是智力资本会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职能, 但是知识经济的特点和需求决定了这并不是智力资本会计的全部内容或惟一目的 (曾洁琼, 2006) 。也就是说, 我们应该改变会计界长期以来形成的、将智力资源纳入财务报表这种传统的、许多年来占据支配地位的思路。

在智力资本报告的应用方面, 我国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基于年报的智力资本信息披露, 智力资本信息在上市公司的年报、招股说明书、配股说明书、季度报告中都可以散乱的看到, 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年报的大量阅读, 我们发现在优质公司中已经含有大量的智力资本信息。而且, 在我国建立智力资本报告, 用以披露智力资本信息的设想在国内的可行性也已经得到证实 (张丹、张韵, 2006)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司治理中心评出的2006年度上市公司100强中, 在A股上市的49家企业2001~2005年5年间共226份年度报告中, 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有关人力资本、组织资本与客户资本等构成的智力资本信息内容已经存在 (张丹, 2008) 。我国科技部联合国家统计局在2007开始进行“全国工业企业创新调查"活动, 对影响企业创新的员工、研究与开发等与智力资本有关的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 说明企业智力资本的信息开始受到国家职能部门关注。

2.2 对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要求

我国许多学者也提出对企业非财务信息的创新等思想, 要求企业应披露预测性信息、知识资本信息、人力资源信息、全面收益信息和社会责任信息等 (李惠琴, 2005) 。2001年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中对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提出11个项目要求, 其中包括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情况以及董事会报告。在董事会报告中, 一般会对公司经营情况、主要供货商、客户情况、在经营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以及新年度经营计划等加以披露。与美国AICPA的信息披露建议相比, 我国上述有关扩展信息的规定仍有差距, 主要倾向于政府监管, 而非出自于市场需求, 未能走出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误区。即便是美国的AICPA上述信息报告内容, 也远不能满足投资者在决策中对企业价值等信息的需求。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中, 新会计准则中《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以及上市公司年报以及招股说明书中强制性信息披露中,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情况以及公司治理以及董事会报告就涉及到智力资本信息。总之, 从我国目前情况看, 通过年报形式来发展与规范智力资本报告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3 企业智力资本报告进一步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国内外对企业智力资本报告的研究已经有了总体的轮廓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其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重大的挑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对智力资本信息披露内容的争端

由于智力资本完全是新兴的和自愿披露的内容, 那么究竟应披露哪些内容, 对此各方利益相关者产生了争议。许多公司甚至不愿公布智力资本报告, 原因在于: (1) 害怕泄漏可能损害公司竞争地位的那些比较敏感的信息; (2) 不愿承担智力资本报告带来的过多负担; (3) 准备和公布智力资本报告的成本太高。因此, 金融分析师认为在智力资本与企业增长预测方面, 智力资本报告并没有多大价值, 金融机构对此采取了等待观望的态度。

3.2 缺乏智力资本报告的公认框架结构

无论是独立的智力资本报告形式还是基于上市公司年报的智力资本信息披露形式, 各个公司的智力资本报告中使用的语言、结构和指标五花八门, 没有公认的指导方针。虽然在国外已经诞生了一些相关的指南, 但也只是一些框架性的阐述, 并没有强制规定企业必须遵循这些指导方针, 因此他们仅仅为公司提供了方向, 尚难以推广, 所以智力资本报告短时间内无法标准化。现有智力资本报告方法的混乱成为了公司横向比较的天然屏障。

3.3 智力资本报告发挥预期作用的障碍

发布智力资本报告的目的之一应该是有助于金融分析师提高对现金流量的预测水平, 减少预测的波动性。金融分析师们最终感兴趣的一向是公司未来的业绩, 他们应该能从影响资本成本的智力资本报告分析中近似地预测公司的未来现金流量。然而, 现有的智力资本报告很少建立与现金流量预测之间的联系。此外, 目前公司已经公布的智力资本报告中, 其披露的无形资源和活动也无法与公司的战略目标建立起一种清晰的联系 (Roos, 2001) , 这就使得智力资本报告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其价值自然大大降低。

3.4 智力资本报告未经审计与证实

尽管有些公司的智力资本报告中有审计师的验证公告, 但是大多数智力资本报告中包含的信息一般没有经过外部审计或验证, 其真实性和可靠性往往容易受到质疑。为了避免财务信息披露中类似“银广夏”、“安然”这样的丑闻发生, 进行智力资本披露也应该有后续的审核活动, 确保披露的信息质量。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审核也应该有专门的有资质的审核部门来完成, 就像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信息的审核一样。

4 结论与建议

(1) 对于两种信息披露的方式, 目前国外对独立的智力资本报告研究较集中, 尤其是在欧洲各国, 而且一些规范性的针对独立报告的指南也较系统化。而我国至今尚没有一份独立的智力资本报告问世, 在独立报告的研究的领域几乎是空白。对基于年报的智力资本报告方式的应用在国际上都较广泛, 但进行的学术研究较少。这种智力资本信息披露方式在我国比较受重视, 以上市公司年报为载体的智力资本报告已广泛应用。

(2) 基于上节所述智力资本报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同样也是我国在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中面临的重大挑战与困难, 尤其是在智力资本报告的规范统一方面。但值得肯定的是, 我国近20年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独立性 (经审计) 与鉴证作用已得到投资者基本认可, 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在信息披露的质量与规范性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所以我国企业智力资本信息披露制度与方法可以沿着年报这一路径进行研究。

(3) 在独立智力资本报告方面, 我国企业应该积极实践, 政府和学术领域要不断创新, 我们可以在借鉴西方智力资本报告实例和指南的基础上, 指导我国企业智力资本报告的建立, 从而提高投资者的决策效率,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针对这种完全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报告, 因其具有明显的企业个性差异, 加之智力资本本身具有强烈的行业效应, 所以需要分行业进行规范。

参考文献

[1].张丹.企业智力资本及其价值增长的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B].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7

[2].OECD.Guidelines For Managing And Reporting On In-tangibles.Meritum Project, 2002

[3].Danish Minist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DMSTI) .Intellectual Capital Statements-The New Guideline, Copenhagen, available at:www.vtu.dk/icaccounts, 2002

[4].Ulf Johanson, Chitoshi Koga, Matti Skoog and JohanHenningsson.The Japanese Government’s intellectual capitalreporting guideline[J].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2006, 7 (4) :474~491

[5].Mohammad J.Abdolmohammadi, Waltham.Intellec-tual Capital Disclosure and Market Capitalization[J].Journal ofIntellectual Capital.2005, 6 (3) :397~413

[6].曾洁琼.企业智力资本计量研究.中国工业经济[J].2006, (3) :106~114

[7].张丹.我国企业智力资本报告建立的现实基础:来自上市公司年报的检验.会计研究[J].2008, (1)

[8].张宗新, 杨飞, 袁庆海.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提升能否改进公司绩效.会计研究[J].2007, (10)

[9].曾洁琼, 陈君宁.企业智力资本报告研究.管理科学[J].2006, 19 (5)

大学智力资本报告论文 篇4

一、产业智力资本的内涵和构成

1.产业智力资本的内涵

智力资本的概念最早作为人力资本的同义词由Senior提出, 他将智力资本界定为个体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总和。随后, 在1969年, 经济学家John Kenney Galbraith提出了智力资本 (Intellectual Capital) 这一概念, 他认为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距就是智力资本。Edvinsson and Sullivan (1996) 定义智力资本为能转换成价值的知识。Thomas A.Stewart (1997) 认为智力资本是能用以开创财富的知识、资讯、智慧财产和经验。2003年, Al-Ali将智力资本视作员工的知识、经验和脑力以及储存在组织的资料库、系统、流程、文化和经营哲学的知识资源。

一般来说, 智力资本是组织拥有的、符合组织战略发展需要的、能够为组织创造价值、形成竞争优势的无形资产, 以组织所拥有的知识为存在载体, 实质是组织将资源转换为价值的能力。由众多专家学者对智力资本的定义可以看出, 智力资本既可以用于指导企业个体的战略制定、各项指标的具体管理以及投资参考等;又可以应用于整个产业的宏观掌控、为产业内部的调整升级提供方向。通过学习理解古今中外学者对智力资本的定义, 本文将产业智力资本定义为同一产业内, 具有创造价值、提升产业经济活力、开发产业发展潜力和延长整个产业存活寿命的无形的、可流动的知识资本。

2.产业智力资本的构成

彭火树在《智慧资本发展概论》中提到:Edvinsson and Malone (1997) 以Skandia AFS的市场价值架构说明公司的市场价值可分为财务资本、人力资本、顾客资本、创新资本和流程资本。1998年, Lynn认为企业的智力资本可分为人力资本、关系资本及结构或组织资本, 智力资本的主要功能是将组织中的知识转变成价值。同年, Broolomg, Board, and Jones将智力资本分为四类, 即市场资产、智力财产、基础建设资产及人力中心资产。经过多方比较, 本文认为智力资本有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创新资本三种构成要素, 关系资本作为结构资本的一部分。

人力资本是智力资本最基本的要素。人力资本被视为产业的关键核心资源且能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 是产业内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无形资产;结构资本是企业智力资本转化为产业智力资本的有效转换机制, 包括关系资本中本产业与其它产业的关系, 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等;创新资本指企业人力资本在关系资本和结构资本共同搭建的平台上, 运用自己的思维、知识和技术创造产业潜在的可能财富的能力和成果。

二、产业智力资本的测度

1.产业智力资本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上文中阐述的产业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 兼顾各项数据获得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本文对产业智力资本的测度提出了各项指标, 并且搭建了产业智力资本评价相关指标, 见表1。

2.产业智力资本的测度方法选择

智力资本的测量上, 专家学者们提出了很多方法, 但暂时没有一种方法被认定可以准确地测度出一个产业的智力资本究竟处于什么水平, 从现有的方法上看, 大多数方法都采用财务和非财务及两种相结合的方法, 其中包括市场账面价值法、平衡记分卡、Skandia导航模型、知识资本价值法、智力增值系数等九种。

根据对各个方法的了解, 从数据获取的简便性和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考虑, 本文决定采用智力增值系数 (Value added intellectual coefficient, VAIC) 的测量方法, 对饮料制造业的智力资本进行大致测量。该模型并不是直接测量智力资本, 而是测量价值增值率, 以此来确定各个变量对智力资本的作用。模型以CEE来表示物质资本;用HCE表示人力资本增值效率;用SCE表示结构资本增值效率, 用ICE表示创新资本增值效率。那么, 智力增值系数 (VA-IC) 就等于物质资本增值系数 (CEE) 、人力资本增值系数 (HCE) 、结构资本增值系数 (SCE) 为了对饮料制造业的智力资本情况和创新资本增值系数 (ICE) 四部分之和, 计算公式为VAIC=CEE+HCE+SCE+ICE。

3.测度过程

(1) 定义变量

见表2。

(2) 数据

为了对饮料制造业的智力资本情况进行研究, 本研究从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查找数据, 通过对我国饮料业的几家上市公司的年报进行计算, 得到了如下数据, 见表3。

表中的CEE表示企业投入的物质资本给企业带来利益的比例, HCE、SCE和ICE则分别表示人力资本投入、管理费用投入和研发投入给企业带来利益的比例。最终四者之和构成了智力资本增值系数, 即可以粗略地得知企业的智力资本能给企业带来的增值率。从各个不同的比例中, 可以看出智力资本每个部分对企业增值的重要性, 同时, 从较小的比例中可以得知该部分资本带来的增值率很低, 需要企业考虑是否应该调整投入量和投入方式。

企业是组成产业的个体, 所以企业的智力资本状况间接说明着产业的状况。选取该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智力资本状况进行综合分析 (如平均数、中位数等) , 可以大致得到该产业的智力资本状况。本研究的数据皆取自上市公司的年报, 不能代表该产业中其它未上市公司, 特别是小微型企业, 所以暂时无法估算该产业的整体智力资本状况, 但可以估算该产业已发展成熟的上市公司这一部分的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 该产业的创新资本在智力资本增值系数中所占的比例非常高, 产业中的各个企业主要把投入重心放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上。由此看来, 产业整体上需要转型, 增加创新资本的投入, 从而提升产业整体的增值空间。

三、产业智力资本的报告模式

1.建立产业智力资本报告模式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各上市公司对外披露自身信息的方式主要是财务报告和非财务报告, 由于没有非常明确的界定, 二者中都隐藏着智力资本的信息。智力资本作为每个企业的无形资产, 有许多不受成本价格理论的约束, 因而这两种方式很难详尽准确地反映一个企业的智力资本信息, 一个行业的智力资本信息就更难搜集。

智力资本本身对产业的整体管理和产业中每个个体的战略制定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建立产业智力资本的报告模式, 才能为众多利益相关者提供精准的参考, 从而对产业进行理论指导实践的科学化管理。同时, 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更需要明确自身的优劣势, 产业智力资本报告正好能起到该作用。

2.智力资本报告模式介绍

国内智力资本的研究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 对智力资本的报告尚没有一个规范、完整的模型。各个企业作为产业的基础组成部分, 企业智力资本报表的设想对产业智力资本报告模式搭建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下面介绍几种企业的智力资本报告模式:

(1) 无形资产监视器模型。无形资产监视器模型, 通常简称IAM, 是由Karl Erik Sveiby构建的由无形资产计量的报告模式。该模型认为企业的无形资产由外部结构、内部结构和员工能力三部分组成。借助成长、革新、效率和稳定性四个衡量变量对企业的智力资本进行评价。

(2) 斯堪迪亚导航器模型。斯堪迪亚导航器模型由Edvinsson and Malone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创立。该模型将人力资本作为基础, 与顾客、过程、更新与发展共同发挥作用, 并将最终的计量结果与具体的财务联系起来, 共同分析。

(3) IC-rating模型。IC-rating模型集计量与评价智力资本的作用于一身。该模型认为企业智力资本有人力资本、组织结构资本和关系结构资本。同时将企业愿景、企业战略和企业理念相结合, 从效率、风险、更新与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企业的智力资本状况。

(4) 丹麦政府制定的模型。丹麦政府制定的智力资本模型简称为DANISH框架, 该模型从员工、顾客、过程和技术四个方面的现状、行动、效果评价企业的智力资本水平。四个方面的领域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小幅度调整。

(5) PIP模型。PIP是北欧创新中心与五国的21个IT企业合作研究基础上建立的。该模型并没有提出确切的报告模型, 只是提出了智力资本报告模型中应该包含的内容, 如:公司使命、愿景的描述;资源、行动、结果等。

3.智力资本报告模式对比分析

见表4。

4.产业智力资本报告模式的选定

随着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和成熟, 各个企业正逐渐将智力资本报告与公司年度报告联系起来, 重视自身发展的企业一般会出具针对本企业的智力资本报告。所以本研究认为, 要规范产业智力资本报告, 必须由政府管理部门出面。政府相关部门应规定企业智力资本的标准报告模式, 政府将各企业的智力资本报告按产业分类归纳, 最终完成各产业的智力资本报告, 并在规定时间公示。这样既可以帮助企业了解自身在该产业所处的发展水平, 进一步进行战略规划和投资调整, 也能帮助政府从宏观上掌控产业的发展和产业链的优化和谐。

通过对智力资本报告模式的研究, 综合各个报告模式的优缺点, 本文认为智力资本报告中必须包含如下几点:①产业介绍;②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③产业整体结构和战略;④产业现今的智力资本现状;⑤该产业在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信息;⑥产业现有智力资本状况报表及注解, 智力资本报表应从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创新资本三个方面着手制作。

参考文献

[1].张秀萍, 柳中权, 张弛, 施琪.区域智力资本的测度及其提升的主要路径选择[J].湖南大学学报, 2011 (5) .

[2] .李平, 刘希荣.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智力资本开发[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5 (6) :18-21.

智力资本研究综述 篇5

智力资本概念最早是作为人力资本的同义词由Senior提出, 他将智力资本界定为个体在知识和技能上的总和 (Bontis, 2001) 。随后这一概念在Galbraith (1969) 的研究中得到了真正扩展, Galbraith指出智力资本不仅只是一种纯知识形态的静态资本, 还是组织有效利用知识的动态过程, 并与组织目标密切相关。由此将智力资本从人力资本的等同性中剥离出来, 从一种更深层次的角度将其由一种静态资本扩展到动态资本, 个体层面延伸到组织层面。而真正将智力资本研究与实践推向高潮的则是美国学者Thomas Stewart (1991) 的经典著作《智力资本:如何成为美国最有价值的资产》, 在该书中, Thomas Stewart第一次明确指出智力资本是使一个企业、组织或国家变得富有的最有价值的资产, 它与一个企业或国家的可持续性竞争力密切相关, 由此将智力资本引入到与竞争力研究的层面, 并引起了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从智力资本的最初源起到现在, 其概念内涵的界定主要包括四种观点。第一种认为智力资本是使得组织得以运作的无形资产的总和 (Hudson, 1997;Knight, 1999) 。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的概念等同, 主要包括专利权、版权、商业机密、加工过程、雇员的专业知识、企业文化、领导魅力以及顾客忠诚度 (Andriessen, 2004;Lev, 2001) ;第二种认为智力资本是组织中的信息及信息管理技术的总和 (Davenport, 1998) , 智力资本指的是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知识、信息、知识产权和经验 (Stewart, 1997) ;第三种认为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管理密切相关, 是员工能力与员工对组织承诺的乘积 (Boudreau, 1997;Ulrich, 1998) , 附着在员工的观念与工作态度之中。第四种认为智力资本是在企业的生产及管理活动中由组织知识转化而来的能够使企业实现市场价值与现有资产增值的知识资源的总和 (Engstrom, 2003;Roland, 2007) , 拥有超长智力资本的企业将会优于他们的竞争对手 (Mc Grath, Tsai, Venkataraman&Mac Millan, 1996;Wiklund&Shepherd, 2003) 。

二、智力资本的结构的研究范式

目前, 有关智力资本结构的研究主要为多因素研究范式。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两因素结构、三因素结构及五因素结构等。例如Roos (1988) 的智力资本两因素结构, 他根据能否进行主动思考将智力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并提出人力资本源自于个体的竞争能力、工作态度与智力机敏性。结构资本包括关系资本、组织资本及更新与开发资本。而Ed-vinsson (1997) 则从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差异的不同来源出发, 将智力资本分为人力资本、顾客资本与结构资本三个因素。随后, Bassi等人 (1999) 依据Kaplan的平衡计分卡框架, 将智力资本分为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创新资本、流程资本和顾客资本, 由此提出了智力资本的五因素结构理论。进一步文献研究发现, 尽管不同研究者提出的智力资本结构包含不同的因素, 但总体来说, 基本上所有的研究者都认同智力资本结构中至少包括人力资本、结构 (组织) 资本及关系 (顾客) 资本这三个因素, 也是目前应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分类方法。

在财经研究领域, 智力资本的测量方式主要有单要素测量法和综合测量法两类。单要素测量法是指采用适当的方法测量每个智力资本要素。例如利用专利的价值来测量结构资本, 利用员工的平均教育水平来测量人力资本等。具有代表性的单要素测量法包括经济增加值法、托宾Q比率法、现实期权法、智力资本会计法和智力资本潜能增值法等。综合测量法是指从组织发展、战略目标等宏观角度, 全面测量组织层面的智力资本水平的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智力资本综合测量法包括斯堪迪亚导航仪法、平衡计分卡法、无形资产监视器法和技术经济人法等。

三、智力资本的应用的研究

(一) 智力资本是企业竞争能力的核心

Alle (1997) 认为对于企业来说更新知识——智力资本是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并提出了核心知识能力和核心运作能力的概念。Alle认为所谓的隐性知识是指高度个性化, 难以形式化或沟通难以用非直接交流方式共享的知识, 知识生产智力是知识的自组织能力, 是“巧妙使用知识”和产生新知识的能力;所谓显性知识是指能够编码、贮存, 能够以一种系统的方法传达而不失真的正式和规范的知识。彭诺斯主要研究企业的知识促进机制和企业的知识积累机制, 关于企业如何积累“标准操作规程”和“程序性决策”等方面的知识, 他认为新知识的积累主要通过将关联和正式的知识转化为程序化的富有针对性的意会和知识。

知识作为现代企业的资源, 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原材料, 而现代企业内部动力是智力资本, 它不但能创造新知识, 决定了企业边界, 而且创造可持续竞争优势,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智力资本是企业竞争能力的核心 (潘安成, 2002) 。

(二) 智力资本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

早期, 学者从理论上围绕着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的作用进行论证。Hall (1989) 首次提出了关键价值驱动力的智力资产 (无形资产) 的概念。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 企业的智力资本成为企业价值增值的关键因素。其中Patrick H.Sullivan (2002) 认为智力资本作为公司现金流的最根本的驱动因素, 是公司利润和价值的主要制造者。Pulic (2004) 认为,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价值创造毫无疑问是和智力资本相联系的。

后来, 很多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智力资本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应的实证研究。Luiz Antonio Joia (2000) 以传统镁行业作为研究对象, 验证了企业智力资本的排序和企业市场价值正相关。R o b i n Berglun等 (2002) 运用回归分析, 以瑞典4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 得出了智力资本和企业价值之间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并提出了加强公司结构资本建设, 提高企业价值的建议。Holland (2003) 也发现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在企业价值创造中起中坚力量。Somnath Das等 (2003) 实证研究表明关系资本通过与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保持一致, 确实为股东创造了价值。Chen et al (2005) 验证了智力资本与企业的市场价值有正向关系。

我国学者关于智力资本研究内容也大都集中在智力资本和企业绩效、核心竞争力方面。陈劲 (2004) 等利用多元回归和路径分析技术, 验证了智力资本和企业业绩正相关, 李冬琴 (2004) 研究发现, 智力资本各方面的交互作用对企业绩效也具有正效应。万希 (2006) 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我国2003年运营最佳公司进行实证分析, 发现物质资本和企业绩效有十分显著的相关关系, 结构资本和人力资本对企业的绩效有正向的贡献, 但结构资本在统计上不十分显著;芮明杰、郭玉林、孙琳 (2006) 在《智力资本会计研究》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智力资本价值计量模式:评估+讨价还价。曾洁琼 (2006) 年在《企业智力资本计量问题研究》中对目前企业智力资本计量评述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索了一种更为科学的计量模式和方法。从企业价值创造机理出发, 采用“动态四分法”对智力资本进行科学地分类, 然后进行计量与估价, 进而得出一种由识别、诊断和结果构成的三步式的企业智力资本计量的框架结构。傅传锐 (2007) 运用分量回归方法研究智力资本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 发现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与企业的盈利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四、未来研究展望

通过上述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基本的认识:迄今为止, 智力资本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具体来看, 智力资本管理领域还存在以下研究领域。

(一) 进一步厘清并加强智力资本内涵界定与结构的问题。

国外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对智力资本的内涵及结构进行了不同的界定, 目前尚未得出一致结论。而国内有关智力资本的研究更是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 进一步研究各种资源在企业系统中发挥的作用。

智力资本研究的出发点就是将企业看作一个由各种资源组成的系统。我们需要依据前人对智力资本分类、评估和过程管理的研究基础之上将智力资本看作企业价值创造的一组资源束, 将这组资源束作为一个整体, 通过对资源束的系统性认识来探究智力资本内部如何相互融合、相互作用来实现企业在业务流转过程中的价值增值。

摘要: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指出“知识生产力已经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 让人类认识到知识正在逐步取代资本、劳动和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 成为企业最主要的资源。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深入和信息科技的蓬勃发展, 智力资本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经济资源。现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智力资本已成为当代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 是企业创新性、前瞻性和预测性的综合体现, 更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 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因此, 学者对智力资本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关键词:智力资本,无形资产,智力资本的结构

参考文献

[1]、王华, 庄学敏.智力资本计量可行性方法的构建[J].暨南学报, 2004 (4) :18-21.

[2]、庄永南.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的重新定位—兼介绍智力资本评价的VAIC法[J].四川会计, 2001 (12) :

[3]、BROOKINGA.智力资本:第三资源的应用与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8.

[4]、潘安成.基于智力资本的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 2002 (11)

[5]、朱瑜, 王雁飞.智力资本研究述评:概念、测量与作用机制[J].生产力研究, 2009 (15) :

[6]、郑晓涛, 石金涛, 徐晓燕, 夏琛贵.智力资本研究述评[J].华东经济管理, 2006 (4) :

大学智力资本报告论文 篇6

1. 人力资本概念的研究。

人力资本的概念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提出。他认为人力资本是体现于人身上的知识、能力和健康, 它可以被用来创造收入, 是企业进行再生产所必需的, 与用于购买各种生产资料的资本是相同的。贝克尔则认为,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 或者是蕴含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体力。

我国学者对人力资本的认识大多借鉴西方国家的研究成果。李建民和伍中信从个体角度定义了人力资本, 认为人力资本是存在于人身上、后天具备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素质。邵云飞和唐小我认为, 人力资本的实质是知识资本。知识资本的重要性使得人力资本变得重要。兰玉杰和陈晓剑认为人力资本是指凝结于人身上, 投入到生产中的知识、技术、能力、健康和努力程度等因素的价值总和, 它是以劳动者的异质性为前提, 它反映了人的观念、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素质的稀缺性以及相应的市场供求关系。

从国内外学者提出的人力资本概念可以看出, 除西奥多·舒尔茨以外, 其他人将人力资本与人力资产相混淆。本文倾向于西奥多·舒尔茨的观点, 认为人力资本是体现于人身上的知识、能力和健康, 能够物化于商品或服务, 在积累和增值的同时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本。人力资本又可以分为个体人力资本和群体人力资本。

2. 知识资本概念的研究。

最初, 知识资本是由西尼尔于1836年作为人力资本的同义词提出的, 他认为知识资本是指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真正提出知识资本概念的是加尔布雷思, 他认为知识资本是一种动态的资本形式而不是固定的资本形式。托马斯·斯图尔特是知识资本概念的大力推广者, 他认为知识资本是企业、组织和一个国家最有价值的资产, 员工的技能和知识、顾客忠诚度和公司文化、制度和运作过程中所包含的集体知识等都反映为知识资本。布鲁金指出, 知识资本是使公司得以运行的所有无形资产的总称, 包括市场资产、人才资产、知识产权资产、基础结构资产四大类。

在国内的研究中, 钱省三认为知识资本的本质是能带来市场交易价值的价值, 而且只有那些能创造市场交易价值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申明在《知识资本运营论》一书中也指出, 知识资本是企业所有无形资产的总和, 是企业正常运作不可或缺的要素。王兴元认为, 知识资本是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 能为企业带来收益并投入企业生产运营中的具有知识含量的无形资产及其载体。

鉴于国内外学者对知识资本概念的理解, 除加尔布雷思和钱省三以外, 其他人将知识资本与知识资产 (或无形资产) 相混淆。笔者认为, 知识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结晶或总结, 知识资本不应该等同于知识资产 (或无形资产) , 知识资本具有一般资本的特征, 是一组以员工和组织的知识为基础的资产, 其可以被长期使用, 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增值, 同时它又不像有形资本那样可以被直接量化, 但它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比传统的物质资本要大得多。知识资本是指由知识转化而来的, 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 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本。知识资本包括个体知识资本和群体知识资本。

3. 智力资本概念的研究。

K.E.Sveiby认为智力资本是企业以相对无限的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 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Roos G.和Roos J.认为智力资本是所有员工知识的总和, 包括员工智力、专有技术等, 它能创造公司价值但却是无形的。Annie Brooking认为智力资本是使公司得以运行的所有无形资产的总称, “企业=有形资产+智力资本”。埃德文森认为, 智力资本是指掌握的知识、实际经验、组织技术、顾客关系和专业技能, 其能让组织在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

李平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 指出企业智力资本是指企业拥有的、符合企业战略发展要求的、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并形成竞争优势的无形资产, 其存在以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为载体, 其实质是企业将资源转换为价值的能力。闫化海和徐寅峰认为, 凡是可以提升公司价值或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或使公司市场价值超出账面价值的无形资产, 都可以称为公司的智力资本。张小红认为, 智力是脑力劳动,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智力资本是能够带来经济价值或者社会价值的脑力劳动的成果。徐程兴和柯大钢认为企业的智力资本是指能够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 从而使企业价值增加的知识。

从国内外学者对智力资本概念的理解可以看出, 除李平以外, 其他人将智力资本与智力资产 (或无形资产) 相混淆。笔者认为, 智力是脑力劳动, 智力资本是一种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 以创造性智慧为突出特征的, 能够使组织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 存在于员工身上或组织中的, 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本。

二、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智力资本的关系辨析

1. 人力资本与知识资本的区别。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 先有人力资本的概念, 后有知识资本的概念。知识资本是作为人力资本的同义词提出的, 一开始它们的概念就被模糊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知识资本也逐渐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资本。

从现有知识资本概念的研究看, 知识资本概念的提倡者正是将企业中有关人力的因素归结为知识并使其在企业获取收益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这种人力因素可以增加企业收益, 于是将其作为资本的一种形态。然而, 马克思在论述劳动二重性时, 把劳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笔者认为, 人力资本来自于企业的普通员工、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普通员工一般从事的是简单劳动, 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和技能或者需要较少;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一般从事复杂劳动, 需要接受专门的教育以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本文把从事复杂劳动的员工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概括为知识资本。对于企业来说, 知识资本是集体所拥有的, 是增加企业收益的资本;对于员工来说, 知识资本是个人的财富。企业应引导员工通过运用知识资本来增加企业收益。

2. 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的区别。

国内外学者对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虽有不同的观察视角, 但学术界基本上认可了Stewart提出的“H-S-C” (人力资本——结构资本——顾客资本) 模型, 认为智力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这里的人力资本是从个体角度来考虑的, 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是从群体角度来考虑的。国内也有很多学者认可“H-S-C”模型。

笔者认为, “H-S-C”模型中的人力资本是狭义的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的价值体现在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三者中, 个体与群体通过相互作用来推动企业智力资本的价值实现与增值, 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构成总体的人力资本 (或称广义的人力资本) 价值。所以, 智力资本是一个企业独有的资本。人力资本是智力资本的基础和重要载体, 人力资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智力资本的生命周期。智力资本是在微观层面对人力资本的拓展、运用和深化, 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要有相应的结构资本作为支持, 要通过组织和制度的安排来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及其价值的实现。同时, 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之间存在一种反馈关系, 体现为个体与群体相互依赖。与人力资本相比, 智力资本更能全面地反映出企业持续竞争力的根源所在。明确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的关系、深入研究企业智力资本的开发和积累, 这对企业在新经济条件下增强竞争优势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作用。

3. 知识资本与智力资本的区别。

综观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发现, 知识资本和智力资本的分界线非常含糊, 经常被相互替代。虽然这两者的概念很相似, 而且都要依附“人”这个载体, 但是它们所涵盖的范围不同, 智力资本的外延比知识资本的外延更广一些, 它还包括企业的组织制度、长期客户关系、自创商誉、顾客满意度等。智力资本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的探索过程中提出来的, 但是又不能和核心竞争力混为一谈。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的贡献体现在其未来的增值潜力上;而核心竞争力对企业价值的贡献体现在其当前的创值能力上。企业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积累而形成的智力资本的凝结和转化。

笔者认为, 知识本身并不是资本, 只有人掌握后并应用于企业, 促使企业价值增值时才成为资本。这样的知识是社会共享的, 任何人都可以学习并运用, 所以企业中的知识资本是每个企业都可以和有条件拥有的。而智力资本并非如此, 它是某个企业所独有的。

4. 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智力资本的联系。

虽然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智力资本三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但它们又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 依附性。这三种资本都凝结在组织机构当中, 表现出与“人”的不可分离性。除此之外, 还表现出对社会环境的依附性。一般来说, 社会发展越快, 它们所能起的作用就会越大。

(2) 积累性。三种资本都是可以积累的, 通过自身的积累能形成资本性的经验、技术、能力等, 并且可以为企业带来财富的积累。

(3) 流动性。它们不仅表现为静态的知识资源, 而且在企业业务流程和价值创造过程中循环流动, 从而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5. 三者的关系图。

关于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智力资本三者之间的关系, 有人认为:智力资本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智力资本只包括人力资本中的创新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广义的智力资本包括狭义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三部分内容。基于国内外学者对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智力资本的解析以及本文对这三者的定义, 笔者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用下页图来表示。

(1)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 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智力资本等概念的提出都是对传统资本理论的扩充。知识资本是人力资本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全面升华, 智力资本又是知识资本发展和深化的产物。

(2) 从三者的内涵来看, 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智力资本都是企业必不可少的资本。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智力资本通过相互作用、共同整合来推动企业发展, 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 也是企业创造未来价值的强大推动力。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还是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智力资本积累、增值的过程。

智力资本会计框架研究 篇7

(一) 智力资本的内涵

智力资本是基于知识的、为企业所拥有的, 并且有能力给企业带来未来收益的资产。首先, 该定义强调了智力资本最本质的特点知识性;第二, 指出智力资本可以给企业带来潜在价值即具有增值性;第三, 智力资本是由企业所拥有的, 说明了其与知识资本的区别。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资本和智力资本不可避免地成为高度浓缩的资本, 能够用来生产或经营, 并给组织带来增值和收益。但知识资本是对人人开放的, 利用它仅需支付少量的成本;而智力资本则有所不同, 由于智力资本的构成中含有大量创新的成份, 其表现方式为新理念、诀窍、管理技术、专利技术以及新成果、新产品等, 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具有较强的独占性。因而, 对智力资本的使用要付出较大的成本, 这就体现了智力资本的属人性、不完全模仿性和不完全替代性。

智力资本的范围主要包括企业的无形资产, 诸如企业名称、商誉和对企业的积极意向等资产, 以及企业员工的技能、关系网络、人格魅力、忠诚度、潜力等人力资本, 还有公司品牌, 营销机密, 生意程序和流程, 专门知识、管理经验和技术诀窍等。

(二) 智力资本的重要性

智力资本的重要意义在于, 它是建立在智力劳动基础之上的、以创造智慧或价值为突出特征, 能够给组织带来持久竞争优势, 以及由组织内的知识、能力、技能、工作诀窍、经验、创造力等智力劳动成果组成的智力资源, 并且是有社会或经济价值的智力活动成果的具体存在形式。对其进行会计上的准确核算, 一方面可以给投资者提供有关企业真正价值和潜力的有效信息, 另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对于自身的优势和能力有更深刻的了解, 同时还可以更好地加以利用。

二、智力资本对传统会计的挑战

(一) 传统会计方式对智力资本的计量违反了会计原则

在传统的农业和工业经济下, 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 尤其是以厂房、机器设备为主体的固定资产在企业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在企业中所占的比例也相当大。相比之下, 以专利权、商标权为代表的智力资本在企业中所占比例很小。在这种情况下, 会计本着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 对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有的不予确认, 对许多确实符合智力资本条件的无形资产亦不加以处理。如专有技术有的虽然予以确认, 但计价不超过初始成本, 专利权、商标权仅以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及其相关支出确定, 将研究开发费用全部计入当期损益。以前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支出较少, 根据重要性原则, 可当作当期费用处理, 但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人们已经意识到知识对社会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 不断加大研究与开发资金的投入, 研究开发成本已成为企业无形资产原始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若将研发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处理, 不能反映智力资本的真实价值, 违反了客观性和重要性会计原则。

(二)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不适用于智力资本的计量

现代会计自从诞生以来,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在会计计量中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将历史成本计量理论运用于智力资本核算的缺陷日益明显, 主要表现在受信息和技术更新的影响, 某项智力资本不可能长久保持其先进性和垄断地位。随着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和产品的升级换代, 依附于原有设备或产品的智力资本, 也会随着设备的更新和产品的换代而淘汰或贬值, 这样继续按历史成本计价就会使智力资本价值虚增。而与此同时, 为维护原有技术的先进性和垄断性, 企业会不断加大物质和知识的投入, 改进更新原有智力资本, 并且对于一些关系型的智力资本, 企业还要进行维护。若按历史成本计价, 会使智力资本价值被低估。同时, 根据智力资本本身的特点, 往往能在未来较长时期给企业带来超额收益, 但企业未必专门为之付出代价, 如商誉等, 这些利益往往比企业获得该智力资本的代价要大得多。即使智力资本有所谓的历史成本, 但由于其创造的未来收益相对于其取得的成本重要得多, 根据配比原则, 对智力资本计量必须考虑企业产出及预期收入, 不正确计量智力资本的价值就等于没有充分承认这部分劳动的价值, 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对智力资本的计量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存在不少弊端。一是智力资本取得的时点难以确定, 企业大量的智力资本尤其是企业自创的智力资本, 如企业文化、网络工作系统等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取得时点。二是实际成本难以确切计量, 由于企业大量智力资本的形成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价值的构成比较复杂, 并非单纯的历史成本所能反映的, 有时二者相差甚远。三是即使某些智力资本取得时点的实际成本可以确切计量, 但这一历史成本不包括其潜在的价值, 与该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相差甚远。四是智力资本与有形资产的价值构成形态有所差异, 不适应采用同一计量基础。作为企业资源, 有形资产主要是通过自身的耗费给企业带来收益, 其价值主要取决于有形资产的历史成本;无形资产则主要是通过其功能和运作给企业带来收益, 其价值主要决定于所能创造的未来收益、而不是其历史成本。智力资本可以不受成本限制地大量重复使用, 因此无形资产价值不会因其使用而发生流转, 相反其价值高低与未来市场份额大小直接相关, 通常所占市场份额越大, 其价值越高, 由于知识和技术不断创新, 智力资本的现实价值及其所能提供的未来经济效益是不断变化, 在使用过程中, 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可能发生减值, 而历史成本却不能反映智力资本的这种变化。

因此, 历史成本原则无法在智力资本会计中得到运用。历史成本法是按智力资本取得或获取的实际成本计价, 其最大优点是能够保证信息的可靠性, 但由于不能反映智力资本能够提供的未来经济利益, 不适宜直接用于智力资本价值的评价。而且, 虽然企业可以确认部分智力资本的历史成本, 并将其反映在财务报表之中, 但企业的主要智力资本来源于企业本身, 这些智力资本的历史成本常常难以确定。即使是以相同代价得到的智力资本, 由于其应用的难易程度, 与政府和企业政策的契合程度, 为企业内部接受程度等的不同, 对企业的价值也不同, 如果直接以得到的代价进行核算, 不仅有失公允, 也无法提供客观有效的信息。在整个会计体系中, 除了智力资本外, 还有一些其他种类的资产, 也不适合使用历史成本来进行计量, 但可使用其他方法, 如重置成本法、收益现值法等。但由于智力资本本身的特点, 这些方法同样不适合智力资本。如重置成本法即根据重置全价扣除各项贬值后的差额作为资产评估价值的方法, 是清产核资中最基本的计算方法。但由于智力资本的独占性, 不可能在异时异地购置或自创功能完全相同的智力资本, 且其价值贬损也很难准确计量, 因此很难进行具体操作。收益现值法是指通过估算被计量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并折算成现值, 借以确定被计量资产价格的一种资产计量方法。这种方法注重智力资本使用后的产出效益, 可直接用有效期内各年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确认智力资本的价值。但由于该法是基于某个时点对未来的现金流量进行评价, 很难确定与智力资本相连的未来现金流量, 更重要的是该法没有考虑智力资本投资的期权性质, 忽视了投资的随机性。正是由于智力资本的价值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随机性, 使得这种方法也很难应用。

(三) 现有的无形资产摊销方式并不完全适合智力资本

根据新会计准则, 无形资产划分为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和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对于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 按照确定的寿命进行摊销。对于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在持有期间不进行摊销, 但应该在每个会计期间进行减值测试。测试方法遵循资产减值测试方法, 如果发生减值则要计提减值准备。而相当多智力资本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增值, 同时有许多智力资本按照传统的会计分类方式不能划分为无形资产, 还有许多智力资本无法准确地进行估值。如一个具有相当成长潜力的公司的名称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持续增长, 这明显是智力资产, 但却无法进行摊销。

(四) 智力资本会计对传统会计假设的冲击

传统会计假设中货币计量假设认为:所有的经济活动和收入、成本、费用都可以用货币进行计量。如果严格按照这样的会计假设来处理智力资本的计量问题, 那么很难找到一种可以接受的方法来处理智力资本会计问题。智力资本会计与货币计量假设相冲突。尽管随着管理会计的发展, 智力资本会计已经包含有一些不受束缚的计量方法, 形成了报告信息的计分卡体系来代替传统的财务报告, 但由于智力资本自身没有一个明确的、为所有人都接受的定义, 那么对其进行计量、核算和报告就很难为人所接受。此外, 智力资本对会计主体假设也有冲击。在智力资本会计情形下, 会计主体面对的对象有了变化, 智力资本的所有者继物质资本所有者和债权人之后, 成为会计主体面对的重要对象。

(五) 智力资本会计对会计对象的影响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一般来说, 会计对象就是指会计工作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具体来说, 会计对象是指企事业单位在日常经营活动或业务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资金运动, 即资金运动构成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内容。随着智力资本的引入, 会计对象的范围必然会扩大, 许多以前不为传统会计所考虑的对象也进入会计的核算范围。

三、智力资本会计的理论框架结构

(一) 智力资本会计目标

传统财务会计将其信息使用者定位为非人力资本投资者, 其目标是为非人力资本投资者提供决策的信息。智力资本会计认为智力资本所有者作为剩余控制权与索取权的拥有者之一, 有权要求拥有相关的会计信息, 而智力资本所有者群体内每一个体也需要了解其他个体智力资本价值的信息。因此, 智力资本会计的目标是要向实物资产投资者和智力资本投资者提供信息。

(二) 智力资本会计假设

智力资本会计具有建立财务会计所必需的前提条件, 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基本假设, 在智力资本会计框架下, 会计主体假设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与一个会计主体发生利益关系的不仅有财务资本的投入者 (物质资本所有者和债权人) , 还有智力资本的所有者。除了上述基本前提外, 智力资本会计还存在两项特殊的前提:一是企业的构建以“智力与财富合作”为前提, 智力不仅作为企业的资产形式之一而存在, 同时也是企业的资本, 智力资本投资者同样是企业的所有者, 其与实物资产投资者共享企业剩余索取权;二是智力资本的价值是管理和合作方式的函数, 即智力资本的价值除了来自本身的具有创新性的科研和管理能力外, 还受到智力与财富合作的方式和企业的管理方式影响, 在不同的方式下智力资本可以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

(三) 智力资本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是“价值增值运动”。在知识经济下, 价值增值的方式正发生着巨大的变革, 智力资本对价值增值过程的贡献已经逐渐替代了财务资本而成为第一位的。会计对象应该能够及时将智力资本这一价值增值的驱动因素纳入会计范畴。传统的人力资源会计是同质地对待全部人力资源, 既包括企业家 (管理者) , 也包括生产者, 没有突出智力资本的重要性, 其激励效应很难得到实现, 既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也不符合重要性原则。从激励的成本来考虑, 智力资本会计反映的对象不应该是所有人力资源缔约者, 其详细反映的对象应该是智力资本所有者, 作业型劳动由于激励成本太高而显得不经济不属于智力资本会计反映的对象。

(四) 智力资本会计的确认、计量

确认方面, 智力资本会计以“智力与财富合作”为前提, 智力与财富共享剩余索取权, 认为智力不仅是企业的资产, 同时也是企业的资本, 智力资本所有者同样是企业的所有者, 因而将智力资本确认为企业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 而不是仅仅将人力资源的费用资本化。计量方面, 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企业契约谈判, 其需要的依据是智力资本的现行价值, 参与契约谈判的其余各方关注的也是智力资本的现行价值而不是其历史成本。因此, 应该将价值计量引入智力资本会计, 以现行价值而不是历史成本计量智力资本。此外, 传统人力资源会计将非人力资本投资者视为企业的所有者, 因此非人力资本投资者拥有企业权益的分配权。智力资本会计认为, 人力资本所有者应该与财务资本所有者一起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 传统财务会计的会计平衡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应拓展为“资产=负债+人力负债+财务资本权益+智力资本权益”。

(五) 智力资本会计报告

作为企业契约的各方, 无论是智力资本所有者还是实体资本投资者都需要了解企业智力资本方面的情况, 以做出正确决策。为保证原有财务报告体系的完整性, 智力资本会计的有关信息应相对独立, 单独列项。具体来说, 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类“无形资产”与“长期待摊费用”之间单独设立“智力资产”项目, 同时在所有者权益类的“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项目中分别单列“其中智力资本”项目。因为对智力资产的评估每年进行一次, 所以只需在年底根据相关账户的总账和明细账分析之后对上述项目进行填列。

参考文献

上一篇:海相沉积下一篇:惩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