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障碍患者

2024-05-10

智力障碍患者(精选4篇)

智力障碍患者 篇1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康复疗法对智力障碍儿童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智力障碍患儿80例, 随机平分为两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康复疗法, 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DQ平均得分 (75.6±9.4) 分,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67.9±7.6) 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治疗1、3、6个月后,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P<0.05) 。结论:综合康复疗法治疗智力障碍儿童具有良好效果。

关键词:智力障碍,综合康复,疗效

资料与方法

2015年3-9月收治智力障碍患儿80例, 男45例, 女35例, 患儿年龄0~7岁, 平均 (3.5±2.9) 岁。将80例患儿随机平分为两组, 即对照组和观察组, 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家长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参加、配合研究。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认知言语训练、作业疗法、推拿按摩、经颅磁刺激治疗、普通针刺、药物治疗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综合康复训练, 更加强调医教结合, 强调家长培训参与和社会融入实践。具体措施如下: (1) 头针治疗:取穴:运动区, 感觉区, 平衡区, 语言1、2、3区, 百会, 四神聪, 额五针, 定神针。操作方法:采用0.30 mm×25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进针时针体和头皮呈15°~30°, 快速刺入帽状腱膜下, 捻转3~5次, 留针0.5~1 h, 行针间隔15~20 min/次, 1次/d, 每周治疗6 d, 持续3个月。 (2) 认知教育课:参与本研究人员不仅有医护的, 还有幼师和专业特教老师, 对患儿进行主题课、圆圈课、个体训练课、感统课等多种康复训练手段。 (3) 社会实践课:幼师和专业特教老师定期组织患儿参加社会实践, 如组织患儿认识红绿灯及各种交通标志, 学会单独过马路, 认识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的路线, 训练过程中促进患儿与司机、警察人员打交道, 提高其社交能力及应变能力;组织患儿参加超市购物实践活动, 列出需要购买的物品清单, 让患儿自行购买, 培养患儿认知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两组患儿持续治疗6个月。 (4) 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基本的家庭训练、养育技能培训, 强调家长参与训练, 强调家院互动。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的总有效率, 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疗效判定标准:通过Gesell发育量表对两组患儿发育商 (DQ) 进行检查, 以量表的适应性行为的发育商 (DQ) <70分为标准, 对比治疗前后患儿DQ差别: (1) 正常:发育商 (DQ) >85分; (2) 边缘水平:76~85分; (3) 轻度智力落后:55~75分; (4) 中度智力落后:40~54分; (5) 重度智力落后:25~39分; (6) 极重度智力落后:<25分。

疗效判定标准: (1) 显效:患儿治疗后的DQ (发育商) 或IQ (智商) 提高超过15分; (2) 有效:患儿治疗后的DQ或IQ提高范围为5~15分; (3) 无效:患儿治疗后的DQ或IQ提高<5分。

统计学方法:数据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并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DQ比较:两组治疗前DQ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治疗后平均得分 (75.6±9.4) 分,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67.9±7.6) 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治疗1个月时的治疗情况比较:在治疗1个月后,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70.0%, 较对照组的52.5%显著提高 (P<0.05) , 见表2。

两组治疗3个月时的治疗情况比较:在治疗3个月后,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72.5%, 较对照组的55.0%显著提高 (P<0.05) , 见表3。

两组治疗6个月时的治疗情况比较:在治疗6个月后,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87.5%, 较对照组的60.0%显著提高 (P<0.05) , 见表4。

讨论

在临床上, 智力障碍是儿童的常见疾病和好发疾病。智力障碍患儿的智力发育迟缓, 或智力停留于某一水平, 停止发育, 心理健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正常儿童[1,2]。由此可以看出, 智力障碍对于儿童的危害之大, 所以找到治疗智力障碍的有效方法意义重大。

本研究对智力障碍儿童采用了综合康复疗法, 其中, 头针治疗既能起到疏通头部之经脉、活血化瘀、醒脑开窍的作用, 又能激发全身诸阳经脉经气, 调理脏腑功能, 使精气能上荣于脑而奏益智之功。其次, 本研究实际参与人员不仅有医护, 还有幼师和专业特教老师, 观察组更注重医教结合, 认知教育课、社会实践课的开展, 能够促进患儿主动思考, 提高患儿的认知能力, 切实提高患儿的自我生活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应变能力、思考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主题课、圆圈课、个体训练课、感统课及家长辅导等治疗手段均对提高患儿的生活能力及智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1、3、6个月后,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P<0.05) 。

综上所述, 综合康复疗法治疗智力障碍儿童具有良好效果, 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袁海斌, 李理, 成莲英.“靳三针”治疗脑瘫患儿智力障碍86例临床分析[J].中医儿科杂志, 2008, 4 (5) :44-47.

[2]孙玉淑, 袁茵.智力障碍儿童生活技能培养与教育建议[J].绥化学院学, 2013, 33 (10) :81-84.

智力障碍患者 篇2

(2)按照智力障碍的程度可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四个级别,这四个级别又分别称为四级智力障碍、三级智力障碍、二级智力障碍和一级智力障碍。

四个级别所对应的智商和社会适应能力分别是:

轻度:智商在2.01~3个标准差之间,社会适应能力属于轻度适应缺陷;

中度:智商在3.01~4个标准差之间,社会适应能力属于中度适应缺陷;

重度:智商在4.0l~5个标准差之间,社会适应能力属于重度适应缺陷;

智力障碍患者 篇3

一、智力障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一) 影响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活动

学习是个体内外多系统参与的复杂活动, 如果感觉统合能力失调, 则势必会影响儿童的学习能力, 导致学习过程中错误频发、学习效率低等现象。例如朗诵一段课文, 会出现错字, 丢字, 看书易跳字、跳行等现象。

(二) 影响智力障碍儿童的日常生活和生活质量

在日常生活中, 各种感觉系统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即使一项简单的活动也是多种感觉系统的参与。例如智力障碍儿童常表现出穿脱衣服、扣扣子、系鞋带、拉拉链等动作缓慢并且笨拙;运动协调不佳, 大运动和精细动作均显现笨拙, 不敢做跳高、跳远、走平衡木、荡秋千等运动;吃饭时常掉饭粒;常常站、坐姿势异常, 端坐十分困难, 等等。

(三) 影响智力障碍儿童个体间的人际交往

在特殊教育学校中不少智力障碍儿童由于存在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 固执于已经熟悉的环境和经验, 排斥对新事物的学习与适应, 常常胆小、害怕陌生环境、害羞、喜欢粘人, 对洗头和洗澡等都会反抗;在团体中独占性强, 朋友少, 常陷于孤独之中。由于交往行为不当, 不遵循交往原则, 成为同伴中不受欢迎的人, 难以融入群体中。

二、智力障碍儿童感觉统合训练个案

(一) 个案基本情况

小明, 6岁, 男孩, 中度智力障碍。

1. 现有发展水平。

目前主要的问题:生活自理方面存在不足, 如不能完全独立穿衣服, 不能自己独立处理大便后擦屁股, 吃饭有挑食现象, 吃饭过程缓慢, 不能专注做一件事。触觉比较敏感, 不愿意和小朋友玩, 有时会没有缘由地大哭大闹。走路不平稳, 有时会摔倒。基本无语言, 只能说“爸爸”、“妈妈”, 当他要表达某个物体或提出某种要求时, 都只会用手指物表达, 或是用点头、摇头示意, 语言理解能力差。

2. 个案主要存在问题

A.触觉系统失调;

B.前庭平衡方面存在不足;

C.本体感及精细动作方面还存在不足;

D.注意力及做事持续性差;

E.言语障碍。

(二) 个案主要训练内容

1. 触觉训练。

所谓触觉是体表受到压力、牵引力等机械作用时相应的感受器所引起的肤觉之一。触觉及其他肤觉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有多方面的重要功能, 如感觉功能、防御和保护功能、传递个体间的情感及奖惩功能等。可以对小明通过大量触觉练习, 如大笼球的挤压, 双手的抚摸, 每天坚持和他人进行一定量的拥抱, 每天坚持用不同的梳子梳头, 洗澡或洗脸时, 用不同温度的水, 让其感受温度变化, 丰富其触觉系统, 总的来说触觉系统的改善遵循以下思路, 如温度变化, 粗糙与光滑的物体, 软与硬的物品, 等等。

2. 前庭方面问题。

所谓前庭觉是指受地心引力作用及个体躯体移动 (特别是头部运动) 刺激形成的感觉。包括视听嗅味等感觉, 头部和颈部的所有活动, 以及这些讯息和大脑功能区脑细胞的互动, 都属于前庭觉。它不仅承担调控躯体平衡的功能, 而且广泛参与个体的多种生理心理活动。我觉得可以通过对小明的前庭觉输入大量刺激信息, 以帮其改变。如蹦床, 花样走平衡木, 用被褥裹起来做开飞机的游戏, 等等。

3. 本体感方向的问题。

本体感觉是感受个体身体所处的空间位置、运动状态及其变化的感觉。智障儿童的本体感觉能力训练是其感觉统合训练的基本领域之一, 对其提升动作技能水平有重要意义。让小明多运动、多完成多运动器官参与的复杂运动是提高其本体感觉能力的基本途径。下面以行走平衡木活动训练为例, 介绍智力障碍儿童本体感觉训练活动设计。可以让小明学习多种走法, 训练人员可以示范正走、侧走、倒走等走法, 让小明学习不同走法并理解不同走法的含义。也可以训练人员提前告知并示范小明需要完成的走法, 儿童依照训练人员的预设指令完成相应操作, 例如, 让小明“10步快速正走后5步慢速倒走”等。也可以在训练场地绘制大小不同的几何图形, 如直线、曲线、三角形等, 让小明沿着图形边缘完成图形行走, 可以先进行睁眼训练再进行闭眼行走。

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 小明在平衡方面有了很大好转, 能独立行走架高平衡木, 在穿脱衣服方面也有了很大改善。一切都应以游戏方式进行, 以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 不可以强迫或强制, 只能通过孩子喜欢的事物转嫁 (过渡) 到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上, 让孩子自然地接受一切。

(三) 相关辅助训练

1. 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通过学校、家庭的合作, 对小明开展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加强衣食住行等活动的训练, 以提高小明的生存能力, 提高训练成效。

2. 言语康复训练。

小明伴有言语障碍, 制约了与他人的交流, 对他加强言语康复训练, 能加强他与别人的沟通能力, 有助于以后融入社会。

3. 文化教育。

对小明加强文化教育, 教育内容的选择与儿童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切此内容的训练与感觉统合训练内容相辅相成, 有利于儿童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四) 小结

1. 内容和目标要适合学生实情。

在训练过程中, 内容的难度要适合小明的接受能力, 使小明在训练过程中, 经过努力就能达到教师制定的目标, 这样让他能有继续进行训练的意愿, 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 提高继续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

2. 反复训练是智力障碍儿童学习的特殊需要。

要提高小明的能力, 反复训练很重要。反复训练的次数和时间长短要适合实际, 但反复训练不是简单重复, 而且要设计更多的游戏。

3. 家庭是促进智力障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

家长必须关心孩子的成长, 理解孩子, 同时和学校保持一致的教育态度, 采取客观、理智、积极的态度, 对孩子有爱心, 有耐心, 让孩子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学习的希望。只要家庭和学校共同重视, 共同努力, 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孩子的训练一定会取得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全礼.智力落后儿童的特点与教育纲要.天津教育出版社.

[2]刘焱编著.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461, 467.

[3]王和平编著.特殊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 北京大学出版社.

[4]刘晓莉.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现状及其干预实验研究[D].山西:山西医科大学, 2004.

[5]张慧.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的影响因素与综合干预实验研究[D].山西:山西医科大学, 2011.

[6]王爱芝, 刘贺威, 魏云霞.开展感觉统合训练,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 2007 (10) :45-46.

智力障碍病因 篇4

1、遗传因素 染色体异常如先天愚型等占弱智儿童5%~10%。基因突变如先天性代谢异常病属于此类。

2、产前损害 包括宫内感染、缺氧、理化因素如有害毒物、药物、放射线、汞、铅、吸烟、饮酒、吸毒、孕妇严重营养不良或孕妇患病。

3、分娩时产伤,窒息、颅内出血、早产儿、低血糖、核黄疸、败血症。

4、出生后患病 包括患脑膜炎、脑炎、颅外伤、脑血管意外,中毒性脑病,内分泌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癫痫等。

要减少弱智儿童的发生,就必须做好预防工作,加强宣传教育工作,避免近亲结婚,对严重遗传病尽量动员绝育术。

避免早婚和超过40岁妇女高龄生育,因为容易使染色体异常发生先天愚型。

上一篇:教科研工作下一篇:地质勘查、施工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