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价值(精选7篇)
智力价值 篇1
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 由于知识本身的交换价值难以计量, 还没有成为交易主体, 因此, “知识”通常被置于经济学和会计学模式下商品的范围之外。正是如此, 现代会计中理所当然地忽视了企业“智力资产”价值的计量, 最终导致了会计核算方法不能反映企业全部价值, 所提供的会汁信息不能满足信息需求者需要这一事实。其实, 智力资产是知识经济的必然产物, 是新经济时代下的特殊经济资源, 具有商品的普遍属性, 即价值和使用价值:智力资产商品化是新时代必然的趋势。
一、企业智力资产的概念和内容
智力资产是智力资本的表现形态, 早在1969年, 美国经济学家就已提出智力资本的概念, 然而遗憾的是学术界对智力资本定义的解释至今尚未形成定论。事实上, 企业智力资本只不过是借用描述个人特征的方式来描述一个组织特征, 它把智力的含义由个体范围拓展到了组织范围。因此, 我们不妨先从个体范围来看看智力资本的含义。
“智力”一词, 《辞海》与《汉语大词典》解释为“人认识、理解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能力”则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条件、才能、力量”。对“知识”的解释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成果或结晶”。因此, 一方面, 知识应是由人创造的成果, 即智力成果, 它是可以直接观测得到的, 如专利, 著作等。另一方面, 知识被创造出来之后, 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内隐于创造它的大脑之中, 当知识与具体的人结合在一起, 后天学习的知识加上先天具有的禀赋构成具体的人的智力, 智力投入企业就成了个体智力资本。
可见, 个体智力资本包括两个组成内容, 即后天习得的知识和先天的禀赋。与此类似的, 笔者认为企业的智力资本也应包括“企业拥有的知识”和“企业禀赋”两方面的内容。所渭“人的禀赋”是指“人的体魄、智力等方面的素质”。理所当然的, “企业的禀赋”是指企业内外客观的运营环境对企业知识、创新方面的作用力, 它主要体现在组织技术、激励机制、团队精神等方面。据此, 我们可以给企业的智力资本作如下定义:“企业的智力资本是指公司员工团体所知晓的、公司环境所蕴含的能为企业在市场获得竞争优势的所有事物的总称。”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
1、企业智力资本所含的员工知识, 是指能为企业带来市场竞争优势的专有知识、前沿知识、商业秘密、工作经验和工作技能等, 并不包括企业员工所拥有的基础知识。虽然, 员工所拥有的基础知识严格讲来也在给企业带来一定经济利益, 但是, 它的作用毕竟是间接的, 根据会计重要性原则, 对它的价值计量可以忽略。
2、企业智力资本所指的知识强调“团体”概念, 指的是企业组织所拥有或撑握的知识, 其价值并不是企业员工个体知识价值的简单加总。这是因为, 一方面, 个体员工知识价值的简单加总难免会产生知识的重复计量, 导致计量失误;另一方面, 也会忽略人力资源中人与人合作所产生的“1+1>2”和“1+1<2”的合作效应。
3、“公司环境中蕴含的能为企业带来市场竞争优势的事物”指的是有利于企业安全、有序、正常、高质量运行的无形资产, 它是“企业禀赋”的客观体现。
如此, 我们根据企业智力资本的概念, 对企业智力资产的内容进行整理, 得出企业智力资产的结构框架 (如图一) :
企业团体知识资产是指企业员工所撑握的专有知识 (如知识产权资产) 、前沿知识、商业秘密、工作经验、企业商标以及为客户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 还包括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技能、员工的学习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市场资产指公司所拥有的、与市场相关的无形资产潜力, 包括品牌、商誉、客户关系、销售网络和专利专营合同协议等。
基础结构资产指的是使企业得以运行的技术、组织机构、工作方式和程序。包括企业文化、团体精神、管理方法、财政结构、市场或客户数据等。
二、企业智力资产的特点:
1、智力资产难以获得和积累。知识经济时代, 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唯一能给—个公司带来竞争优势, 唯一持续不变的就是“知道什么”, 并懂得如何利用所拥有最强的力量。
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 企业不仅要有追求知识的能力, 更要有将知识运用于社会经济实践的能力和运用于生产经营管理的能力。正是在企业这一信念的支持下, 随着各个领域的知识大爆炸, 知识总是处于不断地更新变幻之中, 它容易变得陈旧, 其有效期越来越短, 并容易被废弃。因此, 知识的获取并不是一劳永逸的, 更新知识成为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而更新知识不仅仅包括创造、获取新知识, 也包括摒弃旧知识。知识的这种快速更新和倍增的现实导致了智力资产难以获得和积累。
2、智力资产的被动性特征。企业智力资产潜在能量的发挥, 取决于其载体——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 除体力、体质、智力等生理状态外, 还与人的经济、政治、社会信仰等满足程度有关, 与企业文化、环境、制度特别是智力资产的管理、开发、激励等手段有直接关系。人的主观意志的改变会导致企业智力资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因此, 企业智力资产与其他资产相比, 是受人影响最大的一项资产, 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被动地位, 所以具有被动性特征。
3、智力资产价值难以准确估价和核算。智力资产的积累通常不是来自交易, 而是公司内部的抽象发展, 它无法清点, 传统的会计汁量方法对此束手无策。而且, 智力资产的实际使用价值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是因为,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企业的知识、经验、技能以及相关的软资产的更新周期愈来愈短, 随着同行业新知识、新产品的迅速推出, 企业的部分智力资产可能会快速甚至立刻发生贬值。而有的智力资产随着不断得到维护和巩固, 其实际价值又会不断增加。此外, 掌握了企业某项智力资产 (如商业秘密) 的员工一旦跳槽或者发生意外, 可能会引起该项智力资产的丧失或贬值。所以, 企业智力资产价值难以核算。
三、企业智力资产价值的计量原则和方法
虽然, 企业智力资产难以准确估价和核算, 但是, 现代会计所面临的问题是:现有核算方法已不能表现公司的全部价值, 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也不能满足信息需求者的需要。因此, 必须找出一种合适的计量方法来计算企业智力资产的价值。
传统会计主要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原则, 然而, 这一方法并不适合智力资产的计量。一则, 智力资产的所有者参与相关经济活动需要依据的是智力资产的现行价值, 经济活动关系各方关注的也是智力资产的现行价值, 而不是其历史成本;再则, 企业会计信息需求者需要的也是智力资产的现行价值, 其历史成本对他们的投资决策是毫无作用的。因此, 智力资产的价值计量应以企业智力资产未来能创造的预期价值总和为基础, 其预期价值的现值即为智力资产价值。
在此, 我们引入一种新的计量方法——模糊计量法。所谓模糊计量法, 是相对于传统会计中的精确计量提出的, 它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资料统计、专家鉴定、市场评价等手段, 对某一事物进行综合分析和估价, 并将之用货币或非货币 (如综合评分) 的形式表现出来。
考虑到模糊计量法的“模糊性”, 智力资产的计量应由企业外独立的权威评估机构担当。笔者非常赞同阎达五等 (1999) 提出的“人力资产的计价应该统—一由权威的人力资产评估机构评估”的设想。评估机构为了维护其声誉和市场地位, 保证经济利益的取得, 必将站在公正的立场来进行尽可能科学的评估。因而, 该机构可以用其声誉保证其评估结果得到公众的认可。为了提高评估质量, 评估机构应由公司战略专家、财力专家、人才资源专家、智力分析专家等人组成。
四、企业智力资产的价值计量
由于企业智力资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即:团体知识资产、市场资产、基础结构资产, 因此.企业智力资产的计价也势必包括这三方面的内容。
(一) 对“团体知识资产”的计量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来评估:
1、企业家素质的好坏, 主要有8个指标:
1) 以前业绩的评价指标。它主要取决于企业以前的经济效益增长情况、经营状况的改善情况、偿债能力的变化情况以及企业综合实力的加强情况;
2) 衡量制度建设及实施情况的指标。它主要根据企业现行制度与同行业企业制度、本企业以前的制度和本企业最优化制度的比较确定;
3) 受教育程度。它主要取决于企业管理者的学历、专业资格、工作知识、职业潜力、再学习能力、个性和工作方式;
4) 对本行业的熟悉程度。一般而言, 企业管理者转入该行业的时间越长越有经验, 对企业的价值也越高;
5) 与企业员工的交流。主要视管理者能否充分听取下级意见而定;
6) 员工评价。可以运用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听取企业员工对管理者的评价;
7) 身体状况。可根据管理者工作时间、工作效率等指标分析计算;
8) 对企业的密切程度。主要取决于管理者在企业的工作年限和距离合同到期的年限。
2、企业科研人员素质的好坏。主要包括3个指标。
1) 前期工作成果的衡量。主要根据企业技术、产品的更新能力, 研制周期的长短, 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需求情况, 投资回报率等来确定;
2) 受教育程度。主要取决于员工学历、专业资格、工作知识、工作潜力等;
3) 其他指标。包括:科研人员的身体状况、对企业的密切程度、与企业外界技术人员的交流情况等。
3、企业现有知识产权的价值高低。主要有7个指标:
1) 市场需求调查。主要取决于企业专利和专利产品的市场供求状况和有关专利知识的市场发展前景;
2) 竞争对手情况。主要根据对手的同类专利注册情况确定, 对手的同类专利越少, 本企业的专利产品价值越高;
3) 研究开发费用调查。主要取决于企业投入知识产权开发的费用的多少;
4) 投资回报率。主要取决于由知识产权带来的经济收益和专业技能;
5) 法律费用的投资回报情况。这一指标是从为保护知识产权而投入的法律费用方面审查投资回报率的。
6) 收付分析。它是对企业买卖专利进行收付分析, 据此反映部分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
7) 知识产权实际受益年限分析。这一指标主要考察本企业一项知识产权被其他企业同类知识产权所取代的时间。一般而言, 这一时期越长, 价值越大。
4、企业商业秘密的含金量。主要根据公开这一秘密可能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确定;
5、产品和服务的商标价值。主要取决于商标的知名度和信誉以及良好的形象;
(二) 对企业市场资产的评估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
1、品牌 (包括产品品牌、服务品牌和公司品牌) , 主要包括3个指标:
1) 市场调查情况。主要取决于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竞争对手分析、顾客信赖程度等:
2) 投资收益指标。它主要从企业为滋补品牌而发生的费用方面考虑, 可根据企业的广告费用和促销活动成本及其产生的效果分析确定;
3) 品牌内涵指标。可通过问卷调查反映顾客对企业品牌文化的理解程度, 以评价该指标的高低;
2、客户指标。主要根据企业的潜在客户数量、普通客户数量、忠实客户数量以及客户信赖程度分析确定。
3、销售情况指标。主要取决于企业的销售网络、销售费用、产品积压情况和投资收益率等。
4、公司对外合作指标。主要根据本企业与外界企业的合作关系确定。
5、产品合同指标。它取决于企业有关专营协定、特许经营权协定和其他有利合同的预期价值。
(三) 对企业基础结构资产的评估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衡量:
1、管理哲学分析。它义可细分为5个指标。
1) 最佳状态调查。该指标主要由公司管理现状与其可能实现的最佳管理状态的差距决定, 差距越小, 价值越高;
2) 实用性指标。主要取决于企业现有管理秩序在企业正常运行时表现出来的适应性与不适应性:
3) 员工权责状态指标。因为, 未来的企业为了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企业管理将由等级管理体制向参与型管理体制转变。参与型的公司管理文化将赋予员工一定的权力和责任。本指标的主旨就是通过考查员工的权责相关程度和工作效果, 来反映企业管理思想的先进性。它主要取决于企业员工工作觉悟的提高、承担责任能力的增强和完成任务的效率;
4) 客户认可程度指标。主要根据企业客户对企业管理状态的认可程度确定。
参考文献
[1]、何旭峰.智力资本会计框架研究[J].财会通讯, 2010 (04)
[2]、赵彦锋.中国智力资本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8 (12)
[3]、袁艺.信息空间视角的智力资产价值研究综述[J].现代经济探讨, 2009 (01)
[4]、张涛, 朱学义.智力资本会计系统构建浅探[J].财会通讯, 2009 (19)
[5]、钟华.智力资本价值计量方法探析[J].商业会计, 2008 (23)
智力资本财务价值计量方法探讨 篇2
一、现行智力资本财务计量方法 (模型) 评述
现行智力资本财务计量方法 (模型) 包括:
(一) M/B方法
该方法假设智力资本就是企业所有无形资产的总和, 其价值可以用企业的市场价值和账面价值来计算, 计算公式为V=Vm-Vb, V表示企业智力资本价值, Vm表示企业的市场价值, Vb表示企业的账面价值。这是一种粗略的、简单的计算方法, 企业市场价值的确定受多种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并且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常大于其账面价值, 这样导致高估企业的智力资本价值。另外, 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上市公司, 非上市公司市场价值的计量很困难。
(二) CIV方法
该方法是由美国伊利诺斯州的NCI研究所提出的一种计量企业智力资本的方法, 假设智力资本使企业获得超过同行业平均资产收益率的超额收益, 其价值通过对企业超额收益的资本化来反映, 计算公式为:其中EBIT表示企业近三年或五年的平均息税前收益, Z表示企业有形资产的价值, r表示行业的平均资产收益率, K表示企业的资金成本。此方法适用于计算同一行业内企业智力资本的价值, 但是企业获得的行业超额收益不一定全部是智力资本的贡献, 也可能是设备的先进或者垄断带来的;另一方面, 当企业的资产收益率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V<0) 时, 其智力资本也是有价值的。
(三) 当期价值法
该方法认为智力资本的价值包括当期智力资本的投入成本和产出价值两部分, 其计算公式是:V=I+R*M, 其中V表示智力资本的价值, I表示企业当期智力资本的投入成本, R表示企业当期取得收益, M表示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这种方法遵循了传统会计的历史成本计价原则, 类似于一般产品价值构成 (产品成本+税金+利润) , 产品成本相当于智力资本投入成本, 税金和利润则相当于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产出的新价值。它的缺陷在于:企业当期智力资本投入可能很大, 但是收益回报却很小, 这样就高估了智力资本的价值;另一方面, 假设企业具有一项有潜力的智力资产, 在当期效益不明显, 但在未来几年能够带来丰厚的收益。如果按照此方法来计算智力资本价值, 则会发生低估现象。
(四) 斯堪的亚导航器 (Skandia) 模型
该模型是由Skandia公司副总裁列夫·埃德文森和马隆创建的, 提出智力资本的价值计量包括财务、顾客、过程、更新与发展、人力资源五方面的内容, 其计算公式为:V=C×I, 其中C代表智力资本的绝对值, 根据反映新业务开展、对信息技术的投资、开发新顾客、培训员、发展战略联盟、无形资产等六大类的21项综合指标信息计算得到, I代表组织效率系数, 由智力资本效率指标系数的算术平均得到。从这种方法的计算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得智力资本的绝对货币价值信息 (C) , 又能判断企业智力资本的组织效率 (I) , 为智力资本管理和投资决策提供数理依据, 但是它只是用间接的测量指标来衡量智力资本价值的相对大小, 而智力资本所真正具有的价值却未能直接反映出来。
二、智力资本财务计量特性
智力资本具有无形性、依附性、潜在性、增值性等特性, 因此在其计量方法上也有一些特殊之处,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计量基础——产出价值
会计上根据历史成本原则进行确认计量, 即以投入价值作为计量基础, 而智力资本的计量则应以产出价值为计量基础。从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理论来讲, 资产的价值由资产为其占有者带来的效用决定, 效用越大, 资产的价值越高。也就是说, 不管投入资产的成本有多大, 只要资产能够为其占有者带来收益, 就具有价值, 收益越大, 资产的价值越高, 反之越低。并且, 智力资本的价值与其投入成本的相关性不大, 智力资本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实现价值增值。如果以投入成本来计量智力资本, 会带来许多不相关的信息, 甚至导致误导决策。因此, 智力资本的计量以产出价值为基础, 更符合客观实际。
(二) 计量时点——未来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 过去的智力资本管理活动则是当前收入流的基础, 当前的智力资本管理活动产生的是未来的收入流。由此可见, 当期智力资本的价值是反映在企业未来的效益中。只有通过衡量智力资本对企业未来收益的作用, 才能真正体现智力资本的价值。所以, 智力资本的计量是立足于未来时点的。
(三) 计量程度——模糊
智力资本的度量实质上是对企业未来的度量。由于未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人类对未来的感知能力往往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 所以对智力资本的计量达到精确计量是不可能的。财务会计的计量本质上就是精确性计量、近似性计量和模糊性计量的复合和交叉使用。因此智力资本计量要遵循“大致的对比精确的错”的原则, 进行模糊计量。
(四) 计量状态——动态
智力资本的发挥以及智力资本价值的真正体现和度量, 要以人的智力所有权状态、其智力发挥程度、实际运用程度、隐性智力向显性智力状态的转化进行确定的, 整个过程处于动态变化中。那么, 智力资本计量也要体现其动态性。
三、智力资本财务计量新探
考虑了以上智力资本计量的特殊性之后,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智力资本计量方法,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一) 计算智力资本在未来第t年给企业带来的预期收益
公式为:
式中:I表示智力资本在第t年给企业带来的预期收益;R表示第t年整个企业的预期收益, M表示智力资本收益率, a表示当年的智力资本转化系数。
(1) R的确定。企业预期收益以净利润或者现金净流量来表示, 对企业预期收益的预测可以采用目前较为成熟的回归分析法、指数平滑法、趋势方程法进行预测。
(2) M的确定。M是衡量智力资本对企业收益 (产出) 贡献的指标。假设企业的收益是由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共同作用形成的, 企业的生产要素归为物质资本和智力资本两大类。而柯布-道格拉斯模型为反映企业产出与生产要素投入之间的函数关系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框架。因此, 企业的收益 (产出) 与智力资本的投入、物质资本的投入成函数关系式:
式中, Q为企业的产出或效益, A为技术水平参数, K为物质资本的投入, L为智力资本的投入, α表示物质资本的弹性, 即物质资本每增加1%, 收益平均增加α%;β表示智力资本的弹性, 即智力资本每增加1%, 收益平均增加β%。
物质资本的投入K可以按照传统的会计方法计算得出, 智力资本的投入L分为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顾客资本三类。人力资本投入包括招聘投入、培训投入和维持投入;组织资本投入包括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和文化建设方面投入, 顾客资本投入包括顾客宣传费、顾客服务费、与生产无关的顾客花费。每个企业对生产要素的投入情况不相同, 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状态具体划分计算出物质资本和智力资本投入的具体数值。
为了简化计算, 在公式 (2) 两边取对数得到:
公式 (3) 则变为Q'=A'+αK'+βL'
即物质资本投入、智力资本投入、收益三者的自然对数存在线性关系, 为了进一步简化计算, 假定技术水平参数A在对短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视为常量, 一定时期内单位物质资本的投入和产出与单位智力资本的投入和产出都近似不变, 即α、β为近似常数。在此情况下, 生产函数变为:
其中:Q为收益的对数值;K为物质资本投入的对数值;L为智力资本投入的对数值。说明短期内企业的产出或收益与智力资本的投入之间呈线性关系。我们可以估算出近两年企业的收益和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投入, 即得到Q1、K1、L1和Q2、K2、L2两组数据, 代入函数公式 (4) 解出α、β的数值, 计算出:
(3) a的确定。智力资本在对企业未来收益产生贡献作用的同时, 存在着不确定性。智力资本转化系数a是对智力资本收益率M起修正作用, a值越大, 反映智力资本对企业未来效益的真正作用越大。同时, 也反映了智力资本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风险性, 风险性越大, 其转化系数a越小。
智力资本转化系数a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bi表示企业第i个部门对智力资本转化系数的评价百分数, n表示企业内部与智力资本相关的n个部门, 包括研发部门、人事部门、销售部门等。
(二) 计算智力资本综合财务价值
公式为:
式中, V为智力资本的财务价值, T为智力资本给企业带来的预计收益期, 即经济寿命期。i为贴现率, 参照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确定, 即i=Rf+γ (Rm-Rf) , 其中Rf为无风险报酬率, γ为风险系数, Rm为企业的平均报酬率。
该方法从整体上综合度量企业智力资本财务价值水平, 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如智力资本未来经济寿命周期的确定, 如何确保其估计数据的准确性,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帕特里克沙利文:《智力资本管理:企业价值萃取的核心能力》,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
企业智力资本与市场价值实证研究 篇3
知识、创新、专利和客户忠诚度逐渐代替了土地、资本和劳动力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 成为当今以知识为基础经济的战略性资源。如今公司的市场价值不仅取决于它的财务价值, 同时还取决于公司的智力资本 (Edvinsson, 2002年) 。中国资本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资本市场, 已经认识到智力资本的重要性。但智力资本和市场价值之间是否具有关联性?此外, 是否有因素可以改变这种相关性?智力资本乘数是否可以作为一个增强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因素?本文用选取的信息技术业、化工业和医药业这三个行业来探索现阶段我国企业所拥有的智力资本是否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 以为我国企业有效开发、利用其拥有的智力资本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企业智力资本与企业价值的关系
(一) 研究假设。
智力资本有两种方式参与了价值创造, 即直接创造价值与间接创造价值。直接创造价值是企业智力资本直接对企业价值增加产生影响, 例如:智力资本可以发明一项专利从而改变企业的经营收入, 或者智力资本可以帮助公司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以降低成本和增加收入。而间接创造价值的智力资本由于在短期内不会增加企业营业收入或降低成本, 所以不会对企业短期现金流量产生重要影响, 但是会对企业潜在盈利能力产生长期影响, 例如:良好的客户关系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合作机会, 从而促进企业长期发展。因此, 无论是直接对现金流量产生影响还是间接影响企业盈利能力, 智力资本都会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因此, 提出假设一:智力资本与企业价值呈显著正相关。
(二) 智力资本乘数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
在智力资本的要素中人力资本是价值创造的核心。结构资本通过与人力资本结合创造价值。但企业不可能真正地拥有人力资本, 因为公司员工任何时候都有可能离开公司, 所以拥有大量对公司价值有重要影响的人力资本对投资者来说就意味着高风险。而结构资本是可以被企业拥有和控制的, 即使员工离开公司后仍然会留在企业组织结构中。因此, 为了充分发挥企业人力资本, 企业的结构资本也需要完善。如果建立完善的结构资本, 人力资本就可以利用结构资本这个杠杆。由于这个杠杆效应, 结构资本就变得十分重要。增加这种杠杆效应的一种方式就是将人力资本转变为结构资本。这种转变就像是个乘数, 智力资本乘数 (Aberg, 2001) , 它可以为企业提供持续增加收入的潜力。智力资本乘数表示的是企业人力资本是如何运用结构资本杠杆效应来发挥其潜力的。我们把智力资本乘数定义为结构资本与人力资本比率。这就要求结构资本大于人力资本以发挥其乘数效应。因此, 我们提出第二个假设:企业的智力资本乘数与企业价值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三) 变量设计。根据本文的假设我们选取了三个变量:企业价值、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乘数。
1、从智力资本的角度, 企业的市场价值涉及到企业目前的盈利能力和潜在的盈利能力, 因此我们用企业的市场价值来表示企业价值, 同时为了与智力资本计算口径一致, 我们用企业市场价值 (MV) 与企业员工 (E) 比率来定义企业价值。
2、智力资本有很多种表示方法, 我们可以用市价比账面价值 (M/B) , 托宾Q (Tobin, s Q) , 无形资产的价值或者智力资本增值系数。本文采用了智力资本增值系数来表示企业智力资本结构 (VAIC) , 计算智力资本增值系数必须首先计算企业增值 (VA) , 企业增值VA的计算公式:
其中, PTP代表企业税前利润, PC代表企业支付的工资, I代表利息费用。
3、关于智力资本乘数的计算, 我们选取计算智力资本乘数的近似算法:企业的结构资本 (SC) 与人力资本 (HC) 的比率。而结构资本我们是通过企业增值与人力资本之差来表示的。另外, 规模不同的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和市场地位不同, 其智力资本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为了较准确地测量智力资本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 本文选取企业价值为因变量, 智力资本、智力资本乘数为自变量, 企业规模和资产负债率作为控制变量。
(四) 研究对象及样本数据筛选。
本文选取了智力资本比较突出的信息技术业、化工业和医药业三个知识密集型企业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筛选最终选取了148家公司, 其中信息技术业37家、化工业58家、医药业53家, 并以这些公司2008~2010年连续三年的平均值做实证分析, 以消除宏观环境波的影响和企业某一年份异常波动的影响, 增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五) 实证结果。
本文对样本数据采用spss16.0 (enter) 进行回归分析, 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1、从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到, 在信息行业智力资本、智力资本乘数和企业规模t值均达到了p<0.05的显著性水平, 这表明这三个变量对企业价值具有解释能力;2、对于化工行业智力资本以及智力资本乘数在回归检验中都比较显著, 说明它们对企业价值均有较大的影响;3、在医药行业中这四个变量回归结果均较显著, 其拟合优度也达到了0.987, 同样可以得出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乘数对企业价值有很显著的影响。
三、研究结论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检验智力资本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到我们的假设一和假设二都得到了证实, 智力资本与企业价值和智力资本乘数与企业价值都呈显著正相关。我们从结论中可得企业智力资本乘数可以作为一个提升企业智力资本效率的指标。
虽然我们得到了企业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有显著影响, 但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有形资产仍然在企业价值中占较大比重。企业市场价值还是依赖它们的业绩, 并不是依赖于智力资本。笔者认为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无形资产的披露是有限的, 因为会计准则没有要求企业披露无形资产信息;二是虽然资本市场接受了智力资本创造价值的观点, 但股票持有者仍然更关注企业的财务信息。从这个观点看, 企业价值受企业当前业绩影响较大, 并不是由于智力资本而给企业带来潜在价值。
本文智力资本乘数是由其近似方式表示的, 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 对回归结果也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嘉明, 黎富兵.企业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12.
[2]万希.智力资本对我国运营最佳公司贡献的实证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 2006.3.
[3]傅传锐.智力资本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J].当代财经, 2007.4.
智力价值 篇4
(一) 价值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和获利的有效手段
企业作为一个价值聚合体, 凝结着不同利益关系人的价值, 主要包括顾客价值、股东价值、债权人价值、员工价值和企业作为经济组织的自身价值。而价值管理与其他管理工具相似, 是通过一定的理念与方法, 实现其管理目标的一种管理工具。不同的是这种管理工具更加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能够更加有效的实现企业对生存、发展和获利的追求。
(二) 企业价值管理有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绩效评价体系是管理行为的直接导向, 传统的绩效评价方法往往局限于短期效益, 重视财务业绩, 忽视资本需求, 忽略资源的战略配置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 而价值管理克服了传统绩效衡量方法的缺陷, 不仅仅考核企业价值的增长水平, 更需要考核企业价值的创造能力, 从而引导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 企业价值管理有利于提高管理层的管理效率
企业价值管理是一种以战略为导向, 以企业价值创造为出发点, 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种管理技术。对于企业高层管理者而言, 实施价值管理, 有利于其深入了解企业的价值的创造过程, 并将注意力集中在识别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优化价值创造过程上来;通过整合作业流程、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内部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以经济、有效的方式创造价值, 从而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强的竞争优势。
(四) 企业价值管理有利于企业明确把握各发展阶段的方向与目标
结合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价值管理更追求企业价值创造的能力培养和提升。因此, 要求管理者针对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经营特征, 挖掘不同的价值驱动要素, 采用不同的价值管理策略, 走好生命周期的每一步。
实施企业价值管理, 使得管理者将决策重点放在价值驱动上, 将企业愿景、企业战略、总体目标、分析技巧及管理程序协调起来, 克服经营中的短期行为,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价值的构成及其与智力资本的关系
(一) 企业价值的概念
目前理论界对于企业价值的界定认同度较高的为现金流量贴现法理论, 即“公司价值是未来自由现金流量按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贴现的总和”, 它与企业的财务决策密切相关, 体现了企业的资金时间价值、风险以及持续发展能力。扩大到管理学领域, 企业价值可定义为企业遵循价值规律, 通过以价值为核心的管理, 使所有与企业利益相关者 (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者、普通员工、政府等) 均能获得满意回报的能力。企业价值就是其未来可创造价值的现值, 企业未来可创造的价值, 从本质上讲是其为社会增加的一般社会劳动。常用的企业价值测定方法有现金流量贴现法、可比公司分析法、先前交易分析法、杠杆收购法、资产分析法等。
(二) 智力资本的定义及构成
智力资本的定义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恩 (John Kenneth Calbraith, 1969) 提出。他认为智力资本在本质上不仅是一种静态的无形资产, 而且是一种思想形态的过程, 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方法;是一种动态的资本而不是一种固定的资本。而英国的安妮·布鲁金 (Annie Brooking, 1996) 则把智力资本归为“使公司得以运行的所有无形资产的总称”, 即“企业=有形资产+智力资本”。我国学者一般认为, 智力资本是能够用来创造财富的一切智慧与经验的总和, 包括科学知识、信息、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专业技能、经验等。笔者认为智力资本是企业智力要素的经济价值, 包括企业组织、企业文化和员工的学习、创新与管理能力以及员工的知识水平、经验、技能等的价值形态。
关于智力资本构成要素笔者赞同美国学者托马斯·斯图尔特 (Thomas A.Stewart, 1997) 的三元论, 即把智力资本分为组织资本、关系资本和人力资本的观点。
组织资本亦称结构资本是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的一种制度安排, 是组织成员在特定的组织环境下, 协同工作而形成的、能够为组织创造价值的资本形式, 其根植于企业的价值观体系、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组织制度、知识管理系统、客户和公共关系系统之中。组织资本能够整合企业内外的所有资源, 为人力资本提供一个价值创造的平台, 从而影响企业绩效。它以企业活力和合力的形式存在, 存在于企业生产活动的直接参与者的整体中, 它不具有物质实体, 但能够给企业带来更高的收益, 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人体内的, 能够物化在商品和服务之中, 能够增加商品和服务效用的能力, 包括员工的知识水平、经验以及为客户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包括员工知识更新、共享公司的知识和经验的能力, 即员工的学习能力。关系资本是一种根植于组织关系之中, 由企业投资于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关系所形成的资本形式。
关系资本表现为顾客资本与社会资本。顾客资本是指企业与业务往来者之间的组织关系的价值, 是企业与客户保持业务往来关系的能力, 依赖于企业的客户库、营销渠道、企业信誉、服务力量和客户忠诚等, 是企业价值的直接来源。社会资本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因对政府及环境履行一定的义务和责任, 政府及环境所给予的经营支撑能力。包括共同的价值观、规范、非正式网络、社团成员等能够影响个人为实现共同目标进行合作的能力的制度因素, 是企业价值的约束条件。
(三) 智力资本与企业价值的关系
从企业价值的概念可知, 只有可以在未来给企业带来净现金流入的资源才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那么智力资本是否具备这样的特质呢?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并一致认为智力资本有利于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和价值, 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和最有利的竞争武器。Sullivan认为公司现金流的最根本的驱动因素是智力资本, 它是公司利润和价值的主要制造者。Robin Berglun等以瑞典4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 得出了智力资本和企业价值之间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同时提出了怎样加强公司结构资本建设, 提高企业价值。陈劲等人验证了智力资本和企业业绩正相关。万希对我国2003年运营最佳公司进行实证分析, 发现物质资本和企业绩效有十分显著的相关关系, 结构资本和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有正向的贡献, 但是结构资本在统计上不十分显著。傅传锐运用分量回归方法研究智力资本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 研究显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与企业的盈利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智力资本作为当代企业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可以增强企业持续经营能力, 培养和增强公司的综合竞争力, 影响公司的未来经营收入和现金流量, 从而影响公司的价值和公司股票的价格。
三、基于智力资本的企业价值提升路径
(一) 组织创新——组织资本价值创造的驱动力
由于组织资本根植于企业的价值观体系、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组织制度、知识管理系统、客户和公共关系系统之中, 因此要想提升企业的价值就必须要从组织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两个方面进行。通过科学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来确保企业科学决策机制的完善;通过合理的组织结构保证企业责权利的合理划分, 以促进企业核心能力和劳动生产率的保持与提高;通过改变组织的战略、结构和文化来实现组织资源的潜在价值。
企业组织创新是为实现企业的竞争目标, 培育、保持与提高企业核心能力而对企业组织资源 (战略、结构与文化) 进行的开发性和创造性投资的集中表现。因而只有经过组织创新才能真正实现组织资源的潜在价值, 才能将组织资源存量变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性组成部分, 带来组织效率及组织共享等方面的收益。企业组织创新从组织的战略、结构和文化相结合的角度考虑组织资本增殖问题, 从而使组织创新研究更加贴近企业的实际。
企业组织创新目标是组织资本的增殖, 进而提高企业核心能力。纵向或横向一体化并非纯粹在结构方面进行调整, 战略和文化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内容;“业务流程再造”、“虚拟企业”和“利用外源”不仅仅是一种结构变化, 其本质上代表了全新的战略和文化。哈默曾指出业务流程再造并不是单纯的结构调整, 而是为了达到组织关键业绩的巨大进步, 对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再设计, 其关键在于观念革命;而安德森则将“虚拟企业”直接看作是一种企业战略而非结构形式。组织创新特别是带有根本性的组织创新时, 主要关注的是核心能力的提高, 正如许多学者已经指出的那样, 企业真正的核心能力是不能分开加以考虑和定位的, 它沉积在企业的战略和文化中, 渗透于整个组织。
(二) 员工主导型企业文化——人力资本价值创造的驱动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培育形成的并被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体系、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的总和。有效的企业文化对员工潜能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但目前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可以说是管理者文化, 是管理者的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的概括, 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构建员工主导型企业文化即以员工公认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为导向的企业文化才能更加主动地激发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积极性, 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
人力资本的两大要素创新资本和管理资本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智力资本要素, 是企业知识价值创造的源泉。创新资本和管理资本的影响因素很多, 员工的知识、层级、结构、经验积累、价值取向、信息获取能力等都会影响企业的创新资本, 而企业的供应商、销售渠道、企业结构、管理层的胜任能力等都会影响企业的管理资本。企业要想长久良好发展, 就要给企业员工在经济、专业、发展和机遇方面提供最大的满足, 激发其个人能力。通过知识积累、知识传播、知识共享、知识使用及创新等知识价值创造形式和途径影响人力资本, 进而影响企业绩效, 因此企业应该构筑良好的企业文化、完善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 这是实现知识创新的前提条件。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注重的仍是物质资本的价值创造, 对智力资本价值创造功能的认识有限, 虽然许多公司都建立了有效的企业文化去刺激员工的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 但这些还远远不够。要让企业文化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保障, 让人力资本成为价值创造的源泉, 企业应注重培养知识交流型企业文化, 加强员工与组织间的知识共享, 促使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提升, 真正发挥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的作用, 提升企业的价值。
(三) 顾客与社会需求——关系资本价值创造的驱动力
企业的关系资本表现为顾客资本和社会资本。不论企业在其它方面多么优秀, 最终的利润都是通过向客户提供产品或服务而实现。因此如何让顾客转化为可以为企业带来价值增加的资本, 是亟需解决的重要议题。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只重视生产, 不重视顾客需求, 研发人员缺乏成本设计理念, 销售人员缺乏顾客需求理念, 不进行顾客需求调查, 产品功能过剩, 成本过高, 从而导致有市场无利润的现象愈来愈严重。更严重的是浪费了社会资源, 损毁了企业价值。因此, 树立顾客资本的理念, 一切从顾客需求出发, 通过价值管理, 进行产品或服务的功能需求分析与功能需求匹配设计, 既可节约社会资源, 又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创造。
社会资本也称为关系资本, 当今社会关系转化为资本的可能性已经不容否认。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 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获得较高的社会认同度, 从而获得更多的额外机会来实现价值的创造。通过对人际关系的协调、对互动能力与合作潜力的开发, 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增加企业价值。
四、结语
价值增长不等于价值创造, 只有在投入资源要素的增长小于资源产出要素的增长时, 才可能带来价值的创造。企业价值管理的目标应该是企业持续的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 而不仅仅是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管理更应该强调企业各种资源配置的协调, 既需要注重财务驱动要素, 更需要注重非财务驱动要素。只有将企业战略转化成一整套可执行的绩效衡量标准与体系, 才是引导和激励员工努力的方向。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是企业价值创造不可或缺的驱动要素, 正确地分析基于智力资本的价值驱动要素, 对实现企业价值管理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卢馨、黄顺:《智力资本驱动企业绩效的有效性研究》, 《会计研究》2009年第2期。
[2]万希:《智力资本对我国运营最佳公司贡献的实证研究》, 《南开管理评论》2006年第9期。
[3]傅传锐:《我国上市企业智力资本与股价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经济经纬》2008年第1期。
[4]陈劲、谢洪源、朱朝晖:《企业智力资本评价模型和实证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
[5]Sveiby, K.E.The intangible assets monitor[J].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Costing&Accounting, 1997, 2 (1) .
智力价值 篇5
关键词:地理教材,智力价值,创造思维
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版本有多种,有的教材编排体系不太合理,有的教材欠生动有趣,对于这样的教材,教师要下功夫深入分析,挖掘教材的智力价值。怎样挖掘教材的智力价值呢?
一、重新编排教材
教材编排得是否合理和精巧,对于教材智力价值的体现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教材编排所运用的智力技巧不同,可以使具有内容相同,但表现形式不同的知识所凝聚的智力因素不同,而造成的智力价值不同。对于编排设计不太合理的教材,教师可重新编排,挖掘教材的智力价值。例如,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如果采用探究式的编排,从物质的组成探索物质的来源,以及古地形、古气候的变化启发诱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则比现行课本平铺直叙的编排更能引人入胜,从而体现出较高的智力价值。
二、围绕教材质疑作答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点燃学生思维火花,进而开发智力、激发创新的教学艺术。
1. 巧设侧向性问题
创新教育揭示,人通过侧向思维,可以从某一事物的作用得到启示,从而产生新设想。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教师要善于从地理教学中挖掘出一些具有侧向思维的素材进行设疑,并通过学生的联想和类比推理训练,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讲到治理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时,可设问:“为什么有专家提出,在治理水土流失问题上,要中下游区域省市对上游区域省市进行补偿。”虽然这一问题不是学生必懂的内容,但可锻炼学生的侧向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2. 巧设具有逆向思维的问题
逆向思维要求学生常常与自己对话,向自己提问,或者不断与别人讨论自己的新想法,经常审视自己现有的答案,因此逆向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与创新思维。据此,教师应在讲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将一些知识进行反向设问,以此达到培养学生地理创新思维的目的。如讲到黄河时,可以设疑:“假若黄河中上游河水含沙量几乎为零,那么黄河及华北平原将呈现怎样的地理景观?”等等。
3. 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
从思维的心理过程而言,当你把思维的结果明白地告诉思维者时,他只有对客观现成知识结构的认同,缺乏对知识的体验、领悟,思维的必要性难以体现出来,创新思维就无从谈起。教师在教学中应相应设置一系列无法直接从课本上找到答案的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来激发创新思维。如讲到板块构造学说时,教师可以提问:“奥地利气象学家魏格纳如何从各大洲的形状图得到启示而提出‘大陆漂移说’?”等等。
三、设法使教材生动有趣
有的教材平铺直叙,智力价值较低。对于这样的教材,教师要设法使教材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和探索性。例如,介绍大陆漂移说时,可以从“青年科学家魏格纳的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惊人的相似”来引出正题,描述时也带点文学色彩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也可以穿插一些诸如“金星很奇怪,它的自转方向和地球相反,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在金星上看,太阳是怎样升落的呢?”之类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这对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力是有益的。再如,阐述南美洲自然环境的内在联系时可举一例,先给一标题:“洋流和鸟类的奥秘”,继而阐述洋流—微生物—鱼类—鸟类之间的联系。这样既能讲清地理学原理,又能使学生兴趣盎然。这些素材渗透着各种智力因素,具有多种智力价值,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对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尤具特殊作用。
此外,适当增加一些诗歌、故事性的内容,穿插一点幽默的例子,也是教材生动有趣的可取措施。美国的一本《世界地理》教材,用“瞎子摸象”的故事并配以大篇幅的彩色漫画,激发学生认识地球的欲望,这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国外的一些课文往往用词幽默诙谐,使学生阅读起来轻松愉快、妙趣横生,这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国的很多名山大川、古迹建筑都有很多有趣的传说、神话和历史故事,我们尽可选择使用。这些教材能使知识的智力因素渗透进来,能起到启迪学生智力发展的作用。
四、努力挖掘教材的知识容量和智力价值
图像是地理研究和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地理教材中的图像,不仅知识精度高、鲜明直观,而且知识容量大。因此,教师在使用地理教材时,要注意挖掘教材图像的知识容量和智力价值。围绕图像,精心编制思考题,使学生边读图边思考是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有效方法。例如,观察“世界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教师可编制这样一组思考题:(1)找出0℃、10℃、20℃等温线,并分析它们的分布与纬度高低的关系。(2)为什么纬度越高,温度越低?(3)找出最热的地方,对比说明为什么没有出现在赤道上?(4)找出南北半球最冷的地方,为什么南极成为全球的“寒极”?北半球的寒冷中心为何出现在西伯利亚而不是北极地区?(5)南北半球相比较,哪半球等温线较弯曲?为什么?等等。
五、利用教材辅助内容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许多教师在进行创新教育时,都觉得素材难找,要花很多功夫收集资料。其实,我们现在地理教材中许多内容都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极好素材。譬如,教材中的漫画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之一。漫画是指运用夸张而简炼的方法绘制的图画,经常采用变形、比拟、象征等手段,它本身就是一种发散思维的产物。学生阅读、分析漫画的过程,就是一种通过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运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借助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对漫画反映的信息进行加工组合的过程。由于漫画本身的特点,加上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往往能突破传统习惯,打破思维定式,敢于标新立异,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培养创造能力。在初中地理教材第一册有漫画“苦难的母亲”,学生能从这幅漫画的表象看出,人口增长过快造成地球这位“母亲”存在着饮水、吃饭、穿衣等问题。同时我引导学生对“人口与自然环境、资源的关系,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发展是不是越慢越好”等问题展开讨论,展开多端思维,讨论热烈,发言非常活跃。
总之,只要以“本”为本,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提供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图文信息,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在开发学生智力方面的基础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建栋.中学地理教材研究[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1.
智力价值 篇6
知识经济时代, 智力资本已成为继资本和劳动力之后, 用来推动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三资源”, 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动力。为此, 国内外许多理论工作者长期致力于智力资本的理论研究, 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文拟对智力资本价值创造方面的理论研究进行梳理与评述, 在此基础上提出智力资本价值创造理论未来的研究内容与方向。
1 智力资本价值创造基础理论研究评述
智力资本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在使用中能够增值的智力资产的价值。包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关系资本。
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践证明, 智力资本能够创造价值, 其价值创造能力甚至超越物质资本。这给理论研究者提出了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为什么智力资本具有超强的增值性?是否存在新的价值创造源泉?我们根据以往理论研究文献, 归纳为以下4种观点。
1.1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和决定的理论。智力资本是一种特殊商品, 其价值是由劳动者的智力劳动创造的。智力资本理论并不能否定价值形成来自于劳动者的劳动,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知识经济时代依然适用 (王大勇等, 2007) 。王大勇等 (2007) 认为, 资本之所以增值, 是资本在运动过程中, 购买到了劳动力商品, 并且把劳动力拿到生产过程中去使用, 吸收了工人的活劳动, 活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智力资本发生增值, 并没有创造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的新的源泉。活劳动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当然, 在知识经济时代, 这种活劳动是复杂劳动。陈则孚 (2003) 进一步指出, 知识 (智力) 资本运行总公式依然符合马克思的资本运行总公式:G—W—G′。只不过马克思是指G (货币) —W (商品) —G′ (更多的货币) , 而智力资本运行总公式中的W不仅包括一般的物质商品, 而且还包括知识商品。
1.2 知识价值论
知识价值论是关于商品的价值是由知识创造和决定的理论。知识作为劳动产品包含着价值, 并能将自身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知识的使用, 能够在生产中创造新价值、创造大于购买或生产它所花费的价值 (张直, 1998) 。知识价值论是由John.Naisbitt于1982年首先提出, 他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一书中指出, 在信息经济社会里, 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 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由此提出:“我们必须创造一种知识价值理论来代替劳动价值理论。”张直 (1998) 认为, 传统经济是以劳动为基础, 是劳动创造的经济,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 是知识创造的经济。知识不仅有自身价值, 而且有使用价值, 知识的使用价值, 就是使用知识创造新价值, 创造大于生产或购买此种知识的价值。
1.3 资源基础论
资源基础理论视厂商为资源的组合, 当一种资源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不可替代性等特质时, 该资源就能为厂商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 长期保持超强的价值创造能力。一个企业的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Mata指出无形的技能、经验、专业能力等, 其竞争优势的持久性远远超过有形资源。因为有形资源可在巨额资金支持下, 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获得。从智力资本的内涵可以看出, 无论是人力资本、组织资本, 还是关系资本, 基本属于无形资源。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不可替代性等特质。因此, 智力资本具有超强的价值创造能力。国内外许多研究者依据资源基础理论探索智力资本价值创造能力。如Barsky和Marchant依据资源基础理论, 探讨智力资本价值的测量与管理。我国学者刘超、原毅军 (2008) 指出, 由于智力资本含有大量的隐性成分, 且大部分智力资本只能在企业内部生成, 这个过程的特殊性和特定环境的作用, 造成智力资本的异质性难以模仿和替代, 而智力资本所包含的知识、技能等是对企业绩效、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的资源, 也导致智力资本的稀缺性和有价值。因此, 只有智力资本是唯一符合Barney (1991) 提出的战略资源所具有的4个特征, 即有价值、稀缺、难以模仿、难以替代。
1.4 生产要素论
根据生产要素理论, 经济正常和高效运行是对各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机结合实现的。价值创造是运用各种要素资本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Peter.F.Drucker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指出“知识将取代机器设备、资本、原料或劳工而成为企业经营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以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时代起主导作用的生产要素。因此, 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动力源泉。
笔者倾向第一种观点, 即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到了自乘的劳动作用, 或者说, 在同样的时间内, 它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显然, 马克思这里所讲的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是指复杂劳动, 这种复杂劳动在同样时间里比平均劳动创造的价值要多。比较而言, 知识活动、智力活动是更复杂、更高级的劳动, 因而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更多的价值。不管企业拥有什么样的资源, 这些资源具有什么样的特质, 不通过劳动, 仍然不能创造价值。生产要素是价值创造的必要条件, 只有通过劳动, 作用于这些生产要素, 才能创造价值。智力资本表现为知识、技能、专利、经验、品牌等, 是最稀缺的资源, 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具有超强的价值创造能力, 通过复杂劳动, 价值创造能力得以实现。因此, 智力资本理论与劳动价值论并不矛盾。
2 智力资本价值创造评价理论研究评述
2.1 智力资本价值计量模型研究
研究智力资本价值创造必须首先解决价值计量问题。只有能够相对准确地进行价值计量, 我们才能知道智力资本创造了价值, 还是摧毁了价值。没有计量就没有管理。计量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有效地管理, 充分发挥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能力, 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然而迄今为止, 人们对智力资本内涵、构成要素的认识尚未统一, 加上影响智力资本的因素错综复杂, 导致智力资本价值计量陷入困境。近20年来, 智力资本的理论与实际工作者研究、设计了许多计量模型, 试图攻克智力资本计量难题。我们根据以往理论研究文献, 将有代表性的计量模型归纳为如下几种。
2.1.1 斯堪的亚导航仪模型
斯堪的亚导航仪模型是由Skandia公司副总裁Leif Edvinsson于1994年创建的。该模型将智力资本分为财务、客户、业务流程、更新与发展、人力资源5个指标, 91项新的智力资本测量指标和73项传统指标, 通过类比等处理方式将所有指标转化为货币值和百分率, 将货币值指标按照设定权数综合计算, 得出一个组织智力资本的货币值 (C) ;将百分率指标结合起来形成智力资本效率系数 (I) , C与I的乘积便是该组织的智力资本。斯堪的亚导航仪的主要贡献是它突破了传统资本计量框架, 创造性地揭示了企业价值创造的真正来源。主要缺点是智力资本价值计量方法和变量选择缺乏理论依据。
2.1.2 无形资产监测器模型
Sveiby以无形资产负债表为基础提出的无形资产监测器模型, 将智力资本内容分为成长与更新、效率、稳定性3个方面, 并与外部结构、内部结构、员工个人能力三部分交叉选取指标进行测量, 编制无形资产监控表。特点是充分重视了人力资本的作用, 但忽视了智力资本的影响因素。
2.1.3 智力资本增值系数模型
Ante pulic (1998) 提出了智力资本增值系数, 并为奥地利智力资本研究中心 (AICRC) 用作评价智力资本的模型。该模型认为公司价值的增加来源于资本和智力资本的增值。企业运用资本与智力资本实现增值的能力称为“智力能力”, 用智力资本增值系数VAIC表示。它等于资本增值系数VACA与智力潜力增值系数VAIP之和。其中, 智力潜力增值系数等于人力资本增值系数VAHU与结构资本及附加价值增值系数STVA之和。因此, 智力资本增值系数VAIC=VACA+VAHU+STVA。该模型已编有应用软件, 计算基础统一, 可应用于不同企业, 而且可使用与财务相关数据, 操作简便, 计算迅速, 容易实现评估目的。
2.1.4 无形价值计算模型
该模型由Stewart (1995) 提出并用于估计美国Merck制药公司的智力资本价值。具体步骤是:①计算前3年平均税前盈余;②计算前3年末有形资产平均余额;③计算资产报酬率 (ROA) ;即用平均税前盈余除以有形资产平均余额;④计算税前超额盈余;即用税前盈余扣除行业平均资产报酬率 (ROA) 与有形资产平均余额的乘积;⑤计算税后超额盈余;即用税前超额盈余乘 (1-平均税率) ;⑥计算智力资本价值;即用税后超额盈余除以适当的资本成本得到的净现值即为智力资本价值。这种方法的实质是用企业价值扣除有形资产价值即为所谓的“无形价值”。将无形价值视为智力资本价值, 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并且该模型只能计量企业整体智力资本价值, 而无法计量智力资本各构成要素的价值。
2.1.5 市场价值比率模型
该种模型有两种形式: (1) 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比率, 基本思想是市场价值超过账面价值的差额即为智力资本价值。 (2) 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比率, 即Tobin'sQ模型。这两种方法的优点是计算简单, 容易理解。但影响市场价值的因素相当复杂, 超过账面价值的市场价值未必都是智力资本创造的, 重置成本的计量也未必客观, 实际应用的结果很难准确。
除上述模型外, 国外学者还提出了其它许多智力资本计量模型, 如Coran Roos (1997) 提出的智力资本指数模型, 在Scandia公司年报的智力资本附录中应用于实践;1994年由Stem Stewart&co引入的经济增加值 (EVA) 模型应用于智力资本的计量;Baruch lev提出的知识资本价值 (KCV) 计量模型, 用于衡量智力资本的整体价值。Kossovsky (2002) 以选择权的评价模型为基础, 发展TRRU Metrics方法, 来计算智力资本公平价值;我国学者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对智力资本价值计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 创新性研究主要包括:如钱省三等 (1998) 描述了智力资本形成的一般过程和科技知识转化为智力资本3个市场价值创造过程及资本形成模型;徐程兴 (2004) 考虑了智力资本的使用寿命、经济寿命等因素的影响, 结合局部集合和单项智力资本的财务信息, 设计了一种新的智力资本财务价值计量模型。王蔷和高欣 (2007) 研究了智力资本与公司价值的关系, 对智力资本研究提供了一个将公司资源投入转化为产出价值的创造性程序的整体分析框架。傅元略创造了包含市场实力、成本优势、新产品开发能力、激励制度、信息系统和企业技术资源5个评价要素, 22个明细指标的一整套评价指标体系。程宏伟提出了包括财务、人力资本、市场资本、组织资本和知识产权资本5个类别、31个明细指标的智力资本评价体系。何川、杭省策 (2008)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 设计了包括4个一级因素、20个二级因素的智力资本评价指标体系, 并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构建了企业智力资本评价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即有综合评价功能, 也有诊断功能。即通过计算, 可查明智力资本各要素在企业中的作用。可以说, 这些有益的尝试无疑是对国外智力资本价值计量研究的改进与发展。不难看出, 智力资本价值计量模型复杂多样, 各有利弊, 新的理论模型仍在不断产生, 但迄今为止, 仍然没有产生被广泛认同与接受的智力资本价值计量模型。
2.2 智力资本价值创造能力评价研究
原毅军等 (2005) 提出了智力资本价值创造潜力的概念。认为智力资本价值创造潜力是企业所拥有的、一定时期表现为显性或隐性状态的, 经过有效管理可以挖掘出来的智力资本创造价值的能力。智力资本价值创造潜力包括价值创造能力, 价值创造能力是智力资本价值创造潜力发挥部分作用的结果。依据智力资本价值创造潜力的概念, 结合企业价值生产过程的动态特征, 归纳出价值创造潜力评估的总体框架, 并就价值创造潜力的转化提出了理论上的最优标准。
王莉娜等 (2005) 将智力资本纳入财务分析体系, 设计了有关智力资本价值创造与贡献的指标。如反映智力资本收益率的指标;反映智力资本贡献能力的指标;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指标;反映人力资本价值的指标等。综合反映评价企业智力资本价值创造与贡献能力。
李生、于君 (2009) 提出了无形 (智力) 资本质量的概念。认为智力资本质量是指智力资本持续的价值创造能力。有两层含义: (1) 价值创造能力越强, 质量越高, 反之则低; (2) 价值创造能力持续时间越长, 质量越高, 反之则低。即高质量的智力资本应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强的价值创造能力。影响智力资本质量的因素主要有组织学习力、智力资本投资规模和投资效率以及客户价值等, 可以根据智力资本或某一智力资本要素的价值创造能力、价值创造的持续性、稀缺程度和模仿难度为标准评价其质量。
3 智力资本价值创造理论的未来研究
根据以上评述, 笔者认为智力资本价值创造理论的未来研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非货币价值形式的智力资本度量研究
智力资本价值计量的目的, (1) 内部管理; (2) 对外报告。我们不仅需要计量智力资本的整体价值, 更需要计量智力资本各构成元素的价值, 以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然而, 智力资本不是企业各智力资本构成元素的简单叠加, 而是有机合成。所以无法将智力资本整体货币价值分拆为各独立智力资本构成元素的货币价值 (王勇等 2002) 。智力资本各元素的价值往往取决于各元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很难直接计量智力资本各元素的货币价值。但可以尝试度量智力资本元素的非货币价值, 间接判断某一元素或一组元素对智力资本价值的贡献。这种非货币价值信息完全能够满足企业内部管理包括战略管理以及对外报告的需要。
3.2 智力资本质量及其评价研究
归根到底, 智力资本是一种投资形成的特殊商品, 因而存在质量高低的问题。
(1) 根据智力资本的涵义, 任何企业都存在智力资本, 然而, 不同的企业, 价值创造能力不同,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同。除了智力资本数量多少的原因外, 有没有智力资本质量差别的原因呢, 我们需要实证研究。
(2) 我们知道, 物质资本是固定资本或称静态资本, 一经形成, 很难改变, 因而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而智力资本是动态资本, 高质量的智力资本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 不断累积、沉淀、裂变, 不断产生新知识、新技术, 从而能够持久地保持竞争优势, 因此, 智力资本质量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当然, 这也需要大量的实证研究。
(3) 证券分析师依据上市公司各种信息, 运用专业知识, 分析预测上市公司的盈余水平, 估量企业价值, 并向投资者提供投资建议。然而, 我们看到的是, 尽管证券分析师具有专业优势和信息优势, 但对企业价值的评估似乎越来越不准确, 其原因是证券分析师的分析、预测评估的依据主要是物质资本的价值创造能力, 而忽视了在价值创造中起决定作用的智力资本因素, 尤其忽视了智力资本的质量因素。因此, 从提高价值评估准确性角度看, 必须重视对智力资本质量的研究, 分析影响智力资本质量的因素, 探索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途径。
3.3 智力资本财务控制研究
财务学是关于资本的科学, 是研究资本运筹规律和效率的科学。因此, 智力资本理应纳入财务学范畴, 研究智力资本运筹规律和效率。财务管理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对资本活动进行价值管理, 包括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管理。将智力资本纳入财务学范畴, 就是以经济学为理论基础, 运用管理学的技术与方法对智力资本活动进行组织、计划、决策和控制, 充分发挥智力资本超强的价值创造能力, 逐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摘要:本文依据智力资本价值创造理论研究文献, 对智力资本价值创造基础理论、智力资本价值计量模型、智力资本价值创造能力评价等理论研究进行梳理与评述, 提出智力资本价值创造理论未来研究内容与方向
关键词:智力资本,价值创造,价值评价,未来研究
参考文献
[1].Edvinsson L, Malone M:Intellectual capital Realizing your company s true value by Finding its hidden brainpower[M].Newyork: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Inc, 1997
[2].Stewart, Thomas A:Intellectual capital:The New wealthof organization[M].Newyork:Double day Dell pub-lishing Group.Inc, 1997
[3].马克思.《资本论》[M].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57:354
[4].朱瑜, 王雁飞, 蓝海林.智力资本理论研究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7.9
[5].原毅军, 孙晓华, 柏丹.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潜力[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5.3
[6].张直.从劳动价值论到知识价值论[J].湖南经济, 1998.6
[7].王大勇, 陈方正.论知识资本价值增值性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12
[8].王勇, 许强, 许庆瑞.智力资本及其测度研究[J].科研管理, 2002.7
[9].[美]帕特里克.沙利文.价值驱动的智力资本[M].赵亮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10].闫化海, 高山行.智力资本评价理论和模型研究述评[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4.12
智力价值 篇7
(一) 智力资本
智力资本是企业的一种可被掌握并施以影响, 能够给企业带来更高价值增值的资本, 具体表现为企业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之差。它是与知识、经验、能力、智力及创新相关的, 隐藏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 能给企业创造比物质资本更大价值的资源, 具有无形和非折旧性的特征。
(二) 智力资本的计量
传统会计对智力资本的反映和报告仅局限于那些易于辨认的、其成本在发生时可以可靠计量的部分 (如知识产权等) , 而对于那些未来收益不明确、使用后无法用增值或减值来简单计算的智力资本则无法反映。对智力资本的认识和评价能力, 将直接影响企业能否有效驾驭和管理智力资本。因此, 学术界和实务界对智力资本的计量问题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 提出了很多方法。目前对智力资本的计量方法主要有:
1. 市场-账面价值比法 (Markel to book value ap proach) 。
通过计算公司的市场价值 (包括股票市值和债券市值) 与公司的资产账面净值的比值来确定智力资本, 认为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就是公司财务报表中所没有反映的智力资本的价值。这种方法计算简单, 易于理解, 但是它忽略了智力资产所包含的各种因素, 仅把它当作一项单一的资产来处理, 在评价过程中缺乏可靠性和稳定性。
2. Tobin的Q系数法 (Tobin’s Q) 。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James Tobin用系数Q代表公司的市场价值与公司资产的重置成本之比, 即Q=市场价值/重置成本。如果Q>1, 说明公司可以取得高于正常投资报酬率的投资收益率, 通过投资可使公司价值增大, 公司应该积极投资;当Q<1, 说明公司投资收益率低, 投资会使公司价值减少, 公司不应该投资, 而应通过市场购买所需资产;当Q=1, 投资处于均衡状态, 公司是否选择投资, 对其价值无差异。一般地, 高的Q值反映了公司拥有高的技术水平或有效的智力资本。这种方法运用重置资本取代历史成本, 是一大进步, 但是重置成本的计算在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中还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 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3. 斯堪的亚“导航器”模型 (Skandia Navigator) 。
斯堪的亚“导航器”模型认为, 企业的智力资本来源于财务、顾客、运作过程、更新和发展、人力资源五个部分。该模型设置了一系列指标分别评价以上五个方面, 并通过类比等处理方式将包括直接计量、金额、比例和调查结果的多项指标最终转化为货币金额和百分率两类指标。将货币指标与事先设定的权重结合起来, 得到一个企业智力资本的货币价值 (c) ;将百分率指标结合起来形成智力资本效率系数 (I) , 企业的智力资本价值就是这两者的乘积, 即:智力资本=IC。斯堪的亚“导航器”模型积极探寻了企业价值创造的真正来源, 广泛涵盖了组织结构与内部过程, 并且真正认识到了客户资本对企业价值创造的作用。但由于很多指标是建立在一些假设条件下, 而这些假设条件并不都是合理的, 因此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4. 智力资本增值系数法 (Value added intellectual capita coefficient) 。
智力资本增值系数法认为公司的市场价值由实体资本价值与智力资本价值共同构成, 智力资本又包括人力资本与结构资本。公司价值的增加可由产出与投入相减获得, 产出是指公司所有产品或服务所产生的收入, 而投入是指公司所发生的所有费用, 但不包括人事费用 (人事费用是人力资本的代理变量, 是智力资本的一部分) 。然后利用“效率”概念, 将公司价值增加的部分进行分析, 衡量确定智力资本的贡献度大小。应先计算其价值增值, 再计算各项资本的效率:资本增值系数 (价值增值/整体资本) 、人力资本增值系数 (价值增值/人力资本) 、结构资本增值系数[ (价值增值-人力资本) /价值增值], 最后将三个系数相加得出智力资本增值系数。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实际计算、比较公司的价值, 使用该模式的软件包, 利用财务会计系统的数据, 可快速评价公司的智力资本。
5. 收益法。
收益法是指将企业或企业中的某一特定时期内所实现的收益中的一部分归因于智力资本投资运作后的所得, 并按照一定的比率将其转化为该企业或企业中某一群体智力资本的价值。前四种方法都仅仅从智力资本投入价值的角度对其进行计量, 而智力资本作为企业的生产要素, 它的计量过程离开了生产要素将使得它的计量价值大打折扣, 而且从计量的目的考虑, 智力资本的度量也应该侧重反映智力资本能为企业带来的收益。因此, 本人认为收益法对智力资本价值的计量更为科学、合理, 也更能真实地反映智力资本的价值。
二、基于收益法的智力资本价值计量
收益法的具体做法是:首先计算出企业年度收益超过同行业平均收益的那部分价值, 然后再把这一价值中属于智力资本的那部分价值, 按照一定的折现率计算出现在的终值, 作为智力资本价值。收益法的一般计算公式为:
式中, V为智力资本价值;KIC为过去第t年企业智力资本收益率;Rt为过去第t年企业的收益;RAt为过去第t年企业所在行业的平均收益;n为被要求计算智力资本价值的期数;i为折现率。
关于KIC的计算。KIC是区别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对企业收益不同贡献的重要指标。我们对智力资本计量所隐含的假设就是按贡献分配, 按贡献分配的原理就是生产要素的收益与生产要素的贡献成正比, 因此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我们提供了计算依据。我认为企业的收益与智力资本投入、物力资本投入成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关系, 即:Q=AKαIβ。式中, Q为企业收益;A为技术水平参数;K为物质资本的投入;I为智力资本的投入;α为物质资本的弹性, 即每物质资本增加1%时, 收益平均增长α%;β为智力资本的弹性, 即每智力资本增加1%时, 收益平均增长β% (假设企业在一定时期内α%, β%, A均近似为常数) 。那么, 我们可测得某企业近几年的收益和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投入。物力资本投入可以按照传统的会计方法确定;智力资本投入包括人力资本投入、组织结构投入、顾客资本投入三方面, 人力资本投入包括员工基本工资、奖金等, 组织结构投入包括新市场开发投入、行业发展投入等, 顾客资本投入包括顾客服务投入、顾客培训投入等, 凡是有关这三方面的投入都应该计入智力资本投入。这样就可测得Q1、K1、I1;Q2、K2、I2;Q3、K3、I3;……等几组数据, 并代入函数关系式Q=AKαIβ得到一个方程组, 解这个方程组可求得α, β, A的值, 则KIC=Iβ/ (Iβ+Kα) , 即可得KIC的值。
三、智力资本信息在现金流量表中的披露
(一) 智力资本信息在现金流量表中披露的设想
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是由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资本和智力资本通过合理、有效的运营方式共同创造的, 因此在现金流量表的编制过程中, 也要体现智力资本发挥的效用。智力资本的效用主要集中体现在经营活动中, 所以要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体现智力资本带来的收入以及智力资本在发挥效用时产生的相应成本与费用, 因此, 建议要在原有的编制项目基础上增加新的项目:“智力资本带来的收入流入”、“智力资本带来的成本流出”、“智力资本带来的税金及附加流出”。
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不能从直观上划分为财务资本带来的现金流量和智力资本带来的现金流量, 因此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来确认企业智力资本带来的现金流量。最简单的方法是比率法:根据智力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来确定智力资本带来的现金流量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量份额, 即:
智力资本带来的收入流入=[销售收入+ (应收账款、应收票据期初余额-应收账款、应收票据期末余额) + (预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初余额) +本期收回前期核销的坏帐损失]× (智力资本总额÷资本总额)
智力资本带来的成本流出=[主营业务成本+ (期末存货-期初存货) + (应付账款、应付票据期初余额-应付账款、应付票据期末余额) + (预付账款期末余额-预付账款期初余额) -购货退回收到的现金-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减少的应付款项]× (智力资本总额÷资本总额)
智力资本带来的税金及附加流出=[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已交税金) 金额+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税额]× (智力资本总额÷资本总额)
(二) 智力资本信息在现金流量表中的体现
智力资本在现金流量表中的体现是在原有的编制相关项目下增设“其中”项目:“智力资本带来的收入流入”、“智力资本带来的成本流出”、“智力资本带来的税金及附加流出”, 具体如表1所示。
参考文献
〔1〕朱学义, 黄元元.我国智力资本会计应用初探〔J〕.会计研究, 2004 (8) .
〔2〕梁莱歆, 官小春.对智力资本会计信息披露的探讨〔J〕.事业财会, 2004 (1) .
〔3〕黄惠琴, 刘剑民.智力资本计量模型的构建〔J〕.当代财经, 2005 (5) .
〔4〕黄萍.智力资本计量方法浅析〔J〕.财务与会计, 2006 (8) .
〔5〕赵秀芳.智力资本评价方法的比较与分析〔J〕.财会研究, 2006 (10) .
〔6〕甘卫平.智力资本计量与评价方法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 200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