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因素(共12篇)
智力因素 篇1
一、智力、智力因素
智力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等。
观察力就是人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它是做出相应判断的依据,是智力活动的源泉。
记忆力是人们对所见所闻在脑海中再现的能力,它是智力活动的仓库。
想象力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或现象进行有意义的假想能力,它是智力活动的翅膀。
思维力是根据已知思考未知或关联的能力,它是智力活动的核心。
注意力是人们有目的的观察事物或现象的能力,它是智力活动的守门员。
二、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情感、情绪、意志、需要、动机、兴趣、性格等。
情绪、情感是人们对周围的人和事是否跟自己的喜好、愿望和观点一致而产生的体验,比如,高兴、快乐、烦闷、忧愁等。
意志是人们自觉克服困难以达到美好目的的内心坚持。它是意识的能动性的表现。
需要是人们在生活中渴求得到某种满足以弥补某种不足的一种内心状态。
动机是直接促使一个人进行某项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
兴趣是人乐于认识某人、某事或某物并非常愿意参与其相关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
性格,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是十分复杂的心理结构,它包含许多特征,如对现实的态度、完成任务的意志、对待或处理问题的情绪、掌控事态发展的理智等。
三、人类要发展,必须学习知识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受到智力的操控和影响,人类要发展,离不开知识,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结果,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及该事物与它事物的联系、关系。知识一般以经验或理论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也通过记录的形式贮存于书本中。而人类对知识的掌握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实践直接获得经验,另一种方法就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获得前人通过实践为我们积累的宝贵经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事事都去实践,所以学习前人为我们积累的知识非常重要。
简单地说,学习是人在生活过程中模仿他人能力并将其转化为自身能力的过程,由不会到会,由不懂到懂,由无知到已知就是学习。人的学习是掌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过程,人的劳动创造了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人类通过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经验以便创造出更多的人类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四、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贯穿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很重要。(1)观察力很重要,学习任何东西都必须仔细观察,比如一堂素描课上,要想完成一幅作品,必须仔细观察实物,然后才能通过模仿轮廓勾勒出线条;数学课上,要完成一道几何证明题,首先必须仔细观察图像,从中找出相同点或不同点,从而进行论证。(2)记忆力很重要,记忆力是完成许许多多学习任务所必需的。比如,记不住英语单词就翻译不出英语句子;记不住数学公式就做不出需要应用这个公式计算的数学题;记不住物理原理就做不出相应的物理题;记不住化学方程式就写不出反应方程式;等等。(3)想象力很重要,我们写文章常说:插上想象的翅膀去遨游。的确,比如,完成好一篇写景文需要通过思维、想象,置身室内,给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或翻飞于大自然的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之间;或想象出小桥流水,月落乌啼;或炊烟袅袅,茅舍青青;或绵绵细雨,三五行人;还可以上天揽月、下海捉鳖……(4)思维力很重要,就比如做立体几何题,需要仔细观察图像,通过思维想象出立体看不到的部分才能在记住公式、公理、推理等的情况下做出准确论证或计算。(5)注意力很重要,因为这一切都得集中注意力才能完成好。
非智力因素不可忽视。就比如说,美术课上老师布置了山水画的素描任务,除了观察、想象、思维等这些必要的智力因素,要想完成好任务,首先还必须要具备的是对作画感兴趣,不感兴趣作不好;其次要有对大自然热爱的情怀,用高兴、兴奋的情绪去画,用心灵去感受大自然。学好美术,素描是基础,素描是学好美术的需要,那么动手完成好素描的动机就是将来学好美术,具备这些还不够,还必须有完不成作品不罢休的意志和决心才行。
五、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好学习任务
智力因素在人类的学习过程中固然重要,因为智力因素是有效进行学习活动根本,人类的学习过程中离开智力因素,一切学习活动就无从谈起。但光靠智力因素还不能够完美完成学习任务,或获得的知识不会持久,或不能学到比较多的知识。非智力因素也不可忽视,非智力因素是有效进行学习活动的保障,离开非智力因素,学习过程会变得枯燥无味,少了许多乐趣,缺乏动力,缺乏保障。
智力因素必须在非智力因素的配合作用下才能完美完成学习任务,获取较多知识。
参考文献
教师手册编委会.教师手册[M].档案出版社,1986-08.
智力因素 篇2
遗传也是影响孩子智力的一个因素。如果父母智商都高,孩子智商也不会差到哪里。这种遗传还表现在血缘上,如果父母都是本地人,那么孩子平均智商将达到102,如果父母是表亲,那么孩子的智商会低很多。
2.母乳
母乳中的营养成分相信不用再多做介绍了。母乳中的牛磺酸不仅能增加脑细胞数量,还能促进神经细胞的分化与成熟,有利于神经节点的形成,对孩子智力发育是非常有帮助的。与吃奶粉的孩子相比,吃母乳长大的孩子智力要高出3-10分左右。
3.饮食
有些孩子特别贪吃,而有些孩子就喜欢吃肉不爱吃别的,这类孩子的智力会受到影响。此外,不爱吃早餐的孩子智力也会受到影响。要知道早餐里含有蛋白质、糖、维生素与微量元素,这些都可以促进孩子脑部发育,所以家长要培养孩子养成吃早饭的习惯。
4.体重
如果孩子体重超过正常孩子的20%,那么他们的各项身体器官发育会远远落后于正常孩子。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大量脂肪进入脑部,阻碍了神经细胞的发育与神经纤维的生成。
体重过轻也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有些可能是因为疾病,但是大部分是因为孩子挑食或是厌食。现在几乎每家都是一个,对孩子过度溺爱,一日三餐不正常,零食不离身边,营养不良是常见的现象。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难以保证孩子的健康发育。
父母要让孩子养成吃早餐的习惯,同时纠正他们的坏习惯。早餐很重要,它是大脑与身体各个器官能量补充的第一餐,这时候补充的蛋白质、糖、维生素、微量元素作用要比其他两餐高出很多。
5.环境
环境也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如果孩子一出生就是弃儿,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与教育或是孩子一直生活在枯燥乏味的环境中,那么他们的智商要低。这类孩子长到3岁左右,他的智力平均数值在60.5。如果生活环境一直处在良好状态,那么他们的智力平均水平在91.8左右。
★ 宝宝吃什么能提高智力
★ 成年人如何提高智力
★ 怎样开发三个月宝宝的大脑智力
★ 吃什么可以提高智力
★ 如何有效提高胎儿的智力
谈谈影响青少年智力的因素 篇3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智力水平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50。这就是说,影响学习效果的还有别的因素存在。最近,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初中1~2年级71名学习优秀生和70名差生的智力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提示:优、差生的智商水平均在正常范围,但优生智商普遍高于差生,男生高于女生。影响智商的主要因素有性别、母亲文化程度、学生人际关系的好坏和存在行为问题的多少。
行为问题研究表明,退缩型行为及攻击性行为是影响智商的主要因素。如有的学生特别胆小、害怕,在遇到陌生人和进入陌生环境时就退缩;有的学生则出现破坏公共财产、纵火、行凶、敲诈或夺取钱财等行为,他们突出自我中心,缺乏同情心和不能团结周围的同学。这些不良行为均影响青少年的智力。
性别方面在当前我国初中教育的状况下,就智力发展水平的总体上看,女生要比男生低些,但相差不大,并各有优势。言语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外语),女生仍保持一定优势;理科的学习能力,女生比男生低。美国心理学家指出,青少年期女生的平均智力不亚于男生,但女生智力趋于平均,而男生智力悬殊。
母亲的文化程度研究显示,母亲为大学或大专级,其子女的智商均值显著高于母亲为小学或文盲及初中技校级;高中或中专级子女智商均值亦显著高于小学或文盲级子女智商。
人际关系青少年时期感情冲突常常较明显,爱可化为恨,依赖转化为反叛,尊敬或崇拜可转化为憎恨。许多研究表明,学生在学校中与师生和同学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及潜力的发挥。如有的学生在学校与教师或同学的关系处理得不好,便会出现紧张、忧虑、不信任和敌对的情绪,这些情绪上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学生智力的正常发挥。
由此可见,如何尽早地发现和及时地矫正青少年中各种不良行为,将有利于孩子的健全人格发展,也有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对产生攻击性行为者应予以早期治疗,对此问题,社会也应引起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另一方面,若能普及和提高我国现有女孩子的文化程度(达到高中级以上),对提高2000年以后出生孩子的智力。改善我国人口素质有较长远的意义。现今文化程度低的家长,在教育子女时要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以弥补文化程度低的不足。
智力因素 篇4
关键词:外语学习,语言的本质,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
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国际交往日益增多。外语是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因此,学习外语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都想在短时间内学好外语、速成外语。希望知道别人是怎样学好外语的。就英语而言,怎样才能学好英语呢?
学习语言,尤其是学习一门外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其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有一句话:登山千条路,同赏一月高。这句话说明了,学习外国语各有各的方法。只要适合自己就是好的。
近几十年以来,国外,尤其是英美国家的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师对语言习得的心理机制和外部因素进行了极为深入的研究,从理论上澄清了许多问题,对外语教学的实践起了巨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因此,国外最近几十年中各种外语教学法层出不穷,各种新的外语教学理论接踵而至。在许多问题上,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师实现了比较一致的看法。这些理论对英语学习的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避免语块学习过于枯燥,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小组表演、竞赛,相互合作、督促加大语块的输入和输出力度。语块的积累非一朝一夕,课下要使学生养成习惯,随时在各种学习材料中积累语块,教师可鼓励学生积极阅读与其能力相适应的网络报纸杂志,学习时代性比较强的语块运用。教师也可以组织学习小组开展翻译比赛,对获胜小组给予奖励或者鼓励学生去参加一些网站的翻译活动,如中国日报的翻译擂台、沪江英语的翻译学习节目等。
(3)学习利用语料库或者搭配词典,组建自己的小型语料库。
语块具有相对的固定性,在交际中可以被整体提取增加流利度,因而具有一定的生成性,它为语言习得提供了原材料(Nattinger&De Carrico 1992)。基于此,学者们已经在利用语块开发机器翻译软件或者帮助学习者提高英语的各种语料库,如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语料库COLEC(College Leaner English Corpus)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语料库对词汇的常见搭配和短语进行探索发现和归纳,大量的例句可以帮助学生对比相近搭配、语块的文体差异等,使他们最终能够提高翻译的主动性,减少对教师的依赖。
教师也可以组建小型语料库,以所学教材或者四、六级考试真题或模拟题为原始语料,充分利用语料库存储大,语料丰富,查阅便捷等优势,帮助学生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翻译练习。教师还可以时时根据教学进度对语料库进行更新,纳入学生翻译的成功案例,将学生普遍性翻译错误和特殊翻译问题纳入错误语料库,让学生自己对比借鉴。
5.结语
语块教学翻译法一方面将教学翻译凸显出来,改变了目前盛行的交际教学法和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实际英语能力无法接轨的问题,实实在在地从根基上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将语块理论应用于教学翻译,打破
首先,语言是一种习惯,一种能力,还是一种社会现象呢?
这个问题涉及语言的本质。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必然导致不同的语言观和语言教学观。
二十世纪初,在美国兴起了一股行为主义的思潮,一些语言学家引进了行为主义的概念,认为语言的习得是一个刺激反应的过程,是一个被反复强化了的习惯,由此便产生了句型操练法和听说法等外语教学流派。他们强调对一些句型和习语的操练,认为一切语言习得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培养起来。然而,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对一些短期培训比较有效,但方法机械、呆板、语言材料枯燥乏味,学生无法灵活运用学到的语言知识,缺少实际运用能力。五十年代以后,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另一派语言学家强调语言能力的先天性,认为人的大脑中先天就有一套语言装置,只要经过触发就可发展为一种完整的语言系统,否则就无法解释人们能够听懂和说出无限数量的他们从没有听到过的或读到过的句子。因此,以这一语言观为基础的教学法,如暗示法、情景法等应运而生。目前比较流行的,也是大部分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师都接受的观点是:语言是一种具有特殊生理基础的社会文化现象。人类不同于动物,关键在于他们的大脑中有一种特殊的“线路图”和“密码”编码,有一种经过千百万年进化而来的“语言习得能力”。但是,这种先天的语言能力必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才能得到适当的发展。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有的人仅学习不到三个了常规教学法,它结合人类记忆的板块化模式,扩大翻译的最小单位,有效地提高了语言的输出效率和准确性,避免了母语负迁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5]陈恪清.大学英语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7).
[6]刘晓玲,阳志清.词汇组块教学———二语教学的新趋势[J].外语教学,2003,(6).
[7]罗选民,徐莉娜.语义“匹配”与翻译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5):386-391.
[8]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9]袁卓喜.试论语块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与启示[J].外语界,2009,(5).
基金项目:本文系作者主持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校级课题《语块在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翻译中实证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GYB1202)。
月的托福、雅思教材,就考到了近满分的成绩。
每一个人都有一种潜在的获得一种或多种语言的能力,关键在于所处的语言环境和每个人对语言环境的处理能力和方式的不同。人的大脑如同一个过滤器一样;假如给了每个人同样的语言环境,而结果不一样的话,就说明了一个问题:个体差异起了作用。这种差异分为智力的和非智力的两种。智力因素主要指先天语言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态度、个性和学习方法等。
语言学家研究表明,人的语言能力(language aptitude)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语音能力(phonetic encoding ability),指识别语音及将其储入大脑的能力;语音作为语言存在的物质基础,不仅是语言的本质,而且是语言学习和教学的基础。语言脱离了语音,它的交际作用就受得了极大的限制。人的语言发展过程的最早阶段就是“听”,学习第二语言的开始阶段必须从听力入手。语音是听力的基础,只有打好语音这个基础,才能奠定未来英语学习的基础。语音学习影响到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2)语法能力,指识别语言中句子的句法结构的能力。这一能力不是指语言学习者实际了解一些语法术语,而是指在学习语法或组成造句时表现出的一种潜在能力。外语学习者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交际能力,而学习者所要具备的交际能力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即语法能力、社会文化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其中语法能力是最基础的能力,它对于准确理解表达至关重要。语法是语言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脱离语法知识的学习,便无法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语法对于语言的作用有两个:(1)促进理解;(2)控制输出。所谓促进理解,是指运用所学语法知识解决学习中尤其是阅读中所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当学习者不理解某个复杂句子的意思时,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结构、句子各部分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以达到理解的目的。语法的第二个作用是控制输出。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学习英语多年,英语水平也算不错,但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仍然错误百出。这说明错误者没有掌握足够的语法知识或没有充分利用所学的语法知识控制语言的输出,从而影响了语言输出的质量。(3)推理能力,这种能力指的是语言学习者分析语言材料,并由此确定意义和语法形式之间的关系。推理能力是在把握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的基础上展开的。它对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最基本的是要养成“同中求异”的思维习惯,将相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其中在某个方面的不同之处,将相同事物区别开来;养成“异中求同”的思维习惯,对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其中在某个方面的相同之处,将不同的事物归纳起来。此外,还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属于人所特有的高级认识过程。想象力是在广泛的感知、丰富的经验、渊博的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我们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观察和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扩大阅读量,阅历多了,就会有很多感悟,从中获得想象力。
有实验表明,每个人掌握语言的能力是有差异的,但这并不是决定语言学习的关键,它只影响到学习的效率和速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有的人说,我的记忆力不好,记了就忘,不如别人,还是年龄小的人记得快。然而实验表明,年龄在外语学习中并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年长的比年轻的还有优势,他们分析能力较强,在一些非智力因素方面,如动机、态度等要胜过年轻的人。所以,我们会看到在某些英语培训班上,一些年龄稍大的人水平在较短的时间内超过年纪较小的人的水平。
在语言学习中,态度、动机、个性和学习方法等构成了最为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态度(attitude)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外语学习本身的态度,二是对所学语言社团文化的态度。研究表明,持积极态度的学习者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要大于持消极态度的。持积极态度的外语学习者由于对另外一种语言表现出强烈的新奇感和兴趣,对所学语言的文化和其他事物也渴望了解,因此,他必定是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和使用这门语言,并通过所学的语言知识探求这门语言的风俗和文化。
动机(motivation)也可以分成两种:适应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动机的主要表现是:(1)对某种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2)为达到该目的而做出一定的努力。英语学习中的适应性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指学习者希望学习这门语言,以求融通这种学习语言的文化,参与其社会生活并得到该社团成员的认同。而工具性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则是为了达到某一暂时的或特殊的目的,如通过某一考试,获得某种职业、荣誉等。研究结果表明,持有适应性动机的外语学习者取得成功率较大,学习效率较高。相反,持工具性动机的学习者一旦目的达到,就中断学习,因而往往很难掌握好一门外语。
个人性格对外语学习有关系。心理学家常把人的性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两种。实验结果显示,许多认为自己broad鄄minded,calm,kind,friendly,outgoing和happy的人,也就是所谓的外向型的人,其学习成绩要比与上述性格相反或相差较大的人好得多。这是因为,外语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逐渐积累的过程,语言需要实践,大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必须通过外界环境才能发挥作用。性格外向、善于交际的人获取的语言材料要比不善交际的人多,而且大脑中已有的语言知识不断得到调整和充实,尤其是他常常渴望有机会一展其学习成果,当然其掌握外语的速度和程度就要高。这一点对于年龄较小的外语学习者并不算重要,但对于年龄较大的外语学习者尤为重要。因为大部分非智力因素都可以进行人为的改变,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使自己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具体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无疑对外语的学习也具有极大的关系。掌握语言需要适当的语言环境,怎样创造自己的语言环境,选择适当的输入,并对所接触的语言材料加以分析处理,都是十分重要的。例如:(1)听说训练。练习真正的“听”,即对于话语内容的领会(understanding),最初可以通过倾听(lis鄄tening)朗读课文的磁带录音进行。一般来说,学习者必须先听懂朗读然后才可以开卷阅读课文。当“闻而不解”之时,坚持听一连串意义不明的声音毫无益处,就要更换材料。如果课文读起来并不费解,只是听着未能把接触到的语言立即转换为意义,就应该借助阅读课文来达到听懂录音,促成语音与意义之间的结合。要注意的是,课文应当是在听录音而不解之后才去读的,读后必须重听以至反复听,并且重听是不再伴以阅读,以免注意力分散于文字和声音两方面而不能专心练习听。(2)阅读训练。阅读在英语学习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考试成绩取决于阅读水平。阅读的主要目的是理解文章的意思。因此,理解能力是阅读中最重要的能力。阅读理解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表层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深层理解(inferential com鄄prehension)和评价性理解(critical comprehension),其中表层理解是深层理解的前提,评价性理解又是在深层理解上进行的。所以,做阅读训练时不应该仅停留在表层意义的理解,而应该注意提高自己对文章的深层理解和评价性理解。
另外,如何学习和记忆单词,如何进行写作训练,如何准备考试等,都直接影响到外语掌握的程度和速度。
我们了解了影响外语学习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以适当的学习方法学习外语,做到有的放矢,争取用较短的时间学习较多的英语。
参考文献
[1]马俊明,易尔山,曹瑞珍译.英语教师的艺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欣茨曼著.韩进之,等译.学习与记忆心理学.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影响宝宝智力发育的因素 篇5
肥胖是宝宝智力发育的一大杀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妈妈总是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了宝宝,并且受传统喂养观念的影响,认为把孩子喂胖了就是把孩子喂好了,这是完全不对的。
肥胖不仅对宝宝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会导致宝宝增大患某些疾病的几率。同时,肥胖也会影响宝宝智力的发育,据研究表明,超过正常体重20%的宝宝在智力上与同龄的宝宝会出现较大的悬殊,较胖的宝宝在视听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上都较正常体重的宝宝差。
应对方法:均衡的饮食对于宝宝来说是很重要的,如果宝宝已经出现了偏重的现象,那么要及时控制宝宝脂肪的摄入量,多运动,这样才能有健康的身体。
电磁辐射
随着科技的发达,我们使用的电器产品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电磁辐射,宝宝在成长阶段发育很快,对电磁辐射的敏感程度比成人更强,长期暴露在电磁辐射的环境中不仅对宝宝的身体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对宝宝的智力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因为被电磁辐射影响的细胞中也包括了神经细胞。
应对方法:在购买家用电器的时候一定要购买经国家检验合格的产品,因为这些产品的辐射是在安全的范围内,同时宝宝不宜长时间看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也不能作为宝宝的玩具使用,一些高辐射的产品也不能集中放在宝宝的房间。
有害金属
有害金属特别是重金属对宝宝智力的伤害时不可逆的!其中铅和铝对宝宝的伤害为最大,有科学数据显示,宝宝体内只要每10毫升血浆达到5-15毫克铅就可造成宝宝发育迟缓和智力减退。
那么这些有害金属是怎么进入人体的呢?一方面随着空气污染的加重,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等被宝宝吸入后自然有可能把有害金属带到体内;另一方面,由于食品安全的管控不到位,导致很多食品在加工时为了增加某一方面的特性而违法超量添加有害金属,导致超标。
应对方法:宝宝要多吃蔬菜和水果以及维生素C含量较高的食物,这样可以减少有害金属的摄入,同时帮助已进入体内的有害金属的排出。最好不要使用铝制品的餐具,这样可以减少铝的摄入。
不当的引逗
小宝宝可爱,每个人都想来逗一逗,你捏一捏小脸蛋,他摸一摸小脑瓜,妈妈也十分高兴。但是请注意,一些不当的逗引对宝宝的智力发育是有危害的。
周岁以内的宝宝不宜被逗得大笑,大笑中的宝宝大脑对氧气的需求量会增大,而宝宝的呼吸系统发育是有限的,宝宝被逗得大笑时很可能会发生瞬时窒息,损伤大脑;一些大人喜欢把孩子抛高高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宝宝的颈椎比较柔软,将孩子抛高的行为可能导致宝宝大脑强烈震荡,损害宝宝脑部的发育。
应对方法:拒绝一切不文明的逗引是对宝宝最大的保护,妈妈千万不要怕得罪人,宝宝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精制糖
甜食是各个年龄段的宝宝最爱的食物,在添加辅食的时候,妈妈往往为了让宝宝多吃一点而往宝宝的辅食中加糖;在宝宝可以和大人一样吃正常餐的时候,家长为了让宝宝吃多一点也会为宝宝准备大量的甜食,这样实际上对宝宝的健康和智力发展都很不利!
虽然糖可以为宝宝提供能量支撑,但是研究表明,过量食用糖的宝宝智力往往低下。因为白糖属于酸性食物,长期过量食用会使宝宝的体质变为酸性,宝宝的大脑很容易产生过度疲倦感,对宝宝智力影响很大,特别是饭前食用大量甜食危害就更大了。
浅析英语学习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篇6
关键词:英语学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
高中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读、写、译等综合技能和口语交际能力,而这种能力形成的基础取决于一些智力与非智力因素。英语教师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些因素,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本文从智力与非智力因素这两方面阐述其对高中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一、智力因素
1.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的基础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材料,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离开词汇,语言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如果词汇贫乏,词义含混,就会造成理解和表达的障碍。在外语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方面就是词汇,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一个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各项语言技能的发展。有些研究也证明,英语词汇量与高考成绩之间有很高的相关性。因此,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学生的词汇量影响着英语学习程度。
2.语法是英语学习的中心线
我國是在非英语环境中进行英语教学,学生无法无时无刻地获得足够的语言锻炼,形成语感,获得语言交际能力,进而自然而然地习得英语。所以学生必须掌握系统的语法知识,把握英语的基本结构,掌握一定的语法规则,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语言现象,更好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一个不懂语法的学生是不会也不可能说出地道的英语的,那还怎么进行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呢?总之,语法在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语言得以成为语言的根本条件之一。但语法学习应避免走极端,学生不能不学语法,但也不能以语法学习为中心,为语法而学语法。
二、非智力因素
1.浓厚的兴趣是英语学习的重要前提
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有赖于兴趣。”确实,兴趣是一种学习动机,是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首要条件。兴趣会产生求知欲。学生的学习兴趣越高,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效果就越好。如果我们能把兴趣培养成为学习英语的一种心理需要,就可以使学生逐渐养成自觉、主动学习英语的习惯。英语的学习难度大大超过母语的学习,学生只有对英语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当然,兴趣的培养与教学艺术是分不开的。教师应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用教育艺术把学生的兴趣引向英语学习。
2.刻苦努力是学好英语的必然选择
中国的学生是在非英语社会环境中学习英语,接触和使用英语的机会十分有限。因此,对英语的掌握,一般来说是通过勤学和苦练。尤其是英语单词,必须死记硬背,想不费功夫就能记牢单词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就很难谈真正的语言交际与运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刻苦努力。
3.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英语的关键因素
英国作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这句话很好地道出了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重要影响和对人以后发展的重要性。在英语学习上也一样。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是学好英语的关键,不良英语学习习惯是学不好英语的根本原因。其实,不管教师如何培养,目的都是让学生养成努力学习、独立作业、对自己的学习付出和负责的良好习惯,然后把这种习惯自然而然地坚持下去。所以,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
4.自信是学习成功的有力保障
自信心是人类心理生活中最为基本的内在品质之一,也是每个人内在“自我”的核心部分。自信是人的心灵内部迸发出来的一种力量。它能驱动人奔向光明,激励人去唤醒沉睡的潜能。当一个学生总是说“我不行”的时候,很难想象他会学好英语。相反,他在对自己说“我行”的时候,他所创造的成功机会就会很大。就拿记忆为例,在记忆活动中,自信心越强,记忆效果就越好,自信心是增强记忆力的内在动机。在英语学习记忆信心的训练中,首先要抓目标激励,所定目标具体实际,学生稍做努力定能实现,同时使学生明确提高记忆力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其次是成功激励,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记住学习内容,并能在实际中运用,从而产生一种“我行”的自信心,同时也对记忆对象产生兴趣。最后是榜样激励,可以让学生找一位自己崇拜的伟人或名人,研究他、模仿他,让榜样走进自己的生活并带给自己力量;也可以让学生在自己身边找一个强者作为榜样,在与其交往中得到启发,摸索一些规律,并通过他来树立自己对英语的学习信心。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在学生智力水平和已有知识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这一语言实践主体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其学习效率。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会给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契机。
参考文献:
[1]夏正江.一个模子不适合所有的学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慧萍,欧晓霞.非智力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J].山东外语教学,1996,(01):81.
智力因素 篇7
一、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要通过历史教材的启示,培养学生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科学显著的特点就是史论结合。这一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科书在记述具体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概念,把握正确的结论。如钜鹿之战后,项羽势力雄厚,只有项羽四分之一兵力的刘邦为什么能在楚汉之争中最终战胜项羽,建立汉王朝呢?教材进行了分析:刘邦知人重任,得到萧何、张良、韩信等人的辅佐;项羽骄傲自大,不听取意见,纵兵烧杀抢掠,大失民心。所以垓下之战,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这不仅使学生知道了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而且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如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教材具体写出了革命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原因是16、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广泛深入地发展。革命过程包括苏格兰人民起义,克伦威尔议会军战胜王军,成立共和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推翻封建复辟王朝,结果建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分析,学生了解到资产阶级革命前夕,在君权神授下的英国,封建的生产关系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这一历史过程体现了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学习这一段,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
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对获得的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才能转化为能力。教材上介绍了一些有成就的历史人物,在他们创造性的工作中蕴含着灵活运用知识的哲理。《詹天佑和京张铁路》中有一段说:“他亲率工程队勘测实践,然后同铁路员工一起,克服资金不足、机器短缺、技术力量薄弱等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处艰难的隧道工程。为了确保行车安全,詹天佑设计出‘人’字形路轨以减缓坡度。”这段内容孕伏了詹天佑在三个地方灵活运用了知识:其一,在开凿八达岭、居庸关隧道时,他创造了从中间开井与两端相对开凿的方法,加快了工程的进度;其二,为了克服陡坡的险阻,保证列车安全地爬上八达岭,他创造性地运用“折返线”原理,从青龙桥起,依着山腰设计了一条“人”字形轨道,来降低坡度;其三,用两台大马力机车调头互相推挽的方法,解决了坡度大机车牵引力不足的问题。这是灵活运用知识的范例,学生可从中受到启迪,在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培养学生的预见能力
历史教育的一个独特功能是了解过去,展望未来。教材蕴涵着无数正反两方面的历史事实,可供教学上选择应用,如我们可以用毛泽东的革命实践来教育学生。讲《红色政权的建立》时,可先提出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有没有胜利的希望?怎样才能转败为胜?然后说明毛泽东对革命前途作出预测,并坚定地领导了中国革命。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观点,随即领导了秋收起义,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土地革命,建立了红色政权,并预见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由于预见正确,我党把工作重点由城市向农村转移,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道路。中国革命的胜利证实了毛泽东的预见是科学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史料,培养学生预见未来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革新能力
革新能力,就是改革现实的创新能力。教材中介绍了许多有革新精神的历史人物,教学时,可利用名人效应,引导学生分析他们是如何摆脱旧知识、旧经验的约束,创造出新观念、新事物的,从而培养学生的革新能力和独创精神。如《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介绍了“二五”计划期间,苏联全国掀起的斯达哈诺夫运动,顿巴斯煤矿的一位矿工斯达哈诺夫6小时挖了102吨煤,超过定额13倍。这位年轻工人的革新精神带动全国掀起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这一事例对学生的未来很有教育启发意义。又如在《名闻世界的都江堰》中,介绍了李冰在岷江采取中流作堰,用竹篓装鹅卵石投入江心急流,建起一道分水堰的创造性工程,灌溉了大片田地,使川西平原变成了千里沃野,两千多年一直造福于人民。这种工艺革新,成为我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典范,使我们引以自豪。
商鞅是著名的改革家,他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舌战群儒,说服了秦孝公,改革土地制度,奖励耕战,建立县制,剥夺旧贵族的特权。这种将旧制度转变为新制度的改革,使秦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这对今天改革开放仍有借鉴作用。
五、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能力
历史教材对历史上有作为的人都大书特书。秦始皇是封建时代开拓能力极强的皇帝,他统一六国,建立专制集权统治,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长城,抗匈奴,开发越族地区,这些都是史无前例的,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陈胜、吴广领导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建立了张楚政权,焕发出革命首创精神,对历代农民革命都产生了启导作用。又如当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为了挽救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开拓了革命的新道路,创立了一批革命根据地,建立了红色政权。这种革命的开拓精神更是光辉典范。这方面的内容都是培养学生开拓能力的沃土。我们要充分运用这些好材料,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开拓能力。
智力因素 篇8
一方面过分夸大智力因素对幼儿艺术教育的影响, 对幼儿艺术学习进行过度的智力开发。学习艺术能在一定程度上开发幼儿智力, 提高学习成绩, 致使很多人片面地强调艺术教育在智力教育方面所起的作用。“教师很少去思考应该怎样去教艺术, 幼儿应该怎样去学艺术, 也很少去思考艺术教育究竟是在什么样的层面上、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发挥智力教育功能的。”[1]这样, 一些幼儿园大打艺术开发智能的招牌, 声称可以通过艺术教育实现孩子智力的快速发展。而很多家长也把艺术教育视为开发孩子智力与提高学习成绩的灵丹妙药, 纷纷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幼儿园, 没有考虑到幼儿的情感、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艺术教育培育, 会导致孩子对艺术的冷漠甚至反感, 而教师与家长所期待的艺术与智慧的交融也就不可能出现。因为, 艺术教育开发幼儿智力的程度是有限的, 智力提升所需要的理智、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思维的参与并不是艺术教育能满足的。这种过分渲染智力因素对幼儿艺术教育及艺术教育的影响是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背道而驰的。
另一方面则突出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情感、意志、品德等对幼儿学习的作用, 忽略了幼儿依赖智力因素所产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只有当幼儿从动员、强制、灌输的被动地位解放出来, 处于一种对艺术的向往与渴求, 以强烈的兴趣和迫切的期待, 达到融自身的生命内容与艺术审美对象的状态时, 他们才会感到自己进入了一种“自我实现”的境界。而这一切都有赖于非智力因素对幼儿艺术教育的影响。目前, 很多家庭和幼儿园都忽视幼儿艺术教育中智力因素的现象, 一是当前幼儿审美教学必须舍弃智力因素的影响。审美是幼儿艺术教学的根本, 失去了审美品格的幼儿艺术教学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幼儿艺术教学。幼儿艺术教学强调审美本质并不是要舍弃智力因素对幼儿艺术教学的促进作用, 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因此, 人们在批判艺术教育中智育化倾向的时候, 切不可把幼儿艺术教育中的智力因素一块舍弃, 抹杀智力因素本应具有的重要作用。二是将幼儿艺术教育的智力因素与一般性智力因素无差别看待。以智力因素中的感知为例, 就会有感知和审美感知的差别。“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加以整合作出的整体反映。”[2]而“审美感知是客体的审美属性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人脑对客体各个部分的整体性心理反映”。[3]显然, 审美感知源于一般感知, 但又不同于一般感知。因此, 在幼儿艺术教学中, 如果智力因素是以功利性而非审美的方式呈现, 那么带来的后果将是幼儿对审美对象的整体形象和细节感知的忽略。幼儿艺术教育中的智力因素如果不能满足幼儿对艺术美的心理发展需要, 无疑会出现幼儿对艺术学习的偏差。从而失去了幼儿艺术教育中智力因素所蕴含的主体审美探索创新的特点。
要走出以上误区, 就必须正确认识幼儿艺术教育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从认识过程看, 智力因素指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心理因素, 非智力因素指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心理因素;从心理现象看, 智力因素指心理过程的一般能力, 非智力因素指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两者是心理现象的不同侧面, 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得以形成和发展, 同时又影响前者。幼儿艺术教育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幼儿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不是彼此孤立的, 而是相互影响、同步发展的。首先, 从幼儿对艺术美形式的把握上看, 智力因素都对主体产生着作用。受过艺术教育的幼儿都能在艺术实践中, 对绘画中的对称均衡感、音乐律动中的韵律感、文学作品中词句与段章结构的和谐完美感等有较好的体现。虽然他们不能为艺术作品进行风格方面的分类, 但他们却能将作品形式审美属性融进自己的艺术实践中, 这说明他们在有意识地感知、注意、记忆与领悟的同时, 也在无意识层面上通过兴趣、情感与艺术作品的多方面属性展开相互作用, 表现了主体在审美、创美中的主动精神。这说明幼儿艺术教育中智力因素产生的显性价值与非智力因素产生的隐性价值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其次, 从幼儿的艺术创造力来看, 它的发展水平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联系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探索儿童艺术创造力的奥秘时曾说到:“2~7期间, 儿童逐步了解并开始掌握周围文化中的各种符号。此刻, 他不仅能够直接了解世界, 而且还能摄取多种符号形式 (尤为突出的语言形式) 并交流其对人和事物的认识……儿童会学着运用各种符号形式, 从手势、整个的肢体运动到绘画、陶泥图像、数字和音乐。五六岁时, 儿童已经不仅能够理解多种多样的符号形式, 他们还能通过各种方式将其进行组合, 令成年人惊叹不已。”[4]可见, 在儿童艺术创造的发展过程中, 正是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发生着极其微妙和复杂的相互作用, 它们相互交织在一起, 共同促进了主体艺术创造力水平的提升。
第二, 在幼儿艺术教育中, 智力因素决定着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发展, 而非智力因素制约着智力因素的发挥。一方面, 没有智力因素的参与, 幼儿艺术活动将无法有效进行, 更无法进行艺术创造, 而非智力因素也无用武之地。只有通过智力因素对主体的积极调动, 艺术活动才能产生实际效果, 起到艺术意识物化的作用。正如托尔斯泰说:“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 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 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 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5]而非智力因素只有依托智力因素的展开, 才能在幼儿艺术活动中转化为稳定的心理特征, 从而对幼儿艺术活动起到动力、定向、激励、维持、强化的作用, 使幼儿的艺术才华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发挥。另一方面, 非智力因素也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 同样在幼儿艺术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看到很多成人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要孩子背诗词、每天长时间拉琴、画画, 用心良苦, 然而, 幼儿的学习效果却并不理想。家长的这些手段虽然有助于幼儿艺术认识能力和艺术技能的提高, 但却违背幼儿生理心理特点, 使孩子感到单调乏味, 最后半途而废。究其原因是没有调动和发挥儿童的非智力因素。“马克思曾说哲学家和搬运夫在智力方面没有很大差距。儿童智力也差不多, 幼儿尤其如此。有些幼儿在艺术方面显得很有才华, 不能不归功于教师和家长在培养孩子智力的同时, 注意培养了他们各种非智力的个性品质。”[6]可见, 非智力因素始终伴随着智力活动过程, 在它的渗透、配合、参与下, 使智力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并获得成功。
幼儿艺术教育中既有精神活动性质, 又有实践活动性质, 既有内心的体验与构思, 又有外部的传达和表现。从幼儿艺术教育和幼儿艺术实践的层面对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来看, 我们反对过分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对于幼儿艺术教育都同样重要, 它们应是互相依存、彼此渗透的。幼儿应通过一种高级的艺术创造活动, 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汪乃铭, 钱峰.学前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3]楼必生, 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4][美]霍华德·加德纳.艺术·心理·创造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5][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非智力心理因素与英语新课程改革 篇9
一、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培养是英语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长期以来, 中学英语教学目标主要集中于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两个方面, 而新颁布的《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发展为基础, 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新课标首次把情感态度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这里的“情感态度”是指兴趣、态度、动机、自信心、自主性、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 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非智力心理因素 (非智力心理品质、非智力心理素质、非智力因素) 。故中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培养是英语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二、非智力心理因素是英语新课程改革的制约因素
1.教师的非智力心理因素对新课程改革的制约
教师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教师的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他能否将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教师素质的核心是他的心理素质, 而非智力心理因素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教师没有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饱满的热情、坚强的意志等, 新课程改革就很难完成。教师的非智力心理因素对英语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教师的非智力心理因素影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有效地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根据新课标的规定, 教师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 还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民主的, 不能因学生是“受教育者”而把学生看作自己的附庸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这必然使一贯以课堂权威、知识化身自居的传统教师角色受到挑战。若教师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一变化, 必然会影响新课程的实施。相反, 具有良好非智力心理素质的教师会以积极的态度改变自我, 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 以自己健康的心态影响学生, 帮助受挫折的学生树立自信, 使悲观的学生变得快乐、懒散的学生变得勤奋、内向的学生变得活泼, 形成新型的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喜欢教师, 进而接受、喜欢新课程。
(2) 教师的非智力心理因素影响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中学生本身心理发展还不成熟, 他们具有模仿性强、好奇心盛、可塑性大的心理特点。故在与教师的长期接触中, 教师的兴趣、态度、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品质都会时时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一个待人热情、性格开朗、友好、民主的教师, 其学生往往朝乐观向上、态度友好、充满信心的方向发展;反之, 教师脾气暴躁、爱发火、冷酷、专横, 其学生就会有很强的攻击性, 对人冷漠, 常打闹、吵架。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所表现出的满腔热情、不畏困难、勇于探索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勤于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等良好心理素质, 必然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这对新课改目标的实现大有帮助。
(3) 教师的非智力心理因素影响教学工作效率
具有良好非智力心理素质的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能正确迅速地化解矛盾、解决冲突, 营造一种和谐、温馨、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思维活跃、易于创新, 其工作效率必然高;反之, 心理素质不好的教师在遇到问题时沮丧退缩、犹豫不决、鲁莽行事, 甚至厌教, 必然影响新课改的实施。
2. 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因素对新课程改革的制约
如前所述, 按照新课标的规定, 中学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发展为基础, 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一目标能否实现, 与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因为后者在很多方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如, 积极向上的情感、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英语学习活动;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大胆实践的精神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遗憾的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非智力心理素质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学习动机不端正;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不好 (缺乏毅力、学习中不动脑、遇难就退) ;情绪情感消极 (焦虑、恐惧、缺乏自信心或自尊心、抑郁) ;意志品质不良 (耐挫力低、自控能力差、缺乏责任感) 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极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三、培养非智力心理因素是确保新课改成功的重要措施
1. 教师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培养
(1) 培养教师良好的教育动机
教育动机是指推动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心理动因。教育动机是教师工作的动力, 它直接影响着教师工作质量的优劣。教师只有树立起良好的教育动机, 才能产生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高效地发挥自身的作用。教育动机是教师的思想基础, 它必须建立在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 努力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思想之上, 这就需要教师把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同教育事业紧密结合起来, 用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去衡量和评价自己的工作。学校可组织教师学习讨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让英语教师在认识上有一定的高度, 认清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性, 增加紧迫感, 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 自觉地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中来。当今世界, 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人才培养成为各国在竞争中占据制高点的重要手段。我国的英语教育教学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但尚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 国家提出的中学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英语新课标中对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进行了全新的阐述, 英语教师要认真学习、认真实施。英语教师肩负着落实新课改的重任, 这是展示自己才能的时机。毫无疑问, 广大的英语教师, 是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当他们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大意义时, 会产生强烈的教育动机, 不遗余力地工作, 克服一切困难, 完成新课改任务。
(2) 激发教师热爱教育的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 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好恶倾向。教师的情感包括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和热爱学生的情感。这里强调的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 它决定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态度。良好的教育情感对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激发培养英语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积极投身新课改的情感需要学校领导工作的支持。
(1) 关心教师。中学英语教师很辛苦, 学校领导要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 这是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情感联系、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如, 在工作上, 要用人之“长”, 发挥教师自身的优势, 并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帮助解决工作中问题;在学习上, 要鼓励教师深造, 帮助他们进步;在生活上, 更要对教师体贴入微, 增强“服务意识”, 对住房、子女就业等问题要关心询问, 想方设法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这样, 教师才会把领导当做亲人, 积极投身于本职工作, 产生敬业、奉献的心理。
(2) 激励教师。学校要建立激励机制, 激发教师做好工作的情感。如, 开展学生评教工作, 鼓励教师们争先创优;奖励先进, 运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法, 让工作业绩突出的教师得到实惠;在评职、晋级、评优等方面与教师的工作业绩挂钩, 让教师感到工作有奔头。
(3) 尊重教师。心理学研究表明, 社会的成员都有归属心理, 而教师自尊、自重的心理最为强烈, 他们的工作表现都希望得到承认、肯定, 从而体现自己的价值。学校要抓住教师这一心理特点, 重视感情投资, 及时地对教师工作予以肯定和承认。
(4) 树立“典型”。欲充分调动全体英语教师的非智力因素, 使他们在新课程改革工作中形成良好的群体效应, 就必须在他们身边树立起献身教育的“典型”, 让“典型”的成功经验及时在学校中得到推广, 用“典型”的思想、精神、意志品质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教师。
2. 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培养既是英语新课改的目的, 也是教师应积极探索的课题。
(1) 强烈学习动机的培养
(1) 强调学英语的价值。随着中国和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英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我国的建设需要一些国外的先进技术, 我们也要“让中国走向世界, 让世界了解中国”, 英语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懂英语是学生将来踏入社会并在社会立足的基本技能。英语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衣服上有英文:Cotton yarn (棉纱) 、Cambric (麻纱) ;食品上有英文:Split here (从这里撕开) 、Desiccant (干燥剂) ;冰箱上有英文:Refrigeration (冷藏) 、Lamp switch (照明灯开关) ;电脑上有英文:Pause (暂停) 、Insert (插入) 。如果不懂英语, 就是新时代的“文盲”。当学生明白了学好英语所具有的巨大作用时, 就会产生对知识的强烈欲望, 自觉主动地学习。
(2) 运用榜样激励法。中学生具有可塑性大、模仿性强的特点。榜样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可以名人为例, 如, 马克思在他五十几岁的时候才开始学习俄语, 并撰写著作《如何学外语》, 他为学生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若以班内学习进步明显的同学为例则更有说服力;也可利用教材上的内容激励学生, 如, 学习第一单元Women of achievement (人教版2004, Book 4) 时, 向学生介绍我国著名的医学专家林巧稚, 学习第二单元The olympic Games (人教版2004, Book 2) 时可介绍球星姚明, 这些通过个人奋斗成功的例子都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3)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使命感, 激励其好好学习。如, 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鸦片战争, 血的教训让人感到心灵的震撼;新中国成立后, 原子弹氢弹试爆成功, 使得外国人对中国刮目相看。用这些活生生的事实, 让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 发展是硬道理”的真理, 从而唤醒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激励其现在努力学习, 长大后报效祖国。令人高兴的是英语教材中有不少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如, Unit 1 Cultural relics (人教版2004, Book 2) 讲文化遗产, 能激起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学习Unit 4 Earthquakes (人教版2004, Book 1) 时, 可介绍我国汉代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教师要教育学生:先辈们创造了祖国昔日的辉煌, 现在我国在某些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你们肩负着振兴中华的重任, 一定要发愤学习、不辱使命。实践证明, 教师寓思想工作于知识教学之中, 联系实际因势利导, 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好办法。
(2) 浓厚学习兴趣的培养
(1) 教学方法要“新”。传统的教学方法总是“填鸭式”向学生灌输,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 因而也就无兴趣可谈。新课改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有创新。“创设情境”是一种新的能激发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它可使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处于最佳状态, 通过听、说、读、写多种训练, 使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得到提高。如, 学习Unit3 Travel journal (人教版2004, Book 1) 时, 教师可以带上旅行帽和旅行包走进教室, 利用多媒体展示位于河南的世界地质公园———云台山的秀丽风光, 然后让同学们考虑以下问题:假设我们要去云台山旅游, 需要准备些什么?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在景区要注意什么?如何当“导游”, 用英语与外国游客沟通?这种情境可使学生兴趣高涨, 注意力集中, 对课文内容充满期待, 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和自主学习教学法等也是新近使用的可激发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2) 教学内容要“新”。现在的英语教材符合高中学生的生活经历、爱好和心理特点, 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 有利于教师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 第一单元话题是Friendship, 学生很有生活基础, 因为每个人都有朋友, 这就让学生有话可说;第五单元的主题是Music, 这也是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当代中学生的特点之一是“追求时尚”。只有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并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 才是他们最感兴趣的, 也最有可能成为他们心中的“时尚”。所以, 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贴近社会、走进时代, 使学生能感受英语语言运用的时代气息和时尚性,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 讲第五单元Music (人教版2004, Book 2) 时联系当前比较流行的选秀节目“快乐女生”;讲第一单元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人教版2004, Book 3) 时, 给学生介绍外国流行的一些节日:Christmas Day (圣诞节) 、Fool's Day (愚人节) 、Mother's Day (母亲节) 。又如, 在教学课件设计制作时有意输入鲜活的、具有时尚性的英语名词:The non-mainstream generation (非主流) 、Fans (粉丝) 、Email (电子邮件) 、Clone (克隆) 、Cool (酷) 等, 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兴趣。
(3) 教学手段要“新”。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能激发的学习兴趣。如, 教师可结合课文的题材将表演法、抢答、设情境对话、看图讲述、讨论等多种形式引进课堂,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英语。采用实物、模型、简笔画等直观手段, 都可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常用的方法有:使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可从网上下载听、说、读、写的英语材料, 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优美动人的语音、和谐激情的音乐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用英语聊天。大多数学生都喜欢上网聊天、发Email, 教师可引导学生使用英语聊天, 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唱英语歌曲。不喜欢学英语的学生很少会拒绝音乐, 通过学唱英语歌曲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会很有兴趣地记歌词 (英语单词) 。如《You and Me》、《Auld Lang Syne》、《Big Big World》等歌曲。
(3) 积极情感的培养
(1) 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于中学生而言, 心理尚未成熟, 行为和情感非常明显, 对教师的喜、厌会明显表现在课堂上:喜欢某位教师, 课堂气氛就显得活跃, 学习情绪不断高涨;反之亦然。故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非常重要。而这种师生关系的建立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一, 教师应真诚地去爱每一位学生。师爱可体现在多个方面, 其中之一是记住学生的名字, 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在教师心中有一席之地, 充分体会到教师对他的尊重, 这是教师从情感上拉近师生距离的一件大事。师爱还表现在充分信任学生, 相信每位学生都能学好英语。尤其是成绩落后的学生, 教师应给予更多的信任和真诚的关爱, 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 哪怕是小小的进步, 也要用“Wonderful, You are clever”等褒奖性言语鼓励他们。其二, 教师要有乐观豁达的教学心境。教学心境即教师的情绪状态。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学生可能因教师的良好心境而亢奋, 也可能因教师的冷漠不快而消沉。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应善于把握自己的情绪, 让学生看到的永远是充满朝气、笑容可掬、亲切和蔼的老师。
(2) 运用符合学生情感特点的教学法。英语新课标强调, 课程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与此相适应的情境教学法、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和自主学习教学法等都是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情感的教学法。这些教学法既符合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等情感特点, 又能满足他们的社会性心理需求, 因为在这些活动中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才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还可通过各类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如开展阅读名著活动, 举办故事会、专题讨论会, 进行参观、调查活动等。
(4) 坚强意志的培养
(1) 让学生懂得困难挫折存在的必然性。“祝你一帆风顺”是人们常说的一句祝福语。事实上, 不管是谁、无论干什么事情, 肯定要遇到一些困难。学英语也是如此。中国的俗话“学海无崖苦作舟”用于此处很适合:“无崖”是告诉我们学习是无止境的, 要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苦”是告诫我们在学习中一定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大可不必因某次测验失利而气馁, 不必因某次考试不好而一蹶不振, 应接受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 并将挫折带来的痛苦升华为学习的动力, 让“绊脚石”变为帮助自己进步的“垫脚石”, 在逆境中自我激励、锐意进取。
(2) 让学生懂得困难挫折是可以战胜的。教师可利用名人激励学生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如前所述的马克思学俄语的故事就很有说服力, 可以想象一下, 不知他克服了多少困难, 纵然他是特殊材料制成的, 50多岁的他也绝不会比15岁的中学生记得快。也可利用英语教材上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Unit 2Working the land (人教版2004, Book 4) 中讲到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我国水稻专家袁隆平, 他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 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还可用学生中英语学习优秀者的坚韧意志故事来激励学生, 使他们从中汲取磨练自己意志的养料。
(3)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在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鼓励, 与他们一道找出问题所在, 最终通过学生顽强的意志去战胜各种困难。就拿词汇来说, 是英语学习的“绊脚石”。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记忆单词的方法:归纳并区别近义词, 如:big-large-great-huge-enormous;look-seewatch-notice-observe。介绍构词法, 如:expectexpected-unexpected-unexpectedly。教师要激励学生动脑筋、想办法, 运用一些有利于英语单词记忆的“高招”、“绝招”, 以培养学生意志的坚韧性。
参考文献
[1]赵长林等.课程理论与实践创新.当代教育科学, 2009 (3) .
[2]陈雨亭.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瓶颈与突围路径.中国教育学刊, 2009 (7) .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4]杨倩茜等.教师非智力因素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中国成人教育, 2007 (5) .
智力因素在创新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篇10
1983年, 霍华德·加德纳出版了《思维的框架:多种智力理论》一书。在书中他提出:人类有机体至少有七种独特的智力活动单位, 他把这些单位称之为“智力”, 每个单位都有各自可观察的、可量化的能力。
加德纳给智力下的定义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或创造有效产品的能力。有关智力问题的这一新主张与传统观点大相径庭, 因为传统观点通常承认人只有两种智力———语言能力和数学能力, 智力测试通常包括这两项。
多种智力理论中所阐述的七种智力为:
1.文字/语言智力:运用语言去激励、愉悦、说服别人及传达信息的能力。
2.逻辑/数学智力:理解基本数字概念的能力;理解因果关系原则和一对一相应关系的能力;通过熟练地使用物体及其象征符号而探究和预测模型、类别和关系的能力。
3.视觉/空间智力:熟练掌握造型或物体的感悟能力;通过视觉或空间方式感悟和创造紧张、平衡和结构的能力。
4.身体/动觉智力:用身体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能力。这种智力包括身体的协调性、弹性、速度和平衡等。
5.音乐智力:欣赏、辨别、表现、创作音乐作品的能力, 掌握节奏和曲调速度的能力。
6.自觉能力:理解和控制自我内心情感、梦想、思想的能力;提醒自己去做什么的能力。
7.人际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及相处的能力。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生来都具有这七种智力, 这是最基本的。但长期以来, 我们一直实行的应试教育, 只着重于学生语言逻辑———数学方面智力的发展, 却忽视了其他五个智力因素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应首先在教学方法中有所创新, 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思维环境, 善于发现学生各种智力水平的差异, 大胆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这样, 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得以提高, 思维才能发展, 才能从被动的学习中解脱出来主动思考、探索新的知识。
多种智力理论最重要的一点是证明人的智力的多样性。在接受这一理论的同时, 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它对素质教育及课堂教学具有许多启示。多种智力理论认为:一个人要在社会中有所创造, 上述七种智力都是必须的。因此, 教师应该把这七种智力等同看待, 不要分为主次, 在进行素质教育的时候, 应在更大范围内辨别学生的天赋和技能, 并尽可能把不同的智慧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此外, 教师在布置学生的作业时应形式多样, 要把大多数或所有智力因素都包括在内。
素质教育涵盖的范围较广, 目前在我国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所以, 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当注意结合智力的多样性理论来发掘学生的潜能。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多种智力理论有许多好处:
1.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及他人的能力, 学会利用自己的长处, 扬长避短。
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使他们敢于创新, 尝试新的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3.有利于调动学生各种智力因素参与学习活动, 提高学习效果。
4.能更准确地评价学生对基本知识和高技能的掌握程度。
近年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已越来越注重学生智力的多样性, 而加德纳的多种智力理论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即从学生个体差异的角度检查自己的教学。教师应在教学改革、课程重建的基础上, 努力去寻找一种使学生觉得值得花费工夫和精力去接受教育的方法。只有如此, 才能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智力能力,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创新教育要充分重视智力因素在实际教学中的影响, 充分发掘不同个体的智力差异并加以利用, 有针对性地传授知识和技能, 从而促进多种形式教育的开展, 也有助于全面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提高。
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就要注重人的智力因素, 即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述智力因素在创新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多种智力潜力, 才能促进多种形式创新教育的开展, 也才有助于全面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创新教育,多种智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智力因素 篇11
【关键词】概念 形成 巩固 智力因素
一、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正确形成概念,促进观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概念的形成需要经历建立、理解、纯洁和检验等四个步骤。我们要通过各种科学途径,使学生正确形成概念,并着力促进观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
(一)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概念。
教师的任务是既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要填补它与科学概念的“空间”,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我们要深入体味教材中对力的概念三步上升的看法,并在讲述中积极引导学生从感性材料抽象出力的本质特征,这样不仅能讲清概念,而且能够让学生经历思维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考力。
观察和实验也是获得感性材料的手段。例如在建立“用电器实际消耗功率”的概念时,学生只凭计算而得出当灯泡串联使用时,额定功率大的灯泡反而更暗些。如果我们先让学生观察演示积累感性材料,再组织计算,概念的建立就深刻了。
在建立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不仅让学生注意观察、回忆有关资料,同时教会他们用恰当的方法去观察、去回忆、去分析、去思考,这样不但在知识上,而且在观察力、思考力的发展上给学生以训练,就能达到“立足于知识的传授,着眼于智力的发展”的目的。
(二)在比较中理解概念。
物理学中有很多粗看形式很相似,实则本质不同的概念,这往往是学生最不能理解,甚至混淆的地方。我在教学中常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加深理解。在教学中,我经常在讲到一个概念时,回头去跟学过的相似的概念作对比。例如动量跟动能;电力线跟磁力线等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形成新概念,在对比中促使对概念的理解。
(三)在纠正错误的观念中,纯洁概念。
学生形成概念时,有时会出现违背事物本来面貌的偏差。究其原因,从学生方面看,往往是由于在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的过程中,过多强调概念的某一侧面,忽略另一侧面造成的。纠正学生概念的错误,一要让错误充分暴露,二要选择最有利的时机纠正,方能达到最佳效果。在纠正错误,纯洁概念中,要着眼于教会学生如何区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从而促进学生思考力的发展。
(四)通过检验,确认概念的形成。
一个物理概念形式是否已经掌握?至少要按教学目标的三个层次,即识记、理解和应用来检验。检验时可以根据自己教学的实际,拟定出一些具体的标准和要求。我通常以“能否抓住概念的本质”、“能否辨认概念的异同”、“能否建立概念的形象”、“能否灵活运用概念”作为检验概念形成的标准,分为以下四步深入检验:⑴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概念,解析关键字眼的含义;⑵要学生从旧知识中举出一个相似的概念比较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⑶要学生尽可能打一个比喻,已表明新概念在他的脑子中已不是一堆抽象的文字或公式,而是一幅具体的图像;⑷要学生解答一些灵活的概念思考题。这四步中,第四步则检验应用的水平。
二、掌握记忆和遗忘的特点,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概念,促进记忆力的发展
(一)调动各种感官协同活动,以加深印象,增强记忆。
概念是否巩固,要看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在神经细胞上所留下的“痕迹”是否深刻。因此,在形成概念时,我注意让学生同时发挥多种感觉通道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协同活动。例如,多演示,多出示模型,多打形象化手势、形象的板画等,以通过视觉通道加深“痕迹”;让学生多思考,多回答,并用自己的语言、观察笔记等,加深“痕迹”;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逻辑系统,以及教师的特有语言技巧等,调动学生眼、耳、脑、手的积极性,加强综合型的记忆活动能力。
(二)沟通新旧知识内在的本质联系,以深化记忆。
记忆的巩固有依赖于知识的系统性,只有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理解记忆,才能得到巩固的记忆。我在教学中尽量根据知识的发生、发展,使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的体系之中,着意帮助学生编织“知识网”,在组织教材时特别注意清理知识的“根”、“茎”、“枝”、“叶”,从旧知识的演化中提出新概念,组织由潜入深,由旧到新的知识阶梯。
(三)适时、灵活多样地复习,以防止遗忘。
及时复习是战胜遗忘的重要手段。我就针对性地采取先密后疏,循环巩固的复习办法。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当堂小结,强调课后看书、课前提问检查,使复习赶在遗忘速度最快的关口上。我还把每单元教材分成几个单元,逐渐回顾,以后又通过单元复习,学期复习等逐步拉开重视周期。课堂上注意及时巩固,讲课时注意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多角度”巩固。对于一些薄弱环节,一些影响全局的基础知识,概念还要在运用中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在运用中不断地补充新知识,沟通知识间的纵横关系,在运用中进一步地巩固概念,丰富概念。这些做法,从传授知识的角度看,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更为牢固的;而从智力发展的角度看,只要我们注意在教学中渗透科学记忆的方法,就能使学生的记忆力得到锻炼,记忆的巩固性、准确性等优良品质就将得到良好的培养。
智力因素 篇12
智力资本是指能够为组织带来竞争优势、创造价值, 并为组织所拥有或控制的无形的知识性资源, 包括各种知识、能力、关系等[1]。智力资本由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组成, 具有高度增值性、长期受益性、与主体不可分割、难以模仿性和隐含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为动态调适完成智力资本的协同和转化提供了良好条件。智力资本的柔性结构能最大限度地推动组织间的协作交流, 促进智力资本的重组和融合。智力资本自由开放的环境与自身较大的灵活性为动态调适理论的介入创设了平台和渠道。
动态调适, 是组织为了实现管理目标, 依据资本关键驱动要素与关键成功要素的内在要求, 把资本进行组合与分配的动态机制。通过动态调适, 组织内和组织间能够打破边界界限和思维定式, 提取智力资本的关键因素, 使动态调适的互补性和契合力发挥到最优状态。动态调适有利于促进智力资本的集聚、激活智力资本的核心竞争优势、控制智力资本风险。动态调适能够产生一种螺旋力量, 促进智力资本的集聚。智力资本本身是一种以智力和知识相互融合而带来效益的资本, 它不是智力和知识的简单组合, 而是人力资本、关系资本和结构资本间的交互累积。人才资源的多少、关系资源的强弱和结构资源的优劣, 是决定组织效率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智力资本以动态调适带动, 有利于拓展智力资本集聚空间, 形成综合集聚方式, 提升价值增值能力。
采取动态调适的管理方法, 更易激活智力资本的核心竞争优势。组织为了赢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而核心竞争力的获得离不开以知识为代表的智力资本的投入与转化。从知识视角看, 组织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体, 知识的存量决定了组织的核心能力和核心专长。知识的动态调适可以带来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 使智力资本得到增值, 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智力资本对组织的核心竞争优势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 动态调适能够控制智力资本风险。智力资本在带来溢出效应的同时, 也存在着人力资本流动风险和智力资产贬值风险[2]。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比, 具有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人力资本自身所固有的“主动性”会驱使组织成员遵循自利原则, 谋求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如果对人力资本属性认识、利用和引导不足, 极容易产生人力资本的“背离风险”和“外流风险”。同时智力资本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资产, 会受到时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引起价值损耗, 产生智力资产贬值风险。动态调适可以实现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的知识传递, 激发系统层次的创新活力, 保持智力资本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动态适应性, 降低人才流动的风险, 化解智力资本贬值风险, 最终强化智力资本的风险控制能力。
二、地方高校智力资本转化障碍深层原因分析
1.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高校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高校教职工体内的知识、技能、健康、迁移能力和思想观念等质量性因素的总和, 是高校智力资本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人力资本是发展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本在价值创造和技术创新的主导作用, 我国各高校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尽可能减少人力资本投资风险, 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然而从整体上看, 我国地方高校人力资本现状难以适应高等教育竞争新格局的需要, 主要表现是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即人力资本投资总量不足, 人力资本投资增长低于物质资本投资增长。地方高校由于受我国高等教育“扶优保重”政策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 人力资本投资受到限制。部分地方高校由于过分关注短期效益和物质资本投资的高回报率, 忽视了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有效管理, 造成投资效益低下。
2.结构资本错位运行。
结构资本是蕴含在组织机构、制度规范、组织文化中的组织性资产, 它体现了组织聚合人力资源、创造价值的潜在能力和运作机制, 而不是单纯地指组织结构本身[3]。在高校里, 结构资本更倾向于对组织结构、规章制度、校园文化、学科构成等问题的研究。结构资本作为一种内生的组织力, 是通过组织内部的协作机制转化为各类产品和服务, 产生增值效应, 实现组织整体效率提升的。我国地方高校结构资本积累效应缓慢的原因在于内部各类资源没有实现有效整合。地方高校多为教学型院校, 以本科教育为主, 主要履行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研究的职能, 旨在培养社会大量需求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和高级研究型后备人才。相对于高水平的研究型院校和教学研究型院校而言, 地方高校的这种狭义的办学定位导致办学特色模糊、学科建设重复、权力配置低效以及资源浪费。
3.关系资本缺乏知识共享。
关系资本代表着组织获取资源的渠道和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高校关系资本是指与高校的社会认同度、信誉以及与政府和社会各界联系相关的无形资产, 既包括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的有价值的关系网络, 也包括在关系网络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对组织的形象、信誉和品牌的认知评价。由于受国家政策偏向和自身条件限制, 一些地方高校在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 常常因双方的知识和信息通道不畅而难以建立基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信任关系, 无法相互投资并形成关系资本。地方高校内部往往没有创建出以知识为主导的校园文化, 缺乏规范方便的知识共享支持技术, 导致教师共享的能动性不足, 师生之间的共享愿景难以实现。
三、促进地方高校智力资本转化的对策
1.以“组织绩效”为主轴的结构化人力资本。
动态调适理论认为, 智力资本是通过关键资源这一中介间接影响组织的绩效。在日趋复杂的竞争环境中, 地方高校的关键资源正逐渐从产品、技术、资金转变为人力资本, 以及附着在人力资本上的智力、知识和技能。地方高校只有取得了优于竞争对手的人力资源, 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能量, 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并保持优势。因此, 地方高校必须将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和完善结构资本建设结合起来, 构建以“组织绩效”为主轴的结构化人力资本, 在满足利益相关者各项需求的同时, 进行有效激励。激励的重点应放在强化目标共享上, 把个人成长成就激励与组织文化激励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激发高校利益相关者潜能, 提升地方高校绩效。
2.以“顾客价值”为导向的关系化结构资本。
在智力资本竞争时代, 资源或能力的异质性是任何一个组织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地方高校只有具备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独特优势, 才会为自身的发展带来高增值、高收益、高回报。这就要求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和战略理念必须个性化, 建立如同企业般的以“顾客价值”为导向的关系化结构资本。在政策提供的可能限度内, 充分认识“客户需求”在结构资本建设中的重要性, 把所有利益相关者纳入整体战略, 形成强连带关系优势, 通过这种强连带关系形成让高校利益相关者认可的独特发展战略、制度规范、校园文化和价值观念。
3.以“知识链”为联结的场域化关系资本。
地方高校作为智力资本密集的非营利组织, 更需要以知识为中心, 实现以“知识链”为联结的场域化关系资本。亨利·罗索夫斯基指出, 教学和研究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使命。大学的“拥有者”不仅包括教授, 还包括更为广泛的相关利益群体, 如行政主管人员、学生、董事、校友、捐赠者, 政府, 甚至普通民众[4]。在地方高校的发展中, 内部的利益相关者通过教学、科研和成果转化来服务社会, 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往往凭借其政治力量或资源配置权制约高校发展。知识是地方高校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之一, 其相容性、可传递性、可多次利用性、可共享性等特殊性质决定了, 地方高校内部利益相关者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在交互合作的过程必须以“知识链”为联结, 构建知识流动的网状特征, 形成场域化的关系资本, 通过知识在知识链中传播、创新、应用和反馈的无限循环, 提升彼此的知识存量和竞争能力, 共同实现地方高校的有效治理。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 智力资本日渐成为地方高校赢得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引入动态调适理论基础, 分别从高校人力资本、高校结构资本和高校关系资本等三个方面对地方高校智力资本转化的障碍性因素进行了聚焦探析。
关键词:动态调适,地方高校,智力资本,转化
参考文献
[1]傅传锐.基于智力资本的企业价值评估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 2009.
[2]睢利利, 王伟.智力资本风险控制研究[J].企业导报, 2010, (12) .
[3]袁庆宏.企业智力资本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
【智力因素】推荐阅读:
情感智力因素10-28
影响青少年智力的因素10-23
情感智力和创新智力论文07-31
儿童智力05-25
组织智力06-05
学生智力06-18
智力资本08-10
智力发育08-12
智力障碍09-08
情感智力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