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智力

2024-09-11

情感智力(共8篇)

情感智力 篇1

情感智力 (EQ) 是上世纪末推出的一种新型智力理论概念, 已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全球开智计划》中确认。“智力并非一个单向度概念, 它除了基本智商 (IQ) , 还包含人的更多能力:成就智商 (AQ) 、道德智商 (MQ) 、情感智商 (EQ) 、体能智商 (PQ) ……”它打破了智力就是单纯基本智力的传统观念, 拓展了智力的内涵与外延, 实现了人类对自身智力认识的一次飞跃。它与普通心理学的基本智力 (IQ) 是何种关系, 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对发展智力理论, 深化素质教育, 促进人的综合素质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情感智力与基本智力的内涵

要认识情感智力与基本智力的辩证关系,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情感智力与基本智力的内涵。情感智力概念是萨拉维和梅耶在1991年率先提出的。1995年戈尔曼的《情感智商》出版, 标志着EQ理论在美国初步形成。由于年青的情感智商理论尚未成熟, 因此对情感智力内涵的定义国内外有很大争议。戈尔曼在《情感智商》中, 把情感智力界定为认知自我情绪、管理自我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人际关系管理五个方面的能力。[1]1996年萨拉维和梅耶对情感智力重新定义为:“情绪的知觉、评估, 和表达能力;思维过程中的情绪促进能力;理解与分析情绪, 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的能力。”[2]可见他们只注重对自我和他人情绪的知觉、调控、表达、评估, 以及对认知的促进和人际关系等个人功用方面研究情感智力, 而没有从人的思想意识和心理品质 (如价值观念、人格、道德等) 与情感智力建设的相互作用, 以及不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文化背景、环境氛围对情感智力建设的影响等方面深入系统研究, 致使EQ理论的指导与实用价值有很大的局限性。笔者认为情感智力具有三大类功能: (1) 情感智力反映了个体与群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对理性社会化品质与能力的内在需求, 它具有涵养个体情绪情感理性社会化意识与能力的功能; (2) 情感智力具有调节一定社会关系中个体不同时期价值追求与意志结合的自我激励动力功能; (3) 一个人的人格品质在很大程度上潜源其情感理性能力。一方面, 价值观、人格、道德等个体品质决定着情智建设的方向和高度。另一方面, 情感智力具有涵养和升华人格品质的功能。因此, 笔者认为情感智力是个体在认知基础上能动地调控、释放自身情绪情感和有效识别、驾驭他人的情绪情感, 并将自身情绪情感理性社会化的意识与能力;是个体价值追求、意志、自我激励相链接的内在动力源;是涵养和升华人格品质的情感心智。它包括认识和管理自我情绪、识别和驾驭他人情绪、价值追求和意志相结合的自我激励、涵养和升华人格品质、人际关系管理五个方面的内涵。

基本智力就是普通心理学中以认知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人的一般智力。是人在不同环境中认知和创造性解决实践问题的综合能力, 它包括观察力、认知力、记忆力、计算力、想象力、思维力等要素。

二、认知思维是情绪情感理性的基石

人是富有情绪情感的生命体。情绪情感具有正负两重属性, 并贯穿生命意识活动的始终, 对人的学业、事业和生活起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由于情绪常常走在理性前面, 如果无法及时用理智约束它, 放纵的情绪就会使个体行为失控, 给自己的学业、事业、生活和他人造成伤害。情感智力作为个体运用基本智力的观察、认知、思维等要素对情绪进行调控的能力, 其核心就是理性。理性并不是伴随情绪情感油然而生的, 它需要一个对引起情绪起伏的诸类信息、情景进行洞察与分析的过程, 一个对情绪情感价值判断与选择的过程;一个对情绪情感张弛“度”的衡量与把握的过程, 实质上是一个对情绪的智力认知与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一次完成, 也可能要多次才能完成。如果离开了这样一个基本智力核心要素认知与思维向情感智力核心要素理性与调控的转化过程, 就不可能对情绪成功调控。只有理性认知思维同化后的情绪情感才能与个体的需求动机、价值信念保持一致性。个体的认知思维是否客观科学, 决定其情感流向是否正确, 张弛是否控制有度。只有正确认知思维, 才能充分发挥情绪情感对个体学业、事业、生活和亲和人际关系的积极作用。虽然在某些特殊情境下, 当情绪的激动超越了个体当时理智的承受度时, 放纵的情绪仍会冲开理智的闸门泛滥奔泻, 因而常常出现明知不可为不该为的情绪化个体社会行为。这类放纵情绪化行为的不良后果, 反而更加彰显了认知思维对情绪情感理性的基石作用。

三、理性情感是智力认知发展的驱动力[3]

情感智力一方面通过智力理性调控情绪, 另一方面运用理性情感驱动智力的认知发展。情感智力对智力认知发展的驱动是通过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对人格品质的涵养和有效调节情绪强弱来体现的。情感的倾向性是个体价值观的反映, 影响着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选择, 它对认知活动具有导向和排异功能。 (1) 激活个体对认知活动的兴趣; (2) 导向个体作出是否进入认知活动的选择; (3) 驱动兴趣转化为动机和行为; (4) 导向认知朝着活动的既定目标发展; (5) 排除异性情绪如焦躁、消沉对认知活动的干扰。

情感的深刻性是理性、稳定性和体验深刻性的有机结合, 它对认知发展具有催生功能。 (1) 深刻的情感能释放强大的感召力, 这种感召力能提升人的视觉高度, 有利于开拓思维境界; (2) 情感的深刻性能将认知迁移的信号放大。认知思维的发展依赖于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与创新总是伴随着深刻的情感体验而产生, 可见深刻的情感具有催生想象力, 催生创新思维的积极作用。

理性情感对人格品质的涵养是驱动认知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由于人对客观事物的智力认知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 一个由已知探求未知的坎坷过程, 一个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 如果离开了自信、意志、责任性、承受力等稳定进取的人格品质支撑, 认知活动随时都可能因困难、阻力或挫折而瓦解。情感智力涵养人格品质的功能正适应智力发展对动力持续稳定的内在要求。

情感智力对认知发展的驱动还表现在对情绪强弱的有效调节。由于认知发展对基本智力与情感智力的要求比重不同。在认知活动中, 智力的认知是越深刻越接近事物的本质, 而情绪认知却要求理性与适度, 高强度和低强度情绪都会阻碍认知发展。情感智力正是通过理性调节来保障情绪情感的优佳状态, 使认知发展有良好的心理与生理基础。

四、情感智力、基本智力与事业成就

为了准确把握情感智力与基本智力的辩证关系, 我们再从事业成就角度加深认知。

当前, 社会上盛传这样一种观点:“一个人的事业成就, 20%取决基本智力, 而80%取决于情感智力。”笔者认为这种一概而论的观点实在有些偏颇。我们不否认情感智力对事业成就的重要作用, 但也反对将二者绝对化。其一, 人的职业活动乃至一切对象化活动都离不开情感智力与基本智力的相互作用, 只是它们在不同领域职业中的适用比重不同。其二, 情感智力只能创造和强化人在职业活动中的条件和驱动力, 而职业活动成果最终要依靠职业智力创造。如一位医师治病救人的业绩, 必须靠其高超的医术去创造。其三, 情感智力与基本智力之间是否构成优佳组合关系, 是创造事业成就的根本前提条件。[4]

人的智力品质不平衡发展规律告诉我们, 每个人的智力品质都有多重结构要素, 这些要素受先天潜质、环境、教育、实践等因素制约而不平衡发展, 形成了不同个体综合素质的差异。笔者认为:虽然人的情感智力与基本智力总体发展并非同向正比, 但我们却不能忽视另一种重要心理现象, 即个体智力在差异化发展中, 无论是情感智力还是基本智力, 都会蕴涵某些方面偏重发展的能力特质, 如果这两类特质构成了优佳组合, 具备创造事业成就的全部能力和心理条件, 就能创造出卓越的事业成就。例如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 多数人会评价他高智商低情商, 笔者却有不同认识。陈景润之所以能够攻克“哥德巴赫猜想”, 一方面是因为他具有超人的数学智力特质, 另一方面是具有支撑数学智力超常发挥的情感智力特质。如果他没有对数学的执著情感, 没有坚强的研究意志和对无数次演算失败的承受力, 是不可能解答这项数学难题的。虽然他并不精通为人之道, 甚至个人生活也不善于调理, 但表现在事业中却是他情感智力特质与数学智力特质的优佳组合, 所以他创造了人生的辉煌。而率先提出“能量子假说”的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 由于他在这项研究中, 缺乏足够的自信和胆识等情智品质与其物理智力特质相匹配, 因而无法构建与“能量子假说”研究发展相适应的优佳素质链, 最终将有可能获得革命性突破的成果拱手让给了他人。

以上事例说明: (1) 事业成就是人的情感智力与基本智力最佳相互作用创造的; (2) 在差异化发展中, 两者某些偏重发展的结构要素有可能存在对应的优佳组合关系; (3) 这种优佳组合如果与职业活动相适应, 具备创造活动成就的全部要素, 就能创造出卓越成就; (4) 这两种智力都与事业成就正相关, 决不能一概而论孰重孰轻, 必须全面发展和优佳组合。[5]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认识到, 情感智力与基本智力是概念内涵、功能作用、作用对象、作用方向、要求比重各不相同的品质与能力, 反映了人在对象化活动中两个不同层面的内在要求, 它们是互倚、互制、互促的辨证统一, 是人的综合素质的两大支撑。

参考文献

[1]丹尼尔.戈尔曼.耿文秀译.情感智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7.

[2]赵建国.情感智商与成才[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 2003.

[3]朱智贤.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 1986.

[4]潘云明.情感智商[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4.

[5]朱小蔓.情商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情感智力 篇2

高级情感发展迟缓,情绪不稳定且调节能力差。研究表明,智力障碍儿童的情感体验长期处于低级阶段,高级情感如责任感、义务感、集体责任感等产生晚、发展慢。智力障碍儿童的情绪情感由于自我中心主义和社会性联系狭窄、不深刻的缘故,常常变换迅速,很不稳定。但有时候又表现为情绪情感的固着现象,行为刻板,缺乏应变能力。

失败期望高于成功期望,情绪比较消极。智力障碍儿童由于认识活动的缺陷,在学习和生活中遭受的挫折和失败较常人要多,他们逐渐的就会丧失自信,对从事的工作缺乏成功的期望,甚至事情尚未开始,就觉得无法成功.放弃自己的努力。

情感智力 篇3

关键词: 体育锻炼 智力开发 个性发展 情感培育

在日常生活中,体育锻炼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大家都耳熟能详。不仅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我们都是受益者,经常性的体育锻炼能加固骨骼、增强关节的柔韧性,促进消化和排泄,能加快新陈代谢,消耗身体更多的热量,减少体内的脂肪;经常的充满活力的锻炼,能使人延年益寿;体育锻炼能使人发自内心的良好感觉,改善心情,增加活力,减少焦虑,提高注意力和机敏程度,并能使人更好地处理意外事件。笔者通过体育教学工作实践,分别从三个方面论述体育锻炼对学生智力、个性、情感的影响作用。

一、体育锻炼对学生智力开发的积极作用

智力是通过改变自身、改变环境或找到一个新的环境有效地适应环境的能力。智力也叫智能,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智力包括多个方面,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与应变能力等。这些能力在体育锻炼中都有鲜明的表现和实际内容。

在技工学校学段初期的学生智力发展呈曲线上升状态,到18~20岁时智力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开发智力就要不失时机并有效地进行大脑生长、发育各阶段机能的培养和提高。

体育是教育环节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智力开发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体育锻炼是身体的实践活动,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它要求参加者综合运用各种有关感觉器官,不仅通过视觉、听觉等感知动作的形象,还通过触觉和肌肉的本体感觉,感知动作的要领、肌肉用力的程度和方法,以及完成动作过程中的时间与空间关系,等等,从而建立完整、正确的运动表象。在这一过程中,人的感知能力、观察力和形象记忆、运动记忆能力等均得到发展与提高,有利于促进人的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有利于挖掘人的思维潜能。

运动可促使大脑加强,脑的潜在智力得以更好地开发,这对技校生来说是开发自身能力资源的需要。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也是体育对智力开发的核心。体育锻炼既给智力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又是一种对智力要求很高的身体运动。实践过程技术的运用、战术的斗智、高难度动作、新颖独特的技巧,正是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体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因此,体育锻炼对学生智力开发有积极作用。

二、体育锻炼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作用

个性就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共性中所凸显的一部分。在心理学上,个性与人格具有相同内涵,一般认为个性是智慧、德行、气质、技能等个人品性的综合表现。它的形成一方面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受社会环境影响。发展个性有利于培养人的创新、开拓进取和公平竞争意识。

体育锻炼内容丰富多彩,能有效满足不同气质、不同性格、不同能力水平同学的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兴趣是以人的心理、生理需要与社会需要为基础的,需要用于认知相联系的。不同的认知,就有不同的体育价值观和体育动机。通过学校体育教育的正确引导,有助于学生高尚社会动机的形成。

首先,体育活动中能展现自我,能宣泄由封闭带来的精神压抑,并能缩短人际间的距离,在活动协作中扩大交往,因而是消除心理冲突、发展个性,使之向健康、积极方向发展的理想方法。其次,体育活动依赖性最少,活动中要遵守规则,和他人真诚合作与支持,因此是培养人正确处理独立性与依赖性矛盾的良好途径。再次,通过体育活动,可以指导学生从体力、气质和活动能力等方面认知两性间的关系,培养正确对待异性的观念与健康的心理方式。最后,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质、健全体魄,而且能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因此说,体育锻炼对学生个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三、体育锻炼对学生情感培育的促进作用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技校生正值心理成长的过渡期,对情感的体验极为丰富,这种情感体验是与他们的需要、愿望、动机相联系的。体育诱发积极良好的情感,能使人思维丰富、反应敏捷,各器官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这对调节感情具有积极作用。因为在参加体育运动时,尤其是在体育比赛中,面对成功与挫折将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而体育运动与比赛则要求人们在危急和困难中,善于克服情感、情绪上的冲动性和易变性,保持镇定,充分发挥技战术和取得良好的锻炼效应,并采取积极态度作出准确的应答反应,从而培养情感、情绪目的性,提高适应性,使感情状态向成熟发展。

体育锻炼对发展、情感和意志力有重大影响,它能强化大脑皮层对发生情绪有关的各皮下中枢的调节能力,因而能促进人的情感、情绪的自控能力向成熟发展。

略谈情感智力 篇4

世界上的人生活着, 努力着, 拼搏着。有的成功, 有的失败。成功的因素在哪里呢?

有人说, 在机遇。但是, 为什么有的人找到了机遇, 而有的人没有碰到呢?为什么有的人遇到了也没有成功呢?

有人说, 这全在于智力不同。聪明的人成功, 不聪明的人没有成功。对此, 美国心理学家们做了一个长达三十年的高智商学生跟踪实验。他们选定了1000名左右智商在130以上的超常儿童, 逐年了解他们的人生进展、事业成败。许多年以后, 他们发现这些同样聪明的孩子渐渐地拉开了距离, 有的成了教授、学者、企业家、科学家、记者、法官, 有了很高的成就和知名度, 有的则平平庸庸, 一点也没有建树。然后研究组把最成功的人的20%组成一个小组, 最不成功的20%组成一个小组, 研究他们的差别, 发现他们最大的差别是情感差异, 也就是说, 造成成败的原因在于他们的情感因素在起作用。前一个小组的人自信、乐观、坚强, 不怕失败, 孜孜不倦地追求着事业的成功。另一小组的人则脆弱、容易灰心, 一遇到失败, 就认为无论多大的努力也是注定要失败的。

最近, 美国心理学家戈尔曼在《情感智力》一书中认为, 传统意义上的智力在成功中只起20%的作用, 更大的作用是由情感因素发挥的, 因此, 情感也是一种智力。正确地认识情感智力, 科学地培养情感智力, 是智慧和思维研究者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情感智力的功能

大量的研究表明, 情感因素对智力的发挥、对人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情感因素对智力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健康情感的人, 兴趣比较广泛, 驱动力比较强烈, 比较持久, 目标比较远大。他们不断地激励自己努力再努力, 在失败时依然充满信心, 这种内部的心理环境有利于智力充分地发挥作用。成功总是要多付出辛劳, 多增加压力。害怕辛劳和压力的人实际上也会害怕成功。上述的实验表明, 情感智力较高的人有强烈的内驱力, 有较强的成就欲和成就动机。同样的智力, 在不同的成就动机的驱动下, 当然会达到不同的高度。

情感因素也对智力因素产生直接的作用。研究表明, 在良好的情感下, 思维能力较强, 记忆力较强。在担忧、悲伤、害怕等不良情感影响下, 思维混乱, 记忆衰退, 注意力涣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到纽约某中学, 随机地找出一些同学, 向校长和老师暗示, 他们是天才学生, 前途无量。过了一段时间后发现, 这些学生成绩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造成这种效应的机理是多元的, 增强了自信和希望, 产生了心理激励, 提高了成功驱力当然是一方面的原因, 而改善了智力素质, 可能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情感因素产生的作用是持久的、稳定的。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这样的试验:他们观察4岁的孩子, 发给每个孩子一粒软糖, 告诉他们如果等一会儿吃, 可以再得到一粒软糖。有的孩子一拿到糖就吃, 有的孩子克制了一会, 熬不住再吃, 只有较少的孩子控制自己, 等到了第2粒软糖。10多年后发现, 第一组的儿童成绩较差, 易灰心。第二组学生固执萎缩。第三组的学生乐观向上, 积极进取, 成绩优良。

从脑科学的角度看, 情感智力的作用也是有科学根据的。从大脑的纵向看, 代表原始结构的脑干系统是情感的发源地, 特别是杏仁体。主管情感的脑干系统和主管认知的皮层系统之间, 有上行系统和下行系统密切地联系着。它们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在不良情感的支配下, 脑干系统会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 干扰皮层的工作, 影响思维的正常进行。

从左右大脑半球的分工看, 不仅左右半球对思维有着不同的功能, 对情感的体验也不相同, 如果麻醉左半球, 右半球就会处于过度亢奋状态, 而当右半球被麻醉时, 左半球则处于很深的消沉状态。我们平时正常的情感状态是左右半球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处于协调的状态, 在协调的情感状态下, 左右脑半球的思维能力处于较好的水平。

三、培养情感智力的策略

情感智力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 主要的有情感的自我意识能力, 自我控制的能力, 情感交流的能力等。

情感智力的形成, 不否认有遗传的、先天的因素, 但是,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 它是后天培养的结果, 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修养的结果。

可以说, 情感是相互作用的产物, 它是对情感氛围的一种反映, 一种心理积淀。孤独、猜疑、粗暴、冷漠等不良的心理氛围不利于培养健康的情感智力。在这样的心理环境之下, 成长的孩子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不健康的情感。美国的许多家庭由于父母生活节奏快, 工作时间长, 孩子孤僻地待在家里, 使他们的自控能力较差, 显得孤独、冲动和忧郁。不被关心的孩子比较冷漠, 不被信任的孩子缺乏自信, 经常被打骂的孩子比较粗暴, 常常被猜疑的孩子对别人不会信任, 经常遭受挫折和嘲笑的孩子比较自卑。总之, 儿童的情感从一定程度上是心理氛围的一种投影。

有鉴于此, 要创造良好的情感智力, 就要注意培养良好的心理气氛。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 都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 注意心理素质的培养。尽可能地创造一个民主的、和谐的、友爱的、信任的环境。爱的缺乏是许多心理扭曲的原因。爱的岐变也是孩子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原因。由于中国的独生子女占了相当比重, 孩子从小缺少玩伴, 缺乏情感交流, 容易养成孤僻的心理特点。父母对孩子的溺爱较严重, 对孩子的期望过大, 压力过重, 这些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下一代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情感智力比较低下。

情感也是可以自己控制、自己培养的。在不同的刺激下, 人会产生发怒、忧郁等情感, 这是正常的, 要紧的是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 学会正确地疏导自己的情感。许多人的情感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本好书, 一部好的电影往往会对人的情感的培养起良好的作用。因此, 我们要提倡孩子多读好书。同时, 学校要教给孩子一定的心理自控技术, 使他们遇到心理困境时能学会转移、疏导、升华。

摘要:人的成功因素包括智力因素、情绪因素及社会交往能力, 其中情绪因素是成功必备的一种因素, 通过多年的研究, 教者仔细地分析了情感因素的作用及功能, 同时提出了情绪因素的培养方法, 以供教育工作者借鉴。

关键词:智力,情感,情感智力,大脑功能,情绪培养

参考文献

[1]李智勇.神奇的情绪力量.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

[2]谭春虹.EQ情商.哈尔滨出版社, 2009.

[3][美]丹尼尔·戈尔曼.情商.中信出版社, 2010.

情感智力 篇5

通过这次国培我再次深刻的意识到,情感因素在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良好的自我形象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英语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教师充分重视师生的情感协调,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那么绝大多数学生,可以在积极的情感状态下学习,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每次家长会时,许多家长都反映:孩子以前学习可好了,都是双百的成绩,到了七年级时对新学科英语学习还满腔热情,可慢慢的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英语就学得一塌糊涂,厌学情绪也越来越严重,而很多英语教师也反映自己在备课、组织教学上花了很多功夫,责任心也很强,有时不惜牺牲休息时间为学生加班加点,尽管如此,教学效果却总不理想,这很可能就是老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智力因素。我的教学经验证明,英语学习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学生的智力因素,还取决于学生的情绪、态度、学习动力等情感因素。那么七年级英语教学中如何才能增进师生情谊,建立融洽的情感呢?我想从以几方面谈谈。

一、利用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促进英语教学。一堂精心计英语教学要成功,就要对学生的情绪给予科学的控制,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克服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消极情感因素。

1.要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始终保持浓厚的情趣。兴趣的培养和发展使学生有高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转化为学习动机而且也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反之,学生若失去了学习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件愉快的事,而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不断创造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条件、环境和气氛。实际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实物,各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或话题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像导演,要千方百计的利用实物、图片、幻灯、录音、眼神和手势等创设真实的情境,让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英语,并充分享受英语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例如在教学交通工具的相关词汇时,可以事先把bike.bus .train 、plane、ship 等的声音录制下来,课堂上让学生听录音猜是哪种交通工具,再引出课文内容,学生们不知不觉就进入到了英语学习中去,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并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新课标英语教材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比较容易设置情境配合教学,又如在教学“What’s this in English? ”话题时,充分利用实物、实景,通过学生手边的钢笔、尺子等,使学生较轻松地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再例如,在讲解七年级英语Unit 5 Topic 2 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写字课上假如你(A)的钢笔坏了,你如何向你的同学(B)借钢笔?找两个同学到教室前模拟表演。表演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加入情感教育。这其实就是情感因素的控制和应用。

2.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和环境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心里学研究表明: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学习、思考并获得知识,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的关键是使学生对教师有亲切感。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教学亲切和蔼、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这样学生情趣就会油然而生,情绪饱满、思维积极,教学效果自然良好且高效。因此,教师要重视情感投资,以自己真挚的爱唤起学生的共鸣。我亲身的感受过,自己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孩子的状态便什么样的,甚至更糟。所以让爱充满课堂,让每一次讲课都激情澎湃吧!

3.抑制受挫感,让学生经常有成功的体验。我班王同学在刚进七年级时就对语言不敏感,英语更是头疼,每次考试都很差劲,同学们瞧不起他,老师也视其为“差生”,在我的疏导下,他对这门学科充满了自信,学习兴趣也变得更浓。成绩逐渐有了改观。以上事例证明,挫折感、失败感等消极情感会使学生丧失信息和学习兴趣,从而处于心理抑制状态之中,这样就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而成功的体验都能使人萌发情趣、增强信息,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大大增强认识效果。它是英语学习中非常宝贵的情感体验。而且,一次成功的体验又可推动都二次的成功,这就是良性循环!

4理解、尊重学生的情感。学生一般都非常在乎老师对他们的态度以及评价。特别是七年级学生,把老师的评价看作是很神圣的事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这是真理!所以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对后进生不仅不能歧视,反而要加倍呵护他们的自尊心,尽量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以便激励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理解、尊重学生的情感,是教师维护和开发学生主体性的起点和关键,忽视了这一点,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在内心深处就会产生对立情绪,教师的其他一切努力可能都会落空。

二、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七年级学生心理尚不成熟,情感十分脆弱,他们心灵的窗户是不会向一个漠不关心他们,甚至他们感到厌恶的人敞开的。由此可见,教师如果从不关心、爱护和研究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即使他的课的再好、教学水平再高,教学效果也难以预测。因此教书育人必须要与教学活动完美统一。

总之,老师在英语教学中一定要巧用情感智力因素来要关注学生的动态,及时的做出科学应对。只有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才会有相应的发展!

★ 唐代咏蝉诗浅论(冀教版七年级必修)

情感智力 篇6

1995年10月, 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戈尔曼 (D.Goleman) 出版了《情感智商》一书, 戈尔曼在书中称情感智商包括五个方面的能力, 即自身认识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 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并且认为在对个人成功起作用的要素中智商占20%, 情商占80%。我国学者有关情感智商的研究大多依据戈尔曼《情感智商》一书作为理论基础。一般认为情感智力的主要因素有五个部分: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沟通、挫折承受力。教师情感智力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所必备的处理学生、教材以及自身情感的能力。良好情感智力的发展有利于教师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发展耐挫能力。因而在教师发展过程中, 我们一方面要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 另一方面要重视情感智力的提升, 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型教师。本文欲从激励视角来探讨教师情感智力培养途径。

二、激励理论和情感智力的关系

激励理论是西方行为科学理论的核心。激励理论主要研究用什么样的因素激励人、调动人的积极性。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激励理论主要有: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成就需求理论、期望理论和公平理论等。

心理学告诉我们, 人的行为是受认识和情感的影响, 其中认识是基础, 情感是动力, 有认识而没有情感, 人的行为就缺乏驱动力, 那么怎样激起人们的积极情绪体验, 调动人的工作热情, 这正是激励理论所研究的内容, 我们仔细分析就可以看出, 激励理论和情感智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激励理论中, 无论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还是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及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它主要是满足人们的合理需求, 引发人的积极情绪, 提高教师的自我意识进而提高行为的积极性;期望理论主要是利用期望激发教师的积极情绪体验, 增强教师的自尊感;公平理论主要是通过消除不公平和挫折, 来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培养教师的耐挫能力;而教师积极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坚强的耐挫能力都是教师情感智力的核心内容。可以说, 激励理论从最终结果来说是调动人的积极性, 但就其实现过程, 是通过各种措施, 引发教师的积极情绪, 激起积极的自我体验, 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养成坚强的耐挫能力, 即提高人的情感智力来实现行为积极性的调动。

三、应用激励理论, 提升教师情感智力

由于教师是一个知识型群体, 他们敏感而自尊, 刚性化管理显然不符合教师的自身特点, 因而在管理过程中如何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 使用恰当的激励策略, 有效提升教师情感智力水平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探索, 笔者认为结合激励理论, 考虑教师群体自身的特点, 将激励理论具体化, 是提高教师情感智力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可采取以下策略来提升教师的情感智力。

1. 目标激励:培养教师情感智力的起点

所谓目标激励, 是运用激励目标, 刺激人的需要, 激发人的动机, 诱导人的行为, 使其发挥内在潜力, 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教师有了明确的目标后, 才能消除迷茫, 克服消极的情绪, 激起更大的热情去工作学习。所以在构建激励机制时, 我们首先要考虑目标激励, 激起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动力, 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 这是培养教师情感智力的起点。怎样正确运用目标激励, 首先我们在设置目标时, 首先应考虑到目标的设置应该根据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即教师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目标, 目标太难, 教师在实现目标时容易受挫, 教师易自我效能感丧失, 进而失去进取意识。目标太易, 难以激起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其次我们在给教师设置目标时, 应该考虑到不同的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中的不同需要。例如新手教师阶段 (1-3年) 应把提高教师职业技能, 端正职业态度作为目标。在胜任水平阶段 (5-10年) 应把提高学术水平, 多出科研成果作为目标。在熟练水平阶段 (10-15年) 应把专家型教师作为目标, 所谓专家型教师, 就是具备科学的教学知识、高超的教学能力、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教师。同时还应该将教师的个人目标同学校发展的长远目标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 教师的发展目标实现才更有现实意义。

2. 成就激励:激发教师的积极的自我意识

教师自我意识是指教师了解自己的能力, 它是教师情感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的自我意识可以使人产生自信、自尊的情感体验, 消极的自我意识会使人产生自卑、自怨等消极情感体验。那么, 怎样使教师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 构建积极的心理图式呢?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 (Seligman) 经过试验研究发现:当一个人不断取得成功, 他就会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如果一个人在学习或工作中, 无论做出怎样的努力, 都无法逃避失败的命运, 就会产生一种“习得性无助感”, 进而会产生自卑等消极的自我体验。由此可见, 不断激励起教师的成就需要, 帮助教师获得成功, 不断获得成就感, 是提高教师自我意识的有效途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 具有强烈的成就动机需求的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 提高工作效率, 获得更大的成功, 他们追求的是成功所带来的个人成就感。成就需要与工作绩效有密切关系。既然成就激励是可行而有成效的, 管理者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教师成就感。具体说来, 作为管理者首先应为教师创造宽松、和谐、进取的工作环境, 为教师走向成功创造良好的人文精神环境和物质条件。其次, 创造条件, 通过各种途径, 创造良好的培训机会, 提高教师能力, 为教师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保证。第三, 提高教师待遇, 加大奖励力度, 对取得成就的教师及时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让教师进一步体会到成就感, 感受到努力奋斗的乐趣。

3. 情感激励:点燃教师的激情

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感受和体验。情感激励是指通过感情沟通满足人们的社会性需要而使之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一种激励方法。情感因素对人的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很大的影响, 积极的情感对教师的工作和学习起到推动作用。教师的文化层次较高、社会需求层次较高, 自尊心较强, 在管理过程中如果简单地采用物质激励、制度管理等策略, 很难满足教师的社会性需求, 激起教师的工作热情, 因此在教师管理中坚持情感激励, 真正做到“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让教师的受关爱、受尊重及自我价值等社会性需求获得满足, 这样才能点燃教师的工作激情, 提高管理效益。怎样做到情感激励?笔者认为学校管理者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深入了解教师, 学会欣赏教师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作为管理者应该深入教师群体, 了解每个教师的特长和兴趣、优点和缺点, 并能赞其所长、容其所短。以欣赏的目光看待教师, 在交往的过程中善于发现教师的进步, 发现教师身上的“闪光点”。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曾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欣赏会激起教师内心的快乐与幸福感, 激励着教师自我发展。

(2) 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注重情感投入

在管理过程中真正做到尊重教师, 关心教师, 注重感情的投入和交流, 注重人际互动关系, 充分发挥“情感激励”作用, 将制度化的“刚性管理”和情感化的“柔性管理”结合起来, 真正做到“刚柔并济”。在这样的情感激励中, 教师将更加爱生、爱校, 并将这种爱化为动力, 努力工作。

(3) 提高教师需要层次, 满足教师的各种需要

情绪是在各种需求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 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 高层次的需要是在低层次需要满足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所以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应深入了解教师的各种需求, 采取各种有效方式满足教师各种层次的需求。可以通过提高工资待遇, 改善工作环境, 满足教师的低层次需求;也可以通过帮助教师成长, 促其走向成功, 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只有当各种层次需要实现以后, 教师才会产生满足、幸福等积极的情绪体验, 进而产生前进的动力。

4. 公平激励: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

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 (J.S.Adams) 1965年提出的。该理论的基本要点是: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个人实际报酬多少有关, 而且与人们对报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为密切。人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付出的劳动代价及其所得到的报酬与他人进行比较, 并对公平与否做出判断。公平感直接影响职工的工作动机和行为。教师在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后, 如果认为自己所获得的“报酬”合理, 就有公平感, 因而心情愉快, 工作积极性高。如果发现所获得的“报酬”和“贡献”不符时, 则会产生心理上的严重不平衡, 有时会以减少贡献来求得公平, 严重的还会造成教师与领导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人际关系紧张。当前我国中小学尤其是公立学校, 在管理过程中仍存在“大锅饭”现象, 甚至还存在着“体脑倒挂”现象, 造成承担教学任务的主力军收入偏低。教师常常感到知识的价值没有体现出来, 即使许多中小学对教师实行奖酬制度, 这种奖酬也仅根据升学率来进行, 这种重结果, 轻过程的激励制度, 往往也让教师感到不公平的存在。以上种种现象, 往往造成教师与领导、教师与教师、教师与教职员工之间人际关系紧张。面对以上现象, 学校管理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 制定科学的绩效管理制度, 科学地制定评价制度, 合理评价教师的贡献与报酬。第二, 作为管理者对下级应一视同仁, 公平对待教师, 尽量让教师公平分享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第三, 引导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引导教师正确地看待“贡献与报酬”、“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帮助教师消除心理上的不公平感。

5. 期望激励:培养教师的耐挫能力

耐挫能力是指遇到挫折后, 教师能够有效地调节情绪、适应环境的能力, 它是教师情感智力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面对各种问题, 如学历、职称和学生升学等, 在此过程中会遭遇各种挫折, 产生挫折感, 因而培养教师的耐挫能力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怎样提升教师的耐挫能力?笔者认为可以采取期望激励法, 当教师遇到挫折时, 首先, 作为管理者不能袖手旁观, 应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并在精神上给以鼓励。其次, 管理者要深入了解教师心理挫折产生的原因, 在学校管理、工作安排等方面做些改进工作。再次, 让教师学会合理处理情绪的方法, 如发泄、转移、升华、理性情绪疗法等, 这样教师可以在遇到挫折时有效地调节自身的情绪状态。最后, 也是最关键的一点, 在教师遇挫失败时, 管理者要充分信任教师会有成功之日, 发挥管理过程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激活教师的工作潜能, 提高教师的自我期望值, 进而提高教师的耐挫能力。

6. 自我激励:教师情感智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自我激励是指个体具有不需要外界奖励和惩罚作为激励手段, 能为设定的目标自我努力工作的一种心理特征。德国专家斯普林格在其所著的《激励的神话》一书中写到:“强烈的自我激励是成功的先决条件。”自我激励是一个人迈向成功的引擎, 是教师情感智力发展的内在动力。程文、张国梁在《高级研究人员自我激励因素研究》一文中对高级研究人员个体特征分析, 并提出高级研究人员自我激励因素的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成就与挑战、个体成长、工作自治、认可、目标导向。因而教育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帮助教师确立自己的工作目标, 明确目标导向, 不断创造机会让教师不断地进修, 促进教师的个体成长。同时对教师所取得的成绩应充分认可, 并鼓励教师不断挑战自我, 追求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在工作中不断地自我激励, 进而发展自我, 提升自我。

总之, 在教师管理过程中, 管理者要深入理解激励理论, 灵活运用目标激励、成就激励、情感激励、期望激励、自我激励等多种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激起教师积极的情绪体验, 提高自身的情感智力, 进而转化为行为动力, 提高行动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华建宝.知识经济与创新教育.中国教育学刊, 1999 (1) .

[2]周明星、邓新华.成功学生全面素质测评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3]吴应荣.现代教师情感智力结构分析.皖西学院学报2009 (8) .

[4]李丹.激励理论在改善高校教师职业行为中的应用.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8 (9) .

[5]伍新春, 张军.教师职业倦怠预防.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6]王鸿丽.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运用.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7 (1) .

情感智力 篇7

学校是一片净土, 不应掺杂各种复杂的矛盾纠葛;学校是一片乐土, 不应成为伤害孩子稚嫩心灵的痛苦之地。但学校如今已俨然进入多事之秋, 师生冲突频起。一系列让人震惊不已的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师生冲突的发生,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学生方面的原因, 但教师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尽管从表象上看, 每一次师生冲突多表现为学生对教师的反抗与冒犯, 但是我们必须客观清醒地认识到:在师生关系中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 教师一方往往是师生冲突的直接原因, 其中教师不当的言语行为更是师生冲突发生和激化的导火索和催化剂。

教师不当的言语行为主要表现为不当的批评。部分教师在恨铁不成钢的心理驱动下, 极容易把理性善意的批评, 发展成无端的指责、谩骂和讥讽, 从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引起学生的不满和愤怒, 导致师生之间心理上的对立, 进而发生师生冲突。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 批评是一种言语行为, 它是“专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1], 是对他人的否定评价。教师的批评, 是指教师对学生的“错误或缺点进行否定性评价, 以唤起对方的觉悟, 使之自觉地克服缺点、改正错误”。[2]从而抑制消极因素, 调动上进心。准确恰当的批评不仅能制止错误思想行为的发展, 把学生从错误中拉回来, 而且能起到教育全体学生, 明辨是非, 防止再犯类似错误的作用。而不当的批评则因触动学生的内心, 易使他们产生愤怒、不平、焦虑等情绪, 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反而会适得其反, 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甚至造成师生间的情感对立, 不利于今后的教育。因此, 我们必须重视教师批评语运用的研究, 了解教师批评语运用的现状, 并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 以避免因批评教育不当而带来的不良后果。

二、教师批评语运用现状分析

2001年4月6日《中国青年报》记者邹艳娟发表了一篇题为《专家解析教师批评常用语:教育理念决定教师语言》的新闻报道, 该报道指出:“北京市朝阳区教委在师德建设中发现, 中小学教师言语不慎伤害学生心灵的现象很普遍”, 其中“我要是你早不活了”, “你这孩子无药可救, 狗改不了吃屎”, “你真笨, 你真傻!你简直就是个白痴!”, “闭嘴”、“低能”、““缺心眼儿”、“不懂人话”等最为常见, 闻之家长“大为震惊”, 而“孩子们却不以为意, 声称已经习惯了”。

2004年3月, “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组委会通过《中国少年报》和《知心姐姐》杂志, 在全国范围的小学生中开展了“你认为最急迫需要解决的校园伤害”的专项调查, 共有29个省区市的1170名少年儿童参与了投票。15日组委会发布一项的调查结果显示:“语言伤害”、“同伴暴力”、“运动伤害”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三大校园伤害问题。其中, 81.45%的被访小学生认为, “语言伤害”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2006年3月30日《北京日报》声称:“北京市青少年法律援助研究中心的315份调查问卷显示, 有三成被访学生遭受过教师的语言暴力”, 最常见的语言暴力有“傻瓜”、“神经病”、“白痴”、“不要脸”等。其中小学阶段最为突出。

从以上的报道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目前我国的中小学, 尤其是小学, 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言语失当的现象十分普遍, 甚至有些学生长期以来饱受老师语言暴力的伤害。

造成教师批评语失当的原因很多, 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选择与教导学生希望后进向优生转化这一思想内容相应的言语形式来表达”。[3]因此,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 要正确认识到“言语形式和思想内容的矛盾”这一言语交际的主要矛盾, “有了好的思想内容, 还要选择与之相应的言语形式来表达, 使形式与内容获得完美的统一”。[4]而要达到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完美统一, 教师就必须研究学生的心理, 正确运用科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言语实践。

三、戈尔曼情感智力理论对教师评语运用的启示

1995年《纽约时报》科学专栏作家丹尼尔·戈尔曼 (Daniel Goleman) 在美国心理学家彼得·萨拉维 (PetereSalovery) 和琼·迈耶 (JohnMager) 研究的基础上, 出版了《情感智力》 (Emotional Intelligence) 一书, 探讨了情感智力的内涵、生理机制、对成功的影响、情感智力的培养等问题, 基本形成了情感智力的理论体系。戈尔曼认为情感智力反映了一个人感受、理解、运用、表达、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关系, 以及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情感关系的能力, 是属于非理性的。[5]即情感智力的内涵包括了解自我、管理自我、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五个方面。该书一出版, 便在全球引起轰动, 情感智力理论自此受到广泛关注。

情感智力理论认为:在社会性交往或非学术领域一个人的成功不完全取决于智商 (IQ) , 更取决于情商 (EQ) , 如教育。“情感潜能可说是一种中介能力, 决定了我们怎样才能充分而又完美地发挥我们所拥有的各种能力, 包括我们的天赋智力”。[6]同时, 情感智力理论还认为:情感智力不是先天注定的, 而是可以通过后天习得提高, 从而给那些渴望成功的人带来希望。

正如上文所述, 教师的成功不完全取决于智商, 更取决于情商, 教师的情感智力深刻地影响着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效能。而教师是吃“开口饭”的, 以“舌耕”为业, 教师的批评语又具有否定评价的特殊性, 因此, 教师在运用批评语时, 要想学生乐于接受否定评价, 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就必须提高自身的情感智力, 运用情感智力理论指导自身的批评语运用。

戈尔曼情感智力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 但笔者认为:对从事不同职业的人而言, 在具体场合中, 助其成功的情感智力的侧重点并不相同。就教师而言, 其在批评语的运用中, 最有助于活动的情感智力侧重点是处理人际关系、认知他人的情绪和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

(一) 处理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可以帮助个体顺利地实现交往的目标, 师生之间若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将有利于教师顺利地实施批评教育。因此, 教师必须掌握一些社交技巧, 学会调控学生的情绪, 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对待学生是艺术地调控学生的情绪,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每一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 从师道尊严的桎梏下解脱出来, 把学生当做独特的个体去对待, 学会蹲下身子, 倾听学生的心声, 与学生平等对话, 尊重学生的感受。

对学生充满诚挚的爱是科学地管理学生情绪,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动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要打心底爱自己的学生, 关心学生情绪的每一点变化, 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帮助,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和温暖。

学会宽恕是化解师生矛盾,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保障。教师的“宽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寻求学生的宽恕, 二是宽恕学生。当教师有错时, 教师应主动检省自己的言行, 并努力争取学生的理解或原谅;当学生有错时, 教师要对学生的冒犯行为予以谅解, 以包容心宽恕学生过去所犯的错误。宽恕“可以大大提高人际间的关系和睦性。它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是矛盾冲突的化解剂, 有助于个人与外界的良性互动”。[7]教师的宽恕行为不仅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取得学生的心理认同, 而且有利于学生自我反省, 自我鞭策。

(二) 认知他人情绪

认知他人情绪是指对他人 (即学生) 的各种感受, 能“推己及人”地快速地进行判断。教师要从学生的语言、语调、语气、表情、手势、姿态等方面判断学生真实的情绪和情感, 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动机、欲望, 从而做出适当的反应, 选择与之相应的批评语。

树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学生性格各异, 家庭环境等外在条件迥然不同。同时学生存在的缺点和所犯的错误性质、大小、程度、影响也均有不同。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必须针对学生的差异, 及时认知学生的情绪, 掌握批评的策略, 实现批评的目的。例如, 对于犯严重错误且影响较大的学生, 宜在公开场合批评, 但在批评前要对学生的情绪、思想状态有足够的认知, 以免学生因接受不了而有过激的反应;对自尊心强的学生则不宜采取当面直陈学生的缺点和错误, 而要以褒代贬、似扬实抑, 寓否定于肯定中, 这样既不损学生“面子”, 又激发学生自尊上进;对性格内向、敏感多心的学生, 教师宜运用启发式批评, 通过故事隐喻、旁敲侧击、幽默暗示等方法, 让其主动认识到自身的错误与不足;对于暴躁易怒的学生, 教师切不可与之硬碰硬, 而应以平和的语气, 平等地与他商讨, 促使他认识到错误并接受批评。

教师在批评学生时, 除了要感学生之所感, 知学生之所想, 客观地理解学生情感外, 还要善于“察言观色”, 通过学生的语言、语气、表情、手势、姿态等方面微弱的情感信号, 及时把握学生的情绪变化, 调整批评策略。

(三) 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

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是指对自己的情感体验, 如快乐、痛苦、愤怒、恐惧、爱、惊讶、厌恶、悲伤、焦虑等能够自我认识、自我调节, 让自己成为情绪的主人。教师在批评学生时, 对自己的情绪, 特别是愤怒、厌恶、焦虑等负面情绪, 一定要妥善管理, 有效控制。

教师在实施批评时, 要头脑清醒, 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 牢记批评学生的目的, 切不可把个人在工作生活中积累的负面情绪宣泄给学生, 也不能因个人情感倾向对看不惯的学生厉声呵斥或冷眼嘲讽。教师在任何情况下, 都必须控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无论学生犯有多么严重的错误, 无论学生如何“触犯”了教师的“尊严”。教师有批评教育学生的责任, 但没有拿学生撒气, 说出侮辱学生、贬低学生、有伤学生尊严的话的权利。当批评学生时, 遇到学生的抵触、不服, 教师作为有自控能力的成年人, 作为教育行为的实施者, 必须冷静, 快速反思是否是自己言语不当, 是否批评策略运用不当。即使各方面并无不当, 教师也不要和学生一般见识, 要有容人的气度, 有恕人之心。学生不服从管教, 不接受批评很多时候是为了“面子”, 此时教师若能退一步, 宽恕学生的“冒犯”, 给足学生面子, 让学生冷静下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反而更有利于教师的教育。

总之, 要改变教师批评语运用不当的现状, 真正发挥批评语的教育功能, 教师必须在戈尔曼情感智力理论的指导下, 重视学生的情感智力因素, 从调控学生的情绪、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处理入手, 通过准确迅速地认识学生情绪、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 选择恰当的批评方式和手段, 展开有效的批评, 让学生既受到教育又乐于接受。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2]梁忠义.实用教育词典[Z].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89.

[3]陆萍, 刘启珍, 郭希芹.教师批评语分析研究[J].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3) .

[4]刘焕辉.言语交际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88.

[5]方成智, 唐烈琼, 聂志成.心理与情商教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6]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力[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7.

情感智力 篇8

1 情感智力的含义

目前对医学本科生的教育主要集中在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处理各种信息及具体操作的方法上, 也就是传统医学教育的专业课程学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在校专业课程取得高分的学生, 将来不一定就能成为优秀的医生。一个人的成才, 其实很大程度上受到如沟通能力、理解能力、适应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情感智力就是组成人格的主要内容, 所以, 对学生情感智力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心理学家Goleman早在1987年就提出了“情感智力” (E-motional Intelligence, EI) 的概念[1], 随后又有许多学者[2,3]对它的定义和内涵进行更深入地解析和研究, 综合来说, 情感智力主要包括5个方面: (1) 认知自身情绪。 (2) 控制调节自身情绪, 特别是具有及时摆脱灰暗、焦虑情绪的能力。 (3) 自我激励, 保持热忱。 (4) 认知他人情绪。 (5) 处理好人际关系和他人情绪。

2 情感智力对于医学生的重要性

调查显示, 一个人的成功与情感智力有着重要的关系[4,5,6],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EI的重要性[7]。在医学教育中, 对情感智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有着突出的重要作用。医学生在实习时, 接触的人有各种各样的患者, 有各具个性的教师, 也有千差万别的学生, 所以, 其学习的第一步就是和人打交道, 与各种人的交流、沟通和感知情绪是其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如果实习生在这一阶段没有培养出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和感知自我和他人情绪的能力, 那么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 将面临十分严峻的职业生存问题。

有部分在校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在实习过程中却表现平平, 问题重重, 这主要是因为其欠缺了情感智力中的各种能力。所以在医学生实习期, 如果没有及时对其加强感情智力的培养, 就可能导致其在就业、考研、医疗风险等多重压力下, 出现自卑、抑郁、不安的灰暗心理。如果这种情绪长时间无法得到排解, 则可能使其丧失对学习的热情, 甚至少数学生可能在压力面前无法适应, 情绪失控, 出现偏激行为。

在实习过程中, 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情感智力的共同培养方面。这对培养有进步潜能, 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是十分重要的。

3 本科生导师制在临床实习生情感智力培养中的优势

进入临床的实习生, 在经历了4年的校园学习后, 他们的个性逐渐形成, 但易受外界影响, 自我意识较强, 自我感知、评价不全面, 甚至偏激;情绪易变, 调控能力差, 易受不良情绪的影响。他们的个性鲜明但不稳定, 因此在面临新环境时需要重视对其个性的培养。但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实习一般需要1年的时间, 学生要经过多个科室的轮转学习, 每个科室的轮转时间从5周到1周不等, 轮转期间的教师也各不相同, 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得到了全面的专业实践。但是, 由于学生与带教教师接触的时间较短, 因此普遍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智力的培养。

我院针对临床实习生这种特点, 在实习过程中采取了本科生一对一的导师制。医院选取临床较有经验的教师作为实习生的一对一全程导师, 学生入院接受岗前培训后, 由医院统一举行导师见面会。此时学生与导师见面, 进行初步沟通, 导师就可以初步了解自己所带学生的个性。随后学生按轮转要求进入每个科室实习, 导师与学生每周至少交流1次, 同时导师要和学生轮转科室的带教教师至少每周也沟通1次。导师根据与学生及带教教师的沟通, 了解学生的实习表现, 一方面解决学生遇到的专业问题, 并根据轮转科室的特点, 与学生交流学习方法、提问技巧, 也可反馈给带教教师, 以加强其对某些知识的讲解, 从而提高实习质量;另一方面, 导师在与学生的沟通和带教教师的评价中可以及时发现学生情感智力方面出现的问题, 如临床中面对患者时是否会被不信任, 这些问题是否与沟通表达能力、耐心程度有关, 怎样注意细节, 逐步具备沟通能力, 面对陌生环境怎样尽快适应, 一些临床技巧从文字变成能力要经历怎样的锻炼, 面对挫折和错误要如何理性分析等。从而及时发现和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 引导学生管理自己的情绪, 加强自我激励, 发现自己的潜能并树立信心。

由于一对一导师制使每位全程导师一年中只负责一位学生, 这种制度具备了仔细观察、分析和帮助的条件。对于学生而言, 面对一位固定的教师, 比较容易亲近和熟悉。经过一年的相处后, 学生和导师更加熟悉, 学生也更加愿意采纳导师的意见。

本科生导师制弥补了传统实习模式中对情感智力培养的忽略的不足, 实习期间对专业课程和情感智力培养的并重对于深化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4 本科生导师制在临床实习生情感智力培养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4.1 重视自我情绪及他人情绪的认知教育, 加强沟通、理解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临床医学服务的对象是人, 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是医疗工作的开始。在接诊患者时所表现出来的爱伤观念, 病史采集过程中表现出的细致、礼貌, 查体过程中的规范、严谨是被患者信任的基础。这些不但需要具备专业知识, 还需要医务工作者具备沟通、理解、人际交往的能力。在诊治过程中, 首先引导学生要本着“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检查、治疗的意义、方法、风险, 在哪里检查, 可能会经历的过程等各种细节。注意认知自我情绪的变化, 避免态度生硬、交流简单、沟通不到位等情况的发生。同时也要注意感知他人情绪, 听取患者及其家属的意见、要求, 尊重患者的权利和特殊要求。在患者意见和医疗条件有矛盾时, 针对不清楚的内容不要擅自解答, 但是要积极、耐心地为患者寻求原因, 及时和教师沟通汇报, 学习教师的沟通方式。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患者及其家属配合治疗、理解病情、避免医疗纠纷的重要前提, 也是从事医疗工作的职业基础。

临床工作中除了患者, 还有医生、护士、医技人员、后勤人员和学生等众多人员。现代医疗强调的是合作, 因此, 与工作人员、学生的分工合作是十分必要的。在校学习期间, 这种合作的重要性不突出,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但是在进入临床实习以后, 许多学生会发现, 疾病的复杂、人体的独特性等因素使临床诊疗工作更有难度, 单靠某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 而需要多学科、多部门人员的分工合作, 通过必要的交流、沟通才能完成。

4.2 重视挫折教育, 排解畏难情绪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用科学, 将书本理论转换成为临床技能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通过多次的观看、思考和操作才能逐步掌握。在实践过程中, 所需要的医学知识和分析能力也比书本上的复杂、广泛, 是对临床医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失败、失误是必然的, 因此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这种挫折和无所适从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要正确和勇敢地面对失败, 用积极的力量来弥补不足, 通过努力获得知识和技能。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稳定的心理状态, 使他们能正确评估自己的水平, 接受错误, 分析不足, 克服畏惧感和失落感;另一方面也要激励学生继续勤奋、认真、踏实地学习, 要乐观但不盲目。

4.3 重视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引导学生自我激励

刚刚进入临床的学生面对工作缺乏信心, 关于自己的能力也没有清楚的评价标准, 没有在学校时的分数评价标准那样鲜明。自我评价趋向于模糊化, 容易受到他人评价的干扰, 特别是教师的评价。科室的带教教师各具特色, 表达方式也千差万别, 带教教师提出的意见和批评也通常是在特定的条件和临床环境下提出的。部分学生不能适应这种方式, 或是只看批评的结果而忽略自身因素, 常常出现自我评价过低的现象。有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自以为是、不拘小节的现象, 带教教师也对其放任不管, 从而使其产生过分自我、随意的心理, 而在面临问题时又无所适从, 自我评价混乱。

导师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设定一个合理的自我评价标准, 并适时衡量自己的努力结果, 正确吸收他人的评价内容, 合理进行自我评价, 从而培养自我评价能力。有了正确的自我评价, 才会有信心、有空间进步。导师还要引导学生不断自我激励, 逐步达到学习目标, 然后再不断提升目标, 在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努力下取得更多的进步。

4.4 重视培养适应能力、抗压能力

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 一开始都充满热情, 尽管对陌生环境会惧怕, 但还是希望学到大量的新知识, 掌握更多的操作技能, 迎接更高的挑战。而临床工作是由大量琐碎、不起眼的重复性内容组成, 学生在实习一段时间后就会感到枯燥和辛苦, 对临床的基础工作不重视、敷衍了事, 热情消退, 甚至丧失学习兴趣。对调换轮转科室, 不断面临新环境和琐碎、辛苦工作无法适应, 常显得情绪低落。加之实习这一年还要面对毕业、找工作、考研等多重压力, 使许多学生丧失信心, 从而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

导师应该引导学生适应变化的环境和医疗行业的职业特点, 不但要让其努力适应, 还要让其持之以恒, 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人不可能一直“由教而学”, 要调整以往的学习方式, 从繁琐的工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不断探索, 从而提高自我能力, 保持热情。面对没有办法避免的问题时要自然面对, 合理支配时间, 有计划地确立阶段目标, 逐步实施, 同时也要乐观地看待得到的和失去的, 逐渐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

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加强学生情感智力的培养对医学生的角色转变、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是传统医学知识教育无法替代的。本科生导师制在实习生情感智力培养中有突出的优点, 尽管本科生导师制和情感智力教育相结合方式还存在许多问题, 但它仍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参考文献

[1]Goleman D.Emotional intelligence[M].New York.NY.USA.1995.

[2]Mayor JD.Sellovey P.What is emotional intellgence[M].New York.NY.USA.1977.

[3]许运理, 李亦菲.情绪智力魔方[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2.

[4]Mayer J.D, Roberts R.D, Barsade S.G.Human abilities Emotional in-telligence[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8, 59 (1) :507-536.

[5]Chrusciel L.D.Considerations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EI) in dealingwith change decision management[J].Management Decision, 2006, 44 (5) :644-657.

[6]杨毅宏.情商决定命运[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导游职业权益维护下一篇:滑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