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智力资本(精选8篇)
区域智力资本 篇1
一、前言
河北省地域广阔, 环抱京津, 但自然条件严酷, 生态环境脆弱;地处交通要道, 区位优势明显, 但基础设施薄弱, 瓶颈制约严重;资源相对丰富, 工业基础较好, 但产业竞争力不强, 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人力资源丰富, 但高端人才匮乏;历史文化厚重, 发展潜力巨大, 但体制机制不活, 开放程度较低。从经济实力看, 河北省经济总量较小, 人均水平较低, 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3年《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中, 对全国31个省市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全面评价, 河北排在第11位, 说明河北省作为我国东部地区省份, 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还比较薄弱。就当前来说, 河北省最大的矛盾是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之间的矛盾。未来可以预见, 来自北京和河北省自身的环境治理压力必将加快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步伐。因此, 通过依靠提升智力资本推动经济发展的优越性尤为凸显出来, 依靠智力资本不但可以打造河北省不可复制的区位竞争优势, 而且可以很大程度上化解传统物质资本要素增加带来的环境压力。鉴于此, 探索如何衡量河北省智力资本水平, 并根据河北省智力资本的特点提出提升河北省智力资本水平的具有可行性的政策建议已经成为目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河北省各市智力资本水平评价模型及评价结果
本文在参考已有区域智力资本评价相关文献中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考虑指标的科学性和可获得性, 建立了评价河北省11个地市智力资本评价指标体系, 共计22个指标, 从人力资本 (X1) 、关系资本 (X2) 、结构资本 (X3) 和知识产权资本 (X4) 四个方面评价各市的智力资本水平, 数据来源于《河北经济年鉴2013》和2013年各市的统计公告, 另外个别地市的公路货运量和公路客运量两个指标缺失, 采用均值插补方法予以补全。评价方法选用主成分分析法, 通过SPSS 19.0计算结果, 该方法的优点在于一方面主成分彼此间互不相关, 消除了多重共线性;另一方面主成分的权重根据原始数据计算得出, 避免了其他如AHP法等确定权重时受主观影响, 从而能够客观的评价智力资本水平。
人力资本指标包括:人力资源总量 (X11) 、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 (X12) 、普通高等学校专人教师数 (X13) 、年末单位就业人数 (X14) 、卫生技术人员数 (X15) 、人口数 (X16) 、公共图书馆藏书藏册 (X17) 、医院床位数 (X18)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X19) 。关系资本指标包括:公路客运量 (X21) 、公路货运量 (X22) 、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 (X23) 、当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 (X24) 。结构资本指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 (X31) 、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X32) 、地方财政支出 (X3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X34) 、一般性公共服务支出 (X35) 、地方财政支出中就业与劳动保障支出 (X36) 、各市分行业建设项目投资中的教育投资额 (X37) 。知识产权资本指标包括:专利申请授权量 (X41)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建设项目投资额 (X42) 。
河北省各市人力资本的KMO检验值为0.757 (马庆国认为KMO值大于0.6就适合做因子分析) , Bartlett’s球体检验的Approx.Chi-Square为121.374, 显著性概率为0.000, 小于1%。在对河北省各市人力资本做因子分析时采取主成分方法提取公因子, 因子旋转方法采用方差最大旋转法, 通过计算分析, 从原始数据中提取2个公共因子, 分别解释了74.555%、14.359%的总方差, 累计解释了88.914%的总方差。根据因子分析输出的成分矩阵可计算得到河北省各市人力资本的2个公因子得分函数。将原始数据标准化后, 再对得到的公因子得分进行加权, 进一步得到各市的人力资本综合得分, 其中, 第i个公因子权重Wi的计算方法为:
根据式 (1) 计算得到2个公因子的权重分别为0.839和0.161。据此得到河北省各市人力资本综合得分函数为:
根据式 (2) 得到河北省11个市的人力资本得分及排名, 见表1。 (表1)
河北省各市关系资本的KMO检验值为0.684 (大于0.6) , Bartlett’s球体检验的Approx.Chi-Square为177.680, 显著性概率为0.007, 小于1%。通过计算分析, 从原始数据中提取了2个公共因子, 分别解释了56.289%、33.817%的总方差, 累计解释了90.106%的总方差。根据因子分析输出的成分矩阵可计算得到河北省各市关系资本的2个公因子得分函数。根据式 (1) 计算得到关系资本的2个公因子的权重分别为0.625和0.375。据此得到河北省各市关系资本的综合得分函数为:
根据式 (3) 计算得到河北省各市关系资本的综合得分及排名, 见表1。
河北省各市结构资本的KMO检验值为0.604 (大于0.6) , Bartlett’s球体检验的Approx.Chi-Square为132.563, 显著性概率为0.000, 小于1%。通过计算分析, 从原始数据中提取了1个公共因子, 解释了83.323%总方差。根据因子分析输出的成分矩阵可计算得到河北省各市结构资本的公因子得分函数。由于只有一个公因子, 因此河北省各市结构资本公因子的得分即为综合得分, 得分结果及排名见表1。
河北省各市知识产权资本的KMO检验值为0.654 (大于0.6) , Bartlett’s球体检验的Approx.Chi-Square为959.522, 显著性概率为0.002, 小于1%。通过计算分析, 从原始数据中提取了1个公共因子, 解释了91.124%总方差。根据因子分析输出的成分矩阵可计算得到河北省各市结构资本的公因子得分函数。由于也只有一个公因子, 因此河北省各市知识产权资本公因子的得分也即为综合得分, 得分结果及排名见表1。
根据上文计算得到的河北省各市人力资本、关系资本、结构资本和知识产权资本的综合得分结果, 将之相加得到相应地市的智力资本得分, 反映了相应地市的智力资本水平, 得分结果见表1。
三、结论和建议
上述评价结果说明, 从整体来看, 石家庄市、唐山市、保定市、邯郸市居于全省智力资本平均水平以上, 沧州市、廊坊市、秦皇岛市、邢台市、张家口市、承德市和衡水市都处于全省平均水平以下, 各市智力资本水平分布不平衡现象极为突出, 其中石家庄市和唐山市以绝对优势占据第一名和第二名的位置。石家庄市、唐山市和保定市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之间呈现协调发展态势, 各要素发展都具有绝对优势, 这为该地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说明其发展经验值得其他地市学习和借鉴。对于石家庄市来说, 其关系资本相对其他要素较为薄弱, 说明应着力提升与地区之间建立的关系网络, 以便享受其带来的资源和信息优势;对于唐山市来说, 知识产权资本相对其他要素较为不足, 该要素包括专利申请授权量、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建设项目投资额两个指标, 说明唐山市在R&D方面投资相对不足, 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差, 应在该方面加大投入, 促进智力资本各要素协调发展;保定市未呈现出明显的短板, 知识产权资本相对其他因素水平较高, 可进行进一步研究, 为其他地市发展知识产权资本提供经验。承德市、张家口市、衡水市的智力资本构成要素间虽然也呈现了协调发展态势, 但是其各要素水平都较低, 整体发展水平落后, 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 优化体制机制, 只有推进智力资本水平的迅速提升, 才能获得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加速效应, 推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Bontis N.National intellectual capital index:a United Nations initiative for the Arab region[J].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2004.5.1.
[2]Andriessen D G, Stam C D.Intellectural capital of the European Union[R].Paper for the 7th Mc Master World Congress on the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Innovation.2005.
[3]夏同水, 张延华.区域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我国20个省市20年间的面板数据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2.
[4]陈武, 何庆丰, 王学军.基于智力资本的区域创新能力形成机理——来自我国地级市样本数据的经验证据[J].软科学, 2011.4.
[5]马庆国.管理统计:数据获得、统计原理、SPSS工具与应用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个体智力资本的价值评估 篇2
同财务资本相比,智力资本在产权特征与价值属性上存在很大的不同,这是造成目前两者在企业管理和企业出资制度中具有不同特点的根本原因。但是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近年来,智力资本在企业管理和企业治理中的地位逐渐提高,知识在企业价值创造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据布鲁金机构的一项调查,1980年企业市场价值中,企业有形资本占62%,而到1990年,这一数字已下降到38%。其最新的一项估计表明,当前企业所创造的价值中,50%-90%源自于对智力资本的管理。如微软公司1995年的市场价值为4910亿元,而当年该公司的有形资产仅为450亿元;可口可乐公司1995年市值为7860亿元,当年该公司的有形资产仅为520亿元,而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则占该公司市值的93.38%。因此研究智力资本的价值评估,特别是个体智力资本的价值评估,对于企业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企业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智力资本的价值属性
周其仁(1996)在引证了罗森和巴泽尔等人的观点后,以激励机制的普遍存在为依据揭示了企业的合约本质,指出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的不可分离性是其最主要的产权特征。从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出发,笔者认为智力资本具有以下几项主要的价值属性。
(一)智力资本价值的易波动性
智力资本通过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可以在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中,使没有生命力和主动性的财务资本实现增值,从而创造新的价值。但是智力资本的价值是一种未来价值,体现在其所能创造的未来现金流量上,这种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是不稳定的,易波动的。一方面,由于智力资本不能与其载体相分离,所以智力资本随着其载体的生命健康状态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并随着人的生命的终止而消失;另一方面,智力资本以知识和能力为核心,而知识和能力是必须经常更新的,一旦智力资本的载体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则其原来的智力存量可能大幅贬值。
(二)智力资本价值的人身依附性
人身依附性既是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也是其价值特征。无论智力资本的价值大小,它总是与其载体融为一体,不可分割。这就决定了智力资本不能像财务资本那样可以用于转让、清偿债务等事项。人身依附性也是部分经济学者否认智力资本可以作为出资的主要原因,智力资本既不能从其主体分离出来作为抵押,也不能由企业进行处置,特别是在企业进入破产清偿程序时更是如此。但是,另一方面,智力资本的人身依附性恰恰也说明其载体在运用智力资本时,必须为其承担绝大部分风险,因为只有他才能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如果他不尽力的话,他所获得的利益将低于自身的价值。
(三)智力资本价值的团队依存性
智力资本的价值必须在某种团队合作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因为智力资本的运用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中必须由团队的其他成员配合才得以完成。团队生产理论的集大成者阿尔钦、德姆塞茨(1972)认为团队生产因效率高于个体生产而广泛存在,但团队成员由于搭便车和信息不对称造成监督和业绩衡量的困难。他们的解决办法是引入一个外部监督者并赋予其剩余索取权。团队依存性是智力资本的重要价值属性,这一特征对个体智力资本的价值评估存在重要影响。
二、个体智力资本的价值评估设计
(一)关于企业智力资本价值评估的研究
自从人力资本理论诞生以来,许许多多经济学家对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的测度问题进行了研究,如舒尔茨、贝克尔等,但是这些研究大多要么基于宏观经济数据,要么基于传统的投入产出关系进行研究,缺乏对企业特别是对个体智力资本价值评估的分析。近几年来,学者们对企业智力资本的价值评估关注较多,并探讨了市账比较法、托宾q法、具体推算法等几种主要的评估方法。
市账比较法:通过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来反映企业智力资本的大小。其理论依据是,企业账面价值实际上是根据公认的会计准则纪录的历史成本价值,而市场价值反映的是企业作为一个永续经营实体的整体价值,其中包括了未来盈利的能力。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缺点是受会计政策影响大,并且该方法默认企业市值扣除企业财务资本价值的余额即为企业智力资本,而事实上影响市场价值的因素很多。
托宾q法:托宾q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托宾设计的用来预测投资行为的一个参数,是企业市场价值与企业资产的重置成本的比值。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如果企业资产的重置成本低于企业的市值,那么企业的投资行为就获得了超额利润,而智力资本就是超额利润的源泉。托宾q法的缺点同市账比较法类似,但对同行业企业间的比较还是基本有效的。
具体推算法:这种方法认为企业超额收益源自于智力资本,其实质就是企业超额回报的资本化。为避免不同企业在资本化超额收益时的计算口径不同导致缺乏可比性,斯图尔特提出的计算步骤已成为大多数企业遵循的标准:1.计算企业三年的平均税前收益;2.根据资产负债表中的数据计算三年的平均年末有形资产的价值;3.用税前收益除以平均有形资产得到资产回报率;4.计算同期整个行业的平均资产回报率;5.用行业平均资产回报率乘以企业的有形资产得到行业平均水平下的税前收益;6.用企业的税前收益减去平均收益得到超额收益;7.计算三年平均所得税率,并由此计算出税后超额收益,这部分收益就是对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8.计算超额税后收益的净现值,结果就是没有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智力资本的价值。
上述评估企业智力资本价值的方法都存在一些缺点,不过对于评估企业整体的智力资本价值还是具有一定参考意义的。然而对于个体智力资本的价值评估,这些方法并没有多大意义,也不能满足企业激励机制的需要,因为这些方法没有考虑到个体智力资本的价值属性。事实上,资本的价值取决于其未来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这是财务理论的一个基本结论,既适用于财务资本,也适用于智力资本。上述方法都是基于价值的历史观,没有考虑到智力资本创造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从价值的未来观来看,智力资本同财务资本在价值内涵上并无质的差别,评估智力资本的价值也应基于未来观。
(二)个体智力资本价值评估的设计
财务理论认为,任何资本在一定时期内的价值评估都可以应用下述公式:
其中,V表示该项资本的价值,N表示评价期长度,Ft表示第t期该项资本带来的净现金流量,it表示第t期适用的折现率。应用这个公式的关键要素有三个:评价期、未来净现金流量和折现率。基于价值评估的目的,评价期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评价期取最长值或无穷大,这意味着资本将使企业长期受益,评估的目的是资本的总价值;二是根据资本的实际情况或评估要求设定评价期。对于个体智力资本价值的评估而言,评价期是一个根据需要而设定的量,如同一项无形资产有它的使用期。一般而言,评价期的确定需要根据智力资本的使用情况,通过包括智力资本所有者在内的参与者协商确定。折现率事实上是较为宏观的变量,在一定时期内跟社会平均的投资回报率和国家金融状况有关,它可以根据有关公开信息获得。未来净现金流量是一个不确定性较强的量,对个人智力资本而言,确定其所获得未来净现金流量更为复杂。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净现金流量信息是能否合理地评估个体智力资本价值的关键问题。
笔者认为,个体智力资本的价值评估应与团队智力资本的价值评估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智力资本价值团队依存性的体现。因此首先要评估团队智力资本价值。基于未来观进行团队智力资本的价值评估需要着重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该团队要覆盖的范围;二是该团队在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即其贡献实际或将要占到企业所有参与者组成的团队的何种比例;三是该团队的工作能够带来多大比例的超额利润,即在企业所有的投资回报中,团队智力资本所起的作用有多大。笔者认为,如果基于评估个人智力资本价值而进行智力资本出资的目的,则作为评价对象的团队应力求精练,以使得个人在团队中的贡献能够得以有效区分。但必须要求该团队的贡献应该占企业整体价值的较大比例,这样才能满足智力资本价值评估的初衷。智力资本带来的超额价值决定了在评价中应该使用超额的净现金流量,如果企业的净现金流量低于社会平均或行业平均水平,则没有必要对智力资本价值进行评估。
团队智力资本价值的评估是个体智力资本价值评估的基础,然后要确定个体在团队中的贡献。个体智力资本价值评估的目的一般是出于激励的需要。事实上,即使在目前情况下,不同企业在确定其主要经营者和主要技术人员的薪金待遇时,仍然对这些激励对象的个体智力资本价值做出主观评价。因此,确定个体在团队中的贡献,既要考虑到历史状况,也要考虑未来发展。当然,个体在团队中的贡献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因素。确定个体在团队中的贡献率λ可以企业薪酬委员会综合各种情况并与被评价者谈判确定,这也是激励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这样,个体智力资本的价值评估可用下式表述:
其中,Vi表示个体i的智力资本价值,λit表示个体i的智力资本价值在他所处团队中第t期所占的比例,αt和βt分别表示团队智力资本在企业整体中所占的比例和超额净现金流量占整体净现金流量的比例。评价期N表示智力资本使企业直接受益的时间区间。
应该指出的是,基于未来观的个体智力资本价值评估的原则不是追求精确,那也是不可能的,而只要大致准确就可以了。为了实现评估的目的,可以在激励期间对个体智力资本价值进行多次评估,以便修正模型中的风险等不稳定因素。在上述论述中,笔者假设了在评价期N中,被评价的团队是不变的。事实上,如果被评价团队的变化影响不大,可以忽略;否则,可以根据变化后的情况做出调整,重新评估。
区域创新能力培育的智力资本框架 篇3
1 区域创新能力培育的人力资本视角
在区域创新能力培育中, 知识、技术的产生、创新与扩散都与人力资本密切相关。区域的人力资本存量与增量、结构、人力资本的流动、集聚与配置、制度因素等极大地影响着区域创新能力。在区域创新能力培育的过程中如何最有效地实现区域人力资本的效应和价值的最大化, 使区域人力资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需要, 本文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培育区域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本框架。
1.1 培育区域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本制度、机制建设
西方一些高新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表明:决定技术创新的最重要因素, 不是物质资本的数量与质量, 而是与人力资本潜力发挥相关的经济组织结构和文化传统的社会因素。人力资本相关的制度安排有产权制度、形成与投资制度、流动制度、合作制度、竞争制度等。产权制度主要包括人力资本所有权制度、处置权、剩余索取权和企业控制权。投资制度包括个人投资、企业投资、政府投资等相应的制度安排。形成制度包括形成人力资本的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保健制度等。流动制度指人力资本的流动是政府行政控制还是市场契约限制。合作制度指促进人力资本的互补和合作、增进群体效益的制度安排。竞争制度指能力竞争还是关系本位竞争的制度安排。有研究表明, 各地区执行教育、文化卫生等人力资本公共投资政策, 维护人力资本的产权, 实行市场机制, 建设区域创新网络, 营造区域创新环境, 能明显提高区域创新的绩效。因此在区域创新能力培育中, 各地区应加强人力资本的制度因素分析、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
人力资本激励约束机制建设主要是从企业、市场和政府三个层面展开。企业层面的人力资本激励约束机制建设主要是产权激励约束机制、企业组织制度、科技奖励激励机制、职位晋升激励约束机制、员工培训激励机制、企业文化激励约束机制等;市场层面的人力资本激励约束机制建设主要是加强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人力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建设;政府层面的人力资本激励约束机制建设主要是进行法律制度创新, 加大R&D经费投入, 强化教育培训、财政税收、资金融通等政策激励措施, 进行市场制度创新, 构建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等。
1.2 培育区域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本策略
1.2.1 加大教育投资。教育是增加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 改善人力资本质量的重要方式, 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渠道。知识创造能力和知识获取能力需要一定的科学文化等基础性知识作为支撑, 而这些知识的获取渠道主要就来自于教育。区域创新能力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人力资本主要依靠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培训等多层次的教育投资来形成, 其中义务教育是基础, 高等教育重在培养知识创造能力, 职业培训重在增强知识持续获取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提高企业技术进步水平。基础教育由于涉及面广、投资周期长、投资风险性大等特点, 适宜于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投资;高等教育是培养专业型人才的主要方式, 适宜于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投资;职业培训具有时间短、见效快、实用性强、投资回报率高等特点, 适宜于企业和个人尤其是企业投资。多种教育体系、多种投资方式的结合才能为区域创新能力建设提供各种需要的人力资本。
1.2.2 优化区域人力资本配置。 (1) 区域创新能力培育中人力资本的主动配置与被动配置。人力资本的被动配置方式是指在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体系之中, 由物质资源优化配置过程决定并反映物质资源优化配置过程变化而形成的一种对人力资本的配置方式。人力资本的主动配置方式是指在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体系中, 物质资源的优化配置取决于并反映人力资本优化配置过程从而形成的一种人力资本配置方式。一个区域究竟选择其中哪一种人力资本配置方式, 并非取决于主观愿望, 而是由人力资本在这个制度中的经济地位以及由此而来的政治地位所决定的, 同时, 还受到人们对人力资本配置的不同方式的认识程度以及政府的政策投入的强烈影响, 也受到人力资本形成状况的制约。 (2) 区域创新能力培育中人力资本的市场配置与政策配置。人力资本的市场配置是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和特定阶段市场发展的要求, 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功能来实现人力资本合理配置的方式。政策配置实际上就是计划配置, 是根据一定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要求, 通过政府行为将人力资本分配或安置在特定岗位上的人力资本配置方式。目前除了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特殊人才以外, 基本上实现了市场化配置。但是, 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人才, 在现有市场配置方式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下, 还需要政府出台一定的政策进行配置。对于区域人才的配置, 应该以市场配置为主, 政策配置为辅。 (3) 区域创新能力培育中人力资本的本地配置与跨区配置。人力资本本地配置是指以本地人力资源为人力资本配置的基础和来源, 通过建立本地各层次的人才市场, 实现本地人力资本的配置, 一方面满足本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解决本地劳动力就业。本地配置是当前我国区域人才市场政策的重点, 也是各级政府制定本地就业政策的基本着力点。跨区配置是指为了适应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发展, 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需要, 对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短缺人才 (如特殊的专业人才、企业家人才、国际化人才等) 采用到相关区域 (或国家) 招揽人才的方式实现跨区配置, 通过引进外来资本和产业方式引进外地人才或国际化人才也是人才跨区配置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区域创新能力建设来说, 人才的本地配置和跨区配置互相补充, 片面地强调本地配置, 容易产生封闭思想, 不利于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片面强调跨区配置则不利于解决本地劳动力的就业和社会的安定。
1.2.3 构建学习型区域。学习型区域是指以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为其深厚的生存背景和发展空间, 通过不断地学习、创新而发展起来的区域。学习型区域为人力资本的积累创造了空间, 学习型区域的形成, 能够保障人们普遍并持续地学习, 掌握积极参加知识社会与经济发展中所需的各种能力, 包括信息科技能力、文化知识能力、就业能力以及社会技能等。学习型区域能够为人们的学习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本投资, 包括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等, 促进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和人力资本的持续性积累。学习型区域是由学习型组织构成的, 学习型组织通过加大对组织内人力资本的投资, 积累知识资本, 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企业聚集形成的各种聚集区, 能够通过产业链的作用, 促进聚集区内企业之间相互学习、人员流动带来的外部效应, 改善组织的管理制度, 提升组织的管理能力, 使区域内各组织竞争力提高的同时整体上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1.2.4 加强区域人力资本合作。 (1) 建立长期长效的区域间人力资本合作机制。区域之间的人力资本长效合作机制的形成, 不仅要靠区域内各主体之间签订相关协议来推动, 还需要构建一个规范化的合作环境。在区域范围内, 各地方政府的关系中, 只有制定具有约束力的条款 (即游戏规则) , 才可能实现有效的区域合作。合作环境的规范化在横向上包括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 区域之间订立协议等, 在纵向上可以表现为各区域之间的合作与中央政府对区域合作机制的相关规定。 (2) 实现区域间人力资本信息共享。信息的共享是实现从竞争性博弈走向合作性博弈的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网络的普及, 空间对信息传送的阻隔作用已经越来越小了。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主要包括网络、新闻媒体、通讯等多个方面, 并将这些技术运用到区域各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和相互沟通上, 必须建立人力资本信息共享平台, 才能实现人力资本的高效配置, 才能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3) 构建区域间的信任关系。构建区域人力资本信任体系是一个多方面多角度的任务, 包括区域内各主体之间的政策兼容性, 各主体之间的资格认证统一性, 各主体之间的人力资源资源流通性等多个方面。总之, 从区域人力资本的视角来培育区域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从区域人力资本的各个方面多管齐下, 需要区域内的所有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需要区域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直接参与。
2 区域创新能力培育的关系资本视角
2.1 区域创新网络中关系资本的形成与建立
区域创新网络中关系资本的形成与建立的核心包括[7,8,9,10,11]: (1) 结构因素是基础。结构因素从三个方面影响关系资本的建立:资源组合、社会相容性和治理机制。创新网络成员识别了网络中其他成员的战略资源互补性后,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实现组织的协调性以创造合作价值, 获取关系性租金, 这涉及到社会相容性问题。整合不同成员间的战略性资源以取得良好的创新绩效只有在相适应或相容的组织体系、战略和文化等协调行为下才能成为现实。 (2) 成员间频繁的相互作用是建立关系资本的条件。一般而言, 网络成员的合作时间越长, 信任水平就越高, 关系资本就越容易建立。 (3) 信任是建立关系资本的起点。随着合作的加强, 创新网络成员在日常管理活动中达成了心理契约, 创新网络各方主动出示信任的信号越来越强, 创新网络成员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加强。 (4) 组织适应性是区域创新网络中建立关系资本的组织要素。组织适应性包括两个维度:组织间的一致性和互补性。一旦创新网络成员识别了合作伙伴的互补性战略资源, 就会努力探索如何实现组织的互补性以创造合作价值, 获取关系性租金。 (5) 专用性投资是区域创新网络中建立关系资本的主要内容。区域创新网络成员间要形成关系资本还需要有专用资产的投资, 从交易成本角度看, 创新网络专用资产的成本在网络形成之前已发生, 而且转换价值非常低, 区域创新网络专有资产的投资因增强了合作伙伴间的信任水平而使交易成本得以降低, 从而提高区域创新的整体绩效。 (6) 知识与信息的共享是区域创新网络中关系资本长期维系的保障。从本质上讲, 区域创新网络成员间建立关系资本就在于通过整合网络各方的优势资源以产生协同效应, 创造其他企业无法模仿的关系性租金、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为区域创新网络各方带来多赢的合作优势。创新网络成员的交互作用和信息知识共享是创新思想的源泉之一, 创新网络成员间知识与信息的共享能推动网络成员及整个网络的创新, 为创新网络各方带来关系性租金。
2.2 构建区域创新网络中的关系协同机制
2.2.1 区域创新网络中关系协同机制的构建框架。
区域创新网络中的关系协同机制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构建[12]:一是从理性的角度, 围绕关系资本信任与承诺的理性范畴并以关系终止成本、关系的福利和机会主义行为为基点来构建, 本文将其称为区域创新网络理性关系协同机制;二是从感性的角度, 围绕关系资本的感性范畴并以沟通和共享的价值观为基点来构建, 本文将其称为区域创新网络感性关系协同机制, 如图2所示。
2.2.2 区域创新网络理性关系协同机制的建立。
(1) 区域创新网络中央管理协同机制。建立区域创新网络中央管理协同机制, 其载体可由设在某一区域创新网络成员中或独立于区域创新网络外的中央管理部门来承担, 其决策层由创新成员的决策机构共同组成, 他们负责区域创新网络的合作战略及重大问题的协调和处理。通过区域创新网络中央管理协同机制, 网络成员可享受到由关系协同所带来的福利及成本消耗的减少。 (2) 区域创新网络组织模式协同机制。建立以组织模式为协同内容的区域创新网络协同机制, 根据区域创新网络成员对某种资源的需求程度选择实体组织、虚拟组织和虚拟平台等不同组织形式。如果合作组织模式选择不当, 易造成区域创新网络成员间信任的消失。
2.2.3 区域创新网络感性关系协同机制的建立。
(1) 基于资产专用性程度的区域创新网络沟通机制。对于资产专用性较低的区域创新网络, 要通过不断的沟通、协调与谈判, 促进区域创新网络各方专用资产的投资。对于资产专用性程度较高的区域创新网络, 沉没成本的存在使区域创新网络成员必须寻求某种更有效的措施来规避道德风险。区域创新网络要建立专项沟通机制, 并借助声誉的网络传播等协同手段来防范机会主义行为, 强化区域创新网络成员间的信任, 从而积累关系资本。 (2) 基于共享价值观的区域创新网络文化协同机制。这种机制主要指区域创新网络成员在保留自身价值观差异的前提下, 将价值观差异所带来的冲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基于共享价值观, 实行区域创新网络文化协同重在建立共同的创新文化、缩小文化差距和适应价值观差异等方面。
3 区域创新能力培育的结构资本视角
3.1 区域创新系统中结构资本的形成机理
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活性社会经济系统, 其运作模式如同蓄水池, 既有输入端 (Input) , 也有产出端 (Output) , 并且只有当产出大于输入, 即不断产生创新绩效和创新效益时, 区域创新系统这个蓄水池才能保持新鲜活力, 具备支撑区域持续发展的条件。对于区域创新系统这个蓄水池而言, 输入端是各种资源, 其中既包括传统的物质资本, 如资金、土地、厂房等, 也包括各类人力资本、关系资本等。这些资源只有被最恰当地运用, 并通过区域创新系统内部有效的整合机制才能转化为创新产出和绩效, 实现投入资本的增值效应 (见图3) 。[13,14]
从图3可以看出, 结构资本并不是区域创新过程中的直接投入要素, 但结构资本为人力资本、关系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有效整合提供了支持与保障。由于人力资本对组织的依赖性, 没有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协作就不能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 人力资本不与物质资本结合就不能发挥作用;由于关系资本对组织和人力资本具有依附性, 没有组织和人力资本的存在, 关系资本也无法建立;而结构资本为人力资本与组织、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关系资本、关系资本与组织的结合搭起了桥梁。区域结构资本对区域内各类资源进行整合的组织力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 人力资本、关系资本和物质资本三者之间的结合, 例如区域是否能够吸引并保留适合的人力资本去掌控、运作区域所拥有的物质资本。区域所需要的人力资本并不一定是最优秀的, 但一定是最适合区域发展并在区域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价值的, 也就是说, 区域中的结构资本应该形成良好的平台, 达到“事得其人, 人尽其用”的状态;其二, 人力资本、关系资本及物质资本内部各要素相互之间的契合, 区域通过结构资本使区域内每一创新主体形成共同的协作意愿, 统一于共同的目标和结构框架, 协调地发挥作用, 以达到“互补凝聚, 共赴事功”的状态。有效的区域创新管理体制、适当的集权与分权, 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区域文化以及先进的知识资产等都有助于激发创新人员学习与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从而有利于区域人力资本存量和关系资本存量的提高及其价值的实现, 为人力资本创造知识、发挥知识增值作用提供环境支持, 为关系资本的提升和增加提供优越的环境基础。
3.2 区域创新系统中结构资本的培育与运作
区域创新系统中的结构资本是一种协作机制、一种整合机制、一种协调机制, 在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它都在发挥着作用。区域结构资本就像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 可以使各类要素 (尤其是人力资本要素和关系资本要素) 迅速处于激活状态并持续地为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做出贡献。区域结构资本的表现形式多样, 它既可以蕴含在区域的组织机构、制度规范、区域文化之中, 也可以体现为区域的价值体系、创新机制、激励模式、学习能力、团队精神等;并且主要是通过信息传递和相互沟通的方式来影响创新系统中每个成员的行为, 继而在整体上影响整个区域的创新绩效。我们提出了如图4所示的培育区域创新能力的结构资本运作模式[13,14,15]。
由图4可知, 区域结构资本在区域创新管理中发挥作用的过程如下: (1) 每个区域在某个时点都有一定的结构资本存量, 它直接决定着对人力资本和关系资本的吸引力。在区域创新系统形成的初期, 由于尚未形成良好的管理模式, 结构资本较低, 缺乏对优秀人才和关系资源的吸引力;但伴随着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成熟, 区域内部管理模式日益成熟, 组织系统效率不断提升, 积累了大量的结构资本, 对人力资本和关系资本也就具备了较强的吸引力。 (2) 被一个区域创新系统所吸纳的人力资本和关系资本如果不能被区域创新系统的协调机制有效管理和整合, 就不能变成区域的财富。因此, 必须在区域创新系统内部建立起权责界定清晰、流程运行顺畅、规范执行得力的制度化管理模式和创新、合作机制, 使每个网络成员的行为都成为对整个系统、对其他成员有价值的社会性协作行为。 (3) 区域创新系统内的每个创新网络都应该有自己的价值体系、网络文化和关系资本, 它们是由区域创新网络的成员所创造的, 反过来又会极大地影响区域创新系统成员为创新系统做贡献的意愿, 并决定了区域创新系统是否能够长期、持续、稳定的形成区域创新绩效并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4) 伴随着区域创新系统内各个创新网络的目标的实现, 区域结构资本会在交互的作用中不断学习提升并形成结构资本增量, 区域结构资本增量则和区域创新系统内各个创新网络一起驱动着区域结构资本的增值。 (5) 区域结构资本的增值会带来区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系统的管理模式和区域文化等方面的运作机制共同构建起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资本平台, 发挥着整合资源、提升组织效率、实现价值增值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人力资本和关系资本不断地贡献, 结构资本本身也在不断地积累, 带来了区域结构资本的流量增加, 增加的结构资本流量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同时, 也变成区域创新系统新的时点的结构资本存量, 从而实现了结构资本在循环过程中不断增值的闭环运作模式。
4 结语
区域智力资本 篇4
一、区域智力资本的指标体系设计
本文综合考虑Edvinsson&Sullivan,Johnson和Dzinkowski对智力资本构成的分类,将智力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关系资本、结构资本和创新资本来展开研究[1~5]。根据学者们对人力资本、关系资本、结构资本和创新资本的一般定义[2,6,7],本文确定的各个智力资本要素的维度及具体指标体系(如下页表1所示)[2,6,7]。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本文选择湖北省1995—2006年的历史序列数据作为样本。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上述指标所需要的原始数据(这些原始数据未纳入本文),然后根据这些原始数据对指标体系的每一个指标进行了计算,得到了湖北省1995—2006年间的上述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数值(限于篇幅,省略)。本文运用SPSS16.0采用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方法分别对区域人力资本、区域关系资本、区域结构资本和区域创新资本进行测度。在每一类的评估中,首先做KMO及Bartlett’s球体检验,然后展开因子分析,最终得到各类指标的科学评估结果[8~11]。
三、湖北省区域人力资本(H)的测度
KMO检验值为0.615(大于0.6),Bartlett’s球体检验的Approx.Chi-Square为342.091,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是0.000。提取公因子的方法是主成分方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因子旋转方法采用方差最大旋转法(Varimax),通过统计分析,从原始数据中萃取了5个公共因子(限于篇幅,总方差分解表省略),5个因子可以解释98.092%的总变差,5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61.766%、19.261%、11.425%、4.324%和1.316%。经过6次旋转后得到公共因子荷载阵(限于篇幅,省略),根据公共因子荷载阵,将公共因子X1、X2、X3、X4、X5分别定义为“人口素质与社会保障水平”、“医疗卫生投入水平”、“医疗卫生技术水平”、“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结构”和“人力资本投入水平”。从公共因子荷载矩阵可知,公共因子X1对区域人力资本的贡献最大,高达61.766%;其次分别为X2、X3、X4、X5,它们对区域人力资本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弱,贡献率分别为19.261%、11.425%、4.324%和1.316%。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限于篇幅,省略),得到原始变量的因子得分函数(限于篇幅,此处省略),根据因子得分函数,计算出5个公共因子的具体得分(见下页表2),对得到的因子得分进行加权计算得到区域人力资本的综合得分[7,12]。
各个因子权重的计算公式为:
根据式(1)及总方差分解表的数据,计算得到X1、X2、X3、X4、X5的权重分别为:62.97%、19.64%、11.65%、4.41%、1.33%。因此,得到湖北省区域人力资本综合得分的计算公式:
根据式(2),计算出湖北省1995—2006年的区域人力资本综合得分值(如表2所示)。
四、湖北省区域关系资本(R)的测度
KMO检验值为0.612,Bartlett’s球体检验的Approx.Chi-Square为102.759,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是0.000。用同样的方法对湖北省区域关系资本进行评估,从原始数据中萃取了4个公共因子(限于篇幅,总方差分解表省略),4个因子可以解释92.417%的总变差,4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6.574%、23.234%、13.018%和9.591%。经过5次旋转后得到公共因子荷载(限于篇幅,省略),根据公共因子荷载阵,我们将公共因子X6、X7、X8、X9分别定义为“国际贸易水平及国内商品流通水平”、“国内贸易水平”、“国际交流水平”和“国内贸易质量”。根据公共因子荷载矩阵,公共因子X6“国际贸易水平及国内商品流通水平”对区域关系资本的贡献最大,高达46.574%;其次分别为:X7、X8、X9,它们对区域关系资本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弱,贡献率分别为23.234%、13.018%和9.591%。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限于篇幅,省略),得到原始变量的因子得分函数(限于篇幅,此处省略),根据因子得分函数,计算出这4个公共因子的具体得分(见下页表3),对得到的因子得分进行加权计算得到湖北省的区域关系资本综合得分[8,13]。各个因子权重的计算公式同式(1),根据式(1)及总方差分解表的数据,计算得到X6、X7、X8、X9的权重分别为:50.4%、25.14%、14.09%、10.37%。因此,得到湖北省区域关系资本综合得分的计算公式:
根据式(3),我们可以计算出湖北省1995—2006年的区域关系资本综合得分值(如表3所示)。
五、湖北省区域结构资本(S)的测度
KMO检验值为0.605,Bartlett’s球体检验的Approx.ChiSquare为909.176,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是0.000。通过统计分析,从原始数据中萃取了6个公共因子(限于篇幅,总方差分解表省略),6个因子可以解释91.647%的总变差,6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7.771%、20.959%、11.319%、8.778%、7.7%和5.12%。经过10次旋转后的公共因子荷载阵(限于篇幅,省略),根据公共因子荷载矩阵,将X10、X11、X12、X13、X14、X15分别定义为“政府服务保障及社会沟通机制”、“信息服务水平”、“政府宏观管理能力”、“各类社会机构提供的辅助社会服务水平”、“人口流动、货物流通及知识传播机制”和“产业结构与信息流通机制”。根据公共因子荷载矩阵,公共因子X10“政府服务保障及社会沟通机制”对区域结构资本的贡献最大,高达37.771%;其次分别为:X11、X12、X13、X14和X15,它们对区域结构资本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弱,贡献率分别为20.959%、11.319%、8.778%、7.7%和5.12%。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限于篇幅,省略),得到原始变量的因子得分函数(限于篇幅,此处省略),根据因子得分函数,计算出这6个公共因子的具体得分(见表4),对得到的因子得分进行加权计算得到各区域的结构资本综合得分[9~10]。根据式(1)及总方差分解表的数据,计算得到X10、X11、X12、X13、X14、X15的权重分别为:41.21%、22.87%、12.35%、9.58%、8.4%、5.59%。因此,得到区域结构资本综合得分的计算公式:
根据式(4),可以计算湖北省1995—2006年的区域结构资本综合得分值(如表4所示)。
六、湖北省区域创新资本(I)的测度
KMO检验值为0.623,Bartlett’s球体检验的Approx.Chi-Square为142.995,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是0.000。通过统计分析,从原始数据中萃取了3个公共因子(限于篇幅,总方差分解表省略),3个因子可以解释86.662%的总变差,3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60.698%、15.576%和10.387%。经过5次旋转后的公共因子荷载阵(限于篇幅,省略),根据公共因子荷载阵,将公共因子X16、X17、X18分别定义为“教育投入与创新过程”、“科研投入水平”和“创新产出水平”。根据公共因子荷载阵,公共因子X16“教育投入与创新过程”对区域创新资本的贡献最大,高达60.698%;而X17对区域创新资本的贡献率为15.576%,X18对区域创新资本的贡献率为10.387%。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限于篇幅,省略),得到原始变量的因子得分函数(限于篇幅,此处省略),根据因子得分函数,计算出这3个公共因子的具体得分(见下页表5),对得到的因子得分进行加权计算得到湖北省历年区域创新资本的综合得分[10~11]。根据式(1)及总方差分解表的数据,计算得到X16、X17、X18的权重分别为:70.04%、17.97%、11.99%。因此,得到区域创新资本综合得分的计算公式:
根据式(5),可以计算出湖北省1995—2006年的区域创新资本综合得分值(如下页表5所示)。
七、湖北省区域智力资本(IC)测度结果
将历年的区域人力资本、关系资本、结构资本和创新资本相加得到湖北省历年的区域智力资本水平(如表6所示)。湖北省区域智力资本综合得分计算公式为:
摘要:本课题提出了一套区域智力资本的测度指标体系,继而以湖北省历史数据为样本,运用该指标体系对湖北省的区域智力资本水平进行了测度。在运用湖北省1995—2006年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测度时,采用主成分分析的因子分析方法首先分别对区域智力资本的各个要素(区域人力资本、区域关系资本、区域结构资本和区域创新资本)进行了实证测度,最后采用加权平均法进行综合加权得到湖北省12年的智力资本水平。
区域智力资本 篇5
新世纪新阶段, 中国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其突出表现在于——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同时, 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生产力水平总体还不高, 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对此,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创新的基础, 在于实践、学习和知识的积累;而创新能力的形成, 则需有效地发挥一种特定的非财务资本——区别于传统的货币、劳动力、土地等财务性资本, 由人力资本、关系资本和结构资本构成的智力资本, 能为主体带来持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本文以2009年华东地区的横断面数据为样本, 选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和山东七个地区的相关数据, 结合中国创新发展的实际情况, 设计了区域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与创新能力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我国背景探索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的水平与关系。各评价指标体系如 (表1) 所示。
二、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评估分析
(一) 区域人力资本的评估
首先, 由于区域人力资本评价体系涉及变量较多, 直接进行区域间的比较分析较繁琐, 因此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法减少变量数, 之后再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在SPSS13.0软件中, 运用KMO和Bartlett球度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如 (表2) 所示。对华东地区人力资本的KMO检验值为0.782 (大于0.6的临界值) , Bartlett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Approx.Chi-Square为1182.913, 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 (小于1%) , 说明数据具有相关性, 适合做因子分析。其次,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 提取因子并选取特征根植大于1的特征根, 得出因子分析的初始解——除“每万人拥有的卫生机构数”和“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政府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变量的信息丢失略多外 (接近27%) , 其余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丢失较少 (>86%) , 所有变量的共同度均较高, 可被因子解释。由表3可见, 前3个因子的特征根植很高, 对解释原有变量的贡献最大, 之后的因子的解释度逐步下降, 因此本案例提取前3个因子进行分析。变量1至7在第一个因子上的载荷较高 (大于93%) , 第一个因子主要解释了这7个变量, 因此可设公共因子H1为“区域综合的人力资本水准” (保险、医疗和高等教育水平) 。变量11, 12和14在第二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 (大于67%) , 第二个因子主要阐释了这3个变量, 因此公共因子H2定义为“政府对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第三个因子对9, 10, 14和15变量的解释力相对较大, 公共因子H3可定义为“居民享有的医疗及教育资源水平”。由 (表3) 可见, H1对区域人力资本的贡献最大, 高达58.915%。说明区域综合的人力资本水准 (保险、医疗和高等教育水平) 是构成一个区域人力资本的首要因素, 其次, 按重要性依次为:H2政府对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 (贡献率24.079%) , H3居民享有的医疗及教育资源水平 (贡献率8.392%) 。由因子得分矩阵, 可得区域人力资本原始变量的因子得分函数。根据各个因子权重的计算公式:Hn= (Extraction Sums of Squared Loadings/Rotation Sums of Squared Loadings) *100%和总方差分解表的数据, H1、H2和H3的权重分别为58.915%、24.079%和8.392%。因此, 区域人力资本的综合得分公式为Xn=0.58915H1+0.24079H2+0.08392H3。由此式得出华东七个地区的人力资本综合得分, 并进行排名, 如 (表5) 所示。加权综合得分最高的是上海———每年都有大量的各地人才涌向这个经济发达的国际化大都市, 使得其人力资本水平保持优先;高校资源集中的江苏与商业发达的浙江也有不错的人资水准;山东和安徽则有必要吸引更多人才来发展区域经济。此项人力资本排序与华东区域的经济实力排名相近, 符合实际情况。同时也说明, 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和产出水平会对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正向影响。
(二) 区域关系资本与区域结构资本的评估
区域关系资本与结构资本的KMO分别为0.648和0.739 (大于0.6的临界值) , Bartlett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Approx.Chi-Square分别为432.133和918.772, 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均为0.000 (小于1%) , 说明该数据具有相关性, 适合做因子分析。首先对区域关系资本进行分析, 在主成分分析法下提取出一个可以解释79.151%的总分差的公共因子C1。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将C1定义为“国内外的经贸水平”。C1对区域关系资本的贡献率高达82.195%。在以往的关系资本对企业绩效驱动性的研究中, 企业内外的关系、客户资源和成交情况是关系资本的主要构成因素。同样的研究放在区域性的背景下, 可理解为一个地区内部的经贸水平与对外的贸易往来水平为区域关系资本的重要构成内容, 该结论也在该研究中得到证实。根据表6, 各个因子权重的计算公式:Cn= (Extraction Sums of Squared Loadings/Rotation Sums of Squared Loadings) *100%, 根据总分差分解表 (略) 和C1的权重79.151%, 得出区域关系资本的综合得分公式:Yn=0.79151C1。由此可得华东地区的关系资本综合得分并排名。由 (表7) 可见, 关系资本得分最高的依然是上海, 江浙沪内外的贸易往来水平均较高, 经济也相对发达。而临海的区位优势则相应提升了福建和山东的贸易水平。江西和安徽则有必要加强内外经贸往来。其次, 对区域关系资本进行分析。以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5个公共因子 (总方差分解表略) , 根据其解释度 (因子载荷矩阵表略) , 分别定义为:S1, 区域流动与信息流通水平;S2, 政府对民生保障的投入力度, S3, 区域物价水平;S4, 区域就业与工资水平;S5, 政府的收入水平;公共因子的贡献率分别为:47.429%、25.015%、10.608%、8.866%和6.029%。根据结构资本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和总分差分解表 (略) , 计算各地区的综合得分:Zn=0.47429S1+0.25015S2+0.10608S3+0.08866S4+0.06029S5。并进行华东地区结构资本的综合排名。由综合得分表8排名可见, 上海和浙江地区的政府效能水平较高, 社会流动机制良好, 信息流动高效, 安徽和山东有待提高。
(三) 区域智力资本的评估
根据上文得出的人力资本、关系资本和结构资本三个构成要素的综合得分, 可以根据IC=H+C+S公式, 直接测算出各区域的智力资本综合得分, 并进行排名, 如下 (表9) 。在智力资本这个新兴概念的界定下, 江浙沪占据前三甲, 智力资本水平较高, 安徽和山东则急待提高, 该结论与实际情况相符。
(四) 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估
该指标数据的KMO检验值为0.709, Bartlett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629.772, 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 说明数据具有相关性, 适合做因子分析。根据总方差分解表 (略) , 选出4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共因子, 其贡献率分别为:50.306%、23.152%、13.690%和7.150%, 一共可解释原有变量94.299%的总方差。根据旋转后的载荷矩阵及总方差分解表, 将公共因子分别定义为:I1, 区域的科技资源水平 (包括人员、机构和经费) ;I2, 创新成果的产值水平;I3, 区域专利水平;I4, 区域创新投入水平。因此, 提高一个区域的创新能力水平, 首先要提升该地的综合科技水平, 政府应尽量丰富当地科技资源, 鼓励创新, 包括增加科研队伍的人数, 大力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动, 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等。其次, 在科研方面, 要注重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创新产品, 形成产业链并努力创造产值, 实现创新成果市场化。再之, 鼓励提高区域的专利水平, 包括工业企业的科技项目和所有机构的专利数。最后, 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均应加大对创新的投入, 包括增加组织内部的科研部门, 加大科研人力与物力的投入, 提高科研和课题经费, 逐渐提升地区的创新软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在各地区的综合得分公式为:Wn=0.50306 I1+0.23152 I2+0.13690 I3+0.07150I4, 并进行华东地区创新能力水平的综合排名。由上表所示, 上海、江苏和浙江是华东地区内高校云集、人才济济的区域, 政府也相应较重视智力资本与创新能力的投入, 科研机构众多, 科研活动丰富, 创新硕果累累, 创新逐步形成产业链模式, 推广到市场。而其他地区, 由于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等原因, 对智力资本的重视还不够, 对创新的投入相对较少, 创新基础相对不足, 从而创新水平也较低。最后, 综合本案例所有方面的评估结果, 总排名如 (表11) 所示。
三、结论与启示
本文论证可知, 华东区域七省市的智力资本与创新能力的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其中, 相对发达的江浙沪三地凭借其卓越的商业氛围、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长三角经济体的联动 (区位优势) , 在区域人力资本、关系资本、智力资本和创新能力四项评价体系中, 牢牢占据前三位。而直辖市上海在五个评价体系中均位列榜首, 体现了其无可比拟的智力与创新资本优势。江苏和浙江的智力资本与创新能力, 则受到城市群效应、外资研发投入、政府的创新政策、企业活力和企业家精神、创新基础资源等的积极影响。而福建、江西、山东和安徽的智力资本与创新能力方面均处中等以下水平, 原因在于这些地区的发展观念、战略和体制都相对落后, 亟待政府部门加以重视, 出台政策吸引人才, 推动企业发展, 提高创新水平。面对新世纪的新科技革命以及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的挑战, 中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提升创新水平已成为当下地区发展的重点。笔者认为, 应从以下方面来提升我国各地的区域智力资本与创新能力水平:首先, 政府应出台积极的人才政策, 在保证居民基本生活的基础上, 着力提升区域的人口素质、人才水平, 以提高区域人力资本的软实力水准;同时增加医疗卫生的财政支出, 加大失业、养老和医疗保险等对人才的保障, 提升医疗卫生资源对人才的维护, 从而有效地提升区域的人力资本水准。其次, 充分利用区位优势, 在区域内经济又好又快运行的同时, 加大国内外的经贸往来, 使高水平的关系资本提升区域的智力资本水准。再次, 提高区域的流动水平与信息的流通性, 使社会更自由、公开、公正地运行。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方面, 政府应加大创新资源的投入, 扶持相关科研机构、高校、个人等, 注重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重视实效, 扎实推进。努力优化区域创新环境, 推动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与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 使区域创新成为一个有效运行、良性发展的系统。各方应重视推进以企业为中心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等都应以企业为主体, 大力推进利益共享的产学研一体化, 出台促进高新区发展的政策与条例。积极打造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创新区域体系, 改变资源过度集中于少数大城市的布局, 积极鼓励围绕中心城市构建分布合理的城市群, 从而更有利于创新提升资源投入的边际效应。
摘要:本文对华东地区七省 (市) 的智力资本水平与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人才的保险、医疗和高等教育水平是构成区域人力资本的最首要因素;国内外经贸往来水平是区域关系资本的最重要内容;区域的流动水平和信息流通性对区域结构资本的贡献最大;科技资源水平 (包括人员、机构和经费) 对区域创新能力有重要影响。最后对各区域进行综合得分的计算与排名, 并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区域智力资本,区域创新能力,主成分分析,评估,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武、王学军:《区域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估——基于我国2006年截面数据的实证研究》, 《技术经济》2010年第1期。[1]陈武、王学军:《区域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估——基于我国2006年截面数据的实证研究》, 《技术经济》2010年第1期。
[2]刘超、原毅军:《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2]刘超、原毅军:《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
智力资本研究综述 篇6
智力资本概念最早是作为人力资本的同义词由Senior提出, 他将智力资本界定为个体在知识和技能上的总和 (Bontis, 2001) 。随后这一概念在Galbraith (1969) 的研究中得到了真正扩展, Galbraith指出智力资本不仅只是一种纯知识形态的静态资本, 还是组织有效利用知识的动态过程, 并与组织目标密切相关。由此将智力资本从人力资本的等同性中剥离出来, 从一种更深层次的角度将其由一种静态资本扩展到动态资本, 个体层面延伸到组织层面。而真正将智力资本研究与实践推向高潮的则是美国学者Thomas Stewart (1991) 的经典著作《智力资本:如何成为美国最有价值的资产》, 在该书中, Thomas Stewart第一次明确指出智力资本是使一个企业、组织或国家变得富有的最有价值的资产, 它与一个企业或国家的可持续性竞争力密切相关, 由此将智力资本引入到与竞争力研究的层面, 并引起了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从智力资本的最初源起到现在, 其概念内涵的界定主要包括四种观点。第一种认为智力资本是使得组织得以运作的无形资产的总和 (Hudson, 1997;Knight, 1999) 。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的概念等同, 主要包括专利权、版权、商业机密、加工过程、雇员的专业知识、企业文化、领导魅力以及顾客忠诚度 (Andriessen, 2004;Lev, 2001) ;第二种认为智力资本是组织中的信息及信息管理技术的总和 (Davenport, 1998) , 智力资本指的是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知识、信息、知识产权和经验 (Stewart, 1997) ;第三种认为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管理密切相关, 是员工能力与员工对组织承诺的乘积 (Boudreau, 1997;Ulrich, 1998) , 附着在员工的观念与工作态度之中。第四种认为智力资本是在企业的生产及管理活动中由组织知识转化而来的能够使企业实现市场价值与现有资产增值的知识资源的总和 (Engstrom, 2003;Roland, 2007) , 拥有超长智力资本的企业将会优于他们的竞争对手 (Mc Grath, Tsai, Venkataraman&Mac Millan, 1996;Wiklund&Shepherd, 2003) 。
二、智力资本的结构的研究范式
目前, 有关智力资本结构的研究主要为多因素研究范式。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两因素结构、三因素结构及五因素结构等。例如Roos (1988) 的智力资本两因素结构, 他根据能否进行主动思考将智力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并提出人力资本源自于个体的竞争能力、工作态度与智力机敏性。结构资本包括关系资本、组织资本及更新与开发资本。而Ed-vinsson (1997) 则从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差异的不同来源出发, 将智力资本分为人力资本、顾客资本与结构资本三个因素。随后, Bassi等人 (1999) 依据Kaplan的平衡计分卡框架, 将智力资本分为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创新资本、流程资本和顾客资本, 由此提出了智力资本的五因素结构理论。进一步文献研究发现, 尽管不同研究者提出的智力资本结构包含不同的因素, 但总体来说, 基本上所有的研究者都认同智力资本结构中至少包括人力资本、结构 (组织) 资本及关系 (顾客) 资本这三个因素, 也是目前应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分类方法。
在财经研究领域, 智力资本的测量方式主要有单要素测量法和综合测量法两类。单要素测量法是指采用适当的方法测量每个智力资本要素。例如利用专利的价值来测量结构资本, 利用员工的平均教育水平来测量人力资本等。具有代表性的单要素测量法包括经济增加值法、托宾Q比率法、现实期权法、智力资本会计法和智力资本潜能增值法等。综合测量法是指从组织发展、战略目标等宏观角度, 全面测量组织层面的智力资本水平的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智力资本综合测量法包括斯堪迪亚导航仪法、平衡计分卡法、无形资产监视器法和技术经济人法等。
三、智力资本的应用的研究
(一) 智力资本是企业竞争能力的核心
Alle (1997) 认为对于企业来说更新知识——智力资本是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并提出了核心知识能力和核心运作能力的概念。Alle认为所谓的隐性知识是指高度个性化, 难以形式化或沟通难以用非直接交流方式共享的知识, 知识生产智力是知识的自组织能力, 是“巧妙使用知识”和产生新知识的能力;所谓显性知识是指能够编码、贮存, 能够以一种系统的方法传达而不失真的正式和规范的知识。彭诺斯主要研究企业的知识促进机制和企业的知识积累机制, 关于企业如何积累“标准操作规程”和“程序性决策”等方面的知识, 他认为新知识的积累主要通过将关联和正式的知识转化为程序化的富有针对性的意会和知识。
知识作为现代企业的资源, 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原材料, 而现代企业内部动力是智力资本, 它不但能创造新知识, 决定了企业边界, 而且创造可持续竞争优势,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智力资本是企业竞争能力的核心 (潘安成, 2002) 。
(二) 智力资本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
早期, 学者从理论上围绕着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的作用进行论证。Hall (1989) 首次提出了关键价值驱动力的智力资产 (无形资产) 的概念。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 企业的智力资本成为企业价值增值的关键因素。其中Patrick H.Sullivan (2002) 认为智力资本作为公司现金流的最根本的驱动因素, 是公司利润和价值的主要制造者。Pulic (2004) 认为,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价值创造毫无疑问是和智力资本相联系的。
后来, 很多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智力资本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应的实证研究。Luiz Antonio Joia (2000) 以传统镁行业作为研究对象, 验证了企业智力资本的排序和企业市场价值正相关。R o b i n Berglun等 (2002) 运用回归分析, 以瑞典4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 得出了智力资本和企业价值之间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并提出了加强公司结构资本建设, 提高企业价值的建议。Holland (2003) 也发现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在企业价值创造中起中坚力量。Somnath Das等 (2003) 实证研究表明关系资本通过与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保持一致, 确实为股东创造了价值。Chen et al (2005) 验证了智力资本与企业的市场价值有正向关系。
我国学者关于智力资本研究内容也大都集中在智力资本和企业绩效、核心竞争力方面。陈劲 (2004) 等利用多元回归和路径分析技术, 验证了智力资本和企业业绩正相关, 李冬琴 (2004) 研究发现, 智力资本各方面的交互作用对企业绩效也具有正效应。万希 (2006) 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我国2003年运营最佳公司进行实证分析, 发现物质资本和企业绩效有十分显著的相关关系, 结构资本和人力资本对企业的绩效有正向的贡献, 但结构资本在统计上不十分显著;芮明杰、郭玉林、孙琳 (2006) 在《智力资本会计研究》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智力资本价值计量模式:评估+讨价还价。曾洁琼 (2006) 年在《企业智力资本计量问题研究》中对目前企业智力资本计量评述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索了一种更为科学的计量模式和方法。从企业价值创造机理出发, 采用“动态四分法”对智力资本进行科学地分类, 然后进行计量与估价, 进而得出一种由识别、诊断和结果构成的三步式的企业智力资本计量的框架结构。傅传锐 (2007) 运用分量回归方法研究智力资本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 发现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与企业的盈利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四、未来研究展望
通过上述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基本的认识:迄今为止, 智力资本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具体来看, 智力资本管理领域还存在以下研究领域。
(一) 进一步厘清并加强智力资本内涵界定与结构的问题。
国外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对智力资本的内涵及结构进行了不同的界定, 目前尚未得出一致结论。而国内有关智力资本的研究更是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 进一步研究各种资源在企业系统中发挥的作用。
智力资本研究的出发点就是将企业看作一个由各种资源组成的系统。我们需要依据前人对智力资本分类、评估和过程管理的研究基础之上将智力资本看作企业价值创造的一组资源束, 将这组资源束作为一个整体, 通过对资源束的系统性认识来探究智力资本内部如何相互融合、相互作用来实现企业在业务流转过程中的价值增值。
摘要: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指出“知识生产力已经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 让人类认识到知识正在逐步取代资本、劳动和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 成为企业最主要的资源。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深入和信息科技的蓬勃发展, 智力资本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经济资源。现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智力资本已成为当代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 是企业创新性、前瞻性和预测性的综合体现, 更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 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因此, 学者对智力资本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关键词:智力资本,无形资产,智力资本的结构
参考文献
[1]、王华, 庄学敏.智力资本计量可行性方法的构建[J].暨南学报, 2004 (4) :18-21.
[2]、庄永南.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的重新定位—兼介绍智力资本评价的VAIC法[J].四川会计, 2001 (12) :
[3]、BROOKINGA.智力资本:第三资源的应用与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8.
[4]、潘安成.基于智力资本的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 2002 (11)
[5]、朱瑜, 王雁飞.智力资本研究述评:概念、测量与作用机制[J].生产力研究, 2009 (15) :
[6]、郑晓涛, 石金涛, 徐晓燕, 夏琛贵.智力资本研究述评[J].华东经济管理, 2006 (4) :
区域智力资本 篇7
1. 人力资本概念的研究。
人力资本的概念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提出。他认为人力资本是体现于人身上的知识、能力和健康, 它可以被用来创造收入, 是企业进行再生产所必需的, 与用于购买各种生产资料的资本是相同的。贝克尔则认为,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 或者是蕴含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体力。
我国学者对人力资本的认识大多借鉴西方国家的研究成果。李建民和伍中信从个体角度定义了人力资本, 认为人力资本是存在于人身上、后天具备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素质。邵云飞和唐小我认为, 人力资本的实质是知识资本。知识资本的重要性使得人力资本变得重要。兰玉杰和陈晓剑认为人力资本是指凝结于人身上, 投入到生产中的知识、技术、能力、健康和努力程度等因素的价值总和, 它是以劳动者的异质性为前提, 它反映了人的观念、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素质的稀缺性以及相应的市场供求关系。
从国内外学者提出的人力资本概念可以看出, 除西奥多·舒尔茨以外, 其他人将人力资本与人力资产相混淆。本文倾向于西奥多·舒尔茨的观点, 认为人力资本是体现于人身上的知识、能力和健康, 能够物化于商品或服务, 在积累和增值的同时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本。人力资本又可以分为个体人力资本和群体人力资本。
2. 知识资本概念的研究。
最初, 知识资本是由西尼尔于1836年作为人力资本的同义词提出的, 他认为知识资本是指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真正提出知识资本概念的是加尔布雷思, 他认为知识资本是一种动态的资本形式而不是固定的资本形式。托马斯·斯图尔特是知识资本概念的大力推广者, 他认为知识资本是企业、组织和一个国家最有价值的资产, 员工的技能和知识、顾客忠诚度和公司文化、制度和运作过程中所包含的集体知识等都反映为知识资本。布鲁金指出, 知识资本是使公司得以运行的所有无形资产的总称, 包括市场资产、人才资产、知识产权资产、基础结构资产四大类。
在国内的研究中, 钱省三认为知识资本的本质是能带来市场交易价值的价值, 而且只有那些能创造市场交易价值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申明在《知识资本运营论》一书中也指出, 知识资本是企业所有无形资产的总和, 是企业正常运作不可或缺的要素。王兴元认为, 知识资本是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 能为企业带来收益并投入企业生产运营中的具有知识含量的无形资产及其载体。
鉴于国内外学者对知识资本概念的理解, 除加尔布雷思和钱省三以外, 其他人将知识资本与知识资产 (或无形资产) 相混淆。笔者认为, 知识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结晶或总结, 知识资本不应该等同于知识资产 (或无形资产) , 知识资本具有一般资本的特征, 是一组以员工和组织的知识为基础的资产, 其可以被长期使用, 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增值, 同时它又不像有形资本那样可以被直接量化, 但它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比传统的物质资本要大得多。知识资本是指由知识转化而来的, 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 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本。知识资本包括个体知识资本和群体知识资本。
3. 智力资本概念的研究。
K.E.Sveiby认为智力资本是企业以相对无限的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 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Roos G.和Roos J.认为智力资本是所有员工知识的总和, 包括员工智力、专有技术等, 它能创造公司价值但却是无形的。Annie Brooking认为智力资本是使公司得以运行的所有无形资产的总称, “企业=有形资产+智力资本”。埃德文森认为, 智力资本是指掌握的知识、实际经验、组织技术、顾客关系和专业技能, 其能让组织在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
李平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 指出企业智力资本是指企业拥有的、符合企业战略发展要求的、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并形成竞争优势的无形资产, 其存在以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为载体, 其实质是企业将资源转换为价值的能力。闫化海和徐寅峰认为, 凡是可以提升公司价值或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或使公司市场价值超出账面价值的无形资产, 都可以称为公司的智力资本。张小红认为, 智力是脑力劳动,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智力资本是能够带来经济价值或者社会价值的脑力劳动的成果。徐程兴和柯大钢认为企业的智力资本是指能够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 从而使企业价值增加的知识。
从国内外学者对智力资本概念的理解可以看出, 除李平以外, 其他人将智力资本与智力资产 (或无形资产) 相混淆。笔者认为, 智力是脑力劳动, 智力资本是一种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 以创造性智慧为突出特征的, 能够使组织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 存在于员工身上或组织中的, 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本。
二、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智力资本的关系辨析
1. 人力资本与知识资本的区别。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 先有人力资本的概念, 后有知识资本的概念。知识资本是作为人力资本的同义词提出的, 一开始它们的概念就被模糊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知识资本也逐渐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资本。
从现有知识资本概念的研究看, 知识资本概念的提倡者正是将企业中有关人力的因素归结为知识并使其在企业获取收益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这种人力因素可以增加企业收益, 于是将其作为资本的一种形态。然而, 马克思在论述劳动二重性时, 把劳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笔者认为, 人力资本来自于企业的普通员工、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普通员工一般从事的是简单劳动, 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和技能或者需要较少;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一般从事复杂劳动, 需要接受专门的教育以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本文把从事复杂劳动的员工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概括为知识资本。对于企业来说, 知识资本是集体所拥有的, 是增加企业收益的资本;对于员工来说, 知识资本是个人的财富。企业应引导员工通过运用知识资本来增加企业收益。
2. 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的区别。
国内外学者对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虽有不同的观察视角, 但学术界基本上认可了Stewart提出的“H-S-C” (人力资本——结构资本——顾客资本) 模型, 认为智力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这里的人力资本是从个体角度来考虑的, 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是从群体角度来考虑的。国内也有很多学者认可“H-S-C”模型。
笔者认为, “H-S-C”模型中的人力资本是狭义的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的价值体现在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三者中, 个体与群体通过相互作用来推动企业智力资本的价值实现与增值, 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构成总体的人力资本 (或称广义的人力资本) 价值。所以, 智力资本是一个企业独有的资本。人力资本是智力资本的基础和重要载体, 人力资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智力资本的生命周期。智力资本是在微观层面对人力资本的拓展、运用和深化, 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要有相应的结构资本作为支持, 要通过组织和制度的安排来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及其价值的实现。同时, 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之间存在一种反馈关系, 体现为个体与群体相互依赖。与人力资本相比, 智力资本更能全面地反映出企业持续竞争力的根源所在。明确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的关系、深入研究企业智力资本的开发和积累, 这对企业在新经济条件下增强竞争优势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作用。
3. 知识资本与智力资本的区别。
综观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发现, 知识资本和智力资本的分界线非常含糊, 经常被相互替代。虽然这两者的概念很相似, 而且都要依附“人”这个载体, 但是它们所涵盖的范围不同, 智力资本的外延比知识资本的外延更广一些, 它还包括企业的组织制度、长期客户关系、自创商誉、顾客满意度等。智力资本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的探索过程中提出来的, 但是又不能和核心竞争力混为一谈。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的贡献体现在其未来的增值潜力上;而核心竞争力对企业价值的贡献体现在其当前的创值能力上。企业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积累而形成的智力资本的凝结和转化。
笔者认为, 知识本身并不是资本, 只有人掌握后并应用于企业, 促使企业价值增值时才成为资本。这样的知识是社会共享的, 任何人都可以学习并运用, 所以企业中的知识资本是每个企业都可以和有条件拥有的。而智力资本并非如此, 它是某个企业所独有的。
4. 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智力资本的联系。
虽然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智力资本三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但它们又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 依附性。这三种资本都凝结在组织机构当中, 表现出与“人”的不可分离性。除此之外, 还表现出对社会环境的依附性。一般来说, 社会发展越快, 它们所能起的作用就会越大。
(2) 积累性。三种资本都是可以积累的, 通过自身的积累能形成资本性的经验、技术、能力等, 并且可以为企业带来财富的积累。
(3) 流动性。它们不仅表现为静态的知识资源, 而且在企业业务流程和价值创造过程中循环流动, 从而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5. 三者的关系图。
关于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智力资本三者之间的关系, 有人认为:智力资本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智力资本只包括人力资本中的创新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广义的智力资本包括狭义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三部分内容。基于国内外学者对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智力资本的解析以及本文对这三者的定义, 笔者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用下页图来表示。
(1)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 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智力资本等概念的提出都是对传统资本理论的扩充。知识资本是人力资本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全面升华, 智力资本又是知识资本发展和深化的产物。
(2) 从三者的内涵来看, 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智力资本都是企业必不可少的资本。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智力资本通过相互作用、共同整合来推动企业发展, 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 也是企业创造未来价值的强大推动力。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还是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智力资本积累、增值的过程。
智力资本会计框架研究 篇8
(一) 智力资本的内涵
智力资本是基于知识的、为企业所拥有的, 并且有能力给企业带来未来收益的资产。首先, 该定义强调了智力资本最本质的特点知识性;第二, 指出智力资本可以给企业带来潜在价值即具有增值性;第三, 智力资本是由企业所拥有的, 说明了其与知识资本的区别。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资本和智力资本不可避免地成为高度浓缩的资本, 能够用来生产或经营, 并给组织带来增值和收益。但知识资本是对人人开放的, 利用它仅需支付少量的成本;而智力资本则有所不同, 由于智力资本的构成中含有大量创新的成份, 其表现方式为新理念、诀窍、管理技术、专利技术以及新成果、新产品等, 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具有较强的独占性。因而, 对智力资本的使用要付出较大的成本, 这就体现了智力资本的属人性、不完全模仿性和不完全替代性。
智力资本的范围主要包括企业的无形资产, 诸如企业名称、商誉和对企业的积极意向等资产, 以及企业员工的技能、关系网络、人格魅力、忠诚度、潜力等人力资本, 还有公司品牌, 营销机密, 生意程序和流程, 专门知识、管理经验和技术诀窍等。
(二) 智力资本的重要性
智力资本的重要意义在于, 它是建立在智力劳动基础之上的、以创造智慧或价值为突出特征, 能够给组织带来持久竞争优势, 以及由组织内的知识、能力、技能、工作诀窍、经验、创造力等智力劳动成果组成的智力资源, 并且是有社会或经济价值的智力活动成果的具体存在形式。对其进行会计上的准确核算, 一方面可以给投资者提供有关企业真正价值和潜力的有效信息, 另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对于自身的优势和能力有更深刻的了解, 同时还可以更好地加以利用。
二、智力资本对传统会计的挑战
(一) 传统会计方式对智力资本的计量违反了会计原则
在传统的农业和工业经济下, 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 尤其是以厂房、机器设备为主体的固定资产在企业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在企业中所占的比例也相当大。相比之下, 以专利权、商标权为代表的智力资本在企业中所占比例很小。在这种情况下, 会计本着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 对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有的不予确认, 对许多确实符合智力资本条件的无形资产亦不加以处理。如专有技术有的虽然予以确认, 但计价不超过初始成本, 专利权、商标权仅以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及其相关支出确定, 将研究开发费用全部计入当期损益。以前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支出较少, 根据重要性原则, 可当作当期费用处理, 但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人们已经意识到知识对社会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 不断加大研究与开发资金的投入, 研究开发成本已成为企业无形资产原始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若将研发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处理, 不能反映智力资本的真实价值, 违反了客观性和重要性会计原则。
(二)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不适用于智力资本的计量
现代会计自从诞生以来,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在会计计量中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将历史成本计量理论运用于智力资本核算的缺陷日益明显, 主要表现在受信息和技术更新的影响, 某项智力资本不可能长久保持其先进性和垄断地位。随着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和产品的升级换代, 依附于原有设备或产品的智力资本, 也会随着设备的更新和产品的换代而淘汰或贬值, 这样继续按历史成本计价就会使智力资本价值虚增。而与此同时, 为维护原有技术的先进性和垄断性, 企业会不断加大物质和知识的投入, 改进更新原有智力资本, 并且对于一些关系型的智力资本, 企业还要进行维护。若按历史成本计价, 会使智力资本价值被低估。同时, 根据智力资本本身的特点, 往往能在未来较长时期给企业带来超额收益, 但企业未必专门为之付出代价, 如商誉等, 这些利益往往比企业获得该智力资本的代价要大得多。即使智力资本有所谓的历史成本, 但由于其创造的未来收益相对于其取得的成本重要得多, 根据配比原则, 对智力资本计量必须考虑企业产出及预期收入, 不正确计量智力资本的价值就等于没有充分承认这部分劳动的价值, 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对智力资本的计量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存在不少弊端。一是智力资本取得的时点难以确定, 企业大量的智力资本尤其是企业自创的智力资本, 如企业文化、网络工作系统等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取得时点。二是实际成本难以确切计量, 由于企业大量智力资本的形成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价值的构成比较复杂, 并非单纯的历史成本所能反映的, 有时二者相差甚远。三是即使某些智力资本取得时点的实际成本可以确切计量, 但这一历史成本不包括其潜在的价值, 与该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相差甚远。四是智力资本与有形资产的价值构成形态有所差异, 不适应采用同一计量基础。作为企业资源, 有形资产主要是通过自身的耗费给企业带来收益, 其价值主要取决于有形资产的历史成本;无形资产则主要是通过其功能和运作给企业带来收益, 其价值主要决定于所能创造的未来收益、而不是其历史成本。智力资本可以不受成本限制地大量重复使用, 因此无形资产价值不会因其使用而发生流转, 相反其价值高低与未来市场份额大小直接相关, 通常所占市场份额越大, 其价值越高, 由于知识和技术不断创新, 智力资本的现实价值及其所能提供的未来经济效益是不断变化, 在使用过程中, 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可能发生减值, 而历史成本却不能反映智力资本的这种变化。
因此, 历史成本原则无法在智力资本会计中得到运用。历史成本法是按智力资本取得或获取的实际成本计价, 其最大优点是能够保证信息的可靠性, 但由于不能反映智力资本能够提供的未来经济利益, 不适宜直接用于智力资本价值的评价。而且, 虽然企业可以确认部分智力资本的历史成本, 并将其反映在财务报表之中, 但企业的主要智力资本来源于企业本身, 这些智力资本的历史成本常常难以确定。即使是以相同代价得到的智力资本, 由于其应用的难易程度, 与政府和企业政策的契合程度, 为企业内部接受程度等的不同, 对企业的价值也不同, 如果直接以得到的代价进行核算, 不仅有失公允, 也无法提供客观有效的信息。在整个会计体系中, 除了智力资本外, 还有一些其他种类的资产, 也不适合使用历史成本来进行计量, 但可使用其他方法, 如重置成本法、收益现值法等。但由于智力资本本身的特点, 这些方法同样不适合智力资本。如重置成本法即根据重置全价扣除各项贬值后的差额作为资产评估价值的方法, 是清产核资中最基本的计算方法。但由于智力资本的独占性, 不可能在异时异地购置或自创功能完全相同的智力资本, 且其价值贬损也很难准确计量, 因此很难进行具体操作。收益现值法是指通过估算被计量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并折算成现值, 借以确定被计量资产价格的一种资产计量方法。这种方法注重智力资本使用后的产出效益, 可直接用有效期内各年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确认智力资本的价值。但由于该法是基于某个时点对未来的现金流量进行评价, 很难确定与智力资本相连的未来现金流量, 更重要的是该法没有考虑智力资本投资的期权性质, 忽视了投资的随机性。正是由于智力资本的价值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随机性, 使得这种方法也很难应用。
(三) 现有的无形资产摊销方式并不完全适合智力资本
根据新会计准则, 无形资产划分为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和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对于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 按照确定的寿命进行摊销。对于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在持有期间不进行摊销, 但应该在每个会计期间进行减值测试。测试方法遵循资产减值测试方法, 如果发生减值则要计提减值准备。而相当多智力资本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增值, 同时有许多智力资本按照传统的会计分类方式不能划分为无形资产, 还有许多智力资本无法准确地进行估值。如一个具有相当成长潜力的公司的名称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持续增长, 这明显是智力资产, 但却无法进行摊销。
(四) 智力资本会计对传统会计假设的冲击
传统会计假设中货币计量假设认为:所有的经济活动和收入、成本、费用都可以用货币进行计量。如果严格按照这样的会计假设来处理智力资本的计量问题, 那么很难找到一种可以接受的方法来处理智力资本会计问题。智力资本会计与货币计量假设相冲突。尽管随着管理会计的发展, 智力资本会计已经包含有一些不受束缚的计量方法, 形成了报告信息的计分卡体系来代替传统的财务报告, 但由于智力资本自身没有一个明确的、为所有人都接受的定义, 那么对其进行计量、核算和报告就很难为人所接受。此外, 智力资本对会计主体假设也有冲击。在智力资本会计情形下, 会计主体面对的对象有了变化, 智力资本的所有者继物质资本所有者和债权人之后, 成为会计主体面对的重要对象。
(五) 智力资本会计对会计对象的影响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一般来说, 会计对象就是指会计工作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具体来说, 会计对象是指企事业单位在日常经营活动或业务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资金运动, 即资金运动构成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内容。随着智力资本的引入, 会计对象的范围必然会扩大, 许多以前不为传统会计所考虑的对象也进入会计的核算范围。
三、智力资本会计的理论框架结构
(一) 智力资本会计目标
传统财务会计将其信息使用者定位为非人力资本投资者, 其目标是为非人力资本投资者提供决策的信息。智力资本会计认为智力资本所有者作为剩余控制权与索取权的拥有者之一, 有权要求拥有相关的会计信息, 而智力资本所有者群体内每一个体也需要了解其他个体智力资本价值的信息。因此, 智力资本会计的目标是要向实物资产投资者和智力资本投资者提供信息。
(二) 智力资本会计假设
智力资本会计具有建立财务会计所必需的前提条件, 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基本假设, 在智力资本会计框架下, 会计主体假设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与一个会计主体发生利益关系的不仅有财务资本的投入者 (物质资本所有者和债权人) , 还有智力资本的所有者。除了上述基本前提外, 智力资本会计还存在两项特殊的前提:一是企业的构建以“智力与财富合作”为前提, 智力不仅作为企业的资产形式之一而存在, 同时也是企业的资本, 智力资本投资者同样是企业的所有者, 其与实物资产投资者共享企业剩余索取权;二是智力资本的价值是管理和合作方式的函数, 即智力资本的价值除了来自本身的具有创新性的科研和管理能力外, 还受到智力与财富合作的方式和企业的管理方式影响, 在不同的方式下智力资本可以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
(三) 智力资本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是“价值增值运动”。在知识经济下, 价值增值的方式正发生着巨大的变革, 智力资本对价值增值过程的贡献已经逐渐替代了财务资本而成为第一位的。会计对象应该能够及时将智力资本这一价值增值的驱动因素纳入会计范畴。传统的人力资源会计是同质地对待全部人力资源, 既包括企业家 (管理者) , 也包括生产者, 没有突出智力资本的重要性, 其激励效应很难得到实现, 既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也不符合重要性原则。从激励的成本来考虑, 智力资本会计反映的对象不应该是所有人力资源缔约者, 其详细反映的对象应该是智力资本所有者, 作业型劳动由于激励成本太高而显得不经济不属于智力资本会计反映的对象。
(四) 智力资本会计的确认、计量
确认方面, 智力资本会计以“智力与财富合作”为前提, 智力与财富共享剩余索取权, 认为智力不仅是企业的资产, 同时也是企业的资本, 智力资本所有者同样是企业的所有者, 因而将智力资本确认为企业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 而不是仅仅将人力资源的费用资本化。计量方面, 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企业契约谈判, 其需要的依据是智力资本的现行价值, 参与契约谈判的其余各方关注的也是智力资本的现行价值而不是其历史成本。因此, 应该将价值计量引入智力资本会计, 以现行价值而不是历史成本计量智力资本。此外, 传统人力资源会计将非人力资本投资者视为企业的所有者, 因此非人力资本投资者拥有企业权益的分配权。智力资本会计认为, 人力资本所有者应该与财务资本所有者一起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 传统财务会计的会计平衡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应拓展为“资产=负债+人力负债+财务资本权益+智力资本权益”。
(五) 智力资本会计报告
作为企业契约的各方, 无论是智力资本所有者还是实体资本投资者都需要了解企业智力资本方面的情况, 以做出正确决策。为保证原有财务报告体系的完整性, 智力资本会计的有关信息应相对独立, 单独列项。具体来说, 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类“无形资产”与“长期待摊费用”之间单独设立“智力资产”项目, 同时在所有者权益类的“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项目中分别单列“其中智力资本”项目。因为对智力资产的评估每年进行一次, 所以只需在年底根据相关账户的总账和明细账分析之后对上述项目进行填列。
参考文献
【区域智力资本】推荐阅读:
智力资本08-10
高校智力资本05-26
智力资本管理08-06
智力资本报告08-15
智力资本构成10-08
智力资本会计框架研究05-22
智力资本运营意义06-29
智力资本的国际视角08-04
大学智力资本报告论文10-11
智力资本运营评价10-29